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代公文变革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明代公文经历了一次系统、全面、深刻的变革过程,既有继承发展,又有变革创新,在公文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论文在占有大量明代公文资料的基础上,从历史观和系统观的角度出发,陈述明代公文变革的历史过程,总结其特点及内在规律。
     公文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论题结合明代特定的时代背景,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入手,全面、深入地探讨明代公文变革。
     微观方面,从公文的文本切入,分析明人对公文内容和形式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一方面,明人积极倡导“务实”的公文创作观念,严责阿谀之风;整顿风闻言事和空谈妄言的疏滥之风,同时,还从科举教育方面促进公文内容创作的变革。另一方面,采取禁四六体、革繁文和整顿制诰公文等举措,革新公文的繁文弊端。同时,通过贴黄制度和规范文字等措施促进公文形式方面的变革。
     宏观方面,从公文的运转办理入手,分析明代在公文立法、办理机构和处理制度、公文的稽核和保密制度、公文编纂等方面的变革。公文文本撰拟固然重要,但公文的根本属性是实用性,公文的价值是在公文的运转办理过程中实现的。因此,研究公文运转办理的外部因素,是考察公文变革的重要内容。
     公文理论是对公文规律性的总结,考察明代公文理论的研究状况,总结明人在公文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创新成果,对系统地研究公文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公文文风是公文变革的直接体现,明代公文文风在一系列的变革影响下,呈现出独特的风貌,论文对此进行全面的梳理。
     最后,研究明代公文变革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一是为从事公文断代发展史的研究作有益的补充;二是为我们今天公文发展和理论研究提供借鉴的价值。
The official document in Ming Dynasty had been undergone a systematic, a comprehensive and a profound transformation process. Both of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make the official document in Ming Dynasty occupy an important status in the official document's history. By holding the massive Ming Dynasty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 using outlook of history and system view angle to analyze Ming Dynasty official document in official document transformation history, to summarize its transformation inherent laws, is this thesis's purpose.
     The official documents have th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politics, economy, and thought culture and so on . Under the Ming Dynasty society's specific background, from the microscopic and macroscopic aspects, 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transformation about the Ming Dynasty official document comprehensively and thoroughly.
     From microscopic aspect, the thesis takes the official document text as the foundation, analyzes the transformation measure about the official document content and the form which made by the people in Ming Dynasty. On the one hand, the Ming Dynasty initiates positively "practically" official document creation idea, wind of strict responsibility flattery. They also reorganize the bad style such as hearing by rumor and the meaningless talk. At the same time, they use education and examination to promote the official document content creation transformation. On the other hand, uses endures four actions and so on six categories of characters, leather red tape and reorganization system official document, the innovation official document red tape malpractice.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pastes on a yellow slip and standard writing form to promote the form of the official document.
     From the macroscopic aspect, the paper handles obtaining from the official document revolution, analyzes the transformations such as the Ming Dynasty in the official document legislation,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processing system, the official document investigation and the secrecy system, the compiles and so on. How to write the official document text is important, but the official document basic attribute is the usability. The official document value i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the official document revolution to reality.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fficial document revolution handles exterior factor, inspects the important content which the official document transform.
     The official document theory is the summary of the official document regular. Make clear of the research condition about the Ming Dynasty official document theory, summarizing the innovation achievement on the official document research by people in Ming Dynasty, both of these are do good to we to study the official document theory systematically . The style of the official document manifests the change about the official document directly. Under a series of transformation influence, the official document of Ming Dynasty manifests unique style. The thesis does the full-scale research on this aspect.
     Finally, 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fficial document in Ming Dynasty. And the thesis has two aspects signification: one is making the beneficial supplement for the research of the official document dynastic history; the other is providing the model for the official document for today development.
引文
①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57—62页。
    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46—51页。
    ① 《江海学刊》2001年第5期,第163-166页。
    ② 《文物春秋》2001年第1期,第68-70页。
    ③ 《秘书工作》2003年第9期,第38-39页。
    ④ 《秘书》2001年第3期,第41-42页。
    ⑤ 《史学集刊》2005年第1期,第27-33页。
    ⑥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116-120页。
    ⑦ 《文史哲》2004年第6期,第74-78页。
    ⑧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41-44页。
    ⑨ 《东南文化》2000年第8期,第114—115页。
    ⑩ 《上海集邮》2003年第12期,第30页。
    11 《文博》2004年第4期,第72-75页。
    12 《书屋》2006年第2期,第32-33页。
    13 《南方文物》2003年第4期,第104-107页。
    14 《洛阳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第70-72页。
    15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8期,第53-60页。
    16 《档案天地》2005年第2期,第18-20页。
    17 《文物春秋》1994年第4期,第81页。
    18 《发展》1995年第1期,第6页。
    19 《文学遗产》2000年第1期,第103-105页。
    20 《华夏文化》2005年第4期,第19页。
    21 《文物春秋》1999年第2期,第55页。
    22 《船山学刊》2006年第2期,第206页。
    23 《黑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第64页。
    24 《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1期,第75页。
    25 《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第95页。
    26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42页。
    ①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第12页。
    ② 《历史教学》2005年第9期,第63页。
    ③ 《塔里木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20页。
    ④ 《档案与历史》1999年第3期,第41页。
    ⑤ 《学术月刊》2005年第5期,第65页。
    ⑥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第54页。
    ⑦ 《广东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第69页。
    ⑧ 《中国行政管理》1994年第10期,第42页。
    ⑨ 《福州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第80页。
    ⑩ 《档案学通讯》2001年第4期,第76页。
    11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第102页。
    ① 《明史·申时行传》卷二百一十八,中华书局1974年,第5749页。
    ① 《明孝宗实录》卷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成化二十三年十一月未条”,第153页。
    ① (清)王夫之:《宋论·仁宗》卷四,中华书局1998年,第92页。
    ① 《明实录》,《宝训·经国》卷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黄山书社1995年,第47页。
    ② 《明实录》,《宝训·论治道》卷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黄山书社1995年,第22页。
    ③ 《明太祖实录》卷二五三,“洪武三十年五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3650页。
    ④ 《明太祖实录》卷二五三,“洪武三十年六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3655页。
    ⑤ 《明太祖实录》卷一六,“洪武六年九月庚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240页。
    ① (明)朱元璋:《御制大诰·行人受赃》(续修四库全书本862),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53页。
    ②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十一,中华书局1977年,第153页。
    ① (明)方孝孺:《逊志斋集》(四库全书本1235)卷一,《杂诫·第三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6页。
    ② (明)丘濬:《大学衍义补》(四库全书本712)卷一,《总论朝廷之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8页。
    ① 《明史·邹智传》卷一百七十九,中华书局1974年,第4758页。
    ② (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二二,《送别省吾林都宪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884页。
    ③ (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8页。
    ④ (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八,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82页。
    ①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第482页。
    ② 陈鼓应、辛冠洁、葛荣晋主编:《明清实学思潮史》,齐鲁书社1989年,第1页。
    ③ 陈鼓应、辛冠洁、葛荣晋主编:《明清实学思潮史》,齐鲁书社1989年,第5页。
    ④ (清)李塨:《平书订》(续修四库全书本947)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5页。
    ⑤ 陈鼓应、辛冠洁、葛荣晋主编:《明清实学思潮史》,齐鲁书社1989年,第1页。
    ⑥ (明)高拱:《浚川王公行状》,《王廷相集》,中华书局1989年,第1492页。
    ① (明)王廷相:《浚川奏议集》(四库存目丛书集53)卷二二,齐鲁书社1997年,第456页。
    ② (明)王廷相:《王氏家藏集》(四库存目丛书集53),《浚川公移集》卷三,齐鲁书社1997年,第384页。
    ③ 陈鼓应、辛冠洁、葛荣晋主编:《明清实学思潮史》,齐鲁书社1989年,第249页。
    ④ (明)高拱:《高文襄公集》(四库存目丛书本集108),《政府书答》,齐鲁书社1997年,第86页。
    ⑤ (明)高拱:《高文襄公集》(四库存目丛书本集108),《政府书答》,齐鲁书社1997年,第86页。
    ⑥ (明)高拱:《高文襄公集》(四库存目丛书本集108),《纶扉外稿》,《请禁章奏繁词以肃朝廷疏》,齐鲁书社1997年,第35页。
    ⑦ (明)高拱:《高文襄公集》(四库存目丛书本集108),《纶扉外稿》,《请禁章奏繁词以肃朝廷疏》,齐鲁书社1997年,第35页。
    ⑧ (明)高拱:《高文襄公集》(四库存目丛书本集108),《挽颓习以崇圣治疏》,齐鲁书社1997年,第298页。
    ⑨ (明)高拱:《高文襄公集》(四库存目丛书本集108),《程士集·策》,齐鲁书社1997年,第367页。
    ⑩ (明)高拱:《高文襄公集》(四库存目丛书本集108),《本语》,齐鲁书社1997年,第415页。
    ① (明)高拱:《高文襄公集》(四库存目丛书本集108),《本语》,齐鲁书社1997年,第416页。
    ② (明)张居正:《张太岳集》卷一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84页。
    ③ (明)张居正:《张太岳集》卷三一,《答福建巡抚耿楚侗谈王霸之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380页。
    ④ (明)张居正:《张太岳集》卷二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98页。
    ⑤ (明)张居正:《张太岳集》卷三五,《答罗近溪宛陵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 450页
    ① (明)张居正:《张太岳集》卷一六,《辛未会试程策三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89页。
    ② (明)张居正:《张太岳集》卷二九,《答楚学道金省吾论学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358页。
    ③ (明)张居正:《张太岳集》卷二一,《答少司马杨二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45页。
    ④ (明)张居正:《张太岳集》卷二九,《答楚学道金省吾论学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358页。
    ⑤ (明)张居正:《张太岳集》卷一六,《辛未会试程策三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89页。
    ⑥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三.中华书局1983年,第89页。
    ⑦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三,中华书局1983年,第89页。
    ⑧ (明)张居正:《四书集注直解》(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二辑12册)卷十二,北京出版社 1997年,第300页。
    ① (明)吕坤:《去伪斋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161)卷四,《寄巡抚李养愚》,齐鲁书社1997年,第116页。
    ② (明)吕坤:《去伪斋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161)卷四,《又答孙月峰》,齐鲁书社1997年,第121页。
    ③ (明)吕坤:《去伪斋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卷四,《寄巡抚李养愚》,齐鲁书社1997年,第116页。
    ④ (明)吕坤:《呻吟语》卷五,《治道》,学苑出版社1993年,第275页。
    ⑤ (明)吕坤:《去伪斋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卷四,《与邹尔瞻论学书》,齐鲁书社1997年,第109页。
    ① 马涛:《吕坤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30页。
    ② 《明史·吕坤传》卷二百二十六,中华书局1974年,第5943页。
    ③ (明)张居正:《张太岳集》,附录一吕坤《书<太岳先生文集>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7页。
    ④ (明)顾宪成:《泾皋藏稿》(四库全书本1292)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97页。
    ⑤ 《明史·冯从吾传》卷二百四十三,中华书局1974年,第6315页。
    ⑥ 《明史·钱一本传》卷二百三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第6038页。
    ⑦ 《明史·钱一本传》卷二百三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第6038页。
    ⑧ 《周易集解·系辞上》,中国书店1984年,第10页。
    ① (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方岳贡序》,中华书局1962年,第5页。
    ② (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姓氏爵里总目》,中华书局1962年,第87页。
    ③ (明)冯应京:《皇明经世实用编·冯应京叙》(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267),齐鲁书社1997年,第3页。
    ④ 《明史·职官志一》卷七十二,中华书局1974年,第1732页。
    ① (汉)班固《汉书·高帝纪》(中华书局1974年,第53页。),五年诏下颜注:“如淳曰:‘诏,告也。自秦汉以下,唯天子独称之。’”
    ② (汉)蔡邕:《独断》(四库全书本85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9页。
    ③ (元)脱脱等:《宋史·职官志》卷一百六十一,中华书局1977年。第3769页。
    ① 裴燕生、何庄、李祚明、杨若荷编著:《历史文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37页。
    ② 《明史·职官一》卷七十二,中华书局1974年,第1733页。
    ③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八,中华书局2004年,第207页。
    ④ 《明史·职官志一》卷七十二,中华书局1974年,第1734页。
    ⑤ (元)脱脱等:《宋史·职官志》卷一百六十一,中华书局1977年,第3768页。
    ⑥ (明)宋濂等:《元史·选举志》卷八十三,中华书局1976年,第2064页。
    ① (明)申时行:《明会典·礼部三十四》(万历朝重修本)卷七十六,中华书局1989年,第441页。
    ② (明)申时行:《明会典·礼部三十四》(万历朝重修本)卷七十六,中华书局1989年,第441页。
    ① 转自许同莘《公牍学史》,档案出版社1989年,第199页。
    ② 转自许同莘《公牍学史》,档案出版社1989年,第199页。
    ③ 《明史·礼十一》卷五十七,中华书局1974年,第1435页。
    ④ 据徐望之:《公牍通论》(中文出版社1979年版)所考,详、禀的公文名称是始于清代。据《大明律·吏律·公式》的《事应奏不奏》和《官文书稽程》条所载:“若于亲临上司官处,禀议公事,必先随事详陈可否,定议禀说”“若各衙门遇有所属申禀公事,随即详议可否.明白定夺回报。”等文:另据北京图书馆藏《祁彪佳文稿》中所收有许多详、禀帖来看,可证明代就有这种公文形式。
    ① (明)张萱:《西园闻见录》(续修四库全书本1170)卷九十七,《循良·住行·李信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48页。
    ① 王剑:《明代密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88页。
    ② 《明史·马孟祯传》卷二百三十,中华书局1974年,第6024页。
    ③ (明)谈迁:《国榷》(点校本)卷六十四,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辛丑。范守己曰。中华书局1988年,第4037页。
    ①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顾思点校)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第57页。
    ② 《明史·赞》卷一百六十四,中华书局1974年,第4461页。
    ③ 参见王剑:《明代密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82页。
    ④ (春秋)孔子:《论语》,中华书局1984年,第193页。
    ① (唐)魏徵等:《隋书》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73年,第1544页。
    ② (宋)宋敏求:《唐大韶令集》卷一百十,《诫表疏不实诏》,学林出版社1992年,第521页。
    ③ (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辞副枢密与两府书》,中国书店1986年,第757页。
    ④ (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免进五代史状》,中国书店1986年,第887页。
    ⑤ (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与黄校书论文章书》,中国书店1986年,第488页。
    ① (明)黄佐、廖道南:《殿阁词林记》(四库全书本452)卷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22页。
    ② 《明史·方克勤传》卷二百八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第7187页。
    ③ 《明太祖实录》卷四○,“洪武二年三月戊申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810页。
    ④ 黄冕堂、刘锋:《朱元璋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51页。
    ⑤ 《明太祖实录》卷一六,“洪武六年九月庚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240页。
    ⑥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顾思点校)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第11页。
    ①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四,中华书局1977年,第210页。
    ② (梁)刘勰:《文心雕龙·宗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8页。
    ③ 丁晓昌、冒志祥:《中国公文发展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2页。
    ④ (明)朱元璋:《明太祖集》,黄山书社1991年,第203页。
    ⑤ (明)湛若水:《格物通·慎言动下》(四库全书本)卷二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26页。
    ①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顾思点校)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第25页。
    ②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顾思点校)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第17页。
