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邢福义国学视角语法研究与其三维学术思想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博士学位论文《邢福义国学视角语法研究与其三维学术思想》,主要是通过对邢先生在《光明日报》国学版上发表的系列国学视角语法文章进行精细阅评,从而达到总结和阐释邢先生三维学术思想的目的。
     笔者选择这一论题的原因有三:
     第一,截至到2012年12月31日,邢先生已发表489篇文章,其中《中国语文》29篇,《光明日报》19篇:主编、参著与独著了51本书,其中个人独著21本。3本独著《语法问题发掘集》、《汉语语法学》、《汉语复句研究》已分别荣获了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由于邢先生文章多,篇幅长,信息量大,笔者学力及能力有限,所以只选取了邢先生研究领域里的一个侧面——国学视角,进行“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式的研究。
     第二,邢先生发表在《光明日报》国学版上的国学视角语法文章,都是邢先生70岁以后研究相当成熟的代表之作。这些文章都涉及到了语法学,有的直接与语法结合,有的涉及得少些,但都与语法相关。通过对这些“短小精悍、简明扼要”的国学语法小文章的深入阐释,可以破译和发现邢先生是如何将国学与语言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
     第三,笔者通过对邢先生发表在《光明日报》国学版上的12篇国学视角语法文章和3篇不在国学版上发表但与国学紧密相关的语法文章的精细体察,发现:邢先生这些文章的构架都是由三大思想维度来支撑的,即邢先生的语法思想、国学思想和传授学思想。
     因此,本博士学位论文在结构上分为上编、下编和附注三大部分。
     上编是笔者运用文史评论的方式,借助语言学理论,对邢先生的12篇国学视角语法文章进行解读和阐释。笔者的每篇评论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选取一个“突出亮点”,进行深入挖掘,力求将邢先生的特色阐释得比较全面,从而发掘出邢先生做研究的奥秘。具体从小句审解、用词辨察、结构组配、特异说法等四个方面展开:
     (一)小句审解:主要对《“人定胜天”一语话今古》、《漫话“有所不为”》和《大器晚成和厚积薄发》3篇文章进行剖析与阐释,发现邢先生在对小句“人定胜天”、“有所不为”、“大器晚成”和“厚积薄发”进行研究分析时,研究的重点各不相同,“人定胜天”侧重于古今辩证思维的审解;“有所不为”侧重于对语言事实的关注与尊重;“大器晚成和厚积薄发”侧重于对语言应用的指导。
     (二)用词辨察:主要对《“救火”一词说古道今》、《说广数》、《“诞辰”古今演化辨察》3篇文章进行剖析与阐释,发现邢先生在对词“救火”、“四”、“八”、“诞辰”进行研究传授时,传授的方式各不相同,对“救火”一词,在传授过程中注重充分设问的引导;对广数“四”和“八”,在传授过程中注重数字文化的讲解;对“诞辰”一词,在传授过程中注重传授艺术的锤炼。
     (三)结构组配:主要对《“X以上”纵横谈》、《“十来年”义辨》、《“生”、“死”与“前”的组合》3篇文章进行剖析与阐释,发现邢先生在对结构“X以上”、“十来年”、“生前”、“死前”进行研究挖掘时,挖掘的方法各不相同,对结构“X以上”,挖掘的方法是探讨、发掘和思索;对结构“十来年”挖掘的方法是不懈地追踪;对结构“生前”、“死前”挖掘的方法是表里值小三角。
     (四)特异说法:主要是对《俚俗化北味说法“一+名”》、《在广阔时空背景下观察“先生”与女性学人》、《“起去”的普方古检视》3篇文章进行剖析与阐释,发现邢先生在对特异说法“一+名”、“先生”与女性学人、“起去”进行研究验察时,验察的角度各不相同,对特异说法“一+名”,验察的角度侧重于语法格式的文化视角;对特异说法“先生”与女性学人,验察的角度延伸到了时间、空间、地域、文化、效果、应用实践等多个视野;对特异说法“起去”,验察的角度侧重于普方古大三角的视角。
     下编是在上编具体研究的基础上,提炼总结出的三维理论。笔者运用文史评论的方式,借助语言学理论、国学理论和传授学理论,对邢先生的三维学术思想进行细化。在进行阐释细化的过程中,笔者又列举了邢先生的大量研究实例,进行事实论证,力求让读者“看得懂、用得上、信得过”。具体从语法思想、国学思想和传授学思想三个方面展开:
     (一)邢先生的语法思想:笔者通过对邢先生研究历程的深入考察,总括出了邢先生的七大语法理论,如“小句中枢说”、“句管控”、“两个三角”、“三个充分”、“动词核心名词赋格”、“语表趋简语义兼容”、“词性判定法”等。
     (二)邢先生的国学思想:笔者通过对上编12篇国学视角语法文章的精细评说,以及对下编直接反映邢先生国学思想的3篇重要文章《重视语言研究的“向”和“根”》、《国学精魂与现代语学》、《“国学”与“新国学”》的深入研究,发现邢先生具有“儒道合一”的国学思想。其儒家思想表现为:天下情怀和力行意识;其道家思想表现为:人法自然和逆向思维。
     (三)邢先生的传授学思想:笔者选取了邢先生经典的教育语录“治学之道学风先导”、“抬头是山路在脚下”、“让学生永远站在问号的起跑点上”和“亦师亦友志在高山”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阐释,发现邢先生的这四条语录,在中西方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里都可以找到类似的证据,因此,这四条语录可以堪称为现代经典教育观,值得大力推介。
     《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附注是笔者在三年攻博期间,围绕邢先生的学术和人生,发表地个人拙见。尽管笔者功力肤浅,但钻劲较足,10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视角,来观察、研究、探讨、追踪、验察邢先生的为人为文,尽力使得上下编关于邢先生学术思想的阐释更为准确,更为丰满。
     如果说上编是邢先生三维学术思想的引领,那么,下编则是邢先生三维学术思想的细化。如果说上下编是研究邢先生三维学术思想的话,那么,附注则是研究邢先生的学术人生。本博士学位论文将学术思想和学术人生结合研究,力求达到“知人论世”、“文人合一”的境界。
     写作本文,基于一个朴素的追求:中国要跟世界接轨,要在与世界对话过程中听到自己的声音,语言学研究也必须重视总结自己的东西,更好地认识自己。
This doctoral dissertation "Xing Fuyi's grammar research and his three-dimensional academic thought from sinological angel" is mainly studying Mr. Xing's fine series of articles, which have been published on Guangming Daily, so Mr. Xing's three-dimensional academic thought can be thoroughly concluded and explained.
