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宋代商人家庭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宋代商人家庭研究是家庭史与商业史研究的一个交汇点。宋代的文集、笔记小说、方志,以及墓志资料中程度不同地记载了宋代商人家庭的有关情况。本文尝试从经济史与社会史相结合这一视角出发,努力探究趋于真实的宋代商人家庭生活状态。
     宋代商人家庭的居住环境与经商活动、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从家庭居住地的空间分布看,与唐代长安强制措施下聚居两坊的布局相比,宋代两京(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商人家庭择居的自由度更大,呈现聚居与散居并存的特点。从家庭住宅与经商活动空间的关系看,“宅店分离”较好地保留了家人生活的私密性空间,“宅店合一”更便于经商活动的开展,租赁住宅则是维持家计的权宜之选。从家庭住宅与日常生活空间的关系看,居住环境与家庭经济实力直接相关。富商大贾择居时主要考虑居住的舒适度,追求的是生活。他们的住宅往往“逾制”,不仅拥有园林式宅院,还“宅外有别业”,形成家外有家的居住模式;收入微薄的小商贩择居以便于经商为第一要义,讲究的是生存。住宅时常因陋就简,随遇而安而已。
     宋代商人的家庭生计富于变化。家庭生计的角色结构更为多样,可分为夫妻主导型、父子主导型、全家参与型,以及独自支撑型,这与小农家庭“男耕女织”的角色分工不同。宋代小农家庭谨守四季之时莫能违,是待时而动,商人家庭则是乘时而动,在不断捕捉商机之中寻求发家致富。乘时逐利、灵活治生、诚信与否皆为利、借钱经商、偶然发家,都是乘时而动之举。宋代商人的家庭经济观念尚在“进退”之间。“尚利求富”是进而为商之举,“浮财易失”、“不乐己业”则流露出经商的无助与无奈,常有退而为农的想法。宋代商人家产的析分和流向更能体现其“求稳”的愿望,这是一种“半农半商”心态的流露。
     宋代商人的婚姻生活既不是风花雪月,也非举案齐眉,而是与社会变动、家庭经济状况,以及经商活动方式直接有关。受“婚姻不问阀阅”之风影响,宋代商人择婚士人成为其婚姻的一大特色。商人家庭之间经济状况的差异往往成为彼此通婚的现实阻隔,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又是夫妻关系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这反映出商人阶层内部的差异与家庭成员间的不平等。商娼关系多数情况下仅为商人婚姻的暂时性补充,与宋代商人离家经商、夫妻分居的生活方式不无关系。
     宋代商人妇作为家中的“半边天”,对于家庭生活的维系尤为重要。商人妇通常带着“名利”入夫家,或者以嫁奁给夫家提供财力支持,或者以出身给夫家带来名誉。此后,养家与守家成为商人妇家庭生活的重任。走出家门专职经商以养家是宋代商人妇养家的特点之一,夫妇共同经商,协助丈夫经商也是商人妇参与养家的方式。守家之难莫过行商妇,行商妇不仅承受着精神上的孤苦,还要面临诸多家庭困难。姻亲扶助、外出寻夫,以及私通成为摆脱生活困境的几种途径,其中也反映出守家行商妇独立维持家庭生计能力的不足,这与经商养家的商人妇形成鲜明对比。
     宋代商人家庭父子间的代际变化,从家庭传承的视角透视出了商人家庭的名利观,代际变化主要体现在家产流向与社会身份变化两方面。代际间营生旨趣、家风传承的差异使商人家庭走向了兴家、败家两条不同的发展轨迹。父辈的权威与导向对代际变化有直接影响,父商子仕的变化最能体现这一点。代际中断时家庭经济出现波动,商人家庭常采取姻戚抚育幼子、立养子等补救形式使家庭的传承不至中断。宋代商人家庭也实行诸子平均析产,父辈的权威并不能完全阻止家产析分时的离心倾向。
     宋代商人家庭的社会交往面扩大,但与亲属邻里的交往“人情味”更浓,鲜见家庭间深层次的经商合作。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商人家庭与官僚、士人的走近与交往,但家庭财富的累积并未带来其社会地位根本性的改观。
     宋代商人家庭的鬼神崇信体现了其于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间的多次游走。家庭生计中的鬼神崇信,既反映出通过超自然力多获利的愿望,也透露出应对现实处境时的无奈。宋代商人家庭中,夫妻关系的维系主要靠家庭内部的捏合力,家庭外来的压力对婚姻及家庭的稳固作用影响不明显。鬼魅崇信往往成为修复夫妻关系,化解婚外情冲突的一种途径。
     宋代商人家庭的经商活动以及日常生活的诸多安排都与其观念直接相关,寻求内心深处的真实观念可以更深层地解读商人家庭。与宋代乡村小农家庭、明清商人家庭相比,宋代商人家庭的观念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尚官进而入仕”的社会价值取向,“重家胜过经商”的家庭观念,和“善变但更求稳”的生活理念。观念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国古代根深蒂固的官本位传统观念、浓厚的家观念,和不自觉回归的小农意识是解读宋代商人家庭观念特色的几把钥匙。从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深远影响这一视角出发,或许也可以为“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始终未能突破旧的体制框架”这一谜团提供一种解题思路。
The study of the merchant family in the Song Dynasty is an intersection in the field of family history and commerce history. The merchant family life in the Song Dynasty is recorded in different kinds of history data, through which we can find out the real life of their families.
     The first chapter centers on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of the mechant falimy in the Song Dynasty. Comparing with the Tang Dynasty, the merchant family in the Song Dynasty have more freedom. They can decide the dwelling places by themselves.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has a connection with the economic strength of the family. Wealthy merchants can live a comfatable life, while the ordinary merchants have to dwell in shabby houses.
     The second chapter centers on the flexible livelihoods of merchant family. They take flexible measures in the division of family labor and the style of business. The merchant economic family ideas are incarnat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family arrangement.
     The third chaper centers on the marriage of the merchants in the Song Dynasty. It is an obvious change that the merchants and the bureaucracy are related by marriage. The merchant family members are separated to different places due to the the family economic strength. And also the changes of the economic strength influence the conjugal relationship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merchants and the prostitutes is related to the commercial style of the merchants.
     The fourth chapter centers on the merchant wives. They bring fame and wealth to their husbands and families. Some merchant wives support family by themselves, some merchant wives live in solitude, and sometimes they excite themselves from different positions.
     The fifth chaper centers on the changes of family memberships. Elder generation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family, and many affairs in the family will be prosperous when the parents are strict with their childen. Great changes take place between different generations when family properties is divided, so elder generation appears especially important in the changes of family memberships.
     The sixth chapter centers on the merchants’social intercommunication. The scope of their social association is widly expanded. The merchant family have intimate associations with their relatives and neighbors, and meanwhile they hope that they could have more intimate associations with bureaucrats at the times.
     The seventh chaper centers on the beliefs in ghosts and gods. Not only the merchant family in the Song Dynasty believe in religion, but also they suffer from ghosts’reprisals. These phenomenon reflects the real family life of the merchants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sense of the merchant family in the Song Dynasty penetrated in their daily life.
     Comparing with the peasant family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the merchant family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the merchant family in the Song Dynasty has its distinct features—they advocate bureaucracy, attach more importance to their families, and yearn for stable lifestyles.
