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执业律师亚文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代中国社会,伴随着社会变迁进程的加快,社会矛盾日益增多,法院受理民、刑事诉讼案件数持续增加,民事、刑事诉讼法大幅增修,律师不论是在政治或法律层面,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律师群体对社会现代化、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结合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对律师团体亚文化进行研究有着很大现实的意义和理论意义。
     本研究采取访谈法,以某律师事务所为研究对象,选取这一律师事务所的几位律师进行访谈,并以结构式的参与观察方式来进行整个研究,从社会互动论视角来探讨律师亚文化的相关问题。通过探讨律师对于自身的角色认知,以及律师与当事人、同行律师、法官、律师协会和事务所行政人员等的互动模式,以期进一步探讨属于律师团体的亚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分析资料,认为律师团体亚文化的形成因素分别表现为源自于适应性因素,所形成的“师徒制”倾向的亚文化、导因于适应性因素,所形成的经验取向的执业方式、源自于适应性因素与逃避性因素,所塑造而成的务实主义的执业方式、源自于逃避性因素,所形成的面对法官时的犬儒心态。最后,文章提出了限制律师亚文化消极影响的措施。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subculture of lawyers in China by investigating lawyers’self-recognition, interaction among lawyers, clients, colleagues, the lawyers’union, and other staff in law offices. By so doing, the study provides further data on the meanings of‘lawyer subculture’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Chinese context. In Chinese society, the occupation of lawyers has a significant status in both the political and judicial arena. This has been reinforced by the increasing caseload on both civil and criminal pleas following the continuous revision of related civil and criminal codes. It is probably fair to predict that the role of lawyers will become even more significant in the lives of ordinary Chinese in the near future. However, previous academic literature has been focused more on notion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negative aspects of the subculture of lawyers. A systematic exploration of lawyer subculture is not yet in place. This research study seeks to provide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contemporary lawyer subculture.
     Structured observation and follow-ups were conducted with some certified public lawyers in the same law office selected by purposive sampling. An analysis of observation data obtained suggests some influencing factors that might contribute to the nature of the subculture:apprentice discipline、empiricism、pragmatism、cynicism. Looking closely, the first two factors (apprentice discipline and empiricism) could be categorized as‘adaptive reason’.‘Pragmatism’could be attributed from both adaptive and avoidance factors while‘cynicism’could be attributed from mainly avoidance factor. At last, the article brought forward the measure which could restrict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lawyer subculture.
引文
① 李轩.制度缺损与观念抵牾:当代中国律师业的两大难题[J].律师与法制,2004,(11).
    ① 吴清旺.定位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律师业[J].中国律师,2001,(2).
    ① 王晨光,高其才.律师职业的现状调查—武汉律师访谈综述[J].中国律师,2000,(12).
    ② 国内学者对泰勒的文化定义翻译也有所不同,主要集中在对民族志还是人种学,是整体还是复合体等。武大周运清教授认为文化是社会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包括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组织、社会变迁等,都可以归结为各种文化现象,文化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对社会生活和社会运行产生重要影响。
    ③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④ 谢利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⑤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赵旭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⑥(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①(英)C.W.沃特森.多元文化主义[M].叶兴艺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② 周怡.解读社会——文化与结构的路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③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赵旭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9-30
    ④ 阿尔弗雷德·韦伯.文化社会学视域中的文化[M].姚燕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① 方铁.浅议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整理的理论与实践(打印搞)[Z].
    ② 辞海·文化[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③ 高丙中.中国文化的群体差异及其变异[J].社会科学战线,1996,(2).
    ④ Angela McRobbie , Postmodernism and Popular Culture.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M]田晓菲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① J . Milton Yinger, Contraculture and Subculture[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5,1960,p.627
    ② 陆道夫. 英国伯明翰学派早期亚文化研究探微[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2).
    ③ (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① (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②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赵旭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① 和权力相联系的主文化总是把自己再现为文化本身,它试图把所有的其他文化都限定、包含在自己的范围内。它的世界观,除非被挑战,将作为最自然的、无所不包的、普遍的文化而存在。而另外的文化,也就是其他的亚文化,尽管服从这种秩序,但它们也将与之斗争,试图修改、谈判、抵抗甚至推翻主文化的霸权。也就是说主文化与亚文化,总是处于相互的关联和斗争中.(参见《文化研究导论》(Introducing Cultural Studies),陶东风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7 月版,第338—339 页.)
