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国家、地方与社会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义和团运动高潮时期,清廷中央采取“招拳御侮”的政策,利用义和团以对抗外国列强的武装侵略,北方陷入战乱和社会动荡之中。此时,坐镇南方的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东南大吏,在盛宣怀等绅商精英的引线联络下,利用中央政令歧出的漏洞和自身所掌控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外交等方面的资源,拒绝执行清廷的“宣战”上谕,并与各国驻上海领事议订《东南保护约款》九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十条,确定了“中外互保”、“两不相扰”的基本原则,即所谓“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不仅是义和团运动时期的重大政治事件,更是有着深厚社会基础和强烈社会反响的一场区域性社会运动。它是东南社会在特定的历史空间中,为维持空间秩序的相对稳定而采取的特殊政策。东南互保为什么能够形成,以及它是如何形成和维持并最终走向破产的?东南互保的历史过程凸显出多元的社会意识心态,反映了晚清社会转型时期国家、地方与社会三者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本文试从区域史的研究视角,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部分对东南互保运动做进一步的历史回顾和重新解读。
     第一章,作为区域社会运动的“东南互保”——兼论“东南互保”的首倡者诸说。本章作为全文的“引子”和“切入点”,从东南互保的概念、性质以及学术界众说不一的东南互保之“首倡”问题着眼,提出本文的研究视角和取向。历史事件总是在特定历史空间中发生的,历史空间又与地域环境、社会结构和政治气候密切关联,由此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空间秩序。而空间秩序受到内外因素的挑战,不断被维持、调整甚至重建。在这个“调适”的过程中,就会凸显出多元性的社会意识心态。东南互保既是一个重大政治事件,又是一次具有鲜明区域性特征、影响巨大的社会运动,反映了晚清国家、地方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这样一场运动,绝非某个人的智慧和能力所及,也不是作为外部条件的西方列强所导致。东南互保酝酿之初并没有统一的组织,而是各派精英为形势所逼分头联络、同时进行的自发行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论是所谓的“东南意识”还是各项“互保”活动,都是晚清东南社会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场域在受到外部挑战过程中所萌发的一种自觉的群体行为。
     因此,我们应将其纳入区域社会史的研究范畴,摆脱“个人英雄史观”和“西方中心观”的束缚,将研究的重心转移到分析区域社会内部的阶层群体和特殊的权力资源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复杂、多元的社会意识心态。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力地揭示这一时期国家、地方与社会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第二章,东南互保前的政局形势。本章主要分析东南互保运动的国内、国际时代背景。东南互保在很大程度上是地方政权和部分社会精英联合发起的对中央政权的抵制行动,表现为国家与地方社会空前的离心力。这种离心倾向在戊戌政变后,在“己亥立嗣”所引发的“废立”风波中就已经充分暴露。东南社会尤其是工商阶层和海外华人奋起抵制清廷的废帝阴谋,刘坤一等东南督抚虽接受“立嗣”,但也明确反对废黜光绪帝。此时,义和团运动正逐渐走向高潮,清廷的“招抚”政策也越来越明显,这引起了东南督抚及东南社会各阶层的强烈不满。在对光绪帝和义和团的态度上,地方督抚与社会精英因利益的一致性而达成了相当的默契,从而使二者与清廷之间的离心力更加凸显。此外,帝国主义的世界政策及其远东战略是东南互保得以形成和维持的重要外部条件。帝国主义列强始终是左右东南互保命运的决定性力量,可以说东南互保因之而形成亦因之而破产。东南互保的策划者们正是利用了列强世界政策及其远东战略中力求“均势”、相互牵制的特点,采取了“以夷制夷”的传统外交策略,才使东南互保在夹缝中得以艰难地维持。
     第三章,东南社会之权力资源结构。东南互保运动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它植根于区域社会的内部,其根本内因和动力乃源于东南社会的特殊权力资源结构。晚清社会结构转型时期的阶层流动,加深了地方社会官、绅、商、学各阶层的渗透,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之间复杂关联的权力资源网络。晚清咸、同以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逐渐凸显为“内轻外重”的二元格局,地方督抚的权力、权威日渐增强,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国家的政策。地方—社会权力资源网络所凝聚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以及信息资源,为东南互保之形成与维持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第四章,东南互保之经过。本章重在阐述东南互保运动中,地方—社会权力资源网络是如何具体运作和发挥作用的。东南互保经历了一个由“自保”到“互保”、由设想到实践、由产生到破产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刘坤一、张之洞等东南督抚是最高决策者,盛宣怀则为总枢纽。东南互保从方案筹议到具体联络、谈判,都是东南官、绅、商、学各阶层精英在督抚支持下,调动地方社会所有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和文化资源共同实施的。
     第五章,东南社会之意识心态与政治异动。国家政策对地方政权和社会民众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力,社会随之也会对地方政权和国家产生互动性反应,从而凸显出多元的社会意识心态和复杂的社会政治行为。义和团运动时期,东南社会各种意识心态交错融汇,形成了一股强有力的“东南意识”,为东南互保进行鼓吹和动员。而东南社会各种政治派系、团体林立,“帝党”、“后党”、“维新派”、“保皇派”、“革命派”以及长江流域的各种会党势力,都想利用庚子乱局提出符合自身集团利益的各种政治主张,并展开相应的政治活动。如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在发动惠州起义的同时,还秘密策动李鸿章宣布“两广独立”,维新派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也在策动刘坤一、张之洞等人成立“新政府”,实施所谓“联邦自治”,唐才常等所领导的自立会与自立军则利用革命派、保皇派以及长江流域其他各种会党势力,以“清君侧”、“勤王救上”的名义发动武装起义。但是这些思想和活动与地方督抚所主张的东南互保,在宗旨上是根本矛盾的,因而最终被地方政权镇压以失败告终。尽管没有成功,但它们对于东南互保以及20世纪初的政局形势所产生的社会政治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
     第六章,分野与认同:东南社会对“浙江三忠”的祭事活动述论。本章以上海报刊舆论为中心。报刊舆论是晚清社会意识心态的晴雨表,是进行思想宣传与社会动员的重要工具。本章作为全文的余论部分,以“浙江三忠”(三位在清廷任职的浙江籍官员袁昶、许景澄、徐用仪)被杀事件为研究个案,以《申报》、《新闻报》、《中外日报》等报刊舆论为线索,力图通过对“三忠”被杀后东南社会舆论及活动的梳理,深入分析这一时期社会民众对国家、地方与社会关系的认知态度和活动表现。东南社会针对“浙江三忠”的一系列舆论和活动,突出反映了义和团运动期间形成的南北分野格局,同时也强化了东南绅商、买办和官僚阶层所精心炮制的东南意识之区域认同感和向心力。这种认同感和向心力是东南互保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社会思想基础。需要强调的是,无论“分野”还是“认同”意识,其主流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区域的,而不是整体的;是建立在改良基础上的,而不是革命性的。
     从区域史视角对东南互保运动进行再研究,不仅可以弥补和纠正以往研究的不足和缺陷,而且对于我们深入认识晚清社会结构变迁,以及转型时期国家、地方与社会互动关系规律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During the climax of the Boxer Movement, the government of the Qing Dynasty adopted a new policy named "enlisting boxers to be against foreign aggression", using the power of boxers to fight against foreign invasions. Since then, people in the north area were bogged down in the wartime hardships and social upheavals. At the same time, government officials in south such as Liu Kunyi, the governor-general of Jiangnan and Jiangxi provinces, Zhang Zhidong, the governor-general of Hubei and Hunan Provinces, etc., were introduced to each other by some gentry elites like Sheng Xuanhuai. Exploiting the loophole of divergent opinions i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with rich political, economic, military and foreign resources dominated by them, these officials refused to execute the imperial edict of declaring wars on foreign powers, instead, they signed "Treaty on Protecting the Southeast" nine articles and "Rules on Protecting the Inside and Outside Areas of Shanhai City" ten articles, and finally confirmed the fundamental policies of "Mutual Protection" and "Mutual Non-interference" which exactly are the so-called "Mutual Protection in the Southeast".
     The Mutual Protection in the Southeas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olitical event during the time of the Boxer Movement, but also a regional social movement with a fixed social foundation and strong social reflections. It was a special policy adopted by the Southeast to maintain the whole society relatively stable in a certain period of history. It was formed, maintained, and finally went into bankruptcy, but why and how? This period of history highlights a multi-type of social ideology, and also reflects a complex and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nation, the regions and the whole society during the transition phas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Based on the former researches, this thesis is intended to review and reinterpret that historical event from a regional history perspective and it mainly consists of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 "Mutual Protection in the Southeast" as Regional Social Movement: Additionally on Some Relevant Initial Theories. As the introduction part and also a point of penetration to the following research, this chapter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and research trend from the definition, properties and various opinions on the "initial advocate" of the movement. A historical event occurs usually in a certain space, which is always closely connected to the geographic environment, social structure and political atmosphere. Elements in the space thus are relatively in a stable order. When challenged by some inside or outside factors, the space order will be continuously maintained, adjusted or even restructured. In this way, multi-type of social ideologies will emerge in the process. As an important political event, the "Mutual Protection" movement shows a distinct regional feature and also great influences on the society. It also reflects an interaction amo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government, the regions and the whole society. Such a movement cannot be organized by a certain person even with tremendous intelligence and capabilities. Not should it be brought about by foreign powers. It was originally spontaneous but not organized. Compelled by the social situation at that time, elites in different areas and fields went separately to find supporters and accidentally came together at the same time forming such a movement. In this sense, either the so-called "consciousness in the Southeast" or the various "Mutual Protection" activities could be taken as a spontaneous groups action arising in the process when the special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in the south and the east were challenge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Based on the aforementioned, we should categorize this event into the regional social history researching area, throwing off the chains of "conception of history as determined by individual heroes" and "conception of history centered by foreign countries". The research emphasis also should be shifted to the analysis of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and the special structure of authoritiy resources appeared in a certain region. The complex and multi-type of social ideologies based on that should be analyzed as well.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complicated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nation, the local regions and the whole society be revealed effectively.
