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转型时期中国政府投资行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政府行为不规范是转型时期中国投资领域存在的问题之一。在对研究现状做综述之后,本文先讨论市场经济的政府公共管理职能、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政府行为、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变动与政府行为不规范、政府行为不规范的深层次原因,再讨论市场经济投资领域的四个方面政府行为(财政投资、储蓄转化为投资中的政府行为、投资宏观调控和改善投资环境)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然后构建出市场经济的政府投资行为基本框架(政府投资行为内部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此后,以政府投资行为基本框架为参照物,比较分析转型时期中国政府投资行为,探讨其不规范的根源,思考规范中国政府投资行为对策。
     政府投资行为研究属于经济学与公共管理学的交叉研究。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利用系统论基本思想来讨论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政府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而构建出政府投资行为基本框架。这不仅有助于拓宽经济学与公共管理学的交叉研究,还有助于加深人们对投资领域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政府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解。
     本文提出现阶段中国投资领域政府行为不规范的首要问题是政府公共管理者行为不协调;中国地方政府投资行为不规范的根源是发展阶段约束、政府行为自利动机与过强的经济能力。这不仅有助于人们认清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新方向,还能为规范转型时期中国政府投资行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Non-criterion Government behavior is one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hina's investment fields during the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After reviewing the present conditions of research regarding the topic, the main body of this thesi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mainly discusses four subjects which concerns about the governmental function of market economy, the public management function and the government behavior, changes in the governmental function and the non-criterion government behavior, and the deep-rooted reasons of the no-criterion government behavior. The second part argues for four aspects of the government investment behavior in the market economy (mainly concerns fiscal investment, government behavior in the process that save being turned into investment, macro-regulation on investment, and government behavior for improving investment environment) and the government public management function. The third part is to build the basic framework for investment behavior of government (the internal relations between government behavior for investment and those influencial factors). The last part takes government behavior for investment as one of references, not only analyzing the government behavior for investment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but also exploring the rooted causes of the no-criterion government behavior for investment and thinking of investment strategies how 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The research on Government investment behavior is a cross-study between the theory of economics and the theory of public management. Taking the viewpoint of the theory of econom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overnment function, and also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function and the government behavior by using the theory of system, then the paper builds a basic framework of government behavior for investment. This is not only useful to broaden the cross-study between the theory of economics and the theory of public management, but also helpful to deepen people's understanding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function and the government behavior.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outstanding problem of no-criterion government behavior for investment in China at the present stage is the non-coordination of government behavior for public management; and the rooted causes of no-criterion government behavior for investment in China are the constraints of the development stage, the self-motivation of the government behavior and its economic overcapacity. These will not only help people understand the new reform direction of China's investment system, and also can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decision-making of the government behavior for investment during the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引文
1、张军,《资本形成、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中国转轨的特征》,《经济研究》,2002年06期。
    2、张军,《资本形成、投资效率与中国的经济增长--实证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开放中的经济增长与政策选择》,《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
