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普惠金融促进法律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阿玛蒂亚·森说过:“不平等思想既非常简单又非常复杂,说它简单是因为这种思想可以直接让人获得一个直观的印象,但是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以致对该概念任何一种阐述都是有争议的。”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人类的不平等问题就一直相伴而生,人类始终在探求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并苦苦求解社会正义,竭力追寻着减少贫困,消除不平等的社会良策。当然人类追求的此种平等只能是一种趋近的平等,或者说尽可能的平等,因为完全的平等在人类可预见的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不可能实现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努力追寻尽可能的平等,至少我们应给予社会中每一个有意愿改善自身境遇的主体以适当的改善条件和机遇。
     中国步入21世纪之后,不平等问题成为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创造了日益丰富的国民财富,也造就了经济迅速腾飞的辉煌,但总体而言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均衡的,日益严重的贫富悬殊成为困扰执政党的一道难题。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日益严重的经济发展不均衡以及让人忧心忡忡的贫富悬殊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实行改革开放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和高昂成本,大量存在的低收入者和农民获得收入增量的机会很少,能力有限,日益悬殊的社会贫富差距直接导致社会的极大不稳定和不和谐,社会整体发展的活力都受到极大抑制。目前中国不均衡的经济发展现状,特别是不发达地区的落后经济发展,直接阻碍了中国经济整体快速均衡的发展,还有一直受制于资金瓶颈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以及我们长久以来关注的“三农”问题等等所有这一切成为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
     经济学的短边定理其实早已形象地揭示出了均衡发展的好处,正如决定木桶盛水量的不是最长的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块木板一样,决定经济发展整体效果的也不是经济最发达的群体而应该是经济最不发达的那一部分,即我们常说的弱势群体。当前,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意义,因为这既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同时也是适应中国现阶段发展的基本要求。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政府越来越关注民生,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经济发展问题。对于社会的经济弱势群体,比如农民、下岗职工、城市贫民以及中小企业、不发达地区用什么方式去消除他们和社会富裕阶层之间横亘的发展的鸿沟,古往今来政治家法学家创造出很多对策,比如道尔顿转移原则认为:从富人那里拿出一单位的收入给穷人会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同时也可降低不平等的程度。如何从富人那里拿这一单位,当然最直接的方式就应该是通过税收的方式,增加富人的税负,并将国家集中起来的税收通过转移支付、财政拨款等方式达致贫困阶层以此实现社会平等,还可以通过社会救助和捐赠等方式来减少社会的不平等。但一味的以福利和捐赠的方式来扶贫可能会助长穷人偷懒的惰性,比如有学者认为穷人之所以喜欢闲暇,并不是因为他们道德上有弱点,而是因为政府给了他们钱,这种不劳而获让他们游手好闲。美国社会学家与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认为,出于经济的贫困,穷人更需要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最忌讳安于现状、无所谓、懒惰和习惯于接受救济。如果福利金超过穷人社区内普遍的工资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水平,那么任何福利制度最终都会扩大贫困,并使贫困永久存续下去。难怪吉尔德说:“政府的救济会毁掉大多数依赖救济为生的人”。按照诺贝尔奖得主尤努斯教授的看法:穷人并不是天生的懒惰者和不求进取的人,他们缺少的只是一个机会和信任,如果能够给他们信任和改变命运的机会和资金支持,穷人就可以改变贫穷的命运并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价值。
     经济学认为贫富问题的症结在于资本的短缺、市场机制的不健全、效率的低下以及社会消费不足等等,并将贫困的本质归结为产业与生产能力的贫困,并认为资本的持续投入和有效利用是解决贫困恶性循环的有效途径。要脱贫,靠的是制度建设与资本、市场的力量。贫困其实往往是达到某种最低可接受的目标水平的基本能力的缺失。可以这样说,贫困并不是单纯的个体福利数量上的少,而恰恰是贫困人口缺少追求个体福利的能力,比如贫困主体往往是因为缺少改善生活的生产资金。当今社会,金融对经济的增长发挥着核心作用,贫困主体获得资金支持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信贷市场。但在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信贷市场普遍存在信贷歧视。金融的本性是逐利的,金融的特质是冷冰冰的,极力追求经济人利益最大化,在这个最不应该掺杂个人感情的领域现在面临这样的拷问,金融究竟应该严格地遵循逐利的本性,完全按照市场机制去配置资源,还是应该像经济学反思其是否应该带有伦理性一样,去反思,金融是不是也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配置,在保证利润的前提下,是不是可以发挥其应有的一种社会责任,金融资本的配置是否可以有一些温情。基于此,很多有识之士包括国际社会在积极寻求各种途径探索金融对解决贫困问题的独特作用,又因为尤努斯模式的成功,小额信贷对于解决贫困的作用被不断地强调,而且乡村银行模式也被不断地复制,其影响日益扩大。通过开展小额信贷来解决贫困问题,进而通过构筑普惠金融促进制度来完成对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和扶持已经越来越成为大家的共识。
     所谓普惠金融促进制度就是使得社会经济弱势群体都能够得到金融服务和扶持的制度。实际上,金融作为资金的融通方式,含义丰富,内容广泛。我们一般熟知的金融领域也不仅仅局限于银行业,还应该包含证券业、保险业、期货行业等等。对于弱势群体的普惠金融服务的内容也不单指信贷,还应该包括多种金融服务,包括储蓄、投资、保险和理财等。但是囿于篇幅所限,对于弱势群体的普惠金融服务,我们仅选择了信贷市场作为论述的重点,选择该角度进行重点论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笔者认为,普惠金融促进制度既然是对经济弱势群体的一种权利倾斜和金融支持,因为社会发展的贫富不均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以及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信贷歧视现象,所以对于经济弱势群体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其信贷权利的可获得性和保障性,只有在弱势群体的信贷获得权能够得到普遍的满足后,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在这方面初步取得成效之后,我们才会进入到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的下一个阶段,即为经济弱势群体提供多方面的金融服务。因此本文主要以信贷服务的可获得性为中心进行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的论述。以下论文的内容也是在这一含义之下进行论述的。
     事实上,我国在构筑普惠金融促进制度方面,特别是满足弱势群体的信贷可获得性方面,一直在做着不懈的努力。近几年,我国在制度创新方面积极引进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积极发展小额信贷,并在农村地区,降低金融机构进入门槛,允许各类新型金融机构的设立,典型的如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的设立。如果我们将普惠金融促进制度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加以构建,具体的指导思想及方略应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我们着手于现有的金融体系,进行一系列改革,以使得其能够发挥支援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初衷。比如鼓励商业银行也可以开展小额信贷,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目前有一些商业银行在这方面还是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如包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独家发起设立了内蒙古达茂旗包商惠农贷款公司,发起成立了内蒙古固阳包商惠农村镇银行等四家村镇银行,加大了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并获得较好的收益,因为包商银行对于微小企业贷款的卓越成就,其董事长李镇西还获得2011经济年度的年度公益奖。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看到弱势群体按照自身情况,更应该和一些小规模的类似社区银行之类的金融机构相共生。所以我们要将重点放在一些新建的金融机构制度创新上。在我国,普惠金融体系主要惠及的应该是三农以及城镇贫困人口和中小企业,所以我们要通过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的金融机构来完成对经济弱势群体的金融扶持,这有待于我们在制度安排上积极构建以期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另外融资担保公司、社会征信体系以及民间金融、行业协会的配套建设,包括国家税收政策等激励都将是普惠金融促进制度整体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的核心观点为: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的构建主要依靠商业性的金融机构和国家有效的制度供给来完成,并不主张单纯地依靠国家带有福利性质的扶贫制度来完成,包括我们已经构建的政策性金融制度也不应该是普惠金融促进制度中的重要角色。普惠金融促进制度主要应该通过相关制度构建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通过商业性的金融机构组织完成普惠金融的目标,同时积极倡导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鼓励其向社会企业发展。这其中,政府的核心作用应该是积极创造有益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积极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尽快出台以及现有法律的立法完善。
