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从行政法的角度看待拆迁的利益平衡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城市拆迁问题是城市发展与管理中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是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公共管理问题,更是加快均衡发展、构建城市和谐社会的重要社会问题。由于我国的城市房屋拆迁在立法、执行当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居民在遭遇问题时又缺乏相应的司法救济,导致拆迁矛盾此起彼伏,层出不穷。因此,如何从源头上解决拆迁矛盾冲突成为我国城市建设中的当务之急。
     随着《物权法》在2007年10月1日的实施,原有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将停止执行,同时全国人大授权国务院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用以解决物权法施行后城市单位和个人房屋征收和拆迁的法律依据问题。这就为从根本上解决拆迁矛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笔者认为:妥善解决拆迁矛盾的关键,在于寻求拆迁人、被拆迁人、政府以及社会利益四者的平衡机制。借鉴国外的经验,从社会利益出发,政府建立多种机制和平台,既要维护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又要促进城市的正常发展,使得各方的利益达到最佳的平衡。其一,必须慎重对待被拆迁人的利益维护问题,当然,对于个别漫天要价的被拆迁人,必要的行政手段仍然是需要的。其二,司法机关作为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应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根据2005年司法解释,必须以行政裁决作为诉讼的前提条件,这显然违反了法治的基本原则,限制了当事人的选择自由,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正当权益。其三,政府在利益平衡中也应大有可为。例如,在世博会动迁中,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在现有的政策框架下,通过采取慎重研究政策口径、统一标准阳光动迁、领导重视深入一线的方式,在短短一年左右的时间内,动迁居民达10570户,完成浦东世博动迁总量的99%,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速度上来说,都是上海动迁史上从未有过的。特别是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在实施上海市拆迁管理5项制度(拆迁公示制度、信访接待制度、投诉举报制度、承诺书制度、监管制度)的基础上,实行“九公开”、“两参与”、“三一致”、“四同步”的做法,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矛盾,也得到居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因此,和谐社会的社会秩序应当是以法治为基础而形成的井然有序的法治秩序。只有法治化的利益平衡机制才能为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竞争与合作提供科学的法律依据,从而使整个社会的利益冲突通过一种理性、民主的方式得到解决,避免激烈冲突,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繁荣。
The issue of demolition and relocatio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economic issue in urba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and a public administrative issue in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but also a significant social issue of accelerating balanced development and building up a harmonious city. How to settle the conflicts and disputes in demolition and relocation from the source is a task of top priority. In terms of legislation of demolition, though a series of laws, policies and judicial explanations has been issued, various problems in legislation,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and enforcement have given rise to contradictions one after another in an endless stream. With the the Property Law becoming effective on October 1, 2007, the original Regul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Urban House Demolition will be put out of practice. In the meantim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has authorized the State Council to make corresponding administrative statutes to solve the issue of legal bases in urban units’and individuals’house collection and demolition after the enforcement of the Property Law. This has created a rare opportunity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s in demolition fundamentally. The author holds the view that the key to properly settling conflicts in demolition and relocation is to seek a mechanism to balance the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who carry out demolition, the owners of houses to be demolished,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ety.The government can learn from foreign practices to set up, in the interests of the society, various mechanisms and platforms to promote and the proper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s well as maintain the legal rights of the house owners as so as to achieve the best balance between each party. Although to safeguard the interests of the house owners concerns social stability and must be treated cautiously, administrative means remain necessary for some owners who ask for exorbitant compens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judicial authorities, as the last defence line of social justice, should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According to the judicial explanation in 2005, the precondition of lawsuit is administrative adjudication, which violate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administration by law, limits the freedom of choice of the parties concerned and is obviously unfavorable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justified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parties concerned. Meanwhile, the government has much to do in balancing interests, too. In the existing policy frame,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Shanghai Pudong New Area, in the demolition and relocation work for the World Expo, by studying cautiously the policies, carrying out“sunshine relocation”by a uniform standard and with the leadership going to the front, has relocated 10570 households in about a year and accomplished 99% of the total relocation work in Pudong for the World Expo, whose scale or speed is unprecedented in Shanghai’s demolition and relocation history. In particular,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Pudong New Area, on the basis of complying with Shanghai’s Five Demolition and Relocation Administration Systems ( namely, the Demolition and Relocation Publicity System, the System of Handling Reception, the Complaint Reporting System, the System of Commitments and the Supervisory System) , has carried out the practice of "nine publicity" , " two participation"“three uniforms" and " four simultaneities" , which has reduced contradiction to the minimum and has won unanimous praises from the residents.
     Therefore, the social order in a harmonious society should be an order governed by law. Only a legalized interest balancing mechanism can provide scientific legal bases for the mutual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 as well as for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groups with different interests, so as to solve the interest conflicts of the whole society in a reasonable, democratic way and to develop the harmony, stability and prosperity of the society.
