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伪造文书罪责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文书是人类意思表示保存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传达人与人间交往的重要工具。“伪造文书”之行为,由于侵害社会法益,影响公共信用与交易安全,普遍地被认定是一种犯罪行为,各国无不以刑罚来制裁此等违反社会法益之行为。
     本文以“伪造文书罪责之研究”为研究课题,主要是希望透过对这类犯罪的研究,能对伪造文书罪的复杂性予以系统化,并尝试提出创新性的意见以期能填补我国刑法在伪造文书领域中的若干缺憾。本文除绪论外,共分七章。绪论部分介绍本文研究动机的形成过程、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正文部分摘要如下:
     第一章“伪造文书的基本意涵”。比较英美法系国家、大陆法系国家有关伪造文书罪的立法规范。并进一步探讨伪造文书罪其之所以具“反社会性”,是属于侵害社会法益的犯罪行为。本文尝试整合不同观点以对伪造文书罪之保护法益提出新的主张。
     第二章介绍“文书制度”,介绍文书的意义、特征、文书的种类,进而论述“准文书”之概念。各国刑法规范的仅为具有重要关系的文书。因此,要正确了解何种文书属于伪造文书罪之行为客体,首先应对文书作一概念上之界定。
     第三章是“伪造文书行为的犯罪样态”。本章详细说明伪造文书罪的行为包括伪造行为及变造行为,复可区分为有形伪造(变造)和无形伪造(变造)。对于无形伪造是否应具有可罚性,我国刑法欠缺明确之立法规范。本文认为有必要强化这一部分之理论研究,进而落实在我国司法实践当中。
     第四章是“伪造文书罪的具体类型”。伪造文书行为在各国刑法的规范中呈现不同的规定,因为伪造文书的犯罪类型呈现多样化。透过对他国刑事立法的的认知,有助于我国建立相关伪造文书制度及刑事理论研究,完备我国法制。
     第五章论述“我国刑法对伪造文书罪责之规范”。我国过去对伪造文书罪责的探究确实不如国外来的积极深刻,在这方面是有必要借鉴外国法制精神。
     第六章论述“我国台湾地区刑法对伪造文书罪责之规范”。我国台湾地区刑法,长久以来继受德、日等国影响颇深,对“伪造文书罪”之规范,在体系上、规范上明显较为完备充实,因此完全可以作为我国法制发展上之借鉴。
     第七章是“结论与建议”。本文拟从刑法伪造文书罪所保护的法益角度出发,进一步探究伪造文书的行为。用比较法的观点分析比较不同国家对伪造文书行为所采取的对策,以期能对伪造文书罪责的概念能有进一步的了解与认知,进而提出相对应之建议。
Document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preservation of human intention, and is an important tool for human being communication. The act of“forgery”is recognized as a crime widely, because it is against the interests of social and influence public credit and transaction security. So every country punishes these acts.
     As the research topic of this paper,“A Study of guilty of forgery”wants to systematize the complexity of forgery, and try to put forward innovative ideas in order to fill in the certain defects of this field. 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there are seven chapters in this paper. Introduction section describes the motivation, research, and study methods of this paper. Body part as follows:
     Chapter one“The Basic Meaning Of Forgery”is the comparison of legislation on forgery specification between common law and civil law countries. And it explores the reason for forgery has“anti-social”which it detriment social crimes. And then this paper wants to attempts to integrat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o put forward new ideas.
     Chapters two describes the“Instrument System”, and describes the significanc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ypes of documents, and then discuss the concept the“quasi-documents”. National Criminal Law norms just the documents of important relationship. Therefore, to understand what kind of forgery of documents belonging to, the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is more pivotal.
     The Chapter there is“The Ccriminal State of Forgery Act.”This chapter details the behavior of forgery including forgery and alternation, and still can continue to be divided into: visible forgery (visible alternation), invisible forgery (invisible alternation). For whether should punish the invisible forgery, the Criminal Law lacks of clear legislative norms. This paper argues th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this part, and then implement them in our judicial practice.
     Chapter four is“The Specific tType of Forgery”. Forgery act has different requirements specification in the countries presents, so the type of crime of forgery diversified. Through the awareness of other country's criminal legislation, it will contribute to establish our relevant-regime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system, and then complete our legal system.
     Chapter five discusses the“Guilt of Forgery of the Criminal Law.”Our past crafted for forgery is certainly not as high as foreign to explore the positive deep, so in this respect is necessary to learn from foreign legal spirit.
     Chapter six discusses“The Norms Guilty of Forgery in Taiwan.”Taiwan has been deep impacted by Germany and Japan for a long time, and is obviously more complete and substantial in these systems, so it can completely serve as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egal system in China.
     Chapter seven is the“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behavior of forgery from interests protected by the criminal legal. Analysis and comprise the different countries to act on the forgery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hoping to have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and cognitive the concept of forgery, then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
引文
1甘添贵,《刑法各论》(下),台湾三民书局,2010年版,第123页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编者注:文中关于我国台湾地区的“刑法”加引号。
    2美国《模范刑法典》第224-1条,参阅台湾“法务部”编,《各国刑法汇编》(下),台湾司法通讯社出版,1980年版,第2006-2007页。
    3储槐植,《美国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0页。
    4黄明儒,《伪造变造犯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27页。
    5在英美两国刑法中,只规定“文书”或“文件”才能成为伪造、变造犯罪的行为对象。这里所指称的“文书”或“文件”概念,基于英美国家采判例法的特色,与我们通常所使用的文书概念(详见第二章说明)并不全然相同,因为英美系国家一般注重判例法,故在立法上显得较为简约。其实,英、美两国在刑事法中也对文书的范围有明确的规定,使文书的范围基本上与其它国家处罚伪造、变造文书罪中之文书范围有些许差异。
    6 (英)J.C.史密斯.霍根着,李贵方等译,《英国刑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786页
    7“文件”与“证件”的用语,在英国判例中也形成一个共识的基本涵义,一般来说,英国普通法中通常使用的是“文件”这个概念;“证件”是在新的立法中所使用的概念。进一步研究二者的关系,“证件”通常是写到纸上来,也可以写到其它物质上的“文件”,这种文件可以由字母、图案或者其它符号组成,用来传递某种信息;“证件”也可以用来表达一种概念,即它应当是一种正式的文件(遗嘱、契约等) (注:(英)J.C.史密斯;E.霍根着,李贵方等译,《英国刑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767页。
    