     目前,国内学者对普惠金融促进制度作为一个系统性的整体来加以深入研究的较少,特别是从法学角度进行研究的更少,尽管目前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政策建议,但大多局限于针对一些具体金融机构的零星和分散性建议,缺乏宏观的、全局性的法律对策,本文就是试图从经济法学的角度系统而全面地阐述我国普惠金融促进法律制度的构建。源于社会现实关心的问题导向型研究路径始终贯穿全文,努力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以及构建普惠金融促进的具体法律制度是本文的研究目的与向度。为此本文共分六章予以论述。
     第一章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的产生和历史源流
     这一章主要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普惠金融体系概念提出的历史背景。特别将视角落到发展中国家,因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信贷歧视,因而在发展中国家构建普惠金融促进制度有着更为深远的历史意义。为准确把握普惠金融的含义,本章对普惠金融制度含义从多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以便对该概念有更准确地把握。第二部分介绍了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的历史源流,这一部分主要追根溯源,从世界历史的角度上看,对弱势群体的金融扶持其实在人类历史上很早就存在,特别发展到现代社会,孟加拉国的乡村银行模式对世界各国的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我国,长期以来主要是民间金融发挥了对民间主体的金融支持,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大一统的中央银行体制占据了统治地位,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逐步建立起日益多元的金融机构组织,特别是一些新型的从事小额信贷的机构也普遍建立起来,普惠金融体系初步建立。
     第二章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的理论基础
     这一章主要从三个学科角度来对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从经济学的角度解读,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发展经济学的能力观和发展观,特别介绍了阿·玛蒂亚森的观点。阿·玛蒂亚森认为人类在经济增长和自身发展中应该力求平衡,经济增长决不意味着人类自身的必然发展,经济发展应更多地关注人类自身的发展,特别是贫困人口的发展。从人本经济学的角度主要关注了经济学研究的原初意义应该落脚到人究竟因为什么活着,幸福的含义是什么,从这个角度上看经济发展的终极意义应该是关注人类的幸福。从上述这些经济学的观点中可以看出,普惠金融促进制度正是反思经济发展不应单纯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的追求目标,相反,人类的幸福和自身发展,公平正义始终应成为社会发展的终极意义,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的建立是应时代之需。而穷人经济学以舒尔茨的观点为代表,他认为农业是一国经济的基础,要关注农民和农业问题,更提出一国中如果贫富悬殊迟早会出问题,是不利于国家发展的。
     第二部分从经济伦理学的角度进行考察,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尤努斯教授的金融伦理学思想。传统的信贷理论认为穷人是没有信用的,穷人是信贷的不可接触者。但尤努斯教授第一次掷地有声地提出:穷人也是有信用的,因为他们除了信用一无所有,信贷应该作为人权得到肯定和保护。第二部分从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来看,金融企业不仅仅要追求股东自身财富的最大化,而且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比如对经济弱势群体的主动扶助,这也是符合现代金融企业发展的大势。
     第三部分从法学的角度来进行探讨。主要从法哲学对正义的解读进行探讨,特别是通过对罗尔斯的正义论进行研读,可以看出罗尔斯的正义论是对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的保护,而正义理论中又以利益分配理论为主要内容,利益分配就是要照顾到最弱势群体的利益。特别提到社会的正义应该通过建立一种合作体系,实现互惠互利。另外从法学中的另一个核心概念权利来看,经济弱势群体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也是其作为社会主体的重要人权,理应得到尊重和保护。最后从经济法学科的角度看,经济法突破了传统学科以形式正义为追求目标的藩篱,更加强调对实质公平和正义的追求。而实质正义和公平就是通过对弱势群体的倾斜性保护,以此达到实质意义上的正义。
     第三章域外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的考察及对我国的启示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美国的立法实践,在发达国家其实也存在信贷歧视,针对信贷歧视现象,美国在这方面主要通过一系列法律来加以规制,特别有影响的法律是:《社区再投资法》,该法律虽然存在很多争议,但基本还是获得了很好的收效。对于欧洲国家的普惠金融实践,主要介绍了德国复兴银行的政策性贷款业务。因为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的核心是小额信贷,小额信贷主要的发源地就在亚非国家,所以这部分重点介绍了孟加拉和印尼等国的一些小额信贷制度。最后介绍了在非洲地区一些普惠金融的立法实践。针对上述的立法实践特别提出了对我国普惠金融促进法律制度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第四章中国构建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的重要意义
     这一章主要是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中国构建普惠金融促进制度对于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中国目前贫富悬殊,经济增长方式应该主要从单纯追求增长到均衡发展特别是包容性增长过渡,这就要求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第二部分论述了普惠金融促进制度主要的意义在于反贫困。追求富裕是人之常理,中国解决反贫困问题也很紧迫,普惠金融促进制度可以很好地改善贫困问题,另外普惠金融促进制度对金融制度自身变革也有着重要意义。
     第五章中国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这一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中国在普惠金融促进制度方面的立法实践,第二部分介绍了中国普惠金融促进制度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
     第六章中国构建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的法律对策
     这一章主要从以下部分加以阐述,首先阐述了普惠金融促进制度构建过程中要秉承的价值追求,即普惠理念下的公平价值和发展价值,第二部分阐述了二元信用市场结构下的政府责任,目前在中国金融市场基本形成了正规金融市场和准正规金融市场以及非正规金融市场,传统意义上,金融资本的逐利性直接决定了其应该被配置到最能产生效益的地方,因此按照市场机制进行金融资源配置应该是符合金融本性的,不过在普惠金融促进制度中,如果一味地强调市场的作用,那么被正规金融市场冷落的经济弱势群体无疑就成为了一种合理和必然的选择,但是显然这种结果并不利于整体经济的健康稳健发展,更不利于我们富民强国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普惠金融促进制度下政府责任要重新梳理和界定,首先政府不能任由市场机制在金融领域进行资源配置,应该努力担当起政府的职责,但是另一方面,政府在普惠金融促进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是毫无边界大包大揽的,政府同样要警惕管制失灵,注意自己作用的边界,应努力在构建宏观政策环境方面发挥作用而非主动介入具体金融机构的经营中,特别是在积极构建法律政策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在普惠金融制度构建中,政策性金融因其自身的局限性,面临变革,不应成为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的重要角色。最后针对前文中提出的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目前面临的法律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法律对策,重点有将弱势群体的经济发展权在宪法中加以明确规定,建立专门的普惠金融促进法律制度,建立激励性税收制度,建立金融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特别是在民间金融方面加强立法。
Amartya Sen said "The uneven thought can be very simple and also can be verycomplicated. On one hand, Comparing with other thought, it is the easiest one of all thoughtsand an easier one that can make people has a direct impress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socomplicated concept that every definition of it is controversial." With the appearing of classsociety, it is accompanied by people’s unequal problem. Human always explore the root ofsocial inequality, painfully find the way out from social justice and do their utmost to seekthe best solution of reducing poverty and eliminating injustice.Though what people persuingis just a close even,for completely equality can not be achieved in such a long foreseeableperiod, people can not be stopped pursuing the equality of maximum possible.At least, weshould offer the appropriate good conditions and opportunities to people who attempts toimprove the situation of themselves.
