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尚书·盘庚上》疑难新解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综合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抓住《尚书·盘庚上》首段言论疑难问题之关键,予“我王来既爰宅于兹”与“不能胥匡以生卜稽曰其如台”以新的训释:一、“我”作集合名词,释为“大商”;“王”作动词,释为“称王”;“来”作方位指示性动词,释为“从……到……”;“来既”连读,或言“来止”,解为“自……至今”。“我王来既爰宅于兹”作四、四句读,整句大意为:“自我大商始称王至今,几经变易都邑,直到这里。”二、“不能胥匡以生”之“胥匡”虽有“相互救助”之义——其义在言说者和倾听者之间。但具体语境中,其救助者义当偏于言说者,被救助者义则偏于倾听者,而不是对等的,且言说者即商王盘庚,倾听者当为民。“不能胥匡以生,卜稽曰其如台”这句话大意为:“如果我不能帮助你们这些民众更好地生存下去,即便用龟卜稽考了又能怎样呢?”据两条新释并借鉴甲骨学界、历史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盘庚上》所存在的疑难,给出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进而又合理地了作出两点重要推断:一、《盘庚上》两段训辞间疑有阙文,并认为“盘庚敩于民,由乃在位,以常旧服,正法度,曰:‘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一段文字乃后世传授者或整理者为衔接两段训辞而加。二、《盘庚》初始成篇应不早于武丁时期。
Above ancestors research basis, synthesize the research result using relevance discipline for reference , seize the pivotal puzzling questions in the first paragraph from the Book of Historial Records·Pan Geng Shang:“Wo Wang Lai Ji Yuan Zhai Yu Zi”,“Bu Neng Xu Kuang Yi Sheng”, and give some new explanations: First,“Wo”, assume the noun assembling , explain for“Big Shang”;“Wang”assumes the verb, explain for“proclaim oneself king”;“Lai”to assume azimuth indicative verb, being“from ... to ...”;“Lai Ji”is read-through, also called“Lai Zhi”, it is defined as“so far”. We can separate two parts in middle of“Wo Wang Lai Ji Yuan Zhai Yu Zi”, and the whole sentence mean that Big Shang began to proclaim themselves king until now, changed capital several times until here. Second,“Xu Kuang”although the word means“mutual”meaning in“Bu Neng Xu Kuang Yi Sheng”, but specific to this sentence means that its meaning as biased statement said rescuers who are righteous rescuers were biased listener, and is not equal; The speaker is Pan Geng who was the king of Big Shang, the listener is meant to the people.“Bu Neng Xu Kuang Yi Sheng, Bu Ji Yue Qi Ru Yi”mean that if I can not help people survive them better, what is the point of using divination? According to two new bones release, and learn the academic, historical scholars of related research results, the existence of difficult in Pan Geng Shang, given a new solution, which in turn has made two important reasonably infer: First, Pan Geng Shang suspected training hiatus between words, and that‘Pan Geng Xiao Yu Min, You Nai Zai Wei, Yi Chang Jiu Fu, Zheng Fa Du, Yue:‘Wu Huo Gan Fu Xiao Ren Zhi You Zhen!’But the subsequent initiator or trimmer added this sentence to connect with two words. Second, Pan Geng article was originally written time should be not earlier than the Wu Ding period.