     Chapter Two, Political Situations before the Mutual Protection in the Southeast, mainly an analysis about the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of the movement. Mostly, the "Mutual Protection" can be taken as an opposition to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dvocated by the unison of local political power and some social elites, appearing as an unparalleled deviation between the nation and the local society. In fact, this deviation tendency had been completely exposed in the "deposition and enthronement" disturbance caused by the "enthronement in 1899" after 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People in the south and the east, especially the working and trading classes, the overseas Chinese, rose to resist the scheme of deposition planned by the empress party. Governors in the south and the east like Liu Kunyi also definitely and openly opposed the deposition of Emperor Guangxu, though they agreed with the dynasty to adopt a new heir for succession.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Boxers event going to a climax, the Qing government became more and more tending to appease rather than suppress the Boxers, which caused a lot of complaints from various classes in the south and the east. Having the same interests, the local governors and social elites appeared more deviated to the Qing government. Besides, imperialists' policies on the world and the Far East are the important external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is movement. As a decisive power in protection, imperialists led to the formation and also failure of the movement directly. It was just because of the utilization of the checks and balances featured by the imperialists' policies on the world and the Far East, restricting foreign powers using their own policies that the planners of the movement could struggle to maintain the mutual protection in the Southeast.
     Chapter Three, the Structure of Authority Resources in the Southeast.Based on a fixed social foundation, the "Mutual Protection Movement" was deeply rooted in the regional society, and it was caused and motivated basically by the special The structure of authority resources in the south and the east. Floating social classes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deepen the pervasion in various classes such as governors, gentries, businessmen, and scholars, etc., forming a complex and interactive authority resource network. Later after Qing Emperor Xianfeng and Emperor Tongzhi,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Qing government and the local regions appeared to be a pattern of duality, with the inside being light and loose, and the outside severe and tight. Powers and authorities of the local governors expanded greatly and even could influence the policies of the whole country to a great extent. Politics, economy, diplomacy, military affairs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densed in this authority resource network effectively guarantee the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mutual protection in the Southeast.
     Chapter Four, the Whole Process of Mutual Protection in the Southeast.mainly about the way in which the authority resource network works in practice and the way it functions. The movement progressed from "self-protection" to "mutual protection", experiencing a process from imagination to practice, from formation to the failure. In this process, southern and eastern governors like Liu Kunyi and Zhang Zhidong played roles as top decision makers, and Sheng xuanhuai as the general terminal. From its plan to the liaison and negotiation, it was the social elites of various classes in the south and the east who utilized all the resources and carried it out.
     Chapter Five, Interaction between Social Ideologies in the Southeastern Society and Politics.National policies will have great influences on local political powers and people, along with which so will the whole society. Multi-type of social ideologies and complex social and political actions thus appear.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Boxer Movement, various social ideologies intermingled and merged to become a strong stream of "southern and eastern ideology", advocating and mobilizing for the mutual protection. A variety of political factions and organizations existed in the south and the east, such as "the Emperor's party", "the Empress's party", "the Bourgeois reformists", "the Pro-government camp", and "the Revolutionary school". All of them longed for policies which were beneficial for themselves and conducted a series of political activities under the cover of chaos in 1900. For instance, while revolting in Huizhou, the Bourgeois Revolutionary School led by Sun Yat-sen also instigated Li Hongzhang to declare the independence of both Guangdong and Guangxi provinces. With the aid of foreign imperialists, the Bourgeois reformists inspired governors like Liu Kunyi and Zhang Zhidong to set up a "new government", practicing a so-called "self-governing commonwealth". In collusion with the Bourgeois reformists, the Pro-government camp, and the other organizations in the Yangtze Valley, the Independent Baptists led by Tang Caichang launched armed uprisings in the name of "Cleaning of the Crafty and Fawning" and "Revolting for Salvation". However, all of them were finally repressed by the local powers just because their activities and thoughts were contradicted to the "Mutual Protection" movement in basic principles. Despite the failure, the influences on the movement and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are tremendous.
     Chapter Six, Division and Identification: a description on the sacrificial offerings to the "Three Loyal Ministers in Zhejiang Province" in the Southeast with the remarks in the Shanghai newspapers of the time as clues. Being the barometer of social ideologi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newspaper remarks could be taken as an important medium to propaganda and to mobilize. In this chapter, with the remarks in the Shanghai newspapers of the time (Shen Bao, Universal Gazette, Xinwen Bao ) as clues and the murdering of the "Three Loyal Ministers in Zhejiang Province (Yuan Chang, Xu Jingcheng, Xu Yongyi)" as a study case, people's attitudes and reflections on the tripl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nation, local regions and the society after the murdering case will be analyzed. These series of reflections showed clearly the division pattern between the South and the North, while at the same strengthened the southern and eastern sense of reg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centrality created elaborately by the gentries, comprador and bureaucratic classes. This kind of identification and centrality is no other than the social ideological base for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mutual protection movement. What should be noted is that both division and identification are relative but not absolute, regional but not national, reformational but not revolutionary.
     A restudy on the "Mutual Protection Movement in the Southeast" from a regional history perspective can make up the drawbacks and rectify the former researches. Besides, it is also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s to comprehensively and deeply recognize the social chang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ule of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nation, local regions and the society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引文
[1]丁名楠:《义和团运动时期的所谓“东南互保”》,参见史学双周刊社编:《义和团运动史论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56年,第10-21页。
    [2]祁龙威:《从“东南互保”看洋务派破坏人民反帝斗争的罪行》,《历史教学》1963年第12期。
    [3]廖一中:《“东南互保”述评》,《历史教学》1980年第7期。
    [4]刘天路:《东南互保述论》,参见中国义和团研究会编:《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社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第383-396页。该文是在作者于1985年完成的山东大学硕士论文《东南互保述论》基础上整理而成,也是目前所见中国大陆第一篇以东南互保为专题研究的学位论文。
    [1]谢俊美:《“东南互保”再探讨》,《档案与历史》,1986年第2期。该文收入中国义和团研究会编:《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社会》,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第354-367页。
    [2]何平立:《论督抚、列强、资产阶级与“东南互保”》,《史林》,1987年第4期。
    [1]这类论文数量相对较多,如赵晓雷:《试析张之洞在“东南互保”中的对外态度》,《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5年第3期;
    黎仁凯在:《张之洞东南互保新探》,《江汉论坛》,1988年第7期;
    孙孝恩:《张之洞与“东南互保”》,中国义和团研究会编:《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1992年,第668-678页。
    廖一中:《“东南互保“与袁世凯》,《贵州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谭特立:《刘坤一策划东南互保始末》,《湖北档案》,2002年第2期;
    赵海亮:《张之洞在“东南互保”期间的对外交涉活动》,《沧桑》,2003年第5期;
    徐碧微:《刘坤一与东南互保》,《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陈庆生:《“东南互保”中的盛宣怀》,2008年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近代史专业硕士论文,指导教师:汪林茂。
    [2]孙孝恩:《张之洞与“东南互保”》,中国义和团研究会编:《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1992年,第668-678页。
    [3]夏东元:《盛宣怀传》,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第302-311页。
    [4]详见崔运武:《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地方督抚——刘坤一个案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冯天瑜:《张之洞评传》,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
    刘厚生:《张謇传记》,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
    [1]郭丽萍:《论晚清“东南互保”中的两个问题》,《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4期。
    [2]易春秋:《东南互保原因浅析》,《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3]赵正桥:《“东南互保”的社会成因》,《历史教学问题》,1999年第1期。
    [4]杨小刚:《论“东南互保”的社会基础与舆论支持》,2003年上海大学专门史专业硕士论文,指导教师:朱学勤。
    [1]戴玄之:《盛宣怀与东南互保》,《大陆杂志》第21卷第7期,收入《中国近现代史论集(13)·庚子拳乱》。
    [2]《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三),第334页。
    [3]戴玄之:《盛宣怀与东南互保》,《大陆杂志》卷21第7期,收入中《中国近现代史论集(13)·庚子拳乱》。
    [4]李鸿章置清廷催促北上的谕旨于不顾,一再拖延北上,一方面考虑议和时机还不成熟,另一方面也必然考虑贸然北上可能遇到的生命危险。因为,朝中甚至已有御史上奏清廷,弹劾李鸿章一向媚外卖国,又屡次拖延北上,抗旨不遵,蔑视朝廷,密谋诛杀李鸿章。以李鸿章的政治经验,他自然很清楚若贸然北上,对自己将意味着什么。至于袁世凯,按封建王朝的军事制度和统治经验,若袁以“清君侧”为口号,未经请旨即入京勤王,无异于起兵谋反,胜负亦难预料,极可能被顽固派所利用,落得个“弑君谋逆”的大罪,即便获胜也难免落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骂名;况且清廷对袁世凯拥兵自重的担忧,从袁氏出任山东巡抚之初就从未消除过,袁世凯自然也对此心知肚明。早在清廷向各省督抚下达派兵勤王的上谕后,袁世凯也曾主动提出统兵北上,但到达德州后,清廷闻讯即电令袁世凯回防山东。再者,经营山东,保存实力也符合袁世凯的政治野心和利益。由此而观,盛宣怀的主张,不过是情急之下的书生意气而己,未被采纳定在意料当中。
    [5]赵凤昌云:“杏生(盛宣怀)尚虑端刚用事,已无中枢。余谓可由各督抚派候补道员来沪,随沪道与各国驻沪领事订约签字。公不过暂为枢纽,非负责人之人。即定议由其分电沿江海各督抚。最要在刘、张两督。”参见惜阴:《庚子拳祸东南互保之纪实》,《人文》,1931年第2卷第7期。
    [6]盛宣怀在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十四日(1900年8月8日)致函恽祖翼谓:“许、袁被害,合肥亦不敢仓促入都。此次一盘乱棋,如何收拾?……(李鸿章)屡约同行,断不敢允。”参见陈旭麓等:《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七·义和团运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20号。
    [1]王尔敏:《拳变时期之南省自保》,《大陆杂志》第25卷,第3-6期。该文经作者修订后收入《中国近现代史论集(13)·庚子拳乱》。
    [1]关于刘坤一、张之洞等人策划、实施东南互保之政治心态,详见本论文第五章第一节。
    [2]该文原载《食货月刊》复刊第八卷第2期,收入《中国近现代史论集(13)·庚子拳乱》。
    [3]吴文星:《庚子拳乱与日本对华政策——日本与东南互保》,《食货月刊》复刊第八卷第2期,收入《中国近现代史论集(13)·庚子拳乱》。
    [1]林世明:《义和团事变期间东南互保运动之研究》,台北: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9页。
    [2]陈旭麓等:《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七·义和团运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1页。
    [3]林世明:《义和团事变期间东南互保运动之研究》,台北: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7页。
    [4]林世明:《义和团事变期间东南互保运动之研究》,台北: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35页。
    [1](德)狄德满:《西方义和团运动研究一百年》,参见苏位智、刘天路主编:《义和团研究一百年》,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277-308页。
    [2](美)马士著、杨汇文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三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6月第1版,第248页。
    [3]Chester C.Tan,The Boxer Catastroph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55.
