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代湖南杂剧传奇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目前所知,清代湖南杂剧传奇作家有17人,杂剧作品有18种,传奇作品有21种。本文在全面勾稽清代湖南杂剧传奇作家作品的基础上,对清代湖南杂剧传奇作家作品及其文化生态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主要探讨湖南杂剧传奇作家作品的历时性分布与地域分布,湖南杂剧传奇的思想、艺术特性及其相关文化因素:从理论上对湖南杂剧传奇作家作品进行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面准确的梳理和评价。
     文章首先勾勒清代湖南杂剧传奇的发展轨迹,概括并分析清代湖南杂剧传奇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再将清代湖南杂剧传奇放在整个清代戏曲发展的历史中,探讨清代湖南杂剧传奇与剧坛主流的关系;然后对清代湖南杂剧传奇的主题建构、艺术特性及其与湖湘文化的关系进行探讨,最后对清代湖南杂剧传奇与湖南地方戏曲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全文分八个部分:
     “绪论”部分主要说明清代湖南杂剧传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本文的研究方法进行简要介绍。
     第一章为“时空视野下的清代湖南杂剧传奇”,分三节论述。首先按前期、中期、后期顺序概述湖南杂剧传奇作家作品的基本情况,然后分析清代湖南杂剧传奇的历时性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地域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第二章为“清代湖南杂剧传奇与清代剧坛主流”,主要探讨清代湖南杂剧传奇与清代剧坛主流的关系,首先探讨清代杂剧传奇的整体走向,再探讨清代湖南杂剧传奇对清代剧坛主流的追随与其自身的创新。
     第三章为“湖湘文化精神与清代湖南杂剧传奇的主题建构”。主要探讨湖湘文化精神对清代湖南杂剧传奇主题建构的影响。按前期、中期、后期分别论述三个时期杂剧传奇的主题特点及其与湖湘文化精神的关系:前期杂剧传奇的主题集中与对黑暗现实的再现和对理想家园的建构,中期杂剧传奇主要表现文人对精神家园的追求。后期杂剧传奇是末世文人的忧患、愤懑与呼喊。
     第四章为“湖湘文化特质与清代湖南杂剧传奇的艺术特性”。首先探讨湖南文学的浪漫情韵与清代湖南杂剧传奇诗化特征的关系,再探讨湖南人的霸蛮特性与清代湖南杂剧传奇中人物性格塑造的关系。
     第五章为“清代湖南杂剧传奇与湖南地方戏曲的疏离”,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首先考察湖南地方戏曲中湖南杂剧传奇元素希缺的特点,然后分析湖南杂剧传奇作品不适合搬演,传统观念影响文人与戏班的关系等导致清代湖南杂剧传奇与湖南地方戏曲疏离的原因。
     余论部分在总结前文观点的基础上对清代湖南杂剧传奇作一个合理的定位,总结湖南杂剧传奇的得失,为当前湖南地方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附录部分包括“清代湖南杂剧、传奇作家作晶综录”与“湖南地方剧种一览表”,前者对清代湖南杂剧传奇作家作品的相关资料作了勾稽整理,后者对湖南地方剧种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归纳,二者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基础与依据。
The Hunan opera from Ming to Qing was gradually moving towards prosperity, and gave rise to the brilliancy of drama in modern Hunan, therefore Zaju and Chuanqi of Hunan in Qing Dynasty, should not be ignored in the history of Hunan opera and eve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opera. But so far, no one has specifically studied the Hunan Hunan Zaju and Chuanqi, as a whole and a system. This paper specifically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Zaju and Chuanqi of Hunan in Qing Dynasty,as a whole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Hunan opera, reveal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Zaju and Chuanqi of Hunan in Qing Dynasty,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Hunan opera. And this i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aper.
     The paper begin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Zaju and Chuanqi of Hunan in Qing Dynasty, and sketches out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it. And then it explores systematical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eme construc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rt and its relations with Huxiang Culture, the relations between Zaju and Chuanqi of Hunan in Qing Dynasty, with Hunan local opera, the relations between Qing Dynastic Hunan Zaju and Chuanqi, with the mainstream of the dramatic world of Qing Dynasty.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eight parts:
     The Introduction section explains the significance and research status of Zaju and Chuanqi of Hunan in Qing Dynasty,defines the related concepts, introduces briefly the research methods.
     The first chapter is Spatial and Temporal Perspective On the Zaju and Chuanqi of Hunan in Qing Dynasty,It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o discuss. First of all, It Overview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writers and their works of Zaju and Chuanqi of Hunan in Qing Dynasty, according to the early, middle and late period. Then it analyzes the temporal distribu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auses of the Zaju and Chuanqi of Hunan in Qing Dynasty. Finally, it analyz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auses.
     The second chapter is Zaju and Chuanqi of Hunan in Qing Dynasty, and the Mainstream of the Dramatic World of Qing Dynasty. It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m. First it discusses the overall trend of the Zaju and Chuanqi of Hunan in Qing Dynasty, and then explores how t Zaju and Chuanqi of Hunan in Qing Dynasty, went with the mainstream of the dramatic world of Qing Dynasty and its own innovation.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Theme Construction of Huxiang Cultural Spirit and the Zaju and Chuanqi of Hunan in Qing Dynasty. It Focuses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former to the latter. It analyses respectively the theme features of Zaju and Chuanqi of Hunan in Qing Dynasty, with the Huxiang cultural spirit along early, middle, late period:the subject of Zaju and Chuanqi of Hunan in Qing Dynasty,of early period concentrates on the reproduction of dark real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deal home, middle period mainly shows the pursuit of spiritual home, the late period displays the worry, anger and shouting of the last world's literati.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Huxiang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Zaju and Chuanqi of Hunan in Qing Dynasty. First it discusses the the relations between Hunan literature romantic flavor and poetic features of the Zaju and Chuanqi of Hunan in Qing Dynasty, and then explor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intrepid(霸蛮)characteristic of Hunan people and the characters portrayed in Zaju and Chuanqi of Hunan in Qing Dynasty.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Zaju and Chuanqi of Hunan in Qing Dynasty Drifted Apart the Hunan Local Opera. It discusses from three aspects. First it exam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Zaju and Chuanqi of Hunan element scarce in Hunan local opera. Secondly it analyzes the works of Hunan proto-drama\legend not suitable for play. Finally the traditional concepts affects the literati and the Chinese opera troupe. As a result, Zaju and Chuanqi of Hunan in Qing Dynasty and Hunan local opera alienated.
     The last chapter makes a reasonable position of the Zaju and Chuanqi of Hunan in Qing Dynasty on the basis of the summary of the previous point of view. It summers up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Zaju and Chuanqi of Hunan in Qing Dynasty,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present construction of Hunan local culture.
