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日本现当代纯文学的风向标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芥川奖是日本文坛上最有影响的纯文学奖项之一,是日本现当代纯文学发展的风向标。芥川奖的设立对日本近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芥川奖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935年到1944年,是芥川奖的设立与战时阶段。在文艺春秋社社长菊池宽的提议下,1935年1月正式设立了芥川奖,同年举行了第一届评奖。第一篇获奖作品是石川达三的小说《苍氓》(第一部)。这部小说深刻表现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国民为生活所迫无奈移民巴西的艰难历程,这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到1944年为止,芥川奖进行了20届评奖,有22位作家的23篇作品获奖。这23篇获奖小说的作品主题可以比较明显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以现实主义手法揭示了这一时期日本社会的矛盾和问题,表现了日本国民艰难的生活状况,另一部分则是为军国主义侵略战争歌功颂德和鼓噪。
     第二个时期从1949年到1960年,是战后芥川奖的恢复阶段。这一时期共进行了24次评奖,有22位作家的24篇作品获奖。这些获奖作品的主题大体上分为三类:一是反思战争的残酷及给人们造成的苦难;二是表现战后日本人的艰难生存状况;三是表现日本经济与社会发展后出现新问题。许多日本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的作品在这一时期获此项殊荣。如井上靖的小说《斗牛》获得了第二十二届芥川奖,小说以《大阪新晚报》社举办的斗牛比赛为背景,深刻反映了战后初期日本社会的真实状况和人们的心理现实。小岛信夫的《美国学校》获得了第三十二届芥川奖,小说表现了美军占领下的日本的国民心理。石原慎太郎的《太阳的季节》获得了第三十四届芥川奖,这篇青春小说掀起了“太阳族”文学热潮。小说反映了现代社会发展中日本新一代年轻人的思想和行为,失去了社会性目标的青春时代,恣意放纵自己的冲动和热情。开高健的《皇帝的新装》获得了第三十八届芥川奖,小说通过儿童的天真天性被利欲熏心的大人抹杀的故事,对现代一味追逐利益的成人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大江健三郎的《饲育》获得了第三十九届芥川奖,作品通过一群儿童看护美军黑人俘虏的故事,表现了大江健三郎的少儿战争体验主题。
     第三个时期为1961年至1980年,这是日本经济腾飞背景下的评奖阶段。这一时期共进行了40届评奖,有44位作家的44篇作品获奖。在文学创作中,显示出西化的特征,这些获奖小说深刻表现了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心灵世界,揭示了新时代的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处于一种文学的“混沌”的状态。重要的获奖作品有柴田翔的《然而,我们的日子…》、村上龙的《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等。《然而,我们的日子…》表现了日本新的社会时期青年人的心灵世界。这篇小说带有青春小说、政治小说、或者恋爱小说、教养小说等多层性,在内容上隐含着“不透明”的扭曲,这些要素的混合,形成了小说的特点。《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成为了“透明族”文学的代表作,这篇作品深刻表现了驻日美军基地里的日本年轻人以放荡的生活方式对现代社会的及传统的挑战。
     第四个时期为1981年至今,这是日本现代化社会背景下的芥川奖发展阶段。截止到2011年,这个阶段共进行了61届评奖,共有62位作家的62篇小说获奖。这些获奖作品反映出在日本现代高度发达的社会背景下,对政治、经济、社会和人类自我的艺术认知,是现代日本社会与人们心灵世界的艺术展现。重要的获奖作品有柳美里的《家庭电影》、丝山秋子的《在海浪上等待》、川上弘美的《踏蛇》等。《家庭电影》是1996年芥川奖的获奖作品。这篇小说以新颖的形式和手法表现了当代日本社会家庭生活出现的新变化,展现了市场经济时代日本青年一代对传统家庭、亲情、爱情以及社会伦理观的颠覆。《在海浪上等待》以新颖的结构和清晰语言,通过两位主人公在工作与生活中的交往和情感交流,表现了现代市场经济社会里人们那越来越令人担忧的精神与心灵状态,揭示了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难以相互信任和勾通的现实,揭示了电脑时代人与物异化关系的新变化。这篇小说鲜明体现了日本文学反映当代社会生活新变化的敏感性。川上弘美的《踏蛇》以变形记的形式反映出90年代后日本文学上的异化现象。
     芥川奖至今已经有77年的历史。芥川奖的历史既是日本现代文学发展的缩影,也是日本现代文化、现代社会发展的反映。芥川奖的获奖作品具有鲜明的思想特点和艺术风格。同时,在如今商品化社会里,芥川奖已经成为一种日本独有的近百年的文化品牌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芥川奖凭借评选的严肃性;对扶持新人作家的满腔热忱;对文坛新鲜动态的敏感度;以及富于前瞻性与协调性的气质,必定能够继续肩负着日本文学风向标的使命,多一份成熟与余裕,顺利地走下去。
Akutagawa Prize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pure literary awards in Japaneseliterary world, and is a developing vane of Japa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heestablishment of Akutagawa Prize has played a hug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Japanese modern literature.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Akutagawa Prize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eriods.The first period is from1935to1944. It is the period of establishing the prize andpre-war and wartime stage. Proposed by Kikuchi Hiroshi who is the President of theSpring and Autumn Club, Akutagawa Prize was established formally in January1935, and at the same year, the first awards was held. The first award winning workwas Ishikawa Dami's novel Cang Mang (the first part). The novel profoundlydisplays Japanese people’s hard course of migrating to Brazil for their poor living in1930s, and it is an outstanding realistic works. By1944, the awards for AkutagawaPrize had been held20times,23works of22writers won the prizes. The themes ofthe23award-winning novels can be clearly divided into two parts: one part isrevealing Japanese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with realistic method,showing Japanese people’s difficult living condition; the other part is flattering theaggression of militarism.