引文
1 沈开举著:《行政补偿法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7 页。
    2 国家建委:《关于加快城市住宅建设的报告》,http://www.cnread.net/cnread1/flfg/fldd/070/012.htm,(发布日期:1978 年 9 月 25 日)。
    3宿伟伟:《城市房屋拆迁中的权力与权利的冲突与保护》,载《山东审判》2005 年第 6 期,第 86 页。
    4 王才亮等著:《房屋拆迁疑难问题解答》,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42 页。
    5 沈开举著:《征收、征用与补偿》,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序第 4 页。
    6 梁慧星著:《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版,第 191-192 页。
    7 王素云:《论和谐拆迁关系的共建》,载《集团经济研究》2007 第 4 期,第 10-11 页。
    8 黄松有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条文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163 页。
    9 汉 网 : 《 关 注 最 牛 钉 子 户 , 物 权 法 能 否 终 结 强 制 拆 迁 》 ,http://www.cnhan.com/gb/content/2007-03/25/content_771195.htm ,(发布日期:2007 年 3 月 25 日)。
    10 胡信彪著:《土地征收与房屋拆迁》,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9-10 页。
    11 王达、史笔著:《城市房屋拆迁疑点诠释及典型案例》,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5 页。
    12 刘云兵等:《完善城市房屋拆迁立法的建议》,载《河北法学》2004 年第 8 期,第 31 页。
    13 沈开举著:《行政补偿法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43 页。
    14 陈科:《房屋拆迁的误区——由上海黄陂南路 330 号拆迁事件引发的思考》,载《现代城市研究》2004年第 3 期,第 28 页。
    15 彭素云:《城市房屋拆迁的行政法问题》,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年,第 23 页。
    16 谢晓宏:《房屋拆迁的法治现状及思考》,载《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 年第 9 期,第 9 页。
    17 郑作时:《上海:拆迁之变》,载《南风窗》2005 年第 7 期,第 38 页。
    18王克稳:《论房屋拆迁行政争议的司法审查》,载《中国法学》2004 年第 4 期,第 82 页。
    19 康宝奇著:《城市房屋拆迁及“城中村”改造法律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12-113页。
    20 王才亮著:《房屋拆迁纠纷焦点释疑》,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04 页。
    21 孙中胤:《城市房屋拆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年,第 38 页。
    22 学习时报:《法院不得参与拆迁》,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xxsb/767854.htm(发布日期:2004 年 12 月)
    23宁镇等:《现行拆迁补偿安置纠纷司法救济定位评析》,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 年第 3期,第 86 页。
    24 李亚虹著:《美国财产法》,法律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200 页。
    25 沈开举著:《征收、征用与补偿》,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67 页。
    26 李亚虹著:《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5 版,第 382-383 页。
    27 王名扬著:《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374 页。
    28 王名扬著:《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402 页。
    29陈新民著:《宪法基本权利之基本理论》,台北三民书局 1992 年版,第 368 页。
    30 闵一峰:《科学合理,积极稳妥地调整拆迁利益格局》,载《中国房地产》2004 年第 3 期,第 17 页。
    31户邑:《城市房屋拆迁的制度分析》,载《改革》2005 年第 2 期,第 126 页。
    32 马怀德著:《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35 页。
    33 王柱国:《征收(用):公共利益、正当程序与公平补偿》,载《辽宁大学学报》2004 年第 7 期,第 66页。
    34 宋功德著:《行政法哲学》,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89 页。
    35 韩小平:《行政补偿制度的几个问题》,载《东吴法学》2001 年,第 271 页。
    36 王平正:《利益衡量:行政补偿的制度功能》,载《河南社会科学》2005 年第 1 期,第 22 页。
    37 城仲模著:《行政法之基础理论》,三民书局 1994 年版,第 664 页。
    38 姜明安著:《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476 页。
    39 张文显著:《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345 页。
    40 彭小兵:《城市拆迁纠纷的博弈分析及对策建议》,载《重庆大学学报》2005 年第 5 期,第 19 页。
    41 吴清旺、贺丹青著:《房地产开发中的利益冲突与平衡》,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9 页。
    42 [美]乌戈·马太著:《比较法律经济学》,沈宗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7 页。
    
    43 游劝荣:《利益表达与利益协调》,载《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 年第 1 期,第 4 页。
    44 罗豪才、甘雯:《行政法的“平衡”及“不平衡”范畴》,载《中国法学》1996 年第 4 期,第 83 页。
    45彭小兵:《城市拆迁纠纷的博弈分析及对策建议》,载《重庆大学学报》2005 年第 5 期,第 22 页。
    46 岑毅、宗书:《“阳光动迁”奏响和谐音》,载《浦东开发》2006 年第 1 期,第 22 页。
    47 岑毅、宗书:《“阳光动迁”奏响和谐音》,载《浦东开发》2006 年第 1 期,第 23 页。
    48 方耀楣、崔霁:《从世博动迁看政府在城市动迁中的职能定位》,载《上海房地》2007 年第 4 期,第50 页。
    49岑毅:《世博动迁:以机制创造和谐(上)》,载《浦东开发》2006 年第 3 期,第 35 页。
    50 翁岳生著:《行政法》(上册),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5 页。
