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海外利益的保护和拓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阐明了全球化时代国家利益发生的新变化,指出了全球化时代国家利益的外部决定过程日益凸显,全球化增强了国家利益国际拓展的趋势,推动了国家海外利益的凸显,因而直接影响了国家的外交政策。通过梳理中国国家利益认知和维护的发展脉络,分析了中国现阶段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指出随着中国与外部世界交往与联系更加紧密和深入,国家利益不断延伸,中国海外利益在此过程中凸显并不断拓展,中国外交为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利益的需要而发生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变化。本文在进一步分析了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的主要内容和海外利益面临的安全风险后,指出海外能源资源利益与中国能源安全密切相关,受到中国高度关注,能源安全的核心是石油安全。关于中国海外能源利益的保护和拓展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文中在结合中国为谋求海外能源资源利益、保障能源安全所开展的能源外交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中国能源安全主要是能源供应安全的特点,提出主要从油源、油路、油价三个着眼点保护和拓展中国海外能源利益的对策建议,并总结出了保护和拓展中国海外利益的一般性原则和对策。
This dissertation expounds the change in national interest in the globalization era, pointing out the appearance about external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f national interest, the enhancement of national interest international expansion trend from globalization, the promotion of appearing about national overseas interest,and the directly influence on national diplomatic policies.Through tracin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hina's view of her national interest,the dissertation explores the chief content of China's national interest.On this basis,it brings attention to the fact that,with China's growingly profound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with the external world,China national interest grows simultaneously,so that her overseas interest has become as conspicuous as it is growing,and the China's diplomatic policies has experienced a series of remarkably change,for the purpose to service for the national interest.Then, after conducting a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content of the overseas economic interest and the confronted security risk of national interes,this dissertation tries to indicate that the oversea energy and natural recourse interest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China's energy security,with with great attention from China,and poniting out that the core of energy security is the oil security.This forms the key part of the dissertation:how to protect China's overseas energy & natural resources and even to expand it.Basing on an analysis of the forming diplomatic practice and guidelines,the dissertation evolves around the needs of the nation,and turns to the way in which China has acted in order to secure resources from abroad and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se resources.Then,after pointing to the fact that China's energy resource security mainly lies in its supply end, the dissertations suggests that the authorities should focus on the source,route and price of oil so as to maintain and expand China's overseas energy interest,and sum up the general principles and measures about how to protect and expand the China's overseas interest.
引文
1王逸舟,袁正清:《中国国际关系研究(1995-2005)》,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1版,第462页
    2转引自:同上,第462页
    3纪玉祥:“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4期
    4王逸舟,袁正清:《中国国际关系研究(1995-2005)》,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1版,第462页
    5俞正梁等:《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5-176页
    6傅勇:“全球化时代国家地位和作用的变化”,《世界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
    7李世安:“论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冲击”,《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11月第6期
    8俞正梁,陈玉刚,苏长和:《21世纪全球政治范式》,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第1版
    9吴怀有:“全球化理论研究面面观”,《党政论坛》2006年1月号
    10陈德照:“对‘反全球化运动'的若干思考”,《国际问题研究》,2002年第5期
    11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第一版,第10-11页
    12洪兵:《国家利益论》,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年7月第一版,第11-12页
    13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37页
    14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第一版,第23页
    15参见王逸舟,袁正清:《中国国际关系研究(1995-2005)》,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01页
    16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第1版,第52页
    17楚树龙:《国际关系基本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8-43页
    18参见:张琏瑰:“国家利益辨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8年第4期;万华炜:“关于国家利益的属性的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4期;徐文泉:“国家利益的属性问题”,《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第12期
    19朱炳元:“邓小平国家利益的基本特点”,《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年第6期;
    20参见:潘正祥,杨迎会:“论江泽民的国家利益观”,《湖北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廖义军:“试析江泽民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思想”,《人物研究》,2006年第12期;段立全,赵丽霞:“浅论江泽民的国家利益观”,《理论界》,2007年第6期;王 世谊,张晓彤:“江泽民对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的新发展”,《桂海论丛》,2004年第3期;仓圣君:“江泽民对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的新发展”,《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21李爱华:“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利益观”,《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11期
    22秦正为:“斯大林的国家利益观”,《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237王逸舟,袁正清:《中国国际关系研究(1995-2005)》,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1版,第297页
