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市民社会发展中的政府自觉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的现代化起步比世界现代化大约晚了一个世纪,作为现代化的“迟—外发型”国家,建国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主要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进行。进入20世纪80年代,这种“国家构建”的现代化模式遭遇到了普遍的质疑和诟病。中国学者和政府开始自觉转变思想,自上而下开展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培育中国市民社会,从另一种途径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在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市民社会作为重要的推动力量越来越受到学者和政府的关注。然而,政府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界限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的政府和学者。本文认为,市民社会发展遵循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历史不可逾越性;同时,市民社会在当代之所以复兴是因为它从政治性、经济性和社会性角度满足了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功能需求。这两点是市民社会发展的共性特征。另外,市民社会发展也会因国情不同表现出差异化的个性特征。中国市民社会不同于西方,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本质属性和转型期的特征要求我国所培育的市民社会必然与西方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市民社会与政府间的关系,特别是政府管理市民社会的职能界限问题一直也是国外学者和政府关注的问题,西方市民社会的发展史既是市民社会自身的成长史,也是政府管理市民社会的实践史以及政府理论的发展史。本文在总结、分析、借鉴西方政府管理市民社会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在对市民社会发展规律探寻的基础上,认为中国政府应该在结合市民社会发展共性和国别发展个性的基础上,构建起自己的政府理论并开展创造性的实践。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如果认识发生偏差,主体能动性越强,对实践结果的负面影响就越大,为此,本文主张政府应该是自觉的政府,政府在以人类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指向,主动认识和掌握社会发展及自身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政府与社会双向自觉的良性互动下,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推动社会进步的行为。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市民社会历史阶段发展以及政府阶段行为特征的基础上,挖掘出了中国市民社会的特色以及政府管理市民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双重管理体制问题、立法问题等等,提出中国政府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自觉认识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和现阶段基本国情,靠观念认识和实践领域改革的双重引导、扶持和监管中国市民社会的良性发展,加快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in China started about a century late than developedcountries. As a late-outside-driven country,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since theestablishment of new China was mainly driven by the enforcement of government.When time came to1980s, the modernization format constructed by the governmentwas doubted and criticized. Then, in order to develop political democracy, balance theshortcoming of state-planed economy, satisfy the spiritual needs of culture and religion,scholars and government began to change their ideas, and top-down model political,economic, and social system reform were developed. This kind of system reformprovided much nutri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ized society in China, which becamea key force driving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in China.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development of civilized society should follow the objective principles of human history.The essence of civilized society lies in the production relation under certain productionforce, in which some historical certainty exists. In terms of politics, economics, andsociety, the renaissance of civilized society in modern days meets the functional needsof social development, which is also a common characteristic of all countriesdeveloping civilized society. However, there ar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becauseof different national conditions.
     China is a socialist country at an initial stage with its own social nature andtran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refore, the civilized society in China varies from that ofwestern countries. The history of western civilized society embodies the development ofcivilized society itself, the practice of government management on civilized society, andthe evolution of government theories. Based on the summary, analysis, and introduction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overnment management on civilized society in west, theresearch on the law of civilized society, and the observat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Chinese government and civilized society,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re should be acivilized socie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mbining common principles andnational characters and constructing China’s own government theory and practice.Inevitably, the effect of recognition on practice is a double-edged sword. The socialpractice without scientific theoretical guidance is blind and disastrous. Therefore, thepaper holds that the government without right recognition is lack of self-consciousness.The government shall be with self-consciousness, contributing to the human freedom,recognizing and comprehending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society and government.Under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of between government and society, the government usesscientific governance approaches to organize social public issues, supporting thecomprehensiv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social development. The paper examines the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of civilized society in China, analyzes its counterpartgovernment act characteristics, reveals the Chinese civilized society features and itsproblems in terms of government management on civilized society, such as doublemanagement, legislation, and concludes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hall activelycultivate its subjective force, recognize the common principles of social developmentand the Chinese national and social condi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theoreticalcognition and the practical field, introduces, supports, and supervises the positivedevelopment of civilized society in China, expedites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andfinally realizes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freedom.
