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2003-2010中国数字付费电视频道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1世纪是一个数字世界,用尼葛洛庞帝的话来说:这是一个“比特时代”从全球范围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在信息技术革新的基础上,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各种新媒介不断涌现并日益发展壮大。这不仅带来了全新的传播理念和模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对诸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构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威胁。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的态势下,电视产业必须要加快自身的发展步伐,它的改革创新已是势在必行。危机四伏的中国传统的电视业必须获得属于自己的新特征,以应对新旧媒体的挑战。
     在新世纪,数字化成为我国广电产业改革发展的关键词。数字化是电视发展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技术革命,它将传统电视媒体的功能与新兴的数字技术融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崭新且庞大的数字电视产业。数字电视产业是当今世界广电产业的发展潮流,是全球电视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近两年,以北美、欧洲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由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的过渡中,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并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基于我国广播电视数字化的平台之上,数字付费电视频道伴随着我国数字电视推广应运而生。数字付费电视频道是一种新兴的内容提供服务,是一种专业化的电视频道,是一种先进的节目形式,是电视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的广播影视产业的做大做强离不开数字付费电视频道,它对我国的电视产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我国传统电视媒体一直依赖广告这一单一的盈利模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广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数字付费电视频道,致力于以向广大用户收取节目收视费为主要的盈利方式,有助于中国电视行业寻求新的盈利增长点,构建均衡型的赢利模式,这有利于我国电视产业的发展。其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的细化,人民群众的收视需求不仅大大提高,而且更为多元化,甚至有人说我国的电视消费者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状态。数字付费电视频道通过对用户细分,作为一种分众化、甚至小众化的专业频道,可以提供更加专业、个性、精彩、丰富的节目,更好的满足我国电视观众的上述电视消费需求。再次,数字付费电视频道依靠内容盈利,凸显了内容价值,使得电视从业者能够把更多的精力从广告中转回到节目内容上,有利于整体上提高我国电视节目的质量水平,有利于我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建设,有利于提高我国电视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最后,从发展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的角度来看,数字付费电视频道作为有线数字电视产业的主要增值业务之一,对于我国有线数字电视产业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数字付费电视作为新兴内容产业和一种高端产业,也有利于全面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从而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本文的构建主要依据以下理论:竞争优势是一个企业或者一个行业、产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得成功的关键。竞争优势来自于哪项生产经营活动呢?答案就是价值链,即: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价值创造活动并非是某一项具体活动,而是一系列产生价值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形成的行为链条。价值链理论认为一个产业的优势来自于该产业某些特定环节的优势,只要抓住了这些关键环节,也就抓住了整个价值链。这些关键环节就是产业的战略环节。战略环节决定了产业经营的成败和效益。
     本文谋篇布局主要依据以下的思路:导论提出中国数字付费频道发展的问题,介绍产业价值链的相关理论。第一章明确了数字付费频道的相关概念,介绍了数字付费频道产生发展的两个背景。第二章介绍了中国以及西方发达国家付费频道的发展概括,分析了中国数字付费频道的产业价值链的构成,并提出内容建设和内容营销两个环节是中国数字付费电视产业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从而引出以下两章的分析。在分析之前,又对中国数字付费频道发展的政策软环境进行介绍并提出建议,还研究了中国数字付费频道的用户,分析其特征并提出数字付费频道无论内容生产还是市场营销都要以“用户为中心”。第三章对中国数字付费频道产业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之一——内容生产环节进行分析;第四章对另一个战略环节——市场营销环节进行分析,并对收视费之外其他盈利方式进行了探讨。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小结,阐明了主要结论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本文除导论和结语部分外,主体分为四章,下面是各部分的内容提要:
     导论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不断涌现并发展壮大,日益威胁电视等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的竞争,中国电视开始了数字化的转换。基于数字电视的平台,数字付费频道这一分众化、小众化的专业频道应运而生。但其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而提出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是大众传播理论、电视理论以及传媒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益的补充;同时,本文在中国数字付费频道的实践方面,对于促进其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导论中还对国内外前人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介绍了产业价值链的相关理论,以及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相关概念与发展背景。首先,对数字付费电视频道及其相关概念做出界定。先后阐述了数字电视的概念、特点、分类、标准、发展意义;有线数字电视的概念、发展历程、业务类型: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概念、特点、发展意义,并对免费电视与付费电视、数字付费频道与传统免费频道两对概念进行了区分。其次,介绍了中国数字付费频道产生和发展的技术背景,即我国有线电视数字化的历程。介绍了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数字电视的发展历程,中国广播电视的数字化选择以有线电视作为突破口和切入点的现实依据,接下来论述了中国有线电视数字化的意义、发展战略、发展之初的探索、发展进程以及三大推广模式并做了评价,提出整体转换是我国有线电视数字化的必由之路,要因地制宜的推进。最后,介绍了中国数字付费频道产生的产业背景,即我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历程。包括:频道专业化是电视媒体的必然发展趋势;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发展初期的探索;数字付费频道是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以及中国电视专业频道的类型划分。中国电视媒体盈利模式变革方面的内容包括:中国电视产业传统的盈利模式;以广告为主的电视经营模式的局限性以及数字付费电视带来了电视盈利模式的变革。
     第二章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产生与发展。首先,对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英国和日本三个国家的付费电视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介绍。其次,介绍了中国数字付费频道发展的实际情况(包括兴起、现状、竞争环境)和遇到的问题(包括数字电视用户数量少、内容瓶颈、营销环节薄弱、观众免费看电视的传统收视习惯)。再次,分析了中国数字付费频道产业价值链的构成及各环节的具体任务,提出内容建设和内容营销两个环节是我国数字付费电视产业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必须抓好这两个“战略环节”的建设,以确立整个数字付费电视产业的竞争优势。接下来,对中国数字付费频道发展的政策软环境进行介绍和分析,政府在我国数字付费电视产业价值链发挥着监督和管理的作用,主导着数字付费频道的发展方向。目前,国家广电总局等相关管理部门对数字付费频道的规制主要靠政策,已经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规章,但是还存在着一些弊端和空白。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数字付费频道的政府规制,注重规制法律框架的构建,并在广告、内容、资金准入、减免费用、传输渠道等诸方面出台更为宽松的、扶植性的政策,为数字付费频道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最后,对中国数字付费频道的用户环节进行了分析。只有提供基于用户需要的节目内容、营销策略和服务,吸引用户购买,数字付费频道的价值才能得到实现。提出数字付费频道使得电视观众发生了从“受众”到“用户”的嬗变,用户成为数字付费频道的价值起点,因而要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并通过对数字付费频道潜在用户的分析,得出了中国付费电视用户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中国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内容建设——以《CHC家庭影院》频道为例。节目内容生产环节是中国数字付费频道产业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之一。首先,综合分析了付费频道遭遇内容瓶颈的原因,包括体制制约、投入不足、政策限制等因素。数字付费频道以向用户收取收视费为主要盈利方式,彰显了内容的价值,内容真正成为可以赚取利润的产品。提出内容对数字付费频道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内容成为其立身之本。其次,作为数字付费频道的生产方,必须下大力气进行付费频道的内容建设。在内容建设方面,要打造精彩专业的频道节目内容,提出准确为频道进行市场定位,对原有节目资源的二次开发,打造独家、原创核心内容,深入推进电视体制改革、促进节目内容市场繁荣,利用多种有效渠道更多的筹措资金等方式。再次,随着市场进入“品牌时代”,数字付费频道品牌的塑造和传播也是必不可少的。提出在目前数字付费频道的市场培育阶段,在努力打造内容优势的同时,高度重视和培育数字付费频道的优良、独有、强势品牌。并从树立品牌意识、塑造品牌、品牌延伸和传播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最后,以《CHC家庭影院》为案例,从频道定位、节目编排、原创节目、电影类节目资源、品牌策略等几方面,较为全面的对其内容生产与品牌建立进行了分析。
     第四章中国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营销策略。营销环节是中国数字付费频道产业价值链上的又一个“战略环节”。首先,对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进行了介绍。现阶段,数字付费频道是有线数字电视平台提供的增值业务之一,各地的有线电视网络公司作为数字付费频道的网络运营商,是开展其市场营销的主体。要增强营销观念,建立营销队伍,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其次,提出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4C与4P策略相结合的营销组合策略。在产品组合策略上,通过单选频道、节目包、资费套餐等不同的产品组合和销售形式来最大化的满足用户不同的购买需求;在价格策略上,从成本、竞争和需求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数字付费频道的情况,提出低价的基本策略;在渠道策略上,提出既要重视现有的自有营业厅的销售,又要广开渠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广泛合作的策略;在促销策略上,提出要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渠道,并充分利用免费试看、价格折扣、赠送礼品、举办各种促销活动等方式。最后,作为数字内容提供服务的数字付费频道,在渠道日益过剩、内容越来越紧缺的时代,必将拥有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发展数字付费频道需要把眼光放宽。提出在收视费盈利模式之外,数字付费频道还可以积极探索其他的盈利方式。包括播出商业广告、进行多元化的产业经营、多种渠道传输和播出等。另外,对“付费”方式的进一步探讨,应该将部分开路免费频道转变为付费经营。
     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小结,提出本文的主要结论:
     1.数字付费频道是一种分众化、小众化的电视专业频道,是一种数字内容提供服务
     2.政府应放宽对数字付费频道的管制,并积极出台扶持性政策
     3.坚持“内容为王”,加强数字付费频道的内容建设
     4.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4C与4P相结合的数字付费频道营销组合
     5.积极探索收视费之外的盈利新模式
     本文的创新之处:
     1.以中国新兴的数字付费频道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博士论文,本文尚属首次。本文认为数字付费频道是一种数字内容提供服务,属于高端的数字内容产业,在渠道过剩、内容紧缺的当代,拥有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从产业价值链的视角,首次对数字付费频道产业价值链的内容生产和市场营销两个“战略环节”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对中国数字付费电视产业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发展建议。
     3.本文首次以《CHC家庭影院》频道为案例,对其内容生产与品牌建立的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
The 21st century is a digital world, with Negroponte's words:this is a "bit time". Globally, along with the continuous renewal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specially digital technology, on the basi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various new media represented by the Internet and mobile phone emerge constantly and grow stronger. This not only brought a completely new propagation idea and mode, changed our way of life, but also constituted the huge impact and threat to the traditional media, such as newspaper, magazine, radio and television. In face of the unprecedented fierce competition situation, television industry must speed up its own pace of development, and its reform and innovation is already imperative. Traditional Chinese television is in Crisis. To cope with the challenge of old and new media, it must obtain new features which belong to its own.
