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何良俊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附录的《何良俊年谱》,其实是本篇论文的重心所在。在此之前,何良俊尚无年谱问世。遵循知人论世的准则,笔者将何良俊研究的第一步落实在年谱的编撰。于是多方搜求各种资料,仔细研读梳理,得以理清何良俊一生的事迹和行踪;何良俊的家世渊源,也已经考察清楚;其主要交游的姓名字号、生平事迹,无论知名与否,尽可能以小传形式呈现。与此同时,还作了不少精心考辨,例如《书画铭心录》中的“董茭门”、“张州厓”、“张双鹤”等等,纠正了某些史料和方志中的错误。另外,何良俊唯一诗文别集《何翰林集》中的作品,也大多作了系年。在此基础上,才开展正文部分的论述和分析。
     何良俊(1506—1573)字元朗,号柘湖,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一生科场蹭蹬,七上公车,皆铩羽而归,最终仅以岁贡生身份特授南京翰林院孔目。但是科场的不顺,反而促成了何良俊文艺事业的发达。其著述颇丰,编纂整理的不计在内,尚有《四友斋丛说》三十八卷、《何氏语林》三十卷、《何翰林集》二十八卷、《书画铭心录》一卷传世至今。
     何良俊是明代中叶江南地区的著名学者、文人、戏曲家、鉴赏家和收藏家,兼容并包、融会贯通,是其为学为文的主要特点,因此本文尽可能多角度、多侧面地开展考察。本文论述部分共分四章,分别为何良俊生命形态探析、何良俊的著述和收藏、何良俊诗文研究和思想研究。
     第一章讨论何良俊的生活实践与时代风尚。结合嘉靖、隆庆年间江南士人的雅致生活状态,探求何良俊的生活趣味。并通过“妓鞋行酒”事件,剖析其怪诞行为背后的深层心理。第二章考察何良俊的著述与刊刻成果。一方面探究何良俊著作的成书过程、存佚状况,及其在传承保存文献方面的贡献。与此同时,考虑到何良俊是当时闻名江南的藏书家,因此通过对其收藏物品和收藏印、斋馆印等等的考察,分析推测其藏书状况的变化。第三章分别从何良俊诗文的接受对象、诗文的功利化趋势,以及何良俊经常采纳的诗文题材等三个方面展开,致力于探求其原因和价值所在。这一章其实是以何良俊为例,展现当时江南吴中地区文人诗文创作的基本面貌。第四章探讨何良俊的实学成就,及其文艺思想,尤其揭示了何良俊的经世之志,概括了何良俊重“性情”、崇“本色”的文艺思想,多侧面地展现了一个在政治、经济、诗文、戏曲、书画理论等诸多领域都有建树的不平凡的江南文人。
     迄今为止,对于何良俊的研讨大多集中于戏剧理论,即《四友斋丛说》中论词曲的一卷。其重“本色”、崇“声律”,扬《拜月》、抑《西厢》等观点,一直以来受到各种褒扬或批评。本文对于这些热点问题(包括书画理论)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诸如何良俊“本色语”真正的内涵,其“声律说”应该如何看待,其“戾家”与“行家”的界定渊源等等。这些问题讨论已久,参与的大家也不少,之所以自认为还有资格争辩几句,是因为笔者从何良俊的生平实际出发,从相关的领域延伸考察,发现以前的某些“定论”似乎并不能站住脚。全面细致、实事求是、综合圆通,这样的考察正是得力于年谱的编撰,也可以说是本文最主要的特点。
Appendix of this thesis, " Chronicle of He Liang Jun " is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Prior to this, no Chronicle published about He Liang Jun. Appreciating follow the guidelines of the World, the author the first step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mpilation in the Chronicle. So all parties for hidden information, carefully readed, clarified the Frames of life, deeds and whereabouts; Frames of the lineage origin, has also been investigated clearly; the main font name of the Friendship, life story, whether famous or not, do Biography form may be present. At the same time, also made a number of dynasty, such as "Shu hua Mingxin Lu" in the " Dong Jiao Men ", " Zhang Zhou Ya" ," Zhang Shuang He " and so on, to correct some errors in historical data and gazetteers. In addition, "He Hanlin set " which the works of the only set of poems most have been made age confirming. On this basis, I began to carry out the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body parts.
     He Liang Jun (1506-1573), who styled himself as“Yuan lang”,“Zhe hu”, Song Jiang prefecture Huating county people (now Shanghai Songjiang). Life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seven times have failed.Ultimately only officer to Nanjing Academician courtyard KongMu(孔目). However,imperial setbaks resulted in literature and art developed. The published extensively, not counting the compilation of finishing, there are "Si You Zhai Cong Shuo" thirty eight volumes, " He Shi Yu Lin" thirty volumes, "He Hanlin set" Twenty-eight volumes, " Shu hua Mingxin Lu "roll handed down so far. He Liang Jun was a famous scholars, writers, dramatists, connoisseurs and collectors at Jiangnan
     region.Rnclusive and together was He Liang Jun’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learning.so the angle as much as possible many sides to carry out inspection. This section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discuss, respectively, life forms, the writings and collections, research and ideas of poetry.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the lives Practice and fashion of the time about He Liang Jun. With Longqing years Jiangnan literati's elegant living conditions, and explored the lives fun. By "prostitutes shoes Xingjiu" event to analyze the bizarre behavior of deep psychology behind it. The second chapter examines the writings & Printing results.On the one hand ,I’m explore the works of He Liang Jun the process, storage and preservation condition, and in the tradition of literature's contribution to preservation. At the same time, taking into account He Liang Jun was well-known book collector, according to collection of items and collections by seal to analysis the situation and the change of its collection. Chapter poems were accepted from the He Liang Jun’s objects, the utilitarian tendency of poetry, and the adoption of the poems are often subjects of three aspects, are committed to exploring the causes and value. This chapter is in fact an example to show the then Wuzhong Poets Poetic Prose Styles.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real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literary theory, in particular, reveals the ambition Statecraft, respected "nature," curb "nature" of literary theory, and more on the side to show a political, economic, poetry, drama, painting theory, and many other fields have done some extraordinary astronomers.
