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讲述心灵世界的故事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王安忆是一位始终充满着活力的作家。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到今天,她一直在努力地耕耘着,并且成果颇丰。
     20世纪90年代,王安忆开始在复旦大学讲授《小说学》课程,她在援引和赞同纳博科夫的“好的小说都是好神话”的观点后,得出自己对小说的认识:小说不是现实,它是个人的心灵世界,而它的价值则在于开拓精神空间,建设精神宫殿。王安忆本人30多年来的创作,也就是她苦心构建起来的“心灵世界”。研究这个“心灵世界”,就必须关注外国文学对她多年来文学创作的深层影响。她的整个文学创作,尤其是几次“转型”的代表作品都浸淫着外国作家作品、外国文艺思潮的深刻影响。将王安忆的作品和对她产生过影响的相关外国作家作品联系起来,从取材立意、叙事方法、情节设置、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对照分析,有助于我们厘清她在创作上受外国文学、尤其是西方文学影响的渐进过程。
     和许多从上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文学创作的作家一样,初登文坛的王安忆在创作中主要受到的是西方现实主义作家作品影响。俄苏文学中的人道主义和现实主义是王安忆在文学创作之初就侧重接受与借鉴的资源。她早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语言风格都有着大量模仿和借鉴俄苏作品的痕迹。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是王安忆欣赏和学习的另一榜样。她从奥斯汀身上汲取到了从身边事件出发,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二者在男女爱情的价值观取向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的典型环境描写则对王安忆产生了很大的触动,她的作品中对于外部环境的描写,尤其是对城市的勾勒,就有着巴尔扎克的影响的痕迹。
     8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文坛掀起一股介绍、翻译和模仿西方现代主义文艺理论和作品的热潮中,王安忆的创作也相应地体现出了对西方现代主义进行接受与融合的特点。她创作的寻根文学代表作《小鲍庄》在故事内容上有机地借鉴和模仿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百年孤独》。“三恋”系列作品的横空出世与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有着一定的关联。西方现代主义“向内转”的倾向对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促使她更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叔叔的故事》则是王安忆又一“转型”力作。她的作品在叙事风格和叙事方式上的转变,都有着西方小说“元叙事”的影子。
     作为一位女性作家,王安忆对女性心灵史的描写在她创造的“心灵世界”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她对女性独特而丰富的个体存在有着自己的理解。她承认女性受到男权中心主义的压迫,其作品中也相应塑造了很多女性的悲剧形象;但又不认同激进女性主义理论中的“同性之爱”,以及“以身体进行写作”等观点,而是采取一种温和妥协的方式进行创作。《长恨歌》、《富萍》等系列作品的成功体现了她善于在历史进程中刻画各类女性的人物形象,塑造个性不同、命运不同的女性人物的特点,这是一种融合了“女性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的写作。与她笔下出现的女性世界相适应,她的语言风格也有了再次转变,呈现为一种更加女性化、更加看似漫无目的的“女人腔”写法。这和伊瑞格瑞的理论有所契合。我们由此可以更加明晰地看到她对女性主义理论的接受。
     王安忆在小说创作的多年实践中,逐渐摸索和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创作理论。美籍俄裔作家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对她的理论文集《心灵世界》有着重要的影响。纳博科夫关于经典小说家们创造出了一个个颇具神性的世界的言论,更是直接刺激了她的小说创作观的成型。王安忆学习与借鉴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经验的总结性作品《华丽家族》,更说明了她已经对如何创造“心灵世界”有了自己的主张,她从作品主题、人物类型、叙事手法等诸多方面总结并提炼出了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一切都离不开外国文学和外国文艺理论对她的一贯滋养。
     任何一位作家都无法摆脱周围环境的浸染,无法拒绝外来的影响。王安忆多年来的文学创作折射出了中国当代文学与接收外国文学的某种契合度。外来文学资源作为文学传统和文学环境的一部分,为她提供了更开阔的创作视野和创作思维,时代为她提供了大量可资书写的内容,文学本身的发展又为她提供了多种艺术表达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王安忆的小说创作就是中国当代作家接受外国文学影响并进行创造性转换的一个成功范例。基于这样的作家作品研究,才能获得一种厚实的基础,最终使我们能比较清晰地认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打破原先的简单国别文学研究的局限,从而在更为广阔的视域中认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进程。
Among Chinese contemporary writers, An-yi Wang has always been a highly creative one, full of vitality. She has been devoted to literature with painstaking efforts since the end of the1970s when her writing career just began, and has mad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In the1990s, An-yi Wang began to teach Fiction Theory in Fudan University. Citing and approving Nabokov's remark "Great novels are great fairy tales", she made her own summary that what a novel depicts is not the reality but one's inner world, and its value lies in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expansion and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palace. To explore An-yi Wang's "Spiritual World" she has built for more than30years with great pain and efforts,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foreign literature on her literary creation. An-yi Wang's works, especially the representative ones featuring style transformation, all fully demonstrate deep impact from foreign writers and foreign literary ideological trends. If her works are analyzed in comparison to corresponding foreign writers and their works, such as in terms of material drawing, theme defining, narrative methods, plotting, and language style, we can see clearly how this female author has been gradually influenced by foreign literature, especially western literature.
     Just like many authors whose writing career started in the early1980s, An-yi Wang was mainly under influences of realist works by western authors when making her literary debut. Humanism and realism in Russian literature are the leading reference resources in An-yi Wang's literary creation at its early stage. The character images and language styles in her early works are obviously traceable to Soviet works. With admiration, Wang has also learned from Jane Austen, a famous English novelist, to express a grand theme with trivial matters. Indeed, Wang and Jane Austen are strikingly similar when it comes to value orientations in romances. Besides, the classic environmental description by Balzac, a great French novelist, has also struck a chord with Wang, which can be clearly seen from her depiction of the external scenes, especially the urban backgrounds.
     In the middle and late1980s, Chinese literature saw a boom in introducing, translating and learning from western modernist literary theories and works. Accordingly, Wang's works created in this period have well absorbed these theories. For example, Baotown, her representative work featuring a "root-seeking" theme, has organically imitated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a magical realist novel by Garcia Marquez, while the launch of her Love in a Small Town, Love on a Barren Mountain and Brocade Valley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prevalence of Freud's Libido Theory. The western modernist literary theory of "turning inward" has also exerted certain influence on her by urging her to focus more on the figures'" Spiritual World ", with A Story about My Uncle being another masterpiece marking her transformation in narration:the narrative style and pattern has been freshly endowed with meta-narrative traits of western novels.