     In the new century, digitization becomes the key words of Chinese broadcasting industry reform and development. Digitization is a great technology revolution which has landmark significance in television history. It combines traditional TV media and digital technology to form a new and large digital television industry. In today's world, digital television industry is the trend of broadcast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the inevitable direction of global TV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he past two years, developed countries represented by North America, Europe, has acquired preliminary achievements and accumulated some precious experience in the transition of analog TV to digital TV. On the Base of radio and TV digitalization platform, digital pay TV channel born with the operation of digital TV. Digital pay TV channel is a new service of content providing, a professional TV channel, an advanced programming form, an inevitable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elevision and also a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 in China's radio and TV industry. Without digital pay TV channel, China's radio, film and television industry can't become bigger and stronger, and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country's televis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Firstly,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TV media always rely on a single profit model "advertising", which largely restricted the broadcasting indust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igital pay TV channel, which takes program subscriptions as the main earnings way, helps Chinese TV industry to seek new profit growth point and construct the equilibrium profit model. it is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V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Second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the refinement of social labor division, people's viewing needs not only improved greatly, but also diverse more. Even someone says, Chinese TV consumers display a "fragmentation" state. After user divided, as a kind of focus and even niche professional TV channel, digital pay TV channel can provide more professional, personalized, wonderful and abundant content and satisfy the TV audience demand better. Thirdly, because digital pay TV channel relies on content, the content value is highlighted. It makes TV practitioners pay more attention to content rather than advertising. It is helpful for China to enhanc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V programs, to construct specialized TV channel, to improve our overall strength and competitiveness. Finally, from the point of Chinese digital televis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digital pay TV channel as one of the main value-added services of cable digital TV industry,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able digital TV industry's in the future. Furthermore, digital pay TV as a new content industry and high-end industry, is also beneficial to upgrade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 realize the leaping development.
     This paper mainly bases on the following theory. Competitive advantage is the key to success of enterprise or industry in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Which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activity does Competitive advantage come from? The answer is value chain, namely:the enterprise's competitive advantage comes from the behavior chain formed by a series of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activities, not a certain specific activity. Value chain theory is that an industry advantage comes from the advantage of certain segments. If you hold the key links, you take the whole value chain. These key links is industrial "strategic link". Strategic link determines the success and benefit of the business.
     This paper's layout mainly base on the following ideas:introduction puts forward the probl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pay channel and introduces the related theory of industry value chain. The first chapter explains related concepts of digital pay TV channel and introduces the two background of digital pay channel. The second chapter presents development of pay channel in our country and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analyzes the current digital pay channel industry value chain, and puts forward that content construction and content sale are the key links of Chinese digital pay TV industry value chain, then draws out following two chapters of analysis. Before analysis, policies as soft environment are introduced and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Also users are studied and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 then the idea of "user as the center" is put forward whatever in content production or marketing. The third chapter analyses content production, one of the key links of Chinese digital pay channel industry value chain.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ses the other strategic link-marketing links, and discusses other profit mode besides subscriptions. Epilogue part generalizes the subtotal, expounds the main conclusion and further research problems.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besides introduction and epilogue. Summary of each part is following:
     In introduc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 media represented by the Internet constantly emerge and grow stronger and bring growing threat to traditional media television, etc. Facing the new media's competition, our television began the digital conversion. Based on digital TV platform, digital pay channel arises at the historic moment. But its development is not easy,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main problems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is study has certain theoretical meaning.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and beneficial supplement to the mass media theory, television theory and economic theory. Meanwhile, in practice of Chinese digital pay channel, it also has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urthermore, previous studies of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ndustry value chain theory, research ideas and methods a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Chapter 1 "Related Concepts and Background of Chinese Digital Pay TV Channel". First of all, digital pay TV and its relevant concepts are defined. Successively, it elaborates the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classification, standards, development significance of digital television; the concept, development course, business types of cable digital TV, concept, the characteristic, the development significance of digital pay TV channe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f pay TV and free TV, between digital pay channel and traditional free channel. Second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echnical background of Chinese digital pay channel, namely Chinese Catv digitization process. It introduces digital TV development course in the world's major countries and regions as well as China, the realistic basis of taking cable television as Chinese broadcasting and TV digitalization as breach and breakthrough. Then it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Catv digitization, strategy, early exploration, development process, three extending mode and evaluation. Then it puts forward the whole conversion is Catv digitization way, which should be push forward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Final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industry background of Chinese digital pay channel, namely Chinese TV channel specialization course. It includes: channel specialization is trend of TV media; Our TV channel specialization development initial probe; Digital pay TV channel is advanced stage of channel specialization. China's TV professional channel types are classified. The content of TV profit-making mode reform includes:Chinese traditional TV industry profit pattern; shortcomings of advertising business model, profit model transformation brought out by digital pay TV.
     Chapter 2 "Digital Pay TV Channel's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Firstly, pay TV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mainly 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and Japan three countries is introduced. Secondly,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including rise, present situation, competing environment) and problems (including digital TV user quantity, content bottlenecks, marketing weak, audience traditional viewing habits) of Chinese digital pay channels are introduced. Thirdly, it analyzes the composition and various links of industry value chain and, and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 links are content construction and content sale. We must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wo "strategic links" to establish the whole industry competitive advantage. Next, it analyses policies as soft environment introduction. Government in China digital pay TV industry value chain plays the role of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leading the direction of digital pay channel development. At present,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radio, and other related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s regulate mainly by policy. Although they have introduced some new policies, there are still some disadvantages and blank. Therefore, we should further perfect government regulation,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legal framework, and issue more loose and foster policy in advertising, content, capital access, reducing costs, transmission channels to create more advantageous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Finally, TV users are analyzed. When users buy the channel thought providing program content based on the needs of user, marketing and service, the value of digital pay channel can be realized. It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the change from the "audience" to "user", the change of user becoming the value's starting point, and establishing the core concept of "user as the center". And by the analysis of potential users, the author foun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pay TV users.