    24冉志,任林生:“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利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6期
    25参见:张建英:“中国国家利益维护与拓展的制度风险”,《江海学刊》,2003年第6期;林霖:“国家利益拓展初探”,《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蒋维兵:“实现中国国家利益的策略分析”,《东南亚纵横》,2006年7期
    26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11-114页
    27同上,第119-137页
    28周程:“审视中国的海外利益”,http://finance.sina.com.cn,2005年07月18日
    29参见:赵爱国:“浅论当代国家利益的国际性”,《南洋问题研究》,2002年第3期;周明田:“论国家利益的扩展”,《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1年第2期
    30曹云华,李昌新:“论国家利益的国家拓展”,《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31参见:徐济明:“中国国家利益与对非政策”,《西非研究》,2000年第1期:田德文:“英国:对外援助与国家利益”,《欧洲研究》,2002年第6期;杨守明:“美国国家利益与霸权政策”,《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第3期。
    32参见:杨奎松:“中苏国家利益与民族情感的最初碰撞——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为背景”,《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郭树永:“国际制度的融入与国家利益——中国外交的一种历史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4期。
    33黄宇蓝:“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中的中国国家利益”,《学术论坛》,2007年第2期
    34王逸舟,袁正清:《中国国际关系研究(1995-2005)》,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1版,第298页
    35[美]詹姆斯·多尔蒂等著,阎学通、陈寒溪等译:《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五版)》,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460页
    36王礼茂、郎一环:“中国资源安全研究的进展及问题”,《地理科学进展》,2002.21(4)
    37刘波:《石油与20世纪的变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38张洁:“中国能源安全中的马六甲因素”,《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第3期
    39闫忠林:“中东、中亚与中国能源、边疆安全关系探析”,《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期
    40陈久霖:“关于我国的石油安全战略”,《求是》,2004年第16期
    41朱可辛:“能源合作与中俄关系发展”,《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11期
    42吴寄南:“日本新一轮能源外交剖析”,《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10期
    43胡庆亮:“印度的能源外交”,《当代世界》,2005年第6期
    44蔡娟:“中国能源外交与地缘政治—以石油为例”,《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4期
    45曹云华:“东南亚国家的能源安全”,《当代亚太》,2000年第9期
    46孙凌齐:“俄罗斯的东北亚政策及该地区能源安全问题”,《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1期
    47汉斯.摩根索:《国家纵横策略论:争强权、求和平》,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
    48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 著,阎学通,陈寒溪 等译:《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第1版,第82页
    49倪世雄等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第1版,第258页
    50秦亚青:对著作《国家利益的建构主义分析》(方长平著,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所作的序言
    51袁正清:“国家利益分析的两种视角”,《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9期
    5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6页
    53朱炳元,卢荣辉:“经济全球化与国家利益”,《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4期
    54同上
    55马振超:“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分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56朱炳元,卢荣辉:“经济全球化与国家利益”,《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4期
    57倪世雄等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第252页
    58阎学通著:《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第1版,第37页
    59俞正梁:“国家在全球化中的位置”,《21世纪全球政治范式》,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211页
    60曹云华、李昌新:“论国家利益的国际扩展”,《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61林霖:“国家利益拓展初探”,《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62“第一,应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第二,应坚持用和平方式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第三,应坚持世界各国主权平等的原则:第四,应坚持尊重各国国情、求同存异的原则;第五,应坚持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541-542页
    63 同上,第92页
    64潘正祥,杨迎会:“论江泽民的国家利益观”,《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65转引自杨光斌,李月军:《中国国内政治经济与对外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11页
    66李而炳:《21世纪前期中国对外战略的选择》,时事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37页
    67这里所提的现阶段利益指的是到2020年前后中国的国家利益,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21世纪前期是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即在国内外环境得到正确把握的情况下,能够为一个国家的长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对其历史命运产生全局性、长远性、决定性作用的历史时期。战略机遇期是一个国家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关口。
    68参见赵英,李海舰:《大国之途—21世纪初的中国经济安全》,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58-59页
    69李而炳:《21世纪前期中国对外战略的选择》,时事出版社,2004,第1版,第151页
    70《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1页
    71章百家:“改变自己,影响世界-20世纪中国外交基本线索刍议”,《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72门洪华:《构建中国大战略的框架—国家实力、战略观念与国际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1版,第295页
    73参见沈伟烈,陆俊元:《中国国家安全地理》,时事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130-134页
    74唐绍邦,宫力:《国际战略新论》,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27页
    75《周恩来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80-81页
    76阎学通著:《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120页
    77李而炳:《21世纪前期中国对外战略的选择》,时事出版社,2004,第1版,第484页
    78赵英,李海舰:《大国之途—21世纪初的中国经济安全》,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27-128页
    79同上,第128页
    80樊明太:“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意义”,《财贸经济》,2000年第8期
    81李小红:“中国利用外资规模问题研究”,《时代金融》,2007年第4期
    82阎学通著:《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123页