     There're three reasons for the choice of this theme.
     Firstly, Mr. Xing has published489articles, which included29ones on "Stud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19ones on Guangming Daily. And he has edited51books, including21scholarly monographs. The Discovery of Grammar Problems, Chinese Grammar, The Study on Chinese Multiple Sentences have won the first prize for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Since Mr. Xing's articles are long pages with large amount of information, and the author knowledge and ability is limited, so the study is mainly from sinological perspective and using the "by slightly sees in a big way" techniques.
     Secondly, the articles published on Guangming Daily study grammar from sinological perspective,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Mr. Xing in his seventies, all involving the field of grammar more or less. Studying thoroughly the series of articles which was brief, precise, short and perfect, we can find how Mr. Xing do the research combining sinology with linguistics.
     Thirdly, the author finds that there're three ideological dimensions founding the base of Mr. Xing's articles, that is grammatical thought, sinological thought and imparting thought, through the thoroughly studying on12articles published on Guangming Daily and another3ones closely related to sinology.
     Therefore, there are3parts:Part I, Part II and Appendix.
     In Part Ⅰ, the author mainly interprets Mr. Xing's12grammatical articles from sinological perspective, using literary critical way and the linguistic theory. Each critical article tries to interpret the style comprehensively and find the key to Mr. Xing's research. Specifically, it develops from the following4aspects:the studying on clause, the discrimination on the words, the collocation rules of the structures and some dialect expressions.
     1)"The studying on clause" finds that Mr. Xing had different emphasis points when he did the research on minor sentence such as "Man can conquer nature","Restrain from doing something","A great man will succeed late" in his life" and "Spur with long accumul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Mr. Xing's3articles "on 'Man can conquer nature'","on 'Restrain from doing something'","the study on the clause 'A great man will succeed late'". And the first article emphasizes on the dialectical thought; the second one shows the respect on the linguistic facts and the last one mainly focuses on how to use the language in a proper way.
     2)"The discrimination on the word's performance" shows that Mr. Xing uses different departing methods when do the research on the words "fire fighting","four","eight","birthda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3articles on the phrase "firefighting""on round numbers ""the diction development of the word 'birthday'". On "Fire fighting", Mr. Xing emphasizes on the introducing function of rhetorical questions. For the numbers "four" and "eight", he mainly focuses on the explaining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numbers and for the Chinese word "birthday", the imparting art is highlighted through the articles.
     3)"The collocation rules of the structures" shows that Mr. Xing using different ways to study the structure:x+over, more than10years, during the lifetime, before death. For x+over, the studying method is exploration. For "more than10years", the way is consistently chasing the changing of the structure. And for "during the lifetime","before death", the tri-angle "denotation-connotation-function" is fully applied.
     4)"Some newfangled expressions" shows that Mr. Xing studied "one+Noun""mister""female student" and "Qiqu " from different angl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articles like "the northern dialect expression 'one+Noun',"the study on 'mister' and female students","on 'Qiqu' through the angle of 'pufanggu'". For "one+Noun ", the studying angle is literal way. For the expression "mister" and "female student", the angle involves many fields like time, space, region, culture, effect, practice. And for "Qiqu", it's from the big triangle—"mandarin-dialect-ancient Chinese".
     Part II puts forwards three-dimension theory based on the study on the Part I. The author specifies Mr. Xing's three-dimensional thought under the linguistics, sinological and imparting theory, using literal critical way. During the illustration, the author try to make the dissertation readable, reliable and practical, listing many samples of Mr. Xing's works. And it develops from three aspects:grammatical thought, sinological thought and imparting thought.
     1) About Mr. Xing's grammatical thought, the author summarizes seven grammatical theory, such as "the Theory of Clausal Pivot","clausal government","two triangles theory ","three adequacies ","verb-head, the case of noun","the brief trend of language expression, semantic compatibility","judging method by part-of-speech".
     2) This part is about Mr. Xing's sinological thought. The author finds that Mr. Xing's sinological thought combining Confucianism with Taois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r. Xing's12grammatical articles from sinological angle and3other articles like "the importance of the'direction' and 'root' of linguistics research","the soul of sinology and modern Chinese","sinology and new national studies". And his thought of Confucianism is showed by the world view of Monism and practice. The Taoism is about "Man follows nature" and converse thinking way.
