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多维话语系统的竞争与共生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学术界关于“媒介时代”的探讨中,电视作为当代媒介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而成为关注焦点。相应地,对中国电视文化进行现象研究的众多论著也成为学术界的一大景观。尽管相关成果已经不少,但电视文化仍蕴藏着有待探索的巨大空间。电视的技术在发展、内容在更迭、环境在变化,最重要的是电视的思维和理念也总在接受新的挑战。因此,本文仍然选择把中国电视文化作为研究课题。
     本文力求从“话语”的角度,对中国当代电视的竞争格局及其深层寓意进行探析。中国电视由统一的垄断性的总体性媒体领域分化成各不相同的多元竞争的媒体地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由国家一元话语到国家话语、精英话语与大众话语多元生成和竞争的过程。为了阐明这些话语系统之间复杂的竞争与共生关系,本文采取的是结构分析的方法。所谓“结构分析”,简单来说就是将一个系统拆分成不同组合结构(如表层与深层的组合结构、显性与隐性的组合结构)去揭示问题。在本文中,这种“结构分析”具备三层涵义:首先,在对当代中国的电视话语系统作分析时,始终都以宏观的视野作依托,尤其是从全球化进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动态的结构关系中去加以观照,并运用相关理论(如现代性、后现代性、现代民族国家、产业竞争、全球化等)进行阐释;其次,既考虑到了电视文化在整个大文化结构中的特殊地位,又考虑到了它与其它文化类型的联系及共性;最后,组成本文写作框架的是下述传播过程:“环境→传者→信息产品→受者→环境”。本文将从这四个相对独立又复杂联结的传播环节中去探究三种话语系统形成的原因,分析其精神文化特质,展现它们之间竞争与共生的复杂关系。
     本文的观点是:中国当代电视出现的话语分化,既是中国社会现代性发展的结果,又蕴含着对中国现代性发展的参与性力量。从电视文化在西方的发展历史来看,它是在现代性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与现代性的诸多维度交织在一起;从西方对电视文化的研究史来看,论者虽然看法各异,但不约而同地关注现代性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电视行业出现的体制改革,以及由此推动的多元话语系统竞争与共生的文化现象,是以西方电视发展的经验作为自己的参照的,可以说是在全球化条件下引发的电视界的西学东渐,是一次与世界接轨并期望在接轨中崛起的文化行动。因此,本文认为中国当代电视文化的发展尽管有国情的特殊性和历史的特殊性,但从根本上来讲并未脱离和西方电视文化一样的与现代性密切相关的轨道。
     在现代性的视域下,本文认为电视领域中国家话语系统的出现是对现代化的文化回应,以民族国家的名义宣传国家意志、来统一全民的“国家”想象;精英话语系统是在努力通过电视去建构一个以“协商式的批评”来推动现代性发展的公共领域;大众话语系统的建立则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化对感性现代性的追求和肯定。这三套话语系统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围绕话语权与话语理念而展开。
     国家话语的竞争优势在于现代民族国家是个体所必需的政治归属,人们需要电视文化去构造这个“想象的共同体”,尤其是在中国当前的良好发展态势下,人们需要与这个“想象的共同体”加强联结并感受它的活力。但是国家话语系统的制作往往过于严重地受到国家权力的控制,从制作思维到节目内容形态等方面都暴露出机械、僵化的弊病,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公众的收视权益,让观众既爱又恨。
     大众话语的竞争优势在于感性现代性是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也是这个消费时代大众最乐意消费的关于梦想、奇迹、欲望的神话。但是欲望的泛滥与过度膨胀又导致了社会人文精神的堕落与国民整体素质的下滑,这些都需要一种理性的清醒之音来加以纠偏和批判。
     精英话语的积极意义在于为当代中国的电视文化提供一种理性、多元的意见交换平台。但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在国家话语系统分化出的空间中,大众话语系统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精英主义的话语空间受到比较大的挤压。当然,这也是全球电视发展的一个显著现象。如何在国家话语、精英话语和大众话语之间达到良性共生,是电视文化产生以来就困扰着知识精英的忧思,也是本文的期盼。
In the discussion about "media time"in the academic circle, the television becomes the focus of attention as the contemporary medium culture's one important form. Correspondingly, the papers and the works on China TV culture phenomenon research is also becoming a big landscape in academic circle. As a till-now the biggest core media, the TV, China's TV culture question contains a huge discussion space although we already have many related achievements, because the television is a complex cultural phenomenon. Television's technology is developing, the content is alternating, the environment is changing, the most important is that television's thoughts and the ideas are constantly facing new challenges. Therefore, I still chose China TV culture as the important research subject in this article.
     In this article, I explored the competition pattern and in-depth implication of Chinese present television medium from the theory angle of "the discourse". In my opinion, the process that the Chinese television, as a unified monopolizing bulking media domain, has been split up into the media region of various multi-dimensional competition, is in fact the one that national mono discourse has been split up into multi-dimensional discourse which contains the national discourse, the elite discourse and the populace discourse.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complex competition and co-existence relations among these words system, and to reply designed series questions in this research activity,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method is adopted in this article. Simply speaking, in order to discover the problems, the so-called Structural Analysis means we split a system into different built-up section, such as the surface layer and in-depth built-up structure, dominant and the recessive combination structure. In this paper, the Structure Analysis refers to three implications. First, when making the analysis to Contemporary China's television words system, always based on the macroscopic perspective in this article, especially in globalization age, I will look into the system i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dynamic structural relations of whole politics, the economy, the culture in global community, and will carry on the explanation by using the correlation theories such as the modernity, post-modernity, the modern nation-state, the industrial competition, the globalization, as well as many modern culture theory and so on. Next, this article I considered the special cultural status of TV culture in the entire big cultural structure, in the meantime, I also considered the affiliation and the general character with other cultural type contacting. Finally, what compositing the writing frame is a spreading process structure: "environment→disseminator→information product→receiver→environment". From the link of this four relatively independent and complex dissemination link I will inquire into the reasons of three kinds of discourse systems forms, analyzes the energetic cultural speci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words, unfolds the complex relations that have competition and the co-existence among them.
     The viewpoint in this article is that the discourse differentiation phenomenon appears in the modern Chinese television is a result led by Chinese society modernity development, is also a kind of participation strength to a Chinese modernity development. Looking from the Wes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TV culture, it appears in the modernity developing process, it interweaves with many dimensions of the modernity; Looking from the west research history of TV culture, the views about TV culture varies and all sorts of conclusions are containing understanding and the analysis about the modernity made by the researchers. After the 1990s, the media organizational reform appeared in the Chinese television profession and the multi-dimensional discourse system competition and the co-existence cultural phenomenon impelled by the reform took the experience of the Western television development as it's own reference. We may say that is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learning to the east in television world which initiates under the globalization condition, is a cultural motion which connects rails with the world and expects rises in the trail connection. Therefore, I think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modem TV culture has not been fundamentally separated from the relationship track of modernity which is as the same as in the West TV culture, though it has the national condition particularity and the historical particularity.
     Under the modernity sight, I thought that the appearance of the national discourse system is a culture respond to modern nation-state dimension of modernity culture of television. It unified all the people with"country"imagination and propagated national will in the name of nation-state. The elite discourse system tries to construct the public domain in which the modernity development promoted by"the consultation-like criticism" through the televis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popular discourse system has manifested the perceptual modernity pursue and the affirmation to which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culture shows. And the competition among these three discourse system manifests a kind of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discourse power and the discourse idea.
     The advantages of national discourse competitive lies in the fact that modem nation-state is essential politics ownership of individuals, the people need the TV culture to construct"the imagination community", particularly under Chinese current positive development situation, the peopl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joint with"the imagination community"and feel its vigor. But the manufacture of the national words system is often strictly controlled by the state power, from the manufacture thought to program content shape it exposes the abuse of machinery and rigid. To a certain extent, it deviates public's reception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V, lets the audience love and hate as well.
     The advantages of popular words' competition lies in that the perceptual modernity is the giant power which promotes the market economy development, is also a legend about the dream, the miracle and the desire myth which populace is mostly glad to expend in this consumption time. But desire being in flood and over expansion has caused degeneration of society humane spirit and downgrade of national overall quality. We need a rational and clear sound to correct the error and to criticize.
     The positive sense of the elite discourse lies in that Contemporary China's TV culture provides one exchangeable platform of rationality and Multiplicity. But in the Chinese present situation, in the space split out from the national discourse system, the populace discourse system had the greatest important status, the discourse space of elite has received a bigger extrusion. Certainly, this is also a remarkable phenomenon that the global television develops. It is puzzling knowledge elite how to achieve the benign co-existence among the national discourse, the elite discourse and popular discourse since the TV culture appeared, and it is also what we are expecting in this article.
