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我国司法审判中的合议制度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合议制度作为我国基本的诉讼制度之一,在审判工作中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一制度功能的实现与否,直接关系着法院审判职能能否实现以及社会的公平、正义能否得以伸张。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就开始着手进行审判方式改革,通过庭审方式改革、法官法的修改以及审判长选任制度改革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合议庭庭审功能得到了一定的加强,合议庭组成人员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没有触及到法院行政化管理模式问题以及其他更为深层次的司法体制问题,加之合议制度中的一些具体规则还存在着欠缺,因而改革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如何才能寻找和发现改革的新的切入点,从而克服合议制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建立符合现代法治理念、高效运转的新型合议制度,成为我们面临的新的问题。
     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合议制度的概述。阐述了合议制度的概念、特征、基本类型,使读者从总体上对合议制度有大致的了解,并对各国合议制度有最基本的认识。第二部分为我国合议庭的运行机制。分别从合议庭组织机制、合议庭审理机制、合议庭评议机制、合议庭裁判机制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从立法上对我国合议制度的运作规则进行阐述,使读者对合议庭的具体运作有一个更为详细和直观的了解,便于理解作者的观点。第三部分主要从基层法院的审判实践出发,论述我国合议制度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为了使读者能够更为清晰的了解这些问题,作者按照案件的审判流程来进行分阶段的分析,将审判流程大致分为立案和分案、合议庭的组成、合议庭的审理、合议庭的评议、合议庭的裁判等几个阶段进行研究。从中发现:独任制审理转为合议庭审理的不规范,合议庭组成人员更换的随意性大,合议庭审理过程中“一人主审,其他人陪衬”的现象严重,合议庭评议规则操作性不强,合议庭裁判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等诸多的问题。第四部分着重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发现我国合议制度运行机制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指出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可以概括为外在原因和内在原因。外在原因包括:法院管理体制行政化、缺乏现代法治的理念、司法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审判力量严重不足;内在原因包括:内部工作机制的不健全、法官的素质参差不齐、合议庭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第五部分是对合议制度的完善提出一些构想。合议制度出现的问题与成因之间,常常是一因多果或者一果多因的关系,需要我们制订综合的改革措施。文章主要从制度环境的完善和运行机制的完善两个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制度环境的完善主要包括:理顺法院内部行政职能与审判职能的关系;保障法官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继续推行法官职业化改革。运行机制的完善主要包括:完善合议庭评议规则;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承办人负责制和错案追究制,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Collegiate system as a basic legal system in China, one of the trial works, occupie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osition. To achieve this system functions or not,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functions of courts, the social equality and justice can be done. Since the eighties of last century onwards, China began some reforms to proceed with the trial mode, the reform of the trial way, the reform of the Judges Law, the amendment as well as the chief justice system reform, the reform measures. These reforms make full court trial function to be somewhat strengthened, a certain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composed of the collegial panel. However, these reforms do not touch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Court of management issues as well as other, more deep-seated problems the judicial system, coupled with a lack of specific rules in the collegiate system, and therefore these reforms do not achieve the desired results. How can I search for and find a new entry point of reform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drawbacks of the collegiate system, and establishing the new collegiate system with the modern rule and philosophy and efficient operation of law, as new problems that we have to face.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an overview of collegial system. Elaborated on the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and basic types of collegial system, so that readers have basic understanding on the collegiate system of our and others countries. The second part is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 of China's full court. Respectively from the organizational mechanisms of Full Court, the hearing mechanism of Full Court, the review mechanism of Full Court, the decision mechanisms of Full Court. From the legislation, introduction the operation rules of our collegiate system, helping the readers to have more detailed and intuitive understanding in operation of the full court, to know the author's point of view. The third part mainly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e of the trial-level courts, discuss the problems in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 of China's collegiate system. In order to enable readers to have a clearer understanding of these issues, the author carry out a phased process analys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rial of the case, the trial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sub-case, the composition of the full court, full court hearing, the collegial panel's deliberations, the collegial panel referee several stages to study. Discovered:the single system for the trial to the full court hearing is not standardized, the collegial panel composed of the arbitrary replacement of large, the serious phenomenon "a take charge of the trial, others foil" in full court proceedings, the rule of the Full Court of Review is not strong operating, Full Court referee results were constrained by many factors and many other issues. The fourth section focuses on analysis of the root causes of the above-mentioned problems and find the problems exist in operation mechanism in our collegiate system. Pointed out that the main causes of these problems can be summarized as external causes and reasons. External causes include:administration of the Court's management problems, the lack of modern judicial philosophy, trial of a serious shortage of power. Underlying causes include:unsound of the internal working mechanism, uneven quality of judges, supervisory and regulatory mechanisms is inadequate. Fifth part put forward some ideas in improvement of the collegiate system. Agrees between questions which and origin the system appears, is frequently one because of the multi-fruits or a fruit many because of the relations, needs us to draw up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measure. Articles mainly put forward their own views from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operating mechanism.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include:rationali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urt of internal administrative functions and judicial functions, protection of judges exercising their judicial power independently according to law, continue to implement the reform of professional judges. The improvement of operational mechanisms include:improving the rules of the Full Court Review, improving the people's jury system, perfecting the supervision and control mechanism.