     So far, the discussion about He Liang Jun focused largely on dramatic theory, the "Si You Zhai Cong Shuo" in the volume of lyrics. Respected "character",curb"sound law",Praised "Baiyue ji" (《拜月记》)belittle "Xixiang ji" (《西厢记》)and other point of view, has been subject to a variety of praise or criticism. This document is to hot issues (including painting theory) also expressed their views, such as the real meaning of "character phrase"and how to evaluation "Rhythmic theory", the "Li jia" (戾家) and "Hang jia"(行家) in the definition of origin and so on. Discussion of these issues has long been involved,but we have a lot of the reason that there are qualified to argue . because from the author's life reality and the related fields of study, before the discovery of some "conclusion" not seem to stand our ground. Detailed and thorough, realistic, comprehensive tact, this study is effective in the compilation of the Chronicles, it can be said that most major features of this article.
引文
2【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十三《事部》,《明代笔记小说大观》第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第1768页。
    3《四友斋丛说》卷十八《杂纪》,第409页。
    4【明】李绍文《云间人物志》,《明清上海稀见文献五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第176页。
    6【明】黄姬水《白下集》卷十《四友斋记》,《四库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7,第153页。
    7《何翰林集》卷十五《四友斋记》,第126页。
    8【明】黄姬水《白下集》卷十《四友斋记》,《四库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7,第153页。
    9《何翰林集》卷十五《四友斋记》,第125页。
    10《何翰林集》卷十五《四友斋记》,第126页。
    11《何翰林集》卷六《息园夜赏杏花》,第58页。
    12《何翰林集》卷六《八月四日集范中方方伯啸园》,第62-63页。
    13《何翰林集》卷二《夏日集市隐园》,第27-28页。
    14【明】汤显祖《玉茗堂全集·文集》卷六《芳草集题词》,中国基本古籍数据库天启刻本,第51页。
    15【明】管志道《从先维俗议》卷五《家宴勿张戏乐》,《四库存目丛书》子部第88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第154页。
    16《四友斋丛说》卷十三《史九》,第374页。
    17【清】吴履震《五茸志逸随笔》,上海: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1963。
    18【明】宋懋澄《九龠集》卷五《顾思之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243页。
    19【明】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何孔目良俊》,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第450-451页。
    20《四友斋丛说》卷十八《杂纪》,第411页。
    21《何翰林集》卷四《十七夜皇甫司勋宅观灯》,第42页。
    22周晖《续金陵琐事》卷下“听筝”条,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
    23《何翰林集》卷七《乙卯八月余觞客青溪之上》,第68-69页。
    24《何翰林集》卷七《听李节弹筝和文文水韵》,第63页。
    25《四友斋丛说》卷二十八《画一》,第487页。
    26《何翰林集》卷二《春日思归》,第27页。
    27《何翰林集》卷七《余得赵松雪小楷大洞玉经》,第67页。
    28《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七《书》,第479-480页。
    29《何翰林集》卷二十八《题〈书画铭心录〉前》,第222页。
    30《何翰林集》卷七《题自画竹石寄陆五湖》,第67页。
    31《四友斋丛说》卷三十三《娱老》,第519页。
    32《四友斋丛说》卷三十三《娱老》,第521页。
    33《四友斋丛说》卷三十三《娱老》,第520页。
    34《何翰林集》卷六《用前韵效白傅体呈石城诸公》,第55页。
    35《何翰林集》卷六《送朱小泉南归》,第57页。
    36吴智和《中明茶人集团的饮茶性灵生活》,《史学集刊》,1992(4),第52页。
    37【清】陆延灿《续茶经》卷二下,第10页。
    38《何翰林集》卷十五《初夏泛泖记》,第123页。
    39【明】刘源长《茶史二卷补一卷》卷一。
    40《何翰林集》卷一《酌第二泉同舍弟叔皮》,第21页。
    41【明】徐火勃《徐氏笔精》卷八《煮茶》,《杂著秘笈丛刊》第9册,台北:学生书局,1971,第12页。
    42【明】盛时泰《栖霞小志》,中国古籍数据库清藕香零拾本,第5-6页。
    43《何翰林集》卷二《晨起用白傅体》,第31页。
    44《何翰林集》卷六《用韵贻华亭诸亲友》,第54页。
    45《何翰林集》卷二十《与张西谷书》,第165页。
    46《何翰林集》卷十六《书屏示客》,第135页。
    47吴恩培《吴文化概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第247页。
    48李双华《明中叶吴中士人心态及其文化意义》,《贵州社会科学》,2006(4),第132页。
    49《何翰林集》卷十九《与王槐野先生书》,第152页。
    50《何翰林集》卷二十五《亡弟南京祠祭郎中大壑何君行状》,第199页。
    51《何翰林集》卷十九《与王槐野先生书》,第152页。
    52《何翰林集》卷二十三《李松村生圹志铭》,第186页。
    53《何翰林集》卷十八《与郡守熊轸峰先生书》,第142页。
    54《何翰林集卷十八《与叔皮书》,第148页。
    55《何翰林集》卷十九《与王槐野先生书》,第153页。
    56【明】何良俊《何氏语林》,文渊阁四库全书。
    57【明】何良俊《何氏语林》,文渊阁四库全书。
    58《何翰林集》卷十五《初夏泛泖记》,第123页。
    59《何翰林集》卷十四《何氏语林·宠礼》,第119页。
    60《何翰林集》卷一《送郡二守牟东江》,第24页。
    61《何翰林集》卷十九《与王槐野先生书》,第153页。
    62郑清茂《中国文学在日本》,台北:纯文学出版社,1981,第243页。
    63《何翰林集》卷十八《上存翁相公书》,第145页。
    64《何翰林集》卷二十《与大司马聂双江先生书》,第161页。
    65《何翰林集》卷五《除夕都城对雪》,第46页。
    66《何翰林集》卷二十《与杨南溟书》,第167页。
    67李双华《明中叶吴中士人心态及其文化意义》,《贵州社会科学》,2002 (4),第130页。
    68《何翰林集》卷二《春日思归》,第27页。
    69《何翰林集》卷二《院中言怀》,第26页。
    70《何翰林集》卷二《春日寓怀》,第29页。
    71【明】黄姬水《白下集》卷十《四友斋记》,《四库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第153页。
    72【明】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何孔目良俊》,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第450页。
    73【明】卢柟《蠛蠓篇》卷四《叙隐五首》,文渊阁四库全书。
    74《何翰林集》卷二十一《与五山兄长书》,第171页。
    75《何翰林集》卷五《上巳日同朱射陂主客集杨鸥海宅》,第47页。
    76《何翰林集》卷五《卢冠岩比部觞客于凤凰台》,第48页。
    77《何翰林集》卷六《余将归泖上》,第59页。
    78《何翰林集》卷十五《四友斋记》,第125-126页。
    79《四友斋丛说》卷十二《史八》,第365页。
    80《四友斋丛说》卷十四《史十》,第383-384页。
    81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第154页。
    82【明】王鏊《震泽集》卷十五《安隐记》,《四库明人文集丛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第294-295页。
