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清青海商品经济与市场体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选取了青海这一西部边陲地区为研究对象,试图对明清青海地区商品经济和市场体系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究。写作中在把握整体的基础上,以典型案例研究为基本手段,也吸收了地理学、经济学、民族学、社会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对涉及青海商品经济与市场体系的主要问题进行逐次剖析。笔者认为青海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其商品经济发展模式有着深刻的影响。通过对青海商品经济与市场相互关系的考察,解析了明清青海商品经济既有一定的发展,发展又滞后于其他地区的原因。
     通过对青海的农牧业、手工业、市镇及商贸市场等问题的探析,勾勒出明清时期青海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状貌。认为青海商品经济的发展处于一种细碎性和零散性状态。通过对明清青海各类商人群体等问题的深入透析,认为在影响青海商品经济向前发展的各项因素中,寺商、歇家的作用不容忽视,但制度层面仍然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第1部分“绪论”,对近些年有关明清青海商品经济与市场史研究现状进行整理与介绍,阐明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及预期解决的问题。
     第2部分“历史回溯:青海开发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从青海经济开发入手,阐述不同时期青海经济开发的历史特点及其局限。同时分时段论述明清时期青海经济发展的区域特征及外在影响力,本章是明清青海商品经济与市场体系研究展开的基础与前提条件。
     第3部分“经济部门的生产结构与分布格局”。商品生产是商品流通的前提与基础,明清时期青海的商品生产既有时段性特征,又有地区性特点。本部分主要分析明清时期青海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经济部门的生产结构与分布格局。围绕需求与供给的关系入手,总结明清青海商品生产的地区特征,阐述它与青海地方商品输出的关系。
     第4部分“商业运动的承担者:商业与商人群体”。主要阐述明清时期青海外部商业资本的楔入、本地商业资本的崛起及各种商人群体及其活动特点。采取分类研究的方法,研究山陕商人、回商、特殊商人即歇家、寺商的发展进程与分布概况,主旨则在于揭示本区各类商人的发展、分布及其经商能力及对当时青海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5部分“城市、集市与市场体系”。主要针对明清时期青海地区城市商业布局加以总体分析,阐释商业城市在本地区的特殊职能与时代特征;明清青海农村市场研究大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集市是其中最基本的内容。明初青海集市即呈现出点状分布的格局,清代中期基本上形成区域集市网络结构。受自然环境条件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牧业区、农牧区、农业区三区并非同步发展,但它是青海广大农牧区商品交换的总基地与区域间联系的中间站。庙会、寺集作为不定期集市在明清时期青海城乡之间、农牧之间呈现出普遍发展的势头,其商业功能在本区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这一地区的环境、社会经济发展进程有很大的关系;从青海商业市场的层级及其在各地区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方面入手,进行更深一层次的考察,旨在揭示出不同的自然环境所形成各地区不同的市场结构,进而形成明清青海商品流通的总体格局及地域特征。
     第6部分“商品经济的脉动:商路分析”主要分析了明清青海内部商品流通的路线状态,与全国各商路联系等问题。明清青海的商路发展过程中受到自然因素影响之外,还受到时段性人文因素的干扰,明清两代变化较大。直接影响到区域商业中心的分布格局,分析商路是研究青海商业市场与流通格局的基础。
     第7部分“结语”总结认为,明清两代青海商品经济曾有过发展的时期,无论从市场发育,亦或商品流通上均表现明显。然而农业区、农牧区、牧业区发展并非同步,农业区起步较早,明中叶商业市场出现点状分布,清中叶是青海商品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商业市场增多,商品流通频繁,经济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但总体来说,明清青海经济发展仍然是建立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还相当牢固的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在这种经济条件下,它的市场发育往往表现出空间的不完善与区域发展不平衡性。虽然在一些大宗商品的流通上,往往呈现出省域市场统一的流通局面,但在各区内部商品流通则呈现出小区域的分散格局,这种流通渠道的不畅通与市场影响力的低弱是限制青海经济迈向近代化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
This article has had an in-depth study of the regional commodity economy and market system of Qinghai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by selecting Qinghai ,a region on the western part of China as the object of study. The article absorbs the theory and methods of geography, ecology, economics, ethnology and sociology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main issues involving Qinghai commodity economy and the market system by using typical research as its means of study.
     According to the article, the uniqu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Qinghai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veloping mode of its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inghai commodity economy and market, it analysis the reason of the backwardn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of Qinghai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of agriculture, animal husbandry, handicrafts, commerce and municipal markets of Qinghai, the basic commodities form of the region's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Qinghai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as been outlined. The author therefore holds the opinion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of Qinghai was at that time in a fragmented and chronology status. By th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various business group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Qinghai, it is proved that among the various factors that influence Qinghai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the role of the temple merchants and Xiejia merchants can not be ignored, but the system still plays a decisive role.
     Part 1 i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research which has been done about Qinghai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recent years about the commodity economy and market history, and then set out the main elements of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problems expected to resolve.
     Part 2 is in history: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development in Qinghai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Qinghai,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periods in history,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limitations are analyzed. Meanwhile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xternal influence in different period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re detailed. This chapter is the the foundation and precondition to further explore the Qinghai commodity economy and the market system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Part 3 "sectors of the economy's production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 " Production of goods is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of commodities circulation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f Qinghai and the commodity production then has both the periodical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part mainly analyses the economy's production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agriculture, animal husbandry, handicrafts, and other sectors of Qinghai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ocu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it sums up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odity production and elabo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odity production and exports.
     Part 4 "commercial campaign commitment: business and business groups" mainly expounds the entering of the main commercial capital , the rise of the local commercial capital and various business group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their activities. Taking classifications research methods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 distribution area of the businessmen of Shanxi and Shaanxi, businessmen of Hui nationality, special businessmen Xiejia, and Temple businessmen ,in which the main idea is to reveal the distribution areas of the various types of businessmen , their development, and their abilities to do busines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in Qinghai.
     Part 5 is of the "city, market and the market system. " It mainly discusses the overall layout of the city business areas of Qinghai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o as to explain the special func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ercial city in the region of the times; The general market research are mainly in two areas in the study of the rural market system of Qinghai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which market is the most basic. Market of Qinghai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is showing a pattern of distribution point, the mid-Qing Dynasty basically form a regional network infrastructure market.
     Constrained by the conditions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productivity levels of development, the three areas such as the district of animal husbandry, 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areas, and the agricultural areas are not synchronously developed, but it is the total commodity exchange majority of the 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areas of Qinghai and the center station between the neighboring regions and the central base. Temples are set from time to time as market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between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areas in Qinghai where commercial function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is region which also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local environment and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level commercial markets and their diversity of aspects in various regions , the author had a deeper level of inspection to reveal the different market structures created by the different natural environment so as to reveal the formation of the overall circulation pattern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geographical features.
     Part 6, "the pulse of the commodity economy: the Path of the trade" in which there is the major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circulation routes, and the National contact through the trade path of Qinghai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ath of the trade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f Qinghai, it was affected not only by the natural factors but also by the time of human factors. The larger changes took plac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aving a direct impact o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regional business center, the road of trade is concluded as the base of the analysis of the commercial market and the flow pattern.
     Part 7 "conclusion" summed up that the commodity economy in Qinghai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ad some development, which is shown from the market development and the circulation of commodities.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areas, 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areas and livestock areas are not synchronized. With an early start in the agricultural area, the commercial market in the mid of Ming Dynasty had point distribution. In the mid of Qing Dynasty the commercial market reached its peak development with more commercial markets appeared, more frequent circulation,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howed showing great vitality. But on the whol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Qinghai was still built on the natural economy. Self-sufficiency was still very firm. In this economy, the market development often shows imperfect in space and the imbalance development. Although there appeared the unified provincial scale market for a number of commodity circulation , yet the internal circulation of different districts appeared the dispersion pattern of distribution. The lack of smoothness of the circulation and the weak influence of market was a serious obstacle for the economy of Qinghai to develop to the modern times.
引文
[1]任放:《二十世纪明清市镇经济研究》,《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1][美]施坚雅主编,叶广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7页。
    [1]早在1934年,经济史专家全汉升即发表了《中国庙市之史的考察》(《食货》1934年1卷2期)一文,同年日本学者加藤繁又发表了《清代村镇的定期市》(《东洋学报》1934年23卷2期,王兴瑞译,载《食货》1937年5卷Ⅰ期),这是一篇研究明清村镇市场经济的力作,详细考察了直隶、山东、河南、山西、福建、广东、广西等十七省村镇的定期市,剖析了定期市的开市日期、与邻近村落的关系、交易货物及交易人、定期市与牙行之关系、定期市课税等问题。
    [2][美]施坚雅著,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任放:《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经济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范金民:《江南社会经济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版;从翰香等:《近代冀鲁豫乡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张佩国:《地权分配·农村家庭·村落社区1900—1945年的山东农村》,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版;唐致卿:《近代山东农村社会经济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等都堪称国内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国外一些汉学家对中国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如彭穆兰著 马俊亚译:《腹地地构建:华北内地国家、社会与经济(1853—197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黄宗智:《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和《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杨懋春:《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张雄、沈炜、秦美珠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施坚雅:《中国的农村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徐秀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等。
    [1]王家范:《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其历史价值初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
    [2]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单强:《江南区域市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许檀:《明清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5]乔志强、龚关:《近代华北集市论略》,《山西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6]王致中等:《中国西北社会经济史研究)(上下),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年版;王致中等:《明清西北社会经济史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年版。
    [7]李清凌:《西北经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8]赵俪生主编:《西北古代屯田开发史》,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
    [9]王希隆:《清代西北屯田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赵俪生主编:《古代西北屯田开发史》,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
    [10]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青海省志·农业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王成敬:《西北的农田水利》,北京,中华书局,1950年版。
    [11]袁林:《西北灾荒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王致中:《明清西北城市若干社会经济功能特征试探》,《兰州学刊》1987年第1期。
    [2]魏丽英:《明清时期西北城市的“商帮”》,《兰州学刊》1987年第2期。
    [3]岱宗:《明清西北城市的市民社会经济生活》,《兰州学刊》1989年第1期。
    [4]尹伟先主编:《西北通史》第4卷,宋冢福主编:《西北通史》第5卷,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赵珍:《清代西北地区的农业垦殖政策与生态环境变迁》,《清史研究》2004年第1期。
    [6]姚兆余:《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农业开发的技术路径与生态效应》,《中国农史》2003年第4期;《明清时期河湟地区人地关系述论》,《开发研究》2003年第3期。
    [7]方行、经君健、魏金玉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陈桦:《18纪世的中国与世界·经济卷》,辽海出版社1999年版。
    [8]曹树基:《中国人口史·清时期》第5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侯杨方:《中国人口史(1910—1953年)》第6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6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9]林永匡等:《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10]党诚恩:《甘肃民族贸易史稿》,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1]魏丽英:《论近代西北市场的地理格局与商路》,《甘肃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