    83参见仪德刚等:“新中国技术引进的历程与成效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第4期,第12-14页
    84转引自阎学通著:《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126页
    85苗俊杰:“中国利用外资新信号”,《瞭望新闻周刊》,2007年第38期
    86赵宏国:“‘马六甲困局'与中国能源安全再思考”,《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6期
    87参见: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海上通道安全课题组:《海上通道安全与国际合作》,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361页
    88赵宏国:“‘马六甲困局'与中国能源安全再思考”,《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6期
    89“胡锦涛:增强中国海外利益保护能力,健全预警机制”,人民网,2004年8月30日
    90沈国放:“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领事保护”,《中国外交》,2004第22期
    91引自俞正梁等:《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一版,第91页
    92赵可金:《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165-167页
    93赵可金:“硬外交、软着陆——试论中国外交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国际观察》,2006年第1期
    94张永胜:“‘和谐世界'与中国外交的变化”,《攀登》,2007年第5期
    95俞正梁:“中国新外交刍议”,《中国外交》,2004年第5期
    96李而炳:《21世纪前期中国对外战略的选择》,时事出版社,2004,第1版,第10页
    97 时殷弘:《国际政治与国家方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217页
    98 参见“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答中外记者问”,新华网,2004年3月31日
    99 详细内容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人 民网,2005年12月22日
    100倪建民:《国家能源安全报告》,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73-74页
    101保罗·罗伯茨著,吴文忠译:《石油的终结—濒临危险的新世界》,中信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20页
    102同上,第22页
    103郭庆方:《高油价背景下石油供应安全》,《中国发展观察》,新华网:2007年11月7日
    104引自管清友,何帆:“中国的能源安全与国际能源合作”,《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11期
    105张国庆:“资源战争与能源外交”,详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gb/doc/2003-07/29/content_250098.htm
    106陆俊元:《地缘政治的本质与规律》,时事出版社,2005年版,第86页
    107转引自唐志超:“‘9.11'后全球能源外交发展态势”,《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1期
    108唐昀:《大搏杀—世界石油之争》,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56页
    109转引自江红:《为石油而战—美国石油霸权的历史透视》,东方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262页
    110转引自江雪茹:《全球能源博弈中中国能源地缘战略选择初探》,中国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第8页
    111唐昀:《大搏杀-世界石油之争》,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58页
    112江泽民:《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新华网,2008年4月3日
    113曾培炎:《国务院关于当前能源形势与能源安全问题的报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6.1
    114江泽民:《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新华网,2008年4月3日
    115徐云等著:《谁能驱动中国—世界能源危机和中国方略》,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42页
    116张幼文,黄仁伟:《2006中国国际地位报告》,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80页
    117何中顺:《新时期中国经济外交理论与实践》,时事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245页
    118转引自门洪华:《中国:大国崛起》,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232页
    119参见管清友等:“中国的能源安全与国际能源合作”,《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11期
    120国务院常务会议:“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草案),详见 http://www.gog.com.cn/gzrb/90403/ab637865.htm
    121清华大学环境资源能源研究中心:《清洁能源与气候变化法律问题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http://news.sina.com.cn/c/2006-07-17/20329484994s.shtml
    122周永生:《经济外交》,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1页
    123唐家璇:“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求是》,2004年第23期
    124崔民选:《2006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412页
    125秦宣仁:“国际战略格局的重要筹码——能源外交及能源战略”,《国际贸易》,2005年第1期
    126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陈凤英等):《全球能源大棋局》,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337页
    127徐小杰:《新世纪的油气地缘政治—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第34页
    128吴绮敏等:“胡锦涛在八国峰会上提出新能源安全观”,http://news.sina.com.cn/c/2006-07-17/20329484994s.shtml
    129杨译伟:“我国能源安全保障的法律问题研究”,《法商研究》,2005年第4期
    130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杨毅等):《国际战略形势分析2006/2007》,时事出版社,2004,第1版,第280页
    131“印度承认能源外交不如中国,将建网络与我竞争”,新华网,2005年11月26日
    132“南海能源外交谁是胜利者”,新华网,2005-03-28
    133 参见附录之四表《2007年中国原油进口分项数据比较》的数据
    134“我国累计获得海外份额油6000万吨”,中国石化报,2005年5月31日
    135“可再生能源国际合作进展顺利”,中国电力新闻网,2007年3月15日
    136管清友、何帆:“中国的能源安全与国际能源合作”,《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11期
    137崔民选:《2006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448页
    138“中石化努力澄清不涉苏丹业务”,中国石化在线网,2001年10月18日
    139查道炯:“中国在非洲的石油利益:国际政治课题”,《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4期
    140转引自查道炯:“中国在非洲的石油利益:国际政治课题”,载《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4期
    141 “大庆油田:一部自主创新的‘活教材'”,新华网,2007年9月26日
    142 “中国未来油气勘探将主要关注七大领域”,新华网,2007年10月29日。
    143 汪海:“从北部湾到中南半岛和印度洋——构建中国联系东盟和避开‘马六甲困局'的战略通道”,《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9期
    144 转引自吴磊:“关于中国—中东能源关系的若干思考”,《阿拉伯世界研究》,2007年1月第1期
    145江泽民:《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新华网,2008年4月3日
    146郭树永:“国际制度的融入与国家利益—中国外交的一种历史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4期
    147转引自:管清友,何帆:“中国能源安全与国际能源合作”,《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11期
    148吴绩新:“从安全合作到能源合作——上海合作组织亟需持续发展动力”,《国际展望》,2007年第18期
    149 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10页
    150中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国家能源政策的制定依据——战略与规划”,《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36期..