     In the "Spiritual World" that she is trying to create, a large portion of paragraphs has been devoted to the description about the history of female mind, because as a female author, she tends to interpret the unique and profound female individual in her own way. On the one hand, she admits that women are oppressed under male-centralism, for which a lot of female tragic characters can be found in her works; on the other hand, she denies homo-sexual love and such notions as "body writing" in radical feminism and writes in a gentle and compromised way instead. The success of her novels, such as The Song of Everlasting Sorrow and Fu Ping proves that she is so good at depicting various women with disparate personalities and destinies at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 which is a writing integrated feminism and new historicism. Her expressive style has also changed again to match the female's world she creates:"Parler Femme"(feminine language), which is more feminine and seemingly aimless, was adopted, just fitting Irigaray's theory. Hence her acceptation of western feminist theories is more clearly shown.
     Wang has developed a unique theory on literary creation during years of practice. Lectures on Literature by Nabokov has exerted significant impact on her Spiritual World, a collection of literary essays. Indeed, the Russian novelist's remark "Brilliant novelists have created divine worlds" has also encouraged the formation of Wang's principle of creation. Furthermore, her Deluxe Family, a summary on Agatha Christie's novels, is a proof that she is more assertive in how to construct the "Spiritual World":She derived her own theories from such aspects as novel themes, character types, and narrative approaches. The long-time nourishment of foreign literature and foreign literary theories has played an indispensible role in all of her achievements.
     No author can get rid of influence from his or her surroundings, and An-yi Wang is no exception. Wang's literary creation, which has lasted for so many years, reflects the integr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and foreign literature. As an integral part of literary tradition and environment, foreign literary resources have broadened her vision and opened her mind for writing, the era has provided her with a lot to write abou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itself has brought diversified expressive approaches. To some extent, An-yi Wang's literary career is a successful example of accepting influence from foreign literature and implementing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Only by studying such a writer and his/her works can we buil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learning about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and foreign literature since the1980s, breaking the shackle of simple study on national literature and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in a wider perspective.
引文
1 陈惠芬:《.神话的窥破——当代中国女性写作研究》,上海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90页。
    2 陈村:《长看王安忆》,载《时代文学》,2000年第1期,第83页。
    3 方方:《方方评点文坛:美女作家矫情女作家王安忆数第一》,载《中国青年报》,2001年6月20日。
    4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60页。
    5 陈思和:《新时期文学概说(1978-2000)》,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88页。
    6 温儒敏、赵祖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14页。
    7 李欧梵:《2001年首届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评审辞》,见“上海女性”网(http://enjoy.eastday.com/eastday/)
    1 王安忆:《面对自己》,《王安忆自选集之六——漂泊的语言》,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第440-441页。
    1 周介人:《失落与追寻:读王安忆小说集<雨,沙沙沙>札记》,载《文艺报》,1982年第6期,第79页。
    2 周介人:《失落与追寻:读王安忆小说集<雨,沙沙沙>札记》,载《文艺报》,1982年第6期,第79页。
    3 同上,第80页。
    4 周介人:《艰难的探讨——给王安忆同志的信》,载《星火》,1983年第9期,第31页。
    1 王蒙:《王安忆的“这一站”和“下一站”》,载《文汇报》,1982年3月28日。
    2 顾国泉:《雯雯——喧嚣与繁华年代的女儿》,载《当代文坛》,1985年第7期,第27页。
    3 陈思和:《双重迭影·深层象征——谈(小鲍庄>里的神话模式》,载《当代作家评论》,1986年第1期,第18页。
    4 畅广元:《<小鲍庄)心理谈》,载《当代作家评论》,1986年第1期,第9页。
    5 陈村、王安忆:《关于<小鲍庄>的对话》,载《上海文学》,1985年第9期,第33页。
    1 任仲伦:《目光应该穿透扭曲的表层》,载《文汇报》,1986年10月7日。
    2 刘敏:《天使与妖女—生命的束缚与反叛》,载《文学自由谈》,1989年第4期,第10-111页。
    3 胡跃生、丁小伦:《谈情说欲》,《小城之恋(1988年年编,下)》,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260页。
    4 饶曙光:《焦灼中的思考和挣扎》,载《作品与争鸣》,1987年第1期,第37页。
    5 钱虹:《优美失落之后—从王安忆近作看其审美意识的变化》,载《光明日报》,1987年8月21日。
    6 白烨:《期待更高的美学享受—读<小城之恋>》,载《文汇报》,1986年10月7日。
    1 陈思和:《营造精神之塔——论王安忆90年代初的小说创作》,载《文学评论》,1998年第6期,第91页。
    2 张新颖:《坚硬的河岸流动的水——<纪实与虚构)与王安忆写作的理想》,载《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第5期,第10页。
    3 李文波:《惯看海上繁华梦,江山依旧枕寒流——王安忆悲剧意识分析》,载《小说评论》,1997年第2期,第37页。
    4 李洁非:《王安忆的新神话—一个理论探讨》,载《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第5期,第4-8页。
    1 徐雁:《王安忆的危机》,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第104页。
    2 王晓明:《从“淮海路”到“梅家桥”——从王安忆近来的小说谈起》,载《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第13页。
    3 王晓明:《从“淮海路”到“梅家桥”——从王安忆近来的小说谈起》,载《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第13页。
    1 吴俊:《瓶颈中的王安忆》,载《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5期,第57页。
    2 高侠:《王安忆小说的美学风貌》,载《当代文坛》,2000年第4期,第22-25页。
    3 徐德明:《王安忆:历史与个人之间的“众生话语”》,载《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第36页。
    4 黎荔:《论王安忆小说的叙述方式》,载《唐都学刊》,1999年第4期,第84页。
    1 荒林:《王安忆小说:自我的成长与孤独的承担》,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2期,第2页。
    2 同上,第4页。
    3 同上,第5页。
    4 朱青:《王安忆笔下的“生长的疼痛”》,载《当代文坛》,2002年第5期,第23页。
    1 孙溧:《论张洁、王安忆小说在历史视闽下的悲剧认同》,载《语文学刊》2006年第9期,第65页。
    2 唐蒙:《从灵魂向肉体倾斜——以王安忆、陈染、卫慧为代表论三代女作家笔下的性》,载《当代文坛》2002年第2期,第18-19页。
    3 漆福刚:《从心理学视角看王安忆、陈染的创作个性》,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2期,第60页。
    1 曹书文:《论李昂、王安忆创作中性爱描写的女性意识》,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5期,第92页。
    2 杨利娟:《海峡两岸并蒂花——<永远的尹雪艳>和<长恨歌>中两个女性形象比较》,载《中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第48页。
    3 杨丽芳:《<小城之恋>与<呼啸山庄>的超文本性研究》,载《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2期,第154页。
    1 许绮:《都市丽人的两个艺术形象——嘉莉与王琦瑶之比较》,载《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3期,第51页。
    2 林树明:《自由的限度——莱辛、张洁、王安忆比较》,载《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第4期,第96页。
    3 路文彬:《历史话语的消亡——论“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后现代主义情怀》,载《文艺评论》2002年第1期,第60页。
    4 刘清生:《基督教文化对王安忆小说创作的影响》,载《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6期,第55页。
    1 Ban Wang, Illuminations from the Past:Trauma, Memory, and History in Modern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1 Ellen Widmer,David Der-wei Wang. From May Fourth to June Fourth:Fiction and Film in 20th-Century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Jun 01,1993.
