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关中地区农村中小学生环境教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环境教育是一门以跨学科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教育科学。这门科学通过教育的形式,唤起受教育者的环境意识,引导他们正确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提高他们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并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与态度。
     中小学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根据不同学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在广大农村地区分层次开展环境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农村中小学的环境意识,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要求,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益尝试,更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本文以在陕西省关中农村地区开展的“生态校园创新工程”为研究对象,以咸阳市淳化县润镇中学为典型案例,结合环境教育的内涵、目标和实现路径,重点考察了该中学环境教育的具体做法、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该中学在环境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合理化的改进建议。
     本文认为,经过5年的积极探索和深入实践,淳化县润镇中学的环境教育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对照环境教育的目标,即态度和价值观层面的要求,该中学的环境教育工作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环境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师生环境素养的进一步提升,环境教育理念的更大范围辐射,等等。
     结合存在的问题,本文建议从五个方面推进关中地区农村学生的环境教育:一是不断提高对环境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开设环境教育课程,加强课程改革;三是引导师生参与,提高环境素养;四是切实加强教师的培训;五是引入中小学环境教育的评价机制。
In 2005, Runzhen Middle School in Chunhua country in Xianyang city of Shaanxi province, supported by the Innovative Project of Rural Eco-campus, has develope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mong the broad masses of students in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the rural area. Fully strengthened the roles of each subsystem of the Innovative Project of Rural Eco-campus, the school has combined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with production and practice of country effectively and gained the obvious effect and has opened up a new way of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f students in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the rural area.
     Combining the connotation, target and realization way of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is essay takes the Eco-campus in Shaanx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chooses Runzhen Middle School in Chunhua country in Xianyang city as a typical case, and mainly examines the concrete measures, achievements and the problems of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is school. Finally, this paper presents some reasonable solutions considering the insufficiency which existed in the school.
     The paper maintains that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is school has accumulated a large number of successful experiences after 6 years’active researches and deep practice. However, comparing the ultimate aim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attitudes and value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the whole work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till needs to be perfected,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curriculum reform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hould be studied further; environmental accomplishmen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uld be improved; the idea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hould influence more people, and so on. On the basis of the requirement of higher go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is paper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f this school.
     Th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is mainly embodied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ly, considering the study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f academia at present mostly limit in the field of pedagogy,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needs to be realized and researched from multi-disciplinary, such as philosophy sociology, economics, ethics, etc; secondly, this paper maintains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hould not merely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rdisciplinary,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but also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domestic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content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form; thirdly, this paper maintains that on the choice of practice carrier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eople should not merely pay attention to education benefi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but also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economic benefits and social benefit,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education of the students in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but als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adia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引文
①范恩源、马东元:《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页。
    ①范恩源、马东元:《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页。
    ②同上。
    ③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0页。
    ④崔建霞:《环境教育:由来、内容与目的》,《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⑤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0页。
    ⑥邹海明、段立珍:《环境教育现状及未来环境教育途径的探讨》,《安徽农学通报》,2005年第4期。
    ⑦高晓光:《初中科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硕士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①刘彩云:《兰州市部分中学环境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②谷晓峰:《在普通高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实践探索》,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③段燕华、李欣军、张文耀:《循环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模式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①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方法论、研究方式以及具体的方法与技术等三个层次。本文所指的研究方法指后两种。
    ②林聚任、刘玉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28页。
    ③林聚任、刘玉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14—238页。
    ①仰和芝、张德乾:《国际环境教育目标发展对构建中国农村环境教育目标的启示》,《世界农业》,2007年
    第4期。
    ②谷晓峰:《在普通高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实践探索》,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①叶沈良:《环境教育的教学原则、重点及内容》,《环境教育》,2000年第5期。
    ②同上。
    ③范恩源、马东元:《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页。
    
    ①范恩源、马东元:《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第18页。
    ②肖红宇:《初级中学环境教育的教学方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①张翠华:《论环境教育与基础教育中的教师教育》,《教育理论研究》,2006年第12期。
    
