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城市公共设施系统设计实践与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面对人类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产业结构、空间格局、城市文化与生活方式的不断变迁,在城市建设的设计历史中一直处于附属性、边缘性乃至碎片化状态的城市公共设施,已不能很好地回应当下美丽城市、智慧城市等系统化整体建设要求;站在设计学科的视域看,缺乏一种从产品设计到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的系统研究,以及对其概念分类、目标价值、内容层次、设计体系等方面的梳理与系统建构。
     本文以十多年来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实践为工作基础,通过对城市建设发展的自然需求、公共设施完善的自我需求、设计实践研究的自觉需求等分析,对国内外公共设施相关领域研究现状进行剖析,结合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家具、城市公共装备等概念与属性的比较,主张应以城市生活“人、事、场、物”系统交互界面的内与外为设计切分点,而非传统以行业、产业或专业的系统边界区隔,提出一种城市公共设施分类活化的概念重构。由此,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思考回归到人为事物的设计本质,展开与一般产品设计的比较以及对设计历史、今日生活等方面的设计价值观反思,同时,认为其设计价值链应该向生产端和市场端进行双向延伸,形成广义的系统设计观;通过对公共设施系统设计要素、层次、结构等研究,及其表征层、生成层、根源层等解析,提出城市公共设施是一个由本体系统、外延系统和顶层系统构成的系统设计体系。其中,本体系统主要指向城市文化导向、产品种类梳理、以及城市区域布局与场所布置等设计,外延系统主要指向生产制造、产品族基因、产品识别以及运行管理与城市服务等设计,顶层系统主要从城市总体设计角度出发,关注用户需求、设计创新与评价,进行从宏观到微观的全产业链系统设计。
     最后,本文认为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应强调走向一种为大众的城市公共服务产品设计,倡导双设计师联合导引下的人人设计系统观,建立开放性多层次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体系,促进双品牌营造导向下的共享共通系统环境,完善以城市生活需求为导向的公共设施分类活化与管理活化等内容。
Urbanization has brought great changes in socio‐econom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structure, spatial pattern, urban culture and people’s life style. This trend calls for public facilities towards beauty city and smart city. However, the current public facilities are still in a periphery, broken statu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onduct a systemic research on city public facilities’ manufacture, operation management as well as a theory of concept classification, objective value, context structure, and design system.
     The present study is based on city public facilities’ design practice for over ten years. In the resent paper, we first analyzed the natural demand of urban constructions’ development, the self‐demand of a better public facilities, and the consciously demand of design practice and research. Then we analyzed relative researches of both our country’s and foreign country’s. Through a comparison of city public facilities, city furniture and city public equipment’s concepts and attributes, we proposed that, urban‐life interaction system should consider the boundary between ‘People, Event, Scene, Object’s inside and outside as interface, rather than the industrial or professional dividing as field edge. In line with this view, we completed a conceptual reconstruction of city public facilities’ classification. Consequently, the thinking of city public facilities design return to the nature essence of design, that is, to create things for human’s living. Through a compression of city public facilities design with normal product design, as well as a reflection of design values on design history and modern life, we pointed that, such design is the design for the people. Furthermore, we proposed that public facilities’ design value chain should be extended both on the manufacture end and marketing end, thus constructing of a generalized design system. We analysis the proposed system’s design element, level and constructer. We also analysis the system’s present level, generate level and source level. We proposed that city public facilities are a design system that constructed of ontology system, epitaxial system, and upper system. The ontology system refers to urban cultural trend, product classification carding, and urban layout. The epitaxial system refers to design of manufacture process, product family genre, product identifica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The upper system is mainly focus on user’s need, design creation, design evaluation and industrial chain design from macro to micro, in an overall urban design’s view.