引文
① 范红娟:《现代化语境中的20世纪传奇戏曲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27页。
    ② [日]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王古鲁译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页。
    ③ 吴梅:《顾曲座谈,中国戏曲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76页。
    ① 李少群《拓展地域文学研究的诗学格局》,《文艺争鸣》,2008年第1期,第157页。
    ① 参见王逸:《楚辞章句》卷二,《四库全书》集部一。
    ② 参见刘禹锡:《刘禹锡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59页。
    ③ 参见龙华:《湖南戏曲史稿》,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7页。
    ④ 参见文天祥:《文山先生集》卷九《文集》,清同治七年景莱书室刊本。
    ① 参见龙华:《湖南戏曲史稿》,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② 参见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湖南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
    ③ 参见马积高,黄钧:《中国古代文学史(下)》,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330页。
    ① 参见吴梅:《中国戏曲概论》,上海:士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② 姚燮:《今乐考证》,载俞为民、孙蓉蓉:《历代曲话汇编·清代编第四集》第94—440页。
    ③ 参见傅惜华《清代杂剧全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④ 参见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⑤ 参见孙楷第:《戏曲小说书录解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⑥ 参见李修生:《古本戏曲剧目提要》,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① 参见熊志庭:《古近代湘籍作家研究综述》,《中国文学研究》1988年第1期,第123页。
    ② 参见王立兴:《近代戏剧史料发微(续)》,《艺术百家》1993年第03期,第128页。
    ③ 参见祁志祥:《明清曲论中的用事论》,《上海艺术家》1994年第02期,第40页。
    ④ 参见张兵:《清初湖南四家遗民诗概论》,《求索》1997年第4期,第100-104页。
    ⑤ 参见杨东甫《晚清传奇杂剧短暂中兴与消亡探因》,《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第48-52页。
    ⑥ 参见田根胜:《近代戏曲的传承与开拓》,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⑦参见邱美琼、胡建次:《明清戏曲批评视野中的“趣”》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45页。
    ⑧ 参见杜桂萍:《论蒋士铨与乾嘉时期戏曲家的交往》,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第6期,第222页。徐国华《蒋士
    铨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⑨ 参见刘和文:《张潮与康熙文坛交游考》,《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2期,第252-253页。
    ⑩ 参见李克:《论“清初江南遗民曲家群”,宜宾学院学报2008年2期,第37-39页。李克:《“故国”意象·寓言·女性关照——论清初遗民戏曲的书写策略》,《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第107-111页。
    11 参见胡东升:《清代聊斋戏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刘芳:《聊斋戏研究》,山西帅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12 参见黄胜江:《乾隆时期文人著作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13 参见李文胜:《清初兴亡悲剧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4 参见石庆国:《清初诗人剧作论》,华侨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① 参见刘黎明:《杂论东坡剧》,《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2期,第65-69页。刘春玉:《苏轼题材戏曲作品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邵敏:《苏轼题材戏曲演变综论》,《四川戏剧》第8182页。赵超《戏曲中苏轼形象的多维透视》,《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第3期。张媛:《元明戏曲小说中的苏轼形象》,《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② 参见郭文仪:《明清之际遗民梦想花园的构建及意义》,《文学遗产》2012年第04期,第112页。
    ③ 参见李春燕:《“人面桃花”故事的演变与文化内涵》,九江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第35页。
    ④参见王晓靖:《论古典戏曲里的科举社会》,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包海英:《试论科举与古代戏曲之关系》,《天府新论》2007年第4期
    ⑤ 易楚奇:《试论工船山的杂剧<龙舟会>》,《船山学报》1984年第1期,第123页。
    ⑥ 谭家健:《浅谈王夫之的杂剧<龙舟会>》,《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3期,第111页。
    ⑦ 孙书磊:《王人之<龙舟会>杂剧考述》,《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4期,第33页。
    ⑧ 吴根友:《<龙舟会>道德启蒙意义浅析》,《船山学刊》1993年第1期,第116页。
    ⑨ 朱青红:《论<龙舟会>杂剧的文人自寓性特征》,《艺术百家》2005年第6期,第36页。
    ⑩ 杜桂萍:《遗民品格与王夫人之<龙舟会>杂剧》,《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6期,第231页。
    (11) 伍光辉:《<龙舟会>:理想人格的颂歌》,《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04期,第22页
    ① 张兆勇:《王船山<龙舟会>杂剧评述——兼与关汉卿<窦娥冤>杂剧思想及艺术比较》《戏曲研究》2003年第1期,第128-133页
    ② 孙书磊:《从<龙舟会>杂剧看王夫之的历史观与戏剧观》,《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105-109页。
    ③ 张晓兰《论工夫之<龙舟会>杂剧的学术化品格》,《船山学刊》2012年第3期,第28-32页。
    ④ 魏春春,李欢:《谢小娥复仇故事流变论——兼论王夫之<龙舟会>对<谢小娥传>的改编》,《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第127-129页。
    ⑤ 参见赵山林:《杨恩寿对戏曲研究的贡献》,《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第50-52页。
    ⑥ 参见刘奇玉:《杨恩寿的戏剧理论体系探析》,《艺术百家》2002年第4期,第11-15页。
    ⑦ 参见刘奇玉:《末世商音——杨恩寿及其<坦园六种曲>》,《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第5659页。
    ⑧ 参见周华娆:《从题词剧看杨恩寿的人生观》,《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00年第1期,第114-118页。
    ⑨ 参见周华娆:《论杨恩寿的题剧词》,《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第79页。
    ⑩ 参见易惠莉:《科举制下湖南士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以长沙杨恩寿为例》,《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第32-47页。
    11 参见张宇、许建中:《杨恩寿生平考论——兼论晚清湖南中下层科举士人的生存轨迹》,《湖南社会科学》2010 年第05期,第206-209页
    ① 参见刘于锋:《杨恩寿曲学思想新论》,《戏剧文学》2010年第12期,第6063页。
    ② 参见刘于锋:《科举题材戏曲在晚清的开拓——以杨恩寿<再来人>为考察对象》,《名作欣赏》(中句刊)2011年第2期,第137-139页。
    ③ 王婧之:《杨恩寿与湖湘文化——以研究杨恩寿戏曲作品为中心》,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87-91页。
    ④(马来西亚)张惠思:《游幕、地方戏与“藉张吾楚”意识——论杨恩寿的游幕生活与戏曲的关系》,《戏曲研究》2012年第3期,第126-136页。
    ⑤ 参见王夏迎:《杨恩寿戏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⑥ 参见刘于锋:《杨恩寿戏曲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⑦ 参见龙华:《试论黄周星及其<人天乐>传奇》,《中国文学研究》1985年第1期,第11-23页。
    ① 参见陆勇强:《黄周星生平史料的新发现》,《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5期。
    ② 参见潘树广:《明遗民黄周星及其“佚曲”》,《文学遗产》2001年第02期。参见吴书荫:《对<明遗民黄周星及其“佚曲”>的补正》,《文学遗产》2003年第05期
    ③ 参见王汉民:《黄周星行实系年》,《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④ 参见李晓燕、杜玉富:《从<制曲枝语>看黄周星的曲学思想》,《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年第03期。万伟成、李克和:《黄周星曲学的尊体意识》,《戏剧文学》2009年第08期。潘培忠《貌似神离——黄周星与李渔曲论思想辨》,《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⑤ 参见胡正伟:《黄周星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⑥ 参见胡正伟:《理想之觞——<补张灵崔莹合传>的追求与幻灭》,《名作欣赏》2011年第7期。胡正伟:《明清之际遗民黄周星生平考略》,《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第8期。
    ⑦ 参见赵夏:《“将就园”寻踪:关于明末清初一座文人“幻想”之园的考察》,《清史研究》2007年第03期。
    ⑧ 参见刘世德:《朱景英和<桃花缘>传奇——清代戏曲家考略之一》,《文献》1980年第04期。
    ⑨ 参见龙华:《张声玠和<玉田春水轩杂出>》,《中国文学研究》1986年第1期。
    ⑩ 参见龙华:《论陈天华的小说创作——<狮子吼>为现实与理想之作》,《中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04期。
    11 参见袁 慧:《张九钺及其文学家族》,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① 参见袁慧:《张九钺的诗歌创作》,《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戈丹:《太白后身是紫岘——从<随园诗话>所录诗歌论及张九钺其人其诗》,《科教导刊》2011年第11期
    ② 参见张连起:《试论陈天华》,《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01期。李朝霞:《陈天华与湖湘文化》,《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王春霞:《试论陈天华民族思想的脉络》,《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01期。
    ① 王国维:《三国维文集》,姚淦铭,王燕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426页。
    ② 刘晓明:《杂剧起源新论》,《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3期,第147页
    ③ 王国维:《王国维文集》,姚淦铭,王燕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319-330页。
    ④ 胡忌:《宋金杂剧考》(订补本),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5-9页。
    ⑤ 赵山林:《中国戏剧学通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25-126页。
    ⑥ 参见灌园耐得翁:《都城纪胜》,《武林掌故从编》本,第9页。俞为民,孙蓉蓉:《历代曲话从编》唐宋元编,合肥: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113-114页。