    51 姜明安著:《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第 2 版,第 446 页。
    52 康宝奇著:《城市房屋拆迁及“城中村”改造法律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416 页。
    53 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第 2 版,第 447 页。
    54 胡宁生著:《中国政府形象战略》,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8 年版,序言。
    55 高景芳:《试论行政法利益平衡功》,载《行政与法》2005 年第 9 期,第 92 页。
    1、沈开举著:《行政补偿法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
    2、王才亮等著:《房屋拆迁疑难问题解答》,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
    3、沈开举著:《征收、征用与补偿》,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
    4、梁慧星著:《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版。
    5、黄松有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条文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7 年版。
    6、胡信彪著:《土地征收与房屋拆迁》,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6 年版。
    7、王达、史笔著:《城市房屋拆迁疑点诠释及典型案例》,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4 年版。
    8、康宝奇著:《城市房屋拆迁及“城中村”改造法律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 年版。
    9、王才亮著:《房屋拆迁纠纷焦点释疑》,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
    10、李亚虹著:《美国财产法》,法律出版社 1992 年版。
    11、李亚虹著:《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5 版。
    12、王名扬著:《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8 年版。
    13、陈新民著:《宪法基本权利之基本理论》,台北三民书局 1992 年版。
    14、马怀德著:《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 年版。
    15、宋功德著:《行政法哲学》,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
    16、城仲模著:《行政法之基础理论》,三民书局 1994 年版。
    17、姜明安著:《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18、张文显著:《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 1996 年版。
    19、吴清旺、贺丹青著:《房地产开发中的利益冲突与平衡》,法律出版社2005 年版。
    20、[美]乌戈·马太著:《比较法律经济学》,沈宗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21、翁岳生著:《行政法》(上册),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2 年版。
    22、姜明安著:《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第 2 版。
    23、胡宁生著:《中国政府形象战略》,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8 年版,序言。
    1、宿伟伟:《城市房屋拆迁中的权力与权利的冲突与保护》,载《山东审判》2005 年第 6 期。
    2、王素云:《论和谐拆迁关系的共建》,载《集团经济研究》2007 第 4 期。
    3、刘云兵等:《完善城市房屋拆迁立法的建议》,载《河北法学》2004 年第 8 期。
    4、陈科:《房屋拆迁的误区——由上海黄陂南路 330 号拆迁事件引发的思考》,载《现代城市研究》2004 年第 3 期。
    5、谢晓宏:《房屋拆迁的法治现状及思考》,载《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年第 9 期。
    6、郑作时:《上海:拆迁之变》,载《南风窗》2005 年第 7 期。
    7、王克稳:《论房屋拆迁行政争议的司法审查》,载《中国法学》2004 年第 4 期。
    8、宁镇等:《现行拆迁补偿安置纠纷司法救济定位评析》,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 年第 3 期。
    9、闵一峰:《科学合理,积极稳妥地调整拆迁利益格局》,载《中国房地产》2004 年第 3 期。
    10、户邑:《城市房屋拆迁的制度分析》,载《改革》2005 年第 2 期。
    11、王柱国:《征收(用):公共利益、正当程序与公平补偿》,载《辽宁大学学报》2004 年第 7 期。
    12、韩小平:《行政补偿制度的几个问题》,载《东吴法学》2001 年。
    13、王平正:《利益衡量:行政补偿的制度功能》,载《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 1 期。
    14、彭小兵:《城市拆迁纠纷的博弈分析及对策建议》,载《重庆大学学报》2005 年第 5 期。
    15、游劝荣:《利益表达与利益协调》,载《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 年第 1 期。
    16、罗豪才、甘雯:《行政法的“平衡”及“不平衡”范畴》,载《中国法学》1996 年第 4 期。
    17、岑毅、宗书:《“阳光动迁”奏响和谐音》,载《浦东开发》2006 年第1 期。
    18、方耀楣、崔霁:《从世博动迁看政府在城市动迁中的职能定位》,载《上海房地》2007 年第 4 期。
    19、岑毅:《世博动迁:以机制创造和谐(上)》,载《浦东开发》2006 年第3 期。
    20、高景芳:《试论行政法利益平衡功》,载《行政与法》2005 年第 9 期。
    1、彭素云:《城市房屋拆迁的行政法问题》,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2、孙中胤:《城市房屋拆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年。
    王丽华:《上帝的困惑》,载《经济观察报》2002 年 9 月 9 日,第 10 版。
    1 、 国 家 建 委 :《 关 于 加 快 城 市 住 宅 建 设 的 报 告 》,http://www.cnread.net/cnread1/flfg/fldd/070/012.htm,(发布日期:1978 年 9 月 25日)。
    2 、 汉 网 :《 关 注 最 牛 钉 子 户 , 物 权 法 能 否 终 结 强 制 拆 迁 》,http://www.cnhan.com/gb/content/2007-03/25/content_771195.htm ,(发布日期:2007 年 3 月 25 日)。
    3 、 学 习 时 报 : 《 法 院 不 得 参 与 拆 迁 》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xxsb/767854.htm(发布日期:2004 年 12 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