    8黄明儒,《伪造变造犯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
    9卞建林等译,《加拿大刑事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6-227页。
    10杨春洗,《香港刑法与罪案》,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122-140页
    11 (英)鲁伯特?克罗斯着:《英国刑法导论》,赵秉志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77页。
    12黄明儒,《伪造变造犯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28页。
    13赵秉志主编,《外国刑法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第315-316页。
    14张明楷译,《日本刑法典》,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65-167页。
    15徐久生译,《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版,第158-161页。
    16罗结珍译,《法国刑法典》,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78-187页。
    17黄明儒,《伪造变造犯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
    18赵秉志主编,《澳门刑法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8-90页。
    19黄凤译,《意大利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1页。
    20郑泽善,《伪造文书罪的基本问题》,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第104期,2009年5月,第42页。
    21熊永明,《伪造文书罪初论》,群众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第70-71页。
    22熊永明,《伪造文书罪初论》,群众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第70-71页。
    23郑泽善,《伪造文书罪的基本问题》,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第104期,2009年5月,第42页。
    24梁宗宪,《伪造文书罪之研究》,台湾,台湾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11月,第11页。
    25 (日)今井猛嘉,《文书伪造罪的一般考察》(3),转引自熊永明,《伪造文书罪初论》,群众出版社,2006年版,第72页。
    26曾淑瑜,《刑法分则实例研习──国家社会法益之保护》,台湾三民书局,2009年版,第241页。
    27张天一,《伪造文书之本质与定位──对“足以生损害于公众或他人”要件之检讨》,玄奘法律学报第六期,2006年12月,第210-211页。
    28 (日)川端博,《刑法各论概要》,成文堂,1996年版;转引自(日)西田典之着,刘明祥,王昭武译,《日本刑法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3页。
    29熊永明,《论刑法法益解释论机能之运用──以伪造文书罪为例》,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第2期,第42页。
    30周冶平,《刑法各论》,作者自行出版,1968年版,第370页。
    31甘添贵,《伪造文书罪之本质与文书概念》,台北,瑞兴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96年版,第270页。
    32参阅我国台湾地区“最高法院”21年上字第2688号判例;31年上字第1505号判例。
    33柯耀程,《刑法问题评释》,台北,元照出版有公司,2004年版,第220页。
    34郑泽善,《伪造文书罪的基本问题》,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第104期,2009年5月,第42页。
    35陈志龙,《人性尊严与刑法体系入门》,作者自行出版,1994年版,第445页。
    36参阅德国刑法第267条、268、269、270、、271、273、281等条文。
    37熊永明,《论伪造文书罪的保护法益》,载刘明祥主编,《武大刑事法论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7页。
    38熊永明、胡祥福,《伪造变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罪争点新诠》,载《南昌大学学报》,第36卷5期,2006年9月,第73页。
    39熊永明,《伪造文书罪初论》,群众出版社,2006年版,第80页。
    40柯耀程,《论伪造罪中公、私文书的区别》,载蔡墩铭主编,《刑法争议问题研究》,台北,五南图书公司,
    41 (日)西田典之着,刘明祥,王昭武译,《日本刑法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3页。
    42熊永明,《伪造文书罪初论》,群众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第83页。
    43李茂生,《再论伪造文书罪有有关有形伪造以保护法益的问题》,载《刑事思潮之奔腾》,收录于韩忠谟教授论文集,2000年版,第316页。
    44曾淑瑜,《刑法分则实例研习──国家社会法益之保护》,台湾三民书局,2009年版,第241-242页。
    45张天一,《伪造文书之本质与定位──对“足以生损害于公众或他人”要件之检讨》,玄奘法律学报第六期,2006年12月,第217-220页。
    20郑泽善,《伪造文书罪的基本问题》,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第104期,2009年5月,第42页。
    21熊永明,《伪造文书罪初论》,群众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第70-71页。
    22熊永明,《伪造文书罪初论》,群众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第70-71页。
    23郑泽善,《伪造文书罪的基本问题》,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第104期,2009年5月,第42页。
    24梁宗宪,《伪造文书罪之研究》,台湾,台湾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11月,第11页。
    25 (日)今井猛嘉,《文书伪造罪的一般考察》(3),转引自熊永明,《伪造文书罪初论》,群众出版社,2006年
    47何孝元主编,《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法律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92页。
    48林东茂,《一个知识论上的刑法学思考》,台湾五南图书公司,2007年版,第151页。
    49柯耀程,《刑法问题评释》,台湾元照出版有公司,2004年版,第222页。
    50 (日)大古实,《刑法讲义各论》,黎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02页。
    51郑泽善,《伪造文书罪的基本问题》,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第104期,2009年月版,第41页。
    52德国一九九七年制定通过的多元媒体法第四章扩大德国刑法对“文书”范围的解释,将原德国刑法第11条第三项修正为“录音物、录像物、数据之储存物、照片及其它表现方式,在引用本章之任一规定中,与文书同义”。由该条之规定可知,无论电子、电磁、光学、化学或是其它的数据储存物,只要涵盖思想内容者,即便不具备视觉的认识可能性及可读性,也将被视为是文书。
    53韩忠谟着,(吴景芳增补),《刑法各论》,作者自行出版,2000版,第232-233页。
    54林东茂,《伪造文书与妨害司法》,载《月旦法学教室》第61期,2007年11月,第15页。
    55熊永明,《日本刑法中的文书观──兼评我国刑法文书理论的完善》,载刘明祥主编,《马克昌教授八十华诞祝贺论文》,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第985页。
    56黄明儒,《论伪造罪之客体》,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第9页。
    57吴耀宗,《伪造文书罪之文书与准文书概念》(上),载《月旦法学杂志》,第160期,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9月,第116页。
    58 (日)大古实,《刑法讲义各论》,黎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03页。
    59 (日)大冢仁着,冯军译《刑法概说》(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15页。
    60 (日)大谷实着,黎宏译,《刑法讲义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03页。
    61甘添贵,《伪造文书罪之本质与文书之概念》,载《刑法之重要理念》,台湾瑞兴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版,第275页;我国学者蔡墩铭则持相反意见,认为粉笔字并非于特定之物体上表示,故非属文书,见氏所著,《刑法各论》,台湾三民书局,2006年出版,第472页。
    62吴耀宗,《伪造文书罪之研究──以我国法与德国法为比较》,台湾,台北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5月,第48页。
    63甘添贵,《伪造文书罪之本质与文书之概念》,载《刑法之重要理念》,台湾瑞兴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版,第276页。
    64吴耀宗,《伪造文书罪之研究──以我国法与德国法为比较》,台湾,台北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5月,第23页。
    65张天一,《伪造文书的本质与定位──对“足以生损害于公众或他人”要件之检讨》,载《玄奘法律学报》第六期,2006年12月,第209-210页。
    66吴耀宗,《复印件的文书性》,载《月旦法学教室》,第70期,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8月,第16-17页。
    67 (日)大谷实着,黎洪译,《刑法讲义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03页。