    ①《陕西省生态校园创新工程项目试点情况汇报》,2007年4月25日。
    ②范肖梅:《我省四所农村学校实施生态校园创新工程情况汇报》,2006年11月28日。
    ①杨希文:《在陕西省生态校园创新工程总结大会上的讲话》,2010年10月12日,http://www.snedu.gov.cn/moreNewsZwgk.do?id=8a8a80902be8b356012c0aede243009e&id1=
    ①何发理:《在陕西省生态校园创新工程总结大会上的讲话》,2010年10月12日,http://www.snedu.gov.cn/moreNewsZwgk.do?id=8a8a80902be8b356012c0aede243009e&id1=
    ①马长蕊、李欣军、高涛:《陕西省农村学校生态校园应用模式探析——以淳化县润镇中学为例》,《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①《淳化县润镇中学生态校园专题片解说词》,2010年10月。
    
    ①《淳化县润镇中学生态校园专题片解说词》,2010年10月。
    ②马长蕊、李欣军、高涛:《陕西省农村学校生态校园应用模式探析——以淳化县润镇中学为例》,《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①淳化县润镇中学:《在生态校园创新工程中走出农村学校的创新之路》,2010年10月12日。
    ①刘彩云:《兰州市部分中学环境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①淳化县润镇中学:《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探索与实践》,2011年3月。
     ①张翠华:《论环境教育与基础教育中的教师教育》,《教育理论研究》,2006年12月。
    ①黄鹄、王欣:《环境教育的发展及中小学环境教育模式的研究》,《广西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第4期。
     ①向美霞:《中学环境教育研究》,硕士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3月。
    [1]范恩源、马东元:《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
    [2]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3]周国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概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
    [4]孙儒泳:《普通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5]沈国明:《21世纪生态文明:环境保护》,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6]顾明远:《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1]李久生、谢志仁:《从新课程标准看环境教育》,《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21期。
    [2]王燕津:《“环境教育”概念演进的探寻与透析》,《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3]余慧娟:《环境问题与教育》,《人民教育》,2001年第6期。
    [4]陈兰化:《谈环境保护与环境教育》,《淮北煤师院学报》,2002年第23期。
    [5]钟云华、邓睿:《中学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实施》,《云南环境科学》,2004年第23期。
    [6]王红旗、姚轶:《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7]崔凤、唐国建:《中国大陆的环境教育及其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8]邹海明、段立珍:《环境教育现状及未来环境教育途径的探讨》,《安徽农学通报》,2005年第4期。
    [9]杨阿莉:《西北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环境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环境教育》,2002年第5期。
    [10]祝怀新、潘慧萍:《瑞典环境教育政策与实践探析》,《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
    [11]周谷平、袁玉华:《日本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策略新探》,《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15期。
    [12]韩春亮:《河南省中小学环境教育问题对策初探》,《河南教育学院学报(白然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3]杨士军:《关于环境教育实效性问题的研究与实践》,《环境教育》,2001年第5期。
    [14]殷培红、方修琦:《中学环境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环境教育》,2002年第1期。
    [15]魏桂红、张振克:《对中小学教师环境教育的调查研究》,《环境教育》,2000年第l期。
    [16]赵玲玲、张新长、姚丽斌:《烟台市中小学环境教育现状的调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年第10期。
    [17]朱亦仁、刘晓红、秦正龙、庄启亚、于晨侠:《中学教师环境教育情况调查分析》,《重庆环境科学》,2003年第12期。
    [18]赵艳菊:《开展中小学环境教育不应被忽视的几个问题》,《环境教育》,2003年第2期。
    [19]申秀英:《中小学“独立课程式”环境教育课程模式探索》,《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20]殷培红、方修琦:《中学环境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环境教育,2002年第1期。
    [21]P. Wesley Schultz. The structure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 concern for self,other people,and the Biosphere,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sychology,2001(21).
    [22]Sebastian Bamberg, How does environmental concern influence specific environmentally related behaviors? A new answer to an old ques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sychology,2003(23).
    [23] Environment Education: Imperatives for the 2lst Century.(James Nicholas Publishers,Australia)
    [24]Palmer,J.A.(1998)‘Spiritual Ideas,Environmental Concerns andEducational Practice’,in Cooper,D.E. and Palmer,J.A.(eds) Spirit of the Environment,London : Rout ledge.
    [1]向美霞:《中学环境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范旭阳:《利用地方环境资源进行环境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刘彩云:《兰州市部分中学环境教育现状调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4]王菊萍:《我国环境教育的发展及其制度选择》,硕士学位论文,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5]高晓光:《初中科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谷晓峰:《在普通高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实践探索》,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