     3) Mr. Xing's imparting thought is illustrated in this par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four classical educational quotations "the key to academic research is the sound academic atmosphere","Practice devotedly to realize the dream"" To question is great""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a great aim ", the author finds that Mr. Xing's imparting views can be proved in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educational theories and practice and should be promoted.
     In Mengzi. Wanzhang:"He can size up people by his simple devices (e. g. through an interview) and is so alive to the changes about him that he proves to be a good commentator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appendix is the author's own view on Mr. Xing's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life through the3academic years. The author tries her best to observe, study, chase and investigate Mr. Xing's works and his personality to get more accurate illustration about Mr. Xing's academic thought in both parts.
     If Part I is the introduction of Mr. Xing's three-dimensional academic thought, Part II is the refining illustration of his thought. And the appendix is the study of Mr. Xing academic life. Studying both on Mr. Xing's academic thought and his life, this dissertation tries to be more reflective and harmonious.
     The original intention for me to write this dissertation is just based on a simple philosophy—China is in line with international norms. During this process, the voice of China should have its own position. And the research on linguistics also should listen out for more ideas in our native language and therefore we can know ourselves better.
引文
陈来2010《如何看待国学热》,《光明日报》8月2日第12版。
    陈世祥2005《汉语句法结构对学习汉语的重要性——以定语位置上的“小”为例》,《汉语学报》第3期。
    程培元2010《教师口语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储泽祥1996《“满+N”与“全+N”》,《中国语文》第5期。
    储泽祥1997《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
    储泽祥2004《小句是汉语语法基本的动态单位》,《汉语学报》第2期。
    戴庆厦2006《语法比较的几点思考》,《语言与翻译》第1期。
    邓思颖2005《从生成语法学观点看“小句中枢说”》,《汉语学报》第1期。
    邓天玉2012《国学研究与传授学》,《光明日报》,2月6日第16版。
    邓天玉2012《吕叔湘慧眼识后辈》,《中国语言生活》第2期。
    邓天玉2012《评说<“国学”与“新国学”>一文对“当今国学”的关注》,《澳门语言学刊》第1期。
    邓天玉2012《邢福义:看透方块字的奥妙》(与党波涛合作,排名第二),《中国教育报》6月8日03专版。
    邓天玉2013《评说<漫话“有所不为”>对语言事实的关注与尊重》,《湖北社会科学》第2期。
    邓天玉2011《一本值得推荐的语言学教材》,《语文教学与研究》第5期。
    邓天玉2012《邢福义的老顽童启示》,《中国语言生活》第5期。
    邓天玉2012《从“诞辰”的古今演化看语言的规范问题》,载入《湖北省普通话培训测试15周年纪念文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邓天玉2012《一部“新而不难,全而不杂”的好教材——评邢福义先生和吴振国教授主编的《语言学概论》(第二版)》,《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11月22日。
    邓天玉2012《走出语言学的语言学家邢福义教授》,《文学教育》第1期。
    范晓2005《关于构建汉语语法体系问题——“小句中枢”问题讨论的思考》第2期。
    冯其庸2008《大国学即新国学》,《光明日报》10月13日第10版。
    冯志伟2005《自然语言处理的学科定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3期。
    冯忠良、伍新春2007《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龚千炎1987《中国语法学史稿》,北京:语文出版社。
    桂诗春1988《应用语言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郭庆光2004《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汉语学报》编辑部2006《小句中枢说》,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何向东2002《逻辑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何自然、冉永平2001《语用学概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侯学超1998《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胡明扬2002《严的学风杰出的贡献》,《吕叔湘全集》第十九卷,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胡绳1994《在庆祝吕叔湘先生九十华诞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中国语文》第1期。
    胡亚敏2006《比较文学教程》,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胡占凡2011《办好“国学”版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光明日报》国学版丛书《国学精华编》(梁枢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
    黄忠廉2005《小句中枢全译说》,《汉语学报》第2期。
    纪宝成2006《国学的当代意义》,《光明日报》4月5日第5版。
    江蓝生1994《试述吕叔湘先生对近代汉语研究的贡献》,《中国语文》第1期。
    蒋原伦、潘凯雄1994《历史描述与逻辑演绎》,昆明:云南出版社。
    匡鹏飞2001《十年辛苦不寻常(读<文化语言学>)》,《光明日报》6月14日。
    李荣主编2002《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
    李下2000《100种阿Q》,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李芳杰1999《句型主体论》,《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李芳杰2001《小句中枢说与句型研究和教学》,《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李惠芳2004《中国民间文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李临定、许小颖2008《现代汉语短语解析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李向农1997《现代汉语时点时段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向农1997《论现代汉语时点时段的功能类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