     Finally, we proposed a people‐oriented city public service product design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1) a designer‐guided everyone design system concept,2) a multiple‐level open city public facilities design system,3) a sharing system environment based on dual‐brand marketing,4) an urban‐live‐demand‐centered public facilities’ class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引文
1《世界概况》(The World Factbook,又译作世界各国纪实年鉴;ISSN1553-8133)是由美国中央情报局出版的调查报告,发布世界各国及地区的概况,例如人口、地理、政治及经济等各方面的统计数据。
    2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4页。
    3数据来自2013年世界银行WDI数据库http://www.worldbank.org/
    1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第367页;《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第395页。
    2《杭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1年11月,第5页。
    1徐巨洲:《中国当代城市规划进入了一个大转折时期》,载于《城市规划》,1999年第23卷第10期,第5-6页。
    1[挪]诺伯特·舒尔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施植明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
    2杭州市发展研究中心:《提高生活品质需要城市各领域和谐发展》,载于《杭州(下半月)》,2009年第11期,第12页。
    1徐清海:《城市公共设施服务模式的选择和理念的创新》,载于《特区经济》,2006年06期,第127页。
    2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40页。
    1李念陆,陈荫三:《对新型城市公共汽车设计方案的几点分析》,载于《汽车技术》,1975年03期。该文章内容的是关于汽车动力、结构等设计研究。
    1扬·盖尔(Jan Gehl,1936年——),建筑师,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主要著作有《交往与空间》、《新城市空间》、《公共空间·公共生活》、《人性化的城市》等。
    2伊丽莎白·伯顿(Elizabeth Burton),琳内·米切尔(Lynne Mitchell):Inclusive UrbanDesign:Streets for Life,Briton,architectural Press,2006年第1版。作者所提出的设计原则分别是:familiarity,legibility,distinctiveness,accessibility,comfort,safety.
    1见《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2页。
    2潘昌新、李以芬:《系统论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新探》,载于《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第8-9页。
    3Bertalanffy,General System Theory. New York:George Breziller,Inc.1973.33.
    1赵润琦:《“五行”学说是朴素的系统论》,载于《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第45页。
    2许志国、顾基发、车宏安:《系统科学》,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第17页。
    3王寿云等:《系统工程名词解释》,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年。
    4[奥]赫伯特·林丁格:《包豪斯的继承与批判——乌尔姆造型学院》,胡佑宗、游晓贞译,台北,亚太图书出版社,2002,第129页。
    7陈雨:《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历史价值研究》,江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第13页。
    1李砚祖:《工艺美术历史研究的自觉》,载于《器以载道》,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2年,第2页。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1徐燕:《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孰轻孰重》,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第2期,第45页。
    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页。
    1何明:《问题意识与意识问题》,载于《学术月刊》,2008年10月,第20页。
    2李思民:《问题意识的理论阐释》,载于《哈尔滨学院学报》,2001年1月,第75页。
    1转引自陈照国:《城市文化主题导向下的公共设施设计研究》,山东轻工业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9页。
    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1999年2月,第2页。
    2徐耀东、张轶:《城市环境设施规划与设计》,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年10月1日第1版,第1页。
    1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起实施。
    1汤敏、茅于轼主编:《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1集),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32页。
    2张馨:《公共产品论对我国不具有借鉴意义吗?》,载于《中国经济问题》1998年第3期,第23页。
    3Hume,D.: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London: J.Noon1739,转引自Sandmo, A.: Public goods. The New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1987, P.1061.
    4杰拉尔德.M.迈耶:《发展管理中的定价政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版,第342、343页。
    5李军:《中国公共经济初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0页。
    6[美]保罗·萨缪尔森:《公共支出的纯理论》,载于《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1954年第36期,第387页。
    1韩丽荣、郑丽:《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与相关服务业务性质探讨》,载于《财会通讯》,2011年9月,第99页。
    2[美]詹姆斯·M·布坎南:《民主财政论——财政制度和个人的选择》,穆怀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9月第1版,第20页。
    3姜小平:《我国城市公共设施市场化探析》,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5月,第15页。
    1王昀,王菁菁:《城市环境设施设计》,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4页。
    1陈照国:《城市主题文化导向下的公共设施设计研究》,山东轻工业学院硕士论文,2012年06月,第12页。
    2吴昊:《德国公共设施设计理念探讨》,载于《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年02期,第124页。
    1《美国细节:感受人性化的公共设施》,来源于新华网,2012年12月10日,网址为: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12-12/10/c_124069167_2.htm
    2陈雪娟,《为啥美国公共设施建设不惜“浪费”》,载于《羊城晚报》,2013-01-19,B5版。
    1刘新:《无言的服务,无声的命令——公共设施系统设计》,载于《北京规划建设》,2006年03期,第85页。
    1迟福林:《中国基础领域改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
    1许成安、戴枫:《城市化本质及路径选择》,载于《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第445页。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第12页。
    2[美]西蒙:《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杨砾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11页。
    3柳冠中:《工业设计学概论》,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
    1王昀:《产品的体验》,载于《新设计》,中国美术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75页。
    1[美]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体验经济》,夏业良、鲁炜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中国经济学家、美国夏威夷大学经济学博士汪丁丁为该书的中译本写序。
    1[英]尼古拉斯·佩夫斯纳:《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王申祜、王晓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第4页。
    2王菁菁:《设计·责任——从莫里斯、格罗皮乌斯谈起》,载于《包豪斯与东方——中国制造与创新设计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第38页。
    1Hans M. Wingler, The Bauhaus: Weima, Dessau, Berlin, Chicago,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1976.