    4、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财政政策的供给效应与经济发展》,《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
    5、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高投资、宏观成本与经济增长的持续性》,《经济研究》,2005年第10期。
    6、李扬、殷剑峰,《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7、吴敬琏,《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抉择》,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
    8、苏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投资的职能与作用》,《宏观经济管理》,2001年第2期。
    9、姚先国、盛乐,《转折关头的中国经济》,《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8期。
    10、汪海波,《当前亟需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兼论地方投资膨胀机制的治理》,《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6期。
    11、周振华主编,《政府选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2、李一花,《中国地方政府投资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3、张雷宝,《地方政府公共投资效率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14、周骏、张中华、张东主编,《投资与资本市场:2005年中国金融与投资发展报告》,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15、张长春主编,《政府投资的管理体制》,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16、张卫国,《地方政府投资行为:转型期中国经济的深层制约因素》,《学术月刊》,2005年第12期。
    17、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和合作》,《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18、朱恒鹏,《分权化改革、财政激励和公有制企业改革》,《世界经济》,2004年第12期。
    19、陈抗、Hillman、顾清扬,《财政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变化》,《经济学》(季刊),2002 年第2卷第1期。
    21、中新网,《世银盛赞中国投资环境是“无可争议的领先者”》,http://www.chinanews.com.cn/2002-12-04/26/250019.html,2002年12月14日。
    22、任淮秀主编,《投资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3、杨继瑞、史向东,《对构建现代投资经济理论体系的思考》,《四川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24、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高投资、宏观成本与经济增长的持续性》,《经济研究》,2005年10期。
    25、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财政政策的供给效应与经济发展》,《经济研究》,2004年09期。
    26、娄洪,《长期经济增长中的公共投资政策--包含一般拥挤性公共基础设施资本存量的动态经济增长模型》,《经济研究》,2004年03期。
    27、何大安,《投资选择的交易成本--一个从宏观调控层面的分析》,《经济研究》,2003年12期。
    28、罗长远赵红军,《外国直接投资、国内资本与投资者甄别机制》,《经济研究》,2003年09期。
    29、李建伟,《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特征》,《经济研究》,2003年07期。
    30、李治国唐国兴,《资本形成路径与资本存量调整模型--基于中国转型时期的分析》,《经济研究》,2003年02期。
    31、武剑,《外国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经济研究》,2002年04期。
    32、何大安,《投资流向与结构调整、结构升级的关联分析》,《经济研究》,2001年11期。
    33、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联合课题组,《通货膨胀、投资与经济增长--关于宏观调控背景的计量分析》,《管理世界》,2004年09期。
    34、郭庆旺贾俊雪,《中国经济波动的解释:投资冲击与全要素生产率冲击》,《管理世界》,2004年07期。
    35、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区域经济趋同与差异的因素贡献分析》,《财贸经济》,2006年02期。
    36、郭庆旺贾俊雪,《财政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05年04期。
    37、郭庆旺贾俊雪,《政府公共资本投资的长期经济增长效应》,《经济研究》,2006年07期。
    38、郭庆旺贾俊雪,《地方政府行为、投资冲动与宏观经济稳定》,《管理世界》,2006年05期。
    39、潘文卿张伟,《中国资本配置效率与金融发展相关性研究》,《管理世界》,2003年08期。
    40、陈磊,《中国转轨时期经济增长周期的基本特征及其解释模型》,《管理世界》,2002年12期。
    41、郭庆旺赵志耘,《政府储蓄的经济分析》,《管理世界》,1999年06期。
    46、夏杰长,《地方政府:推动经济过热的重要因素》,《改革》,2004年05期
    42、孙丹,《我国经济转轨时期投资需求的规模与效率分析》,《改革》,2002年05期。
    43、刘国亮,《政府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改革》,2002年04期。
    44、刘国亮臧旭恒,《消费结构演变、公共投资增长与经济波动》,《经济学动态》,2005年03期。
    45、张倩肖,《储蓄与投资相关性理论研究综述》,《经济学动态》,2003年10期。
    46、张中华谢升峰,《西方公共投资效应理论综述》,《经济学动态》,2002年07期。
    47、王明华,《论我国储蓄--投资转化中的制度问题》,《经济学动态》,2000年11期。
    48、耿明斋郑一帆,《转轨时期我国政府投资领域的再界定》,《经济学动态》,2000年05期。
    49、耿明斋胡晓鹏,《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与理论思考》,《经济学动态》,1999年11期。
    50、黄家骅,《试析西方经济学中的居民投资研究》,《经济学动态》,1998年09期。
    51、廖楚晖,《中国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结构及政府教育投入》,《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52、沈坤荣孙文杰,《投资效率、资本形成与宏观经济波动--基于金融发展视角的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53、吕炜,《体制性约束、经济失衡与财政政策--解析1998年以来的中国转轨经济》,《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54、何大安,《市场体制下的投资传导循环及其机理特征》,《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55、冯涛乔笙,《通货膨胀中的地方政府金融行为分析》,《财贸经济》,2006年02期。
    56、张海星,《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中国数据的计量检验》,《财贸经济》,2004年11期。
    57、付晓东、文余源 编著,《投资环境优化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8、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产权约束、投资低效与通货紧缩》,《经济研究》,2004年09期。
    59.刘正山编著,《新编固定资产投资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60.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1、庄序莹主编,《公共管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62、庄序莹著,《公共管理的经济学基础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63、剧锦文,《世界经济大转轨中的转轨经济学》,经济学消息报,1997年1月31日。