    李向农1997《现代汉语时间参照定位的语表形式——X前/后》,《语言研究》第1期。
    李学勤2011《报纸上的学术文章要力求简明》,《光明日报》国学版丛书《国学精华编》(梁枢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
    李英哲2005《“小句中枢说”在句法研究上的重要意义》,《汉语学报》第1期。
    李宇明1997《理论语言学教程》,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宇明2000《语言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宇明1989《抬头是山路在脚下 邢福义的治学道路》,湖南《云梦学刊》第1期。
    李宇明1994《立足汉语事实,着力理论探讨——<邢福义自选集>读后》(署名:眸子),《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李宇明1994《语法研究中的“两个三角”和“三个平面”》(署名:眸子),《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李宇明1996《语言学家邢福义的辉煌人生路》,《武汉春秋》第2期。
    李宇明1997《汉语语法“本位”论评——兼评邢福义“小句中枢说”》,《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李宇明2000《语法研究的方法、理论和治学风格》,《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9期。
    李宇明2001《邢福义选集·跋》,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宇明2003《信息时代的中国语言问题》,《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
    梁枢2011《国学访谈录》,北京:商务印书馆。
    梁枢2011《国学精华编》,北京:商务印书馆。
    林玉山2012《中国语法思想史》,北京:语文出版社。
    刘街生2004《从汉语的同位组构看小句中枢理论》,《汉语学报》第2期。
    刘培玉2008《有关语法研究的三个问题》,《语文学刊》第3期。
    刘艳春、于根元2007《语言交际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刘云、俞士文.2004《“句管控”与中文信息处理》,《汉语学报》第2期。
    陆俭明1988《双宾结构补议》,《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陆俭明2007《要重视语言事实的挖掘与描写》,《汉藏语学报》第1期。
    陆俭明、沈阳2007《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陆俭明1998《汉语语法研究所面临的挑战》,《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陆俭明2000《跨入新世界后我国汉语应用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中国语文》第6期。
    陆俭明2005《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陆俭明2005《汉语语法研究的必由之路》,《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
    陆俭明2006《要重视特征的研究与描写》,《长江学术》第1期。
    陆俭明2007《要重视语言事实的挖掘与描写》,《汉藏语学报》第1期。
    吕叔湘、马庆株2005《语法研究入门》,北京: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1980《把我国语言科学推向前进》,《中国语文》第1期。
    吕叔湘1992《通过对比研究语法》,《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吕叔湘2006《语法学习》,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吕叔湘2007《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主编2004《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罗常培1989《语言与文化》,北京:语文出版社。
    罗进军2006《2005年的语言理论研究》,《汉语学报》第4期。
    蒙培元2010《中国高校应以孔子为友》,《光明日报》3月29日第12版。
    欧阳友权、朱秀丽2004《口才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潘文国2002《字本位与汉语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彭林2008《国学是国民教育的思想宝库》,《光明日报》10月13日第10版。
    钱冠连2002《学派与学派意识——西方语言哲学研究(之六)》,《语言文化教育研究》第2期。
    钱冠连2004《以学派意识看汉语研究》,《汉语学报》第2期。
    钱冠连2004《以学派意识看汉语研究》,《汉语学报》第2期。
    屈承熹、潘文国2006《汉语篇章语法》,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2003《教育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任继愈、汤一介、袁行霈、余敦康2006《国学与二十一世纪》1月10日第5版。
    邵敬敏、胡宗哲1996《复句研究的一个新突破——评<现代汉语复句新解>》,《语文研究》第2期。
    邵敬敏1998《八十到九十年代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邵敬敏2011《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
    邵敬敏2011《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
    沈阳2006《语言学常识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沈阳、冯胜利2008《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史有为2000《迎接新世纪:语法研究的百年反思》,《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孙建强1997《试评邢福义先生的语法研究》,《现代汉语》第6期。
    索振羽2005《语用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汤一介2011《对“国学”应做全面的整体研究》,《光明日报》国学版丛书《国学精华编》(梁枢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
    田小琳2012《香港语言生活研究论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童庆炳1994《文体与文体的创造》,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汪国胜1996《大冶话的情意变调》,《中国语文》第5期。
    汪国胜2000《新时期以来的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
    汪国胜2006《语言教育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汪国胜2008《汉语学科的现状与发展》,《长江学术》第4期。
    汪国胜2009《读邢福义先生<语法问题献疑集>》,《光明日报》12月7日第12版。
    王卫平1994《接受美学与中国现代文学》,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王文戈2004《方法论意义上的汉语语法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王先霈、胡亚敏2010《文学批评导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先霈、孙文宪2008《文学理论导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先霈、王耀辉2006《文学欣赏导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耀辉2004《文学文本解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旺盛1997《新时期的全新探索》,《语文教学与研究》第5期。
    温锁林2001《现代汉语语用平面研究》,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温锁林2004《从词性标注看小句的中枢地位》,《汉语学报》第1期。
