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叙事民歌口头叙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叙事民歌是具有科尔沁地域文化特征的口头叙事经典。口头叙事是一个动态体系。论文从口头叙事根源、叙事内容、叙事形式及叙事的形成过程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叙事民歌。
     第一章,探索了叙事民歌口头叙事根源。叙事民歌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科尔沁乡土神话、传说、蟒古思故事、胡仁乌力格尔、好来宝等民间口头叙事艺术。蟒古思故事和胡仁乌力格尔的开头模式及程式化描述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叙事民歌口头叙事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叙事民歌也影响了胡仁乌力格尔等口头叙事艺术。
     第二章,论述了叙事民歌叙述内容、叙事动力及叙事风格。叙事民歌在半农半牧、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科尔沁土壤上形成。主要歌唱和赞美英雄好汉,抨击封建婚姻、颂扬忠贞爱情,也反映喇嘛情爱故事等内容,充分体现了叙事民歌悲壮、感伤、幽默、讽趣的风格。叙事民歌口头叙事由以主要人物为中心的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较程式化的口传形式构成。科尔沁蒙古人的觉醒和自我意识成为了叙事动力,从而使他们掌握了叙事权力。
     第三章,探究了叙事民歌的口头叙事模式、程式及形式。叙事民歌由叙述和抒情两种形式构成。主要人物的出生地和故事情节的交代,已成为了叙事民歌的一种母题,也成为了口头叙事的固定模式。叙事民歌口头叙事中的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束已形成了较程式化的结构。
     第四章,论述了叙事民歌口头叙事的形成。叙事民歌口头叙事中胡尔其既是叙述者,也是表演者。叙事民歌戏剧性较强,叙述的全过程具有舞台艺术性。胡尔其等民间艺人以地方特色的科尔沁方言、俗语、成语进行说唱表演。叙事民歌因具有口头创作性而富有变化。每次演唱都有所不同,都在创造新文本,且演唱结束后,文本就随它消失。新文本的创作受胡尔其、观众、听众、场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Narrative fork song is a kind of art with the Horqin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characters. Oral narrative is a changing system.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narrativefork songs from the four aspects: narrative origin, narrative content, narrative formand the narrative process of formation.
     In the chapter One, the author explored the oral narrative roots of narrative forksongs. In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narrative fork songs hadabsorbed non-verbal narrative arts and the narrative fork songs inflected the oralnarrative in tur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author discussed the content, cause and style of thenarrative fork songs. It mainly sings and praises heroes and loyal love, criticizes thefeudal marriage, reflects lama's love story, and embodies the narrative fork song'stragic, sadly, humor and ironic styles. The oral narrative of narrative fork songs areconsist of a integrity story plot for key figures and a more stylized oral form. TheHorqin Mongolians gradually formatted the self-consciousness which become thenarrative impetus, thus the Horqin Mongolians mastered the narrative power.
     In the chapter Three, the author had investigated the oral narrative mode, formulaand forms of narrative fork songs. the narrative fork songs include two forms ofnar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It is a matrix to introduce the birthplace of the keyfigure and the chief story plots,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become a fixed mode of forksongs. In oral narrative of the narrative fork songs,the beginning, development,climax and ending are more stylized.
     In the chapter Four, the author simply discussed the oral narrative formation ofthe narrative folk songs. The folk actors such as Hoorch put on a show in Horqindialect and proverbs. Because of their character of oral creativity, the narrative forksongs have developed a great change. Every time when they perform, they create anew version.
引文
[1] 1987. 1.
    [2] 1997
    [3] 2002
    [4] 2004
    [5] 2006
    [6] 2006
    [7] 1990
    [8] 1997
    [9] 1959·4··
    [10] 1997
    [11] 1990
    [12] 1986
    [13] 仁钦道尔吉著,蒙古史诗源流,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
    [14] 斯钦巴图,蒙古史诗从程式到隐喻,民族出版社,2006年。
    [15] (英)A·哈托,柯尔克孜古代英雄史诗中的系列式比喻和形容词,民族文学译丛第二集史诗专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编,1984年。
    [16] [美]约翰·迈尔斯·弗里著,朝戈金译,口头程式理论:口头传统研究概述,民族文学研究,1997,1。
    [17] [美]约翰·迈尔斯·弗里著,朝戈金译,口头诗学:帕里—落德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18] 朝戈金著: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19] 2006
    [20] 2002·2··
    [21] 1997·5··
    [22] 2000·5··
    [23] 1992·1··
    [1] 2003
    [2] 2004
    [3] 1987
    [4] 1
    [5] 24
    [6]
    [7] 1999
    [8] 2002
    [9] 1998
    [10] 1993
    [11] 1982
    [12] 2003
    [13] 1990
    [14] 1980
    [15] 1981
    [16] 1987
    [17] 尹虎彬著,古代经典与口头传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18] 1995
    [19] (1)·1998··
    [20] 1991··
    [21] 1984··
    [22] 1984··
    [23] 1993··
    [24] 1997··
    [25]
    [26]
    [27] 1991··
    [28] 1996·5··
    [29] 2006··
    [30] 1990··
    [31] 26··
    [32] 21··
    [33] 2006 2 27··
    [34] 1988··
    [35] 1999··
    [36] 2002··
    [37] 2007 3 30 ··
    [6](p652)
    [1] 2006,3.
