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美国宋代思想史研究的多视角考察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美国宋代思想史研究在美国中国研究领域属于后起之秀,它从支流向主流的演进过程,折射出美国传统汉学与现当代中国学研究从思想、模式和方法论上彼此借鉴和促进的状态,也反映出学术国际化的趋势。通过对美国宋代思想史研究的发展原因、流变以及主题思想的梳理,本文试图再现社会、思想、学术等思潮对美国宋代思想史研究发展的影响,并以此为观察点,考察海外汉学发展的实质与意义。
     本文共七章。第一章为导论,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并就概念、材料选取等问题做了界定及解释。第二章梳理了美国宋代思想史研究的发展背景,论证美国一以贯之的汉学研究传统。同时梳理思想论域的演变以及学术平台的准备过程。第三章通过文献分析,将美国宋代思想史研究分为“滥觞、归附和合道”三个阶段,并阐述各阶段的特点。第四章为个案研究,介绍了三个发展阶段中围绕朱子学进行的探索及其方法。第五章以“新儒学之辩”为个案,讨论第二代宋代思想史研究者对宋代思想世界的开拓。第六章以精英研究为个案,讨论美国学者在“唐宋转型”的预设下进行的社会与思想的研究。第七章作为结语,讨论了美国宋代思想史研究的特色、不足以及启示,并提出以“对话”的态度接受异质文化的彼此交融,从而获得学术、思想和文化上的长足进步。
The American study of intellectual history in Sung China is an up-and-coming subject in the field of American Chinese studies, whose evolution from the branch to mainstream reveals the reference and co-promotion between Sinology and Chinese Studies in thoughts, models and methods, thus indicating the tendency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world academy. By means of analyzing the reason, variation and theme of the American study of intellectual history in Sung, this dissertation intends to display the influence of trends of thought, society and academy on the American study of intellectual history in Sung, from which, a study of the substance and significance of Sinology will be achieved.
     This paper consists of seven chapters. Chapter1is an introduction, in which the previous study both home and abroad will be discussed, research methods and contents will be introduced, and the choice of terms and materials will be explained. Chapter2begins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Chinese Studies. It further analyzes the variation of trends of thoughts and academic methods. At last, it offers a full-length introduction to the prepa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study of intellectual history in Sung. Chapter3analyzes the literature and divides the development into three stages-the beginning period, submitting to the mainstream methods, and melting into the way of co-development with other study fields in American academy. The contents and features will be discussed in this chapter. Chapter4to Chapter6is case study. Chapter4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of Chu Hsi in different stages; Chapter5discusses around the debate of Neo-Confucianism, in order to show how the American scholars enlarge their study scope; Chapter6introduces the study of elites, from which the American scholars study under the hypothesis of "Tang-Sung Transition" will be discussed. Chapter7is the conclusion, which analyzes the merits, defects and revelations of the American study of intellectual history in Sung, and advocates an attitude of "Dialogue" before the melting of different cultures, thus obtaining the everlasting advancement in academy, thought and culture.
引文
2包弼德,《美国宋代研究的近况》,《新史学》,1995年第6卷第3期,第187页。
    1包弼德在《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中国学术》,2000年,第63—87页)中也提到“对中国历史上这个关键的转折点,我们理解方式上的转变也反应了美国思想文化的转变。
    1何俊,《推陈出新和守先待后——从朱熹研究论余英时的儒学观》,《学术月刊》,2006年第7期。
    2该文收入田浩主编《历史与文化的追寻——余英时教授八秩寿庆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9年。另见《学术届》2009年第6期。
    3有关包弼德的研究论文有周晋《唐宋学术转折和道学文化的兴起》(《中州学刊》,1997年第1期.第80-83页),访谈录有周武《唐宋转型中的“文”与“道”》(《社会科学》,2003年第7期,第91-100页);张冠梓,《探索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脉络—包弼德教授专访》,《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9年第2期,第44-49页。介绍性文章有方朝晖《波士顿学者论儒家》系列(《孔子2000))学术网站,http//www.Confucius2000.com,2004.4.16-6.2).
    4大多数研究是关于孟旦的人性论,涉及宋代思想史的有毛国民《略论孟旦的朱子研究:以“结构性形象”为中心》(《学术研究》,2008年第8期,第68-73页)、《“等差之爱”与“普通之爱”并非对立——从 孟旦的朱子哲学研究谈起》(《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年第1期,第182—183页);周炽成《蒙罗对中国人性论与认识论的研究》(《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1期,第113—118页)。
    1葛焕礼,《历史世界中的理学和儒学——田浩(Hoyt C. Tillman)访谈录》,《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40-44页。
    2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12讲。
    3包伟民,《近二十年来的美国宋史研究》,《光明日报》.2000年11月3日。
    4吴根友,《近10年海外儒家研究》,《哲学动态》,2001年第8期,第42—45页。
    5方朝晖,《儒学在美国:动向与反思》,《中国思想史研究通讯》第三辑。
    6罗祎楠,《模式及其变迁——史学史视野中的唐宋变革问题》,《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第2期。
    4黄俊杰,《东亚儒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1994年。
    1叶毅均,《从思想史到文化史的尝试-包弼德<斯文>一书及相关讨论述评》,《新史学》,2003年14卷2期,第214—238页。
    2刊登于《汉学研究》,第3卷第1期,1985年,第349-353页。
    3柯品文,《探究朱熹的历史到思维中“道学”的建构——田浩的<朱熹的思维世界>读后》,《全国新书资讯月刊》,2008年6月号,第20-23页。
    4钟彩钧,《西方朱子学论著两种述评》,《朱子学刊》,1995年第一辑,第219-250页。
    5常见的美国宋学研究书评多发表在Philosophy East & West, The Journal of Sung-Yuan Studies,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Journal of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等期刊上。
    (?) Wing-tsit Chan, The Study of Chu Hsi in the West.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1976. No.4。
    7田浩,《80年代中叶以来美国的宋代思想史研究》,《中国文哲研究通讯》,1993年第三卷第四期,第63—70页。
    8包弼德,《美国宋代研究的近况》,《新史学》,1995年第6卷第3期,第185-204页。
    9吾妻重二,《美国的宋代思想研究——最近的情况》,该文选入《宋代思想史论》,第7-29页,故一并在此介绍。
    10收入吴震主编,《宋代新儒学的精神世界——以朱子学为中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第34—51页。
    1收入刘笑敢主编,《中国哲学与文化》(第二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60-377页。
    1许光华,《法国汉学史》,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年,第5页。
    1若有中文译文,注释中皆说明。无中文译文却需要直接引用者,笔者将其译成中文,翻译失当之处敬请同行指正。
    2 Charles R. Kitts. The United States Odyssey in China.1784-1990. Maryland: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Inc. 1991. p.3.
    1 Jonathan Goldstein, "A Philadelphia Author Turns to China:Robert WaIn, Jr. as America's First Sinologist", American Asian Review, No.3,2003, pp.187-203.
    2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美国汉学起源作了研究,因此对第一位美国汉学家的说法也不相同。裨治文被认为是第一个美国汉学家,也有人认为卫三畏是第一位,但戈尔茨坦认为罗伯特·沃恩是第一位,详见APhiladelphia Author Turns to China:Robert WaIn Jr., as America's First Sinologist。
    3 A. Owen Aldrige, The Dragon and the Eagle:The Presence of China in the American Enlightenment, Detroit: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3, pp.85-97.
    4全称为“美国国外传教理事会”,1810年成立于马萨诸塞的Bradford是一个跨教派的团体,以公理会(Congregational Church)为主,也有长老会、归正会(Reformed Church)成员。
    5戴闻达,荷兰汉学家,曾于1912年来华担任使馆翻译,1919受聘为莱顿大学汉语教师,1928年翻译《商 君书》成名,创办汉学研究院。他还翻译过《道德经》等。
    1伯希和,法国东方学者、探险家,1907年伯希和在敦煌盗走大量珍贵文物,回国后担任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教授,1920年成为《通报》主编,1935年担任亚洲学会会长。
    2翟理斯,英国汉学家,1867—1892年在英国驻华领事馆任职,1897—1932执教于剑桥大学,是著名的中国经典英译者之一
    3戈鲲化,安徽人,曾先后在美国驻上海领事馆、英国驻宁波领事馆就职,担任翻译及中文教师,后在其学生杜德维的推荐下,接受哈佛大学聘书,在1879—1882年受聘于哈佛,成为登上外国讲台的中国第一人。戈鲲化编纂教材《华质英文》,是有史以来最早的一本由中国人编写的中英文对照的中国文化教材,他赴美带去的大批图书也成为燕京图书馆奠基的第一批图书。他是近代中国在异域传播中国文化的先行者。
    4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在美国各大学任教或从事研究的华人学者已接近两千。参见吴原元《隔绝对峙时期的美国中国学》,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第166页。
    1费正清,美国中国学之父。他创建哈佛东亚研究中心,一生撰写、主编的中国研究著作有60余部,其“冲击—回应”模式在欧美具有广泛影响。
    2狄百瑞是日前通用中文名,他曾用名伯瑞、培瑞,分别由胡适和钱穆所取。详见4.2。
    3施坚雅,美国人类学家,宏观经济区系理论的倡导者,代表作《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他的研究不仅突破了以“西方中心说”为支撑的马克斯·韦伯的中国城市研究,而且为后来的中国学研究提供了跨学科研究方法论的依据。
    4郝若贝,美国汉学家、历史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主要从经济史角度研究宋代社会,研究成果不仅影响了学生韩明士、万安玲等人,对八十年代以后的美国宋代社会史研究有指导意义。
    5魏鲁男,哈佛燕京学社第一个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道教。
    6顾立雅,第一代美国职业汉学家,芝加哥大学中国哲学博士。他是美国最早研究先秦思想的汉学家,在 中国古代史、政治制度史及哲学史等方面均有建树,其代表作《孔子与中国之道》(Confucius and the Chinese Way,1960)被美国学术界誉为研究孔子或孔子哲学的一种主要英文参考书。
    1卜德,哈佛燕京学社研究生,荷兰莱顿大学哲学博士,是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研究奠基人。卜德出版过《中国的文化传统》(China's Cultural Tradition, What and Whither? Michigan: Rinehart, 1957)《中国思想、社会和科学》(Chinese Thought, Society and Science: The Intellectual and Social Backgroun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Pre-Modern China, Honolulu: Hawaii University Press, 1991)等论著,并翻译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下两卷。
    2芮沃寿,哈佛大学博士,师从叶里绥和魏鲁南,主要从事佛教、中国思想史和社会史研究。其妻为芮玛丽(Mary Clalaugh Wright, 1917—1970)费正清弟子。芮沃寿代表作为《中国历史中的佛教》(Buddhism in Chinese History,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并主编多部论文集。
    3倪德卫,哈佛大学博士,主要从事历史哲学、中国思想史研究,是最早研究章学诚的专家,有专著《章学诚的生平与思想》(The Life and Thought of Chang Hsueh-cheng.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6)。
    4魏特夫,德裔美国历史学家、汉学家,提出东方专制主义理论,其学说受到我国学界的批判。
    5因为燕京大学的英文名称从Peking University改为Yenching University,1927年12月15日该学会更名为The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for Chinese Studies,1928年在美国注册,总部设在哈佛大学,燕京大学设办事处。
    1拉铁摩尔,美国汉学家、蒙古学家,曾任蒋介石顾问,代表作为《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Inner Asian Frontiers of China. New York:American Geographical Society.1940).因其访问过延安后受麦卡锡主义迫害,移居欧洲。
    21956年,《远东季刊》更名为《亚洲研究杂志》(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3亦名赖肖尔、赖世和。美国日本研究专家,曾任美国驻口大使,哈佛—燕京学社社长,与费正清同为哈佛东亚研究中心元老,现哈佛设“赖肖和口本研究中心”(Reischauer Institute of Japanese Studies).