     Chapter 3 "Chinese digital pay TV channel's content construction——CHC home theater channel for example". The contents production link is one of the "strategic link" in Chinese digital pay channel industry value chain. Firstly, it analyzes reasons of pay channel encountering content bottleneck, including system constraint, insufficient input, policy limitation. Taking subscriptions as main earnings, digital pay channel reveals the content of value. Content truly becomes products which can earn profit. It puts forward content has special meaning and value, content becomes the core of success. Secondly, producer must produce content Vigorously. In content construction, to create splendid professional content, we must have accurate market positioning, make good use of the original program resource, create the sole and original core content, advance TV system reform, promote program market prosperity, use various effective ways for financing. Again, as the market into "brand era", brand shaping and spreading of digital pay channel is also essential. At market growth stage, at the same time of creating content advantage,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cultivate fine, unique and strong brand. And establishing the brand consciousness, building brand, extending and spreading of brand 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Finally, with "CHC " as an example, from aspects of channel positioning, programming, original shows, program resources, brand strategy, comprehensive analysis is conducted in content production and brand building.
     Chapter 4 "Marketing Strategy of Chinese Digital Pay TV Channel". Marketing link is the other "strategic link". Firstly, basic theory of marketing is introduced. At present, digital pay TV channel is one of the value-added businesses provided by digital cable TV network, cable TV network company is operator and marketing subject. We must strengthen the marketing concept, establish the marketing team, set up the service consciousness and improve service level. Secondly, they should set up 4ps strategy which put user as the center. In the product portfolio strategy, they should have different sales forms including single channel, program package, preferential package and so on to meet user's different buying demand. In price strategy, it analyzes cost, competition and needs three aspects and low price is proposed. In channel strategy, they need to not only emphasize on existing self-owned hall sales but also make full use of social resources to expand channel. In promotion strategy, they need to build all-round, three-dimensional publicity, make full use various promotion means such as free, price discount, gifts, holding activities. Finally, as digital content provide service, in the era of channel increasingly surplus, content shorting more and more, it will possess extremely broad space for development. Digital pay channels need to broaden their eyesight. And besides subscriptions, digital pay channel can also actively explore other profit mode, including advertising, industry management, various channels transmission and etc. In addition, "payment" deserves the further discussion. Some free channels can change into paying operation.
     Epilogue part generalizes the subtotal.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ain conclusion:
     1. Digital pay channel is a focus, niche professional TV channel. Also it is a kind of digital content providing service.
     2. The government should relax the regulation to digital pay channel, and published supported policy actively.
     3. Adhere to the "content is king",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pay channel content.
     4. With "user as the center", establishing the 4C combining with the 4P digital pay channel marketing strategy.
     5. Actively exploring new e profit pattern besides subscriptions.
     Major innovations of this paper are:
     1. It is the first time for a doctoral thesis to take the new emerging digital pay TV channel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digital pay TV channel is a kind of digital content providing service, which belongs to the high-end digital content industry. And in the time of channel surplus, content of shortage, it must have an extremely wide development space.
     2.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the view of value chain industry, this paper studies and analyzes content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the two "strategic link" of digital pay channel industry value chain and proposed certai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to the Chinese digital pay TV industry.
     3. For the first time, this paper takes CHC family cinema channel as an example to make a relatively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on content production and brand building.
引文
尹明:《中国传媒产业政府规制改革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7期,第53页。
    ②崔保国主编:《2004-2005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总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电子版网址http://wenku.baidu.com/view/20df9b116c175f0e7cd13757.html。
    ①刘雪颖: 《从媒介形态的嬗变看数字电视现状和发展》, 《当代传播》,2003年05期,第89页。
    ①王明轩著:《即将消亡的电视——网络化与互动视频时代的到来》,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页。
    ②郭鉴:《媒体汇流下的数字电视产业内涵与定位》,《新闻界》,2009年第1期,第140页。
    ①徐昌波:《中国数字电视发展:盘点2004和展望2005》,载崔保国主编《2004-2005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34页。
    ①黄升民、周艳、宋红梅编著:《数字电视产业经营与商业模式》,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版。
    ②黄升民著:《数字化时代的中国广电媒体》,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③杨继红著:《新媒体融合与数字电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①陆地著: 《中国电视产业启示录》,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②赵子忠著:《内容产业论——数字新媒体的核心》,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③赵子忠、王伟著:《中国影视投融资的产业透视》,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④李岚著:《电视产业价值链——理论与个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⑤彭吉象主编:《数字技术时代的中国电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⑥王明轩著:《即将消亡的电视——网络化与互动视频时代的到来》,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⑦熊澄宇编选:《新媒介与创新思维》,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①张海潮著:《眼球为王——中国电视的数字化产业化生存》,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②刘靖一著: 《应对媒介融合新环境下的电视节目营销》,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③周艳著:《中国数字电视产业政策的形成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④李思屈著:《数字娱乐产业》,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⑤肖弦弈、杨成著:《手机电视产业融合的移动革命》,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
    ⑥范以锦、董天策著:《数字化时代的传媒产业》,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⑦吕学武、范周主编:《文化创意产业前沿》系列,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分别为2007、2008年版。
    ⑧彭兰主编:《中国新媒体传播学研究前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⑨黄升民、王兰柱、罗贵生主编: 《中国数字电视报告(上下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①黄升民、周艳、王薇主编:《中国数字电视市场报告2009》,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9年版。
    ②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陈洪海:《付费电视的运营模式探析——江苏“靓状”频道个案研究》,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2006年。
    ③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彭培成:《数字电视付费频道节目运作研究》,新闻学专业,2009年。
    ④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杨慧:《三网融合背景下中国数字付费电视发展策略研究》,新闻学专业,2010年。
    ⑤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刘茜:《论我国有线数字付费频道的品牌化生存》,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2007年。
    ①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张兴:《付费电视的商务模式研究》,工商管理专业,2007年。