     The second period is from1949to1960, it is the period of restoration ofAkutagawa Prize and post-war awarding.24awards were held in this period, and24works of22writers won the prizes. The themes of these award_winning workscan be generally divided into three sorts: the first sort is reflecting the cruelty of thewar and the people’s suffering from the war; the second sort is accountingJapanese difficult living condition during the postwar; the third sort is showingJapanese economic and the new problems after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is period,many of the works of important writers obtain this special honor in the history ofmodern Japanese literature. For example: Inoue Yasushi’s Bull which won thetwenty-second Akutagawa Prize, deeply reflected Japanese social reality and people’spsychological state in the early postwar, taking the bullfight held by Osaka EveningNews Agency as the background. Kojima Nobuo's American School which won thethirty-second Akutagawa Prize, shows Japanese national psycholog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American Army’s occupation. Shintaro Ishihara's Season of the Sun,which won the thirty-forth Akutagawa Prize, lifts “the sun” literary upsurge. Thisyouth novel reflects Japanese new generation’s thought and behavior in the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They lost youth of the times with the social goals.And they indulged their impulse and enthusiasm. Kaigaojian’s Emperor's NewClothes, which won the thirty-eighth Akutagawa Prize, profoundly criticizes adultsociety of only pursuing profits in the modern society, through the story that theinnocent of children were killed by the adults who were blinded by the lust for gain.Oe Kenzaburo's Breeding, which won the thirty-ninth Akutagawa Prize, displays thetheme about Oe Kenzaburo's children's war experience by a story that a group ofchildren cared for American military prisoners.
     The third period is from1961to1980. It is the awards phase that Japaneseeconomy was flying.40awards were held in this period,and44works of44writerswon the prizes. These award-winning novels deeply manifest Japanese social lifeand people's spiritual world in the highly speed development period of Japaneseeconomy, and reveal various social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 of the new era. Themain award_winning works are Chai Tianxiang's However, Our Day--, MurakamiRyu Infinite Similar to a Transparent Blue, etc.... However, Our Day--manifestsJapanese young people's spiritual world of new society. This novel has multiplicitysuch as the youth novel, political novels, or love novels, Bildungsroman. whichimplies "opaque" twist in the content. The above elements are mixed, and form thefeature of this novel. Infinite Similar to a Transparent Blue becomes a masterpieceof "transparent family" literature. This piece deeply shows the Japanese youngpeople’s challenge against modern society and tradition in U.S. military bases inJapan with a dissolute lifestyle.
     The fourth period is from1981up to now,This is the development stage forAkutagawa Prize on the background of Japanese modern society. By the end of2011,61awards had been held in this period,and62works of62writers won theprizes. These works reflect that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Japanese modern highlydeveloping society, Japanese people grow their art cognition about politics, economy,society and human selves, which is the art show for modern Japanese society andpeople's spiritual world. The chief works are Liu Meili's Family Film, Susan Akiko'sWaiting on the Waves, and so on. Family Film is the winning work of AkutagawaPrize in1996. The novel shows the new changes of the Japanese family life in themodern Japanese society with new forms and techniques, and emerges the upsets that the Japanese youth treat traditional family, affection, love and ethics view in theera of market economy. Waiting on the Waves reflects people’s state of spirit andmind which are more and more worried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with newstructure and clear language, through the two heroines’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intheir work and life, reveals the reality that it is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for people totrust and communicate each other, reveals the new change alienation relationshipbetween human and material in the computer era. This novel embodies the Japaneseliterature sensitivity reflecting the new change of contemporary social life.