    83《何翰林集》卷十五《四友斋记》,第126页。
    84《何翰林集》卷六《述怀一首》,第62页。
    86《四友斋丛说》卷二十六《诗三》,第476页。
    87【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三《妓女·妓鞋行酒》,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第640页。
    88【德】齐奥尔格·西典尔著、费男等译《时尚的哲学·大都会与精神生活》,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第196页。
    89《四友斋丛说》卷十二《史八》,第368-369页。
    90《何翰林集》卷五《戊午春良俊乞休得请》,第49页。
    91《何翰林集》二十一《与五山兄长书》,第171页。
    92《四友斋丛说》卷二十六《诗三》,第474-475页。
    93《何翰林集》卷一《七夕咏牛女》,第24页。
    94《四友斋丛说》卷十六《史十二》,第400页。
    95《四友斋丛说》卷三《经三》,第309页。
    96《四友斋丛说》卷十六《史十二》,第397页。
    97【清】张廷玉等《明史》卷六十九《选举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第2446页。
    98《四友斋丛说》卷十二《史八》,第367页。
    99《四友斋丛说》卷十二《史八》,第368页。
    100周明初《自卑情结与优越情结——对异族君主乾隆皇帝心态的追讨》,西北师大学报,1995(3),第74页。
    101《四友斋丛说》卷二十八《画一》,第487页。
    102《四友斋丛说》卷三十七《词曲》,第552页。
    103《四友斋丛说》卷三十六《考文》,第541页。
    104《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七《书》,第479页。
    105《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七《书》,第484页。
    
    106《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七《书》,第486页。
    107《四友斋丛说》卷二十八《画一》,第487页。
    108《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五《诗二》,第463页。
    109《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五《诗二》,第464页。
    110《四友斋丛说·出版说明》,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1页。
    111傅璇琮主编的《中国古籍总目》仍认为现存《何翰林集》为残本,二十二卷,误。
    112【清】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97,第2471-2472页。
    113《何翰林集》卷十八《上存翁相公书》,第145页。
    117朱大韶《四友斋丛说序》,《四库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7,第282页。
    121《何翰林集》卷二十八《题〈书画铭心录〉前》,第222页。
    122《何翰林集》卷八《重刻〈说苑〉〈新序〉序》,第74页。
    123《何翰林集》卷十《孙王倡和集序》,第89页。
    124姚光《云间两何君集·何礼部集》,上海:金山姚氏复庐,1932,无页码。
    125姚光《云间两何君集·何礼部集》,上海:金山姚氏复庐,1932,无页码。
    126【清】瞿镛编纂《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631页。
    127《四友斋丛说》卷三十六《考文》,第546页。
    128《玉茗堂批订董西厢》,明刊本。
    129吴新苗《〈玉茗堂批定董西厢〉为汤显祖作考论》,《南昌大学学报》2005(6):131-133页。
    130【明】郑仲夔《兰畹居清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1页。
    131【明】黄省曾《五岳山人集》卷二十三,《四库存目丛书》第94册,第25页。留存至今的明人笔记、杂著大部分为吴中文人所作即为明证。如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叶盛的《水东日记》,沈周《石田杂记》,王鏊的《震泽纪闻》、《震泽长语》,杨循吉有《苏谈》、《吴中故语》,陆深有《春风堂随笔》、《豫章漫抄》。此外,陆容、祝允明、都穆、顾璘、文林、皇甫汸、徐献忠等等都有此类笔记著作。何良俊身为吴人,受此风气影响当不在话下。
    132【明】黄汝亨《寓林集》卷三《世说新语补袖珍小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240页。
    133【明】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七十一《世说新语补小序》,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1976。
    134《四友斋丛说》卷三《经三》,第310页。
    135【明】文徵明著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补辑卷第二十七《小简·致尚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1460页。
    136【明】文徵明著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卷十七《叙二·何氏语林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473页。
    137《何翰林集》卷十九《与王槐野先生书》,第152页。
    138【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二十三《南京翰林院孔目何公良俊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
    240页。
    139《何翰林集》卷二十一《与五山长兄书》,第171页。
    140《何翰林集》卷二《春日思归》,第27页。
    141《四友斋丛说·出版说明》,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1页。
    142【明】陈继儒《晚香堂集》卷二《藏说小萃序》,《四库禁毁丛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第253页。
    143【明】文徵明著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卷十七《叙二·何氏语林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472-473页。
    144《何翰林集》卷十三《语林序论上》,第113页。
    145【明】龚元成《刻〈四友斋丛说〉题辞》,第281页。
    146【明】陆师道《何氏语林·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第240-241页。
    147【明】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七十一《世说新语补小序》,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1976。
    148《何翰林集》卷十三《语林序论上》,第113页。
    149【明】齐之鸾《唐语林·序》,北京:中华书局,1987,第813页。
    150【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十九丙部《九流绪论下》,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第281页。
    151【明】文徵明著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卷十七《叙二·何氏语林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472页。
    152《何翰林集》卷十三《语林序论上》,第113-114页。
    153【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十三《事部》,《明代笔记小说大观》第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第1768页。
    154《何翰林集》卷十三《语林序论上》,第117页。
    155【明】于慎行《谷山笔尘》卷八《诗文》,北京:中华书局,1984,第75页。
    156【明】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八《朱子晚年定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第334页。
    157龚鹏程《晚明思潮》第十章《经学、复古、博雅及其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209页。
    158简锦松《明代文学批评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89,第142-156页。
    159【明】吴宽《匏庵家藏集》卷五十八《天全先生徐公行状》,文渊阁四库全书。