    [1]安尼瓦尔·阿木提,张胜旺,陈希亮,丁明:《石油与国家安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第1版
    [2]巴忠倓:《大国兴起中的国家安全—第三届国家安全论坛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1版
    [3]蔡拓:《全球问题与当代国际关系》,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第1版
    [4]陈奕平:《依赖与抗争—冷战后东盟国家对美国战略》,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第1版
    [5]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第2版
    [6]陈岳:《中国国际地位分析》,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第1版
    [7]楚树龙:《国际关系基本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第1版
    [8]崔民选:《2006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第1版
    [9]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杨毅,王宝付,段克兢):《国际战略形势分析2006/2007》,时事出版社,2004,第1版
    [10]郭隆隆,潘光,金应忠:《2003美国对伊战争透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第1版
    [11]韩源:《全球化与中国大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1版
    [12]何兰:《冷战后中国对外关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第1版
    [13]何中顺:《新时期中国经济外交理论与实践》,时事出版社,2007,第1版
    [14]洪兵:《国家利益论》,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第1版
    [15]环球时报(宋念申):《大国心路—中国走向世界的思考》,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第1版
    [16]贾英健:《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1版
    [17]江红:《为石油而战—美国石油霸权的历史透视》,东方出版社,2002,第1版
    [18]江西元,夏立平:《中国和平崛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第1版
    [19]鞠海龙:《中国海上地缘安全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第1版
    [20]李而炳:《21世纪前期中国对外战略的选择》,时事出版社,2004,第1版
    [21]李景治,罗天虹:《国际战略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1版
    [22]李慎明,王逸舟,李少军:《2005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第1版
    [23]李招忠:《当代中国人权问题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第1版
    [24]刘明:《国际干预与国家主权》,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第1版
    [25]刘静波:《21世纪初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时事出版社,2006,第1版
    [26]楼耀亮:《地缘政治与中国国防战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第1版
    [27]鲁毅,顾关福,俞正梁,傅耀祖:《新时期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时事出版社,1999,第1版
    [28]门洪华:《构建中国大战略的框架—国家实力、战略观念与国际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1版
    [29]门洪华:《中国:大国崛起》,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第1版
    [30]倪建民:《国家能源安全报告》,人民出版社,2005,第1版
    [31]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第1版
    [32]倪世雄,王义桅:《中美国际利益比较》,时事出版社,2004,第1版
    [33]牛大勇,沈志华:《冷战与中国的周边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第1版
    [34]钱其琛:《外交十记》,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第1版
    [35]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院:《国际体系与中国的软力量》,时事出版社,2006,第1版
    [36]沈伟烈,陆俊元:《中国国家安全地理》,时事出版社,2001,第1版
    [37]时殷弘:《国际政治与国家方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1版
    [38]时殷弘:《21世纪初期世界政治的基本性质和中国的应有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第1版
    [39]唐绍邦,宫力:《国际问题二十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第1版
    [40]唐绍邦,宫力:《国际战略新论》,解放军出版社,2006,第1版
    [41]唐昀:《大搏杀—世界石油之争》,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第1版
    [42]腾藤,戎殿新,王金存,路爱国:《邓小平理论与世纪之交的中国国家战略》,人民出版社,2001,第1版
    [43]王福春,张学斌:《西方外交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1版
    [44]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第1版
    [45]王逸舟:《中国学者看世界》,新世界出版社,2007,第1版
    [46]王逸舟,袁正清:《中国国际关系研究1995-2005》,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1版
    [47]王正毅:《世界体系与国家兴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1版
    [48]吴磊:《中国石油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第1版
    [49]谢益显,曲星,熊志勇,宋长美,陆建元,张历历,苏浩,张清敏:《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第2版
    [50]肖欢容:《国际关系学在中国》,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第1版
    [51]徐云,王玉灵,李斌,腾树龙:《谁能驱动中国—世界能源危机和中国方略》,人民出版社,2006,第1版
    [52]阎学通:《国际政治与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1版
    [53]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第1版
    [54]阎学通,孙学峰:《中国崛起及其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1版
    [55]子杉:《国家的选择与安全》,上海三联书店,2005,第1版
    [56]杨成绪,郑瑞祥,宋以敏:《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透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第1版
    [57]杨福昌,杨闯,高海宽:《跨世纪的中国外交—“中国外交辉煌50年”研讨会论文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第1版
    [58]杨光斌,李月军:《中国国内政治经济与对外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1版
    [59]俞新天:《在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下—中国战略机遇期的对外战略纵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第1版
    [60]俞正樑,陈玉刚,苏长和:《21世纪全球政治范式》,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第1版