    ③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顾思点校)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第17页。
    ④ (明)魏焕:《皇明九边考》》(四库存目丛书史226)卷一,《经略通考》,齐鲁书社1997年,第17页。
    ⑤ 《明仁宗实录》卷五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182页。
    ① (明)叶盛:《御寇安边疏》,《御选明臣奏议》(四库全书本445)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7页。
    ② (明)杨一清:《杨一清集》,《论考选御史奏对》,中华书局2001年,第837页。
    ① (明)高拱:《高文襄公集》(四库存目丛书本集108),《南宫奏牍》卷一,齐鲁书社1997年,第207页。
    ② (明)高拱:《高文襄公集》(四库存目丛书本集108),《本语》,中华书局1993年,第413页。
    ③ 《明穆宗实录》卷四三,“隆庆四年三月戊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1073页。
    ④ 《明穆宗实录》卷四三,“隆庆四年三月戊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1073页。
    ① (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四十九,“通政使司”,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第308页。
    ② 《明史·黄道周传》卷二百五十五,中华书局1974年,第6597页。
    ③ 《明史·黄道周传》卷二百五十五,中华书局1974年,第6597页。
    ④ 樊树志:《崇祯传》,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16页。
    ⑤ 樊树志:《崇祯传》,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20页。
    ⑥ (明)文秉:《烈皇小识》(续修四库全书本439)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7页。
    ⑦ (明)文秉:《烈皇小识》(续修四库全书本439)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7页。
    ⑧ 《明史·汤开远传》卷二百五十八,中华书局1974年,第6679页。
    ① 《明史·汤开远传》卷二百五十八,中华书局1974年,第6675页。
    ② (明)刘基:《诚意伯文集》(四库全书本1255)卷六,《官箴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60页。
    ③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顾思点校)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第10页。
    ① (明)朱元璋:《明太祖集》,黄山书社1991年,第266页。
    ② 《明史·陶凯传》卷一百三十六,中华书局1974年,第3934页。
    ③ (明)朱元璋:《明太祖集》,黄山书社1991年,第271页。
    ④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顾思点校)卷八,中华书局1981年,第143页。
    ⑤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顾思点校)卷九,中华书局1981年,第153页。
    ⑥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顾思点校)卷八,中华书局1981年,第132页。
    ⑦ 《明史·俞士吉传》卷一百四十九,中华书局1974年,第4155页。
    ① 《明英宗实录》卷四十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905页。
    ② 《明英宗实》卷八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1583页。
    ③ 《明英宗实》卷八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1583页。
    ④ 《明史·胡濙传》卷一百六十九,中华书局1974年,第4537页。
    ⑤ (明)海瑞:《海瑞集》(下),《贺李东城荣奖序》,中华书局1981年第2版,第358页。
    ⑥ (清)黄六鸿:《福惠全书·自序》(四库未收书辑第3辑19),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4页。
    ⑦ (明)叶盛:《水东日记》卷一,“纠弹不承密者”,中华书局1980年,第238页。
    ⑧ (明)叶盛:《水东日记》卷一,“纠弹不承密旨”,中华书局1980年,第184页。
    ①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风闻奏事”条,中华书局1985年,第273页。
    ② (宋)洪迈:《容斋四笔》卷一一。“御史风闻”,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747页。
    ③ (唐)李世民:《唐太宗全集》(四库全书本696),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02页。
    ④ (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二五,“六科”,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第278页。
    ⑤ 《明宪宗实录》卷五八,“成化四年九月甲申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1197页。
    ⑥ (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一三八,中华书局1962年,第1373页。
    ⑦ 《明史·万安传》卷一百六十八,中华书局1974年,第4524页。
    ⑧ 《明史·神宗二》卷二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第529—540页。
    ⑨ (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二十五,“六科”,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第276页。
    ⑩ 《明史·陶安传》卷一百三十六,中华书局1974年,第3926页。
    ① (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四十八,“都察院”,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71页。
    ②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二,中华书局1981年,第217页。
    ③ 《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四,“洪武二十九”,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3547页。
    ④ (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四○七,中华书局1962年,第4420页。
    ⑤ 《明史·职官志三》卷七十四,中华书局1974年,第1806页。
    ①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言官一言之失》卷二十,中华书局2004年,第515页。
    ② (明)张孚敬:《公职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77),齐鲁书社1997年,第54页。
    ③ (明)霍韬:《上杨邃庵阁老》,载于《明文海》(影印本)卷一百九十四,中华书局1987年,第1914页。
    ① (明)张居正:《张太岳集》,《再辞陈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508页。
    ② (明)桂萼:《太傅桂文襄公奏议》卷二,《请明功罪发壅蔽疏》,转自《明经世文编》卷一百八十,中华书局1962年,第1835页。
    ③ (明)胡世宁:《知人官人疏》,转自《明经世文编》卷一百三十三,中华书局1962年,第1310页。
    ④ (明)明世宗:《敕议或问》(四库存目丛书史268),齐鲁书社1997年,第776页。
    ⑤ (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异典述八》卷十三,中华书局1984年,第242页。
    ⑥ 《明世宗实录》卷一一九,“嘉靖九年十一月己酉”,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2843页。
    ⑦ 《明史·胡松传》卷二百二,中华书局1974年,第5347页。
    ① (明)高拱:《高文襄公集》(四库存目丛书本)卷二十二,齐鲁书社1997年,第231页。
    ② (明)高拱:《议处本兵司属以裨边务疏》,引自《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62年,第3171页。
    ③ (明)高拱:《高文襄公集》(四库存目丛书本),《程士集·策》,齐鲁书社1997年,第367页。
    ④ (明)张居正:‘张太岳集》,《陈事六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454页。
    ① (明)张居正:《张太岳集》,《陈事六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454页。
    ②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传》,岳麓书社1988年,第212页。
    ③ 《明史·张居正传》卷二百十三,中华书局1974年,第5645页。
    ④ (明)张居正:《张太岳集》卷二十四,《答蓟镇巡抚吴环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91页。
    ⑤ (战国)《管子·重令》,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32页。
    ⑥ 《明史·熊廷弼传》卷二百五十九,中华书局1974年,第6694页。
    ⑦ 《明史·熊廷弼传》卷二百五十九,中华书局1974年,第6694页。
    ① 《明熹宗实录》卷九,“天启元年四月癸酉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420页。
    ② 《明史·职官志三》卷七十四,中华书局1974年,第1805页。
    ③ 参见蔡明伦:《“亡国之臣”:崇祯朝言官述论》,《学术论坛》2005年第10期,第154页。
    ④ (明)李清:《三垣笔记》(上),中华书局1982年,第14页。
    ⑤ (明)李清:《三垣笔记》(上),中华书局1982年,第74页。
    ①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八十九,“崇祯元年七月辛酉”,中华书局1977年,第1234页。
    ② (明)李清:《三垣笔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48页。
    ③ (明)李清:《三垣笔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209页。
    ④ (明)李清:《三垣笔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63页。
    ⑤ (明)李清:《三垣笔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63页。
    ⑥ (明)李清:《三垣笔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219页。
    ⑦ (明)李清:《三垣笔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28页。
    ⑧ (明)李清:《三垣笔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192页。
    ⑨ (明)李清:《三垣笔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212页。
    ① 樊树志:《崇祯传》,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25页。
    ② 《明史·陈新甲传》卷二百五十七,中华书局1974年,第6637页。
    ③ (明)李清:《三垣笔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192页。
    ④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五,“明末书生误国”,中国书店1987年,第508页。
    ⑤ (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一三六,中华书局1962年,第1351页。
    ⑥ 《明熹宗实录》卷五,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236页。
    ①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续修四库全书本812)卷一○○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3页。
    ② (明)丘濬:《大学衍义补》,转录自《古今图书集成》(影印本)卷三三八,文星书店1964年,第33969页。
    ③ (清)徐松:《登科记考》,中华书局1984年,第148页。
    ④ (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选举志上》卷四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第1169页。
    ① (宋)王安石:《王安石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8页.
    ② (元)脱脱等:《宋史·职官五》卷一百六十五,中华书局1974年,第3910页。
    ③ (元)佚名:《宋史全文》卷十八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第1109页.
    ① (明)申时行:《明会典·礼部三十五》(万历朝重修本)卷七十七,中华书局1989年,第448页。
    ② (清)王弘:《山志》二集卷五,中华书局1999年,第267页。
    ③ (明)申时行:《明会典·礼部三十五》(万历朝重修本)卷七十七,中华书局1989年,第448页。
    ④ (明)雷礼:《皇明大政记》(四库存目丛书史7),齐鲁书杜1997年,第763页。
    ⑤ 《明仁宗实录》卷九(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114页。
    ⑥ 《明仁宗实录》卷九(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114页。
    ⑦ (明)陈建:《皇明资治通记》(四库禁毁书目丛编史部12),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304页。
    ①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顾思点校)卷九,中华书局1981年,第157页。
    ② (明)申时行:《明会典·礼部三十六》(万历朝重修本)卷七十七,中华书局1989年,第448页。
    ③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顾思点校)卷十三,中华书局1981年,第236页。
    ④ (明)申时行:《明会典·礼部三十五》(万历朝重修本)卷七十七,中华书局1989年,第448页。
    ① (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四十,《礼部二·贡举》,江苏广陵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70—71页。
    ② (明)申时行:《明会典·礼部三十五》(万历朝重修本)卷七十七,中华书局1989年,第448页。
    ③ (明)张孚敬:《太师张文忠公集奏疏》(四库全书书存目丛书集77),《慎科目》,齐鲁书社997年,第68页。
    ④ (明)张孚敬:《慎科目》,《礼部志稿》(四库全书本)卷七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326页。
    ⑤ (明)桂萼:《太傅桂文襄公奏议》卷三,《请明功罪发壅蔽疏》,转自《明经世文编》卷一百八十,中华书局1962年,第1835页。
    ⑥ (明)申时行:《明会典·礼部三十五》(万历朝重修本)卷七十七,中华书局1989年, 第449页。
    ① (明)焦竑:《玉堂丛语》卷五,中华书局1981年,第173页。
    ② 《明世宗实录》卷一百二十七,“嘉靖十年闰六月丁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3018—3019页。
    ③ 《明世宗实录》卷一百三十四,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3176—3178页。
    ④ 《明世宗实录》卷一百三十四,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3176—3178页。
    ① (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科试考三》卷八十三,中华书局1984年,第1573页。
    ② (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科试考三》卷八十三,中华书局1984年,第1573页。
    ③ (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科试考三》卷八十三,中华书局1984年,第1580页。
    ④ (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科试考三》卷八十三,中华书局1984年,第1581页。
    ⑤ (清)梁章钜《制义丛话》卷之四,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58页。
    ⑥ 《明史·丘濬传》卷一百八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第4808页。
    ⑦ (清)梁章钜《制义丛话》卷之四,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58页。
    ① 龚笃清:《明代八股文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10页。
    ② 《明史·选举志一》卷六十九,中华书局1974年,第1689页。
    ③ (明)申时行:《明会典·礼部三十五》(万历朝重修本)卷七十七,中华书局1989年,第449页。
    ④ (明)申时行:《赐闲堂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134)卷九,齐鲁书社1997年,第179—180页。
    ⑤ (明)申时行:《明会典·礼部三十五》(万历朝重修本)卷七十七,中华书局1989年, 第449页。
    ① (明)汤显祖:《汤显祖全集》,《张元长嘘云轩文字序》,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079页。
    ② 陈鼓应、辛冠洁、葛荣晋主编:《明清实学思潮史》,齐鲁书社1989年,第637页。
    ③ (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科试考四》卷八十四,中华书局1984年,第1595页。
    ① (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科试考四》卷八十四,中华书局1984年,第1595页。
    ② (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科试考四》卷八十四,中华书局1984年。第1599页。
    ③ (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科举考四》卷八十四,中华书局1984年,第1607页。
    ④ (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四十,《礼部·贡举》,江苏广陵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70页。
    ① (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四十,《礼部·贡举》,江苏广陵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70页。
    ② 龚笃清:《明代八股文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09页。
    ③ 龚笃清:《明代八股文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82页。
    ④ (明)凌义渠:《正文体疏》(四库全书本1297),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45页。
    ① 《明太祖实录》卷四十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817页。
    ② 《明太祖实录》卷一二三,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1987页。
    ③ 《明宣宗实录》卷八,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212页。
    ④ (明)申时行:《明会典·国子监》(万历朝重修本)卷一百七十三,中华书局1989年,第1092页。
    ① (明)申时行:《明会典·国子监》(万历朝重修本)卷一百七十三,中华书局1989年,第1092页。
    ② 洪武十七年,所颁科举条格中,诏诰章表等已经是科举必考的内容。
    ③ 《明太祖实录》卷二一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3141页。
    ④ (明)张居正:《张太岳集》,《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494页。
    ① (明)张居正:《张太岳集》《辛未会试程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85页。
    ② (明)申时行:《明会典·翰林院》(万历朝重修本)卷二百二十一,中华书局1989年,第1096页。
    ③ 《明孝宗实录》卷三九,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820页。
    ④ (明)俞汝楫:《礼部志稿》(四库全书本597)卷三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674页。
    ⑤ (明)俞汝楫:《礼部志稿》(四库全书本597)卷三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674页
    ① (唐)魏徵等:《隋书·李谔传》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73年,第1544页。
    ② (宋)郑樵:《通志》卷五十九,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16页。
    ① (唐)吴兢:《贞观政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22页。
    ② (明)杨慎:《升庵全集》(四库全书本1270)卷五十二,《辞尚简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51页。
    ③ 黄冕堂、刘锋:《朱元璋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51页。
    ① (明)黄佐:《翰林记》(四库全书本596)卷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976页。
    ② (明)湛若水:《格物通·慎言动下》(四库全书本716)卷二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26页。
    ③ (明)朱元璋:《明太祖集》,黄山书社1991年,第305页。
    ④ (明)叶盛:《水东日记》卷一,中华书局1980年,第7页。
    ① (明)王锜:《寓圃杂记》卷三,《记守令》,中华书局1984年,第21页。
    ②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十,《建言》,中华书局1984年,第112页。
    ③ (明)谢肇淛:《五杂俎》(续修四库全书本1130)卷十四,《事部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20页。
    ④ (明)谢肇淛:《五杂俎》(续修四库全书本1130)卷十五,《事部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44页。
    ⑤ 周雪恒:《中国档案事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50页。
    ① 周雪恒:《中国档案事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50页。
    ② (清)顾炎武:《日知录集释》(黄汝成集释),“案牍减繁式”,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1561页。
    ③ (明)海瑞:《海瑞集》(上),中华书局1981年第2版,第38页。
    ④ (明)张萱:《西园闻见录》(续修四库全书本1270)卷九十三,《巡按·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75页。
    ① (清)唐甄:《潜书·权实》,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34页。
    ②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顾思点校)卷十七,中华书局1981年,第312页。
    ③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八,中华书局1975年,第4378页。
    ④ 眭达明:《文牍趣话·语忌浮华》,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30页。
    ⑤ 《明大祖实录》卷一四九,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2348页。
    ⑥ 《明太祖实录》卷二四六,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3576页。
    ① (明)朱元璋:《明太祖集》,黄山书社1991年,第305页。
    ② (明)湛若水:《格物通·慎言动下》(四库全书本716)卷二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26页。
    ③ 黄冕堂,刘锋:《朱元璋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51页。
    ④ (明)湛若水:《格物通·慎言动下》(四库全书本716)卷二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26页。
    ⑤ (明)申时行:《明会典·礼部三十五》(万历朝重修本)卷七十七,中华书局1989年,第448页。
    ⑥ (明)申时行:《明会典·礼部三十五》(万历朝重修本)卷七十七,中华书局1989年,第448页。
    ⑦ (明)申时行:《明会典·礼部三十五》(万历朝重修本)卷七十七,中华书局1989年,第449页。
    ⑧ (明)杨慎:《升庵全集》(四库全书本1270)卷五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51 页。
    ① (明)杨慎:《升庵全集》(四库全书本1270)卷五十二,《辞尚简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51页。
    ②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顾思点校)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第34页。
    ③ (清)顾炎武:《日知录集释》(黄汝成集释),“百拜”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1235页.