    吴根友、张三夕2006《国学提供“支援意识”》,《光明日报》10月31日第5版。
    吴振国1990《前项隐含的“又”字句》,《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吴振国2003《汉语模糊语义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吴振国2004《现代汉语中的粘合式联合结构》,《语言研究》第1期。
    伍铁平1993《普通语言学概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萧国政1995《“句本位”“词组本位”和“小句中枢”——汉语语法表述系更迭的内在动力和发展趋向》,《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邢欣2005《从X-阶标理论对小句的分析看小句中枢说》,《汉语学报》第4期。
    邢福义、吴振国2002《语言学概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邢福义、吴振国2010《语言学概论》(第二版),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邢福义1957《动词作定语要带“的”字》,《中国语文》第8期。
    邢福义1960《论“们”和“诸位”之类并用》,《中国语文》第6期。
    邢福义1960《强喻初探》,《华中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
    邢福义1960《谈一种宾语》,《中国语文》第12期。
    邢福义1960《形式主义一例》,《中国语文》第12期。(署名: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语言学战斗组。)
    邢福义1962《关于副词修饰名词》,《中国语文》第5期。
    邢福义1962《木兰从军有几年——谈汉语里的数词》,《武汉晚报》12月5日。
    邢福义1962《谈谈复句的运用问题》,《函授辅导教材》第2期。
    邢福义1963《我是怎样备课的》,华中师范学院《教学经验专题汇编》5月。
    邢福义1965《谈“数量结构+形容词”》,《中国语文》第1期。
    邢福义1965《再谈“们”和表数词语并用的现象》,《中国语文》第5期。
    邢福义1977《略论复句与推理》,《华中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
    邢福义1979《论定名结构充当分句》,《中国语文》第1期。
    邢福义1979《逻辑知识及其应用》,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邢福义1980《关于“从…到…”结构》,《中国语文》第5期。
    邢福义1980《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邢福义1981《词类辨难》,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邢福义1981《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中国语文》第2期(署名:华萍)。
    邢福义1981《现代汉语里的一种双主语句式》,《语言研究》第1期。
    邢福义1983《“但”类词对几种复句的转化作用》,《中国语文》第3期。
    邢福义1983《试论“A,否则B”句式》,《中国语文》第6期。
    邢福义1984《“但”类词和“无论p,都q”句式》,《中国语文》第4期。
    邢福义1984《“要不是p就q”句式及其修辞作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邢福义1984《关于“给给”》,《中国语文》第5期。
    邢福义1984《数量名结构的重叠连用格式》,《语法研究和探索(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邢福义1984《说“NP了”句式》,《语文研究》第3期。
    邢福义1985《“越X,越Y”句式》,《中国语文》第4期。
    邢福义1985《从“原来”的词性看词的归类问题》,《汉语学习》第6期。
    邢福义1985《复句与关系词语》,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邢福义1986《反递句式》,《中国语文》第1期。
    邢福义1986《让步句的考察》,《汉语研究》第1期。
    邢福义1986《让学生永远站在问号的起跑点上》,《高教与人才》第3期。
    邢福义1986《语法问题探讨集》,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邢福义1987《“像·(名·似的)”还是“(像·名)·似的”?》,《汉语学习》
    邢福义1987《关于“帮忙我”之类的说法》,香港《普通话季刊》第1期。
    邢福义1987《普通话语法、词汇、语音测试问题的探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5期。
    邢福义1987《前加特定形式词的“一X,就Y”句式》,《中国语文》第6期,
    邢福义1987《现代汉语的“要么p,要么q”句式》,《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邢福义1987《现代汉语的特指性是非问》,《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邢福义1987《香港人爱用的一个特别的叹词》,香港《普通话季刊》第1期。
    邢福义1988《“NN地V”结构》,《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邢福义1988《“高三尺”之类说法中“高、重”等词的词性判别》,《语言学通讯》第3期。
    邢福义1989《词类判别四要点》,《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邢福义1989《词类问题的思考》,《语言研究》第1期。
    邢福义1990《“有没有VP”疑问句式》,《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邢福义1990《良师与益友》,《汉语学习》第5期。
    邢福义1990《时间词“刚刚”的多角度考察》,《中国语文》第1期。(与丁力、汪国胜、张邱林合作。)
    邢福义1990《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两个“三角”》,《云梦学刊》第1期。
    邢福义1990《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两个“三角”》,《云梦学刊》第1期。
    邢福义1991《从句法组织看现代汉语的丰富、优美与精炼》,《语文建设》第6期。
    邢福义1991《关键在于怎么讲语法》,《语文学习》第2期。
    邢福义1991《汉语复句格式对复句语义关系的反制约》,《中国语文》第1期。
    邢福义1991《汉语里宾语代入现象之观察》,《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邢福义1991《现代汉语》(高等师范学校教学用书)(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邢福义1991《现代汉语的特殊格式“V地V”》,《语言研究》第1期。
    邢福义1991《现代汉语语法问题的两个“三角”的研80年以来中国大陆现代汉语语研究 的发展》,《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署名:华萍)
    邢福义1991《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三个“充分”》,《湖北大学学报》第6期。
    邢福义1992《从基本流向综观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四十年》,《中国语文》第6期。
    邢福义1992《规范汉语教程》(主编),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邢福义1992《毛泽东语言运用的群众性原则》,《理论月刊》第5期。(与卢卓群合作)
    邢福义1992《南片话语中述谓项前移的现象》,《双语双方言》(二),香港:香港彩虹出版社。
    邢福义1992《抬头是山路在脚下》,《中师生报》第146期。
    邢福义1992《现代汉语转折句式》,《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邢福义1992《语法问题发掘集》,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邢福义1993《“半”的词性判别和词形规范》,香港《语文建设通讯》第4期。
    邢福义1993《<红楼梦)中的“因Y,因G”》,《湖北大学学报》第4期,
    邢福义1993《从“似x似的”看“像x似的”》,《语言研究》第1期。
    邢福义1993《关于毛泽东著作语言的分析》,《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