    160【明】王鏊《震泽集》卷二十九《石田先生墓志铭》,《四库明人文集丛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第440页。
    161【明】文徵明著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卷三十三《钱孔周墓志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757页。
    162【明】王鏊《震泽集》卷十四《申鉴注序》,《四库明人文集丛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第281页。
    163【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序》,第285页。
    164【明】朱大韶《四友斋丛说序》,第283页。
    165《何翰林集》卷十三《语林序论上》,第112页。
    166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第五章《汉魏六朝“世说体”小说的流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第143页。
    167《何翰林集》卷二《春日思归》,第27页。
    168《何翰林集》卷二十四《先府君讷轩先生行状》,第193页。
    169【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序》,第285页。
    170《四友斋丛说》卷二十八《画一》,第487页。
    171《何翰林集》卷七《余得赵松雪小楷大洞玉经》,第67页。
    172《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七《书》,第483页。
    173【明】盛时泰《栖霞小志》,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6。
    174《何翰林集》卷二十八《题〈书画铭心录〉后》》,第222页。
    175王世伟、郑明《明代尺牍》,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第150页。
    176《四友斋丛说》卷二十六《诗三》,第473-474页。
    177《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九《画二》,第497页。
    178【明】陈继儒《晚香堂集》卷二《藏说小萃序》,《四库禁毁丛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第25页。
    179沈振辉《明代苏州地区收藏夹述略》,《苏州大学学报》,1999(1),第101页。
    180张忠良《晚明文人的嗜癖言行》,《台南女院学报》, 2004(10),第403-408页。
    181【清】王原祁《佩文斋书画谱》卷九十九《跋细阅皆双钩廓填》,文渊阁四库全书。
    182《四友斋丛说》卷三十七《词曲》,第549页。
    183【清】黄廷鉴《第六弦谿文六钞》卷四《张海鹏行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第86页。
    184【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经籍会通》,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第46页。
    185【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序》,第285页。
    186《四友斋丛说》卷三十六《考文》,第539页。
    187【明】朱大韶《四友斋丛说序》,《四库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7,第283页。
    188《四友斋丛说》卷二十八《画一》,第487页。
    189《四友斋丛说》卷三《经三》,第310页。
    190《四友斋丛说》卷十一《史七》,第360页。
    191《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七《书》,第486页。
    192【明】何良傅《何礼部集》卷七《与徐长谷》,《云间两何君集》,上海:金山姚氏复庐,1932,无页码。
    193《四友斋丛说》卷二十八《画一》,第487页。
    194《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七《书》,第478页。
    195《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七《书》,第480页。
    196《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七《书》,第482页。
    197《四友斋丛说》卷二十六《诗三》,第472页。
    198《四友斋丛说》卷三十四《正俗一》,第533页。
    199【明】吴履震《五茸志逸》卷六《藏帖》,上海:上海市文管会,1963,第479-480页。
    200【清】王原祁《佩文斋书画谱》卷七十九《元赵孟頫书大洞玉经》,文渊阁四库全书。
    201【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蔡苏黄米赵帖》,文渊阁四库全书。
    202【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续稿》卷一百六十一《六大家十二帖》,文渊阁四库全书。
    203【清】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卷三《何良俊元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第205页。
    204【清】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卷三《何良俊元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第205-206页。
    205《四友斋丛说》卷三十五《正俗二》,第538页。
    206《四友斋丛说》卷三《经三》,第309页。
    207【清】孙星衍《松江府志》卷三十六《职官表》,台北:成文出版公司,1970,第772页。
    208【清】阮元《宛委别藏43·云间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第106页。
    209冯国超主编,《维摩诘经》,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第189页。
    210《何翰林集》卷二《春日思归》,第27页。
    211【清】王原祁《佩文斋书画谱》卷九十九《跋细阅皆双钩廓填》,文渊阁四库全书。
    212《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七《书》,第480页。
    213【清】曾国藩《十八家诗抄》卷十六《答张沙河》,上海:世界书局,1936,第13页。
    214【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126页。
    215无名氏《藏书印与版本鉴定》,《龙江文史》,2003(8),第16页。
    216《何翰林集》卷十八《上存翁相公书》,第145页。
    217《何翰林集》卷二《春日寓怀》,第29页。
    218【唐】牛僧孺《玄怪录》,北京:中华书局,1982,第83-84页。
    219【清】钱谦益《有学集》卷三十九《与族弟君鸿求免庆寿诗文书》,《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388页。
    220《四友斋丛说》卷三十三《娱老》,第519页。
    221【清】朱彝尊《明诗综》卷四十四《姚涞》,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634页。
    222【唐】陆龟蒙《陆龟蒙皮日休诗全集》,海口:海南出版社,1992,第125页。
    223《四友斋丛说》卷二十八《画一》,第487页。
    224郑为主编《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第204页。
    225鲁迅《鲁迅全集》卷十《致杨霁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24页。
    226闻一多《闻一多全集》卷一《文学的历史动向》,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第16页。
    227郭万金《关于明诗》,《文学评论》,2005(4),第100页。
    228《何翰林集》卷五《许石城宅赏牡丹》,第48页。
    229《何翰林集》卷四《卜筑》,第40页。
    230《何翰林集》卷一《七夕咏牛女效齐梁体》,第24页。
    231《何翰林集》卷四《中秋无月代少妇一首》,第39-40页。
    232《何翰林集》卷七《秦淮柳色送郭道人次甫》,第65页。
    233《四友斋丛说》卷三十《求志》,第506页。
    234《何翰林集》卷二《南野》,第32页。
    235《何翰林集》卷六《用韵题吴之山长吟阁》,第59页。
    236【东晋】陶渊明、王猛白校笺《陶渊明诗文校笺·饮酒》,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第108页。