    ④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顾思点校)卷十七,中华书局1981年,第312页。
    ① 《明世宗实录》卷一百三十四,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3176—3178页。
    ② 《明世宗实录》卷二百三十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闻人诠奏疏”,第4771页。
    ③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十,中华书局2004年,第270页。
    ④ (明)高拱:《高文襄公集》(四库存目丛书本)卷三,《请禁章奏繁词以肃朝廷疏》,齐鲁书社1997年,第35页。
    ⑤ 《明穆宗实录》卷四十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1192页。
    ① (明)高拱:《高文襄公集》(四库存目丛书本集108)卷七,《答杨大参》,齐鲁书社1997年,第104页。
    ② (明)高拱:《高文襄公集》(四库存目丛书本集108),《本语》,中华书局1993年,第59页。
    ③ (明)高拱:《高文襄公集》(四库存目丛书本集108),《本语》,中华书局1993年,第59页。
    ④ (明)高拱:《高文襄公集》(四库存目丛书本集108),《本语》,中华书局1993年,第47页。
    ⑤ 《明神宗实录》卷八,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290页
    ① (明)张居正:《张太岳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491页。
    ② 《明神宗实录》卷六十八,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1487页。
    ③ (明)申时行:《赐闲堂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134)卷十,《陈雨泉先生己宽堂集序》,齐鲁书社1997年,第210页。
    ④ 《丝纶录·礼科》(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74),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635页。
    ①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元稹传》卷一百六十六,中华书局1975年,第4327页。
    ② (唐)白居易:《白居易集》,中华书局1979年,第1467页。
    ③ 杨一凡:《明代三部代表性法律文献与统治集团的立法思想》,韩延龙主编《法律史论集》第二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541页。
    ④ 《大诰武臣·科敛害军第九》,载于杨一凡《明大诰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5页。
    ① (元)谢应芳:《龟巢稿》(四库全书本121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2页。
    ②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顾思点校)卷十七,中华书局1981年,第304页。
    ③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顾思点校)卷十七,中华书局1981年,第304页。
    ④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顾思点校)卷十七,中华书局1981年,第305页。
    ① (明)张居正:《张居正集》,荆楚书社1987年,第117页。
    ①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顾思点校)卷十七,中华书局1981年,第304页。
    ②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顾思点校)卷十七,中华书局1981年,第304页。
    ③ (清)顾炎武:《日知录集释》(黄汝成集释),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88页。
    ① 《明实录》,附录《崇祯长编》卷七,“崇祯元年三月戊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第326页。
    ② 《明实录》,附录《崇祯长编》卷七,“崇祯元年三月戊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第329页。
    ③ (清)顾炎武:《日知录集释》(黄汝成集释),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808页。
    ④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续修四库全书本812)卷一○四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44页。
    ① 《丝纶录·礼科》(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74),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635页。
    ② 《大清会典事例》(续修四库全书本798)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76页。
    ③ (清)顾炎武:《日知录集释》(黄汝成集释),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1561页。
    ④ (清)顾炎武:《日知录集释》(黄汝成集释),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1561页。
    ① (清)顾炎武:《日知录集释》(黄汝成集释),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1561页。
    ② (明)宋滚:《洪武正韵·序》(四库存目丛书经207),齐鲁书社,第2页。
    ③ 《明史·乐韶风传》卷一百三十六,中华书局1974年,第3938页。
    ④ (明)申时行:《明会典·礼部三十三》(万历朝重修本)卷七十四,中华书局1989年,第440页。
    ① (明)俞汝楫:《礼部志稿》(四库全书本597)卷二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445页。
    ②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
    ③ (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五,上海书店2001年版,第267页。
    ④ (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五,上海书店2001年版,第267页。
    ⑤ (明)焦竑《俗书刊误》(四库全书本228)卷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84页。
    ① (明)焦竑《俗书刊误·自序》(四库全书本22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41页。
    ② 《洪武正韵·笺序》(四库全书存目经207),齐鲁书社1997年,第3页。
    ③ (明)叶盛:《水东日记》卷十,“奏本题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114页。
    ④ (清)顾炎武:《日知录集释》(黄汝成集释),“华夷译语”,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1563页。
    ① (春秋)孔丘:《论语·宪问第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8页。
    ② (春秋)墨翟:《墨子间诂·非命上》,上海书店1986年,第163页。
    ③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引叶梦得《老子解》”,中华书局1984年,第397页。
    ④ (战国)管仲:《管子·重令》,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32页。
    ⑤ (魏)曹丕:《典论·论文》,引自《魏晋南北朝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13页。
    ⑥ (晋)陆机:《文赋》,引自《魏晋南北朝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147页。
    ①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卷三,《时令论上》,中华书局1979年,第85页。
    ② 丁晓昌、冒志祥等:《中国公文发展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61页。
    ③ (唐)白居易:《白居易集》卷六十二,《策林一·号令》,中华书局1979年,第1299页。
    ④ 丁晓昌、冒志祥等:《中国公文发展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16页。
    ⑤ (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四库全书本1103),《免进五代史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47页。
    ⑥ (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四库全书本1102),《与陈员外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54页。
    ⑦ (元)脱脱等:《宋史·范仲淹传》卷三百十四,中华书局1977年,第10273页。
    ⑧ (宋)程颐:《二程集·周易程氏传》卷四,《周易下经下·涣》,中华书局1981年,第1002页。
    ① 蔡景康:《明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第8页。
    ② 蔡景康:《明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第11页。
    ① 蔡景康:《明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第10页。
    ② 蔡景康:《明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第42页。
    ③ 蔡景康:《明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第44页。
    ① (明)湛若水:《格物通·慎言动上》(四库全书本716)卷二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09页。
    ② (明)湛若水:《格物通·慎言动上》(四库全书本716)卷二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09页。
    ③ (明)湛若水:《格物通·慎言动上》(四库全书本716)卷二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09页。
    ④ (明)湛若水:《格物通·慎言动上》卷二十三,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09页。
    ⑤ (明)湛若水:《格物通·慎言动上》(四库全书本716)卷二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10页。
    ① (明)湛若水:《格物通·慎言动上》(四库全书本716)卷二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10页。
    ② (明)湛若水:《格物通·慎言动上》(四库全书本716)卷二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10页。
    ③ (明)湛若水:《格物通·慎言动中》(四库全书本716)卷二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22页。
    ④ (明)湛若水:《格物通·慎言动中》(四库全书本716)卷二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22页。
    ① (明)湛若水:《格物通·慎言动中》(四库全书本716)卷二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22页。
    ② (明)湛若水:《格物通·慎言动中》(四库全书本716)卷二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22页。
    ③ (明)湛若水:《格物通·慎言动中》(四库全书本716)卷二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22页。
    ④ (明)湛若水:《格物通·慎言动中》(四库全书本716)卷二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22页。
    ① (明)湛若水:《格物通·慎言动中》(四库全书本716)卷二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21页。
    ② (明)湛若水:《格物通·慎言动下》(四库全书本716)卷二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23页。
    ③ (明)湛若水:《格物通·慎言动下》(四库全书本716)卷二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27页。
    ① (明)湛若水:《格物通·慎言动中》(四库全书本716)卷二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26页。
    ② (明)湛若水:《格物通·慎言动上》(四库全书本716)卷二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10页。
    ③ (明)湛若水:《格物通·慎言动上》(四库全书本716)卷二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10页。
    ④ (明)湛若水:《格物通·慎言动上》(四库全书本716)卷二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11页。
    ① (明)湛若水:《格物通·慎言动下》(四库全书本716)卷二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26页。
    ① (明)杨慎:《升庵集》(四库全书本1270)卷五十二,《论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41页。
    ① (明)杨慎:《升庵集》(四库全书本1270)卷五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51页。
    ② (明)杨慎:《升庵集》(四库全书本1270)卷五十二,《辞尚简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51页。
    ③ 陈鼓应、辛冠洁、葛荣晋主编:《明清实学思潮史》,齐鲁书社1989年,第172页。
    ④ (明)黄训:《皇明名臣经济录·饶天民序》,明嘉靖己酉刻本。
    ① (明)万表:《皇明经济文录·万表序》(四库焚毁丛书集部18),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294页。
    ② 例如,嘉靖三十二年底、三十三年初,王门弟子宰相徐阶、兵部尚书聂豹、礼部尚书欧阳德、吏部侍郎程文德等,趁四方官吏云集京师朝觐之机,在灵济宫召开讲学大会,“与论良知之学,赴者五千人,都城讲学之会于斯为盛”(《明史·欧阳德传》卷二百八十二,中华书局1974年,第7277页。)
    ③ 《明史·王应熊传》卷二百五十三,中华书局1974年,第6530页。
    ④ 《明史·赞》卷二百五十二,中华书局1974年,第6528页。
    ⑤ (明)高攀龙:《语录》,《高子遗书》(四库全书本1292)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19页。
    ⑥ (明)陈子龙:《安雅堂稿》卷十,《尚有为》,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77页.
    ① 吴晗:《影印<明经世文编>序》,中华书局1962年,第4—5页。
    ② (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徐孚远序》,中华书局1962年,第37页。
    ③ (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凡例》,中华书局1962年,第49页。
    ④ (明)杨慎:《丁丑封事》眉批,《明经世文编》卷一七一,中华书局1962年,第1755页。
    ① (明)黄训:《皇明名臣经济录·序》,明嘉靖三十年汪云程刻本。
    ② 《四库全书总目》卷五五,中华书局1965年,第501页。
    ③ 谢渠源:《明代忠烈奏议论衡》,台湾学生书局,民国六十九年(1980),第37页。
    ④ (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凡例》,中华书局1962年,第57页。
    ① (明)史道:《创立五堡以严边防事》眉批,《明经世文编》卷一六六,中华书局1962年。第1687—1689页。
    ② (明)潘演:《议勘宣府新军疏》眉批,《明经世文编》卷一九七,中华书局1962年。第2040页。
    ③ (明)胡松:《新设河池守备记》眉批,《明经世文编》卷二四七,中华书局1962年。第2560页。
    ④ (明)袁裹:《北征录序》眉批,《明经世文编》卷二七一,中华书局1962年,第2864页。
    ⑤ (明)陈子龙:《兵垣奏议》卷一四,《陈子龙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36—37页。
    ⑥ (明)夏允彝:《幸存录》,转引自陈登原:《国史旧闻》卷四九,明文书局,民国七十年(1981)。第262页。
    ⑦ (明)王祎:《送胡仲渊参谋序》,转引自《明经世文编》卷四,中华书局1962年,第26页。
    ⑧ (明)王祎:《送胡仲渊参谋序》眉批,《明经世文编》卷四,中华书局1962年,第26页。
    ⑨ (明)刘球:《修省十事疏》,转引自《明经世文编》卷三一,中华书局1962年,第220页。
    ⑩ (明)刘球:《修省十事疏》眉批,《明经世文编》卷三一,中华书局1962年,第221页。
    ① (明)杨廷和:《余肃敏公奏议序》,引自《皇明名臣经济录》(四库全书本444)卷四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94页。
    ②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五五,中华书局1965年,第497页。
    ③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五五,中华书局1965年,第500页。
    ④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五五,中华书局1965年,第500页。
    ⑤ (明)王叔英:《资治策琉》眉批,《明经世文编》卷一二,中华书局1962年,第89页。
    ⑥ (明)马文升:《为申明律益以饵盗贼事疏》眉批,《明经世文编》卷六四,中华书局1962年,第549页。
    ⑦ (明)胡松:《新设河池守备记》,转引自《明经世文编》卷二四七,中华书局,1962年,第2560页。
    ⑧ (明)宋应昌:《议设蓟辽保定山东等镇兵将防守险要琉》,《明经世文编》卷四○一,中华书局1962年,第4345页。
    ⑨ (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序》,中华书局1962年,第38—40页。
    ⑩ (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凡例》,中华书局1962年,第49页。
    ① (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序》,中华书局,1962年,第15—16页。
    ② 《明史·吴讷传》卷一百五十八,中华书局1974年,第4317页。
    ① (明)吴讷:《文章辨体序说·凡例》,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年,第9—10页。
    ② (明)吴讷:《文章辨体序说·凡例》,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年,第9页。
    ③ (明)吴讷:《文章辨体序说·凡例》,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年,第10页。
    ① (明)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表一》(四库全书本1403)卷一百二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第435页。
    ② (明)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行状一》(四库全书本1408)卷五百五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第666页。
    ③ (明)袁宗道:《刻文章辨体序》,见《白苏斋类集》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第81页。
    ① (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年,第78页。
    ② (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文章纲领引》。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年,第80页。
    ③ (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年,第77页。
    ① (明)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诰一》(四库全书本1402)卷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第第108页。
    ② (明)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上书一》(四库全书本1402)卷六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09页。
    ③ 孙国均:《丹阳县志补遗》(卷十),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3年,第131页。
    ① (明)贺复征编:《文章辨体汇选·表一》(四库全书本1403)卷一百二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第440页。
    ② 关于《文体明辨》和《文章辨体汇选》的文体种类,笔者统计和四库馆臣略有出入。此处暂从馆臣旧说。
    ③ (明)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上书一》(四库全书本1402)卷六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第409页。
    ④ (明)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论谏一》(四库全书本1402)卷五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第281页。
    ⑤ (明)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议一》(四库全书本1407)卷四百二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第310页。
    ① (明)贺复征编《文章辨体汇选·诰一》(四库全书本1402)眷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第108页。
    ② (明)贺复征编《文章辨体汇选·榜》(四库全书本1402)眷四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第229页。
    ③ (明)贺复征编《文章辨体汇选·序》(四库全书本1402),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第2页。
    ④ (明)贺复征编《文章辨体汇选·序》(四库全书本140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页。
    ① (晋)陆机:《文赋》,引自《魏晋南北朝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年第147页。
    ② (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第339页。
    ③ (明)吴讷《文章辨体序说·诸儒总论作文法》,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年,第11页。
    ④ (春秋)墨翟:《墨子间诂·大取》,上海书店 1986年,第249页。
    ⑤ (梁)刘勰:《文心雕龙·附会》,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第462页。
    ⑥ (唐)日释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论文意》(续修四库全书本1694),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第74页。
    ⑦ (梁)刘勰:《文心雕龙注译》,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2年,第367页。
    ⑧ (魏)曹丕:《典论·论文》,引自《魏晋南北朝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13页。
    ①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第15页。
    ① 《明史·文苑一》卷二百八十五,中华书局 1974年。第7307页。
    ②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二,《胡蓝之狱》,中国书店1987年,第467页。
    ③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二,《明初文字之祸》,中国书店 1987年,第466页。
    ④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续修四库全书1147)卷一,《义门论古文》,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第329页。
    ⑤ (明)宋濂:《恭题御制文集后》,《宋学士文集》(四库全书本1233)卷二四,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第357页。
    ⑥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甲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59年版,第80页。
    ⑦ 《明史·宋濂传》卷一百二十八,中华书局 1974年,第3787页。
    ⑧ 《明史·宋濂传》卷一百二十八,中华书局1974年,第3787页。
    ⑨ 《明史·宋濂传》卷一百二十八,中华书局1974年,第3787页。
    ① 《明史·王祎传》卷二百八十九,中华书局1974年,第7414页。
    ② 《明史·方孝孺传》卷一百四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第4017页。
    ③ 《明史·方孝孺传>卷一百四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第4017页。
    ① 《明史·方孝孺传》卷一百四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第4017页。
    ② 《明史·方孝孺传》卷一百四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第4017页。
