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民主的中国特色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来源既有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思想,也有中国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民主理论的探索与思考:坚持政党政治、坚持国体与政体相统一、坚持维护多民族国家集中统一是创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思想之源;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人大制度的价值之源;必须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是人大制度的基本价值立场;分割而相互制衡的权力不利于权力的统一性原则是人大制度的基本价值判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制度偏好是:在国家政权建设中实行民主集中制,实行一院制,强调以法治保障人民民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萌芽到确立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毛泽东的理论阐述及其亲身实践的产物。基于土地革命时期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抗战时期参议会制度、解放战争时期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的实践工作和经验总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终得以正式确立。由于受到大的政治环境的影响,建国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经历了一个辉煌初生(1954—-1957)、逐步削弱(1956—-1966)、遭受严重破坏(1966—-1978)、恢复发展和走向完善(1978—至今)的发展历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近60年“曲折的发展过程”表明,如果它健康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障,反之则人民当家作主就无法保证。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在中国确立,是君主立宪制和议会民主制在中国失败之后人民的必然选择。它在制度和实际运行层面彰显出四个方面的民主特色和中国特色,即:既不同于议行合一制又异于三权分立制的崭新的体制理念特色;以典型的行业代表取向为主要特征的代表构成特色;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重点的实践特色;以党内民主、协商民主等为辅助和补充的开放特色等。
     从根本上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总体适应国情,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个好制度,应该坚持之。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矛盾趋于增多、公民民主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等原因,它也表现出在局部层面的不适应性,亦即选举等具体制度滞后于社会结构变化,不能适应民主诉求,需要自我完善。只有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方能奠定宪法所赋予其的地位和功能,实现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要坚持民主和效能目标的统一,既要持续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性,同时也要不断提高其运行效率和能力。增强民主性,就需要在参与性民主层面,改进代表构成划分标准,优化代表比例,提高基层一线代表的比例;在程序性民主层面,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程序,改变以代表团为单位至以代表个体为单位,并延长人大代表的发言时间,为其提供更多发言机会;在选举性民主层面,扩大直接选举和差额选举的应用范围。增强效能性,就需要改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规模;实行代表专职制,提高其政治能力;强化对人大选举和任命干部、重大突发事件、公共财政的监督职能,细化监督程序,凸显人民代表大会在社会生活中的政治存在;改革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机构,使代表大会成为常设机构。
As China's fundamental political system, People's Congress system is guided by the classical marxism democracy thought, and the democratic theory exploration and thinking by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democratic revolution and socialist construction:adhere to the party politics, adhere to identity and unity, adhere to the maintenance of centralized and unified multi-ethnic country, is the thought source of establishing People's Congress system; all power belongs to the people is the value source of People's Congress system; must go socialism democratic politics road conform to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is the fundamental value of the People's Congress system; power segmentation and checks against power unity principle is the basic value judgment of People's Congress system. People's Congress system preferences:practise democratic centralism in the state regime construction, practise a unicameral legislature, emphasize rule of law to safeguard people's democratic.
     From sprout to establishment, People's Congress system experienced a long development period, is the products of Chinese communists, particularly Mao zedong's theories and practice. Based on the practices and experience summary for congress system of workers, peasants and soldiers in land revolution period, council system in Anti-Japanese War, people's representative conference system in liberation war period, People's Congress system eventually formally established.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big political environment,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eople's Congress system also experienced a glorious birth (1954-1957), and gradually weaken (1956-1966), the serious damage(1966-1978), make great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1978-present).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wists and turns in the past nearly60years suggests that if it's healthy development, the people are masters of the country has the guarantee, otherwise can't guarantee people became their own masters.
     Able to establish in China, People's Congress system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Chinese people after the failure of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and parliamentary democracy. Highlight it in the system and the actual operation level features four aspects of democr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newer belief concept features not only different from separation system of powers, but also different from unity system of legislature and administration, typical industry representative features,Practice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organic unification of party's leadership, rule of law, people are masters of the country, open characteristic with inner-party democracy,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s the supplementary and complementary.
     Fundamentally, People's Congress system is generally adapt to national conditions,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 good system, should stick to it. However,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due to social conflicts and citizens' consciousness of democracy tend to increase, etc, it doesn show adaptability in the part level:elections and concrete system lags behind the social structure change, can not adapt to democracy, needs to self-improvement. Only by constantly improve the People's Congress system,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constitutional status and function, to achieve the overall goal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reform.