引文
①《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82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6页。
    ①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修订版),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九章第三节。
    ②何勤华主编:《外国法制史》,法律出版社2006年7月第4版,第220页。
    ①参见谭世贵《从任职条件起步——关于法官、检察官选任制度的改革方案》,载《中国律师》2002年11期。
    ①叶立周、任广浩:《略论美国陪审团审判的民主意义——兼谈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现实命运》,载《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4期,第35页。
    ②在美国,陪审团成员如果大多是黑人,则会出现对黑人较为有利的认定;如果其成员大多是女权主义者,则会出现对妇女较为有利的裁判;如果其成员大多为动物保护主义者,则会做出倾向于保护动物的裁决等等。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第九条、第十条。
    ②高其才、黄宇宁、赵彩凤:《基层司法——社会转型时期的三十二个先进人民法庭实证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3月版,第284页。
    ①张永泉:《论合议庭制度》,载《法律科学》2001年第5期。
    ②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合议庭工作的若干规定》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的规定
    ③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四十三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合议庭工作的若干规定》第十一条、第十二条。
    ①[意]莫诺·卡佩莱蒂等著,徐昕译:《当事人基本程序保障权与未来的民事诉讼》,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95页。
    ①鲁智勇:《关于审判委员会制度的思考》,载《北大法律评论》第1卷第414页,法律出版社1999年.
    ②参见孙世群《法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研究》,载《中国司法》第2004年第7期,第29页。
    ③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7l页。
    ①贺卫方:《中国司法管理制度的两个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
    ①参见苏力《论法院的审判职能与行政管理》,载《中外法学》1999年第5期。
    ②费孝通著:《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6页。
    ①参见王庆廷《角色的强化、弱化与衡平——负责制视角下的合议庭成员考》,载《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②孙祥壮、李勇:《美国法官助理制度》,载我要正义网:http://chinalawlib.com/201044544.html。
    ③大部分案件仍然是由专门的执行人员负责,但已经有保全措施的案件或当事人愿意主动向法院履行的案件一般仍由原审法官负责。
    ①参见张永泉《合议庭功能及其在审判实务中的运作》,载《法律适用》2003年第12期。
    ①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138页。
    ①苏力著:《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72页。
    ②参见苏力《论法律活动的专门化》,载《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①参见尹忠显《合议制度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76页。
    ②参见江必新《论合议庭职能的强化》,载《法律适用》2001年第1期。
    ③肖建国 肖建光:《审判委员会制度考——兼论取消审判委员会制度的现实基础》,载《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①参见贺卫方《中国司法管理制度的两个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
    ②参见高其才、黄宇宁、赵彩凤《基层司法——社会转型时期的三十二个先进人民法庭实证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3月版。
    ①李昌道:《司法公正与法官职业化》,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1期.