    [4](美)朱保瑨:《论东南互保》,参见中国义和团研究会编:《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济南:齐鲁书社1992年,第679-689页。
    [1](日)斋藤圣(?):《关于日本对厦门的军事占领——论1900年8月厦门事件》,参见中国义和团研究会编:《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济南:齐鲁书社1992年,第829-833页。
    [1]《刘坤一遗集》(第5册),第2268页。
    [2]李希圣:《庚子国变记》,见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义和团》(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1页。
    [3]罗悖曧《庚子国变记》,见中国历史研究社编:《庚子国变记》,上海:神州国光出版社1951年,第8页。
    [4]《清史稿·列传二百》。
    [1]《保护长江》,《申报》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六日(1900年7月2日)。
    [2]《刘坤一遗集》(第6册),第2565-2566页。
    [3]《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第41、42页
    [4]林世明:《义和团事变期间东南互保运动之研究》,台北: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53页。
    [1]《愈斋存稿》卷三十五,参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三),第328页。
    [2]《愈斋存稿》卷三十五,参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三),第329页。
    [3]吴文星:《庚子拳乱与日本对华政策——日本与东南互保》,《食货月刊》复刊第八卷第2期,参见《中国近现代史论集(13)·庚子拳乱》,第239页。
    [4]吴文星:《庚子拳乱与日本对华政策——日本与东南互保》,《食货月刊》复刊第八卷第2期,参见《中国近现代史论集(13)·庚子拳乱》,第240页。
    [1]刘厚生:《张謇传记》,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第92-93页。
    [2]刘厚生:《张謇传记》,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第186页。
    [3]张謇:《汤蛰先先生家传》,萧山市政协文史委员会:《汤寿潜史料专辑》第126页。
    [4]章开沅:《张汤交谊与辛亥革命》,《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
    [5]张謇:《啬翁自订年谱》,《张謇全集》(第六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861页。
    [1]惜阴:《庚子拳祸东南互保之纪实》,《人文》,1931年第2卷第7期。
    [2]黎仁凯:《张之洞幕府》,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第315-316。
    [3]《清史稿·列传二百五十八》。
    [4]《愚斋存稿》卷三十六,第26页。
    [5]《义和团运动·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七》,第2034号。
    [6]《致吕蛰盦函》,1912年7月11日,《壬子亲笔函稿》。引自夏东元:《盛宣怀传》,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08页。
    [1]戴玄之:《盛宣怀与东南互保》,《大陆杂志》卷21第7期,收入《中国近现代史论集(13)·庚子拳乱》,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
    [1]《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6-7页。
    [2]《刘坤一遗集》(第5册),第1396页。
    [3]《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0页。
    [4]《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0页。
    [1]《刘坤一遗集》(第5册),第2206页。
    [2]《刘坤一遗集》(第5册),第2209页。
    [3]《刘坤一遗集》(第5册),第2248页。
    [4]《刘坤一遗集》(第5册),第2241页。
    [5]《刘坤一遗集》(第5册),第2216页。
    [1]《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1页。
    [2]《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37-38页。
    [1]《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27-29页。
    [2]《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46-47页。
    [3]《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46页。
    [1]《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56页。
    [2]《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第12-13页。
    [3]《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第13-14页。
    [4]《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义和团》(三),第169页。
    [5]《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80页。
    [1]《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82页。
    [2]《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83页。
    [3]艾声:《拳匪纪略》,见《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义和团》(一),第448页。
    [4]祝芾:《庚子教案函牍》,见《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义和团》(四),第369页。
    [5]《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义和团》(四),第371页。
    [6]《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98页。事实上,从第一次十一国外交使团会议看,各国多不同意法国的调兵入京的建议。可见,格尔思的言论不免有故意耸人听闻之嫌。
    [7]《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第73页。
    [1]《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第20页。
    [2]《近代史资料专刊·义和团史料》(下),第701-702。
    [3]《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第20-21页。
    [4]《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第21页。
    [5]《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10页。
    [1]《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10页。
    [2]《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15页。
    [3]《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16页。
    [4]《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18页。
    [5]《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18页。
    [6]《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37-139页。
    [7]《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37-139页。
    [1]恽毓鼎在《崇陵传信录》说此举“名为宣旨解散,实隐察其情势”。见《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义和团》(一),第47页;
    李希圣《庚子国变记》认为,“太后使刑部尚书赵舒翘、大学士刚毅及(何)乃莹先后往,道之入京师。”见《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义和团》(一),第12页;
    正在前线镇压义和团的武卫军将领孙万林在一封信中也说“刻下义和团事,朝廷放刚中堂查办,意在以劝导为要”,见《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义和团》(四),第348页。
    [2]《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第90页。
    [1]“大陆政策”是19世纪70~80年代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推行的外交政策。该政策确定统一后德国的主要活动舞台不是海外而是欧洲大陆,其重点是削弱和孤立法国,阻止其他大国结盟。在这一背景下,俾斯麦力图拉拢俄国,阻止法俄接近,以孤立法国;联合奥匈帝国,抑制俄国在欧洲的扩张;拉拢英国,加剧英俄对抗,从而构成极其错综复杂的外交网。19世纪80年代末,随着德国帝国主义的兴起,“大陆政策”逐渐被“世界政策”所取代。
    [2]关于欧洲列强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过程及其“世界政策”的出炉,详见(英)泰勒著,沈苏儒译:《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1848—1918》,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
    [3]陈乐民:《西方外交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23页。
    [4](英)泰勒著,沈苏儒译:《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1848—1918》,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421页。
    [1]索尔兹伯里1898年1月25日致奥康纳,《英国文件》,ⅰ,第9号。
    参见(英)泰勒著,沈苏儒译:《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1848—1918》,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421页。
    [1]《曾国藩全集》(第4册),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第2018页。
    [1]《清史稿·志九十一·职官三》
    [2]《清史稿·志九十一·职官三》
    [1]刘厚生:《张骞传记》,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版,第186页。
    [2]《清史稿·列传二百二十四》。
    [3]《清史稿·列传二百二十四》。
    [1]《刘坤一遗集》(第5册),第2210页。
    [1]香港学者梁元生对1840年至1890年间上海道台群体的生存环境、对外政策以及所扮演的文化与政治角色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参见梁元生:《上海道台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许同莘:《公腆学史》,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238页。
    [2]许同莘:《公腆学史》,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239页。
    [3]张謇:《施监督挽词·小序》,《诗录》(卷六),《张謇全集》(第五卷),第218页。
    [1]参见徐茂明:《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3-23页;
    梁元生:《上海道台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19-126。
    [2]《刘坤一遗集》(第4册),第1172-1173页。
    [3]马敏、王先明认为,晚清社会中,绅、商、绅商是同时并存的。晚清历史文献中的“绅商”一词存在“分指性”和“单指性”两种情况,前者分指“绅”与“商”的合称,后者是指亦绅亦商的人物,反映出绅士与商人的融合。参见马敏:《“绅商”词义及其内涵的几点讨论》,《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
    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41-243页。
    [4]Tuong-tsu Chu:Local Government in China under the Ching,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P169-172.