    4[美]维克多·帕帕奈克(Victor Papanek):《为真实的世界设计》,周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第8页。
    1徐红梅:《物蕴智,智启心——从包豪斯作品入藏杭州说起》,载于《人民日报》,2011年11月20日08版。
    1王菁菁:《设计·责任——从莫里斯、格罗皮乌斯谈起》,载于《包豪斯与东方——中国制造与创新设计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第38页。
    2方晓风:《民生设计刍议》,载于《装饰》,2008年186期,第12页。
    1巨乃岐、王建军:《究竟什么是价值——价值概念的广义解读》,载于《天中学刊》,第24卷第1期,2009年2月,第45页。
    2王昀:《以设计价值观为导向的研究生教学实践思考》,载于《道生悟成——第二届国际艺术设计研究生教学研讨会论文集》,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版,第181页。
    1李立新:《价值论:设计研究的新视角》,载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年02期,第1页。
    1党秀云主编:《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第1页。
    1陆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与服务的市场化研究——以贵港市城市自来水为例》,载于《公共管理与社会发展——第2届全国MPA论坛论文集》,上海,第300页。
    1王昀:《寻找城市性格——杭州城市家具系统化设计》,载于《美美与共——杭州美丽城市与中国美术学院共建成果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第157页。
    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编:《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柯金良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1日,第10页。
    1[美]巴杜(John.W.Bardo)、哈特曼(John.J.Hartman):《城市社会学》,美国威奇塔大学,1982年版。
    2转引自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292页。
    1[美]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竞争优势》,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01月,第22页。
    1Clark C,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 Macmillan,3rd edition,1957.
    2金天泽、郑磊琦:《教育技术——教育中的现代服务业》,载于《价值工程》,2011年7月,第179页。
    3见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论语·为政第二》,云南出版社。
    1中华书局编辑部:《中华大词典》,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0月。
    2颜泽贤、范冬萍、张华夏:《系统科学导论:复杂性探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445页。
    3朴昌根:《系统学基础》,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第100页。
    1杨春时、邵光远、刘伟民、张继川编著:《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浅说》,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1987年2月第1版,第233页。
    2陈雨:《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历史价值研究》,江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第13页。
    3《中国大百科全书(74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1[德]阿·迈纳:《方法论引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第6页
    1[英]彼得·切克兰德:《系统论的思想与实践》,左晓斯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第184页。
    1王昀:《设计的道理——从2011届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毕业创作谈起》,载于《装饰》,2011年8月,第24-25页。
    2柳冠中:《事理学论纲》,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2页。
    1[美]赫伯特·西蒙:《人工科学》,武夷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13-129页。
    1何盛明、刘西乾、沈云主编:《财经大辞典-下卷》,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1月。
    2吴翔:《产品系统设计》,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第19-38页。
    3刘永翔:《产品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3月1日,第31-34页。
    4李峰:《从构成走向产品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5年6月1日,第56-75页。
    5左铁峰:《产品设计进阶》,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年4月1日,第8-15页。
    1陶德麟、汪信砚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1日,第62-67页。
    1R.Verno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 Quarterly Journal ofEconomics, May,1966,(5).