     When china stepped into21century, uneven problem is the outstanding issue that we arefacing now. Through the30years reform and open, china created huge national wealth andaccomplished magnificently in the world rapid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ever, on thewhole, our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not balance, and now presents the more seriouspolarization of the rich and the poor. Although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idea about thequestion of when we consider the social inequality, to some extent, constantlyexpand,overall unbalance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polarization between the rich andpoor increasingly serious have been become the expensive cost and heavy price for Chinathirty years development. Now the question is, can we afford this cost yet? All sorts ofphenomena indicated that backward local economical lag development,especially "san nong"questions,has been formed the bottleneck of China social and economic stability anddevelopment.The low income earners and farmers get less opportunities to increase incomeand their abilities are limited. The gap between social rich and poor is so wide and that willlead to vastly dishamony and untability of society and will resist the activity of whole societydevelopment.
     For that,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has been raised recently, which not only fit for thecommon request of economic regulations but also satisfy the special demand of china currentsituation. Economics short side theorems present the benefits of balance. With china economy developing, goverment will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eople's livelihood,especially theproblem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vulnerable groups.To the economic vulnerablegroups of society, like farmers,small businesses,laid-off workers and so on, what meansthat we can use to eliminate the development gap which between them and rich, ofcourse,lots of ways. For example, according Dalton transfer principle, pulling out a unitfrom the rich income to poor will increase the whole social welfare, meanwhile, reducing theextent of inequality. How to get it from the rich, and of course, a unit in the most direct way isthe tax, increasing the tax burden of rich, and the tax revenue concentrated by country willthrough transfer payment, financial allocation, social rescue and donation to reduce the socialinequality.
     While only use welfare and donation to help the poor would make them lazy, forexample, poor like leisure not for the shortcoming of moral,but the given money make themlike that. From American sociologist and anthropologists Oscar Lewis, because of povertypoor people need more self-improvement enterprising spirit, and should avoid satisfyingstatus quo, indifferent, lazy and used to accept charity. If the benefits more than the generalwage and labor productivity levels of the poor communities, any welfare system eventuallyexpand poverty, and make poverty on permanent existence. No wonder Gilder said:“government's relief can ruin the majority who dependent reliefs”.
     However, according to economics, the key points of rich and poor problem are capitalshortage, imperfect market mechanism, low efficiency and social consumption shortage etc,and attributing the essence of poverty to the poverty of industry and productioncapacity.Thingking that the continuous investment and capital is the effective way to solvevicious cycle of poverty.
     To escape from poverty, what depending on is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capital andmarket strength. Poverty often is actually achieves some kind of lowest acceptable goal levelthe basic capability flaw. It can be said that poverty is not in pure individual welfare quantityfew, but is exactly the stricken people lacks the pursuit individual welfare's capability Forinstance, the poverty subject often is because lacks improvement life the current fund forproduction.Today’s society, the finance affects the core function to the economical growth,the poverty subject earned the financial support still to rely on to a great extent the creditmarket. However, in developing country including our country credit market universal existence credit discrimination, the financial natural disposition is by profit, the financialspecial characteristic is icy, has filled the rational maximization, most shouldn't dopeindividual sentimental in the domain similarly to face such interrogating and torturing now,actually the finance should follow strictly by the favorable natural disposition, defers to themarket mechanism to dispose the resources completely,and look like the economic toreconsider now it whether should have the ethicality to be the same, reconsiders, is thefinance may also have the choice to carry on the disposition, under the guarantee profit'spremise, may display its proper one kind of community responsibility, the financial capitaldisposition whether can have some tender feelings, constructs the Pratt and Whitney financepromotion system therefore to have the significant historic importance.
     In fact, our country is constructing the Pratt and Whitney finance promotion systemaspect to make the unremitting effort. In recent years, we introduce Bangladesh Country bankpattern positively in 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s aspect, which develops the jot creditpositively, and in the countryside area, reduces the financial organ to enter the threshold,permits each kind of new financial organ establishment, typically like petty loan company,villages and small towns bank and so on establishment. To construct the Pratt and Whitneyfinance promotion system, the concrete guiding principle and the plan should follow thebelow aspects:
     On the one hand, we begin in the existing financial system, carry on a series of reformsand enable to display the support poor area and the stricken people original intention.
     For instance, encouraging commercial Banks can also develop microfinance, currentlyhave some commercial Banks in this respect or mad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such as thecontractor's bank, ltd., exclusively to launch the Inner Mongolia reaches kenmogi flagcontractor loan companies benefit and have launched the contractor of Inner Mongolia solidYang village four bank such as benefit, increasing the villages of rural bank financialsupport, and gain better returns,but what is more important, we will see disadvantaged groupsaccording to their size, more itself should be and some smaller similar financial institutionssuch as community Banks in symbiosis. So we want to focus on some new financialinstitution system innov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main benefit of financial Pratt&Whitneyand urban poverty should be the agriculture population and small and medium-sizedenterprises, so we should through the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banks of new town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complete the financial support economic disadvantaged groups, thisneeds to be in our system arrangement to its better role. Moreover the financing Bondingcompany as well as the folk financial profession association's necessary construction, nationaltax policy will be Pratt and Whitney financial incentive to promote the overall frameworksystem of important constituent.