引文
[1]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前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2][英]理查德·约翰生:《究竟什么是文化研究》,陈永国译,罗钢校,见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3]Lawrence Grossberg etal(eds),Cultural Studies,Routledge,1992,P4.
    [4][英]劳伦斯·格罗斯伯格:《文化研究的流通》,马海良译,见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1]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2][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3][英]斯图亚特·霍尔:《文化研究:两种范式》,孟登迎译,刘象愚校,见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1页。
    [1]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前言,第1页。
    [2]陶东风、和磊.:《文化研究》,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6年版,第5-18页。
    [3]Hall S."Cultural Studies and It's Theoretical Legacies" in Grossberg,Letal.(eds),Cultural Studies,New York:Routledge,p.278.
    [4][英]托尼·本内特:《置政策于文化研究之中》,赵国新译,罗钢校,见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2页。
    [1]转引自陶东风、和磊:《文化研究》,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
    [2]谢少波、王逢振:《文化研究访谈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3][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杨竹山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4][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分析》,见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5页。
    [1]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67页。
    [2][英]戴维·莫利:《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史安斌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318页。
    [3][英]大卫·麦克奎恩:《理解电视》,苗棣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4]苗棣等:《中美电视艺术比较》,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229页。
    [5]喻国明:《变革传媒--解析中国传媒转型问题》,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245页。
    [1]王兰柱主编.:《2007中国电视收视年鉴》,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2]王兰柱、左瀚颖:《2006年中国电视产业发展报告》,见崔保国编:《2007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02页。
    [3][英]索尼娅·利文斯通:《理解电视:受众解读的心理学》,龙耘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4][英]索尼娅·利文斯通:《理解电视:受众解读的心理学》,龙耘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1][美]马丁·杰伊:《法兰克福学派史:1923-1950》,单世联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2]王君超:《媒介批评--起源·标准·方法》,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93页。
    [1][德]阿多尔诺:《文化工业的再思考》,见[美]马丁·杰伊:《阿多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83页。
    [2]陈水国、马海良编:《本雅明文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1][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2][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2页。
    [3][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8页。
    [4][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0页。
    [5][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2-124页。
    [1][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2-124页。
    [2][英]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张卫东、张生赵顺宏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8页。
    [3]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57页。
    [4][英]阿兰·斯威伍德:《大众文化的神话》,冯建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5页。
    [5]荣剑:《社会批判的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5页。
    [1]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61页。
    [2][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3]陶东风、和磊:《文化研究》,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
    [1][英]斯图亚特·霍尔:《文化研究:两种范式》,孟登迎译,见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2][英]雷蒙德·威廉斯:《电视:科技与文化形式》,冯建三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3][美]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祁阿红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01页。
    [1][英]吉姆·麦克盖根:《文化民粹主义》,桂万先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3页。
    [2][英]斯图亚特·霍尔:《文化研究:两种范式》,孟登迎译,见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3][英]斯图亚特·霍尔:《文化研究:两种范式》,孟登迎译,见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4][英]斯图亚特·霍尔:《文化研究:两种范式》,孟登迎译,见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9页。
    [1][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杨竹山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4页。
    [2][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杨竹山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5页。
    [1][英]斯图亚特·霍尔:《文化研究:两种范式》,孟登迎译,见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1页。
    [2][英]斯图亚特·霍尔:《文化研究:两种范式》,孟登迎译,见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4页。
    [3][英]斯图亚特·霍尔:《文化研究:两种范式》,孟登迎译,见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5页。
    [4][意]葛兰西:《狱中札记》,曹雷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6页。
    [1][英]斯图亚特·霍尔:《编码/译码》,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经典文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34-437页。.
    [2][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杨竹山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1页。
    [1]陶东风:《西方文化研究的新近发展》,当代文坛,2007(1).
    [2][英]托尼·本内特:《置政策于文化研究之中》,赵国新译,罗钢校,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前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4页。
    [3][美]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丁未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67页。
    [4]潘知常、林玮主编:《传媒批判理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99页。
    [1]转引自 金元浦:《批判理论的再兴》,北京:国外理论动态,2003(10):36-40.
    [2][英]尼克·斯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85页.
    [1][英]尼克·斯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85页.
    [2][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史格龙编:《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 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59页.
    [3][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史格龙编:《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62页.
    [4][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49页.
    [1][英]戴维·莫利:《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史安斌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181页.
    [2][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6页
    [3][英]戴维·莫利:《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史安斌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371页.
    [4][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晔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4-35页.
    [1][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2页.
    [2]王岳川:《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传媒的哲学反思》,见金惠敏、王岳川主编:《媒介哲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页.
    [3][英]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张卫东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8页.
    [4][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丁宁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60页.
    [1][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丁宁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61页.
    [2][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价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丁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60页.
    [3][英]罗杰·西尔弗斯通:《电视与日常生活》,陶庆梅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前言.
    [1][英]索尼娅·利文斯通:《理解电视:受众解读的心理学》,龙耘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2]陈龙:《在媒介与大众之间:电视文化论·绪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3]蓝凡:《电视艺术通论》,上海:学林出版社.总序,2005.年版,第1页.
    [1]陈龙:《在媒介与大众之间:电视文化论·绪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2]金元浦:《试论当代的文化工业》,载《文艺理论研究》,1994(2).
    [3]尹鸿:《为人文精神守望--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批评导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1996(2).
    [1]南帆《双重视域--当代电子文化分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2]金元浦:《电视:最大众的大众文化》,金元浦编:《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3-217页.
    [3]胡智锋、周建新等:《2006年度中国电视研究著作综述》,载《学术动态》,2007(2).
    [1]金丹元:《电视与审美》,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1]凌燕:《可见与不可见: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文化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序二,2006年版,第2页.
    [2]转引自[英]詹姆斯·卡伦:《媒体与权力》,史安斌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0页.
    [3][英]詹姆斯·卡伦:《媒体与权力》,史安斌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1页.
    [1]凌燕.:《可见与不可见: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文化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1]王兰柱主编:《2007中国电视收视年鉴》,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
    [2]郑明椿:《电视文化的本质与批判》,台北:台湾扬智文化公司,1997年版.
    [1]胡智锋:《电视美学大纲》,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90页.
    [2][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许钧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9页.
    [3][美]雪莉·贝尔吉:《媒介与冲击》,赵敬松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页.
    [4][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晔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页.
    [1][英]理查德·戴恩斯特:《电视:我们时代的机器》,郭军译,林少雄、吴小丽主编:《影视理论文献导读》(电视分册),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4页.
    [1][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丁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60-61页.
    [2][美]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谢金文译,见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99页.
    [3]黄鸣奋:《传播心理学》,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4][英]斯图亚特·霍尔:《编码/译码》,朱晨译,见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23页.
    [1][前苏]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五卷,第242页.
    [2][前苏]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五卷,第416页.
    [3][前苏]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五卷,第350-357页.
    [1][前苏]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56页.
    [2]王治河:《福柯》,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59页.
    [3]严锋:《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1页.
    [4]严锋:《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28页.
    [1][美]隆·莱博:《思考电视》,葛忠明译,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69页.
    [1][美]隆·莱博:《思考电视》,葛忠明译,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71-72页.
    [2][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许钧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6页.
    [1][英]斯图亚特·霍尔:《编码/解码》,见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8页.
    [2][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年版,第26-27页.
    [1][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郭英剑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1][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郭英剑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2][英]罗宾·科恩、保罗·肯尼迪:《全球社会学》,文军等译,汪和建校,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62页.
    [3][英]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杨雪冬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4]叶险明《“文化全球化”辨析》,载《河北学刊》,2001(4):64-67.
    [5]苏国勋:《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与共生》,见苏国勋等:《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1]王学成:《全球化时代的跨国传媒集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2][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郭英剑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3][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郑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6页.
    [4][法]弗朗索瓦·沙奈:《资本全球化》,齐建华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页.
    [5][英]郝伯特·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黄煜,裘志康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1][法]弗朗索瓦·若斯特:《电视的崇拜、电视文化和全球化》,福州:东南学术,2003(3):33-36.
    [2]支庭荣:《西方媒介产业化历史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3-164页.
    [1]天海翔:《中国文化产业》,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1]刘长乐:《争夺话语权是中国融入世界的前提--在“第11届上海国际电视节”论坛上的讲话》,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4668,2007-12-05.