    ② 在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整体文化,主文化和亚文化是在不断相互交融的,可以说主文化不断吸收亚文化,亚文化也不断吸纳主文化,主文化中有亚文化成分,亚文化中有主文化成分,两者不可绝对分开。在我国,正是这种相互交融,才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亚文化包括常规亚文化与越轨亚文化或偏离亚文化。其中与主文化在方向上一致的,有利于维护和改善现有的社会秩序的叫常规亚文化;在方向上与主文化偏离的叫做偏离亚文化或越轨亚文化,或反文化。美国的社会学家弥尔顿·英格尔( J. Milton Yinger)于1982 年详尽阐述了反文化的定义:反文化无论何时都被作为一个群体的规范体系的最初元素使用,其核心之一是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冲突。群体中每个成员的价值趋向、需求和观念都直接地包含在它本身的价值观的发展和巩固上( J . Milton Yinger, Countercultures:The Promise the Peril of a World Turned Upsided Down ,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2,p.23),并指出反文化会生长出一系列颠覆较大社会的价值观或与之相对立的价值观(J.Milton Yinger, Contraculture and Subculture, i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5,1960,pp . 627).威廉·泽尔那(William Zellner)也指出,亚文化是主流文化的一部分,正常情况下不会对主流文化产生威胁,但反文化明显地同较大文化的一定方面相抵触(William W. Zellner,A Sociological Analysis,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5,p.vii.)
    ① Phil cohen,Subcultural Conflict and Woking-classCommunity,in Stuart Hall,eds. Culture,Media and Language[M].London:Hutchinson,1980,pp.82-83.
    ② Stuart Hall,Tony Jefferson ,Resistance Through Rit2 ual :Youth Subculture in Post – war[M].Britain 1976,p.48.
    ③ Dich Hebdige, Subculture:The Meaning of Style[M].London :Methuen,1979:17
    ① 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9).
    ② 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260.
    ③ 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349.
    ① 李世威.新时代的律师职业服务角色[J].中国律师,2000,(12).
    ① (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① Dick Hebdige.Subculture:The Meaning of style[M].London:Methuen,1979.
    ① (美)威廉·富特·怀特.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贫民区的社会结构(第一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1).
    ① (美)马汶·沃尔夫岗.暴力亚文化(英文版)[M].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163.
    ①(美)C?恩伯,M·恩伯.文化的变异[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37.
    ①(美)詹姆斯?伊斯尔蒂.刑事司法学(英文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56.
    ② 宋占文.律师文化:“知行合一”的结晶[J] 中国律师,2005,(11).
    ③ 姜楠.文化研究与亚文化[J].求索,2006,(3).
    ④ 宋占文.律师文化:“知行合一”的结晶[J] 中国律师,2005,(11).
     ① 概率论中讨论随机变量序列的算术平均值向常数收敛的定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的基本定律之一。又称弱大数理论。例如,在重复投掷一枚硬币的随机试验中,观测投掷 n 次硬币中出现正面的次数。不同的 n 次试验,出现正面的频率(出现正面次数与 n 之比)可能不同,但当试验的次数 n 越来越大时,出现正面的频率将大体上逐渐接近于 1/2。又如称量某一物体的重量,假如衡器不存在系统偏差,由于衡器的精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对同一物体重复称量多次,可能得到多个不同的重量数值,但它们的算术平均值一般来说将随称量次数的增加而逐渐接近于物体的真实重量。由于随机变量序列向常数的收敛有多种不同的形式,按其收敛为依概率收敛,以概率 1 收敛或均方收敛,分别有弱大数定律、强大数定律和均方大数定律。常用的大数定律有:伯努利大数定律、辛钦大数定律、柯尔莫哥洛夫强大数定律和重对数定律。
    ① 张斌生.中国律师的使命和境界提升—关于律师行风建设的思考[J].中国律师,2000,(9).
    ② 曾祥一.从“潜规则”的中国到法治宪政中国—兼谈律师在转型社会中的价值[J].中国律师,2003,(4).
    ① 王丽.共创中国律师文化[J].中国律师,2005,(4).
    ② Elaine Baldwin et a1. .Introducing Cultural Studies [M].London: Prentice Hall Europe,1999.
    ① 江平.中国律师的形象问题[J].中国律师,1997,(8).
    ① 汤火箭.中国律师的地位:现状、反思与前瞻[J].社会科学研究,2002,(1).
    ① 现代社会,严格意义上的古代那种“贵族”或“士”阶层已经逐渐消亡。“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犬儒主义,已经从当初“贵族”或“士”的“垄断”,进入了全民普及的阶段。当今社会,无论你是“既/得/利/益”阶层,或是草根阶层,都可以“犬儒”一把的。犬儒主义,已经进入了“全民犬儒”的时代。但粗略地划分,亦可分为“在上位的犬儒主义”与“在下位的犬儒主义”。
    ① Jeffrey C. Goldfarb, The Cynical Society [M]. (Chicago, I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1), 152.