     The history of Akutagawa Prize is77years long. The history of AkutagawaPrize is not only the epitome of Japanese modern literary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reflection of Japanese modern culture, the modern social development. AkutagawaPrize_winning works possess distinct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rtistic style.The author believes, Akutagawa Prize will continue to shoulder the mission ofJapanese literary vane, and proudly run down according to its four characteristics,namely the seriousness of selection; being full of supporting new writers; thesensitivity to fresh trends; the temperament of prospective view and harmony.
引文
①(日)《芥川·直木奖宣言》,《文艺春秋》1935年1月号。
    ②《日本主要文学奖(一)》,《日本文学》1983年第2期。
    ①http://news.dayoo.com/world/57402/200908/28/57402_10595698.htm
    ①《芥川全集·第一卷》的《后记》,昭和24年6月小山书店出版。
    ①《话的屑笼》.文艺春秋出版社.(昭和13年6月号)
    ①《芥川奖全集》第三卷文艺春秋社2002.12第343页。
    ②(日)菊池宽:《话的屑笼》,《文艺春秋》1941年10月号。
    ①《芥川奖全集》第三卷文艺春秋社2002.12第369页。
    ①(日)《文艺春秋》,文艺春秋社,(昭和20·3)
    ①(日)菊池宽:《话的屑笼》,《文艺春秋》1938年10月号。
    ①(日)石川达三:《苍氓》,《星座》1935年4月号。
    ①吴廷璆:《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版第665—666页。
    ②(日)石川达三:《苍氓》,《星座》1935年4月号。
    ③(日)石川达三:《苍氓》,《星座》1935年4月号。
    ④(日)石川达三:《苍氓》,《星座》1935年4月号。
    ①(日)石川达三:《苍氓》,《星座》1935年4月号。
    ②(日)石川达三:《苍氓》,《星座》1935年4月号。
    ③(日)石川达三:《苍氓》,《星座》1935年4月号。
    ④(日)石川达三:《苍氓》,《星座》1935年4月号。
    ①(日)石川达三:《苍氓》,《星座》1935年4月号。
    ②(日)石川达三:《苍氓》,《星座》1935年4月号。
    ③(日)石川达三:《苍氓》,《星座》1935年4月号。
    ④(日)石川达三:《苍氓》,《星座》1935年4月号。
    ⑤1928年东京市议员与河岸鱼市职员之间的民事纠纷。
    ⑥天冈直嘉是1928年授勋受贿事件的中心人物。
    ①(日)石川达三:《苍氓》,《星座》1935年4月号。
    ②(日)石川达三:《苍氓》,《星座》1935年4月号。
    ①(日)石川达三:《苍氓》,《星座》1935年4月号。
    ②(日)石川达三:《苍氓》,《星座》1935年4月号。
    ①(日)石川达三:《苍氓》,《星座》1935年4月号。
    ②(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88—89页。
    ①过去日本征兵体检,合格者分为甲种、乙种。乙种又分为一、二、三类,越向后离不符合标准越近。
    ②(日)石川达三:《苍氓》,《星座》1935年4月号。
    ③(日)石川达三:《苍氓》,《星座》1935年4月号。
    ④(日)石川达三:《苍氓》,《星座》1935年4月号。
    ⑤(日)石川达三:《苍氓》,《星座》1935年4月号。
    ⑥(日)石川达三:《苍氓》,《星座》1935年4月号。
    ①(日)石川达三:《苍氓》,《星座》1935年4月号。
    ②(日)石川达三:《苍氓》,《星座》1935年4月号。
    ③(日)石川达三:《苍氓》,《星座》1935年4月号。
    ④(日)石川达三:《苍氓》,《星座》1935年4月号。
    ⑤(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97页。
    ①(日)石川达三:《苍氓》,《星座》1935年4月号。
    ②(日)石川达三:《苍氓》,《星座》1935年4月号。
    ①(日)松原新一等:《战后日本文学史·年表》,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5页。
    ①《编后记》,《新生》1945年二月号。
    ②(日)松原新一等:《战后日本文学史·年表》,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10页。
    ③(日)松原新一等:《战后日本文学史·年表》,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11页。
    ④(日)《本刊发刊词》,《新日本文学》1946年创刊试刊号。
    ⑤(日)松原新一等:《战后日本文学史·年表》,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13页。
    ①《由起茂子入门》昭和41.10《现代日本文学全集》91卷讲谈社第412页
    ①(日)《芥川奖全集》第五卷,文艺春秋社,2002.12,第146页
    ①http://homepage1.nifty.com/naokiaward/akutagawa/jugun/jugun22IY.htm
    ①(日)井上靖:《斗牛》,《文学界》1949年第12月号。
    ②(日)井上靖:《斗牛》,《文学界》1949年第12月号。
    ③(日)井上靖:《斗牛》,《文学界》1949年第12月号。
    ④(日)井上靖:《斗牛》,《文学界》1949年第12月号。
    ①(日)井上靖:《斗牛》,《文学界》1949年第12月号。
    ②(日)井上靖:《斗牛》,《文学界》1949年第12月号。
    ③(日)井上靖:《斗牛》,《文学界》1949年第12月号。
    ①(日)井上靖:《斗牛》,《文学界》1949年第12月号。
    ②(日)井上靖:《斗牛》,《文学界》1949年第12月号。
    ①(日)井上靖:《斗牛》,《文学界》1949年第12月号。
    ②(日)井上靖:《斗牛》,《文学界》1949年第12月号。
    ①(日)井上靖:《斗牛》,《文学界》1949年第12月号。
    ②(日)井上靖:《斗牛》,《文学界》1949年第12月号。
    ③(日)井上靖:《斗牛》,《文学界》1949年第12月号。
    ④(日)井上靖:《斗牛》,《文学界》1949年第12月号。
    ①(日)井上靖:《斗牛》,《文学界》1949年第12月号。
    ②(日)井上靖:《斗牛》,《文学界》1949年第12月号。
    ③(日)井上靖:《斗牛》,《文学界》1949年第12月号。
    ④(日)井上靖:《斗牛》,《文学界》1949年第12月号。
    ⑤(日)井上靖:《斗牛》,《文学界》1949年第12月号。
    ①(日)井上靖:《斗牛》,《文学界》1949年第12月号。
    ①(日)井上靖:《斗牛》,《文学界》1949年第12月号。
    ②(日)井上靖:《斗牛》,《文学界》1949年第12月号。