    邢福义1993《汉语复句与单句的对立和纠结》,《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邢福义1993《毛泽东著作语言论析》(主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邢福义1993《现代汉语数量词系统中的“半”和“双”》,《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邢福义1993《邢福义自选集》,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
    邢福义1993《形容词的AABB反义叠结》,《中国语文》第5期。(与李向农、丁力、储泽祥合作)
    邢福义1993《序萧国政<现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邢福义1993《序徐杰<汉语描写语法十论>》,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
    邢福义1993《选择问的句群形式》,《汉语学习》第6期,
    邢福义1993《亦师亦友志在高山》,《研究生教育理论与实践》第4期。
    邢福义1993《治学之道学风先导》,《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邢福义1993《治学之道,学风先导》,《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邢福义1994《NVN造名结构及其VN|NV简省形式》,《语言研究》第2期。
    邢福义1994《南味“好”字句》,《双语双方言》(三),香港:汉学出版社。
    邢福义1994《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小三角”和“三平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
    邢福义1994《形容词动态化的趋向态模式》,《湖北大学学报》第5期。
    邢福义1994《序卢卓群(语法语汇问题论集)》,《语法语汇问题论集》,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邢福义1994《尊重事实讲究文品——文章写作反思》,《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
    邢福义1995《研究工作的思考和一个教師的企盼——序李宇明<儿童语言的发展)》,《学语文》第3期。
    邢福义1995《“更”字复句》,《中国语言学报》第5期。
    邢福义1995《从海南黄流话的“一、二、三”看现代汉语数词系统》,《方言》第3期。
    邢福义1995《从语言不是数字说起》,《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
    邢福义1995《否定形式和语境对否定度量的规约》,《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邢福义1995《汉语语法研究之走向成熟》,《汉语学习》第1期。
    邢福义1995《选择问句群与前引特指问的同指性双层加合》,日本东京株式会社白帝社《中国语研究》第37期。
    邢福义1995《语法问题思索集》,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邢福义1995年《小句中枢说》,《中国语文》第6期。
    邢福义1996《“八五”期间的现代汉语研究》,《中国语言学现状与展望》,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与汪国胜、吴振国、萧国政合作。)
    邢福义1996《“却”字和“既然”句》,《汉语学习》第6期。
    邢福义1996《方位结构“X里”和“X中”》,《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邢福义1996《根在黄流》,《海南日报》6月3日。
    邢福义1996《汉语学习被当成了日中友好的桥梁》,《汉语学习》第3期。
    邢福义1996《汉语语法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邢福义1996《说“您们”》,《方言》第2期。
    邢福义1996《文品问题三关系》,《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
    邢福义1996《亦师亦友“导”字当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5期。
    邢福义1997《“很淑女”之类说法语言文化背景的思考》,《语言研究》第2期。
    邢福义1997《V为双音节的“V在了N”格式——种曾经被语法学家怀疑的格式》,《语言文字应用》第4期。
    邢福义1997《从吕先生不讲过头话说起》,《语文建设》第4期。
    邢福义1997《读晓苏的小说》,《长江日报》2月11日。
    邢福义1997《汉语语法结构的兼容性和趋简性》,《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邢福义1997《邢福义(自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编《中国社会科学家自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邢福义1997《序<华中语学论库>》,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邢福义1997《序储泽祥<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邢福义1997《序李向农(现代汉语时点时段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邢福义1998《汉语小句中枢语法系统论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邢福义1998《汉语小句中枢语法系统论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邢福义1998《汉语语法教学与测试的若干问题》,澳门理工学院《理工学报》第1-2期。
    邢福义1998《年年岁岁春夏秋冬》,《海南日报》11月22日。
    邢福义1998《序丁力<现代汉语列项选择问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邢福义1998《一代宗师百世楷模——吕叔湘先生永远指导着我们》,《语文教学与研究》第8期。
    邢福义1999《(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本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方言》第2期。
    邢福义1999《从新世纪的呼唤说到对外汉语教学》,《武汉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论集。
    邢福义1999《复句》,载《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
    邢福义1999《汉语法特点面面观》(主编),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邢福义1999《汉语语法研究的展望》,载《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
    邢福义1999《时间方所》(与李向农、储泽祥合作),载《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
    邢福义1999《说“兄弟”和“弟兄”》,《方言》第4期。
    邢福义1999《序(数里乾坤>》,《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
    邢福义1999《语言学系建立与发展的三点认识》,《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
    邢福义1999《中国语言学的发展——读许嘉璐先生的信》,《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
    邢福义2000《“最”义级层的多个体涵量》,《中国语文》第1期。
    邢福义2000《<汉语学报>发刊词》,《汉语学报》第1期。
    邢福义2000《说“V—V”》,《中国语文》第5期。
    邢福义2000《往前又是0起点——<汉语复句研究>自序》,《汉语学习》第4期。
    邢福义2000《文化语言学》(主编)修订本,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邢福义2000《小句中枢说的方言实证》,《方言》第4期。
    邢福义2000《序<现代汉语状位形容词的“系”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邢福义2000《序储泽祥(名词及其相关结构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邢福义2000《序卢卓群<汉语小论文写作初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邢福义2000《一本描写武汉俗语的好书》,《语文教学与研究》第7期。