引文
①邓正来.国家与社会[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22页。
    ②郑芸.现代化视野中的早期市民社会一苏州市民公社个案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53页。
    ①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8-3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32-33页。
    ①乔耀章.政府理论[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页。
    ②毛泽东选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2页。
    ③参阅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①俞可平.社会主义市民社会:一个新的研究课题[J],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何增科.全球公民社会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2年第3期;张立.试论“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在现实中国的实践[J],理论导刊,2009年第2期;袁则文.新自由主义与市民社会发展[J],国际观察,2008年第4期;吉永生.市民社会、善治与政府机构改革[J],政治学研究,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周玉琴.公民社会:制约政府权力的第三道防线[J],行政论坛,2007年第5期。
    ②张康之,张乾友.对“市民社会”和“公民国家”的历史考察[J],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方朝晖.市民社会的两个传统及其在现代的汇合[J],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张健.释放与覆盖: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生成逻辑与演进范式[J],理论与改革,2005年第6期;马拥军.“市民社会”,“公民社会”,还是“城市社会”?—生活哲学视野中的“城市社会”理论[J],东岳论丛,2010年第11期;伍俊斌.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互动维度下的中国市民社会建构[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
    ①雷晓明.市民社会、社区发展与社会发展—兼评中国的社区理论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5(2)。
    ②王新生.市民社会概念的三重意蕴[J],学海,2000(1)。
    ③韩克庆.市民社会: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再检视[J],天津社会科学,2002(3)。
    ④何平,杨仁忠.论市民社会观念的当代转换及其社会历史地位[J],求索,2007(9);易承志.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回溯[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5)。
    ⑤杨巧蓉.西方市民社会理论模式论析—以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为主线[J],齐鲁学刊,2011(2)。
    ⑥王玉琼,唐桦.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社团视角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9)。
    ⑦何军,陶斯文.市民社会理论视角下社会团体与社会稳定[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2);何萍.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与市民社会[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3);陈锦文.基层政府管理与群众自治良性互动的思考—基于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分析[J],长白学刊,2011(2);张翠.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视域中的市民社会—哈贝马斯审议民主理论的策源地[J],山东社会科学,2010(8)。
    ⑧蔡拓.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J],天津社会科学,1997(3);张立.试论“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在现实中国的实践[J],理论导刊,2009(2);徐元善,孙台维.市民社会视阙下我国乡镇政府决策伦理的构建[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2);周联兵.中国市民社会特殊性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2(2)。
    ①朱英.市民社会的作用及其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成败[J],天津社会科学,1998(2);李海青.现代民主:运作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J],哲学研究,2009(9);龚群.论市民社会对现代国家的作用[J],天津社会科学,2004(4);周玉琴.公民社会:制约政府权力的第三道防线[J],行政论坛,2007(5);张青国.论市民社会是民主发展的基础和动力[J],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伍俊斌.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互动维度下的中国市民社会建构[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3);吴自斌.市民社会: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动力[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何历宇.市民社会的成长是政治知识化的社会基础[J],学习与探索,2008(1)。
    ②戚衍.关于市民社会若干问题的思考天津社会科学[J],1993(5)。
    ③蔡拓.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J],天津社会科学,1997(3);周建国.城市化进程中市民社会的培育和发展[J],社会科学辑刊,2001(5);黄川.论市民社会的本质[J],现代法学,1995(4);陈晏清,王新生.市民社会观念的当代演变及其意义[J],南开学报,2001(6);钭晓东.市民社会理论研究基点的展开及其在中国语境中的应用性研究[J],浙江学刊,2007(4)。
    ①万希平.论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崛起与人们精神世界的变化[J],广西社会科学,2007(3);万希平.市民社会崛起与精神世界变化[J],理论探讨,2007(2);何萍.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与市民社会[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3);马长山.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法治的基础和界限[J],法学研究,2001(3);雷晓明.市民社会、社区发展与社会发展—兼评中国的社区理论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5(2);应德平.市民社会及其约束力的利用[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9)。
    ②何永红,黄鹏.以社会制约政府—兼论市民社会在我国的意义[J],社会主义研究,2000(2);徐俊忠.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辨析[J],广东社会科学,1990(3);龚群.论市民社会对现代国家的作用[J],天津社会科学,2004(4);程乃胜.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J],学术界,2006(2);黄伊梅.市民社会的现代意义[J],学术研究,2000(9);冯玉.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J],学术论坛理论月刊,2004(12)。
    ③何军,陶斯文.市民社会理论视角下社会团体与社会稳定[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12);龚群.论市民社会对现代国家的作用[J],天津社会科学,2004(4);包国宪,潘旭.“新三元结构”与公民社会发展—从政府体制改革的视角分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④伍俊斌.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互动维度下的中国市民社会建构[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3);李海青.现代民主:运作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J],哲学研究,2009(9);黄川.论市民社会的本质[J],现代法学,1995(4)。