    [1]李建国:《论近代西北地区城市的特点及其影响》,《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2]杜常顺:《明清时期黄河上游地区少数民族经济浅论》,《青海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3]杜常顺:《明清时期黄河上游地区的民族贸易市场》,《民族研究》1998年第3期。
    [4]黄正林:《近代甘宁青农村市场研究》,《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
    [1]张克非:《清代西北回族经济结构初探》,《西北史地》1987年第1期。
    [2]马志荣:《论元、明、清时期回族对西北农业的开发》,《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3]高占福:《回族商业经济的历史变迁与发展》,《宁夏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4]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青海历史纪要》,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崔永红等主编:《青海通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崔永红:《青海经济史》(古代卷),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翟松天:《青海经济史》(近代卷),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崔永红:《清雍正年间青海额色尔津、哈尔海图屯田述略》,《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清初青海东部的兴屯开垦和屯田民地化问题》,《青海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
    [1]杜常顺:《清代青海蒙旗人口与经济问题探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2]芈一之:《青海地方史略》,青海省统战部民族处印,1979年内部印;王昱:《青海简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陈国光:《青海藏族史》,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翟松天:《青海经济史》(近代卷),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刘正刚、王敏:《清代藏族农业经济初探》,《西藏研究》2003年第3期。
    [3]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青海省志·农业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王成敬:《西北的农田水利》,北京,中华书局,1950年版。
    [4]陈云峰:《当代青海简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陈光国、金铸仁;《发展青海藏族农牧业经济浅议》,《民族研究丛刊·青海民族研究》第一辑,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印,1980年。
    [6]刘景华:《清代青海的手工业》,《青海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
    [7]刘景华:《清代青海商业》,《青海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
    [1]陈新海:《清代青海的城市建设与商业经济》,《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2]段继业:《青海小城镇起源的几种类型》,《青海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3]朱普选:《明清河湟地区城镇的形成与发展》,《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4]杜常顺:《清代丹噶尔民族贸易的兴起和发展》,《民族研究》1995年第1期。
    [5]马征:《论清代“环海商都”——噶尔丹商贸之兴衰》,《青海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6]马明忠、何佩龙:《青海地区的“歇家”》,《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
    [1]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至1995年出版。
    [1]青海省志编篆委员会:《青海历史纪要》,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9页。
    [2]姜洪源:《甘肃民国三十二年毁档事件始末》,《档案》(兰州),1999年第1期。
    [1][清]康敷镕著:《青海记》,台北,成文出版社据抄本影印本,1968年版,第78-79页。
    [1]刘明光主编:《中国自然地理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8年版,第111页。
    [1]慕寿祺:《甘宁青史略副编》卷1《地质》,兰州俊华印书馆排印,1937年版,影印本,见《西北史地文献》卷21。
    [2][清]杨治平:《丹噶尔厅志》卷3,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43-244页。
    [3][民国]刘郁芬修 杨思等纂:《甘肃通志稿》卷11,甘肃图书馆据民国二十年原稿本油印。
    [1]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
    [1][民国]刘运新等编修:《大通县志·物产志》卷5,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81页。
    [2]王昱:《青海方志资料类编》,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4页。
    [3]王昱:《青海方志资料类编》,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4页。
    [4][民国]刘郁芬修:《甘肃通志稿·民族八·实业》,甘肃图书馆据民国二十年原稿本油印本,第44页。
    [5]王昱:《青海方志资料类编》,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5页。
    [6][民国]刘郁芬修:《甘肃通志稿·民族八·实业》,甘肃图书馆据民国二十年原稿本油印本,第46页。
    [7][清]杨应琚:《西宁府新志·盐法》卷17,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27页。
    [1]张杰、王宗祎:《青海湟水河谷鸟类区系》,《动物学报》1989年第1期。
    [2][清]杨治平:《丹噶尔厅志》卷4,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49-250页。
    [3][清]生允等修 安维峻等纂:宣统《甘肃新通志·物产》卷12,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9年版。
    [1][清]康敷镕:《青海记》不分卷《物产》,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抄本影印本,1968年版,第98页。
    [2]藏族不吃鱼,有两种解读,一种认为鱼是龙的化身,故不能吃,属信仰崇拜;另一种观点认为由于藏族死后要水葬,所以不吃鱼。笔者认为后一种更有说服力。
    [3][清]苏铣编修,王昱、马忠校注:《西宁志·物产》卷1,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6-137页。
    [4][清]杨应琚:《西宁府新志·物产》卷8,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53页。
    [5][清]龚景瀚:《循化志·物产》卷7,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94页。
    [6][民国]刘运新等编修:《大通县志·物产志》卷5,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83页。
    [1]班固:《汉书·昭帝纪》卷7,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24页。
    [1][清]长白文孚著,魏明章标点:《青海事宜节略》,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6-60页。
    [1]王金绂编:《西北之地文与人文》,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149页。
    [1][清]杨应琚撰:《西宁府新志·田赋·番民户口》卷16,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12页。
    [2]谢佐:《青海民族关系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页。
    [3]翟松天等著:《青海经济史》(当代卷),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38页。
    [4]转引芈一之:《青海地方史略》,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1979年内部铅印本,第74页。
    [5]穆赤·云登嘉措主编:《青海少数民族》,西宁,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1页。
    [6]芈一之:《青海地方史略》,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1979年内部铅印本,第75-78页。
    [1]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第一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97页。
    [2]青海文物管理处考古队:《青海乐都柳湾原始社会墓地反映出的主要问题》,《考古》1976年第6期。
    [3]许新国:《循化阿哈特拉山卡约文化墓地初探》,《青海社会科学》1983年第5期。
    [1]班固:《汉书·赵充国传》卷69,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24页。
    [2]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上),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9页。
    [3]赵生琛:《青海古代文化》,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第120页。
    [4]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编;《青海历史纪要》,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21页。
    [5]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上),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39页。
    [6][民国]刘郁芬修 杨思等纂:《甘肃通志稿》,甘肃图书馆据民国二十年原稿本油印,第1页。
    [7]曹贯一:《中国农业经济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96页。
    [8]崔永红:《青海经济史》古代卷,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3页。
    [1]崔永红:《青海经济史》古代卷,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5页。
    [2][清]杨应琚纂修:《西宁府新志》卷6,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3页。
    [3][清]杨应琚纂修:《西宁府新志》卷6,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3页。
    [4][元]脱脱等:《宋史》卷357《何灌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225页。
    [5][民国]刘郁芬修 杨思等纂:《甘肃通志稿·军政四屯田》,甘肃图书馆据民国二十年原稿本油印本,第7页。
    [6][民国]《甘肃通志稿·军政四屯田》,甘肃图书馆据民国二十年原稿本油印本,第7页。
    [7]《元史·世祖纪七》卷10,“至元十六年秋七月己未”。
    [8]崔永红:《青海经济史》(古代卷),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110页。
    [1][民国]刘郁芬修 杨思等纂:《甘肃通志稿·军政四屯田》,甘肃图书馆据民国二十年原稿本油印本,第7页。
    [2][民国]刘郁芬修 杨思等纂:《甘肃通志稿·军政四屯田》,甘肃图书馆据民国二十年原稿本油印本,第8页。
    [3]参见崔永红:《青海经济史》(古代卷),西宁,青海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0页。
    [4]崔永红:《青海经济史》(古代卷),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61页。
    [5][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吐蕃传下》卷216,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6091页。
    [6]许新国:《海西州都兰县热水吐蕃葬墓发掘述要》,《青海地方史志研究》1984年第1期。
    [1]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上),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49页。
    [2]夏鼐:《青海西宁出土的波斯萨珊朝银币》,《考古学报》1958年第1期。
    [3]裴文中:《史前时期之东西交通》,《边政公论》1948年第7卷4期。
    [4]参见[日本]松田寿男:《吐谷浑遣使考上》,日本《史学杂志》第48编。
    [5][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地理志》卷43,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95页。
    [1][唐]李延寿:《北史·吐谷浑传》卷27,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2][元]脱脱等:《宋史·角嘶罗传》卷492,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4160页。
    [1][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西羌传》卷87,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572页。
    [2]李智信:《青海古城考辩》,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83-193页。
    [3]房玄龄:《晋书·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33页。
    [4]陈新海:《青海城镇的初步发展》,《青海民族研究》1999年第3期。
    [1][清]苏铣编修,王昱、马忠校注:《西宁志·岁计志·户口》卷5,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5页。
    [2][清]杨应琚:《西宁府新志·田赋·户口·附郭西宁》卷16,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09页。
    [3][清]许容修 李迪纂:乾隆《甘肃通志》卷4,清乾隆元年(1736)刻本。
    [1]《明宣宗实录》卷68,“宣德五年七月丙午”。
    [2]《明宪宗实录》卷131,“成化十年七月辛未”。
    [3]《明太祖实录》卷115“洪武十五年九月”。
    [4]邓承伟纂修:光绪《西宁府续志》“户口”,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9页。
    [1][清]杨应琚撰:《西宁府新志》卷16《田赋·户口》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91-412页。
    [2][清]邓承伟修 张价卿等纂 基生兰续纂:《西宁府续志》卷4《田赋志·户口》,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9-160页。
    [3][民国]《甘肃通志稿》卷25《民族五·户口》转录的1922年《甘肃省署报告》,青海蒙藏人口数为368213人。
    [4]翟松天:《中国人口·青海分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第171页。
    [5][民国]《甘肃通志稿》卷25《民族五·户口》。
    [6]数字源于《内政年鉴·警政篇》“民国元年户口统计表”,民国二十五年出版。
    [7]根据《清代青海蒙古族档案史料辑编》第96页数字统计。
    [8]陈国光:《青海藏族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81页。
    [9][光绪]《西宁府续志·田赋志》;《甘肃清理财政说明书》次编上《甘肃各属地亩额征除荒实征地丁表》十五。
    赵珍:《清代西宁府田赋考略》附《清代西宁府田赋状况表》,载《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1]王岩松:《藏语系佛教对青海地区的社会影响》,《青海文史资料选辑》1982年版,第10辑。
    [2]王岩松:《藏语系佛教对青海地区的社会影响》,《青海文史资料选辑》1982年版,第10辑。
    [3][民国]周希武纂修:《玉树县志稿》卷6,民国抄本影印,见西部地方志第23种。
    [1]崔永红,张德祖、杜常顺:《青海通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1页。
    [2][清]杨治平撰:《丹噶尔厅志·商务出品类》卷5,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48页。
    [1]参见崔永红关于明清时期移民垦殖的系列文章:《明代青海河湟地区屯田的分布和军户的来源》,《青海社会科学》1988年第6期:《清初青海东部兴屯开荒和屯田民地化》,《青海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清雍正年间青海额色尔津、哈尔海图屯田述略》,《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
    [2]葛剑雄:《中国移民移民史》第1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页。
    [1]崔永红:《青海经济史》(古代卷),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5页。
    [2]芈一之:《青海地方史略》,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1979年内部铅印本,第38页。有关明代屯田始于何时的问题有两种观点,乌廷玉认为起自洪武六年,(参见乌廷玉:《中国历代土地制度史纲》,)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52页。),崔永红认为是洪武十年(参见明代青海河湟地区屯田的分布和军户的来源》,《青海社会科学》1988年第6期),笔者通过对地方志等资料的综合考察,认为应为洪武六年。
    [3][清]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兵制》,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54页。
    [4]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上),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3页。
    [5]湟中县志编纂委员会:《湟中县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57页。
    [6][清]张笃诚:《张氏家谱》,清顺治三年九月修纂,青海图书馆馆藏。
    [7]湟中县志编纂委员会:《湟中县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57页。
    [8]湟中县志编纂委员会:《湟中县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57页。
    [1]湟源县志编纂委员会:《湟源县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05页。
    [2]互助土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互助土族自治县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03页。
    [3]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大通县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13页。
    [4]西宁市城西区志编纂委员会:《城西区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13页。
    [5]张得善:《青海种族分布概况》,原载《地方自治》1935年第3期。
    [1]乐都县志编纂委员会:《乐都县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94-495页。
    [2]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民和县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70页。
    [1]何炳棣:《1368—1953中国人口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75页。
    [2]曹树基:《中国人口史·清时期》第5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31-432页。
    [3]翟松天:《中国人口·青海分册》,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第36页。
    [1][清]苏铣纂修,王昱、马忠校注:《西宁志·岁计志·户口》卷5,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5页。
    [2][清]杨应琚撰:《西宁府新志·田赋·户口》卷16,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91-412页。
    [3][明]马理撰,董建桥校注:《陕西通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8页。
    [4]贾伟:《明代西宁卫户口考辩》,《青海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荣宁:《明代西宁卫人口试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6期。
    [1][清]杨应琚撰:《西宁府新志》卷16《田赋·户口》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91-412页。
    [2][清]邓承伟修 张价卿等纂 基生兰续纂:《西宁府续志》卷4《田赋志·户口》,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9-160页。
    [1][民国]《甘肃通志稿》卷25《民族五·户口》转录的1922年《甘肃省署报告》,青海蒙藏人口数为368213人。
    [2]翟松天:《中国人口·青海分册》,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第98页。
    [3][民国]刘郁芬修,杨思等纂:《甘肃通志稿》卷25《民族五·户口》,民国二十年原稿本油印本。
    [4]数字源于《内政年鉴·警政篇》“民国元年户口统计表”,民国二十五年出版。
    [5]张致中:《明清西北社会经济史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6页。
    [6][清]杨应琚《西宁府新志·塞外番贡》卷16,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06页。
    [1]周希武:《玉树调查记》,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8页。
    [2]周希武:《宁海纪行》,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65页。
    [3]1917年《松番县志》记果洛三部仅有丁口4260人,到了40年代初,青海民政厅又称果洛有“五万户,二十万人口”,笔者通过考察认为此记载是错误的。
    [1]根据《清代青海蒙古族档案史料辑编》第96页数字统计。
    [2]陈国光:《青海藏族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81页。
    [3]哲仓·才让辑编:《清代青海蒙古族档案史料辑编》,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6页。
    [4]翟松天:《中国人口·青海分册》,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第
    [1]崔永红:《明代青海河湟地区屯田的分布和军户的来源》,《青海社会科学》1988年第6期。
    [2][清]苏铣:《西宁志·地理志·水利》卷1,西宁,青海人出版社,1993年版,第134页。
    [3][清]苏铣:《西宁志·地理志·水利》卷1,西宁,青海人出版社,1993年版,第134页。
    [1][清]苏铣:《西宁志·地理志·水利》卷1,西宁,青海人出版社,1993年版,第134页。
    [2][清]苏铣:《西宁志·地理志·水利》卷1,西宁,青海人出版社,1993年版,第135页。
    [1][清]杨应琚:《西宁府新志·田赋·贡赋》卷16,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92页。
    [2][清]杨应琚:《西宁府新志·田赋·贡赋》卷16,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93页。
    [3]《清世宗实录》卷20,雍正二年五月戊辰。
    [4][清]杨应琚:《碾伯巴燕戎请设官开田议》,《西宁府新志·艺文·条议附》卷34,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905页。
    [5]《甘肃巡抚黄廷桂为报大通卫等地方招民垦种事奏折》,《历史档案》2003年第4期。
    [6]彭雨新:《清代土地开垦史资料汇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版,第652页。
    [7]彭雨新:《清代土地开垦史资料汇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53页。
    [1]参见王致中,魏丽英:《明清西北社会经济史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第86页。
    [2][清]杨应琚:《西宁府新志·田赋·贡赋》卷16,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00-402页。
    [3]崔永红:《青海经济史》(古代卷),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2页。
    [4]崔永红:《青海经济史》(古代卷),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2页。
    [5]芈一之:《青海地方史略》,青海省统战部民族处印,1979年内部印,第206页。
    [1]青海省志编委会:《青海历史纪要》,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00-201页。
    [2]《清世祖实录》卷125,“雍正十年十一月乙丑”条。
    [3]崔永红:《清雍正年间额色尔津、哈尔海图屯田述略》,《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
    [1]李祖宪:《甘宁青水利建设》,《新西北月刊》,1941年,4(5).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青海省征收用地减免田赋简明表》(1938年6月—1948年5月),见全宗号一(1),卷号2974.