    [1]郭镇之:《中外广播电视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0页.
    [2]郭镇之:《中外广播电视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1页.
    [1]郭镇之:《中外广播电视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8页.
    [1]王兰柱、左翰颖:《2006年中国电视产业发展报告》,见崔保国主编:《2007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13页.
    [2]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产业经营及高清影视概述》,见赵化勇主编:《中国中央电视台年鉴2006》,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第373-374页
    [1]南帆.:《双重视域》,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21页.
    [1][德]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洪佩郁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50页.
    [1][美]阿尔蒙德、(小)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
    [2][美]赫伯特·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黄煜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65页.
    [3][美]仙托.艾英戈、唐纳德·R·金德:《事关重要的新闻》,刘海龙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4][英]安德鲁·古德温、加里·惠内尔:《电视的真相》.魏礼庆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1][加]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沈荟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2][加]马修·弗雷泽:《软实力:美国电影、流行乐、电视和快餐的全球统治》,刘满贵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第124页.
    [3][加]马修·弗雷泽:《软实力:美国电影、流行乐、电视和快餐的全球统治》,刘满贵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第156页.
    [4][英]戈林·麦凯波:《戈达尔:影像、声音与政治》,林宝元编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171页.
    [5][英]戈林·麦凯波:《戈达尔:影像、声音与政治》,林宝元编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171页.
    [6]Louis Althusser: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New York and London,Monthly Review Press,1971,p.145
    [1][意]葛兰西;《狱中札记》,曹雷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页.
    [2][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69页.
    [3][英]利萨·泰勒、安德鲁·威利斯:《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吴靖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
    [1]木文:《法洛斯谈:媒体如何破坏民主》,载《天涯》,1997年第6期.
    [2][德]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15页.
    [3]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7页.
    [1]徐国源、谷鹏:《当代传媒生态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70页.
    [2]凌燕.:《可见与不可见: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文化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1]杨伟光、吕岩梅:《从容“切换”人生精彩激情“插播”事业华章--杨伟光纵论电视人生》(上),载《现代传播》,2004年第4期,第18页.
    [2]杨伟光:《提高引导水平再创名牌业绩》,见李东生、孙玉胜主编:《焦点访谈精粹》,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3]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把握生活主流 遵循电视规律 增强传播效果--关于<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焦点时刻>的采访与制作》,见叶家铮编著:《电视媒介研究》,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256页.
    [1]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把握生活主流 遵循电视规律 增强传播效果--关于<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焦点时刻>的采访与制作》,见叶家铮编著:《电视媒介研究》,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258页.
    [1]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把握生活主流 遵循电视规律 增强传播效果--关于<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焦点时刻>的采访与制作》,见叶家铮编著:《电视媒介研究》,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251-252页.
    [2]转引自(美)阿尔蒙德、(小)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12页.
    [3]朗智锋:《电视美学大纲》,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29页.
    [1]肖旺、丁文阁:《中国广播电视业竞争力分析》,见祁述裕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85页.
    [2]喻国明:《变革传媒:解析中国传媒转型问题》,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3]周鸿铎等:《传媒产业机构模式》,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第291页.
    [4]支庭荣:《媒介管理》,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9页.
    [5]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http://baike.baidu.com/view/9242.htm,2008-01-01.
    [1]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简介》,来源:中央电视台官方网站,访问时间:2007-11-24,http://www.cctv.com.
    [2]叶子:《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个性与权威》,见叶家铮编著:《电视媒介研究》,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274页.
    [3]叶家铮编著:《电视媒介研究》,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206页.
    [4](前苏)鲍列夫:《美学》,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450-451页.
    [1]吴睿鸫:《网评:<新闻联播>如何“变脸”才招人待见》.来源:人民网.访问时间:2008-02-05.http://opinion.people.com.cn/GB/6867459.html.
    [2]魏英杰:《东方早报:<新闻联播>换主持何来惊喜?》,来源:人民网,访问时间:2008-2-10,http://opinion.people.com.cn/GB/8213/112554/112562/6636441,html.
    [3]南都:《<新闻联播>28年,谁换了新颜?》,来源:南方网,访问时间:2007-12-23,http://www.sina.com.cn.
    [4]叶子:《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个性与权威》,见叶家铮编著:《电视媒介研究》,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270页.
    [1]叶子:《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个性与权威》,见叶家铮编著:《电视媒介研究》,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271页.
    [2]方静:《由专访罗格所想到的》,见粱建增等主编:《见证<焦点访谈>》,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文津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3]喻国明:《变革传媒:解析中国传媒转型问题》,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4]喻国明:《变革传媒:解析中国传媒转型问题》,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1]凌燕.:《可见与不可见: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文化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2][法]米歇尔·福柯:《作者是什么?》,见王逢振等编:《最新西方文论选》,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第451页.
    [1][德]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问题的答问》,梁光严译,载《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3期.
    [2]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导论,2000年版.
    [3][德]尤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汪晖译,见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26页.
    [4][德]尤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汪晖译,见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29页.
    [5][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69页.
    [1][英]莫利:《电视、观众与文化研究》,伦敦:路特勒基出版社,1996年.第176页.(DavidMorley.Television.Audience and Cultural Studies,London:Routledge,1996)
    [2]苏轼:《临江仙》,选自《苏轼词全集》,参见网站:http://www.lingshidao.com/gushi/sushi2.hlan(2007年10月)
    [3]苏轼:《行香云》,选自《苏轼词全集》,参见网站:http://www.lingshidao.com/gushi/sushi2.htm(2007年10月)
    [1]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4页.
    [2]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4页.
    [3]许燕:《学者与传媒的关系--陈平原教授访谈录》,见李良荣主编:《为中国传媒业把脉--知名学者访谈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29页.
    [4]许燕:《学者与传媒的关系--陈平原教授访谈录》,见李良荣主编:《为中国传媒业把脉--知名学者访谈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
    [5]许燕:《学者与传媒的关系--陈平原教授访谈录》,见李良荣主编:《为中国传媒业把脉--知名学者 访谈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
    [1]许燕:《媒体是公民社会透明度的一个标尺--艾晓明教授访谈录》,见李良荣主编:《为中国传媒业把脉--知名学者访谈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4页.
    [2]许燕:《正视批评,人民需要更多更真实的信息--黄修己教授访谈录》,见李良荣主编:《为中国传媒业把脉--知名学者访谈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0页.
    [1]http://guba.money.163.com/bbs/guba_tiaolou/68208588.html,2008-04-04.
    [2]朱冰、毕蜂:《口述凤凰:1996-2006》,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3]朱冰、毕蜂:《口述凤凰:1996-2006》,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1]朱冰、毕蜂:《口述凤凰:1996-2006》,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2]朱冰、毕蜂:《口述凤凰:1996-2006》,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3]朱冰、毕蜂:《口述凤凰:1996-2006》.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1]麦楠等:《凤凰术》,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16页.
    [1]张林、蓝艺等《大事背后:凤凰卫视资讯台揭密》.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年版,第133-134页.
    [1]师永刚:《揭密凤凰》,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版,第134页.
    [2]麦楠等:《凤凰术》,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27页.
    [1]张林、蓝艺等《大事背后:凤凰卫视资讯台揭密》,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年版,第134页.
    [2]张林、蓝艺等《大事背后:凤凰卫视资讯台揭密》,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年版,第134页.
    [3][法]皮埃尔·布迪厄:《布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5页.
    [1]孔子:《大学章句》,节选自(宋)朱熹校:《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8页.
    [2]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自王国安编:《古代散文》,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年版,第186页.
    [3]汪晖、陈燕谷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58页.
    [4]许燕:《媒体是公民社会透明度的一个标尺--艾晓明教授访谈录》,见李良荣主编:《为中国传媒业把脉--知名学者访谈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3页.
    [5]许燕:《媒体工作者应注重社会责任--郭英德教授访谈录》,见李良荣主编:《为中国传媒业把脉--知名学者访谈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1][法]汉娜·阿伦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刘锋译,见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84页.
    [1][法]福柯:《什么是启蒙》,见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430页.
    [2]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89页.
    [3]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3页.
    [1][法]安托瓦纳·贡巴尼翁:《现代性的五个悖论》,许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67页.
    [2]I.Hassan:《后现代转向:后现代理论与文化论文集》,刘象愚译,台北时报版,1993年版,第83页.
    [1]李佑新:《现代性问题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载《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2期,第35-42页.
    [1][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分析》,见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5页.