     This article core viewpoint is: The Pratt and Whitney financial promotion system'sconstruction mainly rely on commerci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effective institutionsupply to finish, urged simply rely on state welfare system with the poverty alleviation,including we have accomplished the policy financial system constructing it should not bePratt&Whitney the important role of financial promote system. Pratt&Whitney financialpromote system is mainly should actively guided through relevant system construction folkcapital, through commercial into financial institutions on financial goals, complete Pratt&Whitney and actively advocate financial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enterprise,encouraging the social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mong them, the core function of governmentshould actively create beneficial macro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actively promote the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on the existing law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to improve ourlegislation.
     At present, the domestic scholar of financial promotion system as a whole is furthersystematic integral to study, especially from the legal Angle less studied less, although somescholars put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policy suggestions, mostly confined to financialinstitutions in some specific advice, sporadic and dispersion, the overall lack of macro legalcountermeasure. 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Angle of trying to economic law system butcomprehensively promote legal illustrates Pratt&Whitney construction of the financialsystem. From the social reality concern customer-guided research path to the full text, it putsforward the basic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and put forward the research paper purpose anddirec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att&Whitney specific legal system of financialpromotion.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to discuss.
     Chapter One the Emergence and Origin of the Pratt and Whitney FinancialPromote System
     Generally speaking, this chapter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mainly dealswith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emergence of Pratt and Whitney Financial System. It is significant for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set up the Pratt and Whitney Financial PromoteSystem for its nation-wide Credit Discrimination. In addition, I will further elaborate on theconnotation of the Pratt and Whitney Financial System for the clarity sake. And the secondpart talks about the origin of Pratt and Whitney Financial Promote System. From the point ofview of the world history, it has been a long time in human history to help the poor and theweak financially. In China, it was the informal financial that had a great support to the folkexistence for a time befor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ut after thefounding we had united central banking system. With the adoption of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opening up and the establishment and perfection of the economic system of marketing, Chinahas set up diversifie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especially the widespreademergence of credit institution specialized on microcredit. Under which circumstance, thePratt and Whitney Financial System comes into being.
     Chapter Two the Theory about Pratt and Whitney Financial Promote System
     In this chapter, the theory about Pratt and Whitney Financial Promote System will bediscussed based on three different scientific subjects.
     On the first part, I will talk about it from the point of the view of economics. It mainlyintroduced the ability view and development 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especially theAmartya Sen’s view on it. He assumes that people should seek the balance between theeconomic growth and self-development. The economic grows is by no means equals thepeople’s self-development. Instead, it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beings, especially to the poor. The preliminary meaning of the economics should rest on thequestion of what do the people live for and the meaning of happiness on the basis ofhumanistic economics. Accordingly, to focus on the human being’s happiness is the ultimatego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these economic views, we know that the role of Prattand Whitney Financial Promote System is to let people rethink the goal of economicdevelopment should not solely on the economic growth but the people’s happiness andself-development. And the happiness and self-development should be the ultimate goals ofsocial development. So in this sense, it is the times’ requirement to set up the Pratt andWhitney Financial Promote System.
     On the second part, I will approach i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conomic ethnics, whichwill mainly introduce the Professor Yunnus’s Financial Ethnics thought. It was traditionally believed in field of credit that the poor is less creditable and it is unacceptable to receive thepoor’s credit. But the Professor Yunus strongly believe that, for the first time, the poor iscreditable because they have nothing but credit and the credit as one of human rights shouldbe affirmed and reserved. From the view of the financial enterprises’ responsibility to society,they don’t only pursue the maximum profit of shareholders but to tak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their own accord, such as give the support to the poor. And this action is confined with themainstream of development of modern financial enterprises
     On the third part, I will deal with i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law. It starts withdiscussion about what is justice from the view of Philosophy of Law, especially starts with thediscussion of Rawls on it. He supposes that just is maximum protection to the leastbeneficiary. And, in the field of justice theory, the main theory is about the distribution ofinterests which means the distribution should cover the interests of the poor. There is onething should be pointed out that the real justice of society is based on the cooperation,reaching the goal of mutual benefit. In addition, from the view of the other core conception inthe law—the right, the poor’s right of living and development is also the important socialhuman rights that should be respected and reserved. At last, from the view of the economiclaw, we know that it was the economic law that breaks the traditional subjects which pursuethe goal under the guidance of formal justice to reinforce the goal of the real justice. And weget the real justice through the protection to the poor and the weak.
     Chapter Three the Investigation to the Overseas Pratt and Whitney FinancialPromote System and the Enlightenment to China.
     This chapter manly introduces the practice of legislation in America. As the matter offact, there is credit discrimination in developed countries. Confronted with this phenomenon,the American government drew up many laws to control it. Among these laws, there is onelaw that is most influential, and that is the 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 Although it getslots of controversy, it gains very good results basically. And the good results almost due to themicrocredit which is core of the Pratt and Whitney Financial Promote System. The birthplaceof microcredit is Asian and African countries, so the main attention will be paid to theintroduction of the microcredit system in Bengal and Indonesia, etc. By the way, there aresome introduction about the practice of legislation of Pratt and Whitney Financial System inAfrican areas. Finally, taking the previous introduction to the practice of legislation in foreign countries as the guidance, I conclude my own inspiration and significance towards ourcountry.
     Chapter Four the Significance for China to Set up the Pratt and WhitneyFinancial Promote System
     Basically, this chapter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will expound thereason for China to set up Pratt and Whitney Financial Promote System. In short, it is theneed for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there is a huge gapbetween the poor and the rich, if we want to transform the recent situation of solely focus onthe economic growth to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interests of the disadvantage groups. The second part will illustrate the significance of Prattand Whitney Financial Promote System is to suppress poverty. It is acceptable for everyone topursue wealth, but for China, to suppress the poverty is also urgent. And the Pratt andWhitney Financial Promote System can fully address this problem. The third part will sate thesignificance of the Pratt and Whitney Financial Promote System to the reform of the moneysystem.
     Chapter Five the Legal Question in the Process of setting up the Pratt andWhitney Financial Promote System
     This chapter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will introduce the practice oflegislation of the Pratt and Whitney Financial Promote System in China and the second partwill introduce the existed legal questions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att and WhitneyFinancial Promote System.
     Chapter Six the Solutions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att and WhitneyFinancial Promote System
     There are several parts to be elaborated on. Firstly, I will say that we should hold theidea of justice and development unswervingly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att andWhitney Financial Promote System. Secondly, I will talk about the role of government duringthe construction. The government should be on alert to overdo it, taking effort to lay downmacro policy and legal environment instead of interfering with the decisions of the financialinstitutions. So 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 of the based finance, it should not be the leading part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att and Whitney Financial System when facing the changes.Thirdly, I will introduce the basic conception of the Pratt and Whitney Financial Promote System, which is the equality and freedom. At last, I will put forward the legalcountermeasures to the existed legal questions of the Pratt and Whitney Financial PromoteSystem previously.