    2 Linzhen Wang. Personal Matters-Women's Autobiographical Practice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3 以下四篇国外博士论文均从万方数据库得到。
    1 王安忆:《忧伤的年代》,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第393页。
    2 王安忆:《王安忆,张新颖谈话录——我的文学人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8页。
    1 [美国]约翰·阿尔伯特·梅西:《文学史纲》,孙青玥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83页。
    2 陈建华:《二十世纪中俄文学关系》,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第184页。
    1 陶澜:《王安忆:写小说因为喜欢叙述的方式》,载《北京青年报》,2004年5月23日
    2 王安忆:《小说家的十三堂课》,上海文艺出版社、文汇出版社,2005年,第115页。
    3 王安忆:《三城记小说系列第一集:女友间》,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2页。
    4 王安忆:《叔叔的故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5页。
    5 王安忆:《小说家的十三堂课》,上海文艺出版社、文汇出版社,2005年,第23页。
    6 王安忆:同上,第22页。
    7 陈建华:《二十世纪中俄文学关系·序》,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第3页。
    8 汪介之:《论中国文学接受俄罗斯文学的多元取向》,载《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2期,第134页。
    1 汪介之:《选择与失落:中俄文学关系的文化观照》,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第34页。
    2 王安忆:《命运》,见《雨,沙沙沙》,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68页。
    1 王安忆:《老康回来》,见《文工团》,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76页。
    2 王安忆:同上,第81页。
    3 王安忆:《从疾驶的车窗前掠过的》,见《雨,沙沙沙》,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第45页。
    4 同上,第52页。
    5 刘小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20世纪基督教神学引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5年,第3-5页。
    6 汪介之:《选择与失落:中俄文学关系的文化观照》,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第295页。
    1 王安忆:《流逝》,见《新经典文库·王安忆代表作·流逝》,天津: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36页。
    2 王安忆:《69届初中生》,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第373页。
    3 王安忆:《墙基》,见《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第61页。
    4 王安忆:《冷土》,见《尾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77页。
    1 [俄国]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汝龙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69-70页。
    2 王安忆:《我读我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11-112页。
    3 王安忆:《69届初中生》,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第385页。
    1 [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蒋路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第222页。
    2 同上,第326页。
    1 王安忆:《流逝》,天津: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97页。
    2 王安忆:《隐居的时代》,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9页。
    1 王安忆:《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运河边上》,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第32页。
    2 王安忆:《野菊花,野菊花》,选自《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第108页。
    3 王安忆:《庸常之辈》,选自《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第101页。
    4 王安忆;《庸常之辈》,选自《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第101页。
    5 同上,第102页。
    1 王安忆:《分母》,载《上海文学》1982年第4期,第19页。
    2 同上,第22页。
    1 王安忆:《残酷的写实——重读<包法利夫人>》,《王安忆读书笔记》,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第125页。
    2 王安忆:《69届初中生》,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第243页。
    1 王安忆:《黄河故道人》,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1页,第369页。
    2 王安忆:《69届初中生》,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第202页。
    3 王安忆:《运河边上》,选自《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124页。
    1 王安忆:《运河边上》,选自《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143页。
    2 王安忆:《黄河故道人》,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224页。
    1 [美]艾德蒙·威尔逊:《漫谈简·奥斯丁》,转引自朱虹编:《奥斯丁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5年,第136页。
    2 李文俊:《行人寥落的小径》,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143页。
    1 王安忆,张旭东:《文学如何呈现历史?—王安忆、张旭东对话上》,载《文艺研究》,2005年第1期,第65页。
    2 陶澜:《王安忆写小说因为喜欢叙述的方式》,载《北京青年报》,2004年5月24日。
    3 王安忆:《华丽家族: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世界》,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版,第48页。
    4 [美]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申慧辉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29页。
    5 王安忆:《华丽家族: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世界》,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版,第2-3页。
    1 [美国]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第十一卷:拿破仑时代》,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 第148页。
    2 [英国]毛姆:《毛姆读书随笔》,刘文荣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第102页。
    1 [英]简·奥斯汀:《曼斯菲尔德庄园》,秭佩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55页。
    1 叶穗:《石库门里的孩子们》,载《上海采风》,2007年第10期,第62页。
    1 王安忆:《蚌埠》,载《上海文学》,1997年10月号,第56页。
    2 梅平:《王安忆评传》,见吕晴飞主编《中国当代青年女作家评传》,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0年,第76页。
    1 王安忆:《路上人匆匆——把笔触伸进人的心灵》,载《中国青年》,1981年第11—12期,第44页。
    1 王安忆:《庸常之辈》,选自《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90页。
    2 王安忆:《墙基》,选自《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第67页。
    1 转引自刘丹翎:《简·奥斯丁的小说<爱玛>中反讽的艺术特色》,《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3期,第146页。
    2 转引自朱虹:《奥斯丁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第222页。
    3 朱虹:《英美文学散论》,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第79页。
    4 转引自李冬梅:《奥斯丁之魂—试论<爱玛>中的情境反讽》,《北方论丛》,1992年第2期,第86页。
    5 转引自赵毅衡《新批评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379页。
    6 [英]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王科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第1页。
    1 Jane Austen:Pride and Preiudice,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P71。
    2 [英]简奥斯汀:《曼斯菲尔德庄园》,秭佩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7-18页。
    3 [英]简奥斯汀:《曼斯菲尔德庄园》,秭佩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7-18页。
    4 转引自张志庆、杨奕霞:《意蕴丰富的笑:论简奥斯汀小说中的反讽》,见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编:《人文述林·第六辑》,2003年,第423页。
    5 [英]简·奥斯汀:《诺桑觉寺》,孙致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年,第1页。
    1 [英]简·奥斯汀:《诺桑觉寺》,孙致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年,第227页。
    2 黄梅:《不肯进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9页。
    1 王安忆:《冷土》,见《文工团》,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109-110页。
    2 王安忆:《好婆与李同志》,见《文工团》,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219页。
    1 陈熙涵:《<长恨歌>在法引起巨大反响:媒体称王安忆作品是“中国新文学杰作,,》,载《文汇报》,2006年6月2日。
    2 罗岗:《城市里的每个细节都蕴含意义》,见《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编辑部编著:《以荒诞的名义》,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117页。
    1 [德]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四》,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73页。