     Improve the People's Congress system, will adhere to the unity of the democracy and efficiency goals, not only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democracy of People's Congress system, but also to improve its operational efficiency and capability. Enhance democracy, it needs to improve representative division standard, optimize representative proportion, inhance the proportion of base line represents in participatory democracy level; needs to improve the conference program, change to the delegation to represent the individual as the unit for the unit, and extent the speech time, providing more speaking opportunities for every representative in procedural democracy level; needs to expand the application scope of direct election and multi-candidate election in electoral democracy level. Enhance efficiency, it needs to change the size of People's Congress; carry out full-time system, raise representative's political ability;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function on cadres elected and appointed, major events, public finance, refine the monitor, highlight the People's Congress in the social life and political; reform People's Congress's meeting institutional, made congress standing body.
引文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68.
    2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7.
    3 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430.
    1 陈肖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宪政建设中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5,(3):27-31.
    2 张建民.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需要正确处理的若干重大关系[J].岭南学刊,1999,(4):15-19,9.
    1 金太军.建设政治文明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J].理论探讨,2004,(4): 5-8.
    2 田穗生,高秉雄.中外代议制度比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00-306.
    3 田穗生,高秉雄.中外代议制度比较[M].商务印书馆,2000: 306-310.
    4 张建民.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需要正确处理的若干重大关系[J].岭南学刊, 1999, (4): 15-19,9.
    5 周为青.论党与人大的功能关系[A].见:纪念1982年宪法颁布五周年论文专辑[C]. 1989: 35.
    6 周为青.论党与人大的功能关系[A].见:纪念1982年宪法颁布五周年论文专辑[C]. 1989: 35.
    1 郭道晖.权威、权力还是权利——对党与人大关系的法律思考[J].法学研究,1994,(1): 3-11.
    2 郭道晖.权威、权力还是权利——对党与人大关系的法律思考[J].法学研究,1994,(1):3-11.
    3 马奔.关于党与人大在国家中地位的理性分析[J].聊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3): 6-9.
    1 郭道晖.党的领导与人大监督[J].法学,2001, (3): 3-7, 19.
    2 董珍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论略[J]. 人大研究, 1999,(10): 17-23.
    3 王伊景,林清伏.程序设计是规范选举的必要条件[EB/OL].http://www.npc.gov.cn/npc/zt/qt/dfrd30year/20 11-03/18/content 1631282.htm.
    4 金太军.建设政治文明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J].理论探讨,2004, (4): 5-8.
    1 周小梅.错位的代表观[J].浙江人大,2003, (3):26-28.
    2 秦晓.完善各级人大代表与选民、选举单位沟通渠道的思考[J].人大研究,2003, (2): 4-8.
    3 周梅芳.试论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途径[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9,(6):17-20.
    4 蔡定剑.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4, (6): 8-18.
    5 浦兴祖,人大制度20年的五个启示[J].南风窗,2002, (6): 17.
    6 黄学贤,朱中一,论人民代表代表性的完善[J].政治与法律,2005,(4): 16-20.
    1 谢岳.完善人大制度: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J].学术月刊,2005,(6):43-48.
    2 侯少文.坚持和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2):52-56.
    3 王勇.竞选制和专职代表制:构建人大代表选举监督体系的制度平台[J].人大研究,2003,(11):10-14.
    1 蔡定剑.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和完养[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4,(6): 8-18.
    2 都淦,郭丹.人大制度:中国特色政治文明的制度创新[J].社会科学研究,2005,(3): 23-26.
    3 杨小东.进一步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若干思考[J].延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 (4): 12-15.
    4 崔建华.人大监督若干基本问题研究[EB/OL].http://news.sina.com.cn/o/2004-11-05/14374153894s.shtml.
    1 蒋劲松.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代表性探讨[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4, (11): 19-31.
    2 邹平学.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宪政原则和路径选择[J].人大研究,2005, (3): 20-22.
    3 周小梅.错位的代表观[J]. 浙江人大,2003, (3):26-28.