    ③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第51页。
    ④ 《明史·范常传》卷一百三十五,中华书局1974年,第3917页。
    ⑤ 《明史·范常传》卷一百三十五,中华书局 1974年,第3917页。
    ⑥ 《明史·杨元杲、阮弘道传》卷一百三十五,中华书局1974年,第3921页。
    ⑦ 《明史·詹同传》卷一百四十五,中华书局 1974年,第3928页。
    ⑧ 《明史·詹同传》卷一百四十五,中华书局1974年,第3928页。
    ⑨ 《明史·刘仲质传》卷一百三十六,中华书局1974年,第3933页。
    ① 《明史·陶凯传》卷一百四十五,中华书局1974年,第3934页。
    ② 《明史·陶凯传》卷一百四十五,中华书局1974年,第3934页。
    ③ 《明史·桂彦良传》卷一百三十七,中华书局1974年,第3948页。
    ④ (清)赵冀:《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三,《明内阁首辅之权最重》,商务印书馆1958年,第480页。
    ⑤ (明)杨士奇:《论遣将征剿麓川疏》,转引自《明经世文编》卷一五,中华书局1962年,第112页。
    ① 《明史·杨荣传》卷一百四十八,中华书局1974年,第4138页。
    ② (明)杨士奇:《东里别集·奏对录》(四库全书本1239)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第646页。
    ③ (明)杨士奇:《东里集》(四库全书本123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页。
    ④ 《四库全书总目·东里集提要》卷一百七十,中华书局1965年,第1484页。
    ① 《明史·杨士奇传》卷一百四十八,中华书局1974年,第4132页。
    ② 《明史·杨士奇传》卷一百四十八,中华书局1974年,第4132页。
    ③ 《明史·杨荣传》卷一百四十八,中华书局1974年,第4141页。
    ④ (明)杨荣:《文敏集原序》(四库全书本124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页。
    ⑤ 《四库全书总目·杨文敏集提要》卷一百七十,中华书局1965年,第1484页。
    ⑥ 《四库全书总目·省愆集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第1484页。
    ⑦ 《明史·金幼孜传》卷一百四十七,中华书局1974年,第4126页。
    ① 《四库全书总目·金文靖集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第1484页。
    ②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十,中华书局2004年,第270页。
    ③ (明)徐渭:《徐渭集》,《抄代集小序》,中华书局1983年,第536页。
    ④ 《明史·徐渭传》卷二百八十八,中华书局1974年,第7387页。
    ⑤ (明)徐渭:《徐渭集》,《摹抄小序》,中华书局1983年,第536页。
    ① 《明史·顾鼎臣传》卷一百九十三,中华书局1974年,第5115页。
    ② 《明史·顾鼎臣传》卷一百九十三,中华书局1974年,第5115页。
    ① (梁)刘勰:《文心雕龙·诏策》,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第214页。
    ② (汉)刘熙:《释名》(四库全书本22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12页。
    ① 引自白本松等编:《中国古代应用文甄体赏鉴》,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7—49页。
    ② (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年,第113页。
    ③ (梁)刘勰:《文心雕龙·诏策》,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第214页。
    ④ 引自白本松等编:《中国古代应用文甄体赏鉴》,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3页。
    ① 《明史·蹇义传》卷一百四十九,中华书局1974年,第4147页。
    ② (明)蹇义:《上言十事疏》,引自《明经世文编》卷十四,中华书局1962年,第99页。
    ① 《明史·赵贞吉传》卷一百九十三,中华书局1974年,第5125页。
    ② (明)赵贞吉:《三几九弊三势疏》,引自《明经世文编》卷二五四,中华书局1962年,第2677页。
    ③ (明)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四库全书本452)卷六,《高拱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88页。
    ④ (明)高拱:《高文襄公集》(四库存目丛书本集108)卷八,齐鲁书社1997年,第119页。
    ① (明)高拱:《高文襄公集》(四库存目丛书本集108)卷三,《纶扉外编》,齐鲁书社 1997年,第34页。
    ② (明)高拱:《高文襄公集》(四库存目丛书本集108)卷三,《病榻遗言》,齐鲁书社 1997年,第634页。
    ① (明)邓士龙:《国朝典故》卷十八,“隆庆二年八月丙午”,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年,第328页。
    ② (明)张居正:《张太岳集》卷三十六,《陈六事疏》附圣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第458页。
    ③ (明)张居正:《张太岳集》,卷二十一,《答中丞梁鸣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第246页。
    ④ (明)张居正:《张太岳集》卷三十七,《谢召见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第464页。
    ⑤ (明)谈迁:《国榷》(点校本)卷六十八,“隆庆六年六月庚午”,谈迁曰。中华书局 1988年,第4191页。
    ① 马涛:《吕坤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第322页。
    ② 《明史·夏原吉传》卷一百四十九,中华书局1974年,第4150页。
    ③ 《明史·夏原吉传》卷一百四十九,中华书局1974年,第4151页。
    ④ (明)夏原吉:《苏松水利疏》,引自《明经世文编》卷十四,中华书局 1962年,第104—105页。
    ① 《四库全书总目·夏忠靖集提要》,中华书局 1965年,第1484页。
    ② 《明史·郁新传》卷一百五十,中华书局1974年,第4157页。
    ③ 《明史·郁新传》卷一百五十,中华书局1974年,第4157页。
    ④ 《明史·郁新传》卷一百五十,中华书局1974年,第4157页。
    ⑤ (明)李贽:《续藏书》卷十五,中华书局1960年,第310页。
    ① (明)于谦:《令诸将预定安边策疏》,引自《明经世文编》卷三十三,中华书局1962年,第331页。
    ② 《明史·杨博传》卷二百十四,中华书局1974年,第5654页。
    ③ 《明史·杨博传》卷二百十四,中华书局1974年,第5655页。
    ④ 《明史·杨博传》卷二百十四,中华书局1974年,第5658页。
    ① (明)杨博:《查处屯田疏》,引自《明经世文编》卷二七三,中华书局1962年,第2871页。
    ② (明)杨博:《查处屯田疏》,引自《明经世文编》卷二七三,中华书局1962年,第2871页。
    ③ (明)潘季驯:《题为陈愚见议两河经略疏》,引自《明经世文编》卷三七五,中华书局1962年,第4061页。
    ① (明)戚继光:《经略广东条陈戡定机宜疏》,引自《明经世文编》卷三四六,中华书局1962年,第3728—3737页。
    ① 《明史·况钟传》卷一百六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第4378页。
    ② 《明史·况钟传》卷一百六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第4378页。
    ③ 《明史·况钟传》卷一百六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第4379页。
    ④ 《明史·余子俊传》卷一百七十八,中华书局1974年,第4739页。
    ① 《明史·海瑞传》卷二百二十六,中华书局1974年,第5932页。
    ② 李锦全:《海瑞评传》,《海忠介公谱》,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77页。
    ③ 李锦全:《海瑞评传》,《海忠介公谱》,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80页。
    ④ 黄秉石:《海忠介公传》,《海瑞集》(下),中华书局1981年第2版,第560页。
    ⑤ 李锦全:《海瑞评传》,《海忠介公谱》,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79页。
    ① (明)海瑞:《海瑞集》(上),中华书局1981年第2版,第16页。
    ② (明)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别集卷九,《九县告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927页。
    ① (明)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61页。
    ②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92页。
    ③ 《神宗实录》卷三六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3642页。
    ① (明)解缙:《献太平十策》,引自《明经世文编》卷一一,中华书局1962年,第77页。
    ② (明)解缙:《献太平十策》,引自《明经世文编》卷一一,中华书局1962年,第78页。
    ① (明)解缙:《献太平十策》,引自《明经世文编》卷一一,中华书局1962年,第80页。
    ② (明)解缙:《代王国用代韩国公冤事状》(四库全书本1236),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07页。
    ③ (明)解缙:《代王国用代韩国公冤事状》(四库全书本1236),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08页。
    ① 《明史·弋谦传》卷一百六十四,中华书局1974年,第4439页。
    ② 《明史·弋谦传》卷一百六十四,中华书局1974年,第4439页。
    ③ (明)弋谦:《上言二事疏》,引自《明经世文编》卷五八,中华书局1962年,第475页。
    ① (明)康海:《康对山先生集》(续修四库全书本1335)卷二一,《拟论近臣太重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44—245页。
    ② 《明史·陆树德传》卷二百二十七,中华书局1974年,第5959页。
    ③ 《明史·陆树德传》卷二百二十七,中华书局1974年,第5959页。
    ④ 《明史·陆树德传》卷二百二十七,中华书局1974年,第5959页。
    ① (明)陆树德:《民运困极疏》,引自《明经世文编》卷二九一,中华书局1962年,第3071—3073页。
    ② 《明史·赞》卷二百七,中华书局1974年,第5483页。
    ③ 《明史·罗玘传》卷二百八十六,中华书局1974年,第7344页。
    ④ 《明史·罗玘传》卷二百八十六,中华书局1974年,第7344页。
    ⑤ 《四库全书总目·圭峰集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第1494页。
    ① (明)罗玘:《乞定宗社大计之疏》,引自《明经世文编》卷一二五,中华书局1962年,第298—299页。
    ① (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谏迎佛疏》,红旗出版社1996年,第1315—1316页。
    ② 《明史·李东阳传》卷一百八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第4824页。
    ③ 《明史·李东阳传》卷一百八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第4822页。
    ④ 《明史·李东阳传》卷一百八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第4822页。
    ⑤ 李锦全:《海瑞评传》,《海忠介公谱》,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79页。
    ⑥ 李锦全:《海瑞评传》,《海忠介公谱》,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年,第79页。
    ① (明)谈迁:《国榷》(点校本)卷七十八,万历二十八年五月己未,中华书局1988年,第4854页。
    ① (明)李三才:《历陈国事病由疏》,引自《明经世文编》卷四二一,中华书局1962年,第4582页。
    ① 《明史·韩宜可传》卷一百三十九,中华书局1974年,第3982页。
    ② 《明史·韩宜可传》卷一百三十九,中华书局1974年,第3982页。
    ③ 《明史·韩宜可传》卷一百三十九,中华书局1974年,第3982页。
    ④ (明)李梦阳:《代劾宦官状疏》,《空同集》,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第1100页。
    ① (明)汤显祖:《论辅臣科臣疏》,《汤显祖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214页。
    ② 《明史·王恕传》卷一百八十二,中华书局1974年,第4834页。
    ③ 《明史·王恕传》卷一百八十二,中华书局1974年,第4834页。
    ④ (明)王恕:《参镇守官参随扰害夷方谢状》,引自《明经世文编》卷三九,中华书局1962年,第298页。
    ① 《明史·张宁传》卷一百八十,中华书局1974年,第4766页。
    ② (明)张宁:《乡试时劾奏》,引自《明经世文编》卷五十,中华书局1962年,第387页。
    ③ 《明史·方良永传》卷二百一,中华书局1974年,第5312页。
    ① 《明史·孙懋传》卷二百三,中华书局1974年,第5373页。
    ② 《明史·章侨传》卷二百八,中华书局1974年,第5494页。
    ③ (明)章侨:《纠劾近幸疏》,引自《明经世文编》卷一七二,中华书局1962年,第1761页。
    ④ 《明史·陆粲传》卷二百六,中华书局1974年,第5450页。
    ⑤ (明)陆粲:《劾太监阎洪疏》,引自《明经世文编》卷二八九,中华书局1962年,第3050页。
    ① 《明史·杨涟传》卷二百四十四,中华书局1974年,第6319—6328页。
    ② (明)杨涟:《纠参逆珰疏》,引自《明经世文编》卷四九六,中华书局1962年,第5491—5496页。
    ③ 《明史·宦官二》卷三百五,中华书局1974年,第7817页。
    ④ 《明史·李应升传》卷二百四十五,中华书局1974年,第6366页。
    ① 《明史·职官志二》卷七十三,中华书局1974年,第1769页。
    ②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嘉靖三丑状元》卷十六,中华书局2004年,第411页。
    ③ (清)夏燮:《明通鉴》卷六十五,“穆宗隆庆四年春”,中华书局1959年,第2527页。
    ④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房心宇侍御》卷十九,中华书局2004年,第493页。
    ⑤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人臣渔色无等》卷十一,中华书局2004年,第297页。
    ⑥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大臣被论》卷八,中华书局2004年,第222页。
    ⑦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九,万历三十年闰二月乙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6898页。
    ① 《明史·赞》卷二百十五,中华书局1974年,第5690页。
    ② (明)申时行:《明会典·吏律·奸党》(万历朝重修本)卷一百六十二,中华书局1989年,第834页。
    ③ 《明史·严嵩传》卷三百八,中华书局1974年,第7918页。
    ④ 《明史·赞》卷二百三十,中华书局1974年,第6027页。
    ⑤ 《明史·宰辅年表序》卷一百九,中华书局1974年,第3305页。
    ⑥ 《明史·顾秉谦传》卷三百六,中华书局1974年,第7843页。
    ① 《明史·王宗沐传》卷二百十,中华书局1974年,第5557页。
    ② 《明史·严嵩传》卷三百八,中华书局1974年,第3305页。
    ③ 《明史·赞》卷二百四十四,中华书局1974年,第6348页。
    ④ (明)夏允彝《幸存录》,“门户大略”,台湾大通书局1977年,第10页。
    ① 《明史·赞》卷二百四十六,中华书局1974年,第6388页。
    ② 《明史·钱龙锡传》卷二百五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第6485页。
    ③ (明)文秉:《烈皇小识》(续修四库全本439)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0页。
    ① 《明史·刑法志一》卷九十三,中华书局1974年,第2279页。
    ② (明)高启:《送浙江省掾某序》,《高青丘集·凫藻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97页。
    ① 《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四,“洪武十八年七月丙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2649页。
    ② 《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四,“洪武十八年七月丙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2649页。
    ③ 《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四,“洪武十八年七月丙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2649页。
    ④ (明)申时行:《明会典·吏部八》(万历朝重修本)卷九,中华书局1989年,第55页。
    ⑤ (明)申时行:明会典·吏部八·行移勘合》(万历朝重修本)卷九,中华书局1989年,第55页。
    ⑥ (明)申时行:《明会典·礼部三十四》(万历朝重修本)卷七十六,中华书局1989年,第445页。
    ⑦ (明)申时行:《明会典·吏部八·行移勘合》(万历朝重修本)卷九,中华书局1989年,第53页。
    ① (明)申时行:《明会典·吏部八·行移勘合》(万历朝重修本)卷九,中华书局1989年,第54页。
    ② (明)申时行:《明会典·吏部八·行移勘合》(万历朝重修本)卷九,中华书局1989年,第54页。
    ① (明)申时行:《明会典·礼部三十四》(万历朝重修本)卷七十六,中华书局1989年,第445页。
    ② (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上海书店1988年,第143页。
    ③ (汉)蔡邕:《独断》(四库全书本85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9页。
    ④ (清)顾炎武:《日知录集释》(黄汝成集释),“案牍减繁式”,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1561页。
    ⑤ (清)顾炎武:《日知录集释》(黄汝成集释),“案牍减繁式”,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1561页。
    ⑥ 周雪恒:《中国档案事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50页。
    ① 《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三十,“洪武十三年二月丁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 1962年,第2063页。
    ② (明)申时行:《明会典·礼部三十四》(万历朝重修本)卷七十六,中华书局1989年,第445页。
    ③ (明)申时行:《明会典·礼部三十四》(万历朝重修本)卷七十六,中华书局1989年,第445页。
    ① (明)申时行:《明会典·礼部三十四》(万历朝重修本)卷七十六,中华书局1989年,第445页。
    ① (明)申时行:《明会典·礼部三十三》(万历朝重修本)卷七十五,中华书局1989年,第439页。
    ② (明)申时行:《明会典·礼部三十三》(万历朝重修本)卷七十五,中华书局1989年,第438页。
    ③ (明)申时行:《明会典·礼部三十三》(万历朝重修本)卷七十五,中华书局1989年,第438—440页。
    ④ (明)申时行:《明会典·礼部三十三》(万历朝重修本)卷七十五,中华书局1989年,第438页。
    ① (明)申时行:《明会典·礼部三十四》(万历朝重修本)卷七十六,中华书局1989年,第446页。
    ② (明)申时行:《明会典·礼部三十三》(万历朝重修本)卷七十五,中华书局1989年,第438页。
    ③ (明)申时行:《明会典·礼部三十四》(万历朝重修本)卷七十六,中华书局1989年,第446页。
    ① (明)谭希思:《明大政纂要》(四库存目丛书本史14)卷十四,齐鲁书社1997年,第557页。
    ②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顾思点校)卷十五,中华书局1981年,第272页。
    ③ 《明史·况钟传》卷一百六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第4379页。
    ④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顾思点校)卷八,中华书局1981年,第136页。
    ⑤ 《明史·况钟传》卷一百六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第4379页。
    ⑥ 《明史·应履平传》卷一百六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第4377页。
    ⑦ 《明史·应履平传》卷一百六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第4377页。
    ⑧ 《明史·何乔新传》卷一百八十三,中华书局1974年,第4853页。
    ⑨ (明)顾鼎臣:《顾文康公疏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55)卷一,《陈愚见划积弊》,齐鲁书社1997年,第265页。
    ① 《明史·王治传》卷二百十五,中华书局1974年,第5673页。
    ② 《明史·陈吾德传》卷二百十五,中华书局1974年,第5684页。
    ③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503页。
    ①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503页。
    ② 《明史·钱龙锡传》卷二百五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第6486页。
    ③ 樊树志:《晚明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816-817页。
    ④ 陆世仪:《复社纪略》(续修四库438)卷三。陆氏曰:“…体仁决计黜除(郑鄤),先从宗达处购得鄤昔年杖母揭帖,草奏纠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25页。
    ⑤ (明)计六奇《明季北略》卷十五,“崇祯十二年已卵”,中华书局1984年,第259页。
    ⑥ 参看吴晗《“社会贤达”钱牧斋》,《吴晗史学论著选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年,第580页。
    ① 杨一凡、田涛:《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10页。
    ② 杨一凡、田涛:《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19页。
    ① 朱勇:《唐代的公文制度》,《中国法律的艰辛历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0页。
    ② (明)申时行:《明会典·刑部四·公式》(万历朝重修本)卷一百六十二,中华书局1989年,第835页。
    ③ (明)申时行:《明会典·刑部四·公式》(万历朝重修本)卷一百六十二,中华书局1989年,第835页。
    ④ (明)申时行:《明会典·刑部十二·诈伪》(万历朝重修本)卷一百七十,中华书局1989年,第872页。
    ⑤ (明)申时行:《明会典·刑部十二·诈伪》(万历朝重修本)卷一百七十,中华书局1989年,第872页。
    ⑥ (明)申时行:《明会典·刑部四》(万历朝重修本)卷一百六十二,中华书局1989年,第835页。
    ⑦ (明)申时行:《明会典·刑部四》(万历朝重修本)卷一百六十二,中华书局1989年,第835页。
    ① (明)申时行:《明会典·刑部四》(万历朝重修本)卷一百六十二,中华书局1989年,第835页。
    ② (明)申时行:《明会典·刑部四》(万历朝重修本)卷一百六十二,中华书局1989年,第835页。
    ③ (明)申时行:《明会典·刑部四》(万历朝重修本)卷一百六十二,中华书局1989年,第835页。
    ④ (明)申时行:《明会典·刑部四》(万历朝重修本)卷一百六十二,中华书局1989年,第835页。
    ⑤ (明)申时行:《明会典·刑部九》(万历朝重修本)卷一百六十七,中华书局1989年,第857页。
    ① (明)申时行:《明会典·刑部九》(万历朝重修本)卷一百六十七,中华书局1989年,第857页。
    ② (明)申时行:《明会典·刑部九》(万历朝重修本)卷一百六十七,中华书局1989年,第858页。
    ③ (明)申时行:《明会典·刑部十》(万历朝重修本)卷一百六十八,中华书局1989年,第859页。
    ① (明)申时行:《明会典·刑部十》(万历朝重修本)卷一百六十八,中华书局1989年,第859页。
    ② (明)申时行:《明会典·刑部十》(万历朝重修本)卷一百六十八,中华书局1989年,第859页。
    ③ (明)申时行:《明会典·刑部十》(万历朝重修本)卷一百六十八,中华书局1989年,第859页。
    ④ (明)申时行:《明会典·刑部九》(万历朝重修本)卷一百六十七,中华书局1989年,第858页。
    ⑤ 张显清:《<大明律>的形成及其反映的时代特点》,《张显清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第278页。
    ① 《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十,“洪武九年十一月辛巳”,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1830页。
    ② 《明太祖实录》卷三十八,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770页。
    ③ 《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 1962年,第2680页。
    ④ 《明太祖实录》卷一一三,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1864页。
    ⑤ 《明太祖实录》卷一六五,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洪武十七年九月己未”,第2544页。
    ⑥ 《明太祖实录》卷一一三,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1865页。
    ⑦ 《明史·职官志一》卷七十二,中华书局1974年,第1732页。
    ⑧ 《明史·职官志一》卷七十二,中华书局1974年,第1734页。
    ① (明)申时行:《明会典·翰林院》(万历朝重修本)卷二百二十一,中华书局1989年,第1096页。
    ② 《明史·职官志一》卷七十二,中华书局1974年,第1734页。
    ③ (明)刘健:《论票拟疏》,引自《明经世文编》五二,中华书局1962年,第399页。
    ④ 《明史·职官志一》卷七十二,中华书局1974年,第1734页。