    238【东晋】陶渊明、王猛白校笺《陶渊明诗文校笺·归园田居》,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第46页。
    239《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五《诗二》,第464页。
    240【唐】白居易撰,俞岳衡点校《白居易集》卷十六《送客之湖南》,长沙:岳麓书社,1992,第259页。
    241《何翰林集》卷六《送潘苧乡南还》,第56页。
    242【唐】白居易撰,俞岳衡点校《白居易集》卷十六《香炉峰下》,长沙:岳麓书社,1992,第264页。
    243《何翰林集》卷七《二妹婿》,第66-67页。
    244《何翰林集》卷十五《四友斋记》,第125-126页。
    245【唐】白居易撰,俞岳衡点校《白居易集》卷二十六《草堂记》,长沙:岳麓书社,1992,第404页。
    246《何翰林集》卷六《用前韵效白傅体呈石城诸公》,第55页。
    247郭万金《关于明诗》,《文学评论》,2005(4),第107页。
    248【清】吴乔《围炉诗话》卷四,《清诗话续编》第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第594页。
    249【清】王崇简《谈助》,王文濡辑《说库》,上海:上海文明书局石印本,1915。
    250奉和、用韵、次韵、索和等,皆为有韵脚限定,此处为叙述方便,只以最具代表性的称法“奉和”代表。
    251《何翰林集》卷六《高庙诗次韵宗瓠川索和》,第55页。
    252《何翰林集》卷六《用韵题吴之山长吟阁》,第59页。
    253《金陵琐事》卷二《佳句》载吴扩原诗一联:“城中艺圃甘遗世,屋里梯云好看山。”
    254【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三十八《陈叟诗集序》,四部丛刊,第383页。
    255【清】施闰章《蠖斋诗话》,《清诗话》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第103页。
    256《何翰林集》卷一《戊申八月望夜》,第25页。
    257《何翰林集》卷二《丁巳春余谢客斋居》,第31页。
    258【清】黄生《诗塵》卷二,《皖人诗话八种》,合肥:黄山书社,1995,第75页。
    259【清】徐沁《明画录》卷三,《历代艺术史料丛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第21页。
    260陈正宏《诗画合璧与明代士绅社交方式》,《文化遗产研究集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第151页。
    261《何翰林集》卷七《题种松图》,第68页。
    262孙小力《元明题画诗文初探—兼及“诗画合一”形式的现代继承》,《上海大学学报》, 2005(1),第38页。
    263《何翰林集》卷六《为邵文瑞题画》,第61页。
    264《何翰林集》卷七《题画绿萼梅》,第64页。
    265《何翰林集》卷七《为徐娄江题画茉莉扇面》,第65页。
    266《何翰林集》卷七《题洞庭图》,第69页。
    267《何翰林集》卷七《题自画竹石》,第67页。
    268【明】莫如忠《何翰林集·〈何翰林集〉序》,第3页。
    269 110多篇文章,不包括《语林》小序两卷。
    270【清】王夫之、戴鸿森笺注《姜斋诗话》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151-152页。
    271《何翰林集》卷十《送石阡守黄公之任序》,第94页。
    272【清】毛奇龄《西河集》卷一百二十三《古今无庆生日文》,文渊阁四库全书。
    273【清】归庄《归庄集》卷十《谢寿诗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第492-493页。
    274【清】归庄《归庄集》卷十《谢寿诗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第493页。
    275《何翰林集》中另有寿诗多篇,因此处主要论述其文,故不再列入论述之列。
    276《何翰林集》卷八《南溪徐翁七十寿序》,第79页。
    277《何翰林集》卷九《寿卜朴庵七十序》,第85页。
    278《何翰林集》卷二十三《李松村生圹志铭》,第184-185页。
    279【清】王崇简《谈助》,王文濡辑《说库》,上海:上海文明书局石印本,1915。
    280左东岭《玉山雅集与元明之际文人生命方式及其诗学意义》,《文学遗产》,2009(3),第102页。
    282【明】皇甫汸《何翰林集·何翰林集序》,《四库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7,第5页。
    283【明】何三畏《云间志略》卷十三《人物》,《中国史学丛书三编》,台北:学生书局,1986,第986页。
    285《何翰林集》卷七《乙卯八月》,第68-69页。
    286《何翰林集》卷七《听李节弹筝和文文水韵》,第69页。
    287《何翰林集》卷七《春日皇甫司勋见过》,第70页。
    288《何翰林集》卷四《十七夜皇甫司勋宅观灯》,第42页。
    289《何翰林集》卷七《题自画竹枝》,第68页。
    290《何翰林集》卷二《晨起用白傅体》,第31页。
    291《何翰林集》卷二十《与张西谷书》,第164-165页。
    292《何翰林集》卷六《用韵贻华亭诸亲友》,第54页。
    293《何翰林集》卷十六《书屏示客》,第135页。
    294《何翰林集》卷七《种竹》,第67-68页。
    295《何翰林集》卷四《夏日园亭对雨》,第44页。
    296《何翰林集》卷五《水边行吟率尔有咏》,第45页。
    297《何翰林集》卷三《中江宅赏菊作》,第34-35页。
    298《何翰林集》卷五《余伯祥秀才读书永兴寺》,第47-48页。
    299《何翰林集》卷三《赠刀诗》,第33页。
    300黄卓越《明永乐至嘉靖初诗文观演变》,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32页。
    301龚鹏程《晚明思潮》第10章《经学、复古、博雅及其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209页。
    302本文对“实学”一词的界定采用张学智教授在《中国实学的义涵及其现代架构》一文中的定义,即:人格修养上的实有诸己,经学上的通经致用和笃实解经学风,以及事功上的经世致用。可以概括地说,它的主要内容是修德、通经、致用三个方面。——参见《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303《四友斋丛说》卷一《经一》,第289页。
    304【明】朱大韶《四友斋丛说序》,第282页。
    305《四友斋丛说》卷四《经四》,第311页。
    306《四友斋丛说》卷三《经三》,第304页。
    307《四友斋丛说》卷一《经一》,第292页。
    308《四友斋丛说》卷三《经三》,第305页。
    309《四友斋丛说》卷三《经三》,第306页。
    310《四友斋丛说》卷三《经三》,第305页。
    311《四友斋丛说》卷三《经三》,第306页。
    312《四友斋丛说》卷三《经三》,第304页。
    313【明】庄昶《定山集》卷六《送戴侍御提学陜西》,文渊阁四库全书。
    314《何翰林集》卷十九《书王槐野先生书》,第152页。
    315《四友斋丛说》卷四《经四》,第311页。
    316《何翰林集》卷九《薛方山随寓录序》,第83页。
    317【明】张居正《张太岳集》卷三十九《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第494页。
    318《四友斋丛说》卷四《经四》,第312页。
    319《四友斋丛说》卷四《经四》,第313页。
    320《四友斋丛说》卷五《史一》,第321页。
    321《四友斋丛说》卷四《经四》,第312页。
    322孙之梅《归有光与明清之际学风的转变》,《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第437页。
    323亢学军、侯建军《明代考据学复兴与晚明学风的转变》:“明代考据学的复兴由嘉靖、隆庆年间学者杨慎、归有光开其端,万历年间焦竑、陈第、胡应麟、方以智继起。”——《河北学刊》,2005年5期,129页。杨续敏《明清两朝考据学之比较研究》:“首开明代考据学之端的是杨慎。其后有梅鷟、王世贞、陈耀文、胡应麟、焦竑、陈第、方以智等。”——《史学集刊》2007年5期,第10页。
    324《四友斋丛说》卷三十六《考文》,第539页。
    325《四友斋丛说》卷三十六《考文》,第540页。
    326《四友斋丛说》卷三十六《考文》,第540-541页。
    327《四友斋丛说》卷三十六《考文》,第542页。
    328《四友斋丛说》卷三十六《考文》,第539页。
    329《四友斋丛说》卷三十六《考文》,第541页。
    330【清】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97,第1592页。
    331《四友斋丛说》卷三十六《考文》,第543页。
    332《四友斋丛说》卷三十六《考文》,第544页。
    333【清】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97,第1592页。
    334《四友斋丛说》卷三十六《考文》,第544页。对于白居易诗中的“瑟瑟”到底作何解释,今人孙雍长先生在《此“瑟瑟”非彼“瑟瑟”》一文中,从语境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此诗语境是在点灯时分,应该分辨不出颜色了,并举了一些诗词中的瑟瑟二字的用法,最后得出:“由此益可证明,《琵琶行》之“瑟瑟”,凿凿为状声而非状色者。”——《学术研究》2005年第4期p146-147陈长智先生在《关于白居易诗中“瑟瑟“一词的解释》也持相似的意见。——《文学漫步》