    ⑦ 董每戡:《说“杂剧”》,载于《说剧——中国戏刷史专题论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70页。
    ⑧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06页
    ① 俞为民,孙蓉蓉:《历代曲话汇编·唐宋元编》,合肥: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318页
    ② 俞为民,孙蓉蓉:《历代曲话汇编·明刃代编》(第一集),合肥:黄山书社,2009年版,第202页
    ③ 俞为民,孙蓉蓉:《历代曲话汇编·明代编》(第三集),合肥:黄山书社,2009年版,第63页
    ④ 王季烈:《孤本元明杂剧提要三八·卓文君》,《孤本元明杂剧》,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版,第18页。
    ⑤ 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16页。
    ① 俞为民,孙蓉蓉:《历代曲话汇编·明代编》(第二集),合肥:黄山书社,2009年版,第97页
    ② 参见徐了方:《传奇杂剧化,杂剧昆曲化——再论昆曲杂剧》,《艺术百家》2008年第6期,第159-161页。
    ③ 王国维:《王国维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第247页。
    ④ 胡忌:《宋金杂剧考》,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8页。
    ⑤ 左鹏军:《近代传奇杂剧的文体变革及其文学史意义》,《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42页。
    ① 参见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上)》,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1—4页。
    ② 卢前:《明清戏曲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26-48页。
    ③ 郭英德:《明清传奇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6页。
    ① 参见左鹏军:《近代传奇杂剧的文体变革及其文学史意义》,《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42-43页。
    ② 左鹏军:《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史稿》,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3页。
    ③ 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三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页。
    ④ 梁淑安、姚可夫:《中国近代传奇杂剧经眼录》,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前记》部分,第6页。
    ⑤ 杜桂萍:《清初杂剧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第49页。
    ① 杨恩寿:《坦园诗录》,《坦园全集》本,清光绪杨氏坦园刻本,卷十九。
    ② 杨恩寿:《坦园词录》,《坦园全集》本,清光绪杨氏坦园刻本,卷四。
    ③ 朱景英:《畲经堂诗续集》,清乾隆刻本,卷二。
    ④ 刘世德:《朱景英和<桃花缘>传奇——清代戏曲家考略之一》,《文献》1980年第04期,第96-110页。
    ①参见陈文新:《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37页。
    ① 参见龙华:《湖南戏曲史稿》,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6-56页。
    ② 龙华:《湖南戏曲史稿》,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1页。
    ③ 卞宝第、李瀚章,曾国荃、郭崇焘:光绪《湖南通志》,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四一九至四二O页。
    ④ 同上,第四二0页。
    ⑤ 傅惜华:《清代杂剧全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80页
    ① 王永宽:《中国戏曲通鉴》,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704页。
    ② 戴云:《<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补正》,《文献》1999年第03期,第238页。
    ③ 薛国屏《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6页。
    ① [法]马克·布洛赫:《欧洲社会历史的历史比较》,齐建华译,转引自项观奇:《历史比较研究法》,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104页。
    ① 吴梅:《吴梅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第166页。
    ② 参见傅惜华:《清代杂剧全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③ 参见郭英德:《明清传奇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23页。
    ① 龙膺《蓝桥记》,吕天成《曲品》评之为“上下品”,为多种曲目著录。《金门记》未见著录。而袁宏道《答君御诸作》有“无缘得见金门叟,齿罗唇枯嬲细君”诗句。又龙膺《中原音韵问》中云:“荣殿下闻而善之曰:‘君御深于乐府者哉!君有《蓝桥》、《金门》二传奇,奖义诛贪,表忠述谠。属词既雅,命意亦工,而尤严于音律,惜无德清赏识耳!余起而谢。’
    ② 九烟于明崇祯十北年甲申(1644)十月二十六日具奏的《复姓疏》明确说及:“臣原籍应天府上元县人,本姓黄氏,因臣生父黄一鹏与养父周逢泰比邻交稳,时养父艰嗣,乞抚臣于孩抱,臣遂承袭周姓。”
    ① 王敔:《大行府君行述》,《船山全书》第16册,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76页。
    ②伍光辉:《(龙舟会):理想人格的颂歌》,《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04期,第22页
    ① 龙华:《湖南戏曲史稿》,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8页。
    ① 张声玠:《玉田春水轩杂出》,郑振铎《清人杂剧二集》本。
    ② 龙华《湖南戏曲史稿》,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0页。
    ① 见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九),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59页。
    ① 吴梅:《吴梅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第114页。
    ② 吴梅:《吴梅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第185页。
    ③ 吴梅:《复金一书》,《吴梅全集》,理论卷下,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4页。
    ④ 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476页。
    ① 杨昌济:《杨昌济文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351页。
    ② 据冯象钦,刘欣森主编《湖南教育史》(第一卷)所统计的数据。
    ③ 赵尔巽:《清史稿·志四十三·地理十五·湖南》,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185页。
    ① 杨昌济:《杨昌济文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351页。
    ② 杨昌济:《杨昌济文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351页。
    ③ 乾隆《新化县志》卷十四,《风俗》。
    ④ 参见江凌:《清代两湖地区的出版业》,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⑤ 刘雪平:《近代湖南私家藏书综述》,《图书馆界》2011年第5期,第32页。
    ①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77页。
    ② 张翰仪:《湘雅摭残》,曾卓、丁葆赤校点,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2月第1版,第1页。
    ① 勒德洪:《平定三逆方略》,《钦定四库全书》第354册,卷
    ② 光绪《湘潭县志》卷二,《建置》:“然县繁富浩穰,镃货氓庶,皆在城外沿湘以上十余里,自前明号为‘小南京’。”
    ③ 国立故宫博物院:《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14辑,第488页。
    ④ 嘉庆《湘潭县志》卷六,《城池》上
    ⑤ 容阂:《西学东渐记》,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46页。
    ⑥ 同治《衡阳县志》卷十一,《货殖》十。
    ⑦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七八,第364页
    ① 嘉庆《常德府志》卷十三,《风俗考》二。
    ② 光绪《湘潭县志》卷十,《艺文》。
    ① 贺长龄:《饬严禁淫戏札》,《耐庵奏议存稿》,《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第1413页。
    ① 徐子方:《明代杂剧史》,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94页。
    ① 参见傅借华:《清代杂剧全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出版说明”,第1页。
    ② 邹式金:《杂剧三集》,武进董氏诵芬室刻本,1941年,卷首。
    ① 蔡毅:《中国古典戏剧序跋汇编·清人杂剧初集自序(郑振铎)》,.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534页
    ② 孙楷第:《戏曲小说书录解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72页。
    ③ 吴梅:《吴梅戏曲论文集》, 王卫民主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第171页。
    ① 郭英德《明清传奇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61页。
    ② 孟森:《王紫稼考》,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没,1998年版,第85页。
    ① 李玉:《一笠庵北词广正谱》,台北:学生书局,1984年《善本戏曲从刊》影印本,卷首吴伟业《北词广正谱序》。
    ② 参见康保成:《苏州剧派研究》,广州:花城出版社,1993年版。郭英德:《明清传奇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③ 俞为民,孙蓉蓉:《历代曲话汇编》清代编,第四集,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版,第34页。
    ① 周贻白:《曲海燃藜》,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6页。
    ② 郭英德:《明清传奇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40页。
    ① 吴梅:《吴梅戏曲论文集》,王卫民主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第166-167页。
    ① 伍光辉:《(龙舟会>:理想人格的颂歌》,《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04期,第22页
    ① 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00、228、281、319、344、365、458、471、475、497、521、530、678、697、708、734、754、759、794、801、866、900、1046、1153、1253、1298、1350、1364、1365、1400、1720页
    ② 张声玠:《玉田春水轩杂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赐锦楼初刻本,《安市》第五页。
    ① 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九),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59页。
    ① 熊超:《齐人记自序》。
    ① 胡健生:《试探明清戏剧中的“戏中戏”艺术》,《东岳论从》2012年第5期,第5页。
    ① 吴梅:《吴梅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第114页。
    ② 吴梅:《吴梅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第185页。
    ③ 吴梅:《复金一书》,《吴梅全集》,理论卷下,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4页。