    4为纪念费正清的功绩,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现更名为“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Fairbank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薛龙(Ronald Suleski)有专著《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五十年》(The Fairbank Center for East Asian Research at Harvard University:A Fifty Year History,1955-2005, MA:FCEAR (The John K. Fairbank Center for East Asian Research), Harvard University.2005)作详细介绍,对该书的了解可参见何俊、卢睿蓉发表在《历史研究》上的书评,2006年第6期,第185—186页。
    1麦卡锡,美国政治家,反共分子,二战后组织在全美开展清理共产党活动,迫害大量与共产党有过交往的美国学者以及与他有政见分歧者。
    2陈启能主编,《二战后欧美史学的新发展》,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44页。
    3陈君静.《大洋彼岸的回声——美国中国史研究历史考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03页。
    4孔飞力,师从费正清、史华慈,美国中国学的第二代“中国中心观”的代表人物,长期致力于十八世纪 以来的晚清和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史和社会史研究,其代表作为《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Rebellion and Its Enem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0)《叫魂》(Souslealers: The Chinese Sorcecy Scare of 1768,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等。《叫魂》获1990年度“列文森奖”。
    1杜赞奇.印度裔美国中国学家,师从孔飞力。代表作有《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东北农村》、(Culture, power, and the slate: rural North China, 1900-1942.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Rescuing history from the nation: questioning narratives of modern China.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主权与真实性:‘满洲国’与东亚现代进程》(Sovereignty and authenticity: Manchukuo and the East Asian modern. Lanham :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3)等,其中《文化、权力与国家》一书获1989年度“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以及1990年度的“列文森奖”
    2史华慈,美国当代中国学家。代表作有《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毛的崛起》(Chinese Communism and the Rise of Mao,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1)、《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等。
    3陈启能,第183页。
    1史景迁,耶鲁大学博上,师从芮玛丽。耶鲁大学中国学研究领导人。主要方向为中国明清史。他融合历史和文学的叙述方法撰写了近二十部中国研究著作,如《曹寅和康熙皇帝》(Ts'ao)in and the K'ang-his Emperor: Bondservanmt and the Master, New He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6)《中国的皇帝,1654—1722:康熙皇帝自画像》(Emperor of China: Self-Portrait of K'ang-hsi, Vancouver: Vintage Books. 1974)、《工氏之死》(The Death of Woman Wang. Mew York: Viking Press. 1978)《天安门:中国人与中国革命》( 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The Chinese and Their Revolution, 1895-1980. New York: Viking Press. 1981) 等。
    2艾尔曼,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教授,主要研究中国思想史文化史(1000—1900)中国科技史、中国教育史等,著作《理学到朴学:中华晚期帝国思想与文化面而观》(From Philosoplry to Philology: Intellectual and Social Aspects of Chang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1984)《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Classicism, Politics, and Kinship: the Ch 'ang-chou School of New Text Confucianism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n Press, 1990)《晚期中华帝国科举文化史》(A Cultural History of Civil Examina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n Press, 2000)。
    3详见5.2。
    4 Robert Hart, 1863年起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费正清的博士论文从他的中国海关贸易及口岸建设的记录中受益良多。
    1 H. B. Morse曾为赫德手下,是系统研究中国外交关系的第一人,被费正清视为事业上的“继父”
    2蒋廷黻,哥伦比亚哲学博士,曾任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后任中国民国驻美大使兼驻联合国代表。蒋廷黻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拓者,他不仅将西方的历史学研究方法引入中国,并在其研究中形成了套对近代中外关系变化如何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看法。费正清第一次来华时受到蒋廷黻的指导开始从事关于洋务运动的研究。
    3汤因比,英国历史学家,著有12册《历史研究》讨论世界主要民族文明的兴衰,是现代西方历史哲学的代表之一
    4 Fairbank, China's Response to the West. p.1.
    1 Fairbank. China's Response to the West, p.274.
    2韦伯,德国政治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思想家,被西方认为可以与马克思相提并论的思想家和社会学家,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术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中国宗教:儒教与道教》等。
    3列文森,哈佛大学博士。代表作为《梁启超于近代中国的心灵》(Liang Ch'i-ch'ao and the Mind of Modern China,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53)《儒教中国及其现代的命运》(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58,1964,1965)三卷本。他被视为最有前景的东亚思想史研究者,但49岁时不幸落水身亡,为纪念他的卓越成就,美国亚洲研究协会专门设立了“列文森中国研究书籍奖”(Joseph R. Levenson's Book Prize in Chinese Studies)这是美国中国学研究领域最有分量的奖项。列文森被称作“莫扎特式的历史学家(Mozartian Historian),因为他和莫扎特一样都无法被后人模仿。
    4转引自陈君静.《大洋彼岸的回声——美国中国史研究历史考察》,第128页。
    1参见J. Peck."The Roots of Rhetoric:The Professional Ideology of America's Chinese Watchers", in E. Friedman and M. Selden. eds.. America's Asia:Dissenting Essays on Asian-American Relations, New York: Vintage Books,1971. p.41。原文刊登在《关心亚洲学者通讯》(Bulletin of Concerned Asian Scholars) 1969.2 (1), pp.56-69,修订后重新刊登在America's Asia上。此处摘述引自[美]柯文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07页.
    2转引自陈君静,《大洋彼岸的回声——美国中国史研究历史考察》,第139页。
    3在这个阶段,几个拥有共同观点的学者组成了“关心亚洲学者委员会(Committee of Concerned Asian Scholars),出版《关心亚洲学者通讯》(Bulletin of Concerned Asian Scholars),创办了《现代中国》(Modern China).有些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持欣赏态度,与当时的风向截然不同。
    4参见柯文,第91页。
    5柯文,师从费正清与史华慈,主要著作有《中国与基督教:传教运动与中国排外主义的发展,1860—1870年》(China and Christianity:The Missionary Movement and the Growth of Chinese Antiforeignism.1860-1870,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3)《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革命》(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Wang Tao and Reform in Late Ch'ing China,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Asian Center.1974),《在中国发现历史》,《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History in Three Keys:The Boxer as Event, Experience and Myth, Cambridge. MA: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7)、《变换中的中国历史研究视角》(China Unbound:Evolving Perspectives on the Chinese Past. New York:Routledge,2003)等。
    1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第54页。
    2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第57页。
    3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第59页。
    4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第201页。
    1引自王晴佳,《中国文明有历史吗——中国史研究在西方的缘起、变化及新潮》,《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12-27页。
    2国内一种认识是将二战作为分界线,二战前的中国研究称“汉学”,二战后称“中国学”;另一种区分是根据学科特点,人文学科的称为“汉学”,社会科学等为“中国学”;还有人认为“汉学”易与汉代的训沾学混淆,提出将所有海外中国研究都称为“中国学’
    3张西平将西方对中国的认识分为“游记汉学阶段”、“传教士汉学阶段”和“专业汉学阶段”,参见张西平《欧洲早期汉学史:中西文化交流与西方汉学的兴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1顾钧,《美国汉学的历史分期》,《国际汉学》,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第十八辑,第217-222页。
    2史景迁,《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Culture Fquivalence and Culture Use),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6页。
    1费正清在China Perceived:Images and Policies in Chinese-American Relations (New York:Alfred A. Knof,1974,pp.214-215)中提到《中国总论》的副标题“关于中华帝国及其居民的地理、政府、教育、社会生活、文艺、宗教等的概观”可以作为区域研究的课程提纲来使用。顾钧(《卫三畏与美国早期汉学》,北京:外语与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9年,第130页)也认为卫三畏是美国中国学研究模式的先行者。笔者在前文中提到,《山茂召日记》的内容同样具有美国中国学研究模式的特征,因此卫三畏的记载与山茂召口记的不谋而合,其实是美国文化思想模式的一种反映。
    2见(美)李珍华“胡天汉月方诸:简介美国东方学会”,《国际汉学》第一辑,第48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
    3前文所提的许多传教士都担任过外交官、翻译、顾问等政府职务。
    1吴原元,《隔绝对峙时期的美国中国学》,第21页。
    2叶理绥,法籍俄国汉学家,伯希和学生。他在美国推行的欧洲汉学模式成为美国中国学发展的阻碍,受到费正清等人的批评。1956年他退休成为普通教授,1957年返回法国。
    1转引自吴原元《阳绝对峙时期的美国中国学》,第93页。
    2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美国汉学发展的这一特征。哈佛首开的亚洲史课为“自1842年以来的远东史”,后来时间往前推到1793年(马嘎尔尼使团访华)。后来费正清认为在讨论中国的外交政策之前,必须先讨论儒家文明,于是他和赖肖和将课程渐渐拉长到上下三千多年。
    1罗明坚翻译了全部的《四书》,但只有一小部分译文被公开出版,其余的手稿仍保留在意大利国家图书馆中。
    1《大学》被翻译成拉丁文出版时,书名为《中国的智慧》;《中庸》的书名为《中国政治伦理学》。
    2陈荣捷,《美国研究中国哲学之趋势》,《王阳明与禅》,台湾:学术书局,1984年,第108页。
    1该书最早是《孔子:其人及神话》(Confucius:the Man and the Myth. New York:John Day Company,1949),1960版的是修订本。
    2柯睿格,哈佛大学博士,执教于芝加哥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宋代官制,著有《宋初文官制度》(Civil Service in Early Sung China,960-1027.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3)。他是美国当代最早研究宋史的专家之一,也是第一个研究科举制的专家。
    3贺凯,美国中国学家,芝加哥大学博士,著有《中国古代官名辞典》(A Dictionary of Official Titles in Imperial China,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4傅海波,德国汉学家,战后慕尼黑学派代表人物。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史,重点是宋元史和蒙古史,对中国文学史、文化史和边疆民族史也有涉及,相关成果有《南宋战争史的研究和文献》等。
    5蒲立本,加拿大汉学家,伦敦大学博士,旅英多年,主要研究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本文所提时期蒲立 本正是剑桥大学教授。
    1杜希德,英国汉学家、历史学家,主要研究中国隋唐史,与费正清共同主编《剑桥中国史》。
