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威权体制下自由主义话语及其命运台湾《自由中国》杂志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949年的沧海横流、惊惶动荡之中,一批反共的自由主义者觉得有振起舆论、挽救时局的需要,即希望通过创办报纸和杂志的形式,从思想上来与共产党作斗争。他们随着国民政府的百万军民撤离大陆,退守台湾。流离动荡之中,他们在台北创办了《自由中国》半月刊杂志,并以之为思想与政治阵地,一而高擎“反共抗俄”的旗帜,一而继续鼓吹“民主自由”的政治理念。雷震、殷海光等便是这个杂志的主要的负责人和撰稿人。胡适也曾一度被作为这个杂志的挂名发行人。
     在与国民党蒋氏政权度过了一段短暂的为“反共抗俄”而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日子之后,《自由中国》逐渐张扬起自己的自由主义诉求,即开始向民众宣传自由与民主的真实价值,声言个人自由高于国家自由、主张言论自由、实行民主政治、成立反对党以监督一党专制,并且督促“政府”(各级的“政府”)切实改革政治经济、努力建立自由民主的社会。渡海来台的国民党政权在经过一番痛定思痛的反省之后,对国民党加以大力改造,非但没有实行民主政治,反而继续坚持一党专制的威权政治体制。随着朝鲜战争之后美国第七舰队的入驻台湾海峡及对台扶助政策,国民党政权走出风雨飘雨之后,加紧了对自由主义诉求的压制和打压,《自由中国》与国民党政权之间的歧见也便曰渐张裂而扩大,在经过《政府不可诱民入罪》、胡适辞职抗议信及《计划教育质疑》等几次风波之后,胡适脱却发行人衔名,雷震被注销国民党党籍,《自由中国》批评时政的尺度也便节节升高,亦更多碰触当权者的禁忌,尤其是“祝寿专号”的刊发和“今目的问题”栏目的开辟,刺破国民党政权假借“反攻复国”的口号而威权统治台湾的政治神话。国民党政权遂对《自由中国》进行全面性的围剿和围攻,罗织罪名,污蔑构陷。在反对修改“宪法”及反蒋三连任的舆论鼓吹失败之后,雷震终于走上与台湾地方政治人物结合,筹组新党的实际政治活动,这导致国民党当局的最大恐慌,也造成《自由中国》与国民党政权的最后决裂,《自由中国》因此遭到当局取缔,岛内这波自由主义运动也在雷震被捕入狱的悲剧中落幕。
     《自由中国》生命历程中的三位关键角色:胡适、雷震及殷海比,长期成为学界关注和研究的对象。胡适的消极退让使他“自由主义之父”的光环渐渐消褪而蜕变为一个“乡愿”,不仅在新党组建上无所作为,对雷案也失语噤声:雷震从“坐而论道”到“起而力行”的突破,是岛内自由主义群体从媒体论政走向组党参政的开端,为后来者树立了一个榜样:殷海光的奋槌梃击,义无反顾为他奠定了历史的声名,但也加速了《自由中国》的毁灭,并为自己遭遇迫害埋下了祸根,他们各自的命运对岛内后续的自由主义运动当有着相当的借鉴意义。
     《自由中国》对“一个中国”的坚持和省籍问题的关注值得后人深思,它将祖国大陆反抗威权统治的自由主义精神“横向嫁接”到台湾,兴起了岛内自由主义运动的声浪,并为后来的党外运动所“纵向传承”。雷震被捕和《自由中国》终刊,威权政治笼罩台湾社会,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遭到压迫和迫害,但杂志所宣扬的自由民主理念并未就此熄灭,《文星》、《大学杂志》、《台湾评论》、《中国论坛》等刊物的接续出现,《自由中国》则是其重要源头。它们同样标举自由主义旗帜,在岛内播撒自由民生理念以及西方政党政治主张——即合法的有力的反对党的存在是监察、督促政治清明的良方。可见,《自由中国》充当了在台湾传播自由主义的先驱者的角色。
In1949, when the country was in turmoil, a group of anti-Communist liberals felt the need to shake up the public opinion in order to save the current political situation. They looked forward to fighting against the Communist Party ideologically by the way of creating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Following millions soldiers and civilians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hey retreated from the mainland and moved to Taiwan. Thus, they founded in Taipei the fortnightly magazine named "Free China" and regarded it a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ositions. One side, they held high the banner of anti-Communist and anti-Russia, and on the other side they continued to advocate their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democracy and freedom. Lei Chen and Yin Hai-kuang are chief and main writer of this magazine. Hu Shin was once its nominal publisher.
     At the beginning."Free China" shared the same goal of anti-Communist and anti-Russia with the KMT regime of Chiang Kai-shek. However, after a short period of time, it began to assert their liberalism demands, publicizing the true value of freedom and democracy to the people, claiming that individual freedom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at of the nation, advocating freedom of speech, implementation of democracy, set-up the opposition in order to oversee the one-party dictatorship, and urging the government (at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to have effectively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form and to establish a free and democratic society. After some bitter experience of self-examination, the KMT regime made strenuous efforts to reform the party. Instead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democracy, the KMT embarked on a path of authoritarian political system and continued the one-party political dictatorship. With the outbreak of the Korean War. the U.S. Seventh Fleet settled in the Taiwan Strait. Thanks to the policy of aid Taiwan Government, the KMT regime came out of the precarious situation and stepped up the repression and the fight against liberalism demand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Free China" and the KMT regime was gradually expanded. After several storm such as "The government can't lure people into crime," Hu shih's resignation and letter of protest, and "planning education challenge," Hu took the opportunity to get rid of the nominal publisher of "Free China", and Lei Chen was expelled from the Nationalist party."Free China" criticism of current affairs was also on-the rise.
     It continued to touch the authorities'taboo, especially the "birthday special issue" and the opening of "today's problems" section, which pierced like a sharp dagger the political myth that the KMT regime rule in Taiwan under the guise of "counter-Zionist" slogans. The KMT then encircled and suppressed the "Free China" by means of cooking up charges and slandering. After the failure of fighting against the constitutional amendment and against Chiang Kai-shek's third term, Lei Chen, finally, went onto the road of combination with Taiwan's local politicians to form a new political party, which caused the greatest panic to the KMT authorities, and also resulted in the final break between the "Free China" and the KMT regime. Because of that,"Free China" was banned by the authorities. The campaign of freedom on the island carried out by the group of the liberal scholars ended with tragedy when Lei Chen was jailed.
     In the history of "Free China", three main characters should be mentionned: Hu Shi, Lei Chen and Yin Hai-kuang. They have long time been aimed and studied by the academic. Hu's negative concession made his aura of "the father of liberalism" gradually fade and fall as a "hypocrite", for he offered nothing powerful not only in the set-up of the new party, but also in the "Lei Chen Incident"; from "sitting and pontificating" to "playing and exercising" Lei Chen set an example for the later and helpe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intellectuals who stop at the government and political discussion to organize a political party in order to participate in political affairs; Yin Hai-kuang's tried his best to critic current affairs and laid the historical reputation, but it is also him that accelerated the destruction of the "Free China" and planted the seeds of suffered persecution of himself. Their respective fate had a considerable learni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later liberals.
     The "Free China" magazine totally issued230, survived nearly11years, covering an era of the1950s in Taiwan. It is worth of pondering for the future generation on this magazine, thanks to its insistence on "one China" policy and its attention paid to provincial issues. It helped to "horizontally graft" the liberal spirit of fighting against the authoritarian rule which was "vertically transmitted" by opposition movements. Although Lei Chen was arrested and the "Free China" ceased to be published, which made the authoritarian politics envelop the whole society of Taiwan, and the liberal intellectuals oppressed and persecuted, the concept of freedom and democracy promoted by the magazine has never gone out. Many magazines, such as "Man Star"."University Magazine","Taiwan review," and "China Forum", can find their origins in "free China". They also hold high the banner of liberalism, sowed the concept of freedom and democracy and western political parties'claim on the island of Taiwan-that the legal existence of a vigorous opposition party is a unique recipe for the supervision for politics."Free China" played a role of pioneer in spreading the liberalism.
引文
① 陶渊明:《拟古·种桑长江边》: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春蚕既无食,寒农欲谁待。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① 司马桑顿:《雷震与<自由中国>半月刊》,《明报月刊》第5卷第12期,1970年12月。聂华苓:《雷震与<自由中国>》,《全国新书目》2008年第16期,第16.17页。谈火生:《雷震因<自由中国》蒙冤入狱始末》,《各界》2008年第8期,第68-69页。李鸿情:《雷震之宪法学者像素捕》、张忠栋:《雷震与反对党》,收录于澄社主编:《台湾民主自由的曲折历稗》,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2年1]月。马之骗:《雷震在<自由中国>扮演的角色》,《台湾周刊》2003年第11期。
    ② 马瑞:《胡适晚年(1949-1962)政治生活述评》,《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卷第4期,2001年12月,第29-33页;何卓恩的《思想与角色:胡适在<自由中国>的言论解读》,《安徽史学》2009年10月第5期,第63-71页。
    ③ 苏瑞锵:《傅正与1950年代台湾民主运动——以“<自由中国》半月刊”和“中国民主党组党运动”为中心》,胡健国主编:《20世纪台湾民主发展:第七届中华民国史专题论文集》,台北:国史馆,2004年11月,第262-317页。
    ④ 张忠栋《夏道平与股海光一一<自由中国>的两只健笔》(上下),《当代》第121、122期,1997年9、10月,笫84.103页,第116.129页。
    ⑤ 李敖:《我的殷海光》,《李敖全集》09),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6年11月一版,1988年11月二版。李敖编著:《雷震研究》,台北:李敖出版社,1988年5月。
    ⑥ 张忠栋:《胡适·雷震·殷海光——自由主义人物画像》,台北:自立晚报社,1990年12月。张忠栋:《自由主义人物》,台北:允晨文化实业公司,1998年6月。
    ⑦ 马之骕:《雷震与蒋介石》,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3年11月。
    ⑧ 谢汉儒:《早期台湾民主运动与雷震纪事——为历史留见证》,台北:桂冠图书公司,2002年9月。
    ⑨ 王中江:《万山不许一溪奔——殷海光评传》,台北:水牛出版社,1997年7月。章清:《殷海光》,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6年。何卓恩:《殷海光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5月。
    ① 林正弘:《一个自由主义者得民主科学观——殷海光先生的四学中用》,《中国论坛》“知iu分子与台湾发展”讨论会论文集,台北:《中国论坛》杂志社,1989年10月,第397-429页。黎汉基:《殿海光思想研究:由五四到战后台湾.1919.19693.台北:正中托¨.2000年9月。
    ② 熊自健:《战后台湾的自由主义与海耶克思想思想:以殷海光、夏道平、周德伟为例》,《当代中国思潮述评》,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0月初版。熊自健:《夏道平与战后台湾自由主义的新发展》。台北: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专题研究.1994年8月。
    ③ 贺广巍:《殷海光自由思想研究》,台北:国立政治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6年6月:简明海:《救亡与启蒙的困境:殷海光思想转变之研究》,台中:东海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97年1月。
    ④ 傅正主讲:《中国民主运动发展史(二)——台湾部分(1946—1981)座谈会Ⅲ<自由巾囡>与巾围民主党》,《八十年代》第4卷第1期,台北:八十年代杂志社.1982年2月.第21-26页。
    ⑤ 文德:《雷震·胡适·中国民主党一一记近代台湾民主运动的一段历史并悼念雷震先生》.《八十年代》第1卷第3期.1979年8月.第87-91页。林浊水:《中国民主党组党始末》.《亚洲人》第2卷第5期.1982年4月,第68-80页。
    ⑥ 郑牧心:《台湾议会政治四十年》.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87年10月。李筱峰:《台湾民主运动四十年》,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87年10月。
    ⑦ 颜淑芳:《<自由中国>半月刊的政党思想》,台北:中国文化大学政研所硕上论文。1989年12月。苏瑞锵:《战后台湾组党运动的滥觞一一“中国民主党“组党运动》,台北:稻乡出版社.2005年4月。
    ⑧ 苏瑞锵:《战后台湾历史发展“动因”与“脉络”的再思考——以“中国民主党”组党运动为中心》,现代学术研究基金会:《现代学术研究(专刊13)——战后台湾历史省思》。台北:现代学术研究基金会,2004年12月,第89-111页。
    ① 苏瑞锵:《“中国民主党”组党运动之研究》,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5年6月。
    ② 薛化元:《<自由中国>“反对党”主张的历史考察》,《台湾风物》第45卷第4期,1995年12月,第9.45页。
    ③ 吕怡蓉:《<自由中国>杂志与台湾党外运动发展之研究》,台北:台湾师范人学政治学研究所硕士硕士论文.2006年8月。
    ④ 来晓飞:《从<自由中国>到中国民主党——20世纪50年代台湾的政治民主运动》,厦门大学历史学系硕士论文,2002年6月。
    ⑤ 任育德:《1950年代雷震宪政思想的发展——以“中央政体”与“反对党”为例》,《思与言》第37卷第1期,1999年3月.第97.139页。任育德:《1960年中国民主党创立宣言之初探》.《台湾风物》第49卷第2期,1999年6月,第9-45页。
    ⑥ 江灿腾、陈正茂:《五O年代台湾组党运动之重挫:记胎死腹中的中国民主党》,《北台湾科技学院通识学报》第4期,2008年6月,第107.124页。
    ⑦ 郭仁孚:《<自由中国>半月刊中关于宪政论述的历史分析》,台北:行政院国科会专题研究报告,1994年9月。
    ⑧ 陈瑞崇:《<自由中国>半月刊之宪政论述的形成:台湾战后政治论述史自由论述典范的诞生》,中和:承峰印刷公司,1994年12 月。
    ① 任育德:《霄震与台湾民主宪政的发展》,台北:政治大学历史学系.1999年5月。
    ② 毛知砺:《台湾戒严初期民主政论的初探(1949.1960)——以雷震与<自由中国>半月刊为例》.《图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13期,1996年4月.第107-133页。
    ③ 钱永祥:《自由主义与政治秩序:对<自由中国>经验之反省》.《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第1卷第4期.1988年12月,第57-99页。
    ④ 薛化元《<自由中国>杂志自由民主理念的考察》.《台湾史研究》2卷1期.1995年6月,第127-160页。
    ⑤ 薛化元:《1950年代台湾自由主义的展开:以<自由中国>为中心》.当代思潮与台湾发展资料库,http://www.mcu.edu.tw/department/genedu/2echelon/92report/a03/0807_03.htm。
    ⑥ 薛化元:《<自由中国>与民主宪政——1950年代台湾思想史的一个考察》.台北:稻乡出版社,1996年7月。
    ⑦ 薛化元:《台湾自由主义思想的历史考察(1949.60):以反对党问题为中心》.《思与育》第34卷第3期,1996年9月,第241-286页。
    ⑧ 吴教人:《自由的两个概念:战前台湾民族运动与战后<自由中国>集闭政治论述中关于“自由”理念的初步比较》,殷海光基金会主编:《自由主义与新世纪台湾》,台北:允晨文化,2007年7月,第55-105页。
    ① 陈仪深:《自由主义的两种类型:<独立评论>与<自由巾国>比较》,《巾国论坛》第31卷第1期,1991年1月,第14-17页。
    ② 何卓恩:《<自由中国>与台湾自由主义思潮——威权体制下的民主考验》,台北:水牛出版社,2008年3月。
    ③ 何卓恩:《“国权”与“人权”:<自由中国>半月刊的论述演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9年第2期,第14-20页。
    ④ 吴惠林:《<自由中国>的经济思想》.澄社主编:《台湾民主自由的曲折历程——纪念雷震案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2年l]月,第349-374页。
    ⑤ 周呈奇:《<自由中国>的经济思想》,《华人前瞻研究》第3卷第1期,2007年5月,第23.27页。
    ⑥ 周呈奇:《战后台湾经济增长思想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11月。
    ⑦ 苏正沛:《支配与反抗——<自由中国>事件与<美丽岛>事件之比较》,台北:中山大学中山学术研究所硕士论文,2006年1月。
    ⑧ 丹尼·罗伊(Roy·Denny)著,何振盛、杜嘉芬译:《台湾政治史》,台北:商务印书馆,2004年3月。
    ① 应凤凰:《<自由中国×文友通讯>作家群与五十年代台湾文学史》,《文学台湾》第26期.1998年4月夏季号,第105-138页。
    ② 朱双一:《<自由中国>与台湾自由人文主义文学脉流》.何寄澎主编:《文化·认同·社会.变迁:战后五十年台湾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出版.2000年6月,第75-106页。
    0陈芳明:《台湾现代主义文学与五○年代自由主义传统的关系——以<文学杂志>为中心》,现代主义与台湾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政治大学中文系主办.2001年6月.成功大学数位学习平台.moodle.ncku.edu.tw/mod/resource/view.php?id=31592.
    ④ 张羽:《五十年代的台湾文学研究——以台湾杂志<自由中国>系统为分析场域》,黄万华编:《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华文文学:第十三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9月.第702-712页。张羽:《试论<自由中国>的文艺栏目》,《台湾研究集刊》2004年12月第4期.第90-98页.
    ⑤ 小山三郎:《<自由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与文学——对於台湾现代文学的一个视点》.《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2003年12月,第36期,第18-26页。
    ⑥ 徐筱薇:《战后台湾现代主义思潮之出发——以《自由中国》、《文学杂志》为分析场域》,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系硕士论文,2004年6月。
    ⑦ 郭淑雅:《国族的魅影,自由的天梯—<自由中国>与聂华苓文学》,静宜大学中文系硕士论文.2001年7月。
    ① 颜安秀:《<自由中国>文学性研究:以“文艺栏”小说为探讨对象》,台北:台北师范学院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5年6月。
    ② 候作珍:《自由主义传统与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崛起》,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博士论文,2003年1月。
    ③ 刘业伟:《台湾<自由中州>杂志研究》,《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第32卷第2期,2006年2月。
    ④ 王仲:《1950年代台湾自由主义者政治理念——以<自由中国>杂志为例》,《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2008年9月,第81-84页转99页。
    ⑤ 贺昌盛:《<自由中国>的刊行与台湾自由主义思潮的演进》,《扬子江评论》2010年第1期,第41-46页。
    ⑥ 张洪彬:《作为公共领域的<自由中国>》,天涯社区,http://huanggua.blog.tianya.cn/blogger/post show.asp?BlogID=32336&Kev=0&PostID=15373071&idWriter=0.
    ⑦ 张殿:《看见<自由中国>及其他——<自由中国>全二十三卷总目录暨索引出版》,《联合报》第41版,2000年8月28日。
    ⑧ 汪士淳:《雷震与<自由中国>为台湾冤屈40年》,《联合报》第8版,2000年9月4日。
    ⑨ 魏诚:《<自由中国>半月刊内容演变与政治主张》,台北: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论文,1984年1月。
    ① 傅正:《<自由中国>的时代意义》,澄社主编:《台湾民主自由的曲折历程》,台北:自立晚报社,1992年11月,第349-369页。
    ② 薛化元:《<自由中国>杂志历史定位的再思考》,台湾历史学主编:《史学与国民意识论文集》,台北:稻乡出版社,1999年2月.第213-232页。
    ③ 薛化元:《<自由中国>民主宪政史料的历史意义》,《台湾史料研究》第8期,1996年8月,第123-124页。
    ④ 薛化元《台湾自由主义对国家定位思考的历史探讨——以雷震及<自由中国>为例》.《台湾风物》第48卷1期,1998年3月.第41-61页。
    ⑤ 薛化元:《战后台湾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互动的一个考察——以雷震及<自由中国>的国家定位为中心》,《当代》第141期.1999年5月,第32-45页。
    ⑥ 薛化元:《从“反共拥蒋”挂帅到人权意识的抬头——《自由中国》与执政党当局互动关系的一个历史考察》,《法政学报》第5期.1996年1月,第43-66页。
    ⑦ 苏瑞锵:《救亡与启蒙的辩证——1950年代雷震与国民党当局分合关系之探讨》,《彰中学报》第23期,彰化高中,2002年4月,第193-218页。苏瑞锵:《从“拥蒋”到“批蒋”——雷震自由精神之形成、哲抑与再现》,《尹章义教授怀念纪念论文集》(出版中)。
    ⑧ 陈瑞崇:《以人为本的政治论述:以<自由中国>半月刊为例》,《论政治教育:摆荡于人与公民之间》.台北:时英出版社,2004年8 月,第113页。
    ① 钟雅蓬:《政论杂志与台湾民主化:<自由中国>个案研究》,嘉义:国立中正大学政治学系硕士论文,2005年7月。
    ② 林淇瀁:《意识形态·媒介与权力:<自由中国>与50年代台湾政治变迁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学新闻学系博士论文,2003年5月。
    ③ 潘光哲:《形塑“党国体制”与“民主经验”的记忆文化——以<自由中国>为例》,台湾教授协会编:《中华民国流亡台湾60年暨战后台湾国际处境》,台北:前卫出版社,2010年4月,第601-660页。
    ④ 韦政通:《雷震在台湾民主运动史上的地位——台湾民主自由的曲折历程研讨会开幕词》,《立足台湾,关怀大陆》,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1年。
    ⑤ 何卓恩:《教育政党化与<自由中国>对公共空间的诉求》,财团法人纪念殷海光先生学术基金会主办:《追求自由的公共空间:以《自由中国》为中心》学术研讨会,2009年8月,第33.43页
    ① 傅正主编:《雷震全集》(1-47卷)。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9-1990年:林正弘主编:《殷海光全集》(1-18卷),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② 夏道平文存:《我在<自由中国>》、《自由经济的思想》、《自由经济学家的思与言》.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9年:傅正文选:《对一党专政开火》、《向蒋家父子挑战》、《为中国民主党、民主进步党战斗》,台北:傅正1989年出版。
    ③ 国史馆编印的《雷震案史料汇编:国防部档案选辑》(2002)、《雷震案史料汇编:雷震狱中手稿》(2002)、《雷震案史料汇编:黄杰警总日记选辑》(2003)、《雷震案史料汇编:雷震回忆录焚毁案》(2003)
    ④ 薛化元主编:《<自由中国>全廿三卷总目录索引》.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7月。
    ① 胡适:《再论建国与专制》,《独立评论》第82号,1933年12月24日。
    ② 杜鲁门:《对华政策声明》,1945年12月15日,参见梅园新村纪念馆编:《国兆谈判文献资料选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第9-10页。
    ① 社评:《自由主义者的信念》,《大公报》1948年1月8日,第1版。
    ② 胡适:《致毛泽东》,重庆《大公报》1945年9月2日,第3版。
    ③ 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第668页。
    ④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香港:中文大,1979年,第786页。
    ⑤ 张玉法:《中国现代史》,台北:东华书心,1977年7月,第711-712页
    ⑥ 资中筠:《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和发展(1945-1950)》,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年6月,第328-329页.
    ⑦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香港:中文大学,1979年,第786贞。
    ⑧ 国立编译馆编:《中国近现代史》,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9年,第674页。
    ⑨ 蒋匀田:《中国近代史转捩点》,香港:友联出版社,1976年,第241页。
    ① 张东荪:《告知识分子》,《展望》第2卷第4期,1948年5月22日,第2.3页。
    ② 胡明:《胡适传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932页。
    ③ 参见胡明:《胡适传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934页。
    ④ 马之骕:《雷震与蒋介石》,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3年11月,第74页。
    ⑤ 殷海光:《论胡适南来》,《中央日报》1948年12月19日,第2版。
    ① 胡适:《自由中国的宗旨》.《自由中国》第1卷第1期.1949年11月20日.第l口1.