    ④ 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476页。
    ⑤ 周贻白:《曲海燃藜》,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63页。
    ① 杨恩寿:《杨恩寿集》,王婧之校点,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15页。
    ② 杨恩寿:《杨恩寿集》,王婧之校点,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529页。
    ① 吴梅:《复金一书》,《吴梅全集》,理论卷下,王卫民编,理论卷上,第1104页。
    ① 参见朱汉民:《湖湘文化的基本要素与特征》,《湖湘论坛》2000年第5期,第59-61页。
    ② 参见周秋光:《湖湘文化的个性特征及其缺陷》,《船山学刊》2001年第4期,第28-30页。
    ③ 参见彭大成:《湖湘文化与毛泽东》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
    ④ 陈先枢:《试论湖湘学风的特征》,《.湖南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第61-65页。
    ⑤ 聂荣华、万里:《湖湘文化通论》,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62页。
    ⑥ 参见卢清华、周芬芬:《论湖湘文化与湖南人精神》,《船山学刊》2006年第3期。
    ⑦ 凌宇:《重建楚文学的神话系统》,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24页。
    ⑧ 参见刘云波:《论近代湖湘文化的三大核心精神》,《湘朝(下半月·理论)》2007年第2期,第1-4页。
    ① 龙华:《湖南戏曲史稿》,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7页。
    ② 王夏迎:《黄周星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3年,第26页。
    ① 黄周星:《仙乩纪略》,《夏为堂别集》,清康熙二十七年朱日荃、张燕孙刻本,第九册。
    ② 蒋瑞藻:《小说考证》卷五,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114页。
    ① 傅惜华:《清代杂剧全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2页。
    ① 参见刘师培:《水调歌头·书王船山先生<龙舟会>杂剧后》,《警钟日报》1904年4月24日第四版;康和声:《稿本王船山先生南岳诗文事略》,影康氏原稿本;孟泽:《安身之所,立命之据——王夫之<船山记>、<龙舟会>发微》,《古典文学知识》1997年第4期,第67页。易楚奇:《试论三船山的杂刷<龙舟会>》,《船山学报》,1984年第1期,第123页;谭家健《浅谈王夫之的杂刷<龙舟会>》,《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79年第3.期第111页;马积高,黄钧:《中国古代文学史(下)》,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330页;吴根友:《<龙舟会>道德启蒙意义浅析[》,《.船山学刊》,1993年第1期第116页;孙书磊:《王夫之<龙舟会>杂剧考述》,《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4期,第33页;朱青红:《论<龙舟会>杂删的文人自寓性特征》,《艺术百家》2005年第6页,第36页;杜桂萍:《遗民品格与王夫之<龙舟会>杂剧》,《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6期,第231页。
    ② 孙楷第:《戏曲小说书录解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31页。
    ① 王夫之:《船山全书(一0)》,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40页。
    ② 王夫之:《船山全书(一)》,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824页。
    ③ 王夫之:《船山全书(三)》,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466页。
    ④ 冯梦龙:《智囊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61页。
    ① 王夫之:《船山全书(十五)》,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145页。
    ② 孙楷第:《戏曲小说书录解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31页。
    ③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98年版,第19-20页。
    ① 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969页。
    ①吴梅:《中国戏曲概论》,江巨荣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94页。
    ② 参见张九钺:《紫岘山人全集》诗集卷十六。
    ③ 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 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1963页。
    ① 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00、228、281、319、344、365、458、471、475、497、521、530、678、697、708、734、754、759、794、801、866、900、1046、1153、1253、1298、1350、1364、1365、1400、1720页
    ② (清)黄启泰著:《词曲闲评》,转引自《文献》,1989年第1期第42页。
    ①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06页。
    ② 徐(?):《词苑从谈》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③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8页。
    ④ 参见万斯同:《宋季忠义录》,张寿铺:《四明从书》,扬州:扬州广陵书社,1981年版,第4页。
    ① 张声玠:《玉田春水轩杂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赐锦楼初刻本,《安市》第五页。
    ② 冯梦龙:《古今谭概》不韵部第八,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04页。
    ① 左宗棠: 《左文襄公文集》卷三,清宣统元年鉛印本,第十页。
    ① 杨恩寿:《先太夫人行状》,《坦园文录》卷十。
    ② 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补编》卷二,光绪十一年敦怀书屋刊行,《续修四库全书》第539册,第291页。
    ③ 《湖南通志》卷一百四十四,选举志十二,《续修四库全书》第664册,第591页。
    ④ 杨恩寿:《赠杨性农驾部》,《坦园诗录》卷十二。
    ⑤ 杨恩寿:《坦园日记》卷三,第116页。
    ⑥ 杨恩寿:《坦园日记》卷三,第118页。
    ⑦ 杨恩寿:《址园日记》,卷六第287页、卷七,第360页。
    ① 杨恩寿:《坦园日记》卷七,第366页。
    ② 杨恩寿:《坦园日记》,第137-138页。
    ③ 杨恩寿:《致王益吾书》,《坦园文录》卷六。
    ④ 王闿运:《坦园诗录》序。
    ⑤ 王婧之:《杨恩寿与湖湘文化——以研究杨恩寿戏曲作品为中心》,《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89页。
    ① 杨恩寿:《坦园传奇四种》,同治长沙杨氏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② 杨彝珍:《<理灵坡传奇>序》,《移芝室文集》卷三。
    ① 杨恩寿:《杨恩寿集》,王婧之校点,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543页。
    ② 王婧之:《杨恩寿与湖湘文化——以研究杨恩寿戏曲作品为中心》,《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89页。
    ① 阿英:《庚子事变文学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85-886页。
    ② 阿英:《庚子事变文学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86-887页。
    ① 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上),上海:中华书局,1930年版,第26页。
    ② 杨源浚:《陈天华殉国记》,《湖南历史资料》1959年第1期。
    ① 罗元鲲:《陈天华的少年时期》,《湖南历史资料》1959年第1期。
    ① 凌宇:《重建楚文学的神话系统》,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24页。
    ② 田中阳:《论近世湖湘文化精神的负面效应》,《求索》2000年第6期,第113页。
    ③ 刘一友:《论沈从文与楚文化》,《吉首大学学报》1992年第3、4期,第140页。
    ④ 此据董乃斌教授言:“《中国的抒情传统》最初是陈世骧先生在美国亚洲学会年会上的英文讲演。1971年陈先 生去世后,又由其学生杨牧(王靖献)在台北国际比较文学会议(淡江文理学院主办)上宣读。次年由杨铭涂译为中文,发表于台湾《纯文学》月刊。现载《陈世骧文存》(台湾志文出版社1972年版,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与之相关的论文,如《中国诗字之原始观念试论》、《原兴:兼论中国文学特质》等,均见此书。”(见董乃斌《论中国文学史抒情和叙事两大传统,《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第169页》。
    ① 阂光瑜:《邯郸梦记·小引》,汤显祖《邯郸梦》卷首,见《古本戏曲从刊初集》,商务印书馆1954年影印本。
    ② 邹漪:《<杂剧三集>跋》,转引自郭英德《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71页。
    ③ 孟称舜:《古今词统序》,同上,172页。
    ④ 凌濛初:《谭曲杂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4册,1959年版,第256页。
    ⑤ 梁廷相:《曲话》,《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8册,1959年版,第258页。
    ⑥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7册,1959年版,第27页。
    ⑦ 黄周星:《制曲枝语》,《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7册,1959年版,第120页。
    ① 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3页。
    ② 陈书良:《湖南学史(古代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① 冯沅君:《记女曲家吴藻》,《古剧说汇》,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394页。
    ① 章士钊《刘霖先生八十寿辰》,《湖南历史资料》1988年第1期。
    ② 蔡栋、易中天等:《湖南文化四人谈》,《湖南日报》2002年1月4日。
    ③ 钱基博,李肖聃:《近百年湖南学风·湘学略》,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1页。
    ④ 粟戡时:《湖南反正追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页。
    ⑤ 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卷2,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74页。
    ⑥ 钱幕博:《近百年湖南学风》,长沙:岳麓书社,2009年版,第1页。
    ① 彭漱芬:《“辣”、“倔”、“蛮”——丁玲个性气质的文化基因及其丰富、发展》,《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第17页。
    ② 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481页。
    ③ 司马迁:《史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① 王夫之:《船山全书(十五)》,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228页。
    ② 王夫之:《船山全书(十六)》,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76页。
    ① 龙华:《湖南戏曲史稿》,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01页。
    ① 徐仲衡:《梦园曲谱》,上海:晓星书店1933年版,第1-2页。
    ② 参见杨恩寿:《坦园日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③ 范正明:《湘剧剧目探微》,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版,序三,第5页。