    335见《历代诗话》卷五十。
    336池太宁《训诂与修辞》,《语文建设通讯》,1993(40)。
    337《四友斋丛说》卷三十六《考文》,第545页。
    338【清】周亮公《书影》卷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227页。
    339《四友斋丛说》卷三十六《考文》,第545页。
    340【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二十三《南京翰林院孔目何公良俊传》,上海:上海书店,1986,第973页。
    341《四友斋丛说》卷十三《史九》,第371页。
    342《何翰林集》卷十九《与王槐野先生书》,第154-155页。
    343《何翰林集》卷十九《与王槐野先生书》,第157页。
    344《何翰林集》卷十九《与王槐野先生书》,第158页。
    345《何翰林集》卷十九《与王槐野先生书》,第159页。
    346【明】吴宽《家藏集》卷五十八《徐有贞行状》,文渊阁四库全书。
    347【明】吴宽《家藏集》卷七十四《隐士史明古墓表》,文渊阁四库全书。
    348【明】王廷相《王廷相集》卷二十七《答许廷纶》,北京:中华书局,1989,第487-488页。
    349【明】王廷相《王廷相集·〈雅述〉下篇》,北京:中华书局,1989,第873页。
    350【明】王廷相《王廷相集》卷二十二《送泾野吕先生尚宝考绩序》,北京:中华书局,1989,第419页。
    351【明】杨慎《升庵集》卷五十二《文学之衰》,文渊阁四库全书。
    352【明】杨慎《升庵集》卷七十五《珠椟鱼筌》,文渊阁四库全书。
    353【明】杨慎《升庵集》卷七十五《儒教禅教》,文渊阁四库全书。
    354【明】杨慎《升庵集》卷四十五《夫子与点》,文渊阁四库全书。
    355严迪昌《“市隐”心态与吴中明清文化士族》,《苏州大学学报》,1991(1),第87页。
    356《何翰林集》卷二十四《先府君讷轩先生行状》,第192页。
    357【明】《明太祖实录》卷68“洪武四年九月丁丑”条,南京:影印江苏国学图书馆传抄本,1940,第1279页。
    358【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序》,第285页。
    359《何翰林集》卷十九《与王槐野先生书》,第152页。
    360《何翰林集》卷十八《上存翁相公书》,第145页。
    361【明】黄姬水《白下集》卷十《四友斋记》,《四库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第153页。
    362【明】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何孔目良俊》,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第450-451页。
    363刘志琴教授在《论东林党的兴亡》一文中(见《晚明史话——重新认识末世衰变》一书,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已经对东林党在经世致用方面的无能提出了批判,因而这更促使我们在寻找晚明实学精神源头时开阔思路。
    364《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三《文》,第447-448页。
    365《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三《文》,第453页。
    366《四友斋丛说》卷二十六《诗三》,第471页。
    367《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三《文》,第451页。
    368《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三《文》,第452页。
    369《四友斋丛说》卷二十六《诗三》,第471页。
    370《何翰林集》卷八《草堂诗余序》,第77页。
    371《何翰林集》卷九《剪綵集序》,第81页。
    372《四友斋丛说》卷二十四《诗一》,第458页。
    373《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五《诗二》,第465、466、468页。
    374《四友斋丛说》卷二十六《诗三》,第472、474页。
    375《何翰林集》卷八《唐雅序》,第73页。
    376《四友斋丛说》卷二十四《诗一》,第456页。
    377《四友斋丛说》卷二十四《诗一》,第455页。
    378《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五《诗二》,第464页。
    379《四友斋丛说》卷二十四《诗一》,第454页。
    380《何翰林集》卷八《〈唐雅〉序》,第72页。
    381《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三《文》,第449页。
    382《四友斋丛说》卷二十四《诗一》,第454、455、455、455页。
    383《四友斋丛说》卷二十六《诗三》,第473页。
    384雷磊《明代六朝派的演进》,《文学评论》,2006(2),第84页。
    385《四友斋丛说》卷二十六《诗三》,第475-476页。
    386王小盾《明曲本色论的渊源和它在嘉靖时代的兴起》,《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1(4),第13页。
    387《四友斋丛说》卷三十七《词曲》,第548页。
    388《四友斋丛说》卷三十七《词曲》,第549页。
    389《四友斋丛说》卷三十七《词曲》,第549页。
    390王小盾《明曲本色论的渊源和它在嘉靖时代的兴起》,《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1(4),第10-11页。
    391《四友斋丛说》卷三十七《词曲》,第549、550页。
    392《四友斋丛说》卷三十七《词曲》第549页。
    393《四友斋丛说》卷三十七《词曲》,第550页。
    394陈维昭《何良俊与明代戏曲学命题》,《戏剧艺术》,2007(3),第56页。
    395《四友斋丛说》卷三十七《词曲》,第553页。
    397陈维昭《何良俊与明代戏曲学命题》,《戏剧艺术》,2007(3),第57页。
    398《四友斋丛说》卷三十七《词曲》,第553页。
    399刘竞《明中期戏曲研究》,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6,第141页。
    400《四友斋丛说》卷三十七《词曲》,第550页。
    401汪超《尊体与辨体——关于明清传奇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现象的考察》,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第58页。
    402《四友斋丛说》卷三十三《娱老》,第526页。
    403《四友斋丛说》卷三十七《词曲》,第550页。
    404《四友斋丛说》卷二十八《画》一,第492页。
    405《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九《画》二,第493、494页。
    406王淮梁《中国画史上的戾家与行家》,《学术界》,2001(89),第216页。
    407【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卷上《杂剧十二科》,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89、490页。
    408【宋】耐得翁《都城纪胜·四司六局》,清武林掌故丛编本,第6页。
    409【宋】吴自牧《梦梁录》,文渊阁四库全书。
    410【清】卞永誉著厉鹗辑《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五十八“文德承砚山山房图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86页。
    411【明】曹昭撰舒敏輯王佐增《新增格古要論》卷五《士夫画》,《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12页。
    412《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九《画二》,第496页。
    413王淮梁《中国画史上的戾家与行家》,《学术界》,2001(89),第216-217页。
    414《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九《画二》,第496页。
    415【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五《〈艺苑卮言〉附录四》,文渊阁四库全书。
    416徐燕琳《明代剧论与画论》,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第152页。
    417参见启功《戾家考——谈绘画史上的一个问题》,载《启功丛稿·论文卷》,中华书局,1999,第156页。
    418《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九《画》二,第493页。