    ② 陈瑞崇:《以人为本的政治论述:以<自由中国>半月刊为例》,《论政治教育:摆荡于人与公民之间》,台北:时英出版社.2004年8日.第59页
    ③ 《发刊词》.《自[Jlf{,Ⅲ》第·卷讹 lfJJ,1949年11月20日,第3-4页。
    ④ 雷震:《创刊<自由中国>.的意旨》,《自由中国》第16卷第6期,1957年3月16日.第10页。
    ① 霄震:《雷震回忆录:我的母亲续篇》。香港:七十年代杂志社出版,1978年12月,第59页。
    ② 马之骕访问杭立武谈话录音,1987年8月11日。转引自马之骗:《雷震与蒋介石》,第351.352页。
    ③ 社论:《我们的立场》,《自由中国》第5卷第1期,1951年7月1日,第4页。
    ④ 胡适:《<自由中国>杂志三周年纪念会上致词》,《自由中国》第7卷第12期.1952年12月16日,第4页。
    ① 傅正主编:《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48.1949)》第3l卷.1949年3月24日日记,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3月,第166页。(后引省略出版社年月、编者)
    ② 雷震1949年3月25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48-1949)》第31卷.第167页。
    ③ 雷震1949年3月26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48.1949)》第31卷.第168页。
    ④ 雷震1949年3月30日、31日、4月4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48-1949)》第31卷.第170——174页。
    ⑤ 在当代人物中.被蒋看成朋友者不多,既然把胡适看作朋友,就是可以信赖的人:要是看作秀才.那就是“你是秀才,我是兵”。马之骗:《雷震与蒋介石》.第156页。
    ⑥ 雷震1949年4月6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48.1949)》第31卷.第175页。
    ⑦ 雷震1949年4月11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48.1949)》第31卷,第177页。
    ⑧ 雷震1949年4月21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48.1949)》第31卷.第187页。
    ① 马之骕:《雷震与蒋介石》,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3年11月,第86页。
    ② 马之骕的朋友张湘渔时任“联勤总司令郝运输署”督察官,趁其撤迁广州之际搭上便船。
    ③ 马之骕:《雷震与蒋介石》,第87页。
    ④ 雷震1949年6月4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48.1949)》第31卷,第229页。
    ⑤ 雷震1949年6月18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48.1949)》第31卷.第242页。
    ⑥ 雷震1949年6月21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48.1949)》第31卷,第244页。
    ⑦ 雷震1949年6月23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48.1949)》第31卷,第246页。
    ⑧ 雷震1949年7月1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48.1949)》第31卷,第255页。
    ① 雷震1949年10月23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48.1949)》第31卷.第347页。
    ② 雷震1949年1O月26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48.1949)》第31卷.第349页。
    ③ 雷震1949年11月2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48.1949)》第31卷.第354页。
    ④ 雷震1949年11月20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48.1949)》第31卷,第366页。
    ⑤ 《雷震致胡适函》1949年12月8日,万丽娟编注:《万山不许一溪奔——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12月.第4页。
    ⑥ 雷震1949年12月3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1卷.第376页。
    ⑦ 薛化元:《<自由中国>与民主宪政——1950年代台湾思想史的一个考察》,台北:稻乡出版社,1996年7月.第63页。
    (?) 雷震1949年4月11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48.1949)》第31卷,第177-178页。
    (?) 雷震1949年4月15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48-1949)》第31卷,第181页。
    ① 1987年8月11日马之骕与杭立武谈话录音.转引自马之骕:《雷震与蒋介石》,第11O-111页。
    ② 雷震1949年10月24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48.1949)》第31卷.第347页。
    ③ 雷震1949年10月26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48.1949)》第31卷.第349页。
    ④ 雷震1950年4月16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0)》第32卷,第85页。
    ⑤ 雷震1950年4月18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0)》第32卷,第87页。
    ⑥ 马之骕:《雷震与蒋介石》,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3年11月,第113页。
    ⑦ 国民政府迁台后,无论在军事、经济方而仍赖美国援助.因此任命吴国桢作台湾省主席,具有双重政治意义。第一,利用吴国桢的民主素养.以示蒋有实行民主宪政的决心.第二,积极加强中关友好关系,继续争取美援。
    ⑧ 《雷震全集》第34卷,1951年3月22日日记,省政府补助《自由中国》之二万元已办妥.第42页。
    ① 雷震1950年12月26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2卷,第240页。
    ② 雷震1950年12月28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2卷,第242页。
    ③ 雷震1951年2月4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3卷,第28页。
    ④ 雷震1953年12月7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5卷.第185页。
    ⑤ 马之骕:《雷震与蒋介石》,第115页。
    ⑥ 亚洲协会(Asia Foundation)是美国国务院拨款成立的基金会,其目的是帮助亚洲国家或地区做文化反共宣传,因为美国政府不便正面反对共产主义,所以成立这个基金会,看起来是民间组织,实际上是由政府出钱。该会的会址设在旧金山,分会遍设业洲各国,香港台湾均有分会。惟当时美国政府发表中美关系“白皮书”,声明不管台湾后,又在香港积极培植中国第三势力,有些既反共又反蒋的政治人物,己经得到援助。
    ⑦ 《雷震致胡适幽》1952年2月21日,载《新新闻周刊》第102期,第76页。
    ⑧ 雷震1953年1月31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5卷,第22页。
    ① 马之骕:《雷震与蒋介石》,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3年11月.第101-102页。
    ① 雷震:《雷震回忆录:我的母亲续篇》,第60页。
    ② 马之骕:《雷震与蒋介石》,第105页。
    ③ 《雷震全集·我与雷震》第2卷,第252页。
    ④ 早在1951年8月,胡适即从美国来信,请辞《自由中国》半月刊发行人的名义。他说:“我正式辞去发行人的衔名,一来表示我一百分赞成《不可诱民入罪》的社评,二来是表示我对于这种‘军事机关’干涉言论自由的抗议。”④后经过全体同仁的认真慰留及行政院陈诚专函致意,胡适也就不再坚持。1952年11月20日,《自由中国》创刊三周年纪念,胡适恰好回台,在庆祝大会上,胡适在演讲中旧事重提:“现在,我想藉着这个机会请雷先生(震)、毛先生(子水)以及帮助《自由中国》发展的各位朋友们,解除我这个不负责任的发行人虚名,另举一负实际责任的人担任,我希望将来多作点文章,作编辑人中的一个。我为什么有这个要求呢?我刚才说过,言论自由是要自己争取的,争取言论自由是应该负责任的。”——见雷震:《雷震回忆录:我的母亲续篇》,香港:七十年代出版社出版,1978年12月,第63页。
    ① 《本刊开辟“青年号角”的前言》.《自由中国》第1卷第1期,1949年11月20日,第17页。
    ② 《本刊开辟“青年号角”的前言》,《自由中国》第1卷第1期,1949年11月20日,第17页。
    ③ 胡适:《给本社编辑委员会一封信》,《自由中国》第20卷第7期,1959年4月1日,第13页。
    ① 社论:《我们的检讨与报告》,《自由中国》第13卷第1O期,1955年11月16日·第4页。
    ② 罗素(1872.1870).英国自由主义大师,20世纪味道的世界哲学家之一.著有《数学原理》、《暂学问题》、《西方哲学史》、《我的哲学发展》等书罗素同时又是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出版了《幸福之路》、《自由之路》、《权威与个人》等大量社会政治著作.在各国发表的演讲更是不计其数。1950年以为思想旦自由和人道主义的理想而写作获诺贝热文学奖。罗素五四时期曾与美国哲学家杜戚先后来华讲学·引起思想界极大关注。
    ① 社论:《我们的检讨与报告》,《自由中国》第13卷第10期,1955年11月16日,第4页。
    ② 傅正:《从本刊的读者投书说到国是问题》,《自由中国》第21卷第10期,1959年11月16日,第36页。
    ① 傅正:《从本刊的读者投书说到国是问题》,《自由中国》第21卷第10期.1959年11月16日.第36页。
    ② 夏道平:《两年来本刊内容的分析和检讨——文章千古事,得失大家知》,《自由中国》第5卷第10期·1951年11月16日,第7页。
    ③ 夏道平:《两年来本刊内容的分析和检讨——文章千古事,得失大家知》,《自由中国》第5卷第10期,1951年11月16日,第8页。
    ④ 雷震:《我们五年来工作的重点》,《自由中国》第11卷第10期,1954年11月16日.第5页。
    ① 雷震:《我们五年来工作的重点》,《自由中国》第11卷第10期,1954年11月16日,第5.10页
    ② 雷震:《创刊<自由中国>的意旨——为建立反共理智的信念》,《自由中国》第16卷第6期,1957年3月16日,第6页。
    ③ 雷震:《创刊<自由中国>的意旨——为建立反共理智的信念》,《自由中国》第16卷第6期,1957年3月16日,第6页。
    ① 胡适:《自由中国的宗旨》,《自由中国》第1卷第1期,1949年11月20日,第2页。
    ② 雷震:《发刊词》,《自由中国》第1卷第1期,1949年11月20日.第3页。
    ③ 薛化元:《<自由中国>与民主宪政——1950年代台湾思想史的一个考察》,台北:稻乡出版社,1996年7月,第194.195页。
    ④ 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胡适全集》第4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663页。
    ⑤ 胡适:《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新潮》第2卷第3号,1920年2月,第64.74页(总第467-477页)。原载上海《时事新报》1920年1月15日,第3版。
    ⑥ 胡适:《易卜生丰义》,《新青年》第4卷6号,1918年6月15日,第504页。
    ⑦ 《青年战士报》,1952年12月5日、11日,傅正主编:《雷震全集》第34册,第172.173页。
    ① 罗鸿诏:《国家自由与个人自由》,《自由中国》第8卷第1期,1953年1月1日,第5页。
    ② 罗鸿诏:《国家自由与个人自由》,《自由中国》第8卷第1期,1953年1月1日,第6页。
    ③ 傅中梅:《个人自由乎?国家自由乎?》,《自由中国》第9卷第6期,1953年9月16日,第13页。
    ④ 李中直:《个人与国家》,《自由中国》第5卷第6期,1951年9月16日,第14页。
    ⑤ 许冠三:《关于个体自由与群体自由》,《自由中国》第9卷第2期,1953年7月16日,第8-10页。
    ⑥ 傅中梅:《个人自由乎?国家自由乎?》,《自由中国》第9卷第6期,1953年9月16日,第13-14页。
    ⑦ 殷海光:《政治组织与个人自由》,《自由中国》第lO卷第2期,1954年1月16日,第8页。
    ⑧ 殷海光:《政治组纵与个人自由》,《自由中幽》第lO卷第2期.1954年1月16日,第8页。
    ① 许冠三:《政府权威与公民自由》.《自由中国》第10卷第2期,1954年1月16日,第17页。
    ② 社论:《自由日谈真自由》,《自由中国》第10卷第3期,1954年2月1日,第2页。
    ③ The New York Times,1956年2月2日。
    ③ 社论:《国家应为个人利益而存在——美英联合宣言是人类良心的发言》,《自由中国》第14卷第4期,1956年2月16日,第3页。
    ④ 社论:《个人为国家之本》,《自由中国》第14卷第5期,1956年3月1日,第5页。
    ⑤ 傅正:《<自由中国>的时代意义》,《台湾民主自由的曲折历程》,台北:自立晚报社,1992年11月,第361-362页。
    ⑥ 社论:《对构陷与污蔑的抗议——从个人自由与国家自由说起》,《自由中国》第16卷第4期,1957年2月16日,第4页。
    ① 许冠三:《政府权力与公民自由》,《自由中国》第17卷第1期,1957年7月1日·第10页。
    ② 罗斯福1940年10月12日在Dayton的演讲。胡适:《民主与极权的冲突》·《自由中国》第1卷第1期,1949年11月20日.第5页。
    ③ 蒋介石:《本党应建立自强群策群力的新精神——中华民国四十年一月八日在台北中山堂扩大总理纪念周讲》,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24卷演讲,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10月·第1页。
    ④ 社论:《建立现代化的制度》,《自由中国》第4卷第2期,1951年1月15日,第3页。
    ① 吴大宇:《如何迈入民主政治的坦途》,《自由中国》第4卷第8期,1951年4月16日,第15.16页。
    ② 许冠三:《民主中的障碍在哪里?》,《自由中国》第4卷第9期,1951年5月1日,第14页。
    ③ 陈恩成:《民主与法治》,《自由中国》第4卷第10期.1951年5月16日,第11页。
    ④ 罗鸿诏:《民主政治与多数同意》,《自由中国》第4卷第11期,1951年6月1日,第18、20页。
    ⑤ 毛子水:《宽容和民主》,《自由中国》第4卷第12期,1951年6月16日,第6页。
    ① 社论:《有容乃大!》,《自由中国》第5卷第4期,1951年8月16日,第3页。
    ② 社论:《有容乃大!》,《自由中国》第5卷第4期,1951年8月16日,第3页。
    ③ 社论:《言论自由的认识及其基本条件》,《自由中国》第5卷第7期,1951年10月1日,第3页。
    ④ 雷震:《舆论与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就是舆论政治》,《自由中国》第5卷第7期,1951年10月1日,第5页。
    ⑤ 雷震:《舆论与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就足舆论政治》,《自由中国》第5卷第7期,第8页。
    ⑥ 雷震:《民主政治就是民意政治——舆论与民主政治二续》.《自由中国》第5卷第10期,1951年11月16日,第9页。
    ⑦ 雷震:《民主政治就是舆论政治一一舆论与民主政治三续》.《自由中国》第5卷第12期,1951年12月16日,第5页。
    ⑧ 雷震:《健全舆论形成之要件——舆论与民主政治四续》.《自由中国》第6卷第2期,1952年1月16日,第5-9页。
    ① 雷震:《健全舆论形成之要件——舆论与民主政治四续》,《自由中国》第6卷第2期,第9页。
    ② 罗鸿诏:《民本主义与民主主义》,《自由中国》第5卷第10期,1951年11月16日,第12页。
    ③ 申思聪:《民主政治的起脚点》,《自由中国》第5卷第10期,1951年11月16日.第16页。
    ④ 申思聪:《民主政治的起脚点》,《自由中国》第5卷第10期,第18页。
    ⑤ 聂华苓摘译:《霍夫曼论自由》,《自由中国》第5卷第12期,1951年12月16日,第30页。
    ⑥ 顾梅生:《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自由中国》第6卷第10期,1952年5月16日,第30页。
    ⑦ 戴杜衡:《权力欲与民主政治》,《自由中国》第6卷第4期,1952年2月16日,第5页。
    ⑥ Max Nomad, Apostles of Revolution, Little, Brown & company, Boston,1939,转引自《权力欲与民主政治》,第5页。
    ① 戴杜衡:《权力欲与民主政治》.《自由中国》第6卷第4期,1952年2月16日,第8页。
    ② 戴杜衡:《权力欲与民主政治》.《自由中国》第6卷第4期,第4页。
    ③ 毛子水:《宽容和民主》,《自由中国》第4卷第12划.1951年2月16日,第6页。
    ④ 《陈院长引咎辞职,奉总统亲奉慰留》、《叶外长引咎辞职.陈院长批复慰留》,台北《中尖日报》1951年7月20日、21日,第1版。
    ⑤ 夏道甲:《论政治责任》,《自由中国》第5卷第3期,1951年8月1日,第9页、10页。
    ⑥ 社论:《有容乃大》,《自由中国》第5卷第4期,1951年8月16日,第3页。
    ⑦ 胡适:《致本社的一封信》,《自由中国》第5卷第5期,1951年9月1日,第5页。
    ① 傅正主编:《雷震全集》第33卷,1951年9月4日日记,第153页。
    ② 傅正主编:《雷震全集》第33卷,1951年9月4日日记.1951年9月7日日记,第155页。
    ③ 社论:《言论自由的认识及其基本条件》,《自由中国》第5卷第7期,1951年10月1日,第3页。
    ④ 雷震:《舆论与民主政治》,《自由中国》第5卷第7期,191951年10月1日,第5页。
    ⑤ 戴杜衡:《权力欲与民主政治》,《自由中国》第6卷第4期,1952年2月16日,第7页、8页。
    ⑥ 社论:《行宪与民主》,《自由中国》第10卷第6期,1954年3月16日,第3页。
    ⑦ 胡适:《<自由中国>杂志三周年纪念会上致词》.《自由中国》第7卷第12期,1952年12月16日,第4-5页。
    ⑧ 社论:《从法家拂士谈到言论自由》,《自由中国》第7卷第12期,第3页。
    ① 魏诚:《自由中国半月刊内容演变与政治主张》.台北:政治人学新闻所硕士论文,1984年1月-第110页。
    ② 雷震1949年12月27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48.1949)》第31卷.第394页。
    ③ 雷震1950年6月21日日记,将殷海光批评蒋介石的文章退稿.《雷震全集》第32卷,第130页。
    ④ 雷震1951年5月7日日记.“我们对人民自由如此忽视.我内心甚为苦痛,因黄金炉究非匪谍。今日与共匪为生死存亡之斗争.对匪谍处置严历.则情有可原也”。《雷震全集》第33卷,第91页。
    ⑤ 雷震:《反对党之自由及如何确保》,《自由中国》第2卷第7期,1950年4月1日,第16页。
    ⑥ 时事述评:《国民党党员归队》,《自由中国》第4卷第3期,1951年2月1日,第4页。
    ① 毛子水:《宽容和民主》,《自由中国》第4卷第12期,1951年6月16日,第6页。
    ② 社论:《宽容与民主》,《自由中国》第10卷第6期.1954年3月16日,第3页。
    ③ 社论:《宽容与民主》,《自由中国》第10卷第6期,1954年3月16日,第3页。
    ④ 社论:《敬以净言庆祝蒋总统当选连任》,《自由中国》第10卷第4期,1954年4月1日,第4页。
    ⑤ 雷震:《我们五年来工作的重点》,《自由中国》第11卷第10期,1954年11月16日,第8页。
    ① 雷震1953年3月24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第50页。
    ② 雷震1953年10月31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第161页。
    ③ 雷震1955年1月12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5·1956)》第38卷,第12页。
    ④ 雷震1955年6月12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5-1901)》第38卷,第99页。
    ⑤ 雷震1955年11月29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5-1956)》第38卷,第178-179页。
    ⑥ 社论:《对民青两党的期望》,《自由中国》第13卷第11期·1955年12月1日,第4页。
    ⑦ 雷震1955年1月10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8卷,第11页。
    ⑧ 雷震1955年1日13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5-1956)》第38卷,第13页。
    ⑨ 社论:《寿总统蒋公》,《自由中国》第15卷第9期,1936年10月31日,第3页。
    ① 王师曾:《政治建设的根本问题》,《自由中国》第15卷第9期,第7页。
    ② 张士棻:《祝望造成一个现代化的民主宪政国家》,《自由中国》第15卷第9期,第17页。
    ③ 陈启天:《改革政治、团结人心》.《自由中国》第15卷第9期,第19-20页。
    ④ 魏正明:《民主政治的基本精神——合法的发对》,《自由中国》第15卷第9期,第32页。
    ⑤ 牟力非:《略论反对党问题的症结》,《自由中国》第16卷第3期,1957年2月1日,第11页。
    ⑥ 牟力非:《略论反对党问题的症结》,《自由中国》第16卷第3期,第11页。
    ⑦ 朱伴耘:《反对党!反对党!反对党!》,《自由中国》第16卷第7期,1957年4月1日,第8页。
    ⑧ 戴杜衡:《权力欲与民主政治》,《自由中国》第6卷第4期,1952年2月16日,第9页。
    ⑨ 傅正f:《从责任政治说到反对党》,《自由中国》第17卷第7期,1957年10月1日,第7页。
    ① 社论:《今日的立法院》,《自由中国》第17卷第11期,1957年12月1日,第14页。
    ② 朱伴耘:《五论反对党》,《自由中国》第19卷第5期,1958年9月1日,第12-13页。
    ③ 傅正:《对本届地方选举的检讨》,《自由中国》第16卷第9期,1957年5月1日,第13页。
    ④ 雷震1957年4月21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74页。
    ⑤ 雷震1957年9月12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161页。
    ⑥ 雷震1957年10月28日,《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182页。
    ⑦ 雷震1958年4月20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272页。
    ⑧ 社论:《今日的问题之十五:反对党问题》,《自由中国》第18卷第4期,1958年2月16日,第3页。
    ⑨ 社论:《今日的问题之十五:反对党问题》,《自由中国》第18卷第4期,1958年2月16日,第4页。
    ① 社论:《今日的问题之十五:反对党问题》,《自由中国》第18卷第4期,第4页。
    ② 王厚生:《论民主自由运动与反对党》,《自由中国》第20卷第11期,1959年6月1日,第12页。
    ③ 朱文伯:《理论与事实——漫谈人权保5章问题》,《自由中国》第19卷第11期,1958年12月1日,第18-19页。
    ④ 雷震1958年8月2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957-1958)》第39卷,第346页。
    ⑤ 雷震1958年5月30目日记,《雷震全集·霄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299页。
    ⑥ 雷震1958年7月4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324页。
    ⑦ 雷震1960年3月16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9-1960)》第40卷,第270页。
    ⑧ 雷震:《我们为什么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反对党》,《自由中国》第22卷第10期,1960年5月16日,第9页。
    ① 《在野党及无党无派人士举行本届地方选举检讨会纪录摘要》,《自由中国》第22卷第11期,1960年6月1日,第24页。
    ② 吴惠林:《<自由中国>的经济思想》,澄社:《台湾民主自由的曲折历程》.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1992年11月,第300贞。
    ③ 吴惠林:《<自由中国>的经济思想》.第301页。
    ④ 雷震1949年2月18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48.1949)》第31卷,第137页。
    ① 《雷震致邱昌渭函》,《雷震全集·雷震秘藏书信选》第30卷,第22页。
    ② 何卓恩:《<自由巾国>与台湾自由主义思潮》,台北:水牛出版社,2008年3月,第250页。
    ③ 雷震1949年3月4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1卷,第152页。
    ④ 傅斯年:《自由与平等》,《自由中国》第1卷第1期,1949年11月20日,第10页。
    ⑤ 参见黄中:《历史的坦途只有一条——论自由与平等相互蕴蕴的关系》,《自由中国》第2卷第1期,1950年1月1日,第20页。
    ⑥ 黄中:《历史的坦途只有一条——论自由与平等相互涵蕴的关系》,《自由中国》第2卷第1期,第19页。
    ⑦ 资友仁:《由政治民主到经济平等》,《自由中国》第2卷第4期,1950年2月16日,第14-15页。
    ⑧ 萧仲泉、杨欣泉记录:《自由中国社第一次座谈会记录》,《自由中国》第2卷第4期,1950年2月16日,第19、22页。
    ① 参见戴杜衡:《论经济的国权主义》.《自由中国》第2卷第6期,1950年3月16日,第8页。
    ② 社论:《民主自由与经济制度:经济社会化应该牺牲政治民主化么?》,《自由中国》第2卷第7期,1950年4月1日,第3页。
    ③ 萧仲泉、杨欣泉记录:《自由中国第二次座谈会记录》,《自由中国》第2卷第7期,1950年4月1日,第21页。
    ④ 参见王希穌:《论计划与自由》,《自由中国》第3卷第1期,1950年7月1日,第20页。
    ⑤ 殷海光:《自由主义底蕴涵》下,《自由中国》第3卷第4期,1950年8月16日,第11-12页。
    ⑥ 高寿昌:《经济的自由主义》,《自由中国》第4卷第3期,1951年2月1日,第14页。
    ⑦ 高寿昌:《经济的自由主义》,《自由中国》第4卷第3期,1951年21日,第11-14页。
    ① 欧阳宾:《社会主义的虚妄》,《自由中国》第4卷第7期,1951年4月1日,第14页。
    ② 欧阳宾:《社会主义的虚妄》,《自由中国》第4卷第7期,1951年4月1日,第14页。
    ③ 社论:《政府不可诱民入罪》,《自由中国》第4卷第11期,1951年6月1日,第4页。
    ④ 戴杜衡:《从经济平等说起》,《自由中国》第7卷第8期,1952年lO月16日,第16页。
    ⑤ 社论:《当前管制经济的措施亟待改进》,《自由中国》第8卷第6期,1953年3月16日,第3页。
    ① 海耶克著,殷海光译:《放弃了的道路——海耶克教授著<到奴役之路>之第一审》·《自由中国》第9卷第5期.1953年9月1日,第20页
    ② 海耶克著,殷海光译:《管制计划与自由计划——海耶克著<到奴役之路>之第三章》,《自由中国》第9卷第7期,1953年10月1日,第17页。
    ③ 王聿修:《礼会主义未能改进生活》,《自由中国》第10卷第1期,1954年1月1日,第20-21页。
    ④ 雷震:《我们五年来上作的重点》.《自由中国》第11卷第10期,1954年11月16日,第9页。
    ⑤ 陈式锐:《论政治的干涉经济》,《自由中国》第18卷第3期,1958年2月1日,第12页。
    ⑥ 戴杜衡:《论经济的国权主义》,《自由中国》第2卷第6期,1950年3月16日,第8页。又见戴杜衡《免于偏见的自由》,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2月,第240-241页。
    ⑦ 陈式锐:《再谈台湾经济》,陈式锐:《台湾经济》,台北:财政经济出版社,1954年版,第32页。
    ① 陈式锐:《台湾经济概观一一兼论经济安定委员会》,陈式锐:《台湾经济》,台北:台北财经出版社,1954年,第54-59页。
    ② 戴杜衡:《国民经济论与战争》(上、下),《自由中国》第4卷11与12期,1951年6月1日和6月16日,(4卷11期),第12页。
    ③ 戴杜衡:《论经济的国权主义》.《自由中国》第2卷第6期,1950年3月16日,第9页。
    ④ 戴杜衡:《从经济平等谈起》,《自由中国》第7卷第8期,1952年10月16日,第12页。
    ⑤ 夏道平:《国营事业转投资问题的商榷》,《自由中国》第11卷第9期,1954年11月1日,第9页。
    ① 王聿修:《自由经济必然平等》,《自由中国》第10卷第期,1954年6月1日,第7页。
    ② 周呈奇:《战后台湾经济增长思想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11月,第270页。
    ① Vance Brand讲,毛树清译:《自由经济与开发货款》.《自由中国》第21卷12期,1959年12月16日。第10页。
    ③ 社论:《民营事业的使命——勉台纸公司及其他民营事业》,《自由中国》第12卷第8}{I]·1955年4月16日,第3页。
    ④ 陈式锐:《论政治的干涉经济》,《自由中国》第18卷第3期,1958年2月1日,第9页。
    ⑤ 瞿荆洲:《人口增加与资本积累》,《自由中国》第19卷第期,1958年10月16日·第12页。
    ① 陈式锐:《台湾棉布面而观》,《自由中国》第7卷第1期,1952年7月1日,第13页。
    ② 戴杜衡:《国民经济论与战争》(上、下),《自由中国》第4卷11、12期,1951年6月1日、16日,第11-12页、第16-17页。
    ③ 周德伟:《从经济的分析批判阶级斗争》,《自由中国》第4卷第12期,1951年6月16日,第10.15页。
    ④ 王聿修:《自由经济必然平等》,《自由中国》第10卷第11期,1954年6月1日,第9页。
    ① 赵冈:《怎样以凯恩斯的理论来研究台湾经济》.《自由中国》第16卷第7期,1957年4月1日,第12页。
    ② 陈式锐:《论政治干涉经济》.《自由中国》第18卷第3期·1958年2月1日·第11页。
    ③ 戴杜衡:《国民经济论与战争》上下.《自由中国》第4卷第1期、12期1951年6月1日、16日,第11-13页,16-17页。
    ④ 吴惠林:《<自由中国>的经济思想》.澄社:《台湾民主自由的曲折历程》·台北:目立晚报社文化出版,1992年11月,第303页。
    ⑤ 殷海光:《自由主义的底蕴》,《自由中国》第3卷第3期,1950年8年1日第8页。
    ① 戴杜衡:《国家权力的界限》,《自由中国》第4卷第5期,1951年3月1日,第9.10页。
    ② 戴杜衡:《试论计划经济》,《免于偏见的自由》,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2月,第268页。
    ① 张中文:《我们需要一种健全的政治教育》.《自由中国》第2卷第3期,1950年2月1日·第13页。
    ② 张中文:《我们需要·种健全的政治教育》.《自由中国》第2卷第3期,1950年2月1日,第14页。
    ③ 杭立武:《二十多年来的中国教育》,《自由中国》第2卷第6期,1950年3月16日,第4-5页。
    ④ 社论:《教育方向向那方走?》,《自由中国》第3卷第1期,1950年12月1日,第3页。
    ⑤ 徐佛观:《“计划教育”质疑》,《自由中国》第6卷第9期,1952年5月1日,第8页。
    ⑥ 徐佛观:《“计划救育”质疑》,《自由中国》第6卷第9期,1952年5月1日,第8页。
    ① 社论:《对于我们教育的展望》,《自由中国》第7卷第6期,1952年9月16日,第3页。
    ② 迈云:《有感于大学课程》,《自由中国》第8卷第7期.1953年4月1日,第9页。
    ③ 《关切台大改革发展,陈诚院长发表谈话》,台北《中央日报》1953年8月13日,第1版。
    ④ 罗鸿诏:《大学教育应如何改进发展?》,《自由中国》第9卷第5期,1953年9月1日,第16页。
    ⑤ 宓去病:《对台大新生录取的两点意见》,《自由中国》第9卷第6期,1953年9月16日,第31页。
    ① 李经;《我们为什么需要大学?》.《自由中国》第11卷第12期,1954年12月16日,第12页。
    ② 李经:《我们为什么需要大学?》.《自由中国》第11卷第12期,第14页。
    ③ 余燕人等:《抢救教育危机》.《自由中国》第11卷第12期,1954年12月16日,第32页。
    ④ 余燕人等:《抢救教育危机》,《自由中国》第11卷第12期,第32页。
    ⑤ 雷震1955年1月9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5.1956))第38卷,第9页。
    ⑥ 凡生:《漫谈教学自由》,《自由中国》第13卷第ll彤j.1955年12月1日,第20页。
    ⑦ 陶百川编:《最新六法全书·中华民国宪法》第158条,台北:三民书局印行,1985年2月,第7页。
    ⑧ 社论:《教育问题的引端》,《自由中国》第14卷第3期,1956年2月1日,第4-5页。
    ① 罗大年:《建立自由教育必须剔除的两人弊害》,《自由中国》第15卷第9期,1956年10月31日,第34页。
    ② 罗大年:《建立自由教育必须剔除的两大弊害》,《自由中国》第15卷第9期.第34页。
    ③ 宏毅:《大学生谈大学生的领导问题》,《自由中国》第15卷第l]期,1956年12月1日,第29页。
    ④ 宏毅:《大学生谈大学生的领导问题》,《自由中国》第15卷第l]期,第29页。
    ⑤ 游绍虞:《不要领导!》,《自由中国》第15卷第12期,1956年12月16日,第31页。
    ⑥ 袁始:《大学教育的悲哀》,《自由中国》第16卷第5期,1957年3月1日,第10页。
    ⑦ 袁始:《大学教育的悲哀》,《自由中国》第16卷第5期,第12贞。
    ⑧ 扬正名:《一一个大学生的信念与看法——读<大学教育的悲哀>有感》,《自由中国》第17卷第7期,1957年10月1日,第lO页。
    ① 扬正名:《一个人学生的信念与看法——读<大学教育的悲哀>有感》,第12页。
    ② 社论:《今日的问题之十三:我们的教育》,《自由中国》第18卷第2期,1958年1月16日,第3页。
    ③ 社论:《今日的问题之十三:我们的教育》,《自由中国》第18卷第2期,1958年1月16日,第4页。
    ④ 社论:《学术教育应独立于政治》,《自由中国》第18卷第10期,1958年5月16日,第3页。
    ⑤ 社论:《学术教育应独立于政治》,《自由中国》第18卷第10期,第4页。
    ⑥ 社论:《学术教育应独立于政治》,《自由中国》第18卷第10期,第4页。
    ⑦ 蒋匀田:《教育与文化·科学与党化》,《自由中国》第20卷第12期,1959年6月16日,第10页。
    ① 胡越:《国是十问》,《自由中国》第22卷第3期,1960年2月1日,第9页。
    ② 胡越:《国是十问》,《自由中国》第22卷第3期,第9页。
    ③ 蒋介石:《告全国青年书》,台北《中央日报》1952年3月29日,第1版。
    ④ 《中国青年救国团昨成立:总统颁词训勉》,台北《中央日报》1952年11月1日,第1版。
    ⑤ 社论:《我们对教育的展望》,《自由中国》第7卷第6期,1952年9月16日.第3页。
    ⑥ 雷震1952年9月5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第34卷,第119页。
    ⑦ 雷震1952年9月10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第34卷,第121页。雷震9月10日台大医院探访殷海光,殷海光对雷震所讲。
    ⑧ 雷震1952年11月3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第34卷,第150页。
    ⑨ 徐复观:《青年反共救国团的健全发展的商榷》,《自由中国》第7卷第8期,1952年10月16日,第10页。
    ① 徐复观:《青年反共救国团的健全发展的商榷》.《自由中国》第7卷第8期,第10页。
    ② 徐复观:《青年反共救国团的健全发展的商榷》.《自由中国》第7卷第8期,第11页。
    ③ 雷震1952年10月27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2)》第34期,第146页。
    ④ 雷震1952年11月5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2)》第34卷,第151页。
    ⑤ 余燕人等:《抢救教育危机》.《自由中国》第11卷第12期,1954年12月16日,第32页。
    ⑥ 《贡献国是意见为元首寿·总统重申谦冲至意》,《联合报》1956年lO月17日,第1版。
    ⑦ 罗大年:《建立自由教育必须剔除的两大弊害》,《自由中圜》第15卷第9期,1956年10月31日,第34页。
    ⑧ 雷震1957年5月31日、8月14日日记.《霄震全集·雷震日记》第39卷.第105页、第146页。
    ① 社论:《今日的问题之十二:青年反共救国团问题》,《自由中国》第18卷第1期,1958年1月1日,第6页。
    ② 社论:《今日的问题之十二:青年反共救国团问题》,《自由中国》第18卷第1期,第7页。
    ③ 石柱:《年终检讨会上》,《自由中国》第18卷第2期,1958年1月16日,第30页。
    ④ 路狄:《青年团破坏法治与浪费国帑》,《自由中国》第18卷第2期,1958年1月16日,第31页。
    ⑤ 社论:《再论青年反共救国团撤销问题》,《自由中国》第18卷第11期,1958年6月1日,第3页。
    ⑥ 社论:《反共救国,团结奋斗》,台北《中央日报》1958年3月27日,第2版。
    ⑦ 社论:《再论青年反共救国团撤销问题》,《自由中国》第18卷第11期,1958年6月1日,第3页。
    ⑧ 社论:《再论青年反共救国团撤销问题》,《自由中国》第18卷第11期,1958年6月1日,第4-5页。
    ① 社论:《再论青年反共救国团撤销问题》,《自由中国》第18卷第11期,1958年6月1日,第6页。
    ② 路狄:《青年救国团害国害青年》.《自由中国》第18卷第12期.1958年6月16日,第30页。
    ③ 社论:《三论青年反共救国团撤销问题》,《自由中国》第23卷第5期,1960年9月1日,第3页。
    ④ 史明:《台湾人四百年史》.圣荷西:蓬莱文化公司,1980年9月.第907页。
    ⑤ 社论:《_三论青年反共救国撤销问题》,《自由中国》第23卷第5期,1960年9月1日,第3-1页。
    ⑥ 社论:《三论青年反共救国撤销问题》,《自由中国》第23卷第5期,第4页。
    ⑦ 聂华苓:《忆雷震》,《雷震全集》第2卷,第307-308页。
    ① 颜安秀:《<自由中国>文学性研究:以“文艺栏”小说为探讨对象》,台北:台北师范学院台湾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5年6月,第2页。
    ② 颜安秀:《<自由中国>文学性研究:以“文艺栏”小说为探讨对象》.第309页。
    ③ 刘心皇编:《当代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与索引》,台北:天视出版社,1981年8月,第48页。
    ④ 王集(?):《中国文艺发展的方向问题》,《文艺创作》第25期,1953年5月1日,第66页。
    ⑤ 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举办人学暨专科学校学生专题论文比赛,题目是“如何解除俄帝为亚洲各民族的迫害与奴役》,一等奖一名奖1000元,二等奖二名奖800元,三等奖若干奖600元。办理“中等学校高中学生专题论文比赛”,题目是“何以没有独立自由的中华民国,就没有自由的业洲,没有自由的亚洲,就没有世界和平。”——《文艺创作》第24期,1953年4月1日,扉页。
    ① 郑明娳:《当代台湾文艺政策的发展、影响与检讨》,《台湾政治文学论》,台北:时报出版,1994年7月.第24页。
    ② 常见的著名反共文艺思潮刊物有:《文艺创作》(1951年5月由中华文艺奖金会创办,葛贤宁为主编,张道藩任社长)、《半月文艺》(1950年3月创刊.主编报社长程大城,宗旨为严正地批判赤色思潮,并建立民族文学)、《火炬》(1950年12月创刊,孙陵主编)、《新文艺》(1951年3月创刊,朱西宁主编.国民党总政治部主办的刊物)、《绿洲》(1952年7月创刊,主编金文璞,推行“战斗斗文艺”)、《中国文艺》(1952年12月创刊.王平陵主编)、《晨光》(1953年3月创刊,吴恺玄主编,其宗旨为提高反共警觉和文艺素养.更要坚定军民反共抗俄的信心)、《文艺月报》(虞君质主编,曾以“战斗斗文艺”专号.配合反八文艺活动)、《军中文艺》(1954年1月创刊.由“国防部总政治部”创办,发展“军中文艺”的据点)、《幼狮文艺》(]954年3月创办,由“中国青年反共救国团”和“中国青年作家协会”主办.冯放民等人主编)。
    ② 其中隶属国民党党中央的《中央日报》、隶属台湾省政府的《新生报》、隶属台湾省党部的《中华日报》③ 分报纸国民党色彩特别浓厚。
    ④ 蒋介石:《民生卞义育乐两篇补述》.台北:国民党中央委员会.1954年8月15日.第71-72页。
    ⑤ 张道藩:《略述民生主义社会的文艺政策》,《文艺创作》第37期.1954年5月1日,第8页。
    ⑥ 被禁的十本杂志分别是《中国新闻》、《纽司》、《新闻观察》、《联合新闻》、《世界评论》、《新闻评沦》、《自由业洲》、《¨女生活》、《新希望》、《影剧杂志》。
    ① 颜安秀:《<自由中国>文学性研究:以“文艺栏”小说为探讨对象》,第40页。
    ② 陈芳明:《反共文学的形成与其发展》,《联合文学》第17卷第7期,2001年5月,第159/148-160页。
    ③ 《征稿简则》,《自由中国》第1卷第1、2期,1949年11月20日,12月5日,第24页。
    ④ 《自由中国》8卷7期刊登的《本刊征求中篇文艺小说》,提到了入选标准需“情意须隽永,文字需轻松,故事需生动。八股、口号恕不欢迎。”这也是《自由中国》在常见的征稿简则当中的一条:“其他反极权的论文、纯文艺的小说,隽永小品、漫画、木刻、相片等”外,唯一一次提出比“纯文艺”更精确的概念。
    ① 社论:《标语有何用处?》,《自由中国》第14卷第9期,1956年5月1日,第6页。
    ② 应凤凰:《<自由中国>与<文友通讯>作家群与五十年代台湾文学史》,彭小妍编:《文艺理论与通俗文化》上,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筹备处,1999年12月,原载《文学台湾》第26期,1998年4月,第105-138页。③ 陈纪滢:《荻村传》载于《自由中国》2卷7-12期、3卷1-8期,林海音:《城南旧事》载于《自由中国》12卷5-12期,13卷1-5期、8、9、10期.14卷2、5期、15卷8期、12期。17卷11、12期.彭歌的《落月》载于《自由中国》14卷2-11期,陈之藩的《旅美小简》载于《自由中国》15卷8、12期、16卷2、3、4期、17卷9期.19卷I期。郭衣洞(柏杨)的《幸运的石头》载于10卷7期。
    ④ 如社论《我们要贯彻五四精神》12卷9期.1955年5月1日;社论《重整五四精神》16卷9期.1957年5月1日,礼论《跟著五四的脚步前进》、18卷9期,1958年5月1日:社论《展开启蒙运动》20卷9剜,1959年5月1日:社论《“五四”是我们的灯塔》22卷9期,1960年5月1日,无疑这些都使《自由中国》对h心精神的一再张扬。
    ⑤ 在聂华苓与彭歌三十岁生日那天,诗人周弃子邀了十几位文友,为聂、彭开了,场意外的庆生会。事后聂华苓提议不如找些志同道合的文友定期聚会,众人同意后由周弃子为这样的聚会取名为“春台小集”。小集的成员没有任何限制,都是第个人邀请来的,除了司马桑顿不久即去日本外,先后参加的有李唐基、琦君夫¨、何凡、林海音夫、孟瑶、南郭、归人、潘垒、公孙嬿、夏济安、夏道平、吴鲁芹、刘守宜、张明、郭衣洞(柏杨)、王敬義等人。
    ① 本刊编辑部:《启事》,《自由中国》第9卷第11期,1953年12月1日,第31页。
    ② 司马桑顿:《从纪德谈起》,《自由中国》第11卷第3期,1954年8月1日,第29页。
    ① 薛化元:《<自由中国>与民主宪政——1950年代台湾思想史的一个考察》,台北:稻乡出版社,1996年7月,第76页。交融期(1949年11月-1951年5月)、摩擦期(1951年6月-1954年12月)、紧张期(1955年1月-1956年9月)、破裂期(1956年10月-1958年12月)、对抗期(1959年1月-1960年9月)。
    ② 社论:《为国民党改造进一青》,《自由中国》第3卷第3期,1950年8月1日,第3页。
    ① 社论:《政府不可诱民入罪》,《自由中国》第4卷第11期,1951年6月1日,第4页。
    ② 《胡适致雷震等》,1949年4月16日,万丽娟编注,潘光哲校阅:《万山不许一溪奔——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12月,第2页。
    ③ 马之骕:《雷震与蒋介石》.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3年11月,第169页。
    ④ 马之骕:《雷震与蒋介石》.第170页。
    ⑤ 夏道平:《我在<自由中国>·序一》,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9年1月初版,第16页。
    ⑥ 傅正主编:《雷震全集》第33卷.台北:桂冠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89年3月,第109页。
    ⑦ 雷震:《雷震回忆录:我的母亲续篇》.香港:七十年代杂志社.1978年12月,第79-80页。
    ⑧ 参见国史馆编:《雷震案史料汇编:雷震狱中手稿》.台北:国史馆印行.2002年8月,第142页、第180页。有《致蒋公函》中提到.“《政府不可诱民入罪》社论发表后,钧座听了该部副司令彭需缁’ffIi之辞而大为震怒,以后国民党及其政即即将《自由中国》杂志视为敌人了”
    ⑨ 雷震:《霄震回忆录:我的母亲续篇》,第82页。
    ⑩ 雷震:《需震回忆录:我的母亲续篇》.第82页。
    ① 《给读者的报告》,《自由中国》第4卷第11期,1951年6月1日,第32页。
    ② 雷震1951年6月8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1)》第33卷,第108页。
    ③ 雷震1951年6月8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同记(1951)》第33卷,第109页。
    ④ 雷震1951年6月9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1)》第33卷,第110页。
    ⑤ 雷震1951年6月9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1)》第33卷,第110页。
    ⑥ 雷震1951年6月10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1)》第33卷,第111页。
    ⑦ 霄震1951年6月10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1)》第33卷,第111页。
    ⑧ 雷震1951年6月11曰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1)》第33卷,第112页。
    ⑨ 雷震1951年6月11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1)》第33卷,第112页。
    ⑩ 雷震1951年6月12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1)》第33卷,第112页。
    11 雷震:《回忆录:我的母亲续篇》,香港:七十年代杂志社,1978年12月初版,第84页
    ① 雷震1951年6月13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1)》第33卷,第113页。
    ② 雷震:《雷震回忆录:我的母亲续篇》香港:七十年代杂志社,1978年12月初版,第86页。
    ③ 林淇(?):《由侍从在侧到异议于外——试论<自由中圆>与困民党机器的台与分》·孕金铨_F绷:《又八比以——知识分子与报刊》,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第326页。
    ④ 雷震1951年6月16日日记,《霄震全集·雷震日记(1951)》第33卷,第115页。
    ⑤ 雷震1951年6月16日日记.《雷震仝集·雷震日记(1951)》第33卷·第115页。
    ⑥ 雷震1951年6月16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1)》第33卷·第116页。
    ① 雷震1951年6月8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1)》第33卷,第108页。
    ② 《罗家伦致胡适函》,]951年7月15日,台北:胡适纪念馆藏。
    ③ 《胡适致雷震函》1951年8月11日,万丽娟编注:《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第24页。
    ④ 《胡适致雷震函》1951年8月11日,《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第24页。
    ① 李 伶伶王一心:《日记的胡适——他和影响了那个时代的他们》,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第318页。
    ② 雷震1951年6月15日日记,《霄震全集·雷震日记(1951)》第33卷,第114页。
    ③ 雷震1951年6月15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1)》第33卷,第114页。
    ④ 注谓“我今天正为‘诱民犯罪’、‘栽赃’、‘诬陷’的"一件大案子写信给国桢主席与雷震史。”另一件大案子是指:“汪汉航事件:茶商汪某与友人代换美金,遭保安司令部指为私套外汇事。胡适认为不论在罪嫌证据或拘审程序方面,都有严重瑕疵·传其在盛暑却有不寒而慄的咸淡这:故致信台海省政府主席吴国桢、省府委员兼国民党改造委员会陈雪屏、国防部总政治部主任兼国民党改造委员蒋经国,合作处彻查保安司令部与军法处的种种不法。”
    ⑤ 参见雷震1951年9月1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1)》第33卷,第151页。
    ⑥ 雷震1951年9月1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1)》第33卷,第151页。
    ⑦ 雷震1951年9月1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1)》第33卷,第151页。
    ⑧ 雷震1951年9月2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3卷,第152页。周宏涛回忆是“接到总统府秘书萧目诚打来的电话说,已嘱保安司令部派员收购,并去电命令《香港时报》暂缓在港发行。我(周宏涛)说,收购办法恐怕得考虑。但萧自诚说·他已同黄少谷商量过,若不这么做,恐怕引起不良后果。”——周宏涛口述,汪士淳撰写:《蒋公与我:见证中华民国关键变局》,台北: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9月,第345页。
    ① 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八),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40页。
    ② 参见雷震1951年9月5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1)》第33卷,当晚张其昀来舍.谈及本来改造委员会之下的设计委员会主任委员萧自诚已征得黄少谷、王世杰间意停刊《自由中国》.但3日开改造会,“认为无此必要,乃决定放行”。第153-154页。
    ③ 参见雷震:《回忆录:我的母亲续篇》.第180-181页。又见雷震1951年9月4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1)》第33卷-第153页。
    ④ 雷震1951年9月4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1)》第33卷,第153页。
    ⑤ 雷震1951年9月5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1)》第33卷,第153-154页。
    ⑥ 雷震1951年9月6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1)》第33卷,第154页。
    ⑦ 周宏涛口述,汪士淳撰写:《蒋公与我:见证中华民国关键变局》,台北: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9月,第345页
    ⑧ 雷震1951年9月7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1)》第33卷,第155页。
    ⑨ 《胡适致雷震等函》1951年9月11日,万丽娟编注:《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第28页。
    ⑩ 雷震1951年9月7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1)》第33卷,第155页。
    ① 雷震1951年9月28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1)》第33卷,第168页。
    ② 雷震1951年10月11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1)》第33卷,第175页。
    ③ 雷震1951年10月21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1)》第33卷,第180页。
    ④ 薛化元:《<自由中国>与民主宪政》,台北:稻乡出版社.1996年7月,第93页。
    ⑤ 陈诚:《陈院长致胡适之先生函》,《自由中国》第5卷第6期,1951年9月16日·第4页。
    ⑥ 《国民党致雷震》,《雷震全集》第30卷,第166页。
    ⑦ 雷震1951年9月7日日记,《雷震全集·震日|己(1951)》第33卷,第155页。
    ① 参见雷震1951年9月7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1)》第33卷,第155页。
    ② 参见雷震1951年10月15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1)》第33卷,第177页。
    ③ 张忠栋:《胡适·雷震·殷海光——自由主义人物画像》,台北:自立晚报社,1990年12月,第105页。
    ④ 雷震1952年2月1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2)》第34卷,第20页。
    ⑤ 雷震1953年2月1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2)》第34卷,第20页。
    ⑥《雷震全集·雷震秘藏书信选》第30卷,第164页。
    ⑦ 雷震1952年2月7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2)》第34卷,第36页。
    ⑧ 雷震1952年2月7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2)》第34卷,第36页。
    ⑨ 雷震:《回忆录:我的母亲续篇》,第100-101页。
    ① 雷震1951年lO月6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1)》第33卷,第171页。
    ② 社论:《本刊第三年的开始》,《自由中国》第5卷第10期,1951年11月16日.第4页。
    ③ 徐佛观:《计划教育质疑》,《自由中国》第6卷第9期.1952年5月1日.第9页。
    ④ 雷震1952年5月9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2)》第34卷.第65页。
    ⑤ 雷震1952年5月l]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2)》第34卷.第67页。
    ① 雷震1952年5月12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2)》第34卷,第67页。
    ② 雷震1952年5月18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2)》第34卷,第7l页。
    ③ 雷震1952年5月20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2)》第34卷,第72页。
    ④ 雷震1952年6月20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2)》第34卷,第81页。
    ⑤ 雷震1952年8月2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2)》第34卷,第106页。
    ⑥ 社论:《堵防时代思潮中的一股逆流》,《自由中国》第6卷第10期,1952年5月16日,第3页。
    ⑦ 社论:《堵防时代思潮中的-‘股逆流》,《自由中国》第6卷第10期,1952年5月16日,第3页。
    ⑧ 社论:《对于我们教育的展望》,《自由中国》第7卷第6期,1952年9月16日,第3页。
    ⑨ 雷震1952年9月19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4卷,第126贞。
    ⑩ 薛化元:《<自由中国>与民主与宪政》,台北:稻乡出版社,1996年7月,第105页。
    11 雷震1952年9月19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4卷,第126页。
    ① 雷震1952年9月26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2)》第34卷,第129页。
    ② 社论:《对国民党七全大会的展望》.《自由中国》第7卷第7期,1952年10月1日,第3-4页。
    ③ 雷震1952年10月1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4卷,第131页。
    ④ 雷震1952年10月2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2)》第34卷,第132页。
    ⑤ 《第七届全代会开幕献词》台北《中央日报》1952年10月10日,第2版。
    ⑥ 雷震1952年10月10日日记.《雷震日记》第34卷,第137页。
    ⑦ 徐复观:《青年反共救国团的健全发展的商榷》,《自由中国》第7卷第8期,1952年11月16日,第10-11页。
    ⑧ 雷震1952年11月1日日记:“今日罗贡华、张导民夫妇在此午饭,导民对佛观史文章甚赞成,且说社会上一致同情,贡华说他的儿子认为此文太妥协.他根本为赞成这种团体,他儿子的意见与我正相同,我原不欲登此文,因我也不赞成这种团体。” 《雷震日记》第34卷,第150页。
    ⑨ 雷震1952年10月21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2)》第34卷,第144页.