    2 聂伟:《中国90年代都市小说中的民间世界》,上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第9页,引自万方数据网。
    1 [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上册),齐世荣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206页。
    2 [德]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五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第550页。
    3 [法]雨果:《巴黎圣母院》,施康强、张新木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第97页。
    1 [法]巴尔扎克:《高老头》,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3页。
    2 何云波:《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俄罗斯文化精神》,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版.第97页。
    3 [德]恩格斯著:《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47页。
    1 [法]巴尔扎克著:《巴尔扎克全集(第10册)·金眼女郎》,袁树仁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359页。
    2 徐葆耕:《西方文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69页。
    3 [法]巴尔扎克:《高老头》,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265页。
    4 [法]巴尔扎克:《巴尔扎克全集(第5册)·高老头》,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82页。
    5 陈平原、王德威:《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5页。
    1 何云波:《陀斯妥耶夫斯基与俄罗斯文化精神》,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97页。
    2 《“阿拉”上海人从何而来——说说上海人的源和流》,见上海研究中心、上海人民出版社编:《上海700年:1291-1991》,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96页。
    1 孙逊:《都市文化研究(第一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19页。
    2 [美]罗兹·墨菲:《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章克生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5页。
    1 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见《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第3页。
    2 李静:《大众传媒中的石库门与上海人身份认同的历史变迁》,载《新闻大学》,2004年第4期,第30页。
    3 王安忆:《一千零一弄》,见《小鲍庄》,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42页。
    1 王安忆:《归去来兮》,见《流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7页。
    2 :安忆:《归去来兮》,见《流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8页。
    3 同上。
    4 同上,第26页。
    5 同上,第40-41页。
    6 同上,第48页。
    7 《“阿拉”上海人从何而来——说说上海人的源和流》,见上海研究中心、上海人民出版社编:《上海700年: 1291-1991》,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95页。
    1 张旭东:《上海的意象:城市偶像批判、非主流写作及一个现代中国神话的消解》,见陈子善,罗岗主编:《丽娃河畔论文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44页。
    1 张鸿雁:《侵入与接替:城市社会结构变迁新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62页。
    2 [英]CDBJ.C.亚里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究路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22-23页。
    3 许纪霖:《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形态、功能与自我理解》,见苏智良编:《上海近代新文明的形态》,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第65页
    4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刘北城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14-47页。
    5 许纪霖:《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形态、功能与自我理解》,见苏智良编:《上海近代新文明的形态》,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第65页。
    6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刘北城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36-37页。
    1 王安忆:《庸常之辈》,见《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90页。
    1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95页。
    2 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74页。
    3 吴俊:《瓶颈中的王安忆》,载《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5期,第52页。
    1 陈思和:《营造精神之塔—论王安亿如年代初的小说创作》,载《文学评论》,1998年第6期,第50页。
    2 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60页。
    1 吴俊:《瓶颈中的王安忆》,载《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5期,第52页。
    2 陈思和:《鸡鸣风雨》,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年,第179页。
    1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两百年的孤独》,朱景冬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70页。
    2 [古巴]卡彭铁尔:《小说是一种需要》,陈众议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2页。
    3 李德恩:《拉美文学流派的嬗变与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第132-133页。
    1 段若川:《安第斯山上.的神鹰一诺贝尔奖与魔幻现实主义》,武汉出版社,2000年,第193页。
    2 [古巴]卡彭铁尔:《小说是一种需要》,陈众议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3页。
    1 龚汉熊:《现代西方文学思潮》,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385页。
    2 赵乐生:《西方现代派文学与艺术》,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475页。
    1 张炜:《拉美文学》,见《艾略特之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5-16页。
    2 潘天强:《寻根文学中的文化意识》,载《光明日报》,1991年4月7日。
    1 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4期,第4页。
    2 郑万隆::《我的根》,《生命的图腾“代后记”》,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313页。
    3 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载《文艺报》,1985年7月6日。
    4 郑义:《跨越文化断裂带》,载《文艺报》,1985年7月13日。
    5 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载《作家》,1985年第9期,第77-78页。
    6 李书磊:《文学对文化的逆向选择》,载《光明日报》,1986年3月6日。
    7 李书磊:《从“寻梦”到“寻根”》,《当代文艺思潮》1986年第3期,第42页。
    8 同上,第42-44页。
    1 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75页。
    2 程文超、郭冰茹:《中国当代小说叙事演变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30-243页。
    1 王安忆、陈村:《关于<小鲍庄>的对话》,载《上海文学》,1985年第9期,第93页。
    2 张器友:《现当代文学思潮散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27页。
    1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仝彦芳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86页。
    2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普·阿·门多萨著:《番石榴飘香》,林一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第227页。
    3 张国培:《加西亚马尔克斯研究资料》,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152页。
    1 王如青:《自觉的嬗变与自我的超越:评王安忆的小说创作》,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社科版》,1994年第3期,第57页。
    1 王安忆:《王安忆说》,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31-32页。
    2 王安忆:《王安忆中篇小说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125页。
    1 王安忆:《小鲍庄》,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243页。
    1 陈思和:《双重叠影,深层象征——<小鲍庄>里的神话模式》,载《当代作家评论》,1986年第1期。第17页。
    2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两百年的孤独克斯谈创作》,朱景冬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25—226页。
    3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著:《百年孤独》,高长荣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20页。
    1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著:《百年孤独》,高长荣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年,223页。
    2 王安忆:《小鲍庄》,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243页。
    1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著:《百年孤独》,高长荣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1页。
    2 吴亮:《<小鲍庄>的形式与涵义》,载《文艺研究》,1985年第6期,第83页。
    1 王安忆:《小鲍庄·序》,见《小鲍庄》,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1页。