    ⑤白立强.究竟是“社会国家化”还是“国家社会化”?—从马克思“国家—社会”结构理论看当代中国“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J],理论探讨,2007(2)。
    ①邓正来.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框架的反思与批判[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3)。
    ②王桂云.服务型政府构建的路径选择—基于公民社会框架下的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③胡万钟.论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的对立和统一[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0(3)。
    ④俞田荣.“市民社会”批判及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J],浙江社会科学,2002(5);伍俊斌.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中的中国市民社会建构[J],福建论坛,2006(1)。
    ⑤何永红,黄鹏.以社会制约政府—兼论市民社会在我国的意义[J],社会主义研究,2004(2)。
    ⑥郁建兴,吕明再.治理: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理论的再出发[J],求是学刊,2003(4);张勤,刘含丹.构建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的合作互动机制,新视野,2008(6)。
    ⑦俞田荣.“市民社会”批判及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J],浙江社会科学,2002(5);聂华林,王桂云.公民社会视角下的服务型政府构建:功能定位与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家,2011(9)。
    ⑧王桂云.服务型政府构建的路径选择—基于公民社会框架下的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5);郁建兴.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当代可能性[J],文史哲,2003(1)。
    ⑨孔娜娜,陈伟东.公民社会的生长机制:政府与社会合作—以老旧城区社区物业服务为解读对象[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4)。
    ①白立强.究竟是“社会国家化”还是“国家社会化”?—从马克思“国家—社会”结构理论看当代中国“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J],理论探讨,2007(2);高峰.市民社会:当代中国社会学研究的主题[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②侯瑞雪.市民社会与法治观的转向—以“国家—社会”框架为基点的分析[J],河北法学,2012(12)。
    ③高峰.市民社会:当代中国社会学研究的主题[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④朱宝信.论我国当前的“市民社会”[J],北京社会科学,1995(4);李拥军.论市民社会的权利—对个人、社会、国家权利关系的一种解析[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4);龚群.论市民社会对现代国家的作用[J],天津社会科学,2004(4)。
    ⑤王桂云.服务型政府构建的路径选择—基于公民社会框架下的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包国宪,潘旭.“新三元结构”与公民社会发展—从政府体制改革的视角分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⑥张健.释放与覆盖: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生成逻辑与演进范式[J],理论与改革,2005(6)。
    ①万希平.市民社会崛起与精神世界变化[J],理论探讨,2007(2)。
    ①[意]安东尼奥·葛兰西.葛兰西文选[M],宋洪训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74页。
    ②邓正来,[美]J.C.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47页。
    ③[美]唐·E.艾伯利主编.市民社会基础读本—美国市民社会讨论经典文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83页。
    ④[美]唐·E.艾伯利主编.市民社会基础读本—美国市民社会讨论经典文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58页。
    ①[美]唐·E.艾伯利主编.市民社会基础读本—美国市民社会讨论经典文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330页。
    ②[美]唐·E.艾伯利主编.市民社会基础读本—美国市民社会讨论经典文选[C],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52-176页。
    ③[美]唐·E.艾伯利主编.市民社会基础读本—美国市民社会讨论经典文选[C],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77-226页。
    ④刘明珍选编.公民社会与治理转型—发展中国家的视角[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3-25页。
    ⑤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30-150页。
    ①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87-319页。
    ②金成国.21世纪韩国社会发展模式及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再构成[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2期。
    ③刘明珍选编.公民社会与治理转型—发展中国家的视角[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43-81页。
    ④刘明珍选编.公民社会与治理转型—发展中国家的视角[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82-94页。
    ①刘明珍选编.公民社会与治理转型—发展中国家的视角[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2-165页。
    ②刘明珍选编.公民社会与治理转型—发展中国家的视角[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141-153页,170-190页。
    ③刘明珍选编.公民社会与治理转型—发展中国家的视角[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4-169页。
    ①邓正来,J.C.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401-419页。
    ②邓正来,J.C.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420-443页。
    ③邓正来,J.C.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371-401页。
    ①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56-57页。
    ②袁祖社.“全球公民社会”的生成及文化意义—兼论“世界公民人格”与全球“公共价值”意识的内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③邓正来,[美]J.C.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2-11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②[美]尼尔·丁·斯梅尔塞.社会科学的比较方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9卷,第1版,人民出版社,第131页。
    ①[美]尤劳.政治行为论[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22页。
    ②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272页。
    ③辞源(修订本)[M],第三分册,香港: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263页。
    ④[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M],文军(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
    ⑤孙晓莉.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2页。