    ②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丛容:《从“青岛模式”分析中国数字付费电视推广策略》,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2006年。
    ③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杨文娟:《数字化趋势下的付费频道发展策略》,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2008年。
    ④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于宁:《我国电视专业频道的营销模式研究》,企业管理专业,2005年。
    ⑤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韩丽妹:《我国数字付费电视发展困境及其策略探析》,新闻学专业,2006年。
    ①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李莉:《我国数字付费电视发展现状的思考》,新闻学专业,2006年。
    ②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沈小洁:《中国付费电影频道产品开发研究》,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2009年。
    ③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杨国轶:《中国数字付费电视发展策略研究》,传播学专业,2006年。
    ④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陈敏利:《中国数字付费电视发展探析》,新闻学专业,2005年。
    ⑤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杜家胜:《我国数字付费频道营销策略研究》,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09年。
    ①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杨凡:《中国数字付费电视营销策略研究》,新闻学专业,2006年。
    ②孙玉胜:《电视盈利模式的错位——频道专业化与付费电视》,《现代传播》,2002年第2期(总第115期)。
    ③黄升民:《比较传统电视和收费电视的商业模式》,《传媒观察》,2004年第7期。
    ④蔡恒平:《付费频道的N个关键词》,《中国数字电视》,2006年3月号总第20期。
    ⑤杨继红:《数字付费频道:不因专业而排他》,《中国数字电视》,2005年10月号第17期。
    ⑥吴信训:《中国付费数字电视经营的难题及对策探讨》, 《电视研究》,2003年第11期。
    ⑦王文静:《付费电视:2007的亮点与困境》,《中国数字电视》,2008年1月号(总第41期)
    ①俞凡:《中国数字付费电视发展道路浅析》,《新闻界》,2010年第1期。
    ②王永亮、吴晓晶:《HBO的成功对我国付费电视的启示》,《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第3期。
    ③罗霆:《从美国有线电视业看专业频道的运营》,《现代传播》,2002年第5期。
    ④熊忠辉: 《双链融合:付费电视发展的动力机制》, 《视听界》,2005年05期。
    ⑤谭小筠:《付费频道成长期的思考》,《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7期。
    ⑥吴瑞生、杨涌彬: 《后“整转”时代:数字付费电视的瓶颈与出路》,《现代电视技术》,2009年第6期。
    ⑦孟祥飙:《没有品牌的品牌营销——略探数字付费频道之品牌营销》,《广播电视信息》,2009年第11期。
    ⑧熊静:《付费电视的价格策略》,《新闻爱好者》,2007年第3期。
    ①陈相雨、李桂芹:《数字付费电视推广的USP发展模式》,《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05期。
    ②何公明:《4种商业模式:解构付费电视七年之痒》,《中国数字电视》,2010年06月号总第67期。
    ③[英]艾伦·格里菲思著,罗伟兰译:《数字电视战略:商业挑战与机遇》,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④[美]约瑟夫·斯特劳巴哈、罗伯特·拉罗斯著,熊澄宇等译:《今日媒介: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⑤[美]罗杰·费德勒著,明安香译:《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⑤,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⑥[美]托马斯·鲍德温、史蒂文森·麦克沃依、查尔斯·斯坦菲尔德著,龙耕、官希明译:《大汇流:整合媒介信息与传播》,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①[美]达西·格巴哥著,罗晓军、顾洪文、白亮译: 《数字电视内容与经济分析》,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版。
    ②[美]托马斯P·索斯威克著,吴贤纶译:《走向信息网络社会:美国有线电视50年》,北京:中国广播信息出版社,2000年版。
    ③[美]约翰·帕夫利克著,周勇、张平锋、景刚译:《新媒体技术:文化和商业前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④[美]苏珊·泰勒·伊斯特曼、道格拉斯·A.弗格森著,谢新洲译: 《电子媒介节目设计与运营:战略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⑤[美]赫南·加尔伯瑞著,罗晓军等译:《数字电视与制度变迁:美国与英国的数字电视转换之路》,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版。
    ⑥[美]詹姆斯·沃克著,陆地、赵丽颖译:《美国广播电视产业》,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余光胜:《企业竞争优势根源的理论演进》,《经济管理》,2002年第20期,第10页。
    ②何慕:《金融危机环境下实体经济突围的营销思考》,《现代营销》(学苑版),2009年第4期,第81页。
    ①钟庭军、张晔:《产业集聚、产业链及在西部产业发展中的运用》,《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第58-62页。
    ②喻国明:《未来传播市场:何以争锋——当代中国媒介经营模式解析》,《新闻实践》,2004年03期,第4页。
    ①陈晓曼:《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基于价值链角度的探讨》,《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年10月第19期(总第221期),第27页。
    ①刘雪颖: 《从媒介形态的嬗变看数字电视现状和发展》, 《当代传播》,2003年05期,第89页。
    ②冯广超:《数字新媒体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7页。
    ①闵大洪:《数字传媒概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2页。
    ②宫承波:《新媒体概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77页。
    ③马俊哲:《举步维艰的数字电视》,《中国新通信》,2005年09期,第13页。
    ①李育林:《浅析数字电视》,《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8年第10期,第30页。
    ②王鹏:《浅谈数字电视的平台建设》,《西部广播电视》,2005年第4期,第12页。
    ①刘燕:《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数字电视产业》,《传媒观察》,2007年第10期,第12页。
    ①[英]格里菲思:《数字电视战略——商业挑战与机遇》,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3页。
    ①李阳、盛或:《浅谈数字付费频道现状》,《新闻传播》,2009年第9期,第20页。
    ①龚翱、蒋婷婷:《数字电视产业:待开发的宝藏》, 《证券时报》,2007年11月14日。
    ②黄顺芳:《英、日、美位居全球数字电视普及率前三甲》,搜狐IT,2007年3月29日,http://it.sohu.com/20070329/n249058455.shtml.
    ③周逸:《英国数字电视普及93%计划2012年完成》,赛迪网,2010年10月27日,http://miit.ccidnet.com/art/32593/20101027/22256091.html.
    ④英宁:《全球数字电视市场未来几年保持强劲增长态势》,eNet硅谷动力,2008年5月16日http://www.enet.com.cn/enews/.
    ①赵唯惟:《数字电视付费频道运营模式探讨》,《现代视听》,2008年第3期,第12页。
    ②黄升民:《2004:中国数字电视在博弈中前行》,《电视技术》,2004年第6期(总第264期),第4页。
    ①黄勇:《加快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和信息化发展步伐》,《沈阳日报》,2008年4月21日,第A08版。
    ①李倩:《数字电视情况通报制约因素亟待突破》,《中国电子报》,2004年8月19日。
    ②黄勇:《加快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和信息化发展步伐》,《沈阳日报》,2008年4月21日,第A08版。
    ③邓永红:《地面数字电视发展概况》,《中国多媒体视讯》,2005年第4期,第35页。
    王霞、王倩、许静凯:《杭州数字电视“领跑”全国(热点连线)》,《人民口报》,2005年12月20日,第8版。
    ①廖银洁、许露露:《佛山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通过验收组验收》,《广州日报》,2010年12月30日,第A21版。
    ①黄勇: 《加快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和信息化发展步伐》, 《沈阳日报》,2008年4月21日,第A08版。
    ②黄升民:《中国有线数字电视发展趋势展望》,《山东视听艺术》,2006年第7期,第9页。
    ①刘燕:《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困境及对策探讨》,《传媒观察》,2007年第11期,第33页。
    ②韩建中:《我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现状及问题》,《现代视听》,2009年第8期,第61页。
    ③彭吉象:《机遇与挑战——电视专业化频道的营销策略》,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
    ①周伟成、周叶飞:《频道专业化:回顾、现状及展望》,《现代传播》,2002年第2期,第52页。
    ②周伟成、周叶飞:《频道专业化:回顾、现状及展望》,《现代传播》,2002年第2期,第52页。
    ①朱俊:《论中国电视频道的专业化发展》,《商业时代》,2007年第3期,第102页。
    ②孙玉胜: 《电视盈利模式的错位——频道专业化与付费电视》,《现代传播》,2002年第2期(总第115期),第2页。
    ①赵路平:《我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困境——以“阳光卫视”为例》,《新闻界》,2005第1期,第39页。
    ①孙玉胜: 《电视盈利模式的错位——频道专业化与付费电视》,《现代传播》,2002年第2期(总第115期),第2页。
    ②张三非:《电视广告去年收入676亿增11%增幅不及网络广告》,《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5月19口,第A15版。
    ①孙玉胜:《中国数字付费电视的启动程序》,《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09期,第8页。
    ②黄升民:《比较传统电视和收费电视商业模式》,《传媒观察》,2004年第7期,第50-51页。
    ③沈国芳:《中国传媒大趋势》,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2页。
    ④孙玉胜:《中国付费电视的启动模式及动力所在》,《现代电视技术》,2004年第7期,第62页。
    ①沈国芳:《中国电视体制改革发展路径》,《现代传播》,2006年第5期(总第142期),第21页。
    ①张小争:《中国电视业转型:数字付费时代扑面而来》,《南方电视学刊》,2004年第2期。
    ②甄石:《美国的付费电视》,《视听界》,2003年第4期,第16页。
    ①《Ofcom:英国付费电视收入首次超过广告收入》, 《传播与制作》,2004年第9期,第11页。
    ②《数字付费电视来了》,人民网,传媒视线第4期,2004年8月30日,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1966/35811/2682914.html.
    ①吴晓晶、李春美:《HBO的成功对中国电视收费频道运营的启示》,《山东视听》,2004年第7期,第43页。
    ①高岩:《海外如何开采数字付费电视金矿》,《中国经济周刊》,2004年第43期,第38页。
    ②冷淞:《观察英国电视产业现状》,《传媒观察》,2004年第10期,第63页。
    ③冯雁:《英国公共广播体制的尴尬——广播电视的发展带来的冲击》,《中国电视》,2006年第7期,第76页。
    ④屈慧君:《中英付费电视的比较与思考》,《商业文化》,2010年08期,第351页。
    ①冷淞:《观察英国电视产业现状》,《传媒观察》,2004年第10期,第63页。
    ②曼玲:《每台电视每年收112英镑,英公众不满BBC执照费》,《北京青年报》,2002年10月30日,第A15版。
    ③王星:《默多克·直播卫星·BskyB》,《IT经理世界》,2001年第79期,第56页。
    ①洪浚浩、劳伦斯·舍里克:《BBC与BSkyB之战:新环境下公共广播电视与商业广播电视的竞争及启示》,《新闻大学》,2003年冬,第63页。
    ②《BSkyB——打开直播卫星的天空》,《卫星与网络》,2008年第6期,第36页。
    ③洪浚浩、劳伦斯·舍里克:《BBC与BSkyB之战:新环境下公共广播电视与商业广播电视的竞争及启示》,《新闻大学》,2003年冬,第63页。
    ①李立军:《日本收费电视概览》,《电视研究》,2003第10期,第71页。
    ①李立军:《日本收费电视概览》,《电视研究》,2003第10期,第73页。
    ②冯广超:《日本付费数字电视发展的启示》,《电视技术》,2005年第3期,第11页。
    ①周俊、欧文凯:《直播卫星给付费电视带来的机遇》,《卫星与网络》,2008第12期(总第79期),第36页。
    ①张燕丽、李亚娟: 《中国数字付费电视发展现状探析》, 《现代视听》,2010年第1期,第45页。
    ①《坚持科技创新,加快数字化进程,构建广播影视现代传播体系》,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在2010CCBN上的主题报告,内部资料。
    ②苏丽萍:《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2011年元旦开播》,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0年12月23日,http://www.gov.cn/fwxx/wy/2010-12/23/content_1771410.htm.