    邢福义2000《语法研究中“两个三角”的验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5期。
    邢福义2001《表述正误与三性原则》,《湖北大学学报》第2期。
    邢福义2001《汉语复句研究》,商务印书馆。
    邢福义2001《说“句管控”》,《方言》第2期。
    邢福义2001《说说做学问》,《华中师大报》4月10日。
    邢福义2001《小句中枢说的方言续证》,《语言研究》第1期。
    邢福义2001《邢福义选集》,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邢福义2001《序萧国政<汉语语法研究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邢福义2001《有所不学——再谈做学问》,《华中师大报》6月20日。
    邢福义2002《汉语语法三百问》,商务印书馆。
    邢福义2002《序郑贵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韩国汉城新星出版社。
    邢福义2002《“没”不一定就是“0”》,《语文教学与研究》第1期。
    邢福义2002《“起去”的普方古检视》,《方言》第2期。
    邢福义2002《“由于”句的语义偏向辨》,《中国语文》第4期。
    邢福义2002《“最”的实际运用》,《语文教学与研究》第2期。
    邢福义2002《二十年前的一份奖状》,《华中师大报》11月30日。
    邢福义2002《汉语之美》,《文明》第12期。
    邢福义2002《漫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中学语文》第2期。
    邢福义2002《社会公益对学风文品的规约》,《语言文字应用》第4期。
    邢福义2002《误用与误判的鉴别四原则》,《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
    邢福义2002《现代汉语语法修辞专题》(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邢福义2002《序郑贵友<汉语篇章语言学>》,北京:外文出版社第1版。
    邢福义2002《有关“起去”的两点补说》,《方言》第3期。
    邢福义2002《语言表达的地域民俗性》,《语文教学与研究》第12期。
    邢福义2002《语言的文化与文化的语言》,《光明日报》12月5日第5版。
    邢福义2002《注意语言运用的动态性》,《语文教学与研究》第4期。
    邢福义2003《“起去”的语法化与相关问题》,《方言》第3期。
    邢福义2003《词类辨难》(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邢福义2003《双语教育与民族精神》,《中国教育报》3月11日。
    邢福义2003《说“生、死”与“前”的组合》,《中国语文》第3期。
    邢福义2003《邢福义学术论著选》,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邢福义2003《序李宇明<语法研究录>》,商务印书馆。
    邢福义2003《序吴振国(汉语模糊语义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邢福义2003《语法知识在语言问题思辨中的应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5期。
    邢福义2003《重读旧文话备课》,《华中师大报》6月20日。
    邢福义2004《本刊的愿望》(署名:《汉语学报》编辑部),《汉语学报》第1期。
    邢福义2004《承赐型“被”字句》,《语言研究》第1期。
    邢福义2004《汉语句法机制验察》(与刘培玉、曾常年、朱斌合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邢福义2004《拟音词内部的一致性》,《中国语文》第5期。
    邢福义2004《新意浓浓——序周荐<汉语词汇结构论>》,《汉语学习》第5期。
    邢福义2004《研究观测点的一种选择——写在“小句中枢”问题讨论之前》,《汉语学报》第1期。
    邢福义2005《<西游记>中的“起去”与相关问题思辨》,《古汉语研究》第3期。
    邢福义2005《何人不起故园情》,《海南日报》4月17日第8版。
    邢福义2005《黄流民歌的美学境界》,《语文教学与研究》第3期。
    邢福义2005《新加坡华语使用中源方言的潜性影响》,《方言》第2期。
    邢福义2005《序丁力<语法>》,西安:三秦出版社。
    邢福义2005《序李宇明<中国语言规划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邢福义2005《语言学科发展三互补》,《汉语学报》第2期。
    邢福义2005《在广阔时空背景下观察“先生”与女性学人》,《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邢福义2006《<汉语学报>的基本走向》,《汉语学报》第1期。(署名“本刊编辑部”)
    邢福义2006《处理好词典编撰中结论与事实的关系》,《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
    邢福义2006《归总性数量框架与双宾语》,《语言研究》第3期。
    邢福义2006《国学精魂与现代语学》,《光明日报》8月8日第5版。
    邢福义2006《语言研究的“向”和“根”》,《光明日报》3月21日第5版。
    邢福义2007《“救火”和“救人”》,《咬文嚼字》第7期。
    邢福义2007《“救火”一词说古道今》,《光明日报》2月1日第9版。
    邢福义2007《“人定胜天”一语话今古》,《光明日报》7月19日第9版。
    邢福义2007《读书与做学问》,《华中师大报》4月20日。
    邢福义2007《黄流中学怀想》,《光明日报》12月25日。
    邢福义2007《讲实据求实证》,《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邢福义2007《进取意识榜样意识》,《华中师大报》9月20日。
    邢福义2007《连词“为此”论说》(与姚双云合作),《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邢福义2007《新词语的监测与搜获——一个汉语本体研究者的思考》,《语文研究》第2期。
    邢福义2007《序陈淑梅<语法问题探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邢福义2007《序何洪峰<汉语语法的多维探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邢福义2007《序黄树先<汉藏语论集>》,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邢福义2008《理论的改善和事实的支撑——关于领属性偏正结构充当远宾语》(与沈威合作),《汉语学报》第3期。
    邢福义2008《“X以上”纵横谈》,《光明日报》9月1日第12版。
    邢福义2008《“人定胜天”的古代原本用法与现代通常用法》,《山西大学学报》第1期。
    邢福义2008《从研究成果看方言学者笔下双宾语的描写》,《语言研究》第3期。
    邢福义2008《漫话<有所不为>》,《光明日报》1月14日第12版。
    邢福义2008《现代汉语语法修辞》(与汪国胜共同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邢福义2008《序卢卓群、普丽华<中文学科论文写作>》,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邢福义2008《序屈哨兵<现代汉语被动标记探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邢福义2008《语法问题追踪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邢福义2009《测估词语+反义AA》,《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邢福义2009《桂山魂》,《光明日报》12月24日第10版。
    邢福义2009《华中师大发展的启示》,《华中师大报》3月27日。
    邢福义2009《两次指点》,《光明日报》8月8日第12版。
    邢福义2009《说“广数”》,《光明日报》5月18日第12版。
    邢福义2009《序张邱林<“方-普”语法现象与句法机制的管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邢福义2009《永远站到问号的起跑点上》,《华中师大报》2月20日。
    邢福义2009《语法问题献疑集》,商务印书馆。
    邢福义2010《“X以上”格式在现代汉语中的演进》,《语言研究》第1期。
    邢福义2010《“广数”论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
    邢福义2010《“十来年”义辨》,《光明日报》6月21日第12版。
    邢福义2010《<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史>序》,《汉语学习》第4期。