    2这五次会议的论文集分别是芮沃寿主编的《中国思想研究》(Studies in Chinese Thought.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3),费正清主编的《中国思想和制度》(Chinese Thought and Institutions,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7)倪德卫和芮沃寿合编的《行动中的儒家》(Confucianism in Action,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芮沃寿主编的《儒家的说服术》(The Confucian Persuasion.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0)芮沃寿和杜希德合编的《儒家人格》(Confucian Personalities.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
    3阿里夫·德立克,《评美国的现代中国思想研究》,见中国社会科学近代史研究所,《国外近代史研究》第10辑,第371页。转引自杨华《莫扎特式的历史学家——论列文森的中国学研究》,《中国学者论美国中国学》,朱政惠编,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第305页。
    1此处“外在进路”和“内在进路”的分法参见了黄俊杰《东亚儒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93—426页。
    2芬格莱特,加大圣巴巴拉分校教授,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他不是汉学家,但他的《孔子:即凡而圣》书此书影响了近二十年来西方对于中国思想文化研究的方向,倍受汉学界的推崇和挑战。
    3秦家懿,华裔加拿大汉学家,毕业于澳洲国立大学,师从柳存仁,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和耶鲁大学任教。1978年后秦家懿移居加拿大。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学和基督教神学以及两者比较,本文所提是她在美国期间的研究成果。
    4南乐山,波士顿大学哲学、宗教与神学教授,波土顿大学神学院荣休院长,是“波士顿儒家”河南派的领导人之一
    5白诗郎,波士顿大学神学院副院长、宗教对话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比较宗教研究,代表作有《普天之下》、《论创造性:怀特海、南乐山与朱熹的比较》(Concerning Creativity:A Comparison of Chu Hsi, Whitehead and Neville. Suny Series in Religious Studies, ed. Harold Coward. 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8)以及《儒学之道的转型》(Transformations of the Confucian Way. Boulder, CO:Westview Press,1998)等。
    1参见蔡德贵《试论美国的儒家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第79-85页。关于美国儒家学派的介绍有很多,此处因作背景介绍,故不赘言。
    2安乐哲,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东西方哲学》主编,翻译过《论语》、《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主要从事中西方哲学比较研究。他长期与同在夏威夷大学执教的郝大维合作研究中西比较哲学。
    3美国学者对此较常见的批评是认为研究者持儒学为一种信仰会影响学术研究的客观公正性。
    1艾文荷,斯坦福博士,师从倪德卫,翻译过《道德经》(全译)、《墨子》(选译)、《章学诚论文及书信》,主要研究儒家伦理学。参与编撰的《中国哲学著作选读》(2001)、《中国语言、思想与文化》(1996)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
    2信广来,斯坦福博士,师从倪德卫,是多伦多大学首位华裔校长。2010年8月被委任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院长。
    3这几位在后而的章节中有介绍或评析,故在此不赘言。
    4白乐口,一译巴拉兹,匈牙利人,18岁到德国学习,加入福兰阁(Franke,1863-1946)汉学学派,1932年的博士论文《唐代经济史》开汉学研究中经济史研究之先河,成为最早研究中国经济史的欧洲学者。其代表作还有《哲学家范缜及其神灭论》(1932年,西方最早系统论述和全文翻译《神灭论》的论著)、《中世纪中国社会经济研究》二卷(1953.1954)、《中国文明与官制:一个主题的变化》(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Bureaucracy:Variations on a Theme由芮沃寿译成英文1964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 《12世纪以前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1945年白乐口在马伯乐手稿基础上续写,1967年出版,该书被誉为西方中国史研究最佳著作之一)等。
    1许光华,《法国汉学史》,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年,第149页。
    2马伯乐,又译马斯佩罗。意大利裔,出生于法国,是“欧洲汉学泰斗”沙畹(Edouard Chavanne.1865—1918)的弟子。
    3成立于1939年,国际著名研究组织之一,旨在发展、引导并协调各方面的科学研究。
    4布罗代尔,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领导人,著有《论历史》、《文明史纲》等。他所强调的历史研究要重视长时段发展对八十年代以后的美国宋史研究影响巨大。
    1转引自胡志宏《西方中国古代史研究导论》,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年,第48—49页。本文作者做了个别细节上的补充。
    1陈荣捷也参与了该计划,除提交几篇重要论文外,他还提供了许多中、日文参考书目。包弼德编写了《宋代文史工具资料书指南》(Journal of Sung Yuan Studies. Binghamton, N. Y.1990,1996),后由魏希德修订,2008年翻译成中文《宋代研究工具书刊指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项工作即受到《宋代书目》的启发,同时也是对当年资料的补充和修正。
    2包弼德,《美国宋代研究的近况》,《新史学》六卷三期,1995年,第185--205页。
    3(法)童丕(Eric Trombert)蓝克利(Christian Lanouroux)《法国对中国古代经济社会史的研究》,(法)载(?)(Jean Pierre Drege)主编,《法国当代中国学》,耿升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34146页。
    4(美)魏斐德,《1963年的伦郭演讲——白乐日对美国的中国史研究的影响》,《海外中国学评论》第3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第19-21页。
    5详见3.1.1。
    6宋史研究发展早期以经济史为重,这与白乐口的学术观极其吻合,白乐日认为社会变化的根源在于经济。
    7谢和耐,法国汉学家,戴密微弟子,当代法国汉学研究权威,被视为法国汉学发展承前启后的学者。主要著作有《中国社会史》、《中国与基督教》等。
    8马润潮,原籍陕西米脂,美国中国城市问题专家。
    1葛平德,哈佛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宋代和近代经济(矿业)。
    2马伯良,主要研究宋代乡村及法律,著有《南宋乡村体制》(The Southern Sung Village Service System.1968)、《宋代社会的法律与秩序》(Law and Order in Sung Chin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2007)等。
    3海格尔,主要研究宋元历史,美国第一个对马可波罗到中国一事提出质疑的汉学家。
    4伊沛霞,华盛顿大学教授,主要研究唐宋世家大族、妇女史、社会史,研究范围广泛,出版多部专著或主持编撰论文集。
    5详见6.2.1。
    6详见4.3.2。
    7戴仁柱,普林斯顿博士,师从刘子健。撰写《剑桥中国史》第五册第三章,2004年出版欧阳修的《新五代史》英译本。详见3.3.2。
    8韩森,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有代表作《变迁之神》(包伟民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和《传统中国日常生活中的协商》(鲁西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对中国古代民间神祗和古代契约研究起到开拓作用。详见3.3.1。
    9八十年代以后的宋史研究重要论著将在第四、五、六章着重介绍或评述,故在此不具体展开。
    1详见3.1.1。
    2摩尔生前每次会议后都会将论文成集出版,这些论文都代表了当时美国东西方哲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3 Win-tsin Chan, The Story of Chinese Story, in More. Charles A. (ed.).1967. The Chinese Mind:Essentials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Culture, p.57.
    1摩尔于1967年逝世,1969年的会议一改原先的初衷,失去了召开的价值,陈荣捷等人不再参与。因此这届后会议停开20年。
    2如安乐哲、郝大维、华霭仁等都多次参加过东西方哲学家会议。
    3成中英在第四次东西方哲学家会议结束后就印刷了《中国哲学通讯》,《中国哲学季刊》在此基础上创办。它一直刊登英文文章,2009年终于有中文版。
    4(美)成中英,《中国哲学在美国:回顾与展望(1963—1985)》,顾林玉译自美国《中国哲学季刊》1986年第13期。该文刊登于《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7年第11期,第54页。
    5成中英,《中国哲学在美国:回顾与展望(1963—1985)》,第55页。
    1华霭仁,哥伦比亚大学东方研究所教授,师从狄百瑞,主要从事儒家思想研究,并致力于使亚洲经典成为美国通识教育一部分的工作,曾与狄百瑞编著过《亚洲经典入门》。
    2贾志扬,芝加哥大学博士,主要研究宋代社会史,专著有《宋代科举》(The Thorny Gate of Learning in Sung China,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和《天潢贵胄》(Branches of Heaven:A History of the Imperial Clan of Sung China,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1999)。
    3此次会议的论文集于1986年出版,名为Chu Hsi and Neo-Confuciansim(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86)包括中外学者论文共31篇,从朱熹的政治处境到“理”、“性”等概念到朱熹的影响等,内容丰富,足以显示当时朱熹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1从创刊开始该杂志封而有“宋辽元金”字样,也有人将此作为杂志中文名。但根据后面刊物更名情况,本文此处仍用常用译名。
    2万安玲,郝若贝弟子,主要从事宋代社会史研究,著有《南宋书院》(Academies and Society in Southern Sung China. Cambridge, MA: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9)等一系列相关论著以及宁波楼氏家族研究。
    3韦栋,哈佛大学博士,主要研究中国学术史、思想史、历史地理学等。著有《隐居洛阳的人:邵雍和宋朝早期道德思想的演变》(The Recluse of Loyang:Shao Yung and the Moral Evolution of Early Sung Thought,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6),并参编多部论著。
    4柏清韵,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博士,主要研究宋元的儒学以及妇女问题、法律等。著有Women, Property, and Confucian Reaction in Sung and Yuan China,960-1368.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5柏文莉,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主要研究中国宋代社会史、妇女史等。详见6.2.3。
    1蔡涵墨,印第安纳大学尔亚语言与文学系博上。其主要研究为唐宋文化,撰写过韩愈、秦桧等研究书稿。
    2邓如萍Kenyan College历史系James P. Storer教授,主要研究11世纪以后中国历史,著有《白高大夏国》(The Great State of White and High: Buddhism and State Formation in Eleventh-Century Xi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6)。
    3傅君励,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主要研究东亚语言文学,著有《东坡之路:苏轼诗歌表达的发展》(The Road to the East Slope: Development of Su Shi's Poetic Voic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参与撰写《剑桥中国文学史》的南宋部分,并重新设计郝若贝遗留下的《中国历史传记资料库》。
    4何瞻,执教于纽约州立大学University of Albany-suny东亚系,1990-2000任《宋辽元金研究》主编。研究方向为十二世纪中国文化,曾有多篇论文研究苏轼、范成大等。
    5史乐民,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主要研究宋元明经济史,著有Taxing Heaven's Storehouse: Horses. Bureaucrats, and the Destruction of the Sichuan Tea Industry, 1074-1224.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1991参与主编《宋元明转型》(The Song-Yuan-Ming Transition in Chinese History, co-eds with Richard von Glah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3,并参加撰写《剑桥中国史》宋代The Suna Dvnastv and its Precursors. 907-1279"
    1华霭仁整理,彭国翔翻译,《陈荣捷——一份口述自传的选录》,《中国文化》十五、十六期合刊,第327—347页。
    1参见卢睿蓉,《美国朱子学研究发展之管窥》,《现代哲学》,2011年第4期,第122—126页。该小节主要内容已在此文中发表,本处略有修改。
    2麦都思是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鸦片战争中英军翻译官。]844他把建在雅加达的印刷馆迁到上海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press中文名“墨海书馆”,刊印《圣经》和宗教宣传品,后译印西方科技著作并出版介绍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书籍。他还编纂了《英华字典》(1847—1848年出版)。
    3原文为E. C. Bridgeman.'"Notices of Chinese Cosmogony:Formation of the Universe. Heaven. Earth. Man. Beasts, etc.". Chinese Repository. Vol.78.1849, pp.342-347.此处转引自陈荣捷“The Study of Chu Hsi in the West",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30. No.4.1976. pp.555-575。
    1陈荣捷,《朱学论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01页。
    2顾立雅著,高专诚译,《孔子与中国之道》,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年,第311页。
    3关于耶稣会士对宋明儒学的攻击在顾立雅的《孔子与中国之道》有所提及,顾立雅认为利玛窦等人的异议很可能对中国的“汉学”、“宋学”之分有一定的影响。
    4转引自顾立雅《孔子与中国之道》,第312页。
    5刘耘华,《诠释的圆环——明末清初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及其本土回应》,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页。
    6详见陈荣捷" The Study of Chu Hsi in the West"
    7陈荣捷认为此翻译错误百出。参见陈荣捷"The Study of Chu Hsi in the West", p.556.