    ① 雷震1952年10月20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2)》第34卷,第143页
    ② 雷震1952年11月9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2)》第34卷,第153页
    ③ 雷震1952年10月27日,29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2)》第34卷,第146页、147页
    ④ 雷震1952年10月27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2)》第34卷,第146页。
    ⑤ 雷震1952年11月2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2)》第34卷,第151页。
    ⑥ 雷震1952年11月9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2)》第34卷,第153页。
    ① 雷震1952年11月29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2)》第34卷,第164页。
    ② 《雷震等致函胡适》,1951年9月7日,万丽娟编注:《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第26页。
    ③ 胡适:《<自由中国>杂志三周年纪念会上致词》,《自由中国》第7卷第12期,1952年12月16日,第5页。
    ④ 雷震1952年11月28日,《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2)》第34卷,第163页。
    ⑤ 雷震1952年12月15日.《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2)》第34卷,第173页。
    ⑥ 《胡适致雷震》,1950年1月9日,万丽娟编注:《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第9页。
    ⑦ 《胡适致雷震》,1950年1月9日,第10页。
    ⑧ 《王世杰致胡适函》,1950年3月31日,台北:胡适纪念馆藏。
    ⑨ 《胡适致雷震函》1951年8月11日,万丽娟编注:《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第23页。
    ⑩ 雷震1952年12月31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2)》第34卷,第184页。
    ① 雷震1953年1月2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第2页。
    ② 雷震1953年1月2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第2页。
    ③ 雷震1953年1月6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第7页。
    ④ 雷震1953年1月5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第6页。
    ⑤ 《胡适致雷震函》1953年1月16日.万丽娟编注:《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第35页。
    ⑥ 参见雷震1953年1月25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R记(1953.1954)》第35卷,第18页。
    ⑦ 社论:《再期望于国民党者——读了七仝大会宣言以后》,《自由中国》第7卷第9期,1952年11月1日,第34页。这里社论引用了墨子的一段话,“今瞽者曰:‘岂者白也,黔者黑也’。虽明目者无以易之。兼白墨,使瞽者取焉,不能知也。故我曰‘瞽者不知白黑’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焉。今天下之君之名仁也,虽禹汤无以易之。兼仁与不仁,而使天下君子取焉,不能知也。故我曰‘天下之君子不知仁’者,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名,所说;取,所做。薛化元之理解.在某种意义上.《自由中国》引用墨子的话可能是担心宣言中的主张民主,反对‘以暴易暴’,主张‘构成联合阵线’,只是因为‘其名之美而名之’,而不是真正要切实去实行。——薛化元:《<自由中国>与民主宪政》,台北:稻乡,1996年7月,第109页。
    ⑧ 雷震:《监察院之将来(一)》,《自由中国》第7卷第9期,1952年11月1日,第7页。
    ⑨ 参见雷震1953年3月4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第38页。
    ①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第四组致雳震蛹》1953年3月13日,万肼娟编注:《胡适霄震来往节信选集》,第46-47页。
    ② 雷震1953年3月19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第46页。雷震1953年3月23日写给胡适的信中也提及.“旋悉总统第四组签呈后.赫然震怒.即下条子将弟之国策顾问免职”。
    ③ 雷震1953年3月19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第46页。
    ④ 雷震1953年3月20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笫48面。
    ⑤ 雷震1953年3月23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第50页。
    ⑥ 雷震1953年3月24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第50页。
    ⑦ 《总统府人事室函》.1953年3月24日.万19li娟编注:《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第51页。
    ⑧ 雷震1953年3月23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第50页。
    ⑨ 《雷震致胡适函》.1953年3月25日,万丽娟编注:《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第44-45页。雷震在前日即3月23日也有·封信,内容与此人体相同:“……先生存台一再要辞发行人.同人之迟迟不肯者,冀先生为挡箭牌.今先生辞上发行人未久.政府时弟采用(如此行动。过上人家之所顾虑着,自非杞人忧天也。同人受此打击,决不气馁.仍继续奋斗.对刊载文章则当格外审慎。此事只报告先生就算了.并不希先生有任何表示,惟望惠赐文章一篇.一则表示先生关心本刊,二则增加同人之勇气想先生当不吝此也。”——《雷震致胡适函》.1953年3月23日。
    ① 《自立晚报》1953年4月7日,报上有“奉准休刊七天启事”。本报为革新版面,充实设备,奉准自四月八日起,至四月十四日止休刊七天,自四月十九日起照常出版……。第1版。
    ② 《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1953年4月14日日记,第61页。
    ③ 陈红民等:《蒋介石的后半生》,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273页。
    ④ 《蒋介石日记》,1953年3月7日,“上星期反省录”。转引自陈红民等:《蒋介石的后半生》,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273页。(下引同)
    ⑤ 《蒋介石日记》,1953年3月28日,“上星期反省录”
    ⑥ 《吴国桢因病请辞照准,俞鸿钧任台省主席》,台北《中央日报》,1953年4月11日,第1版。
    ⑦ 《蒋介石日记》,1953年4月11日,“上星期反省录”
    ⑧ 《蒋介石日记》,1953年4月18日,“上星期反省录”。
    ⑨ 《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1953年4月17日日记,第63页。
    ⑩ 《自立晚报》1953年]0月18日,“报奉令停刊三个月启事”,第1版。
    11 雷震1953年10月26日日记,《雷麓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第158页。
    12 雷震1953年10月26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第158页。
    13 雷震1953年10月31日日记,《雷震仝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第161页。
    14 陈纳德民航队是1949年12月,蒋介石于大陆溃退之时,为避免两航(中国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被大陆新政权接受的命运,将两航资产卖给美国人、前飞虎队司令陈纳德,由陈组成一个名为“民用航空公司”的美国公司。为做成这笔交易,台湾当『日j决定先收㈦两航公司中的外资股份,如“泛美航空公司” 所拥有的股票就大约有125万美元.然后将这些股份转卖给陈纳德的“民航”。但美国政府冻结了陈纳德移交给台湾当局用来购回“泛美航空公司”在两航中股权的资金。台湾当局不得不用其他资金先垫付.条件是美国政府一解冻.“民航”就立即将那笔钱归还给台湾。此后这笔款子长期未能收回.传闻其中有贪污受贿行为。蒋也怀疑外交部长叶公超和财政部长严家淦有受贿的行为.严厉申斥二人没有加进催促,处置不当。后陈诚担保叶严二入无责任,蒋遂下令司法部K王宠惠组织调查此案。调查中王宠惠发现.虽然民用航空公司已经从美国取回了那笔款子.但在王世杰建议下.蒋介石却亲自批准推迟向“民航”索还这笔钱.有天文件上留有蒋介石的亲笔签字。王宠惠把此情况报什给蒋介石.蒋发现处置不当者竞然是自己,陷入尴尬之中。为挽回自身形象.蒋指责王世杰在交给他签字时没有把事情说清楚.否则“无论如何是不会批准这件事的”。蒋还推测王世杰跟“民航”法件顾问端术杰有什么勾结.恼怒之余下令免去王世杰秘书长职务。一一陈红民等:《蒋介石的后半t》.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269页。
    ①《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1953年11月19日、20日、25日、26日日记.第173页 、174页、177页、178页。
    ② 雷震1953年l]月29日日记.《霄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第180页。
    ③ 雷震1953年11月21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第175页。
    ④ 雷震1953年11月26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第178页。
    ⑤ 雷震1953年lO月6日日记,《雷jl芝伞集·雷震同记(1953-1954)》第35卷,第147页。
    ⑥ 《蒋介石日记》,1953年I]月28日.“上星期反省录”。
    ⑦ 雷震1954年1月27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第215页。
    ⑧ 雷震1953年2月27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第232页。
    ⑨ 雷震1953年3月8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第239页。
    ⑩ 杨金荣:《角色与命运:胡适晚年的自由卞义困境》.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9月.第251页。
    11 《关国桢辞职,当予照准》。台北《中央日报》1954年2月27日,第1版。吴国桢提到台湾现状是:“一、党专政:二、军政之内有党组织及政治部:三、特务横行:四、人权之无保li章:血、言论之不自由:六、思想控制。他建议六点.一、大会组织委员彻查国民党经费来源:一、决议撤销年中之党组纵及政治部:三、颁订原则交由立法院拟定国家安全之制度:四、组织委员会公开接受无辜被捕及非法受扰者亲友之控诉,并派员调查监狱,五、组织委员会彻查过去言论之何以不自由,六、议决撤销青年团。”
    12《吴国桢发表狂妄言论.张道藩提质询》, 台北《中央日报》1954年2月27日,第1版。
    ① 雷震1954年2月9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第221页
    ② 雷震1954年2月9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同记(1953-1954)》第35卷,第211页
    ③ 雷震1954年2月18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第226页
    ④ 雷震1954年3月21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第247-248页。
    ⑤ 雷震1954年1月21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第213页
    ⑥ 社论:《敬以诤言庆祝蒋总统当选连任》,《自由中国》第10卷第7期.1954年4月1日,第3-4页
    ⑦ 雷震1954年4月15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第264页。
    ⑧ 雷震1954年8月4日、21日(接美国大使馆公文邀请赴美参观)、27日(雷震与新闻处代表O.neil见面,表示赴美希望观察两党活动、新闻界及出版界、国会、大中小学、黑人生活以及联合国,最后才是游览).《雷震全集》第35卷,第312页、319页、322页.
    ⑧ 雷震1954年8月31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5卷,第324页。学者张忠栋认为“有关方而主要的考虑,显然是怕雷震到美国以后公开批评政府”,吴国桢便是前例。张忠栋:《离开权力核心的雷震》,第61-62页。
    ① 雷震1954年9月28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第338页。
    ② 雷蕉1954年10月11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第346页。
    ③ 雷震1954年10月6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第343页。
    ④ 雷震1954年10月10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第345页。
    ⑤ 雷震1954年11月22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第365页。
    ⑥ 雷震1954年12月22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记(1953-1954)》第35卷,第380页。
    ⑦ 袁固:《国民党立委齐世英被开除了党籍吗?》.《自由中国》第12卷第1期,1955年1月1日第53页。
    ⑧ 《编者的话》,自由中国》第12卷第1期,1955年1月1日.第53页。
    ⑨ 规定学生念的课外东西太多了.眼看着我们的子女戴月披星.三更眠五更起的愁眉苦脸抱着这些书来旨。真正的课业.反而丢在一旁:我们的教育应该是自由的教育.而不足任何一党包办的党化教育,全省的公立学校.都是用纳税人的钱来办的。教育当局和救国团不可借教育之名而行党化之实。——余燕人等:《抢救教育危机》,《自由中国》第11卷第12期,1954年12月16日,第32页。
    ⑩ 余燕人等:《抢救教育危机》,《自由中国》第11卷第12期,1954年12月16日,第32页。
    11 范泓:《风雨前行——雷震的·生》,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68页。
    12 雷震1954年12月29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第385页。
    13 雷震1955年1月3日、4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5-1956)》第38卷,第4-6页。
    ① 雷震1955年1月12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5-1956)》第38卷,第6页。
    ② 《殷海光致雷震函》1955年1月4日,《雷震全集·雷震秘藏书信选》第30卷,第281页。
    ② 雷震1955年1月3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5-1956)》第38卷,第4页。
    ④ 雷震1955年1月4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5-1956)》第38卷.第4页。
    ⑤ 雷震1955年3月18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5-1956)》第38卷,第54页。
    ⑥ 雷震1955年3月18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5-1956)》第38卷,第54-55页。
    ⑦ 雷震1955年3月18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5-1956)》第38卷,第55页。
    ⑧ 台湾省立台南农业职业学校一教员:《如此“图书审查”!》,《自由中国》第12卷第12期,1955年6月16日,第29页。
    ⑨ 社论:《抗议与中诉》,《自由中国》第12卷第12期,1955年6月16日,第6页。
    ⑩ 雷震1955年6月17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5-1956)》第38卷,第102页。
    11 雷震1955年7月8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5-1956)》第38卷,第110页。
    ① 《雷震致胡适函》,1955年7月27日.万丽娟编注:《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第75页。
    ② 雷震1955年7月12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5-1956)》第38卷,第112-113页。
    ③ 雷震1955年7月18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5-1956)》第38卷,第115页。
    ④ 章华毛绒纺织厂。解放前上海著名纺织厂之一,该厂的人股东为程年彭。程年彭是毛纺业很有地位的人,当时他是上海毛纺业公会的理事长,稗年彭既为章华的人股东,同时也是该厂常务理事兼总经理。至于该厂的董事长则为刘鸿生。刘鸿生是大中华火柴公司的大老扳,有“火柴大王”之称,他在纺织业中并没有地位,他之所以当章华的莆事长,据说是利用他在上海的人地关系,他并没有什么资金投在章华,也许是章华送他的一点干股,好请他充当董事长。
    ⑤ 王大钧:《关于孙元锦之死》,录于夏道平:《我在<自由中国>》,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1月,第148页。
    ⑥ 王大钧:《关于孙元锦之死》.录于夏道平:《我在<自由中国>》.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 年1月,第143页。
    ① 马之骕:《雷震与蒋介石》,第203页。
    ② 雷震1955年7月27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5.1956)》第38卷.第120页。
    ③ 李立柚(1903-1974),国民党陆军中将。湖北沔阳人。早年留学日本士官学校历任国民党军旅参谋主任、军委会别动总队第一支队参谋主任、军令部第二厅参谋处处长。1949年赴台湾,任台湾警备总司令部副参谋长、台湾省保安司令部参谋长、台湾警备副总司令、台湾财政部长、台湾警备副总司令、台湾财政部国有财产局局长等。1974年病逝。留有李立柏日记20册。
    ④ 雷震1955年7月27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5.1956)》第38卷,第120页。
    ⑤ 震1955年8月16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5.1956)》第38卷,第129页。
    ⑥ 雷震1955年8月17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5.1956)》第38卷,第129页。
    ⑦ 《雷震致胡适函》,1955年9月9日,万丽娟编注:《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第78页。
    ⑧ 雷震1955年8月5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5.1956)》第38卷,第124页。
    ⑨ 马之骊:《雷震与蒋介石》,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3年11月,第196页。
    ① 夏道平:《从孙元锦之死想到的几个问题》,夏道平:《我在<自由中国>》.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1月.第140-142页。
    ② 雷震:《雷震回忆录——我的母亲续篇》.香港:七十年代杂志社出版·1978年12月,第280-281页
    ③ 杨管北时任复兴轮船公司董事长.据洪兰友说.“关于台湾毛织厂牵涉到杨管北,因杨的公司借了台湾毛纵厂二百万台币,书有七张收据.此款早己在日本还去,孙元锦之死查出证据,认为杨有套汇之嫌,蒋经国、周兆棠从中说话可以不究.此次如果发表(两文)·保安司令部一定要追究杨管北,以此事要挟,该部副司令通知周兆棠要他想法.洪等三人要我不要发表,如发表必将杨管北毁了·”——雷震1955年9月15日日记,《霄震全集》第38卷,台北:桂冠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7月,第147页。
    ④ 雷震:《雷震回忆录——我的母亲续篇》,香港:七I‘年代尔志社出版,1978年12月,第281页。
    ⑤ 雷震:《雷震回忆录——我的母亲续篇》.香港:七十年代杂志社出版,第282贞。
    ⑥ 雷震1955年9月15日日记.《霄震全集·雷震日记(1955-1956)》第38卷,第147—148页。
    ⑦ 马之骕:《雷震与蒋介石》.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3年11月,第210页。
    ① 雷震1955年9月16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5-1956)》第38卷,第149页。
    ② 雷震1955年9月17同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5-1956)》第38卷,第149页。
    ③ 雷震1955年9月19日同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5-1956)》第38卷,第151页。
    ④ 《雷震致胡适函》1955年9月19日,万丽娟编注:《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第79.80页。
    ⑤ 雷震1955年9月23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5-1956)》第38卷,第154页。
    ⑥ 雷震1955年9月22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5-1956)》第38卷,第154页。
    ⑦ 雷震1955年9月20日日记“蒋梦麟对《自由中国》这次未能出版一事,他见到广告即感到出了事,这一天上午他见到陈辞修,问《自由中国》出了什么事情,副总统谓不知。”《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5-1956)》第38卷,第153页。
    ⑧ 马之骕:《雷震与蒋介石》,台北: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3年11月,第209页。
    ⑨ 薛化元:《<自由中国>与民主宪政》,台北:稻乡出版社,1996年7月,第130页。
    ① 《因涉匪谍郭廷亮案·孙立人准辞职》.《联合报》1955年8月21日,第1版。
    ② 《因涉匪谍郭廷亮案,孙立人准辞职》,《联合报》1955年8月21日,第1版。
    ③ 陈红民等:《蒋介石的后半生》,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282页。
    ④ 《蒋介石日记》,1953年1月17日日记。“上星期反省录”
    ⑤ 《蒋介石日记》.1953年,“本年度总反省录”。
    ⑥ 《蒋介石日记》1954年1月31日日记.“上星期反省录”。
    ⑦ 《蒋介石日记》,1955年5月28日日记。
    ⑧ 雷震1955年8月27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5-1956)》第38卷,第136页。
    ⑨ 社论:《从孙案的反应瞩望于调商委员会》,《自由中国》第13卷第5期,1955年9月1日.第4页。
    ⑩ 雷震1955年9月17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8卷,第149页。
    11 陈红民等:《蒋介石的后半生》.杭州:浙汀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286页。
    ① 《“总统”重申谦冲至意,提示六点广征众议》.《联合报》1956年10月17日,第1版。
    ② 雷震1956年10月17日,《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5-1956)》第38卷,第323页。
    ③ 雷震1956年10月17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5-1956)》第38卷,第323页。
    ④ 雷震1956年10月18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5-1956)》第38卷,第324页。
    ⑤ 雷震1956年10月29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5-1956)》第38卷,第325页。
    ⑥ 雷震1956年10月31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5-1956)》第38卷,第327页。
    ⑦ 雷震1956年10月31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5-1956)》第38卷,第327页。
    ① 陶百川编:《最新六法全书·中华民国宪法》第47条.台北:三民书局印行,1985年2月增修版,第2页。
    ② 雷震1956年7月8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5-1956)》第38卷,第284页。
    ③ 社论:《寿总统蒋公》,《自由中国》第15卷第9期,1956年10月31日,第3-4页。
    ① 胡适:《述艾森豪总统的两个故事给蒋总统祝寿》,自由中国》第15卷第9期,1956年10月31日,第8页。
    ② 徐复观:《我所了解的蒋总统的一面》,《自由中国》第15卷第9期,1956年lO月31日,第9-11页
    ③ 夏道平:《请从今天起有效地保障言论自由》,《自由中国》第15卷第9期.1956年10月31日,第12.13页。
    ④ 陈启天:《团结人心,改革政治》,《自由中国》第15卷第9期,1956年]0月31日,第19-21页。
    ⑤ 陶百川编:《最新六法全书·中华民国宪法》第9条,台北:三民书局印行,1985年2月增修版,第1页。
    ⑥ 陶百川:《贯彻法治寿世慰亲》,《自由中国》第15卷第9期,1956年lO月31日,第22-23页。
    ⑦ 刘博岜:《清议与干戈》,《自由中国》第15卷第9期,1956年10月31日,第27-28页。
    ① 蒋匀田:《忠诚的反应》,《自由中国》第15卷第9期,1956年lO月31日.第29-31页。
    ② 《雷震致胡适函》1956年11月5日.万丽娟编注:《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现代史研究所,2001年12月,第104页。
    ③ 《雷震致胡适函》1956年11月13日.万丽娟编注:《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第106页。
    ④ 雷震1956年11月16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5-1956)》第38卷.第335页。
    ⑤ 雷震1956年11_日28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5-1956)》第38卷.第341页。
    ⑥ 雷震1956年12月22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5-1956)》第38卷.第352页。
    ⑦ 马之骕:《雷震与蒋介石》.第339页。
    ⑧ 马之骗:《雷震与蒋介石》.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邮.1993年11月,第128页。
    ⑨ 雷震1956年11月7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8卷,第330页。
    ⑩ 马之骕:《雷震与蒋介石》.第230页。
    11 社论:《政府和舆论部应重视这一次的反映!》.《自由中国》第15卷第10期,1956年11月16日.第4页。
    12 雷震1956年10月29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8卷,第325页。
    ① 雷震1957年3月1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9卷,第39页。
    ② 社论:《事实俱在,不容诡辩》,《国魂》第140期,1956年12月1日,第3-5页。
    ① 老兵:《蛇口里的玫瑰》.《中华日报》剐刊老实话栏.1956年12月24日,第7版。
    ② 霄震1956年12月26日日记.金承艺告知本月.二f‘四日《中华日报》副刊.老实话栏《蛇口里的玫瑰》.认为本刊刘博昆。文.系“以憨禧太后来彤射我们总统.以满清即将亡圆的政权来彤射我们自由中固政府”.认为无比恶毒。于是引了华盛顿总统退休的那天.《费城晨报》写了一篇文章说华盛顿是独夫,因他离职而表示庆贺,当天赞城民众捣毁了报馆.把主笔巴哈揍了一顿,他鼓励老百姓暴动。《雷震全集》第38卷,第354页。
    ③ 雷震1956年12月26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5-1956)》第38卷,第354页。
    ④ 马之骕:《雷震与蒋介石》,第235-236页。
    ⑤ 雷震1956年12月29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5-1956)》第38卷.第355页。
    ⑥ 雷震1957年j月1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3页。
    ⑦ 雷震1957年1月28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23页。
    ⑧ 雷震1957年1月28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23页。
    ⑨ 雷震1957年1月5日日记,《雷震全集·僻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7页。
    ⑩ 雷震1957年2月14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29页。
    11 雷霄震1957年1月9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9页。
    12 雷震1957年2月13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28页。
    13 雷震1957年2月26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37页。
    ① 雷震1957年3月1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39页
    ② 雷震1957年3月3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49页。
    ③ 雷震1957年3月19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53页。
    ④ 雷震1957年3月20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53页。
    ⑤ 雷震:《雷震回忆录:我的母亲续篇》,香港:七十年代杂志社出版,1978年12月,第101-102页。
    ⑥ 雷震1957年3月23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55页。
    ⑦ 雷震1957年1月3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5页。
    ⑧ 雷震1957年1月10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11页。
    ⑨ 社论:《我们的答辩》,《自由中国》第16卷第2期,1957年1月16日,第4-5页。
    ⑩ 马之骕:《雷震与蒋介石》,第236页。
    11 雷震1957年1月12日日记傅正补注,《雷震全集》39卷,第12面。
    12 范度才:《<中华日报>鼓吹暴动》,《自由中国》第16卷第2期,1957年1月16日,第32页。
    ① 雷震1957年1月16日日记,《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黄通霖语,第14页。
    ② 雷震1957年1月18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15页。
    ③ 雷震1957年1月19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16页。
    ④ 雷震1957年1月28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21页。
    ⑤ 社论:《事实俱在,不容诡辩》.《国魂》140期。1956年12月1日第3-5页。
    ⑥ 社论:《对构陷与污蔑的抗议——从个人自由与国家自由说起》.《自由中国》第16卷第4期.1957年2月16日,第4页。
    ⑦ 社论:《共产主义破产以后》,《中央日报》1957年2月7日.第2版。
    ⑧ 雷震1957年2月14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29页。
    ⑨ 雷震1957年2月16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31页。
    ⑩ 雷震1957年3月12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48页。
    11 雷震1957年3月26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56页。
    12 雷震1957年2月18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32页。
    13 雷震]957年3月7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45页。
    ① 雷震1957年3月11日日记,《雷震全集·霄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47页。
    ② 《九十九号特种指示——向毒素思想总攻击》,1956年12月,附录雷震:《雷震回忆录:我的母亲续篇》,香港:七十年代杂志社出版,1978年12月,第109-110页。
    ③ 雷震1957年4月14日日记贴附.《从毒素思想谈到党的教育思想》,《工作通讯》,《雷震全集》第39卷,第69页。
    ④ 任育德:《雷震与台湾民主宪政的发展》,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1999年5月,第236页。
    ⑤ 薛化元:《<自由中国>与民主宪政》,台北:稻乡出版社,1996年7月,第140页。
    ⑥ 马之骕:《雷震与蒋介石》,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3年11月,第239页。
    ⑦ 马之骕:《雷震与蒋介石》,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第238页。
    ⑧ 雷震1957年2月24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9卷,第36页。
    ⑨ 雷震1957年3月4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41页。
    ⑩ 雷震1957年3月7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45页。
    11 雷震1957年4月21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75页。
    12 陈盈珊:《「雷震故居难保」,改以公共艺术留事迹》,《中国时报》2002年5月23日,第19版。
    ① 雷震1957年2月20日日记.海光来谈,他到圆山临济寺.见和尚看《自由中国》.他询其故·那个和尚说《自由中国》说得有道理。海光又说,他至学生处吃饭,其邻居海军军官亦看《自由中国》,据该海军军官说.他看到政治部的杂志骂《自由中国》,他才买了看看,岂料《自由中国》说得都对。海光说,《自由中国》现在才算出山了。《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33·34页。
    ② 见雷震:《雷震回忆录:我的母亲续篇》,第109页