    ① 黄文旸《曲海总目提要》三十卷云传奇《蝴蝶梦》,“此近时人据小说《庄子鼓盆成大道》而作。
    ① 焦循《花部农谭》云:《龙凤阁》慷慨悲歌,此戏当出于明末,《击宫门》一出,即隐移宫之事也。李娘娘,即选侍也;杨波即杨涟,涟之为波,其意最明;徐量即徐养谅。但故为神宗事耳;神宗太后虽亦姓李,其父李伟有贤称。
    ① 赵景深、张增元:《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46页。
    ① 参见《中国戏曲志·湖南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2-12页。
    ② 参见见乾隆刊本《清泉县志》卷二。
    ③ 嘉庆《湘潭县志》卷三十九,“风土”。
    ① 曾凡安:《晚清演剧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2—173页。
    ①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马积高主编,吴容甫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版,第81、139、305、244、430、457、464、558页。
    ① 小铁笛道人:《日下看花记》,《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104页。
    ② 沈起凤:《谐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6页。
    ③ 昭梿:《啸亭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38页。
    ④ 廖燕:《诉琵琶》,《清人杂剧二集》,长乐郑氏刻印本,民国二十三年(1934)。
    ⑤ 尤侗:西堂乐府自序,见《清人杂剧初集》,长乐郑氏刻印,民国二十年(1931)
    ⑥ 会兆燕:《程绵庄先生<莲花岛传奇>序》,《棕亭古文钞》卷六,续修四q库全书本。
    ⑦ 沈起凤:《谐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9页。
    ⑧ 沈起凤:《谐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3页。
    ① 贺长龄:《饬严禁淫戏札》,《耐庵奏议存稿》,《近代中国史料从刊》本,第1413页。
    ② 唐鉴:《唐确慎公集》卷五,上海:中华书局,1924年版,第100页。
    ③ 张声玠:《玉田春水轩杂出》,《安市》,第5页。
    ① 杜丽萍:《清初杂剧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0页。
    ② 周德清:《中原音韵》,《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32页。
    ③ 沈宠绥:《度曲须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五),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98页。
    ④ 徐渭。《南词叙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42页。
    ⑤ 李玉:《眉山秀》,《古本戏曲从刊三集》影印清康熙间刻本,卷首。
    ⑥ 李玉著、冯梦龙重订:《墨憨斋重订永团圆传奇》卷首。
    ① 参见赵山林:《中国古典戏剧论稿》,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28-229页。
    ② 郭英德:《明清传奇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7页。
    ③ 颜全毅:《清代京剧文学史》,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① 龚自珍:《书金伶》,见《龚自珍全集》(上册),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第181页。
    ② 陆萼庭:《昆剧演出史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71页。
    ③ 杨恩寿:《<封姽婳>自序》,《杨恩寿集》,王婧之校点,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470页。
    ④ 杨恩寿:《<桂枝香>自序》,《杨恩寿集》,王婧之校点,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430页。
    ⑤ 杨恩寿:《<理灵坡>自序》,《杨恩寿集》,王婧之校点,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451页。
    ⑥ 杨恩寿:《<再来人>自序》,《杨恩寿集》,王婧之校点,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385页。
    ⑦ 杨恩寿:《<桃花源>自序》,《杨恩寿集》,王婧之校点,长沙:岳簏书社,2010年版,第511贝。
    ⑧ 杨恩寿:《<麻滩驿>自序》,《杨恩寿集》,王婧之校点,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532页。
    ① 赵景深、张增元:《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46页。
    ② 朱景英:《来鸥馆诗存》,《畲经堂诗续集》卷二。
    ③ 张九钺:《紫岘山人全集》,第十二册《六如亭》卷首,《续修四库全书》第1444册,《集部》,“别集类”,影印南京图书馆藏清咸丰九年张氏赐锦楼刊本。
    ① 张九钺:《紫岘山人全集》,第十二册《六如亭》卷首,《续修四库全书》第1444册,《集部》,“别集类”,影印南京图书馆藏清咸丰九年张氏赐锦楼刊本。
    ② 杨恩寿:《杨恩寿集》,王婧之校点,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497页。
    ① 袁行云《清乾隆间扬州官修戏曲考》载《纪念顾颉刚学术论文集》,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版,第842-843页
    ② 赵景深:《读曲随笔》,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82页。
    ③ 曾永义:《中国古典戏剧论集》,台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0年,第215页。
    ④ 姚燮:《今乐考证证》,载俞为民、孙蓉蓉:《历代曲话汇编·清代编第四集》第94—440页。
    ① 参见王国维:《曲录》,台北:艺文印书馆,1971年版。
    ② 参见吴梅:《中国戏曲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③ 参见傅惜华《清代杂剧全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④ 参见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⑤ 参见孙楷第:《戏曲小说书录解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① 参见李修生:《古本戏曲剧目提要》,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② 参见阿英:《晚清戏曲小说目》,上海: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
    ③ 梁淑安、姚柯夫:《中国近代传奇杂剧简目(上)》,《文献》1980年第04期,第118页
    ④ 梁淑安、姚柯夫:《中国近代传奇杂剧简目(下)》,《文献》1981年第01期,第82—83页
    ⑤ 参见梁淑安、姚柯夫:《中国近代传奇杂剧经眼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① 左鹏军:《晚清民国传奇杂剧考索》,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② 因邹氏意在继沈泰《盛明杂剧》初集二集之后,故又称《杂剧三集》。
    ③ 九烟于明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十月二十六日具奏的《复姓疏》明确说及:“臣原籍应天府上元县人,本姓黄氏,因臣生父黄一鹏与养父周逢泰比邻交稳,时养父艰嗣,乞抚臣于孩抱,臣遂承袭周姓。”
    ① 俞为民,孙蓉蓉《历代曲话汇编》清代编第四集,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版,第二六五页。
    ① 王敌:《大行府君行述》,《船山全书》第16册,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76页。
    ①康和声:《王船山先生南岳诗文事略》,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② 孙楷第:《戏曲小说书录解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31页。
    ③ 庄一拂:《古典戏剧存目汇考(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692页。
    ④ 曾永义:《中国古典戏剧论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5年版,第128、129页。
    ⑤ 曾影靖:《清人杂剧论咯》,台北:学生书局,1995年版,第268页。
    ⑥ 陈芳:《清初杂剧研究》,台北:学海出版社,1991年版,第99页。
    ⑦ 杜桂萍《遗民品格与下夫之《龙舟会》杂剧》,《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6期,第231页。
    ⑧ 伍光辉:《(龙舟会):理想人格的颂歌》,《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04期,第22页
    ① 邓显鹤:《沅湘耆旧集》(三),欧阳楠点校,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212页。
    ② 邓显鹤:《沅湘耆旧集》(二),欧阳楠点校,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842页。
    ① 龙华:《湖南戏曲史稿》,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8页。
    ① 刘世德:《朱景英和<桃花缘传奇>清代戏由家考略之一》,《文献》,1980年第4期,第9697页。
    ② 卞宝第、李瀚章,曾国荃、郭崇焘:光绪《湖南通志》,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第四一九至四二O页。
    ① 戴云:《<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补正》,《文献》1999年第03期,第238页。
    ① 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00、228、281、319、344、365、458、471、475、497、5217530、678,697、708、734、754,759、794、801、866、900、1046、1153、1253、1298、1350、1364、1365、1400、1720页
    ① (清)张家拭:《陶园年谱》,清咸间湘潭张氏《紫岘山人全集》本,第二六页。
    ② 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969页。
    ③ (清)黄启泰著:《词曲闲评》,转引自《文献》,1989年第1期第42页。
    ④ 周贻白:《曲海燃藜》,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63页。
    ⑤ 吴梅:《中国戏曲概论》,江巨荣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94页。
    ⑥ 龙华:《湖南戏曲史稿》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8页。
    ① 张九钺:《紫岘山人文集》卷十,清咸丰间湘潭张氏《紫岘山人全集》本,第一六页
    ② 计六奇:《明季北略》,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57页。
    ① 见张声玠:《玉田春水轩杂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赐锦楼初刻本。
    ② 同上。
    ①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06页。
    ①徐(?):《词苑从谈》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②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8页。
    ③ 参见万斯同:《宋季忠义录》,张寿镛:《四明从书》,扬州:扬州广陵书社,1981年版,第4页。
    ① 张声玠:《玉出春水轩杂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赐锦楼初刻本,《安市》第五页。
    ① 冯梦龙:《古今谭概》不韵部第八,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04页。
    ① 见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九),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59页。
    ② 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九),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59页。
    ③ 杨恩寿:《蕙兰芳引·题曾茶村<蕙兰芳>传奇》,《坦园词录》卷四。