    [2] 尹虎彬著,古代经典与口头传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3] 1997.
    [4] 2003.
    [5]
    [6] 1987.
    [7] 1990.
    [8]
    [9] 程蔷,从董永故事看民间叙事的《复合》性,民间文化,2001,1。
    [10] 陈岗龙著,蟒古思故事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1] 2005.1-15
    [12] 2006.6
    [13] 2006
    [14] 江帆著,民间口承叙事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15] 3
    [16]
    [17] 2003
    [18] 1987
    [19] 1984
    [20] 2006.6
    [21] 2000
    [22] 9
    [23] 2005
    [24] 西蒙.巴埃弗拉特著,李锋译,圣经的叙事艺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5]
    [26] 1997 24
    [27] 1984
    [28] 1999
    [29] 1999
    [30] 2002
    [31] [西得]卡尔·J·赖歇尔,朝戈金译,南斯拉夫和突厥英雄史诗中的平行式:程式化句法的诗学探索,民族文学研究,1990年2期转引。
    [32] 1989
    [33] 荷马,《伊利亚特》前言,陈中梅译,花城出版社,1994年。
    [34]
    [35]
    [36]
    [37] 2006 6
    [38]
    [39]
    [40] 1992
    [41] 1987
    [42] 1990
    [43] 1991
    [44] 1988
    [45] 徐国庆、苏赫巴鲁、乌云格日勒编著,吉林蒙古民歌及其研究,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
    [1] 1990
    [2]
    [3]
    [4] 2003
    [5] 1993
    [6] 1987
    [7] 12
    [8] 9
    [9] 1
    [10]
    [11] 2002
    [12] 王纯菲,谈史诗《江格尔》的叙述动力,民间文学论坛,1997年2期。
    [13] 1982
    [14] 2
    [15]
    [16]
    [17]
    [18] 1987
    [19] 2003
    [20] 1990
    [1] 1999
    [2] (日)齐藤君子著,陶范译,从传承人理论看俄罗斯民间文艺学,民间文学论坛,1992,4。
    [3] 尹虎彬,古代经典与口头传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4]
    [5]
    [6]
    [7]
    [8] [日]井口淳子著,林琦译,中国北方农村的口头文化—说唱的书、文本、表演,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转引。
    [9] 杨利慧、安德明:理查德.鲍曼及其表演理论,载《民俗研究》2003年1期。
    [10]
    [11]
    [12] 陈岗龙著,蟒古思故事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3]
    [14]
    [15]
    [16]
    [17]
    [18]
    [19] 1990
    [20] 1984
    [21] 1979
    [22] (3·4·5)1994·1995·1995
    [23] 1994
    [24] 1979
    [25] 2004
    [26]
    [27] 15
    [28]
    [29] 西蒙·巴埃弗拉特著,李锋译,圣经的叙事艺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30] 1997
    [31]
    1990
    1997
    2000
    2005
    1999
    2003
    2004
    1993
    1988
    1992
    1991
    2001
    2006
    1990
    1997
    2002
    2004
    2006
    1999
    1998
    2004
    2006
    学术总监\钟敬文,主编\苑利,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学术卷、神话卷、传说故事卷、史诗歌谣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里蒙—凯南著,姚锦清等译,叙事虚构作品,生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
    尤瑟夫·库尔泰著,怀宇译,叙述与话语符号,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
    陈平原著,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戴清著,历史与叙事,学苑出版社,2002年。
    王泰来等编译,叙事美学,重庆出版社,1987年。
    孟繁华著,叙事的艺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
    董小英著,叙述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赵毅衡著,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事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祖国颂著,叙事的诗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
    江帆著,民间口承叙事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尹虎彬著,古代经典与口头传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朝戈金著,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陈岗龙,蟒古思故事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斯钦巴图,蒙古史诗从程式到隐喻,民族出版社,2006年。
    徐国庆、苏赫巴鲁、乌云格日勒编著,吉林蒙古民歌及其研究,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