    8英国浸礼会教士,1887年来华,1916--1920间曾任私立山东基督教大学(后发展为齐鲁大学)校长,1925年起担任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院中文系教授。他是第一个系统研究朱熹的英国人。刘正(《海外汉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p.227)以为他是美国人,此处特别指出更正。
    1参见卜道成著,谢晓东译,《朱熹和他的前辈们:朱熹与宋代新儒学导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页。
    2William E.Hocking,"Chu Hsi's Theory Knowledge",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1,1936. pp.109-127.
    1 Derk Bodde. The Chinese View of Immortality:Its Expression by Chu Hsi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Buddhist Thought. Review of Religion, Vol.4.1942. pp.369-383.
    2陈来,《陈荣捷朱子学论著丛刊序》,收入陈荣捷《朱学论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页。
    3Reflections on Things at Hand, the Neo-Confucian Anthology by Chu Hsi and Lu Tsu-ch'ie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陈荣捷不仅翻译,而且还作了注释。
    1后被收入John W. Haeger主编的《宋代的危机与繁荣》(Crisis and Prosperity in Sung China, Tucson:Arizona University,1975. pp.163-198.)
    2陈荣捷,《朱学论集》.第286页。
    3 James T. Liu, How did a Neo-Confucian School become the state orthodoxy?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Vol.23. 1973. pp.483-505.
    4陈荣捷,《中国哲学年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第456页。
    1墨子刻,德裔犹太人,二战间移居美国。深受拉铁摩尔影响,曾研究中国边疆史。在哈佛读博士时,师从费正清研究清代制度史。华裔学者刘广今、杨联陞、唐君毅对他影响较深。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任教后,研究转向中国思想史。墨子刻论著有130多种。
    2墨子刻首提“儒家的困境”一说,1991年狄百瑞的《儒家的困境》一书对此论题再次进行探讨。
    1 James T. Liu, "An Early Sung Reformer:Fan Chung-yen." in Chinese Thought and Institutions, edited by John K. Fairbank. 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57, pp.105-131:Reform in Sung China:Wang An-shih (1021-1086) and His New Policies.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9:Ou-yang Xiu:An Eleventh-century Neo-Confucianist.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7.
    2 Winston W. Lo, The Life and Thought of Yeh Shih. Hong Kong:The Chien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Gainsvill:University Presses of Florida,1974:"Wang An-shih and the Confucian Ideal of'Inner Sageliness"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26. No.1,1976. pp41-53.
    3 Anthony William Sariti.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Ssu-Ma Kuang:Bureaucratic Absolutism in the Northern Song, Diss. Georgetown University,1970; "Monarchy, Bureaucracy, and Absolutism in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Ssu-Ma Kuang".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32, No.1,1972, pp.53-76.
    4 George C. Hatch Jr., Thought of Su Hsun (1009-1066):An Essay in the Social Meaning of Intellectual Pluralism in Northern Sung, Dis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1972.
    5 "Treading the Path from Yang Shih to Chu Hsi:A Question of Transmission in Sung Neo-Confucianism". Bulletin of Sung-Yuan Studies. No.14,1978. pp.50-67.
    1转引自黄俊杰,《东亚儒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82页。
    1狄百瑞著,李弘祺译,《中国的自由传统》,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引言第11页。
    2新文化史在八十年代已影响美国,但以“新文化史”为名立足并盛行是在1989年林亨特的《新文化史》一书之后。
    1导言亦译自英文,该书所有译文皆出自万先法。
    2见陈荣捷《序》,《朱学论集》,序第2页。
    1陈荣捷《序》,《朱子新探索》,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序第2页。
    2陈荣捷《朱子固穷》,《朱学论集》,第151页。
    1陈荣捷《宁》,《朱子新探索》,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序第2页。
    2参见43。
    3John Berthrong, "Chu Hsi's Ethics:Jen and Ch'eng".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1987. Vol.14, pp.161-177.
    4 Derk Bodde. "The Chinese View o flmmortality:Its Expression by Chu His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Buddhist Thought", in Essays on Chinese Civilization.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1.
    3金水植以及随后提到的在美国求学后回国发展的外国学者只提及其姓名和作品,不再做介绍,因为他们
    1此文为田浩的博士论文,1997年由姜长苏翻译《功利主义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海外中国学研究书系出版。详见5.2.1。
    2参见韦栋Shao Yung:Companion of Philosophical Syncretism in Early Sung China. Diss. Harvard University.1984以及Anne D. Birdwhistell. Transition to Neo-Confucianism:Shao Yung on Knowledge and Symbols of Reali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3 Ira E. Kasoff (?-) The Thought of Chang Tsai (1020-1077).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4 Robert Joseph Mahony. Lu Hsiang-shan and the Importance of Oral Communication in Confucian Education. Diss. Columbia University.1986.
    1刘子健,《略论南宋的重要性》,《南宋研究论丛》,王国平主编,杭州出版社,2006年,第4页。刘子健此文原为黄宽重的《南宋史研究集》所作的宁。
    2转引自周武,《唐宋转型中的“文”与“道”——包弼德教授访谈录》,《社会科学》,2003年第7期,第91—100页。
    3有关郝若贝、韩明士的讨论详见6.1.3和6.2.1。
    1参见Patricia Buckley Ebrey. Family and Property in Sung China:Yuan Ts'ai s Precepts for Social Life.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4。
    2 Linda A. Walton.《宋代亲属、婚姻和地位:宁波楼氏个案研究,1050-1250))(" Kinship. Marriage, and Status in Song China:A Study of the Lou Lineage of Ningbo. c.1050-1250. " Journal of Asian History,18(1984). pp.35-77)。万安玲的结论和韩明士的结论完全相反。参见6.2.1。
    3该论文集是在1984年美国普林斯顿召开的新儒家教育国际研讨会的会议论文基础上整理出版的。
    1狄百瑞著,朱荣贵译,《儒学教育的对象、内容及贡献》,《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第105—107页。
    1(美)狄百瑞著,田玉荣译,《儒家学说的命运与方向》,《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第9期,第2-7页。
    2司马虚,德裔美国学者,为法国汉学大使石泰安弟子,他的研究有多种语言写作。
    1该部分已成文发表,详见卢睿蓉《美国道教研究之管窥》,《宗教学研究》,2011年第2期,第37—41页。
    2以口文发表,《东方宗教》,46期,第15—28页。
    1顾钧,《艾尔曼教授访谈录》,《国际汉学》第十九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年,第79页。
    1何伟亚,芝加哥大学博士,主要研究中国近代史。其代表作为《怀柔远人:马嘎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Cherishing Man from Afar, Quing Guest Ritual and the Macartney Embassy in 1793. 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1995),该书获1997年度列文森奖。
    2韩书瑞,耶鲁大学博士,主要从事清史研究,代表作有《千禧年之乱》(Millenarian Rebellion in China:The Eight Trigrams Uprising of 1813. New Heaven and London,1976)和《山东叛乱:1774年王伦起义》(Wanglun's Rebellionin 1774, New Heaven and London,1979)。
    3费侠莉,斯坦福博士,主要研究中国妇女史及文化史,代表作有《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A Flourishing Yin, Gender in China's Medical History,960-1665.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等。
    4曼素恩,主要研究中国妇女史,其代表作《缀珍录》(Precious Records:Women in China s Long Eighteenth Cantury.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获1999年度列文森奖。
    5高彦颐,主要研究明清妇女史,代表作为《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Teacher of the Inner Chambers:Women and Cultur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1参见2.3.1。
    11996年在此书基础上田浩作了比较大的修改,由台湾云晨文化公司翻译出版繁体版,中文名是《朱熹的思维世界》,2002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简体版。2009年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和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增汀版,修订了早先研究的一些不足。论文中所引文将从此修订版中出。
    2对这两本书的讨论将在5.2、5.3中展开。
    1康豹,普林斯顿大学博士,主要研究中国宗教社会史、道教史等。代表作为《厉鬼与焚船:中国帝制晚期浙江的温元帅信仰》(Demon Hordes and Burning Boats:The Cult of Marshal Wen in Late Imperial CheKiang.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5)和《多而相的神仙》(Images of the Immortal:The Cult of Lu Dongbin at the Palace of Eternal Joy.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9)
    2戴安德,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博士,师从姜士彬(David Johnson)。主要从事唐至明的中国宗教与文化研究。曾主持修订过《当代中国文化大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London. New York:Routledge,2005).