    ① 杨恩寿:《坦园日记》,陈长明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37-138页。
    ② 吴梅:《中国戏曲概论》,《吴梅全集》,理论卷下,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94页。
    ① 见刘于锋:《杨恩寿戏曲研究》,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42页。
    ② 杨恩寿:《坦园传奇四种》,同治长沙杨氏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① 刘于锋:《杨恩寿戏曲研究》,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42页。左鹏军:《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史稿》,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7-518页。
    ② 杨懋建:《辛壬癸甲录》,见张次溪:《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二九六页。
    ③ 俞为民,孙蓉蓉《历代曲话汇编》近代编第三集,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版,第二二四页。
    ④ 俞为民,孙蓉蓉《历代曲话汇编》近代编第三集,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版,第四五二页。
    ⑤ 参见刘于锋:《杨恩寿戏曲研究》,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42页。左鹏军:《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史稿》,第518页。
    ① 杨彝珍:《<理灵坡传奇>序》,《移芝室文集》卷三。
    ① 吴梅:《吴梅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第114页。
    ② 吴梅:《吴梅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第185页。
    ③ 吴梅:《复金一书》,《吴梅全集》,理论卷下,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4页。
    ④ 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476页。
    ① 杨恩寿:《续词余从话》卷三,第319页。
    ② 杨恩寿:《杨恩寿集》,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376—377页。
    ① 阿英:《庚子事变文学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86—887页。
    ① 阿英:《庚子事变文学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85-886页。
    ① 《法政学交通社杂志》第五号于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初一日(1907年5月12日)出刊。
    卞宝第、李瀚章,曾国荃、郭崇焘:光绪《湖南通志》,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陈嘉榆,王闿运等:《光绪湘潭县志》,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顾炎武:《日知录》,黄汝成集释,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
    郭崇焘:《郭崇焘日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黄周星:《夏为堂别集》,康熙二十七年刻本,南京图书馆古籍部藏。
    黄周星:《九烟先生集》光绪间湘潭周氏家塾刻本,湖南图书馆古籍部藏。
    黄周星:《九烟先生遗集》,清道光二十九年扬州刻本,南京图书馆古籍部藏。
    焦循:《剧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李斗:《扬州画舫录》,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李防:《太平广记》,王希斌等点校,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李恒:《国朝耆献类征》,清光绪十年至十六年湘阴李氏刻本。
    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版。
    刘采邦:《长沙县志》,同治十年刊本,武汉大学图书馆藏。
    刘献廷:《广阳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龙膺:《龙膺集》,梁颂成、刘梦初辑校,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缪荃孙:《续碑传集》,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版。
    耐得翁:《都城纪胜》,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年版。
    阮元等:《国史稿文苑传》,《清代传记丛刊》,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版。
    孙静庵:《明遗民录》,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王夫之:《船山全书》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
    王骥德:《曲律》,北京:中国书店,1988年版。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版。
    王文韶:《王文韶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吴兆熙,张先抡:《光绪善化县志》,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版。
    杨恩寿:《坦园日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杨恩寿:《杨恩寿集》,王婧之校点,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版。
    杨恩寿:《坦园全集》,长沙杨氏清光绪刻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杨恩寿:《坦园六种曲》,光绪长沙杨氏坦园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杨恩寿:《坦园传奇四种》,同治长沙杨氏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姚燮:《复庄今乐府选》,清道光间乌丝栏稿本。
    叶德均:《戏曲小说丛考》,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应先烈,陈楷礼:嘉庆《常德府志》,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版。
    臧晋叔:《元曲选(全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张声玢:《玉田春水轩杂出》,道光年间刻本。
    张九钺:《紫岘山人全集》,清咸丰元年张氏赐锦楼刻本。
    张家杖:《陶园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张云敖,周系英:嘉庆《湘潭县志》,清嘉庆二十三年刻本,南京图书馆古籍部藏。
    赵尔巽等:《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周密:《武林旧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朱彝尊:《明诗综》,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邹式金:《杂剧三集》,合肥:黄山书社1992年影印本。
    《古本戏曲丛刊》(一、二、三、四、五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54、1955、1957、1958、1964年版。
    阿英:《晚清戏曲小说目》,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阿英:《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上下),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阿英:《鸦片战争文学集》(上下),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
    阿英:《庚子事变文学集》(上下),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北婴:《曲海总目补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卞孝萱、唐文标:《辛亥人物碑传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1年版。
    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版。
    陈多:中国戏曲美学,上海:百家出版社,2010年版。
    陈芳:《清初杂剧研究》,台北:台湾学海出版社,1991年版。
    陈建华:《元杂剧批评史论》,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版。
    陈建森:《元杂剧演述形态研究》,海口:南方出版社,1999年版。
    陈书良:《湖南文学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陈竹:《中国古代剧作学史》,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年版。
    程华平:《明清传奇编年史》,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版。
    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全编(上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董康:《曲海总目提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董每戡:《董每戡文集》,黄天骥、董上德编,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董每戡:《中国戏剧简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49年版。
    丁淑梅:《清代禁毁戏曲史料编年》,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杜桂萍:《清初杂剧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杜书瀛:《论李渔的戏剧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范红娟:《现代化语境中的220世纪传奇戏曲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
    范正明:《含英咀华——湘剧传统折子戏一百出》(上中下),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版。
    范正明:《湘剧剧目探微》,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版。
    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
    傅惜华:《清代杂剧全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高小康:《市民、士人与故事:中国近古社会文化中的叙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葛兆光:《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中国思想史第二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54年版。
    《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55年版。
    《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三集》,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57年版。
    《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58年版。
    《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64年版。
    《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6年版。
    关德栋,车锡伦:《聊斋志异戏曲集》(上、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郭朋:《明清佛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上、下),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郭英德:《明清传奇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郭英德:《明清文人传奇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郭英德:《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人集团与文学风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胡忌,刘致中:《昆剧发展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