    ⑤ (明)黄佐:《翰林记》(四库全书本596)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74页。
    ⑥ (清)夏燮:《明通鉴》卷二十二,中华书局1959年,第900页。
    ⑦ (清)赵冀:《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三,商务印书馆1958年,第483页。
    ⑧ (明)高仪:《议亲政事疏》,引自《明经世文编》卷三一一,中华书局1962年,第3290页。
    ① 《明太祖实录》卷一一三,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1864页。
    ② (明)申时行:《明会典·通政使司》(万历朝重修本)卷二百十二,中华书局1989年,第1058页。
    ③ (明)申时行:《明会典·通政使司》(万历朝重修本)卷二百十二,中华书局1989年,第1058页。
    ④ (明)申时行:《明会典·通政使司》(万历朝重修本)卷二百十二,中华书局1989年,第1058页。
    ① (明)申时行:《明会典·通政使司》(万历朝重修本)卷二百十二,中华书局1989年,第1058页。
    ② (明)申时行:《明会典·通政使司》(万历朝重修本)卷二百十二,中华书局1989年,第1058页。
    ③ (明)申时行:《明会典·通政使司》(万历朝重修本)卷二百十二,中华书局1989年,第1059页。
    ④ (明)申时行:《明会典·通政使司》(万历朝重修本)卷二百十二,中华书局1989年,第1059页。
    ⑤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顾思点校)卷七,中华书局1981年7月,第117页。
    ① 《明史·职官志三》卷七十四,中华书局1974年,第1805页。
    ② (明)申时行;《明会典·六科》(万历朝重修本)卷二百十三,中华书局1989年,第1061页。
    ③ (清)顾炎武:《日知录集释》(黄汝成集释)卷九,“封驳”,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404页。
    ④ (明)申时行:《明会典·六科》(万历朝重修本)卷二百十三,中华书局1989年,第1061页。
    ⑤ (明)申时行:《明会典·六科》(万历朝重修本)卷二百十三,中华书局1989年,第1061页。
    ⑥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四,“开国规模”,中华书局1977年,第217页。
    ⑦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四,“开国规模”,中华书局1977年,第207页。
    ⑧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四,“开国规模”,中华书局1977年,第207页。
    ① (明)刘若愚:《酌中志》卷十六,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5月,第94页。
    ② (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中华书局1981年,第8页。
    ③ 《明史·职官志一》卷七十二,中华书局1974年,第1734页。
    ④ 《明史·刘瑾传》卷三百四,中华书局1974年,第7791页。
    ① (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中华书局1981年,第9页。
    ① (元)脱脱等:《宋史·舆服志》,中华书局1977年,第3595页。
    ② (明)张萱:《西园闻见录》(续修四库全书本1169)卷七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17年。
    ③ (明)申时行:《明会典·兵部·驿递事例》(万历朝重修本)卷一百四十八,中华书局1989年,第758页。
    ① (明)申时行:《明会典·兵部·驿递事例》(万历朝重修本)卷一百四十八,中华书局1989年,第758页。
    ② (明)申时行:《明会典·兵部·勘合》(万历朝重修本)卷一百四十九,中华书局1989年,第765页。
    ③ (明)申时行:《明会典·刑部九》(万历朝重修本)卷一百六十七,中华书局1989年,第857页。
    ④ (明)申时行:《明会典·刑部九》(万历朝重修本)卷一百六十七,中华书局1989年,第857页。
    ① 樊树志:《崇祯传》,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30页。
    ② 樊树志:《崇祯传》,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31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中华书局1956年,第6027页。
    ④ (明)申时行:《明会典·吏部八》(万历朝重修本)卷九,中华书局1989年,第55页。
    ⑤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顾思点校)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第15页。
    ⑥ (明)朱元璋:《明太祖集》,黄山书社1991年,第135页。
    ① (明)朱元璋:《明太祖集》,黄山书社1991年,第140页。
    ②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顾思点校)卷九,中华书局1981年,第154页。
    ③ 《明武宗实录》卷十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512页。
    ④ (明)舒芬:《隆圣孝以答人心疏》,载于《明经世文编》卷一七一,中华书局1962年。第1748页。
    ① 《明武宗实录》卷一六四,“正德十三年七月己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3180页。
    ② 《明武宗实录》卷一六四,“正德十三年7月壬寅”,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3183页。
    ③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九,中华书局1977年,第727页。
    ④ (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别录五·奏疏》卷十三,红旗出版社1996年,第1463—1467页。
    ① (明)李翊:《戒庵老人漫笔》卷四,“禁宰犬豕”,中华书局1982年,第143页。
    ② 《明武宗实录》卷一八三,“正德十五年二月戊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3535页。
    ③ 《明武宗实录》卷一八三,“正德十五年3月甲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3538页。
    ④ (明)张居正:《张太岳集·辛未会试程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85页。
    ① (明)张居正:《张太岳集》卷三六,《陈六事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456页。
    ① (明)高拱:《高文襄公集》(四库存目丛书本集108),《纶扉奏稿》,卷二,《特陈紧切事宜以仰裨新政疏》,齐鲁书社1997年,第44页。
    ② (明)谈迁:《国榷》(点校本)卷六十四,“嘉靖四十二年十一月壬辰”,引徐阶言。中华书局1988年,第3996页。
    ③ (明)吕坤:《呻吟语》卷五,《治道》,学苑出版社1993年,第275页。
    ④ (明)吕坤:《呻吟语》卷五,《治道》,学苑出版社1993年,第275页。
    ⑤ (明)吕坤:《呻吟语》卷五,《治道》,学苑出版社1993年,第275页。
    ⑥ (明)吕坤:《实政录》(四库存目丛书本子164)卷六,《风宪约》,齐鲁书社1997年,第526页。
    ① (明)吕坤:《去伪斋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161)卷一,《摘陈边计民艰疏》,齐鲁书社 1997年,第56页。
    ② (清)沈家本:《明律目义(二)》,《历代刑法考》,中华书局1985年,第1831页。
    ③ 《明太祖实录》卷二二一,“洪武二十五年九月乙巳”,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3236页。
    ④ 《明太祖实录》卷二三八,“洪武二十八年四月己巳”,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3468页。
    ⑤ (明)申时行:《明会典·六科》(万历朝重修本)卷二百十三,中华书局1989年,第1061页。
    ⑥ (明)张居正:《张太岳集》,《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482页。
    ①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顾思点校)卷八,中华书局1981年,第141页。
    ②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顾思点校)卷八,中华书局1981年,第141页。
    ③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顾思点校)卷十六,中华书局1981年,第288页。
    ④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顾思点校)卷十六,中华书局1981年,第288页。
    ①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章奏异名》卷二十,中华书局2004年,第517页。
    ②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五,《臣品》,中华书局1984年,第60页。
    ③ (清)姚之骃:《元明事类钞》(四库全书本884)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8页。
    ④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章奏留中》卷二,中华书局2004年,第67页。
    ⑤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五,《臣品》,中华书局1984年,第60页。
    ⑥ 《明史·郭正域传》卷二百二十六,中华书局1974年,第5946页。
    ① (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四十九,“通政使司”,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第308页。
    ② (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四十九,“通政使司”,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第308页。
    ③ (明)《皇明诏令》(续修四库全书本457)卷二,《命诸司遵用勘合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7页。
    ① (明)《皇明诏令》(续修四库全书本457)卷二,《命诸司遵用勘合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7页。
    ② 《明史·开济传》卷一百三十八,中华书局1974年,第3977页。
    ③ (唐)魏征:《群书治要》卷四十八,中华书局1985年,第839页。
    ① 《明史·开济传》卷一百三十八,中华书局1974年,第3977页。
    ② (明)高拱:《浚川王公行状》,《王廷相集》(四),中华书局1989年,第1492页。
    ③ (明)王廷相:《浚川奏议集》(四库全书存目集53)卷八,《遵宪纲考察御史疏》,齐鲁书社1997年,第535页。
    ④ (明)高拱:《浚川王公行状》,《王廷相集》(四),中华书局1989年,第1492页。
    ⑤ (明)张居正:《张太岳集》卷二十一,《答中丞谷近沧》,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56页。
    ⑥ (明)张居正:《张太岳集》卷二十一,《答闽中巡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61页。
    ① (明)张居正:《张太岳集》卷三十六,《陈六事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458页。
    ② (明)张居正:《张太岳集》卷二一,《与魏巡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52页。
    ③ (明)张居正:《张太岳集》卷三八,《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第483页。
    ④ (明)张居正:《张太岳集》卷三八,《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第484页。
    ① 《明史·职官志三》卷七十四,中华书局1974年,第1806页。
    ② 《明神宗实录》卷一九,“万历元年十一月庚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530页。
    ③ 《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十六,,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012页。
    ④ 《明史·张居正传》卷二百十三,中华书局1974年,第5645页。
    ⑤ 《明史·张居正传》卷二百十三,中华书局1974年,第5645页。
    ⑥ (明)张居正:《张太岳集》卷二八,《答南总宪吴尧山言法律章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341页。
    ⑦ (明)张居正:《张太岳集》卷二八,《答南总宪吴尧山言法律章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341页。
    ①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钱伯城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7月,第1511页。
    ② 《周易集解·系辞上》,中国书店1984年,第9页。
    ③ (战国)韩非:《韩非子集释·说难》(陈奇猷校注),中华书局1958年,第221页。
    ① (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中华书局1981年,第1070页。
    ② 高格,韩立相主编:《保密法学总论》,金城出版社1995年,第21页。
    ③ 钱大群译注:《唐律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08页。
    ④ 刘俊文;《唐律疏议笺解》,中华书局1996年,第1917页。
    ① 钱大群译注:《唐律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29页。
    ② 丁晓昌、冒志祥:《中国公文发展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41页。
    ③ 杨一凡、田涛:《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第一册,庆元条法事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64页。
    ④ (明)宋濂等:《元史·刑法一》卷一百二,中华书局1976年,第2615页。
    ① (明)申时行:《明会典·刑部八》(万历朝重修本)卷一百六十六,中华书局1988年,第851页。
    ② (明)申时行:《明会典·刑部八》(万历朝重修本)卷一百六十六,中华书局1988年,第851页。
    ③ (明)申时行:《明会典·刑部八》(万历朝重修本)卷一百六十六,中华书局1988年,第852页。
    ④ (明)申时行:《明会典·刑部十》(万历朝重修本)卷一六八,中华书局1988年,第860页。
    ⑤ (明)申时行:《明会典·刑部九》(万历朝重修本)卷一六七,中华书局1988年,第857页。
    ① (明)申时行:《明会典·刑部十》(万历朝重修本)卷一六八,中华书局1988年,第859页。
    ② (清)沈之奇:《大清律辑註》,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450页。
    ③ (明)申时行:《明会典·刑部三》(万历朝重修本)卷一百六十二,中华书局1988年,第835页。
    ①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中华书局2004年,第290页。
    ②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顾思点校)卷十三,中华书局1981年,第235页。
    ③ (明)谈迁:《国榷》(点校本)卷六十四,“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辛丑”。范守己曰。中华书局1988年,第4037页。
    ④ (明)杨一清:《杨一清集》,《再论东阁诰敕奏对(二)》,中华书局2001年,第994页。
    ① (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二十五,“六科”,江苏广陵古籍刻印杜1990年,第278页。
    ② 《明史·夏言传》卷一百九十六,中华书局1974年,第5195页。
    ③ (战国)韩非:《韩非子校注·亡征》,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45页。
    ④ 《明史·申时行传》卷二百十八,中华书局1974年,第5750页。
    ① (汉)班固《汉书·宣帝纪》,中华书局1974年,第256页。
    ② (汉)蔡邕:《独断》(四库全书本85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9页。
    ③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二,《内阁密封之体》,中华书局2004年,第515页。
    ① 《明孝宗实录》卷一五四,“弘治十二年九月丙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2756页。
    ② (明)杨一清:《杨一清集》,《论东阁掌诰勅奏对》,中华书局2001年,第991页。
    ③ 《明实录》附录,《明仁宗宝训》卷一,《求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 第55页。
    ① (明)杨一清:《杨一清集》,《论东阁掌诰勅奏对》,中华书局2001年,第992页。
    ② (明)杨一清:《杨一清集》,《再论东阁诰敕奏对(二)》,中华书局2001年,第994页。
    ③ (明)李清:《三垣笔记》,附识中《崇祯》,中华书局1982年,第206页。
    ① 丁晓昌、冒志祥:《中国公文发展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44页。
    ② 丁晓昌、冒志祥:《中国公文发展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44页。
    ③ 王世舜:《尚书译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09页。
    ④ 杨一凡、田涛:《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第一册,庆元条法事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64页。
    ① (明)谈迁:《国榷》(点校本)卷四,中华书局1988年,第408页。
    ② (明)申时行:《明会典·户部七·读法》(万历朝重修本)卷二十,中华书局1989年,第135页。
    ③ 杨一凡:《明代三部代表性法律文献与统治集团的立法思想》,韩延龙主编《法律史论集》第二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541页。
    ④ 《明史·陶凯传》卷一百四十五,中华书局1974年,第3934页。
    ① 《明史·詹同传》卷一百四十五,中华书局1974年,第3928页。
    ②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顾思点校)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第58页。
    ③ (明)张溥:《七录斋诗文合集》(续修四库全书本1387)近稿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65页。
    ①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六科廊章奏》卷十九,中华书局2004年,第501页。
    ② 曹喜琛、韩宝华:《中国档案文献编纂史略》,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第87页。
    ① 《明史·艺文志·故事类》卷九十七,中华书局1974年,第2377页。
    ②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政书类序》,中华书局1965年,第693页。
    ① 《明实录》附录,《大明宣宗章皇帝宝训》卷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78页。
    ② 《明实录》附录,《大明宣宗章皇帝宝训·屏异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364页。
    ③ (明)朱元璋:《皇明祖训·太祖序》,《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83页。
    ④ (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凡例》.中华书局1962年,第56页。
    ① 参见李纪祥:《明末清初儒学之发展》,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国八十一年(1992),第105页。
    ② (唐)杜佑:《通典》卷一,《食货·序》,中华书局1988年12月,第1页。
    ③ (唐)杜佑:《通典》卷四十一,《礼·序》,中华书局1988年12月,第233页。
    ④ (唐)杜佑:《通典·李翰序》,中华书局1988年12月,第3页。
    ⑤ 吴晗:《影印<明经世文编>序》,中华书局1962年,第3页。
    ⑥ (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凡例》,中华书局1962年,第49页。
    ① (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黄澍序》中华书局1962年,第15页。
    ② 吴晗:《影印<明经世文编>序》,中华书局1962年,第2页。
    ③ 《旧学辑存》,齐鲁书社1988年版,第1615-1640页。
    ④ (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陈子龙序》,中华书局1962年,第40页。
    ⑤ (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许誉卿序》,中华书局1962年,第26页。
    ⑥ 吴晗:《明经世文编·重版序》,中华书局1962年,第2页。
    ⑦ (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方岳贡序》,中华书局1962年,第6页。
    ⑧ (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陈子龙序》,中华书局1962年,第39页。
    ⑨ 参见杨纯瑛:《<明经世文编>编纂问题研究》,2002年5月,第4页。
    ① (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方岳贡序》,中华书局1962年,第7页。
    ① 《明史·沈镰传》卷二百九,中华书局1974年,第5935页。
    ② 《明史·沈镰传》卷二百九,中华书局1974年,第5534页。
    ③ 《明史·徐学诗传》卷二百十,中华书局1974年,第5553页。
    ④ 《明史·徐学诗传》卷二百十,中华书局1974年,第5553页。
    ⑤ (明)王宗茂:《纠劾误国辅臣疏》,引自《明经世文编》卷二九六,中华书局1962年,第3117页。
    ① 《明史·杨继盛传》卷二百九,中华书局1974年,第5539页。
    ② 《明史·赵锦传》卷二百十,中华书局1974年,第5561页。
    ③ 《明史·赵锦传》卷二百十,中华书局1974年,第5562页。
    ④ 《明史·赞》卷二百九,中华书局1974年,第5574页。
    ⑤ 《明史·赞》卷二百十,中华书局1974年,第5600页。
    ⑥ 《明史·赞》卷二百九,中华书局1974年,第5574页。
    ① (清)夏燮:《明通鉴》卷八十,“天启七年十一月甲子”,中华书局1959年。第3101页。
    ② (明)谈迁:《国榷》(点校本)卷八十八,中华书局1988年,第5416页。
    ① (明)申时行:《明会典·礼部三十四》(万历朝重修本)卷七十六,中华书局1989年,第445页。
    ②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强斋集》,中华书局1965年,第1476页。
    ① (明)申时行:《明会典·户部二十八》(万历朝重修本)卷四十一,中华书局1989年,第292页。
    ② (明)申时行:《明会典·户部二十八》(万历朝重修本)卷四十一,中华书局1989年,第292页。
    ③ (明)海瑞:《海瑞集》(上册),《主簿参评》,中华书局1981年第2版,第147页。
    ① (明)申时行:《明会典·礼部三十四》(万历朝重修本)卷七十六,中华书局1989年,第445页。
    ② (明)张居正:《张太岳集》,《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482页。
    ③ 《明史·张居正传》卷二百十三,中华书局1974年,第5645页。
    ① 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卷三十四,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05页。
    ② 《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年,第502页。
    ③ 《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年,第502页。
    ④ (明)申时行:《明会典·刑部九》(万历朝重修本)卷一百六十七,中华书局1989年,第857页。
    ⑤ (明)海瑞:《海瑞集》(上册),《驿传申文》,中华书局1981年第2版,第25页。
    ① 《明史·张本传》卷一百五十七,中华书局1974年,第4289页。
    ② (明)焦竑:《玉堂丛语》卷二,中华书局1981年,第36页。
    ①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顾思点校)卷六,中华书局1981年,第109页。
    ② 《明史·徐有贞传》卷一百七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第4564页。
    ③ 《明英宗实录》卷二百八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5989—6022页。
    ④ 《明史·周时从传》卷一百八十九,中华书局1974年,第5012页。
    ①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顾思点校)卷十五,中华书局1981年,第278页。
    ② 《明史·詹仰庇传》卷二百十五,中华书局1974年,第5679页。
    ③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三,中华书局1977年,第629页。
    ④ 《明史·李梦阳传》卷二百八十六,中华书局1974年,第7347页。
    ① (清)夏燮:《明通鉴》卷四十一,“正德元年十月丁巳”,中华书局1959年,第1560页。
    ② (明)郑晓:《今言》卷四,中华书局1997年11月,第151页。
    ① 《明史·梁储传》卷一百九十,中华书局1974年,第5042页。
    ② 《明史·杨思忠传》卷二百七,中华书局1974年,第5481页。
    ③ 《明史·杨继盛传》卷二百九,中华书局1974年,第5537页。
    ④ 《明史·杨继盛传》卷二百九,中华书局1974年,第5539页。
    ① 《明史·杨继盛传》卷二百九,中华书局1974年,第5541页。
    ② 《明史·李献可传》卷二百三十三,中华书局1974年,第6075页。