引文
1参见李通禄、郑长德:“普惠金融理论文献研究”,《武汉金融》,2010年第8期,第38页。
    2孙少妍:“从普惠性金融体系角度探索小额信贷的多元化发展模式”,《济南金融》,2007年第8期,第55页。
    4[美]罗纳德·I·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中译本),卢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5页。
    5刘艳华,王家传:“信贷配给:均衡与非均衡理论研究述评”,《生产力研究》,2009年第7期,第174页。
    7任悦:“呼唤中国的尤努斯”,《新财经》,2006年第12期,第94页。
    8焦瑾璞:“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性”,《中国金融》,2010年第10期,第13页。
    9杜晓山:“小额信贷与普惠金融体系”,《中国金融》,2010年第10期,第15页。
    10杜晓山:“建立普惠金融体系”,《中国金融家》,2009年第1期,第142页。
    11杜晓山:“小额信贷的发展与普惠性金融体系框架”,《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8期,第71页。
    12参见“中国人民银行合作金融机构监管司赴德国考察团:德国合作金融的特点及启示”,《中国金融》,2000年第2期,第29页。
    13焦瑾璞,陈瑾:《建设中国普惠金融体系:提供全民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机会和途径》,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版,第13页。
    15参见陈戍国点校:《周礼·仪礼·礼记》,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34页。
    16李婧:《中国近代银行法研究(1897-1949)以组织法律制度为视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4页。
    17陈蓉:“论我国民间金融管制的重构”,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第50页。
    18张红宪、曹好景:“典当历史的发展概况”,《中国拍卖》,2005年第2期,第76页。
    19李守荣:《中国金融体系概论》,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年版,第109页。
    20李守荣,同前注[19],第288页。
    21张春清:“普惠金融信贷扶持体系研究”,《西南金融》,2009年第10期,第39页。
    22Naussbaum.M,Women and work—the Capabilities Approach,The Little Magazine,2000,1,pp.1-3.
    23肖林生:“阿马蒂亚·森的福利观及其启示”,《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第128页。
    24Amartya Sen,The Living Standard,Oxford Economic Papers,1984,36,pp.74-90.
    25潘建伟:“阿玛蒂亚·森的发展观及其启示”,《中国流通经济》,2008年第7期,第46页。
    26Amartya Sen, Social Exclusion:Concept:Applicationand Scrutiny,SocialDevelopmentPapers,No1,Office of Enviormentand Social Development Asian Development Bank.June,2000,p.59.
    27弗雷·斯塔特勒:《幸福与经济学:经济和制度对人类福祗的影响》(中译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28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38页。
    29秋风:《政府的本分》,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42页。
    30王曙光:“幸福的和不幸福的经济学”,《中国纺织》,2007年第3期,第171页。.
    31傅耀,刘红红:“人本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内涵和逻辑困境”,《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8年第7期,第118-119页。
    32俞肖云:“穷人经济学系列之六:年关将近再话穷人”,《中国统计》,2006年第1期,第33页。
    33叶笃初:“穷人的经济学”,《党政建设》,2006年第2期,第40页。
    34徐铁光、邓志平:“穷人经济学新探”,《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4期,第20页。
    35穆罕默德·尤努斯:《穷人的银行家》,吴士宏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94页。
    36张曦:“中国经济伦理学的理论发展与实践路向-第四次全国经济伦理学学术研讨会综述”,《道德与文明》,2010年第6期,第158页。
    37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9页。
    38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页。
    39卢代富,同前注[37],第1页。
    40郭丹、窦玉前:“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法学与实践》,2010年第2期,第7页。
    42参见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指引》第5条、第14条。
    44叶林:《公司法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45雅维耶·桑迪索:“仁义市场:伦理基金与小额信贷的前景”,《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6年第3期,第84页。
    46刘乃强:“社会企业的是和不是什么”,《南风窗》,2010年第22期,第8页。
    47侯玲:“社会企业发展的社会契机与机制”,《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19期,第92页。
    48[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36页。
    49王晓朝译:《美涅克塞努篇》,《柏拉图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61页。
    50王晓朝译:《高尔吉亚篇》,《柏拉图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75页。
    51王晓朝译:《法篇》,《柏拉图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04页。
    52王晓朝译:《国家篇》,《柏拉图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15页。
    53[比利时]佩雷尔曼:《正义、法律和辩论》,1980年版,第1页。转引自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3页。
    54[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2页。
    55[英]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应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2页。
    56[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57樊勇:《贫富论——唯物史观视角》,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42页。
    58[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诺齐克与罗尔斯之争—代译序》,第1页。
    59[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页。
    60[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版,译者前言,第8页。
    62[美]约瀚·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第1版,第70页。
    63[美]约瀚·罗尔斯,同前注[62],第103页。
    67[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王奔洲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90页。
    68[印度]阿马蒂亚·森:《论经济不平等·不平等之再考察》,王利文、于占杰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93页。
    69[美]约翰·罗尔斯,同前注[59],第103页。
    70江帆:“实质正义的经济法解读”,李昌麒主编:《经济法论坛》,北京:群主出版社,2008年版,第137页。
    71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354页。
    72[英]戴维·米勒,同前注[55],第7页。
    73[美]E·博登海默,同前注[54],第285页。
    74何宏怀:《公平的正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7页。
    75刘友:“论制度性弱视群体的保护”,“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1期,第62页。
    76王成财:“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弱势群体保护问题”,“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2期(上),第235页。
    77蓝宇:“民生法治视阈下的弱势群体民生权利保障”,“求索”,2009年第5期,第150页。
    78戴剑波:《权利正义论——基于法哲学与法社会学立场的权利制度正义理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79[荷]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何勤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
    80[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沈叔平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0、11页。
    81[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等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6页。
    82戴剑波,同前注[75],第3页。
    83[德]康德,同前注[77],第49页。
    84戴剑波,同前注[75],第4页。
    85戴剑波,同前注[75],第5页。
    8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87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第74页。
    88李曙光:《转型法律学——市场经济的法律解释》,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89[美]E·博登海默,同前注[54],第416页。
    90左平良:“贫困农户信贷权及其实现的经济法分析”,《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11期,第104页。
    91Michael S.Barr,Credit Where It Counts:The 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 and its Critics,N.Y.U.L.Rev.513,2005.