    64、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65、刘小玄、赵农,《论公共部门合理边界的决定--兼论混合公共部门的价格形成机制》,《经济研究》,2007年第3期。
    66、吕炜,《转轨的实践模式与理论范式》,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67、陈尧,《当代中国政府体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68、陈岱孙主编,《市场经济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69、厉以宁主编,《市场经济大辞典》,新华出版社,1993。
    70、刘树成主编,《现代经济辞典》,凤凰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71、苗东升著,《系统科学精要》(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72、马克思,《资本论》,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9。
    73、恩格斯,《反杜林论》,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
    74、金太军主编,《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75、曾国安、满一兴,《关于政府经济职能演变趋势的理论分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76、黄范章,《政企分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体制改革》,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10期。
    77、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78、范家骧、高天虹所著《西方经济学》之序言,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
    79、胡家勇,《一只灵巧的手:论政府转型》,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80、吴中南,《国家干预与经济自由--兼论弗莱堡学派的理论与政策》,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81、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主编,《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第313-340页。
    82、王绍光,《中国政府治理水平的国际比较》,见吴敬琏主编的《比较》(9),中信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34-135页。
    83、邱询曼,《美国、德国、日本经济模式:比较研究与择优借鉴》,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第3期。
    84、彭森主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国际比较与借鉴》,人民出版社,2007,第115-123页。
    85、陆昂,《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和日本产业政策调整评析》,世界经济导刊(人大书报资料中心),2004年03期。
    86、田春生,《美、德、日三种经济模式的调整与改革:从国家与市场力量变化的角度观察其走向》,世界经济,1997年第12期。
    87、张进铭,《论经济发展中的计划、政府与市场》,经济评论,2003年第6期。
    88、胡鞍钢、王绍光编,《政府与市场》,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89、钱学森所著,《创建系统学》(新世纪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90、乌杰著,《系统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97。
    91、昝廷全,《系统经济学的公理系统:三大基本原理》,管理世界,1997年第02期。
    92、昝廷全,《系统经济学研究:经济系统的基本特征》,经济学动态,1996年第11期。
    93、昝廷全,《逼近定律与经济系统工程》,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11期。
    94、昝廷全,《经济系统的资源位凹集模型及其政策含义》,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12期。
    95、侯荣华,《经济理论创新研究:系统经济学》,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04期。
    96、苗东升著,《系统科学精要》(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97、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98、杨灿明,《政府公共投资的五个问题》,广东财政,2003年第4期。
    99、黄险峰,《西方政治经济周期理论新发展》,经济学家,2000年第2期。
    100、伍装著,《中国经济转型分析导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101、钱颖一,《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02、张培刚主编,《发展经济学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103、周骏、张中华、张东主编,《投资与资本市场:2005年中国金融与投资发展报告》,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104、吴晓求,《中国资本市场分析要义》,中国人民大学,2006。
    105、郭树新,《体制转轨与宏观调控》(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06、刘家新,《政府储蓄的形成:从财政收支角度所作的考察》,财经科学,2002年第1期。
    107、郭庆旺、赵志耘,《政府储蓄的经济分析》,管理世界,1999年第6期。
    108、刘家新,《政府储蓄论》,CNKI(清华同方):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2。
    109、徐育珠,《经济发展》,台湾正中书局(第3版),1982。
    110、黄达主编,《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11、国家开发银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课题组,《开发性金融论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12、张韶华,《日本政策性金融:历史、现状与改革趋势》,见吴敬琏主编《比较》(26),中信出版社,2006。
    113、邓子基主编,《财政与宏观调控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114、参见张中华、谢升峰,《西方公共投资效应理论综述》,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7期。
    115、张雷宝,《地方政府公共投资效率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116、张馨,《公共财政论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117、李增刚,《全球公共产品:定义、分类及其供给》,经济评论,2006年第1期。
    118、张馨,《财政公共化改革:1/4世纪的制度与理论变迁》,载于高培勇、杨之刚、夏长杰主编《中国财政经济理论前沿(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2月。
    119、高培勇、杨之刚、夏长杰主编《中国财政经济理论前沿(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2月。
    120、乔新生,《财政分权的五个假设》,决策,2005年第2期。
    121、杨灿明、赵福军,《财政分权理论及其发展述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122、刘云龙,《民主机制与民主财政--政府间财政分工及分工方式》,中国城市出版 社,2001.