    419本节引文皆载《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九《画二》,第497-498页。
    420《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七《书》,第485页。
    421《四友斋丛说》卷二十八《画一》,第489页。
    423参看胡海英《〈何氏语林〉嘉靖刻本三考》,《文献》2010年1期。
    425上海鸿海商品拍卖有限公司,2009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2009年7月20号。
    426【明】卢宁《五鹊别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111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428苏兴《吴承恩年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第63页。
    429王世伟郑明《明代尺牍》,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第150页。
    [明]《何翰林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42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明]《四友斋丛说》,《四库存目丛书》子部103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明]《何氏语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元]倪瓒《清閟阁遗稿》,《北图珍本丛刊》影印万历二十八年倪珵刊本.
    [明]陆深《俨山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文徵明著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明]王宠《雅宜山人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72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明]马汝骥《西玄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74册同上.
    [明]马汝骥《西玄诗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73册同上.
    [明]赵贞吉《赵文肃公文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00册同上.
    [明]王维桢《王氏存笥稿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03册同上.
    [明]吕本《期斋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99册同上.
    [明]孙应奎《燕诒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90册同上.
    [明]孙升《孙文恪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99册同上.
    [明]严嵩《钤山堂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56册同上.
    [明]潘恩《潘笠江先生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81册同上.
    [明]徐阶《经世堂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79册同上.
    [明]聂豹撰、吴可为辑校《聂豹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明]何良傅《云间两何君集·何礼部集》,金山姚氏影印嘉靖本.
    [明]朱曰藩《山带阁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10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明]莫如忠《崇兰馆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04、105册同上.
    [明]黄姬水《白下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86册同上.
    [明]黄姬水《黄淳父先生全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86册同上.
    [明]徐献忠《长谷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86册同上.
    [明]徐献忠《吴兴掌故集》,嘉靖刻本.
    [明]徐献忠《六朝声偶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303、304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明]许谷《省中稿》、《二台稿》、《归田稿》,《四库存目丛书》集部86册同上.
    [明]皇甫汸《皇甫司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文彭《博士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文嘉《和州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沈恺《环溪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92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明]薛应旗《方山先生文录》,《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02册同上.
    [明]吴承恩撰、刘修业辑校《吴承恩诗文集》,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明]陈鹤《海樵先生全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85、86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明]王寅《十岳山人诗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79册同上.
    [明]包节《包侍御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96册同上.
    [明]王宗沐《敬所王先生文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11册同上.
    [明]卢宁《五鹊别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11册同上.
    [明]董传策《董传策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22册同上.
    [明]张献翼《纨绮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37册同上.
    [明]张献翼《文起堂集》,《四库存目丛书》补编集部99册同上.
    [明]张凤翼《处实堂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35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朱察卿《朱邦宪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4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明]袁尊尼《袁鲁望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36册同上.
    [明]莫是龙《石秀斋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88册同上.
    [明]申时行《赐闲堂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34册同上.
    [明]顾从敬《草堂诗余》,《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续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王穉登《王百谷集十九种》,《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175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明]汤显祖《汤显祖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明]张鼐《宝日堂初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77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明]宋懋澄《九龠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明]陈继儒《陈眉公集》,明万历四十三年刻本.