    [61]俞正梁,陈志敏,苏长和,郭树永,王义桅:《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第1版
    [62]袁新华:《俄罗斯的能源战略与外交》,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1版
    [63]查道炯:《中国石油安全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第1版
    [64]赵可金,倪世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第1版
    [65]赵英,李海舰:《大国之途—21世纪初的中国经济安全》,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第 1版
    [66]张小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分析》,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第1版
    [67]张学斌:《经济外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第1版
    [68]张骥,刘中民:《文化与当代国际政治》,人民出版社,2003,第1版
    [69]张幼文,黄仁伟:《2004中国国际地位报告》,人民出版社,2004,第1版
    [70]张幼文,黄仁伟:《2006中国国际地位报告》,人民出版社,2006,第1版
    [71]张蕴岭:《未来10-15年中国在亚太地区面临的国际环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第1版
    [7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第1版
    [73]中国科学院能源战略研究组:《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专题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第1版
    [74]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陆忠伟,王在邦):《国家战略与安全形势评估2001/2002》,时事出版社,2002,第1版
    [75]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陈凤英,赵宏图,江涌,倪建军):《全球能源大棋局》,时事出版社,2005,第1版
    [76]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陈凤英,赵宏图):《国际战略资源调查》,时事出版社,2005,第1版
    [77]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海上通道安全课题组:《海上通道安全与国际合作》,时事出版社,2005,第1版
    [78]周永生:《经济外交》,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第1版
    [79]朱炳元:《全球化与中国国家利益》,人民出版社,2004,第1版
    [80]朱锋:《人权与国际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1版
    [81](哈)C.M.阿基姆别科夫著;杨恕,汪金国译:《阿富汗焦点和中亚安全问题》,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
    [82](加)阿米塔·阿查亚著Amitav Acharya:王正毅,冯怀信译:《建构安全共同体:东盟与地区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83]巴瑞·布赞,奥利·维夫,迪·怀尔德著;朱宁译:《新安全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84]保罗·罗伯茨著,吴文忠译:《石油的终结—濒临危险的新世界》,中信出版社,2005 年
    [85](英)费尔萨姆(R.G.Feltham)著;胡其安译:《外交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
    [86](美)亨利·基辛格著;顾淑馨、林添贵译:《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年
    [87](美)亨利·基辛格著;胡利平,凌建平译:《美国需要外交政策吗?:21世纪的外交》,中国友谊出版社公司,2003年
    [88](英)杰弗里·帕克著,刘从德译:《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和未来》,新华出版社,2003年
    [89]卡·托卡耶夫著;(哈)赛力克·纳雷索夫译:《中亚之鹰的外交战略》,新华出版社,2002年
    [90]玛莎·费丽莫Martha Finnemore著,袁正清译:《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91](美)迈克尔·皮尔斯伯里著;肖欢容,张梅译:《美国学者解读中国安全:debates the future security environ》,新华出版社,2001年
    [92](美)迈克尔·斯温(Michael D.Swaine),(美)阿什利·特利斯(Ashley J.Tellis)著;洪允息,蔡焰译:《中国大战略》,新华出版社,2001年
    [93]{美}迈克尔·T·克莱尔著,痛新耕之也译:《资源战争——全球冲突的新场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94](俄)斯·日兹宁著,强晓云,史亚军,成健等译:《国际能源政治与外交》,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95](美)沃尔特·拉塞尔·米德著;曹化银译:《美国外交政策及其如何影响了世界》中信出版社,2004年
    [96](美)亚历山大·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
    [97](俄)叶夫根尼·普里马科夫著;焦广田译:《大政治年代》,东方出版社,2001年
    [98](美)约翰·斯坦布鲁纳著;贾宗谊译:《全球安全原则》,新华出版社,2001年
    [99]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著,阎学通,陈寒溪等译:《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第1版
    [1]蔡拓,唐静:“全球化时代国家利益的定位与维护”,《南开学报》,2001年第5期
    [2]仓圣君:“江泽民对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的新发展”,《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3]曹云华,李昌新:“论国家利益的国家拓展”,《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4]陈德照:“对“反全球化运动”的若干思考”,《国际问题研究》,2002年第5期
    [5]陈金明:“毛泽东、邓小平国家利益观之比较”,《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6]陈久霖:“关于我国的石油安全战略”,《求是》,2004年第16期
    [7]戴超武:“国家利益概念的变化及其对国家安全和外交决策的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2期
    [8]丁志刚:“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利益的认证与维护”,《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8期
    [9]董桂兰,于安坤:“对胜利油田开拓海外市场战略的思考”,《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6年第2期
    [10]董漫远:“全人类共同利益与中国的和平发展”,《国际问题研究》,2005年第5期
    [11]戴维来,廖俊宇:“‘中国国际问题论坛2007:和谐世界理论与中国新外交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8期
    [12]段立全,赵丽霞:“浅论江泽民的国家利益观”,《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6期
    [13]裴远颖:“中国外交战略与和平发展”,《国际问题研究》,2006年第1期
    [14]冯俊节:“邓小平国家利益观及对我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法制与社会》,2006年第10期
    [15]傅勇:“全球化时代国家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国际政治》,2005年第1期
    [16]傅新:“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形象”,《国际问题研究》,2004年第4期
    [17]高权喜:“论国家利益—一种基于中国政治社会的理论考察”,http://column.bokee.com/83456
    [18]高伟凯,毕素华:“冷战后的国家利益理论探讨”,《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年第6期