    123、王保乾、史娜,《公共投资的新战略选择--交替投资理论》,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第10期。
    124、王延中等著,《基础设施与制造业发展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25、吕义,《宏观调控的理论创新与效果改进》,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7期。
    126、陈东琪等著,《双稳健政策:中国避免大萧条之路》,人民出版社,2005。
    127、张中华,《投资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28、任淮秀,《投资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29、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30、余永定、张宇燕、郑秉文主编,《西方经济学》(第三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131、韩志峰,《中国政府投资调控研究》,CNKI(清华同方):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1,第6页。
    132、刘树成、张晓晶、张平,《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与宏观调控研究》,见刘树成主编的《中国经济周期研究报告》第3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3月。
    133、刘金全,《投资波动性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性分析》,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4期。
    134、戚自科,《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最新前沿》,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12期。
    135、白钦先、李安勇,《试论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第6期。
    136、戚自科,《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般理论研究综述》,经济经纬,2004年第6期。
    137、宋立等著,《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金融体系重构》,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138、张伟,马利军,《投资形成一般规律与财政、货币政策》,投资研究,1999年第9期。
    139、夏馨、叶兵,《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对投资的调控机制及效果分析》,西南金融,2006年第8期。
    140、李捍东,《财政政策构成要素、传导机制与效应分析》,经济理论与管理,1994年第3期。
    141、张汉亚、张长春主编,《投资环境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142、戴园晨,《投资环境及其评价体系》,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
    143、付晓东、文余源编著,《投资环境优化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44、程漱兰,《什么样的投资环境使人人受益?--世界银行<2005年世界发展报告>评 介》,管理世界,2005年第6期。
    145、王邦宜,《如何进一步改善我国的投资环境》,国际经贸探索,1999年第5期。
    146、钱春海、韩燕,《跨国企业投资、政府招商行为与最优引资政策选择》,当代财经,2007年第3期。
    147、李黎,《市场、投资环境和企业跨国投资布局决策》,国际贸易问题,1997年第6期。
    148、余珊萍,《东亚发展中国家改善投资环境的进展与启迪》,国际贸易问题,1994年第8期。
    149、鲁明泓,《制度因素与国际直接投资区位分布:一项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9年第7期。
    150、高培勇主编,《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06/2007:为中国公共财政建设勾画“路线图”--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公共财政建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151、王梦奎主编,《中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问题(2006-2020)》,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152、杜两省等著,《有效经济增长与投资方式变革》,科学出版社,2006。
    153、贾康,《1997年以来的财政政策和公共财政制度建设》,选自王梦奎主编,《亚洲金融危机后的中国》,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154、邓子基主编,《财政与宏观调控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155、杜两省等著,《有效经济增长与投资方式变革》,科学出版社,2006。
    156、王梦奎主编,《亚洲金融危机后的中国》,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157、刘国光主编,《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人民出版社,2006。
    158、张中华,《投资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59、财政部,《中国财政年鉴》(2006年),中国财政杂志社,2006。
    160、张馨,《财政公共化改革:1/4世纪的制度与理论变迁》,载于高培勇、杨之刚、夏长杰主编《中国财政经济理论前沿(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61、郭庆旺、贾俊雪,《地方政府行为、投资冲动与宏观经济稳定》,管理世界,2006年第5期。
    162、江飞涛、陈伟刚、黄健柏、焦国华,《投资规制政策的缺陷与不良效应--基于中国钢铁工业的考察》,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6期。
    163、王绍光、胡鞍钢著,《中国:不平衡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164、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165、徐现祥、王贤彬、舒元,《地方官员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长、省委书记交流的 证据》,经济研究,2007年第9期。
    166、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司编,《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1950-1995》,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167、中国国家财政部主管,《中国财政年鉴》(2006年),中国财政杂志社,2006。
    168、国家统计局网,历年统计年鉴数据,http://www.stats.gov.cn/。
    169、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司编,《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170、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171、河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南省调查总队编,《河南省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172、四川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编《四川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173、陈尧,《当代中国政府体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174、夏长杰主编《中国财政经济理论前沿(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7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07年10月15日。
    176、卢小广编著,《统计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2005。
    177、《世界发展报告》编写组著,《2002年世界发展报告:建立市场体制》,中国财政出版社,2002。