    68熊永明,《伪造文书罪初初论》,群众出版社,2006年版,第103-107页。。
    69熊永明、胡祥福,《伪造、变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罪争点新诠》,载《南昌大学学报》,第36卷第5期,2005年9月,第73页。
    70赵秉志,《扰乱公共秩序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3页。
    71吴光侠,《泰国刑法典》,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版。
    72甘添贵,《刑法新修正的公务员概念》,载于台湾刑事法学会编,《刑法总则修正重点之理论与实务》2005年版,第138页。
    73徐久生译,《德国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74周冶平,《刑法各论》,作者自行出版,1986年版,第381页;甘添贵,《刑法各论》(上),台湾三民书局,1997年版,第337页;陈志龙,《刑法第二一三条、义二一四条中的“公文书”所指的意义及其范围》,载《刑事法杂志》,第32卷第1期,第30页。
    75吴耀宗,《伪造文书罪之研究──以我国法与德国法为比较》,台湾,台北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5月,第195页。
    76柯耀程,《刑法问题评释》,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4年版,第223页。
    77常宇,《试论伪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载《中国刑事法杂志》,第45期,2000年第3期,第38页。
    78柯耀程,《论伪造罪中公、私文书之区别》,载蔡墩铭主编,《刑法争议问题研究》,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455-456页。
    79赵秉志,《外国刑法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第318页。
    80 (日)大冢仁着,冯军译,《刑法概说》(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58页。
    81张天一,《伪造文书的本质与定位──对“足以生损害于公众或他人”要件之检讨》,载《玄奘法律学报》第六期,2006年12月,第208页。
    82陈仆生,《刑事证据法》,作者自行出版,1992年版,第80页。
    83韩忠谟(吴景芳增补),《刑法各论》,作者自行出版,2000年版,第233页。
    84韩忠谟(吴景芳增补),《刑法各论》,作者自行出版,2000年版,第233页。
    85蔡敦铭,《刑法精义》,台湾三民书局,2002年版,第244页;林山田,《刑法通论》(下),作者自行出版,2005年版,第149页。
    86褚剑鸿,《刑法分则释论》(上),台湾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609页;韩忠谟(吴景芳增补),《刑法各论》,作者自行出版,2000年版,第243页。
    87参阅台湾地区“最高法院”86年台上字第6405号判决。
    
    88林东茂,《刑法综览》,台湾一品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2-275页。
    89褚剑鸿,《刑法分则释论》(上),台湾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592页;吕有文,《刑法各论》,作者自行出版,1992年版,第184页。
    90褚剑鸿,《刑法分则释论》(上),台湾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567页;韩忠谟着,(吴景芳增补),《刑法各论》,作者自行出版,2000年版,第240页。
    
    91柯耀程,《刑法问题评释》,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220-221页。
    92熊永明,《伪造文书罪研究》,湖北,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4月,第78页。
    93赵秉志主编,《外国刑法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7页。
    94甘添贵,《刑法各论》(下),台湾三民书局,2010年版,第196页。
    95参阅我国台湾地区“司法院”院字第1486号解释。其它类似的解释包括:上诉人私宰毛猪,意图逃避税捐,而以蓝笔仿绘屠宰税验印印文或符号于猪肉之上,纵非先行伪造印章,但其使用蓝笔仿绘文字、符号,依习惯足以为表示已经纳税之证明,仍应论以伪造公文书罪,参阅台湾地区“最高法院”47年台上字第1397号解释;机车引擎号码,系机车制造厂商出厂之标志,乃表示一定用意之证明,依刑法第二百二十条规定,应以私文书论。参阅台湾地区“最高法院”66年台上字第1961号解释。
    96甘添贵,《刑法各论》(下),台湾三民书局,2010年版,第196页。
    97韩忠模(吴景芳增补),《刑法各论》,著者自行出版,2000年版,第232页。
    98陈朴生,《实用刑法》,作者自行出版,1993年版,第580页。
    99曾淑瑜,《刑法分则实例研习──国家社会法益之保护》,台湾三民书局,2009年版,第229页。
    102甘添贵,《刑法各论》(下),台湾三民书局,2010年版,第150-164页。
    103姜炳俊,《文书复印件之证据力》,载《月旦法学杂志》第145期,2007年6月,第275页。
    104甘添贵,《伪造文书罪之本质与文书概念》,见作者所著《刑法之重要理念》,台湾瑞兴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版,第277页;卢佳香,《伪造文书印文罪之比较与检讨》,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3年版,第9页。
    105参阅台湾地区“最高法院”73年台上字第3885号判例;台湾地区“最高法院”75年台上字第5498号判例。
    106谢望原主编,《伪造变犯罪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28页。
    107黄明儒,《论伪造罪客体》,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第10页。
    108 (日)西田典之,《日本刑法各论》,刘明祥、王昭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5页;(日)大古实,《刑法讲义各论》,黎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07页。
    109陈志龙,《人性尊严与刑法体系入门》,作者自行出版,1994年版,第460页。
    111林东茂,《刑法综览》,台湾一品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2-273页;陈仆生,《实用刑法》,作者自发行,1993年版,第581页;甘添贵,《伪造文书罪之本质与文书概念》,收于氏着《刑法之重要理念》,台湾瑞兴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版,第276页。
    112参阅台湾地区“司法院”69年厅刑(一)第057号函。
    113参阅台湾地区“最高法院”81年台上字第3128号判决。
    114陈志龙,《人性尊严与刑法体系入门》,作者自行出版,1994年版,第460页。
    115吴耀宗,《伪造文书罪之研究──以我国法与德国法为比较》,台湾,台北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5月,第235页。
    116熊永明,《伪造文书罪研究》,湖北,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4月,第80-81页。
    117王皇玉,《论危险犯》,载《月旦法学杂志》第159期,2008年8月,第235页。
    118山口厚着,王充译,《危险犯总论》,载何鹏、李洁主编,《危险犯与危险概念》,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10页。
    119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00页。
    120陈仆生《刑法专题研究》,台湾三民书局,1988年版,第41页。
    121陈仆生、洪福增《刑法总则》,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2年版,第161页。
    122林山田,《刑法通论》(上),作者自行出版,2006年版,第241-242页。
    123王皇玉,《论危险犯》,载《月旦法学杂志》第159期,2008年8月,第235页。
    124 (日)大古实着,黎宏译,《刑法各论》,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17页。
    125卢建平、王志祥,《危险犯概念之研究》,转引自何鹏、李洁主编,《危险犯与危险概念》,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24页。
    
    126赵秉志,《刑法分则要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70-75页。
    127王拓,《风险刑法理论的现代开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3月,第96-97页。
    128熊永明,《伪造罪初论》,群众出版社,2006年版,第224-225页。
    129刘之雄,《犯罪既遂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19页。
    130林东茂,《危险犯的法律性质》,载《危险犯与经济刑法》,台湾五南图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27页。
    131王志强,《危险犯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3-284页。
    132黄荣坚,《基础刑法学》(下),台湾元照出版社,2006年版,第620页。
    133莫洪宪、叶小琴,《论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罪的若干问题》,载《淮阳师范学院学报》,第27卷,2005年3月,第318页。
    134黄明儒,《伪造变造犯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页。
    135赵秉志,《刑法分则要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148页。
    136柯良栋、莫纪宏译,《新加坡共和国刑法典》,群众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137 J.C.史密斯;B霍根着,李贵方译,《英国刑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766页。
    138黄明儒,《伪造变造犯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139熊永明,《伪造文书罪初初论》,群众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140曾淑瑜,《刑法分则实例研习──国家社会法益之保护》,台湾三民书局,2009年版,第242页。