    4 秦晓.完善各级人大代表与选民、选举单位沟通渠道的思考[J].人大研究,2003, (2): 4-8.
    5 谢岳.完善人大制度: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J].学术月刊,2005, (6): 43-48.
    6 周梅芳.试论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途径[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9,(6): 17-20.
    7 蔡定剑.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4,(6): 8-18.
    8 侯少文.坚持和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 (2): 52-56.
    1 张建民.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需要正确处理的若干重大关系[J].岭南学刊,1999(4)15-19,9.
    2 郭定平.政党与政府[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101-104.
    1 Tony Saich,ed.,Governance and Politics of China.2nd ed.. Palgrave Macmillan Press,2004. p.110.
    2 Ibid., p.118.
    3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507-508.
    4 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M].张莉,刘曲.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0: 168-172.
    5 John King Fairbank, The Unite Slates and China,4th e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 p.300.
    6 Susan V. Lawrence and Michael F. Martin. Understanding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Mar 20,2013, p.31.
    1 Kevin J. O'Brien, Chinese People's Congress and Legislative Embeddedness:Understanding Early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Apr 1994, pp.80-107.
    2 Jyrki Kallio, ed.. Tradition in Chinese Politics, Fiia Report. The Finnish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Feb 2011, pp.16-40.
    3 R. Peerenboom, Law and Development of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Is China a Problem Case?,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Jan 2006, pp.192-199.
    1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94.
    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吴寿彭,译.政治学[M].北京:上商务印书馆,1965:312.
    1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29.
    2 (美)萨托利.民主新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34.
    1 Vilfredo Pareto. Sociological Writings. New York,1976,P.270.
    4 (美)熊彼特.吴良健,译.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02.
    5 (美)熊彼特.吴良健,译.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37.
    1 柯尔.社会学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70.
    2 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1.
    3 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5.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72.
    2 顾肃.论政治文明中的民主概念和原则[J].江苏社会科学,2003, (6): 12-18.
    3 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01.
    4 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2.
    5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74.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51.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96.
    1 李刚.马克思国家社会理论视野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J].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6):16-1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83.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74.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08.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7.
    4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8.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7.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36.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5.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72.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80.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7.
    4 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56.
    1 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08.
    2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提出,“用自由联邦制,统一中国本部、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参见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33.
    3 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000.
    4 周恩来.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296;毛泽东.青年工作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 307.
    1 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0.
    2 周思来.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39-140.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汇编(1954-2004)[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汇编(1954-2004)[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
    3 黄小钫.正确处理人大代表履职工作中的若干关系[J].人大研究,2011,(6):16-22.
    1 刘政,程湘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3:42.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57.
    3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36.
    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84.
    2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634.
    3 冷溶.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676.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48.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4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
    1 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2.
    2 中共中央文件选编:第7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64.
    3 魏宪朝.毛泽东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与实践[M]. 聊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 (6): 75-80.
    4 中共中央文件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644-645.宪法大纲还规定,在全国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全国苏维埃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为最高政权机关,在中央执行委员会下组织人民委员会处理日常政务,发布一切法令和决议案。
    1 中共中央文件选编:第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45.
    1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91.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7.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7.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57.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72.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72-1273.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08.
    3 参见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36.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73.
    5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6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413.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306.
    1 张同乐.建国前后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与实践[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9,(4):6-13.
    2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33-334.
    3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40.
    4 共和国走过的路——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49-1952)[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97.
    5 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Ml.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167.
    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37.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09.
    1 事实上,早在1949年刘少奇访苏时,斯大林就第一次提出了立宪和普选的问题。至1950年年初毛泽东访苏,斯大林再次提出了相同建议。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536.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4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536.
    2 转引自穆兆勇.毛泽东主持起草共和国第一部宪法[J].党史博览,2003, (10): 46-50.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522.
    1 张芳秋.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历史回顾及主要经验[J].理论界,1999,(5):11-12.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488.
    3 董必武.董必武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98.
    1 康有为.康有为政论记:上[M].北京:中华书局,1998: 476.
    2 康有为.康有为政论记:下[M].北京:中华书局,1998: 683.
    3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M].广西:广西帅范大学出版社,2011:10.
    1 康有为.致吴佩孚书[A].见:康有为.戊戌变法前后[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503.
    2 胡汉民.胡汉民自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60.