    2 王安忆:《小鲍庄·后记》,见《小鲍庄》,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530页。
    3 王安忆:《独语》,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17页。
    1 如[奥地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出版:[奥地利]弗洛伊德:《梦的释义》,张燕云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美]霄理士:《性心理学》,潘光旦译注,三联书店1987年出版;[奥地利]荣格:《寻找灵魂的现代人》,苏克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
    2 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61页。
    1 转引自何仲生、余风高编著:《弗洛伊德:文明的代价》,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年,第1页。
    2 转引自车文博:《车文博文集第6卷:弗洛伊德主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0页。
    3 [奥地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9页。
    1 张雄,王晶雄:《新编现代西方社会思潮》,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121页。
    2 [奥地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311页。
    1 王宁:《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弗洛伊德主义变体》,载《人民文学》,1989年第2期,第108页。
    1 雨石:《“讽”与“美”的差异》,载《当代文艺思翘》1987年第1期,第13页。
    2 陈村:《有根者如是说》,载《文学自由谈》,1989年第3期,第64页。
    3 叶砺华:《跪在现实面前的“性”文学》,载《文学自由谈》1988年第5期,第30页。
    4 谭湘纪录整理《“两性对话”——中国女性文学发展前景》,载《红岩》,1999年第1期,第51-52页。
    1 王安忆:《王安忆话“三恋”》,载《作品与争鸣》,1988年第3期,第76页。
    1 王安忆、陈思和:《两个69届初中生的即兴谈话》,载《上海文学》,1988年第3期,第80页。
    1 王安忆:《小城之恋》,见《岗上的世纪》,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50页。
    2 同上,第150页。
    3 同上,第171页。
    4 茹志鹃、王安忆:《母女漫游美利坚》,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279页。
    1 王安忆:《小城之恋》,见《王安忆自选集之二》,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第67页。
    2 王安忆:《荒山之恋》,载《十月》,1986年第4期,第32页。
    1 王安忆:《荒山之恋》,载《十月》,1986年第4期,第34页。
    2 同上,第61页。
    3 转引自王宁:《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弗洛伊德变体》,《人民文学》,1989年第2期,第107页。
    1 王安忆:《荒山之恋》,载《十月》,1986年第4期,第77页。
    2 同上,第78页。
    3 王安忆:《王安忆话“三恋”》,载《作品与争鸣》,1988年第3期,第77页。
    1 [美]L.斯冈茨尼、J.斯冈茨尼:《角色变迁中的男性与女性》,潘建国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28页。
    2 王安忆:《岗上的世纪》,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75页。
    3 艾晓明:《小说的智慧》,天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145页。
    1 张志忠:《王安忆小说近作漫谈》,载《文学评论》,1992年第5期,第60页。
    1 王雪瑛:《生长的状态——论王安忆90年代小说创作》,载《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2期,第47页。
    2 李陀:《“现代小说”不等于“现代派”》,载《上海文学》,1982年第8期,第77页。
    3 [英]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王峻岩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年,第230页。
    4 林骧华主编:《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辞典》,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46页。
    1 转引自冯建军等著:《教育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13页。
    2 欧荣:《“后”掉现代主义非明智之举——对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再认识》,《文艺报》,2007年3月3日。
    3 转引自格非《小说叙事学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5-18页。
    4 转引自胡全生:《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杜,2002年,第32页。
    5 转引自刘建军主编《20世纪西方文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00页。
    1 [英]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22页。
    2 参见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高辛勇:《修辞学与文学阅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等书中关于中国古典小说具备的“元小说“叙事的论述。
    1 王又平:《元小说:暴露虚构和话语策略》,载《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第86页。
    2 苏童:《寻找灯绳》,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3页。
    3 [阿根廷]博尔赫斯:《巴比伦彩票-博尔赫斯小说、诗文选》,王永年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4页。
    4 同上,第62页。
    1 马元:《冈底斯的诱惑》,北京:作家出版社,1987年,第46页。
    2 [美]艾布拉姆斯:《欧美文学术语词典》,朱金鹏、朱荔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65页。
    1 洪峰:《极地之侧》,选自盛子潮编:《新实验小说选》,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1页。
    2 同上,第2页。
    3 同上,第10页。
    4 同上,第45页。
    1 陶东风:《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5页。
    2 王安忆:《叔叔的故事》,见《王安忆中篇小说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244页。
    3 王安忆:《叔叔的故事》,见《王安忆中篇小说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246-247页。
    1 王安忆:《叔叔的故事》,见《王安忆中篇小说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248页。
    2 王安忆:《叔叔的故事》,见《王安忆中篇小说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248页。
    3 同上,第254页。
    4 同上,第290页。
    1 王安忆:《停车四分钟的地方》,见《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选》,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第44页。
    2 戴厚英:《人啊,人》,广州:花城出版社,1980年,第24页。
    3 刘再复:《性格组合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434页。
    1 韩少功:《灵魂的声音》,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3页。
    2 韩少功:《在小说的后台》,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34页。
    3 王安忆:《近日创作谈》,见《乘火车旅行》,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第38页、39页。
    1 王安忆:《<神圣祭坛>自序》,见《乘火车旅行》,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第43页。
    2 王安忆:《故事与讲故事》自序,见《故事与讲故事》,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2页至3页。
    1 王安忆:《纪实与虚构》,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第136-137页。
    1 王德威的论文《海派文学,又见传人》将王安忆归入为继张爱玲之后,海派文学又一重要的继承人。
    2 王安忆:《王安忆说》,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11页。
    3 王安忆:《王安忆说》,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274页。
    1 任一鸣:《解构与建构:中国女性文学与美学衍论》,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第284页。
    2 黎慧:《个人、性别、族:九十年代女性写作》,载《上海文化》,1996年第2期
    3 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15页。
    3 荒林:《作为女性主义符号的另类场景:西蒙·波伏娃、汉娜·阿伦特、苏珊·桑塔格的中国阅读》,载《中国
    女性主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1页。
    4 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8页。
    1 转引自赵宪章主编《20世纪外国美学文艺学名著精义》(增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47页。
    2 同上。
    1 转引自赵宪章主编:《20世纪外国美学文艺学名著精义》(增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49页。
    2 王安忆:《我爱比尔》,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0年,第2页。
    3 王安忆:《我爱比尔》,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0年,第12页。
    1 王安忆:《我爱比尔》,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0年,151页。
    2 王安忆:《妙妙》,见《弟兄们》,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第68页。
    3 王安忆:同上,第71页。
    4 王安忆:《妙妙》,见《弟兄们》,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第80页。
    王安忆:《妙妙》,见《弟兄们》,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第89页。
    2 同上,第112页。
    1 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第39页。
    2 [美]艾德里安娜·里奇:《强迫的异性爱和女同性恋的存在》,见[英]玛丽·伊格尔顿:《女性主义文学理论》,胡敏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39页。
    3 转引自张岩冰:《寻找我们母亲的花园——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女性主义传统理论》,载《河北师范大学学社科版》,1997年第3期,第65页。
    1 陈染:《陈染对话录——另一扇开户的门》,见《陈染文集》第4卷,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258页。