    [2]资源委员会调查:《青海省人文地理志》,见《资源委员会季刊》,1942年,2(2),第187-188页。
    [1]哲仓·才让辑编:《清代青海蒙古族档案史料辑编》,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页。
    [2]哲仓·才让辑编:《清代青海蒙古族档案史料辑编》,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7页。
    [3]哲仓·才让辑编:《清代青海蒙古族档案史料辑编》,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页。
    [1]董涵荣:《青海柴达木区风土谈》,《方志》,1935年,8(9),(10)。
    [2]陈赓雅:《西北视察记》(一),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1页
    [3]李世英:《柴达木盆地植被和土壤调查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第83页。
    [1]蒙民:《开发西北与牧畜》,《开发西北》1934年第1卷第3期。
    [2]杨生彬:《开发西北与垦殖问题》,《开发西北》1934年第1卷第3期。
    [3]史念海:《河山集》,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2页。
    [4]姚兆余:《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农业开发的技术路径与生态效应》,《中国农史》2003年第4期。
    [1]顺治《西宁志·地理志·水利》卷1,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4页。
    [1]姚兆余在其《清代西北地区农业开发与农牧经济结构的变辽》(《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第4期。)一文中指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河湟地区)增加了75·2万亩,加上水旱番地,耕地总的面积远远超过200万亩,比明代增长了6至7倍。”作者没有注明史料来源,不知此结论数据从何而来。本文数据系笔者据《西宁府新志》·地理·水利》卷6和《西宁府新续志·地理志·水利》卷1统计所得。
    [2]根据[清]杨应琚:《西宁府新志·地理·水利》卷6,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93-217页统计所得。
    [3]崔永红:《青海经济史》(古代卷),西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9页。
    [4][清]苏铣编修,王昱、马忠校注:卷1,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6-137页。
    [5]玉麦究竟为何物?全国各地界定不同,云南地区视为玉米,但青海地区根据《大通县志》物产记载“玉麦,较小麦尤微细,气香,性粘,夏种秋收。”可见,并非玉米,实为麦类一种。
    [6][清]杨应琚:《西宁府新志·物产》卷8,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53页。
    [7][民国]刘运新、廖徯苏、陈牛培炯之风、牛培炯等编:《大通县志·地理志·物产》卷2,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83页。
    [7][民国]姚均纂,宋挺生标注:《贵德县志稿·物产》,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23页。
    [8][民国]刘郁芬惨,杨思等纂:《甘肃通志稿·民族八实业》,甘肃图书馆据民国二十年原稿本油印本,第2页。
    [9][清]杨志平撰《丹噶尔厅志·植物》卷4,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56页。
    [10][清]《西宁志·地理志·物产》卷1,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6页。
    [1][民国]刘运新、廖徯苏、陈牛培炯之风、牛培炯等编:《大通县志·地理志·物产》卷2,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83页。
    [2][民国]姚均纂,宋挺生标注:《贵德县志稿·物产》,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23页。
    [3][民国]刘运新、廖徯苏、陈牛培炯之风、牛培炯等编:《大通县志·地理志·物产》卷2,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83页。
    [4][清]苏铣纂修,王昱、马忠校注:《西宁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6-137页。
    [5][民国]刘运新、廖徯苏、陈牛培炯之风、牛培炯等编:《大通县志·地理志·物产》卷2,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83页。
    [6][民国]刘运新等编:《大通县志·地理志·物产》卷2,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83页。
    [7][民国]刘运新等编:《大通县志·地理志·物产》卷2,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83页。
    [1]芥子,丹噶尔“境内高寒山地皆能成熟,然一本境食用之油所专资也,故油价昂。”参见[清]杨志平:《丹噶尔厅志·植物》卷4,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56页。
    [2]荏子“有黑黄二种,亦可出油”。参见[民国]姚均纂,宋挺生标注:《贵德县志稿·物产》,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23页。
    [3]翟松天:《青海经济史》(近代卷),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9-40页。
    [4][清]杨应琚:《西宁府新志·地理志·物产》卷8,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53页。
    [5][民国]邓承伟:《西宁府续志·志余》卷10,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02页。
    [6][清]杨志平撰《丹噶尔厅志·商务出产类》卷5,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77-278页。
    [1]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上),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28页。
    [2]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上),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28页。
    [3]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上),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28页。
    [4]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上),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28页。
    [5]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上),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28页。
    [6][清]杨志平撰《丹噶尔厅志·商务出产类》卷5,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73页。
    [1][清]《西宁志·地理志·物产》卷1,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6页。
    [2][民国]刘运新等编:《大通县志·地理志·物产》卷2,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83页。
    [3][清]杨志平撰《丹噶尔厅志·商务出产类》卷5,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73页。
    [4][清]杨志平撰《丹噶尔厅志·商务出产类》卷5,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60页。
    [5]魏永理:《中国西北近代开发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7页。
    [1]叶梦殊:《阅世编·种植》卷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2]翟松天:《青海经济史》(近代卷),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7页。
    [3][清]杨志平撰《丹噶尔厅志·商务出产类》卷5,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78页。
    [4]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青海畜牧业经济发展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本书编写组:《青海畜牧业经济发展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雷达亨:《青海畜牧》,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陈路:《青海合作运动研究》,《新青海》第1卷,第3期。
    [2]岚汀:《改进青海农林牧事业之研究》,《新青海》,1933年,第12期。
    [3]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青海省畜牧厅:《青海畜牧业经济发展史》,1980年铅印本,第79页。
    [4]1978年在大通县上孙家寨发掘的马家窑文化时期原始墓葬,出土的随葬品中有牛、马和粮食,还有牛、羊、猪、狗等兽骨及鱼骨、鱼钩等,经放射元素碳断代测定,距今约为4500年左右,可见当时青海地区猪、羊、牛、狗的饲养已经开始。齐家文化发生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这一时期文化遗址的出土文物中,有大量牛、羊、马、驴、猪及野生动物(鹿、狍、鼬等)的骨骼和粮食,石器、骨器、陶器也十分丰富。反映出当时河湟地带畜牧、狩猪和种植业同时存在。
    [1][清]杨一清撰唐景钟、谢玉杰校注:《杨一清集》(上册)卷3,《为总奏修理马政疏》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8页。
    [2]杨廷和:《赠都御史遂杨公序》,《明经世文编》卷121。
    [3][清]张廷玉撰:《明史》卷75《职官四》,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54页。
    [4][清]张廷玉撰:《明史》卷75《职官四》,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54页。
    [1][清]杨应琚撰:《西宁府新志》卷17《田赋茶马》,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26页。
    [2]《明太宗实录》卷45,“永乐二年八月丁未”条。
    [3]《明太宗实录》卷58,“永乐三年二月辛亥”条。
    [4]《明太宗录》卷60,“永乐四年春正月辛卯”条。
    [5]王致中 魏丽英:《明清西北社会经济史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年版,第47页。
    [6][明]杨一清撰唐景钟、谢玉杰校注:《杨一清集》(上册)卷1,《为修举马政事》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5页.
    [7]张廷玉撰:《明史·职官四》卷75,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54页。
    [1][明]杨一清撰唐景钟、谢玉杰校注:《杨一清集》(上册)卷3,《为总奏修理马政疏》,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8页。
    [2][明]杨一清撰唐景钟、谢玉杰校注:《杨一清集》(上册)卷1,《为遵成命重卿寺官员以修马政事》,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4页。
    [3][明]杨一清撰唐景钟、谢玉杰校注:《杨一清集》(上册)卷1,《为处置马营城堡事》,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0页。
    [4][明]杨一清撰唐景钟、谢玉杰校注:《杨一清集》(上册)卷1,《为稽考官军骑操马匹事》,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6页。
    [5][明]杨一清撰唐景钟、谢玉杰校注:《杨一清集》(上册)卷1,《为修举马政事》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5页。
    [1][明]杨一清撰唐景钟、谢玉杰校注:《杨一清集》(上册)卷1,《为修举马政事》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5页.
    [2]梁材《议茶马事宜疏》,《明经世文编》卷106.
    [3][明]杨一清撰唐景钟、谢玉杰校注:《杨一清集》(上册)卷1,《为修举马政事》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5页.
    [4][明]杨一清撰 唐景钟、谢玉杰校注:《杨一清集》(上册)卷3,《为总奏修理马政疏》,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8页。
    [1][清]张廷玉撰:《明史》卷92《兵志四》,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773页。
    [2]《明神宗实录》卷538,“万历四十二年八月丙戍”条。
    [3]刘郁芬修 杨思等纂:民国《甘肃通志稿》军政六《互市》,甘肃图书馆据民国二十年原稿本油印本。
    [4]明代时期所设立的塞外四卫,据考证安定卫和阿端卫在今天的祁连山南北,曲先卫在今天的柴达木地区、罕东卫在今天的敦煌。
    [5][清]杨应琚:《西宁府新志》卷15,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67页。
    [1][清]杨应琚:《西宁府新志》卷15,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69页。
    [2]邹逸麟:《明清时期北部农牧过渡带的推移和气候寒暖变化》,《复旦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3]张德:《中国东部六区域近1000年干湿序列的重建和气候跃变分析》,《第四纪研究》1997年第1期。
    [4][清]张廷玉撰:《明史·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12页。
    [1]《明宣宗实录》卷2,“洪熙元年二月戊辰”条。
    [2][清]文孚著魏明章标注:《湟中杂记》,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6页。
    [3][清]杨应琚撰:《西宁府新志·武各·番族》卷19,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96页。
    [4][清]杨应琚撰:《西宁府新志·武备·番族》》卷19,两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97页。
    [5][清]杨应琚撰:《西宁府新志·武备·番族》卷17,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16页。
    [1]《清高宗实录》卷1409,“乾隆四十三年二月乙未”条.
    [2]张书才主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八册,甘肃布政使钟保:《奏陈开垦荒山管见折》,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37页。
    [3][清]杨应琚撰:《西宁府新志·武备·番族》卷17,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16页.
    [1][清]杨治平撰《丹噶尔厅志·动物》卷4,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47-248页。
    [1][民国]周希武:《玉树调查记》,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第97页.
    [2]雷达亨等著:《青海畜牧》,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页。
    [3][民国]姚钧纂修:《贵德县志稿·动物》卷4,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27页.
    [4][民国]《大通县志·物产志》卷5,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09页。
    [5]雷达亨等著:《青海畜牧》,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5页.