    ③孙玉胜:《中国付费电视的启动模式及动力所在》,《现代电视技术》,2004年第7期,第62页。
    ④赵唯惟:《数字电视付费频道运营模式探讨》,《现代视听》,2008年第3期,第42页。
    ①朱宝奇、许健:《标准化·个性化·分步化——数字电视服务营销体系建立的理论解读》,《中国数字电视》,2010年第7期,第58页。
    ①罗毅、刘罡、彭涛:《在“三网合一”背景下的IPTV产业发展研究》,《今传媒》,2010年第12期,第125页。
    ①黄升民、王兰柱、周艳:《中国数字电视报告2005》,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1页。
    ②王炯:《“几家欢乐几家愁”付费频道会战之年》,人民网,2006年7月5日,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41/4561176.html。
    ③吴信训: 《世界大众传播新潮》,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4页。
    ①李阳、盛或:《浅谈数字付费频道现状》,《新闻传播》,2009年第9期,第20页。
    ①曾岩:《我国付费电视发展障碍问题剖析》,《广播电视信息》,2006年第11期,第39页。
    ①钟海明:《走出误区:付费电视经营理念与模式的探讨》,《数字传媒》,2004年05期,第39页。
    ②刘建鸣等: 《对200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的分析》, 《电视研究》,2003年第4期,第10页。
    ③吴瑞生、杨涌彬:《后“整转”时代:数字付费电视的瓶颈与出路》,《现代电视技术》,2009年第6期,第98页。
    ①李晓蕾:《付费电视三强争霸》,《中国经营报》,2006年1月7日。
    ①摘自《建立有线数字电视技术新体系的实施意见》,国家广电总局规范性文件。
    ①本刊编辑部:《国家广电总局新批准4家有线数字付费节目集成运营机构》,《现代电视技术》,2004年09期,第41页。
    ①吴克宇:《中国电视产业政府管制的政策建议》,《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第12期,第7页。
    ①沈大伟、靳徐进:《中国广电业的政府规制问题研究》,《新闻世界》,2010年04期,第141页。
    ①姚争等编著:《新兴媒体的传播特性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12-13页。
    ②李娜、扈美荣:《新媒体受众分析》,《青年记者》,2005年第2期下半月刊。
    ①杨继红:《内容与渠道:谁也不是王者》,《中国数字电视》,2007年11月号,第38页。
    ②杨继红:《新媒体融合与数字电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2页。
    ①张潇扬:《美国付费频道HBO的成功之道》,《青年记者》,2006年第5期,第76页。
    ②熊忠辉: 《双链融合:中国付费电视发展的动力机制》, 《视听界》,2005年05期,第10页。
    ①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改革研究中心:《2006年中国广播影视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19页。
    ①尹良润:《如何解决数字电视产业的资金缺口——产业政策的视角》,《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41页。
    ②许耀文:《传媒行业:数字电视前景美好道路曲折》,21CN网站,2008年6月27日,http://finance.21cn.com/stock/2008/06/27/4889389.shtml。
    ①王菲、李一男:《数字付费频道超六成质量不高自制节目枯燥》,《法制日报》,2008年10月20日。
    ②蔡恒平:《付费电视:B2C的考验》,《广播电视信息》,2009年第4期,第54页。
    王文静:《付费电视:2007的亮点与困境》,《中国数字电视》,2008年1月号(总第41期),第66页。
    ②吴瑞生、杨涌斌:《后“整转”时代:数字付费电视的瓶颈与出路》,《现代电视技术》,2009年第6期,第98页。
    ①杨继红:《内容与渠道:谁也不是王者》,《中国数字电视》,2007年11月号(总第39期),第36页。
    ②张力伟、孔峥著:《本土化:中国电视产业研究》,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88页。
    ③彭兰主编:《中国新媒体传播学研究前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67-277页,黄河、江凡著《数字内容产业的形成及对媒体角色的重塑》一文。
    ①郭春:《DTV融冰路漫漫》,《中国广播影视》,2007年12月刊。
    ②数字电视:收费纠缠中暗含投资亮点,广电慧聪网,2008年8月13日,http://info.broadcast.hc360.com/2008/08/130846115836-2.shtml.
    ③向熹:《新媒体时代:内容媒体价值的回归》,《新闻前哨》,2009年第10期,第13页。
    ①赵子忠:《内容产业论——数字新媒体的核心》,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②肖芜:《全国26家付费频道首次在京亮相“狼”真来了》,《大众日报》,2004年3月25日。
    ①彭吉象:《试论电视专业化频道的营销策略》,《现代传播》,2002年03期,第9页。
    ②谭小筠:《付费频道成长期的思考》,《新闻爱好者》,2009年07期,第139页。
    ③谭葵:《我在美国看电视——美国的电视专业频道》,《东南传播》,2006年第9期,第6页。
    杨继红:《付费电视频道:不因专业而排他》,《中国数字电视》,2005年10月号(总第17期),第28-29页。
    ①资料来源于http://www.sky.com/。
    ②唐世鼎、黎斌等编著:《制播体制改革与电视业发展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页。
    ③谭天:《2004中国电视内容产业报告》,《声屏世界》,2005年第5期。
    ①陶春晓、胡艳梅:《挖掘节目资源形成主题优势——付费电视频道主题化编排的应用与思考》,《今传媒》,2009年第2期,第57页。
    ①王永亮、吴晓晶:《HBO的成功对我国付费电视的启示》,《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第3期,第77页。
    ②秦声:《节目创新是数字付费电视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记者摇篮》,2010年第1期,第50页。
    ③张潇扬:《美国付费频道HBO的成功之道》,《青年记者》,2006年第5期,第75页。
    ①王永亮、吴晓晶:《HBO的成功对我国付费电视的启示》,《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第3期,第77页。
    吴非,胡逢瑛:《转型中的俄罗斯传媒》,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139页。
    ②沈国芳:《中国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几个关键问题》,《艺术百家》,2006年第6期(总第92期),第50页。
    ①王炯: 《市场化运作:数字付费电视的生存之道——网络公司和付费频道如是说》, 《视听界》,2005年第5期,第18页。
    ②林华:《民营电视迎来一片曙光?》,《观察与思考》,2009年第22期,第41页。
    ③德忠: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我国还未形成真正的制播分离》,网易,2006年6月28日,http://news.163.com/10/0628/13/6A9632BA000146BD.html.