引文
①张国刚主编:《中国家庭史》卷首语,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页。
    ②张国刚主编:《中国家庭史》卷首语,第3页。
    ①邢铁:《宋代家庭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页。在其另一专著中专门论及工商家庭中的继产问题,详见邢铁:《家产继承史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32-156页。
    ①见王曾瑜:《开拓宋代史料的视野与〈三言〉、〈二拍〉》,《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张邦炜:《黄宽重〈宋代的家族与社会〉读后》,《历史研究》2007年第2期。
    ②明人所编《五朝小说》序言,转引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第93页。
    ③张文飞的博士论文较详细地阐述了《夷坚志》各志的成书过程及内容上的特点,此外还论述了小说的艺术特色和洪迈的思想,为全面地认识《夷坚志》的价值提供了较充足的材料。详见张文飞:“洪迈《夷坚志》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8年。
    ④陆游:《剑南诗稿》卷37《题〈夷坚志〉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何卓:《夷坚志》点校说明,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2006重印),第1页。
    ②洪迈:《夷坚志·夷坚乙志序》,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2006重印),第185页。
    ③洪迈:《夷坚志·夷坚丁志序》,第537页。
    ④洪迈:《夷坚志·夷坚三志己序》,第1303页。
    ⑤林辰:《神怪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15页。
    ①《夷坚志·诸家序跋》,第1834页。
    ②陈先枢:《宋代汴梁、临安两都的店铺装饰》,《重庆商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③郭天昊:《试论宋代的专营店铺及其招牌广告》,《史学月刊》1999年第5期。
    ④李春棠:《从宋代酒店茶坊看商品经济的发展》,《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3期;李春棠:《坊墙倒塌以后——宋代城市生活长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⑤刘清荣:《宋代茶馆述论》,《中州学刊》2006年第3期。
    ①全汉升:《宋代都市的夜生活》,《食货》第1卷创刊号,1935年。
    ②张家驹:《宋室南渡后的南方都市》,《食货》第1卷第10期,1936年。
    ③康弘:《宋都夜市述略》,《中州学刊》1992年第2期。
    ④陈新元:《宋代城市商业的经营特色》,《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
    ⑤张金花:《宋代的广告与城市市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论宋代商人的广告自觉》,《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⑥全汉升:《宋代女子职业与生计》,《食货》第1卷第9期,1936年。
    ⑦张金花:《宋代女性经商探析》,《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4期。
    ⑧彭良友:《两宋时代福建商业经济的发展》,《宋史研究论文集》(1987年年会编刊),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
    ⑨郭丽冰:《〈夷坚志〉中的劳动妇女》,《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⑩张金花:《宋诗与宋代商业》,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
    11邵育欣:“宋代笔记小说中的妇女形象”,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2005年。
    12苗玉勤:“试论宋代妇女的地位及其社会作用”,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2005年。
    13戚良艳:“宋代士人妇女在家庭经济运营中的作用”,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①吴旭霞:《浅谈宋代妇女的就业》,《学术研究》1997年第10期。
    ②(美)伊沛霞著,胡志宏译:《内闱:宋代的婚姻与妇女生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32页。
    ③张邦炜:《两宋妇女的历史贡献》,《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第6期。
    ④许惠民:《两宋的农村专业户》,《历史研究》1987年第6期。
    ⑤邢铁:《宋代家庭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中国家庭史》第三卷《宋辽金元时期》,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①傅宗文:《宋代草市镇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
    ②见龙登高研究宋代小农家庭与市场的系列文章,主要有《宋代的小农家庭与农村市场》,《思想战线》1991年第6
    期;《个体小农家庭经营方式的历史演变》,《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中国传统市场发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③梁庚尧:《南宋的农村经济》,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④孔经纬、李普国:《关于宋朝富裕普通工商业者成长的某些事实》,《历史教学问题》1957年第3期。
    ⑤王方中:《宋代民营手工业的社会经济性质》,《历史研究》1959年第2期。
    ⑥龙登高:《略论宋代士大夫家庭的经济生活》,《史学月刊》1991年第4期。
    ⑦刘树友:《从〈夷坚志〉看宋代城市下层居民》,《固原师专学报》1991年第1期。
    ⑧鞠清远:《南宋官吏与工商业》,《食货》第2卷第8期,1936年。
    ⑨贺达:《宋代官僚经商之风摭谈》,《河北学刊》1992年第2期。
    ⑩程民生、白连仲:《论宋代官员、士人经商——兼谈宋代商业观念的变化》,《中州学刊》1993年第2期。
    11韩瑞军:《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官吏经商》,《江苏商论》2007年第2期。
    12赵晓耕:《宋代官商及其法律调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①张邦炜:《婚姻与社会(宋代)》,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②宋军风:《唐宋商人婚姻变迁探析》,《石油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③吴旭霞:《试论宋代婚姻重科举士人》,《广东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
    ④唐群:《宋代“榜下捉婿”之风及其影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⑤张邦炜:《试论宋代“婚姻不问阀阅”》,《历史研究》1986年第3期。
    ⑥朱瑞熙:《宋代社会风尚》,《抚州师专学报》1991年第3期。
    ⑦方建新:《宋代婚姻论财》,《历史研究》1986年第3期。
    ⑧李智萍:《宋代宗女婚姻论略》,《殷都学刊》2004年第1期。
    ⑨王桂清:《略述“三言”中商人的婚姻及家庭》,《学术交流》1996年第1期。
    ⑩田欣、薛志清:《宋代商人心态探微——婚姻生活和业儒求仕行为考察》,《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①徐少锦:《中国古代商贾家训探析》,《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98年第1期。
    ②李浩:《中国古代商贾家族教育传统初探》,《民俗研究》2006年第2期。
    ③谈敏:《历代家训中的经济要素》,《中国史研究》1986年第2期。
    ④杨华星:《从家训看中国传统家庭经济观念的转变——以宋代社会为中心的分析》,《思想战线》2006年第4期。
    ⑤赵振:《试论唐宋家训文献的转型与特点》,《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⑥杨华:“论宋朝家训”,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⑦邢铁:《家产继承史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⑧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①傅宗文:《宋代草市镇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
    ②(日)斯波义信著,庄景辉译:《宋代商业史研究》,台北:稻禾出版社,1997年。
    ③陈先枢:《宋代汴梁、临安两都的店铺装饰》,《重庆商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④全汉升:《宋代东京对于杭州都市文明的影响》,《食货》第2卷第3期,1936年。
    ⑤龙登高:《南宋临安的娱乐市场》,《历史研究》2002年第5期。
    ⑥吴松弟:《南宋移民与临安文化》,《历史研究》2006年第5期。
    ⑦邱树森:《宋代的外贸与“蕃商”》,《江苏商论》2003年第6期。
    ⑧庄为玑、庄景辉:《泉州宋船香料与蒲家香业》,《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2~3期。
    ⑨王仁杰:《宋元之际的回回巨商蒲寿庚》,《江苏商论》2004年第3期。
    ①赵彦卫《云麓漫钞》卷3,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47页。
    ②周淙:《乾道临安志》卷1《行在所·宫阙》,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页,丛书集成初编。
    ③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294页。
    ④对江商海贾择居凤凰山周边这一问题,中外学者早有关注,如日本学者斯波义信早在20世纪五十年代就予以关注,文中述及“凤凰山本身又称‘客山’,以江商海贾为中心的留寓富商,在该山和吴山周围建有邸宅。”④徐吉军在《南宋都城临安》一书中也指出凤凰山为“以外贸而致富的商贾”④居所;也有的学者认为《梦粱录》的这段资料所指的地域为临安而不仅仅是凤凰山。笔者以为,《梦粱录》的这段记载所指地域为凤凰山周边更为合理。
    ⑤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22《凤凰山》,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576页,影印宋元方志丛刊。
    ⑥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22《凤凰山》,第3576页,影印宋元方志丛刊。
    ①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22《凤凰山》,第3576页,影印宋元方志丛刊。
    ②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22《凤凰山》,第3576页,影印宋元方志丛刊。
    ③祝穆:《方舆胜览》卷1,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2页。
    ④《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卷5《宋都杭州的商业中心》,第319页。
    ⑤脱脱等:《宋史》卷404《孙逢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2225页。
    ①《宋会要辑稿·方域》4之23。
    ②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73,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2858页。
    ③陶宗仪:《说郛》卷35上《谐史》,《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215页。
    ⑤徐吉军:《南宋都城临安》,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年,第190页-209页。
    ⑥《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卷5《宋都杭州的商业中心》,第321页。
    ①《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卷5《宋都杭州的商业中心》,第324页。
    ②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18页。
    ③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271页。
    ④临安官署的空间分布主要依据了杨宽的《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中的相关论述。详见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第358-371页。
    ①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294页。
    ②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193页。
    ③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242页。
    ④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94页。
    ⑤见《咸淳临安志》所载《皇城图》摹本。
    ①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巻3《诸色杂卖》,中华书局,1982年(2008重印),第119页。
    ②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巻3《诸色杂卖》,第119页。
    ③楼钥:《攻媿集》卷11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宋会要辑稿·方域》10之8。
    ⑤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241页。
    ①程民生:《宋代物价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0页。
    ②程民生:《宋代物价研究》,第56页。
    ③《宋会要辑稿·食货》68之109。
    ④《宋会要辑稿·方域》13之27。
    ⑤王明清:《挥麈录》后录卷7,《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第239页。
    ①张娜:“唐代长安城内市民家庭与坊市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第19页。对唐代工商业者居住地的描述采用了文中观点。
    ②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92,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9525页。
    ③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第313页。
    ①《夷坚志》三志己卷2《姜七家猪》,第1313页。
    ②《夷坚志》三志己卷2《颜氏店鹅》,第1314页
    ③《夷坚志》三志己卷2《姜店女鬼》,第1314页。
    ④欧阳健、萧相恺编订:《宋元话本小说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6页。