    92哈威尔·E·杰克逊,小爱德华·L·西蒙斯:《金融监管》,吴志攀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5页。
    93孙天琦:“美国《社区再投资法》三十年变革的争论及启示”,《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第110页。
    94Michael S.Barr,Credit Where It Counts:The 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 and its Critics,N.Y.U.L.Rev.513,2005.
    95参见刘超斌:“制定‘县域金融服务法’从根本上化解我国县域金融服务难题”,《南方金融》,2006年第5期,第37页。
    96Camden C.Betz,Recent changes to the 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 and their impact on communitybanks and ruraleconomies,10N.C.Banking Inst.157,2006.
    97Jonathan R.Macey, GeoffreyP.MillerThe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An Economic nalysis,79Va.L.Rev.291,2003,pp.293-294.
    99秦芳:“中国制定《社区再投资法》的相关争论”,《内蒙古金融研究》,2008年第2期,第20页。
    100曾文革,吴宏丽:“国外农村合作金融法制建设的经验启示”,《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第83页。
    101马丁·阿诺德(MartinArnold):“小额信贷力助欧洲失业者再就业”《国际金融报》,2004年11月25日,第4版。
    102参见孙天琦:“美国《社区再投资法》三十年变革的争论及启示”,《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第110-123页。
    103王曙光:“小额信贷:来自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启示”,《中国金融》,2007年第4期,第28页。
    105汪三贵、李莹星:“印尼小额信贷的商业化运作”,《银行家》,2005年第7期,第110页。
    106唐高原:“印度小额信贷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南亚研究季刊》,2009年第2期,第69页。
    109谢云山:“我国小额信贷组织的现状与出路——以山西省临县湍水头镇扶贫基金会为例”,《中国金融》,2005年24期,第61页。
    110黄嵩:《金融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解释》,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第72页。
    111参见李明贤、李学文“孟加拉国小额信贷发展的宏观经济基础及中国小额信贷的发展”,《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第9期,第102页。
    112[印度]阿马蒂亚·森:《论经济不平等·不平等之再考察》,王利文、于占杰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序言第1页。
    113陈宪:《人本精神:经济学人的告白》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8页。
    114[印度]阿马蒂亚·森:同前注[68],第31页。
    121[印]阿玛蒂亚·森:《贫困与饥荒》,王宇、王文玉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页。
    122[英]韦伯斯特:《社会发展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8页。
    123[印]阿玛蒂亚·森,同前注[118],第23页。
    128[印度]阿马蒂亚·森,同前注[68],第135页。
    131新华社:“中国贫富差距正逼近社会容忍红线”,中国经济网,2010年12月24日访问。
    133见《论语·里仁》。
    134见《孟子·万章上》。
    135见《荀子·不苟》。
    136郑志龙:“社会资本与政府反贫困治理策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第58页。
    137[印度]阿马蒂亚·森,同前注[68],第308页。
    138[美]乔治·吉尔德:《财富与贫困》,储玉坤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05页。
    140[美]乔治·吉尔德,同前注[136],第16页。
    142[瑞典]冈纳·缪尔达尔:《世界贫困的挑战》,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44、50页。
    143《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
    145雷宏:“我国经济增长中的金融角色分析与对策”,《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第53页。
    149李明贤:“新中国60年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第81页。
    151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郑秉文译,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第16页。
    152王曙光:“农村金融市场开放和民间信用阳光化:央行和银监会模式比较”,《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4期,第52页。
    153剧锦文、李劲民:“山西平遥、内蒙古鄂尔多斯小额贷款公司之比较”,《生产力研究》,2010年第5期,第4页。
    154左平良:“贫困农户信贷权及其实现的经济法分析”,《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11期,第103页。
    155张磊:“论小额贷款公司的未来蜕变”,《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20期,第186页。
    156谭小芳、白璐:“开发性金融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第6期,第63页。
    157黄良谋、黄革、向志容:“普惠制金融理论的述评及在我国贫困地区的应用”,《海南金融》,2008年第1期,第23页。
    158马忠富:《中国农村合作金融》,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第85页。
    159易棉阳,陈俭:“中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路径与制度反思”,《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第2期,第78—82。
    160曾文革、吴宏丽:“国外农村合作金融法制建设的经验启示”,《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3卷第6期,第83页。
    161高改芳:“醉翁之意不在酒——外资村镇银行与三农渐行渐远”,《中国合作经济》,2009年第4期,第11页。
    162剧锦文、李劲民:“山西平遥、内蒙古鄂尔多斯小额贷款公司之比较”,《生产力研究》,2010年第5期,第3页。
    163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山西省新型金融机构专题调研背景资料(一)》(内部资料),2009年,第47页。
    165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2条。
    166陈斌彬:“完善我国小额贷款公司法律监管的思考”,《南方金融》,2009年第12期,第53页。
    167刘艳:“小额信贷的征信规范与立法探讨——一种法律和经济的视角”,《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第96页。
    168杨明岐:“尽快将小额贷款公司信贷信息纳入征信系统管理”,《西部金融》,2010年第9期,第81页。
    169鲁篱:《行业协会经济自治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34页。
    170《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465页。
    171董春宇:“平等与不平等的再思考———种政治哲学解析的新维度”,《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1期,第59页。
    172王海明:《公正、平等、人道——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体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
    173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84页。
    174[美]罗纳德·德沃金:《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冯克利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175[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中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1页。
    177焦瑾璞.:“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性”,《中国金融》,2010年第10期,第13页。
    178杨序琴:“小额信贷发展的占优均衡:福利主义宗旨与制度主义机制的有机结合”,《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2期,第24页。
    179王遥:“公平、机会和信任—小额信贷在中国发展的国情分析”,《西部论丛》,2007年第3期,第54页。
    180江其务:“后改革期金融支持经济的若干战略思考”,《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6期,第155页。
    181李礼:“斯蒂格利茨的政府干预理论述评”,《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2009年第3期,第7页。
    187朱秦:“人的基本权利与政府责任”,《理论界》,2010年第10期,第34页。
    188张涛、卜永祥:“关于中国政策性银行改革的若干问题”,《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5期,第3-11页。
    189尹继红:“政策性金融与经济发展:国际比较与动态模式”,《金融时报》,2006年6月21日第4版。
    190周孟亮、张国政:“基于普惠金融视角的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新方法”,《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第38页。
    191[美]潘恩:《潘恩选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30页。
    192参见[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6-99页。
    193王曙光:“发展小额信贷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新财经》,2006年第12期,第18页。
    194贾利军:“商业性小额信贷试点:过渡性的制度安排”,《农村金融》,2007年第2期,第105页。
    195[德]柯武钢、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版,第33页。
    196汪三贵、李莹星:“印尼小额信贷的商业运作”,《银行家》,2005年第7期,第111页。
    197参见张世诚:《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管管理法释义》,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198吴晓灵:“推进建立普惠制农村金融税收政策”,《中国人大》,2009年第21期,第28页。
    199王华峰:“普惠制视角下的农村金融制度建设探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10期,第80-81页。
    201周孟亮:“我国小额信贷社会绩效评价指标设计研究”,《农村金融研究》,2011年第2期,第53页。]
    202焦瑾璞、陈瑾:《建设中国普惠金融体系——提供全民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机会和途径》,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第151页。
    203陈斌彬:“完善我国小额贷款公司法律监管的思考”,《南方金融》,2009年第12期,第53页。