    [2][英]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3][德]瓦尔纳·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胡不适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60页.
    [4]胡智锋:《电视美学大纲》,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27页.
    [1]壮春雨:《中国电视概述》,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5年版,第15页.
    [2][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页.
    [1][美]温迪·戈德曼·罗姆:《默多克的新世纪:一个媒体帝国的数字化改造》,李慧斌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第147页.
    [2]刘一平:《我们推崇并致力生产快乐》,见湖南卫视编:《穿越梦想--湖南卫视2005全记录》,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后记.
    [3]龙梅:《为快乐谱曲》,见湖南卫视编:《穿越梦想--湖南卫视2005全记录》.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33页.
    [1]李湘:《请给自己准确定位》,见湖南卫视编:《穿越梦想--湖南卫视2005全记录》,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页.
    [2]侯佩岑:《成长的路上,会有更多精彩》,见湖南卫视编:《穿越梦想--湖南卫视2005全记录》,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59页.
    [3]宋点:《和快乐一起飞翔》,见湖南卫视编:《穿越梦想--湖南卫视2005全记录》,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62页.
    [4]湖南卫视:《鲁豫携新节目亮相湖南卫视 启动仪式实录》,www.hunantv.com,2008-01-01.
    [1]李学仕:《中国主持人商业收入排行:李湘3080万居榜眼,http://news.163.com/08/0117/08/42D693NT0001125Ghtml.2008-01-17.
    [2]邱致理:《何炅两千万身家赢汪涵,谢娜挤进千万俱乐部》,http://www.sina.com.cn,2008-01-25.
    [3]吴宗宪:《我这一生都在被误解》.http://cachel.club.pps.tv/topic/10803/143234/1.html,2008-01-01.
    [4]《小S代言hi bank六位数的费用 只需站20分钟》,http://yule.sohu.com/2004/04/27/73/article21996 7342.shtml,2007-12-01.
    [1]李献文:《台湾电视文艺纵览》,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第319页.
    [2]《李咏自估身价4亿2千万 压力太大暂无状态出书》,http://ent.sina.com.cn.2007-09-28.
    [3]张同道:《期待与批判:大学生的电视观》,载《现代传播》,2002年第2期.
    [4][德]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50页.
    [1][法]皮埃尔·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63-264页.
    [1]百度贴吧,http://tieba.baidu.com/f? kz=159050998,2006-12-30.
    [1]许燕:《媒体工作者应注重社会责任--郭英德教授访谈录》.见李良荣主编《为中国传媒业把脉--知名学者访谈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6-57页.
    [1][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
    [2][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
    [1]刘小枫:《刺猬的温顺》,见萌萌主编:《启示与理性:从苏格拉底、尼采到施特劳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2][美]吉姆·柯林斯:《电视与后现代主义》,麦永雄译,见林少雄、吴小丽主编:《影视理论文献导读》(电视分册),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1页.
    [1]喻国明:《竞合时代:发展模式与关键词》.载《新闻传播》,2002年第5期.
    [2]金维一:《电视观众心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3][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殷晓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P187页.
    [1]时统宇、申琳、吕强:《收视率导向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2]李良荣:《新闻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
    [3]虢亚冰、高立民:《中国特色电视节目评价体系刍议》,见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受众研究委员会编:《电视受众探析:2004年电视受众研究获奖作品选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1]虢亚冰、高立民:《中国特色电视节目评价体系刍议》,见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受众研究委员会编:《电视受众探析:2004年电视受众研究获奖作品选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2]言边:《李咏落选十大主持人,央视回应观众质疑核心》,http://www.tynews.com.cn/tyrbmap/2006-10/18/content_2650698,htm,2007-12-12 08:55
    [3]《央视向观众道歉将处理相关人员》,http://www.xmnn.cn/dzbk/xmsb/20080322/200803/t20080322_506085,htm,2008-03-22.
    [1]转引自[美]罗伯特·C·艾伦:《重组话语频道》,麦永雄、柏敬泽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2页.
    [1]王兰柱主编:《2007中国电视收视年鉴》.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2]周兆军:《央视调查:观众最喜爱电视栏目是<新闻联播>》.来源:中国新闻网,2007年12月19日10:48httn://news.sohu.com/20071219/n254176971,shtml.
    [3]徐讯:《民族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1页.
    [4][美]威廉·奥尔森:《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8页.
    [5][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47页.
    [6]李宏图:《民族与民族主义概论》载《欧洲》,1994年版,第18页.
    [1][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86-87页.
    [2]宁骚:《民族与国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69页.
    [3][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数人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6页.
    [4][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数人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6页.
    [5]休·赛顿-华生:《民族与国家》,第5页.
    [1]南帆:《双重视域》,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2]杨伟光:《提高引导水平 再创名牌业绩》,见李东生、孙玉胜主编:《焦点访谈精粹》.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1][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数人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8页.
    [2][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9页.
    [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见《梁漱溟全集》(3),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0页.
    [4]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见《梁漱溟全集》(3),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94页.
    [5]参阅[美]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崔志海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6-155页.
    [1]柴文进:《大事不断.<新闻联播>收视率再增11%》,来源:央视国际网站,2007年11月05日18:48,http://ad.cctv.com/20071105/109024,shtml.
    [1]王永亮编著:《传媒思想:高层权威解读传媒》,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6页.
    [2]“2002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结果公布,来源:http://www.cctv.com/special/939.
    [3]王腾飞:《医疗居关注热点之首观众最爱看<新闻联播>--央视公布“2007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结果》,来源:农民日报网络版,2007年12月22日14:33:53,http://www.farmer.com.cn/wlb/nmrb/nb5/200712220143,htm.
    [1]http://www.zdic.net/cd/ci/14/ZdicE7ZdicB2ZdicBE311768.htm.(在线汉典)
    [2]葛洪:《抱朴子外篇·嘉遁》,参见网址:http://www.dushu5000.com/html/1/1692/1.html(读书五千)
    [3]杜牧:《阿房宫赋》,引白杨义主编:《唐宋散文选评》,香港:三联(香港)书店有限公司,2006年,第128-129页.
    [4]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上进札子》,选自《东坡全集·正文·卷六十四·奏议十首》,参见网址:http://www.dushu.com/showbook/101037/1031506.html(读书网)
    [5]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565页.
    [1]转引自庞虎:《和谐语境下知识精英的角色重构》,载《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2][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高鋸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第397页.
    [1]汪丁丁:《什么是“精英意识”》,来源:纳税服务网,http://www.cnnsr.com.cn.时间:2007.12-27 9:39:13.
    [2]汪丁丁:《什么是“精英意识”》,来源:纳税服务网,http://www.cnnsr.com.cn,时间:2007.12-27 9:39:13.
    [1]汪丁丁:《什么是“精英意识”》,来源:纳税服务网,http://www.cnnsr.com.cn,时间:2007.12-27 9:39:13.
    [2]Cf.Matthew Arnold.Culture and Anarchy:An Essay in Social and Political Criticism.(lndianopolis and New York:Bobbes-Merrill.1971).p.39.
    [3]王柯平:《走向跨文化美学》,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9页.
    [4]拉兹洛:《多种文化的星球》,转引自苏国勋、张旅干、夏光:《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1][美]爱德华·W·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页.
    [2][德]汉娜·阿伦特:《公共领域》,见汪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78页.
    [3]彭坤明:《知识经济与教育》,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1]转引自周毅:《传播文化的革命》,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8-169页.
    [2]《电视带来的问题》,《读者文摘》(美),1985年第4期.
    [1][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赵国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2]北窗:《电视观众知多少 什么节目受欢迎》,载《人民日报》,2002年12月20日.
    [3]王积龙、蒋晓丽:《近年台湾地区电视观众收视偏好初探》,载《视听界》.
    [4]贺雪:《新闻、综艺、法制类栏目最受电视观众欢迎》,载《中华新闻报》,2004年9月27日.
    [5]廖万里:《<法庭实录>开播后受好评》,载《人民法院报》,2007年8月24日,第001版.
    [1]吴坤:《凤凰卫视对“9·11”事件和阿富汗战争的新闻报道》,载《现代传播》,2002年第6期.
    [2]严碧华:《电视栏目品牌战背后》,载《财经时报》,2006年8月21日,第G02版.
    [3]刘春:《理性面对收视率》,来源:中华传媒网,2007年7月17日22.27, http://blog.mediachina.net/article.php?tid_3803,html.
    [1]李岚:《电视产业价值链:理论与个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78页.