    [1]《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三),第334页。
    [2]参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三),第334页。
    [3]刘厚生:《张謇传记》,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第94页。
    [4]《啬翁自定年谱》,《张謇全集》(第一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861页。
    [1]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上海:中华书局 1920年,第83页。
    [2]刘厚生:《张謇传记》,上海:龙门联合书局 1958年,第186-187。
    [3]《请新内阁发表政见书》,《张謇全集》(第一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年,第173页。
    [4]刘厚生:《张謇传记》,上海:龙门联合书局 1958年,第93-94页。
    [5]赵凤昌与张之洞的关系以及被参奏革职细节,见孔祥吉:《一代奇人赵凤昌及其藏札》,《学术研究》,2007年第7期。
    [1]《义和团运动·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七》第451号。
    [2]参见戴东阳:《晚清驻外使臣与政治派系》,《史林》,2004年第6期;
    郭双林:《晚清驻外公使与义和团运动》,《史学月刊》,2001年第2期;
    刘超:《1894—1898年间吕海寰活动述略》,《湘南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董守义:《晚清巨人传·李鸿章》,哈尔滨出版社 1996年,第168-174页;
    张富强:《李鸿章与清末遣使驻外》,《广东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1]邓绍辉:《咸同时期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演变》,《史学月刊》,2001年第3期。
    [2]《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二十,光绪二年刊(线装本),第24页。
    [1]《刘坤一遗集》(第6册),第2622-2623页。
    [1]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光绪七年四月,北京:中华书局 1958年,第1082页。
    [2]光绪六年八月十二日直隶总督李鸿章片,《中国近代史料丛刊·洋务运动》(六),第335页。
    [3]邮电史编辑室:《中国近代邮电史》,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1984年,第65页。
    [1]缪荃孙、冯煦纂修:《新修江苏通志稿·实业篇下》,清宣统版。
    [2]郑观应:《呈两湖闽浙总督豫抚创设电线节略》,《中国近代史料丛刊·洋务运动》(六),第492页。
    [1]姚公鹤:《上海报纸小史》,杨光辉等:《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6年,第262页。
    [1]芦汉铁路北起芦沟桥南至汉口,《辛丑条约》中改为北京至汉口,又称京汉铁路。该铁路于1897年正式开工修建,直到1906年才全线通车。芦汉铁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即开始酝酿修建,张之洞为筹建铁路还特别开办汉阳铁厂等一系列重型工厂。但由于当时国库空虚,一直未能开工。1896年,在张之洞的建议下,清政府设立铁路总公司,以盛宣怀为铁路督办,向比利时借款450万英镑(年息5厘,9折付款,期限30年,期间一切行车管理权均归比利时公司掌握),计划由北向南逐段建设。1899年卢保段铁路建成通车,义和团运动高潮时期被迫停工。铁路建设的停工,无论对列强还是清政府都是巨大的经济损失。
    [2]《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12页。
    [3]《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17页。
    [4]《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17页。
    [5]《义和团运动·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七》,第155号、156号。
    [6]《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37页。
    [1]《刘坤一遗集》(第6册),第2561页。
    [2]《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21页。
    [3]《义和团运动·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七》第143号。刘坤一于光绪二十五年底接到清廷命其赴京请训的上谕,两江总督暂由江苏巡抚鹿传霖署理。清廷在一个月内赏御笔“福”、“寿”以及无量寿佛、三镶如意等物,“从优议叙”并赏加太子少保衔,刘氏清廷的隆遇感激涕零,并打消了此前因病乞退的念头。光绪二十六年四月初,刘坤一回任两江总督,积极增税筹款,加强防务,极力维护清王朝在东南的统治秩序。
    [4]《刘坤一遗集》(第5册),第2277页。
    [5]《义和团档案》第122页、第129页、第131页、第134页。清廷对义和团的“剿”、“抚”政策与对列强的“和”、“战”政策,出现了两者混相搭配的现象。例如,对内主张“招抚”义和团的官员中,又分为对外“主战”与“主和”两种不同心态:前者主张对义和团“抚而用之”,强调“拳民可恃”,企图利用义和团的力量抗击外国列强的侵略,即所谓的“招拳御侮”;后者则主张“抚而灭之”,强调“拳民不可恃”、“外衅不可开”,企图通过“招抚”政策将义和团“军队化”、“国家化”,这实际上是一种以“抚”代“剿”的分化政策。同样,对内主张“剿灭”义和团的官员中,也有对外“主战”和“主和”之分。
    [1]《刘坤一遗集》(第6册),第2564页。
    [2]《刘坤一遗集》(第6册),第2562页。
    [3]《义和团运动·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七》第155号。
    [4]《义和团运动·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七》第156号。
    [1]《刘坤一遗集》(第6册),第2563页。
    [2]《刘坤一遗集》(第6册),第2562页。
    [3]《刘坤一遗集》(第6册),第2564页。“勤王”心切的鹿传霖后来独自带兵北上,途中得知北京失陷、“两宫”已经西逃的消息后,又直奔行在,并对刘坤一的消极“自保”的政策颇有不满。
    [4]《刘坤一遗集》(第6册),第2564页。
    [5]《刘坤一遗集》(第6册),第2563页。
    [6]《刘坤一遗集》(第6册),第2562页。
    [1]吴文星:《庚子拳乱与日本对华政策——日本与东南互保》,《食货月刊》复刊第八卷第2期,收入《中国近现代史论集(13)·庚子拳乱》。
    [1]《刘坤一遗集》(第6册),第2565-2566页。
    [1]惜阴:《庚子拳祸东南互保之纪实》,《人文》,1931年第2卷第7期。
    [2]惜阴:《庚子拳祸东南互保之纪实》,《人文》,1931年第2卷第7期。
    [1]林世明:《义和团事变期间东南互保运动之研究》,台北:商务印书馆 1980年,第61页。
    [2]张謇:《啬翁自订年谱》,《张謇全集》(第六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年,第861页。
    [3]清廷五月二十四日上谕,刘坤一于二十八日早晨收到,用了5天的时间。参见《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义和团》(三),第332页。
    [1]《义和团运动·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七》,第240号。
    [2]《愚齐存稿》卷三十六。参见《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义和团》(三),第332页。此电标记五月二十八日发。《义和团运动·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七》,第253号。
    [1]《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51页。
    [2]《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67页。
    [3]《刘坤一遗集》(第6册),第2566。
    [4]《刘坤一遗集》(第6册),第2566。
    [5]《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89页。
    [6]《刘坤一遗集》(第3册),第1233页。
    [1]《刘坤一遗集》(第5册),第2266页。
    [2]林世明:《义和团事变期间东南互保运动之研究》,台北:商务印书馆 1980年,第90-91页。
    [3]《义和团运动·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七》,第240号。
    [4]《刘坤一遗集》(第6册),第2567页。
    [1]日本外务部:《日本外交文书》卷三十三,别册一,第484-485。
    参见自林世明:《义和团事变期间东南互保运动之研究》,台北:商务印书馆 1980年,第63-64页。
    [2]《张文襄公全集》卷一百六,见《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义和团》(三),第332-333页。
    [3]《张文襄公全集》卷一百六,见《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义和团》(三),第333页。
    [4]《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56-157页。
    [1]《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义和团》(三),第334页。
    [2]《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义和团》(三),第334页。
    [3]《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义和团》(三),第335页。这里的“群匪”主要指的是正在策划“革命”以及“保皇”起事的各类会党势力,广东是孙中山和康有为等人由海外向中国内地渗透的重要基地。1900年,清廷启用李鸿章为两广总督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希望李氏在广东防范和清剿康、梁及孙中山诸党。但李鸿章赴任后对康、梁和孙中山诸党的态度暧昧。李氏甚至在1900年5、6月间曾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秘密联络,策划“两广独立”。但由于各种原因,李鸿章随即又放弃了“独立”想法,转而配合刘坤一、张之洞推行东南互保的政治路线。
    [4]《义和团运动·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七》第244号。
    [5]《张文襄公全集》卷一百六十,见《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义和团》(三),第337页。
    [1]《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63页。
    [2]《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义和团》(三),第336-337页。
    [1]惜阴:《庚子拳祸东南互保之纪实》,《人文》,1931年第2卷第7期。
    [2]惜阴:《庚子拳祸东南互保之纪实》,《人文》,1931年第2卷第7期。
    [3]惜阴:《庚子拳祸东南互保之纪实》,《人文》,1931年第2卷第7期。
    [1]《照录中外互相保护章程》,《申报》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十二日(1900年7月8日)。
    [2]《义和团运动·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七》,第260号。
    [1]此电系五月三十日由保定发出,盛宣怀于六月一日收到。盛宣怀收到后随即命令各电局“不准传抄,如有泄露,惟该局员是问。”参见《义和团运动·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七》,第267号。
    [2]顾廷龙、叶亚廉主编:《李鸿章全集·电稿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年4月版,第974页。
    [3]《刘坤一遗集》(第6册),第2568页。
    [4]《义和团档案史料》,第146页、第147页。
    [5]清廷“宣战上谕”六月二日到达南方,此上谕与清廷命各省督抚“招拳御侮”的上谕都是五月二十五日颁布,不过后者系六百里加紧上谕,故比“宣战上谕”早两三天到南方。
    [6]《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三),第340页。
    [1]《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三),第341页。
    [2]《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三),第341页。
    [3]《李鸿章全集·电稿三》,第972页。
    [4]《李鸿章全集·电稿三》,第975页。
    [5]《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三),第343页。
    [6]《李鸿章全集·电稿三》,第988页。
    [1]《日本外交文书》,卷三十三,别册一,第492。
    参见林世明:《义和团事变期间东南互保运动之研究》,台北:商务印书馆 1980年,第73-74页。
    [2]《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三),第345页。
    [3]《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三),第345页。