    205王力:“小额贷款公司资金缺乏:信托或成资金通道”,《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10月9日。
    206李勇:“村镇银行经营中的问题与对策”,《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12月上,第57页。
    207柴瑞娟:“村镇银行股权结构研究”,《法学杂志》,2010年第2期,第125-126页。
    209李婷:“谈村镇银行安全性的制度保障”,《陕西农业科学》,2009年第5期,第152页。
    210张立杰,“民间借贷的新动向及相关建议”,“黑龙江金融”,2011年第9期,第60页。
    211岳彩申,“民间借贷规制的重点及立法建议”,中国法学,2011年第5期,84-91页。
    212李有星、徐雅婷等,“把脉浙江民间融资,引导现代法治金融——民间融资引导与规范研讨会综述”,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第151页。]
    213刘燕:“发现金融管制的制度逻辑—对孙大午案件的一个点评”,《法学家》,2004年第3期,第134页。
    214李征:“‘放贷人’立法的国际经验研究”,《区域金融研究》,2010年第3期,第52页。
    215参见李征:“‘放贷人’立法的国际经验研究”,《区域金融研究》,2010年第3期,第52页。
    216陈蓉:“论民间金融的金融管制重构”,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第103页。
    217吴晓灵:“完善微小型企业贷款的融资环境”,《中国民营企业》(数字资料内部版),2005年8月,第24页。
    218茅于轼:“理性和全面地看待民间借贷”,《中国科技投资》,2011年第8期,第24页。]
    1[印度]阿马蒂亚·森:《论经济不平等·不平等之再考察》,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王奔洲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3[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陈国刚:《福利权研究》,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5陈乃新:《经济法权利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
    6陈蓉:《“三农”可持续发展的融资拓展:民间金融的法制化与监管框架的构建》,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7陈戍国点校:《周礼·仪礼·礼记》,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版。
    8陈宪:《人本精神:经济学人的告白》,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陈志武:《金融的逻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年版。
    10戴安娜·科伊尔:《高尚的经济学》,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11戴剑波:《权利正义论——基于法哲学与法社会学立场的权利制度正义理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2[英]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应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3《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4樊勇:《贫富论——唯物史观视角》,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5弗雷·斯塔特勒:《幸福与经济学:经济和制度对人类福祗的影响》(中译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6付子堂:《法理学高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7傅佩荣:《西方哲学与人生》,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18[荷]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何勤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9[瑞典]冈纳·缪尔达尔:《世界贫困的挑战》,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20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21郭利华:《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反垄断管制问题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2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课题组:《08中国改革跟踪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3哈威尔·E·杰克逊,小爱德华·L·西蒙斯编:《金融监管》,吴志攀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4何宏怀:《公平的正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5贺雪峰:《什么农村,什么问题》,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26胡光志:《人性经济法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27建设中国普惠金融体系:提供全民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机会和途径》,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版。
    28[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沈叔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29[德]柯武钢,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30李昌麒:《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1李昌麒:《寻求经济法真谛之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2李建军:《中国地下金融调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3李建军等:《中国地下金融规模与宏观经济影响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
    34李婧:《中国近代银行法研究(1897-1949)以组织法律制度为视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5李守荣:《中国金融体系概论》,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年版。
    36李曙光:《转型法律学——市场经济的法律解释》,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7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自由主义思想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38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9刘萍、张韶华、孙天琦译:《最新放贷人法律》,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
    40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41卢燕平:《社会资本与我国金融发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42鲁篱:《行业协会经济自治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3[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44[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45马克·布劳格:《20世纪百名经济学巨匠》,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4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7茅于轼:《一个经济学家的良知与思考》,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8穆罕默德·尤努斯:《穷人的银行家》,吴士宏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
    49[美]乔治·吉尔德:《财富与贫困》,储玉坤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50强昌文:《权利的伦理基础》,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1秋风:《政府的本分》,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52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53盛学军:《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监管法律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54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
    55万俊人:《义利之间》,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年版。
    56王海明:《公正、平等、人道—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体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7王卉彤、高岩:《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
    58王伦刚:《中国经济法的根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59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1卷、第2卷、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0[英]韦伯斯特:《社会发展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61[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62叶林:《公司法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3岳彩申、李永成:《新农村建设中经济法制创新研究》,北京:群众出版社,2010年版。
    64[美]约翰·奈斯比特,[德]多丽丝·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9年版。
    65[美]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66[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郑秉文译,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
    67张世诚:《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管管理法释义》,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版。
    68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9章群、黄珣、唐清利:《回应型社会中农村利益平衡法律机制的重构》,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70郑玉敏:《作为平等的人受到对待的权利》,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71《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
    72朱大旗:《金融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3柴瑞娟:“村镇银行股权结构研究”,《法学杂志》,2010年第2期。
    74陈斌彬:“完善我国小额贷款公司法律监管的思考”,《南方金融》,2009年第12期。
    75董春宇:“平等与不平等的再思考———种政治哲学解析的新维度”,《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1期。.