    ②周一兵、汤金钟:《法官助理制度应着眼于为庭审做准备的模式》,载《人民法院报》2004年5月29日版。
    ①参见陈荣宗、林庆苗《民事诉讼法》,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版,第119页。
    ①陈荣宗、林庆苗著:《民事诉讼法》,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版,第119页。
    ②参见张永泉:《论合议庭制度》,载《法律科学》2001年第5期。
    ③王利明:《我国陪审制度研究》,载《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④周曙:《试论人民陪审员与职业法官的角色差异》,载幸福校园网:http://cn.happycampus.com/docs/983284067901@hc05/121519/。
    ⑤龙宗智:《中国陪审制:出路何在》,载《南方周末》2001年2月8日版。
    ①何家弘:《陪审制度纵横论》,载《法学家》1999年第三期。
    ①参见左为民、吴为军《“形合实独”中国合议制度的困境与出路》,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第4期。
    ②沈为国、王其南:《浅议合议庭整体作用的发挥》,载《法学天地》1994年第2期)
    ③林达著:《总统是靠不住的——近距离看美国之二》,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年6月第2版,第48页。
    [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
    [2]常怡主编: 《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4]何勤华主编: 《外国法制史》,法律出版社2006年7月第4版。
    [5]高其才、黄宇宁、赵彩凤: 《基层司法——社会转型时期的三十二个先进人民法庭实证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3月版。
    [6]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修订版),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7]苏力: 《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8]费孝通著: 《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苏力: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0]尹忠显: 《合议制度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1]][意]莫诺·卡佩莱蒂等著,徐听译: 《当事人基本程序保障权与未来的民事诉讼》,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2]陈荣宗、林庆苗: 《民事诉讼法》,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版。
    [13]林达著:《总统是靠不住的——近距离看美国之二》,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年6月第2版。
    [1]谭世贵: 《从任职条件起步——关于法官、检察官选任制度的改革方案》,载《中国律师》2002年11期。
    [2]叶立周、任广浩: 《略论美国陪审团审判的民主意义——兼谈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现实命运》,载《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4期。
    [3]张永泉: 《论合议庭制度》,载《法律科学》,2001年第5期。
    [4]胡剑敏: 《合议制度研究》,载《甘肃农业》2005年第8期。
    [5]鲁智勇: 《关于审判委员会制度的思考》,载《北大法律评论》第1卷第414页,法律出版社1999年。
    [6]孙世群: 《法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研究》,载《中国司法》第2004年第7期。
    [7]贺卫方: 《似是而非的审委会保留论》,载《南方周末》1999年3月12日。
    [8]贺卫方: 《中国司法管理制度的两个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
    [9]苏力: 《论法院的审判职能与行政管理》,载《中外法学》1999年第5期。
    [10]王庆廷:《角色的强化、弱化与衡平——负责制视角下的合议庭成员考》,载《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1]张永泉: 《合议庭功能及其在审判实务中的运作》,载《法律适用》,2003年第12期。
    [12]苏力《论法律活动的专门化》,载《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3]江必新: 《论合议庭职能的强化》,载《法律适用》,2001年第1期。
    [14]肖建国 肖建光:《审判委员会制度考——兼论取消审判委员会制度的现实基础》,载《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15]李昌道: 《司法公正与法官职业化》,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1期。
    [16]周一兵、汤金钟: 《法官助理制度应着眼于为庭审做准备的模式》,载《人民法院报》2004年5月29日版。
    [17]吕忠梅: 《法官职业化的理想与现实》,载《法律适用》2002年第11期。
    [18]王利明:《我国陪审制度研究》,载《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19]龙宗智:《中国陪审制:出路何在》,载《南方周末》2001年2月8日。
    [20]何家弘:《陪审制度纵横论》,载《法学家》1999年第三期。
    [21]左为民、吴为军: 《“形合实独”中国合议制度的困境与出路》,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第4期。
    [22]沈为国、王其南: 《浅议合议庭整体作用的发挥》,载《法学天地》1994年第2期。
    [1]孙祥壮、李勇:《美国法官助理制度》,载我要正义网:http://chinalawlib.com/201044544.html。
    [2]刘永艳:《论法官的职业素养与司法能力》,载中外民商裁判网:http://www.zwmscp.com/list.asp?Unid=9397.
    [3]祝铭山:《大力加强法官职业化建设,努力开创人民法院队伍建设新局面——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祝铭山在全国法院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法搜网:http://www.fsou.com/html/text/chl/1100/110008.html。
    [4]周曙:《试论人民陪审员与职业法官的角色差异》,载幸福校园网:http://cn.happycampus.com/docs/983284067901@hc05/12151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