    ①欧阳健、萧相恺编订:《宋元话本小说集》,第320页。
    ②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100页。
    ③欧阳健、萧相恺编订:《宋元话本小说集》,第476页。
    ④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卷下《吴生坐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72页。
    ⑤欧阳健、萧相恺编订:《宋元话本小说集》,第286页。
    ⑥《夷坚志》三志己卷9《干红猫》,第1372页。
    ①《夷坚志》支志癸卷3《宝叔塔影》,第1239页。
    ②《夷坚志》丙志卷18《张拱遇仙》,第520页。
    ③王闢之:《渑水燕谈录》卷9《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12页。
    ④《夷坚志》甲志卷4《吴小员外》,第29页。
    ①《夷坚志》丁志卷7《荆山客邸》,第596页。
    ②南剑州即今福建南平市。
    ③《夷坚志》三志己卷2《璩小十家怪》,第1316页。
    ④《夷坚志》支志乙卷2《黄若讷》,第807页。
    ⑤《夷坚志》支志乙卷2《茶仆崔三》,第805页。
    ⑥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91页。
    ⑦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93页。
    ⑧袁褧:《枫窗小牍》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93页。
    ①《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47。
    ②《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46。
    ③徐吉军:《南宋都城临安》,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年,第39页。
    ④《夷坚志》丁志卷6《泉州杨客》,第587页。
    ⑤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299页。
    ⑥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100页。
    ⑦《夷坚志》丁志卷4《王立爊鸭》,第571页。
    ①《宋史》卷390《张大经传》,第11955页。
    ②司马光:《文国温正公文集》卷23《论财利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夷坚志》丁志卷14《明州老翁》,第655页。
    ④《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前集卷1《仿人做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6页。
    ⑤《夷坚志》支志乙卷1《王彦太家》,第796页。
    ⑥杨倩描在其专著《南宋宗教史》一书中专门谈及因经商来华的穆斯林商人定居的情况,并对其移居地的建筑特色做了较详细的分析。详见:杨倩描:《南宋宗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49-264页。
    ①岳珂:《桯史》卷11《番禺海獠》,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2005年重印),第125、126页。
    ②庄为玑、庄景辉曾撰文论述了蒲家的香料贸易,文中驳斥了蒲寿庚专蕃舶之利三十年为做市舶司三十年的说法,认为蒲寿庚升任市舶司当在宋末元初。详见庄为玑、庄景辉:《泉州宋船香料与蒲家香业》,《厦门大学学报》1978年2~3期,第174页。
    ③《宋史》卷185《食货志》,第4537页。
    ④《文献通考》卷20《市籴考一·市舶互市》,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⑤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120,《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宋史》卷446《苏缄传》,第13156页。
    ②《中国风俗通史》第三章居住与建筑风俗,专门谈及住宅外拥有园馆别业的现象,详见徐吉军等:《中国风俗通史》(宋代卷),上海:上海出版社,第163页。
    ③文莹:《湘山野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997重印),第43页。
    ④王存:《元丰九域志》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2005重印),第2页、第39页。
    ①欧阳修:《文忠集》卷10《朱家曲》,《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梅尧臣:《宛陵集》卷8《舟次朱家曲寄许下故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欧阳修:《文忠集》卷10《朱家曲》。
    ④关于东京的繁塔,周宝珠曾对该塔做了较为详细的考证,本文对繁塔的描述就采用了文中的说法。详见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528-531页。
    ⑤苏舜钦:《苏学士集》卷3《和邻几登繁台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文莹:《湘山野录》卷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997重印),第43页。
    ⑦文莹:《湘山野录》卷下,第43页。
    ①柯宏伟:《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东京酒店建筑的特色》,《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②欧阳健、萧相恺编订:《宋元话本小说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6页。
    ③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卷下《文山书为北人所重》,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86页。
    ④《夷坚志》补卷12《傅道人》,第1654、1655页。
    ⑤欧阳健、萧相恺编订:《宋元话本小说集》,第477页。
    ⑥《夷坚志》三志己卷2《姜七家猪》,第1313页。
    ⑦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外四种),第237页。
    ⑧高翥:《菊磵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陈柏泉:《江西出土墓志选编》第2编《北宋墓志》,“黄州教练使李贞墓志铭”,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9页。
    ②陈柏泉:《江西出土墓志选编》第2编《北宋墓志》,“黄州教练使李贞墓志铭”,第9、10页。
    ①《夷坚志》补卷16《蔡五十三姐》,第1697页。
    ②《夷坚志》支志甲卷4《九里松鳅鱼》,第743页。
    ③关于这一商人群体在第一章“租赁住宅”这一题目下已做分析,此不重述。
    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太平兴国二年五月”条,第405页。
    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9,“庆历四年五月壬戌朔”条,第3606页。
    ①《夷坚志》支志丁卷9《淮阴张生妻》,第1039页。
    ②《夷坚志》丁志卷第7《荆山客邸》,第596页。
    ③朱熹:《晦庵集》卷98《外大父祝公遗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朱熹:《晦庵集》卷98《外大父祝公遗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王闢之:《渑水燕谈录》卷9《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12页。
    ①登州即今山东省龙口市。
    ②《夷坚志》三志己卷3《宗立本小儿》,第1322页。
    ③《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4《惩恶门》,“因赌博自缢”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30页。
    ④《夷坚志》补卷16《蔡五十三姐》,第1697页。
    ①关于父子两代人之间治生经验的传承与代际间家庭财富的变化,详见本论文第五章“宋代商人家庭父子间的代际变化”部分,此不赘述。
    ②《夷坚志》支志景卷1《江陵村侩》,第883页。
    ③《夷坚志》三志辛卷6《胡廿四父子》,第1428页。
    ④欧阳健、萧相恺编订:《宋元话本小说集》,第268页。
    ①欧阳健、萧相恺编订:《宋人话本小说集》,第476页。
    ②《夷坚志》三志己卷3《支友璋鬼狂》,第1324页。
    ③周密:《齐东野语》卷20《莫氏别室子》,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65页。
    ④《夷坚志》支志甲卷4《钱塘老僧》,第742页。
    ⑤《夷坚志》补卷16《卖鱼吴翁》,第1695页。
    ⑥《夷坚志》甲志卷1《石氏女》,第7页。
    ⑦《夷坚志》甲志卷4《吴小员外》,第29页。
    ①《夷坚志》补卷20《桂林秀才》,第1733页。
    ②《夷坚志》三志己卷2《璩小十家怪》,第1316页。
    ③《夷坚志》三志辛卷8《申师孟银》,第1446页。
    ④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卷17《贾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夷坚志》支志乙卷1《董成二郎》,,第800页。
    ⑥陶宗仪:《说郛》卷29下《涧泉日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夷坚志》三志己卷2《程喜真非人》,第1315页。
    ①《夷坚志》支志丁卷3《海山异竹》,第987页。
    ①《夷坚志》支志丁卷3《海山异竹》,第987页。
    ②苏辙:《栾城集》卷12《次韵子瞻感旧见寄》,《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夷坚志》丙志卷19《感恩院主》,第525页。
    ④程民生的《宋代物价研究》对宋代各类物品的价格及其性价比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解读,并就宋钱的购买力做了较详细的分析,详见程民生:《宋代物价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93-608页。
    ⑤《夷坚志》补卷7《直塘风雹》,第1609页。
    ⑥华亭位于今上海市松江区。
    ⑦《夷坚志》补卷12《华亭道人》,第1655页。
    ⑧《夷坚志》三志己卷2《姜七家猪》,第1313页
    ①《夷坚志》支庚卷5《武女异疾》,第1174页。
    ②《夷坚志》乙志卷7《布张家》,第42页。
    ③《夷坚志》支志景卷5《许六郎》,第916页。
    ④《夷坚志》支志丁卷3《张四海蛳》,第991、992页。
    ⑤《夷坚志》支志景卷5《郑四客》,第919页。
    ①《夷坚志》支志癸卷4《画眉山土地》,第1249页。
    ②洺州即今河北永年。
    ③《夷坚志》丁志卷7《荆山客邸》,第596页。
    ④丹阳即今江苏省丹阳市云阳镇。
    ①张知甫:《可书》(合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26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90,“仁宗嘉佑四年”条,第4578页。
    ③乐平位于今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西南。
    ④《夷坚志》丁志卷19《许德和麦》,第700页。
    ⑤《夷坚志》补卷25《鄱阳雷震》,第1778页。
    ⑥《东坡全集》卷48《策断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夷坚志》甲志卷8《哮张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特别说明,由于《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点校本未收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的几则材料,因此,就本则材料的版本加以说明。
    ①《夷坚志》丁志卷8《王七六僧伽》,第1032页。
    ②《夷坚志》支志癸卷5《陈泰冤梦》,第1154页。
    ③《夷坚志》支志戊卷8《许大郎》,第1110页。
    ①邢州即今河北邢台市。
    ②《夷坚志》乙志卷7《布张家》,第243页。
    ③《夷坚志》乙志卷7《布张家》,第244页。
    ④《夷坚志》丁志卷9《盐城周氏女》,《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夷坚志》补卷6《王兰玉童》,第1604、1605页。
    ①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卷17《贾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夷坚志》补卷12《华亭道人》,第1655页。
    ③欧阳修:《文忠集》卷163《湘潭县修药师院佛殿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夷坚志》支志戊卷2《王彦谟妻》,第1062页。
    ②漆侠:《宋代经济史》,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第1142页。
    ③《宋会要辑稿·食货》18之28。
    ④陶宗仪:《说郛》卷44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育子入仕的行为将在第五章“宋代商人家庭父子间的代际变化”中展开探讨,此不赘述。
    ②《夷坚志》支志乙卷1《翟八姐》,第802页。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太平兴国二年五月”条,第405页。
    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9,“庆历四年五月壬戌朔”条,第3606页。
    ③《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前集卷1《仿人做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6页。
    ④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卷17《贾说》。
    ⑤关于宋代的居住与建筑风俗在《中国风俗通史》(宋代卷)中有较为详细的阐述,书中从居室风尚、择居与建房习俗、住居的建筑式样、住宅装饰与起居用具几个方面对宋代的居住和建筑风俗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详见徐吉军等:《中国风俗通史》(宋代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57-229页。
    ⑥陆游:《渭南文集》卷4《上殿札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宋会要辑稿·食货》18之25。
    ①《夷坚志》支志戊卷5《刘元八郎》,第1086页。
    ②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294页。
    ③陈柏泉:《江西出土墓志选编》第2编《北宋墓志》,“通直郎张潜行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85页。
    ①黄震:《黄氏日抄》卷78《四月初一日中途欲发劝粜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夷坚志》甲志卷8《鄂渚王媪》,第775页。
    ③《夷坚志》补卷6《王兰玉童》,第1605页。
    ④《夷坚志》甲志卷12《林积阴德》,第100页。
    ⑤《夷坚志》三志辛卷7《阎大翁》,第1439页。