    [2]刘春:《理性面对收视率》,来源:中华传媒网.2007年7月17日22:27,http://blog.mediachina.net/article.php?tid_3803,html.
    [1]陈刚:《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第135页.
    [2]王兰柱主编:《中国电视收视年鉴(2006)》,第21页.
    [3]王兰柱主编:《2007中国电视收视年鉴》,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
    [1]王超、张传玲:《观众反馈信息的分析与思考》,见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受众研究委员会编:《电视受众探析》.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61页.
    [2]参考央视-索福瑞CSM:《中国电视受众研究-2000概观》,第52-54页.
    [3]参考央视-索福瑞CSM:《中国电视受众研究-2000概观》,第70-71页.
    [4]曾学远:《高文化层次观众的接受心理及电视节目应对策略》,见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受众研究委员会编:《电视受众探析》,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70-71页.
    [1]转引自[英]戴维·莫利:《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史安斌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88-89页.
    [2][英]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92页.
    [1]麦楠等:《凤凰术》,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22页.
    [2]孔子:《论语·为政》,节选自(宋)朱熹校:(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页.
    [1]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598页.
    [2]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601页.
    [1][俄]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李兆林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2][德]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34页.
    [1][德]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13页.
    [2][英]迈克尔·奥肖内西:《大众文化:大众电视与霸权》,见[英]安德鲁·古德温、加里·惠内尔编著:《电视的真相》,魏礼庆、王丽丽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61页.
    [3][加]大卫·莱昂:《后现代性》,郭为桂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2页.
    [4][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赵国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1][美]约翰·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冯建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0页.
    [2]郭镇之:《中外广播电视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8页.
    [3]郭镇之:《中外广播电视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7页.
    [1]胡智锋:《电视美学大纲》,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27页.
    [2]新浪传媒:《<快乐大本营>简介》,来源:http://www.sina.com.cn,2003年12月06日17:31.
    [1]CSM:《湖南卫视2007全年收视报告》,来源:http://tieba.baidu.com/f?kz=356348583,2008年4月15日02:15.
    [2]乔麦、忽忽:《宁波封杀湖南卫视网友炸锅 名人草根齐声援(图)》,来源:搜狐新闻/浙江在线,2008年1月15日02:25,http://news.sohu.com/20080115/n254654732.shtml.
    [1]乔麦、忽忽:《宁波封杀湖南卫视网友炸锅 名人草根齐声援(图)》,来源:搜狐新闻/浙江在线,2008年1月15日02:25,http.//news.sohu.com/20080115/n254654732.shtml.
    [2][美]丹尼尔·杰·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从莫尔斯到麦克卢汉》,曹静生、黄艾禾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第183页.
    [1]张春林:《当代中国传媒的受众策略》,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373-374页.
    [1]转引自[英]约翰·塔洛克:《电视受众研究--文化理论与方法》,严忠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41页.
    [2][英]利萨·泰勒、安德鲁·威利斯:《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吴靖、黄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9页.
    [3]天海翔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52页.
    [1]天海翔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59页.
    [2]湖南卫视编:《穿越梦想:湖南卫视2005全纪录》,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3]孙隽:《超级女声VS超级策划》,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0页.
    [1][英]克里斯托夫·霍洛克斯:《鲍德里亚与千禧年》,王文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导读,2005年版,第3页.
    [2][英]伯兰特·罗素:《自由之路》,李国山等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50页.
    [1][英]詹姆斯·卡伦:《媒体与权力》,史安斌、董关鹏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7页.
    [1][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4页.
    [1]胡智锋:《电视美学大纲》,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45-246页.
    [1]喻国明:《变革传媒:解析中国传媒转型问题》,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67页.
    [2][美]罗宾·洛克夫:《语言的战争》,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1][英]大卫·麦克奎恩:《理解电视》,苗棣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91页.
    [2][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陈亮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144页.
    [3][英]齐格蒙特·鲍曼:《现代性与矛盾性》,邵迎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4页.
    [1][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殷晓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87页.
    [2][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殷晓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87页.
    [3][日]佐藤卓己:《现代传媒史》,诸葛蔚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8页.
    [4]郭镇之:《中外广播电视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7页.
    [1]我恨我太帅:《央视新闻特色》,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083553010005uc.html,2008-01-22.
    [2]田本相:《电视文化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116页.
    [3]施袭森:《海伦托马斯:让美国总统们头疼的女人》,http://world.zjol.com.cn/05world/system/2006/12/06/008033072,shtml,2008-01-21.
    [1][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赵国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2]陈晓律:《现代民族主义的由来与发展》,载《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第12-13页.
    [3]耶尔·H.弗格森、理查德·W.曼斯巴赫:《过去是未来的前奏?全球政治中的认同和忠诚》,见[美]约瑟夫·拉彼德等主编:《文化和认同:国际关系回归理论》,金烨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7页.
    [4]孟繁华:《传媒与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见王岳川主编:《媒介哲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页.
    [5]喻国明:《传媒变革--解析中国传媒转型问题》,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1]让·达尔西:《交流的权力》.转引自《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年版,第206页.
    [2][美]玛格莱特·苏丽文:《政府的媒体公关与新闻发布》,董关鹏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中文版序言一,第7页.
    [3]田本相:《电视文化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180页.
    [1]李东生、孙玉胜主编:《焦点访谈精粹》,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页.
    [2]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编:《实话》,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61页.
    [3]关海鹰:《职责》,见李东生、孙玉胜主编《焦点访谈精粹》,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4页.
    [4]孙杰:《从<焦点访谈>看舆论监督指向》,李东生、孙玉胜主编:《焦点访谈精粹》,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9页.
    [1]孙杰:《从<焦点访谈>看舆论监督指向》,李东生、孙玉胜主编:《焦点访谈精粹》,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0页.
    [2]杨柳、王永亮:《江永红:从炊事员到将军记者》,见王永亮等编著:《传媒思想:高层权威解读传媒》,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2页.
    [3]梁建增:《<焦点访谈>创办初期的三个第一》,见梁建增等主编:《见证<焦点访谈>》,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文津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1]戴锦华:《隐形书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6-37页.
    [2]乔姆斯基:《必要的假象:民主社会的思想控制》,转引自张邦卫:《媒介诗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80-81页.
    [1][美]弗·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弗·杰姆逊教授讲演录》,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66页.
    [2][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12页.
    [1]转引自[美]阿瑟·阿萨·伯杰:《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姚嫒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页.
    [2]《电视剧<渴望>播出之后》,见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广播电视年鉴》(1992-1993),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238-239页.
    [1]钟艺兵、黄望南主编:《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8页.
    [2]转引自郭镇之:《中外广播电视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4页.
    [3][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10页.
    [1]刘婧嫒:《海岩<五星大饭店>亮相央视一套被赞巔峰之作》,2007年11月01日08:16.http://yule.sohu.com/20071101/n252990372.shtml,访问时间:2008-02-22.
    [2][英]约翰·塔洛克:《电视受众研究--文化理论与方法》,严忠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09页.
    [1]凌燕:《可见与不可见: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文化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9-180页.
    [2][法]罗贝尔·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于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5页.
    [3][美]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68页.
    [4][瑞]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34页.
    [1][日]佐藤卓己:《现代传媒史》,诸葛蔚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8页.
    [2][英]利萨·泰勒、安德鲁·威利斯:《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吴靖、黄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3页.