    ③(日)井上靖:《斗牛》,《文学界》1949年第12月号。
    ④(日)井上靖:《斗牛》,《文学界》1949年第12月号。
    ⑤(日)井上靖:《斗牛》,《文学界》1949年第12月号。
    ①(日)井上靖:《斗牛》,《文学界》1949年第12月号。
    ②(日)井上靖:《斗牛》,《文学界》1949年第12月号。
    ③(日)松原新一等著:《战后日本文学史·年表》,罗传开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4月第一版,第203页。
    ①(日)井上靖:《斗牛》,《文学界》1949年第12月号。
    ②(日)井上靖:《斗牛》,《文学界》1949年第12月号。
    ①(日)井上靖:《斗牛》,《文学界》1949年第12月号。
    ②(日)井上靖:《斗牛》,《文学界》1949年第12月号。
    ①燕京大学是20世纪上半叶4个美英基督教差会在北京开办的一所著名的教会大学。在1952年的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燕京大学被撤消。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教会大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示范与导向作用。因为它在体制、机构、计划、课程、方法乃至规章制度诸多方面,更为直接地引进西方近代教育模式,从而在教育界和社会上产生颇为深刻的影响。
    ①叶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学史现代卷》,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第369页。
    ①(日)松原新一等著:《战后日本文学史·年表》,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4月第1版,第323页。
    ②(日)小岛信夫:《美国学校》,《文学界》1949年9月号。
    ①(日)小岛信夫:《美国学校》,《文学界》1949年9月号。
    ②(日)小岛信夫:《美国学校》,《文学界》1949年9月号。
    ③(日)小岛信夫:《美国学校》,《文学界》1949年9月号。
    ④(日)小岛信夫:《美国学校》,《文学界》1949年9月号。
    ①(日)小岛信夫:《美国学校》,《文学界》1949年9月号。
    ②(日)小岛信夫:《美国学校》,《文学界》1949年9月号。
    ③(日)小岛信夫:《美国学校》,《文学界》1949年9月号。
    ④(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各等译:《菊与刀》,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19页。
    ⑤(日)小岛信夫:《美国学校》,《文学界》1949年9月号。
    ①(日)小岛信夫:《美国学校》,《文学界》1949年9月号。
    ②(日)小岛信夫:《美国学校》,《文学界》1949年9月号。
    ③(日)小岛信夫:《美国学校》,《文学界》1949年9月号。
    ④(日)小岛信夫:《美国学校》,《文学界》1949年9月号。
    ①(日)小岛信夫:《美国学校》,《文学界》1949年9月号。
    ②(日)小岛信夫:《美国学校》,《文学界》1949年9月号。
    ③(日)小岛信夫:《美国学校》,《文学界》1949年9月号。
    ④(日)小岛信夫:《美国学校》,《文学界》1949年9月号。
    ①(日)小岛信夫:《美国学校》,《文学界》1949年9月号。
    ②(日)小岛信夫:《美国学校》,《文学界》1949年9月号。
    ③(日)小岛信夫:《美国学校》,《文学界》1949年9月号。
    ④(日)小岛信夫:《美国学校》,《文学界》1949年9月号。
    ⑤(日)松原新一等著:《战后日本文学史·年表》,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4月第1版,第328页。
    ①(日)小岛信夫:《美国学校》,《文学界》1949年9月号。
    ②(日)小岛信夫:《美国学校》,《文学界》1949年9月号。
    ①(日)小岛信夫:《美国学校》,《文学界》1949年9月号。
    ②(日)小岛信夫:《美国学校》,《文学界》1949年9月号。
    ③(日)小岛信夫:《美国学校》,《文学界》1949年9月号。
    ④(日)小岛信夫:《美国学校》,《文学界》1949年9月号。
    ①(日)小岛信夫:《美国学校》,《文学界》1949年9月号。
    ①石原慎太郎:《太阳的季节》,《文学界》1955年7月号。
    ②石原慎太郎:《太阳的季节》,《文学界》1955年7月号。
    ③石原慎太郎:《太阳的季节》,《文学界》1955年7月号。
    ④石原慎太郎:《太阳的季节》,《文学界》1955年7月号。
    ①石原慎太郎:《太阳的季节》,《文学界》1955年7月号。
    ②石原慎太郎:《太阳的季节》,《文学界》1955年7月号。
    ③石原慎太郎:《太阳的季节》,《文学界》1955年7月号。
    ①石原慎太郎:《太阳的季节》,《文学界》1955年7月号。
    ②石原慎太郎:《太阳的季节》,《文学界》1955年7月号。
    ③石原慎太郎:《太阳的季节》,《文学界》1955年7月号。
    ①石原慎太郎:《太阳的季节》,《文学界》1955年7月号。
    ②石原慎太郎:《太阳的季节》,《文学界》1955年7月号。
    ③石原慎太郎:《太阳的季节》,《文学界》1955年7月号。
    ①石原慎太郎:《太阳的季节》,《文学界》1955年7月号。
    ①http://baike.baidu.com/view/299200.htm
    ①(日)开高健:《皇帝的新装》,《文学界》1957年12月号。
    ①(日)开高健:《皇帝的新装》,《文学界》1957年12月号。
    ②(日)开高健:《皇帝的新装》,《文学界》1957年12月号。
    ③(日)开高健:《皇帝的新装》,《文学界》1957年12月号。
    ④(日)开高健:《皇帝的新装》,《文学界》1957年12月号。
    ⑤(日)开高健:《皇帝的新装》,《文学界》1957年12月号。
    ⑥(日)开高健:《皇帝的新装》,《文学界》1957年12月号。
    ⑦(日)开高健:《皇帝的新装》,《文学界》1957年12月号。
    ①(日)开高健:《皇帝的新装》,《文学界》1957年12月号。
    ②(日)开高健:《皇帝的新装》,《文学界》1957年12月号。
    ①(日)开高健:《皇帝的新装》,《文学界》1957年12月号。
    ②(日)开高健:《皇帝的新装》,《文学界》1957年12月号。
    ①(日)开高健:《皇帝的新装》,《文学界》1957年12月号。
    ②(日)开高健:《皇帝的新装》,《文学界》1957年12月号。
    ③(日)开高健:《皇帝的新装》,《文学界》1957年12月号。
    ④(日)开高健:《皇帝的新装》,《文学界》1957年12月号。
    ⑤(日)开高健:《皇帝的新装》,《文学界》1957年12月号。
    ①(日)开高健:《皇帝的新装》,《文学界》1957年12月号。
    ②(日)开高健:《皇帝的新装》,《文学界》1957年12月号。
    ③(日)开高健:《皇帝的新装》,《文学界》1957年12月号。
    ④(日)开高健:《皇帝的新装》,《文学界》1957年12月号。
    ①(日)开高健:《皇帝的新装》,《文学界》1957年12月号。
    ①朱维之主编:《外国文学史》(亚非卷),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74页。
    ①朱维之主编:《外国文学史》(亚非卷),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81页。
    ②朱维之主编:《外国文学史》(亚非卷),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77页。
    ③《光明日报》2006年9月21日。
    ①王中忱:《存在的焦虑与灵魂的建构——大江健三郎的文学历程及其与西方文学思潮的关系》,《个人的体验》(卷首语),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9月第2版,第4页。
    ②大江健三郎著:《在小说的神话宇宙中探寻自我》,《我在暧昧的日本》,南海出版公司2005年11月第1版,第1页。
    ③大江健三郎著:《在小说的神话宇宙中探寻自我》,《我在暧昧的日本》,南海出版公司2005年11月第1版,第5页。
    ①朱维之主编:《外国文学史》(亚非卷),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第2版,第347页。
    ①大江健三郎著:《在小说的神话宇宙中探寻自我》,《我在暧昧的日本》,南海出版公司2005年11月第1版,第1页。
