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历史文化名城记载着历史的传承和信息,蕴涵着深邃的文化遗产精华,对于发展旅游业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们大多比较完整地保留了某一时代或几个时期的历史风貌或民族特色,在物质形态上使人感受到强烈的历史氛围或民族文化特征,这些物质形态折射出某一时代或某一地域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的深层结构,表现出很强的历史特征、文化传承和人文理念。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历史文化名城中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价值被进一步发掘,整个名城也早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和旅游集散地。
     对于历史文化名城而言,有效保护固然十分必要,但是如何利用这一稀有珍贵的资源优势,更好的发挥其特殊的作用,更好的帮助人们改善和提高生活品质,同时避免因盲目旅游开发而导致遗产破坏,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文共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在以往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名城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本文论述的角度界定了名城旅游开发的特殊概念,同时总结了当前名城旅游开发研究的现状及意义,最后较为系统的论述了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几个理论出发点:旅游资源泛化思维、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理念、旧城激活理论、体验经济理论,为历史文化名城进行旅游开发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则重点分析了我国当前名城旅游开发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和存在的问题。接下来在深入探讨旅游开发与历史文化名城发展之间积极和消极互动关系的基础上,确立了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并遵循以上原则提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战略目标、控制指标以及总体定位。在第六部分,作者通过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普查子体系、开发评价子体系,包括历史文化价值量评价、资源保护评价、开发条件评价、开发影响评价等四个方面,以及名城旅游开发宏观空间布局、微观空间整合,旅游产品开发创新、景观建设规划,包括建筑景观设计、街区风貌塑造、优化环境艺术和加强生态绿化四个方面,还有配套设施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等八个子体系的建立,逐步形成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完整体系。同时,总结得出一般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规范模式。最后,为保证名城旅游开发的顺利实施,本文还具体提出了名城旅游开发学术研究、规划编制、科技保障、资金管理等若干相关建议。
    
     总之,本文的创新点:第一是首次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问题进行较为系
    统的论述是本文的新思路。第二是确立了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必须遵循的基本
    原则,并提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战略目标、控制指标以及总体定位。第三
    是通过建立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普查、开发评价、宏观空间布局、微观空间整
    合、旅游产品开发创新、景观建设规划、配套设施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等八个子
    体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体系。第四是设计出对于一般性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一种规范模式。
     作者希望通过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理论与体系模式的探讨与研究,在新
    经济时代,继续延续其文化底蕴,发挥其经济作用,更新其发展活力,使其在新
    时期进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HISTORICAL CITY records a great deal historical inheritances and informations, for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that have the advantage of the with abundant resources, and they completely reserved some certain period scene or special features. Through these, people feel strongly a certain culture characteristic. Along with tourism continuously developing, HISTORICAL CITY also have become the importance the resources and travel the commercial center.
    For HISTORICAL CITY, the validity protection surely is very necessary and have the realistic meaning, but how to make use of this a rare and precious resources advantage, and play the role of its special func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velihood, and avoid breakage and ruin.
    Eight parts are included in this thesis .In part one, author make definitude the particular concept for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CITY, expound some problems at present, discuss its development basic theories. Part two , Analyze some emergence and exist problems in development course.Part three ,Primarily study the interaction relation between tourism and urban, include activity and positive interaction, bring up some ideas and principle. ,For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CITY, state kinds of development target and its control indicators , as well as make reservations .In part six , Passing HISTORICAL CITY recreation resource census, appraise, as well as HISTORICAL CITY tour exploitation spatial arrangement, product development, landscape construct, supporting facilities and management system .Evolve the HISTORICAL CITY tour exploitation integrity
    system. At last,Incorporation upwards paragraphic research , summarize arrive at universality the HISTORICAL CITY tourism development norm mode. Finally , to ensure the planning carry out , the thesis concretion brought forward academic research, planning establish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ure, fund management and more a series of correlation suggestions.
    