    [3][美]玛格莱特·苏丽文:《政府的媒体公关与新闻发布:一个发言人的必备手册》,董关鹏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1]端木义万主编:《美国传媒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8页。
    [1]张林、蓝艺等:《大事背后:凤凰卫视资讯台揭密》,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页。
    [2]张林、蓝艺等:《大事背后:凤凰卫视资讯台揭密》,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
    [1]师永刚:《揭密凤凰》,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版,序言。
    [2]张林、蓝艺等:《大事背后:凤凰卫视资讯台揭密》,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
    [3][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版,第65页。
    [1][英]安德鲁·戈德温:《英国电视新闻与意识形态》,魏礼庆、王丽丽译,见林少雄、吴小丽主编《影视理论文献导读》(电视分册),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8-369页。
    [2]杜维明:《文明对话的语境:全球化与多样性》,载《史学集刊》,2002年第1期,第1-13页。
    [1]麦楠等:《凤凰术》,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19页。
    [2][美]诺伯特·维纳:《人当作人来使用》,《维纳著作选集》,钟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85页。
    [3]喻国明:《变革传媒》,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1]张林、蓝艺等:《大事背后:凤凰卫视资讯台揭密》,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年版,第199页。
    [1][英]休·迈尔斯:《意见与异见:半岛电视台的崛起》,黎瑞刚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2]宋方灿:《2007中国电视节目榜 揭晓凤凰卫视捧得六项大奖》。来源:中国新闻网,访问时间:2008年3月16日21:00,http://www.chinanews.com.cn/yl/ypkb/news/2008/03-15/1193075.shtml。
    [3][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6页。
    [1]Henry Lefebvre,Introduction to Modernity(London:Verso,1995),pp.1-2.转引自周宪:《社会理论语境中的审美现代性》,载《福建论坛》,2003年第1期,第32-35页。
    [2][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3页。
    [3][英]詹姆斯·卡伦:《媒体与权力》,史安斌、董关鹏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7页。
    [1]麦楠等:《凤凰术》,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21页。
    [2]麦楠等:《凤凰术》,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19页。
    [3][美]丹尼尔·杰·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从莫尔斯到麦克卢汉》,曹静生 黄艾禾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第35页。
    [1][英]雷蒙德·威廉斯:《传播学》,见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1-352页。
    [2][英]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36页。
    [1]麦楠等:《凤凰术》,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45页。
    [2][英]约翰·塔洛克:《电视受众研究--文化理论与方法》,严忠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28页。
    [1]麦楠等:《凤凰术》,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43页。
    [2]麦楠等:《凤凰术》,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43页。
    [3]宋方灿:《2007中国电视节目榜 揭晓凤凰卫视捧得六项大奖》,来源:中国新闻网,访问时间:2008-03-16,http://www.chinanews.com.cn/yl/ypkb/news/2008/03-15/1193075.shtml.
    [1][法]阿尔贝·加谬:《西西弗的神话》,杜小真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2页。
    [2][法]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许蔷蔷、许绮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7页。
    [3][法]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许蔷蔷、许绮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7页。
    [4][法]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许蔷蔷、许绮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9页。
    [1][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37页。
    [2][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90页。
    [3][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4][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68页。
    [5][英]克里斯托夫·霍洛克斯:《鲍德里亚与千禧年》,王文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导读,2005年版,第73页。
    [1][英]乔纳林·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杨昊成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5年版,第586页。
    [1][美]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美国新闻史》,展江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677页。
    [2]王利芬:《对话美国电视》,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第61页。
    [1][英]安德鲁·戈德温:《英国电视新闻与意识形态》,魏礼庆、王丽丽译,见林少雄、吴小丽主编:《影视理论文献导读》(电视分册),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0页。
    [2][法]乔治·萨杜尔:《电影艺术史》,徐昭、陈笃忱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7年版,第179页。
    [1]《中国记协就<纸做的包子>虚假报道发出通报》,来源:中华新闻传媒网,访问时间:2008-02-11,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07-07/19/content_6401303.htm.
    [1]黄会林:《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2][美]劳拉·斯·蒙福德:《肥皂剧何谓?》,林鹤译,见林少雄、吴小丽主编:《影视理论文献导读》(电视分册),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7页。
    [3][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页。
    [1][英]利贝斯、卡茨:《意义的输出--<达拉斯>的跨文化解读》,刘自雄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页。
    [1]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2][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3][加]马歇尔·麦克卢汉:《作为冷媒介的电视的特性》,何道宽译,见林少雄、吴小丽 主编:《影视理论文献导读》(电视分册),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4页。
    [4][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版,第245页。
    [1]《专访白岩松:新闻要有内容,娱乐要有智商》,见新浪新闻网站:http://news.sina.com.cn/c/2005-08-03/17317403675.shtml(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3日17:31都市快报)
    [1]夏颖 王继发:《“超级女声”对电视娱乐节目的颠覆与影响》,青年记者,2007年7月(下),第106页。
    [2]时统宇等:《收视率导向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0页。
    [3][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1页。
    [1][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9页
    [1]黄升民、王兰柱、罗贵生主编:《中国数字电视报告》(上),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179页。
    [2]周鸿铎等:《传媒产业机构模式》,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第105页。
    [1][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电视与社会》,张水喜、鲍贵、陈光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2][英]安吉拉·默克罗比:《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田晓菲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26页。
    [1][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2]汪民安:《后现代谱系》,选自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编:《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从福柯到赛义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版,第3页。
    [1]汪民安:《后现代谱系》,选自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编:《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从福柯到赛义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2][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陈小平译,汪民安主编《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从福柯到赛义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51页。
    [1][美]吉姆·柯林斯《电视与后现代主义》,麦永雄译,林少雄、吴小丽 主编:《影视理论文献导读》(电视分册),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5-246页。
    [2][美]吉姆·柯林斯《电视与后现代主义》,麦永雄译,林少雄、吴小丽主编:《影视理论文献导读》(电视分册),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2页。
    [1][美]吉姆·柯林斯《电视与后现代主义》,麦永雄译,林少雄、吴小丽主编:《影视理论文献导读》(电视分册),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6页。
    [2][美]吉姆·柯林斯《电视与后现代主义》,麦永雄译,林少雄、吴小丽主编:《影视理论文献导读》(电视分册),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0-251页。
    [3][美]吉姆·柯林斯《电视与后现代主义》,麦永雄译,林少雄、吴小丽主编:《影视理论文献导读》(电视分册),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2页。
    [4][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电视与社会》,张水喜、鲍贵、陈光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1][加]马修·弗雷泽:《软实力:美国电影、流行乐、电视和快餐的全球统治》,刘满贵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年,第118页。
    [2][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郭英剑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3][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郭英剑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4][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郭英剑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1][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郭英剑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8页。
    [2][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郭英剑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6页。
    [3][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致死》,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页。
    [4][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致死》,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4页。
    [1][古希腊]柏拉图:《斐多》,杨绛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7页。
    [2][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致死》,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页。
    [3][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致死》,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4页。
    [1][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 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26页。
    [2][加拿大]马修·弗雷泽:《软实力:美国电影、流行乐、电视和快餐的全球统治》,刘满贵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年,第119页。
    [1][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许钧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67页。
    [2][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许钧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70页。
    [1]王学成:《全球化时代的跨国传媒集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16页。
    [2]刘长乐.:《争夺话语权是中国融入世界的前提-在“第11届上海国际电视节”论坛上的讲话》,参考网站: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4668(2008年1月12日访问)。
    [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经典文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86页。
    [1][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1页。
    [2][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2页。
    [1]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Lawrence Grossberg etal(eds),Cultural Studies,Routledge,1992.
    [3][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王晓珏、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4][英]劳伦斯·格罗斯伯格.文化研究的流通[A].马海良译,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英]斯图亚特·霍尔.文化研究:两种范式[A],孟登迎译,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6]陶东风、和磊.文化研究[C].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6.
    [7]Hall S."Cultural Studies and It' s Theoretical Legacies" in Grossberg,Letal.(eds),Cultural Studies,New York:Routledge.
    [8][英]托尼·本内特.置政策于文化研究之中[A].赵国新译,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9]谢少波、王逢振.文化研究访谈录[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0][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M].杨竹山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1][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分析[A].赵国新译,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2]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三联书店,2000.
    [13][英]戴维·莫利.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M].史安斌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14][英]大卫·麦克奎恩.理解电视[M].苗棣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15]苗棣等.中美电视艺术比较[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16]喻国明.变革传媒--解析中国传媒转型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17]王兰柱 主编.2007中国电视收视年鉴[R].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18]崔保国编.2007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9][英]索尼娅·利文斯通.理解电视:受众解读的心理学[M].龙耘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20][美]马丁·杰伊.法兰克福学派史:1923-1950[M].单世联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21]王君超.媒介批评--起源·标准·方法[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22][美]马丁·杰伊.阿多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3]陈水国、马海良编.本雅明文选[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4][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5][英]丹尼咔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M].张卫东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6]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27][英]阿兰·斯威伍德.大众文化的神话[M].冯建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
    [28]荣剑.社会批判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9][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0][英]雷蒙德·威廉斯.电视:科技与文化形式[M].冯建三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
    [31][美]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M].祁阿红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2][英]吉姆·麦克盖根.文化民粹主义[M].桂万先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3][意]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雷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4][英]斯图亚特·霍尔.编码/译码[M].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经典文本[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5]陶东风.西方文化研究的新近发展[J].当代文坛,2007(1).
    [36][美]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华夏出版社,2005.
    [37]潘知常、林玮主编.传媒批判理论[C].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38]金元浦.批判理论的再兴[J].北京:国外理论动态,2003(10).