    178、世界银行著,中科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译,《2005年世界发展报告:改善投资环境,促使人人受益》,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79、热若尔·罗兰(Roland,G.)著,张帆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80、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著,郭庆旺、杨志勇等译,《政府公共部门经济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81、大卫·海曼著 张进昌 译,《财政学:理论在政策中的当代应用》(第8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82、简.莱恩、格罗弗.斯塔林,《公共部门管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183、约翰.伊特韦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大辞典》(第二版),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第二卷。
    18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著,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译,《中国治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85、阿兰.奥尔巴克和马丁.费尔德斯坦主编,《公共经济学手册》(Handbook of Public EconomiCs Volume 1),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186、约瑟夫.E.斯蒂格茨(Joseph E.Stiglitz),《公共部门经济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87、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188、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88。
    189、迈耶,《发展经济学先驱》,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190、斯蒂格利茨等,《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191、戴维·柯茨,《资本主义的模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192、青木昌彦、奥野正宽、冈崎哲二编著的《市场的作用,国家的作用》,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193、杰弗里·法兰克尔(Jeffrey A.Frankel)、彼得·奥萨格(Peter R.Orszag)编,《美国90年代的经济政策》(中文版),中信出版社,2004,。
    194、世界银行工作人员编,《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书名原文:The East Asian Miracle),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
    195、斯蒂格茨等编,《东亚奇迹的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96、青木昌彦、奥野正宽,《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修订版),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1月,第194-196页。
    197、青木昌彦,《飞雁式制度变迁》,吴敬琏主编的《比较》(1),中信出版社,2002。
    198、钱颖一,《政府与法治》,见吴敬琏主编《比较》(5),中信出版社,2003。
    199、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国财政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200、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01、阿伦.德雷泽 著,杜两省等译,《宏观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02、T.佩尔森、G.塔贝里尼著,方敏等译,《政治经济学:对经济政策的解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3、戴维·L·韦默、艾丹·R·维宁著,戴星翼、董骁、张宏艳译,《政策分析--理论与实践》,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204、尼古拉.阿克塞拉著,郭庆旺、刘茜者 译,《经济政策原理:价值与技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05、哈维.S.罗森著,郭庆旺、赵志耘译,《财政学》(第七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06、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z)著,周立群等译,《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经济体制转型的理论与证据》,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207、理查·A·马斯格雷、皮吉·B·马斯格雷夫,《美国财政理论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
    208、Franklin Allen,Douglas Gale,《比较金融系统》(中文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09、罗纳德.I.麦金农著,卢骢译,《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上海三联书店,1991。
    210、爱德华.肖著,邵伏军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上海三联书店,1988。
    220、大卫.N.海曼(David N.Hyman)著,张进昌译,《财政学理论在政策中的当代应用》(第8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21、斯蒂芬.贝利著,左昌盛、周雪莲、常志霄译,《地方政府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23、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1998年世界投资报告:趋势和决定因素》,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224、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编,冼国明译,《2003年世界投资报告:促进发展的外国直接投资政策:国家与国际展望》,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25、世界银行,《全球经济展望与发展中国家,2003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26、[匈]亚诺什.科尔奈 著,《短缺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
    227、科尔奈等,《解读软预算约束》,见吴敬琏主编的《比较》(4),中信出版社,2002。
    228、邹至庄,《中国经济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29、世界银行,《2002年世界发展指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30、世界银行,《2003年世界发展指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31、世界银行,《2004年世界发展指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3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2001年5月》,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233、世界银行,《政府治理、投资环境与和谐社会:中国120个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23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著,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译,《中国治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35、Barro.R.J,Are Government Bonds net Weal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2,1974.
    236、Barro,R.J.,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 Section of Countrie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6,1991.