    ③参阅文军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经典传统与当代转向[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①[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5页。
    ②张康之、张乾友.对“市民社会”和“公民国家”的历史考察[M],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3)。
    ③查尔斯·泰勒.呼求市民社会[A].张琢.当代中国社会学[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5页。
    ④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29页。
    ⑤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97页。
    ①Cf. Zygmunt Bauman,Socialism,The Active Utopia London: George Allen&Unwin Ltd,1976,65-66.
    ②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29页。
    ③Jean L.Cohen,Andrew Arato.Civil Society Political Theory[J].Cambridge,Massachusetts/London:TheMIT Press,1992.](P9)
    ①何增科.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93页。
    ①何增科.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85页。
    ②乔耀章.政府理论[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①参阅谢庆奎.政府学概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
    ②乔耀章.政府理论[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8页。
    ①邓初民.新政治学大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10页。
    ②乔耀章.政府理论[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382页。
    ②参阅宋锦添.自觉能动性研[M],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6-82页。
    ①乔耀章.政府理论[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8-4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7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10-41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1页。
    ③M. Riedel,The Concept of ‘Civil Society’and the Problem of its Historical Origin,in Z.A.Peleynski,ed. The State and Civil Society,p3—4。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9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88,130-131页。
    ②参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3-104页。
    ③参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3-10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5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页。
    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0页。
    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4页。
    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4-55页。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9页。
    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2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8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热敏出版社,1995年版,第7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8-30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
    ①唐娟.政府治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0页。
    ②唐娟.政府治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68页。
    ③The marketization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civil society at risk?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64(2):132-140.
    ①[古罗马]西塞罗.西塞罗三论[M],徐奕春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59、160页。
    ②陈武雄.志愿服务的理念与实务[M],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版。
    ①Philip Kotler, Strategic Marketing for Noprofit Organization, Prentice-Hall, EnglewoodCliffs,N.J.1991,p427.
    ②参阅唐娟.政府治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5-366页。
    ③[法]埃米尔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渠东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
    ①[美]托马斯·潘恩.潘恩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页。
    ②[美]托马斯·潘恩.潘恩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页。
    ③[美]托马斯·潘恩.潘恩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页。
    ④[美]托马斯·潘恩.潘恩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页。
    ①[美]托马斯·潘恩.潘恩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页。
    ②[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60页。
    ③[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621页。
    ④[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89页。
    ⑤[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87页。
    ①[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54页。
    ②[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16页。
    ③[美]罗伯特·A.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M],顾昕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
    113页。
    ④[美]罗伯特·A.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M],周军华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①潘小军.从托克维尔到哈贝马斯:探寻法治的社会基础[J],法学论坛,2005(3)。
    ①[美]保罗·A·萨缪尔森.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1142页。
    ①[美]张伯伦.垄断竞争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77-79页。
    ③Tibor Scitovsky. Two Concepts of External Economies[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62,No.2.(Apr,1954):143-151.