    [19]贵州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赵晓芬执笔:“邓小平维护国家利益的战略思想”,《中 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4期
    [20]郭伟伟:“从内政与外交互动的角度看新中国的外交战略与经济建设的发展”,《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7年第4期
    [21]郭树勇:“关于中国崛起的若干理论争鸣及其学术意义”,
    [22]郭树永:“国际制度的融入与国家利益—中国外交的一种历史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4期
    [23]郭树勇:“论中国崛起与世界秩序的关系”,《太平洋学报》,2005年第6期
    [24]郭玉聪:“经济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新移民”,《当代亚太》,2004年第9期
    [25]郭震远:“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与前景”,《国际问题研究》,2005年第1期
    [26]韩立华:“国际能源地缘战略格局与上合组织能源一体化”,《国际经济合作》,2007年第1期
    [27]何帆:“全球化中的国家利益的冲突和协调”,《中国外汇管理》,2004年第1-2期
    [25]胡鞍钢,门洪华:“中国对外开放与融入世界”,《太平洋学报》,2005年第4期
    [28]胡键:“‘中国责任'与和平发展道路”,《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7期
    [29]黄婧,岳占菊:“‘软实力'建设与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6年第5期
    [30]黄运成,陈志斌:“高油价时代的国际石油地缘政治与中国石油贸易格局”,《资源科学》,2007年第1期
    [31]江泽民:“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新华网,2008年4月3日
    [32]蒋维兵:“实现中国国家利益的策略分析”,《东南亚纵横》2006年第7期
    [33]蒋新卫:“中亚石油地缘政治与我国陆上能源安全大通道建设”,《东北亚论坛》,2007年第3期
    [34]“解读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旗帜”,《文汇报》,2005年09月29日
    [35]金鑫:“关于开拓新世纪我国多边外交工作的几点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10期
    [36]金正昆,李淹:“‘和而不同':中国外交新理念评析”,《中国外交》,2005年第7期
    [37]李安山:“论中国对非洲政策的调适与转变”,《西亚非洲(月刊)》,2006年第8期
    [38]李宝俊,徐正源:“冷战后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的建构”,《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期
    [39]查道炯:“中国在非洲的石油利益:国际政治课题”,《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4期
    [40]李桂树:“从国家利益观看邓小平对毛泽东外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41]李华锋:“论西方地缘政治思想演变的进程和特点”,《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42]李秋烟:“中国和平崛起中的国家利益”,《兰州学刊》,2004年第6期
    [43]李莉:“发展利益在中国国家利益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44]李少军:“论国家利益”,《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1期
    [45]李肇星:“江泽民外交思想是新时期外交宝贵财富”,www.auto.hinews.cn
    [46]梁强:“中俄能源博弈中的国家利益”,《南风窗》2006.5上
    [47]林霖:“国家利益拓展初探”,《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48]凌德权:“马六甲海峡多边合作保畅通”,《南方》,2004年第9期
    [49]凌云志:“浅析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利益观”,《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月Z1期
    [50]“<瞭望>文章:用大视角观察全球环境”,新华网,2007年11月6日
    [51]廖义军:“试析江泽民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思想”,《人物研究》,2006年第12期
    [52]刘金源:“反全球化运动及其对全球化的制衡作用”,《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第3期
    [53]刘新华,秦仪:“试析21世纪初中国崛起所面临的海洋战略环境”,《世界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
    [54]陆建华:“理性维护国家利益”,《环球时报》,2005年04月27日第十五版
    [55]陆建人:“关于推动我国与周边国家经贸关系的几点思考”,《当代亚太》,2004年第9期
    [56]卢祖送:“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内有关‘中国崛起'的辩论”,《国际论坛》,2005年第5期
    [57]罗会钧:“论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途径”,《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6期
    [58]罗建波:“中国对非洲外交视野中的国家形象塑造”,《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7期
    [54]马振岗:“应对国际新挑战,促进和平与发展”,《国际问题研究》,2006年第1期
    [59]马延琛,吴兆雪:“中国新能源安全观与实现全球能源安全”,《东北亚论坛》,2007年第4期
    [60]梅永红:“自主创新与国家利益”,《求是》,2006年第10期
    [61]苗俊杰:“中国利用外资新信号”,《嘹望新闻周刊》,2007年第38期
    [62]倪建平,黄卫红:“关于中国国家形象与外交政策的理论思考”,《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10期
    [63]倪世雄:“改变世界的大事变—中国和平发展的特征、含义及影响”,《国际展望》半月刊2006年10月
    [64]潘正祥,杨迎会:“论江泽民的国家利益观”,《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65]庞大鹏:“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利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增刊
    [66]“清华-环球论坛”:“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利益改变了吗?”,《环球时报》2000年09月22日第四版
    [67]秦亚青:“当代世界与中国丛书—方长平:《国家利益的建构主义分析》”,http://sis.ruc.edu.cn/news/shownews.asp?newsid=38
    [68]秦正为:“斯大林的国家利益观”,《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69]冉志,伍林生:“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利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6期
    [70]阮宗泽:“从国际秩序转型看中国的和平发展”,《国际问题研究》,2005年第3期
    [71]周程:“审视中国的海外利益”,http://finance.sina.com.cn,2005年07月18日
    [72]苏长和:“发现中国新外交—多变国际制度与中国外交新思维”,《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4期
    [73]孙建社:“邓小平外交思想中的国家利益观”,《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3年第1期
    [74]孙哲:“中国外交思想库:参与决策的角色分析”,《中国外交》,2004年第11期
    [75]唐志明:“从地缘政治看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2006年第12期
    [76]汤光鸿:“世界多样性与中国外交新理念”,《国际问题研究》,2005年第5期
    [77]童飞,王水和:“新形势下中国石油安全战略”,《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78]王公龙:“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党政论坛》,2007年第3期