    237、Bloom,D.Canning and J.Sevilla,"Economic Growth and Demographic Transition",2001,Working Paper 8685.www.nber.org.
    238、Branson.W.H,Macroeconomic Theory and policy,Harper and Row,1989.
    239、C.M.Tiebout,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64,1956,416-424.
    240、CSFB,"China' s Capacity Expansion",Equity Research,Credit Suisse Fist Boston,May 27,2005.
    241、Development Committee,Poverty Reduction and Global Public Goods:Issues for the World Bank in Supporting Global Collective Action,(DcP2OOO216)2World Bank,September 6,2000.
    242、Etsuro Shipji,Public Capital and Economic Growth:A Convergence Approach,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6,2001,205-227.
    243、F.Kydland and E.Prescott,Time to build and aggregate fluctuations,Econometric,1982,50(6):1345-1370.
    244、Hayek,F riedrich A.,The Use of Know ledge in Socie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35,1945.
    245、H.Fisher and J.Turnovsky,Public investment,congestion and private capital accumulation, The Economic Journal, 108(March), 399-413.
    246、Holtz-Eakin D, Correspondence: Public Investment in Infrastructur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7, 1993, 271-279.
    247、Inman. M and Rubinfeld. D. , Rethinking Federalism,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4,1997.
    
    248、J. H. Dunning, Loca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 neglected Factor,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First Quarter, 1998, p45.
    
    249、Jin、 Hehui、Yingyi Qian、B. R. Weingast, "Regional Decentralization and Fiscal Incentives: Federalism, Chinese Style", 2001, Stanford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250、 J. Morrison & Amy Ellen Schwartz, State Infrastructure and Productive Performance,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1992, NBER Working Papers 3981.
    251、 Li Xiaoming, Reforming China' s financial system and monetary policies: a sovereign remedy for locally initiated investment expansio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0 (62) , pp. 423-443.
    252、Merilee S. Grindle, "The Good Government Imperative: Human Resources, Organizations, and institutions, " in Merilee S. Grindle, ed., Getting Good Government: Capacity Building in the Public Sector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P3-28.
    
    253、M. O. Odedokun, Relative effects of public versus private investment spending on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pplied Economics, 1997, 29, 1325-1336.
    
    254、Musgrave, R. A., The Theory of Public Finance, McGraw-Hill, New York, 1959.
    255、Montinola G., Qian and Weingast B., Federalism, Chinese Style: The Political Basis for Economic Success in China, World Politics, 48, 1995.
    
    256、Oates. W. ,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Harcourt, Barce and Jovanovich, 1972.
    257、 O. Demetriades and P. Mamuneas, Inter-temporal output and employment effects of public infrastructure capital: Evidence from 12 OECD Economies, The Economic Journal, 110(July), 687-712.
    
    258、Paul Krugman, "What Ever Happened to the Asian Miarlce?" , Fortune, August 18, 1997。
    259、Qian, Roland. G., Federalism and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8, 1998.
    260、 Qian, Weingast. B., Federalism as a Commitment to Preserving Market Incentive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1, 1997.
    261、S. J. Erenburg, The real effects of public investment on private investment, Applied Economics, 1993, 25, 831-837.
    
    262、Stiglitz, Joseph E. , "Conclusions. " , Economic Notes , February 29, 2000, p. 145-151.
    
    263、T. Mamuneas, Infrastructure, Special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33, No. 2. pp. 506-522.
    
    264、Tibeout, C., A Pure Theory of Club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64, 1956.
    265、 Tommasi, Mariano and Federico Weinschelbaum, A Principal-Agent Building Block for the Study of Decentrazation and Integration, Mimeo, University de San Andres, 1999.
    266、Young,A., "The Razor' s Edge: Distortions and Incremental Reform in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0, 115.