    141 (日)大冢仁着,冯军译,《刑法概说》(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14页。
    142 (日)大冢仁着,冯军译,《刑法概说》(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14-415页。
    143李茂生,《再论伪造文书罪中有关有形伪造以及保护法益的问题》,载《刑事思潮之奔腾──韩忠谟教授纪念论文集》,财团法人韩忠谟教授法学基金会出版,2000年版,第307页。
    144 (日)围藤重光,《刑法纲要各论》,创文社,1980年版,第276页;(日)木村龟二,《刑法各论》,有斐阁,1959年版,第244-245页;(日)平野龙一,《刑法概说》,东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61页。转引自熊永明,《伪造文书罪初初论》,群众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145 (日)大冢仁着,冯军译,《刑法概说》(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15页。
    146 (日)大古实着,黎宏译,《刑法讲义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08页。
    147李茂生,《再论伪造文书罪中有关有形伪造以及保护法益的问题》,载《刑事思潮之奔腾──韩忠谟教授纪念论文集》,台湾财团法人韩忠谟教授法学基金会出版,2000年版,第306-307页。
    148杜棋,《伪造犯罪初探》,河南,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4月,第17页。
    149甘添贵,《伪造文书罪之本质与文书之概念》,载《刑法之重要理念》,台湾瑞兴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版,第271页。
    150甘添贵,《伪造文书罪之本质及文书之概念》,载《刑法之重要理念》,台湾瑞兴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版,第271-272页。
    151韩忠谟(吴景芳增补),《刑法各论》,作者自行出版,2000年版,第235页;褚剑鸿,《刑法分则释论述》(上),台湾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565页。
    152参阅台湾地区“最高法院”20年上字第1050号判例及”83年台上字第4893号判决。
    153熊永明,《伪造文书罪初论》,群众出版社,2006年版,第149页。
    154参阅台湾地区“最高法院”89年台上字第2566号判决。
    155参阅台湾地区“最高法院”31年上字第2124号判决;类似判决包括:台湾地区“最高法院”88年台上字第1085号判决。
    156赵秉志,《外国刑法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0页。
    157周冶平,《刑法各论》,作者自行出版,1986年版,第397页;陈志龙,《人性尊严与刑法体系入门》,作者自行出版,1994年版,第464页;李茂生,《再论伪造文书罪中有关有形伪造以及保护法益的问题》,载《刑事思潮之奔腾──韩忠谟教授纪念论文集》,台湾财团法人韩忠谟教授法学基金会出版,2000年版,第317页。
    158熊永明,《伪造文书罪初论》,群众出版社,2006年版,第150页。
    159李茂生,《再论伪造文书罪中有关有形伪造以及保护法益的问题》,载《刑事思潮之奔腾──韩忠谟教授纪念论文集》,财团法人韩忠谟教授法学基金会出版,2000年版,第318页。
    160 (日)西田典之,《日本刑法各论》,刘明祥,王昭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6页。
    161韩忠谟,《刑法各论》(吴景芳增补),作者自行出版,2000年版,第239页;甘添贵,《刑法各论》(上),台湾三民书局,1997年版,第333页。
    162李茂生,《再论伪造文书罪中有关有形伪造以及保护法益的问题》,收于《刑事思潮之奔腾》(韩忠谟教授纪念论文集),2000年版,第318页。
    163 (日)西田典之,《日本刑法各论》,刘明祥,王昭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1页。
    164吴耀宗,《伪造文书罪研究──以我国法与德国法为比较》,台湾,台北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5月,第260-261页。
    165赵秉志主编,《外国刑法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2页。
    166赵秉志,《刑法分则要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148页。
    167 (日)西田典之,《日本刑法各论》,刘明祥,王昭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7页;(日)大冢仁着,冯军译,《刑法概说》(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29页。
    168赵秉志主编,《外国刑法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2页。
    169谢望原主编,《伪造、变造犯罪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35-436页。
    170周冶平,《刑法各论》,作者自行出版,1986年版,第376页。
    171甘添贵,《伪造文书罪之本质与文书之概念》,载《刑法之重要理念》,台湾瑞兴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版,第276页。
    172林山田,《刑法各罪论》,作者自行出版,2004年版,第426页。
    173 (日)大冢仁着,冯军译,《刑法概说》(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18,422-423页。
    174郭立新、杨迎泽主编,《刑法分则适用疑难问题解》,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第245页。
    175黄明儒,《伪造、变造犯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89页。
    176甘添贵,《伪造文书罪之本质与文书之概念》,载《刑法之重要理念》,台湾瑞兴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版,第271-272页。
    177熊永明,《伪造文书罪的基本观念》,载赵秉志主编,《刑法评论》第九卷,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37页。
    178林山田,《刑法通论》(上),台湾三民书局,2005年版,第246页;蔡敦铭,《刑法精义》,台湾三民书局,2002年版,第114页。
    179熊永明,《伪造文书罪初论》,群众出版社,2006年版,第158页。
    180 (日)大古实着,黎宏译,《刑法讲义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10页。
    181赵秉志主编,《外国刑法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3页。
    182周冶平,《刑法各论》,作者自行出版,1968年版,第395页;韩忠谟,《刑法各论》(吴景芳增补),作者自行出版,2000年版,第239页;蔡墩铭,《刑法精义》,台北三民书局出版,2002年版,第545页;林山田,《刑法各罪论》(下),作者自行出版,2004年版,第440页;甘添贵,《刑法各论》(上),台湾三民书局,1997年版,第334页。
    183黄明儒,《伪造、变造犯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38页。
    184 (日)大冢仁着,冯军译,《刑法概说》(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31页。
    185谢望原主编,《伪造、变造犯罪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1页。
    186赵秉志主编,《外国刑法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3页。
    187卢佳香,《伪造文书印文罪之比较与检讨》,台湾文化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01页。
    188参见(英)鲁伯特?克罗斯,《英国刑法导论》,越秉志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80页。
    189熊永明,《伪造文书罪初论》,群众出版社,2006年版,第197-198页。
    190参见(日)青柳文雄,《刑法通论》,泉文堂出版社,昭和52年版,第218-219页。
    191谢望原主编,《伪造、变造犯罪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2页。
    192史志高,《论刑法中的无形伪造》,湖南,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版,第27页。
    193林东茂,《刑法综览》,台湾一品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2-275页。
    194甘添贵,《刑法各论》(上),台湾三民书局出版,1997年版,第334页。
    195吴景芳,《刑法分则讲义》(上),台湾瑞兴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317页。
    196陈志龙,《人性尊严与刑法体系入门》,作者自行出版,1994年版,第466页。
    197吴耀宗,《伪造文书罪研究──以我国法与德国法为比较》,台湾,台北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6月,第298页。
    198赵秉志主编,《外国刑法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1-332页。
    199 (日)大古实,《刑法讲义各论》,黎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17页。
    200熊永明,《伪造文书罪初初论》,群众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页。
    203 (日)大古实,《刑法讲义各论》,黎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20页。
    204 (日)大古实着,黎宏译,《刑法讲义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21页;相同见解包括(日)大冢仁着,冯军译,《刑法概说》(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48页。