    [明]俞宪《盛明百家诗》,《四库存目丛书》集部86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明]陈子龙《皇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97.
    [明]钱谦益《列朝诗集》,北京:中华书局,2005.
    [明]黄宗羲《明文海》,北京:中华书局,1987.
    [清]朱彝尊《明诗综》,《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汪森《粤西诗文载》,《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陈田《明诗纪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明]黄佐《南雍志》,台北:伟文图书公司,1976.
    [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龙文彬纂《明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3.
    [明]周应宾《旧京词林志》,济南:齐鲁书社,1997.
    [明]谢肇淛《五杂爼》,《明代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明]周晖《金陵琐事·续金陵琐事·二续金陵琐事》,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
    [明]杨枢《淞故述》,《续修四库全书》第73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朱睦楔《万卷堂书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影印本.
    [明]李绍文《云间人物志》,《明清上海稀见文献五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明]李绍文《云间杂志》,《四库存目丛书》子部244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明]李绍文《皇明世说新语》,《四库存目丛书》子部244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明]范濂《云间据目钞》,《笔记小说大观》第13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
    [明]焦竑《国朝献征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焦竑《国史经籍志》,明徐象橒刻本.
    [明]张昶《吴中人物志》,《四库存目丛书》史部97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明]孙鑛《书画跋跋》,《中国书画全书》第三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北京:中华书局,2007.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北京:中华书局,1958.
    [明]徐罸《笔精》,《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何乔远《名山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明]凌迪知《万姓统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毛宪撰、吴亮增补《毗陵人品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明]陆应阳《广舆记》,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影印本.
    [明]王兆云《皇明词林人物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影印本.
    [明]沈长卿《沈氏日旦》,明崇祯刻本.
    [明]祁承燁《錓貌厥槟俊罚虾#荷虾J榈瓿霭嫔? 1994影印本.
    [明]吴履震《五茸志逸随笔》,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明]俞汝楫《礼部志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徐献忠撰《水品全秩》,明夷门广牍本.
    [明]雷礼《国朝列卿纪》,济南:齐鲁书社,1996.
    [明]杨时乔《两浙南关榷事书》,明隆庆自刻本.
    [明]张朝瑞《皇明贡举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
    [明]张弘道《明三元考》,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2000.
    [明]张弘道《科名盛事录》,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2000.
    [明]刘效祖《四镇三关志》,明万历四年刻本
    [明]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影印本.
    [明]张岱《石匮书》,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
    [明]钱谦益《绛云楼书目》,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清]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
    [清]谈迁《国榷》,北京:中华书局,2005.
    [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董含《三冈识略》,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清]叶梦珠撰、来新夏校点《阅世编》,北京:中华书局,2007.
    [清]徐乾学《传是楼书目》《续修四库全书》第92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盛枫《嘉禾征献录》,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9.
    [清]朱彝尊撰、黄君坦校点《静志居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清]姚之骃《元明事类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吴肃公《明语林》,合肥:黄山书社,1999.
    [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清]陆廷灿《续茶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葛万里《别号録》,《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丁仁《八千卷楼书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影印本.
    [清]官修《天禄琳琅书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鲍应鳌《明臣谥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徐沁《明画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朱谋垔《画史会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张照《石渠宝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孙岳颁《佩文斋书画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安歧《墨缘汇观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倪涛《六艺之一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李延罡《南吴旧话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清]徐轨《本事诗》,清光绪十四年徐氏刻本.
    [清]端方《壬寅销夏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清]顾沅《吴郡名贤图像传赞》,清道光八年刻本.
    [清]钱保塘《历代名人生卒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北京:中华书局,2001.
    [清]黄卬《锡金识小录》,光绪二十二年王念祖活字刻本.
    [清]张之洞撰、吕幼樵校补,张新民审补《书目答问》,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清]陈作霖《金陵通传》,清光绪三十六年瑞华馆刊本。
    陈垣《中西回史日历》,北京:中华书局,1962.
    陈垣《二十史朔闰表》,北京:中华书局,1962.
    朱保烱、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张慧剑《明清江苏文人年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明]顾清《正德松江府志》,明正德七年刊本.
    [明]谢纯《嘉靖建宁府志》,明嘉靖刻本.
    [明]冯惟讷《嘉靖青州府志》,明嘉靖刻本.
    [明]赵文华《嘉兴府图记》,明嘉靖刻本.
    [明]曾才汉修、叶良佩纂《嘉靖太平县志》,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3.
    [明]张之象《万历上海县志》,明万历十六年刊本.
    [明]粟祁《万历湖州府志》,明万历刻本.
    [明]张联元辑《天台山全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影印本.
    [明]陈继儒等撰《崇祯松江府志》,崇祯三年刻本.
    [清]赵宁《长沙府岳麓志》,清康熙二十六年镜水堂刻后印本.
    [清]黄廷桂《雍正四川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嵇曾筠《雍正浙江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李卫《雍正畿辅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金鉷《雍正广西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赵宏恩《乾隆江南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史鸣皋《乾隆梧州府志》,清同治十二年刊本.
    [清]谢庭熏修、陆锡熊撰《娄县志》,清乾隆五十三年刊本.
    [清]钱维乔《鄞县志》,清乾隆五十三年刻本.
    [清]王显曾等《乾隆华亭县志》,乾隆五十六年刻本.
    [清]李文藻《乾隆历城县志》,清乾隆三十六年刻本.
    [清]陈和志《乾隆震泽县志》,清光绪重刊本.
    [清]孙星衍等《嘉庆松江府志》,嘉庆二十二年明伦堂刻本.
    [清]阮元修《道光广东通志》,清道光二年刻本.
    [清]徐清选修、毛辉鳯纂《道光丰城县志》.
    [清]冯桂芬《同治苏州府志》,清光绪九年刊本.
    [清]姚重发等《光绪重修华亭县志》,光绪四年刊本.
    [清]赵亮熙修、王舟瑶纂《光绪台州府志》,民国十五年台州旅杭同乡会铅印本.
    [清]罗国钧《夹江县志》,民国铅印本.
    [民国]李楁《杭州府志》,民国十一年本.
    [民国]石国柱修、许承尧纂《歙县志》,民国二十五年本.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