    ⑥陆游:《老学庵笔记》卷8,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2006重印),第105页。
    ⑦陈柏泉:《江西出土墓志选编》第2编《北宋墓志》,“通直郎张潜行状”,第81页。
    ⑧袁采:《袁氏世范》卷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关于商人家庭为家中子弟的教育支出,将在第五章第三节“父商子仕”这一问题时召开论述。
    ②陈柏泉:《江西出土墓志选编》第2编《北宋墓志》,“通直郎张潜行状”,第83页。
    ③《夷坚志》支庚卷6《处州客店》,第1178页。
    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9,“仁宗嘉祐四年三月戊戍”条,第4553页。
    ⑤《夷坚志》支志甲卷5《灌园吴六》,第752页。
    ⑥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卷下《佛莲家赀》,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93页。
    ⑦窦仪等:《宋刑统》卷12《户婚律》,“死商钱物”条,第199页。
    ①《宋会要·职官》44之8。
    ②苏辙:《龙川略志》卷5《辨人告户绝事》,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8页。
    ①郑樵:《通志》卷25《氏族略第一》,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439页。
    ②《朱子语类》卷89,《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朱彧:《萍洲可谈》卷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任继愈主编,(宋)吕祖谦编:《中华传世文选·宋文鉴》卷61,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73页。
    ①潘永因编:《宋稗类钞》卷6《纰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571页。
    ②陶宗仪:《说郛》卷45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宋史》卷156《选举》,第3638页。
    ①周煇:《清波杂志》卷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朱熹:《晦庵集》卷98《外大父祝公遗事》。
    ③朱熹:《晦庵集》卷98《外大父祝公遗事》。
    ④朱熹:《晦庵集》卷98《外大父祝公遗事》。
    ⑤朱熹:《家礼》卷3《昏礼》,《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张邦炜曾专门论述了“见于法令的良贱不婚”的情况,对主仆不婚、良贱不婚坐冷板凳专门论述。详见张邦炜:《婚姻与社会(宋代)》,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6页。
    ②《宋刑统》卷14《户婚律》,“主与奴娶良人”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54页。
    ③《宋会要辑稿·选举》14之15、16。
    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84,“熙宁十年九月壬子”条,第6959页。
    ⑤上饶位于今江西省东北部,信江上游,南邻福建省。
    ①《夷坚志》支志乙卷1《翟八姐》,第802页。
    ②《夷坚志》丁志卷15《张客奇遇》,第666页。
    ①《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4《惩恶门》,“因赌博自缢”条,第530-532页。
    ②《夷坚志》甲志卷18《乘氏疑狱》,第159页。
    ③陶宗仪:《说郛》卷45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卷2《酒楼》,第16页。
    ②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卷2《酒楼》,第16页。
    ③王懋:《野客丛书》卷15《设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卷2《饮食果子》,第18页。
    ⑤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卷2《酒楼》,第16页。
    ⑥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92页。
    ①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92页。
    ②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263页。
    ③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262页。
    ④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443页。
    ⑤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441页。
    ⑥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376页。
    ①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卷13,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67页。
    ②周密:《癸酉杂识》续集下,《吴妓徐兰》,第167页。
    ③王:《燕翼诒谋录》卷2,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0页。
    ④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卷3《寺东门街巷》,第21页。
    ⑤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卷2《东角楼街巷》,第21页。
    ①《夷坚志》补卷2《吴任钧》,第1562、1563页。
    ②欧阳健、萧相恺编订:《宋人话本小说集》,第476页。
    ③《说郛》卷34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夷坚志》支志庚卷1《鄂州南市女》,第1136页。
    ①《说郛》卷18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钱时:《两汉笔记》卷8,《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苏轼:《东坡志林》卷3《四民·梁贾说》,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6页。
    ①胡仔纂集:《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29,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01页。
    ②李廌:《师友谈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唐州比阳即今河南省泌阳县。
    ④《夷坚志》丙志14《王八郎》,第485页。
    ①袁采:《袁氏世范》卷上《睦亲》,《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宋刑统》卷12《户婚律》,“死商财物”条,第224页。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2,“真宗大中祥符七年正月壬辰”条,第1861页。
    ②庄绰:《鸡肋编》卷下《淮阴节妇传略》,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8、99页。
    ③《夷坚志》支志甲卷8《鄂渚王媪》,第775页。
    ①《夷坚志》补卷5《张客浮沤》,第1590页。
    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77,“至和元年十月壬辰”条,第4283页。
    ③《说郛》卷35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宋刑统》卷17《贼盗律》,“谋杀”条,第274页。
    ⑤《夷坚志》三补《梦前妻相责》,第1087页。
    ①《夷坚志》支丁卷9《淮阴张生妻》,第1039页。
    ①《名公书判清明集》附录2《徐家论陈家取去媳妇及田产》,第602页。
    ②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年,第188页。
    ③述及宋代商人妇的著述主要有:全汉升《宋代女子职业与生计》,《食货》1936年第1卷第9期;张邦炜《两宋妇女的历史贡献》,《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第6期;吴旭霞《浅谈宋代妇女的就业》(《学术研究》1997年第10期;郭丽冰《〈夷坚志〉中的劳动妇女》,《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美)伊沛霞著,胡志宏译:《内闱:宋代的婚姻与妇女生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张金花《宋代女性经商探析》,《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4期;张金花:《宋诗与宋代商业》,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邢铁《中国家庭史》第三卷《宋辽金元时期》,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④邢铁:《宋代家庭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1页。
    ①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13《不可论财》,《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任继愈主编,(宋)吕祖谦编:《中华传世文选·宋文鉴》卷108,第948页。
    ③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丁集《庆元党》,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45页。
    ④袁采:《袁氏世范》卷中。
    ⑤《夷坚志》支癸卷4《郑三百妻》,第1248页。
    ⑥谢逸:《溪堂集》卷8《佛斋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程俱:《北山集》卷39,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刘斧:《清琐高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40-142页。
    ①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宋史》卷344《孙觉传》,第10927页。
    ③《夷坚志》三志己卷6《王元懋巨恶》,第1344页。
    ④《夷坚志》补卷16《蔡五十三姐》,第1697页。
    ①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305页。
    ②段塔丽:《唐代妇女地位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1页。
    ③对宋代出嫁女儿嫁奁的归属问题,学者有不同的看法。邢铁认为,出嫁女拥有对奁产的终身所有权和处分权,详见《家产继承史论》,第53页;台湾学者柳立言则认为嫁奁最终属于夫家,详见柳立言:《宋代的家庭和法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81页。笔者以为,对嫁奁的归属问题,分为出嫁女生前和死后不同时段来分析较为妥当。出嫁女生前对嫁奁拥有所有权和处分权,死后则属于夫家,娘家人不得追回。
    ④《名公书判清明集》卷5《户婚门》,“妻财置业不系分”条,第140页。
    ⑤陶宗仪:《说郛》卷75,《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宋刑统》卷12,第221页。
    ③《名公书判清明集》卷5《户婚门》,“继母将养老田遗嘱亲生女”条,第141页。
    ④朱熹:《晦安集》卷92《宜人王氏墓志铭》。
    ⑤杨万里:《诚斋集》卷130《安人王氏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张嵲:《紫微集》卷35《先夫人归祔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陆游:《渭南文集》卷32《费夫人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新唐书》卷172《杜兼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206页。
    ③郑樵:《通志》卷25《氏族略第一》,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439页。
    ④张邦炜专门论述了“士庶通婚成为风俗”,详见张邦炜:《婚姻与社会》,第98-103页。
    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5,“大中祥符八年十一月己巳”条,第1956页。
    ⑥《朱子语类》卷130,《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宋会要辑稿·帝系》4之6。
    ⑧顾炎武:《日知录》卷9《宗室》,《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任继愈主编,(宋)吕祖谦编:《中华传世文选·宋文鉴》卷106,第933页。
    ⑩《宋会要辑稿·帝系》5之35。
    11《夷坚志》补卷14《宝峰张屠》,第1679页。
    12《夷坚志》支庚卷5《武女异疾》,第1174页。
    ①张邦炜:《婚姻与社会》,第139页。
    ②《宋史》卷244《燕懿王德昭传》,第8677页。
    ③《萍洲可谈》卷1,《文渊阁四库全书》子本。
    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0,“神宗熙宁八年十一月甲申”条,第6627页。
    ⑤《宋会要辑稿·帝系》4之23。
    ⑥杨士奇等:《历代名臣奏议》卷75《内治》,《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宋史》卷291《王融传》,第9750页。
    ⑧《宋史》卷463《外戚上》,第13552页。
    ⑨《宋史》卷463《外戚上》,第13552页。
    ⑩张邦基:《墨庄漫録》卷10《崔伯易金华神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59页。
    11《夷坚志》丁志卷6《叶孚德》,第587页。
    12《宋史》卷346《彭汝砺》,10944页。
    13《宋史》卷17《哲宗一》,第332页。
    ①张金花《宋代女性经商探析》一文论述了城乡市场上经商的女性,载于《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4期。
    ①《叶适集》卷6《朱娘曲》,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56页。
    ②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5《冯三元》,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92页。
    ③《宋刑统》卷14《户婚律》,“和娶人妻”条,第222页。
    ④《宋刑统》卷12《户婚律》,“养子(立嫡)”条,第193页。
    ⑤《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375页。
    ⑥郭彖:《睽车志》卷2,《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夷坚志》乙志卷1《侠妇人》,第190页。