    1[美]唐纳德·A.·诺曼(Donald A. Norman):《情感化设计》,付秋芳、程进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5月,第47-70页。
    1吕叔湘、丁声树主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6月第6版,第1342页。
    1吕叔湘、丁声树主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6月第6版,第149页。
    2刘永翔:《产品系统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5月1日,第18-19页。
    1吴翔:《产品系统设计》,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11页。
    1[英]弗兰克·惠特福德:《包豪斯》,林鹤译,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23-224页。
    1马云林、吴蕙:《浅析城市发展的历程》,载于《中国市场》,2012年第1期,第112-113页。
    2王婷:《杭州,与美共舞》,载于《浙江日报》,2011年05月13日。
    1李绍升、张伟达:《首次城市家具设计竞赛获奖路灯街椅今年有望摆上街》,来源于杭州网,2005年1月15日,网址:http://www.hangzhou.com.cn/20040101/ca640702.htm
    1刘勇:《城市基础设施经营模式探析》,载于《中国集体经济》,2010年22期,第83-84页。
    1高珮义:《城市化发展学原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第150-152页。
    1陆红:《项目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7月。
    [美]科兹纳:《项目管理》,杨爱华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6月。
    2《辞海》,项目管理,第4331页。
    3[美]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年4月,第5页。
    1余明阳、刘春章:《品牌危机管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1日,第3页。
    2Meyer M.H, Lehnerd A.P,The power of product platforms: Building value and cost leadership, The FreePress, New York Moriarty D.E.1997.
    1Erens F, Verhulst K,Architecture for product families,Computer in industry,1997,33(2),p165-178.
    2吴乃虎:《基因工程原理第二版(上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页。
    1娄成武、郑文范:《公共事业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1日第2版,第9页。,
    1“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十分经营”,即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经营大系统中,规划是龙头,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经营是灵魂,也就是在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中,注重把城市的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运用市场机制进行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的城市资源作用,提高城市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引自许敬红、钱艳芳:《现代城市发展新思路—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十分经营》,《城市开发》,2002年08期,第28页。
    1陈相明、何克祥:《城市公共设施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载于《理论前沿》,2007年第18期,第34-35页。
    1[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第164-168页。
    1[美]Jonathan Cagan,Craig M. Vogel:《造突破性产品:从产品策略到项目定案的创新》,辛向阳、潘龙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1日,第8页。
    1车明阳:《设计思维驱动社会创新》,载于《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9月13日。作者是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的咨询顾问、香港社会创新孵化器YES Network的创始人。
    2吴崇翔:《日用品概念设计方法研究》,湖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5月。
    1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基本原则:系统性、科学性、艺术性、成本控制、后期维护。引自连锋、韩春明:《浅谈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基本原则》,载于《科技经济市场》,2007年01期,第36页。
    1陈洁行:《剖析市区“行路难”“停车难”问题》,载于《杭州科技》,2004年01期,第48页。
    1邓国芳:《加快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切实解决公交最后一公里问题》,载于《杭州日报》,2008年3月21日。
    1王军荣:《免费公共自行车凸现城市管理之美》,来源于中青网,2008年3月25日,网址:http://www.youth.cn/zqw/xw/sywp/200803/t20080324_671637.htm
    2李正浩:《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站远期发展规模分析》,载于《交通节能与环保》,2010年6月,第46页。
    3姚遥、周扬军:《杭州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规划》,载于《城市交通》,第7卷第4期,2009年7月,第31页。(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1吴文良、任敏:《让立体绿化增强城市的呼吸功能》,载于《杭州(下旬刊)》,2010年11月,第45页。
    1欧燕萍、范东升:《杭州如何顺畅“呼吸”—民进市委会建议全力推进立体绿化》,载于《联谊报》,2010年12月4日。
    1徐世芳、李博主编:《地震学辞典》,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年8月,第223页。
    1佩德罗·伊格纳西兴·阿隆索:《反思制造》,载于《新建筑》,2010年第2期,第7页。
    2Barkow Leibinger, Atlas of Fabrication, London: AA Publications,2009.
    3(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五册,《全梁文》简文帝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35页。
    1陈昌盛、蔡跃洲:《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第70页。
    1许平:《公共服务设计机制的审视与探讨——以内地三城市“设计为人民服务”活动为例》,载于《装饰》,总第206期,2010年6月,第18页。
    2李冬:《服务设计研究初探》,载于《机械设计与研究》,2008年06期,第7页。
    1HAJOA. Reijers, Design and Control of Workflow Processes,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forthe Service Industry, Springer,2003.