    ③ (明)邓士龙:《国朝典故》卷三十七,“嘉靖二十九年八月甲申”,《上俺答求贡议》,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766页。
    ④ (明)邓士龙:《国朝典故》卷三十七,“嘉靖二十九年八月甲申”,《上俺答求贡议》,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767页。
    ① (明)徐阶:《御虏事宜》,引自《明经世文编》卷二四五,中华书局1962年,第2561页。
    ② (清)赵吉士辑:《寄园寄所寄》(四库全书存目本子155),齐鲁书社1997年,第17页。
    ① 《明史·孙如游传》卷二百四十,中华书局1974年,第6253页。
    ② 《明史·孙如游传》卷二百四十,中华书局1974年,第6253页。
    ③ 《明史·孙如游传》卷二百四十,中华书局1974年,第6253—6254页。
    ④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八,“三案”,中华书局1977年,第1086页。
    ⑤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八,“三案”,中华书局1977年,第1086页。
    ① 《明史·刘瑾传》卷三百四,中华书局1974年,第7791页。
    ② 《明史·翁万达传》卷一百九十八,中华书局1974年,第5251页。
    ① 《明史·林润传》卷二百十,中华书局1974年,第5572页。
    ② 《明史·李应升传》卷二百四十五,中华书局1974年,第6366页。
    ③ 《明熹宗实录》卷四三,“天启四年六月癸未”,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2383页。
    ① (明)谈迁:《国榷》(点校本)卷八十九,“崇祯元年三月乙酉”,中华书局1988年,第5427页。
    1.《明实录》(影印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
    2.《皇明宝训》,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
    3.《全明文》(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4.(明)朱元璋:《明太祖集》,黄山书社1991年。
    5.(明)张居正:《张太岳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6.(明)申时行:《明会典》(万历朝重修本),中华书局1989年。
    7.(清)龙文彬:《明会要》,中华书局,1965年。
    8.《续通典》,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1988年。
    9.(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12月。
    10.(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中华书局1984年。
    11.(明)吕坤:《去伪斋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7年。
    12.(明)焦竑:《玉堂丛语》,中华书局1981年。
    13.(明)焦竑:《献征录》,上海书店,1987
    14.(明)余继登:《典故纪闻》(顾思点校),中华书局1981年。
    15.(明)张瀚:《松窗梦语》,中华书局1985年。
    16.(明)刘若愚:《酌中志》,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5月。
    17.(明)陈洪谟:《治世余闻》,中华书局,1985年。
    18.(明)叶盛:《水东日记》,中华书局,1980年。
    19.(明)文秉:《先拔志始》,上海书店,1982年。
    20.(明)叶权:《贤博编》,中华书局,1987年。
    21.(明)湛若水:《格物通》,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2.(明)王临亨:《粤剑编》,中华书局,1987年。
    23.(明)熊鸣岐:《昭代王章》(明刊本),正中书局(台湾)1981年。
    24.(明)杨时乔:《皇明马政记》,正中书局(台湾)1981年。
    25.(明)冯梦龙:《甲申纪事》,正中书局(台湾)1981年。
    26.(明)郑汝鐾:《皇明帝后纪略》,正中书局(台湾)1981年。
    27.(明)林烃等撰:《福建运司志》(万历癸丑刊本),正中书局(台湾)1981年。
    28.(明)徐学聚:《国朝典汇》,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
    29.(明)于慎行:《谷山笔麈》,中华书局1984年。
    30.(明)王錡:《寓圃杂记》,中华书局1984年。
    31.(明)朱长祚:《玉镜新谭》,中华书局1989年。
    32.(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华书局,1959年。
    33.(明)李清:《三垣笔记》,中华书局1982年。
    34.(明)陆容:《菽园杂记》,中华书局1984年。
    35.(明)丘濬:《大学衍义补》,海南书局1931年。
    36.(明)郑晓:《今言》,中华书局1984年。
    37.(明)黄瑜:《双槐岁钞》,中华书局,1999年。
    38.(明)海瑞:《海瑞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2版。
    39.(明)徐渭:《徐渭集》,中华书局,1983年。
    40.(明)宋懋澄:《九龠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41.(明)袁宗道:《白苏斋类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42.(明)薛三才:《薛恭敏奏疏》,伟闻图书公司(台湾),1977年。
    43.(明)何尔健:《按辽御珰淑稿》,中州书画社,1982年。
    44.(明)李中馥:《原李耳载》,中华书局,1987年。
    45.(清)彭遵泗:《蜀碧四卷》,上海书店,1982年。
    46.(明)李贽:《焚书续焚书》,中华书局,1974年。
    47.(清)蒋菜:《明史纪事》,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
    48.(清)宗能征:《胜国宰辅录》,文海出版社1974年。
    49.《御选明臣奏议》,武英殿珍藏版。
    50.(明)朱九德:《倭变事略》,上海书店1982年。
    51.(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商务印书馆1958年。
    52.沈家本:《历代刑法考》,中华书局,1985年。
    53.吴廷燮:《明代督抚年表》,中华书局,1982年。
    54.(清)顾炎武:《日知录集释》(黄汝成集释),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
    55.(清)王夫之:《船山全书》(一二),岳麓书社,1992年。
    56.(清)黄宗羲:《黄宗羲全集》(第一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57.吕毖:《明朝小史》(清初刊本),正中书局(台湾)1981年。
    58.(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7年。
    59.(清)夏燮:《明通鉴》,中华书局1959年。
    60.查继佐:《罪惟录》,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61.《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1988年。
    62.(明)文征明:《甫田集》(文渊阁四库本),台湾商务1986年。
    63.(明)方孝孺:《逊志斋集》(文渊阁四库本),台湾商务1986年。
    64.(明)方良永:《方简肃文集》(文渊阁四库本),台湾商务1986年。
    65.(明)方震儒 《方孩末先生集》(清刊本),树德堂1868年。
    66.(明)文秉:《烈皇小识》(中国历史研究社编),上海书店1982年。
    67.(明)王世贞:《觚不觚录》,《笔记小说大观五编》,台湾新兴书局1973年。
    68.(明)王廷楝:《梦泽集》(文渊阁四库本),台湾新兴书局1986年。
    69.(明)王达:《笔筹》,《笔记小说大观四编》,台湾新兴书局1973年。
    70.(明)王鏊:《震泽长语》,《笔记小说大观四编》,台湾新兴书局1973
    71.(明)贝琼:《清江贝先生文集》(文渊阁四库本),台湾商务1986年。
    72.(明)邓球:《皇明咏化类编》(隆庆刊钞),台湾国风本1965年。
    73.(明)冯应京:《皇明经世实用编》(四库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7年。
    74.(明)卢柟:《蠛蠓集》(文渊阁四库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75.(明)叶子奇:《草木子》(文渊阁四库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76.(明)叶春及:《石洞集》(文渊阁四库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77.(明)归有光:《震川集》(文渊阁四库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78.(明)任环:《山海漫谈》(文渊阁四库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79.(明)刘宗周:《刘子文编》,《乾坤正气集》,求是斋1875年。
    80.(明)吕坤《呻吟语》,学苑出版社1993年。
    81.(明)吕坤:《实政录》(影印本),台湾文史哲1971年。
    82.(明)祁彪佳:《祁彪佳文稿》(抄本影印),书目文献1991年。
    83.(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点校本),中华书局1959年。
    84.(明)吴甡:《淮南吴柴庵》(明季史料集珍),台湾伟文1976年。
    85.(明)张大复:《梅花覃堂笔谈》(瓜蒂庵藏本),上海古籍1986年。
    86.(明)张岳:《小山类稿》(文渊阁四库本),台湾商务1986年。
    87.(明)张缙彦:《绿居封事》(点校本),中州古籍1987年。
    88.(明)张鼐:《宝日堂杂抄》(北图珍本丛刊),书目文献1991年。
    89.(明)李介立:《天香阁随笔》(笔记小说大观正编),台湾新兴书局1973年。
    90.(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点校本)中华书局1984年。
    91.(明)李攀龙:《沧溟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92.(明)杨继盛:《杨忠愍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93.(明)杨爵:《杨忠介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94.(明)沈榜:《宛署杂记》(点校本),北京古籍1980年。
    95.(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997年。
    96.(明)沈鲤:《亦玉堂稿》(四库全书本128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97.(明)沈炼:《青霞集》(四库全书本1275),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98.(明)陆人龙:《型世言》(影印本),台北中文研院文哲所1992年。
    99.(明)陈子龙:《陈子龙文集》(标点本),华东师范大学1988年。
    100.(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影印本),中华书局1987年。
    101.(明)陈仁锡:《皇明世法录》(明刊清印本),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
    102.(明)陈龙正:《几亭全书》(东京内阁文库藏清刊本),京都大学1965年。
    103.(明)陈全之:《蓬窗日录》(嘉靖刊本),上海书店1985年。
    104.(明)陈懋仁:《泉南杂志》(笔记小说大观四编),台湾新兴书局1973年。
    105.(明)林文俊:《方斋存稿》(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06.(明)林希元:《林次崖先生文集》(东京内阁文库),京都大学1965年。
    107.(明)罗洪元:《念庵文集》(四库全书本1275),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08.(明)郑岳:《山斋文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09.(明)郑岳:《吾学编》(北图珍本丛刊12),书目文献1991年。
    110.(明)郑碹:《昨非庵日纂》(笔记小说大观正编),台湾新兴书局1973年。
    111.(明)姜南:《风月堂杂识》,上海文明书局1915年。
    112.(明)皇甫汸:《皇甫司勋集》(四库全书本1275),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13.(明)皇甫淳:《皇甫少玄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14.(明)祝允明:《怀星堂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15.(明)胡宗宪:《三巡奏议》(日本德山毛利家藏),古典研究会1964年。
    116.(明)赵南星:《赵忠毅公文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17.(明)唐顺之:《荆川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18.(明)夏良胜:《东洲初稿》(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19.(明)徐学谟:《归有园尘谈》(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20.(明)敖英:《东谷赘言》(笔记小说大观四编),台湾新兴书局1973年。
    121.(明)海瑞:《备忘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22.(明)袁中道:《珂雪斋集》(标点本),上海古籍1989年。
    123.(明)袁中道:《袁中郎全集》(明刊本影印),京都大学1976年。
    124.(明)谈迁:《国榷》(点校本),中华书局1988年。
    125.(明)顾起元:《客座赘语》,中华书局1988年。
    126.(明)顾磷:《山中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27.(明)顾磷:《息园存稿文》(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28.(明)高叔嗣:《苏门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29.(明)高拱:《高文襄公集》(四库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1997年。
    130.(明)高攀龙:《高子遗书》(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31.(明)温纯:《温恭毅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32.(明)焦竑:《焦氏笔乘》(点校本),中华书局1986年。
    133.(明)谢榛:《四溟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34.(明)薛瑄:《薛文清公从政录》(笔记小说大观六编),台湾新兴书局1973年。
    135.(明)薛应琪:《方山纪述》(笔记小说大观六编),台湾新兴书局1973年。
    136.(明)魏焕:《皇明九边考》(明刊本),上海商务1937年。
    137.(清)张廷玉:《明史》(点校本),中华书局1974年。
    138.(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影印本),文星书店1964年。
    139.(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四库未收书辑第3辑19),北京出版社1997年。
    140.(清)黄宗羲:《明文海》(影印本),中华书局1982年。
    141.(明)朱元璋:《教民榜文》,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
    142.官修《万历邸抄》,影印本古亭屋1968年。
    143.官修《大明令》,《中国珍稀法典集成乙编》1994年。
    144.《皇明条法事类纂》,《中国珍稀法典集成乙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145.官修《皇明诏令》《中国珍稀法典集成乙编》1994年。
    146.徐望之:《公牍通论》,中文出版社1979年。
    147.乾隆敕辑:《御选明臣奏议》,武英殿聚珍广雅书局1899年。
    148.编委会《中国近八十年明史论着目录》,中华书局1983年。
    149.(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山东书局1841年。
    150.(明)戚继光:《止止堂集》,山东书局1888年。
    151.(明)唐桂芳:《白云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52.(明)谈迁:《北游录》,中华书局1997年。
    153.(明)高拱:《高拱论着四种》,年中华书局1993年。
    154.(明)梁潜:《泊庵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55.(明)叶向高:《苍霞草全集》,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4年。
    156.(明)陈献章:《陈白沙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57.(清)梁章钜:《称谓录》,中华书局1996年。
    158.佚名:《崇祯长编》,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59.(明)周是修:《刍荛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60.(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
    161.(明)丘濬:《重编琼台稿》(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62.(明)张位等:《词林典故》(四库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1997年。
    163.(明)张以宁:《翠屏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64.《大明律》,法律出版社1999年。
    165.(清)戴名世:《戴名世集》,中华书局1986年。
    166.(明)余继登:《淡然轩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67.(明)焦竑:《澹园集、续集》,中华书局1999年。
    168.(明)顾清:《东江家藏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69.(明)杨士奇:《东里文集》,中华书局1998年。
    170.(明)郑纪:《东园文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71.(明)宫梦仁:《读书纪数略》(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72.(清)王夫之:《噩梦》,船山全书本岳麓书社1992年。
    173.(明)方良永:《方简肃文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74.(明)张宁:《方洲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75.(明)章懋:《枫山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76.(明)朱同:《覆瓿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77.(明)张吉:《古城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78.(明)朱健:《古今治平略》(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79.(明)李贤:《古穰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80.(明)冯从吾:《关学编》,中华书局1987年。
    181.(明)李日华:《官制备考》(四库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1997年。
    182.(明)刘献廷:《广阳杂记》,中华书局1997年。
    183.(明)罗玘:《圭峰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84.(明)夏言:《桂洲先生奏议》(四库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1997年。
    185.(明)徐学聚:《国朝典汇》,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186.(明)雷礼:《国朝列卿记》(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87.(明)黄景昉:《国史唯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88.(明)陈谟:《海桑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89.(明)黄佐:《翰林记》(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90.(明)胡直:《衡庐精舍藏稿》(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91.(明)邓士龙:《国朝典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192.(明)祝允明:《怀星堂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93.(明)雷礼:《皇明大政纪》(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94.(明)陈建:《皇明资治通记》(四库禁毁书目丛编),北京出版社2000年。
    195.(明)陈建等:《皇明通纪法传全录》(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96.《皇明制书》,(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97.(明)吴宽:《家藏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98.(明)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99.(明)林俊:《见素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00.(明)李乐:《见闻杂纪》(四库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1997年。
    201.(明)李翊:《戒庵老人漫笔》,中华书局1997年。
    202.(明)金幼孜:《金文靖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03.(明)薛瑄:《敬轩文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04.(明)顾起元:《客座赘语》,中华书局1997
    205.(明)岳正:《类博编》(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06.(明)李东阳:《李东阳集》,岳麓书社1984年。
    207.(明)李攀龙:《李攀龙集》,齐鲁书社1993年。
    208.(明)俞汝楫:《礼部志稿》(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09.(明)张瀚:《吏部职掌》(四库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1997年。
    210.(明)徐元瑞:《吏学指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211.(清)纪昀等:《历代职官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212.(明)林弼:《林登州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13.(明)刘宗周:《刘宗周全集》,中央研究院文哲所1996年。
    214.(明)陆光祖:《陆庄简公掌铨疏略》,明万历刻本
    215.(明)马文升:《马端肃奏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16.(明)茅坤:《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217.(明)谢肃:《密庵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18.(清)计六奇:《明季北略》,中华书局1984年。
    219.(清)计六奇:《明季南略》,中华书局1984年。
    220.(清)王鸿绪:《明史稿》,清雍正元年敬性堂刊本
    221.(清)万斯同:《明史稿》(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22.(清)黄宗羲:《明夷待记录》,中华书局1981年。
    223.(明)夏言:《南宫奏稿》(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24.(明)黄佐:《南雍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7年。
    225.(明)张志淳:《南园漫录》,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据明嘉靖刻本
    226.(明)倪谦:《倪文僖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27.《逆臣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228.(明)罗洪先:《念庵文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29.(明)潘季驯:《潘司空奏疏》(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30.(明)彭韶:《彭惠安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31.(明)郑文康:《平桥稿》(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32.(明)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233.(明)徐溥:《谦斋文录》(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34.(明)殷奎:《谦斋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35.《钦定续通志》(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36.《钦定续文献通考》(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37.(明)倪岳:《清溪漫稿》(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38.(明)乔世宁:《丘隅意见》,丛书集成初编据百陵学山本
    239.(明)唐伯元:《铨曹仪注》(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40.(明)邵宝:《容春堂后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41.(明)吴伯宗:《荣进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42.(清)王夫之:《搔首问》(船山全书本) 岳麓书社1992年。