    1 王安忆:《弟兄们》,见《姊妹们:王安忆中短篇小说自选集》,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年,第72页。
    2 同上,第76页。
    1 王安忆:《弟兄们》,见《弟兄们》,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第29页。
    2 同上,第29页。
    1 盛宁:《二十世纪美国文论》,台北:淑馨出版社,1994年,第262页。
    2 [美]海登·怀特《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本文》,见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63页。
    3 [法]保罗·利科尔:《解释学与人文科学》,陶远华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00-306页。
    1 [美]伊丽莎白·福克斯--杰诺韦塞:《文学批评和新历史主义的政治》,见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52-66页。
    2 [美]海登·怀特:《“描绘逝去时代的性质”:文学理论与历史写作》,见[美]拉尔夫·科恩主编《文学理论的未来》,程锡麟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43页。
    3 吴矛:《论”新历史小说”对历史的重构》,载《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9期,第109页。
    1 陈思和:《略谈“新历史小说”》,载《文汇报》,1992年9月2日。
    2 王岳川:《重写文学史与新历史精神》,载《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第6期,第26-32页。
    1 朱迪恩.劳德.牛顿:《历史一如既往?女性主义和新历史主义》,见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04页。
    1 王安忆:《王安忆说》,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75页。
    2 王安忆:《长恨歌》,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年,第20页。
    3 同上。
    1 朱迪恩·劳德·牛顿:《历史一如既往?女性主义和新历史主义》,见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01页。
    2 乔以钢:《多彩的旋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05页。
    1 王安已:《长恨歌》,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年,第52页。
    2 同上,第47-48页。
    3 同上,第117页。
    4 同上,第174页。
    5 王安忆:《长恨歌》,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年,第215页。
    6 同上,第241页。
    1 王安忆:《长恨歌》,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年,第250页。
    2 同上,第259页。
    3 王安忆:《长恨歌》,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年,第324页。
    4 王安忆:《海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4页。
    5 徐其超:《从王琦瑶看<长恨歌>的艺术创新》,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第12期,第87页。
    1 王安忆:《我眼中的历史是日常的》,见《王安忆说》,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155页。
    2 张清华:《十年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回顾》,见陈思和编《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第二集,文学理论卷二》,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811-812页。
    3 王安忆:《重建象牙塔》,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第206页。
    4 王安忆:《<长恨歌>不是怀旧》,载《新民晚报》,2000年10月8日。
    1 王安忆:《探视城市变动的潜流——王安忆谈长篇新作<富萍>及其它》,载《新民晚报》,2000年8月6日。
    2 王安忆:《.长恨歌》,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年,第240页。
    3 王安忆:《长恨歌》,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年,第241页。
    1 张清华:《境外谈文》,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185页。
    1 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子》,王还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41页。
    2 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子》,王还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41页。
    3 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第42页。
    1 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第42页。
    2 刘思谦:《走进历史隧洞的女性写作:”女性新历史小说”笔谈》,见陈惠芬主编《当代中国女性文学文化批评文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9页。
    3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第197页。
    1 王德威:《落地麦子不死:张爱玲与张派传人》,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第188页。
    2 叶辛:《上海文学发展报告2009)),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8页。
    1 王安忆:《好婆与李同志》,见《文工团》,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217页。
    2 同上,第218页。
    3 同上,第229页。
    4 同上,第230页。
    1 王安忆:《纪实与虚构》,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第3页。
    2 王安忆:《鸠雀一战》,载《上海文学》,1986年第5期,第73页。
    1 王安忆:《富萍》,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4页。
    1 董之林:《女性写作与历史场景》,见陈惠芬编:《当代中国女性文学文化批评文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3页。
    2 王光明:《市场时代的文学——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文学对话录》,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01页。
    3 王德威:《落地的麦子不死——张爱玲与“张派”传人》,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第187页。
    4 王德威:《落地的麦子不死——张爱玲与“张派”传人》,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第187页。
    1 《女权主义与文学》,第148、149页,译文据《自成一家》(Making a difference)中相关段落略有改动;转引自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26页。
    1 王安忆:《长恨歌》,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年,第95-96页。
    2 王安忆:《长恨歌》,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年,第376页。
    1 王安忆:北京:《长恨歌》,作家出版社,1995年,第12-13页。
    2 同上,第260页。
    3 王安忆:《小城之恋》,见《岗上的世纪》,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82页。
    1 张岩冰:《法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语言理论》,载《复旦学报(杜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第107页。
    1 王安忆:《纪实与虚构》,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第130-132页。
    2 同上,第137页。
    3 同上,第164页。
    4 乔以钢:《多彩的旋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05页。
    5 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页。
    1 [法]埃莱娜·西苏:《美杜莎的笑声》,转引自张京媛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88、201页。
    1 李卫:《新时期中国作家对外国文学的接受:一个统计学的视角》,载《世界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第288页。
    2 同上,第289页。
    3 叶兆言、余斌:《午后的岁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70页。
    4 莫言:《小说的气味》,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26页。
    5 法]丹纳:《<英国文学>序言》,见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第236页。
    1 [法]丹纳:《<英国文学>序言》,见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239页。
    2 [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7-8页。
    3 茹志娟:《从王安忆说起》,见张新颖、金理主编:《王安忆研究资料上》,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92页。
    1 王安忆,姜小玲:《人生至乐是读书》,载《解放日报》,2005年8月12日。
    1 [美]苏珊桑塔格:《同时》,黄灿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184页。
    2 余华:《灵魂饭》,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2年,第239页。
    3 王安忆、张旭东:《文学如何呈现历史?——王安忆、张旭东对话,下》,载《文艺研究》,2005年第2期,第90页。
    1 王安忆、张新颖《王安忆,张新颖谈话录——我的文学人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23-24页。
    1 同上。
    2 曾艳兵:《东方后现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8页。
    1 姚冬梅:《论王安忆作品中的身份困境》,福建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硕士论文,2009年,第13页。
    1 王安忆:《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1页。
    2 王安忆:《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2页、13页、17页。
    1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申慧辉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第1页。
    2 Vladimir Nabokov, Lectures on Don Quixote, Fredson Bowers ed. 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Bruccoli Clark,1983, p.1.