    76杜晓山:“建立普惠金融体系”,《中国金融家》,2009年第1期。
    77杜晓山:“小额信贷的发展与普惠性金融体系框架”,《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8期。
    78杜晓山:“小额信贷与普惠金融体系”,《中国金融》,2010年第10期。
    79段国栋:“内蒙古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名列全国第一”,《内蒙古晨报》,2010年3月31日。
    80冯玉军:“公平还是福利,这是一个问题”,《西部法学评论》,2008年第1期。
    81傅耀、刘红红:“人本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内涵和逻辑困境”,《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8年第7期。
    82高改芳:“醉翁之意不在酒——外资村镇银行与三农渐行渐远”,《中国合作经济》,2009年第4期。
    83郭丹、窦玉前:“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法学与实践》,2010年第2期。
    84侯玲:“社会企业发展的社会契机与机制”,《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19期。
    85黄良谋,黄革,向志容:“普惠制金融理论的述评及在我国贫困地区的应用”,《海南金融》,2008年第1期。
    86贾利军:“商业性小额信贷试点:过渡性的制度安排”,《银行家》,2007年第2期。
    87江帆:“实质正义的经济法解读”,《经济法论坛》,第5卷,北京:群众出版社,2008年版。
    88江其务:“后改革期金融支持经济的若干战略思考”,《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6期。
    89焦瑾璞:“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性”,《中国金融》,2010年第10期。
    90剧锦文,李劲民:“山西平遥、内蒙古鄂尔多斯小额贷款公司之比较”,《生产力研究》,2010年第5期。
    91雷宏:“我国经济增长中的金融角色分析与对策”,《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92李礼:“斯蒂格利茨的政府干预理论述评”,《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2009年第3期。
    93李明贤:“新中国60年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94李婷:“谈村镇银行安全性的制度保障”,《陕西农业科学》,2009年第5期。
    95李通禄、郑长德:“普惠金融理论文献研究”,《武汉金融》,2010年第8期。
    96李勇:“村镇银行经营中的问题与对策”,《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12月号上。
    97刘超斌:“制定‘县域金融服务法’从根本上化解我国县域金融服务难题”,《南方金融》,2006年第5期。
    98刘乃强:“社会企业的是和不是什么”,《南风窗》,2010年第22期。
    99刘艳:“小额信贷的征信规范与立法探讨———一种法律和经济的视角”,《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100刘艳华,王家传:“信贷配给:均衡与非均衡理论研究述评”,《生产力研究》,2009年第7期。
    101刘燕:“发现金融管制的制度逻辑—对孙大午案件的一个点评”,《法学家》,2004年第3期。
    102潘建伟:“阿玛蒂亚·森的发展观及其启示”,《中国流通经济》,2008年第7期。
    103乔海滨:“内蒙古自治区新型放贷机构发展情况调查”,《北方经济》,2010年第2期。
    104秦芳:“中国制定《社区再投资法》的相关争论”,《内蒙古金融研究》,2008年第2期。
    105任悦:“呼唤中国的尤努斯”,《新财经》,2006年第12期。
    106孙少妍:“从普惠性金融体系角度探索小额信贷的多元化发展模式”,《济南金融》,2007年第8期。
    107孙天琦:“美国《社区再投资法》三十年变革的争论及启示”,《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108谭小芳,白璐:“开发性金融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第6期。
    109唐高原:“印度小额信贷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南亚研究季刊》,2009年第2期。
    110汪三贵、李莹星:“印尼小额信贷的商业化运作”,《银行家》,2005年第7期。
    111王华峰:“普惠制视角下的农村金融制度建设探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10期。
    112王力:“小额贷款公司资金缺乏:信托或成资金通道”,《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10月9日。
    113王曙光:“发展小额信贷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新财经》,2006年第12期。
    114王曙光:“农村金融市场开放和民间信用阳光化:央行和银监会模式比较”,《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4期。
    115王曙光:“小额信贷:来自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启示”,《中国金融》,2007年第4期。
    116王曙光:“幸福的和不幸福的经济学”,《中国纺织》,2007年第3期。.
    117王遥:“公平、机会和信任—小额信贷在中国发展的国情分析”,《西部论丛》,2007年第3期。
    118魏革军:“为区域金融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访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布小林”,《中国金融》,2010年第2期。
    119吴晓灵:“完善微小型企业贷款的融资环境”,《中国民营企业》(数字资料内部版),2005年8月。
    120吴晓灵:“推进建立普惠制农村金融税收政策”,《中国人大》,2009年第21期。
    121肖林生:“阿马蒂亚·森的福利观及其启示”,《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122谢云山:“我国小额信贷组织的现状与出路——以山西省临县湍水头镇扶贫基金会为例”,《中国金融》,2005年24期。
    123徐铁光、邓志平:“穷人经济学新探”,《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4期。
    124许明月:“市场、政府与经济法——对经济法几个流行观点的质疑与反思”,《中国法学》,2004年第6期。
    125雅维耶·桑迪索:“仁义市场:伦理基金与小额信贷的前景”,《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6年第3期。
    126杨明岐:“尽快将小额贷款公司信贷信息纳入征信系统管理》,《西部金融》,2010年第9期。
    127杨序琴:“小额信贷发展的占优均衡:福利主义宗旨与制度主义机制的有机结合”,《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2期。
    128叶笃初:“穷人的经济学”,《党政建设》,2006年第2期。
    129尹继红:“政策性金融与经济发展:国际比较与动态模式”,《金融时报》,2006年6月21日。
    130俞肖云:“穷人经济学系列之六:年关将近再话穷人”,《中国统计》,2006年第1期。
    131曾文革,吴宏丽:“国外农村合作金融法制建设的经验启示”,《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132张红宪、曹好景:“典当历史的发展概况”,《中国拍卖》,2005年第2期。
    133张磊:“论小额贷款公司的未来蜕变”,《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20期。
    134张涛、卜永祥:“关于中国政策性银行改革的若干问题”,《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5期。
    135张曦:“中国经济伦理学的理论发展与实践路向-第四次全国经济伦理学学术研讨会综述”,《道德与文明》,2010年第6期。
    136“中国人民银行合作金融机构监管司赴德国考察团:德国合作金融的特点及启示”,《中国金融》,2000年第2期。
    137郑志龙:“社会资本与政府反贫困治理策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138周孟亮、张国政:“基于普惠金融视角的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新方法”,《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139左平良:“贫困农户信贷权及其实现的经济法分析”,《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11期。
    140《2008年度第一届中国金融企业社会责任评估活动背景》,http://www.qianjing.cn/zeren/ShowArticle.asp?ArticleID=185,2011年2月11日访问。
    141《自治区金融办与国家开发银行内蒙古分行签署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战略合作协议》,http://www.imma-nmg.org/content.aspx?classid=3&id=763,2011年2月12日访问。
    142国家税务总局网站:http://www.chinatax.gov.cn/n8136506/index.html,2011年2月12日访问。
    143刘瑞:《十二五”规划建议出人意料之处》, http://blog.qq.com/qzone/622001773/1293014203.htm?pgv_ref=aio2010年12月24日访问。
    144新华社:《中国贫富差距正逼近社会容忍红线》,http://news.163.com/10/0510/07/66A94FIN000146BD.html,2011年2月12日访问。。
    145Amartya Sen,The Living Standard,Oxford Economic Papers,1984,36,pp.74-90.
    146Amartya Sen, Social Exclusion:Concept:Applicationand Scrutiny,SocialDevelopmentPapers,No1,Office of Envior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sian Development Bank.June,2000,p.59.
    147Camden C.Betz,Recent changes to the 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 and their impact oncommunitybanks and rural economies,10N.C.Banking Inst.157,2006Michael S.Barr,Credit Where ItCounts:148The 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 and its Critics,N.Y.U.L.Rev.513,2005.
    149Jonathan R.Macey,GeoffreyP.MillerThe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An Economic nalysis,79Va.L.Rev.291,2003,pp.293-294.
    150Naussbaum.M,Women and work—the Capabilities Approach,The Little Magazine,2000,1,pp.1-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