    [4]《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三),第345-346页。
    [5]FRUS,1900,第.317-318,参见董小川:《关于美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几个问题》,《美国研究》,1998年第4期。
    [1]郭廷以:《近代中国史事日志》,北京:中华书局 1987年,第1084页。
    [2]《愚斋存稿》卷三十六,第32页。
    [1]吴文星:《庚子拳乱与日本对华政策——日本与东南互保》,收入《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庚子拳乱》,台北:商务印书馆 1986年,第244页。
    [2]《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三),第342页。
    [3]《日本外交文书》卷三十三,别册一,第505、508号文件。参见吴文星:《庚子拳乱与日本对华政策》,第243-244页。
    [4]《日本外交文书》,卷三十三,别册一,第490页。
    参见林世明:《义和团事变期间东南互保运动之研究》,台北:商务印书馆 1980年,第75页。
    [5]许同莘编:《张文襄公电稿》卷三十六,第2页。
    [6]《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第122页。
    [7]《张文襄公全集》卷一六一,电牍四十,第22页(《全集》总第11582页)。
    [1]《义和团档案史料》,第207页。
    [2]《李鸿章全集·电稿三》,第984页。
    [3]《李鸿章全集·电稿三》,第984-985页。
    [4]《刘坤一遗集》(第6册),第2579页。
    [5]《刘坤一遗集》(第6册),第2579页。
    [1]《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三),第346页。
    [2]《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三),第346页。
    [1]《义和团档案史料》,第222页。
    [2]《义和团档案史料》,第216-218页。
    [3]《李鸿章全集·电稿三》,第998页。
    [4]《李鸿章全集·电稿三》,第995页。
    [5]《刘坤一遗集》(第3册),第1434页。
    [1]《愚斋存稿》卷三十七,第6页。
    [2]《日本外交文书》卷三十三,别册一,第486-487页。
    参见林世明:《义和团事变期间东南互保运动之研究》,台北:商务印书馆 1980年,第78-79页。
    [1]《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第126页。
    [1]《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第130页。
    [1]《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第168页。
    [2]《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第142页、第174页。
    [3]《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第134页。
    [4]《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第173页。
    [1]《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第141页。
    [2]《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第153页。
    [3]《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第161-162页。
    [4]《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第173页。
    [5]《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第156页、第155页。
    [1]《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第237-240页。
    [1]《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第146-147页。
    [2]《义和团运动·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七》,第440号。
    [3]《义和团运动·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七》,第440号。
    [4]《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第211页。
    [1]参见吴文星:《庚子拳乱与日本对华政策——日本与东南互保》,收入《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庚子拳乱》,台北:商务印书馆 1986年,第247页。
    [2]参见吴文星:《庚子拳乱与日本对华政策——日本与东南互保》,收入《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庚子拳乱》,台北:商务印书馆 1986年,第247页。
    [3]参见吴文星:《庚子拳乱与日本对华政策——日本与东南互保》,收入《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庚子拳乱》,台北:商务印书馆 1986年,第248页。
    [1]许介鳞:《日本佛教团体如何为战争效劳》,http://tieba.baidu.com/f?kz=80497728。
    [2]佚名:《西巡回銮始末记》,见中国历史研究社编:《庚子国变记》,上海:神州国光出版社 1951年,第308页。
    [3]佚名:《西巡回銮始末记》,见中国历史研究社编:《庚子国变记》,上海:神州国光出版社 1951年,第310页。
    [4]佚名:《西巡回銮始末记》,见中国历史研究社编:《庚子国变记》,上海:神州国光出版社 1951年,第313页。
    [1]佚名:《西巡回銮始末记》,见中国历史研究社编:《庚子国变记》,上海:神州国光出版社 1951年,第311页。
    [2]佚名:《西巡回銮始末记》,见中国历史研究社编:《庚子国变记》,上海:神州国光出版社 1951年,第312页。
    [3]《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三),第256页。
    [4]《义和团运动·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七》,第626号。
    [1]《义和团运动·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七》,第631号。
    [2]参见吴文星:《庚子拳乱与日本对华政策——日本与东南互保》,收入《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庚子拳乱》,台北:商务印书馆 1986年,第251页。
    [3]参见吴文星:《庚子拳乱与日本对华政策——日本与东南互保》,收入《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庚子拳乱》,台北:商务印书馆 1986年,第252页。
    [1]佚名:《西巡回銮始末记》,见中国历史研究社编:《庚子国变记》,上海:神州国光出版社 1951年,第307页。
    [1]《义和团运动·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七》,第288号。
    [1]《义和团运动·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七》,第256号。
    [2]《刘坤一遗集》(第3册),第1435页。
    [3]《刘坤一遗集》(第3册),第1435页。
    [1]《论中国人心浮动之可忧》,《申报》光绪二十六年正月二十三日(1900年2月22日)。
    [1]关于李鸿章在庚子年间的活动情况以及参与策划“两广独立”、加入东南互保的过程,参见翁飞:《试论义和团时期的李鸿章》,《安徽史学》,1991年第1期;
    陈勇勤:《论1900年庚子事变中的李鸿章》,《安徽史学》,1991年第3期;
    董丛林:《李鸿章对“两广独立”的态度与庚子政局》,《河北师院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2期;
    苑书义:《庚子孙李关系与中国政局》,《河北学刊》,1997年第2期;
    (日)狭间直树:《就刘学询与孙文关系的一个解释》,《学术研究》,2004年第11期。
    [2]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上卷),上海:革命史编辑社 1928年,第51页。
    [3]关于孙中山与刘学询的关系交往细节,参见(日)狭间直树:《就刘学询与孙文关系的一个解释》,《学术研究》,2004年第11期;
    李吉奎:《孙中山与刘学询》,《孙中山研究论丛》(五),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编,1987年;
    周兴良:《孙中山庚子惠州起义的性质和特点》,《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4]冯自由:《革命逸史》(第4集),北京:中华书局 1981年,第92页。
    [5]冯自由:《革命逸史》(第4集),北京:中华书局 1981年,第92页。
    [6]也有说孙中山一行6月8日由横滨启程,16日抵达香港。参见(日)狭间直树:《就刘学询与孙文关系的一个解释》,《学术研究》,2004年第11期。
    [7]冯自由:《革命逸史》(第4集),北京:中华书局 1981年,第93页。
    [1]冯自由:《革命逸史》(第4集),北京:中华书局 1981年,第93页。
    [2]宫崎等人离开广州后,转赴新加坡游说康有为,试图力促康、孙联合。然而宫崎等人到新加坡以后,却因与刘学询的此次“亲密”接触及所得的三万元经费,而被怀疑是受刘学询的雇佣前来刺杀康有为,并因此被新加坡警方逮捕入狱,直到孙中山赶赴新加坡说明情况,方才得释。参见冯自由:《革命逸史》(第4集),北京:中华书局 1981年,第93-94页。
    [3]《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190页。
    [4]董丛林:《李鸿章对“两广独立”的态度与庚子政局》,《河北师院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2期。
    [5]翁飞:《试论义和团时期的李鸿章》,《安徽史学》,1991年第1期。
    [1]顾廷龙、叶亚康主编《李鸿章全集·电稿》(三),第935页。
    [2]参见翟新:《近代以来日本民间涉外活动研究》第五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
    [3]关于“保全中国”的理念,尤以日本最为典型,参见翟新:《近代以来日本民间涉外活动研究》第五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
    [4]《固南援北策》,《中外日报》1900年7月12日。
    [5]《筹南十策》,《中外日报》1900年7月14日。
    [6]《东南变局忧言》,《中外日报》1900年7月7日。
    [1]刘厚生:《张謇传记》,上海:龙门联合书局 1958年,第97页。
    [2]易惠莉:《关于山田良政的研究》,《近代中国》第17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年。东亚同文会是一个由日本官方支持、负责对华情报工作的民间组织,在中国会员众多。
    [3]《刘坤一致近卫笃磨书简》,近卫笃磨日记刊行会编:《近卫笃麿日记》(第三卷)第246页。
    参见翟新:《近代以来日本民间涉外活动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第102页。
    [4]《宗方小太郎文书》,报告第65号,第83-84页。
    参见吴文星:《庚子拳乱与日本对华政策——日本与东南互保》,收入《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庚子拳乱》,台北:商务印书馆 1986年,第238-239页。
    [1]孔祥吉:《张之洞在庚子年的帝王梦——以宇都宫太郎的日记为线索》,《学术月刊》,2005年第8期。
    [2]都宫太郎:《明治三十三年当用日记》(宇都宫恭三氏收藏原稿本,译者孙伟珍),参见孔祥吉:《张之洞在庚子年的帝王梦——以宇都宫太郎的日记为线索》,《学术月刊》,2005年第8期。
    [3]都宫太郎:《明治三十三年当用日记》(宇都宫恭三氏收藏原稿本,译者孙伟珍),参见孔祥吉:《张之洞在庚子年的帝王梦——以宇都宫太郎的日记为线索》,《学术月刊》,2005年第8期。
    [4]关于日本东亚同文会对华政策中“联邦保全”设想的论述,参见翟新:《近代以来日本民间涉外活动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
    [5]张篁溪:《自立会始末记》、冯自由:《正气会及自立会》,收入杜万之等编:《自立会史料集》,长沙:岳麓书社 1983年,第9-20页、第18-19页。
    [1]翁飞:《试论义和团时期的李鸿章》,《安徽史学》,1991年第1期。
    [2]《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义和团》(三),第334页。
    [3]《李鸿章全集·电稿》(三),第957页。
    [1]关于庚子勤王运动中各派政治势力之间相互关系,桑兵论述尤详。参见郭世佑:《庚子勤王运动期间的梁孙关系真相》,《历史研究》,1998年第5期:
    桑兵:《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
    [2]杜迈之等辑:《自立会史料集》,长沙:岳麓书社 1983年,第3页。
    [1]关于汪、唐之争以及国会内部的派系结构,桑兵在其专著《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第三章论述尤详。此不赘述。
    [2]《论保东南宜创立国会》,《中外日报》,1900年7月7日、7月8日。上海图书馆缺此两日《中外日报》。参见李守孔:《唐才常与自立军》,《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十二编)戊戌变法》,台北:商务印书馆 1986年版,第613、614页。
    [3]《固南援北策》,《中外日报》1900年7月12日。