    ②徐积:《节孝集》卷25《织女》,《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陈起编:《江湖小集》卷40《织女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舒岳祥:《阆风集》卷3,《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陈耆卿:《赤城志》卷37《崇俭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李昭玘:《乐静集》卷11《代四兄求荐举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今浙江省衢州市。
    ①《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4《惩恶门》,“因赌博自缢”条,第530页。
    ②《夷坚志》支志癸卷8《游伯虎》,第1278页。
    ③《夷坚志》补卷16《卖鱼吴翁》,第1695页。
    ④冯梦龙:《警世通言》卷33《乔彦杰一妾破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06页。
    ⑤《夷坚志》补卷25《李二婆》,第1775页。
    ⑥《后村先生大全集》卷43《商妇词十首》,四部丛刊本。
    ⑦李蔉编:《宋艺圃集》卷19《春江曲》,《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龙登高:《中国传统市场发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21页。
    ②白寿彝:《宋代交通史》,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年,第108页。
    ③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4《盐商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龙登高:《中国传统市场发展史》,第124页。
    ⑤魏天安对宋代商人经商方式的转变和流动特点做了专门论述,见魏天安:《宋代行会制度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第23页。
    ①《夷坚志》支志戊卷2《海船猴》,第1061页。
    ②杨冠卿:《客亭类稿》卷11《商妇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厉鹗撰:《宋诗纪事》卷38《长干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陈思编,陈世隆补:《两宋名贤小集》卷376《商人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林景熙:《霁山文集》卷1《商妇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夷坚志》支志乙卷1《王彦太家》,第796页。
    ①《夷坚志》支志庚卷5《金洲滩舟人》,第1175页。
    ②《夷坚志》三志己卷4《燕仆曹二》,第1334页。
    ③《夷坚志》补卷6《王兰玉童》,第1605页。
    ④《夷坚志》支志甲卷10《海王三》,第787页。
    ⑤《夷坚志》补卷21《鬼国母》,第1741页。
    ⑥金陵即今江苏南京。
    ①《夷坚志》补卷21《猩猩八郎》,第1742页。
    ②冯梦龙:《醒世恒言》卷15《赫大卿遗恨鸳鸯绦》,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5页。
    ③《夷坚志》支志乙卷1《翟八姐》,第802页。
    ④张邦炜:《婚姻与社会》,第18页。
    ⑤《宋刑统》卷14《户婚律》,“和娶人妻”条,第222页。
    ⑥《宋刑统》卷14《户婚律》,“和娶人妻”条,第222页。
    ①《夷坚志》甲志卷13《杨大同》,第111页。
    ②朱翌:《猗觉寮杂记》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夷坚志》三志壬卷10《解七五姐》,第1544页。
    ④朱翌:《猗觉寮杂记》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名公书判清明集》卷7《户婚门》,“立继有据不为户绝”条,第215页。
    ①《名公书判清明集》卷9《户婚门》,“已成婚而夫离乡编管者听离”,第353页。
    ②《夷坚志》支志景卷1《员一郎马》,第884页。
    ③《夷坚志》三志壬卷10《邹九妻甘氏》,第1541页。
    ④《夷坚志》支志戊卷8《陆道姑》,第1111页。
    ①《夷坚志》补卷5《张客浮沤》,第1590页。
    ②河中即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
    ③《夷坚志》支志甲卷1《五郎君》,第717页。
    ①袁采:《袁氏世范》卷下《治家》。
    ②黄震:《黄氏日抄》卷78《七月初一日劝放债减息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谢逸:《溪堂集》卷9《黄君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费孝通认为,血缘社会是稳定的,它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作用来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具体来说,就是身份的血缘继替和财富的血缘继替。详见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69页。
    ①刘清之:《戒子通录》卷6《教子语(家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黄宽重:《宋代的家族与社会》,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第252页。
    ③《宋史》卷277《许骧传》,第9436页。
    ④《夷坚志》补卷2,第1562页。
    ⑤王闢之:《渑水燕谈录》卷3《奇节》,中华书局,1981年,第30页。
    ⑥何薳:《春渚纪闻》卷10,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52页。
    ⑦冯京的身世学术界有所争论,吴菁菁:“北宋枢相冯京生平事迹探讨”有较详细的分析,详见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⑧徐自明撰、王瑞来校补:《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8“元丰四年正月辛亥冯京罢枢密使”,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90页。
    ①蔡襄:《端明集》卷22《废贪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贺达:《宋代官僚经商之风墌谈》,《河北学刊》1992年第2期。
    ③《宋史》卷250《石守信》,第8812页。
    ④《宋史》卷249《范质》,第8798页。
    ⑤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49页。
    ①陈柏泉:《江西出土墓志选编》第2编《北宋墓志》,“徐府君墓志铭”,第57页。
    ②朱熹:《朱子语类》卷116,《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张孝详:《于湖集》卷15《送吴教授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夷坚志》支志庚卷5《武女异疾》,第1174页。
    ⑤何薳:《春渚纪闻》卷10《记丹药》,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52页。
    ①《宋史》卷156《选举二》,第3639页。
    ②沈垚:《落帆楼文集》卷24,文物出版社,1987年。
    ①陶宗仪:《说郛》卷75,《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44《乞罢条例司常平使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陈柏泉:《江西出土墓志选编》第3编《南宋墓志》,“赵师孟府君墓志铭”,第119页。
    ①陈柏泉:《江西出土墓志选编》第3编《南宋墓志》,“管迪府君墓志铭”,第155页。
    ②袁采:《袁氏世范》卷下《治家》。
    ③袁采:《袁氏世范》卷中《处己》。
    ④吕祖谦:《少仪外传》卷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陈傅良:《止斋集》卷3《送王南强赴绍兴签幕四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司马光:《家范》卷2《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袁采:《袁氏世范》卷中《处己》。
    ①《夷坚志》补卷7《直塘风雹》,第1609页。
    ②《夷坚志》三志己卷3《支友璋鬼狂》,第1324页。
    ③陶宗仪:《说郛》卷116,《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应俊辑补:《琴堂谕俗编》卷下《崇忠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袁采:《袁氏世范》卷中《处己》。
    ⑥司马光:《家范》卷2《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应俊辑补:《琴堂谕俗编》卷下《崇忠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司马光:《家范》卷2《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夷坚志》戊卷2《王彦谟妻》,第1062页。
    ②程俱:《北山集》卷39《札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夷坚志》补卷6,《王兰玉童》,第1604页。
    ④邵雍:《击壤集》卷18《盛衰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就目力所及资料,未见商人家庭中母亲对子辈的影响。
    ⑥袁采:《袁氏世范》卷中《处己》。
    ⑦《夷坚志》丙志卷11《张二子》,第462页。
    ⑧番阳即今江西省鄱阳县东北古县渡。
    ⑨《夷坚志》三志辛卷10《陈小八子债》,第462页。
    ①陈柏泉:《江西出土墓志选编》第3编《南宋墓志》,“吉州助教谈资墓志铭”,第183页。
    ②吕祖谦:《东莱集》卷11《大梁张君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美)贝克尔著,王献生,王宇译:《家庭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86页。
    ④李梦阳:《空同集》卷46《明故王文显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刘清之:《戒子通录》卷6《教子语(家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元稹:《元氏长庆集》卷23,《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夷坚志》支志丁志卷3《海山异竹》,第986页。
    ④《夷坚志》支志甲卷8《鄂渚王媪》,第775页。
    ⑤《夷坚志》支志丁卷3《张四海蛳》,第991页。
    ⑥叶得辉:《书林清话》卷2《南宋临安陈氏刻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第59页。
    ⑦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93页。
    ⑧陆游:《老学庵笔记》卷9,第123页。
    ①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下《吴生坐亡》,第172页。
    ②周密:《齐东野语》卷9《李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57页。
    ③陆游:《老学庵笔记》卷6,第80页。
    ④《宋史》卷277《许骧传》,第9435页。
    ⑤司马光:《书仪》卷4《居家杂仪》,《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吴曾:《能改斋漫录》卷12《曾鲁公与旁舍生钱偿鬻女直》,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05页。
    ①《夷坚志》补卷2《吴任钧》,第1562、1563页。
    ②何薳:《春渚纪闻》卷10《市药即干汞》,第152页。
    ③赵彦卫:《云麓漫钞》卷7,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121页。
    ④黄坚选编:《详说古文真宝大全》卷1前集《王荆公劝学文》,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7年,第15页。
    ①《宋会要辑稿·选举》14之15、16。
    ②洪迈:《容斋随笔》卷9《高科得人》,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20页。
    ③《宋史》卷157《选举三》,第3657页。
    ④《新唐书》卷48《百官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266页。
    ⑤何薳:《春渚纪闻》卷10,第152页。
    ⑥《宋史》卷155《选举一》,第3622页。
    ⑦沈垚:《落帆楼文集》卷24,文物出版社,1987年。
    ①陶宗仪:《说郛》卷44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16,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75页。
    ③王闢之:《渑水燕谈录》卷3《奇节》,第30页。
    ④罗大经:《鹤林玉露》卷10,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乙编卷4《冯三元》,第192页。
    ⑤洪迈:《容斋随笔·四笔》卷5《饶州风俗》,第682页。
    ⑥黄坚选编:《详说古文真宝大全》卷1前集《真宗皇帝劝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7年,第14页。
    ⑦王闢之:《渑水燕谈录》卷9《杂录》,第111页。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3,第3175页。
    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7,“庆历二年七月乙丑”条,第1640页。
    ③王闢之:《渑水燕谈录》卷9《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14页。
    ④《宋会要辑稿·选举》9之1。
    ⑤陶宗仪:《说郛》卷44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文莹:《湘山野录》卷下,第43页。
    ①沙连香:《社会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86页。
    ②刘绩:《管子补注》卷17,《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欧阳修:《文忠集》卷63。
    ④林语堂:《吾国吾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年,第178页。
    ①邓伟志、徐榕:《家庭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5页。
    ②《夷坚志》支志戊卷4《张氏煮蠏》,第1080页。
    ③《夷坚志》支志乙卷1《翟八姐》,第802页。
    ①陶宗仪:《说郛》卷29下《涧泉日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夷坚志》支志戊卷8《许大郎》,第1110页。
    ③何薳:《春渚纪闻》卷6《东坡事实》,第93页。
    ④《夷坚志》丙志卷10《茶肆民子》,第452页。
    ⑤《夷坚志》三志己卷3《张充家怪》,第1327页。
    ⑥《夷坚志》三志己卷7《周麸面》,第1356页。
    ⑦《夷坚志》支癸卷3《鬼国续记》,第1238页。
    ⑧陈柏泉:《江西出土墓志选编》第2编《北宋墓志》,“黄州教练使李贞墓志铭“,第9页。
    ①秦观:《淮海集》卷33《庆禅师塔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陆游:《入蜀记》卷2,《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邓伟志、徐榕:《家庭社会学》,第25页。