    205参阅日本大审院判决大正5年6月26日,大审院刑事判决录第22辑第1179页;转引自(日)大古实着,黎宏译,《刑法讲义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36页。
    206 (日)前田雅英着,董璠舆译,《日本刑法各论》,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388页。
    207 (日)大谷实着,黎宏译,《刑法各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28页。
    208 (日)大古实着,黎宏译,《刑法讲义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12页。
    209 (日)大冢仁着,冯军译,《刑法概说》(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35页。
    210 (日)大古实,《刑法讲义各论》,黎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13页。
    211黎宏,《日本刑法精义》,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498页。
    212黄明儒,《伪造、变造犯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1页。
    213熊永明,《伪造文书罪研究》,湖北,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4月,第12-13页。
    214杜琪,《伪造型犯罪初探》,河南,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第12页。
    215刘培磊,《伪造货币罪若干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4月,第12页。
    216《现代汉语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204-1205页。
    217林山田,《刑法特论》(中),台湾三民书局,1979年版,第601页。
    218谢望原主编,《伪造、变造犯罪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26-429页。
    219熊永明,胡祥福,《伪造文书罪基本观念的新倡导》,河北法学,第23卷第2期,2005年2月,第35页。
    220黄京平,《刑法第280条适用的若干问题研究》,载赵秉志主编,《刑事法判解研究》,2003年第1期,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73-174页。
    221张明楷,《刑法学》(下),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805页。
    222周光权,《刑法各论讲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7页。
    223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8页。
    224郭立新、杨迎泽主编,《刑法分则适用疑难问题解》,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第245页。
    225黄明儒,《伪造、变造犯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89页。
    226谢望原主编,《伪造、变造犯罪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35-436页
    227熊永明、胡祥福,《伪造、变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罪争点新诠》,载《南昌大学学报》,第36卷第5期,2005年9月,第93页。
    228谢望原主编,《伪造、变造犯罪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36页。
    229张明楷,《刑法分则解释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4页;王作富主编,《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下),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第1242页。
    230刘培磊,《伪造货币罪若干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4月,第12页。
    231黄京平,《刑法第二百八十条适用的若干问题研究》,参见赵秉志主编,《刑事法判解研究》,2003年第1期,第198-199页。
    232张明楷,《刑法学》(下),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801页。
    233陈兴良着:《目的犯的法理探究》,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4期,第74页。
    234何秉松主编,《刑法教科书》(上),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286页。
    235黄明儒,《伪造、变造犯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62页;刘华,《妨碍公文、证件、印章争议》,载《河南法学》,1989年。
    236顾肖荣,《试论伪造、变造公文、证件、印章罪之侵犯客体》,载《法学研究》,1985年第5期。
    237王作富主编,《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下),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第1382页;谢望原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36页。
    238鲜铁可,《金融犯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
    239黄明儒,《论伪造罪客体》,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第7页。
    240熊永明、胡祥福,《伪造文书罪基本观念的新倡导》,载《河北法学》,第23卷第2期,2005年2月,第25页。
    241何秉松主编,《刑法教科书》(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772页。
    
    242黄明儒,《伪造、变造犯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408-409页。
    243鲜铁可,《金融犯罪的定最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
    244王作富,《中国刑法的修改与补充》,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版,第120页。
    245谢望原主编,《伪造、变造犯罪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4页。
    246黄明儒,《伪造、变造犯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309-312页。
    247参阅赵秉志主编,《中国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分则篇二,上),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99页;何秉松主编,《刑法教科书》(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779页;周振想,《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研究》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判解》(第二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70页。
    248谢望原主编,《伪造、变造犯罪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1-122页。
    249张忠利、刘春兰,《论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载《现代情报》,2002年第8期。
    250黄明儒着:《伪造、变造犯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234页。
    251马克昌主编,《经济犯罪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1年版,第264页。
    252高铭暄主编,《新型经济犯罪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第179页;韩玉胜主编,《新编刑法教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00页。
    253赵长清主编,《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606页。
    254黄明儒着:《伪造、变造犯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331-332页。
    255马克昌主编,《经济犯罪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59-460页。
    256熊永明,《论刑法中的无形伪造──以文书为观点》,载《法学论坛》,第20卷第3期,2005年5月,第115页。
    257马克昌主编,《经济犯罪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60页。
    258韩玉胜主编,《新编刑法教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00页。
    259高铭暄主编,《新型经济犯罪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186页。
    260谢望原主编,《伪造、变造犯罪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66页。
    261谢望原主编,《伪造、变造犯罪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85页。
    262谢望原主编,《伪造、变造犯罪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93页。
    263高铭暄主编,《新编中国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51页;赵秉志主编,《新刑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64页。