    [4]《固南援北策》,《中外日报》1900年7月12日。
    [5]桑兵认为:以唐才常为首的康梁派和以汪康年、叶瀚为首的江浙派,是国会内部最关键的两大派系,而且江浙派在国会中占有明显优势。参见桑兵:《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第109-110页。
    [6]《筹南十策》,《中外日报》,1900年7月14日。
    [1]《东南变局忧言》,《中外日报》1900年7月27日。
    [2]张之洞:《劝戒上海国会及出洋学生文》。张之洞的这番话是在自立军起义被镇压后说的,很可能是张氏对于自己当初之所以默许国会和自立会活动的表面托词。
    [3](日)永井算巳:《从中日关系史料看东南互保约款》,《信州大学文理学部纪要》,1959年第9号。
    另见(日)佐藤公彦:《日本义和团研究一百年》,苏位智、刘天路主编:《义和团研究一百年》,济南:齐鲁书社 2000年,第328页。
    [1]《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392页。
    [2]《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468页。
    [3]《清史稿·列传二百五十三》。
    [1]《大臣被戮警电》,《新闻报》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十日。
    [2]《义和团运动·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七》,第423号。
    [3]《义和团运动·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七》,第483号。
    [4]《大臣遇害》,《申报》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十一日。《申报》先是详述了浙江提督学政陈学棻被拳民杀害的经过,然后引出“本埠丝业中人得有神京来电云,月初某日许竹箕侍郎及袁爽秋京卿同时奏请剿匪,词甚恳切,不虞事被拳匪侦悉,竟要于路而戕之。”此消息可信度不高,因为当时京沪电报早已不能直通,一个丝业商人亦不可能第一时间得到此电。而所谓许、袁“月初某日”联名具奏的消息,是否成为后来第二、三伪疏流传之滥觞,尚待考证。《申报》光绪二十七年二月一日《忠忱如揭》文中,刊袁昶之子从北京发来的“哀启”一封,亦述及其父曾会衔许景澄三上奏疏,但第二疏未能上达,第三疏上毕即遭不测。值得注意的是,该文还说袁昶上第三疏后,已做好了牺牲的准备,跟其家属做了简单后事安排。
    [5]《答客问大臣遇害事》,《申报》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十三日。
    [1]《京卿被戮缘由》,《新闻报》光绪二十六年八月十八日。
    [2]《义和团运动·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七》,第510号。
    [3]《义和团运动·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七》,第520号。
    [1]《义和团运动·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七》,第666号。
    [2]《三忠举丧记》,《申报》光绪二十七年三月十一日。
    [3]《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939-940页。
    [1]《论公道不宜涉私心说》,《新闻报》光绪二十七年一月十三日。
    [2]《京华近事述闻》,《新闻报》光绪二十七年二月六日。
    [3]《祭浙江三忠文》,《新闻报》光绪二十七年二月二十五日。
    [4]《广劝沪上绅商致祭三忠灵榇启》,《新闻报》光绪二十七年三月五日。
    [1]许景澄、袁昶与鄂督张之洞关系甚密,袁昶又是张之洞的心腹门生。庚子期间二人与张之洞频繁往通密函密电,分析朝中政局情势,商讨对策。
    [2]《心香共□》,《申报》光绪二十七年三月八日。
    [3]《论中国宜远自为计》,《中外日报》光绪二十六年闰八月二十九日。
    [4]关于庚子时期“东南意识”的专门论述,参见刘学照:《上海庚子时论中的东南意识述论》,收入苏位智、刘天路主编:《义和团运动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2年,第119-143页。
    [5]当时,各国对东南督抚能否严格遵守“东南互保”、与中央政府划清政治界限持怀疑态度,并对东南督抚派兵北上“勤王”和向北方战区运送战略物资等行为提出抗议。
    [1]罗惇曧:《拳变余闻》,见中国历史研究社编:《庚子国变记》,上海:神州国光出版社 1951年,第42页。
    [2]罗惇曧:《拳变余闻》,见中国历史研究社编:《庚子国变记》,上海:神州国光出版社 1951年,第42页。
    [3]罗惇曧:《拳变余闻》,见中国历史研究社编:《庚子国变记》,上海:神州国光出版社 1951年,第41页。
    [4]罗惇曧:《拳变余闻》,见中国历史研究社编:《庚子国变记》,上海:神州国光出版社 1951年,第42页。
    [1]罗恼曧:《拳变余闻》,见中国历史研究社编:《庚子国变记》,上海:神州国光出版社 1951年,第47页。
    [1]《忠榇回南改期》,《新闻报》光绪二十七年二月二十七日。此联后经盛宣怀代其修改,上下联加“国事太仓黄,臣心终大白”十字,并代为缮抄刊于《新闻报》。见《义和团运动·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七》第1784号、第1792号。
    [2]《清史稿·列传二百五十三》。
    [1]罗惇曧:《拳变余闻》,见中国历史研究社编:《庚子国变记》,上海神州国光出版社 1951年,第42页。
    [2]《忠忱如揭》,《申报》光绪二十七年二月一日。
    [3]《媲美三忠》,《申报》光绪二十七年三月九日。
    [4]《三忠举丧记》,《申报》光绪二十七年三月十一日。
    [1]《三忠举丧记》,《申报》光绪二十七年三月十一日。
    [2]《两江总督刘岘庄制军奏请赐恤殉难言官折》,《申报》光绪二十七年二月十三日。
    [3]《功罪公论》,《新闻报》光绪二十六年十月十一日。
    [1]关于1900年前后,清政府的“报禁”政策与上海报业的关系,参见马光仁:《上海新闻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年,第二章第八节及第三章第一节。
    [2]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济阶层结构的变动及绅商阶层研究,参见章开沅、马敏、朱英:《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研究》第三章《民族资产阶级的结构》,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第167-234页。
    [3]关于浙江商帮在上海的经济活动分析,参见陶水木:《浙江商帮与上海经济近代化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0年。
    [4]《心香共□》,《申报》光绪二十七年三月八日。
    [1]《观三忠举丧事慨乎言之》,《申报》光绪二十七年三月十三日。
    1、《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二十,光绪二年刊(线装本)。
    2、缪荃孙、冯煦纂修:《新修江苏通志稿·实业篇下》,清宣统版,馆藏于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家谱阅览室。
    3、许同莘编:《张文襄公电稿》,1918年铅印本。
    4、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北京:三联书店 1957年。
    5、《光绪朝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 1958年。
    6、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刘坤一遗集》,北京:中华书局 1959年。
    7、孙瑞芹:《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0年。
    8、北京大学历史系近代史教研室整理:《盛宣怀未刊信稿》,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9、《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张文襄公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 1970年。
    10、盛宣怀:《愚斋存稿》,台北:文海出版社 1975年。
    11、《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 1977年。
    12、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 1979年。
    13、胡滨:《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北京:中华书局 1980年。
    14、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唐才常集》,北京:中华书局 1980年。
    15、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 1981年。
    16、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义和团史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年。
    17、杜迈之等辑:《自立会史料集》,长沙:岳麓书社 1983年。
    18、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和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合编:《清季使领年表·清朝驻外使臣年表》,北京:中华书局 1985年。
    19、顾廷龙、叶亚廉主编:《李鸿章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年。
    20、《曾国藩全集》第4册,长沙:岳麓书社 1987年。
    21、王彦威辑:《清季外交史料》,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7年。
    22、《王文韶日记》,北京:中华书局 1989年。
    2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24、浙江省萧山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汤寿潜史料专辑——萧山文史资料选辑(四)》,浙出书临(90)第59号,1993年。
    25、《张謇全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年。
    26、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8年。
    27、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义和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28、翦伯赞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
    29、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洋务运动》,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30、陈旭麓等主编:《义和团运动·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
    31、夏东元:《盛宣怀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年。
    32、许全胜:《沈曾植年谱长编》,北京:中华书局 2007年。
    34、浑毓鼎:《近代史料笔记丛刊·崇陵传信录》,北京:中华书局 2007年。
    35、胡思敬:《近代史料笔记丛刊·国闻备乘》,北京:中华书局 2007年。
    1、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上海:革命史编辑社 1928年。
    2、陈捷:《义和团运动史》,北京:商务印书馆 1930年。
    3、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北京:中华书局 1930年。
    4、吴宣易编译:《庚子义和团运动始末》,上海:正中书局 1947年。
    5、中国历史研究社编:《庚子国变记》,神州国光出版社 1951年。
    6、刘厚生:《张謇传记》,上海:龙门联合书局 1958年。
    7、梁廷枏:《夷氛闻记》卷四,北京:中华书局 1959年。
    8、戴玄之:《义和团研究》,台北: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出版 1963年。
    9、(美)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三卷),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3年。
    10、林世明:《义和团事变期间东南互保运动之研究》,台北:商务印书馆 1980年。
    11、廖一中等:《义和团运动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1年。
    12、冯自由:《革命逸史》,北京:中华书局 1981年。
    13、(日)村上专精著,杨曾文译:《日本佛教史纲》,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年。
    14、邮电史编辑室:《中国近代邮电史》,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1984年。
    15、皮明庥:《唐才常和自立军》,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4年。
    16、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北京:中国书店 1984年。
    17、李文海、林敦奎等:《义和团运动史事要录》,济南:齐鲁书社 1986年。
    18、杨光辉等:《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6年。