引文
①孔氏传、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卷九),(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6页。
    ②梅显懋:《〈尚书·盘庚上〉“首段”言论新解》,《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①(清)俞樾撰:《群经平议》,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178经部·群经总义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3页。
    ②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931、932、934页。
    ③详参:屈万里译注:《尚书释议》,台北:中国文化学院出版部,1980年;《尚书集释》,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朱廷献:《尚书研究》,台北市:台湾商务印馆,1987年。杨筠如著;黄怀信标校:《尚书覈诂》(2版),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春秋)孔子著,黄怀信注训:《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王云五主编;屈万里注译:《尚书今注今释》,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年。王世舜译注:《尚书译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李民、王健撰:《尚书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江灏、钱宗武译注:《今古文尚书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徐奇堂译注:《尚书》(第二版),广州:广州出版社,2001年。
    ①刘义峰:《〈尚书·盘庚〉三篇次序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第1期。
    ②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952、953页。
    ③梅显懋:《〈尚书·盘庚上〉“首段”言论新解》,《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①刘义峰:《〈尚书·盘庚〉三篇次序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第1期。
    ②陆振慧:《也谈〈盘庚〉三篇此序及上篇释解问题——兼与刘义峰博士商榷》,《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①(清)姚鼐:《惜抱轩全集》,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1年,第516页。
    ②(清)牟庭:《同文尚书》,济南:齐鲁书社,1981年,第439页。
    ③周秉钧:《尚书易解》,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序言”,第2页。
    ④周秉钧:《尚书易解》,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详参第89页。
    ⑤周秉钧:《白话尚书》,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第61页。
    ①朱安群、徐奔、周洪等编著:《十三经直解·尚书直解》,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详参第367页。
    ②金景芳:《〈尚书·盘庚〉新解》,《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3期。
    ③周秉钧:《白话尚书》,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第62页。
    ①金景芳:《〈尚书·盘庚〉新解》,《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3期。
    ①梅显懋:《〈尚书·盘庚上〉“首段”言论新解》,《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②梅显懋:《〈尚书·盘庚上〉“首段”言论新解》,《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③何新:《大政宪典·尚书精解》,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5年,详参第151页。
    ①梅显懋:《〈尚书·盘庚上〉“首段”言论新解》,《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①(宋)钱时撰:《融堂书解》,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7页。
    ②(明)王夫之著、船山全集编辑委员会编校:《船山全集》(第2册,尚书稗疏·尚书引义),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第187页。
    ③(清)俞樾撰:《群经平议》,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178经部·群经总义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3页。
    ①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96页。
    ②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第796页。
    ③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第616页。
    ④孟世凯:《甲骨学辞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40、441页。
    ①金景芳:《〈尚书·盘庚〉新解》,《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3期。
    ②王冠英:《殷都屡迁原因、过程及殷后期诸王之改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
    ③张国硕:《盘庚迁都来龙去脉之推断》,《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①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952、953页。
    ②杨树达:《书盘庚罔知天之断命解》,《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第二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卷四、一下。
    ①陈梦家:《尚书通论》,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46-170页。
    ①孟世凯:《甲骨学辞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页。
    ②杨任之译注:《尚书今译今注》,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年,第112页。
    ①王世舜译注:《尚书译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34页。
    ②李民、王健撰:《尚书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50页。
    ①(宋)金履祥:《尚书表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7页。
    ②曾运乾:《尚书正读》,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99页。
    ③梅显懋:《〈尚书·盘庚上〉“首段”言论新解》,《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①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952页。
    ②周秉钧:《尚书易解》,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第89页。
    ③杨任之译注:《尚书今译今注》,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年,第112页。
    ④梅显懋:《〈尚书·盘庚上〉“首段”言论新解》,《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①刘义峰:《〈尚书·盘庚〉三篇次序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第1期。
    ②陆振慧:《也谈〈盘庚〉三篇此序及上篇释解问题——兼与刘义峰博士商榷》,《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①宋镇豪:《再论殷商王朝甲骨占卜制度》,《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9年第1期。
    ②宋镇豪:《再论殷商王朝甲骨占卜制度》,《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9年第1期。
    ③宋镇豪:《再论殷商王朝甲骨占卜制度》,《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9年第1期。
    ①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增订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876页。
    ②关于商代是否存在“卜筮并用”这个问题,有人认为周以后才出现筮,春秋才开始卜筮并用。宋镇豪先生认为在商晚期已有此现象,并举牛胛骨、龟腹甲数列来论证说明(详参《再论殷商王朝甲骨占卜制度》)。笔者从宋说。
    ③宋镇豪:《再论殷商王朝甲骨占卜制度》,《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9年第1期。
    ①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诞生和上升时期的思想——夏商和西周的思想》,《史学集刊》1982年第1期。
    ②王兵:《上古时期天命观的起源与演变》,《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③李友广:《先期天命观念溯源》,《理论界》2009年第2期。
    ①洪煜:《先秦秦汉天命观对王权的影响》,《史学月刊》1993年第5期。
    ②孟世凯:《甲骨学辞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8页。