    1[美]James Riedel、金菁、高坚著,《中国经济增长新论:投资、融资与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前言第1页。
    2 不同于政府财政投资,有些文献把政府财政投资称为政府投资行为。
    3 何大安,《市场体制下的投资传导循环及其机理特征》,《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4 参见: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开放中的经济增长与政策选择》,《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财政政策的供给效应与经济发展》,《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2005:《高投资、宏观成本与经济增长的持续性》,《经济研究》,2005年第10期。
    5 郭庆旺、贾俊雪,《财政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05年04期。
    6 郭庆旺贾俊雪,《政府公共资本投资的长期经济增长效应》,《经济研究》,2006年07期。
    7 张海星,《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中国数据的计量检验》,《财贸经济》,2004年11期。
    8 刘国亮,《政府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改革》,2002年04期。
    9 娄洪,《长期经济增长中的公共投资政策--包含一般拥挤性公共基础设施资本存量的动态经济增长模型》,《经济研究》,2004年03期。
    10[美]James Riedel、金菁、高坚著,《中国经济增长新论:投资、融资与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第46-51页。
    11李扬、殷剑峰,《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12张军,《资本形成、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中国转轨的特征》,《经济研究》,2002年06期。
    13张军,《资本形成、投资效率与中国的经济增长--实证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14夏杰长,《地方政府:推动经济过热的重要因素》,《改革》,2004年05期。
    15周振华主编,《政府选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6郭庆旺、贾俊雪,《地方政府行为、投资冲动与宏观经济稳定》,《管理世界》,2006年05期。
    17沈坤荣孙文杰,《投资效率、资本形成与宏观经济波动--基于金融发展视角的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18何大安,《市场体制下的投资传导循环及其机理特征》,《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19何大安,《投资选择的交易成本--一个从宏观调控层面的分析》,《经济研究》,2003年12期。
    20中新网,《世银盛赞中国投资环境是“无可争议的领先者”》,http://www.chinanews.com.cn,2002年12月4日。
    21胡鞍钢,《序:如何改善投资环境,使人民普遍受益》,转引自:世界银行著,中科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译,《2005年世界发展报告:改善投资环境,促使人人受益》,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2任淮秀主编,《投资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3付晓东、文余源编著,《投资环境优化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4郭庆旺贾俊雪,《地方政府行为、投资冲动与宏观经济稳定》,《管理世界》,2006年05期。
    25参见杜两省等著,《有效经济增长与投资方式变革》,科学出版社,2006年。
    26吕炜,《体制性约束、经济失衡与财政政策--解析1998年以来的中国转轨经济》,《中 国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27汪海波,2006:《当前亟需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兼论地方投资膨胀机制的治理》,《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6期。
    28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产权约束、投资低效与通货紧缩》,《经济研究》,2004年09期。
    29何大安,《市场体制下的投资传导循环及其机理特征》,《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30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和合作》,《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31冯涛乔笙,《通货膨胀中的地方政府金融行为分析》,《财贸经济》,2006年02期。
    32陈抗、Hillman、顾清扬,《财政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变化》,《经济学》(季刊),2002年第2卷第1期。
    33朱恒鹏,《分权化改革、财政激励和公有制企业改革》,《世界经济》,2004年第12期。
    34 Young,A.,"The Razor' s Edge" Distortions and Incremental Reform in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0,115.
    35 Jin、Hehui、Yingyi Qian,B.R.Weingast,"Regional Decentralization and Fiscal Incentives" Federalism,Chinese Style",Stanford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2001.