    ④陈柏泉:《江西出土墓志选编》第2编《北宋墓志》,“助教吴愿墓志铭”,第95页。
    ⑤吕祖谦:《东莱集》卷11《大梁张君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吕南公:《灌园集》卷20《墓志铭》,“故袁州李君墓志铭”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日)滋贺秀三著,张建国,李力译:《中国家族法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576页。
    ③邢铁:《家产继承史论》,第96页。
    ①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卷17《贾说》。
    ②邓伟志、徐榕:《家庭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1页。
    ①关于父辈对家庭财产的管理与处分权学界有不同说法。日本学者滋贺秀三认为,从法律意义上说,只有家中的父辈拥有财产的处分权,本文采用了该观点。
    ②(日)滋贺秀三著,张建国,李力译:《中国家族法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171页。
    ③《宋刑统》卷12《户婚律》,“卑幼私用财”条,第197页。
    ④《宋刑统》卷13《户婚律》,“典卖指当论竞物业”条,第204页。
    ⑤《宋刑统》卷13《户婚律》,“典卖指当论竞物业”条,第206页。
    ⑥(日)滋贺秀三著,张建国,李力译:《中国家族法原理》,第105页。
    ⑦陈柏泉:《江西出土墓志选编》第2编《北宋墓志》,“管迪府君墓志铭”,第154页。
    ①真德秀:《西山文集》卷40《再守泉州劝谕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信州位于今江西省南部。
    ③《夷坚志》补卷5《闻人邦华》,第1592页。
    ④袁采:《袁氏世范》卷上《睦亲》。
    ①沈约:《宋书》卷82《周郎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朱熹:《晦庵集》卷98《外大父祝公遗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真德秀:《西山文集》卷40《再守泉州劝谕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名公书判清明集》卷5《户婚门》,“侄与出继叔争业”条,第135页。
    ⑤《宋刑统》卷12《户婚律》,“父母在及居丧别籍异财”条,第192页。
    ⑥《夷坚志》支志丁卷3《廖氏鱼塘》,第985页。
    ⑦司马光:《家范》卷7《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袁采:《袁氏世范》卷上《睦亲》。
    ②邢铁:《家产继承史论》,第178页。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70页。
    ①饶州位于今江西省鄱江、信江流域。
    ②《夷坚志》支志癸卷4《郑百三妻》,第1248页。
    ③《夷坚志》补卷5《闻人邦华》,第1592页。
    ①陈柏泉:《江西出土墓志选编》,“黄州教练使李贞墓志铭”,第9页。
    ②陈柏泉:《江西出土墓志选编》,“助教吴愿墓志铭”,第94页。
    ①何薳:《春渚纪闻》卷10《记丹药》,第152页。
    ②《夷坚志》三志辛卷8《申师孟银》,第1446页。
    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9,“仁宗嘉佑四年三月乙亥”条,第4553页。
    ①曹州位于今山东省曹县西北。
    ②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53《忠孝节义》,第695页。
    ③陈柏泉:《江西出土墓志选编》第3编《南宋墓志》,“赵师孟府君墓志铭”,第119页。
    ①《夷坚志》丁卷8《王七六僧伽》,第1032页。
    ②《夷坚志》补卷2《吴任钧》,第1562页。
    ③陶宗仪:《说郛》卷18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夷坚志》支志庚卷5《伏虎司徒庙》,第1168页。
    ①庄绰:《鸡肋编》卷下《淮阴节妇传略》,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8、99页。
    ②《叶适集》卷15,“林伯和墓志铭”,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288页。
    ①秦观:《淮海集》卷3《庆禅师塔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宋会要辑稿·食货》38之34、35。
    ③《夷坚志》戊卷1《陈公任》,第1059页。
    ④今湖北省枣阳市。
    ①《夷坚志》三志辛卷8《申师孟银》,第1446页。
    ②《夷坚志》支志庚卷6《处州客店》,第1178页。
    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29,“康定元年十二月乙巳条”,第3069页。
    ④叶适:《水心文集》卷1《札子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苏轼:《东坡全集》卷52《论河北京东盗贼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杨万里:《诚斋集》卷63《与虞彬甫右相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名公书判清明集》卷9《户婚门》,“掌主与看库人互争”条,第339页。
    ①《名公书判清明集》卷9《户婚门》,“掌主与看库人互争”条,第340页。
    ②《名公书判清明集》卷9《户婚门》,“掌主与看库人互争”条,第341页。
    ③《宋刑统》卷26《杂律》,“受寄财物辄费用”条,第468页。
    ④欧阳修:《文忠集》卷59,《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名公书判清明集》卷9《户婚门》,“掌主与看库人互争”条,第340页。
    ②《名公书判清明集》卷9《户婚门》,“掌主与看库人互争”条,第339页。
    ③《名公书判清明集》卷9《户婚门》,“掌主与看库人互争”条,第340页。
    ①《宋刑统》卷26《杂律》,“受寄财物辄费用”条,第468页。
    ②《宋会要辑稿·食货》37之9。
    ③《名公书判清明集》卷9《户婚门》,“掌主与看库人互争”条,第339页。
    ①《名公书判清明集》卷9《户婚门》,“掌主与看库人互争”条,第339页。
    ②《名公书判清明集》卷9《户婚门》,“掌主与看库人互争”条,第339页。
    ①《名公书判清明集》卷9《户婚门》,“掌主与看库人互争”条,第339页。
    ①范公偁:《过庭录》(合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55页。
    ②《名公书判清明集》卷9《户婚门》,“领库本钱人既贫斟酌监还”条,第335页。
    ③真德秀:《大学衍义》卷27,《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商士关系及其交往将在本论文第三章“宋代商人的婚姻特色”展开探讨,这部分仅将商人家庭与官僚的交往作为重点。
    ①《宋会要辑稿·职官》55之39。
    ②苏轼:《东坡全集》卷48,《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范仲淹:《范文正集》卷1《四民诗·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王安石:《临川文集》卷39,《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王柏:《鲁斋集》卷17,《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范浚:《香溪集》卷1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宋史》卷182《食货下》,第4447页。
    ②《宋史》卷182《食货下》,第4452页。
    ③王明清:《挥麈录》后录卷3,《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宋史》卷277《张鑑传》,第9417页。
    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49,“元佑五年十月戊戍”条,第10788-10789页。
    ⑥《宋史》卷302《吕景初传》,第10021页。
    ⑦《宋史》卷266《王沔传》,第9181页。
    ①陆游:《渭南文集》卷4《上殿札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宋史》卷285《贾昌朝传》,第9621页。
    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太平兴国二年五月”条,第405页。
    ④《夷坚志》支志戊卷5《刘元八郎》,第1086页。
    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6,“大中祥符九年三月”条,第1977页。
    ⑥《宋史》卷310《李迪传》,第10178页。
    ⑦《宋史》卷288《孙沔传》,第9689页。
    ①文莹:《湘山野録》卷下,第43页。
    ②欧阳修:《文忠集》卷41《释秘演诗集序》。
    ③石介:《徂徕集》卷2《三豪诗送杜黙师雄》,《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欧阳修:《文忠集》卷127。
    ⑤苏舜钦:《苏学士集》卷2《赠释秘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罗钦顺:《整庵存稿》卷3《送大行人欧阳君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邢铁:《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研究·家庭经济专题》,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7页。
    ①青城位于今江苏省常州市西北,北宋为青城镇属武进县。
    ②《夷坚志》丙志卷4《饼店道人》,第391页。
    ③张金花曾在《论宋代商人的广告自觉》一文中较全面地论述了宋代商人广告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其中提到了“请名人传名声”这种广告的形式,详见:《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④邹浩:《道乡集》卷5《梦臣惠潘谷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宋史》卷457《隐逸上》,第13421、13422页。
    ②罗椅:《放翁诗选》前集卷2《古诗·偶过浣花感旧游戏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周密:《齐东野语》卷13《林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2004年重印),第241页。
    ④何薳:《春渚纪闻》卷6《东坡事实·写画白团扇》,第93页。
    ①《夷坚志》补卷12《傅道人》,第1654、1655页。
    ②(美)韩森著,包伟民译:《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第60页。
    ①《夷坚志》支庚卷5《伏虎司徒庙》,第1168页。
    ②《夷坚志》再补《裴老智数》,第1784页。
    ①《夷坚志》补卷12《华亭道人》,第1655、1656页。
    ②释普济:《五灯会元》卷16《智海逸禅师法嗣》,《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刘浦江论述了宋代佛教和道教的世俗化和平民化的过程及这一趋势的出现对当时社会的影响,详见刘浦江:《宋代宗教的世俗化与平民化》,《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2期,第117~128页。
    ①陆游:《老学庵笔记》卷8,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2005年重印),第105页。
    ②冯承钧撰:《诸蕃志校注》卷下《海南》,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143页。
    ③《夷坚志》三志己卷2《余观音》,第1318页。
    ①《夷坚志》甲志卷10《昌国商人》,第86页。
    ②《夷坚志》丁志卷8《王七六僧伽》,第1032页。
    ③《夷坚志》支志戊卷1《陈公任》,第1059页。
    ①《夷坚志》三志辛卷8《申师孟银》,第1446、1447页。
    ②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卷17《贾说》。
    ①《夷坚志》支志甲卷5《灌园吴六》,第752页。
    ②《夷坚志》三志辛卷6《胡廿四父子》,第1428、1429页。
    ③《夷坚志》支志癸卷4《画眉山土地》,第1249页。
    ①《夷坚志》丁志卷6《泉州杨客》,第588、589页。
    ②(美)韩森著,包伟民译:《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第45页。
    ①《夷坚志》支志癸卷6《舒七不偿酒》,第1268页。
    ②乐平位于今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西南。
    ③《夷坚志》补卷20《桂林秀才》,第1733页。
    ④《夷坚志》丁志卷13《邓城巫》,第617页。
    ⑤《夷坚志》支志癸卷8《鲁四公》,第1283页。
    ①《宋史》巻186《食货·商税》,第4541页。
    ②《宋会要辑稿·职官》13之23。
    ③《夷坚志》支志甲卷4《九里松鳅鱼》,第743页。
    ④《夷坚志》支志甲卷3《汪乙鼋》,第734页。
    ⑤《夷坚志》支志丁卷3《张四海蛳》,第991页。
    ⑥《夷坚志》三志己卷2《姜七家猪》,第1313页。
    ①《夷坚志》补卷2《吴任钧》,第1562、1563页。
    ②《夷坚志》支乙卷1《王彦太家》,第796、797页。
    ①《夷坚志》三志己卷2《璩小十家怪》,第1316页。
    ①《夷坚志》丙志卷18《张拱遇仙》,第520页。
    ②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卷下《吴生坐亡》,第172页。
    ③《夷坚志》支志癸卷5《陈泰冤梦》,第1254页。
    ①荻港即“荻塘”,今浙江省湖州市南。
    ②陆游:《渭南文集》卷45,《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夷坚志》支志庚卷5《武女异疾》,第1174页。
    ①《旧唐书》卷43《职官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825页。
    ①《宋会要辑稿·选举》14之15、16。
    ②陈支平:《中国商人历史研究中的制度与文化:一个新的路径》,《学术月刊》2009年第4期,第123页。
    ③林语堂:《吾国吾民》,第178页。
    ①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第150页。
    ②程颐:《伊川易传》卷3,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③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第74页。
    ①刘绩:《管子补注》卷17,《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欧阳修:《文忠集》卷63,《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陈支平:《中国商人历史研究中的制度与文化:一个新的路径》,《学术月刊》2009年第4期,第123页。
    [1](元)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3](宋)窦仪等:《宋刑统》,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5](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本。