    3 出自辛亥志士蔡济民的《书愤》。
    4 于右任,傅德华.于右任辛亥文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254.
    1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19.
    2 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2-3.
    3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
    4 参见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7卷[M]. 北京:中华书局,1985: 67.
    5 帝国主义既然不允许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自然也就不允许中国建立资产阶级议会制。参见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26.
    6 参见张君劢.中华民国民主宪法十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 14-17.
    1 林伯渠.林伯渠文集[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6:386-387.
    2 谢觉哉.谢觉哉日记(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751-753.
    1 张芳秋.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历史回顾及主要经验[J].理论界,1999,(5):11-12.
    2 转引自刘政.周恩来总理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和尊重的至诚精神[EB/OL].http://www.npc.gov.cn/npc/rdgl /rdsh/2004-01/06/content 326904.htm.
    1 转引自刘政.周恩来总理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和尊重的至诚精神(?)[EB/OL]. http://www.npe.gov.cn/npc/rdgl /rdsh/2004-01/06/content 326904.htm.
    2 转引自刘政.周恩来总理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和尊重的至诚精神EB/OL].http://www.npc.gov.cn/npc/rdgl /rdsh/2004-01/06/content 326904.htm.
    3 尹中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大事记(1949-1993)[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59.
    4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07-208.
    5 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49.
    1 参见宋云彬.红尘冷眼[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377-381.
    1 转引自刘政.反右运动对人民代表大会建没和工作的损害[J].中国人大,2004, (2): 48-51.
    2 参见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3.
    3 张慜.第四届全国司法工作会议的来龙去脉及其严重影响[A].见: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4辑[M].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426-427.
    4 于一夫.“以党治国”面面观[J].炎黄春秋,2010,(7): 2.
    1 如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推迟了三次,才于1962年3月27日举行,这与第二次会议(于1960年3月30日在北京举行)已经间隔了将近24个月。
    2 尹中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大事记(1949-1993)[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128-129.
    1 刘政.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发展[A].见:刘政,程湘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3: 12.
    2 转引自阿计.历史的选择:人大50年(续篇一)[J].政府法制,2004,(17):14-21,31.
    3 参见赵明.“文革”中的谢富治其人其事(一)[J].百年潮,2003,(4):38-42.
    1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79.
    2 参见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6.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46-147.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9.
    1 转引自王汉斌.彭真同志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卓越贡献[J].中国法学,1997,(6):3-17.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43.
    3 参见刘政.历史上关于一院制还是两院制的争论和实践[J].山东人大工作,2004,(1):52-53.
    1 装智勇.1979:地方人大常委会诞生记[J].浙江人大,2009,(12):9-12.
    2 程湘清.地方人大常委会发展历程中重大事件点评(之一)[J].法制与社会,2012.(4):52-54.
    1 姚艺文.关于精英在我国民主进程中地位及作用的思考[D].浙江大学,201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汇编(1954-2004)[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力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1995)[M].北京:中国法律出版社,1995: 1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2010)[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0:15.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
    2 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
    1 从政党主导政治进程的状况看,有两党制、多党制、一党制之分:从议会制度在结构上的不同看,有院制、两院制之分(一院制国家114个,两院制国家78个);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看,则有单一制、联邦制之分(单一制国家167个,联邦制27个)。
    2 胡联合,胡鞍钢.西方国家有多少搞“三权分立”的?[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2-1 (5).
    1 (美)雅各布·哈克,奥娜·哈萨韦.美国不平衡的民主[N].纽约时报,2011-08-01.
    1 魏香镜.梅普二人转 秀的哪一出?[N].南方日报,2011-07-29 (A05).
    2 人大工作的主要内容通常被称为“四菜一汤一果盘”,“四菜”指人大的四项职权:立法、任免、决定和监督,“汤”指代表工作,“果盘”之常委会自身建设。
    3 共和国走过的路——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49-1952)[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97.
    4 张同乐.建国前后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与实践[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9. (4): 6-13.
    1 参见席文启.论我国地方人大常委会制度的确立与完善[J].科学社会主义2009, (4):81-86.
    2 许济庆.新时期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2,(4): 43-45.
    3 席文启.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优势[J].民主与科学,2007, (4): 5-8.