    3转引自易素梅对该书的书评,《唐研究》第十一卷,2005年,第697—703页。
    1参见康豹对《变迁之神》的书评,《新史学》1992年,三卷四期,第169—177页。
    2参见万志英(Richard von Glahn)书评,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53, No.2,1993,pp.616-642。
    3参见韩明士著,皮庆生译,《道与庶道:宋代以来的道教、民间信仰和神灵模式》,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年,第5和10页。
    1参见韩明士《道与庶道》,第205页。
    2关于中国一般的宗教文化,传统的称呼是民间宗教(secular religion, popular religion),但万志英提出用通俗宗教(vernacular religion)一词,这样比前两种名称中更有包容性,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宗教文化发展的复杂性。
    1此处归纳参考了王锦萍对此书的书评,《唐研究》,第十一卷,2005年,第673—680页。
    2中译本不知为何省去了原书标题Wind against Mountain,从书中各章名可知此书名当取自《周易·蛊》的“山下有风”,故本文在使用中译本的间时对书名采用全译。
    1戴仁柱著,刘晓译,《十三世纪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危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第40页。
    2同上。
    3谢慧贤目前在加拿大任教,她求学于澳大利亚,因此未对其研究作后续探讨。
    1 Beverly Bossler, Powerful Relations:Kinship, Status,& the State in Sung China (960-1279),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1998。详见6.23。
    2 John Chaffee. Branches of Heaven:A History of the Imperial Clan of Sung China,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1999。该书由赵冬梅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中文版。
    1伊沛霞著,胡志宏译,《内容——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第230页。
    1柏清韵的这个观点,呼应了狄百瑞的发现。狄百瑞认为理学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官方正统地位始于元代。
    2见Patricia Ebrey. Record. Rumor, and Imagination:Sources for the Women of Huizong's Court before and after the Fall of Kaifeng:Beverley Bossler. Faithful Wives and Heroic Maidens:Politics, Virtue, and Gender in Song China.分别收入邓小南主编,《唐宋女性与社会》,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第46--96页和第751--784页。
    3历史是history,“他的”历史。女性主义者提出herstory一词,要求历史书写中也有女性的声音。
    1艾朗诺,哈佛大学博士,主要研究宋代文学及美学思想,他还选译了钱钟书的《管锥篇》(Limited Views. Essays on Ideas and Letters.1998),为把钱学引入西方视野起到重大作用。
    2参见Ronald Egan. The Literary Works of Ou-yang Hsiu,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Word, Image, and Deed in the Life of Su Shi. Cambridge, MA: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Monograph Series,1994.
    3伊维德,毕业于荷兰莱顿大学汉语言文化专业,现任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主任,曾翻译过《西厢记》。伊维德此项研究被认为是缺少史料支撑,详见张久保《多重视野下的西方全真教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11年第1期,第71-72页。
    4倪雅梅,芝加哥大学博士,主要研究书法史。
    1姜裴德,普林斯顿大学中国艺术与考古学博士,曾任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东方部副主任。1997年起移居北京,曾任教于北京大学与中央美院,现任中国故宫博物馆资料信息中心顾问和古代书画研究中心研究员。另有论文“《画可以怨否?潇湘八景与北宋谪迁诗画》,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四期(1997)”等。
    2该书目前已有中译术《宋代诗画中的政治隐情》,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1 Walter Watson, The Architectionics of Meaning:Foundations of the New Pluralism,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85:David Dilworth. Philosophy in World Perspective, A Comparative Hermeneutics of the Major Theories. New He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9.
    2白诗朗著,彭国翔译,《普天之下:儒耶对话中的典范转化》,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6页,注释①。
    3白诗朗《普天之下:儒耶对话中的典范转化》,第272页,注释②。
    4毕嘉珍,布朗大学教授,主要研究宋代花鸟画,其代表作《墨梅》(Ink Plum:The Making of a Chinese Scholar-Painting Genr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获1998年度“列文森奖”
    1包伟民有书评《宋徽宗:“昏庸之君”与他的时代》,英文版刊登在Journal of Sung Yuan Studies, Vol.38,2008. pp.259-267。
    1参见包弼德著,[新加坡]王昌伟译,《历史上的理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01页。
    1参见包弼德《历史上的理学》,第169页。
    2参见包弼德《历史上的理学》,第234页。
    3参见包弼德《历史上的理学》,第3页。
    4参见包弼德《历史上的理学》,第235页。
    5参见包弼德《历史上的理学》中文版封底的评价。
    1周炽成在《简论陈荣捷对儒学的世界性贡献》(《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4期,第99—104页)中提到,根据陈澄之编写的陈荣捷年谱,到1983年为止,陈荣捷共出版专译著16种(英文13种,中文3种),发表论文138篇,书评156篇。
    2发表于《东西文化》第15期,第25—32页。
    129年后台湾杨儒宾等又把英文原著翻译成中文(黄俊杰校阅),名为《中国哲学文献选编》,由台湾巨流图书公司出版。2006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在大陆地区发行其简体字版。
    2转引自黄俊杰《出版前言》,陈荣捷编,杨儒宾等译,《中国哲学文献选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9—10页。
    3黄俊杰,《出版前言》,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第8页。
    1参见《中国哲学文献选编》序,2—3页。
    1束景南,《朱子大传》,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47页。
    2周炽成《向西方介绍中国哲学——陈荣捷的学思与功业》,《学术研究》,1999年第8期,第39—43页。
    (?)Wilson:Genealogy of the Way, The Construction and Uses of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Diss. Chicago University,1988)
    4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正文第1页。
    5崔玉军,《陈荣捷和他的朱熹研究》《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3期,第100—110页。
    6陈荣捷《自序》,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第2页。
    1詹启华文中把陈荣捷和狄百瑞归于同一类,笔者认为陈狄的研究在共建的层面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实质上有许多不同,且因本文将陈狄分叙,故在此只提前者。文章参见詹启华《在倒塌的偶像与高贵的梦想之间:中国思想史领域的札记》,田浩主编《宋代思想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版。为避累赘,以下引用简称詹启华。
    2詹启华,第33页。
    3詹启华,第34--35页。
    4詹启华,第35页。
    5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第500页。
    1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第518页。
    2陈荣捷《朱熹集新儒学之大成》,《朱学论集》,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页。
    3陈荣捷《朱熹集新儒学之大成》,第7页。
    4陈荣捷《朱熹集新儒学之大成》,第12页。
    1陈荣捷《朱熹集新儒学之大成》,第19页。
    2陈荣捷《朱熹集新儒学之大成》,第22页。
    1陈荣捷《朱子评老子论其与“生生”观念之关系》,《朱学论集》,第78页。
    2陈荣捷《朱子评老子论其与“生生”观念之关系》,第78页。
    3陈荣捷《朱门之特色及其意义》,《朱子门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页。
    1陈来,《陈荣捷朱子学论著从刊序》,第4页。
    1韦政通,《白鹿薪传一代宗——国外弘扬中国哲学六十年的陈荣捷先生》,《读书》,1995年第3期,第131-138页。
    2转引自崔玉军《陈荣捷与美国的中国哲学研究》,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305页。
    3朱荣贵,《西方儒学之干城:狄百瑞的儒家研究》,傅伟勋、周阳山主编《西方汉学家论中国》,台北:正中书局,1993年,第125页。 1最能代表陈狄合作成果的是《中国传统资源》(Source of Chinese Tradition, New York:Columbia Univsersity Press,1960)以及前文中提到的《中国哲学资料书》(A Source 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y),二人的合作成果非本章重点,故不一一列举。
    2由于历史原国,在美国的中国学发展的五六十年代,美国学者的中国研究大都借鉴了日本、台湾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口本,美国学者往往赴日学习中国思想文化。
    1未经标注,狄百瑞的著作都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为避累赘,此处不一一说明。
    2这是西方出版的第一本全面介绍中国重要思想文献的著作,后来狄百瑞又组织修订,于在1999和2000年两次再版。
    3此为明代思想史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收入了陈荣捷、唐君毅等学者以及美国、日本等学者论文。
    1金耀基.《迎狄百瑞先生来新亚书院讲学》,收入狄百瑞《中国的自由传统》,李弘棋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9页。
    2 Wm. De Bary. Neo-Confucian Orthodoxy and the Learning of the Mind-and-Heart.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1. Preface, page, ix。
    3冯耀明,《当代东亚儒学的主要课题和研究进路》,《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第122页。
    1该书分三部分,第三部分讲述早期德川时代口本的新儒学正统和心学。全书以“新儒学的心学”为主体。
    2 Wm. De Bary. Neo-Confucian Orthodoxy and the Learning of the Mind-and-Heart,1981, p 126.
    1按英文字而译,该书应为《新儒学正统与心学》,《道学与心学》为国内现常用译名。
    2 Wm. De Bary. Neo-Confucian Orthodoxy and the Learning of the Mind-and-Heart,1981, p.9.
    3Wm. De Bary. Neo-Confucian Orthodoxy'and the Learning of the Mind-and-Heart,1981. p.17.
    4 Wm. De Bary, Neo-Confucian Orthodoxy and the Learning of the Mind-and-Heart,1981. p.61.
    1Wrn. De Bary. Neo-Confucian Orthodoxy and the Learning of the Mind-and-Heart,1981. p.9.
    2狄百瑞著,李弘棋译,《中国的自由传统》,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页。
    3《中国的自由传统》是新亚书院“钱宾四学术文化讲座”系列丛书之一,狄百瑞受邀参加1982年度的讲座,汇集每期的演讲内容以及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演讲,成就了此书。
    4狄百瑞《中国的自由传统》,第6页。
    1狄百瑞《中国的自由传统》,第14页。
    2狄百瑞《中国的自由传统》,第22页。
    3狄百瑞《中国的自由传统》,第28页。
    4狄百瑞《中国的自由传统》,第95页。
    1狄百瑞《中国的自由传统》,第83页。
    2狄百瑞《中国的自由传统》,第113页。
    3狄百瑞《中国的自由传统》,第117页。
    4狄百瑞《中国的自由传统》,第119页。
    1狄百瑞《中国的自由传统》,第148页。
    2狄百瑞《中国的自由传统》,引言第8页。
    3狄百瑞《中国的自由传统》,引言第8—9页。
    4白诗朗著,彭国翔译,《儒家宗教性研究的趋向》,收入《普天之下:儒耶对话的典范转化》,第307页。
    1狄百瑞《中国的自由传统》,引言第11页。
    2狄百瑞著,刘莹译《《大学》作为自由传统》。《儒家与自由主义》,哈佛燕京书社和三联书店主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193页。
    1狄百瑞著,黄水婴译,《儒家的困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第23页。
    2儒家的困境是墨子刻首提的,参见3.1.1,狄百瑞在这个主题上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3黄俊杰,《战后美国汉学界的儒家思想研究(19501980):研究方法及问题》,《东亚儒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黄俊杰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96页。
    4Frederick W. Mote. "The Limits of Intellectural History?", Ming Studies. Vol.19,1984, p.25.
    5狄百瑞《儒家的困境》,第58页。
    1黄俊杰《东亚儒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第293页。
    2 Paul Demieville. "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from Han to Sui" in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1:The Ch'in and Han Empire,221 B. C.-220 A. D. ed. D. Twitchett and M. Loew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813.