    [6][民国]姚钧纂修:《贵德县志稿·动物》卷4,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27页.
    [7][清]杨治平撰《丹噶尔厅志·商务出产类》卷5,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74页。
    [1][清]杨治平撰《丹噶尔厅志·商务出产类》卷5,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74页。
    [2]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上),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8页。
    [3][清]杨应琚:《西宁府新志》卷15,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69页.
    [4][民国]刘运新等撰:《大通县志·物产志》卷5,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09页。
    [5]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上),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22页.
    [6][民国]《大通县志·物产志》卷5,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09页。
    [1][清]杨志平撰《丹噶尔厅志·商务出产类》卷5,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74页。
    [2][民国]《大通县志·物产志》卷5,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06页。
    [3][民国]姚钧纂修:《贵德县志稿·动物》卷4,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27页.
    [4]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上),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24页.
    [5][民国]周希武:《玉树调查记》,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7页。
    [6]崔永红:《青海经济史》(古代卷),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翟松天:《青海经济史》(近代卷),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在其近代青海手工业一章是全文转载刘景华论文的。
    [7]刘景华:《清代青海手工业》,《青海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
    [1]崔永红:《青海经济史》(古代卷),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5页。
    [2][清]康敷镕:《青海记》,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影印本,1968年版,第51页。
    [3][清]杨治平撰:《丹噶尔厅志·地理·矿物》卷3,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45页。
    [4]民国《循化县志》卷7,第287页.
    [5][清]杨治平撰:《丹噶尔厅志·地理·矿物》卷3,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65页。
    [1][清]杨治平撰:《丹噶尔厅志·地理·矿物》卷3,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45页。
    [2][清]杨治平撰:《丹噶尔厅志·地理·矿物》卷3,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45页.
    [3][民国]刘郁芬修 杨思等纂:《甘肃通志稿·民族八·实业》卷28,甘肃图书馆据民国二十年原稿本油印本.
    [4]彭英甲:《陇右纪实录》卷1,第8页。
    [1][清]康敷镕:《青海志》卷2,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影印本,第33页。
    [2][民国]《大通县志·物产志》卷5,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73页。
    [3][民国]刘郁芬修杨思等纂:《甘肃通志稿·民族八·实业》卷28,甘肃图书馆据民国二十年原稿本油印本。
    [4][民国]刘郁芬修 杨思等纂:《甘肃通志稿·民族八·实业》卷28,甘肃图书馆据民国二十年原稿本油印本.
    [5][清]杨治平撰:《丹噶尔厅志·地理》卷3,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73页。
    [6][民国]《大通县志·物产志》卷5,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73页。
    [7]马鹤天:《西北考察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9页。
    [1][民国]刘郁芬修 杨思等纂:《甘肃通志稿·物产》卷14,甘肃图书馆据民国二十年原稿本油印本。
    [2][民国]《大通县志·物产志》卷5,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73页。
    [3][民国]周希武:《玉树调查记》.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6页。
    [4][清]杨治平撰:《丹噶尔厅志·商务出品类》卷5,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73页。
    [5]康敷镕:《青海志·矿产》卷2,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影印本。
    [6][民国]刘郁芬修 杨思等纂:《甘肃通志稿·民族八·实业》卷28,甘肃图书馆据民国二十年原稿本油印本.
    [7]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上),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5页。
    [8]刘敏宽:《北山铁厂碑记》,乾隆《西宁府新志》卷35,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39页.
    [9][民国]刘郁芬修 杨思等纂:《甘肃通志稿·民族八·实业》卷28,甘肃图书馆据民国二十年原稿本油 印本。
    [1]严永章:《青海粮食加工史话》,《青海粮食史料》1987年第一辑,内部铅印,第74页。
    [2][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95页。
    [3][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97页。
    [1]芈一之:《青海地方史略》,(征求意见稿),中共青海省委统战部民族处印,第207页。
    [2]梁份撰 赵盛世校著:《秦边纪略》卷1,《西宁卫》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页。
    [3]杨治平撰:《丹噶尔厅志·动物》卷4,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48页。
    [4][清]杨应琚《西宁府新志·田赋·岁榷》卷16,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14-416页.
    [1][民国]邓承伟:《西宁府续志·田赋·岁榷》卷4,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1-165页。
    [2][民国]邓承伟:《西宁府续志·田赋·岁榷》卷4,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1-165页。
    [1][清]杨治平:《丹噶尔厅志》,《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55页。
    [2][清]杨应琚《西宁府新志·田赋》卷16,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14-416页。
    [3][民国]邓承伟:《西宁府续志·田赋》卷4,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1-165页。
    [1]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上册),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3页。
    [2][清]杨治平:《丹噶尔厅志·商务出产类》卷5,《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78页。
    [3]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上册),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2页。
    [4]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上册),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2页。
    [5]刘景华:《清代青海手工业》,《青海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
    [6][清]杨治平:《丹噶尔厅志·商务出产类》卷5,《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78页。
    [7]《尚书·禹贡》黑水、西河、三危、析支”等皆为古代地名,据考察其范围都在青海的黄河上游一带。“昆仑”人人皆知在青海境内,“西戎”,即居住于青海的古老少数民族——羌族。“织皮”就是古人对毛 纺织品的形象称谓,也是对青海地(藏)毯最原始的称谓。
    [1][清]杨治平撰:《丹噶尔厅志·商务出品类》卷5,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73页。
    [2][民国]姚均:《贵德县志稿·地理志·物产》卷2,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29页。
    [3][清]龚景翰:《循化志·地理志·物产》卷2,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2页。
    [4][清]康敷镕:《青海记》,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影印本,第45页.
    [5]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上册),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1页。
    [6]杨治平撰:《丹噶尔厅志·商务出产类》卷5,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73页.
    [1]杨治平撰:《丹噶尔厅志·商务出产类》卷5,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73页。
    [2][明]谈迁撰张宗祥校点:《国榷》卷77,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56页。
    [3][明]吴振:《养吉斋丛录》卷24,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24页。
    [4][明]吕坤撰:《丢伪斋文集》卷1《忧危疏》,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66页。
    [5]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上册),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2页。
    [1][民国]邓承伟:《西宁府续志·志余·物产》卷10,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02页.
    [2][清]康敷镕:《青海记》,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据抄本影印本,第33页.
    [3]杨治平撰:《丹噶尔厅志·商务出产类》卷5,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73页。
    [4][清]杨治平:《丹噶尔厅志·矿物》卷4,《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79页。
    [5][清]杨治平平撰:《丹噶尔厅志·商务出产类》卷5,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73页。
    [1]毕发忠:《解放前海南地区的手工业》,《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第417-420页。
    [2][清]杨治平:《丹噶尔厅志·矿物》卷4,《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69页.
    [3]赵德琰:《我所亲历的西宁手工业》,《西宁城中文史资料》,第13辑,第52页.
    [1]刘景华:《清代青海手工业》,《青海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
    [2][清]杨治平:《丹噶尔厅志》卷4,《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55页.
    [3][清]杨治平:《丹噶尔厅志》卷4,《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55页.
    [1][清]杨治平:《丹噶尔厅志》卷4,《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56页。
    [2]韩焕文:《互助酒琐记》,《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12辑。
    [3]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上册),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7页。
    [4][清]杨治平:《丹噶尔厅志》卷5,《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56页。
    [1][民国]邓承伟:《西宁府续志·志余》卷十,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02页。
    [2][俄]彼·库·柯孜洛夫著,王希隆译:《从西宁到库库卓尔》,《西北史地》1994年第3期。
    [3]顾执中、陆诒:《到青海去》,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四年二月再版,第186页.
    [4]林业:《青海羊毛事业之现在及将来》,《新青海》1933年卷1,第5期.
    [5]周振鹤:《青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七年十月版。
    [1]姜守鹏:《明清时期农村小商品经济与社会经济结构》,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
    [1][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序》,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2]崔永红:《青海经济史》(古代卷),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翟松天:《青海经济史》(近代卷),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任斌:《试论青海“山陕会馆”和山陕商帮的性质及历史作用》,《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
    [1]李刚、卫红丽:《明清时期山陕商人与青海歇家关系探微》,《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2]邓惠君:《青海近代社会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6页。
    [3][清]杨应琚纂:《西宁府新志》卷8,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50、259页。
    [4]据崔永红研究,山陕商人在明代初期即有人入青海经商。崔永红:《青海经济史》(古代卷),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8页。
    [5]参见张海鹏主编:《中国十大商帮》,黄山书社,1993年版。
    [6]《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25册,第855页。
    [7][清]杨治平撰:《丹噶尔厅志·商务出产类》卷5,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84页。
    [8]互助县县志办:《互助土族自治县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03页。
    [1]任斌:《试论青海“山陕会馆”和山陕商帮的性质及历史作用》,《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
    [2]《青海协和商栈组织规程及经营皮毛药材暂行办法》,青海图书馆藏,铅印本,第53页。
    [3]湟源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湟源县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9页.
    [1][民国]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58页。
    [2][民国]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93页。
    [3][清]杨治平撰《丹噶尔厅志·商务出产类》卷5,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80-281页。
    [4]清]杨治平撰《丹噶尔厅志·商务出产类》卷5,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82页。
    [5][清]杨治平撰《丹噶尔厅志·商务出产类》卷5,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84页。
    [6][清]杨治平撰《丹噶尔厅志·商务出产类》卷5,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84页。
    [7][民国]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8页。
    [1]大通回族自治县地方志纂委员会:《大通县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页.
    [2]湟源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湟源县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9页。
    [3]阎成瞢:《湟源的歇家、洋行、山陕商人和坐地户及刁郎子》,《湟源文史资料》,1987年第5辑.
    [4][民国]邓承伟:《西宁府续志·志余》卷10,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52页.
    [5]西宁市志办:《解放前西宁高利贷》,青海图书馆馆藏,油印本,第87页。
    [1]汪祺声:《清代青海典当业的情况介绍》,青海图书馆馆藏,油印本,第19页。
    [2]汪祺声:《清代青海典当业的情况介绍》,青海图书馆馆藏,油印本,第54页。
    [3]马克思:《资本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74页。
    [4]严永章:《青海粮食加工史话》,《青海粮食史料》1987年第一辑,内部铅印,第78页。
    [5]崔永红:《青海经济史》(古代卷),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翟松天:《青海经济史》(近代卷),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任斌:《试论青海“山陕会馆”和山陕商帮的性质及历史作用》,《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等。
    [1]乐都县志办:《乐都县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96页。
    [2]邓承伟修 张价卿等纂 基生兰续纂:《西宁府续志·志余》卷10,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00页.
    [3]西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西宁市志》(征求意见稿),1984年,第278页。
    [4]马德章:《川口山陕会馆》,《青海文史资料选辑》,1987年,第12辑,第16页。
    [5]王昱:《青海简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32页。
    [6]阎成普:《湟源的歇家、洋行、山陕商人和坐地户及刁郎子》,《湟源文史资料》,1987年第5辑,第11页。
    [1]马德章;《川口山陕会馆》,《青海文史资料选辑》,1987年,第12辑,第16页。
    [2]贵德县志办编:《在贵德县的山陕商人》,贵德县志办油印本,第198页。
    [3][民国]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93页。
    [4]贵德县志办编:《在贵德县的山陕商人》,贵德县志办油印本,第198页。
    [5]马德章:《川口山陕会馆》,《青海文史资料选辑》,1987年,第12辑,第16页。
    [1]吴承明:《中国现代化、市场与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8页.
    [2]马德章:《川口山陕会馆》,《青海文史资料选辑》,1987年,第12辑,第16页.
    [3]廖霭庭:《解放前西宁—带商业与金融业概况》,《青海文史资料选集》,1987年第1辑,第37页。
    [4]马德章:《川口山陕会馆》,《青海文史资料选辑》,1987年,第12辑,第16页.
    [1]王微:《商品流通网络》,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第107页。
    [1]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青海历史纪要》,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41页.
    [1]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青海历史纪要》,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45页。
    [2]翟松天:《青海经济史》(近代卷),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7页。
    [1]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青海历史纪要》.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45页。
    [2]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青海历史纪要》,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45页。
    [3]翟松天:《青海经济史》(近代卷),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7页。
    [1][清]李天祥撰《碾伯所志·习尚》,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15页。
    [2][清]梁份著,赵盛等校注:《秦边纪略》,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8页.