    2 王安忆:《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10页。
    1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申慧辉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第129页。
    2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申慧辉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第337页。
    3 王安忆:《《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96页。
    4 王安忆:《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9页。
    5 王安忆:《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8页。
    1 王安忆:《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45页。
    2 王安忆:《小说家的十三堂课》,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14页。
    3 王安忆:《自述》,载《小说评论》,2003年第3期,第32页。
    4 王安忆:《漂泊的语言——王安忆自选集》之四,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第359页。
    5 同上,第330页。
    6 王安忆:《自述》,载《小说评论》,2003年第3期,第32页。
    1 王安忆:《《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页。
    2 王安忆:《漂泊的语言——王安忆自选集》之四,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第337页。
    3 王安忆:《自述》,载《小说评论》,2003年第3期,第33页。
    4 王安忆:《现代生活》,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页。
    1 钟红明:《王安忆写<富萍>:再说上海和上海人》,载《中国青年报》,2000年10月10日。
    2 王安忆:《故事和讲故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0页。
    1 王安忆:《故事与讲故事·自序》,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页。
    2 黎荔:《论王安忆小说的叙述方式》,载《唐都学刊》,1999年第4期,第82页。
    3 王安忆:《华丽家族——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世界》,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26页。
    1 同上,第5页。
    2 陆贵山:《文艺人学论纲》,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9页。
    1 王安忆:《华丽家族——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世界》,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9页。
    1 王安忆:《独语》,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年,第122页。
    1 王安忆:《独语·一岁一本》,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18页。
    1. Alexander, Michael. A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Basingstoke Hampshire:The Macmilian Press Limited,2000
    2. Gilbert, Sandra M. and Susan, Gubar. The Madwoman in the Attic:The Woman Writer and the Nineteenth-Century Literary Imagination. 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4.
    3. Horsman, Alan. The Oxford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The Victorian Novel. Oxford:Clarendon Press,1990.
    4.Jacobus, Mary. Reading Woman:Essays in Feminist Criticism. London:Methuen Co. Ltd, 1986.
    5.Levy,Anita.Other Women:The Writing of Class, Race and Gender,1832-1898.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
    6. Yue, Ma. Transmuting Trauma:Representations of Twentieth-Century History in Chinese Literature.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Press,2001.
    7.Lingzhen,Wang.Personal Matters-Women's Autobiographical Practice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8. Ban, Wang. Illuminations from the Past-Trauma, Memory, and History in Modern China. S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1.[美]埃默里·埃利奥托:《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朱通伯等译,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年。
    2.[英]托·斯·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南昌:百花洲出版社,1997年。
    3.[俄]巴赫金:《小说理论》,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4.[法]罗兰·巴特: 《恋人絮语:一个解构主义的文本》,汪耀进、武佩荣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5.北京大学西语系资料组编:《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文学家艺术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商务印书馆,1971年。
    6.[美]瓦尔特·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7.[丹麦]勃兰兑斯:《19世纪文学主流》,刘半九、徐式谷、张道真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8.[法]西蒙·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
    9.[荷兰]佛克马·伯顿斯:《走向后现代主义》,王宁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10.[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幅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顾爱彬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11.蔡翔:《回答今天·关于现代性问题的阅读札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
    12.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13.曹文轩:《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4.陈思和:《新文学传统与当代立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15.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16.陈晓明:《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17.陈平原:《小说: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18.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版。
    19.陈娟:《记忆和幻想——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
    20.陈顺馨:《1962夹缝中的生存》,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21.陈晓兰:《女性主义批评与文学诠释》,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年。
    22.程乃珊:《上海探戈》,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
    23.[澳大利亚]约翰·多克:《后现代主义与文化大众》,吴松江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
    24.方珊:《形式主义文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25.[美]埃利希·弗洛姆:《为自己的人》,张依依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
    26.[英]福斯特:《小说面面观》,苏炳文译,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
    27.[加拿大]诺斯洛普·弗莱:《批评的剖析》,陈慧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
    28.[法]阿兰·罗伯·格里耶:《快照集:为了一种新小说》,李路明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
    29.格非:《小说艺术面面观》,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
    30.[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
    31.[美]贝尔·胡克斯:《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晓征,平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32.胡全生:《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33.荒林、王光明:《两性对——20世纪中国女性与文学》,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
    34.季红真:《众神的肖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35.[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
    36.[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37.[美]弗莱德里克·R·卡尔:《现代与现代主义——西方文化思潮的历史转型》,陈永国、傅景川译,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38.孔范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6年。
    39.[捷]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董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40.[美]苏珊·S·兰瑟:《虚构的权威》,黄必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41.[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42.李赋宁总主编:《欧洲文学史》(第二卷)北京:商务图书馆,2001年。
    43.[美]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毛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44.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45.李小江:《身临其境一性别·学问·人生》,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
    46.李小江等:《文学、艺术与性别》,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
    47.李今:《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48.刘小枫:《沉重的肉身》,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49.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5年。
    50.陆杨:《精神分析文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51.[英]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王峻岩等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年。