    3李政、张赟、顾浩:《复杂金融产品的设计方法》,载于《商场现代化》,2009年18期,第95页。
    1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设计》,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0-12。
    2杭间:《设计的伦理学视野》,载于《原乡·设计》,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1月第1版。
    1王昀:《寻找城市性格-杭州城市家具系统化设计》,载于《美美与共——杭州美丽城市与中国美术学院共建成果集》,2011年4月第一版,第161页。
    1《习近平在北京考察就建设首善之都提五点要求》,来源于新华网,2014年2月26日,网址为: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2/26/c_119519301_3.htm
    1.Bertalanffy, General System Theory, New York: George Breziller, Inc1973.33.
    2.Barkow Leibinger, Atlas of Fabrication, London: AA Publications,2009.
    3.Cf.Mackail, The Life of William Morris, London,1899.
    4.Clark C, 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 Macmillan,3rd edition,1957.
    5.C.A.Doxiadis, Ecumenopolis: the Inevitable City of the Future, Athens Publishing Center,1975.
    6.C.Rust, Design Enquiry: Tacit Knowledge and Invention in Science, Design Issues,2004.
    7.Erens F, Verhulst K, Architecture for product families, Computer in industry,1997.
    8.Elizabeth Burton, Lynne Mitchell, Inclusive Urban Design: Streets for Life, Briton: architecturalPress,2006.
    9.Hans M. Wingler, The Bauhaus: Weima, Dessau, Berlin, Chicago, Cambridge, MA: The MITPress,1976.
    10.Hajoa. Reijers, Design and Control of Workflow Processes,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forthe Service Industry, Springer,2003.
    11.Lucie-Smith, Edward, A History of Industrial Design, Oxford: Phaidon Press,1983.
    12.Meyer M.H, Lehnerd A.P, The power of product platforms: Building value and cost leadership,The Free Press, New York: Moriarty D.E.1997.
    13.Nigel Whitely, Design for Socity, Reaction Books Ltd,1998.
    14.N.Cross, J.Naughton and D.Walker, Design Method and Scientific Method, ln: R.Jacques andJ.Powell, eds,2004.
    15.R.Verno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 QuarterlyJournal of Economics, May,1966.
    16.Richard Sennett, The Culture of the eye: the Design and Social Life of Cities, London: Faberand Faber,1991.
    17.Raizman, David, History of Modern Design, London: Laurence King Publishing,2003.
    18.Wolfe, Tom, From Bauhaus to our house, New York: Farrar Straus Giroux,1981.
    1.[德]阿迈纳:《方法论导论》,王路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
    2.[美]阿兰B.雅各布斯:《伟大的街道》,金秋野、王又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3.[美]保罗萨缪尔森:《公共支出的纯理论》,萧琛等译,载于《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1954年第36期。
    4.[英]彼得切克兰德:《系统论的思想与实践》,左晓斯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
    5.[瑞士]Carl Fingerhuth.《向中国学习:城市之道》,张路峰、包志禹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
    6.[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周敦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
    7.[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高铦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年。
    8.[英]弗兰克惠特福德:《包豪斯》,林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9.[法]格拉夫梅耶尔:《城市社会学》,徐伟民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10.[丹]盖尔:《人性化的城市》,欧阳、徐哲文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
    11.[美]赫伯特西蒙:《人工科学》,武夷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
    12.[奥]赫伯特林丁格:《包豪斯的继承与批判——乌尔姆造型学院》,胡佑宗、游晓贞译,台北:亚太图书出版社,2002年。
    13.[日]黑川纪章:《新共生思想》,覃力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年。
    14.[美]Jonathan Cagan,Craig M. Vogel:《造突破性产品:从产品策略到项目定案的创新》,辛向阳、潘龙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
    15.[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6.[美]杰伊格林:《设计的创造力》,封帆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年。
    17.[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
    18.[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林庆怡、陈朝晖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
    19.[英]克利夫芒福汀:《街道与广场》,张永刚、陈卫东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
    20.[美]科兹纳:《项目管理》,杨爱华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
    21.[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倪文彦、宋俊岭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
    22.[美]理查德布坎南、维克多马格林:《发现设计:设计研究探讨》,周丹丹、刘存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年。
    23.[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