    ② 朱媛 钱剑奎.我国律师文化的与众不同[J].中国律师,2004,(2).
    ③ 美国律师协会.职业行为示范规则[Z].Rule.6,Comment(1)-(4).
    ① 惩罚性赔偿制度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巴比伦、以色列、罗马和印度。在古罗马,侵权行为法的制裁功能不仅在于填补损害,而且在于遏制纠纷当事人之间进行私人报复和械斗。例如,《十二铜表法》将盗窃、抢夺或伤人等应由国家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归类为私人间的侵权行为。为制止这类侵权行为,被害人可以请求被盗物品价值的二至四倍作为损害赔偿。虽然惩罚性赔偿制度肇端于古罗马等国,但严格意义上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却产生于中世纪英国。1763 年 Wilks v.Wood 一案被认为是英国最早承认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案件。
    ② 王济东.法官与律师的相互关系[J].云南社会科学,2005,(3).
     ① 法律理性是建立在文化基础上的对法律的抽象认识,它可以摆脱各种法律的技术性迷惑,使人们认识到法律的本原,从而在制定法律、适用法律时始终把握其科学性,体现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在从自然法到实在法的法律发展史上,实现法律理性始终作为法律的最终目的。柏拉图认为法律理性是指有获得知识的能力和智慧;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理性是正义和理智;西塞罗认为法律理性是平等和正义;孟德斯鸠认为法律理性是最完全、最高尚、最精致的知觉;马布里认为法律理性是人所具有的一切东西中最重要最高尚的东西,是引导我们走向幸福的唯一指导者;一些现代法学家则认为法律理性是指人们对通过实施法律达成社会控制从而实现正义的本体认识。不管对法律理性做何解释,它都包含了公平、正义、理智、秩序、自由等内容。法律理性是抽象的,也是实在的,维中,也体现在行为上。
    ① 米尔斯.社会学想象力[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① 周红.试论我国律师职业秘密规则的完善[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3).
    ② 张耗.中国律师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66.
    ① 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M].贺卫东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11.
    ② “经济人”特性是产生“潜规则”的人性前提。“潜规则”的本质是为了谋利,是当事双方或多方谋利博弈的一种均衡。从当事者双方来看,二者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收益的最大化,或者是损失的最小化。所以,当事人双方会充分运用自己所拥有的某种“资源”,以达到其收益最大化或损失最小化的目的。当一方具有合法伤害别人的权力时,他会充分利用自己的合法伤害权来达到自己收益最大化的目的。正如吴思先生在《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一书中所写:“合法地祸害别人的能力,仍是官吏们的看家本领。这是一门真正的艺术,种种资源和财富要据此分肥并重新调整。”对于没有合法伤害权的另一方来说,其目的只能是损失最小化
    ① 曾祥一.从“潜规则”的中国到法治宪政中国—兼谈律师在转型社会中的价值[J].中国律师,2003,(4).
    ② 顾培东.中国律师制度的理论检视与实证分析[J].中国律师,1999,(11).
    ① 陈文.创建律师事务所的“企业文化”[J].中国律师,2005,(11).
    ① 邴玉阶.律师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术交流,2004,(3).
    ① "诊所"一词,来源于医学院,说明法律与医学具有同样的特征,需要理论,也需要实践.在诊所教授的指导下,学生为各式各样的案件当事人提供代理服务,同时达到他们各自的学习目标.在办理真实案件的过程中,诊所学生的能力得以检验,即使是在经验丰富的诊所教师的密切关注和控制之下,诊所学生仍能强烈地感觉到他们在当事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学生们成为咨询员,调解员,诉讼代理人,甚至是在满足当事人不同需求,适用不同法律时,充当了普法者和教育者
    ② 张耕.中国律师制度发展的里程碑[M].法律出版社,1997.
    ① 李敖.谁来唱主角?—也谈律师和当事人之间的关系[J].中国律师,2004,(10).
    ② 何家弘.证人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① 刘桂明.中国律师业面临十大难题[J].中国律师,2002,(11).
    ② 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现场直击—法官、检察官、律师同台对话构建法律共同体[N].中国青年报,2006-09-25(10).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② 出自《孟子—离娄上》:“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只有善德不足以处理国家的政务,只有法令不能够使之自己发生效力。意谓治理国家必须把行善政与行法令结合起来。徒: 仅仅,只有。为政:处理政务。自行:自己实行。法治与德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① 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编.中国律师管理法规与行业规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74.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③ 陈文.创建律师事务所的“企业文化”[J].中国律师,2005,(11).
    ① 贺卫方.中国青年律师的未来发展[J].安徽律师,2004,6.
    ① 陈俊.律师事务所的人力资源策略[J].中国律师,2002,(3).