    [6](宋)洪迈:《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7](宋)洪迈:《容斋随笔》,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8](宋)佚名:《名公书判清明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9](宋)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合订本),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10](宋)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2008重印)。
    [11](宋)陆游:《渭南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12](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13](宋)陆游:《剑南诗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宋)司马光:《家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宋)司马光:《传家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宋)欧阳修:《文忠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2005年重印)。
    [18](宋)王明清:《挥麈录》,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19](宋)岳珂:《桯史》,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2005年重印)。
    [20](宋)朱熹:《朱子语类》,《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1](宋)朱熹:《晦庵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2](宋)方勺:《泊宅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23](宋)庄绰:《鸡肋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24](宋)周密:《齐东野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2004年重印)。
    [25](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2006年重印)。
    [26](宋)魏泰:《东轩笔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2006年重印)。
    [27](宋)叶适:《叶适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28](宋)王闢之:《渑水燕谈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29](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30](宋)周密:《癸辛杂识》,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31](宋)张邦基:《墨庄漫録》,《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2](宋)王德尘:《麈史》,《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3](宋)黄震:《黄氏日抄》,《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4](宋)袁褧:《枫窗小牍》,《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5](宋)祝穆:《方舆胜览》,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36](宋)王存:《元丰九域志》,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37](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8](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宋元方志丛刊。
    [39](宋)范公偁:《过庭录》,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40](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41](宋)宋祁:《景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2](宋)范祖禹:《范太史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3](宋)李新:《跨鳌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4](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2006年重印)
    [45](宋)苏辙:《龙川略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6](宋)苏辙:《栾城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7](宋)司马光:《涑水纪闻》,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2006年重印)。
    [48](宋)周煇:《清波杂志》,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49](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50](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51](宋)杨万里:《诚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2](宋)何薳:《春渚纪闻》,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53](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2006年重印)。
    [54](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55](宋)沈括:《梦溪笔谈》,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56](宋)释文莹:《湘山野录》,北京:中华书局, 1984年。
    [57](宋)释文莹:《湘山野录续录》,北京:中华书局, 1984年。
    [58](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59](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60](宋)杨冠卿:《客亭类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1](宋)吕祖谦:《少仪外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2](宋)陈起编:《江湖小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3](宋)谢逸:《溪堂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4](宋)苏舜钦:《苏学士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5](宋)王安石:《临川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6](宋)徐积:《节孝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7](宋)朱彧:《萍洲可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8](宋)李廌:《师友谈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9](宋)程俱:《北山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0](宋)林景熙:《霁山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1](宋)刘斧:《清琐高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72]任继愈主编,(宋)吕祖谦编:《中华传世文选·宋文鉴》,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
    [73](宋)张嵲:《紫微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4](宋)郭彖:《睽车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5](宋)舒岳祥:《阆风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6](宋)张孝详:《于湖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7](宋)朱翌:《猗觉寮杂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8](宋)邵雍:《击壤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9](宋)蔡襄:《端明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0](宋)秦观:《淮海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1](宋)陈傅良:《止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2](宋)陈思编,(元)陈世隆补:《两宋名贤小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3](宋)李梦阳:《空同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4](宋)吕南公:《灌园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5](宋)真德秀:《西山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6](宋)石介:《徂徕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7](明)陶宗仪:《说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8](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89]无名氏撰:《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90](清)潘永因:《宋稗类钞》,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
    [91](清)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92](清)叶得辉:《书林清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
    [1]欧阳健、萧相恺编订:《宋元话本小说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2]陈柏泉:《江西出土墓志选编》,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3]刘俊文主编,索戒然译:《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4]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5](美)C·赖特·米尔斯著,陈强、张永强译:《社会学的想象力》,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6](美)加里·斯坦利·贝克尔著,王献生、王宇译:《家庭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
    [7](美)詹姆斯·汉斯林著,林聚仁等译:《社会学入门――一种现实分析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8]邓伟志、徐榕:《家庭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9](法)安德烈·比尔基埃主编,袁树仁等译:《家庭史》(第一卷),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10]王玉波:《中国家长制家庭制度史》,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
    [11]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12]张邦炜:《宋代婚姻家族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13]王善军:《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14]黄宽重:《宋代的家族与社会》,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15] (日)滋贺秀三著,张建国、李力译:《中国家族法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
    [16]黄宽重、刘增贵主编:《家族与社会》,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
    [17]邹重华、粟品孝主编:《宋代四川家族与学术论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
    [18]柳立言:《宋代的家庭和法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19]麻国庆:《家与中国社会》,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
    [20]邢铁:《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研究――家庭经济专题》,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21]邢铁:《家产继承史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
    [22]邢铁:《宋代家庭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23]邢铁:《中国家庭史》第三卷《宋辽金元时期》,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
    [24]李剑农:《宋元明经济史稿》,北京:三联出版社,1957年。
    [25]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简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26](日)斯波义信著,庄景辉译:《宋代商业史研究》,台湾:稻禾出版社,1997年。
    [27]王孝通:《中国商业史》,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据商务印书馆1936年复印)。
    [28]龙登高:《中国传统市场发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29]程民生:《宋代物价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30]周密:《宋代刑法史》,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
    [31]关履权:《宋代广州的海外贸易》,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