    264马克昌主编,《经济犯罪新论》(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74-475页。
    265谢望原主编,《伪造、变造犯罪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97页。
    266何秉松主编,《刑法教科书》(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828页。
    267黄明儒,《伪造、变造犯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474-475页。
    268何秉松主编,《刑法教科书》(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834页。
    269马克昌主编,《经济犯罪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13页。
    270赵秉志主编,《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下),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30页。
    271赵秉志主编,《新刑法全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97页。
    
    272何秉松主编,《刑法教科书》(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849页。
    273 (日)前田雅英着,董璠舆译,《日本刑法各论》,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367页。
    274高铭喧、马克昌主编,《刑法学》(下编),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942页;赵秉志主编,《刑法新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02页。
    275常宇,《试论伪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载《中国刑事法杂志》,第45期,2000年第3期。
    276何秉松主编,《刑法教科书》(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949页。
    277黄明儒,《伪造、变造犯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351-352页;赵秉志,《扰乱社会秩序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页。
    278黄明儒,《伪造、变造犯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360-361页。
    279何秉松主编,《刑法教科书》(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951页。
    280陈兴良主编,《犯罪疑案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411-415页。
    281何秉松主编,《刑法教科书》(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952页;谢望原主编,《伪造、变造犯罪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29页。
    282黄明儒,《伪造、变造犯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390页。
    283韩玉胜主编,《新编刑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00页;周其华着:《新刑法各罪适用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200页。
    284参阅我国台湾地区刑法第220条规定。
    285谢望原主编,《伪造、变造犯罪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29页。
    286林建宏,《我国台湾地区刑法伪造文书罪之探讨》,载《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45页。
    287黄明儒,《伪造、变造犯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8页。
    288林山田,《刑法各罪论》(下),作者自行出版,2004年,第430-431页。
    290谢名冠,《网络犯罪之研究》,政治大学法律研究所硕士论文,2000年7月,第32页。
    291甘添贵,《刑法各论》(下),台湾三民书局出版,2010年版,第204-205页。
    292参阅台湾地区“最高法院”43年台上字第387号判例;台湾地区“最高法院”93年台上字第4808号判决。
    293林东茂,《刑法综览》,台湾一品文化公司,2006年版,第2-256页;韩忠谟(吴景芳增补),《刑法各论》,作者自行发行,2000年版,第239页。
    294林山田,《刑法各罪论》(下),作者自行出版,2004年版,第444页。
    295参阅我国台湾地区“最高法院”50年台上字第1268号判例。
    297吴耀宗,《论伪造文书罪之“足以生损害于公众或他人”──评最高法院九十四年台上字第一五八二号判决及相关实务见解》,载《月旦法学杂志》,第143期,2007年4月,第273-274页。
    298吴耀宗,《伪造文书罪之研究──以我国法与德国法为比较》,台湾,台北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6月,第326页。
    299韩忠谟(吴景芳增补),《刑法各论》,作者自行发行,2000年版,第234页。
    300甘添贵,《刑法各论》(下),台湾三民书局出版,2010年版,第205页。
    301参见台湾地区“最高法院”73台上第3629号判例;台湾地区“最高法院”86台上第3295号判例。
    302甘添贵,《刑法各论》(下),台湾三民书局出版,2010年版,第206页。
    303卢映洁,《刑法分则新论》,台湾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299-300页。
    304陈志龙,《人性尊严与刑法体系入门》,作者自行出版,1994年版,第462页。
    305吴耀宗,《代理制作文书与伪造文书罪》,载《月旦法学教室》第36期,2005年10月,第78-79页。
    306参阅台湾地区“最高法院”95年度第19次刑事庭会议。转引自卢映洁,《刑法分则新论》,台湾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301页。
    307许玉秀主编,《新学林分科六法──刑法》,台湾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434页。
    308甘添贵,《刑法各论》(上),台湾三民书局,1997年版,第323页。
    309参阅台湾地区“最高法院”31年上字第465号判例。
    310参阅台湾地区《刑法》第212条立法理由,转引自许玉秀主编,《新学林分科六法──刑法》,台湾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445页。
    311卢映洁,《刑法分则新论》,台湾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313页;台湾地区“最高法院”43年台上字第875号判决。
    312参阅台湾地区“最高法院”20年上字第917号判例:军人所佩之证章,系单纯表示其人之职位,与证明服务之证书不同。
    314卢映洁,《刑法分则新论》,台湾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315-316页。
    315黄荣坚,《刑罚的极限》,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394页。
    316黄荣坚,《图利罪共犯与身分》,载《台湾本土法学杂志》,第3期,第184-186页。
    317甘添贵,《刑法各论》(下),台湾三民书局,2010年版,第212页。
    319黄荣坚,《共犯与身分》,转引自《刑事思潮之奔腾》──韩忠谟教授纪念论文集,财团法人韩忠谟教授法学基金会,2006年版,第217-219页。
    320褚剑鸿,《刑法分则释论》(上),台湾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609-610页。
    321甘添贵,《刑法各论》(上),台湾三民书局,1997年版,第350页;褚剑鸿,《刑法分则释论》(上),台湾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614页。
    322林山田,《刑法各罪论》(下),作者自行出版,2004年版,第458页。
    323参阅台湾地区“最高法院”47年台上字第1048号判例;台湾地区“最高法院”72年台上字第4709号判例,亦有类似见解:所谓行使伪造之文书,乃依文书之用法,以之充作真正之文书而加以使用之意,故必须行为人就所伪造文书之内容向他方有所主张,始足当之。若行为人虽已将该文书提出,而尚未达于他方可得了解之状态者,则仍不得谓为行使之既遂。
    324参阅台湾地区“最高法院”70年台上字第1107号判例。
    325黄荣坚,《刑法问题与利益思考》,台湾元照出版社,1995年版,第387页;甘添贵,《刑法各论》(上),台湾三民书局,1997年出版,第284-285页。
    326黄常仁,《刑法总论:逻辑分析与体系论证》(上),作者自行出版,1995年版,第208页。
    327杨国举,《吸收犯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第153页。
    328柯耀程,《刑法问题评释》,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199-200页。
    329柯耀程,《刑法问题评释》,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218页。
    330黄荣坚,《双重评价禁止与法条竞合》,载《台大法学丛刊》,第23卷第1期,第199页。
    331柯耀程,《刑法问题评释》,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203-204页。
    333甘添贵,《刑法各论》(上),台湾三民书局,1997年版,第321页。
    334参阅台湾地区“司法院”释字第48号解释。
    335林山田,《刑法各罪论》(下),作者自行出版,2004年版,第433-435页。
    336韩忠谟(吴景芳增补),《刑法各论》,作者自行出版,2000年版,第239页;相同见解包括林山田,《刑法各罪论》(下),作者自行出版,2004年,第442页;林东茂,《刑法综览》,台湾一品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2-256页。
    337林建宏:《我国台湾地区刑法伪造文书罪之探讨》,载《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47页。
    338甘添贵着:《刑法各论》(下),台湾三民书局出版,2010年版,第209页。
    340林东茂,《刑法综览》,台湾一品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2-270页。