    1此处综合了李淑珍在《当代美国学界关于中国注疏传统的研究》中对韩德森和范佐仁研究的介绍。详见李淑珍文,收入黄俊杰主编《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一):通论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95—226页。
    1毛国民,《论孟旦对中国哲学中人性基点的解读》,《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60-62页。
    2周炽成,《蒙罗对中国人性论和认识论的研究》,《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1期,第113-118页。
    1本概述参考了郑光明在东吴大学中国哲学资料中心(http://scu.dsturgeon.net/resource.pl?node=3984&ir=gb)上刊登的摘要、钟彩钧《西方朱子学论著两种述评》(收入《朱子学刊》,1995年第一辑,第219—250页)以及艾周思的书评(发表于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50. No.2,1990, pp.707-717)。
    2 Donald J. Munro, Images of Human Nature:A Sung Portrait.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8, p.23.
    1田浩.《80年代中叶以来美国的宋代思想史研究》,《中国哲学研究通讯》,1993年,第三卷第四期,第69页。
    2转引自伍安祖,《北美学界朱熹研究近况》,《中国哲学与文化》(第二辑),2007年,第260-276页。
    3参见艾周思对该书的评论,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50, No.2,1990, pp.707-717。
    4此为孟旦给笔者的电邮中所提。
    1艾兰,美国汉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对先秦文献、考古、思想等多由涉及,曾参加整理《英国所藏甲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1991),著有《龟之谜——商代神话、祭祀、艺术和宇宙观研究》(The Shape of the Turtle:Myth, Art and Cosmos in Early China,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1)等。
    1原文刊登在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50. No.3:1991, pp.574-603.中文译文被收入田浩主编的《宋代思想史论》,第394—425页。本文引用文字皆从此中文版出。
    1《宋代思想史论》,第400页。
    2《宋代思想史论》,第401页。
    3《宋代思想史论》,第403页。
    1 Gardner. "Confucian Commentary and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57. No.2 1998.p.404.
    2 Gardner. "Confucian Commentary and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p.412.
    3 Ari Borrell. Book Review:Zhu Xi's Reading of the Analects:Canon. Commentary, and the Classical Tradition.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63, No.2,2004. pp.494-495.
    1在中国期刊网(CNKI)的翻译中心,Neo-Confucianism翻译成“理学”有206例,翻译成“新儒学”有57例,但此处的“新儒学”基本上被指称当代新儒家(New Confucianism)这与欧美人用Neo-Confucianism的初衷似乎有差异。
    2吴长庚.《朱熹与江西理学》,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7年,序第1页。
    3牟宗三,《中国哲学的未来》,收入牟宗三著,罗义俊编,《中国哲学的特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80页。
    4陈荣捷《宋明理学之概念与历史》(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1996),此处引文转引自陈来《宋明理学》(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序”第2页。
    1吾妻重二在《美国的宋代思想研究》(收入《宋代思想史论》,第7—29页)中,对“新儒学”一词作了深入的研究,本处主要借鉴该成果,只在信息方面做补充或修正。
    2转引自陈来《宋明理学》,序,第1页。
    1该文原发表在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Vol 42. No.3,1992, pp.455-474。此处引文皆出自《宋代思想史论》。
    2《宋代思想史论》,第78页。
    3《宋代思想史论》,第90页。
    4《宋代思想史论》,第91页。
    5 de Bary, "The Uses of Neo-Confucianism:A Response to Professor Tillman".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Vol.43. No.3.1993. pp.541-555.
    1修中诚,牛津大学汉学专业创始人,曾翻译过《史记》中的“纪”和“传”、《文赋》、《新原道》等,著有《西方对中国的侵略》(The Invasion of China by the Western World, New York:Macmillan,1938)《古典时代中国的哲学》(Chinese Philosophy in Classical Times. J.M. Dent & Sons Ltd,1942)等。
    2 de Bary,1993, p.553.
    3 Tillman,1994, p.139.
    1田浩,《朱熹与道学的发展转化》,收入吴震主编,《宋代新儒学的的精神世界:以朱子学为中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5页。
    2Hoyt C. Tillman. "The Uses of Neo-Confucianism, Revisited:A Reply to Professor de Bary",Philosophy East and West.Vol.44.No.1.1994.p.135.
    3《宋代思想史论》,第93页。
    1参见包弼德著,刘宁译,《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0页。
    2参见方朝晖,《波士顿学者论儒家(4)变换时空看儒家》。
    3艾尔曼《中国文化史的新方向:一些待讨论的问题》,《学术思想评论》第三辑,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27页。
    4白诗朗《普天之下:儒耶对话中的典范转化》,第106页注释①。
    5原文出自魏伟森Genealogy of the Way:The Construction and Uses of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第15—19页,此处引文转引自叶毅均《从思想史到文化史的尝试》,《新史学》十四卷二期,第227页。
    6 Heerdt. Competition over Content:Negotiating Standard for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in Imperial China (1127-1279).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07。
    7 Linda Walton, Academies and Society in Southern Sung China,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9.
    8田浩,《朱熹与道学的发展变化》,第10-23页。
    12010年3月15日田浩在浙江大学“浙大东方论坛”做了《中国学术思想在西方》的讲座,此处引文为何俊在讲座后的总结,录音稿由江涛整理。
    1列文森的“犹太情结”是他处理中国思想史所凸显的一些基本问题与观念时很重要的主导因素,可参见Rosemary Levenson, Notes on "the Choice of Jewish Identity", in Maurice Meisner and Rhoads Murphey ed. The Mozartian Historian:Essays on the Works of Joseph R. Levenson,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6, p.177。
    2田浩在答日本学者问时写了一篇《坐井观天——从遥远的地方思考儒学》,其中回顾了他的求学经历,肯定了南方文化背景对自己学术研究的影响。
    3田浩,《从宋代思想论到近代经济发展》,《中国学术》第十辑,第167—192页。
    1田浩著,姜长苏译,《功利主义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南京:江苏人民出版仕,1997年,第5页。
    2《功利主义儒家》,第15页。
    1《功利主义儒家》,第155页。
    2《功利主义儒家》,第161页。
    3《功利主义儒家》第2页。
    4田浩著,张凯译,《对创造力与儒家传统的若干反思》,《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2期,第57-60、85页。
    5《对创造力与儒家传统的若干反思》,第58页。
    1引自史华慈所写的宇,《功利主义儒家》第7页。
    2《功利主义儒家》,第8页。
    3参见黄进兴的书评,发表在《汉学研究》,1985年第三卷第一期,第349-353页。
    4张耀南,《论中国哲学没有“功利主义”——兼论“大利主义”不是“功利主义”》,《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100-105页。
    5参见程钢对此书的介绍,收入李学勤主编,《国际汉学著作提要》,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89页。
    6田浩著,《朱熹的思维世界》(增订版),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页。
    1《朱熹的思维世界》,第294页。
    2《朱熹的思维世界》,第21页。
    3《朱熹的思维世界》,第23页。
    4《朱熹的思维世界》,第26页。
    5范立舟,《读田浩(Hoyt C. Tillman)著(朱熹的思维世界)》,《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41页。
    6《朱熹的思维世界》,第54页。
    1《朱熹的思维世界》,第54页。
    2《朱熹的思维世界》,第81页。
    3《从宋代思想论到近代经济发展》,第175页。
    4《朱熹的思维世界》,原版序第5页。
    5《朱熹的思维世界》,第103页。
    6《朱熹的思维世界》,第104页。
    7《朱熹的思维世界》,第199页。
    1《朱熹的思维世界》,第247页。
    2《朱熹的思维世界》,第227页。
    3范立舟,2005年,第42页。
    4《朱熹的思维世界》,第148页。
    1何俊《南宋儒学建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中对田浩《朱熹的思维世界》几处论断与论据就提出过异议。
    2《南宋儒学建构》与《朱熹的思维世界》成书相差近十年,但田浩的书进入大陆的时间较晚,何俊在引言中对这段巧遇做了解释,同时也提到两本书的关键性差异。
    3《朱熹的思维世界》,原版序第5页。
    1《宋代思想史论》,第91页。
    2周武,《唐宋转型中的“文”与“道”——包弼德教授访谈录》,《社会科学》,2003年第7期,第91-100页。
    1对该问题的讨论详见6.3.2。
    1三题为“要求考生援引《尚书·禹贡》谈谈对治水的意见,就《周礼》所揭示的内容谈谈政府和社会的正确关系应该怎样,《周易·系辞传》提到四种有关八卦起源的相互抵触的说法,圣人这样说的用意何在”。
    2《斯文》,第210页。
    3《斯文》,第210页。
    4《斯文》,第230页。
    5《斯文》,第245页。
    1《斯文》,第317页。
    2此观点是从葛兆光的思想史课堂讲义上得来,因此没有具体出处。
    1参见田浩对《斯文》的书评Journal of Sung-Yuan Studies, Vol.24,1994, pp.287-292.
    2参见艾尔曼的书评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55. No.2,pp519-533。
    3《斯文》,序第1页。
    4包弼德,《美国宋代研究的近况》,第196页。
    1李庆,《关于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学术月刊》2006年10月,第116-125页。
    2转引闫柳立言《何谓唐宋变革》。
    3关于内藤湖南的唐来变革论,国内学界已有数十篇研究文章。本研究只是将其作为背景进行阐述,此处叙述综合了罗祎楠和柳立言的研究成果。
    4钱婉约,《从汉学到中国学——近代口本的中国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69页。
    1张广达,《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说及其影响》,《唐研究》第十一卷,2005年,第5—71页。
    1转引自钱婉约,2007,第169页。
    2参见J.W. Haegel著,赵嘉珠摘译,《《中国宋朝的危机和昌盛》导言》,《中国史研究动态》,1981年第8期,第1-5页。
    3傅思果,哥伦比亚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日文化关系。
    4佐竹靖彦主编的《唐宋变革的地域性研究》(同朋舍,1990)、大泽正昭著《唐宋变革期农业社会史研究》(东京:汲古书院,1996)、堀敏一著《唐末五代变革期的政治和经济》(东京:汲古书院.2002)、丸桥充拓著《唐宋变革期的军礼和秩序》(《东洋史研究》64-3,2005)、穴泽彰子著《唐宋变革期的在地编成——以检田制为中心》(《大阪市立大学东洋史论丛》11,1994)等。
    1 E. A. Kracke Jr., "Sung Society:Change within Tradition". The Far Eastern Quarterly. XIV.4, August 1955, pp. 479-488.
    2宫川尚志在1954年4月美国远东学会召开的“传统中国社会”讨论会上,用英文把内藤-宫崎说进行了概述性的介绍,1955年该概述被刊登在《远东季刊》上。柯睿格的文章是否受内藤的刺激已无从考证。但两篇文章同期发表,至少说明了关于宋代变化的讨论已经被提上日程。
    1见该书第4-8页。
    2刘子健著,赵冬梅译,《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页。
    1《中国转向内在》,第6页。
    2《中国转向内在》,第7页。
    3《中国转向内在》,第27页。
    1 《中国转向内在》,第33页。
    1《中国转向内在》,第144页。
    1参见罗祎楠,《模式及其变迁——史学史视野中的唐宋变革问题》。
    2v·帕累托,意大利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著有《政治经济学讲义》、《普遍社会学》、《思想与社会》等,“精英循环理论”的创始人。该理论认为精英的兴衰与流动(精英阶层之间以及精英阶层与非精英阶层之间)是必然的,这种流动是保持社会平衡的基本因素,也是维护统治集团或精英利益最大化的保证。
    1此书目前无中译本,因此此处引文借用刘成国、李梅的译文。参见魏希德著,刘成国、李梅译,《美国宋史研究的新趋向:地方宗教和政治文化》,《中国史研究动态》,2011年第3期,第65页。
    1 Robert Hymes, Statemen and Gentlemen:The Elite of Fu-chou, Chiang-his,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ung.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pp.8-10以下引用简称Hymes。