    ④王俊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7页。
    ⑤[美]约瑟夫·斯蒂格利兹.政府经济学[M],春秋出版社,1988年版,第206页。
    ①张馨.公共财政论纲[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版,第609页。
    ②[美]约瑟夫·斯蒂格里兹.政府经济学[M],春秋出版社,1988年版,第25页。
    ①转引自毛寿龙.中国政府功能的经济分析[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版,第96-97页。
    ②[美]保罗·A·萨缪尔森.经济学[M],高鸿业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1194页。
    ③参阅[美]萨缪尔森.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第1992年版,第1189页。
    ④[美]查尔斯·沃达夫.市场与政府[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年版,第56页。
    ①[美]丹尼斯·穆勒.公共选择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3页。
    ①参阅陈南华.寻找非营利组织存在的理论依据[J],福建论坛,2005(10)。
    ①[美]莱斯特M.萨拉蒙.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M],田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34页。
    ②[美]莱斯特M.萨拉蒙.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M],田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47-50页。
    ①[美]莱斯特M.萨拉蒙.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M],田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51页。
    ①[美]莱斯特M.萨拉蒙.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M],田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51页。
    ①[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254页。
    ①[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272页。
    ②[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284页。
    ③[英]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371-372页。
    ①晏智杰.西方经济学说史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8-39页。
    ①晏智杰.西方经济学说史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8页。
    ②[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劝说集[M],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239页。
    ③[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徐毓枬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70页。
    ④[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徐毓枬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02页。
    ⑤[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552页。
    ①[英]贝弗里奇.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版。
    ①[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M],张瑞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6-39页。
    ②[英]奥古斯特·哈耶克.通向奴役之路[M],王明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1-102页。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32页。
    ①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M],张胜军、刘小林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②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
    ③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①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6-47页。
    ②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9-10页。
    ①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的国际比较研究[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版,第88页。
    ②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版,第209页。
    ③友谊社是根据1992年《友谊社法》设立。2000年出台《金融服务与市场法》和2001年出台的《互益礼法令》对其进行进一步规制。
    ①Jeremy Kendall,The Voluntary: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in the UK,London and NewYork:Routledge,2003,p.32.
    ①Hawks,For A Good Cause?-How Charitable Institutions Become Powerful Economic Bullies,SecaucusNJ:Birch Lane Press(Carol Publishing Group),1997.pp.40-153.
    ②Jeremy Kendall,The Voluntary: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in the UK,London and NewYork:Routledge,2003,p.37.
    ③NCVO,“New research raises doubts about Governent’s increased role incharities”,http://www.nvco-vol.org.uk/press/releases.
    ④褚松燕.中外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比较[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16页。
    ②褚松.中外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比较[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22-123页。
    ①褚松.中外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比较[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24-130页。
    ①廖鸿,石国亮.国外非营利组织管理创新与启示,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年版,第126-129页。
    ①廖鸿,石国亮.国外非营利组织管理创新与启示,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年版,第138-142页。
    ①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84页。
    ①查尔斯·泰勒.呼求市民社会[A].张琢.当代中国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5页。
    ②罗威廉.晚清帝国的“市民社会”问题[A],邓正来,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404页。
    ③邓正来,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④韩克庆.市民社会: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再检视[J],天津社会科学,2002(2)。
    ⑤萧功秦.市民社会与中国现代化的三重障碍[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3(4)。
    ①邓正来,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402页。
    ②邓正来,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405-406页。
    ③魏斐德.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问题的论争[A],邓正来,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400页。
    ④俞可平.社会主义市民社会:一个新的研究课题[J],天津社会科学,1993(4)。
    ⑤魏斐德.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问题的论争[A],邓正来,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373页。
    ①高峰.市民社会:当代中国社会学研究的主题[J],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2)
    ②俞可平,社会主义市民社会: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天津社会科学,1993(4);何增科,全球公民社会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3);张立,试论“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在现实中国的实践,理论导刊,2009(2);袁则文,新自由主义与市民社会发展,国际观察2008(4);吉永生,市民社会、善治与政府机构改革,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1(4);周玉琴,公民社会:制约政府权力的第三道防线,行政论坛,2007年(5)。
    ①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79页。
    ①查尔斯·泰勒.市民社会的模式[A],邓正来,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页。