    341林山田,《刑法各罪论》(下),作者自行出版,2004年版,第433-435页。
    342韩忠谟着,(吴景芳增补),《刑法各论》,2000年版,第239页;林山田,《刑法各罪论》(下),作者自行出版,2004年版,第442页;林东茂,《刑法综览》,台湾一品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2-256页。
    343我国台湾地区“最高法院”50年上字第1268号判例。
    344周冶平,《刑法各论》,作者自行出版,1968年版,第403页。
    345吴耀宗,《伪造文书罪之研究──以我国法与德国法为比较》,台湾,台北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5月,第41页。
    346刘培磊,《伪造货币罪若干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4月,第30页。
    1. (日)大谷实着:黎宏译:《刑法讲义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 (日)大冢仁着:冯军译:《刑法概说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 (日)川端博:《文书伪造罪之理论》,立花书房出版,1998年版。
    4. (日)西田典之着:刘明祥、王昭武译:《日本刑法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 (日)前田雅英着:董璠舆译:《日本刑法各论》,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版。
    6. (英)鲁伯特?克罗斯着,《英国刑法导论》,赵秉志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7. (英)J.C.史密斯、B.霍根着:李贵方等译:《英国刑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8.王作富:《中国刑法的修改与补充》,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版。
    9.王作富主编:《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下),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
    10.王志强:《危险犯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卞建林等译:《加拿大刑事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甘添贵:《刑法总论讲义》,作者自行出版,1992年版。
    13.甘添贵:《刑法之重要理念》,台湾瑞兴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版。
    14.甘添贵:《刑法各论》(上),台湾三民书局,1997年版。
    15.甘添贵:《刑法各论》(下),台湾三民书局,2010年版。
    16.何孝元主编:《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法律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7.何秉松主编:《刑法教科书》(上),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18.何秉松主编:《刑法教科书》(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19.何鹏、李洁主编:《危险犯与危险概念》,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0.吕有文:《刑法各论》,作者自行出版,1992年版。
    21.李希慧主编:《刑法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2.周振想主编:《中国新刑法释论与罪案》(上),中国方正出版社,1997年版。
    23.周其华着:《新刑法各罪适用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
    24.周冶平:《刑法各论》,作者自行出版,1968年版。
    25.周光权:《刑法各论讲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6.林山田:《刑法特论》(中),台湾三民书局,1979年版。
    27.林山田:《刑法各罪论》(下),作者自行出版,2004年版。
    28.林山田:《刑法通论》(上),台湾三民书局,2005年版。
    29.林东茂:《危险犯与经济刑法》,台湾五南图书出版社,1996年版
    30.林东茂:《刑法综览》,台湾一品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
    31.林东茂:《一个知识论上的刑法学思考》,台湾五南图书公司,2007年版。
    32.柯良栋、莫纪宏译:《新加坡共和国刑法典》,群众出版社,1996年版。
    33.柯耀程:《刑法问题评释》,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
    34.高铭暄主编:《中国刑法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5.高鸣暄主编:《新型经济犯罪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
    36.高铭喧、马克昌主编:《刑法学》(下编),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37.马克昌主编:《经济犯罪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8.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9.徐久生译:《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0.许玉秀主编:《新学林分科六法──刑法》,台湾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
    41.陈仆生《刑法专题研究》,台湾三民书局,1988年版。
    42.陈仆生:《刑事证据法》,作者自行出版,1992年版。
    43.陈朴生:《实用刑法》,作者自行出版,1993年版。
    44.陈仆生、洪福增《刑法总则》,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2年版。
    45.陈志龙:《人性尊严与刑法体系入门》,作者自行出版,1994年版。
    46.陈兴良主编:《刑事法判解》(第二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47.郭立新、杨迎泽主编:《刑法分则适用疑难问题解》,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
    48.曾淑瑜:《刑法分则实例研习──国家社会法益之保护》,台湾三民书局,2009年版。
    49.黄常仁:《刑法总论:逻辑分析与体系论证》(上),作者自行出版,1995年版。
    50.黄凤译:《意大利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1.黄明儒:《伪造、变造犯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52.黄凤译:《意大利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3.赵秉志主编:《刑事法判解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54.黄荣坚:《刑法问题与利益思考》,台湾元照出版社,1995年版。
    55.黄荣坚:《刑罚的极限》,台湾元照有限公司,2000年版。
    56.黄荣坚:《基础刑法学》(下),台湾元照有限公司,2006年版。
    57.赵秉志主编:《新刑法全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8.赵秉志等着:《新刑法典罪名及司法解释要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9.赵秉志主编:《扰乱社会秩序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0.赵秉志主编:《刑法新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1.赵秉志主编:《中国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分则篇二,上),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62.赵秉志主编:《外国刑法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3.赵秉志主编:《中国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分则篇(五)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64.赵秉志主编:《澳门刑法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5.赵秉志主编:《刑法分则要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
    66.张明楷着:《刑法学》,(下),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67.张明楷译:《日本刑法典》,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68.张明楷:《刑法分则解释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9.张明楷着:《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0.赵长清主编:《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71.杨春洗:《香港刑法与罪案》,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版。
    72.杨国举:《吸收犯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
    73.褚剑鸿:《刑法分则释论》(上),台湾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74.熊永明:《伪造文书罪初初论》,群众出版社,2006版。
    75.蔡墩铭主编:《刑法争议问题研究》,台湾五南图书公司,2001年版。
    76.蔡敦铭:《刑法精义》,台湾三民书局,2002年版。
    77.蔡敦铭:《刑法各论》,台湾三民书局,2006年版。
    78.刘明祥主编:《马克昌教授八十华诞祝贺论文》,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