    邢福义2010《<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史>序》,《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
    邢福义2010《论单线递进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第6期全文转载。
    邢福义2010《以单线递进句为论柄点评事实发掘与研究深化》,《汉语学报》第1期。
    邢福义2011《“复制”与“抄袭”》,《光明日报》3月25日第16版。
    邢福义2011《“国学”和“新国学”》,《光明日报》国学版丛书《国学精华编》(梁枢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
    邢福义2011《大家小书形小义大》,《汉语学报》第2期。
    邢福义2011《大器晚成和厚积薄发》,《光明日报》7月4日第15版。
    邢福义2011《关注语言生活,做好语言研究》,《北华大学学报》第5期。
    邢福义2011《护卫母语尊严——访语言学家、华中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邢福义》(宋晖),《中国社会科学报》4月12日。
    邢福义2011《加强学风建设深化事实发掘——华中师范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邢福义访谈录》(崔乐、高媛嫒),《中国语言生活》第4期。
    邢福义2011《事实终判:“来”字概数结构形义辨证》,《语言研究》第1期。
    邢福义2011《治学管见四则》,《华中师大报》1月20日。
    邢福义2012《邢梦璜与文化黄流》,《光明日报》12月31日第15版。
    邢福义2012《“诞辰”古今演化辨察》,《光明日报》4月16日第15版。
    邢福义2012《光明之路越走越宽敞》,《光明日报》2月25日第9版。
    邢福义2012《好教师必须是个好学者》(与晓苏合作),《语文教学与研究》第1期。
    邢福义2012《俚俗化北味说法“一+名”》,《光明日报》8月27日第16版。
    邢福义2012《说“数量名结构+形容词”》,《汉语学报》第2期。
    邢福义2012《序姚双云<自然口语中的关联标记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邢福义2012《中国语法思想史·邢序》,林玉山《中国语法思想史》,北京:语文出版社。
    徐杰2005《词组与小句之间的差异及其蕴含的理论意义》,《汉语学报》第3期。
    徐杰2001《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许嘉璐1999《语言文字学及其应用研究》68-69页,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许嘉璐1999《语言文字学及其应用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许嘉璐2000《21世纪——中国应用语言学成熟、腾飞的时代》,《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
    许嘉璐2000《现状和设想——试论中文信息处理与现代汉语研究》,《中国语文》第6期。
    许嘉璐2001《承担起把语言学发展成为“先行科学”的重任——给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系学生的两封信》,《中国大学教学》第4期。
    许嘉璐2007《摆脱羁绊沉静深思》,《光明日报》3月29日第9版。
    姚双云2005《读<邢福义学术论著选>》,《语文教学与研究》6期。
    姚双云2005《小句中枢理论的应用与复句信息工程》,《汉语学报》第4期。
    姚双云2006《邢福义三获一等奖的启示》,《华中师大报》11月10日。
    姚双云2007《授人以渔言传身教——记我的导师邢福义教授》,《华中师大报》6月20日。
    姚双云2012《邢福义:语言学界的“老顽童”》,《中国社会科学报》3月26日。
    叶蜚声、徐通锵1981《语言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易含思1997《中国语法学走向成熟的阶段性奠基作——邢福义著<汉语语法学>》,《江汉大学学报》第4期。
    尹蔚、罗进军2009《全方位透视小句中枢说》,《语言研究》第1期。
    于根元2003《应用语言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于根元1997《动态:语言的本质(下)——语言哲学对话选载》,《语文建设》第9期。
    余敦康2011《我看国学热》,《光明日报》国学版丛书《国学精华编》(梁枢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
    袁振国2005《当代教育学》(2004年修订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岳芳遂1998《跨世纪的中国语法学》,《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詹卫东2000《80年代以来汉语信息处理研究综述——作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应用背景之一》,《当代语言学》第2期。
    詹卫东2005《以“计算”的眼光看汉语语法研究的“本位”问题》,《汉语学报》第1期。
    张斌2006《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张斌2001《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张斌2002《现代汉语教学参考与训练》,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张金海2003《广告文案写作》,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张岂之2008《关于国学本科教育的几点建议》,《光明日报》11月10日第12版。
    张岂之2011《关于国学的两点看法》,《光明日报》国学版丛书《国学精华编》(梁枢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
    郑贵友1997《务实与创新——<汉语语法学>读后》,《汉语学习》第3期。
    郑贵友2004《“小句中枢说”与汉语的篇章分析》,《汉语学报》第1期。
    钟敬文1998《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周国光2003《汉语语法本位学说论析》,《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第1期。
    周一民1998《北京口语语法》,北京:语文出版社。
    周有光1995《语文闲谈》,上海:三联出版社。
    周振鹤、游汝杰1986《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1980《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朱立元2006《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美)布隆菲尔德著,袁家骅等译1985《语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美)乔姆斯基著,黄长著等译1986《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美)乔姆斯基著,邢公畹等译1979《句法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瑞士)索绪尔著,高名凯译1985《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
    (苏)康德拉绍夫著,杨余森译1985《语言学说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Chomsky,N.1972. Language and Mind. 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Chomsky,N.1977. Essays on Form and Interpretation.London:Fontana.
    Chomsky,N.1980. Rules and Representation. Oxford:Basil Blackwell.
    Haliday,M.A.K.1974. Georgetown University Round Table o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Washington: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Haliday,M.A.K.1978.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London:Edward Arnold.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