    243.(明)董其昌:《神庙留中奏疏汇要》,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铅印本。
    244.(清)张岱:《石匮书后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45.(明)鲁论:《仕学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7年。
    246.(明)陆容:《菽园杂记》,中华书局1997年。
    247.(明)黄瑜:《双槐岁钞》,中华书局1999年。
    248.(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华书局1997年。
    249.(明)宋濂:《宋濂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
    250.(明)黄淳耀:《陶庵全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51.佚名:《祷杌闲评》,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252.(清)孙承泽:《天府广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
    253.(明)钱澄之:《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0年。
    254.(明)方以智:《通雅》,中国书店1990年。
    255.《通制条格》,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256.(明)沈榜:《宛署杂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257.《万历八年四月急选报》,明万历刻本
    258.佚名:《万历邸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
    259.(明)申行时等:《万历会典》,中华书局1989年。
    260.(明)王恕:《王端毅奏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61.(明)王廷相:《王廷相集》,中华书局1989年。
    262.(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263.(明)赵南星:《味檗斋文集》,畿辅丛书本
    264.(明)黄仲昭:《未轩文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65.(明)温纯:《温恭毅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66.(明)杨荣:《文敏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67.(明)解缙:《文毅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68.(明)文征明:《文征明集》,上海古籍古籍出版社1987年。
    269.(明)吴俨:《吴文肃摘稿》(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70.(明)郑晓:《吾学编》,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据明隆庆刻本
    271.(明)谢肇淛:《五杂组》,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
    272.(明)徐有贞:《武功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73.(明)史鉴:《西村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74.(明)毛奇龄:《西河合集》,乾隆三十五年重印本
    275.(明)张萱:《西园闻见录》(据民国排印本),文海出版社1984年。
    276.(明)韩雍:《襄毅文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77.(明)张岳:《小山类稿》,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
    278.(明)宋应星:《野议》,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
    279.(明)萧彦等:《掖垣人鉴》(四库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1997年。
    280.(明)罗伦:《一峰文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81.(明)胡俨:《颐庵文选》(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82.(明)王直:《抑庵文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83.(明)刘城:《峄桐文集》,四库禁毁书丛刊据清光绪刻本
    284.(明)朱国祯:《涌幢小品》,中华书局1959年。
    285.(明)赵南星:《赵忠毅公文集》,四库禁毁书丛刊据明崇祯刻本
    286.(明)凌云翰:《柘轩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87.(明)王鏊:《震泽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88.(明)罗钦顺:《整庵存稿》(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89.(明)李东阳《正德会典》(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90.(明)许有壬:《至正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91.《诸司职掌》(据明刻本),(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92.(明)孙继皋:《宗伯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93.《将乐县志》 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
    294.正德 《南康府志》 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
    295.正德 《顺昌邑志》 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
    296.正德 《临漳县志》 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
    297.正德 《松江府志》 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
    298.正德 《琼台志》 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
    299.嘉靖 《泾县志》 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
    300.嘉靖 《清苑县志》 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
    301.嘉靖 《武安县志》 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
    302.嘉靖 《涉县志》 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
    303.嘉靖 《沔阳县志》 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
    304.嘉靖 《昌乐县志》 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
    305.嘉靖 《章丘县志》 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
    306.嘉靖 《太康县志》 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
    307.嘉靖 《阳武县志》 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
    308.嘉靖 《象山县志》 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
    309.嘉靖 《罗田县志》 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
    310.嘉靖 《南宁府志》 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
    311.嘉靖 《宁国县志》 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
    312.嘉靖 《获鹿县志》 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
    313.嘉靖 《蠡县志》 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
    314.嘉靖 《磁州志》 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
    315.嘉靖 《太仓州志》 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
    316.嘉靖 《如皋县志》 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
    317.嘉靖 《宝应县志》 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
    318.嘉靖 《赣州府志》 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
    319.嘉靖 《沛县志》 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
    320.嘉靖 《衡州府志》 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
    321.嘉靖 《邵武府志》 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
    322.嘉靖 《江阴县志》 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
    323.万历 《郴州志》 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
    324.万历 《营山县志》 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
    325.万历 《宿迁县志》 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
    326.万历 《江浦县志》 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
    丁晓昌、冒志祥:《中国公文发展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
    张显清、林金树:《明代政治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罗冬阳:《明太祖礼法之治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王放放:《中国行政改革思想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
    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隋唐宋元明清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王剑:《明代密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李书增、岑青、孙玉杰、任金鉴:《中国明代哲学》,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白本松、王利锁、张进德:《中国古代应用文甄体赏鉴》,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年。
    倪道善编着:《明清档案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09卷),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
    张德信、毛佩琦主编:《洪武御制全书》,黄山书社,1995年。
    张中正主编:《明史论文集》,黄山书社1994年。
    张伟仁主编:《明清档案》,史语所现存清代内阁大库原藏,台湾联经1986年。
    李小林、李晟文:《明史研究备览》,天津教育1988年。
    杨一凡:《明大诰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
    苏同炳:《明代驿递制度》,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69年。
    陈鼓应、辛冠洁、葛荣晋主编:《明清实学思潮史》,齐鲁书社1989年。
    眭达明:《文牍趣话》,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5页。
    白纲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
    张晋藩主编:《中国官制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程幸超:《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余华青:《中国宦官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陶希圣、沈任远:《明清政治制度》,商务印书店(台湾)1967年。
    牟复礼主编:《剑桥中国明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王春瑜:《明清史散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
    洪焕椿:《明清史偶存》,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吴晗:《明史简述》,中华书局1980年。
    王春瑜主编:《明史论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1982年。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台湾联经1993年。
    汤纲、南炳文:《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王其榘:《明代内阁制度史》,中华书局1989年。
    关文发、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
    杨一凡:《明初重典考》,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黄冕堂:《明史管见》,齐鲁书社1985年。
    关文发、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王天有:《明代国家机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王兴亚:《明代行政管理制度》,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
    肖少秋:《张居正改革》,求实出版社1987年。
    卫建林:《明代宦官政治》,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吴晗:《朱元璋传》,三联书店1965年。
    樊树志:《万历传》,人民出版社1993年。
    樊树志:《崇祯传》,人民出版社1997年。
    朱东润:《张居正传》,海南出版社1993年。
    毛佩奇、李焯:《明成祖史论》,文津出版社(台湾)1994年。
    韦庆远:《张居正与明代中后期政局》,广东高教出版社1999年。
    张显清:《严嵩传》,黄山书社1992年。
    李锦全:《海瑞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贾征:《潘季驯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张宪文、张卫中:《张璁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韦庆远:《明代黄册制度》,中华书局1961年。
    栾成显:《明代黄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罗冬阳:《明太祖宗室政策初议》,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赵毅:《明代宗室政策初议》,赵世瑜:《明代吏典制度概说》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历史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明清史国际学术论文会议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
    《明史研究论丛》,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
    裴燕生、何庄、李祚明、杨若荷编着:《历史文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杨一凡等主编:《中国珍稀法典集成乙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吴承学、何诗海:《贺复征与<文章辨体汇选>》,《学术研究》,2005年第5期,第123—148页。
    仲晓婷:《<文章辨体>的文体分类数目考》,《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第14—16页。
    谭家健:《中国古代散文若干焦点之探讨》,《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4年第3期,第371—379页。
    姜永琳:《朱元璋法哲学观试析》,《明史论文集》(6),第664—681页。
    万明:《论传统政治文化与明初政治.《明史论文集》(8),第187—203页。
    蔡明伦:《“亡国之臣”:崇祯朝言官述论》,《学术论坛》2005年第10期第154页。
    秦继玉:《“非奉公差,不许借行勘合”——谈张居正对驿递制度的改革及其现实意义》,《船山学刊》2006年第2期,第206页。
    柏桦、崔永生,《“情理法”与明代州县司法审判》,《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1期,第188页。
    孙卫国:《<明实录>与<李朝实录>之比较研究》,《求是学刊》2005年第2期,第118页。
    白建忠、白秀兰,《<文心雕龙>杨批中的文思论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第26页。
    张志云:《<洪武正韵>中明代的传播及其效用》,《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夏之卷,第133页。
    韩秀桃:《<教民榜文>所见明初基层老公理讼制度》,《法学研究》2000年第3期,第137页。
    徐建中:《<诰封先妣岳太宜人圹记>浅释》,《文物春秋22001年第1期,第68-70页。
    鞠明库:《<诸司职掌>与明代会典的纂修》,《史学史研究》,2006年第2期,第53页。
    李圣华:《20世纪明代散文研究述论》,《中州学刊》2004年第3期,第108页。
    田澍:《嘉靖前期改革条件的生成》,《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第68页。
    田澍:《嘉靖前期科举制度的改革及其现代启示》,《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第8页。
    田澍:《嘉靖前期裁革冗员述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入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132页。
    岳天雷、郭俊:《高拱法治思想探略》,《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66页。
    张鸣芳:《高拱的考核思想及其哲学基础》,《法史研究》2001年第4期,第75页。
    岳天雷:《高拱的法治改革及其思想基础》,《学习论坛》2005年第6期,第48页。
    岳天雷:《高拱的实学思想及其实政价值》,《中州学刊》2000年第5期,第80页。
    岳天雷:《高拱的权变方法论及其实践价值》,《孔子研究》2001年第3期,第94页。
    耿相魁:《高拱实学思想及其理论品格》,《学术交流》2005年第9期,第15页。
    岳天雷:《高拱权说探析》,《学习论坛》2004年第10期,第72页。
    眭达明:《古代公文写作趣闻杂谈》,《秘书工作》2003年第9期,第38-39页。
    唐克军:《官场恩怨与明代政治》,《史林》2005年第5期,第81页。
    陈应琴:《丘溶论刑何须有——“明刑弼教”在明代的理论解读》,《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第79页。
    刘长江:《略论明代科道官的“风闻言事”》,《黑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第64页。
    张连银:《略论明代科场评卷问题》,《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4年第2期,第127页。
    吴晓玲:《略论明代的律、令、诰、例》,《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3年第6期,第80页。
    尚晖:《略论明代中后期的宦官擅权》,《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4期,第29页。
    李绍强:《略论明史中的偶然事件》,《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2期,第36页。
    包诗卿:《略论张居正的社会政治思想》,《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24页。
    薛泉:《李东阳复古文学思想探析》,《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310页。
    陈淑丽、吕丽:《明代官吏职务犯罪问题研究》,《当代法学》2006年第1期,第149页。
    王兴亚:《明代官吏渎职及其惩罚》,《平顶山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第1页。
    黄明光:《明代科举制度特点述论》,《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第15页。
    丁玉翠:《明代科道监察制度中预防职务犯罪的取向》,《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3期第169页。
    孙书磊:《明代公文制度述略》,《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57页。
    亢学军、侯建军:《明代考据学复兴与晚明学风的转变》,《河北学刊》2005年第5期,第129页。
    王燕:《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的科考弊端及其纷争》,《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柳素平:《明代“达人”对朝廷政治影响探析》,《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第132页。
    王鸿雁:《明<起居注>的若干问题》,《史学史研究》1999年第4期,第70页。
    战继发:《万历初政格局探析》,《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6期,第133页。
    李延清:《李太后与张居正改革》,《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 期,第54页。
    王剑:《明代密疏书写格式考论》,《史学集刊》2005年第1期,第27-33页。
    王刚:《明代文论“复古”思潮与文人主体精神的本源回归》,《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41页。
    刘渝龙:《明代文官拣选制度考述》,《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1期,第63页。
    龚小峰:《明代文官致仕问题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第67页。
    蒋伟国:《明代木刻朱印路引》,《东南文化》2000年第8期,第114页。
    陈宝良:《明代幕官制度初探》,《中州学刊》2002年第1期,第116页。
    和洪勇:《明代吏员的选拔》,《云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第72页。
    王睿:《明代吏治制度探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第11页。
    刘华:《明代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人文精神透视》,《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148页。
    王为东、李凤鸣:《明代六科给事中制度试探》,《洛阳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第78页。
    尹树国:《明代六科制度述略及简评》,《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6月,第35页。
    田吉方:《明代南京翰林院的没落状态及其原因考述》,《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第65页。
    谢贵方:《明代起居注制度的兴废及其对<明实录>的影响——兼论儒家意识与君主专制的冲突和摩擦》,《史学月刊》2002年第4期,第5页。
    杨绪敏:《明代求实思潮的兴起与考据这的成就及影响》,《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第232页。
    侯虎虎、武娟:《明代官员的致仕制度》,《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第96页。
    林镇国:《明代中枢章奏批转程序初探》,《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1期,第75页。
    陈爱娟:《明代中后期社会风尚的嬗变》,《阜阳师院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2期,第57页。
    颜广文:《明代中书舍人制度考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第107页。
    高艳林:《明代中朝使臣往来研究》,《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第69页。
    刘文瑞:《明代州县长官之苦》,《求是文库》2004年第6期,第68页。
    王兴亚:《明代殿试管理制度及其作用》,《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第84页。
    赵玉田:《明代的国家建制与皇储教育》,《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第36页。
    尹钧科:《明代的宣谕和清代的讲约》,《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第95页。
    商传:《明代的社会主导群体》,《东岳论丛》2005年第1期,第75页。
    王剑:《明代的密疏:下情上达的一种特殊方式》,《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116页。