    ②大江健三郎著:《在小说的神话宇宙中探寻自我》,《我在暧昧的日本》,南海出版公司2005年11月第1版,第3页。
    ③(日)大江健三郎:《饲育》,《文学界》1958年1月号。
    ④(日)大江健三郎著:《掐去病芽,勒死坏种》,《群像》1958年6月号。
    ①(日)若槻泰雄著:《日本的战争责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294页。
    ②(日)大江健三郎著:《掐去病芽,勒死坏种》,《群像》1958年6月号。
    ③(日)大江健三郎著:《掐去病芽,勒死坏种》,《群像》1958年6月号。
    ①(日)大江健三郎著:《掐去病芽,勒死坏种》,《群像》1958年6月号。
    ②(日)大江健三郎:《饲育》,《文学界》1958年1月号。
    ③(日)大江健三郎:《饲育》,《文学界》1958年1月号。
    ④(日)大江健三郎著:《掐去病芽,勒死坏种》,《群像》1958年6月号。
    ⑤(日)大江健三郎著:《掐去病芽,勒死坏种》,《群像》1958年6月号。
    ①(日)大江健三郎著:《掐去病芽,勒死坏种》,《群像》1958年6月号。
    ②(日)大江健三郎:《饲育》,《文学界》1958年1月号。
    ③(日)大江健三郎:《饲育》,《文学界》1958年1月号。
    ④(日)大江健三郎:《饲育》,《文学界》1958年1月号。
    ⑤(日)大江健三郎著:《掐去病芽,勒死坏种》,《群像》1958年6月号。
    ①(日)大江健三郎著:《掐去病芽,勒死坏种》,《群像》1958年6月号。
    ②(日)大江健三郎著:《掐去病芽,勒死坏种》,《群像》1958年6月号。
    ③(日)大江健三郎著:《掐去病芽,勒死坏种》,《群像》1958年6月号。
    ④(日)大江健三郎著:《掐去病芽,勒死坏种》,《群像》1958年6月号。
    ①(日)大江健三郎著:《掐去病芽,勒死坏种》,《群像》1958年6月号。
    ②(日)大江健三郎著:《掐去病芽,勒死坏种》,《群像》1958年6月号。
    ①(日)松原新一等著:《战后日本文学史·年表》,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4月版,第355页。
    ②(日)大江健三郎:《饲育》,《文学界》1958年1月号。
    ③(日)大江健三郎:《饲育》,《文学界》1958年1月号
    ④(日)松原新一等著:《战后日本文学史·年表》,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4月版,第356页。
    ①指1967年夏,聚集在东京新宿车站前广场的青少年们。貌似嬉皮派,无独立的主张和思想,整日意志消沉,浑浑噩噩。
    ②转引自小田切進編:『芥川賞小事典』,文芸春秋社,昭和58年7月1日。第126页。
    ③松原新一:《战后日本文学史·年表》第578页。
    ①水田宗子:《日本现代女性文学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第12页
    ①谢志宇:《20世纪日本文学史——以小说为中心》,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281页。
    ①(日)柴天翔:《文学界》1964年4月号。
    ②(日)柴天翔:《文学界》1964年4月号。
    ③(日)柴天翔:《文学界》1964年4月号。
    ④(日)柴天翔:《文学界》1964年4月号。
    ⑤(日)柴天翔:《文学界》1964年4月号。
    ①(日)柴天翔:《文学界》1964年4月号。
    ②(日)柴天翔:《文学界》1964年4月号。
    ①(日)村上龙:《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群像》1976年第6期。
    ②(日)村上龙:《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群像》1976年第6期。
    ①(日)村上龙:《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群像》1976年第6期。
    ②(日)村上龙:《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群像》1976年第6期。
    ③(日)村上龙:《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群像》1976年第6期。
    ④(日)村上龙:《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群像》1976年第6期。
    ⑤(日)村上龙:《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群像》1976年第6期。
    ①(日)村上龙:《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群像》1976年第6期。
    ②(日)村上龙:《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群像》1976年第6期。
    ①(日)村上龙:《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群像》1976年第6期。
    ②(日)村上龙:《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群像》1976年第6期。
    ①(日)村上龙:《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群像》1976年第6期。
    ②(日)村上龙:《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群像》1976年第6期。
    ③(日)村上龙:《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群像》1976年第6期。
    ④(日)村上龙:《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群像》1976年第6期。
    ①(日)村上龙:《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群像》1976年第6期。
    ②(日)村上龙:《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群像》1976年第6期。
    ③(日)村上龙:《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群像》1976年第6期。
    ①(日)村上龙:《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群像》1976年第6期。
    ②(日)村上龙:《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群像》1976年第6期。
    ③(日)村上龙:《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群像》1976年第6期。
    ①(日)村上龙:《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群像》1976年第6期。
    ②(日)村上龙:《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群像》1976年第6期。
    ③(日)村上龙:《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群像》1976年第6期。
    ④(日)村上龙:《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群像》1976年第6期。
    ⑤(日)村上龙:《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群像》1976年第6期。
    ⑥(日)村上龙:《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群像》1976年第6期。
    ①(日)村上龙:《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群像》1976年第6期。
    ②(日)村上龙:《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群像》1976年第6期。
    ③(日)村上龙:《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群像》1976年第6期。
    ①(日)村上龙:《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群像》1976年第6期。