    ③ 雷震1957年3月23日日记,王春台来访,叙述其至东势书店,店主蔡振春,不卖《自由中国》刊物,询问何故。系当地社会服务处(国民党党部)王口口叫他以后不要卖,并查询买此刊物者是些什么。他前有投书,我怕不可靠,故一面去信.一面嘱马之骕查之。他复函果确,马之骕调查报告相同,店主且可为证明,可见国民党对本刊是极尽作恶之能事。《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55页。
    ④ 雷震1957年4月28日.雷震拜访黄少谷.将《自由中国》半年来工作方向详为说明,继对印刷之事加以详述,并说第九九号特种指示是戒严.如不解严,则社会上对《自由中国》之紧张空气不会松弛下来如贩卖本刊处不贩卖.铁路局之不订阅.学生不肯拿出阅览,过去尚且放在教务处(最早放在图书馆),现在完全收藏起来。《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958)》第39卷,第80页。
    ⑤ 雷震1957年4月28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80页。
    ⑥ 《对美军法庭判雷诺无罪,我司法行政部重视》,《中央日报》1957年5月24日,第1版。
    ⑦ 社论:《抗议美军蔑视人权》,《联合报》1957年5月24日,第1版。
    ⑧ 雷震1957年5月24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9卷,第98页。
    ⑨ 参见雷震1957年5月24、25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98-99页。
    ① 雷震1957年5月29日日记傅正附注,《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103页。
    ② 雷震1957年5月29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102-103页。
    ③ 社论:《雷诺判决无罪与台北骚动事件之检讨》,《自由中国》第16卷第11期,1957年6月1日,第3-4页。
    ④ 雷震1957年6月3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109页。
    ⑤ 雷震1957年6月5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111页。
    ⑥ 雷震1957年6月5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111页。
    ⑦ 社论:《怎样挽救当前的危局》,《自由中国》第16卷第10期,1957年6月12日,第3页。
    ⑧ 社论:《今日的司法》,《自由中国》第17卷第1期,1957年7月1日,第3-5页。
    ⑨ 雷震1957年7月4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124页。
    ① 雷震1957年7月4 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125页。
    ② 雷震1957年7月9 R同记.《雷震全集·雷震日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128-129页。
    ③ 《自由中国》第]7卷第3期、3期.4期.5期.6期.7期.8期.9期,lO期,11期,12期·第18卷第1期,2期,3期,4期,1957年8月1日-1958年2月16日。
    ④ 任育德:《雷震与台湾民卡宪政的发展》.台北:国立政治人学历史学系,1999年5月.第165页。
    ⑤ 薛化元:《<自由中国>与民主宪政》.台北:稻乡出版社.1996年7月,第145页。
    ⑥ 林淇港:《由侍从在侧到异议于外:试论<自由中l >与国R党机器的合与分》.收录于李金铨主编:《文人论证:知识分子与报刊》,桂林:广西师范人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第335页。
    ⑦ 《给读者的报告》.《自由中国》第17卷第3期.1957年8月1日,第32页。
    ⑧ 社论:《今日的问题(一):是什么.就说什么(代绪论)》,《自由中国》第17卷第3期,1957年8月1日,第3-4页。
    ① 社论:《今日的问题(二):反攻大陆问题》.《自由巾国》第17卷第3期.1957年8月1日,第5-7页。
    ② 社论:《今日的问题(三):我们的军事》,《自由中国》第17卷第4期,1957年8月16日,第3页。
    ③ 社论:《今只的问题(四):我们的财政》,《自由中国》第17卷第5期,1957年9月1日,第3-5页。
    ④ 社论:《今日的问题(五):我们的经济》,《自由中国》第17卷第6期,1957年9月16日,第3-7页。
    ⑤ 社论:《今日的问题(六):美援运用问题》,《自由中国》第17卷第7期,1957年lO月1日,第5页。
    ⑥ 社论:《今日的问题(七):小地盘,大机构》,《自由中国》第17卷第8期,1957年10月16日,第3-4页。
    ⑦ 社论:《今日的问题(八(:我们的中央政制).《自由中国》第17卷第9期,1957年11月1日,第5页。
    ⑧ 社论:《今日的问题(九):我们的地方政制》,《自由中国》第17卷第10期,1957年11月16日,第4页。
    ① 社论:《今日的问题(十)今天的立法院》.《自由中国》第17卷第11期.1957年12月日,第4页。
    ② 御手洗辰雄:《新台湾:彻底的言论统制》。《读卖新闻》晚报.转引自社论:《今日的问题(十一):我们的新闻自由》.《自由中国》第17卷第12期.1957年12月16日第3页。
    ③ 社论:《今日的问题(十二):青年反共救国团问题》.《自由中国》第18卷第1期,1958年1月1日,第3-5页。
    ④ 社论:《今日的问题(十三):我们的教育》,《自由中国》第18卷第2期.1958年1月16日,第3页。又见林正弘主编:《殷海光全集(11):政治与社会(上)》,台北:桂冠图_f5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5月·第543页。
    ⑤ 社论:《今日的问题[十四):今年的政治心理与作风》.《自由中国》第18卷第3期·1958年3月1日·第3-6页。
    ⑥ 社论:《今日的问题(十五):反对党问题》,《自由中国》第18卷第4期.1958年2月16日,第3页。
    ① 雷震1957年8月12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145页。
    ② 雷震1957年8月13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145.146页。
    ③ 汪幸福:《殷海光传》,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161页。
    ④ 社论:《自由思想与“科学绝对主义”——兼评“反攻无望论”的观念基础》,《联合报》1957年8页12日,第1版。
    ⑤ 马璧:《防止断送民主自由的阴谋》,《中国宪兵》第87期,1957年8月,第23页。
    ① 雷震1957年8月29日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154页
    ② 雷震1957年8月17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148页。
    ③ 雷震1957年8月21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0)》第39卷,第151页。
    ④ 张贵永(1908-1965).字致远·浙江鄞县人,生于马来亚。早年留淡定德国,获博士学位,再赴英国。1934年回国.任教中央大学,1949年赴台·任教台湾大学历史系,1965年受聘在德国西柏林为客座教授,同年冬,病逝于德国。著有《曼纳克及其思想史的研究》、《张致远文集》等。
    ⑤ 雷震1957年8月17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149页。
    ⑥ 李中襄(1896-1958),中立候。江西南昌人.生于浙江宁波。交通部唐山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毕业。国民党元老,曾参加国民参政会.1949年赴台.任立法院秘书长、制先会议代农。
    ⑦ 雷震1957年8月18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149页。
    ⑧ 雷霄震1957年8月20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150页。
    ⑨ 雷震1957年8月21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记(1957-1958)》第39卷,第151页。
    ⑩ 雷震1957年8月27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153页。
    11 雷震1957年9月4日日记附贴日记内的一段文官,《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I158页。
    ① 社论:《关于<反攻大陆问题>的问题》,《自由中国》第17卷第5期,1957年9月1日,第6-7页。又见林正弘主编:《殷海光全集(11):政治与社会(上)》,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5月,第528-530页。
    ② 社论:《关于<反攻大陆问题>的问题》,《自由中国》第17卷第5期,1957年9月1日,第8页
    ③ 社论:《关于<反攻大陆问题>的问题》,《自由中国》第17卷第5期,第8页。
    ④ 殷海光亲耳听到的话是:“这样一个无数人希望的象征,是值不得去碰的。”——林正弘主编:《殷海光全集(12):政治与社会(下)》,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5月,第618页。
    ⑤ 胡适:《从争取自由谈到反对党》,《自由中国》第18卷第11期,1958年6月1日,第8。9页。
    ① 殷海光:《与胡适先生论反攻大陆问题》。林正弘主编:《殷海光生集(12):政治与社会(下)》.台北:挂冠网柏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5月.第609、616、617页。
    ② 汪幸福:《殷海光传》,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170页。
    ③ 雷震1957年9月26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9)》第39卷,第170页。
    ④ 雷震1958年2月4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9)》第39卷,第225页。
    ⑤ 雷震1958年4月20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9)》第39卷,第271页。
    ⑥ 雷震1958年7月22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9)》第39卷,第337-338页。
    ⑦ 雷震1958年9月2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9)》第39卷,第361-362页。
    ⑧ 雷震1958年10月15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9)》第39卷,第384页。
    ① 《黄杰今就职》,《自立晚报》1958年8月16日,第1版。
    ② 《雷震案史料汇编:国防部档案选辑》,台北:国史馆.2002年8月,第4页。
    ③ 《雷震案史料汇编:国防部档案选辑》,台北:国史馆.2002年8月,第13-19。
    ④ 关于警总何时开始以触犯惩治叛乱条例相关罪名界定雷震与《自由中国》部分文字涉嫌.陈世宏认为1959年初警总军法处开始假想起诉作业:直到1960年5月殷海光发表《给雷震先生的一封公开信》后,始在法律研究栏签上“显有触犯惩治叛乱条例第六条、第七条之罪嫌”的意见。陈显然疏漏掉1958年lO月31日黄杰当时上签的这份极机密签呈。
    ⑤ 《中美昨发表联合公报:面对匪新侵略公报,两国重申团结。。致》,《中央日报》1958年10月24日,第1版。
    ⑥ 雷震1958年10月24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338,339页。
    ⑦ 雷震1958年11月7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396页。
    ① 雷震1958年11月15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9)》第39卷.第398页。
    ② 雷震1958年11月17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401页。
    ③ 雷震1958年11月18日日记傅正附注《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402页。
    ④ ·范泓:《风雨前行——雷震的-生》.桂林:广西师范人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204页注解85。
    ⑤ 雷震1958年4月22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273-274页。
    ⑥ 雷震1958年4月29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278页。
    ⑦ 雷震1958年4月30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279页。
    ① 钱永祥:《我和我的时代:雷震日记》,《联合报》1989年3月1日,第18版。
    ② 陈怀琪:《革命军人为何要以“狗”自居?》,《自由中国》第20卷第2期,1959年1月16日,第30页。
    ③ 马之骗:《雷震与蒋介石》,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3年11月,第287页。
    ④ 《陈怀琪警告<自由中国>社函,决循法律途径提出控告》,《中央日报》1959年2月19日,第4版。
    ① 《给读者的报告》,《自由中国》第20卷第4期,1959年2月16日,第32页。
    ② 傅正主编:《雷震全集·雷震回忆》第11卷.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11月·第207页。
    ③ 陶百川编:《最新六法全书》内之《出版法》第十五条全文,台北:三民书局印行,1985年2月增修版,第635-636页。
    ④ 见1959年2月18日19日台北《中央日报》、《台湾新生报》、《联合报》《战士青年报》等第一版广告。
    ⑤ 傅正主编:《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9-1960)》第40卷,1959年2月21日日记,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7月,第32页。
    ① 《自由中国社启事》,《联合报》1959年2月20日,第1版。《公论报》1959年2月20日,第1版。
    ② 社论:《关于陈怀琪投书事件的简报》,《自由中国》第20卷第5期,1959年3月1日,第8-9页。
    ③ 陶百川:《最新六法全书·出版法》,台北:三民书局印行,1985年2月增修版,第635页。
    ① 雷震:《雷震回忆录:我的母亲续篇》,乔港:七十年代杂志社出版,1978年12月,第68页。
    ② 雷震:《雷震回忆录:我的母亲续篇》。第70页。
    ③ 《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9-1960)》第40卷,1959年3月16日日记,第50页。
    ④ 雷震:《霄震回忆录:我的母亲续篇》,第67页。
    ⑤ 胡适:《给本社编辑委员会一封信》.《自由中国》第20卷第7期.1959年4月1日,第13页。
    ⑥ 胡适:《给本社编辑委员会一封信》.《自由中国》第2()卷第7期.1959年4月1日.第13页。
    ⑦ 胡适:《容忍与自由》,《自由中国》第20卷第6期,1959年3月16日,第8页。
    ① 雷震:《雷震回忆录:我的母亲续篇》,香港:七十年代杂志社出版,1978年12月,第74页。
    ② 《雷震案史料汇编:黄杰警总日记选辑》.台北:国史馆印行,2003年11月,第18页。
    ③ 《雷震案史料汇编:黄杰警总日记选辑》,台北:国史馆印行,2003年11月,第2l页。
    ④ 《雷震案史料汇编:黄杰警总日记选辑》,台北:国史馆印行,2003年I]月,第2卜22页。
    ⑤ 《自由中国》半月刊自因刊登读者投书被陈怀琪控告今后在文字上可能较为缓和,但在基本立场与原则上绝无故变,否则该刊将失去其意义,亦失去读者之爱戴,现该刊为免刺激政府决定采取缓和态度并自本期(按指五月一日出版者)(1959年5月1日,20卷9期)起取消最富刺激性之“短评”,以免影响被控案之不利发展。——《雷震案史料汇编:黄杰警总日记选辑》,台北:国史馆印行,2003年11月,第26页。
    ⑥ 《雷震为“陈怀琪案”之刑事辩诉状》,万丽娟编注,潘光哲校阅:《万山不许一溪奔: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12月,第266页。
    ⑦ 马之骊:《雷震与蒋介石》,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3年11月,第301.302页。
    ① 雷震1959年3月16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9-1960)》第40卷,第51页。
    ② 雷震1959年3月16日日记.《霄震全集·雷震日记(1959-1960)》第40卷,第51页。
    ③ 雷震1958年11月15日日记,《霄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398-399页。
    ④ 胡适:《自由中国的宗旨》,《自由中国》第1卷第1期,1949年11月20日,第1页。
    ⑤ 社论:《欣幸中的疑虑——关于蒋总统反对修宪的声明》,《自由中国》第20卷第1期,1959年1月1日.第7页。
    ① 《总统刚示反攻计划,主义为主,武力为从》,《中央日报》1958年12月24日,第1版。
    ② 社论:《欣幸中的疑虑——关于蒋总统反对修宪的声明》,第7页。
    ③ 香港《工商日报》,1958年12月24日,第1版。
    ④ 香港《工商日报》社论,1958年12月25日,第1版。
    ⑤ 合众国际社华府电讯,1958年12月23日,第X版。引自《自由中国》第20卷第1期,1959年1月1日,第7页。
    ⑥ 社论:《欣幸中的疑虑——关于蒋总统反对修宪的声明》,《自由中国》第20卷第1期,1959年1月1日,第7页。
    ⑦ 方望思:《请看香港发出的台湾政治台风警报》,《自由中国》第20卷第4期,1959年2月16日,第19页。
    ① 《中国宪政学会通过两项议,案》.台北《中央日报》1958年12月27日,第1版。
    ② 方望思:《请看香港发出的台湾政治台风警报》.《自由中国》第20卷第4期,1959年2月16日,第19贝。
    ③ 蒋经国:《我们是为胜利而生的!——写给英勇的克难英雄和政士们》,《中央日报》1959年1月4日,第2版。
    ④ 史尚宽:《目前宪法足否有修改之可能与必要之商榷》,《联合报》1959年1月15日·第1版。
    ⑤ 蒋介石:《掌握中兴复国的机运》.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27卷演讲,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10月.第331-336页。
    ⑥ 震1959年5月29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9-1960)》第40卷,第99页。
    ⑦ 雷震1959年5月30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9-1960)》第40卷,第99页。
    ⑧ 社论:《反对修宪——不赞成蒋连任第三任总统》.《联合评论》1959年5月15日·第1页。
    ① 方望思:《海外对总统三连任问题的反应》,《自由中国》第20卷第11期,1959年6月1日,第21-22页。
    ② 社论:《蒋总统不会作错了决定吧?》,《自由中国》第20卷第12期,1959年6月16日,第3.4页。
    ③ 社论:《蒋总统不会作错了决定吧?》,《自由中国》第20卷第12期,1959年6月16日,第4页。
    ④ 社论:《凭什么查扣<自由人>》,《自由中国》第21卷第1期,1959年7月1日,第3页。《自由人》是一份反共刊物,创办于1951年3月7日香港,其宗旨是:我们断然反共!我们断然争民主。我们也断然不肯把反共与争民主分开。再说得明白一点:我们认定反共而不争民主太无意义,反共而又反民主太糊涂。《祖国周刊》是一份以分析报导共匪实况为基本内容的刊物,坚持反共立场,始终如一。该刊有时也刊登一些关于台湾现况的记载与批评。但该刊所标揭的原则是:1、维护中华民国的法统;2、根据宪法来督促政府实行民主:3、对政府及执政党的批评必以事实为根据。
    ⑤ 社论:《凭什么查扣<自由人>》,《自由中国》第2l卷第1期,1959年7月1日,第4页。
    ⑥ 张知本:《修改宪法问题》,《联合报》1959年6月17日、18日,第2版、第3版。
    ⑦ 《有关修宪及大选问题,须待明年二月国民大会决定》,《中央日报》1959年7月4日,第1版。陶恒生对大陆作家范泓所说:其父陶希圣当时之所以这样说,身为《中央日报》之董事长实属无奈。那一期间,陶希圣先生返回家中总是闷闷不乐。
    ⑧ 光是党报《中央日报》,1959年6月、7月刊载劝进蒋介石三连任的文章就达18篇之多。薛化元:《<自由中国>与民主宪政:1950年代台湾思想史的一各考察》,台北:稻乡出版社,1996年7月,第161页。
    ① 社论:《好一个舞文弄墨的谬论——所谓修改临时条款并不是修干宪法本身》.《自由中国》第21卷第2期.1959年7月16日,第5页。
    ② 宋功仁:《论临时条款与修宪》,《自由中国》第2l卷第2期.1959年7月16日,第11-12页。
    ③ 《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9-1960)》第40卷.1959年7月18日日记,第133页。
    ④ 顾达德:《筹安会的丑剧》,《自由中国》第2I拯第1期.1959年7月1日,第13-17页转第9页。
    ⑤ 看云楼主:《曾丕怎样在群臣劝进下称帝的?》.《自由中田》第2l卷第3期.1959年8月1日.第19-20页。
    ⑥ 薛化元:《<自由中国>与民主宪政》,台北:稻乡出版社.1996年7月,第163页。
    ⑦ 雷震1959年8月12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9-1960)》第40卷,第143页。
    ⑧ 雷震1959年10月26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9-1960)》第40卷,第181页。
    ⑨ 雷震1959年3月27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9-J960)》第40卷,第57页。
    ⑩ 雷震1959年3月29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9-1960)》第40卷,第60页。
    ① 国史馆:《雷震案史料汇编:国防部档案选辑》,台北:国史馆印行,2002年8月,第52.63页。
    ① 《雷震案史料汇编:国防部档案选辑》,台北:国史馆印行.2002年8月,第85-100页。
    ① 雷震1959年12月26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9-1960)》第40卷.第213页。
    ② 第一届国民大会总额为3045人,修宪须代表总额之j分之二出席,及出席代表四分之三之决议。
    ① 社论:《死亡宣告可以适用于国人代表吗?》.《自由中国》第22卷第l期.1960年1月1日,7-8页。
    ② 社论:《死亡宣告可以适用于国人代表吗?》.《自由中国》第22卷第1期.第8贞。
    ③ 陶百川编:《最新六法全书·出版法》.台北:三民书局出版.1985年2月增修版。第52页。
    ④ 陶百川编:《最新六法全书·中国民国宪法》.依据中华民国宪法第174条第1款规定,必须由国民大会代表总额^分之一之提议,三分之二之出席.及出席代表四分之_=之决议。——第8页。因此.作为代表总额.显然是国民大会修改宪法或临时条款计算人数之基本根据。此项“代表总额”按照宪法第26条及国民大会代表选举罢免法第4条之规定计算,应该是3045人。
    ⑤ 社论:《岂容御用人法官滥用解释权?》,《自由中国》第22卷第5期.1960年3月5日,第4-6页。
    ⑥ 雷震1960年2月13日日记傅正附注.霄震当日感概这样作法,国大代表今后随时可要求修宪贞。《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9-1960)》第40卷,第249页。
    ⑦ 雷震1960年2月20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9-1960)》第40卷,第249页。
    ① 瞭望台专栏:《征信新闻》1960年2月18日,第1版。《雷震全集》第40卷,257页。
    ② 社论:《怎样才使国大的纷争平息了的!》,《自由中国》第22卷第6期,1960年3月16日,第3-4页。
    ③ 《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9-1960)》第40卷,1960年3月4日,第263页。
    ④ 《继续领导·反攻复国:蒋中正先生连任总统》,《自立晚报》1960年3月21日,第1版,“1960年3月21日,报到代表1521人,出席领票代表1509人,其中26张废票,2张空白票,蒋得1481票。”
    ⑤ 社论:《蒋总统如何向历史交代?》,《自由中国》第22卷第7期,1960年4月1日,第3-4页。
    ⑥ 雷震:《敬向国大代表问仁说几句话》,《自由中国》第22卷第5期,1960年3月5日,第9-10页。
    ⑥ 社论:《怎样才使国大的纷争平息了的!》,《自由中国》第22卷第6期,1960年3月16日,第3-4页。
    ⑦ 薛化元:《<自由中国>与民主宪政》,台北:稻乡出版社,1996年7月,第318页。
    ⑧ 《给读者的报告》,《自由中国》第22卷第7期,1960年4月1日,第32页。
    ⑨ 蒋介石:《对国民大会第三次会议闭会致词——中华民国四十九年三月二十五日》,秦孝仪主编:《总统蒋 公思想言论集》第27卷演讲.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10月,第385页。
    ① 蒋介石:《对国民大会第三次会议闭会致词——中华民国四十九年三月二十五日》,第384页。(第2073页。《蒋总统集》第2册,第2037页。)
    ② 时事述评:《现任县市长竞选问题》,《自由中国》第3卷第6期,1950年9月16日,第4页。
    ③ 时事述评:《谈谈党员竞选问题》,《自由中国》第3卷第11期,1950年12月1日,第4页。
    ④ 社论:《竞选活动应看作政治教育》,《自由中国》第8卷第2期,1953年1月16日,第3页。
    ⑤ 社论:《竞选活动有这样不合理的限制吗?——不应以节约为理由来限制竞选活动》,《自由中国》第10卷第9期,1954年5月1日,第4页。
    ⑥ 社论《这是国民党反省的时候》,《自由中国》第10卷第10期,1954年5月16日,第4-5页。
    ⑦ 社论:《如何纠正台湾选举的弊端——选举应由政党提名候选人》,《自由中国》第15卷第12期,1956年12月16日,第3页。
    ⑧ 蒋介石:《革命党员与革命军人应有的认识——中华民国三十九年十一月二十日在圆山主持革命实践研究院军官训练团第四期开学及台湾省党务人员训练班第四期毕来典礼将》,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23卷演讲,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10月,第443-444页。
    ⑨ 社论:《如何纠正台湾选举的弊端——选举应由政党提名候选人》,《自由中国》第15卷第12期,1956年12月16日,第3页。
    ① 社论:《如何纠正台湾选举的弊端——选举应由政党提名候选人》,《自由中国》第15卷第12期,1956年12月16日,第3页。
    ② 社论:《如何纠正台湾选举的弊端——选举应由政党提名候选人》.《自由中国》第15卷第12期,1956年12月16日.第3页。
    ③ 社论:《写在本届地方选举之前》,《自由中国》第16卷第7期,1957年4月1日,第5页。
    ④ 社论:《写在本届地方选举之前》.《自由中国》第16卷第7期,1957年4月1日,第5页。
    ⑤ 王岚僧:《论台湾省的选举》,《自由中国》第]6卷第7期,1957年4月1日,第10页、13页。
    ⑥ 朱文伯:《我看“选贤与能、节约守法”》,《自由中国》第]6卷第8期,1957年4月16日,第10页。
    ① 朱文伯:《我看“选贤与能、节约守法”》.《自由中国》第16卷第8期,1957年4月16日,第10-11页。
    ② 朱文伯:《我看“选贤与能、节约守法”》.《自由中国》第16卷第8期,1957年4月16日,第11页。
    ③ 蒋匀田:《人心重要!》.《自由中国》第16卷第8期,1957年4月16日,第12页。
    ④ 沈云龙:《有关台省地方选举的几个问题》.《自由中固》第16卷第8期,1957年4月16日,第14页。
    ⑤ 《给读者的报告》,《自由中国》第16卷第8期,1957年4月16日,第32页
    ⑥ 傅正:《对本届地方选举的检讨》,第16卷第9期,1957年5月1日,第15页。
    ⑦ 傅正:《对本届地方选举的检讨》,第16卷第9期,1957年5月1日,第13页。
    ① 雷震:《反对党之自由及如何确保》,《自由中国》第2卷第7期,1950年4月1日,第14-15页。
    ② 雷震:《我们五年来工作的重点》.《自由中国》第1l卷第10期,1954年11月16日,第8页。
    ③ 《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5-1956)》第38卷,1955年1月10日日记,第11页。
    ④ 社论:《寿总统蒋公》,《自由中国》第15卷第9期,1956年10月31日,第3页。
    ⑤ 王师曾:《政治建设的根本问题》,《自由中国》第15卷第9期,1956年10月31日,第6-7页。
    ⑥ 张士棻:《祝望造成一个现代化的民主宪政国家》,《自由中国》第15卷第9期,1956年10月31日,第17页。
    ⑦ 陈启天:《改革政治,团结人心》,《自由中国》第15卷第9期,1956年10月31日,第19-20页。
    ⑧ 魏正明:《民主政治的基本精神——合法的反对》,《自由中国》第15卷第9期,1956年10月31日,第32页。
    ⑨ 《雷震致王纪五函》,1957年1月4日,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任育德,249-250页)
    ⑩ 雷震1957年1月20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17页。
    ① 雷震1957年4月21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74页。
    ② 牟力非:《略论反对党问题的症结》.《自由中国》第16卷第3期,1957年2月1日.第11页。
    ③ 牟力非:《略论反对党问题的症结》.《自由中国》第16卷第3期.1957年2月1日.第11页。
    ④ 朱伴耘:《反对党!反对党!反对党!》,16卷7期(1957年4月l闩):《再论反对党》17卷6期(1957年9月16日):《__论反对党》18卷4期(1958年2月16日):《四论反对党》18卷9期(1958年5月1日):《五论反对党》19卷5划(1958年9月1日):《六论反对党》20卷l()期(1959年5月16日);.七论反对党——代结论》23卷5期(1960年9月1日)。
    ⑤ 朱伴耘:《反对党!反对党!反对党!》.《自由中国》第16卷第7期.1957年4月1日,第8页。
    ⑥ 《雷震致胡适函》,1956年11月5日.万丽娟编注:《万山不许一溪奔: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12月.第103页。
    ⑦ 《雷震致胡适函》,1956年11月13日.《胡适雷震往来书信选集》,第107页。
    ⑧ 《雷震致胡适函》.1956年11月13日,《胡适雷震往来书信选集》,第108页。
    ⑨ 《胡适致雷震函》1957年8月29日.《胡适雷震往来书信选集》,第115-119页。
    ① 雷震1957年9月19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164.165页。
    ② 雷震1957年10月28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18卜182页。
    ③ 《雷震致胡适函》1958年3月8日,万丽娟编注:《万山不许一溪奔: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第123页。
    ④ 雷震1958年4月20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271.272页。
    ⑤ 雷震1958年5月27日日记附贴,《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297页,讲话即胡适:《从争取言论自由谈到反对党》,《自由中国》第18卷第11期,1958年6月1日,第9。10页。
    ⑥ 如1958年5月31、6月1日、2日日记,均极力劝胡适出任反对党领袖之事,胡适说他不是文王,大家何以一定要请他出来。成舍我以别人声望不够回答。雷震则以大家组织成功后请胡适出任主席。或设一个九人或多人的委员会,胡为委员之一。胡适认为他不能做,但态度没有过去坚决。
    ⑦ 雷震1958年4月20日日记傅正附注,《雷震全集》第39卷,第272页。
    ⑧ 社论:《今日的问题之十五:反对党问题》,《自由中国》第18卷第4期,1958年2月16日,第3页。
    ⑨ 社论:《今日的问题之十五:反对党问题》,《自由中国》第18卷第4期,1958年2月16日,第3-4页。
    ① 社论:《今日的问题之十五:反对党问题》,《自由中国》第18卷第4期·1958年2月16日,第4页。
    ② 任育德:《1950年代雷震宪政思想的发展:以“中央政体”与“反对党”为例》-《思与言》第37卷第1期,1999年3月,第123页。
    ③ 社论:《今日的问题之十五:反对党问题》.《自由中国》第18卷第4期.1958年2月16日,第4页
    ④ 朱伴耘:《四论反对党》,《自由中国》第18卷第9期,1958年5月1日·第9-10页。
    ⑤ 左舜生:《中国未来的政党》下,收录于陈正茂编:《左舜生晚期言论集》上·台北中央研咒阮j丘代殳研究所,1996年5月,第83页。
    ⑥ 社论:《今日的问题之十五:反对党问题》,《自由中国》第18苍第4期1958年2月16日,第4页
    ⑦ 傅正:《从责任政治说到反对党》,《自由中国》第17卷第7期,1957年10月1日,第7页。
    ① 《张佛泉致雷震函》1957年7月16日.傅正主编:《雷震全集·雷震秘藏书信选》第30卷,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7月,第350页。
    ② 《张佛泉致雷震函》1957年7月16日,第350-351页。
    ③ 雷震1957年8月2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141页。
    ④ 社论:《今日的立法院》,《自由中国》第17卷第11期.1957年12月1日,第14页。
    ⑤ 朱伴耘:《五论反对党》,《自由中国》第19卷第5期,1958年9月1日,第12页。
    ⑥ 台湾省议会公报》第l卷第18期,1959年lO月27日,第764页。李万居于1959年6月12日台湾省议会第一届第一次大会总质询中提出此主张。
    ⑦ 雷震1957年5月18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9卷,1990年7月,第95页。
    ⑧ 朱文伯:《理论与事实——漫谈人权保障问题》,《自由中国》第19卷第11期,1958年12月1日,第18—19页。
    ⑨ 雷震1958年8月2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9卷,第346页。
    ① 雷震1958年5月30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9卷.第299页。
    ② 雷震1958年7月4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9卷.第324页。
    ③ 雷震1960年3月16日日记。《雷震全集》40卷-第270页。
    ④ 雷震:《我们为什么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反对党》.《自由中国》第22卷第10期,1960年5月16日·第9页。
    ⑤ 雷震:《驳斥党报官报的谬论和诬蔑》.《自由中国》第23卷,第4期,1960年8月16日,第7-9页。
    ⑥ 钱永祥:《自由主义与政治秩序——对<自由中国>经验的反省》.《台湾社会季刊》第4期,1988年冬季第89页。
    ⑦ 薛化元:《台湾自由主义思想发展的历史考察(1949-1960):以反对党问题为中心》,《思与言》第34卷 第3期,1996年9月,第278-279页。
    ① 社论:《对于地方选举的两点起码要求》,《自由中国》第22卷第6期.1960年3月16日,第5页。
    ② 蒋匀田:《面临选举话沧桑》,《民主中国》1960年3月]6日,转引自社论:《就地方选举向国民党再进一言》,《自由中国》第22卷第7期,1960年4月1日,第6页。
    ③ 雷震1960年4月12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9-1960)》第40卷,第288页。
    ④ 参见社论:《请投在野党和无党无派候选人一票!》,《自由中国》第22卷第8期,1960年4月16日,第4页。
    ⑤ 社论:《这样的地方选举能算“公平合法”吗?》,《自由中国》第22卷第9期,1960年5月1日,第7页。
    ⑥ 社论:《这样的地方选举能算“公平合法”吗?》,《自由中国》第22卷第9期,1960年5月1日,第8页。
    ① 雷震1960年5月15日、16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9-1960)》第40卷,第307-308页。
    ② 雷震1960年5月18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9-1960)》第40卷,第309-319页。
    ③ 高玉树:《敬念雷震先生》,《旅游文集》(下),第350页。高玉树口述,吴君莹纪录,·林忠胜撰述:《高玉树回忆录》,台北:前卫出版社,2007年7月,第111页。
    ④ 《在野党及无党无派人士举行本届地方选举检讨会纪录摘要》,《自由中国》第22卷第11期,1960年6月1日第24页。
    ⑤ 雷震1960年5月18日日记傅正附注,《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9-1960)》第40卷,第310页.