    ②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①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①详见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
    ②王名主编.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①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四)[M],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页。
    ②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著.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M],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9页。
    ③徐贵宏.非政府组织与中国市民社会发展[J],管理科学,2010(2)。
    ④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9页。
    ①徐贵宏.非政府组织与中国市民社会发展[J],管理科学,2010(2)。
    ②中国社团研究会编著.中国社团发展史[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版,第489页。
    ①资料来源:《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①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②王名主编.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③田良木、沈晓丹.中国科协国家统计局首次发布资料我国现有科技社团146个[N],人民日报,1988年6月11日,第3版。
    ④王名等.中国社团的兴起[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①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版,第67页。
    ①何增科.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3-137。
    ②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25页。
    ①俞可平等著.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
    ②数据来源:依据2012年中国民政统计年鉴作者分析所得。
    ③王名主编.中国NGO研究2001—以个案为中心[M],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2001年版,第11页。
    ①王名等.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14-115页。
    ②王名等.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16页。
    ③图表来源:依据2012年中国民政统计年鉴作者分析所绘。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0-153页。
    ①本文所使用《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来源于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社会组织管理政策法规选编[M],2010年版,第89页,237页,197页。文中使用时不在赘述。
    ①邓小平文选[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6-177页。
    ②王名主编.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92-193页。
    ①王名主编.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93页。
    ②朱光明.关于政事分开的几点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5(3)。
    ③唐钧.政社分开:解放和充分发挥社会活力[N],中国社会报,2012.11.21,第3版。
    ①王名主编.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09页。
    ①俞可平等著.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①陈斯喜.现状与未来:我国社会团体立法状况述评[J],环球法律评论,2002(2)。
    ①蒲文忠.蓬勃兴起的农村民间组织[J],中国改革,2003(5)。
    ①王名.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06-209页。
    ①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第三版),1996年版,第47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1页。
    ①乔耀章.略论作为社会主义定向的政治发展[J],江苏社会科学,2002(2)。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0页。
    ①乔耀章.从“人法同治”走向依法治国[J],中国行政管理,1999(2)。
    ②沈荣华.现代法治政府论[M],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45-46页。
    ①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4、13、19、30、42卷,人民出版社。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英]约翰·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等译,商务印书馆,1964。
    5、[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
    6、[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
    7、[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郑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赵勇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9、[英]安东尼吉登斯:《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郭忠华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10、[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阳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
    11、[英]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登正来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12、[美]Tang,W.F:《中国民意与公民社会》胡赣栋等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13、[英]布赖恩特纳:《公民身份与社会理论》,郭忠华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7。
    14、[南非]G J.迪恩罗索夫:《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自由与责任:政府、企业与公民社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15、[美]托马斯·潘恩:《潘恩选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6、[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7、[美]罗伯特·A.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周军华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8、[美]罗伯特·A.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顾昕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19、[美]保罗·A·萨缪尔森:《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
    20、[美]丹尼斯·穆勒:《公共选择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1、[美]莱斯特M.萨拉蒙:《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田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22、[美]莱斯特M.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国际指数》陈一梅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3、[英]贝弗里奇:《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版。
    24、[美]约翰基恩:《市民社会(旧形象新观察)》,王令愉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年版。
    25、[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崔妙因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6、[美]施特劳斯:《政治哲学史》,李天然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7、[美]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吴良健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28、[美]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吴爱民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9、[美]美里亚姆:《美国政治学说史》,朱曾汶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30、[英]奥古斯特·哈耶克:《通向奴役之路》,王明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31、[美]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张胜军、刘小林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2、[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劝说集[M],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33、[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34、[美]查尔斯·沃达夫:《市场与政府》,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年版。