    4 席文启.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优势[J].民主与科学,2007, (4): 5-8.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20.
    2 周叶中.代议制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1.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646.
    4 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8.
    1 参见吴淑清,译.基尔特社会主义:斯托灵顿文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88,(2):276-29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汇编(1954—2004)[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汇编(1954—2004)[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00.
    4 邹平学.关于人大代表行使权力的身份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法学,1994,(6):37-42.
    5 杨孟才.县乡换届选举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1:65.
    1 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20.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9.
    1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联络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有关资料汇编[G].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0:59.
    2 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0.
    3 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3.
    4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5.
    5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5.
    6 浦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83.
    1 参见(意)德拉·沃尔佩.赵培杰,译.卢梭与马克思[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646.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75.
    4 列宁.列宁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83.
    1 杨光斌,尹冬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理论基础[M],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 (6): 93-99.
    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228.
    1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9.
    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7.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20.
    1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9.
    2 彭真.在全国检察工作座谈会、全国高级人民法院和军事法院院长会议、第三次全国预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A].见: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 22.
    3 彭真.不仅要靠党的政策,而且要依法办事[A].见: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 221.
    4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37.
    1 刘松山.运行中的宪法[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1-14.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6.
    2 陈斯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概论[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222.
    1 参见(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 于文静,译.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 127.
    2 胡锦涛在访美前夕接受美国两大报纸联合书面采访[EB/OL]. http://www.gov.cn/ldhd/2011-01/17/content_17 86319.htm.
    3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4.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07.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
    1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4.
    2 冯海英.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述评[J].青海社会利学,2009, (6): 45-48.
    3 (德)鲁道夫·冯·耶林.为权力而斗争[M].胡宝海,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23.
    4 (德)鲁道夫·冯·耶林.为权力而斗争[M].胡宝海,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50.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 637-638.
    6 孙哲.全国人大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序言(13).
    7 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人大,2012,(23):9.
    1 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序言.
    2 浦兴祖.以人大民主为重点继续推进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M].复旦学报(社科版),2005,(5): 129-134.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76-177.
    4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5 闻民.民主中国之路——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思考[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1,(4): 20-22.
    6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5.
    7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8.
    8 (德)柯武刚,史漫飞等.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5.
    1 (英)密尔.代议制政府[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80.
    2 何华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34.
    3 (日)岩井奉信.立法过程[M].李微,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3.
    1 周作翰,张英红.论当代中国农民的政治权利[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1):33-3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汇编(1954—2004)[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50.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汇编(1954-2004)[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1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汇编(1954-2004)[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3,
    3 参见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13.
    4 参见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42.
    5 参见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371.
    1 参见彭真.一不要失职,二不要越权[A].见: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 360.
    2 (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阿克顿勋爵论说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42.
    3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M]. 商务印书馆, 1982:154.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32.
    5 刘德喜,钱镇,林喆.全球背景下的中国民主建设[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364.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45.
    1 胡锦涛. 坚定不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6.
    2 参见刘政等.人民代表大会工作全书[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9: 570-571.
    3 转引自林学启.完善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研究[J].理论探讨,2011, (1): 132-136.
    4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
    5 俞荣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中国民主政治[J].人大研究,2009, (2): 6-8.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汇编(1954-2004)[G].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511.
    2 张兴劲.预算监督突破“瓶颈”[J].中国人大,2004,(10):29-33.
    3 杨永辉.“中国法制史第一次”:一波三折的沈阳中院报告[N].北京青年报,2001-08-14.
    1 有关该次事件的介绍详见陈鹏.丁仁恕:坦然面对“特别事件”[J].时代潮,2001,(17): 8-9.
    2 有关该次事件的介绍详见蔡定剑.加强人大监督亟需程序支持[J].人民论坛,2006, (5): 32-33.
    3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序言(2).
    4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4.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0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全集:第1-6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990.
    [5]列宁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8]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杜,1982.
    [10]周恩来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1]刘少奇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2]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3]董必武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98.
    [14]邓小平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4.
    [15]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16]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8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992.
    [17]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998.
    [18]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9]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988.