    1 Hymes. p.119.
    2 Hymes. p.210.
    3 Hymes. p.212.
    1具体内容可参见包伟民,《精英们“地方化了吗?——试论韩明士《政治家与绅士》与‘地方史’研究方法”》。《唐研究》第十一辑,2005年,第653—670页。
    1《斯文》,第77页。
    2详见包伟民《精英们“地方化了吗?——试论韩明士《政治家与绅士》与‘地方史’研究方法”》。
    3张冠梓,《探索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脉络——包弼德教授专访》,《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9年第2期,第46页。
    4包弼德,《对历史背景的阐述:11世纪的新世界——思想意识形态与历史:两个初步的问题(二)》,《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13-25页。
    1参见包弼德《斯文》第35页。
    2转述自包弼德《斯文》表1,第37页。
    3参见包弼德,《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中国学术》第三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72页。
    4这个观点在《斯文》中也有体现,士即精英群体。
    1周武,《唐宋转型中的“文”与“道”——包弼德教授访谈录》,第94页。
    2包弼德,《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中国学术》第三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78
    1柏清韵也用墓志铭考察朱熹所赋予女性的社会角色,伊沛霞的《内闱》所用的材料中也有墓志铭。
    1参见何俊对《宋代思想史论》的书评,《中国学术》,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辑,第293页。
    1参见王晴佳,《中国文明有历史吗——中国史研究在西方的缘起、变化及新潮》,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12—27页。
    1葛兆光,《谁的思想史?为谁写的思想史?——近年来日本学界对口本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及其启示》,《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第53—63页。
    1史景迁,《文化类间与文化利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86页。
    2张西平,《三十年来的中国海外汉学研究略谈》,《国际汉学》第十八辑,2009年,第67页。
    1史华慈著,程钢译,《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页。
    2李华瑞,《建国以来的宋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增刊,2005年。
    3美国人类学家、历史学派奠基者Franz Boas(1858-1942)所提出的观点: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临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有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原文题目为《种族的纯洁》,刊登在《亚洲》第40期(1940年),第231页。此处引文出自张成权、詹向红:《1500—1840儒学在欧洲》,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页。
    [1]Fairbank, John, China's Response to the West-A Documentary Survey, 1839-1923,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4.
    [2]Liu, James T. Reform in Sung China:Wang An-shih (1021-1086) and His New Policies.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9.
    [3]Liu, James T. Ou-yang Hsiu:An Eleventh-century Neo-Confucianist.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7.
    [4]Liu, James T. co-eds with Peter J. Golas, Change in Sung China:Innovation or Renovation? Lexington, MA:D. C. Health & Co.,1969.
    [5]Lo, Winston W., The Life and Thought of Yeh Shih. 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Gainesville:University Presses of Florida,1974.
    [6]Haeger, John Winthrop. Crisis and Prosperity in Sung China. Tucson: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1975.
    [7]Meisner, Maurice, co-eds with and Rhoads Murphey. The Mozartian Historian: Essays on the Works of Joseph R. Levenson,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6.
    [8]de Bary, Wm.Theodore. Neo-Confucian Orthodoxy and the Learning of the Mind-and-Heart.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1.
    [9]Ebrey, Patricia Buckley. Family and Property in Sung China:Yuan Ts'ai's Precepts for Social Life.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1984.
    [10]Egan, Ronald. The Literary Works of Ou-yang Hsiu (1007-72).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11]Chaffee, John W., The Thorny Gates of Learning in Sung China:A Social History of Examination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12]Lee, Thomas, H.C. Government Education and the Examination System in Sung China. Boston:St. Martin's Press; Hong Kong: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85.
    [13]Gardner, Daniel K. Chu Hsi and the Ta-hsueh:Neo-Confucian Reflection on the Confucian Canon.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
    [14]Hymes, Robert P. Statesmen and Gentlemen:The Elite of Fu-chou, Chiang-hsi,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ung.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15]Munro, Donald J. Images of Human Nature:A Sung Portrai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8.
    [16]de Bary, Wm. Theodore, The Message of the Mind in Neo-Confucianism.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9.
    [17]de Bary, Wm. Theodore, co-eds with John W. Chaffee. Neo-Confucian Education: The Formative.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
    [18]Bol, Peter K., co-authored with Kidder Smith, Joseph Adler, and Don J. Wyatt. Sung Dynasty Uses of the I Ching.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
    [19]Hansen, Valerie. Changing Gods in Medieval China,1127-1276.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
    [20]Ebrey, Patricia Buckley. Chu Hsi's Family Rituals; A Twelfth-Century Chinese Mannual for the Performance of Cappines, Weddings, Funerais, and Ancestral Rites.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
    [21]Ebrey, Patricia Buckley. Confucianism and Family Rituals in Imperial China:A Social History of Writing about Rites.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22]Jay, Jennifer W. A Change in Dynasties:Loyalism in Thirteenth-Century China. Bellingham, Wash.:We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 Press,1991.
    [23]Ebrey, Patricia Buckley. ed with Peter N. Gregory. Religion and Society in Tang and Sung China.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3.
    [24]Hymes, Robert P. ed with Conrad M. Schirokauer. Ordering the World: Approaches to State and Society in Sung Dynasty China.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25]Egan, Ronald. Word, Image, and Deed in the Life of Su Shi. Cambridge, MA: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Monograph Series, Harvard University,1994.
    [26]Kleeman, Terry. A God's Own Tale:The Book of Transformations of Wen Chang.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4.
    [27]Grant, Beata. Mount Lu Revisited:Buddhism in the Life and Writings of Su Shih,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4.
    [28]Berthrong, John H. Concerning Creativity:A Comparison of Chu Hsi, Whitehead, and Neville.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8.
    [29]Bossler, Beverly J. Powerful Relations:Kinship, Status, and the State in Sung China (960-1279). Cambridge, MA: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1998.
    [30]Walton, Linda A. Academies and Society in Sourthern Sung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9.
    [31]Gregory, Peter. Co-eds. With Daniel Aaron Gets, Buddhism in the Sung. Honolulu: Unvi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9.
    [32]Murck, Alfreda. Poetry and Painting in Song China:The Subtle Art of Dissent.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00.
    [33]Davis, Edward L. Society and Supernatural in Sung China.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1.
    [34]Birge, Bettine. Women, Property, and Confucian Reaction in Sung and Yuan China (960-1368).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35]Hymes, Robert P. Way and byway:Taoism, Local Religion, and Models of Divinity in Sung and Modern China,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36]Smith, Paul Jakov. The Song-Yuan-Ming Transition in Chinese History. Co-eds with Richard con Glahn,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3.
    [37]Gardner, Daniel K. Zhu Xi's Reading of the Analects:Canon, Commentary, and the Classical Tradition,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3.
    [38]Eskildsen, Stephen. The teachings and practices of the early Quanzhen Taoist masters.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2004.
    [39]von Glahn, Richard. The Sinister Way:The Divine and the Demonic in Chinese Religious Culture.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4.
    [40]Ebrey, Patricia Buckley, ed with Maggie Bickford. Emperor Huizong and Late Northern Song China:The Politics of Culture and the Culture of Politics.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06.
    [41]Egan, Ronald. The Problem of Beauty:Aesthetic Thought and Pursuits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China.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06.
    [42]Halperin, Mark. Out of the Cloister:Literati Perspectives on Buddhism in Sung China,960-1279.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06.
    [1]Kracke, Edward A. "Sung Society:Change Within Tradition.", The Far Eastern Quarterly, XIV.4 August 1955, pp.479-488.
    [2]Schirokauer, Conrad M., "Chu Hsi's Political Career:A Study in Ambivalence", In Confucian Personalities, edited by Arthur F. Wright and Denis Twitchett. 三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
    [3]Hartwell, Robert M. "Historical Analogism, Public Policy, and Social Science in Eleventh-and Twelfth-Century China "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76, No.3,1971.
    [4]Sariti, Anthony William. "Monarchy, bureaucracy, and Absolutism in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Ssu-Ma Kuang."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32 (1972).
    [5]Chan, Wing-tsit. Chu Hsi's appraisal of Lao Tsu,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Vol.25, No.2,1973.
    [6]Liu, James T. C., "How Did a Neo-Confucian School Become the State Orthodoxy?".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Vol.23, No.4,1973.
    [7]Chan, Wing-tsit. "The Study of Chu Hsi in the West",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30, No.4,1976, pp.555-575.
    [8]Lo, Winston W. "Wang An-shih and the Confucian ideal of'inner sageliness"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26, No.1,1976:41-53.
    [9]Chan, Wing-tsit. "Patterns for Neo-Confucianism:Why Chu Hsi Differed from Ch'eng I."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5.2 (1978):101-126.
    [10]Tillman, Hoyt Cleveland. "Proto-Nationalism in Twelfth Century China? The Case of Ch'en Liang,"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39.2, December 1979, pp.403-428.
    [11]Hartwell, Robert M. "Demographic, Politic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s of China,750-1550 "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42, No.2,1982.
    [12]Walton, Linda. "Kinship, Marriage, and Status in Song China:A Study of the Lou Lineage of Ningbo, c.1050-1250." Journal of Asian History, Vol.18, No.1, 1984, pp.35-77.
    [13]Wyatt, Don J. "Chu Hsi's Critique of Shao Yung:One Instance of the Stand Against Fatalism." Harvard Journal ofAsiatic Studies, Vo.45, No.2,1985.
    [14]Thompson, Kirill O. "Li and Yi as Immanent:Chu Hsi's Thought in Practical Perspective."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38.1 (1988):30-36.
    [15]Adler, Joseph, Book review:Images of Human Nature:A Sung Portrait,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50, No.2,1990, pp.707-717.
    [16]Gardner, Daniel K., "Modes of Thinking and Modes of Discourse in the Sung: Some Thoughts on the Yu-lu Texts."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ume 50, No.3,1991, pp.574-603.
    [17]Levey, Matthew Arnold. "Chu Hsi as a'Neo-Confucian':Chu Hsi's Critique of Heterodoxy, Heresy, and the'Confucian'Tradition." Dis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91.
    [18]Schirokauer, Conrad M., Book Review:Chu Hsi and the Ta-hsueh: Neo-Confucian Reflections on the Confucian Can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Vol.107,No.4,1991, pp.826-827.