    ①(日)村上龙:《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群像》1976年第6期。
    ②(日)村上龙:《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群像》1976年第6期。
    ③(日)村上龙:《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群像》1976年第6期。
    ④(日)村上龙:《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群像》1976年第6期。
    ①(日)村上龙:《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群像》1976年第6期。
    ①彭树智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第503页。
    ①(日)水田宗子主编:《日本现代女性文学集作品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3。序言第15页
    ①清水良典《川上弘美备忘录—普通的“我”的去向》,《文学界》,1996.7.192-204页。
    ①肖霞:《突围与建构:论日本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文史哲》2010年第5期。
    ①《外国文艺》2008年第2期。
    ①转引陈世华《直面社会和人性:2009年日本文坛回顾》,《译林》2010年第二期
    ①多和田葉子『衣服としての日本語』講談社1996第209页
    ①(Moken)生活在马来半岛以西的丹老群岛周围的海上的少数民族。
    ②『「犬婿入り」について』,『カタコトのうわごと』,青土社1999
    ①『捜神記』巻14-2(通巻341話)高辛氏の王が、「夷狄の将軍の首を取った者には姫を与える」と、約束する。飼い犬の盤瓠(ばんこ)が敵将の首を取って来たので、やむをえず王は姫を与える。盤瓠と姫は山に入って暮らし、六男六女ができる。(《搜神记》的日译本)
    ②『日本の昔話』上稲田浩二編ちくま学芸文庫1999分限者の娘が犬を婿として、山奥で暮らす。娘は毎日、犬の首に金をつけ、犬は里に下りて米を買って来る。ある日、鉄砲撃ちが犬を殺し、山奥へ入って娘の夫になる。二人の間には子供が七人できる。何年もたってから、夫が「実は、わしが犬を殺した」と打ち明ける。娘は怒り、夫を包丁で突き殺して犬の仇を討つ。だから「七人の子をなすとも、女に気を許すな」と言う(兵庫県美方郡温泉町海上)。
    ③『南総里見八犬伝』八房の体毛は白に黒が混じり、首から尾まで八ヵ所の斑毛(ぶち)になっていた。八房は伏姫を背負って富山に入り、伏姫は八房の気を受けて懐胎した。伏姫の死後、一年~十七年を経て、相次いで八人の犬士が誕生したが、彼らの身体には一つずつ、牡丹花型の黒い痣(あざ)があった。
    ①《入赘的狗女婿》,《日本现代女性文学集》上海译文出版社第224页
    ②《入赘的狗女婿》,《日本现代女性文学集》上海译文出版社第220页
    ①《入赘的狗女婿》,《日本现代女性文学集》上海译文出版社第221页
    ①《入赘的狗女婿》,《日本现代女性文学集》上海译文出版社第231页
    ②《入赘的狗女婿》,《日本现代女性文学集》上海译文出版社第232页
    ③《入赘的狗女婿》,《日本现代女性文学集》上海译文出版社第239页
    ④《入赘的狗女婿》,《日本现代女性文学集》上海译文出版社第241页
    ①李银河。《女性主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
    ①《入赘的狗女婿》,《日本现代女性文学集》上海译文出版社第223页
    ②转引王中忱《边缘意识与小说方法》。《广岛札记》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5
    ①互联网《百科名片》。
    ①(日)柳美里:《家庭电影》,《群像》1996年12月号第245页。
    ②(日)柳美里:《家庭电影》,《群像》1996年12月号第251页。
    ③(日)柳美里:《家庭电影》,《群像》1996年12月号第222页。
    ④(日)柳美里:《家庭电影》,《群像》1996年12月号第261页。
    ①(日)柳美里:《家庭电影》,《群像》1996年12月号第215页。
    ②(日)柳美里:《家庭电影》,《群像》1996年12月号第258页。
    ①郭之纯:《别什么都视为低俗》,《环球时报》2007年11月6日。
    ①(日)丝山秋子:《在海浪上等待》,《文艺春秋》2006年9月号。第386页
    ①(日)丝山秋子:《在海浪上等待》,《文艺春秋》2006年9月号。第380页。
    ①《日本畅销小说选》封底介绍,《日本畅销小说选》,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②(日)丝山秋子:《在海浪上等待》,《文艺春秋》2006年9月号。第383页。
    ③(日)丝山秋子:《在海浪上等待》,《文艺春秋》2006年9月号。第398页。
    ④(日)丝山秋子:《在海浪上等待》,《文艺春秋》2006年9月号。第399页
    ⑤(日)丝山秋子:《在海浪上等待》,《文艺春秋》2006年9月号。第394页
    ⑥(日)丝山秋子:《在海浪上等待》,《文艺春秋》2006年9月号。第394页
    ①(日)丝山秋子:《在海浪上等待》,《文艺春秋》2006年9月号。第382页。
    ②(日)丝山秋子:《在海浪上等待》,《文艺春秋》2006年9月号。第386页。
    ③(日)丝山秋子:《在海浪上等待》,《文艺春秋》2006年9月号。第386页。
    ④(日)丝山秋子:《在海浪上等待》,《文艺春秋》2006年9月号。第387页。
    ①(日)丝山秋子:《在海浪上等待》,《文艺春秋》2006年9月号。第387页。
    ②(日)丝山秋子:《在海浪上等待》,《文艺春秋》2006年9月号。第397页。
    ③(日)丝山秋子:《在海浪上等待》,《文艺春秋》2006年9月号。第397页。
    ①(日)《芥川·直木奖宣言》,《文艺春秋》1935年1月号。
    ①(日)《芥川·直木奖宣言》,《文艺春秋》1935年1月号。
    ②(日)《芥川·直木奖宣言》,《文艺春秋》1935年1月号。
    ①菊池宽《文艺春秋》1935年9月号《话的屑笼》
    ②『芥川賞文壇残酷物語』『小説新潮』1964年1月2月号
    ①转引自《芥川奖小事典》(昭和58年7月)。
    ①(日)《芥川·直木奖宣言》,《文艺春秋》1935年1月号。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德)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莫邦富.日本现代派作家:开高健[J].译林.1980(1).
    [4]何少贤.日本八十一届芥川奖得奖者作品简介[J].外国文学动态.1980(2).
    [5]叶渭渠.日本当代文学趋向[J].当代文学.1981(2).
    [6]莫邦富.吉田熙生谈日本现当代及研究情况[J].外国文学动态.1981(10).
    [7]李德纯.战后日本文学[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
    [8]李明非.论井上靖的小说创作[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2(1).
    [9]唐月梅.七十年代日本现代主义的几个新流派[J].日本文学.1982(1).
    [10]唐月梅.开高健[J].世界文学.1983(2).
    [11]李弥东.“芥川奖”获奖作品全集[M].读书.1983(11).
    [12]高海宽.1982年日本文坛回顾[J].外国文学动态.1983(3).
    [13]何少贤.日本“私小说”创作及评论概况[J].外国文学动态.1983(3).
    [14]莫邦富.日本文学的又一新倾向:刻画精神孤立的人[M].外国文学动态.1984(2).
    [15]莫邦伟.1983年日本文坛掠影[J].译林.1984(2).
    [16]平献明.战后日本现实主义文学及主要作家[J].日本研究.1985(1).
    [17]何少贤.1984年日本文学简况[J].外国文学动态.1985(4).
    [18]夏刚.芥川奖五十年回顾[J].外国文学动态.1986(2).
    [19]尚侠等.大冈小说的美学构成及其价值[J].日本文学.1986(3).
    [20]兰明.战后日本文学论争的第一个“热点”:“主体性”论争[J].文学研究参考.1986(10).
    [21]王敏.日本儿童文学中的童心主义[J].外国文学研究.1986(3).
    [22]文洁若.1985年的日本文学[J].日本文学.1986(2).
    [23]陈泓.开高健浅论[J].外国文学.1987(6).
    [24]陈泓.试论安部公房[J].日本研究.1987(4).