    [20]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1]彭真.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
    [22]尹中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大事记(1949—1993)[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
    [23]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4]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5]曹沛霖.比较政治制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6]浦兴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7]浦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8]王贵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之路[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29]周叶中.代议制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30]田穗生,高秉雄.中外代议制度比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1]刘德喜,钱镇,林喆.全球背景下的中国民主建设[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32]杨孟才.县乡换届选举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1.
    [33]马耕夫.中国选举制度的理论与实践[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
    [34]王清秀.人大制度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35]都淦.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制度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36]孙哲.全国人大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37]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8]何华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39]刘政,程湘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3.
    [40]尹世洪,朱开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41]刘政等.人民代表大会工作全书[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9.
    [42]邹平学.中国代表制度改革的实证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43]林伯海.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制度的分析与构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4]梓木等.民主的构想——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与改革[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45](英)密尔.代议制政府[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6](意)德拉·沃尔佩.赵培杰,译.卢梭与马克思[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47](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48](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49](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50](英)马丁·雅克.张莉,刘曲.译,当中国统治世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1]张鼎良.马克思的民主理论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指南[J].前沿,2011,(4):33-35.
    [2]王刚,蒋明.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之关系[M].北方经贸,2011,22-23.
    [3]魏宪朝.毛泽东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与实践[M].聊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6):75-80.
    [4]张同乐.建国前后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与实践[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9,(4):6-13.
    [5]杨光斌,尹冬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理论基础[M].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6):93-99.
    [6]李刚.马克思国家社会理论视野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J].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 报,2000,(6):16-19.
    [7]刘政.反右运动对人民代表大会建设和工作的损害[J].中国人大,2004,(2):48-51.
    [8]俞荣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中国民主政治[J].人大研究,2009,(2):6-8.
    [9]金太军.建设政治文明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J].理论探讨,2004,(4):5-8.
    [10]陈肖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宪政建设中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5,(3):27-31.
    [11]张芳秋.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历史回顾及主要经验[J].理论界,1999,(5):11-12.
    [12]周小梅.错位的代表观[J].浙江人大,2003,(3):26-28.
    [13]邹平学.关于人大代表行使权力的身份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法学,1994,(6):37-42.
    [14]邹平学.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宪政原则和路径选择[J].人大研究,2005,(3):20-22.
    [15]席文启.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优势[J].民主与科学,2007,(4):5-8.
    [16]席文启.论我国地方人大常委会制度的确立与完善[J].科学社会主义2009,(4):81-86.
    [17]谢岳.完善人大制度: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J].学术月刊,2005,(6):43-48.
    [18]侯少文.坚持和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2):52-56.
    [19]黄学贤,朱中一.论人民代表代表性的完善[J].政治与法律,2005,(4):16-20.
    [20]蒋劲松.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代表性探讨[J].党政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4,(11):19-31.
    [21]董珍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论略[J].人大研究,1999,(10):17-23.
    [22]周梅芳.试论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途径[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9,(6):17-20.
    [23]蔡定剑.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4,(6):8-18.
    [24]许济庆.新时期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2,(4):43-45.
    [25]秦晓.完善各级人大代表与选民、选举单位沟通渠道的思考[J].人大研究,2003,(2):4-8.
    [26]王勇.竞选制和专职代表制:构建人大代表选举监督体系的制度平台[J].人大研究,2003,(11):10-14.
    [27]杨小东.进一步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若干思考[J].延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12-15.
    [28]张建民.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需要正确处理的若干重大关系[J].岭南学刊,1999,(4):15-19,9.
    [29]闻民.民主中国之路——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思考[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1,(4):20-22.
    [1]John King Fairbank, The Unite States and China,4th e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
    [2]Tony Saich, ed.,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of China,2nd ed., Palgrave Macmillan Press,2004.
    [3]Jyrki Kallio, ed., Tradition in Chinese Politics, Fiia Report, The Finnish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Feb 2011.
    [4]Susan V. Lawrence and Michael F. Martin, Understanding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Mar 20,2013
    [1]Kevin J. O'Brien, Chinese People's Congress and Legislative Embeddedness:Understanding Early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Apr 1994.
    [2]R. Peerenboom, Law and Development of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Is China a Problem Case?,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Jan 2006.
    [3]M. Murphy, Decoding Chinese Politics,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Jan 2008.
    [4]Bruce Gilley, Paradigms of Chinese Politic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Jun 20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