    ①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改革研究中心:《2006年中国广播影视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
    ①杨涛:《中国付费电视频道内容发展环境分析》,《电视研究》,2008年第4期(总第221期),第49页。
    ①殷俊等:《新媒体产业导论——基于数字时代的媒体产业》,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0页。
    ②孟祥飙:《没有品牌的品牌营销——略探数字付费频道之品牌营销》,《广播电视信息》,2009年第11期,第38页。
    ①冯菲:《专业电视频道的品牌打造》,《现代视听》,2009年S1期,第14页。
    李瑶、胡睿:《浅析凤凰卫视品牌的整体塑造和扩张》,《现代传播》,2002年04期,第109页。
    ①俞凡:《中国数字付费电视发展道路浅析》,《新闻界》,2010年第1期,第180页。
    孟祥飙:《没有品牌的品牌营销——略探数字付费频道之品牌营销》,《广播电视信息》,2009年第11期,第39、41页。
    ①张阿利:《论电视电影的艺术流变》,《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10月第32卷第4期,第158页。
    ②王丹:《“电影频道2001年度优秀电视电影作品研讨会”纪要》,《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第23页。
    ①李军:《目前我国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决策与信息》,2010年第2期。
    ②田林林:《浅谈食品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09年第11期。
    ③[美]菲利普·科特勒著,梅汝和、梅清豪、周安柱译:《营销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页。
    ①张立伟:《传媒竞争法则与工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0-51页。
    ①《张海涛同志在CCBN2006主题报告会上的讲话(节选)》, 《电视字幕·特技与动画》,2006年第4期。
    ②勾新雨:《数字电视:引擎何在?》,《经济观察报》,2004年8月16日。
    吴瑞生、杨涌彬:《后“整转”时代:数字付费电视的瓶颈与出路》,《现代电视技术》,2009年06期,第98页
    ①蔡恒平:《付费电视:B2C的考验》,《广播电视信息》,2009年第4期,第54页。
    ②董现民:《整体转换后网络公司付费电视运营中的若干问题探究》,《有线电视技术》,2009年第5期,第18页。
    ①王文静:《服务创造价值——西双版纳数字付费电视之路》,《中国数字电视》,2008年6月号(总第45期),第76页。
    马可明:《有线数字电视营销三说》,《广播电视信息》,2006年第9期,第62页。
    ①董现民:《整体转换后网络公司付费电视运营中的若干问题探究》,《有线电视技术》,2009年第5期(总第233期),第17-18页。
    ②王晓东:《英超转播权开发与我国付费体育电视发展》,《传媒观察》,2007年第11期,第51页。
    ①马可明:《有线数字电视营销三说》, 《广播电视信息》,2006年第9期,第63页。
    ①熊静:《付费电视的价格策略》,《声屏世界》,2007年第2期,第44页。
    丁少将:《上海收视费上调进入听证阶段各地区或将效仿》,《中国电子报》,2009年11月12日。
    ②王文静:《付费频道应对艰难时世》,《中国数字电视》,2007年06期,第60页。
    ①高岩:《海外如何开采数字付费电视金矿》,《中国经济周刊》,2004年43期,第38页。
    ②熊静:《付费电视的价格策略》,《新闻爱好者》,2007年第3期,第44页。
    ①马可明:《有线数字电视营销三说》, 《广播电视信息》,2006年第9期,第61页。
    ①蔡恒平:《付费频道的N个关键词》,《中国数字电视》,2006年3月号(总第20期),第26页。
    ②郭识阔:《数字付费电视路在何方》,《传媒》,2008年第4期,第43页。
    ①王琳:《数字电视发展战略研究》,《青年记者》,2010年1月中,第53页。
    吕建杰:《中国有线电视行业应对“三网融合”的战略选择》,《中国有线电视》,2007年05期,第403页。
    ①李杨:《适应才算好——对现阶段数字付费频道经营方式的质疑与探讨》,《视听界》,2010年第2期,第51页。
    ①骆俊澎:《上海数字电视五大付费频道变“免费”》,《东方早报》,2008年10月9日。
    ②张小争:《中国电视业转型:数字付费时代》,《南方电视学刊》,2004年第2期,第10页。
    ①林景新:《数字电视时代的营销变革》,《广告大观·综合版》,2008年第2期,第42页。
    ①[美]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规模与范围: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
    ②[英]吉莉安·道尔:《理解传媒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0页。
    ①黄河、江凡:《数字内容产业的形成及对媒体角色的重塑》,摘自彭兰主编《中国新媒体传播学研究前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68-269页。
    ①吕建杰:《中国有线电视行业应对“三网融合”的战略选择》,《中国有线电视》,2007年第5期,第401页。
    ①邵艳:《留学世界付费频道的运营探索》,《视听纵横》,2008年第4期,第37页。
    ①吴瑞生、杨涌彬:《后“整转”时代:数字付费电视的瓶颈与出路》,《现代电视技术》,2009年第6期,第99页。
    ①王炯: 《市场化运作:数字付费电视的生存之道——网络公司和付费频道如是说》, 《视听界》,2005年第5期,第18页。
    1.曹鹏著:《媒介资本市场透视》,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
    2.陈兵著:《电视品牌建构》,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陈斯华著:((IPTV产业价值链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程洁著:《新数字媒介论稿》,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5.丁俊杰、赵子忠著:《问题解构与战略选择:中国广电产业发展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范以锦、董天策著:《数字化时代的传媒产业》,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冯广超著:《数字媒体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高鑫著:《电视艺术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上下册)》,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10.高金萍著:《西方电视传播理论评析》,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1.宫承波著:《新媒体概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
    12.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3.郭镇之著:《电视传播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郭鸿雁著:《广电产业的合作竞争》,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15.黄升民、周艳、宋红梅编著:《数字电视产业经营与商业模式》,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版。
    16.黄升民著:《数字化时代的中国广电媒体》,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17.黄升民、周艳、王薇主编:《中国数字电视市场报告2009)),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9年版。
    18.黄升民、周艳主编:《中国传媒市场大变局》,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19.黄升民著:《中国数字新媒体发展战略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
    20.黄升民、王兰柱、罗贵生主编:《中国数字电视报告(上、下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21.皇甫晓涛著:《文化资本论》,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22.胡智锋著:《电视节目策划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3.胡慧林、单世联著:《文化产业学概论》,太原:书海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4.胡慧林、李康化著:《文化经济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25.胡正荣著:《媒介管理研究——广播电视管理创新体系》,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26.韩彪、俞剑红、包冉主编:《颠覆与结构(第一辑):中国数字新媒体的现在和未来》,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版。
    27.江奔东著:《文化产业经济学》,济南:泰山出版社,2008年版。
    28.江奔东著:《文化产业创意学》,济南:泰山出版社,2009年版。
    29.季宝成著:《市场营销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0.蒋选、杨万东、杨天宇主编:《产业经济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1.鞠宏磊著:《媒介产权制度——英美广播电视产权制度变迁以及对我国的启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2.李思屈著:《数字娱乐产业》,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3.李岚著:《电视产业价值链——理论与个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34.李希光著:《畸变的媒体》,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5.李希光、孙静惟著:《下一代媒体:来自清华园的思想交锋》,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36.李松龄著:《传媒经济理论研究》,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7.李庆本、吴慧勇著:《欧盟各国文化产业政策咨询报告》,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
    38.吕学武、范周主编:《文化创意产业前沿——见证:使命与方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9.刘宏主编:《电视学(第一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0.刘晓红、卜卫著:《大众传播心理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41.刘靖一著: 《应对媒介融合新环境下的电视节目营销》,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2.刘友芝编著:《现代传媒新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3.陆小华著:《再造传媒——传统媒介系统整合方略》,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
    44.陆群等著:《新媒体革命:技术二资本与人重构传媒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45.陆地著: 《中国电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46.陆地著:《中国电视产业启示录》,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7.陆地著: 《世界电视产业市场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8.闵大洪著:《数字传媒概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9.彭永斌著:《传媒产业发展的系统理论分析》,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0.彭吉象主编:《数字技术时代的中国电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1.童清艳著:《传媒产业经济学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2.丁俊杰、赵子忠著:《问题解构与战略选择:中国广电产业发展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3.芮明杰等著:《论产业链整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4.苏东水主编:《产业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5.邵培仁著:《媒介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56.孙启明、郭玉锦、刘宇、曾静平主编:《文化创意产业前沿——希望:新媒体崛起》,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7.孙玉胜著:《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58.童兵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最新报告2008》,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9.唐世鼎、黎斌等编著:《制播体制改革与电视业发展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0.王菲著:《媒介大融合:数字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融合论》,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61.王明轩著:《即将消亡的电视——网络化与互动视频时代的到来》,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2.王人殷主编:《电视电影纵览(2005)》,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63.王宏编著:《数字媒体解析》,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4.卫军英著:《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与实务》,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5.吴红雨著:《解读电视受众:多元化需求与大众化电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6.吴廷俊著:《科技发展与传播革命》,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7.吴增基著:《现代社会调查方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8.吴小坤、吴信训著:《美国新媒介产业》,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版。