    胡世厚,邓绍基:《中国古代戏曲家评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黄霖:《近代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黄仕忠:《中国戏曲史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江庆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蒋星煜:《中国戏曲史探微》,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版。
    蒋星煜:《中国戏曲史钩沉》(上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金宁芬:《明代戏曲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敬晓庆:《明代戏曲理论批评论争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康保成:《苏州剧派研究》,广州:花城出版社,1993年版。
    康保成:《中国近代戏剧形成论》,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
    蓝凡:《中西戏剧比较论稿》,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
    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
    李昌集:《中国古代曲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李灵年,杨忠:《清人别集总目》,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李玫:《明清之际苏州作家群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李日新:《中国戏曲文化史论》,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版。
    李晓:《比较研究:古剧结构原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
    李晓:《中国昆曲》,上海:百家出版社,2004年版。
    李修生:《元杂剧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李致:《川剧传统剧目集成》,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李志远:《明清戏曲序跋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
    梁淑安,姚柯夫:《中国近代传奇杂剧经眼录》,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李修生:《古本戏曲剧目提要》,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梁启超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刘世珩:《暖红室汇刻传剧》,贵池刘氏暖红室刻本,1919年版。
    林鹤宜:《规律与变异:明清戏曲学辨疑》,台北:里仁书局,2002年版。
    龙华:《湖南戏曲史稿》,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卢前:《卢前曲学四种》,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卢前:《明清戏曲史》,香港: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陆萼庭:《昆剧演出史稿》,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陆萼庭:《清代戏曲家丛考》,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
    马积高:《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孟繁树、周传家:《明清戏曲珍本辑选》(全二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
    孟昭毅:《东方戏剧美学》,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版。
    齐森华等:《中国曲学大辞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齐森华:《曲论探胜》,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版。
    钱南扬:《戏文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钱仲联:《清诗纪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王古鲁译著,蔡毅校订,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
    佘德余:《越中曲派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
    苏宁:《李玉和<清忠谱>》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隋树森:《元曲选外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孙歌,陈燕谷,李逸津:《国外中国古典戏曲研究》,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孙楷第:《戏曲小说书录解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孙书磊:《明末清初戏剧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谭坤:《晚明越中曲家群体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谭 帆,陆炜:《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唐文标:《中国古代戏剧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
    陶东风:《文学史哲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王安祈:《明代传奇之剧场及其艺术》,台北:学生书局,1986年版。
    王国维:《王国维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王国维:《王国维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
    王汉民,刘奇玉:《清代戏曲史编年》,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版。
    王季思:《玉轮轩曲论三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
    王季烈:《螾庐曲谈》,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
    王继平:《近代中国与近代湖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王秋桂:《善本戏曲丛刊》(第一至第六辑)台北:学生书局,1984-1987年版。
    王卫民:《吴梅和他的世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王永宽:《中国戏曲通鉴》,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王永宽、杨海中、幺书仪:《清代杂剧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王永健:《洪升与长生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王永健:《中国戏剧文学的瑰宝——明清传奇》,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王政尧:《清代戏剧文化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4年版。
    吴梅:《奢摩他室曲丛》(初集、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排印本,1928年版。
    吴梅:《曲学通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吴梅:《中国戏曲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吴梅:《顾曲尘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吴梅:《吴梅戏曲论文集》,王卫民编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
    吴新雷:《中国戏曲史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吴新苗:《屠隆研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
    吴毓华:《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
    萧萐父,许苏民:《王夫之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谢柏梁:《中华戏曲文化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谱》,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徐朔方,孙秋克编:《南戏与传奇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徐子方:《明杂剧史》,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许金榜:《中国戏曲文学史》,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许建中:《明清传奇结构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许祥麟:《京剧剧目概览》,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严敦易:《元明清戏曲论集》,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
    颜全毅:《清代京剧文学史》,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杨惠玲:《戏曲班社研究:明清家班》,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杨建文:《戏剧概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杨义:《中国叙事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姚文放:《中国戏曲美学的文化阐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幺书仪:《元代文人心态》,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
    伊维德:《朱有墩的杂剧》,张惠英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叶长海:《中国戏剧学史稿》,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叶长海:《王骥德<曲律>研究》,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
    尹伯康:《湖南戏剧史纲》,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余秋雨:《中国戏剧文化史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俞为民、孙蓉蓉:《历代曲话汇编》,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版。
    俞为民:《李渔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袁世硕:《孔尚任年谱》,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曾凡安:《晚清演剧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曾永义:《清人杂剧论略》,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5年版。
    曾永义:《中国古典戏剧论集》,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5年版。
    曾永义:《明杂剧概论》,台北:台湾学海出版社,1979年版。
    曾永义:《戏曲源流新论》,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张发颖:《中国戏班史》,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
    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
    张庚,黄菊盛:《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戏剧集》(一、二),上海:上海书店,1995—1996年版。