    [32]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33]傅宗文:《宋代草市镇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
    [34]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35]周宝珠:《〈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36]徐吉军:《南宋都城临安》,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年。
    [37]陈国灿:《宋代江南城市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38]姜锡东:《宋代商业信用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
    [39]吴晓亮主编:《宋代经济史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
    [40]汪圣铎:《两宋财政史》,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41]程民生:《宋代地域经济》,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42]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卷),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
    [43]白寿彝:《宋代交通史》,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年。
    [44]魏天安:《宋代行会制度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
    [45]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
    [46]高聪明:《宋代货币与货币流通研究》,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
    [47]郭东旭:《宋代法制研究》,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
    [48]李华瑞:《两宋酒的生产和征榷》,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
    [49]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50]张锦鹏:《宋代商品供给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51]汪圣铎:《两宋货币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52]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53]赵晓耕:《宋代官商及其法律调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54]石忆邵:《商人迁徙与城市化发展》,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年。
    [55]梁庚尧:《南宋的农村经济》,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56]姚瀛艇主编:《宋代文化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57]何忠礼:《科举与宋代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58]叶坦、蒋松岩编著:《宋辽夏金元文化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
    [59]苗春梅主编:《宋代教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60]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61]曹家齐:《宋代交通管理制度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62]林文勋、谷更有:《唐宋乡村社会力量与基层控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63](美)韩森著,包伟民译:《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64]杨倩描:《南宋宗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65]皮庆生:《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66](美)韩明士著,皮庆生译:《道与庶道:宋代以来的道教,民间信仰和神灵模式》,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67]马西沙:《中国民间宗教简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68]游彪:《宋代特殊群体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69]朱晓鹏:《道家哲学精神及其价值境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70]严耀中:《中国东南佛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71]关长龙:《两宋道学命运的历史考察》,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
    [72]杨曾文:《宋元禅宗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73]任崇岳:《中原移民简史》,开封: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74]吴松弟:《南宋人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75]吴松弟:《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76](法)谢和耐著,马德程译:《南宋社会生活史》,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92年。
    [77] (日)平田茂树、远藤隆俊、冈元司编:《宋代社会的空间与交流》,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78]陈顾远:《中国婚姻史》,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据商务印书馆1936年复印)。
    [79]蒋祝开主编:《中国婚姻家庭史》,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80]陈鹏:《中国婚姻史稿》,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81]张邦炜:《婚姻与社会(宋代)》,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82]邓小南主编:《唐宋女性与社会》,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83](美)伊沛霞著,胡志宏译:《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84]萧国亮:《中国娼妓史》,台湾:文津出版社,1996年。
    [85]王书奴:《中国娼妓史》,上海:上海书店,1992年(据生活书店1934年影印)。
    [86]武舟:《中国妓女文化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
    [87]段塔丽:《唐代妇女地位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88]周晓光:《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
    [89]安徽文化史编委会:《安徽文化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90]戚福康:《中国古代书坊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91]张邦炜:《宋代政治文化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92]赵章超:《宋代文言小说研究》,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2004年。
    [93]邱绍雄:《中国商贾小说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94]唐力行:《商人与近世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95]余英时:《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余英时文集》第三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96]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巨变中的近代绅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
    [1]全汉升:《宋代女子职业与生计》,《食货》第1卷第9期,1936年。
    [2]鞠清远:《南宋官吏与工商业》,《食货》第2卷第8期,1936年。
    [3]全汉升:《宋代都市的夜生活》,《食货》第1卷创刊号,1935年。
    [4]张家驹:《宋室南渡后的南方都市》,《食货》第1卷第10期,1936年。
    [5]全汉升:《宋代东京对于杭州都市文明的影响》,《食货》第2卷第3期,1936年。
    [6]孔经纬、李普国:《关于宋朝富裕普通工商业者成长的某些事实》,《历史教学问题》1957年第3期。
    [7]庄为玑、庄景辉:《泉州宋船香料与蒲家香业》,《厦门大学学报》1978年第2~3期。
    [8]张邦炜:《试论宋代“婚姻不问阀阅”》,《历史研究》1986年第3期。
    [9]方建新:《宋代婚姻论财》,《历史研究》1986年第3期。
    [10]谈敏:《历代家训中的经济要素》,《中国史研究》1986年第2期。
    [11]许惠民:《两宋的农村专业户》,《历史研究》1987年第6期。
    [12]吴旭霞:《试论宋代婚姻重科举士人》,《广东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
    [13]龙登高:《宋代的小农家庭与农村市场》,《思想战线》1991年第6期。
    [14]龙登高:《略论宋代士大夫家庭的经济生活》,《史学月刊》1991年第4期。
    [15]龙登高:《个体小农家庭经营方式的历史演变》,《思想战线》1992年第2期。
    [16]王桂清:《略述“三言”中商人的婚姻及家庭》,《学术交流》1996年第1期。
    [17]徐少锦:《中国古代商贾家训探析》,《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98年第1期。
    [18]唐群:《宋代“榜下捉婿”之风及其影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19]李智萍:《宋代宗女婚姻论略》,《殷都学刊》2004年第1期。
    [20]宋军风:《唐宋商人婚姻变迁探析》,《石油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21]张金花:《宋代女性经商探析》,《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4期。
    [22]杨华星:《从家训看中国传统家庭经济观念的转变——以宋代社会为中心的分析》,《思想战线》2006年第4期。
    [23]赵振:《试论唐宋家训文献的转型与特点》,《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24]张邦炜:《黄宽重〈宋代的家族与社会〉读后》,《历史研究》2007年第2期。
    [25]柯宏伟:《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东京酒店建筑的特色》,《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26]王方中:《宋代民营手工业的社会经济性质》,《历史研究》1959年第2期。
    [27]李春棠:《宋代小市场的勃兴及其主要历史价值》,《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1期。
    [28]李春棠:《从宋代酒店茶坊看商品经济的发展》,《湖南师院学报》1984年第3期。
    [29]赵友琴:《宋代药铺》,《中成药》1987年第7期。
    [30]陈新元:《宋代城市商业的经营特色》,《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
    [31]刘树友:《从〈夷坚志〉看宋代下层居民》,《固原师专学报》1991年第1期。
    [32]朱瑞熙:《宋代社会风尚》,《抚州师专学报》1991年第3期。
    [33]康弘:《宋都夜市述略》,《中州学刊》1992年第2期。
    [34]贺达:《宋代官僚经商之风摭谈》,《河北学刊》1992年第2期。
    [35]林文勋:《宋代商人心态初探》,《中州学刊》1992年第2期。
    [36]程民生、白连仲:《论宋代官员、士人经商——兼谈宋代商业观念的变化》,《中州学刊》1993年第2期。
    [37]吴旭霞:《浅谈宋代妇女的就业》,《学术研究》1997年第10期。
    [38]张邦炜:《两宋妇女的历史贡献》,《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第6期。
    [39]郭天昊:《试论宋代的专营店铺及其招牌广告》,《史学月刊》1999年第5期。
    [40]陈先枢:《宋代汴梁、临安两都的店铺装饰》,《重庆商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41]龙登高:《南宋临安的娱乐市场》,《历史研究》2002年第5期。
    [42]郭丽冰:《〈夷坚志〉中的劳动妇女》,《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43]郭学信:《试论商品经济对宋代社会风气的影响》,《历史教学》2003年第8期。
    [44]邱树森:《宋代的外贸与蕃商》,《江苏商论》2003年第6期。
    [45]张金花:《宋代的广告与城市市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
    [46]张金花:《论宋代商人的广告自觉》,《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47]王仁杰:《宋元之际的回回巨商蒲寿庚》,《江苏商论》2004年第3期。
    [48]吴锡标:《试论宋代商人的经营之道》,《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49]吴锡标、吴晓娟:《略论宋代商人经营策略的转变》,《宜春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50]王曾瑜:《开拓宋代史料的视野与〈三言〉、〈二拍〉》,《四川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51]刘清荣:《宋代茶馆述论》,《中州学刊》2006年第3期。
    [52]吴松弟:《南宋移民与临安文化》,《历史研究》2006年第5期。
    [53]韩瑞军:《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官吏经商》,《江苏商论》2007年第2期。
    [54]张文飞:“洪迈《夷坚志》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8年。
    [55]戚良艳:“宋代士人妇女在家庭经济营运中的作用”,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56]杨华:“论宋朝家训”,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57]苗玉勤:“试论宋代妇女的地位及其社会作用”,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2005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