    ⑥ 1960年3月15日后,当时的南韩主要城市不断发乍发政府示威游行,4月26日南韩发生政变,总统李承晚被迫下台。
    ⑦ 雷震1960年5月19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9-1960)》第40卷·第310-311页。
    ⑧ 雷震1960年6月6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9-1960)》第39卷,第323页。
    ⑨ 雷震1960年8月10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9-1960)》第40卷,第367页。
    ⑩ 雷震1960年5月20日日记附注.《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9-1960)》第40卷,第312-313页。
    11 雷震1960年5月21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9-1960)》第40卷,第313页。
    12 雷震1960年5月25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9-1960)》第40卷,第315页。
    ① 雷震1960年5月25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9-1960)》第40卷,第316页。
    ② 雷震1960年6月8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9-1960)》第40卷,第325页。
    ③ 雷震1960年6月4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9-1960)》第40卷,第322-323页。
    ④ 雷震1960年6月10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9-1960)》第40卷,第326页。
    ⑤ 《台湾警备总司令部函请军法处查照办理该部第三十次委员会议主席提示事项并见复》,1960年5月26日,《雷震案史料汇编:国防部档案选辑》,台北:国史馆印行,2002年8月,第119页。
    ⑥ 《台湾警备总司令部军法处呈拟田雨专案起诉节假作业》,1960年6月2日,《雷震案史料汇编:国防部档案选辑》,台北:国史馆印行,2002年8月,第121页。
    ⑦ 《台湾警备总司令部军法处呈拟田雨专案起诉书假作业》附件,1960年6月2日,《雷震案史料汇编:国防部档案选辑》,台北:国史馆印行,2002年8月,第124页。
    ⑧ 雷震1960年8月9日日记附注,《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9-1960)》第40卷,第366页。
    ⑨ 雷震1960年7月31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9-1960)》第40卷,第360页。
    ① 社论(殷海光):《大江东流挡不住》,《自由中国》第23卷第5期,1960年9与月1日.第4-6页。
    ② 《台湾警备总司令部呈报国防部已依法将雷震等人逮捕到案》,1960年9月4日,《雷震案史料汇编:国防部档案选辑》,台北:国史馆,2002年8月.第192页。
    ③ 《征信新闻报》1960年9月5日,第1版。录于《雷震全集》第3卷.第4贝。
    ④ 《雷震全集·霄案始末()》第3卷,第6页。
    ⑤ 《雷震全集·雷案始末()》第3卷,第7页。
    ⑥ 《<自由中国>半月刊涉嫌违法言论摘要》.《联合报》1960年9月5日.第2版。《雷震全集》第3卷.第50页。
    ① 《刘子英是匪谍.雷震亦被牵涉在内》,《联合报》1960年9月7日.第2版。
    ② 《总统伉俪接见美国记者团,逮捕雷震一切均系依法办理》,《中央日报》1960年9月15日,第1版。
    ③ 《堪萨斯城时报》社论,1960年9月13日,第1版。
    ④ 《立委成舍我胡秋原:对雷震案发表意见》.《联合报》1960年9月14日,第2版。《征信新闻报》2版。
    ⑤ 《张君劢为雷震案件——致蒋总统电文》,《公论报》1960年9月25日,第1版。《雷震全集》第3卷,第212.213页。
    ⑥ 范泓:《风雨前行——雷震的一生》,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241页,
    ① 《胡适致陈诚电》1960年9月4日,台北:国史馆藏。
    ② 《陈兼院长电复胡适》。《联合报》1960年9月24同·第2版。
    ③ 《雷震刘子英马之骕叛乱嫌疑案件:警备总司令部起诉书全文》,《联合报》1960年9月27日,第三版 。
    ④ 夏道平、殷海光、宋文明:《<自由中国>言论撰稿人共同声明》,夏道平:《我在<目由中国>》,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9年1月,第348页。《雷震全集》第6期,第6页。
    ⑤ 陶百川:《困勉强狷八十年》.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4年8月,第220页。
    ⑥ 杨锦麟:《李万居评传》,台北:人间出版社,1993年11月·第322页。
    ⑦《新党人士处境艰窘》.《时与潮》周刊第40期,1960年9月26日·第X贞t《李万居评传》第332-333页。
    ⑧ 杨锦麟:《李万居评传》.第338页。苏瑞锵:《中国民主党组党运动之研究》第271-272页。
    ① 齐媛访问,李孝悌记录:《纪念民主的播种者齐世英先生——康宁祥先生访问记录》,收录于齐世英口述,沈云龙、林泉、林忠胜访问,林忠胜记录:《齐世英先生访问记录》,台北:中央研究 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8月,第355页。
    ② 胡颂平编:《胡适先生年谱初稿长编》,第3346页。
    ③ 胡适,1960年11月18日日记,《雷震回忆录》,第162页。
    ④ 李筱峰:《台湾民主运动四十年》,第82页。
    ⑤ 高玉树口述.吴君莹纪录,林忠胜撰述:《高玉树回忆录》,台北:前卫出版社,2007年7月,第118页。
    ⑥ 高玉树口述,吴君莹纪录,林忠胜撰述:《高玉树回忆录》,第119-120页。
    ⑦ 宋文明口述,简明海访问、记录:《宋文明先生访问记录》,收录于简明海:《救亡与启蒙的困境——殷海光思想转变之研究》附录,台中:东海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97年1月,第24页。
    ⑧ 胡颂平编:《胡适先生年谱初稿长编》,第3343页。
    ⑨ 胡颂平编:《胡适先生年谱初稿长编》,第3343页。
    ① 宋英致雷德全函,1960年12月8日,收录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雷傅信函档,H.05筹组新党与雷案发生后之营救信函。
    ② Douglas Mendel.The politics of Formssan Nationalism,Berkeley and LosAngels:University of Cantomia Press.1971.P.115.
    ② 吴三连口述.吴辛山撰记:《吴一连回忆录》·台北:目立晚报文化出版部,1991年12月,第157页。雷震日记的佐证:“1960年8月12日,吴三连表示他参加座谈会至此为止,以后新党不参加,…据说国民党省议会干事许金德一再要求他不参加.并奉令告诉吴三连所主持的三个厂.如果吴参加,三个厂今后莫望借到银行一钱。这个威胁甚人。吴所主持之厂,乃计划请吴山国半年·并和许金德同至省府见周主度说他们保证吴不参加。可见国民党党之卑鄙也。”——《雷震全集》第40卷,第369-370页。
    ④ 王世杰,1960年9月8日日记.《王世杰日记》(予稿本)第6册L民园36年1月簪民国49年11月)-台北:中央研究阮近代史研究所,190年3月,第407页。
    ⑤ 《宋英致雷德全函》,1960年9月17日.收录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雷傅信函档,·H.05筹组新党与雷案发生后之营救信函。
    ③ Telegram From thc Embassy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Department of State,Taiper, October 7.1960,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58-1960,China,1959-1960.vol.19 (Washington: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97),P.725。
    ⑥ 《台湾警备总司令部有关雷案判决利弊分析报告书》,1960年lO月,《雷震案史料:国防部档案选辑》台北:国史馆,2002年8月,第323页。
    ① 林道衡口述,陈三井、许雪姬访问,杨明哲记录:《林衡道先生访问记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12月,第103页。
    ② 雷震,1960年3月16日日记附注,“等到半年多以后,雷案爆发,我因为追随雷先生组织中国民主党而坐牢以后,我的罪证是两篇反对老蒋三任的文章,我就常常想到雷先生向我叙述胡先生所提“杀君马者道旁儿”的故事,我便常常反复检讨,我觉得在我主编《自由中国》半月刊的最后阶段,特别是坚决反对老蒋三连任这件事上,固然有相当燥进乃至冒进,但我仍觉得像这种公然违宪乃至还将共和国体在实质上变成君主国体的大事,假使为了刊物的生存而居然不敢堂堂正正地坚决反对,显然没有尽到言责,实在没有继续办下去的价值。然而无论如何,等到雷先生在十年前去世以后,我在整理他的遗稿中发现:他的积极领导组织中国民主党,也受到了我的激将法的刺激.我就无法不感到内疚。尤其是近两年来我发动平反雷案以后,终于又进而知道.蒋家父子一手策划制造雷案的所谓田雨小组,是将雷字上下拆开而成,却是早在组党前我们坚决反对来讲三连任时所设立.我就更无法不感到内疚。”——傅正主编:《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9.1960)》第40卷,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7月,第272页。
    ③ 黄嘉树:《国民党在台湾(1945.1988)》.台北:大秦出版社.1994年1月,第405页。
    ④ Hung-Mao Tien(田弘茂).The Great Transition,Political and Social Chang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Hoover Press Publication,Sept,1989,P.94.
    ④ 吴浊流著,钟肇政译:《台湾连翘:台湾的历史见证》,台北:前卫出版社,1988年9月,第250页。
    ⑤ 任育德:《雷震与台湾民主宪政的发展》,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1999年5月,第332页。
    ① 夏道平:《我在<自由中国>·作者的话》,台北:远流出版社,1989年1月,第12页。
    ② 夏道平:《我在<自由中国>·作者的话》,台北:远流出版社,1989年1月,第12页。
    ③ 夏道平:《我在<自由中国》·序一》,台北:远流出版社,1989年1月,第15页。
    ④ 夏道平:《我在<自由中国》·序一》,台北:远流出版社,1989年1月,第15页。
    ⑤ 杨金荣:《角色与命运一一胡适晚年的自由主义困境》,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9月,第277-290页。
    ⑥ 万丽娟编注:《万山不许一溪奔: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导,言》,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12月,第Ⅶ页。
    ① 汪幸祸:《胡适与<自由巾国>》.武汉:湖北人民LIl版}I_.2004年2月,第1页。
    ② 张忠栋:《胡适·雷震·殷海光:自由主义人物画像·自序》.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0年12月.第2贞。
    ③ 雷震1957年9月19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9卷.第165页。
    ④ 雷震1957年9月19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9卷.第165页。
    ⑤ 1957年8月28日胡适致函雷震.信中说:“盼望胡适之出来组织政党,其痴心可比后唐明宗每夜焚香告天.愿天早生圣人以安中国!我平生绝不敢妄想我有政治能力可以领导一个政党。我从来没有能够教自己相信我有存政治上拯救中国的魄力与精力。胡适之没有成为一个妄人,就是因为他没有这种自信吧。”——《霄震全集·雷震秘藏书信选》第30卷.第360页.
    ⑥ 林毓生:《对于胡适、毛子水与殷海光论<容忍与自由>的省察一一兼论思想史中“理论型的分析”》.《政治秩序与多儿社会》,台北;联经出版社,1989年5月初版1990年9月二刷.第72/49-73页。
    ⑦ 张忠栋:《胡适·雷震·殷海光:自由主义人物画像·自序》,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0年12月,第3页。
    ① 《王世杰致雷震、杭立武函》1949年3月12日,《雷震全集》第30卷,第28页。
    ② 1949年3月1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48-1949)》第31卷.第150页。
    ③ 马之骕访问杭立武谈话录音,1987年8月11日。马之骗:《雷震与蒋介石》,第351-352页。
    ④ 雷震:《雷震回忆录:我的母亲续篇》,香港:七十年代杂志社出版,1978年12月,第59页。
    ⑤ 雷震1949年3月25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48-1949)》第3l卷,第167页。
    ⑥ 《胡适致雷震等函》,1949年4月16日,万丽娟编注,《万¨I不许一溪奔: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12月,第1-2页。
    ⑦ 雷震1949年4月21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48-1949)》第31卷,第189页。
    ⑧ 李伶伶 王一心:《日记的胡适——他和影响了那个时代的他们》,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第317页。
    ⑨ 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第765-766页:
    ① 雷震:《雷震回忆录:我的母亲续篇》.香港:七I。年代杂志}十出版·1978年12月,第60-61页。
    ② 《孙立人致雷震函》1949年12月14同.《雷震全集·雷震秘藏书信选》第30卷,第59页。
    ③ 雷震1949年11月20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48-1949)》第31卷·第354页。
    ④ 《雷震致胡适函》1949年12月8日,万丽娟编注:《胡适雷震来书信选集》.2001年12月,第4页。
    ⑤ 《王世杰致胡适函》,1949年12月25日,台北:明适纪念馆藏。
    ⑥ 《胡适致雷震函》.1950年1月9日.万丽娟编注.《胡适雷震来住书信选集》第10页。
    ⑦ 《胡适致雷震函》1950年1月9日.《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第10页。
    ⑧ 《王世杰致胡适函》,1950年3月31日,台北:胡适纪念馆藏。
    ⑨ 《雷震致胡适函》1950年3月23日:本社同人希望先生至多三月来文章一篇,国内人士均希望能读到先生文章。先生的打算’弓的:篇,务恳即赐一篇,以飨读者之渴望。4月18日:顷接各方来函,询问先生何以不写文章,因为大家非常喜欢读到你的文章。先生前次寄来两篇未完的稿子·务谓先生日内写成航 空寄下.俾可于最近发表,以飨读者。我希望先生能两个月寄来一篇,廷黻兄亦烦转请其寄一篇来。4月29日:兹有陈者,近常接读者来函.询问先生何以不写文章?原来预定写出之二篇(前次给读者的报告上谓先生续有二篇寄来),何以久未见发表?友人关心本刊者亦常常问起,震实无法回答。为此务恳先生将原拟撰写之二篇。迅速写好寄来发表,以飨读者,千万千万。5月14日:兹特寄上四月廿七日《扫荡报》’文,务希赐阅,该文对《自由中国》刊物写了一段,深以先生不写文章来发表,使仰慕先生文章的广大读者,非常遗憾震前函说常接读者来函,询问先生何以久不写文章,使弟等无法回答,今先生阅此文,益信前函所云并非虚语。务恳先生速赐文章数篇.以餍读者之热望。7月11日:局势这样大转变,本刊三卷二期特向这个问题索文章,因篇幅有限,二期不能全部登出,惟于重大时机,至盼先生写一有关国际问题的文章寄来发表,以餍读者之望。先生不写文章,我们是在感觉难以应付也.务盼先生最近写一文章寄来,公私均感。8月15日:《自由中国》自发行以来,为时虽仅九月,因有先生之领导,以及时贤之赞助,为国内外人士所重视。目前内外基础已臻巩固,社内同人莫不兴奋。此间诸友认为次列两事如能办到,其力量当更大。一则原来负发起责任诸人及若干有社会信望之人能经常撰文。万丽娟编注:《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第12页、第13页、第14页、第15页、第17页、第18页。
    ① 《雷震致胡适函》1951年1月4日,《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第22页。
    ② 雷震1951年6月8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3卷,第109页。
    ③ 《胡适致沈怡函》1950年6月9曰,胡颂平编:《胡适之先生年谱初稿长编》,台北:联经出版社,1984年5月,第2138-2139页。
    ④ 《胡适致雷震函》,1951年8月11日,以胡适:《给本社的一封信》发表于《自由中国》第5卷第5期。1951年9月1日,第5页。万丽娟编注:《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第23页、24页。
    ① 《胡适致雷震函》.1951年8月11日,万丽娟编注:《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第24页。
    ② 胡适:《致本利=的一封信》.《自由中国》第5卷第5期.1951年9月1日,第5页。
    ③ 雷震1951年9月4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1)》第33卷,第153页。
    ④ 雷震1951年9月4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1)》第33卷.第154页。
    ⑤ 《雷震等致胡适函》1951年9月7日.万丽娟编注:《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第27页。
    ⑥ 《胡适致雷震等函》1951年9月11日.万丽娟编注:《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第29页。
    ⑦ 《毛子水致胡适函》1952年1月1日.台北:胡适纪念馆藏。
    ⑥ 雷震1952年5月10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2)》第34卷.第66页。
    ⑦ 雷震1952年5月10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2,》第34卷.第66页。
    ① 胡适:《<自由中国>杂志三周年纪念会上致词》.《自由中国》第7卷第12期.1952年12月16日,第4.5页。
    ② 聂华苓:《三生影像》,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6月,第174页。
    ③ 雷震1952年11月28日同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2)》第34卷,第164页。
    ④ 雷震1952年12月25日闩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2)》第34卷,第173页。
    ⑤ 雷震1953年1月2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第2页。
    ⑥ 雷震1953年1月5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第6页。
    ⑦ 雷震1953年1月6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第7页。
    ⑧ 雷震1953年1月6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第7页。
    ⑨ 雷震1953年1月7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第7.8页。
    ⑩ 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八).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第278页。
    11 《蒋介石日记》1953年1月17日,转引自陈红民:《关于胡适研究的新史料》(会议论文草稿),录于《胡适的学术与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4月,第47页。
    ① 《雷适致雷震函》,]953年1月16日,万丽娟编注.《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第35页。
    ② 《雷震致胡适函》,1953年2月2日.万丽娟编注,《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第36页。
    ③ 《雷震致胡适函》1953年2月2日,万丽娟编注:《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第37页。
    ④ 在台北市记者招待会上答问的纪录.《胡适宣论集》乙编.第88页。1949年4月22日.相适到了美国旧旧金IJJ,呵对记者采问.加适说:“不管局势如何.我始终足坚定的用道义支持蒋总统的。”——切颂平编:《胡适之先生编年初稿长编》,第2092-2093页“我愿意用我道义力量来支持蒋介石先生的政府。因为我们若不支持这个政府.还有什么政府可以支持?如果这个政府垮了.我们到哪儿去!”——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八).胡适1960年11月18日日记,第723.725贞
    ⑤ 雷震1953年3月4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第38页。
    ⑥ 雷震1953年3月7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第39页。
    ⑦ 《雷震致胡适函》1953年3月25日,万丽娟编注:《胡适霄震来往书信选集》.第43页。
    ① 《雷震致胡适函》1953年3月16日,万丽娟编注:《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第42页。
    ② 《雷震致胡适函》1953年5月25日,“前奉上各函.想达左右,迄未蒙示复,至为遥念。”——万丽娟编注:《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第52页。
    ③ 《雷震致胡适函》1953年5月25日,万丽娟编注:《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第52页。
    ④ 《雷震致胡适函》]953年5月25日.万丽娟编注:《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第52页。
    ⑤ 《胡适致雷震函》1953年11月24口,万丽娟编注:《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第57页。
    ⑥ 胡适1953年11月24日日记,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八),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第319页。吴稚晖死于是年10月31日。原文为英文"All social radicalism must inevitably lead to political dictatorship, because only absolute power can achieve the task of radical revolution, only viloence & unlimited terroristic despotism can accomplish the complete overthrow of the extant order & present its return or revival。
    ⑦ 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八),胡适1953年11月24日日记,第319页。
    ② My own problem is:Will my return to Taipei in February be more embarrassing to the government or will my absence at the National Assembly be more embarrassing to them?——曹们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八),胡适1943年12月18日日记,第322页。
    ⑧ 许思澄:《提议征召胡适之先生為中华民国副总统》.朱伴耘:《响应选举胡适之先生为副总统》,朱启葆:《我不赞成选胡适先生做副总统》,龙运钧:《欢迎胡适之返国》,《自由中国》第10卷第4期,1954年2月16日,第19-22页。
    ① 胡颂平编:《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台北:联经出版社·1984年,第236-2364页。《召开国大一次会议,完全合法合理.1胡适博士昨对记者宣称》,台北《中央日报》1954年2月19日,第1版。
    ② 雷震1954年2月20日日记,《雷震伞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第227-228页。
    ③ 《胡适致雷震函》1954年2月22日·万丽娟编注:《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第64页。
    ④ 雷震1954年2月26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第23页。
    ⑤ 雷震1954年3月5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第237页,胡适:《从<到奴役之路>说起》,《自由巾国》第10卷第6期·1954年3月16日,第4-5页。
    ⑥ 雷震1954年4月1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第256页。
    ⑦ 雷震1954年3月22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第248页。
    ⑧ 社论:《敬以净言庆祝蒋总统当选连任》.《自由中囡》第lO巷第7期,1954年4月1日,第3页。
    ⑨ 雷震1954年4月2曰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第257页。
    ⑩ 雷震1954年4月2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第257页。
    11 雷震1954年3月24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第250页。
    12 《胡适飞日转美,胡适答记者问》.《中央日报》1954年4月6日1,第1版。
    13 雷震1954年4月1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第255页。
    ① 雷震1954年3月14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954)》第35卷,第244页。
    ② 雷震1954年8月4日、27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第312页、322页。
    ③ 雷震1954年8月31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3-1954)》第35卷,第324页。
    ④ 《雷震致胡适函》1954年9月30日,万丽娟编注:《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第68页。
    ⑤ 《胡适致张群函》1955年1月26日,《李敖千秋评论丛书(84)》,第246页。
    ⑥ 雷震1955年4月18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5-1956)》第38卷,第74页。
    ⑥ 雷震1955年5月6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5-1956)》第38卷,第85页。
    ① 这次我们也出了一专号,先生不久可看到。未请先生写文章,因电(报)费太昂,又恐来不及,大作已发表于专号,文为专号声色不少。——《雷震致胡适函》1956年10月29日,万丽娟编注:《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第98页。
    ②胡适:《述艾森豪总统的两个故事给蒋总统祝寿》,《自由中国》第15卷第9期,1956年10月31日,第8页。
    ③ 雷震1956年12月19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5-1956)》第38卷,第350页。
    ④ 雷震1956年12月29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5-1956)》第38卷,第355页。
    ⑤ 雷震1957年1月1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3页。
    ① 社论:《事实俱在,不容诡辩》,《国魂》105期,1956年12月。
    ② 《胡适从受围剿到受讥讽》,《雷震全集》第11卷,第166页。
    ③ 《雷震全集》第11卷,第119-145页。
    ④ 寿序序文:天生圣哲,应五百年名世之征:民有依归,慰亿兆人来苏之望。维我总裁.聪明睿智,领袖群伦,作革命之枢机,为党国之柱石。声明洋溢于世界,事功彪炳于人寰。当去邠之际,敌忾维殷,广兴夏之谋,自强不息,生聚教训,宵旰矢勤.扫荡澄清,瞬息可睹。光华日月,呈元首之麟祥:叱咤风云,待大人之虎变。欢呼颂稀龄之寿,寿并河山:签祝表吲德之心,心坚金石。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全体敬献。签名者有陈诚、张群、俞鸿钧等千余人。——《中央日报》1956年11月1日,第1版。
    ⑤ 胡适1957年1月5日日记,《胡适日记全编》(八),第468页。
    ① 《台湾的可忱现织一一论<自由中国>杂志被排挤事件》.《香港时报》?1957年2月7日。——曹伯育整理:《胡适日记全编》(八),胡适1957年2月7日日记,第479页。
    ② 《中央日报》1957年2月8日.第1版。胡适1957年2月8日日记.《胡适日记全编》(八).第480页。
    ③ 胡适在《自由中国》杂志三周年纪念会上讲词:“言论自由H有宪法上那一条提到足不够的,言论自由同的别的自由一样.还要靠我们自己去争取的。……”及存一系列讲演中的言论,如“言论自由是争取来的”.存《向毒素思想总攻击》的小册子内,说这是共匪的帮凶.说其目的在“制造人民与政对立、破坏团结、减损:力量、为共匪特务打前锋。”——《胡适从受围剿到受讥讽》.《雷震全集》第11卷,第166页。在1952.1953年之间.国民党的《青年战士报》12月5日11日的社论对胡适的言论便有所反驳.5日社论说要予国家的自由.井说个人自由宪法已规定.用不着争·取.11日社论说要涤除个人自由。——雷震1952年12月14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1卷.第173页。
    ④ 《胡适致赵元任函》1957年7月26日,《雷震全集》第11卷.第165页。《胡适致赵元任》1957年7月26日,《近代学人手札》.台北:考正出版社.1971年.第173,176页。
    ⑤ 胡适1957年2月13日日记,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八).第480页。
    ⑥ 胡适1957年3月11日日记,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仝编》(八).第483页。
    ⑦ 《胡适致雷震函》1957年8月28日,万丽娟编注:《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第114页。
    ① 胡颂平:《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台北:联经出版社,1984年5月,第2083页、2089页。
    ② 胡颂平:《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台北:联经出版社,第2089页。
    ③ 观察通信:《组党传说中胡适的态度》,《观察》创刊号(第1卷第1期),1946年9月1日,“这几年来国是日非,一片混乱。人人对于现状表示不满,而一般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所怀有的苦闷,尤其深刻。当今中国,国共对垒,一般受英美传统的民主教育洗礼的人,虽不满意于国民党,但亦未必赞成共产党。民盟亦使人失望……因此,在心理上及感情上,中国一般自由思想份子,实有急切组织一个政党的要求。然而组党须有领袖,这个领袖要具有各方面的条件,而这些条件,比较言之,今日以胡氏所具较多;胡氏足今日中国有足够的声望以领导群雄组织新党的人物。第21页。
    ④ 参见胡适1948年4月8日日记,《胡适日记全编》(七),第709页。
    ⑤ 胡适1951年5月31日日记,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八),第124页。
    ⑦ 胡适1952年9月14日日记,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八),第250页。
    ⑧ 胡适:《从争取言论自由谈到反对党》,《自由中国》第18卷第11期,1958年6月1日,第10页。
    ⑨ 胡适:《从争取言论自由谈到反对党》,《自由中国》第18卷第11期,第10页。
    ⑨ 胡适:《从争取言论自由谈到反对党》,《自由中国》第18卷第11期,第10页。
    ① 张忠栋:《五论胡适》,台北:允晨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公司。1987年5月.第300贝。孙中[JJ原文:政党之作用.在提携国民以求进步也。甲党执政.则甲党以所持之政策.尽力施行之。而乙党往野.则立于监督之地位焉.有不善者则纠正之,其普者则更研究至普之政策.以图进步焉。数年之后.甲党之政策既已实行,其善不善之效果亦已大著。而乙党所研究时论之进步政策.能得人多数国民之赞同也,于是乙党执政,以施行其政策,而甲党则退立于监督之地位。轮流互易,国家之进步无穷,国民之幸福亦无无穷焉。《国民月刊》第1卷第1号,1913年5月20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山磊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合编:《孙中山全集》第3卷,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4年6月,第641页。
    ② 《雷震致胡适函》1949年12月8日,万丽娟编注:《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第5-6页。
    ③ 《加适致雷震函》1957年8月29日.万丽娟编注:《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第117-118页。
    ④ 《胡适致朱养民函》1957年9月1日,录于朱养民:《七论反对党》.台北:前卫出版社,1992年2月.第211页。朱养民(1917),字伴耘,号一鸣.祖籍安徽泾县,寄籍湖北武汉。1937年毕业于湖北省立武昌高中,1942年毕业于重庆中央政治学校.曾在国府外交部工作.并派往国府驻丹麦使馆任秘书职务。
    ⑤ 朱养民:《七论反对党》.台北:前卫出版社.1992年2月.第204页。
    ⑥ 朱养民:《七论反对党》,台北:前卫出版社.第205页。
    ① 《胡适与反对党》,《雷震全集》第12卷,第349页。雷震1960年4月13日记,“谈到反对党事,仍希望他出来发起.担任主席一年,无他承头,则此事搞不起来。我说胡先生过去说过.美国大学六十五岁强迫退休,胡先生又多做一年中央研究院院长,到今年十二月十七日他已六十九岁,应该退休,来发起反对党之事,作一年即辞去,任顾问,由副的代理。我说政治搞不好,一切不会搞好的,他仍不允。涛声叫他作发起人,他只说你们做好了.他可立刻声明支持。——《雷震全集》第40卷,第289-290页。
    ② 雷震1960年5月4日日记,《雷震全集》第40卷,第301页。
    ③ 雷震1960年5月22日、25日日记.《雷震全集》第40卷,第314页、315页。
    ④ 《胡适与反对党》,《雷震全集》第12卷,第349-350页。
    ⑤ 胡颂平:《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稿初编》.台北:联经出版社,1984年5月,第3305.3306页。
    ⑥ 《胡适之赞成组织反对党》,《公论报》1960年7月5日,第2版。《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稿初编》,第3309贞。
    ⑦ 雷震1960年7月2日日记,《雷震全集》第40卷,第340页。
    ① 引自《胡适致雷震函》1960年8月4日(附件).《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第235页。
    ② 《雷震致朱一鸣函》1960年7月25日,录于朱养民:《七论反对党》,第217页。
    ③ 《胡适致雷震函》1960年8月4日,万丽娟编注:《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第235-236页。
    ④ 胡颂平编:《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稿初编》,台北:联经出版社,1984年5月,第3332页。
    ⑤ 胡颂平编:《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稿初编》,台北:联经出版社,1984年5月,第3335页。
    ⑥ 胡颂平编:《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稿初编》,台北:联经出版社,1984年5月,第3335页。
    ⑦ 胡颂平编:《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稿初编》,台北:联经出版社,1984年5月,第3335·3336页。
    ① 胡颂平编:《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稿初编》,台北:联经出版社,第3336页。
    ② 蒋介石1960年9月8日日记,引自陈红民:《差异何其大》,《近代史研究》第2期,2011年4月,第28页。
    ③ 胡颂平编:《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台北:联经出版社,1984年5月,第3336-3337页。
    ④ 蒋介石1960年9月20日日记,引自陈红民:《差异何其大》,第29页。
    ⑤ 李曼诺:《胡适博士谈雷震》,《公论报91960年10月5日,第二版。《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3337-3338页。
    ⑦ 雷震1960年7月2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9-1960)》第40卷,第340页。
    ① 《胡适致雷震函》1960年8月4日,《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第235页。
    ② 雷震1960年6月24日日记,《雷震全集》第40卷,第335页。
    ③ 傅正附注,《雷震全集》第40卷,第335页。后6月28日,雷震晨至郭国基处.一到他即连珠炮似的骂夺万居,又骂高玉树,好像演话剧似的。他将给李万居之信给我看,原有四页。又加二页.说李万居压制他.不使他抬头,说他不守秘密,等于说他是间谍。总之.完全冲动而无理取闹。我。再和他说.这次组党原为民主运动.以抵抗国民党之一党专制.前途甚为艰巨.切不可自讧,如果一开是自讧.又何必组党耶?我虽如此劝,他总是吹他自己的事。最后.我说你有这许多票,并非老百姓尊敬他.乃是他们恨国民党之故也。你要使一班人敬重你才对。雷震下午四时访高玉树,高对郭国基加入召集.而且参加联络组.十分忧虑.认为搞不好.打算想法把他搞掉。雷震说目前大家容忍.待成立新党时不要他们就算了,高仍不以为然。——雷震1960年6月28日日记.《雷震全集》第40卷,第337-338页。
    ④ 雷震1960年6月25日日记,《雷震全集》第40卷.第336贝。
    ⑤ 常胜君:《雷案·自由中国·反对党——夜访胡适谈一事》,《联合报》1960年10月23日.第1版。《雷震仝集》第40卷,第173页。《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稿初编》,第3344页。
    ⑥ 《胡适之先生编年长稿初编》,第3343页。乔港有两批人要用《自由中国》的名义出版杂志.他曾写信打电报给这些人,表示三点态度:第一,有《自由中国》发行人和编辑委员会才有权决定还出不出刊。这些人包括雷震、毛子水、夏道平、殷海光以及胡适自己。此外的人,谁都无权决定。第二.如果决定不再出刊,他认为·种杂志为了争取言论自由而停刊,也不失为光荣的下场。第三,如果决定要继续出刊。则应该仍在台北出。他反对在香港、美国,甚至在其他可以不负本国法律责任的地方出版。
    ① 《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稿初编》,第3344-3345页。
    ② 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八),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第724页。
    ③ 蒋介石1960年11月18日日记,转引自陈红民:《差异何其大》,《近代史研究》第2期,2011年4月,第29-30页。
    ④ 胡适1960年11月18日日记,《胡适日记全编》(八),第725-726页。
    ⑤ 聂华苓:《忆雷震》,收录于《雷震全集》第2卷,第321-322页。
    ① 胡适1960年11月23日日记.《胡适日记全编》(八).第732页。
    ② 《胡适过五关》,《征信新闻报》1960年11月24日.第2版。剪贴于胡适1960年11月24日日记后,第733页。
    ③ 聂华苓:《忆雷震》.收录于《雷震全集》第2卷.第322页。
    ④ 胡适1960年11月24日日记,《胡适日记至编》(八),第733页。
    ⑤ 蒋介石1960年10月13日日记,引自陈红民:《差异何其大》.第29页。
    ⑥ 胡适1960年11月18日日记,《胡适日记主编》(八),第723页。
    ① 雷震1949年3月1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48-1949)》第31卷,第150页。
    ② 雷震1949年3月25同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48-1949)》第31卷,第167页。
    ③ 详见雷震1949年3月24-4月4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48-1949)》第31卷,第166-174页。
    ④ 详见雷震1949年4月5-21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48-1949)》第31卷,第174-188页。
    ⑤ 关于胡适之先生提议辞去本刊发行人,愿意担任编辑委员一事,前经民国四十一年十一月廿八日本刊第八十次编辑会议决议:接受胡先生意见:并决定俟胡适先生离台后,改由办刊编辑委员会担任发行人。兹自本期期,正式变更发行人;并将本刊编辑委员会名单列后(略)。——《自由中国》第8卷第3期,1953年2月1日,第2页。到1959年2月16日(20卷4期),杂志封底发行人为《自由中国》编辑委员会,自1959年3月1日起(20卷5期)至1960年9月1日(23卷5期),发行人为雷震。
    ⑥ 雷震:《雷震l口1忆录:我的母亲续篇》,香港:七十年代杂志社出版,1978年12月,第60页。
    ⑦ 胡适:《<自由中国>杂志三周年纪念会上致词》,《自由中国》第7卷第12期,1952年12月16日,第4页。
    ⑧ 《雷震致胡适函》1953年2月2日,万丽娟编组:《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第36页。
    ① 胡适:《<容忍与自由>——<自由中国>十周年纪念会上讲词》.《自由中国》第21卷第11期,1959年12月1日,第6页。
    ② 胡适:《<容忍与自由>——<自由中国>十周年纪念会上讲词》,《自由中国》第21卷第11期.第6页。
    ③ 李曼诺:《胡适博士谈雷案》1960年9月21日.《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稿初编》,第3337页。
    ④ 常胜君:《雷案·自由中国·反对党——夜访胡适谈三事》,《联合报》1960年10月23日,《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3344页。
    ⑤ 张忠栋:《胡适·雷震·殷海光——自由主义人物画像·自序》,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0年12月.第7页。
    ⑥ 雷震1951年3月29同同记.《雷震全集》第33卷.第70页。
    ⑦ 参见雷震1950年lO月6.27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2卷,第198-210页。
    ⑧ 参见雷震1951年1月11日,王世杰告以总统嘱予至香港一行。但是雷震就问是蒋主动让雷去还是王世杰所建议。若是王建议.则不拟去,因此事难办,总统左右说话人既多,而香港方面做报告之人又太多.总统如不能信任,恐一事无成,予所有报什不能批准.则去港所应允之事,不能实现.则到港徒自受苦.故不愿去。后王世杰告以是蒋二次提出让雷上.对他人推荐的端木恺蒋未说话,洪兰友自古奋勇.少谷不赞成,一是陈诚未必同意.而足洪兰发对于民主人士,未必有办法。故雷震是最好人选。1月18日,雷震与陈诚、黄少谷、王世杰交换上港意见.人家均以救护为目的.而不云团结,雷震表示真不知人家的用意所在。如仅云救护.则失上意义甚人.予l划辞修意见不明.予亦不便强调团结之意义.以予个人意见.赴港救护反共人士,则不过目的之·意,而应该注重在团结方哳。此事固然麻烦,但不能不悉力以赴。今日闭结反共人士,亦即团结他日共同建国之人士,惟予慢调赴港目的,不仅存救护过上政治上及社会上之人物,要顾到反共青年下部人士。使之倾向我方.便之携手共同反共。1月 31日赴港,3月2日离港回台。
    ① 雷震:《雷震回忆录:我的母亲续篇》,香港:七十年代杂志社出版,1978年12月,第373页。
    ② 雷震:《雷震回忆录:我的母亲续篇》,第378-379页。
    ③ 雷震:《雷震回忆录:我的母亲续篇》,第379页。
    ④ 雷震1951年4月16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3卷,第81页。
    ⑤ 雷震1951年4月16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1)》第33卷,第81页。在此傅正有一段附注.雷先生向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会提出了六点报告,其中第六点“本党改造路线”部分曾经明白建议:“吾人既站在民主阵容中,政府且已实施宪政,本党为领导政府实施宪政之党,则党的改造应根据此项原则以领导政府推行各种政策,因此,凡含有一党专政意味之措施.务须避免.目前学校之三民主义课程及军队社党部两项应予废止。”雷先生的主张,显然是走民主路线,而蒋家父子想走的是显然是反民主路线,乃至由反民主路线转化为个人独裁与父死子继的家天下的路线。两者背道而驰,难怪发生激烈冲突!