    52.罗钢:《叙事学导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53.[美]安妮特·T·鲁宾斯坦:《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上、中、下),陈安全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
    54.[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55.[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56.马逢洋:《上海:记忆与想象》,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年。
    57.[美]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林方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58.[英]H·A·梅内尔:《审美价值的本性》,刘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59.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60.[英]陶丽·莫伊:《性与文本政治——女权主义文学理论》,林建法等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
    61.[美]J.希里斯·米勒:《解读叙事》,申丹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62.梅绍武:《西园拾锦——英美作家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63.南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99个关键词》,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
    64.牛运清:《长篇小说研究专集》,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
    65.[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申慧辉等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66.钱理群:《心灵的探寻》,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
    67.[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68.任一鸣:《解构与建构:中国女性文学与美学衍论》,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
    69.[瑞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冯川、苏克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
    70.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
    71.盛英:《中国女性文学新探》,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
    72.[美]M·E·斯皮罗:《文化与人性》,徐俊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
    73.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74.[美]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笛福、理查逊、菲尔丁研究》,高原、董红钧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
    75.万燕:《心灵的性别》,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年。
    76.汪介之:《选择与失落:中俄文学关系的文化观照》,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
    77.王岳川:《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78.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79.王政、杜芳琴:《社会性别研究选择》,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80.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81.王国荣:《跨世纪的上海都市文化形象》,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
    82.王晓明:《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学分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83.[德]E·M·温德尔:《女性主义神学景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
    84.文池:《俄罗斯文化之旅:在北大听讲座⑧》,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
    85.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下》,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
    86.吴福辉:《都市旋涡中的海派小说》,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
    87.吴士余:《中国文化与小说思维》,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88.[英]弗吉尼亚·伍尔芙:《伍尔芙随笔全集》《1-4》,王斌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89.[美]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1-7),杨自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 版社,1987—2005年。
    90.徐岱:《边缘叙事——20世纪中国女性小说个案批评》,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
    91.徐坤:《双调夜行船》,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92.谢有顺:《我们内心的冲突》,广州:广州出版社,2000年。
    93.杨炳华:《几度风雨海上花》,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
    94.杨义:《杨义文存》《第二、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95.杨莉馨:《异域性与本土化:女性主义诗学在中国的流变与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96.尹鸿:《徘徊的幽灵——弗洛伊德主义与中国二十世纪文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97.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98.[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99.[英]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100.[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101.赵园:《北京:城与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02.赵毅衡:《礼教下延之后》,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103.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叙述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1998年。
    104.张志忠:《1993世纪末的喧哗》,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105.张岩冰:《审视第二性》,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年。
    106.张英:《文学的力量——当代著名作家访谈录》,民族出版社,2001年。
    107.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108.张清华:《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
    109.朱立元主编:《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1.陈思和:《告别橙色的梦——读王安忆的三部小说》,见《笔走龙蛇》一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2.陈思和:《营造精神之塔——论王安忆90年代初的小说创作》,《文学评论》,1998年第6期。
    3.陈思和《从细节出发——王安忆近年短篇小说艺术初探》,《上海文学》,2003年第7期。
    4.陈思和、王室忆、郜元宝、张新颖、严锋:《当前文学创作中的“轻”与“重’——文学对话录》,《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第5期。
    5.戴翊:《从表现和参与的真诚到体验和探究的执著——王安忆论》,《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第2期。
    6.方克强:《王安忆论——亲子间离情结与命运观》,《文艺争鸣》,1992年第5期。
    7.季红真:《守护女性的精神》,见《众神的肖像》一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8.程德培:《面对“自己”的角逐——评王安忆的“三恋”》,《当代作家评论》,1987年第2期。
    9.黄子平:《语言洪水中的坝和碑——重读中篇小说<小鲍庄>》,《北京文学》,1989年第7期。
    10.焦桐:《天生是个女人——谈王安忆》,《小说评论》,1993年第3期。
    11.焦桐:《小说戏剧性的消解和回归——王安忆近期小说评价》,《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6期。
    12.梁鸿:《生命存在的赞美诗——重读“三恋”兼谈王安忆的创作理念》,《青海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13.李洁非:《王安忆的新神话——一个理论探讨》,《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第5期。
    14.李文波:《惯看海上繁华梦,江山依旧枕寒流——王安忆的悲剧意识分析》,《小说评论》,1997年第2期.
    15.李念:《西西弗斯的咏叹——评王安忆近作(神圣祭坛>、<叔叔的故事)、(妙妙)》,《文艺争鸣》,1992年第5期。
    16.罗岗:《寻找消失的记忆——对王安忆<长恨歌>的一种读解》,《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第5期。
    17.吕幼筠:《试论王安忆小说中的性别关系》,《广东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18.汪政、晓华:《论王安忆》,《钟山》,2000年第4期。
    19.王绯:《理性与情悟》,《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1期。
    20.王绯:《女人:在神秘巨大的性爱力面前——王安忆“三恋”的女性分析》,《当代作家评论》,1988年第3期。
    21.王德威:《海派作家又见传人》,《读书》,1996年第6期。
    22.王向东:《向人类生命本质和生存本义的逼近——王安忆人性、人生论》,《唯实》,2000年第8-9期。
    23.王澄霞:《精神家园的深情回望——评王安忆九十年代末的短篇小说创作》,《扬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24.王晓明:《从“淮海路”到“梅家桥”——从王安忆小说创作的转变谈起》,《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
    25.王雪瑛:《生长的状态——论王安忆九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2期。
    26.吴义勤等:《文本化的“上海”——新长篇讨论之二:王安忆的(富萍)》,《小说评论》,2001年第2期。
    27.吴义勤:《反抗孤独:由敞开到重建——王安忆<纪实与虚构>解读》,《扬州师院学报》,1994年第2期。
    28.吴俊:《王安忆的叙事技艺——<富萍>阅读札记》,《百花洲》,2001年第2期。
    29.吴俊:《瓶颈中的王安忆——关于<长恨歌>及其后的几部长篇小说》,《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5期。
    30.徐德明:《王安忆:历史与个人之间的“众生话语”》,《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
    31.张志忠:《王安忆小说近作漫谈》,《文学评论》1992年第5期。
    32.张旭东:" Shanghai Nostalgia:Postrevolutionary Allegories in An-yi Wang's Literary Production in the 1990s", East Asia Cultures Critique-Volume 8, Number 2, Fall 2000Duke University Pres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