    24.[美]美国项目管理协会:《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王勇、张斌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年。
    25.[法]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设计》,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26.[英]马修赫利:《什么是品牌设计》,胡蓝云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
    27.[英]玛丽昂罗伯茨、克拉拉格里德:《走向城市设计》,马航、陈馨如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28.[英]尼古拉斯佩夫斯纳:《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王申祜、王晓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
    29.[挪]诺伯特舒尔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施植明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
    30.[智利]佩德罗伊格纳西兴阿隆索:《反思制造》,赵纪军译,载于《新建筑》,2010年第2期。
    31.[美]R.E.帕克、E.N.伯吉斯、R.D.麦肯齐:《城市社会学》,宋俊岭、郑也夫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
    32.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柯金良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
    33.[法]尚布希亚:《物体系》,林志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34.[美]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付秋芳、程进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
    35.[美]威廉劳伦斯纽曼:《社会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第5版)》,赫大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36.[美]维克多帕帕奈克:《为真实的世界设计》,周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
    37.[美]西蒙:《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杨砾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
    38.[美]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体验经济》,夏业良、鲁炜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
    39.[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40.[日]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朱鄂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
    41.[美]詹姆斯M布坎南:《民主财政论——财政制度和个人的选择》,穆怀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
    1.迟福林:《中国基础领域改革》,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陈昌盛、蔡跃洲:《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4.段进著:《城市空间发展论》,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
    5.党秀云:《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6.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实施。
    7.高珮义:《城市化发展学原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
    8.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
    9.何盛明、刘西乾、沈云:《财经大辞典》,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
    10.杭间:《设计的伦理学视野》,载于《原乡设计》,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
    11.康少邦、张宁:《城市社会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12.(先秦)孔子:《论语》,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年。
    13.柳冠中:《工业设计学概论》,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
    14.李砚祖:《工艺美术历史研究的自觉》,载于《器以载道》,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2年。
    15.李峰:《从构成走向产品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5年。
    16.(先秦)李耳:《道德经》,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
    17.陆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与服务的市场化研究——以贵港市城市自来水为例》,载于《公共管理与社会发展——第2届全国MPA论坛论文集》,上海,2004年。
    18.卢济威:《城市设计机制与创作实践》,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19.陆红:《项目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
    20.娄成武、郑文范:《公共事业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21.刘永翔:《产品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
    22.刘永翔:《产品系统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
    23.吕叔湘、丁声树主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
    24.朴昌根:《系统学基础》,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
    25.戚昌滋:《现代广义设计科学方法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年。
    26.齐康:《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年。
    27.陶德麟、汪信砚:《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28.王寿云等:《系统工程名词解释》,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年。
    29.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
    30.王昀,王菁菁:《城市环境设施设计》,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
    31.王昀:《寻找城市性格——杭州城市家具系统化设计》,载于《美美与共——杭州美丽城市与中国美术学院共建成果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1年。
    32.王昀:《以设计价值观为导向的研究生教学实践思考》,载于《道生悟成——第二届国际艺术设计研究生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12年。
    33.王菁菁:《设计责任——从莫里斯、格罗皮乌斯谈起》,载于《包豪斯与东方——中国制造与创新设计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1年。