    [39][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M].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0][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史格龙编.麦克卢汉精粹[C].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2][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3][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4][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5]王岳川.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传媒的哲学反思[A].金惠敏、王岳川主编.媒介哲学[C].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46][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 政治[M].丁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7][英]罗杰.西尔弗斯通.电视与日常生活[M].陶庆梅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48]陈 龙.在媒介与大众之间:电视文化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49]蓝凡.电视艺术通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50]金元浦.试论当代的文化工业[J].上海:文艺理论研究,1994(2).
    [51]尹鸿.为人文精神守望--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批评导论[J].天津:天津社会科学,1996(2).
    [52]南帆.双重视域--当代电子文化分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53]金元浦.电视:最大众的大众文化[A],金元浦.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C].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54]胡智锋、周建新.2006年度中国电视研究著作综述[R].学术动态,2007(2).
    [55]金丹元.电视与审美[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56]凌燕.可见与不可见: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57][英]詹姆斯·卡伦.媒体与权力[M].史安斌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8]郑明椿.电视文化的本质与批判[M].台北:台湾扬智文化公司,1997.
    [59]胡智锋.电视美学大纲[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60][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M].许钧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61][美]雪莉·贝尔吉.媒介与冲击[M].赵敬松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62][英]理查德·戴恩斯特.电视:我们时代的机器[A].郭军译,林少雄、吴小丽主编.影视理论文献导读(电视分册)[C].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63][美]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A].谢金文译,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64]黄鸣奋.传播心理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
    [65][前苏]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5卷)[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66][前苏]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67]王治河.福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68]严锋.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M].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69][美]隆·莱博.思考电视[M].葛忠明译,北京:中华书局,2005.
    [70][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M].郭英剑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1][英]罗宾·科恩、保罗·肯尼迪.全球社会学[C].文军 等译,汪和建校,北京: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72]杨雪冬.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译序[A].[英]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C].杨雪冬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73]叶险明.“文化全球化”辨析[J].河北学刊,2001(4):64-67.
    [74]苏国勋等.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5]王学成.全球化时代的跨国传媒集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6][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M].郑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7][法]弗朗索瓦·沙奈.资本全球化[M].齐建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78][英]郝伯特·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M].黄煜,裘志康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79][法]弗朗索瓦·若斯特.电视的崇拜、电视文化和全球化[J].福州:东南学术,2003(3):33-36.
    [80]支庭荣.西方媒介产业化历史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81]天海翔主编.中国文化产业[R].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82]刘长乐.争夺话语权是中国融入世界的前提--在“第11届上海国际电视节”论坛上的讲话[Z].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4668,2007-12-05.
    [83]郭镇之.中外广播电视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84]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通知[Z].http://www.stats.gov.cn/tjbz/hyflbz/xgwj/t20040518_402154090.htm,2007-12-24.
    [85]赵化勇主编.中国中央电视台年鉴2006[R].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86][美]阿尔蒙德、(小)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87][美]赫伯特·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M].黄煜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88][美]仙托·艾英戈、唐纳德·R·金德.事关重要的新闻[M].刘海龙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89][英]安德鲁·古德温、加里·惠内尔.电视的真相[C].魏礼庆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90][加]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M].沈荟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91][加]马修·弗雷泽.软实力:美国电影、流行乐、电视和快餐的全球统治[M].刘满贵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92][英]戈林·麦凯波.戈达尔:影像、声音与政治[M].林宝元编译,长沙:湖南美术出 版社,1999.
    [93]Louis Althusser: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New York and London,Monthly Review Press,1971.
    [94][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95][英]利萨·泰勒、安德鲁·威利斯.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C].吴靖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6]木文.法洛斯谈:媒体如何破坏民主[J].天涯,1997(6).
    [97]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98]徐国源、谷鹏.当代传媒生态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99]杨伟光、吕岩梅.从容“切换”人生精彩激情“插播”事业华章--杨伟光纵论电视人生(上)[J].北京:现代传播,2004(4).
    [100]李东生、孙玉胜主编.焦点访谈精粹[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01]叶家铮编著.电视媒介研究[C].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102]祁述裕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03]喻国明.变革传媒:解析中国传媒转型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104]周鸿铎等.传媒产业机构模式[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105]支庭荣.媒介管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106]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简介[Z].http://www.cctv.com,2007-11-24.
    [107][前苏]鲍列夫.美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108]吴睿鸫.网评:《新闻联播》如何“变脸”才招人待见[Z].http://opinion.people.com.cn/GB/6867459.html,2008-02-05.
    [109]魏英杰.东方早报:《新闻联播》换主持何来惊喜?[Z].http://opinion.people.com.cn/GB/8213/112554/112562/6636441.html,2007-12-10.
    [110]南都:《新闻联播》28年,谁换了新颜?[Z].http://www.sina.com.cn,2007-12-24.
    [111]方静.由专访罗格所想到的[A].梁建增等主编.见证《焦点访谈》[C].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文津出版社,2004.
    [112][法]米歇尔·福柯.作者是什么?[A].王逢振等.最新西方文论选[C].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
    [113][德]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问题的答问[J].梁光严译,社会学研究,1999(3).
    [114]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15][德]尤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A].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C].北京:三联书店,2005.
    [116]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M].北京:三联书店,2000.
    [117]李良荣主编.为中国传媒业把脉--知名学者访谈录[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18]http://guba.money.163.com/bbs/guba_tiaolou/68208588.html,2008-04-04.
    [119]朱冰、毕蜂.口述凤凰:1996-2006[R].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120]麦楠等.凤凰术[R].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6.
    [121]张林、蓝艺等.大事背后:凤凰卫视资讯台揭密[R].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
    [122]师永刚.揭密凤凰[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
    [123]范仲淹.岳阳楼记[A].节选自王国安编.古代散文[C].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
    [124]汪晖、陈燕谷编.文化与公共性[C].北京:三联书店,2005.
    [125][法]皮埃尔·布迪厄.布迪厄访谈录[C].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26][法]汉娜·阿伦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A].刘锋译,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C].北京:三联书店,2005.
    [127][法]米歇尔·福柯.什么是启蒙[A].刘锋译,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C].北京:三联书店,2005.
    [128]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8.
    [129][法]安托瓦纳·贡巴尼翁.现代性的五个悖论[M].许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30]I.Hassan.后现代转向:后现代理论与文化论文集[M].刘象愚译,台北时报版,1993.
    [131]李佑新.现代性问题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2).
    [132][英]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
    [133][德]瓦尔纳·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胡不适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
    [134]壮春雨.中国电视概述[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5.
    [135][美]温迪·戈德曼·罗姆.默多克的新世纪:一个媒体帝国的数字化改造[M].李慧斌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136]湖南卫视编.穿越梦想--湖南卫视2005全记录[R].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137]湖南卫视.鲁豫携新节目亮相湖南卫视 启动仪式实录[Z].www.hunantv.com,2008-01-01.
    [138]李学仕.中国主持人商业收入排行:李湘3080万居榜眼[Z].http://news.163.com/08/0117/08/42D693NT0001125G.html,2008-01-17.
    [139]邱致理.何炅两千万身家赢汪涵,谢娜挤进千万俱乐部[Z].http://www.sina.com.cn,2008-01-25.
    [140]吴 宗 宪.我 这 一 生 都 在 被 误 解[Z]. http://cachel.club.pps.tv/topic/10803/143234/1.html,2008-01-01.
    [141]搜狐娱乐.小S代言hi bank六位数的费用只需站20分钟[Z].http://yule.sohu.com/2004/04/27/73/article219967342.shtml,2007-12-01.
    [142]李献文.台湾电视文艺纵览[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143]张同道.期待与批判:大学生的电视观[J].现代传播,2002(2).
    [144][法]皮埃尔·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M].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45]刘小枫.刺猬的温顺[A].萌萌主编.启示与理性:从苏格拉底、尼采到施特劳斯[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46][美]吉姆·柯林斯.电视与后现代主义[A].麦永雄译,见林少雄、吴小丽主编.影视理论文献导读(电视分册)[C].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147]喻国明.竞合时代:发展模式与关键词[J].新闻传播,2002(5).
    [148]金维一.电视观众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49][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种传记式的方法[M].殷晓蓉译,上海:上海泽文出版社,2005.
    [150]时统宇、申琳、吕强.收视率导向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151]李良荣.新闻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52]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受众研究委员会编.电视受众探析:2004年电视受众研究获奖作品选编[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2005.