    [3]马学贤:《青海传统贸易中的回族商贸经济的形成与发展》,《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4][美]默利尔·亨斯博格著,崔永红译:《马步芳在青海(1931—1949)》,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页。
    [5]汤逸人:《西北皮毛业之现状及其前途》,《建国月刊》,1936年,第15期。
    [1]廖霭庭:《解放前西宁一带商业和金融业概况》,《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
    [2]马学贤:《青海传统贸易中的回族商贸经济的形成与发展》,《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3]芈一之:《青海地方史略》,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1979年内部铅印本,第87页。
    [4][清]梁份著,赵盛等校注:《秦边纪略》卷1,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8页。
    [5][清]梁份著,赵盛等校注:《秦边纪略》卷1,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8页。
    [1][清]粱份著,赵盛等校注:《秦边纪略》卷1,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8页。
    [2][清]杨志平撰:《丹噶尔厅志·商务出产类》卷5,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73页.
    [3]青海省编辑组:《青海省回族撒拉族哈萨克族社会历史调查》,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页。
    [1]廖霭庭:《解放前西宁—带商业和金融业概况》,《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
    [1]1951年元月财经工作组上五庄经济调查材料,现藏青海省档案馆.
    [2][清]梁汾:《秦边纪略》卷1,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页。
    [3][清]梁汾:《秦边纪略》卷1,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页.
    [4][清]徐珂:《清稗类钞·青海商队》,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1]关于青海“歇家”的研究,有王致中的《“歇家”考》,《青海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马明龙、何佩龙的《青海地区的“歇家”》,《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杜常顺:《清代丹噶尔民族贸易的兴起和发展》,《民族研究》1995年第1期。李刚、卫红丽:《明清时期山陕商人与青海歇家关系探微》,《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2]杜常顺:《清代丹噶尔民族贸易的兴起和发展》,《民族研究》1995年第1期。
    [3][民国]马鹤天:《青海考察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3-214页。
    [1][法]古伯察著,耿升译:《鞑靼西藏旅行记》,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53页.
    [2]杜常顺:《清代丹噶尔民族贸易的兴起和发展》,《民族研究》1995年第1期。
    [3][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卷8,“西宁镇总兵官穆兰岱、兼护西宁道知府巴彦珠禀”,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55页。
    [4][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卷8,“西宁镇总兵官穆兰岱、兼护西宁道知府巴彦珠禀”,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55页.
    [5][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卷8,“西宁镇总兵官穆兰岱、兼护西宁道知府巴彦珠禀”,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55页。
    [1][清]杨志平撰:《丹噶尔厅志》卷5《实业》,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87页。
    [2][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卷8,“西宁道、西宁府为议详玉树、德尔格等番族出口进口《稽查汉奸章程》事”,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38页。
    [1]所谓吉下价格,是歇家们共同规定的价格。
    [1][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卷5,“十月二十三日奏为擒获抢掠蒙古、扑犯卡隘之蒙古、番子审明正法,并筹定防卡兵数,稽查歇家,裁革通事,严定《蒙古买茶章程》,恭折具奏,仰祈圣鉴事”,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4页。
    [2][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卷6,“十一月二十四日奏为审明交通野番之重犯即行正法,恭折具奏,仰祈圣鉴事”,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3页。
    [3][清]龚景翰纂修:乾隆《循化厅志》卷4《族寨工屯》,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5页。
    [1][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卷8,“循化营参将胡超、循化同知林倬奎、保安营都司高勇臣禀”,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51页.
    [2][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卷8,“循化营参将胡超、循化同知林倬奎、保安营都司高勇臣禀”,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53页.
    [1][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卷8,“西宁镇总兵官穆兰岱、兼护西宁道知府巴彦珠禀”,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41页。
    [2][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卷8,“西宁镇总兵官穆兰岱、兼护西宁道知府巴彦珠禀”,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42页。
    [3][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卷8,“西宁镇总兵官穆兰岱、兼护西宁道知府巴彦珠禀”,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45页。
    [1][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卷5,“十月初八日上谕”,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9页.
    [2][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卷8,“示严乐园办理番案书”,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57页.
    [3][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卷8,“示严乐园办理番案书”,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58页.
    [4][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卷8,“示严乐园办理番案书”,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59页。
    [5][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卷8,“西宁镇总兵官穆兰岱、兼护西宁道知府巴彦珠禀”,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44页.
    [1][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卷5,“十一月二十四日奏为审得为首汉奸,供出伙党暨该犯等盘踞窝巢,现在严密查拿务尽根株(诛),并筹定《巡防会哨及稽查山内各保甲章程》,恭折具奏,仰祈圣鉴事”,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5页。
    [2][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卷5,“十月二十三日奏为擒获抢掠蒙古、扑犯卡隘之蒙古、番子审明正法,并筹定防卡兵数,稽查歇家,裁革通事,严定《蒙古买茶章程》,恭折具奏,仰祈圣鉴事”,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4页。
    [1][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卷7,“二月十七日奏为每年进京堪布喇嘛并玉树、德尔格等番族进口出口严查携带汉奸,以靖边,恭折具奏,仰析圣鉴事”,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18页。
    [2][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卷7,“二月十七日奏为每年进京堪布喇嘛并玉树、德尔格等番族进口出口严查携带汉奸,以靖边,恭折具奏,仰祈圣鉴事”,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18页。
    [1]张致中、魏丽英:《明清西北社会经济史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第145页。
    [2]蒲文成:《青海佛教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7页。
    [1]翟松天:《青海经济史》(近代卷),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7页。
    [2]蒲文成:《青海佛教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9页.
    [3]《青海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宗教志(喇嘛教部分)》,青海档案馆藏,油印本,第27页。
    [4]《青海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宗教志(喇嘛教部分)》,青海档案馆藏,油印本,第53页。
    [5][民国]周希武:《玉树县志稿》,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68年版,第213页。
    [6]翟松天:《青海经济史》(近代卷),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9页。
    [1]《青海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宗教志(喇嘛教部分)》,青海档案馆藏,油印本,第69页.
    [2]《青海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宗教志(喇嘛教部分)》,青海档案馆藏,油印本,第55页。
    [3]《青海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宗教志(喇嘛教部分)》,青海档案馆藏,油印本,第56页。
    [4]翟松天认为寺院经商形式有两种,参见《青海经济史》(近代卷),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7页;欧国华认为有三种经商形式,参见欧国华主编:《青海公路交通史》第一册,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版,第141页;崔永红及蒲文成认为有四种形式,参见崔永红:《青海经济史》(古代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27页;蒲文成:《青海佛教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39页。
    [5]蒲文成:《青海佛教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39页。
    [1]蒲文成:《青海佛教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39页.
    [2]翟松天:《青海经济史》(近代卷),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67页。
    [3]翟松天:《青海经济史》(近代卷),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68页。
    [4]《青海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宗教志(喇嘛教部分)》,青海档案馆藏,油印本,第105页。
    [5]王岩松:《藏语系佛教对青海地区的社会影响》,《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第129页.
    [6]王剑萍:《互助佑宁寺概况》,《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第95页。
    [1]王岩松:《藏语系佛教对青海地区的社会影响》,《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第129页。
    [2]王剑萍:《互助佑宁寺概况》,《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第95页。
    [3]《青海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宗教志(喇嘛教部分)》,青海档案馆藏,油印本,第108页。
    [4]李峰:《明清时期青海地区藏传佛教寺院商品货币经济新成分的产生与发展》,《中国藏学》2001年第1期。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2页。
    [2]高言弘主编:《民族发展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89页。
    [1]贾伟、李臣玲:《明清时期青海科举人物时空分布及其原因》,《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2]贾伟、李臣玲:《明清时期青海科举人物时空分布及其原因》,《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3][民国]邓承伟撰:《西宁府续志·献征志》卷7,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98页。
    [4][民国]邓承伟撰:《西宁府续志·地理志·风俗》卷1,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6页。
    [5][民国]邓承伟撰:《西宁府续志·建置志·学校》卷2,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1页。
    [1][宋]李远:《青唐录》,《西行记选注》,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1页。
    [2]蒲文成:《青海佛教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39页。
    [3]根据[清]杨应琚撰:《西宁府新志·祠祀志·番寺》卷15,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67—384页,统计所得.
    [4][清]杨应琚撰:《西宁府新志·祠祀志·番寺》卷15,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67页.
    [5]西宁市地方志编纂办公室:《西宁市志》(历史部分),征求意见稿,1984年,第54页。
    [6]青海社会科学院编:《塔尔寺概况》,西宁,青海人民出版,1987年版,第27页.
    [1]西宁市地方志编纂办公室:《西宁市志》(历史部分),征求意见稿,1984年,第54页。
    [2]蒲文成:《青海佛教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41页.
    [1]阎成善:《湟源的歇家、洋行、山陕商人与刁郎子》,《湟源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第10-11页。
    [1]阎成善:《湟源的歇家、洋行、山陕商人与刁郎子》,《湟源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第10-11页.
    [1][清]徐继畲:《松龛先生全集》卷三,青海图书馆馆藏,民国四年铅印本。
    [1]任放:《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经济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5页。
    [2]李智信:《青海古城考辩》,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
    [3]参见段继业:《三元社会结构:青海省情的基本特征》,《青海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1]杜常顺:《明清时期黄河上游地区的民族贸易市场》,《民族研究》1998年第3期。
    [2]黄正林:《近代甘宁青农村市场研究》,《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
    [3]陈新海:《清代青海的城市建设与商业经济》,《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4]杜常顺:《清代丹噶尔民族贸易的兴起和发展》,《民族研究》1995年第1期。
    [5]段继业:《青海小城镇起源的几种类型》,《青海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6]朱普选:《明清河湟地区城镇的形成与发展》,《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1][美]施坚雅著,史建云等译,《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2]苏铣纂修:顺治《西宁志·地理志》卷1,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4页。
    [3]陈新海:《汉至元代青海城镇形态初探》,《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4][清]杨应琚撰:《西宁府新志·建置》卷9,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60页。
    [5][清]梁份著,赵盛等校注:《秦边纪略》卷1,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3、64页。
    [1][清]杨应琚撰:《西宁府新志·建置》卷9,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60页。
    [2][清]苏铣撰修,王昱、马忠校注:《西宁志·岁计志·解运·课程附》卷5,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7页。
    [3][清]杨应琚撰:《西宁府新志·建置·城池·街市附》卷9,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73页.
    [1][清]杨应琚撰:《西宁府新志·建置·城池·街市附》卷9,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73页。
    [2][清]梁份撰 赵盛世校注:《秦边纪略·河州卫、西宁卫》卷3,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页。
    [1]张维撰:《甘肃通志稿》卷8《民族·实业》,《中国西北稀见方志》(2),第199页.
    [2]崔永红:《青海经济史》(古代卷),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33页。
    [3]周振鹤:《青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七年十月版。
    [1]李式金:《拉卜楞之商业》《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甘肃分册),甘肃省图书馆,1984年铅印,第535页。
    [2][清]杨治平撰:《丹噶尔厅志·商务出产类》卷5,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84页。
    [1]杜常顺:《清代丹噶尔民族贸易的兴起和发展》,《民族研究》1995年第1期:马征:《论清代“环海商都”:噶尔丹商贸之兴衰》,《青海社会科学》2003年;王致中 魏丽英:《明清西北社会经济史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年版。
    [2][清]杨治平撰:《丹噶尔厅志》卷1《历史》,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60页。
    [3][清]杨治平撰:《丹噶尔厅志》卷1《历史》,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61页。
    [4][清]杨治平撰:《丹噶尔厅志》卷3《地理》,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87页。
    [5]杜常顺:《清代丹噶尔民族贸易的兴起和发展》,《民族研究》1995年第1期.
    [1][清]杨治平撰:《丹噶尔厅志》卷3《地理》,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88页.
    [2][美]施坚雅著,叶光庭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218页。
    [3][清]杨治平撰:《丹噶尔厅志》卷3《地理》,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84页.
    [1]杨志平撰:《丹噶尔厅志》卷1《历史》,卷3《地理),卷五《商务出产类》,自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60、273、306页。
    [2][清]杨治平撰:《丹噶尔厅志·地理》卷3,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吉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34页。
    [1][清]杨治平撰:《丹噶尔厅志·实业》卷5,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73-276页.
    [1][清]杨治平撰:《丹噶尔厅志·人类》卷6,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16页.
    [2][清]杨治平撰:《丹噶尔厅志·实业》卷5,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87页。
    [3][清]杨治平撰:《丹噶尔厅志·实业》卷5,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87页.