    34.吴乃虎:《基因工程原理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
    35.吴翔:《产品系统设计》,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
    36.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37.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
    38.许志国、顾基发、车宏安:《系统科学》,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
    39.徐世芳、李博主编:《地震学辞典》,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年。
    40.徐耀东、张轶:《城市环境设施规划与设计》,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年。
    41.(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42.杨春时、邵光远、刘伟民、张继川:《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浅说》,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1987年。
    43.颜泽贤、范冬萍、张华夏:《系统科学导论:复杂性探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44.(先秦)佚名:《考工记译注》,闻人军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45.余明阳、刘春章:《品牌危机管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46.左铁峰:《产品设计进阶》,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年。
    47.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1999年2月1日实施。
    48.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74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
    49.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2007年7月1日实施。
    50.陈雨:《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历史价值研究》,江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
    51.陈照国:《城市主题文化导向下的公共设施设计研究》,山东轻工业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06月。
    52.姜小平:《我国城市公共设施市场化探析》,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5月。
    53.吴崇翔:《日用品概念设计方法研究》,湖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5月。
    1.陈洁行:《剖析市区“行路难”“停车难”问题》,载于《杭州科技》,2004年01期。
    2.陈相明、何克祥:《城市公共设施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载于《理论前沿》,2007年18期。
    3.陈雪娟:《为啥美国公共设施建设不惜“浪费”》,载于《羊城晚报》,2013年1月19日,B5版。
    4.曹昌:《救灾,从完善城市公共装备开始》,载于《中国经济论坛》,2010年19期。
    5.车明阳:《设计思维驱动社会创新》,载于《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9月13日。
    6.邓国芳:《加快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切实解决公交最后一公里问题》,载于《杭州日报》,2008年3月21日。
    7.方晓风:《民生设计刍议》,载于《装饰》,2008年186期。
    8.杭州市发展研究中心:《提高生活品质需要城市各领域和谐发展》,载于《杭州(下半月)》,2009年11期。
    9.韩丽荣、郑丽:《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与相关服务业务性质探讨》,载于《财会通讯》,2011年9月。
    10.巨乃岐、王建军:《究竟什么是价值——价值概念的广义解读》,载于《天中学刊》,第24卷1期,2009年2月。
    11.金天泽、郑磊琦:《教育技术——教育中的现代服务业》,载于《价值工程》,2011年7月。
    12.李冬:《服务设计研究初探》,载于《机械设计与研究》,2008年06期。
    13.李政、张赟、顾浩:《复杂金融产品的设计方法》,载于《商场现代化》,2009年18期。
    14.李正浩:《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站远期发展规模分析》,载于《交通节能与环保》,2010年6月。
    15.李立新:《价值论:设计研究的新视角》,载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年02期。
    16.刘新:《无言的服务,无声的命令——公共设施系统设计》,载于《北京规划建设》,2006年03期。
    17.刘顺辉:《加强城市综合减灾管理完善应急设备设施配置》,载于《中国建设报》,2010年9月28日。
    18.刘勇:《城市基础设施经营模式探析》,载于《中国集体经济》,2010年22期。
    19.连锋、韩春明:《浅谈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基本原则》,载于《科技经济市场》,2007年01期。
    20.马云林、吴蕙:《浅析城市发展的历程》,载于《中国市场》,2012年1期。
    21.欧燕萍、范东升:《杭州如何顺畅“呼吸”—民进市委会建议全力推进立体绿化》,载于《联谊报》,2010年12月4日。
    22.潘昌新、李以芬:《系统论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新探》,载于《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2期。
    23.王昀:《产品的体验》,载于《新设计》,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24.王昀:《设计的道理——从2011届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毕业创作谈起》,载于《装饰》,2011年8月。
    25.王婷:《杭州,与美共舞》,载于《浙江日报》,2011年05月13日。
    26.吴昊:《德国公共设施设计理念探讨》,载于《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年02期。
    27.吴文良、任敏:《让立体绿化增强城市的呼吸功能》,载于《杭州(下旬刊)》,2010年11月。
    28.许敬红、钱艳芳:《现代城市发展新思路——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十分经营》,载于《城市开发》,2002年08期。
    29.徐巨洲:《中国当代城市规划进入了一个大转折时期》,载于《城市规划》,1999年10期。
    30.徐清海:《城市公共设施服务模式的选择和理念的创新》,载于《特区经济》,2006年06期。
    31.徐燕:《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孰轻孰重》,载于《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2期。
    32.徐红梅:《物蕴智,智启心——从包豪斯作品入藏杭州说起》,载于《人民日报》,2011年11月20日08版。
    33.许成安、戴枫:《城市化本质及路径选择》,载于《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4.许平:《公共服务设计机制的审视与探讨——以内地三城市“设计为人民服务”活动为例》,载于《装饰》,2010年6月。
    35.姚遥、周扬军:《杭州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规划》,载于《城市交通》,2009年4期。
    36.杨东峰、毛其智:《城市化与可持续性:如何实现共赢》,载于《城市规划》,2011年3期。
    37.赵润琦:《“五行”学说是朴素的系统论》,载于《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