    [25]李德纯.战后日本文学[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26]高海宽.回顾1987年日本文坛[J].外国文学动态.1988(5).
    [27]李德纯.物欲世界中的异化:日本“都市文学”剖析[J].世界博览.1989(4).
    [28]唐月梅.日本内向文学的新倾向[J].中国文化报.1989,8.
    [29]何少贤.日本纯文学“断流”意味着什么[J].文艺报.1989,9.
    [30]张玲.日本大众文学的发展与变迁[J].日本研究.1989(1).
    [31]丛文.大冈文学与宗教文化[J].外国问题研究.1990(2).
    [32]孟庆枢编.日本近代文艺思潮与中国现当代[M].上海: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
    [33]常海青.试论芥川奖的倾向性[J].外国问题研究.1992(01).
    [34]平献明.日本当代文学史[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
    [35]宿久高.日本文学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
    [36]刘振瀛.日本文学史话[M].商务印书馆,1995.
    [37]叶渭渠.日本古代文艺思潮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38]何乃英.日本当代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9]德)阿多诺.美学理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0]王向远.中日现当代比较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41]叶琳等.现代日本文学批评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42](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43]张辉.审美现代性批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4]张福贵,靳丛林.中日近现当代关系比较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
    [45]卞崇道等.跳跃与沉重——二十世纪日本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46]叶渭渠,唐月梅.20世纪日本文学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47]平献明.论战后日本新戏作派文学[J].日本研究.1991(3).
    [48]张玲.日本大众文学的发展与变迁[J].辽宁大学学报.1990(1).
    [49]周晓燕.向世界展现日本文学之美[J].真善美.1990(3).
    [50]孟庆枢.文化转型时期的文学史重构:日本文学史研究之管见[J].戏剧文学.1995(1).
    [51]尚侠.日本90年代文学鸟瞰[J].文艺报.1991年6月1日.
    [52]何少贤.论日本私小说[J].外国文学评论.1996(2).
    [53]常海青.试论芥川奖的倾向性[J].外国问题研究.1992(1).
    [54]刘宝霞.从日本语言文学透视日本的开放型文化[J].日本研究.1992(3).
    [55]叶渭渠.日本艺术美的主要形态[J].日本学刊.1992(5).
    [56]孙树林.从1992年日本最新文学用语看当今日本文坛[J].日本学刊.1993(3).
    [57]孙树林.从93年日本最新文学用语看当今日本文坛[J].外国文学评论.1993(4).
    [58]朱自强.二十世纪日本少年小说纵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4(6).
    [59]平献明.日本文学研究三十年[J].日本研究.1994(3).
    [60]迟军.宫本辉随笔散文选评[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5(4).
    [61]周乐诗.边缘的对位:日本传统的文学与女性[J].东方丛刊.1995(2).
    [62]何乃英.日本当代文学发展轨迹及其特点[J].河北大学学报.1996(2).
    [63]叶渭渠.安部公房与日本存在主义[J].外国文学.1996(3).
    [64]霍士富.大江反战意识的剖析:评〈饲育〉和〈拔芽杀仔〉[J].西北大学学报.1997(4).
    [65]奚欣华.权威的日本现当代奖芥川奖和直木奖[J].外语教学.1997(2).
    [66]刘振生.浅论石川达三的〈苍氓〉[J].外国问题研究.1998(2).
    [67]刘英.才情之作:评价第116界芥川奖获奖作品〈家庭戏〉[J].东北亚论坛.1998(3).
    [68]魏大海.九十年代初日本文学印象[J].外国文学动态.1998(6).
    [69]何宝年.部落民文化的时代审视:评中上健次的小说《岬角》[J].外国文学研究.1999(4).
    [70]叶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学史[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71]白晓煌.1999年日本文学回眸[J].北京:博览群书.2000(3).
    [72]何少贤.试论日本的后现代主义小说[J].国外文学.2000(1).
    [73]杨恩寰,梅宝树.艺术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74]张立文主编.东亚的转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5]刘春英.日本当代女作家隔岸观[J].长春:日本学论坛.2001(1).
    [76]周晓萍.日本女作家:反叛封建家族制[N].环球时报.2001,6.
    [77]宿久高.日本文学的“超政治性”摭议:以古代文学为中心[J].日本学论坛.2001(3).
    [78]费建华李先瑞.试论日本私小说中的“自我”[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2001(1).
    [79]饶芃子、王琢编.中日比较文学研究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80]王向远.东方各国文学在中国[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81]王向远.比较文学学科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82]刘炳范.战后日本文化与战争认知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83]林少阳.“文”与日本的现代性[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84]王琢.想象力论——大江健三郎的小说方法[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85]王新新.大江健三郎的文学世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86]李文.日本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87]何乃英主编.探索与开拓——东方文学论文选[M].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88]武德庆.以悲为美的审美情趣:日本文学理念“物哀”试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5).
    [89]臧运发.日本文学研究的文化视野[J].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6).
    [90]宋凤军.日本悲哀之美内涵的解读[J].大连:渤海大学学报.2004(3).
    [91]谢志宇.20世纪日本文学史——以小说为中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92]张文弘.芥川文学“野性美”根源初探[J].大同: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4).
    [93]王宗杰.试论当代日本女性文学的特征[J].长春: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5(5).
    [94]李讴林.安部公房前期作品初探[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5).
    [95]施小炜.“他人就是暴力”:漫话第133届芥川直木二奖[J].译林.2005(6).
    [96]于长敏.第136届芥川奖获奖作品解读[J].日本学论坛.2007(1).
    [97]徐明真.论村上龙的文学转型[J].外国文艺.2007(1).
    [98]杨冬.文学理论—从柏拉图到德里达[M].长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99]于长敏.菊与刀:解密日本人[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9.
    [100]李德纯.变化巨大战后日本文学回顾总结.中华读书报[N]。2010,4,20.
    [101]肖霞.突围与建构:论日本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J].文史哲.2010(5).
    [102]李德纯.战后日本文学史论[M].译林出版社,2010.
    [103]于长敏.管窥日本—从日本民间文学看日本民族文化[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0.
    [104]孙雪净.远藤周作笔下的神甫形象[J].东北师大学报.2011年(2).