    [4][清]杨治平撰:《丹噶尔厅志·实业》卷5,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87页。
    [5][清]杨治平撰:《丹噶尔厅志·实业》卷5,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87页.
    [1][清]杨治平撰:《丹噶尔厅志·人类》卷7,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91页。
    [2][清]杨治平撰:《丹噶尔厅志·人类》卷7,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91页。
    [3][清]杨治平撰:《丹噶尔厅志·人类》卷7,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91页。
    [4][清]杨治平撰:《丹噶尔厅志·商务出品类》卷5,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48页。
    [1][清]杨治平撰:《丹噶尔厅志·地理》卷3,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34页。
    [2][清]杨治平撰:《丹噶尔厅志·商务出品类》卷5,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46页。
    [3]谢佐编:《青海民族关系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5页.
    [4][清]杨治平撰:《丹噶尔厅志·人类》卷7,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 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16页。
    [1]湟源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湟源县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
    [2][民国]周希武:《宁海纪行》,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8页。
    [3][民国]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影印版,第278页。
    [4][民国]周希武:《玉树土司调查记》卷下,上海,商务印书馆,1920年版,第29页.
    [1][民国]周希武:《玉树调查记》附“玉树二十五族简明图”。
    [2][民国]周希武:《玉树调查记》卷下,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1-32页。
    [1]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15页。
    [2][美]施坚雅著,史建云等译,《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3]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14页。
    [1]梁份 赵盛世校注:《秦边纪略》卷1《河州卫、西宁卫》,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页。
    [2][清]杨应琚撰:《西宁府新志》卷9《建置》,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66-267页。
    [3][清]李天祥撰:《碾伯所志·街衢·市集》,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95页。
    [4][清]梁份撰 赵盛世校注:《秦边纪略》,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2页。
    [5][清]杨应琚撰:《西宁府新志》卷3《地理》,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2页。
    [1]刘运新等撰:《大通县志》卷1《地理志》,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19页。
    [2]刘运新等撰:《大通县志》卷1《地理志》,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20页。
    [3]杨志平撰:《丹噶尔厅志》卷1《历史》,卷3《地理》,卷5《商务出产类》,自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60、273、306页。
    [4]刘运新等撰:《大通县志》卷2《建置志》,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79页。
    [1]张维撰:《甘肃通志稿》卷8《民族·实业》,《中国西北稀见方志》(2),第198页。
    [2][清]李天祥撰:《碾伯所志·街衢·市集》,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99页。
    [3]林永匡:《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45页。
    [1]《清世宗实录》卷31,“雍正二年四月甲申”条.
    [2]《清世宗实录》卷31,“雍正二年四月甲申”条。
    [3]张廷玉撰:《明史》卷89,《兵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1]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54,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1][清]龚景翰纂修:《循化厅志》卷1《疆域·形胜》,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17页.
    [2]姚均撰:《贵德县志稿》卷2《形胜》,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04页.
    [3][清]龚景翰纂修:《循化志》卷1《疆域·形胜》,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18页。
    [4][清]杨应琚撰:《西宁府新志》卷3《地理·疆域》,卷九《建置·城池》,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193页。
    [1]龚景翰纂修:《循化志》卷3《城池》,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37页。
    [2]姚钧撰:《贵德县志稿》卷2《地理志》,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09页。
    [3]龚景翰纂修:《循化志》卷3《营讯》,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6页。
    [4][清]杨应琚撰:《西宁府新志》卷3《地理·疆域》,卷9《建置·城池》,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128、297页。
    [1]姚钧撰:《贵德县志稿》卷2《地理志》,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09页。
    [2]姚钧撰:《贵德县志稿》卷2《地理志》,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09页.
    [3]龚景翰纂修:《循化志》卷1《疆域》,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7页.
    [1]龚景翰纂修:《循化志》卷2《城池》,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4页。
    [1]李天祥:《碾伯所志·市集》,《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99-100页。
    [2]单强:《近代江南乡镇市场研究》,《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6期。
    [1][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20页。
    [2]施坚雅认为:“在中国农区的大多数地区,特别是在18世纪以前这个国家农村人口相对稀少的时候,维持一个每日市场所需的户数会使市场区域过大,以致边缘地带的村民无法在一天之内往返赶集,然而,一个每3天或5天开市一次的市场.即使它下属区域内的村庄数目下降到1-3或1-5,也能够达到必要的需求水平。这样,当市场是定期而不是逐日开市时,集镇就可以分布得更为密集,以使最大量的条 较差的村民能够在一段合适的时间赶集”(《中国农村市场和社会结构》,第12页)
    [1]民国《甘肃通志稿》卷16,《建置一·县市》,《中国西北稀见方志》(一)第575、576页。
    [2]姚钧撰:《贵德县志稿》卷2《地理志》,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09页。
    [3]龚景翰纂修:《循化志》卷3《城池》,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37页。
    [4]笔者为写此文,曾多次到河湟地区进行田野调查,小市和村市状况就是笔者调查所得。
    [5][清]李天祥撰:《碾伯所志·街衢·市集》,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99页。
    [1][清]杨应琚撰:《西宁府新志》卷3《地理》,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2页。
    [1]王剑萍:《互助佑宁寺概况》,《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1982年印行,第92页。
    [2][民周]许公武纂:《青海志略》,民国三十四年铅印本,第51页.
    [3][民国]许公武纂:《青海志略》,民国三十四年铅印本,第57页。
    [1]有关庙市研究,开山之作首推全汉升的《中国庙市之史的考察》(《食货》第一卷第2期),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首次将庙会市场置于经济研究领域,进行了开拓性妁研究。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从冶湘写的《北京汴京集市庙金溉况》(《工商半月刊》,1945年第2期);以后日本学者斯波义信又写《宋代江南的村市与庙市》(东洋学报》1961年44卷第2期)。这些文章均从市场的角度对不同时期、不同城市庙会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大陆学者赵世瑜先后写作了《明清时期华北庙会研究》(《历史研究》1991年第2期),《明清时期江南庙会与华北庙会之比较》(《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三联书店2002年版)。对庙会经济与社会功能进行了宏观性把握。目前,总体来说,对区域内庙会市场的典型研究十分缺乏。
    [2][英]约翰·希克斯:《经济史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6页。
    [3]钱景亮:《西宁庙会介绍》,(内部资料),西宁图书馆藏,1953年,第17页。
    [4][清]杨应琚撰:《西宁府新志》卷3《地理》,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2页。
    [1][日]中村哲夫:《清末华北的市场圈与宗教圈》,《社会经济史学》1974年,第40卷第3号。
    [2]李华:《清至民国河湟地区庙会状况调查》,(内部材料),大通县图书馆馆藏,第21页.
    [3]李华:《清至民国河湟地区庙会状况调查》,(内部材料),大通县图书馆馆藏,第27页。
    [4]李华:《清至民国河湟地区庙会状况调查》,(内部材料),大通县图书馆馆藏,第30页.
    [1]汪鸿明丁作枢:《莲花山与莲花山“花儿”》,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8-304页。
    [2]汪鸿明 丁作枢:《莲花山与莲花山“花儿”》,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8-304页。
    [3]汪鸿明、丁作枢:《莲花山与莲花山“花儿”》,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7-248页。
    [4]李华:《清至民国河湟地区庙会状况调查》,(内部材料),大通县图书馆馆藏,第30页。
    [5]李华:《清至民国河湟地区庙会状况调查》,(内部材料),大通县图书馆馆藏,第36页.
    [6]李华:《清至民国河湟地区庙会状况调查》,(内部材料),大通县图书馆馆藏,第59页。
    [7]李华:《清至民国河湟地区庙会状况调查》,(内部材料),大通县图书馆馆藏,第62页.
    [1]王剑萍:《互助佑宁寺概况》,《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第92页。
    [2]翟松天:《青海经济史》(近代卷),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4页。
    [3]崔永红:《青海经济史》(古代卷),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28页.
    [1]李华:《清至民国河湟地区庙会状况调查》,(内部材料),大通县图书馆馆藏,第62页.
    [2]李华:《清至民国河湟地区庙会状况调查》,(内部材料),大通县图书馆馆藏,第91页。
    [3]李华:《清至民国河湟地区庙会状况调查》,(内部材料),大通县图书馆馆藏,第91页。
    [1]关于市场层级,学者们的表述各有不同,若按城乡区分,有农村市场/城市市场之别,按商品流通范围区分,又有地方市场和全国市场之分。(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按地理区域划分,则有不同的区域市场,如美国学者施坚雅按照自然地理条件把全国划为华北、西北、长江上游、中游、下游、东南沿海、岭南、云贵和东北九大区域(施坚雅《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第57页);刘秀生在考察清代全国市场时,分为商品收购市场、商品集散市场和商品零售市场三级市场结构(刘秀生《清代中期的三级市场结构》,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陈忠平将明清江南地区市场分为市镇初级市场、城镇专业市场和城市中心市场(陈忠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市场考察》,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2期);范金民将明清江南市场乡村小市场、地方专业市场、区域中心市场和全国中心市场四个层次(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第131页)。张海英将明清江南市场划分为初级市场、中级市场和高级市场三级(张海英《明清江南商品流通与市场体系》第167页);任放将长江中游市场由上至下划分为府州厅治地、县城、市镇、农村初级市场四个层级(任放《明清长江市镇经济研究》第141页);黄正林将近代甘宁青市场划分为市集、村市和小集三个层级(黄正林《近代甘宁青农村市场研究》,载《近代史研究》)。
    [2][美]施坚雅著,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美]施坚雅著,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美]施坚雅著,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刘运新等撰:《大通县志》卷1《地理志》,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20页。
    [2]刘运新等撰:《大通县志》卷1《地理志》,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22页。
    [1]刘运新等撰:《大通县志》卷1《地理志》,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21页。
    [1]刘运新等撰:《大通县志》卷1《地理志》,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21页。
    [2][清]杨应琚撰:《西宁府新志》卷3《地理》,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2页。
    [1][美]施坚雅著,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庄泽宣、邱壁光、潘风起:《集的研究》,《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第3卷第3期。1936年7月。
    [2]欧华国:《青海公路交通史》(第一册古代道路交通近代公路交通),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版。这部著作不仅奠定了青海古代商路研究的基础,而且书内也涵盖了古代商业贸易许多内容,虽没有展开,但对于此后学者的研究其意义深远的。
    [3]庞琳:《明代入藏道路站点考释》,《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
    [4]崔永红《明清青海地区驿传设置与驿传役负担的演变》,《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
    [1][清]杨应琚《西宁府新志·建置·驿传》卷10,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84页。
    [2][清]杨应琚《西宁府新志·建置·驿传》卷10,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84页。
    [3]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上),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14页。
    [4]李远志:《西北公路》,《西北公路月刊》2卷4期。转引自欧华国:《青海公路交通史》(第一册古代道路交通近代公路交通),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版,第184页。
    [1]欧华国:《青海公路交通史》(第一册古代道路交通近代公路交通),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版,第170页.
    [2]参见汪受宽:《高原飞舟一皮筏》,《民族研究》1996年第1期。
    [1]参见亦农:《羊皮筏诗话》,《兰州晚报》1987年8月7日.
    [2]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上册),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8页。
    [3]蒙藏编委会编:《边疆年鉴·青海交通之部》,蒙藏委员会编印,民国25年7月5日.
    [1]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上册),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02页。
    [2]陶保廉:《辛卯侍行记》,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3][清]梁份著,赵盛等校注:《秦边纪略》卷1,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8页。
    [4]欧华国:《青海公路交通史》(第一册古代道路交通近代公路交通),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版,第119页。
    [5]这段路据史料记载“路皆泥淖湖窝,马欲陷”。
    [6]这段路“一路碱滩泥淖”。
    [7]这段路“路系沙漠水窝泥坑(可可),经沙山戈壁”。
    [8]这段路“蚊甚。”
    [9]这段路“山高千仞,瘴气甚疠,石路坑坎,行走颇难”。
    [10]这段路“瘴气愈甚,陡山漫水,路不易行”。
    [1]这段路“瘴气愈甚,叠山曲湾,行走亦难”。
    [2]这段路“瘴气始息”.
    [3]这段路“路渐平,多湖窝”.
    [4]这段路“高山甚陡,遮湾河水,行走甚难”。
    [5]这段路“青沙陡山,上下甚难”.
    [6]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上册),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5-296页.
    [7][清]王全臣纂修:《河州志》卷4,《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49册,第595页。
    [8][明]吴祯纂修,刘卓增订:嘉靖《河州志》卷1,临夏市图书馆据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嘉靖本重印,1986年.