    ⑥ 雷震1951年4月17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全集(1951)》第33卷,第82页。
    ⑦ 雷震1951年4月19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全集(1951)》第33卷,第83页。
    ⑧ 雷震1956年12月30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8卷.第356页。
    ① 雷震1951年9月13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1)》第33卷,第159页。
    ② 《朱一鸣致雷震函》1951年9月21日.《雷震全集》第30卷,第179页。
    ③ 雷震1951年lO月6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1)》第33卷.第172页。
    ④ 社论:《言论自由的认识与及基本条件》.《自由中国》第5卷第7期,1951年10月1日,第3页
    ⑤ 雷震1951年10月6日、7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1)》第33卷,第171页、第172页。
    ⑥ 雷震1951年10月6日、7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1)》第33卷,第171页。
    ⑦ 雷震1951年10月6日、7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1)》第33卷,第171页。
    ⑧ 雷震1951年10月15同同记.张寿贤说“某次中委会谈话会,有张民权等提到有记名不好.总裁一听到这些话,面色改变.身上发抖.即渭这足我(雷震)的主张,那个不愿意,他可退出国民党(脱党),谈话会空气十分不融洽。”《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1)》第33卷,第177页。10月17日,陈诚不再约餐雷震,10月18日日记.第178页。
    ⑨ 雷震1951年10月11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3卷.第175页。
    一”雷震1951年9月26日日记.昨晚失眠特甚.近日身体略感不适.《雷震全集》第33卷,第167页,1951年10月20日日记,今日在兰友处过磅,体重188磅,记得四五月间兰友约香港来客时,我的体重为198磅,数月来瘦了10磅了,夜间失眠是消瘦的一大原因,第180页。
    11 参见雷震1951年10月.1952年1月日记.《霄震全集》第33卷,第174页,174页,185页, 191页,214页,《雷震全集》第34卷,第1页。
    ① 雷震1951年lO月10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3卷,第174页。
    ② 雷震1951年lO月15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1)》第33卷,第177页。
    ③ 雷震1951年10月21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1)》第33卷,第180页。
    ④ 雷震1951年11月11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1)》第33卷,第191页。
    ⑤ 雷震1951年11月15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1)》第33卷,第193页。
    ⑥ 雷震1951年12月25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1)》第33卷,第214页。
    ⑦ 雷震1952年1月1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4卷,第1页。
    ⑧ 雷震1951年lO月25日日记:下期社论对军法与司法划分问题之社论,做得太简略,我提出数点意见,并请教蒋匀田后,“此案上周在行政院讨论时,在军法管辖之范围,有数点应移在司法范围,吴国桢与渠力争,而林彬则置之不理”。往访道平.请其重写。晚间又将“误捕认定后,应自行释放,不要交保”一点,亦请其特别加入。吴国帧承认军法积压案件太多,此点应特别强调,对司法机关之不自振作,亦应加以督促。这次社论真是凭着良心帮人民讲话,同时也是帮助政府讲话.惟此文发表后,恐又易触当局之怒也。《雷震全集》第33卷,第183页。
    ⑨ 参见雷震1951年12月25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3卷,第214页。
    ⑩ 《徐复观致雷震函》1951年10月6日,《雷震全集·雷震秘藏书信集》第30卷,第183页。
    11《徐复观致雷震函》1951年10月18日,《雷震全集·雷震秘藏书信集》第30卷,第185页。
    12 《徐复观致雷震函》1951年10月18日,《雷震全集·雷震秘藏书信集》第30卷,第185页。
    13 雷震1952年1月25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4卷,第17页。
    ① 雷震徽1953年3月19日,“晨起与熊鲁馨通电话,渠谓蒋总统看到第四组对第七卷第九期社论及余著之签呈.即··赫然震怒,下令免去我的国策顾问之职。”《雷震全集》第35卷,第46页。
    ② 雷震1953年10月31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5卷·第161页。
    ③ 雷震1955年1月4日日记.1954年12月29日宣传会报上.“(陶希圣说)今日有一些杂志,反对总统训辞及总统文告,这是一种分裂之趋势。总统询以什么杂志.新闻局长吴南如答曰《自由中国》。总统谓文告是要读的.可以函告胡适之。吴又云此杂志胡已退出,由一委员支持其事。总统'向以何人篓贯-墨萼警雷震,总统说雷震那个东曲,足美国武官处间谍(阮听到是海军武官处)是汉奸,要开除党籍。唐纵答以雷某这次未登记,总统说末登记亦要开除。”《雷震全集》第38卷·第6页。
    ④ 雷震1955年1月3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8卷,第4 页。
    ⑤ 雷震:《舆论与民主政治》(一)、《民主政治就是民意政治》(二)、《民主政治就是舆论政治》(三)、《健全舆论形成的条件》(四),《自由中国》第5卷第7期,10期,12期,第6卷第2期,1951年10月1日,11月16日,12月16日,1952年1月16日,第5-8页,第9-12页,第5-9页,第5-9页。
    ⑥ 雷震:《诽谤之意义与言论自由之界限》.《自由中国》第6卷第4期、5期,1952年2月16 日、3月1日,第10-12页.第11-14页。
    ⑦ 雷震:《健全舆论形成的要件》,《自由中国》第6卷第2期,1952年1月16日,第9页。
    ⑧ 雷震:《贡献给立法院几点意见》,《自由中国》第6卷第7期、8期,1952年4月1日、16日,第5-7页.第7-12页。
    ⑨ 雷震:《监察院之将来》.《自由中国》第7卷9期、10期、11期,第8卷第1期、2期,3期,195年11月1日、16日,12月1日.1953年1月1日、16日,1953年2月1日·第5-11页,第15-20页,第14-20页,第18-21页,第16-19页,第16-20页。
    ⑩ 雷震:《国民大会要走到那里去?》,《自由中国》第8卷第10期,11期,1953、1953年5月16目、6月1日,第4-7页,第12-18页。
    11 雷震:《民意机关“议事资格”之比较研究》,《自由中国》第9卷第5期,1953年9月1日,第4-13页。
    ① 雷震:《贡献立法院几点意见》,《自由中国》第6卷第8期,1952年4月16日,第11页。
    ② 雷震:《贡献立法院几点意见》,《自由中国》第6卷第8期.第11页。
    ③ 雷震:《对国民党七全大会的期望》,《自由中国》第7卷第7期,1952年10月1日,第3-4页。
    ④ 雷震:《对国民党七全大会的期望》,《自由中国》第7卷第7期,1952年10月1日,第3页。
    ⑤ 《王纪五致雷震》1949年12月4日,《雷震全集》第30卷,第58页。
    ① 雷震1949年12月23同同记.《雷震全集》第31卷,第391页。
    ② 雷震1949年12月27同同记.《雷震全集》第31卷,第394页
    ③ 雷震1949年12月27同同记.《雷震全集》第31卷,第394页。
    ④ 专裁:《中国自由党组织纲要草案》(一)(二).《自由中国》第2卷第1期、2期,1950年1月1日、16日,第33页、25页。
    ⑤ 独立时论社:《中国的出路》.《自由中因》第2卷第1期,1950年1月1日,第34页。
    ⑥ 雷震1950年1月3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2卷.第5页。
    ⑦ 《雷震致王纪五函》1950年1月10日,中央院近史所档案05,(152-08-011-003《新新闻周刊》第102期。
    ⑧ 雷震1950年1月12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2卷,第14页。
    ⑨ 雷震1950年1月15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2卷.第16页。
    ⑩ 雷震1950年1月18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2卷,第19页。
    ① 《王聿修致雷震函》1950年1月18日,《雷震全集》第30卷,第65页。
    ② 《雷震致蒋廷黻、陈之迈函》1950年1月24日,《雷震全集》第30卷,第67页。
    ③ 《蒋廷黻致雷震函》1950年3月3日,《雷震全集》第30卷,第72页。
    ④ 《胡适致沈怡函》1950年6月9日,胡颂平编:《胡适之先生年谱初稿长编》,台北:联经出版社,1984年5月,第2138-2139页。
    ⑤ 唐德刚:《胡适杂忆》,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1月,第30页。
    ⑥ 唐德刚:《胡适杂忆》,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1月,第30页。
    ⑦ 雷震1953年5月15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5卷,第77页。
    ⑧ 雷震1951年l]月22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3卷,第197页。
    ① 雷震1951年11月17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3卷,第210页。
    ② 雷震1952年4月18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4卷,第55页。
    ③ 雷震1952年11月22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4拯,第161页。
    ④ 见《自由中国》6卷9期,10期,7卷8期,9期,11期,8卷1期,2期,3期。
    ⑤ 雷震1953年5月15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5卷,第77页。
    ⑥ 雷震:《反对党之自由及如何确保》,《自由中国》第2卷第7期,1950年4月1日,第14-16页。
    ⑦ 雷震:《对国民党七全大会的期望》,《自由中国》第7卷第7期.1952年10月1日,第3页。
    ⑧ 《击壤歌》,霄震:《反对党之自由及如何确保》文中所引,第15页。
    ⑨ 社论:《敬以诤言庆祝蒋总统当选连任》,《自由中国》第10卷第7期,1954年4月1日,第4页。
    ① 参见雷震1954年3月3日、6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5卷,第235页,第237-238页。
    ② 雷震1954年3月11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5卷,第242页。
    ③ 傅正认为,身为中央民意代表的立法委员,竟将组织反对党这种可能坐牢乃至被杀的事,寄望于“大讲怕老婆故事”的胡先生,而且又寄望于胡先生寻求老蒋的点头,难怪反对党竟是如此难产,更难怪中国民主党在1960胎死腹中以后,居然要一拖廿六年之久,直至一九八六年才勉强组成!——《雷震全集》第35卷,242-243页。
    ④ 雷震1954年3月21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5卷,第248页。
    ⑤ 参见雷震1954年4月9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5卷.第261页。
    ⑥ 雷震1954年4月15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5卷,第264页。
    ⑦ 雷震1954年4月15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5卷,第265页。
    ⑧ 雷震1954年12月7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5卷,第372页。
    ⑨ 雷震1954年12月10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5卷,第374页。
    ⑩ 雷震:《我们五年来工作的重点》.《自由中国》第11卷第10期,1954年11月16日,第6-10页。
    11 雷震:《我们五年来工作的重点》,《自由中国》第11卷第10期,第8页。
    12 雷震1955年1月4日日记,阮毅成转述1954年12月29日的会报会,《雷震全集》第38卷,第6页。
    ① 《殷海光致雷震嘲》1955年]月4日.《雷震全集》第40卷.第287页。
    ② 雷震1955年1月12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8卷,第13页。
    ③ 雷震1955年1月10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8卷.第10-11页。傅正对此有附注.张厉生的说辞.充分证明国民党是个革命政党.根本不是一个现代民主国家应有的民主政党.也正因如此,在所谓宪政时期居然有党禁。
    ④ 雷震1955年2月20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8卷,第39-40页。
    ⑤ 雷震1955年4月2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8卷,第65页。
    ⑥ 雷震1955年4月29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8卷.第80页。
    ⑦ 雷震1955年5月2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8卷,第82页。
    ⑧ 雷震1955年3月18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8卷,第55页。
    ⑨ 《雷震致胡适函》1956年11月13日.万丽娟编注:《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第108页。
    ⑩ 《雷适致雷震函》1957年8月29日,万丽娟编沣:《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第117-118页。
    ① 《雷震致胡适函》1956年l]月13日,万丽娟编注:《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第108页。
    ② 雷震1955年6月16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8卷.第101页。
    ③ 雷震1957年1月9日日记,朱伴耘文章《反对党!反对党!反对党!》,文章特别强调几点,第一是民主政治中必然有强大的反对党存在,以备在朝党失政时,人民可以选择反对党上台。台湾如果不实行民主政治,要和共党一样搞一党专政,当然无话可说.如果台湾坚决反其.反对共党的一党专政,要实行民主政治,则容许强大的反对党存在.便是天经地义的事。其次是说台湾之所以没有强火的发对党,原因之一在于国民党以违宪的手段控制军队,实行党化教育,使其他政党根本不可能立于平等地位和它竞争,这些违宪的做法,就不是实行民主宪政,而是和共党一样的搞’一党专政。第三卜指民社党和青年党早已只是为在朝党作点缀的“友党”,偶尔推举一二人参加政府,分一点政治上的残羹,绝不足言反对,今后如要真正做反对党,便当退出“友党”地位.并放弃过去各自为政的历史,联合其他与在朝党意见不同的人士合组一强大反对党,以合法取得政权为职志,不再和在朝党协调谋分一官半耳j{。第四足说有志组织反对党的人,不应求政J{:J=的容忍.求政府的扶持,只要坚持原则,志在“反对”,H管人张旗鼓地组织,不要怕在朝党施压和破坏。《雷震全集》第39卷,第9页。
    ④ 雷震1957年1月20日日记,晤到陈汉藻,他说中央党部注意到胡先生毁党救国之说,问我知之否?我说仅有耳闻。《雷震全集》第39卷,第17页。
    ⑤ 雷震1957年2月23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9卷,第35页。
    0胡适日记自1957年2月7日.3月1]日,《胡适日记全编》(八),第476-483页。国民党对《自由中国》的围剿与围攻把胡适一一一并围剿在内,并专文进行讽刺.见本章第一节。这大概是胡适态度变化的一个缘故。
    ⑥ 雷震1957年4月21日日记,《霄震全集》第39卷,第74页。
    ⑦ 傅正:《对本届地方选举的检讨》,《自由中国》第16卷第9期,1957年5月1日,第13页。
    ⑧ 雷震1957年10刈28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9卷,第182页。
    ① 见《自由中国》17卷6期.18卷4期,9期,19卷5期.20卷10期,23卷5期。
    ② 社论(雷震):《今日的问题之十五:反对党问题》,《自由中国》第18卷第4期,1958年2月16日.第3-4页。
    ③ 胡适:《从争取言论自由到反对党》.《自由中困》第18卷第11期,1958年6月1日.第10页。
    ④ 社论:《积极展开新党运动》,《自由中国》第18卷第12期,1958年6月16日,第8页。
    ⑤ 霄震1958年6月2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9卷,第300-301页。
    ⑥ 雷震1958年5月31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9卷,第299页。
    ① 雷震1958年6月2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9卷,第301页。
    ② 雷震1958年6月6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9卷,第304页。
    ③ 《雷震致胡适函》1958年8月14日,万丽娟编注:《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第137页。
    ④ 社论:《取消一党专政》,《自由中国》第20卷第2期,1959年1月16日,第3-5页。
    ⑤ 雷震1960年5月18日日记,《雷震全集》第40卷,第309-310页。
    ① 雷震1960年4月29同R记,《雷震全集·雷震同记(1959-1960)》第40卷·第298贝。
    ② 社论:《土耳其政变的教训——燕论反对党的正血价值》·《臼由叶1图》弟22卷第12期,1960年6月16日日,第7页。
    ③ 社论:《土耳其政变的教训——兼论反对党的正面价值》.《自由中国》第22卷第12期,第8页。
    ④ 参见雷震1960年5月19日日记,《雷震全集》第40卷.第310-311页。
    ⑤ 雷震1960年5月18日日记.《雷震全集》第40卷.第31页。
    ⑥ 雷震1960年5月20日日记,《雷震全集》第40卷,第311页。
    ⑦ 雷震1960年5月20日日记后傅正附注,《雷震全集》第40卷·第312页。
    ⑧ 雷震1960年8月]3日日记,刘甫琴说.大家都认为这是新党机关刊物也。又有人恐怕《自由中国》要变质,因为中立人士不大愿意写稿,《雷震全集》第40卷-第371页。
    ① 雷震1960年5月25日日记,《雷震全集》第40卷,第316页。
    ② 雷震1960年5月26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9.1960)》第40卷,第316页。
    ③ 特载:《选举改进座谈会的声明》,《自由中国》第22卷12期,1960年6月16日,第18页。
    ④ 《雷震全集》第40卷,1960年6页11日日记及附注,第327页。
    ⑤ 胡颂平:《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稿初编》,台北:联经出版社,1984年5月,第3305.3306页。
    ⑥ 胡颂平:《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稿初编》,第3332贞。
    ⑦ 雷震1960年6月8日日记,《雷震全集》第40卷,第325页。
    ⑧ 雷震1960年6月2日日记.《雷震全集》第40卷.第320页。
    ⑨ 雷震1960年6月8日日记,《雷震全集》第40卷.第323页。
    ⑩ 雷震1960年6月7日日记,《雷震全集》第40卷,第324页。
    11 雷震1960年5月21日记,《雷震全集》第40卷.第313页。
    12 胡秋原:《纪念雷震先生的若干感想》,《雷震全集》第2卷,第192.193页。
    13 雷震1960年6月28日日记,“晨至郭国基处,一到他即连珠炮似的骂李万居,又骂高玉树,好像演话剧似的……说李万居压制他,不使他抬头,说他不守秘密,等于说他是间谍。……下午四时访高玉树,高对郭国基加入召集,而且参加联络组,十分忧虑.认为搞不好。打算想法把他搞掉。雷震说目前大家容忍,待成立新党时不要他们就算了,高仍不以为然。”——《雷震全集》第40卷,第337-338页。
    14 上官业佑(1909-2002),湖南石门人,长沙一中、中央政治学校行政系第一期、中央训练团党政高级班第二期、国防研究院第三期、革命实践研究院第17期结业。时为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
    15 雷震1960年6月16日日记,《雷震全集》第40卷,第330页。
    ① 雷震1960年6月15日、24日日记,《雷震全集》第40卷,第329贞.第334.335贝。
    ② 雷震1960年7月5日R记.《雷震全集》第40卷.第342贝。
    ③ 雷震1960年8月9日日记,为吴三连饯行。《雷震全集》第40卷.第365页。8月12日,吴三连表示他参加座谈会到此为止.以后新党不参加。……据说国民党省议会党团干事许金德一再耍求他不参加,井奉令告诉吴三连所主持的三个厂,如果吴参加,三个厂今后英望可借到银行一钱。这个威胁甚大。
    ④ 雷震1960年7月7日日记.《雷震全集》第40卷.第343页。
    ⑤ 《雷震案史料汇编:国防部档案选辑》.台北:国史馆印行.2002年8月,第115页、第123页。
    ⑥ 社论:《政党的承认问题》,台北《中央日报》1960年7月29日,第2版。
    ⑦ 雷震1960年8月8日日记硬附注.《雷震全集》第40卷.第354-365 页。
    ⑧ 刘福增:《殷海光与台大》.殷夏君璐等著:《殷海光学记》,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7月.第369贞。又见傅正:《对殷海光先生的一段忆念》.林正弘主编:《殷海光纪念集》第18卷,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0年3月,第277.278页。
    ① 林正弘主编:《殷海光纪念集》18卷,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0年3月,第241页。
    ② 马之骗:《雷震与蒋介石》.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3年11月,第152页。
    ③ 《自由中国》第1卷第1期,1949年11月20日,同期中,尚有青年号角《本刊开辟青年号角的前沿》《美国的教育周》.沈晦《从赤色家庭解放出来》,William White原著,本刊资料室特译《一个俄国空军上校初到美国》,本刊《给读者的报告》。
    ④ 李子坚:《我所认识的雷儆寰先生——前<自由中国>编辑黄中访谈记》,《雷震全集》第1卷,第96页。
    ⑤ 许冠三:《《儆寰先生辞世十一年祭》,《雷震全集》第2卷,第251页。
    ⑥ 雷震1949年I]月23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1卷,第386页。
    ① 许冠三:《《儆襄先生辞世十一年祭》.《雷震全集》第2卷,第251-252页。
    ② 聂华苓:《忆雷震》.《雷震全集》第2卷.第309页。
    ③ 李子坚:《我所认识的雷儆寰先生一一阿<自由中国>编辑黄中访谈记》.《雷震全集》第1卷.第97-98页。
    ④ 聂华苓:《忆雷震》。《霄震全集》第2卷.第312页。
    ⑤ 霄震1950年6月21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2卷.第130页。
    ⑥ 许冠三:《我的朋友殷海光》.殷夏君璐等著:《殷海光学记》.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7月,第51-52页。
    ① 雷震1953年4月2 日日记,“上午访殷海光,因他有二次未出度编委会,我以为他生病,他说没有生病,他对社内发生的事情完全不知。”——《雷震全集》第35卷,第55页。
    ② 从统计数据来看,自1949至1956年,殷海光存《自由中国》发表得最多的是书评,共有25篇,其次是译作,共14篇,政论有9篇,社论只有7篇(有3篇还是在1956年才面世).其他性质的则有6篇。黎汉基:《殷海光思想研究——由五四到战后台湾,1919.1969》,台北:正中书局,2000年9月,第23页。
    ③ 殷海光:《我为什么反共?》,《自由中国》第6卷第12期,1952年6月16日,第13页。
    ④ 聂华苓:《殷海光——一些旧事》,《殷海光学记》,第83-84页.
    ⑤ 夏道平:《纪念殷海光先生》,《殷海光学记》,第77贞。
    ⑥ 马之骕:《雷震与蒋介石》,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3年11月,第151页。
    ⑦ 雷震1950年8刊25日日记,《霄震全集》第32卷,第174页。
    ① 夏道平:《纪念殷海光先生》,《殷海光学记》.第77页。
    ② 《雷震全集》第35卷.1953年11月12日日记.第168页。
    ③ 殷海光:《思想自由与自由思想》,《自由中国》第1卷第1划·1949年11月20日·第14页。
    ④ 殷海光:《思想自由与自由思想》,《自由中国》第l卷第1驯。1949年11月20日t第14页,16页。
    ⑤ 殷海光:《自由主义底蕴涵》(上),《自由中国》第3卷第3朋,1950年8月1日·第7页。
    ⑥ 殷海光:《自由主义底蕴涵》(上),《自由中国》第3卷第3期,第8页。
    ⑦ 殷海光:《自由主义底蕴涵》(下),《自山中国》第3卷第4期,1950年8月16日,第10页。
    ⑧ 殷海光:《共党语言可以袭用吗?》,《自由中国》第5卷第4期,1951年8月16日,第9页。
    ⑨ 雷震:《<共党语言可以袭用吗?>书后》,《自由中国》第5卷第5期,951年9月1日第14页。
    ① 殷海光:《我为什么反共?》,《自由中国》第6卷第12期,1952年6月16日,第15页。
    ② 殷海光:《我为什么反共?》,《自由中国》第6卷第12期,1952年6月16日,第15页。
    ③ 殷海光:《<到奴役之路>自序>,《殷海光全集(6):到奴役之路》,第1-2页。《思想与方法:殷海光选集》,第654页。
    ④ 海耶克著,殷海光译:《到奴役之路》,《殷海光全集(6):到奴役之路》,第5.6页。
    ⑤ 胡适1953年11月24日日记,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八),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第319页。
    ⑥ 《胡适致雷震函》1954年2月26日,万丽娟编注:《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第64页。
    ⑦ 雷震1954年2月26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5卷,第231页。
    ① 胡适:《从<到奴役之路>说起》.《自由中国》第10卷第6期,1954年3月16日,第4页。
    ② 胡适:《从<到奴役之路>说起》,《自由中国》第10卷第6期,1954年3月16日,第4页。
    ③ 殷海光:《<到奴役之路>自J字》.《思想与办法:股海光选集》,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5月.第656页。
    ④ 殷海光:《政治组织与个人自由》.《自由中囡》第lO卷第2期,1954年1月16日,第14页。
    ⑤ 殷海光:《政治组织与个人自由》.《自由中园》第lO卷第2期,1954年1月16日,第14页。
    ⑥ 殷海光:《政治组织与个人自由》.《自由中国》第10卷第2期,第8页。
    ⑦ 社论(殷海光):《自由日谈真自由》,《自由中国》第10卷第3期.1954年2月1期,第2页。
    ⑧ 章清:《思想之旅:殷海光的生平与志业》,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期,第147页。
    ① 殷海光:《个人为国家之本》,《自由中国》第14卷第5期,1956年3月1日,第5页。
    ② 殷海光:《个人为国家之本》,《自由中国》第14卷第5期,1956年3月1日,第6页。
    ③ 社论:《这是国民党反省的时候》,《自由中国》第10卷第10期.1954年5月16日,第4-5页。文章从台北市等地方选举失败,谈到国民党的控制甚力以致过力,而将民主思想激起出来的结果。从而指出真正实行民主方是政治上基本转变的契机。要实行民主.不能实行“民主集权制”。要真正实行民主,就得实行西方传统的正牌民主。要执政党免于败坏,而日新义新,必须允许强有力的合法反对党之存在与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执政党有实行民主的诚意。
    ④ 《殷海光致雷震函》1953年8月17日,《雷震全集》第30卷,第266,267页。
    ⑤ 雷震1953年4月2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5卷,第55页。
    ⑥ 雷震1953年12月25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5卷,第194页。
    ⑦ 《殷海光致雷震函》1955年1月4日,《雷震全集》第30卷,第287页。《殷海光书信集》,第6页。
    ① 参见章清:《思想之旅:殷海光的生平与志业》,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第217页。·
    ② 《特种指示》99号,1956年12月,《霄震全集》第11卷,第109-110页。
    ③ 雷震1956年12月29日日记,《霄震全集》第38卷,第355页。
    ④ 雷震1956年12月30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5-1956)》第38卷.第356页。
    ⑤ 雷震1950年8月25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2卷,第174页。
    ⑥ 雷震1956年12月31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8卷,第356页。
    ① 社论(殷海光):《不要怕民主!》,《自由中国》第16卷第1期,1957年1月1日,第6页。
    ② 雷震1957年1月10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9卷,第10页。
    ③ 雷震1957年2月20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9卷,第33.34页。
    ④ 雷震1957年1月19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16页。
    ⑤ 雷震1957年1月21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9卷,第17页。
    ⑥ 殷海光:《从卫星放射到弥赛亚精神》,《自由中国》第17卷第9期.1957年11月1日,第9页。
    ① 雷震1955年6月20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8卷,第103页。
    ② 殷海光:《幽行漫记》,《自由中国》第12卷第8划,1955年4月16日,第15-20贝。
    ③ 《殷海光致雷震、黄中喃》1955年2月27日,股海光:《股海光书信集》,上海一联书^I,2005年11月.第7页。
    ④ 雷震1955年1月6日日记,今日下午五时晤海光,说明本社,年来之经过,请他将近况告知胡先生。一一《霄震全集》第38卷.第8页。
    ⑤ 《殷海光致雷震、黄中函》1955年2月27日中有“前过纽约时,曾件探胡先屯抵剑桥后.又与胡先牛有所讨论。胡先生云.春天或来剑桥小住。”殷海光抵美一月余,已两度与加适晤谈,地血颇为频密。一一《殷海光书信集》,第6页。
    ⑥《胡适致雷震》1955年1月26同,“殷君的耳疾.已嘱他就近向哈佛大学医学院早日诊治.也许可以疗治。”——《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第70页。
    ⑦ 雷震1955年6月16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8卷,第101页。
    ⑧ 耿云志:《胡适年谱》.香港:中华jn¨.1986年.第215页。胡颂平:《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卷七.1984年,第2436页。
    ⑨ 霄震1954年3月6日日记,《霄震全集》第35卷.第238页。
    ⑩ 徐复观:《从宣传问题看我们的前途》,《徐复观杂文:记所思》.台北:时报文化,1980年4月,第283贞。
    11 胡颂平编:《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台北:联经出版社.1984年.第87页。1954年8月3日.胡适致信吴国桢,信中说.“我很惊异于你所作的许多项存心说诳.用来欺骗美国的民众!并且用来污蔑你自己 的国家和你自己的政府;而它的每件错误与劣性你都不能逃避一份道义责任,正因为在你当权时从不曾有道义勇气讲出来!”信中胡适表示“他曾看见至少269件保安司令部的判决书,上面均有吴的官印和亲笔签名:吴又声称时常释放犯人,证明其完全有权管保安司令部的事。所谓蒋氏父子干预,完全是存心说诳。”——对此,李敖和汪荣祖便揭出胡适为蒋介石充当打手的不是:以胡适的职位,他何从看得到‘269件判决书’?又何从看得到吴国桢的‘亲笔签名’?这当然是国民党提供材料的!以胡适对国民党组织的了解,他当然知道吴国桢对安全系统的力量是有限的,是挂名的,是划行的,当时‘台湾省政府主席’兼‘台湾保安司令部司令’,只是名为‘司令’,实权绝不在‘主席’手中,胡适是明明知道,又何能苛责于吴国桢?’