    19、丁名楠:《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年。
    20、(澳)骆惠敏编,刘桂梁等译:《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上海:知识出版社1986年。
    21、郭廷以:《近代中国史事日志》,北京:中华书局 1987年。
    22、卫文选:《中国历代官制简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7年。
    23、(英) A.J.P.泰勒著,沈苏儒译:《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1848—1918》,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7年。
    24、路遥、程歗:《义和团运动史研究》,济南:齐鲁书社 1988年。
    25、夏东元:《盛宣怀传》,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年。
    26、刘子扬:《清代地方官制考》,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1988年。
    27、刘凤翰:《武卫军》,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发行者,编印者)专刊(38)1988年。
    28、许同莘:《公腆学史》,北京:档案出版社 1989年。
    29、程歗:《晚清乡土意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年。
    30、徐绪典:《义和团运动时期报刊资料选编》,济南:齐鲁书社 1990年。
    31、王玉堂:《刘坤一评传》,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0年。
    32、(美)孔飞力著,谢亮生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修订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
    33、杨公素:《晚清外交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
    34、马昌华:《淮系人物列传——文职·北洋海军·洋员》,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
    35、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5年。
    36、陶绪:《晚清民族主义思潮》,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
    37、马光仁:《上海新闻史1850—1949》,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年。
    38、郭世佑:《晚清政治革命新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7年。
    39、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7年。
    40、朱英:《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以近代中国商会为主体的历史透视》,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
    41、石泉:《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42、牟安世:《义和团抵抗列强瓜分史》,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7年。
    43、徐松荣:《维新派与近代报刊》,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8年。
    44、陶水木:《浙江商帮与上海经济近代化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0年。
    45、章开沅、马敏、朱英:《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研究1860—1919》,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
    46、章开沅、马敏:《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年。
    47、马小泉:《国家与社会:清末地方自治与宪政改革》,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1年。
    48、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1年。
    49、孔祥吉:《晚清史探微》,成都:巴蜀书社 2001年。
    50、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1年。
    51、(美)丹尼斯·朗著,陆震纶、郑明哲译:《权力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年。
    52、林华国:《历史的真相——义和团运动的史实及其再认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2年。
    53、(美) 费正清著,张沛译:《中国:传统与变迁》,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年。
    54、(美)柯文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 2002年。
    55、相蓝欣:《义和团战争的起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
    56、施渡桥:《晚清军事变革研究》,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3年。
    57、陈君静:《大洋彼岸的回声——美国中国史研究历史考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
    58、梁元生著,陈同译:《上海道台研究——转变社会中之联系人物1843—189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
    59、罗肇前:《晚清官督商办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4年。
    60、徐茂明:《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1368—1911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61、桑兵:《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
    62、苑书义:《李鸿章传》,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年。
    63、胡大泽:《美国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
    64、郑起东:《转型时期的华北农村社会》,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4年。
    65、邓正来、(英)J.C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年。
    66、李明伟:《清末民初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67、林文仁:《派系分和与晚清政治——以“帝后党争”为中心的探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年。
    68、黎仁凯:《张之洞幕府》,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年。
    69、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北京:三联书店 2005年。
    70、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通志》,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年。
    71、翟新:《近代以来日本民间涉外活动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72、楚双志:《晚清中央与地方关系演变史纲》,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6年。
    73、祈龙威:《张謇日记笺注选存》,扬州:广陵书社 2007年。
    74、沈大明:《<大清律例>与清代社会控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
    75、贾小叶:《晚清大变局中督抚的历史角色——以中东部若干督抚为中心的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8年。
    76、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
    77、G.N.Steiger:China and the Accident:the origi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oxer Movement,Yale University Press,1927.
    78、Chester C.Tan:The Boxer Catastroph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55.
    79、Tuong-tsu Chu:Local Government in China under the Ching,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
    80、Victor Purcell:The Boxer Upring:A Background Study,Britai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3.
    81、William J.Duiker:Cultures in Collision:The Boxer Rebellion,San Rafael,California,Presidio Press,1978.
    1、史学双周刊社编:《义和团运动史论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1956年
    2、中国义和团研究会:《义和团运动史论文选》,北京:中华书局 1984年。
    3、路遥:《中国史专题讨论丛书·义和团运动》,成都:巴蜀书社 1985年。
    4、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中国近现代史论集(13)·庚子拳乱》,台北:商务印书馆 1986年。
    5、中国义和团研究会编:《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社会》,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7年。
    6、中国义和团研究会:《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济南:齐鲁书社 1992年
    7、苏位智、刘天路:《义和团研究一百年》,济南:齐鲁书社 2000年。
    8、苏位智、刘天路:《义和团运动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2年。
    9、唐力行:《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年。
    10、郭太风、廖大伟:《东南社会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
    1、刘天路:《东南互保述论》,1985年山东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论文,指导教师:徐绪典。
    2、杨小刚:《论“东南互保”的社会基础与舆论支持》,2003年上海大学专门史专业硕士论文,指导教师:朱学勤。
    3、梁其承:《东南互保研究》,2004年吉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论文,指导教师:李书源。
    4、岑洪:《义和团运动期间的<申报>舆论》,2004年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论文,指导教师:吴民贵。
    5、张生:《晚清使臣与近代外交(1875-1911):话语转型与外交实践》,2004年苏州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论文.指导教师:王建华。
    6、陆玉芹:《庚子事变中被杀五大臣研究》,2005年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论文,指导教师:谢俊美。
    7、刘怡君:《论义和团运动前后英国在华外交政策的转变》,2006年东北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论文,指导教师:高乐才。
    8、况落华:《<新闻报>视野下的义和团运动》,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论文,指导教师:吴民贵。
    9、钱秀飞:《<中外日报>视野下的义和团运动》,2008年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论文,指导教师:吴民贵。
    10、陈庆生:《“东南互保”中的盛宣怀》,2008年浙江大学中国近代史专业硕士论文,指导教师:汪林茂。
    11、Ma Yeh Shiang:Southeast China during the Boxer Movement:A Study of tung-Nan HuPao,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in International Studies.Wsahington DC:The American University,1976.