    [1]按:此由巴燕戎至西宁府之路,凡三百里。
    [1][清]龚景翰纂修:乾隆《循化厅志》卷3,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9页.
    [2][清]杨应琚撰:《西宁府新志·武备》卷21,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64页.
    [3][清]杨应琚撰:《西宁府新志·武各》卷21,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64页.
    [4]按:此由巴燕戎至西宁府之路,凡三百里。
    [5]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上册),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2页.
    [6]欧华国:《青海公路交通史》(第一册古代道路交通近代公路交通),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版,第142页。
    [1]按:此由查汗大寺赴贵德之路,凡三百一十里。
    [2]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上册),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4页。
    [3]史载:“湟水南条”。
    [4]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上册),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4页。
    [1]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上册),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4页.
    [2]按:丹地道路,西石硖原为车马通行之衙,循湟水而南,车行可至日月山卡外。西路亦缘湟水,车行可通塞外。其余多属山路,仅通人马,不便行车。蒙番进出,皆用牛马。虽溪谷险峻,亦能缘以为径,其路之辟塞,无关本邑疏通之局。张北路拉沙尔硖,遥接大通煤窑,每岁丹人往运煤炭马驴驼载,往返艰难。若能修凿此路,可以行车,则丹地近年薪桂之苦,庶可慰闾左而使炊,诚节流开源之一大关键也.
    [3]洛桑群觉:《元代在藏族地区设置的驿站》,《西北史地》1984年第1期。
    [1]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上册),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7页。
    [2]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上册),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7页。
    [3]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上册),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7页。
    [4]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上册),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7页.
    [1]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上册),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7页。
    [2]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上册),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7页.
    [3][清]杨应琚撰:《西宁府新志·建置·驿传》卷10,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85页。
    [1][清]杨应琚撰:《西宁府新志·建置·驿传》卷10,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85页。
    [2]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上册),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7页。
    [3]欧华国:《青海公路交通史》(第一册古代道路交通近代公路交通),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版,第159页。
    [1][民国]周希武:《玉树县志稿》卷5,民国抄本影印,见西部地方志第23种。
    [2]靳玄生:《青海历史故迹》,《西北论衡》6卷6期,民国27年3月30日版。
    [3]欧华国:《青海公路交通史》(第一册古代道路交通近代公路交通),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版,第160页。
    [1]1951年元月财经工作组上五庄经济调查材料,现藏青海省档案馆。
    [1]欧华国:《青海公路交通史》(第一册古代道路交通近代公路交通),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2]欧华国:《青海公路交通史》(第一册古代道路交通近代公路交通),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版,第158-159页。
    [1]《明太祖实录》卷140,“洪武十四年十二月乙卯”条。
    [2]据杨正泰在《明代驿站考》一书中的考证,在城驿即为今天的西宁市。
    [3]据杨正泰在《明代驿站考》一书中的考证,老鸦城在今天乐都县东南老鸦堡。
    [4]据杨正泰在《明代驿站考》一书中的考证,平戎驿在今天西宁市东平安。
    [5]据杨正泰在《明代驿站考》一书中的考证,嘉顺驿在今天乐都县城内。
    [6]据杨正泰在《明代驿站考》一书中的考证,冰沟驿在今天兰州西北红古区的海石湾。
    [7]据杨正泰在《明代驿站考》一书中的考证,巴州驿在今天乐都县东南巴州堡。
    [8][清]杨应琚纂:《西宁府新志·纲领下》卷31,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27页。据杨正泰在《明代驿站考》一书中的考证,古鄯驿在今天民和县南古善。
    [9][清]苏铣著:《西宁志》卷2,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0页。
    [10]明代规定:陆路的递运所,每所备有一定数量的车辆。大车能载米十石,有车夫三名,牛三头:小车有车夫一名,牛一头。
    [11]顺治《西宁志》所记共有4个递运所,而万历《明会典》卷140《兵部·驿传·驿递事例》所记共五个递运所,多出“在城”。
    [1][清]苏铣著:《西宁志》卷2,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0页。
    [2]吴均:《玉树地区的莎数述略》,《青海邮电史料选编》,(内刊),1988年,第36页.
    [1][清]杨应琚撰:《西宁府新志·武备·西藏》卷21,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35页。
    [2][日本]佐腾长著,梁今知译:《清代唐代青海拉萨间的道路》,青海省博物馆筹备处,1983年印,第72页。
    [3]此段路“有草无柴,烧粪,青海蒙古住牧。自此分南北西路,北路走六程,南路走五程即会合”。
    [4]从侃布滩至衣麻兔各站均为“有草无柴,青海蒙古住牧”。
    [5]从登弩儿特至垤列脑儿“有草有柴,阿里克番子住牧,有瘴。”
    [6]有草有柴,端住格隆番子住牧,有瘴。
    [7]有草无柴,端住格隆百户番子住牧。
    [8]有药草。水窄草微,有瘴,南各垒番子住牧,北达赖刺麻商上人住牧。
    [9]有草无柴,有瘴,南北达赖刺麻商上人住牧。
    [10]有草无柴,永沙豹百户番子住牧。
    [11]有草无柴,有瘴,蒙古尔律番于住牧。
    [12]草微无柴,南别利番子住牧,北星宿海脑,有草。
    [13]有草无柴,南别利番子住牧,北星宿海脑,有瘴。
    [14]有草无柴,多洛奴图番子住牧。
    [15]草微无柴,多洛奴图番子住牧。
    [16]有草无柴,那哈学番子住牧。
    [17]有草无柴,由受番子住牧。自此赴藏有三路,惟柯柯赛有渡河皮船,上为七叉河,再上为摆图,水不发时,驼马可涉,然官兵入藏,皆由柯柯赛,故纪此一路。
    [1]有草有瘴,地方狭,由受番于住牧。
    [2]有草有瘴,南北由受百户,尔克台奇番子住牧。
    [3]有草有瘴,南阿尔台奇番子住牧,北至七叉河沿。
    [4]有草有瘴,南阿尔台奇番于住牧,北至穆鲁乌素河沿。
    [5]有草有瘴,南格里吉番子住牧,北至穆鲁门紫河。
    [6]有草,格里吉番子住牧。
    [7]有草有瘴,奔巴番子住牧。
    [8]有草有瘴,说立站且功番子住牧。
    [9]有草有瘴,南北通摆图。
    [10]有草有瘴,哈拉乌索堪布蒙古住牧,西藏所管。
    [11]有草,哈故乌素堪加蒙古住牧。
    [12]有草有瘴,堪布蒙古住牧。
    [13]有草有瘴,南有河叉巴叉番子住牧,西至天盖脑儿。
    [14]有草,南河叉巴又番子住牧;西达日番子住牧,亦西藏所管。
    [15]有草有瘴,达目番子住牧。
    [16]草微,南至两河口。
    [17]草微,南浪唐番子住;东的巴达河采番子住牧,皆西藏所管。
    [18]东至四川大路;南至洛华番子住牧处;西至后藏,北至羊巴景。
    [19][清]杨应琚:《西宁府新志·武备·西藏路程》卷21,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60-564页。
    [20]欧华国:《青海公路交通史》(第一册古代道路交通近代公路交通),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版,第113页.
    [21][明]宗:《和苏平仲见寄》,参见赵宗福:《历代咏青诗选》,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5页。
    [1]欧华国:《青海公路交通史》(第一册古代道路交通近代公路交通),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版,第190页。
    [2]欧华国:《青海公路交通史》(第一册古代道路交通近代公路交通),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版,第109页。
    [1]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上册),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8页.
    [2]刘秀生:《清代国内商业交通考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1期。
    [3]吉利峡和拱北峡“二峡山势险峻,水流湍急,运载之货,率集于此。”
    [4]大河家“旁扼积石关,最称险隘。”
    [5]炳灵寺峡,史载“峡长十有五里,岸石竣狭,载货之筏,必分折顺灌,始能出峡,出峡以后,复联系之。”刘家峡“洮河入黄河处也,自洮岷北运之木科,于此入黄河。”
    [6]雁过峡“出峡十余里,西河入黄河处也,自西宁东运之皮毛、粮盐、木料、清油,于此入河。”
    [7]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上册),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8页。
    [8]老鸦峡“峡长四十里,出峡至上川口新设民和县,下运粮食聚集于此。又东至享堂,大通河自北会焉。”
    [9]下川口“亦粮食聚集地也。”
    [1][民国]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6页。
    [2]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上册),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8页。
    [3]有史料为证“大通河……至连城峡始能灌运木料。”
    [4][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7页。
    [1][德]沃尔特·克里斯塔勒著,常正文等译:《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第143-144页。
    [1]陆亭林:《青海帐牧经济与农村经济之研究》,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版,第99页。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部分清史档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部分民国档案,《顺治题本中有关茶马贸易资料摘抄》,南京史料整理处档案翻印
    青海民族学院研究所编:《撒拉族档案史料》,1975年内部铅印本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北京,中华书局(后改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选编)1978年至今陆续刊行
    台湾“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文献股编辑:《宫中档乾隆朝奏折》,台北,“故宫博物院”1982年刊本
    《明清档案——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现存内阁大库原藏》,台北,1986年刊本
    哲仓·才让辑编:《清代青海蒙古族档案史料辑编》,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民族档·回族类》,“同治四年七月五日批护陕甘总督恩麟片折”
    《元明史料笔记》二十四种,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五十四种,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清]贺长龄、魏源等编:《清经世文编》上、中、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清]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影印
    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影印
    郭厚安:《明实录经济资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南开大学历史系编:《清实录经济资料辑要》,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
    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
    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青海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从1980年至1989年陆续刊行
    乐都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乐都文史资料》,乐都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从1980年至1989年陆续刊行
    贵德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贵德文史资料》,贵德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从1980年至1989年陆续刊行
    湟源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湟源文史资料》,湟源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从1980年至1989年陆续刊行
    互助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互助文史资料》,互助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从1980年至1989年陆续刊行
    政协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甘肃文史资料选辑》,政协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从1980年至1989年陆续刊行
    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上下册,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甘肃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编:《西北地方文献索引》(1905—1949),甘肃省图书馆,1986年印行
    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至1995年出版
    甘肃省图书馆书目参考部编:《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青海分册),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陈家琎、顾祖成等汇编:《明实录藏族史料》,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清]李慎:《办理番务函札》,清光三年抄本,现存青海省图书馆
    [清]谭钟麟:《谭文勤公奏稿》(卷十一至卷十三青海部分),油印本据清宣 统三年荼陵谭氏刻本翻印,现存青海省图书馆
    [清]《丹噶尔厅同知廪帖稿》,清咸丰同治间稿本,现存青海图书馆
    [清]佚名辑:《清末青海地方廪批》,民国抄本,现存青海省图书馆
    [清]景纹:《景纹驻藏奏稿》二卷,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油印本
    [清]那彦成:《平番奏议》,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清]张书才主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清]年羹尧撰 季永海等点校:《年羹尧满汉奏折译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清]祁韵士撰 包文汉整理:《清朝番部要略稿本》,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清]那彦成撰 宋挺生校注:《那彦成青海奏议》,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吴丰培编:《豫师青海奏稿》,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谢佐等编:《青海金石录》,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陈庆英 马林编:《青海藏传佛教寺院碑文集释》,兰州,兰州古籍书店,2000年版
    [清]芈一凡:《芈氏宗谱》十七卷,清光绪年间抄本
    [清]张笃诚:《张氏家谱》,清顺治三年九月修纂,现存青海图书馆
    [清]李英:《李氏族谱》十四卷,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刻本,现存青海省图书馆
    [民国]佚名:《巴燕县风土调查概况》民国十九年(1930)抄本,现存青海省图书馆
    [民国]佚名:《门源县风土调查记》,民国二十一年(1932)抄本,现存青海省图书馆
    [民国]佚名:《共和县风土调查记》,民国二十一年(1932)抄本,现存青海省图书馆
    [民国]佚名:《民和县风土调查记》,民国二十一年(1932)抄本,现存青海省图书馆
    [民国]佚名:《湟源县风土调查记》,民国二十一年(1932)抄本,现存青海省图书馆
    [民国]佚名:《互助县风土调查记》,民国二十一年(1932)抄本,现存青海省图书馆
    [民国]佚名:《西宁县风土调查记》,民国二十一年(1932)抄本,现存青海省图书馆
    [民国]聂守仁:《甘肃大通县风土调查录》,民国二十一年(1932)抄本,现存青海省图书馆
    王昱、李庆涛编:《青海风土概况调查集》,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青海省编辑组编:《青海省藏族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青海省编辑组编:《青海省土族社会历史调查》,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青海省编辑组编:《青海省回族撒拉族哈萨克族社会历史调查》,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明]李贤:《明一统志》九十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明]谈迁著 张宗祥校点:《国榷》,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明]徐学聚:《国朝典汇》,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6年版
    [清]张廷玉撰:《明史》三百三十卷,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1987年版
    [清]乾隆官修:《续通志》全三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清]乾隆官修:《续通典》全一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全四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清]龙文彬纂:《明会要》八十卷,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
    [清]纪昀等:乾隆《钦定大清会典则例》一百八十卷,《四库全书》本“中 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标注,台北,中文出版社发行,1984年版
    [清]潘锡恩:《嘉庆重修一统志》五百六十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赵尔巽等:《清史稿》五百二十九卷,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明清史料》丁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51年版
    《明清史料戊》戊编,已编,庚编,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
    [宋]李远撰:《青唐录》,《西行记选注》,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明]刘敏宽 龙膺纂修:《西宁卫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清]苏铣纂修:顺治《西宁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清]李天祥纂 梁景岱鉴定:康熙《碾伯县所志》不分卷,1959年北京师范大学据抄本打印本,现减青海省图书馆
    [清]许容修 李迪纂:乾隆《甘肃通志》五十卷,清乾隆元年(1736)刻本
    [清]杨应琚纂修:乾隆《西宁府新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清]龚景翰纂修:乾隆《循化厅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清]冯培等纂修:乾隆《(钦定)兰州纪略》二十一卷,1970年据乾隆年间抄本影印,见华北地方志323种
    [清]杨治平纂:光绪《丹噶尔厅志》,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刻本
    [清]康敷镕著:《青海记》不分卷,台北成文出版社,抄本影印本
    [清]康敷镕纂修:《青海志》四卷,1968年据手抄本影印,见西部地方志第21种
    [清]康敷鎔纂修:《青海地方志略》三卷,1968年据手抄本影印,见西部地方志第23种
    [清]苏履吉修 曾诚纂:道光《敦煌县志》七卷,卷首一卷,清道光十一年(1831)刻本,现存甘肃省档案馆
    [清暨民国]邓承伟修 张价卿等纂 基生兰续纂:《西宁府续志》十卷,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清]生允等修 安维峻等纂:宣统《甘肃新通志》,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9年影印版
    [民国]姚钧纂修:民国《贵德县志简本》不分卷,青海省图书馆藏油印本
    [民国]姚钧纂修:民国《贵德县志稿》四卷,青海省图书馆藏抄本
    [民国]刘运新修 廖溪苏纂:民国《大通县志》六卷,民国八年甘肃政报排印本
    [民国]周希武纂修:民国《玉树县志稿》十卷,民国抄本影印,见西部地方志第23种