    [153]言边.李咏落选十大主持人,央视回应观众质疑核心[Z].http://www.tynews.com.cn/tyrbmap/2006-10/18/content_2650698.htm,2007-12-12.
    [154][美]罗伯特·C·艾伦.重组话语频道[M].麦永雄、柏敬泽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55]周兆军.央视调查:观众最喜爱电视栏目是《新闻联播》[Z].http://news.sohu.com/20071219/n254176971.shtml,2007-12-19.
    [156]徐讯.民族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57][美]威廉·奥尔森.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158][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M].北京:三联书店,1998.
    [159]李宏图.民族与民族主义概论[J].欧洲,1994(1).
    [160]宁骚.民族与国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61][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16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163][美]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M].崔志海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164]柴文进.大事不断,《新闻联播》收视率再增 11%[Z].http://ad.cctv.com/20071105/109024.shtml,2007-11-05.
    [165]王永亮编著.传媒思想:高层权威解读传媒[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166]http://www.cctv.com/special/939,2008-02-01.
    [167]王腾飞.医疗居关注热点之首观众最爱看《新闻联播》--央视公布“2007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结果[Z].http://www.farmer.com.cn/wlb/nmrb/nb5/200712220143.htm,2007-12-22.
    [168]调查.《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最受观众青睐[Z].http://www.cctv.com,2007-12-20.
    [169]庞虎.和谐语境下知识精英的角色重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170][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高銛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171]王柯平.走向跨文化美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72]汪丁丁.什么是“精英意识”[Z].http://www.cnnsr.com.cn,2007-12-27.
    [173][美]爱德华·W·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M].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174]彭坤明.知识经济与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75]周毅.传播文化的革命[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176]电视带来的问题[J],读者文摘(美),1985(4).
    [177][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M].赵国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178]北窗.电视观众知多少什么节目受欢迎[N].人民日报,2002-12-20.
    [179]王积龙、蒋晓丽.近年台湾地区电视观众收视偏好初探[J].视听界,2006(6).
    [180]贺雪.新闻、综艺、法制类栏目最受电视观众欢迎[N].中华新闻报,2004-09-27.
    [181]廖万里.法庭实录.开播后受好评[N].人民法院报,2007-08-24.
    [182]吴坤.凤凰卫视对“9·11”事件和阿富汗战争的新闻报道[J].北京:现代传播,2002(6).
    [183]严碧华.电视栏目品牌战背后[N].财经时报,2006-08-21.
    [184]刘春.理性面对收视率[Z].http://blog.mediachina.net/article.php?tid_3803.html,2007-07-17.
    [185]2007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Z].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714079/,2008-03-01.
    [186]扬州小宝.收视率最高不代表最受观众喜爱![Z].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1076277.shtml,2007-12-19.
    [187]葛洪.抱朴子外篇·嘉遁.参见网址:http://www.dushu5000.com/html/1/1692/1.html(读书五千)
    [188]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上进札子[M].东坡全集·正文·卷六十四·奏议十首.参见网址:http://www.dushu.com/showbook/101037/1031506.html(读书网)
    [189]杜牧.阿房宫赋[A].引自杨义主编.唐宋散文选评[C].香港:三联(香港)书店有限公司.2006.
    [190]鲁迅.伪自由书[A].鲁迅全集·第四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191]新浪传媒.《快乐大本营》简介[Z].http://www.sina.com.cn,2007-12-06.
    [192]CSM.湖南卫视2007全年收视报告[Z].http://tieba.baidu.com/f?kz=356348583,2008-03-15.
    [193]乔麦、忽忽.宁波封杀湖南卫视网友炸锅 名人草根齐声援(图)[Z].http://news.sohu.com/20080115/n254654732.shtml,2008-01-15.
    [194]李岚.电视产业价值链:理论与个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95]陈刚.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196]王兰柱主编.中国电视收视年鉴(2006)[R].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197]孔子.论语·为政[A].(宋)朱熹校.四书[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98][英]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M].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199][俄]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拉伯雷研究[M].李兆林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00][加]大卫·莱昂.后现代性[M].郭为桂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201][美]约翰·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M].冯建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02]郭镇之.中外广播电视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03][美]丹尼尔·杰·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从莫尔斯到麦克卢汉[M].曹静生、黄艾禾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204]张春林.当代中国传媒的受众策略[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205][英]约翰·塔洛克.电视受众研究--文化理论与方法[M].严忠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06]孙隽.超级女声VS超级策划[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207][英]克里斯托夫·霍洛克斯.鲍德里亚与千禧年·导读[M].王文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08][英]伯兰特·罗素.自由之路[M].李国山等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
    [209][美]罗宾·洛克夫.语言的战争[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10][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陈亮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211][英]齐格蒙特·鲍曼.现代性与矛盾性[M].邵迎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12][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M].殷晓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13][日]佐藤卓己.现代传媒史[M].诸葛蔚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14]我恨我太帅.央视新闻特色[Z].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083553010005uc.html,2008-01-22.
    [215]田本相.电视文化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216]施袭森.海伦托马斯:让美国总统们头疼的女人[Z].http://world.zjol.com.cn/05world/system/2006/12/06/008033072.shtml,2008-01-21.
    [217]陈晓律.现代民族主义的由来与发展[J].南京:南京大学学报,1995(4).
    [218][美]约瑟夫·拉彼德等主编.文化和认同:国际关系回归理论[C].金烨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19]孟繁华.传媒与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A].王岳川主编.媒介哲学[C].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22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种声音,一个世界[R].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
    [221][美]玛格莱特·苏丽文.政府的媒体公关与新闻发布[M].董关鹏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22]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编.实话[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223]杨柳、王永亮.江永红:从炊事员到将军记者[A].王永亮等编.传媒思想:高层权威解读传媒[C].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24]戴锦华.隐形书写[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225][美]弗·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弗·杰姆逊教授讲演录[C].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26]王国轩等.四书[Z].北京:中华书局,2007.
    [227]Cf.Matthew Arnold:Culture and Anarchy:An Essay in Social and Political Criticism.Indianopolis and New York:Bobbes-Merrill,1971.
    [228][美]阿瑟·阿萨·伯杰.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M].姚媛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29]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广播电视年鉴(1992-1993)[R].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230]钟艺兵、黄望南主编.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231]刘婧媛.海岩(五星大饭店>亮相央视一套被赞巅峰之作[Z].http://yule.sohu.com/20071101/n252990372.shtml,2008-02-22.
    [232][法]罗贝尔·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M].于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233][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34][瑞]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7.
    [235]端木义万主编.美国传媒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36][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
    [237]杜维明.文明对话的语境:全球化与多样性[J].史学集刊,2002(1):1-13.
    [238][美]诺伯特·维纳.人当作人来使用[A].维纳著作选集[C].钟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239][英]休·迈尔斯.意见与异见:半岛电视台的崛起[M].黎瑞刚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240]宋方灿.2007中国电视节目榜揭晓凤凰卫视捧得六项大奖[Z].http://www.chinanews.com.cn/yl/ypkb/news/2008/03-15/1193075.shtml,2008-03-16.
    [241]周宪.社会理论语境中的审美现代性[J].福州:福建论坛,2003(1):32-35.
    [242][法]阿尔贝·加谬.西西弗的神话[M].杜小真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43][法]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M].许蔷蔷、许绮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44][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245][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46][英]克里斯托夫·霍洛克斯.鲍德里亚与千禧年[M].王文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47][英]乔纳林·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M].杨昊成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5.
    [248][美]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美国新闻史[M].展江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249]王利芬.对话美国电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250][法]乔治·萨杜尔.电影艺术史[M].徐昭、陈笃忱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7.
    [251]中国记协:中国记协就<纸做的包子>虚假报道发出通报[Z].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07-07/19/content_6401303.htm,2008-02-11.
    [252]黄会林.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53][英]利贝斯、卡茨.意义的输出--《达拉斯》的跨文化解读[M].刘自雄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54]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55][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56]夏颖王继发.“超级女声”对电视娱乐节目的颠覆与影响[J].青年记者,2007(7)(下):106.
    [257]黄升民、王兰柱、罗贵生主编.中国数字电视报告(上)[R].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258][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电视与社会[M].张水喜、鲍贵、陈光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59][英]安吉拉·默克罗比.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M].田晓菲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260][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61]汪民安.后现代谱系[A].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编.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从福柯到赛义德[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262][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A].陈小平译,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编.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从福柯到赛义德[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263][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M],郭英剑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64][希腊]柏拉图.斐多[M].杨绛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265][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M].许钧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