    [105]王玉英、刘研.芥川奖获奖作品与女性话语的建构[J].外国问题研究.2012(01).
    [106]平野謙、山本健吉.現代日本文学論争史[M].未来社.1956.
    [107]丸山真男.日本の思想[M].筑摩新書.1962(4).
    [108]真下五一.芥川賞の亡者たち[M].R出版社,1971.
    [109]国文学解釈と鑑賞特集·新世代の作家たち.[J],至文堂1973,5.
    [110]国文学解釈と鑑賞特集·現代作家と文体.[J]至文堂1976,4.
    [111]奥野健男.奥野健男作家論集.(第五巻)[M].泰流社,1978.
    [112]永井竜男.芥川賞の研究―芥川賞のウラオモテ[M].日本ジャーナリスト専門学院.1979.
    [113]津田孝.現代文学進路[M].新日本出版社,1979,3.
    [114]永井龍男ら.芥川賞の研究—芥川賞のウラオモテ[M].みき書房.1979
    [115]日本文学全史[M].学燈社.1979.
    [116]童斌.日本的新作家与新作品[J].外国文学研究.1980(3).
    [117]松原新一等.日本战后文学史·年表[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118]小田切進.芥川賞小事典[M].文芸春秋社,1983(昭和58,7,1).
    [119]大江健三郎.新しい文学のために[M].岩波新書,1988,1.
    [120]溝川徳二.芥川直木賞受賞者総覧―生いたち栄光のプロフィール[M].教育社,1990.
    [121]柄谷行人.終焉をめぐって[M].福武書店,1990,9.
    [122]鈴木貞美著.現代日本文学の思想[M].五月書房,1992,12.
    [123]テツオナジタ,前田愛,神島二郎.戦後日本の精神史[M].岩波書店,1992(6).
    [124]前田愛.近代読者の成立[M].岩波書店,1993.
    [125]長谷川泉.芥川賞事典[M].至文堂,1993.
    [126]佐藤健一等.战后五十年(昭和20年-平成6年).国文学(J).学灯堂,1995.(7)
    [127]伊藤整.日本文壇史13颓唐派の人たち[M].岩波書店,1996.
    [128]千叶宣一.日本现代主义的比较文学研究[M].叶渭渠编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29]井上靖.井上靖文集[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130]渡辺澄子.日本近代女性文学論[M].世界思想社,1998.
    [131]小森陽一.〈ゆらぎ〉の日本文学[M].日本放送出版協会,1998,9.
    [132]浅田彰.大衆文学化する純文学(J).voice.1998(11).
    [133]五十岚昌行.日本文化论教程[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134]新研究資料現代日本文学.(第Ⅰ~Ⅳ巻).明治書院[M],2000.
    [135]亀井秀雄.明治文学史[M].岩波書店2000.3.
    [136]福田和也.作家の値打ち[M].飛鳥新社2000.
    [137]浅井清ら.新研究資料現代日本文学[M].(第一巻).明治書,2000.
    [138]藤田徳太郎.日本文学の精神と研究史[M].玄海書房,2001(昭和13年9月版).
    [139]水田宗子主编.日本现代女性文学集作品卷[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140]松浦壮一.日本儿童文学的现状及21世纪展望[J].文教资料.2001(2)
    [141]長嶋有.猛スピードで母は[J].文芸春秋2001(3).
    [142]片山晴夫.文学史を越えて[M].響文社,2001.
    [143]堤輝男著.文学と教育のかけ橋―芥川賞作家長谷健の文学と生涯[M].文芸社.2002.
    [144]高根泽纪子.加藤幸子的感觉世界[J].世界文学,2002(4).
    [145]芥川賞全集.(1—19巻)[M].文芸春秋,2002.
    [146]堤輝男.文学と教育のかけ橋―芥川賞作家長谷健の文学と生涯[M].文芸社,2002.
    [147]大道珠貴.しょっぱいドライブ[J],『文芸春秋』2002.9
    [148]絓秀実.革命的な、あまりに革命的な[M].作品社,2003.
    [149]前田愛.近代文学の女たち[M].岩波書店2003年7月第一刷.
    [150]大森望,豊崎由美.文学賞メッタ切り![M].パルコ.2004.
    [151]豊田健次.それぞれの芥川賞.文春新書[M],2004(平成16,2).
    [152]川西政明.小説の終焉[M].岩波新書,2004.
    [153]鈴木貞美.日本の文化ナショナリズム[M].平凡社,2005.
    [154]阪井敏郎.芥川賞の若者の深層心理―“綿矢金原白岩玄世代”と“石原村上世代”間の断層[M].文芸社,2005.
    [155]絓秀実著.1968年[M].筑摩新書,2006.
    [156]糸山秋子.沖で待つ.文芸春秋[J]2006,9.
    [157]柄谷行人.日本近代文学の起源[M].講談社,2006(32).
    [158]安丸良夫著.現代日本思想論[M].岩波書店,2006,12(4).
    [159]大森望,豊崎由美.文学賞メッタ切り![M].パルコ,2007.
    [160]大沢真幸.戦後の思想空間[M].筑摩新書2007(5).
    [161]大森望,豊崎由美.文学賞メッタ切り![M].株式会社パルコ,2008.
    [162]子安宣邦.昭和とは何であったか[M].藤原書店,2008.
    [163]鹈饲正树.战后日本的大众文化[M].苑崇利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64]山本七平.何为日本人[M].崔世广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0.
    [165]塩澤実信.戦後出版史―昭和の雑誌作家編集者[M].小田光雄(編集).論創社,2010.
    [166]大前研一.日本的未来[M].候为译.青岛:青岛出版社.2011.
    [167]市川真人.芥川賞はなぜ村上春樹に与えられなかったか―擬態するニッポンの小説[M].幻冬舎.2010,7.
    [168]加藤嘉一.日本的逻辑[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169]高橋一清.私が出会った芥川賞直木賞作家たち[M],集英社文庫.2012.
    [170]大森望,豊崎由美.文学賞メッタ斬り![M],パルコ2012.
    [171]吉田壽.芥川賞作家三浦哲郎作風と文学の旅[M].新潮文庫,2012.
    [172]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173]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