    ① 张忠栋:《胡适·雷震·殷海光:自由主义人物画像》,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0年12月,第19页。
    ② 张忠栋:《胡适·雷震·殷海光:自由主义人物画像》,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0年12月,第20页。
    ③ 张忠栋:《胡适·雷震·殷海光:自由主义人物画像》,,第20页。
    ④ 胡颂平编:《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台北:联经出版社,1984年,第87页。
    ⑤ 《殷海光致卢鸿材函》1968年3月25日.贺照田编:《殷海光书信集》,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11月,第296页。
    ⑥ 徐复观:《对殷海光先生的忆念》,《徐复观杂文:忆往事》,台北:时报文化,1980年4月,第176页。
    ⑦ 林毓生:《两种关于如何构成政治秩序的观念——兼论容忍与自由》,《政治秩序与多元社会》,台北:联经,1989年5月出版1990年9月二刷,第13页。
    ⑧ 陈鼓应:《殷海光先生所留下的——纪念殷海光先生逝世九周年而作》,《春蚕吐丝:殷海光最后的话语》,台北:远景出版社(修订本),1978年9月,第9页。
    ⑨ 《殷海光致陈平景函》1966年2月26日,转引自陈鼓应:《春蚕吐丝》,台北:远景出版社,1978年9 月.第10页。
    ① 殷海光:《是什么.就说什么(代绪论)》.《自由中国》第17卷第3期,1957年8月1日.第3页。
    ② 殷海光:《今日的问题之(二):反攻大陆问题》.《自由中国》第17卷第3期,1957年8月1日,第7页。
    ③ 殷海光:《关于<反攻大陆呢问题>的¨题》.《自由中国》第17卷第5期,1957年9月1日,第8页。
    ① 雷震1957年8月24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9卷,第152页。
    ② 胡适:《从争取言论自由谈到反对党》,《自由中国》第18卷第11期.1958年6月1日,第9.10页。
    ③ 殷海光:《与胡适先生论“反攻火陆”问题》,《殷海光全集(12):政治与社会(下)》,第609-618页。
    ④ 陈怀琪投书事件:1959年1月16日。《自由中国》社登载了一篇署名陈怀琪的读者投书《革命军人为何要以“狗”自居?》,内容主要是批评去年十一月国军中举办的“三民主义讲习班”的两个宗旨(即坚定反攻复国的信念,巩固革命领导中心)。怎料事隔半月。在1月31日上午.现职“工兵基地勤务处制造厂”中校行政科长陈怀琪,登门投诉《自由中国》,声称这篇投书并不是他的,表明自己忠诚支持“讲习班”的宗旨,要求刊登内容相反的“更正函”。当时《自由中国》诸编委对照过“投书”及“更正函”的笔迹,觉得两者完全一样,以为陈怀琪是逼于政治压力而改变口吻,职是之故.《自由中国》拒载“更正函”只在二月十六日作出声明,宣称“投书”和“更正函”的陈怀琪并非同一人。但依照《出版法》第15条规定,事涉有关要更正或登载辩驳书者应予原文全登。《自由中国》的做法,既不符合陈本意,也不合法规。当日陈怀琪再度造访质问,《自由中国》拒绝让步。由此引起诉讼。
    ⑤ 香港《自由人》、《天文台》、《祖国周刊》1959年3、4月间的报道,语调全是清一色的正面支持。
    ⑥ 《胡适致雷震函》1959年2月19日,《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第162.163页。此信胡适2月26日当而交给雷震。雷震2月26日日记,《雷震全集》第40卷,第36页。
    ① 胡适:《给本社编辑委员会一封信》,《自由中国》第20卷第7期,1959年4月1日,第13页。
    ② 胡虚:《胡适致雷震密件》编者注语,李敖秋评论丛节(86)《老蒋·小蒋·疯》,台北:天元图书·1989年,第88页。
    ③ 雷震1959年3月28日日记傅正补注,《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9-1960)》第40卷,第58页。
    ④ 《会承艺致胡适函》1959年3月31日,《胡适纪念馆馆藏档案》,档号:南港一.5-7,编(6)号。
    ⑤ 雷震1959年3月28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9-1960)》第40卷,第58页。
    ⑥ 雷震1959年3月30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9-1960)》第40卷,第60页。
    ⑦ 黎汉基:《殷海光思想研究:由五四到战后台湾,(1919-1969》,台北:正中书局,2000年9月-第231页。
    ⑧ 雷震1959年1月2日日记,雷震给胡适拜年.……胡先生把他与的《容忍与自由》头一段给我看.……《雷震全集》第40卷.第4页。2月21日.雷震电话给^门适要稿,胡说近日甚忙.下棋赶不上.他又说要换上一个“政论家的态度”为题。——《雷震全集》第40卷,第31页。3月12日.胡先生文章交来了.题为《容忍与自由》,文长四千字,今晨五时始写好。——《霄震全集》第40卷,第48页。
    ⑨ 四垛.t“析言破律,乱杉政作。执左道以乱政.杀。作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惑众,杀。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此四诛者,不以听。
    ⑩ 胡适:《容忍与自山》,《自由中国》第20卷第6期,1959年3月16日,第8页。
    ① 陈启天就胡适这篇文章的责备口气,向雷震表示,说他为胡适用自责的口吻讲话赶到难过。雷震1959年3月17同日记,《雷震全集》第40卷,第51页。
    ② 章清:《思想之旅:殷海光的生平与志业》,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第228页。
    ③ 毛子水:《<容忍与自由>书后》,《自由中国》第20卷第7期,1959年4月l目,第14页。
    ④ 毛子水:《<容忍与自由>书后》,《自由中国》第20卷第7期,1959年4月1日,第14页。
    ⑤ 毛子水:《<容忍与自由>书后》,《自由中国》第20卷第7期,1959年4月1日,第14页。
    ⑥ 殷海光:《胡适论<容忍与自由>读后》,《自由中国》第20卷第7期.1959年4月1日,第15页。
    ⑦ 殷海光:《胡适论<容忍与自由>读后》,《自由中国》第20卷第7期,1959年4月1日,第16页。
    ⑧ 殷海光:《胡适论<容忍与自由>读后》,《自由中国》第20卷第7期,1959年4月1日,第16页。
    ⑨ 殷海光:《胡适论<容忍与自由>读后》,《自由中国》第20卷第7期,1959年4月1日,第16页。
    ① 林毓牛:《两种关于如何构成政治秩序的观念——兼论容忍与自由》,《对于胡适、毛子水与殷海光论“容忍与自由”的省察——兼论思想史中“理念型的分析”》,《政治秩序与多元社会》,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9年5月初版1990年9月二刷,第3-48页,49-73页。
    ② 殷海光:《看幕的那。边》.《殷海光全集(17):书评与书序(下)》,第582页。
    ③ 殷海光:《五四与今日》.《殷海光全集(11):政治与社会(上)》,第1-4页。原载《中央日报》1948年6月22日.第2版,张一兵周宪主编:《殷海光哲学与文化思想论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26、27页。
    ④ 殷海光:《胡适思想与中国前途》,《殷海光全集(11):政治与社会(上)》第11卷,第444-445页。
    ① 社论(殷海光):《读胡适先生在联大的演说》,第17卷第8期,1957年10月16日,第5页。
    ② 社论:《重整五四精神》,《自由中国》第16卷第9期,1957年5月1日,第4页。雷震1957年4月20日日记,今晚开会,夏先生对“五四”的社论,名日《重整五四精神》,已写好,认为花了不少功夫。《雷震全集》第39卷,第73页。此处有存疑?是殷海光所写还是夏道平所写?雷震日记应该不会错。
    ③ 社论:《重整五四精神》,《自由中国》第16卷第9期,1957年5月1日,第4页。
    ④ 《胡适与国运》一书.原是同月四日(1958年4月4日)胡适由美启程回国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时出现的匿名攻击胡适的小册子。包括五篇文章:诸心《胡适的领袖欲》、朱光汉《请看空前的胡博士和我怎样佩服他的理由》、《吴虞文录序》评、李博爱《致以“无为”为胡适之先生寿》、王爱维《拜伦哀希腊的汉译》。小册子在当时台北市书摊最多的重庆路、衡阳路、博爱路、成都路一带各书摊出现后,曾经轰动一时。由于原来没有载明著作人、发行人姓名、住址、发行所、印刷所的名称及所在地,乃至引起治安单位的注意。但后经查明,该书是台湾大学徐子明教授和国防医学院李焕荣教授两人所撰,诸心、李博爱、王爱维都是李焕荣的笔名。而朱光汉及《吴虞文录序》的评语,是徐子明授意学生所撰。后来,该书继续出版时,便注明作者徐子明等。后来,李焕荣又继续出版了一本署名《胡适与国运》续集,对于《胡适与国运》匿名小册子的出版有所解释。
    ⑤ 刘健清、邓丽兰、刘庆楚:《蒋介石与胡适》.长春:吉林文史,1995年3月.第144页。
    ⑥ 殷海光:《请勿滥用“学术研究”之名》,《自由中国》第18卷第8期,1958年4月16日,第6页。
    ① 社论(殷海光):《跟着五四的脚步的进》.《自由中国》第18卷第9期,1958年5月1日,第3·
    ② 殷海光:《胡适与国运》.《自由中国》第20卷第9期,1959年5月1日,第9-15页。
    ③ 殷海光:《胡适与国运》.《自由中国》第20卷第9期.第15页。
    ④ 殷海光:《展开启蒙运动》.《自由中国》第20卷9期,1959年5月1日,第3页。
    ⑤ 殷海光:《展开启蒙运动》,《自由中国》第20卷9期,第5页。
    ⑥ 殷海光:《五四是我们的灯塔》,《自由中国》第22卷第9期,1960年5月1日,第3页。
    ① 殷海光:《五四是我们的灯塔》,《自由中国》第22卷第9期,第4页。
    ② 殷海光:《五四是我们的灯塔》,《自由中国》第22卷第9期,1960年5月1日,第4页。
    ③ 殷海光:《五四是我们的灯塔》,《自由中国》第22卷第9期,1960年5月1日,第5页。
    ④ 两篇文章分别发表于《大学生活》(新),1968年5月15日的第3卷第5期.1969年5月15日的第4卷第5期。
    ⑤ 社论(殷海光):《大江东流挡不住》,《自由中国》第23卷第5期,1960年9月1日,第6页。
    ⑥ 殷海光:《给雷震先生的一封公开信》,《自由中国》第22卷第10期,1960年5月16日,第11-13页。
    ① 《雷震案史料汇编:国防部档案选辑》.台北:国史馆.2002年8月.第123页。
    ② 社论(殷海光):《认清当前情势,展开自新运动》.《自由中国》第19卷第8期,1959年10月16日,第3页。我们要实行民主,才可向人陆作政治进军,不然人家说自由中国和共产党是一样的,是分不出来的.尽管自吹自播,说自己是实行民主政治。——雷震1958年10月8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9卷.第380-381页。
    ③ 社论(殷海光):《认清当前情势,展开自新运动》,《自由中国》第19卷第8期第4页。
    ④ 社论(殷海光):《认清当前情协,展开自新运动》,《自由中国》第19卷第8期,1959年10月16日,第3-6页。
    ⑤ 社论:《本刊的十年回顾》.《自由中国》第20播第1期,1959年1月1日,第5-6页。
    ① 殷海光:《致雷震先生的一封公开信》,《自由中国》第22卷第10期,1960年5月16日,第11-13页。
    ② 《<自由中国>半月刊违法言论摘要》.《雷震全集》第3卷,第55-58页。
    ③ 殷海光:《我看雷震和新党》,《殷海光全集(12):政治与社会(下)》,第983页。原刊于《民主潮》第10卷19期,1960年。
    ④ 殷海光:《法律不会说话——因雷震案而想起的》,《殷海光全集(12):政治与社会(下)》,第988页。《民主潮》第10卷第20期,1960年。
    ⑤ 殷海光、夏道平、朱文明:《<自由中国>言论撰稿人共同声明》,《殷海光全集(12):政治与社会(下)》,第995-997页。又见《<自由中国>言论撰稿人共同声明》,联合报1960年10月1日。
    ① 殷海光、夏道平、宋文明:《<自由中国>言论撰稿人共同声明》.《殷海光全集(12):政治与社会(下)》.第997页。
    ② 聂华苓:《忆雷震》,《雷震全集》第2卷,第323页。
    ③ 《殷海光致林毓乍祖锦函》1966年12月1日、王元化主编:《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12月,第94页。
    ④ 张忠栋:《胡适·雷震·殷海光——自由主义人物画像》.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社,1990年12月.第40页。
    ⑤ 聂华苓:《殷海光一些旧事》,殷夏君璐等著:《殷海光学记》,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7月,第97页。
    ⑥ 简明海:《救亡与启蒙的困境——殷海光思想转变之研究》附录.第24页。
    ① 蒋介石:《军事改革之基本精神与要点》,1949年10月20日革命实践院讲演,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23卷演讲,台北:巾央文物供应礼,1984年lO月.第40-41页。
    ② 蒋经国:《党是革命军的灵魂》1951年1月23日,花阳明山国防部总政治部第二次政工会议讲,蒋经国全集编辑委员主编:《蒋经国先生全集》第3册,台北:行政院新闻局,1992年9月,第586页。
    ③ 蒋经国:《国军政工是艰苦而共荣的工作》1951年12月5日,对政工干部学校第一期学生讲演,《蒋经国先生讲词》第一辑,国防部总政治部印行,1955年6月,第58页。《蒋经国先生全集》第4册,第88页。
    ④ 蒋经国:《新时代、新精神、新作风》,1953年11月12日.行政上干校对各部主任及政治部组长以上人员暨干校全体官员牛讲。《蒋经国先生讲词》第二辑,图防部总政治部印行,1955年6月,第12页。
    ⑤ 蒋介石:《重建党的根本问题——对本党第七届第二次全体中央委员会议之提示》,秦孝仪卞编:《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25卷演讲,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10月,第251页。
    ⑥ 蒋介石:《重建党的根本问题——对本党第七届第二次全体中央委员会议之提示》,秦孝仪辛编:《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25卷演讲,台北:中央文物供应杜,1984年10月,第252页。
    ⑦ 王监等:《蒋总统与中国》,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出版,1975年5月,第230页。
    ① 王蓝等:《蒋总统与中国》,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出版,第231页。
    ② Winkler, Edwin A. (1992) "Taiwan Transition? ", Cheung.Tun-jen and Stephan Haggard (1992)" Regime transformation in Taiwan:Theoret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 in Cheng, Tun-jen and Stephan (eds.) Political Changes in Taiwan, London:Lynne Rienner publisher:illustrated edition edition (October 1991)
    ② 萧全政:《台湾新思维——国民主义》,台北:时英出版社,1995年7月,第8页。
    ③ 孙同文:《从威权政府到民主治理——台湾公共行政理论与实务之变迁》,台北:元照出版社,2003年6月,第19-20页。转引自Gold, Thomas B,Slate and Society in the Taiwan Miracle,New York:M.E.Sharpe, Inc.1986
    ⑤ Sartorri, Giovanni,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A Framework for Anylysi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6)
    ⑥ Robinson, James A.1990. "The KMT as a Leninist Regime:Prolegomenon to Devolutoionary Leadership Through Institutions", The Thought and Words, Vol.28, No.3 pp.165-215转引自倪炎元:《东亚威权政体制转型:比较台湾与南韩的民主化历程》,台北:月旦出版社,1995年11月,第104-105页。
    ④ 倪炎元:《东业威权政体制转型:比较台湾与南韩的民主化历程》,台北:月旦出版社,1995年11月,第105-106页。
    ① 殷海光:《剖析国民党》.林正弘主编:《股海光全集(12):政治与礼会》(下).台北:桂冠冈书公司.1990年,第1122贝。
    ② 许福明:《中国国民党的改造(1950-1952):兼论其对中华民国政治发展的影响》,台北:台湾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硕士论文,1984年5月,第63-64页。1986年10月,台北:正中书局出版,第54页。
    ③ 若林正丈并,洪金珠、许佩贤译:《台湾——分裂国家与民主化》.台北:月旦111版社,1994年7月,第91-101页。
    ④ 彭怀恩:《台湾政治变迁40年》,台北:自立晚报社,1987年10月,第71页。
    ⑤ 薛化元:《<自由中国>与民主宪政——1950年代台湾思走璺电的一个考察》.台北:稻乡出版社,1996年7月,第71页。
    ⑥ 龚宜君:《“外来政权”与本土社会——改造后国民党政权社会基础的形成(1950-1969)》,台北:稻乡出版社,1998年6月.第21-22页。
    ⑦ 陈明通:《威权政体下台湾地办政治菁英的流动(1945.1986)一一省参议员及省议员流动的分析》.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0年12月.第1291jf。
    ⑧ 叶石涛:《‘个台湾老朽作家的五○年代》,台北:前卫出版社,1991年9月,第64页。
    ⑨ 殷海光:《剖析国民党》,林正弘编:《殷海光全集(12):政治与社会(下)》.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0年5月年,第1153页。
    ⑩ 杨逸舟著.张良泽译:《受难者》.台北:前卫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21页。
    ① 《雷震致蒋廷黻、陈之迈函》,《雷震全集》第30卷,第66.67页。
    ② 社论:《对国民党七全大会的期望》,《自由中国》第7卷第7期,1952年lO月1日.第4页。
    ③ 社论:《再期望于国民党者——读了七全大会宣言以后》,《自由中国》第7卷第9期,1952年11月1日,第3页。
    ④ 苏瑞锵:《战后台湾组党运动的滥觞——“中国民主党”组党运动》,台北:稻乡出版社,2005年4月,第41页。
    ⑤ 邵玉铭:《中美共同防御条约之签订、终止与后果》,邵玉铭:《中美关系研究论文集》,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年10月,第111页。
    ⑥ 薛化元、杨秀菁:《强人威权体制的建构与转变(1949.1992)》,李永炽、张炎宪、薛化元主编:《人权理论与历史论文集》,台北:国史馆,2004年11月,第285页。
    ⑦ 1953年4月,省主席吴国桢在与当局不断的冲突之后离职,第二年在美国公开批判蒋氏父子;1953年3月霄震被免去国策顾问,1953年11月总统府秘书长王世杰被免职:1954年12月雷震被开除党籍;1955年8月爆发“孙立人事件”。
    ⑧ 薛化元:《<自由中国>与民主宪政——1950年代台湾思想史的一个考察》,第70-71页。
    ⑨ Thomas B. Gold (高棣民)著,胡煜嘉译:《从国家与社会的角度观察——台湾奇迹》,台北:洞察出版社,1987年11月,第98页。
    ① 江南:《蒋经国传》,洛杉矶:美国论坛报,1984年,第199-200页。
    ② 吴国桢口述,(美)裴斐(Nathaniel Peffer),韦幕廷(Martin Wilbur)访问整理,吴修垣译:《从上海市长到台湾省主席(1946-1953年):吴国桢口述回忆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55页。
    ③ Carl Cohen著,聂崇信、朱秀贤译:《民主概论》,香港:商务印书馆,1989年8月,第3页。
    ④ Giovanni Sartori. The Theory of Democracy Revisited,Catham:Catham House.1987.8.
    ⑤ S. Huntington, The third Wave: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orman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1991, P.6.
    ⑥ Austin Ranney著,胡祖庆译:《政治学》,台北:五南出版公司,1990年7月,第221页。
    ③ 林毓生:《论台湾民主发展的形式、实质与前景:纪念殷海光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瞿海源 顾忠华 钱永祥主编:《自由主义的发展及问题》,台北:杜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2月,第2页。
    ④ 殷海光:《今日的问题(二):反攻大陆问题》,《自由中国》第17卷第3期,1957年8月1日,第7页。林正弘主编:《殷海光全集(11):政治与社会(上)》,台北:桂冠,1990年5期,第519页。
    ① 殷海光:《关于“反攻大陆问题”的问题》,《自由中国》第17卷5期,1957年9月1日,第8页。《殷海光全集(11):政治与社会(上)》,第533页。
    ② 殷海光:《中国民主运动底正确方向》,《殷海光全集(12):政治与社会(下)》,第633页。
    ③ 李声庭:《我国宪法所保障的人身自由》,第26页。
    ④ 李声庭:《我国宪法所保障的人身自由》,第27页。
    ⑤ 殷海光:《自由主义底蕴涵》(上),《自由中国》第3卷第3期,1950年8月1日,第7页。
    ⑥ 殷海光:《自由主义底蕴涵》(上),《自由中国》第3卷第3期,第8页。
    ⑦ 殷海光:《自由主义底蕴涵》(下).《自由中国》第3卷第4期,1950年8月16日,第ll页。
    ⑧ 苍主编:《殷海光选集——政论篇》,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供公司,1988年,第223页。
    ⑨ 殷海光:《政治组织与个人自由》,《自由中国》第10卷第2期,1954年1月16日,第5-8页。
    ⑩ 殷海光:《政治组织与个人自由》,《自由中国》第10卷第2期,第8页。
    11 殷海光:《政治组织与个人自由》,《自由中国》第10卷第2期,第8页。
    ① 殷海光:《民主的试金石》,《殷海光全集(11):政治与礼会(上)》,第357-361页。原载《祖国周刊》第8卷第12期,1955年1月3日。
    ② 社论(殷海光):《反民主的民主》,《自由中国》16卷8期,1957年4月16日,第4页。
    ③ 殷海光:《我对在野党的基本建议》,《自由中国》第23卷第2划,1960年7月16日,第8页。
    ④ (英)约翰·格霄著,曹海军、刘训练译:《自由主义》,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82页。
    ⑦ 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P.60. First:each person is to have an equal right to the most extensive basic liberty compatible with a similar liberty for others. Second:social and economic inequalities are to be arranged so that they are both (a) reasonably expected to be everyone's advantage. and (b) attached to positions and offices open to all.
    ① 周阳山:《学术与政治的对话——宪政与民主》,台北:正中书局,1992年10月,第22.23页。
    ② Austin Ranney著,胡祖庆详:《政治学》.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0年7月,第364页。
    ③ Jose Ortega Y·Gasset, Invertebrate Spain, P.125, in F.A.Hayek. 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0, Note to chapter seven, pp.442-443引自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12月,第472-473页。
    ② 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12月,第473页。
    ③ 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12月,第473-474页。
    ④ 张佛泉1954年出版的《自由与人权》,以西方思想史为背景,首先从自由的字义溯源,框范其确凿意义,明晰其内含与外延,并就其在汉语世界中的传播与义理的应用分歧做了详正考察.系统梳理和分析了两种不同的自由:一种不可转让的、可列数的政治法律意义上的权利,即人权:另一种是缺乏公共标准的内心自由。其次将自由观念之演变作为思想遗产进行析述,在此,张佛泉先生先于以赛亚·伯林提出消极自由 与积极自由的区别。消极自由只涉及行动,而在价值抉择上保持中立,故其含义明确,而可以基本自由或权利清单的方式加以一一列举,不易被歪曲;积极自由必须涉及价值内涵,甚至因而涉入形上学问题,这使得极权政治有可乘之际,可藉意识形态的理由来干涉人民的行动自由。自由的保障与与实现需要通过法治进行,法治的目标便重在保护自由与人权。再次,因自由与人权之天然法律联系,基本人权之保障便与国家发生必然关系,由此提出个人自由与政治国家关系调适与价值衡判的绝大命题,现代邦国作为一个政治体,其存在的价值是否必然优先于个人自由,两者相冲突时,按照逻辑所能作出的两种选择恰成为近现代两种国家形态的立国之道的现实映射。故而,以自由立国,以人权保障为本,便必然指向宪政。人之自由为权利之源,权利主体为公民个人,基本人权是现代邦国的逻辑起点,自由是表现于生活方式、生活过程之中的。因此,自由之路,即以自由立国的秩序与生活,亦可换称为自由生活之方法。
    ① 张忠栋:《自由主义人物》,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8年6月,第42-48页。
    ② 钱永祥:《自由主义与政治秩序——对<自由中国>经验的反省》,《纵欲与虚无之上——现代情境里的政治伦理》,台北:联经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83页。
    ③ 戴杜衡:《国家权力的界限》,《自由中国》第4卷第5期,1951年3月1日,第6-11页。
    ④ 殷海光:《政治组织与个人自由》,《自由中国》第10卷第2期,1954年1月16日,第13页。
    ⑤ 张佛泉:《自由之确凿意义》,《自由中国》第8卷第10期,1953年5月16日,第13页。
    ⑥ 张佛泉:《自由之确凿意义》,《自由中国》第8卷第10期,1953年5月16日,第12页。
    ① 胡适:《<自由中国>杂志三周年纪念会上致词》,《自由中国》第7卷第12期,1952年12月16日,第4页。
    ② 社论:《从法家拂士谈到言论自由》,《自由中国》第7卷第12期,1952年12月16日,第3页。
    ③ 罗鸿诏:《国家自由与个人自由》,《自由中国》第8卷第l期,1953年1月1日,第5,6页。
    ④ 张佛泉:《自由之确凿意义》,《自由中国》第8卷第lO期,1953年15月16日,第10,16页。
    ⑤ 许冠三:《关于个体自由与群体自由》,《自由中国》第9卷第2期,1953年7月16日,第7-10页。
    ⑤ 傅中梅:《个人自由乎?国家自由乎?》,《自由中国》第9卷6期,1953年9月16日,第13-14页。
    ⑥ 海耶克著,殷海光译:《个体主义与民主政治》,《自由中国》第9卷第10期,1953年11月16日,第15页。
    ⑦ 殷海光:《政治组织与个人自由》,《自由中国》第lO卷第2期,1954年1月16日,第5-14页。
    ⑧ 许冠三:《政府威权与公民自由》,《自由中国》第10卷2期,1954年1月16日,第15-17页。
    ⑨ 社论:《自由日谈真自由》,《自由中国》第10卷第3期,1954年2月1日,第2页。
    ⑩ 殷海光:《独裁怕自由》,《自由中国》第lO卷第7期,1954年4月1日,第11页。
    ① 社论:《国家应为个人利益而存在》.《自由中国》第14卷第4期,1956年2月16日,第3页。
    ② 社论:《个人为国家之本》.《自由巾国》第14卷第5期,1956年3月1日,第5-6页。
    ③ 傅正:《国家要把人当人》.《自由巾国》第15卷第7期,1956年10月1日,第9-10页。
    ④ 礼论:《对构陷与诬蔑的抗议:从个人自由与国家自由说起》,《自由中国》第16卷第4期,1957年2月16日.第3.4贞。
    ⑤ 雷震1950年1月13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2卷,第15贝。
    ⑥ 陶百川编:《最新六法全书·中华民国宪法》第138条,台北:i民托¨印行,1985年2月增修版.第6页。
    ⑦ 甭震1951年4月17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3卷,第82页。
    ⑧ 《给读者的报告》,《自由中国》第15卷第9期,1956年10月31日,第35贞。
    ⑨ 详见《雷震全集》第11卷,第109-145页,其中《中华日报》社长曹圣芬甚至为文鼓动民众“捣毁”《自由中国》社。
    ① 雷震1957年4月14日日记傅正附注,《雷震全集》第39卷,第69页。
    ② 徐复观:《在非常变局下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周阳山编:《知识分子与中国现代化——知识分子与中国》,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7年,第86页。
    ③ 《雷震致胡适函》1955年9月9日,万丽娟编注:《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第78页。
    ④ 雷震1957年5月30日日记:“他(王世杰)对此次事情,十分不满.认为青年救国冈实际参加了。他认为蒋先生不会改变作风,故无希望。”6月1日,余井塘在与雷震谈到今后如何作法的问题,也非常悲观.认为没有希望,因为蒋先生不会改变。《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7.1958)》第39卷,第104、106页。
    ⑤ 胡适:《从争取言论自由谈到反对党》.《自由中国》第18卷第ll期.1958年6月1日,第lO页。
    ⑥ 夏涛声:《到民主之路》.《民主潮》第4卷第2期,1954年4月1日,第4页。
    ⑦ 夏涛声:《反对党产生的条件》,《民主潮》第4卷第4期,1954年5月1日,第3页。
    ⑧ 孙业夫:《容忍为先,团结是务》,《民主中国》复刊第3卷第12期,1960年6月16日,第5页。
    ⑨ 陈正文:《有感于南韩新反对党的诞生》,《自由中国》第13卷第8期,1955年10月16日,第31页。
    ⑩ 《王纪五致雷震函》1955年10月3日,《雷震全集·雷震秘藏书信选》第30卷,第310页。
    11 胡秋原:《纪念雷震先生的若干感想》,《雷震全集·雷震与我(二)》第2卷,第189页。
    ① 《雷震致胡适函》1956年11月5日,万丽娟编注:《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第103页。
    ② 李万居提案:《请政府转请中央依照宪法规定准许人民有组党自由案》,台湾省临时省议会秘书处编印:《台湾省临时省议会第二届第五次大会专辑》,1956年,第790页。
    ③ 吴三连发言“关于集会结社自由”.台湾省临时省议会秘书处编印:《台湾省临时省议会第二届第八次大会专辑》,1957年.第620页。
    ④ 雷震1955年1月10日日记,《雷震全集》第38卷,第11页。
    ⑤ 社论:《出版法修正案仍以撤回为妥》,《自由中国》第18第9期,1958年5月1日,第6页。
    ⑥ 梁肃戎口述,刘凤翰、何智霖访问,何智霖纪录整理:《梁肃戎先十访谈录》.台北:国史馆印行.1995年12月,第103页。梁肃戎表示,这个案子一提出,立即遭到到我们许昌街这批标榜自由、民主、人权、法治的革新俱乐部立法委员极力反对。
    ⑦ 社论:《出版法修正案仍以撤回为妥》.《自由中国》第18第9期,1958年5月1日,第6页
    ⑧ 社论:《国民党当局应负的责任和我们应有的努力》.《自由中国》第19卷第期,1958年7月1日,第3页。
    ① 社论:《国库不是国民党的私囊》,《自由中国》第23卷第5期,1960年9月1日,第4页。
    ② 社论:《联合国可容中共闯进吗?》,《自由中国》第9卷第7期,1953年10月1日,第3页。
    ③ 社论:《美国选举后外交政策的期望》,《自由中国》第11卷10期,1954年11月16日,第4页。
    ④ 社论:《斥所谓“停火”与“两个中国”之谬说》,《自由中国》第12卷第4期,1955年2月16日,第3页。
    ⑤ 蒋廷黻:《联合国宪章与铁幕内人民的解放》.《自由中国》第12卷第6期,1955年3月16日,第7页。
    ⑥ 社论:《要谈,谈甚么?》,《自由中国》第13卷第4期,1955年8月16日,第3页。
    ⑦ 社论:《如何应付共匪的和谈攻势?》,《自由中国》第15卷第2期,1956年7月16日,第4页。
    ⑧ 社论:《解决中国问题必须以民意为归依》,《自由中国》第21卷第10期,1959年11月16日,第3页。
    ⑨ 郭廷以:《历史的台湾——历史上的台湾与中国(一)》,《自由中国》第3卷第1期,1950年7月1日,第25页。
    ① 社论:《解决中国问题必需以民意为归依》,《自由中国》第21卷第10期,1959年11月16日,第3页。
    ② 王世杰:《反共斗争中之台湾》,《自由中国》第1卷第2期,1949年12月5同,第5页。
    ③ 社论:《论中美共同防御条约》,《自由中国》第11卷第12期,1954年12月16日,第3页。
    ④ 胡适:《<自由中国>杂志三周年纪念会上致词》.《自由中国》第7卷第12期,1952年12月16日,第4页。
    ⑤ 社论:《全球性战略与民主世界的团结》,《自由中国》第8卷第3期,1953年2月1日,第3页。
    ⑥ 社论:《解除台湾中立化应该是全球性战略的第一步》,《自由中国》第8卷第4期,1953年2月16日。第3贞。
    ⑦ 社论:《对艾森豪总统关于远东政策咨文的观感》,《自由中国》第12卷第3期,1955年2月1日,第5贞。
    ⑧ 社论:《今日的问题(二):反攻大陆问题》,《自由中国》第17卷第3期,1957年8月1日,第7页。
    ① 朱文伯:《我看“选贤与能、节约守法”》,《自由中国》第16卷第8期,1957年4月16日,第11页。
    ② 沈云龙:《有关台湾地方选举的几个问题》,《自由中国》第16卷第8期,1957年4月16日,第16页。
    ③ 社论:《选票与人心》,《自由中国》第16卷第10期,1957年5月16日,第3页。
    ④ 社论:《今日的问题(九):我们的地方政制》,《自由中国》第17卷第10期,1957年11月16日,第5页。
    ⑤ 杨金虎:《一个台湾人对建设台湾为模范省的看法》,《自由中国》第18卷第11期,1958年6月1日,第11-13页。
    ⑥ 秋水:《台湾人对陈内阁的期望》,《自由中国》第19卷第7期,1958年10月1日,第9-11页。
    朱文伯:《为中国地方自治研究会再说几句话》,《自由中国》第20卷第2期,1959年1月16日,第9-11页。
    ⑦ 社论:《解决台湾省政体制的根本办法——省长必须实行民选!》,《自由中国》第21卷第3期,1959年8月1日,第3-4页。
    ⑧ 郭雨新:《民选省长此其时矣!》,《自由中国》第22卷第1期,1960年1月1日,第11页。
    ① 秋水:《台湾人对陈内阁的期望》,《自由中国》第19卷第7期,1958年10月1日,第9-11页
    ② 社论:《台湾人与大陆人》,《自由中国》第23卷第2期,1960年7月16日,第3-4页。
    (?) 马之骕:《雷震与蒋介石》,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3年11月,第128页。
    ① 潘光哲编:《傅正<自由中国>时期日记选编》,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2011年5月,第275页。
    ② 潘光哲编:《傅正<自由中国>时期日记选编》,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第274页。
    ① 傅正1960年2月17日日记,潘光哲编:《傅正<自由中国>、时期日记选编》,第238页。
    ② 参见雷震1960年3月16日日记,《雷震全集》第40卷,第270页。
    ③ 雷震1960年3月26日日记,《雷震全集》第40卷,第273页。
    ④ 雷震1960年2月19日日记,《雷震全集·雷震日记(1959.1960)》第40卷,第253页。
    ① 林毓生:《两种关于如何构成政治秩序的观念——兼论容忍与自由》引言,《政治秩序与多元社会——社论思想论丛》,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9年5月初版,1990年9月二刷,第3-4页。
    ② 林毓生:《两种关于如何构成政治秩序的观念——兼论容忍与自由》引言,第5页。
    ③ 江宜桦:《台湾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与困境》,帮海源、顾忠华、钱永祥主编:《自由主义的发展及问题》,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2月,第95-96页。
    ④ Gray·John, Liberalism, Milton Keynes:Open Press,1986.