    张立:《明代的路引》,《集邮史料》2002年第1期,第33页。
    宗韵:《明代人才选拔制度的特点及利弊》,《安徽史学》2003第2期第107页。
    李伟敏:《明代仁宣时期的用人与“仁宣致治”》,《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第54页。
    蔡明伦:《明代言官勇谏原因考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45页。
    邓名瑛:《明代心学本体论与明代学风》,《求索》2004年第2期,第100页。
    赵永平、陈银凤:《明代崇祯年皇帝圣旨》,《文物春秋》1999年第2期,第55页。
    冯建勇:《明代巡抚制度及其作用演进》,《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226页。
    宋纯路:《明代巡抚及明政府对它的控制》,《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第36页。
    赵中男、于虹:《明代宣德时期的中外关系》,《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120页
    王凯旋:《明代分卷制述论》,《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22页
    曾丽玮:《明代监察制度的特色及其现代启示》,《求索》2004年第10期,第235页。
    欧振宝:《明代监察制度述评》,《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第13页。
    万明:《明代后期中朝关系的重要史实见证》,《学术月刊》2005年第9期,第97页。
    杨艳秋:《明代后期的“经世文”汇编》,《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42页。
    程方、杨继枝:《明代皇权与中央双轨辅政体制述评》,《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213页。
    刘化兵:《明代洪武至正德时期的士风与文风》,《中华文化论坛》2006年第3期,第45页。
    郑礼炬:《明代洪武年间翰林院作家的文风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100页。
    吴琦、唐金英:《明代翰林院的政治功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96页。
    吴功正:《中国美学史与中国史学史》,《南通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吴承学:《明代八股文文体散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第1页。
    张薇:《明代台谏对当对者腐败的监督与制约》,《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第90页。
    何朝晖:《明代县衙规制与日常政务处理程序初探》,《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第12页。
    黄秀蓉:《明代致仕官员概观》,《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69页。
    吴建军:《明代内阁与中央政权体制演变的互动关系》,《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第3期,第112页。
    刘晋华:《明代内阁制度与党争》,《社科纵横》2003年第3期,第68页。
    肖立军:《明代内阁的设立职掌及地位》,《历史教学》2005年第9期,第63页。
    何兆洁:《明代内阁相权的一点质疑》,《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58页。
    黄明光:《明代会试初探》,《广西右江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4期,第63页。
    刘中平:《明代两京制度下的南京》,《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3期,第127页
    张立:《明代符验发现记》,《上海集邮》2003年第12期,第30页
    万昌华:《体制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明代名臣萧大亨>》,《岱宗学刊》2000年第1期第64页
    柏发瑞:《秉钧执政 俨然为相——论明代的内阁制度》,《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80页。
    李凤畋:《文学与仕途的双重轨迹》,《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第93页。
    祝里里:《明初重典治吏及其启示》,《江淮论坛》2005年第1期,第93页。
    王盛恩:《明初政治对史学发展特征形成的影响》,《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3期,第1页。
    刘竞:《明中期南北文风交融与徐祯卿文学观》,《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101页。
    段颖惠:《明神宗朝六科给事中境遇之探析》,《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274页。
    刘长江:《明代风闻监察述论》,《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114页。
    林志杰、黄志:《明代进士政绩评说》,《社会科学家》2000年第4期,第86页。
    庞文龙:《明代诰命文采斐然》,《文博》2004年第4期,第72页。
    王兴亚:《明代职官与职业技术考试述论(下)》,《许昌师专学报》2002年第6期,第88页。
    刘志坚、刘杰:《明代统治者的官吏考核思想研究》,《组织人事学研究》2001年第2期,第22页。
    路远志:《明代监察制度特点的历史思考》,《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10页。
    禾青:《重读遗诏》,《书屋》,2006年第2期,第32页。
    关汉华:《朱元璋与明代国家监控体制的奠立》,《江汉论坛》2004年第3期,第65页。
    徐金娟:《朱元璋与明代的汉语规范》,《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5年第1期,第75页。
    李洪文:《朱元璋重典治吏之立法探究》,《文史博览》2005年第8期,第11页。
    陈辽:《朝鲜<吏文>和明代语言》,《江海学刊》2001年第5期,第163-166页。
    杨欣:《再论张居正改革》,《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第1页。
    傅箭星:《因时而立政令》,《南方文物》2003年第4期,第105页。
    文廷海:《二重变奏论明代任潮的政治人生》,《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89页。
    姬建敏:《王廷相的文章和文章观》,《洛阳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第70页。
    赵世明:《新时期高拱研究述评》,《天中学刊》2004年第1期,第99页。
    聂作平:《崇祯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领导文萃》2001年第8期,第48页。
    董倩:《巡按御史与明代地方政治》,《青海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第83页。
    王小雪、杨纯瑛:《试析<明经世文编>的编纂特点》,《塔里木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20页。
    白建忠、孙俊杰:《论杨慎批点<文心雕龙>》,《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21页。
    张立文:《论张璁的“大礼议”与改革思想》,《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第12页。
    尹选波:《论张居正的教育改革》,《广东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第104页。
    展龙:《论张居正的史学贡献》,《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60页。
    南炳文:《论张居正大力裁革冗官及其失败的原因》,《史学集刊》2005年第3期,第82页。
    刘岐梅:《论张居正禁讲学》,《孔子研究》2004年第5期,第88页。
    荣霞:《论张居正改革过程中政治策略的运用》,《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5年第6期,第183页。
    张宏斌:《论弘治时的皇权与内官干政》,《渭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第59页。
    罗时进:《论八股文长期沿用的文化机制》,《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第171页。
    左东岭:《论台阁体与仁宣士风之关系》,《湖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第89页。
    蔡明伦:《论明朝中后期言官的蜕变》,《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第101页。
    蔡明伦:《论明万历中后期言官对神宗的批判》,《史学月刊》2006年第4期,第31页。
    何孝荣:《论明代中后期的鬻牒的度僧》,《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第61页。
    王玉祥:《论明代中叶的皇权之争》,《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133页。
    陈志刚:《论明代中央权力结构的演变》,《江海学刊》2006年第2期,第151页。
    陈前进:《论明代程朱理学的衰微》,《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71页。
    郭渊、王静:《论明代的睦邻政策》,《长白学刊》2005年第1期,第94页。
    柳海松:《论明代的京官考课制度》,《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第37页。
    谭平:《论明代著名政治家徐阶》,《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4期,第37页。
    陈戍国:《论明代外交与相关礼制续》,《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13页。
    蔡明伦:《论明代言官作用的嬗变》,《学术论坛》2004年第5期,第68页。
    李珩:《论明代言官》,《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第69页。
    刘化兵:《论明代成化、弘治时期郎署文学的兴起》,《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第68页。
    王剑:《论明代密疏的保密制度》,《文史哲》2004年第6期,第74页。
    孙学堂:《论明代文学复古的思想意义》,《中国诗歌研究》(2000第一辑),第173页。
    田澍:《论明代大礼议中的革新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9年第1,期55页。
    郭培贵:《论明代科举制的发展及其消极影响》,《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年第5期,第31页。
    黄明光:《论明代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零陵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第17页。
    黄明光:《论明代科举制度的国际影响》,《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9期,第150页。
    黄明光:《论明代科举制度的民族性》,《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第59页。
    杨绪敏:《论明代空疏学风的形成》,《北方论丛》2006年第4期,第14页。
    岳天雷:《论高拱的实学精神品格》,《学习论坛》2000年第1期,第41页。
    岳天雷:《论高拱的义利观》,《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70页。
    岳天雷:《论高拱的唯实无神论思想》,《河南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第79页。
    晁中辰:《论建文新政》,《史学集刊》2003年第2期,第33页。
    颜广文:《论嘉靖年间戴璟在广东进行的驿递制度改革》,《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第82页。
    崔春华:《补正史空白 拓史传新径》,《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第96页。
    俞润生:《简评<杨慎评传>》,《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第104页。
    李风华、李安:《简论朱元璋廉政方面的政制设计与明代政治兴衰之关联》,《湖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第72页。
    马雪芹:《简论潘季驯的为政思想》,《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第43页。
    金丽衢结合区文化旅游与服务研究课题组:《济世以德捐身以劳——明代的循吏直臣郑秉厚》,《丽水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34页。
    覃兆刿:《浅析明代照刷磨勘文卷制度》,《档案与历史》1999年第3期,第41页。
    蒋星煜:《汤显祖<论辅臣科臣疏>的历史意义与深广影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8期,第53页。
    王建中:《杨廷和与明代正德嘉靖之际的政局》,《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第82页。
    钱茂伟:《晚明实录编纂理论的进步》,《学术月刊》2005年第5期,第65页
    张立文:《论张璁的“大礼议”与改革思想》,《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第12页。
    于树贵:《张居正经世实学思想初探》,《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6期,第5页。
    孔华:《张居正教育改革思想初探》,《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第1期,第93页。
    田澍:《张居正效法明世宗新探》,《求是学刊》1999年第3期,第89页。
    蒋明宏:《张居正学术思想考论》,《学术月刊》2003年第4期,第71页。
    龙兴武:《张居正行政思想新探》,《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第95页。
    何宗美:《张居正改革对晚明党争及文人结社的影响》,《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4期,第93页。
    罗冬阳:《皇权与皇权政治》,《东岳论丛》2005年第2期,第207页。
    田澍:《洪武祖制与嘉靖前期革新》,《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5期,第154页。
    程志强:《海瑞与张居正比较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第421页。
    程胜彩:《品读明代圣旨与诰敕碑》,《档案天地》2005年第2期,第18页。
    田澍:《八十年代以来明代政治中枢模式研究述评》,《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1期,第96页。
    吴承学、李光摩:《八股四题》,《文学评论》2004年第2期,第28页。
    张志云:《国家意志与社会选择——<洪武正韵>在明代的实际功用》,《中国典籍与文化》第57页。
    田澍:《双向流动:嘉靖前期的人事制度改革》,《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3期,第245页。
    黄俊官、黄明光:《关于明代科举考试试卷的探讨》,《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第47页。
    景庆风:《从档案史料探究明代的茶马贸易制度》,《档案》2005年第6期,第31页。
    尹湘兵、孟广军:《从杨廷和到张璁》,《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82页。
    宋静:《从秘书角度看明代的宦官集团》,《秘书》2003年第3期,第11页。
    区志坚:《从明人编著经世文编略探明代经世思想的涵义》,《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春之卷,第92页。
    罗冬阳:《从明代淫祠之禁看儒臣皇权与民间社会》,《求是学刊》2006年第1期,第131页。
    王伟凯:《从官员出行的法律管制看明代的职务犯罪监控》,《历史教学》2004年第4期,第17页。
    王改萍、王勇:《从<详情公案>看明代诉讼制度》,《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4期,第30页。
    徐艳燕:《从<折狱新语>看明代法官对实体正义的追求》,《社会科学家》2005年增刊,第110页。
    唐国军:《从<北伐檄文><大赦天下诏>看明代法制建设的特点》,《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年第5期,第36页。
    袁慧:《从<范司马奏议>看范钦的抗倭活动》,《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第25页。
    陈云龙:《从“旧时正话”看明代官话》,《语文研究》2005年第1期,第60页。
    张兴吉:《乡官与明代政治生活》,《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第21页。
    高寿仙:《顾炎武论明代官场病》,《北京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第64页。
    龙巨澜:《顾炎武与明代邸报》,《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4期,第134页。
    官长驰:《赵贞吉与隆万革新》,《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第2期,第122页。
    郭泽保:《试谈中国古代官吏的考核制度》,《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第15页。
    郑颖贞:《试评吕坤的哲学思想》,《学术交流》2005年第8期,第32页。
    杨秀英:《试论张居正施政的策略》,《福州党校学报》2001年第3期,第62页。
    王建:《试论以选文为中心的明代科举与文学的关系》,《中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4期,第39页。
    汪红亮:《试论明初入仕元官的境遇与心态》,《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76页。
    杨纯瑛:《试论明代驿递系统的社会功能》,《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第54页。
    许燕婵:《试论明代教化》,《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3卷,第38页。
    王伟凯:《试论明代对官员生活行为的法律和制度约束》,《历史教学》2005年第2期,第16页。
    许燕婵:《试论明代州县政府监禁与递解人犯》,《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8期,第141页。
    刘文瑞:《试论明代的州县吏治》,《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第101页。
    刘志坚、刘杰:《试论明代官吏考察制度》,《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第99页。
    柴志明:《试论科举文化熏陶下的明代文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第149页。
    龚笃清:《试述明代前期八股文对文学的影响》,《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1期,第56页。
    杜晓田、李海燕:《试析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及条件》,《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6期,第26页。
    王广军:《试析明朝内阁制的政治效能》,《辽宁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第61页。
    颜广文:《论明代公文运作制度》,《广东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第69页。
    樊如霞:《朱元璋与明朝文书档案事业的发展》,《福州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第80页。
    王金科:《明末官文书三件》,《文物春秋》1994年第4期,第81页。
    马培新:《明代中央秘书机构的历史演变及其秘书在辅政参政中的表现特征》,《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4期,第74页。
    刘堡:《明代严禁公文空泛》,《发展》1995年第1期,第6页。
    丁春梅、樊春霞:《明代官府公文用纸来源初探》,《档案学通讯》2001年第4期,第76页。
    郭预衡:《“有明文章正宗”质疑》,《文学遗产》2000年第1期,第103页。
    闻华:《朱元璋的“白话”圣旨》,《华夏文化》2005年第4期,第19页。
    朱建贞:《朱元璋与明朝的文书档案工作》,《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第102页。
    王兴亚:《高拱振兴吏治的主张与实践》,《领导科学》2003年第15期,第44页。
    眭达明:《古代公文写作趣闻杂谈两则》,《秘书》2001年第3期,第41-42页。
    蔡秉颀、樊立新:《张居正“遵守祖制”评析》,《历史教学》2000年第9期,第52页。
    颜广文:《朱元璋对公文制度的整顿》,《中国行政管理》1994年第10期,第42页。
    樊树志:《张居正与冯保》,《复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1期。
    朱子彦:《论明代的内阁与党争》,《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1期。
    方志远:《明代的巡抚制度》,《中国史研究》1988年第3期。
    柏桦:《明代州县官的施政及障碍》,《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1期。
    刘长江:《略论明代科道官参与廷议之得失》,《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6期。
    王英华:《明代官俸制浅析》,《史学集刊》2000年第5期。
    杜婉言:《明代宦官与明代经济》,《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2期。
    李渡:《明代皇权与宦官关系论略》,《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3期。
    毛建予:《清代的吏胥和幕宾》,《殷都学刊》(哲社)1984第4期。
    王世华:《略论明代御史巡按制度》,《历史研究》1990年6期。
    王兴亚:《明代官吏的回避制度》,《河南大学学报》(社科)1991年1期。
    王廷元:《论清代蠹吏》,《辽宁大学学报》1989年5期。
    王昊:《明代乡里组织初探》,《明史研究》1991年第1辑。
    张显清:《论明代官绅优免冒滥之弊》,《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2年4期
    李文治:《明代宗族制的体现形式及其基层政权作用》,《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1期。
    李洵:《论明代的吏》,《明史研究》1994年第4辑
    李晓路:《明代里甲制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1983年1期
    杨爱民:《试论明代的官吏考核制度》,《河北师院学报》1992年1期
    杨武泉:《明清守、巡道制考辨》,《中国史研究》1992年1期
    杨联升:《明代地方行政》,《食货》(复刊)1976年5卷10期
    赵世瑜:《明代吏典制度简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2期
    赵世瑜:《明代国家及官员的治吏政策》,《社会科学辑刊》1989年6期
    赵世瑜:《明代府县吏典社会危害初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4期。
    赵毅:《明代吏员和吏治》,《史学月刊》1987年2期。
    唐文基:《试论明代里甲制度》,《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4期。
    秦佩珩:《明代驿传的组织和管理》,《历史教学》1963年11期。
    高春平:《论明代官僚政体的双重特色》,《河南大学学报》1994年3期。
    曹国庆:《明代乡约发展的阶段性考察》,《江西社会科学》1993年8期。
    黄仁宇:《明代史和其它因素给我们的新认识》,《食货月刊》1979年15卷7、8期。
    颜广文:《明代县制概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4期
    颜广文:《明代官制与吏制的区别及其影响》,《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2期。
    王宝红:《〈洪武正韵〉研究》,2001年4月
    高明扬:《科举八股文专题研究》,2005年11月
    熊永明:《伪造文书罪研究》,2005年4月
    龙晓英:《焦竑研究》,2005年4月
    魏春彪:《论我国古代档案工作的特点》,2005年5月
    熊宪光:《隋代文学的变迁及其特征》,2005年5月
    王凯旋:《明代科举制度研究》,2005年5月
    赵秀丽:《“角色失范”:明代“问题皇帝”研究》,2005年5月
    郭景未:《明代六科给事中制度研究》,2005年5月
    周慧:《明代的科举与社会流动》,2002年5月
    江继海:《明代官吏职务犯罪研究》,2005年5月
    肖平:《试论灾异与万历政局》,2005年5月
    肖发生:《明前期荒政中的腐败问题研究》2005年5月
    蔡明伦:《明代言官研究——以嘉靖、隆庆、万历朝为中心》,2004年5月
    张金梁:《明代书学铨选制度研究》,2004年4月
    陈卓:《吕坤道论思想探析》,2004年4月
    张连银:《明代乡试、会试评卷研究》,2004年5月
    贝京:《归有光研究》,2004年4月
    段建军:《明代洪武时期国子监研究》,2004年6月
    施洪道:《试论明代州县政府的司法职能》,2004年6月
    李竞艳:《明代中后期社会文化探析》,2004年5月
    陈超:《明代“大礼议”前后的内阁体势变化》,2003年5月
    郑明星:《刘宗周政治思想论》,2002年10月
    钟文娟:《明人赵大纲〈杜律测旨〉研究》,2002年5月
    徐祖澜:《论明代吏治思想与实践》,2002年5月
    潘浩:《明代理学与言官》,2002年4月
    杨纯瑛:《〈明经世文编〉编纂问题研究》,2002年5月。
    宋纯路:《巡按御史权力的变化与明代地方政治》,2002年4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