    79.刘之雄:《犯罪既遂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0.刘建:《金融刑法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1.黎宏:《日本刑法精义》,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82.卢映洁:《刑法分则新论》,台湾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
    83.谢望原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4.谢望原主编:《伪造、变造犯罪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5.鲜铁可:《金融犯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
    86.罗结珍译:《法国刑法典》,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87.韩忠谟:《刑法各论》(吴景芳增补),作者自行出版,2000年版。
    88.韩玉胜主编:《新编刑法教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9.储槐植:《美国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0.台湾《法务部》编:《各国刑法汇编》(下),台湾司法通讯社出版,1980年版,
    91.台湾刑事法学会编:《刑法总则修正重点理论与实务》,台湾元照有限公司,2006年版。
    92.财团法人韩忠谟教授法学基金会编:《刑事思潮之奔腾》──韩忠谟教授纪念论文集,财团法人韩忠谟教授法学基金会出版,2006年版。
    1. (日)山口厚着:王充译:《危险犯总论》,载何鹏、李洁主编:《危险犯与危险概念》,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王新:《关于伪造、变造金融工具犯罪的法律思考》,载《中外法学》,1996年第3期。
    3.王皇玉:《论危险犯》,载《月旦法学杂志》第159期,2008年8月。
    4.甘添贵:《伪造文书罪之本质与文书之概念》,载《刑法之重要理念》,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版。
    5.甘添贵:《阻塞逃生与公共危险》,载《台湾本土法学杂志》,第37期。
    6.甘添贵:《刑法新修正的公务员概念》,收于台湾刑事法学会编《刑法总则修正重点之理论与实务》,2005年9月。
    7.杜琪:《论我国刑法中的伪造》,载《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第11卷第4期,2009年7月。
    8.李云鹤:《票据的伪造变造行为界定的辨析》,载《广西农村金融研究》,2002年第6期。
    9.李茂生:《再论伪造文书罪中有关有形伪造以及保护法益的问题》,载《刑事思潮之奔腾──韩忠谟教授纪念论文集》,财团法人韩忠谟教授法学基金会出版,2000年6月。
    10.吴占英:《论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罪》,载《孝感学院学报》第21卷第4期,2002年8月。
    11.吴耀宗:《代理制作文书与伪造文书罪》,载《月旦法学教室》,第36期,2005年10月。
    12.吴耀宗:《论伪造文书罪之“足以生损害于公众或他人”──评最高法院九十四年台上字第一五八二号判决及相关实务见解》,载《月旦法学杂志》,第143期,2007年4月。
    13.吴耀宗:《复印件的文书性》,载《月旦法学教室》,第70期,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8月。
    14.吴耀宗:《伪造文书罪之文书与准文书概念》(上),载《月旦法学杂志》,第
    160期,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9月。
    15.吴耀宗:《伪造文书罪之文书与准文书概念》(下),载《月旦法学杂志》,第
    161期,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10月。
    16.林东茂:《危险犯的法律性质》,载《危险犯与经济刑法》,台湾五南图书出版社,1996年9月版。
    17.林东茂:《伪造文书与妨害司法》,载《月旦法学教室》第61期,2007年11月。
    18.林建宏:《我国台湾地区刑法伪造文书罪之探讨》,载《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19.周振想:《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研究》载《刑事法判解》(第二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0.柯耀程:《论伪造罪中公、私文书的区别》,载蔡墩铭主编:《刑法争议问题研究》,台北,五南图书公司,2001年1月。
    21.柯耀程:《伪造罪之伪造行为与行使行为之法律适用》,载蔡墩铭主编:《刑法争议问题研究》,台北,五南图书公司,2001年1月。
    22.柯耀程:《伪造文书罪前、后行为的适法性判断》,载蔡墩铭主编:《刑法争议问题研究》,台北,五南图书公司,2001年1月。
    23.姜炳俊:《文书复印件之证据力》,载《月旦法学杂志》第145期,2007年6月。
    24.常宇:《试论伪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载《中国刑事法杂志》,第45期,2000年第3期。
    25.陈兴良着:《目的犯的法理探究》,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4期。
    26.陈志龙:《刑法第二一三条、义二一四条中的“公文书”所指的意义及其范围》,载《刑事法杂志》,第32卷第1期。
    27.莫洪宪、叶小琴:《论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罪的若干问题》,载《淮阳师范学院学报》第27卷,2005年3月。
    28.曾月英:《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争议》,载《中国刑事法杂志》,第38期,1999年2月。
    29.黄明儒:《论伪造的犯罪形态》,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2年第10卷。
    30.黄明儒:《论伪造罪客体》,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31.黄京平:《刑法第280条适用的若干问题研究》,载赵秉志主编:《刑事法判解研究》,2003年第1期,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6月。
    32.黄荣坚:《共犯与身分》,转引自《刑事思潮之奔腾》──韩忠谟教授纪念论文集,财团法人韩忠谟教授法学基金会出版,2006年6月。
    33.黄荣坚:《图利罪共犯与身分》,载《台湾本土法学杂志》,第3期。
    34.熊永明:《日本刑法中的文书观──兼评我国刑法文书理论的完善》,载刘明祥主编:《马克昌教授八十华诞祝贺论文》,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
    35.熊永明:《论伪造文书罪的保护法益》,载刘明祥主编:《武大刑事法论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6.熊永明、胡祥福:《伪造文书罪基本观念的新倡导》,载《河北法学》,第23卷第2期,2005年2月。
    37.熊永明:《论刑法中的无形伪造──以文书为观点》,载《法学论坛》,第20卷第3期,2005年第5月。
    38.熊永明:《论刑法法益解释论机能之运用──以伪造文书罪为例》,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第2期。
    39.熊永明、胡祥福:《伪造变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罪争点新诠》,载《南昌大学学报》,第36卷5期,2006年9月。
    40.熊永明:《伪造文书罪的基本观念》,载赵秉志主编:《刑法评论》第九卷,法律出版社,2006年8月。
    41.张天一:《伪造文书的本质与定位──对“足以生损害于公众或他人”要件之检讨》,载玄奘法律学报第六期,2006年12月。
    42.张忠利、刘春兰:《论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载《现代情报》,第8期,2002年8月。
    43.张宏芬:《伪造、变造金融票罪》,载《法学探索》,1996年第2期。
    44.张忠利、刘春兰:《论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载《现代情报》,2002年第8期。
    45.薛瑞麟:《论伪造货币罪》,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46.罗猛、党日红:《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罪若干问题研究》,载《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第3期,2007年5月。
    47.郑泽善:《伪造文书的基本问题》,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第104期,2009年5月。
    48.卢建平、王志祥:《危险犯概念之研究》,转引自何鹏、李洁主编:《危险犯与危险概念》,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
    49.刘华:《妨碍公文、证件、印章争议》,载《河南法学》,1989年。
    50.刘宪权:《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疑难问题刑法分析》,载《法学》,2008年第2期。
    51.顾肖容:《试论伪造、变造公文、证件、印章罪的侵犯客体》,载《法学研究》,1985年第5期。
    1.王拓,《风险刑法理论的现代开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3月。
    2.史志高,《论刑法中的无形伪造》,湖南,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5月。
    3.杜琪,《伪造型犯罪初探》,河南,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
    4.吴耀宗,《伪造文书罪之研究──以我国法与德国法为比较》,台湾,台北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5月。
    5.梁宗宪,《伪造文书罪之研究》,台湾,台湾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11月。
    6.熊永明,《伪造文书罪研究》,湖北,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4月。
    7.刘培磊,《伪造货币罪若干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4月。
    8.谢名冠,《网络犯罪之研究》,台湾,政治大学法律研究所硕士论文,2000年7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