    《申报》(上海)、《新闻报》(上海)、《中外日报》(上海)、同文沪报(上海)、《知新报》(澳门)、《清议报》(东京)、《国闻报》(天津)、《直报》、《中国旬报》
    1、惜阴:《庚子拳祸东南互保之纪实》,《人文》,1931年第7期。
    2、邱吾:《庚子东南互保之约》,《再生》,1948年第242、243期。
    3、叶淑瑜:《拳乱佚闻:庚子东南互保之经过》,《永安月刊》,1949年第118期。
    4、林树惠:《义和团时期有关“东南互保”的英美方面资料》,《历史教学》,1951年第3期。
    5、锺珍维:《关于义和团运动时期“东南互保”及“门户开放政策”的说明》,《中学历史教学》,1957年第12期。
    6、祁龙威:《从“东南互保”看洋务派破坏人民反帝斗争的罪行》,《历史教学》,1963年第12期。
    7、王明中:《义和团运动中英国与“东南互保”》,《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64年第3、4期。
    8、宋显颖:《义和团运动时期的<福建互保协定>》,《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6期。
    9、廖一中:《“东南互保”评述》,《历史教学》,1980年第7期。
    10、佚名:《盛宣怀档案中关于“东南互保”的资料》,《历史研究》,1981年第1期。
    11、庄建平:《义和团运动资料述略》,《历史教学》,1982年第11期。
    12、冯天瑜:《庚子年间的张之洞》,《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
    13、赵晓雷:《试析张之洞在“东南互保”中的对外态度》,《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5年第3期。
    14、崔丕:《义和团运动前后帝国主义列强侵华政策的再认识》,《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6期。
    15、谢俊美:《“东南互保”再探讨》,《档案与历史》,1986年第2期。
    16、何平立:《论督抚、列强、资产阶级与“东南互保”》,《史林》,1987年第4期。
    17、黎仁凯:《张之洞东南互保新探》,《江汉论坛》,1988年第7期。
    18、金家瑞:《论“东南互保”》,《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5期。
    19、安静波:《“东南互保”再析》,《北方论丛》,1990年第6期。
    20、翁飞:《试论义和团时期的李鸿章》,《安徽史学》,1991年第1期。
    21、曹立前:《近代中国关于日本佛教在华传教权的争夺》,《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22、陈勇勤:《论1900年庚子事变中的李鸿章》,《安徽史学》,1991年第3期。
    23、徐鼎新:《从绅商时代走向企业家时代——近代化进程中的上海总商会》,《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4期。
    24、何燕生:《日本的佛教宗派》,《法音》,1992年第8期。
    25、马小泉:《清末地方自治运动论纲》,《史学月刊》,1993年第5期。
    26、柳和城:《张元济关于“东南互保”的两封信》,《团结报》,1993年6月5日。
    27、董丛林:《李鸿章对“两广独立”的态度与庚子政局》,《河北师院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2期。
    28、廖一中:《“东南互保”与袁世凯》,《贵州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29、贺跃夫:《晚清绅商群体的社会构成辨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30、薛志成:《从英日同盟看列强在远东的争霸》,《安徽史学》,1995年第1期。
    31、邓昌雄:《刘坤一与东南互保》,《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32、于建胜、刘春蕊:《浅析晚清满汉官僚间的矛盾与斗争》,《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33、马小泉:《晚清政府对地方自治的操纵与控制》,《历史档案》,1995年第4期。
    34、谢俊美:《略论联邦制和联省自治运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5期。
    35、马小泉:《地方自治与新式绅商的公民意识》,《探索与争鸣》,1996年第1期。
    36、郭春生:《目前社会史研究的几个问题》,《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3期。
    37、李蓓之:《略论20年代初“联省自治”运动》,《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38、唐振常:《读史札记三则:东南互保》,《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 第6期。
    39、陈美祥、陈敦庸:《“东南互保”浅议》,《台州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40、刘悦斌:《张之洞外交思想论》,《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7年第2期。
    41、桑兵:《论庚子中国议会》,《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2期。
    42、许金芳:《幕僚与晚清外交》,《安徽史学》,1997年第2期。
    43、周晓虹:《试论社会史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历史研究》,1997年第3期。
    44、郭丽萍:《论晚清“东南互保”中的两个问题》,《山西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45、张连红:《从联邦到均权:孙中山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探索》,《史学月刊》,1998年第2期。
    46、朱志敏、孔祥宇:《1990年以来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理论研究概述》,《学史研究与教学》,1998年第3期。
    47、乔志强、行龙:《从社会史到区域史》,《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48、董小川:《关于美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几个问题》,《美国研究》,1998年第4期
    49、李凤君:《“东南互保”出现探因》,《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50、易春秋:《“东南互保”原因浅析》,《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51、赵正桥:《“东南互保”的社会成因》,《历史教学问题》,1999年第1期。
    52、忻平:《近代日本佛教净土真宗东西本愿寺派在华传教述论》,《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2期。
    53、王银春:《19世纪末英国对华政策的历史考察》,《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54、马敏:《试论晚清绅商与商会的关系》,《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55、史克祖等:《追求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结合——区域社会史研究学者四人谈》,《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
    56、邓京力:《新时期中国社会史发展趋势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1期。
    57、张继才:《论清末民初联邦思想》,《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年第2期。
    58、葛夫平:《论义和团运动时期的法国对华外交》,《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2期。
    59、赵泉民:《试析晚清新知识分子对义和团运动的心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60、杨锦銮:《张之洞政治性格的矛盾性多变性刍议》,《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61、徐碧微:《刘坤一与东南互保》,《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62、韩胜朝:《联省自治缘起探析》,《南都学坛》,2000年第4期。
    63、周育民:《己亥建储与义和团运动》,《清史研究》,2000年第4期。
    64、张继才:《资产阶级联省自治理论剖析》,《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65、杜继东:《1949年以来台湾地区的义和团运动史研究》,《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5期。
    66、徐碧薇:《再析“东南互保”的社会成因》,《青年史学》(华东师范大学内刊),2000年第53期。
    67、马敏:《“绅商”词义及其内涵的几点讨论》,《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
    68、郭双林:《晚清驻外公使与义和团运动》,《史学月刊》,2001年第2期。
    69、章玲苓:《福开森与南洋公学》,《上海档案》,2001年第3期
    70、邓绍辉:《咸同时期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演变》,《史学月刊》,2001年第3期。
    71、高旺:《清末地方自治运动及其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72、叶舒宪:《地方性知识》,《读书》,2001年第5期。
    73、忻平:《日本佛教的战争责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74、廖梅:《汪康年和庚子中国议会》,《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75、蔡苏龙、牛秋实:《张謇与晚清地方自治》,《益阳师专学报》,2001年第5期。
    76、章开沅:《张汤交谊与辛亥革命》,《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
    77、周春:《试论近代欧美传教士与日本僧侣在华情报活动之差异》,《江南社会 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78、沈渭滨:《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兼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79、谭特立:《刘坤一策划东南互保始末》,《湖北档案》,2002年第2期。
    80、洪燕:《盛宣怀与东南互保》,《青年史学》,2002年第55期。
    81、张继才:《论“联省自治”的勃兴》,《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82、董丛林:《清末戊戌、己亥年间“废立”传闻探析》,《南开学报》,2003年第2期。
    83、赵海亮:《张之洞在“东南互保”期间的对外交涉活动》,《沧桑》,2003年第5期
    84、李文海、朱浒:《义和团运动时期江南绅商对战争难民的社会救助》,《清史研究》,2004年第2期。
    85、池子华、王银:《近年来社会史理论研究述评》,《江海学刊》,2004年第3期。
    86、杨念群:《为什么要重提“政治史”研究》,《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
    87、赵崔莉:《区域社会史的新范式——<19世纪中期中国双重统治格局的演变>评介》,《安徽史学》,2004年第4期。
    88、行龙:《论区域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山西明清社会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4期。
    89、杨念群:《“地方性知识”、“地方感”与“跨区域研究”的前景》,《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90、戴东阳:《晚清驻外使臣与政治派系》,《史林》,2004年第6期。
    91、赵世瑜:《作为方法论的区域社会史——兼及12世纪以来的华北社会史研究》,《史学月刊》,2004年第8期。
    92、(日)狭间直树、肖平:《就刘学询与孙文关系的一个解释》,《学术研究》,2004年第11期。
    93、吴建国:《清末民初的自治思潮述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12期。
    94、黄敏:《论东南互保》,《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95、阮清华:《非常时期的民间救济——以“庚子之变”后上海绅商义赈为例的探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96、李鹏军、张俊:《“东南互保”新探》,《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97、赵世瑜:《社会史向何处去?》,《河北学刊》,2005年第1期。
    98、唐强奎:《晚清地方自治与中国宪政的萌动》,《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99、王春华:《侵华战争中的日本佛教徒》,《宗教研究》,2005年第5期。
    100、严泉:《“联省自治”运动中的省宪研究——民国初年“联省自治”的制度探析》,《学术界》,2005年第6期。
    101、孔祥吉:《张之洞在庚子年的帝王梦——以宇都宫太郎的日记为线索》,《学术月刊》,2005年第8期。
    102、行龙:《二十年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之反思》,《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1期。
    103、罗兴佐:《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述评》,《学术界》,2006年第4期。
    104、黄国信、温春来、吴滔:《历史人类学与近代区域社会史研究》,《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5期。
    105、郑卫荣:《清末南浔绅商群体崛起的历史再现》,《史学月刊》,2006年第9期。
    106、赵世瑜:《“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历史学——写在<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出版之后》,《博览群书》,2007年第1期。
    107、黄小用、仉慧卿:《晚清驻外公使地理分布探析:以广东为例》,《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08、谢俊美:《张謇与晚清社会变迁》,《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09、刘学照:《张謇庚子年间东南意识略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10、郑卫荣:《清末民初地方社会与国家的关系调适——以南浔绅商群体的政治参与为中心》,《浙江学刊》,2007年第2期。
    111、周学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南地区精英阶层社会心态探析》,《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12、赵春晨:《丘逢甲参与庚子两广武装“勤王”密谋考》,《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13、李崇德:《清“东南互保”前期地方对外政策》,《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
    114、吴臣辉:《近代绅商的具体形态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4期。
    115、任云仙:《试析晚清驻外公使群体构成与知识结构》,《历史档案》,2007年第4期。
    116、张小强:《自立军事件中唐才常与张之洞关系考》,《史学月刊》,2007年第4期。
    117、萧凤霞、包弼德、刘平、刘颖、张玄芝:《区域·结构·秩序——历史学与人类学的对话》,《文史哲》,2007年第5期。
    118、孔祥吉:《评一代奇人赵凤昌及其藏札》,《学术研究》,2007年第7期。
    119、周祥森、张香凤:《区域社会史的革命——评赵世瑜著<小历史与大历史>》《史学月刊》,2007年第12期。
    120、孟英莲:《论清政府对“庚子之乱”的危机治理》,《滨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121、赵凤文:《背道中的卫道:评述“东南互保”的爱国性质》,《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4期。
    122、王德召:《东南互保和几种政治势力》,《铜仁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123、杨明:《晚清督抚制度与权力制衡》,《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124、龙长安、高力克:《联邦制、国家统一与两种话语之争——对近代中国联邦制论争的回顾与思考》,《安徽史学》,2008年第5期。
    125、孟英莲:《庚子危机与东南治理——以刘坤一与“东南互保”为中心》,《文教资料》,2008年第35期。
    126、彭淑庆:《空间、结构、心态——区域社会史视角下的东南互保运动》,《东岳论丛》,2009年第2期。
    127、彭淑庆:《分野与认同:清季东南社会对“浙江三忠”的祭奠活动述论》,《山东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