    张敬:《明清传奇导论》,台北:华正书局,1986年版。
    章培恒:《洪升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张晓军:《李渔创作论稿》,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张影:《历代教坊与演剧》,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版。
    赵景深、张增元:《方志著录元明清戏曲家传略》,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赵山林:《中国戏剧学通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赵山林:《中国戏曲传播接受史》,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
    赵山林:《中国戏曲观众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郑焱:《近代湖湘文化概论》(修订版),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郑振铎:《清人杂剧初集》,长乐郑氏影印本1931年。
    郑振铎:《清人杂剧二集》,长乐郑氏影印本,1934年。
    郑振铎:《西谛所藏善本戏曲目录》,1937年影印本。
    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湖南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
    周妙中:《清代戏曲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周维培:《曲谱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
    周贻白:《周贻白戏剧论文选》,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周贻白:《中国戏曲史发展纲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朱恒夫:《论戏曲的历史与艺术》,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
    朱万曙:《明清戏曲论稿》,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左鹏军:《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史稿》,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左鹏军:《近代传奇杂剧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左鹏军:《晚清民国传奇杂剧考索》,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谭家健:《浅谈王夫之的杂剧<龙舟会>》,《湖南师院学报》1979年第3期。
    刘世德:《朱景英和<桃花缘>传奇——清代戏曲家考略之一》,《文献》1980年第4期。
    张连起:《试论陈天华》,《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01期。
    易楚奇:《试论王船山的杂剧<龙舟会>》,《船山学报》1984年第1期。
    龙华:《试论黄周星及其<人天乐>传奇》,《中国文学研究》1985年第1期。
    龙华:《张声玠和<玉田春水轩杂山>》,《中国文学研究》1986年第1期。
    熊志庭:《古近代湘籍作家研究综述》,《中国文学研究》1988年第1期。
    吴根友:《<龙舟会>道德启蒙意义浅析》,《船山学刊》1993年第1期。
    龙华:《论陈天华的小说创作——<狮子吼>为现实与理想之作》,《中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4期。
    彭大成:《清初两湖“南北分闱”与湖南人才之兴起》,《船山学刊》1996年第2期。
    陈维昭:《论明清杂剧中的主体价值体验》,《艺术百家》1996年第2期。
    王永健:《关于南杂剧的儿个问题》,《艺术百家》1997年第2期
    唐挥之:《旅宦湖南明清曲家事迹述略》,《艺海》1997年第2期。
    宋子俊:《明清杂剧创作“衰微”说质疑》,《甘肃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张兵:《清初湖南四家遗民诗概论》,《求索》1997年第4期。
    孟 泽:《安身之所立命之据——王夫之<船山记><龙舟会>发微》,《古典文学知识》1997年第4期。
    解玉峰:《明清时代杂剧观念的嬗变》,《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5期。
    赵山林:《杨恩寿对戏曲研究的贡献》,《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徐子方:《明代文人剧在戏剧和文学史上的地位》,《艺术百家》1998年第1期。
    许祥麟:《拟剧本:未走通的文体演变之路——兼评廖燕柴舟别集杂剧四种》,《文学评论》1998年第2期。
    周华娆:《从题词剧看杨恩寿的人生观》,《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00年第1期。
    潘树广:《明遗民黄周星及其“佚曲”》,《文学遗产》2001年第2期。
    刘黎明:《杂论东坡剧》,《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2期。
    刘奇玉:《末世商音——杨恩寿及其<坦园六种曲>》,《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刘奇玉:《杨恩寿的戏剧理论体系探析》,《艺术百家》2002年第4期。
    刘奇玉、李建武:《明代湖南戏剧创作浅论》,《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万里:《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及其影响下的精英人物》,《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杜桂萍:《清杂剧之研究及其戏曲史定位》,《文艺研究》2003年第4期。
    吴书荫:《对<明遗民黄周星及其“佚曲”>的补正》,《文学遗产》2003年第05期。
    李朝霞:《陈天华与湖湘文化》,《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寻霖:《明清湖南戏曲作家和戏曲刻书》,《艺海》2004年第2期。
    周秋光:《湖湘文化的个性特征及其缺陷》,《船山学刊》2004年第4期。孙书磊:《王夫之<龙舟会>杂剧考述》,《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4期。
    王春霞:《试论陈天华民族思想的脉络》,《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胡建次:《明清戏曲批评中的雅俗批评》,《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李晓燕、杜玉富:《从<制曲枝语>看黄周星的曲学思想》,《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年第3期。
    易惠莉:《科举制下湖南士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以长沙杨恩寿为例》,《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朱青红:《论<龙舟会>杂剧的文人自寓性特征》,《艺术百家》2005年第6期。
    杜桂萍:《遗民品格与王夫之<龙舟会>杂剧》,《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6期。
    孙书磊:《从<龙舟会>杂剧看王夫之的历史观与戏剧观》,《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沈冬:《清代台湾戏曲史料发微》,《中国音乐学(季刊)》2007年第1期。
    赵夏:《“将就园”寻踪:关于明末清初一座文人“幻想”之园的考察》,《清史研究》2007年第3期。
    包海英:《试论科举与与古代戏曲之关系》,《天府新论》2007年第4期
    陆勇强:《黄周星生平史料的新发现》,《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徐雪辉:《科举场面与戏剧效果》,《齐鲁学刊》2008年第2期。
    袁慧:《张九钺的诗歌创作》,《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邵敏:《苏轼题材戏曲演变综论》,《四川戏剧》2008年第5期。
    王汉民:《黄周星行实系年》,《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张媛:《元明戏曲小说中的苏轼形象》,《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刘奇玉:《明清曲论家的历史题材剧审美认知论》,《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万伟成、李克和:《黄周星曲学的尊体意识》,《戏剧文学》2009年第8期。
    潘培忠:《貌似神离——黄周星与李渔曲论思想辨》,《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魏春春、李欢:《谢小娥复仇故事流变论—兼论王夫之<龙舟会>对<谢小娥传>的改编》,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张宇:《越南贡使与中国伴送官的文学交游——以裴文与杨恩寿交游为中心》,《学术探索》2010年第4期。
    张宇、许建中:《杨恩寿生平考论——兼论晚清湖南中下层科举士人的生存轨迹》,《湖南社会 科学》2010年第5期。
    刘奇玉、刘建军:《明清剧论家的历史剧创作理念》,《社会科学家》2010年第8期。
    刘于锋:《杨恩寿曲学思想新论》,《戏剧文学》2010年第12期。
    王婧之:《杨恩寿与湖湘文化——以研究杨恩寿戏曲作品为中心》,《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刘于锋:《科举题材戏曲在晚清的开拓——以杨恩寿<再来人>为考察对象》,《名作欣赏》2011年第2期。
    张宇:《杨恩寿与王闿运交游考论》,《许昌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赵超:《戏曲中苏轼形象的多维透视》,《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第3期。
    杜桂萍:《序跋题词与蒋士铨的戏曲创作》,《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6期。
    杜桂萍:《论蒋士铨与乾嘉时期戏曲家的交往》,《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第6期。
    明正伟:《理想之觞——<补张灵崔莹合传>的追求与幻灭》,《名作欣赏》2011年第7期。
    伍光辉:《<龙舟会>:君子人格的颂歌》,《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8期。
    戈丹:《太白后身是紫岘——从<随园诗话>所录诗歌论及张九钺其人其诗》,《科教导刊》2011年第11期。
    (马来西亚)张惠思:《游幕、地方戏与“藉张吾楚”意识——论杨恩寿的游幕生活与戏曲的关系》,《戏曲研究》2012年第3期。
    张晓兰:《论王夫之<龙舟会>杂剧的学术化品格》,《船山学刊》2012年第3期。
    (二)学位论文(先按从博十论文到硕士论文的顺序,再按答辩年份先后顺序排列)
    徐国华:《蒋士铨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杨l飞:《乾嘉时期扬州剧坛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夏太娣:《晚明南京剧坛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颜伟:《明清山东杂剧传奇研究》,曲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黄胜江:《乾隆时期文人剧作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王传明:《清代山东古典戏剧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王晓靖:《论古典戏曲里的科举社会》,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户月正伟:《黄周星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肖 冰:《中国传统戏剧审美观及近现代的嬗变》,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袁 慧:《张九钺及其文学家族》,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张宇:《清初遗民戏曲文学研究》,黑龙江大学硕十学位论文,2008年。
    王夏迎:《杨恩寿戏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郭文仪:《明清之际遗民梦想花园的构建及其意义》,中国人民大学硕十学位论文,2010年。
    张莉:《元明戏曲中的苏轼造型研究》,安徽大学硕十学位论文,2010年。
    刘春玉:《苏轼题材戏曲作品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刘于锋:《杨恩寿戏曲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2011年。
    单明川:《明代济南府作家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2011年。
    石庆国:《清初诗人剧作论》,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