    ① 古希腊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曾将正义分为两种:分配的正义和交换的正义。所谓分配的正义是指“城邦以社会地位之高低将权利、权力、义务和责任分配给城邦成员,是分配比例上的平等,平等之人分享平等的利益,是不平等的人分享不平等的利益。”而所谓交换的正义“则是人们进行交易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显然,分配的正义是属于公断的正义,而交换的正义则更尊重个体,崇尚个人的自由意志,标榜契约个体可以根据个体的自由意志,自由地订立契约,而不受任何人的自由不法干涉,这就是契约自由。易言之,所谓契约自由,正是“交换正义”在契约法上集中体现。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2] [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6).
    [3]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四版)[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2).
    [4] 谢佑平.社会秩序与律师职业 [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9,(8).
    [5] [美]布莱克著, 郭星华,等译.社会学视野中的司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6] 杜钢建,李轩. 中国律师的当代命运[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7] 宋占文.律师文化:“知行合一”的结晶[J] 中国律师,2005,(11).
    [8] 王济东.法官与律师的相互关系[J].云南社会科学,2005,(3).
    [9] 孙文胜.论我国律师的角色定位[J].河北法学,2005,(4).
    [10] 谢佑平.法律秩序与律师职业---律师角色的社会定位 [C].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11] 仓道来.律师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12] 焦武峰.论法社会学视野中的律师角色[J].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
    [13](美)威廉·富特·怀特.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贫民区的社会结构(第一版)[M].商务印书馆,2005,(11).
    [14] 高丙中.文化、亚文化、反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变迁[J].社会学研究,1997,(1).
    [15] 陈滔 .律师的职业秘密[J].中国司法,2005(12).
    [16] 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9).
    [17] 吕良彪.说服法官----法官决策与律师策略[J].中国律师,2002,(10).
    [18]〔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商务印书馆,1959,(10).
    [19] 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1).
    [20] 杨解君.法律关系背后的关系[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1,春季卷:168.
    [21] 陆道夫. 英国伯明翰学派早期亚文化研究探微[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2)
    [22] 王丽.共创中国律师文化[J].中国律师,2005,(4).
    [23] 宋占文.论律师文化[J ]. 中国司法,2006,(3).
    [24] 陈文.创建律师事务所的“企业文化”[J].中国律师,2005,(11).
    [25] 王丽.共创中国律师文化[J].中国律师,2005,(11).
    [26] 李峰.论我国文化变迁与律师价值认识的深化[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2).
    [27] 朱媛 钱剑奎.我国律师文化的与众不同[J].中国律师,2004,(2).
    [28] 邴玉阶.律师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术交流,2004,(3).
    [29] 曾祥一.从潜规则的中国到法治宪政中国-兼谈律师在转型社会中的价值[J].中国律师,2003,(4).
    [30] 顾培东.加入WTO与中国律师制度的创新[J].中国律师,2000,(5).
    [31] 江平.中国律师的形象问题[J].中国律师,1997,(8).
    [32] 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M].贺卫东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11.
    [33] 汤火箭.中国律师的地位:现状、反思与前瞻[J].社会科学研究,2002,(1).
    [34] 张彬生.中国律师的使命和提升—关于律师行风建设的思考[J].中国律师,2000,(9).
    [35] 贺卫方.中国青年律师的未来发展[J].安徽律师,2004,(6).
    [36] 骆轩,佟丽华.让理想在未成年人维权事业中闪光[J].中国律师,2005,(7).
    [37] 周平.律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角色定位[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38] 美国律师协会.职业行为示范规则[Z].Rule.6,Comment(1)-(4).
    [39] 张耕.中国律师制度发展的里程碑[J].法律出版社,1997
    [40] 陈光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与应用[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
    [41] 周红.试论我国律师职业秘密规则的完善[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3).
    [42] 美-理查德·波斯纳.道德和法律理论的疑问[M]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228-229.
    [43] 刘桂明.中国律师业面临十大难题[J].中国律师,2002,(11).
    [44] 左卫民,朱桐辉.谁为主体何为正义[J].法学,2002(7).
    [45] Arnold, D. O. The Sociology of Subculture[M] .Berkley :Glendessary Press,1970..
    [46] (美) 詹姆斯·E.莫利泰尔诺.律师职业责任(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8).
    [47] (美) 斯蒂芬·吉勒斯.律师规范(Regulation of Lawyers: Problems of Law and Ethics)[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7) .
    [48] Yinger,J·Milton .Contraculture and Subculture [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25,1960.
    [49] Jeffrey C. Goldfarb, The Cynical Society [M].(Chicago, IL: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1), 152.
    [50] Elaine Baldwin et a1.,Introducing Cultural Studies[M].London: Prentice Hall Europe,199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