    ③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编:《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24页。
    ④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32页。
    ⑤晁福林:《论殷代神权》,《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
    ⑥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580页。
    ⑦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580页。胡厚宣:《殷卜辞中的上帝和王帝》,《历史研究》1959年第10期。
    ⑧王国维:《观堂集林》(影印本)(卷九,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412页。
    ⑨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编:《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27页。
    ⑩巴新生:《殷人的上帝与原始思维》,《北方论丛》1993年第3期。
    ①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38页。
    ②常金仓:《重新认识殷周天命与民本思想关系》,《文史哲》,2000年第3期。
    ③晁福林:《论殷代神权》,《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
    ④詹鄞鑫:《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7页。
    ⑤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82-88页。
    ⑥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87、83页。
    ①林明:《商周信仰崇拜的演变》(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①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二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4页。
    ②董作宾于1933年发表了《甲骨文断代例》,其以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形、书法为划分时期的十个标准,并据以上标准将殷墟甲骨文分为五期:即盘庚、小辛、小乙、武丁两代四王为第一期;祖庚、祖甲一代两王为第二期;廪辛、康丁一代两王为第三期;武乙、文丁两代两王为第四期;帝乙、帝辛(纣)两代两王为第五期。
    ③林明:《商周信仰崇拜的演变》(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1](宋)陈经撰.尚书详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M].北京:中华书局,1988
    [3]陈梦家.尚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顾颉刚.古史辨(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
    [6]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编.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7]何新.大政宪典尚书精解[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5
    [8]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9]蒋善国.尚书综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0](宋)金履祥.尚书表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1]江灏,钱宗武译注.今古文尚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12]孔氏传,孔颖疏.尚书正义[M].(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
    [13] (春秋)孔子著,黄怀信注训.尚书注训[M].济南:齐鲁书社,2002
    [14]李民.《尚书》与古史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1
    [15]李民,王健撰.尚书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6]刘起釪.尚书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7]孟世凯.甲骨学辞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8](清)牟庭撰.同文尚书[M].济南:齐鲁书社,1981
    [19](清)皮锡瑞撰.今文尚书考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0](宋)钱时撰.融堂书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1]屈万里译注.尚书释议[M].台北:中国文化学院出版部,1980
    [22]屈万里译注.尚书集释[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3
    [23](宋)时澜修定.增修东莱书说[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4]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5](清)孙星衍撰.尚书今古文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6] (明)王夫之著,船山全集编辑委员会编校.船山全集(第2册,尚书稗疏·尚书引义)[M].长沙:岳麓书社,1988
    [27]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九,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1
    [28]王世舜译注.尚书译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29]王云五主编,屈万里注译.《尚书今注今释》[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69
    [30]徐奇堂译注.尚书(第二版)[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1
    [31]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Y
    [32]杨筠如著、黄怀信标校.尚书覈诂(2版)[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33](清)姚鼐.惜抱轩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1
    [34]杨任之译注.尚书今译今注[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
    [35](清)俞樾撰.群经平议[M].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178经部·群经总义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6]詹鄞鑫.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述[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37]张西堂.尚书引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58
    [38]周秉钧.尚书易解[M].长沙:岳麓书社,1984
    [39]周秉钧.白话尚书[M].长沙:岳麓书社,1990
    [40]朱安群、徐奔、周洪等编著.十三经直解第一卷周易直解尚书直解诗经直解[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
    [41]朱廷献.尚书研究[M].台北市:台湾商务印馆,1987
    [42]曾运乾.尚书正读[M].北京:中华书局,1964
    [43]巴新生.殷人的上帝与原始思维[J].北方论丛,1993,3
    [44]常金仓.重新认识殷周天命与民本思想关系[J].文史哲,2000,3
    [45]晁福林.论殷代神权[J].中国社会科学,1990,1
    [46]胡厚宣:殷卜辞中的上帝和王帝[J].历史研究,1959,10
    [47]洪煜.先秦秦汉天命观对王权的影响[J].史学月刊,1993,5
    [48]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诞生和上升时期的思想——夏商和西周的思想[J].史学集刊,1982,1
    [49]金景芳.《尚书·盘庚》新解[J].社会科学战线,1996,3
    [50]李友广.先期天命观念溯源[J].理论界,2009,2
    [51]林明.商周信仰崇拜的演变[D].天津师范大学,2009
    [52]刘义峰.《尚书·盘庚》三篇次序考[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1
    [53]陆振慧:也谈《盘庚》三篇此序及上篇释解问题——兼与刘义峰博士商榷[J].江南大学学报,2008,6
    [54]梅显懋.《尚书·盘庚上》“首段”言论新解[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1, 3
    [55]邵京起.“其如台”解[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4,2
    [56]宋镇豪.再论殷商王朝甲骨占卜制度[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9,1
    [57]王兵.上古时期天命观的起源与演变[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3
    [58]王冠英.殷都屡迁原因、过程及殷后期诸王之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88,1
    [59]张国硕.盘庚迁都来龙去脉之推断[J].郑州大学学报,2004,6
    [60]杨树达.书盘庚罔知天之断命解[A].《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第二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61]杨树达.序言[A].周秉钧.尚书易解[M].长沙:岳麓书社,198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