    ⑤ 江宜桦:《台湾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与困境》,第99页。
    ⑥ 江宜桦:《台湾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与困境》,第100页。
    ⑦ 瞿海源、平路、南南方朔:《瞿海源、平路、南方朔对谈一一自由主义往哪里去?》,《中国时报》1993年11月10-12日。
    ⑧ 江宜桦:《台湾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与困境》,第101页
    ⑨ 江直桦:《台湾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与困境》,第101页。
    ① 傅正:(Ⅲ<自由中国>与中国民卞党》.《八十年代》第4卷第1期.1982年2月.第23页。
    ② 瞿海源、平路、南方朔:《瞿海源、平路、南方朔对谈——自由主义往哪里去?》,《中国时报》1993年11月1O-12日。
    ③ 张忠栋:《胡适·霄震·殷海光——自出主义人物画像》.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0年12月,第8-16页。
    ① 韦政通:《三十多年来知识分子追求自由民主的历程》,《历史转捩点上的反思》,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9年7月,第216页。
    ② 记者报道:《生前逍当局视若叛徒,死后被誉为民主斗士》,《台湾时报》1989年3月5日。收录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傅正剪报》N.158.雷震逝世十周年纪念文字。
    ③ 李鸿禧主讲:《中国民主运动发展史(二)一一台湾部分(1946-81)V在野党势力的展望(1978-81)》,《八十年代》第4卷第1期,1982年2月,第33页。
    ④ 张俊宏:《我的沉思与奋斗》,台北:自印.1977年。内有附照。张俊宏其时显露实用主义与温和改革实现民主的原则.与雷震有共通点。
    ⑤ 陆铿:《苦难的时代与复杂的党政——访张俊宏谈中国、台湾、国民党、民进党、哭产党》,张俊宏:《台湾的危机与转机》,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89年11月,第197页。
    ⑥ 康宁祥口述,齐邦媛访问,李孝悌记录:《纪念民主的播种者齐世英先生——康宁祥先生访问记录》,收录于齐世英口述,沈云龙、林泉、林忠胜访问,林忠胜记录:《齐世英先生访问记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8月,第365页。
    ⑦ 林正杰:《以民进党的成立纪念雷震先生》.《雷震全集》第1卷,第169-170页。
    ⑧ 吴乃德:《反对事业的第二条阵线》之答复,澄社主编:《台湾民主自由的曲折历程》,第110页。
    ⑨ 郭纪周:《1970年代台湾左翼启蒙运动——<夏潮>杂志研究》,台中:东海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95年6月,第85、87页。
    ⑩ 朱高正:《<自由台湾>发刊词——让自由主义落实在台湾的泥土里》,李敖编:《朱高正论台湾自由》,台 北:全能出版社,1987年7月初版,1988年1月二版,第190-191页。
    ① 《自由主义者的精神堡垒—<自由中国>选集总序》.《八十年代》1卷2期,1979年7月,第84页。
    ② 张洪彬《作为公共领域的<自由中国>》.天涯社区:张洪彬:一个人的布拉格,2008年9月30日.http://blog.tianya.cn/blogger/pst_read.asp?BlogID=32336&PostID=15373071。
    ③ 余英时:《中国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中).《历史月刊》第30期.1990年7月,第109页。
    ④ 任育德:《雷震与台湾民主宪政的发展》,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系.1999年5月,第320页。
    ⑤ 薛化元:《<自由中国>民主宪政史料的历史意义》.《台湾史料研究》第8卷,台北:财团法人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1996年8月,第123页。
    ⑥ 苏瑞锵:《<自由中国>》,国史馆:“国家历史资料库——战后台湾的发展”专题:“民主运动的萌芽与挫折”词条。
    ⑦ 林瑞:《自由翱翔的知识分子与边际人》.《中国论坛》第31卷第1期.1991年1月,第12页。
    ① 殷海光:《我对于在野党的基本建议》,《自由中国》第23卷第2期,1960年7月16日,第7页。
    ② 陈仪深:《自由主义的两种类型:<独立评论>与<自由中国>比较》,《中国论坛》第31卷第1期,1991年1月,第17页。
    1、《自由中国》半月刊全卷(1.23卷)(1949/11/20-1960/9/1日)计260期。
    2、《中央日报》
    3、《自立晚报》
    4、《大公报》
    s、《联合报》
    6、《征信新闻录》(后改为《中国时报》)
    7、《台湾新生报》
    8、《台湾省议会公报》
    9、《台湾省临时议会公报》
    lO、国史馆编:《雷震案史料汇编:国防部档案选辑》,台北:国史馆印行,2002年8月。
    11、国史馆编:《雷震案史料汇编:雷震狱中手稿》,台北:国史馆印行,2002年8月。
    12、薛化元主编:《<自由中国>全廿三卷总目录索引》,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7月。
    13、陶百川编:《最新六法全书》,台北:三民书局出版,1985年2月增修版。
    1、蒋经国:《蒋经国先生讲词集》第一辑,国防部总政治部印行,1955年6月。
    2、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23卷、24、25、26、27卷(演讲),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10月。
    3、胡颂平编:《胡适之先生年谱初稿长编》1.10卷,台北:联绎出版社,1984年5月。
    4、卢苍主编:《殷海光选集一一政论篇》,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供公司,1988年。
    4、张君劢:《1949年以后张君劢言论集(1):政论一台湾部分》,台北:稻乡出版社,1989年。
    5、傅正主编:《雷震全集》(1.47卷),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9-1990年。《雷震全集·雷震与我(一)》第1卷,1989年3月版。《雷震全集·雷震与我(二)》第2卷,1989年3月版。《雷震全集·雷案始末(一)》第3卷,1989年5月版。《雷震全集·雷案始末(二)》第4卷,1989年5月版。《雷震全集·雷案始末(三)》第5卷,]989年5月版。
    《雷震全集·雷震案震惊海内外》第6卷,1990年9月版。
    《霄震全集·霄案平反记》第7卷,1989年3月版。
    《雷震全集·我的母亲》第8卷,1989年4月版。
    《雷震全集·我的学生时代(一)》第9卷,1989年4月版。
    《雷震全集·我的学生时代(二)》第10卷,1989年4月版。
    《雷震全集·雷案回忆(一)》第11卷,1989年3月版。
    《雷震全集·雷案回忆(二)》第12卷,1989年3月版。
    《雷震全集·雷震与自由中国》第13卷,1989年5月版。
    《雷震全集·雷震与政党政治》第14卷,1989年7月版。
    《雷震全集·雷震与民主宪政(一)》篼15卷,1989年7月版。
    《雷震全集·雷震与民主宪政(二)》第16卷,1989年8月版。
    《雷震全集·雷震与自由人权》第17卷.1989年8月版。
    《雷震全集·雷震与抗日救国》第18卷,1990年7月版。
    《雷震全集·雷震与政治反攻(一)》第19卷。1989年]0月版。
    《雷震全集·雷震与政治反攻(二)》第20卷.1989年10月版。
    《雷震全集·舆论与民主政治》第2l卷,1989年9月版。
    《雷震全集·检察院之将来》第22卷。1990年7月版。
    《雷震全集·制宪述要》第23卷,1989年9月版。
    《雷震全集·中华民国制宪史(一)》第24卷,?
    《雷震全集·中华民国制宪史(二)》第25卷,?
    《雷震全集·中华民国制宪史(三)》第26卷.?
    《雷震全集·给蒋氏父子的建议与抗议》第27卷,1990年9月版。
    《雷震全集·与王云五的笔墨官司》第28卷.1990年8月版。
    《雷震全集·狱中家书》第29卷.1989年8月版。
    《雷震全集·雷震秘藏书信选》第30卷.1990年9月版。
    《雷震全集·第一个十年(一)·1948.1949年》第3]卷,1989年3月版。
    《雷震全集·第一个十年(二)·1950年》第32卷,1989年5月版。
    《雷震全集·第一个十年(三)·1951年》第33卷,1989年8月版。
    《雷震全集·第一个十年(四)·1952年》第34卷,1989年lO月版。
    《雷震全集·第一个十年(五)·1953—1954年》第35卷,1990年7月版。
    《霄震全集·狱中十年(一)·1961年》第36卷,1989年7月版。
    《雷震全集·狱中十年(二)·1962年》第37卷,1989年9月版。
    《雷震全集·第一个十年(六)·1955—1956年》第38卷,1990年7月版。
    《雷震全集·第一个一卜年(七)·1957.1958年》第39卷,1990年7月版。
    《雷震全集·第一个十年(八)·1959.1960年》第40卷,1990年8月版。
    《雷震全集·狱中十年(三)·1963.1964年》第41卷,1990年8月版。
    《雷震全集·狱中十年(四)·1965.1966年》篇42卷,1990年8月版。
    《雷震全集·狱中十年(五)·1967.1968年》第43卷,1990年8月版。
    《雷震全集·狱中十年(六)·1969.1970年》第44卷,1990年9月版。
    《雷震全集·最后十年(一)·1971。1972年》第45卷,1990年9月版。
    《雷震全集·最后十年(二)·1973.1974年》第46卷,1990年9月版。
    《雷震全集·最后十年(三)·1975—1977))第47卷,1990年9月版。
    6、林正弘编:<殷海光全集》(1.18卷),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3-5月。
    一卷《中国共产党之观察》,1990年3月版。
    二卷《共产国际概观》,1990年3月版。
    三卷《西方之未来》,1990年3月版。
    四卷《逻辑新引》,1990年6月初版1992年2月再刷。
    五卷《怎样研究苏俄》,1990年2月版。
    六卷《到奴役之路》,]987年8月版。
    七卷《中国文化的展望》(上),1988年3月初版1990年4月再版1992年5月再版二。
    八卷《中国文化的展望》(下),1988年3月初版1990年4月再版1992年5月再版二。
    九卷《杂忆与随笔》,1990年2月版。
    十卷《殷海光书信集》,1990年4月版。
    十一卷《政治与社会》(上),]990年5月版。
    十二卷《政治与社会》(下),1990年5月版。
    十三卷《学术与思想》(一),1990年3月版。
    十四卷《学术与思想》(二),1990年3月版。
    十五卷《学术与思想》(三),1990年3月版。
    十六卷《书评与书序》(上),1990年4月版。 十七卷《书评与书序》(下).1990年4月版。十八卷《殷海光纪念集》,1990年3月版。
    7、蒋经圈全集编辑委员会缡:《蒋经国先生全集》第3册,台北:行政院新闻局,1992年9月。
    8、王世杰:《王世杰日记》(手稿本)第6册(民国36年1月至民国49年11月),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3月。
    9、宋英等:《傅正先生纪念集》,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11月。
    10、王元化主编:《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12月。
    ll、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七)(八),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lO月。
    12、田史馆犏:《雷震案史料'7L编:黄杰警总日记选辑》,台北:国史馆印行,2003年11月。
    13、国史馆犏:《雷震案史料汇编:雷震回·忆录焚毁案》,台北:国史馆印行,2003年l]月。
    14、万丽娟编注、潘光哲校阅:《万山不许一溪奔——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12月。
    1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雷傅信函档》.H.05筹组新党与雷案发生后之营救信函。
    16、<傅正日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雷震·傅正档案。
    17、‘蒋介石日记>,引自陈红民等:《蒋介石的后半生》,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
    18、潘光哲编:《傅正<自由中国>时期日记选编》,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11年5月。
    19、‘王世杰致胡适函>,1949年12月25日.台北:胡适纪念馆藏。
    20、‘王世杰致胡适函>,1950年3月31日,台北:胡适纪念馆藏。
    2l、‘罗家伦致胡适函>,1951年7月15日,台北:胡适纪念馆藏。
    22、‘胡滔致张群函》,1955年1月26日,《李敖千秋评论》丛书(84)。
    23、‘金承艺致胡适函>,1959年3月31日,《胡适纪念馆馆藏档案》,档号:南港一.5-7,编[6]号。
    24、‘胡遣致陈诚电:},1960年9月4日,台北:国史馆藏。
    25、台湾省临时省议会秘书处编印:《台湾省临时省议会第一届第一次大会专辑》.1952年
    26、台湾省临时省议会t秘书处编印:《台湾省临时省议会第二届第五次大会专辑》,1956年。
    27、台湾省临时省议会秘书吃编印:《台湾省临n寸省议会第二届第六次大会专辑》,1957年。
    l、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麦帅回忆录》第3册.台北:征信新闻社,1964年。
    2、王蓝等:《蒋总统与中国》,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出版,]975年5月。
    3、张俊宏:《我的沉思与奋斗》,台北:自印,1977年,内有附照。
    4、雷震:《霄震回忆录:我的母亲续篇》,香港:七十年代杂志出版社,1978年12月。
    5、唐德刚:《胡适杂忆》,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1月。
    6、王灯岸:《磺溪一老人》.彰化:作者自印,1980年。
    7、沈剑虹:《使美八年纪要一一沈剑虹回忆录》,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2年4月。
    8、陶百JlI:《困勉强狷八十年》,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4年8月。
    9、胡颂I平编:《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台北:联经出版社,1984年5月。
    10、江南:《蒋经国传》,洛杉矶:美国论坛报,1984年。
    11、齐邦媛访问,李孝悌记录:《纪念民主的播种者齐世英先生一一康宁祥先生访问记录》,收录于齐世英口述,沈云龙、林泉、林忠胜访问,林忠胜记录:《齐世英先生访问记录》,台北:中央研宄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8月。
    12、杨金:虎:《七十回忆》(上),台北:龙文出版公司,1990年5月。
    13、吴三连口述,吴丰山撰记:《吴二连回忆录》,台北:自立晚报社。1991年12月。
    14、林道衡口述,陈三井、许雪姬访问,杨明哲记录:《林衡道先生访问记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12月。
    15、叶石涛:《一个台湾老朽作家的五。年代》,台北:前卫出版社,1991年9月。
    16、杨锦蘑:《李万居评传》,台北:人间出版社,1993年11月。
    17、马之辅:《雷震与蒋介百》,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3年11月。
    18、梁肃戎口述,刘凤翰、何智霖访问,何智霖纪录整理:《梁肃戎先生访谈录》,台北:国史馆印行,1995年12月。
    19、刘健清、邓丽兰、刘庆楚:《蒋介石与胡适》,长春:吉林文史,1995年3月。
    20、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
    21、陈正茂编:《左舜生晚期言论集》上,台北:中j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5月。
    22、章清:《殷海光》,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6年。
    23、王中江:《万山不许一溪奔——殷海光评传》,台北:水牛出版社,1997年。
    24、宋文明口述,简明海访问、记录:《宋文明先生访问记录》,收录于简明海:《救亡与启蒙的困境一一殷海光思想转变之研究》附录,台中:东海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97钲
    25、吴国桢口述,(美)裴斐(Nathaniel Peffer),韦慕廷(Martin Wilbur)访问整理,吴修:垣译:《从上海市长到台湾省主席(1946.1953年):吴国桢口述回忆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
    26、汪幸福:《殷海光传》,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27、谢汉儒:《早期台湾民主运动与雷震纪事一一为J力史留见证》,台北:桂冠图书公司,2002 年9月。
    28、周宏涛口述,汪士淳重爨写:《蒋公与我:见证中华民国关键变局》.台北: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9月。
    29、汪幸福:《胡适与<自由中国>》,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
    30、范泓:《风雨前行——雷震的一生》,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31、殷夏君璐等着:《殷海光学记》,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7月。
    32、高玉树口述,吴君莹纪录,林忠胜}爨述:《高玉树回忆录》。台北:前卫出版社,2007年7月。
    l、蒋介石:《民生主义育乐两篇补述》,台北: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编印,1954年8月15日。
    2、马鐾:《关于<自由中国>杂志的问题》,台北:大陆出版社,1960年9月。
    3、李声庭:《到哪里去看民主》,台北:自由太平洋文化事业公司,1965年5月。
    4、蒋匀田:《中国近代史转捩点》.香港:友联出版社,1976年。
    s、张玉r法:《中国现代史》,台北:东华书局.1977年7月。
    6、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香港:中文大学,1979年初版。
    7、国立编译馆编:《中国近现代史》,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9年。
    8、史明:《台湾人四百年史》,圣荷西:蓬莱文化公司,1980年9月。
    9、邵玉铭:《中美关系研究论文集》,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980年10月。
    10、刘心皇编:《当代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与索引》,台北:天视出版社,1981年8月。
    l]、/k'-t--代出版社蝙:《台湾的宪政危机》.台北:八十年代出版社,1983年9月。
    12、蔡宪崇:《锣声若响——台湾岛上的反对党》,台北:作者自印,1983年11月。
    13、许福明:《中国国民党的改造(1950.1952):兼论其对中华民国政治发展的影响》,台北:正中书局出版,1986年10月。
    14、张忠栋:《五论胡适》,台北:允展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5月。
    15、资中筠:《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和发展(1945.1950)》,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年6月。
    16、郑牧心:《台湾议会政治四十年》.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87年10月。
    17、李筱蜂:《台湾民主运动Pq十年》,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87年10月。
    18、彭怀思:《台湾政治变迁40年》,台北:自立晚报社,1987年10月。
    19、周阳山编:《知识分子与中国现代化——知识分子与中国》,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7年。
    20、李敖编:《朱高正论台湾自由》,台北:全能m版社,1987年7月初版,1988年1月二版。
    2l、吴浊流著,钟肇政译:《台湾连翘:台湾的历史见证》,台北:前卫出版社,1988年9月。
    22、李敖编著:《雷震研究》,台北:李敖出版社,1988年5月。
    23、张俊宏:《台湾的危机与转机》,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89年11月。
    24、韦政通:《历史转捩点上的反思》,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9年7月。
    25、夏道平:《我在<自由中国>》,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9年1月。
    26、林毓生:《政治秩序与多元社会——社论思想论丛》,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9年5月初版,1990年9月二刷。
    27、杨逸舟著,张良泽译:《受难者》,台北:前卫出版社,1990年12月。
    28、张忠栋:《胡适·雷震·殷海光——自由主义人物画像》,台北:自立晚报社,1990年12月。
    29、朱养民:《七论反对党》,台北:前卫出版社,]992年2月。
    30、周阳山:《学术与政治的对话——宪政与民主》,台北:正中书局,1992年10月。
    31、张佛泉:《自由与人权》,台北:商务印书馆,1993年。(香港:亚洲出版有限公司,1955年8月)
    32、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许佩贤译:《台湾——分裂国家与民主化》,台北:月旦出版社,1994年7月。
    33、郭仁孚:《<自由中国>半月刊中关于宪政论述的历史分析》,台北:行政院国科会专题研究报告,1994年9月。
    34、陈瑞崇:《<自由中国>半月刊之宪政论述的形成:台湾战后政治论述史自由论述典范的诞生》,中和:承峰印刷公司,1994年12月。
    35、黄嘉树:《国民党在台湾(1945-1988)》,台北:大秦出版社,1994年1月。
    36、萧全政:《台湾新思维——国民主义》,台北:时英出版社,1995年7月。
    37、倪炎元:《东亚威权政体制转型:比较台湾与南韩的民主化历程》,台北:月旦出版社,1995年11月。
    38、薛化元:《<自由中国>与民主宪政——1950年代台湾思想史的一个考察》,台北:稻乡出版社,1996年7月。
    39、龚宜君:《“外来政权”与本土社会——改造后国民党政权社会基础的形成(1950-1969)》,台北:稻乡出版社,1998年6月。
    40、张忠栋:《自由主义人物》,台北:允晨文化出版,1998年6月。
    41、任育德:《雷震与台湾民主宪政的发展》,台北:政治大学历史学系,1999年5月。
    42、彭小妍编:《文艺理论与通俗文化》上,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筹备处,1999年12月。
    43、黎汉基:《殷海光思想研究:由五四到战后台湾,1919-1969》,台北:正中书局,2000年9月。
    44、钱永祥:《纵欲与虚无之上——现代情境里的政治伦理》,台北:联经出版社,2001年12月。
    45、瞿海源、顾忠华、钱永祥主编:《自由主义的发展及问题》,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2月。
    46、孙同文:《从威权政府到民主治理——台湾公共行政理论与实务之变迁》,台北:元照出版社,2003年6月。
    47、杨金荣:《角色与命运——胡适晚年的自由主义困境》,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9月。
    48、何卓恩:《殷海光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5月。
    49、苏瑞锵:《战后台湾组党运动的滥觞——“中国民主党”组党运动》,台北:稻乡出版社, 2005年4月。
    50、章清:《思想之旅:殷海光的生平与志业》,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
    5l、李伶伶、王一心:《日记的胡适——他和影响了那个时代的他们》.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
    52、周呈奇:《战后台湾经济增长思想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l]月。
    53、伺草恩:《<自由中国>与台湾自由主义思潮一一威权体制下的民主考验》,台北:水牛出版社,2008年3月。
    54、佟支:娟:《过程与分析一一媒体与台湾政治民主化(1949-2007)》,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1、Thomas B. Gold著,胡煜嘉译:《从国家与社会的角度观察——台湾奇迹》,台北:洞察出版社,1987年1]月。(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Taiwan Mircle, P.62.)
    2、Carl Cohen著,聂崇信、朱秀贤译:《民主概论》,香港:商务印书馆,1989年8月
    3、Austin Ranney著,胡祖庆译:《政治学》,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0年7月。
    4、(英)约翰·格冒著,1一r海军、刘训练译:《自由主义》,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5、C.Chang, The Third Force in China, New York:Bookman Associates,1952。
    6、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7、Douglas Mendel. The politics of Formssan Nationalism, Berkeley and LosAngel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1
    8、Sartorri·Giovanni.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A Framework for Anylysi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6)
    9、Gray·John, Liberalism, Milton Keynes:Open Press.1986.
    10、Gold·Thomas B, 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Taiwan Miracle, New York:M.E.Sharpe, Inc. 1986
    11、Giovanni·Sartori, The Theory of Democracy Revisited, Catham:Catham House,1987.8.
    12、S. Huntington, The third Wave: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or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1991.
    13、Hu,Fu(胡佛) 1991." Electoral Mechinism and Political Changes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eminar of the Centre for Modern Chinese Studies at Oxford, U.K. Noverber 6.
    14、Hung-Mao Tien, The Great Transition, Political and Social Chang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Hoover Press Publication, Sept,1989.
    15、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Department of State, Taipei, October 7,1960,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58-1960, China,1959-1960, Vol.19 (Washington: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97)
    16、Robinson, James A.1990." The KMT as a Leninist Regime:Prolegomenon to Devolutoionary Leadership Through Institutions ", The Thought and Words, Vol.28, No.3 pp.165-215.
    17、Winkler, Edwin A. (1992) " Taiwan Transition?", Cheung,Tun-jen and Stephan Haggard (1992) "Regime transformation in Taiwan:Theoret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 in Cheng, Tun-jen and Stephan (eds.) Political Changes in Taiwan, London:Lynne Rienner.
    1、魏诚:《<自由中国>半月刊内容演变与政治主张》,台北: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论文,1984年1月。
    2、许:福明:《中国国民党的改造(1950—1952):兼论其对中华民国政治发展的影响》,台北:台湾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硕士论文,1984年6月。
    3、颜淑芳:《<自由中国>半月刊的政党思想》,台北:中国文化大学政研所硕士论文,1989年12月。
    4、苈黼:《“中国民主党”组党运动之研究》,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5年6月。
    5、郭纪周:《1970年代台湾左翼启蒙运动——<夏潮>杂志研究》,台中:东海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95年6月。
    6、郭淑雅:《国族的魅影,自由的天梯——<自由中国>与聂华苓文学》,静宜大学中文系硕士论文,2001年7月。
    7、宋晓飞:《从<自由中国>到中国民主党——20世纪50年代台湾的政治民主运动》,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6月。
    8、徐筱薇:《战后台湾现代主义思潮之出发——以《自由中国》、《文学杂志》为分析场域》,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系硕士论文,2004年6月。
    9、颜安秀:《<自由中国>文学性研究:以“文艺栏”小说为探讨对象》,台北:台北师范学院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5年6月。
    lO、钟髓:《政论杂志与台湾民主化:<自由中国>个案研究》,嘉义:国立中正大学政治学习硕士论文,2005年7月。
    ll、吕怡蓉:《<自由中国>杂志与台湾党外运动发展之研究》,台北: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硕士硕士论文,2006年8月。
    12、苏正沛:《支配与反抗一一<自由中国>事件与<美丽岛>事件之比较》,台北:中山大学中山学术研宄所硕士论文,2006年1月。
    13、陈明通:《威权政体下台湾地方政治精英的流动(1945.1986):省参议会及省议员流动的分析》,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研究所博十论文,1990年12月。
    14、侯作珍:《自由主义传统与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崛起》,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博士论文,2003年1月。
    15、林淇灌:《意识形态·媒介与权力:<自由中国>与50年代台湾政治变迁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学新闻学系博士论文,2003年5月。
    l、司马桑顿:《雷震与<自由中国>半月刊》,《明报月刊》第5卷第12期,1970年12月。
    2、如I:《雷震·胡适·中国民主党——记近代台湾民主运动的一段历史并悼念雷震先生》,《八十年代》第1卷第3期,1979年8月,第87-91页。
    3、傅正主讲:《中国民主运动发展史(二)——台湾部分(1946。1981)座谈会III《自由中国》与中国民主党》,《八十年代》第4卷第1期,台北:八十年代杂志社,1982年2月。
    4、林浊水:《中国民主党组党始末》,《亚洲人》第2卷第5期,1982年4月.第68.80页。
    5、韦磅蝇:《三十多年来知识分子追求自由民主的历程——从<自由中国>、<文星>、<大学杂志>到党外民主运动》,收录中国论坛编辑委员会主编:《台湾地区社会发展与文化变迁》,台北:中国论坛杂志出版,1985年。
    6、钱永祥:《自由主义与政治秩序:对<自由中国>经验之反省》,《纵欲与虚无之上一一现代情境里的政治伦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10月。原载《台湾社会研究季刊》1卷4期,1988年12月,第57-99页。
    7、余英时:《中国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中),《历史月刊》第30期,1990年7月。
    8、林瑞:《自由翱翔的知识分子与边际人》,《中国论坛》第3l卷第l期,1991年1月。
    9、陈仪深:《自由主义的两种类型:<独立评论>与<自由中国>比较》,《中国论坛》第31卷第l期,1991年1月。
    10、薛化元:《张君劢对中国前途看法之研究(1949.1960)》,《法政学报》第l期,1993年7月。
    11、澄社主编:《台湾民主自由的曲折历程——纪念雷震案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2年l]月。
    12、傅正:《<自由中国>的时代意义》.澄社主编:《台湾民主自由的曲折历程》,台北:自立晚报社.1992年I]月。
    13、张溯隹:《台海危机前美国对外岛的政策(1953.1954)》,《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3期下册,1994年6月。
    14、郑明蜊:《当代台湾文艺政策的发展、景;Ⅱ向与检讨》,《台湾政治文学论》,台北:时报出版,1994年7月。
    15、薛化元:《<自由中国>杂志自由民主理念的考察》,《台湾史研究》2卷1期,1995年6月,第127.160页。
    16、薛化元:《<自由中国>“反对党”主张的历史考察》,《台湾风物》第45卷第4期,1995年12月,第9-45页。
    17、薛化元:《从“反共拥蒋”挂帅到人权意识的抬头一一《自由中国》与执政党当局互动关系的一个历史考察》。《法政学报》第5期.1996年1月.第43.66页。
    18、毛知砺:《台湾戒严初期民主政论的初探(1949.1960)一一以雷震与<自由巾国>半月刊为例》.《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13期,1996年4月,第107.133页。
    19、薛化元:《<自由中国>民主宪政史料的历史意义》,《台湾史料研究》第8卷,台北:财团法人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1996年8月,第123.124页。
    20、薛化元:《台湾自由主义思想的历史考察(1949-60):以反对党问题为中心》,《思与言》第34卷第3期,1996年9月,第241.286页。
    2l、张忠栋:《夏道平与殷海光——<自由中国>的两只健笔》(上下),《当代》第121、122期,1997年9、10月。
    22、薛化元:《台湾自由主义对国家定位思考的历史探讨——以雷震及<自由中国>为例》,《台湾风物》第48卷1期,1998年3月,第41.61页。
    23、应凤凰:《<自由中国><文友通讯>作家群与五十年代台湾文学史》,《文学台湾》第26期,1998年4月夏季号。
    24、薛化元:《战后台湾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互动的一个考察——以雷震及<自由中国>的国家定位为中心》,《当代》第141期,1999年5月。
    25、任育德:《1950年代雷震宪政思想的发展——以“中央政体”与“反对党”为例》,《思与言》第37卷第1期,1999年3月,第97.139页。
    26、任育德:《1960年中国民主党创立宣言之初探》,《台湾风物》第49卷第2期,1999年6月,第9-45页。
    27、朱双一:《<自由中国>与台湾自由人文主义文学脉流》,何寄澎主编:《文化·认同·社会变迁:战后五十年台湾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出版,2000年,第75—106页。
    28、陈芳明:《反共文学的形成与其发展》,《联合文学》第17卷第7期,2001年5月。
    29、苏椭:《救亡与启蒙的辩证——1950年代雷震与国民党当局分合关系之探讨》,《彰中学报》第23期,彰化高中,2002年4月,第193.218页。
    30、江宜桦:《台湾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与困境》,瞿海源顾忠华钱永祥主编:《自由主义的发展及问题》,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2月。
    3l、小山三郎:《<自由巾国>知识分子的政治与文学——对於台湾现代文学的一个视点》,《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2003年,第36期。
    32、张羽:《五十年代的台湾文学研究——以台湾杂志<自由中国>系统为分析场域》,黄万华主编:《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华文文学》,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9月,第702—712页。
    33、苏瑞锵:《傅正与1950年代台湾民主运动一一以“<自由中国》半月刊”和“中国民主党组党运动”为中心》,胡健国主编:《20世纪台湾民主发展:第七届中华民国史专题论文集》,台北:国史馆,2004年l]月,第263.317页。
    34、薛化元、杨秀菁:《强人威权体制的建构与转变(1949.1992)》,李永炽、张炎宪、薛化元主编:《人权理论与历史论文集》,台北:国史馆,2004年l]月。
    35、苏瑞锵:《战后台湾历史发展“动因”与“脉络”的再思考——以“中国民主党”组党运动为中心》,现代学术研究基金会:《现代学术研究(专刊13)——战后台湾历史省思》,台北:现代学术研究基金会,2004年12月,第89.111页。
    36、苏瑚锵:《从“拥蒋”到“批蒋”——雷震自由精神之形成、暂抑与再现》,《尹章义敦授怀念纪年论文集》(出版中)。
    37、陈瑞崇:《以人为本的政治论述:以<自由中国>半月刊为例》.《论政治教育:摆荡于人与公民之间》,台北:时英出版社,2004年8月。
    38、吴(?)认:《自由的两个概念:战前台湾民族运动与战后<自由中国>集团政治论述中关于“自由”理念的初步比较》,殷海光基金会主编:《自由主义与新世纪台湾》,台北:允晨文化,2007年7月,第55-105页。
    39、王仲:《1950年代台湾自由主义者政治理念——以<自由中国>杂志为例》,《华东理工火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2008年9月.第81一84页转99页。
    40、江灿腾、陈正茂:《五O年代台湾组党运动之重挫:记胎死腹中的中国民主党》,北台湾科技学院通识学报》,2008年第4期,第107.124页。
    4l、刘业|伟:《台湾<自由中国>杂志研究》,《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第32卷第2期,2006年2月。
    42、周呈奇:《<自由中国>的经济思想》,《华人前瞻研究》第3卷第1期.2007年5月,第23-27页。
    43、何卓思:《“国权”与“人权”:<自由中国>半月刊的论述演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9年第2期.第14-20页。
    44、何卓思:《教育政党化与<自由中国>对公共空间的诉求》,财团法人纪念殷海光先生学术基金会主办:《追求自由的公共空间:以《自由中国》为中心》学术研讨会,2009年8月.第3343页。
    45、潘光哲:《形塑“党国体制”与“民主经验”的记忆文化——以<自南中国>为例》,台湾教授协会编:《中华民国流亡台湾60年暨战后台湾国际处境》,台北:前卫出版杜,2010年4月,第601.660页。
    46、陈红民:《关于胡适研究的新史料》(会议论文草稿),录于《胡适的学术与思想囤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4月。
    47、陈红民:《差异何其大》,《近代史研究》第2期.2011年4月。
    48、爵-吡元:《1950年代台湾自由主义的展开:以<自由中国>为中心》http://www.mcu.edu.tw/department/genedu/2echelon/92report/a03/0807_03.htm。 http://huanggua.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32336&Key=0&PostID=1537307 l&idWriter=0
    49、谈火生:《雷震因<自由中国》蒙冤入狱始末》,《各界》2008年第8期。
    50、《蒋介石斥新西兰提案鼓吹台独》新华澳报.华夏经纬网,2003年10月24日。
    5l、张:殿:《看见<自由中国>及其他——<自由中国>全二十三卷总目录暨索引出版》.《联合报》第4l版,2000年8月28日,
    52、汪士淳:《雷震与<自由中国>为台湾冤属40年》,《联合报》第8版.2000年9月4目。
    53、瞿海源、平路、南南方朔:《瞿海源、平路、南方朔对谈——自由主义往哪里去?》,《中 国时报》1993年11月10.12日。
    s4、苈:瑞锵:《<自由中国>》,国史馆:“国家历史资料库——战后台湾的发展”专题:“民主运动的萌芽与挫折”词条。
    55、秦孝仪:《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http://www.chungcheng.org.tw/thought/default.htm。
    1、《民主评论》
    2、《自由人》
    3、《祖国周刊》
    4、《民主潮》
    5、《国魂》
    6、《民主中国》复刊
    7、《新新闻周刊》
    8、《中国宪兵》
    9、《联合文学》
    10、《思与言》
    11、《台湾社会研究季刊》
    12、《台湾风物》
    13、《台湾史研究》
    14、《文艺创作》
    15、《新青年》
    16、《当代》
    17、《八十年代》
    18、《中国论坛
    1、上海《时事新报》
    2、《台湾时报》
    3、《青年战士报》
    4、《中华日报》
    5、《中国邮报》
    6、香港《工商日报》
    7、《香港时报》
    8、《星岛日报》
    9、The New York Time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