    [19]Thompson, Kirill O. "How to Rejuvenate Ethics:Suggestions from Chu Hsi."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41.4 (1991):493-513.
    [20]Kitts, Charles R. The United States Odyssey in China,1784-1990.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Inc,1991, p.3.
    [21]de Bary, Wm. Theodore. "The Uses of Neo-Confucianism:A Response to Professor Tillman",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43, No.3,1993.
    [22]Aldrige, A. Owen. The Dragon and the Eagle:The Presence of China in the American Enlightenment, Detroit: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3, pp.85-97.
    [23]Elman, Benjamin. Reviews:"This Culture of Ours":Intellectual Transitions in T'ang and Sung China; Word, Image, and Deed in the Life of Su Shi,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55, No.2,1993, pp.519-533.
    [24]Elman, Benjamin, Review:Confucian Discourse and Chu His's Ascendancy,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54, No.2,1994, pp.575-586.
    [25]Tillman, Hoyt Cleveland. The Uses of Neo-Confucianism, Revisited:A Reply to Professor de Bary,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Vol.44, No.1,1994, p.135.
    [26]Birdwhistell, Anne D. "Dichotomies in Social Experience in the Thought of Lu Jiuyuan (1139-1193)". Journal of Song Yuan Studies, Vol.27,1997.
    [27]Gardner, Daniel K., "Confucian Commentary and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7, No.2,1998, pp.397-422.
    [28]Davis, Richard L. "Chaste and Filial Woman in Chinese Historical Writings of the Eleventh Centur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121.2,2001.
    [29]Hartman, Charles. "Li Hsin-ch"uan and the Historical Image of Late Sung Tao-hsueh"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61, No.2,2001.
    [30]Goldstein, Jonathan, A Philadelphia Author Turns to China:Robert Waln, Jr. as America's First Sinologist. American Asian Review, No.3,2003, pp.187-203.
    [1](美)陈荣捷,《中国哲学年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
    [2](美)史景迁著,廖世奇、彭小樵译,《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3](美)田浩著,姜长苏译,《功利主义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
    [4](法)戴仁主编,耿升译,《法国当代中国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5](美)顾立雅著,高专诚译,《孔子与中国之道》,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年。
    [6](美)包弼德著,刘宁译,《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7]安平秋、(美)安乐哲主编,《北美汉学家辞典》,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8]胡志宏著,《西方中国古代史研究导论》,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年。
    [9](美)柯文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10](美)刘子健著,赵冬梅译,《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
    [11]陈君静,《大洋彼岸的回声——美国中国史研究历史考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2](美)戴仁柱著,刘晓译,《山下有风——十三世纪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危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
    [13]邓小南主编,《唐宋女性与社会》,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14]束景南著,《朱子大传》,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15]陈来著,《宋明理学》(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6]何俊著,《南宋儒学建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17](美)史华慈著,程钢译,《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18](美)伊沛霞著,胡志宏译,《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19]朱政惠著,《美国中国学史研究——海外中国学探索的理论与实践》,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20]葛兆光著,《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21]陈启能主编,《二战后欧美史学的新发展》,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
    [22]刘耘华著,《诠释的圆环——明末清初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及其本土回应》,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3](美)陈荣捷编著,黄俊杰、杨儒宾等译,《中国哲学文献选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24]张西平编,《欧美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
    [25](美)白诗朗著,彭国翔译,《普天之下:儒耶对话的典范转化》,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26](美)陈荣捷,《朱学论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27](美)陈荣捷,《朱子门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28](美)陈荣捷,《朱子新探索》,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29]顾钧著,《卫三畏与美国早期汉学》,北京:外语与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9年。
    [30]黄俊杰主编,《东亚儒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31]黄俊杰主编,《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一):通论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32]钱婉约,《从汉学到中国学——近代日本的中国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33](法)索安著,吕鹏志、陈平等译,《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34](美)田浩主编,杨立华等译,《宋代思想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35]朱政惠编,《中国学者论美国中国学》,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
    [36]吴原元著,《隔绝对峙时期的美国中国学》,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
    [37](美)狄百瑞著,黄水婴译,《儒家的困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38](美)狄百瑞著,李弘祺译,《中国的自由传统》,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年。
    [39](美)田浩著,《朱熹的思维世界》(增订版),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40]吴震主编,《宋代新儒学的的精神世界:以朱子学为中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41]许光华,《法国汉学史》,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年。
    [42]崔玉军著,《陈荣捷与美国的中国哲学研究》,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10年。
    [43](英)卜道成著,谢晓东译,《朱熹和他的前辈们:朱熹与宋代新儒学导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
    [44]张成权、詹向红:《1500—1840儒学在欧洲》,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年。
    [1]黄进兴,评《功利主义儒家》,《汉学研究》,1985年第三卷第一期,第349-353页。
    [2](美)成中英著,顾林玉译《中国哲学在美国:回顾与展望(1963—1985)》,《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7年第11期,第53-55页。
    [3](美)康豹,评《变迁之神》,《新史学》1992年,三卷四期,第169-177页。
    [4](美)田浩,《80年代中叶以来美国的宋代思想史研究》,《中国哲学研究通讯》,1993年,第三卷第四期,第63-70页。
    [5]朱荣贵,《西方儒学之干城:狄百瑞的儒家研究》,傅伟勋、周阳山主编《西方汉学家论中国》,台北:正中书局,1993年,第125—143页。
    [6](美)包弼德,《美国宋代研究的近况》,《新史学》,1995年第6卷第3期,第185--204页。
    [7](美)狄百瑞著,田玉荣译,《儒家学说的命运与方向》,《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第9期,第2-7页。
    [8]韦政通,《白鹿薪传一代宗——国外弘扬中国哲学六十年的陈荣捷先生》,《读书》,1995年第3期,第131—138页。
    [9]钟彩钧,《西方朱子学论著两种述评》,《朱子学刊》,1995年第一辑,第219—250 页。
    [10]张铠,《美中贸易与美国中国史研究的奠基》,《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5期,第2-9页。
    [11](美)李珍华 “胡天汉月方诸:简介美国东方学会”,《国际汉学》第一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488页。
    [12](美)狄百瑞著,朱荣贵译,《儒学教育的对象、内容及贡献》,《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第105-107页。
    [13](美)华霭仁整理,彭国翔翻译,《陈荣捷——一份口述自传的选录》,《中国文化》十五、十六期合刊,1997年,第327-347页。
    [14](美)艾尔曼,《中国文化史的新方向:一些待讨论的问题》,《学术思想评论》第三辑,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第419—443页。
    [15]周炽成《简论陈荣捷对儒学的世界性贡献》,《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4期,第99-104页。
    [16](美)包弼德:《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中国学术》第三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63-85页。
    [17]包伟民,《近二十年来的美国宋史研究》,《光明日报》,2000年11月3日。
    [18](美)狄百瑞著,刘莹译《《大学》作为自由传统》。《儒家与自由主义》,哈佛燕京书社和三联书店主编,三联书店出版,2001年,第184200页。
    [19]吴根友,《近10年海外儒家研究》,《哲学动态》,2001年第8期,第42—45页。
    [20]周炽成,《蒙罗对中国人性论和认识论的研究》,《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一期,第113—118页。
    [21](美)田浩,《从宋代思想论到近代经济发展》,《中国学术》第十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67-192页。
    [22]罗祎楠,《模式及其变迁——史学史视野中的唐宋变革问题》,《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第2期。
    [23]叶毅均,《从思想史到文化史的尝试》,《新史学》十四卷二期,2003年,第216-238页。
    [24]周武,《唐宋转型中的“文”与“道”——包弼德教授访谈录》,《社会科学》,2003年第7期,第91—100页。
    [25]蔡德贵,《试论美国的儒家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第79-85页。
    [26]葛兆光,《谁的思想史?为谁写的思想史?——近年来日本学界对日本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及其启示》,《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第5363页。
    [27]何俊,书评:田浩(编):《宋代思想史论》,《中国学术》,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辑,第289—294页。
    [28]包伟民,《精英们“地方化了吗?——试论韩明士《政治家与绅士》与‘地方史’研究方法”》。《唐研究》第十一辑,2005年,第653--670页。
    [29]范立舟,《读田浩(Hoyt C. Tillman)著<朱熹的思维世界)》,《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4143页。
    [30](美)田浩,张凯译,《对创造力与儒家传统的若干反思》,《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2期,第57-60、85页。
    [31]易素梅,评Society and Supernatural in Sung China,《唐研究》第十一卷,2005年,第697-703页。
    [32]张斌,《20世纪下半期美国学界对儒学与民主的比较研究》(硕士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5。
    [33]李华瑞,《建国以来的宋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增刊,2005年。
    [34]张广达,《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说及其影响》,《唐研究》第十一卷,荣新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71页。
    [35](美)包弼德,《对历史背景的阐述:11世纪的新世界——思想意识形态与历史:两个初步的问题(二)》,《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13-25页。
    [36]柳立言,《何谓唐宋变革》,《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第1期,第125-171页。
    [37](美)王晴佳,《中国文明有历史吗——中国史研究在西方的缘起、变化及新潮》,《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12-27页。
    [38]冯耀明,《当代东亚儒学的主要课题和研究进路》,《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第122-127页。
    [39](美)伍安祖,《北美学界朱熹研究近况》,收入刘笑敢主编,《中国哲学与文化》(第二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60-377页。
    [40](美)魏斐德《1963年的伦敦演讲——白乐日对美国的中国史研究的影响》,《海外中国学评论》第3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第19-21页。
    [41]褚燕红,《山茂召的中国观察和中国印象》,《海外中国学评论》第3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第84-107页。
    [42]毛国民,《论孟旦对中国哲学中人性基点的解读》,《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一期,第60--62页。
    [43]顾钧,《美国汉学的历史分期》,《国际汉学》第十八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第十八辑,第217—222页。)
    [44]张西平,《三十年来的中国海外汉学研究略谈》,《国际汉学》第十八辑,2009年,第65-71页。
    [45]包伟民,《宋徽宗:“昏庸之君”与他的时代》,《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第115-120页。
    [46]张冠梓,《探索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脉络——包弼德教授专访》,《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9年第2期,第44—49页。
    [47]顾钧,《艾尔曼教授访谈录》,《国际汉学》第十九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年,第77—84页。
    [48]卢睿蓉,《美国道教研究之管窥》,《宗教学研究》,2011年第2期,第37-41页。
    [49]卢睿蓉,《美国朱子学研究发展之管窥》,《现代哲学》,2011年第4期,第122-126页。
    [50](比利时)魏希德著,刘成国、李梅译,《美国宋史研究的新趋向:地方宗教和政治文化》,《中国史研究动态》,2011年第3期,第58-72页。
    [51]张广保,《多重视野下的西方全真教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11年第1期,第68—73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