    [79]王宏强:“论国家利益及其实现途径”,《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81]王建强:“从参与到融入—中国外交理念的转变与中国参与世界的历程”,《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81]王猛:“达尔富尔危机:中国外交转型的挑战与契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6期
    [82]王前强:“全球化与中国海外利益保障机制的转型”,《论坛纵横》,2005年第3期
    [83]王世谊,张晓彤:“江泽民对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的新发展”,《桂海论丛》,2004年第3期
    [84]王星宇:“‘和谐世界'理论与中国新外交研讨会综述”,《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6期
    [85]王逸舟:“国家利益再思考”,www.case.net.cn/chinese/s23-sjz,2001-05-16
    [86]王英英:“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87]“我国积极利用WTO规则维护国家利益”,www.21ael.org
    [88]吴爱军,吴杰:“中国进口石油安全战略通道分析”,《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89]吴功荣:“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利益”解析”,《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11期
    [90]吴继新:“从安全合作到能源合作——上海合作组织亟需持续发展动力”,《国际展望》(半月刊),2007年第18期
    [91]吴建民:“多变外交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平台—重新认识多边外交”,《外交评论》,2006年8月总第90期
    [92]吴磊:“关于中国—中东能源关系发展的若干思考”,《阿拉伯世界研究》,2007年第1期
    [93]吴友富:“关于中国国家形象品牌构建的几点思考”,《国际观察》,2006年第2期
    [94]“‘新外交课题'考验中国:形象外交逐渐重要”,新华网www.xinhuanet.com
    [95]邢悦:“国家利益的客观性与主观性”,《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5期
    [96]修斌,姜秉国:“中国“和平发展”战略视野下的海洋权益维护”,《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97]徐济明:“中国国家利益与对非政策”,《亚非论坛》双月刊,2000年第1期
    [98]颜旭,张文生:“利益拓展:国家利益维护的发展性取向”,《理论观察》,2007年第3期
    [99]杨成:“利益边疆:国家主权的发展性内涵”,《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11期
    [100]杨玲玲:“构筑新型国家关系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团结》,2000年第2期
    [101]杨守明,程又中:“我国国际合作中利益兼顾的理念与实践”,《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4期
    [102]仪德刚,李海静,赵新力:“新中国技术引进的历程与成效分析”,《科技管理研究》, 2007年第4期
    [103]余晚:“在对外交往中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利益—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7期
    [104]俞新天:“‘和谐世界'与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国际问题论坛》,2006年冬季号(总第45期)
    [105]俞新天:“妥善处理国家利益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关系”,《国际观察》,2005年第3期
    [106]曾培炎:“国务院关于当前能源形势与能源安全问题的报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6.1
    [107]曾琪:“经济外交与维护国家利益的关系”,《东岳论丛》,2005年第3期
    [108]张昌兵,王卉:“浅析中国获取海外石油的困境与对策”,《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第4期
    [109]张桂红:“中国海洋能源安全与多边国际合作的法律途径探析”,《法学》,2007年第8期
    [110]张洁:“中国能源安全中的马六甲因素”,《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第3期
    [111]张建英:“中国国家利益维护与拓展的制度风险”,《江海学刊》,2003年第6期
    [112]张俊国:“对毛泽东国家利益观评价的若干思考”,《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13]张俊国:“关于‘国家利益'问题研究综述”,《理论探索》,2006年第3期
    [114]张俊国:“近年来毛泽东国家利益观研究综述”,《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6年第2期
    [115]张俊国:“论毛泽东的国际利益观”,《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年第5期
    [116]张文木:“全球化的基本矛盾与中国的选择”,《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117]张雷,“论中国能源安全”,《国际石油经济》,2001年第3期
    [118]张文木:“全球化与中国国家利益”,《学习月刊》,2003年第11期
    [119]张文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国家利益”,《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1期
    [120]张晓忠,梁宏:“中国维护主权与国家利益的基本经验”,《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季刊),1999年第4期
    [121]张妍:“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与完善国际能源秩序”,《外交评论》,2007年8月,总第97期
    [122]张瑜:“毛泽东国家利益思想研究综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
    [123]张菀洺:“国际直接投资‘中国热'与中国和平发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5期
    [124]张运成:“国际‘石油政治'迈入新格局”,《时事报告》,2005年第4期
    [125]章百家:“改变自己,影响世界—20世纪中国外交基本线索刍议”,《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126]赵爱国:“浅论当代国家利益的国际性”,《南洋问题研究》,2002年第3期
    [127]赵树森:“世界工厂还是世界‘加工厂'—浅谈融入世界体系的中国及其发展策略”,《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128]郑必坚:“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与中华文明的复兴”,《世界》,2006年第12期
    [129]周海生:“国际体系中的中国国家利益”,《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3年第4期
    [130]周建明,王海良:“国家大战略、国家安全战略与国家利益”,《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4期
    [131]周明田:“论国家利益的扩展”,《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1年第2期
    [132]“中国外交方略越来越务实”,《参考消息》,2005年11月1日
    [133]朱炳元,卢荣辉:“经济全球化与国家利益”,《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4期
    [134]朱怀念,孔雪:“中国石油储备法律制度的建立与能源安全”,《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135]朱以青:“经济全球化对国家利益的冲击与影响”,《理论学刊》,2004年第6期,第79页
    [136]朱章铭,张意轩:“涉外安全司,中国海外利益保护伞?”,《新闻周刊》,2004年7月5日
    [1]Barton,Barry.Energy Security:Managing Risk in a Dynamic Legal and Regulatory Environment,Published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Introduction 3.