    69.吴信训、金冠军主编:《中国传媒经济研究1949-2004)),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0.熊澄宇编选:《新媒介与创新思维》,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1.姚争等编著:《新兴媒体的传播特性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
    72.杨继红著:《新媒体融合与数字电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3.殷俊等著:《新媒体产业导论——基于数字时代的媒体产业》,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4.余兆明,余智著:《数字电视原理》,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
    75.喻国明主编:《中国传媒发展指数报告(2010)》,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
    76.喻国明、张小争编著:《传媒竞争力:产业价值链案例与模式》,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77.喻国明著:《传媒影响力》,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
    78.禹建强:《传媒市场化的陷阱》,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9.臧旭恒、徐向艺、杨慈馨主编:《产业经济学》(第四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80.赵曙光著:《媒介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1.赵子忠著:《内容产业论——数字新媒体的核心》,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2.张国良主编:《传播学原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3.张力伟、孔峥著:《本土化:中国电视产业研究》,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84.张海潮著:《眼球为王——中国电视的数字化产业化生存》,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85.周海英著:《数字新媒体论》,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6.周鸿铎著:《传媒产业经营实务》,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87.周鸿铎著:《电视节目经营策略》,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88.周鸿铎著:《传媒产业经营与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
    89.周艳著:《中国数字电视产业政策的形成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0.朱羽君著:《现代电视纪实》,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1.[法]阿芒·马特拉、米歇尔·马特拉著,孙五三译:《传播学简史》,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英]艾伦·格里菲思著,罗伟兰译:《数字电视战略:商业挑战与机遇》,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美]埃弗雷特·M·罗杰斯著,殷晓蓉译:《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2001年版。
    4. [美]保罗·利文森著,熊澄宇等译:《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美]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手机:挡不住的呼唤》,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法]鲍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英]大卫·赫斯孟德夫著,张菲娜译,周蔚华校:《文化产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英]大卫·麦克奎恩著,苗棣、赵长军、李黎丹译:《理解电视:电视节目类型的概念与变迁》,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9.[美]戴维·希尔曼著,熊澄宇、崔晶炜、李经译:《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英]丹尼斯·麦奎尔著,刘燕南等译:《受众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美]菲利普·科特勒著,梅汝和、梅清豪、周安柱译:《营销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美]弗雷德里克·S·西伯特、西奥多·彼得森、威尔伯·施拉姆著,戴鑫译,展江校:《传媒的四种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3.[美]赫南·加尔伯瑞著,罗晓军等译:《数字电视与制度变迁:美国与英国的数字电视转换之路》,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版。
    14.[英]吉莉安·道尔著,李颖著:《理解传媒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加]柯林·霍斯金斯、斯图亚特·麦克法蒂耶、亚当·费恩著,支庭荣、吴非译:《媒介经济学——经济学在新媒介与传统媒介中的应用》,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加]考林·霍斯金斯、斯图亚特·历克法蒂耶、亚当·费恩著,刘丰海,张慧宇译:《全球电视和电影:产业经济学导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17.[美]隆·莱博著,葛忠明译:《思考电视》,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18.[美]罗伯特·G·皮卡德著,赵丽颖译:《媒介经济学:概念与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美]罗伯特·G·皮卡特著,韩骏伟,常永新等译:《传媒管理学导论》,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版。
    20.[美]罗杰·费德勒著,明安香译:《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21.[美]罗伯特·艾伦编,牟岭译:《重组话语频道——电视与当代批评理论(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2.[德]马科斯·韦伯著,韩水法译:《社会科学方法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23.[美]马克·波斯特著,范静哗译:《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4.[美]马克·波斯特著,范静哗译,周宪校:《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5.[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6.[美]马尔库赛(Marcuse,H.)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27.[美]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28.[美]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29.[英]尼古拉斯·刚白龙比著,张永喜等译:《电视与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0.[美]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31.[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2.[英]尼尔·史蒂文森著,王文斌译:《认识媒介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年版。
    33.[日]水越伸著,冉华、于小川译,李国胜议校:《数字媒介社会》,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4.[美]唐·舒尔茨著,何西军、黄鹂等译:《整合营销传播》,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5年版。
    35.[美]托马斯·鲍德温、史蒂文森·麦克沃依、查尔斯·斯坦菲尔德著,龙耕、官希明译:《大汇流:整合媒介信息与传播》,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36.[美]托马斯P·索斯威克著,吴贤纶译:《走向信息网络社会:美国有线电视50年》,北京:中国广播信息出版社,2000年版。
    37.[美]约翰·费斯克著,祁阿红、张鱼昆译:《电视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38.[美]约翰·费斯克等编撰,李彬译:《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39.[美]约翰·帕夫利克著,周勇、张平锋、景刚译:《新媒体技术:文化和商业前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0.[美]约瑟夫·斯特劳巴哈、罗伯特·拉罗斯著,熊澄宇等译:《今日媒介: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1.[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郭镇之等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四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42.[美]詹姆斯·沃克著,陆地、赵丽颖译:《美国广播电视产业》,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英]比格纳尔著:Postmodern Media Culture,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美]达西·格巴哥著:The Economics, Technology and Content of Digital TV,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版。
    3. James R. Walker & Douglas A. Ferguson:The Broadcast Television Industry,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 Patrick R. Parsons & Robert M. Frieden:The Cable and Satellite Television Industries,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程洁:《新数字媒介发展分析》,新闻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2004年。
    2.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王虎:《中国手机电视发展若干问题研究》,传播学院文学与传媒专业,2008年。
    3.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唐月民:《中国电视传媒产业化研究》,历史文化学院专门史专业,2008年。
    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陈蓉:《中国电视媒介产业政府规制研究》,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2009年。
    5.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李莉:《我国数字付费电视发展现状的思考》,新闻学专业,2006年。
    6.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杨凡:《中国数字付费电视营销策略研究》,新闻学专业,2006年。
    7.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杜家胜:《我国数字付费频道营销策略研究》,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09年。