    西蒙·巴埃弗拉特著,李锋译,圣经的叙事艺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仁钦道尔吉,蒙古英雄史诗源流,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
    李扬,中国民间故事形态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
    [日]井口淳子著,林琦译,中国北方农村的口传文化——说唱的书、文本、表演,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
    [美]华莱士.马丁著,伍晓明译,当代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美]戴卫·赫尔曼主编,马海良译,新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美]J·希利斯·米勒著,解读叙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美]詹姆斯·费伦著,陈永国译,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荷]米克·巴尔著,谭君强译,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第一、第二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2003年。
    [美]约翰·迈尔斯·费里著,朝戈金译,口头诗学:帕里—落德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1989
    1987
    2006.6:
    2002.2:
    刘亚虎,南方民族叙事形态的‘欲求’因素与人物结构,民族文学研究 2004,4。
    万建中,寻求民间叙事,民族文学研究 2004,4。
    姚周辉,浅谈民间文学程式化手法的由来及演变,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2。
    刘惠萍,在书面与口头传统之间—以敦煌本‘舜子变’的口承故事性为探讨对象,民俗研究,2005,3。
    宋长宏,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浅论史诗英雄诞生之叙事模式,民族文学研究,1992,3。
    黄任远、冯丽杰,赫哲族伊玛堪叙事机构探析,黑龙江社会科学,1998,2。
    郭雨桥,民歌杂咀,民间文学论坛,1997,4。
    李稚田,关于爱情叙事:在视像文本中的考察,民间文化论坛,总140期,2004,6。
    李稚田,关于英雄叙事:在视像文本中的考察,民间文化论坛,总137期,2004,6。
    丁守璞,蒙古族民间叙事诗源流、分类研究,民间文学论坛,1985,6。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6。
    孙正国,叙事学方法:一段历程,一种拓展—关于20世纪民间故事叙事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陈明彬,《边城》:中国传统民间文学叙事模式的现代言述,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
    程蔷,从董永故事看民间叙事的《复合》性,民间文化,2001,1。
    杨利慧,概念辨析:民间叙事(Folk Narrative),民间文化论坛,总137期,2004,6。
    施爱东,民间文学的形态研究与工时研究—以刘魁立《民间叙事的生命树》为例,民族文学研究,2006,1。
    1992.1
    2001.4
    2000.5
    1997.5
    江帆,满族民间叙事中的生态思维与哲学意蕴—满族三老人故事解读,民族文学研究,2004,1。
    刘宗迪,从书面范式到口头范式:论民间文艺学的范式转换与学科独立,民族文学研究,2004,2。
    康丽,隐匿的秩序:论中国巧女士故事叙事结构中的故事范型序列,民族文学研究,2006,1。
    叶春生,现代口承文艺的超时空传播,民间文学论坛,1998,4。
    刘魁立,民间叙事的生命树及有关学术通信,民俗研究 2001,2。
    李扬,迈向新世纪的民间叙事研究—第13届国际民间叙事研究回大会综述,民俗研究,2001,4。
    林玮生,解读古歌文本的潜‘文本’,民族文学研究,2005,2。
    学术信息.贾芝,奥地利的盛会——记国际民间叙事研究会第十次大会,民间文学论坛,1984,1。
    郎樱,《玛纳斯》的叙事结构,民族文学研究,1989,5。
    王太捷,书面文学口头文学的融合——再论宋宗科现象,民间文学论坛,1992,2。
    魏敏,新故事叙述角度的艺术选择,民间文学论坛,1994,3。
    吴开晋,我国民间叙事诗的艺术特色,民间文学论坛,1983,1。
    尹虎彬,口头文学研究中的程式概念,民间文学论坛,1986,3。
    王纯菲,谈史诗《江格尔》的叙述动力—兼与荷马史诗《伊里亚特》比较,民间文学论坛,1997,2。
    郎樱,英雄的再生—突厥语族叙事文学中英雄入地母题研究,民间文学论坛,1994,3。
    本刊记者,记国际民间文学研究会北京学术研讨会,民间文学论坛,1996,3。
    [苏]李福清,书本故事与口头文学的联系,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90,1。
    [俄]弗·雅·普罗普著,贾放译,神奇故事的结构研究与历史研究,民俗研究,2002,3。
    [俄]普罗普,俄罗斯民间故事序,民族文学研究,1990,2。
    [日]荒木博之著,林相泰译,民间故事的历史地理学研究,民间文学论坛,1983,1。
    [日]齐藤君子著,陶范译,刘晔原校,从传承人理论看俄罗斯民间文艺学,民间文学论坛,1992,4。
    [英]杰克.古迪著,户晓辉译,口头传统中的记忆,民族文学研究,2005,1。
    [西德]卡尔·来歇尔,南斯拉夫和突厥英雄史诗中的平行式:程式化句法的诗学探索,民族文学研究,1990,2。
    2002:
    1984:
    1982:
    1987:
    1979:
    (3,4,5).1994,1995,1995:
    1994:
    1979:
    1990:
    1990:
    VCD:
    VCD1——10青海文化音像出版社。
    查干巴拉专辑,VCD 1——5,内蒙古音像出版社。
    李双喜专辑,VCD1——10,内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
    科尔沁叙事民歌VCD1——5,班布拉演唱。
    班布拉演唱VCD6——12集,西北音像公司出版。
    韩龙专辑,VCE1——8,内蒙古音像出版社。
    图什业图民歌精选,VCD,内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
    郭尔罗斯民歌精选,CD,内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
    科尔沁民歌1—36,北京音像公司出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