    [2]Dannreuther,Roland,Asian Security and China's Energy Need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nd the Japan 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2003:199.
    [3]Kuglar,Richard L.,The Global Century:Globalization and National Security,Institute for National Strategic Studies,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2001:727.
    [4]Sheehan,Michael,International Security:An Analytical Survey,Lynne Rienner Publishers,2005:10.
    [5]Stares,Paul B.,Rethinking Energy Security in East Asia,Japan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2000
    [6]Michael May,ed.,Energy and Security in East Asia,(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Stanford University January,1998)
    [7]Hui-Liang Tsai,Energy Shocks and the World Economy (New York:Praeger,1989)
    [1]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2,BP,http://www.Bp.com/downloads/1087/statistical-review.pdf
    [2]Caler,Kent E.,“The Geopolitics of Energy in Northeat Asia,” Presented at the Korean Institute for Energy Economics,Seoul Korean,March 2004
    [3]Calder,Kent E.,“Japan's Energy Angst:Asia's Changing Energy Prospects and the View From Tokyo,”Presented at the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September 2004
    [4]China's Worldwide Quest for Energy Security,http://www.iea.org/pub/studies/china,htm
    [5]Deutsche Bank,Hugo McPherson,“Emerging Threats to Energy Security and Stability,” Springer,2005
    [6]Farneth,Molly,“Powering Foreign Policy:The Role of Oil in Diplomacy and Conflict,”Physician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 PSR Energy Initiative,October 2004
    [7]Hanns W.Maull,Raw Materialsm,Energy and Western Security (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84)
    [8]Herberg,Mikkal E.,“Asia's Energy Insecurity:Cooperation or Conflict?”Mikkal Herberged,Strategic Asia,May 2004
    [9]Herman Franssen et al.,World Energy Supply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ambridge institute for Foreign Policy Analysis,Inc.,1983)
    [10]IE A,Wold Energy Prospects to 2020,prepared for the G8 energy ministers meeting (Moscow,March 31 1998)
    [11]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c,Oil Supply Security:The Emergency Response Potential of IEACourities,Paris,OECD/IEA 1995
    [12]LP.Khosla,Energy and Diplomacy (New Delhi:KONARK PUBLISHERS PVT LTD,2005_
    [13]Jaffe,Amy Myers,“Asia's Thirst for Fuel Cooperation and Energy Politics.”Hervard Inernational Journal,Vol.23.NO.2,p.80,Summer 2001
    [14]Kretzman,Steve,“Oil.Security,War-The Geopolitics of US Energy Planning,” Multinational Moniter,Vol.24,Issue 1/2,p.11,Jan/Feb 2003
    [15]Morse,Edward L.,“The Battle for Energy Dominance,”Foreign Affairs,Vol.81,Issue,2,p16-31,March/April 2002
    [16]Paul B.Stares,ed.,Rethinking Energy Security in East Asia (Tokyo:Japan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Inc.,2000)
    [17]Robert A.Manning,The Asian Energy Factor:Myths and Dilemmas of Energy,Security and the Pacific Future (New York:PALGRAVE,2000)
    [18]Snidal,Duncan,“Limites of 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39,No.4,Autumn 1985
    [19]The Agreement on an America's National Interests,America's National Interests,1996
    [20]Tomohiko Taniguchi.“A cold Peace:The Changing Security Equation in Northeast Asia”,Orbis,Vol.49,N0.3,Summer 2005
    [21]Tsutomu Toiche,“Japan 's Energy Situation:Present and Future,”IEEJ Report:October 2005
    [22]Ullnam,Richard H,.“Redefining Security,”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8,No.l,p.129-153,1983
    [23]Vaclav Smil,China 's Past,China 's Future Energy,Food.Environment (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 Curzon,2004)
    [24]Vladimir I.Ivanov.Energy Security and Sustain Development in Northeat Asia:Prospects for Cooperative Policies,http://www.ERINA.org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