    8.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杨国轶:《中国数字付费电视发展策略研究》,传播学专业,2006年。
    9.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彭培成:《数字电视付费频道节目运作研究》,新闻学专业,2009年。
    10.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沈小洁:《中国付费电影频道产品开发研究》,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2009年。
    11.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韩丽妹:《我国数字付费电视发展困境及其策略探析》,新闻学专业,2006年。
    12.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陈洪海:《付费电视的运营模式探析——江苏“靓妆”频道个案研究》,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2006年。
    13.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丛容:《从“青岛模式”分析中国数字付费电视推广策略》,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2006年。
    14.四川大学硕十学位论文,刘茜:《论我国有线数字付费频道的品牌化生存》,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2007年。
    15.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于宁:《我国电视专业频道的营销模式研究》,企业管理专业,2005年。
    16.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陈敏利:《中国数字付费电视发展探析》,新闻学专业,2005年。
    17.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杨慧:《三网融合背景下中国数字付费电视发展策略研究》,新闻学专业,2010年。
    18.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张兴:《付费电视的商务模式研究》,工商管理专业,2007年。
    19.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杨文娟:《数字化趋势下的付费频道发展策略》,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2008年。
    1. 包冉、王文静:《付费电视:四条路到罗马》,《中国数字电视》,2008年11月号总第50期。
    2.毕克雷:《HBO:性、暴力、热门电视剧》,《环球企业家》,2004年第3期。
    3.蔡恒平:《付费电视:B2C的考验》,《广播电视信息》,2009年第4期。
    4.蔡恒平:《付费频道的N个关键词》,《中国数字电视》,2006年3月号总第20期。
    5.常虹:《经营媒体与打造品牌》,《新闻爱好者》,2003年第5期。
    6.陈相雨、李桂芹:《数字付费电视推广的USP发展模式》,《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05期。
    7.戴春燕:《电视频道专业化存在的问题》,《新闻传播》,2003年第7期。
    8.董现民:《整体转换后网络公司付费电视运营中的若干问题探究》,《有线电视技术》,2009年第5期(总第233期)。
    9. 郭鉴:《媒体汇流下的数字电视产业内涵与定位》,《新闻界》,2009年第1期。
    10.郭春:《DTV融冰路漫漫》,《中国广播影视》,2007年12月刊。
    11.郭识阔:《数字付费电视路在何方》,《传媒》,2008年第4期。
    12.冯雁:《英国公共广播体制的尴尬——广播电视的发展带来的冲击》,《中国电视》,2006年第7期。
    13.冯菲:《专业电视频道的品牌打造》,《现代视听》,2009年S1期。
    14.冯广超:《日本付费数字电视发展的启示》,《电视技术》,2005年第3期。
    15.高岩:《海外如何开采数字付费电视金矿》,《中国经济周刊》,2004年43期。
    16.韩建中:《我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现状及问题》,《现代视听》,2009年第8期。
    17.洪浚浩、劳伦斯·舍里克:《BBC与BSkyB之战:新环境下公共广播电视与商业广播电视的竞争及启示》,《新闻大学》,2003年冬。
    18.黄升民,周艳,王薇:《2009:后整转时代关键词》,《中国数字电视》,2009年1月号总第52期。
    19.黄升民:《比较传统电视和收费电视的商业模式》,《传媒观察》,2004年第7期。
    20.黄升民:《中国有线数字电视发展趋势展望》,《山东视听艺术》,2006年第7期。
    21.黄升民:《2004:数字电视在博弈中前行》,《电视技术》,2004年第6期(总第264期)。
    22.何公明:《4种商业模式:解构付费电视七年之痒》,《中国数字电视》,2010年6月号总第67期。
    23.黄鲲:《思考付费电视频道》,《新闻爱好者》2004年第7期。
    24.冷淞:《中西方电视专业频道比较》,《声屏世界》2004年第8期。
    25.冷淞:《观察英国电视产业现状》,《传媒观察》,2004年第10期。
    26.李良荣、林晖:《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困惑和改革的思路》,《新闻大学》,2003年春。
    27.李媛:《频道专业化趋势及思考》,《新闻前哨》,2003年第9期。
    28.李杨:《适应才算好——对现阶段数字付费频道经营方式的质疑与探讨》,《视听界》,2010年第2期。
    29.李阳、盛或:《浅谈数字付费频道现状》,《新闻传播》,2009年第9期。
    30.李立军:《日本收费电视概览》,《电视研究》,2003第10期。
    31.李琼:《试析付费电视的运营模式与发展前景》,《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08期。
    32.李瑶、胡睿:《浅析凤凰卫视品牌的整体塑造和扩张》,《现代传播》,2002年04期。
    33.刘燕:《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困境及对策探讨》,《传媒观察》,2007年第11期。
    34.刘燕:《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数字电视产业》,《传媒观察》,2007年第10期。
    35.刘纯燕:《以频道专业化推动电视业发展》,《中国记者》,2002年第12期。
    36.刘雪颖:《从媒介形态的嬗变看数字电视现状和发展》,《当代传播》,2003年05期。
    37.龙小询等:《如何做好付费内容产业》,《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第9期。
    38.凌静、永平:《专业频道品牌化战略实施的矛盾与对策》,《青年记者》,2010年2月下。
    39.罗伟兰:《国内付费频道的商业模式探析》,《中国数字电视》,2006年1-2月号总第19期。
    40.吕建杰:《中国有线电视行业应对“三网融合”的战略选择》,《中国有线电视》,2007年05期。
    41.罗霆:《从美国有线电视业看专业频道的运营》,《现代传播》,2002年第5期。
    42.马可明:《有线数字电视营销三说》, 《广播电视信息》,2006年第9期。
    43.孟祥飙:《没有品牌的品牌营销——略探数字付费频道之品牌营销》,《广播电视信息》,2009年第11期。
    44.彭吉象:《试论电视专业化频道的营销策略》,《现代传播》,2002年第3期(总第116期)
    45.沈国芳:《中国电视体制改革发展路径》,《现代传播》,2006年第5期(总第142期)。
    46.孙玉胜:《电视盈利模式的错位——频道专业化与付费电视》,《现代传播》,2002年第2期(总第115期)
    47.孙玉胜:《中国数字付费电视的启动程序》,《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第9期。
    48.孙玉胜:《中国数字付费电视的启动模式及动力所在》,《现代电视技术》,2004年第7期。
    49.孙大鹏: 《数字付费频道策划初探》,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05期。
    50.孙孜望:《我国付费电视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分析》,《北方经济》,2008年第9期。
    51.舒超逸:《收费电视:再造媒体新格局》,《传媒观察》,2004年第2期。
    52.沈大伟、靳徐进:《中国广电业的政府规制问题研究》,《新闻世界》,2010年04期。
    53.陶春晓、胡艳梅:《挖掘节目资源形成主题优势——付费电视频道主题化编排的应用与思考》,《今传媒》,2009年第2期。
    54.谭言散:《CI战略与电视品牌建构》,《电视研究》,2003年第9期。
    55.谭天:《2004中国电视内容产业报告》,《声屏世界》,2005年第5期。
    56.谭小筠:《付费频道成长期的思考》,《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7期。
    57.王维佳:《中国数字付费电视发展的瓶颈分析及解决方案》,《青年记者》,2005年第3期。
    58.王谦: 《探寻中国付费电视的消费者》, 《声屏世界》,2005年第4期。
    59.王泉:《付费电视的和谐发展观》,《中国数字电视》,2007年4月号总第32期。
    60.王文静:《服务创造价值——西双版纳数字付费电视之路》,《中国数字电视》,2008年6月号总第45期。
    61.王文静:《付费电视:2007的亮点与困境》,《中国数字电视》,2008年1月号总第41期。
    62.王文静:《付费频道应对艰难时世》,《中国数字电视》,2007年6月号总第34期。
    63.王永亮、吴晓晶:《HBO的成功对我国付费电视的启示》,《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第3期。
    64.王炯: 《市场化运作:数字付费电视的生存之道——网络公司和付费频道如是说》, 《视听界》,2005年第5期。
    65.王亮:《数字付费电视节目的定价策略》,《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8期。
    66.翁嫣、易容:《付费数字电视:营销策略多真经何处来》,《电视研究》,2004年第9期(总第178期)。
    67.吴信训:《中国付费数字电视的市场推进策略初探》,《新闻界》,2003年第4期。
    68.吴信训:《中国付费数字电视经营的难题及对策探讨》,《电视研究》,2003年第11期。
    69.吴瑞生、杨涌彬: 《后“整转”时代:数字付费电视的瓶颈与出路》,《现代电视技术》,2009年第6期。
    70.吴克宇:《中国电视产业政府管制的政策建议》,《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第12期。
    71.吴晓晶、李春美:《HBO的成功对中国电视收费频道运营的启示》,《山东视听》,2004年第7期。
    72.熊静:《付费电视的价格策略》,《新闻爱好者》,2007年第3期。
    73.熊忠辉: 《双链融合:付费电视发展的动力机制》, 《视听界》,2005年05期。
    74.杨慧:《从:“天盛”透视中国数字付费电视的发展》,《东南传播》,2009年第3期(总第55期)。
    75.杨继红:《内容与渠道:谁也不是王者》,《中国数字电视》,2007年11月号总第39期。
    76.杨继红:《付费电视频道:不因专业而排他》,《中国数字电视》,2005年10月号总第17期。
    77.杨涛:《中国付费电视频道内容发展环境分析》,《电视研究》,2008年第4期(总第221期)。
    78.尹蔚虹、程春玲:《反思电视频道专业化》,《电视研究》,2003年第8期。
    79.尹鸿:《数字时代的(广义)付费电视》,《视听界》,2008年03期。
    80.俞虹:《分众时代电视社会影响力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第1 期。
    81.俞凡:《中国数字付费电视发展道路浅析》,《新闻界》,2010年第1期。
    82.喻国明: 《影响力经济——对传媒产业本质的一种阐释》, 《现代传播》,2003年第1期(总第120期)
    83.袁爱中:《管窥默多克数字付费电视运营方略》,《新闻知识》,2006年04期。
    84.曾岩:《我国付费电视发展障碍问题剖析》,《广播电视信息》,2006年第11期。
    85.赵凯华、张柳健:《中国数字电视——烤箱中的蛋糕》,《中国有线电视》,2006年06期。
    86.赵唯惟:《数字电视付费频道运营模式探讨》,《现代视听》,2008年第3期。
    87.赵路平:《我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困境——以“阳光卫视”为例》,《新闻界》,2005第1期。
    88.张小争:《中国电视业转型:数字付费时代》,《南方电视学刊》,2004年第2期。
    89.张潇扬:《美国付费频道HBO的成功之道》,《青年记者》,2006年第5期。
    90.张燕丽、李亚娟:《中国数字付费电视发展现状探析》,《现代视听》,2010年第1期。
    91.周伟成、周叶飞:《频道专业化:回顾、现状及展望》,《现代传播》,2002年第2期。
    92.周湘艳:《用电视,与电影共襄盛举——电影频道-CCTV6巧用资源建设专业频道》,《传媒》,2008年08期。
    93.周俊、欧文凯:《直播卫星给付费电视带来的机遇》,《卫星与网络》,2008年第12期(总第79期)。
    1.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网站:http://www.sarft.gov.cn
    2.广电慧聪网:http://www.broadcast.hc360.com
    3.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4.数字电视中文网:http://www.dvbcn.com
    5.科讯网/广电频道:http://bc.tech-ex.com
    6.央视国际网络:http://www.cctv.com
    7. 百度网站:http://site.baidu.com
    8. 美国HBO网站:http://www.hbo.com
    9. 中广互联:http://www.sarft.net
    10.电影频道网站:http://www.m1905.com
    11.华诚电影电视数字节目有限公司网站:http://www.chc2004.cn
    12.格兰研究:http://www.sinodtv.net
    13.络达咨询网:http://www.cmr-union.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