    
    
    In a word, New ideas in the thesis: firstly, through discuss and summarize a lot of theories and examples, for the first time,systemic discuss about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CITY. Secondly, state kinds of development target and its control indicators, as well as make reservations. Thirdly, evolve the HISTORICAL CITY tour exploitation integrity system. Fourthly, summarize arrive at universality the HISTORICAL CITY tourism development norm mode.
    Author hope that in the New-Economic ages, the most importance core is afresh establishing image and promoting tour attraction of HISTORICAL CITY.
引文
[1]阮仪三,王景慧,王林编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年
    [2]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996年
    [3]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4]姚诗炫,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旅游业思考,中国旅游报,2002第2990期
    [5]刘思敏,名城旅游:触摸文明的碎片,中国旅游报,2002第3014期
    [6]王军、潘清,城市文脉怎样传承,中国旅游报,2002第2924期
    [7]陶伟,中国世界遗产地的旅游研究进展,城市规划汇刊,2002第3期
    [8]张艳华、卫明,体验经济与历史街区再利用,城市规划汇刊,2002第3期
    [9]周干峙,城市化和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规划,2002第4期
    [10]牛亚菲、王文彤,可持续旅游概念与理论研究,国外城市规划,2000第3期
    [11]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12]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
    [13]任建库,开通陕西文化旅游航道,西安晚报,2002第246期
    [14]天津社会科学院美学研究所编,《城市环境美的创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15]王柯平主编,《旅游美学新编》,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年
    [16]庄志民著,《旅游经济发展的文化空间》,学林出版社,1999年
    [17]吴承照,《现代城市游憩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11月
    [18]甘枝茂,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
    [19]《西安旅游发展“十五”规划与远景目标计划纲要》
    [20]武廷海,追寻城市的灵魂,城市规划,1997第3期。
    [21]蒋琛,城市文化创造与特色保护,城市发展研究,1997第4期。
    [22]史建生,西安城市规划的传统文化与建筑的个性特色,城市发展研究,2000年第2期
    [23]彭华、钟韵,关于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一体化初探,经济地理,1999,2
    [24]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5月
    [25]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年
    [26]赵荣,李同升,《陕西文化景观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
    [27]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年3月
    
    
    [28]《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专题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
    [29]段汉明,《城市美学与环境景观设计》,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10月
    [30]牛栋,赵荣,试论西安市旅游形象战略,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8月第4期
    [31]郑杨,城市旅游休闲服务网络的建设---美国旅游咨询服务的考察与思索,旅游学刊,1998年第2期
    [32]李明生,城市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民族论坛,1995年第1期
    [33]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保护与城市旅游发展
    [34]孙清华,旅游名城建设的美学思考,中国城镇,1988年
    [35]魏峰群,席岳婷,西安城市旅游业之发展研究,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36]陈传康,城市旅游开发规划提纲,旅游学刊,1996年第5期
    [37]宋家增,发展都市旅游之我见,旅游学刊,1996年第3期
    [38]翟辅东,中国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互动性研究———兼论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开发
    [39]邹再进,罗光华,论城市旅游规划与城市相关规划的关系,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6月第16卷
    [40]尚文生,欧阳燕红,论城市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相互协调,人文地理,1998年6月
    [41]周建明,岳凤珍,试析城市规划在城市旅游发展中的作用,城市规划与发展,2000年第3期
    [42]刘奇志,肖志平,胡跃平,城市景观体系规划探讨,城市规划,2000,5
    [43]范能船,朱海森,《城市旅游学》,百家出版社,2002年2月
    [44]西安市旅游事业管理局,《国内旅游发展态势良好---2001年西安国内旅游抽样调查分析报告》,2002年1月22日
    [45]西安市旅游事业管理局,《西安市旅游局2001年工作总结及2002年工作思路》,2002年1月22日
    [46]周岚等编,《城市空间美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47]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
    [48]H. Shirvani. The Urban Design Process谢庆达译,台北:尚林出版社 1990年
    [49]Fredderik Gibberd 《Town Design》程里尧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年7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