    [民国]刘郁芬修 杨思等纂:民国《甘肃通志稿》一百三十卷,卷首一卷,甘肃图书馆据民国二十年原稿本油印本
    [民国]张维纂修:《陇右方志录》一册,兰州俊华印书馆,1933年铅印本
    [民国]慕寿祺:《甘宁青史略》三十八卷,首编三卷,正编三十二卷,副编五卷,兰州俊华印书馆,1937年排印本
    [民国]许公武纂修:《青海志略》,上海,商务印书馆,1945年印行
    芈一之:《青海地方史略》,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1979年内部铅印本
    扎贡巴·贡却丹巴饶吉著 吴均等译:《安多政教史》,吴均等译,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西宁市城西区志编纂委员会:《城西区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大通回族自治县地方志纂委员会:《大通县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互助土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互助土族自治县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化隆回族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化隆县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湟源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湟源县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湟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湟中县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乐都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乐都县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祁连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祁连县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平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平安县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海晏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海晏县志》,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4年版
    刚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刚察县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共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共和县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门源回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门源县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天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天峻县志》,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
    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西藏研究编辑部:《卫藏通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刘赞廷:《甘孜县图志·俄洛志》,民族文化宫图书馆复制本,1961年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青海省志·农业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青海省志·气象志》,黄山书社,1996年版
    西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西宁市志》(征求意见稿),1984年
    青海省地方志编委会:《青海省志·手工业志》,黄山出版社,1994年版
    [明]汤显祖著 徐朔方校注:《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明]吴振撰:《养吉斋丛录》,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明]吕坤撰:《丢伪斋文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明]张雨:《边政考》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影印本
    [明]杨一清:《杨一清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明]都穆:《使西日记》,北京,中国书店据明嘉靖刻本影印
    [明]余子俊:《余肃敏公文集》,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影印本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
    [清]杨应琚:《据鞍录》,清光绪二十二年(1887)刻本,现存甘肃图书馆
    [清]佚名:《采录大通县乘佚稿》,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抄本,现存青海省图书馆
    [清]梁份撰 赵盛世等校注:《秦边纪略》,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清]杭世骏:《道古堂文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清]文孚:《湟中杂记》,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影印本
    [清]文孚撰 魏明章标注:《青海事宜节略》,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版
    [清]松巴·益西班觉尔:《青海史》,青海民族学院图书馆抄本
    [清]阔普通武:《湟中行记》,影印本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版
    [清]左宗棠:《左宗棠全集》,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
    [清]王庆云撰:《石渠余纪》,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清]张穆著 张正明等点校:《蒙古游牧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清]王全臣纂修:《河州志》,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49册,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影印版
    [民国]周希武撰 吴均校释:《玉树调查记》上下卷,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民国]周希武撰 吴均校释:《宁海纪行》,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民国]顾执中 陆诒:《到青海去》,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126册,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影印版
    [民国]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126册,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影印版
    [民国]张明扬:《到西北来》,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133册,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影印版
    [民国]刘文海:《西北见闻记》,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124册,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影印版
    [民国]俞湘文:《西北游牧藏区之社会调查》,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138册,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影印版
    [民国]杨希尧:《青海风土记》,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125册,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影印版
    [民国]顾颉刚:《西北考察日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民国]明驼:《河西见闻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民国]林鹏侠:《西北行》,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民国]陈万里:《西行日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民国]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民国]马鹤天:《青海考察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民国]陈赓雅:《西北视察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苏联]克拉未息夫:《中国西部之经济状况》,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陆亭林:《青海帐牧经济与农村经济之研究》,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版
    梁方仲编:《中国历史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80年版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韩儒林:《穹庐集:元代及西北民族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版
    本编写组:《青海畜牧经济发展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傅枚:《丝路访古》,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唐启宇:《中国农史稿》,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
    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青海历史纪要》,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张逢旭:《青海畜牧》,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史可明:《青海经济地理》,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
    青海社会科学院编:《塔尔寺概况》,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史念海:《河山集》,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党诚恩:《甘肃民族贸易史稿》,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郑昌淦:《明清农村商品经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王致中 魏丽英:《明清西北社会经济史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年版
    张波:《西北农牧史》,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
    曹贯一:《中国农村经济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彭雨新:《清代土地开垦史》,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年版
    王希隆:《清代西北屯田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林永匡:《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王致中 魏丽英:《中国西北社会经济史研究》,上下册,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 年版
    王昱:《青海简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魏永理主编:《中国近代西北开发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1993年版
    胡振华:《中国回族》,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袁林:《西北灾荒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穆赤·云登嘉措主编:《青海少数民族》,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从翰香等:《近代冀鲁豫乡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陈桦:《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陈桦:《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陈国光:《青海藏族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陈玮:《青海藏族游牧部落社会研究》,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崔永红:《青海经济史》古代卷,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翟松天:《青海经济史》近代卷,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萧正洪:《环境与技术选择:清代中国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地理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高士荣:《西北土司制度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崔永红等主编:《青海通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丁长清、慈鸿飞:《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近代中国农业结构、商品经济与农村市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星全成、马连龙:《藏族社会制度研究》,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曹树基:《中国人口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曹树基:《中国人口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谢佐主编:《青海民族关系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冯敏:《西部开发的历史审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张海英:《明清江南商品流通与市场体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马曼丽:《中国西部边疆开发史研究》,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张济民主编:《渊源流近:藏族部落习惯法规及案例辑录》,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张济民主编:《诸说求真:藏族部落习惯法专论》,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张济民主编:《寻根理枝:藏族部落习惯法通论》,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魏明孔:《西北民族贸易研究:以茶马互市为中心》,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3年版
    任放:《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经济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唐致卿:《近代山东农村社会经济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王晓燕:《官营茶马贸易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尹伟先主编:《西北通史》第4卷,宋家福主编:《西北通史》第5卷,兰州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范金民:《江南社会经济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版
    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版
    陈光国、金铸仁:《发展青海藏族农牧业经济浅议》,《民族研究丛刊·青海民族研究》第一辑,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印,1980年
    杨全伟:《青海佑宁寺历史概述》,《青海师专学报》,1981年第3期
    洛桑宏觉:《元代在藏族地区设置的驿站》,《西北史地》1984年第1期
    白文固:《明清以来青海喇嘛教寺院经济发展情况概述》,《青海社会科学》,1985年第2期
    张克非:《清代西北回族经济结构初探》,《西北史地》1987年第1期
    崔永红:《清代青海河湟地区屯田的分布及军户的来源》,《青海社会科学》1988年第6期
    崔永红:《清代雍、乾时期河西屯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1期
    崔永红:《清初青海东部的兴屯开荒和屯田民地化问题》,《青海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
    周生文:《解放前玉树藏族农业部落经济及家庭经济个案调查》,《社会科学参考》,1992年第2期
    赵珍:《清代西宁府田赋考略》,《青海师大学报》1994年第1期
    高占福:《回族商业经济的历史变迁与发展》,《宁夏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马明忠、何佩龙:《青海地区的“歇家”》,《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
    杜常顺:《清代丹噶尔民族贸易的兴起和发展》,《民族研究》1995年第1期
    杜常顺:《清代青海蒙旗人口与经济问题探析》,《青海师大学报》1996年第3期
    魏丽英:《论近代西北市场的地理格局与商路》,《甘肃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
    萧正洪:《论清代西部农业技术的区域不平衡性》,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2期
    断继业:《青海小城镇起源的几种类型》,《青海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董倩:《明代永乐年间移民政策述论》,载《青海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
    姜洪源《甘肃民国三十二年毁档事件始末》,《档案》(兰州),1999年第1期
    萧正洪:《清代西部地区的农业技术选择与自然生态环境》,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1期
    马志荣:《论元、明、清时期回族对西北农业的开发》,《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武淋:《试论明清时期河湟文化的特质与功能》,《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马雪芹:《明代西北地区农业经济开发的历史思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4期
    刘正刚、王敏:《清代藏族农业经济初探》,《西藏研究》2003年第3期
    马征:《论清代“环海商都”——噶尔丹商贸之兴衰》,《青海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尚季芳:《民国政府时期的西北考察家及其著作述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第3期
    赵珍:《清代西北地区的农业垦殖政策与生态环境变迁》,《清史研究》2004年第1期
    李建国:《论近代西北地区城市的特点及其影响》,《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慈鸿飞:《1912—1949年西北地区农业资源开发》,《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
    黄正林:《近代甘宁青农村市场研究》,《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
    朱普选:《明清河湟地区城镇的形成与发展》,《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日]谷光隆:《明代马政的研究》,东洋史研究丛刊(京都)1972年版
    [日]佐腾长著,梁今知译:《清代唐代青海拉萨间的道程》,青海省博物馆筹备处印,1983年
    [日]西嶋定生著,冯佐哲等译:《中国经济史研究》,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年版
    [德]沃尔特·克里斯塔勒著,常正文等译:《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法]古伯察著,耿升译:《鞑靼西藏旅行记》,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版
    [美]费正清、费维恺:《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俄]彼·库·柯孜洛夫著,王希隆译:《从西宁到库库卓尔》,《西北史地》1994年3期
    [美]默利尔·亨斯博格著 崔永红译:《马步芳在青海(1931—1949)》,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日]岛贯千次:《明代茶马贸易的金牌信符制度》,刊于《东洋学集刊》1998年
    [美]施坚雅著,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
    [英]约翰·希克斯:《经济史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美]何炳棣著,葛剑雄译:《明初以降人口及相关问题(1368—1953)》,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美]黄宗智:《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美]施坚雅著,叶光庭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美]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美]杨懋春:张雄、沈炜、秦美珠等译:《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美]彭穆兰著 马俊亚译:《腹地地构建:华北内地国家、社会与经济(1853—197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