    35、[美]约瑟夫·斯蒂格利兹:《政府经济学》,春秋出版社,1988年版。
    36、[美]张伯伦:《垄断竞争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37、[法]埃米尔·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渠东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8、[古罗马]西塞罗:《西塞罗三论》,徐奕春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39、[美]唐·E.艾伯利主编:《市民社会基础读本—美国市民社会讨论经典文选》,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40、[意]安东尼奥·葛兰西:《葛兰西文选》,宋洪训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1、[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乔耀章:《政府理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沈荣华:《现代法治政府论》,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4、唐娟:《政府治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5-366页。
    5、邓正来:《市民社会与国家:学理上的分野与两种架构》,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邓正来,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8、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9、俞可平:《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中国与俄罗斯》,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10、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俞可平:《民主与陀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3、文军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经典传统与当代转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4、孙晓莉:《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谢庆奎:《政府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社会组织管理政策法规选编》,2010年版。
    17、王名:《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8、王名:《中国社团的兴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9、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版。
    20、褚松燕:《中外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比较》,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21、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的国际比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版。
    22、刘明珍选编:《公民社会与治理转型—发展中国家的视角》,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23、何增科:《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24、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5、褚松:《中外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比较》,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26、王俊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7、晏智杰:《西方经济学说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8、王哲:《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9、董炯:《国家、公民与行政法:一个国家——社会的角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0、朱英:《转型时期的国家与社会》,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1、黄楠森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年版。
    32、蒋红:《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3、陈永森:《告别臣民的尝试(清末民初的公民意识与公民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4、徐甡民《上海市民社会史论》文匯出版社,2007年版。
    35、褚松燕:《权利发展与公民参与:我国公民资格权利发展与有序参与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36、尚晓援:《冲击与变革:对外开放中的中国公民社会组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7、郑芸:《现代化视野中的早期市民社会:苏州市民公社个案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38、秦国荣:《市民社会与法的内在逻辑:马克思的思想及其时代意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39、李佃来:《公共领域与生活世界: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0、张乃和:《现代公民社会的起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1、顾成敏:《公民社会与公民教育》,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42、鲁哲:《论现代市民社会的城市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43、刘小枫:《现代型社会理论诸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44、罗豪才:《管理市民社会》,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45、胡叔宝:《西方政府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6、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7、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48、李陪林等《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 Harvey S.Rosen:Public Finance,4th Edition,Lllinois:Richard D.Irwin,INC1995.
    2. A.Gore.Businesslike government: Lessons Learned from America’s bestcompanies.Washington,DC,National Performance Reuiew,1997.
    3. Jan-Erik lane(2003),New public Management.London:Routledge.
    4. Keane,John:Democracy and Civil Society,verso,1988.
    5. Allum Percy: State and society in Western European,Cambrge: PolityPress,1995.
    6. Christopher Pollitt and Geert Bouckaert.Public Management Reform: ACompratiue Analysi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7. Held,David et al.(2000).Global Transformations:polities,Economics andCulture Cambridge:polity press.
    8. D.C.Korten,Getting to the21stCentury:Voluntary Action and the GlobalAgenda,West Hartford:Kumarian Press,1990.
    9. Jean L.Cohen and Andrew Arato,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Theory,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92.
    10. Robert Nisbet,Power and Community,2d e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Press,1962.
    11. M. Riedel,The Concept of ‘Civil Society’and the Problem of its HistoricalOrigin,in Z.A. Peleynski,ed. The State and Civil Society.
    12. The marketization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civil society at risk? Publicadministration Review64(2).
    13. Philip Kotler, Strategic Marketing for Noprofit Organization, Prentice-Hall,Englewood Cliffs,N.J.1991.
    14. Jeremy Kendall,The Voluntary: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in the UK,Londonand New York:Routledge,2003.
    15. Hawks,For A Good Cause?-How Charitable Institutions Become PowerfulEconomic Bullies,Secaucus NJ:Birch Lane Press(Carol Publishing Group),1997.
    16. NCVO,“New research raises doubts about Govement’s increased roleincharities”,http://www.nvco-vol.org.uk/press/release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