    36 李一花,《中国地方政府投资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7 张雷宝,《地方政府公共投资效率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8 刘大志、蔡玉胜,《地方政府竞争行为与资本形成机制分析》,学术研究,2005年第3期。
    39 杨瑞龙,《制度变迁方式的转换与我国投融资体制的演变》,《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10期和第11期。
    40 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和国家统计局投资统计司联合编写组,《2005中国投资报告》,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第114-124页。
    41张长春等人的政府投资管理实际上是针对财政投资的管理活动。可参见张长春主编,《政府投资的管理体制》,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42杨继瑞、史向东,《对构建现代投资经济理论体系的思考》,《四川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43张卫国,《地方政府投资行为:转型期中国经济的深层制约因素》,《学术月刊》,2005年第12期。
    44任淮秀主编,《投资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5周骏、张中华、张东主编,《投资与资本市场:2005年中国金融与投资发展报告》,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46刘正山 编著,《新编固定资产投资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7刘小玄、赵农,《论公共部门合理边界的决定--兼论混合公共部门的价格形成机制》,《经济研究》,2007年第3期。
    48吴敬琏,《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抉择》,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
    49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著,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译,《中国治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第3页。
    50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著,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译,《中国治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第7-10页。
    51 陈振明 主编,《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第二版),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第9-13页。
    52 参见简.莱恩、格罗弗.斯塔林,《公共部门管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53 参见庄序莹著,《公共管理的经济学基础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庄序莹主编,《公共管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54 庄序莹主编,《公共管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第14-34页。
    55 庄序莹 主编,《公共管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第8页。
    56[比]热若尔.罗兰(Gerard Roland),《转型与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57 剧锦文,《世界经济大转轨中的转轨经济学》,经济学消息报,1997年1月31日。
    58[美]邹至庄,《中国经济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见其序言和导论。
    59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第376-377页。
    60吕炜,《转轨的实践模式与理论范式》,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见其序。
    61陈尧,《当代中国政府体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第3页。
    62这样的界定,忽略了民族自治区域与其它区域政府的不同,也忽略了市县乡之间的区别。虽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但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内地政府体系中起着核心领导的作用,国家结构形式仍属于单一制,因此这样的忽略不会影响到本文研究结果。虽然市县之间有区别,但是由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内地不少省份实行财政上的“省管县”、省级政府对市级和县级政府领导的政绩考核和人事任免都有重大的影响,因此这样忽略不会对本文研究结果产生大的影响。农村税费改革后,基层普遍出现了财政困难,许多乡级财政早就名存实亡,而且县级政府对乡镇政府官员任命和升迁居绝对主导地位,于是,乡镇政府越来越类似于县政府的一个派出机构,因此对县乡之间区别的忽略也不会影响到本文研究结果。
    63陈岱孙主编,《市场经济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第1373-1374页。
    64陈岱孙主编,《市场经济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第1386页。
    65厉以宁主编,《市场经济大辞典》,新华出版社,1993,第437页。
    66厉以宁主编,《市场经济大辞典》,新华出版社,1993,第437页。
    67厉以宁主编,《市场经济大辞典》,新华出版社,1993,第445-446页。
    68刘树成主编,《现代经济辞典》,凤凰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第1000页。
    69刘树成主编,《现代经济辞典》,凤凰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第1008页。
    70约翰.伊特韦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大辞典》(第二版),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第二卷,第1053页。
    71任淮秀主编,《投资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2、37页。
    72张中华 主编,《投资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2-8页。
    73马克思,《资本论》,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432页。
    74恩格斯,《反杜林论》,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219页。
    75见金太军 主编,《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第13-15页。
    76曾国安、满一兴,《关于政府经济职能演变趋势的理论分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77黄范章,《政企分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体制改革》,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10期。
    78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第399-403页。
    79陈岱孙认为,经济学首先在英国诞生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学理论不断发展,派系纷繁,论战激烈,但实质上可以归结为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两大对立思潮的斗争,可以说,经济学永恒的主题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参见范家骧、高天虹所著《西方经济学》之序言,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
    80郭庆旺、邓力平,见[美]阿兰.奥尔巴克和马丁。费尔德斯坦主编的《公共经济学手册》(Handbook of Public Economics Volume 1)第1卷之译者序第1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81[美]阿兰.奥尔巴克、马丁.费尔德斯坦主编,《公共经济学手册》(Handbook of Public Economics Volume 1)第1卷之编者导言第1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82[美]约瑟夫.E.斯蒂格茨(Joseph E.Stiglitz),《公共部门经济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18页。
    83 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第26-28页。
    84庄序莹 主编,《公共管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第8页。
    85 在本文,政府特殊职能与公共管理职能的这种关系被忽略了。事实上,在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政府特殊职能不同,换言之,政治制度决定了政府特殊职能。笔者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一起走市场经济道路,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基本上是相同的,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政府如何通过公共管理职能体现政治制度所决定的特殊职能,即它们的差别在于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特殊职能的关系。由于本文从政府公共管理者视角思考政府行为,因此忽略了这种差别。对这种差别的忽略也就意味着本文忽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就现实世界而言,中国正处在转型过程中,还没有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现实世界中也还没有成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理论研究对象而言,这方面的研究似乎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而本文所运用的分析工具(公共经济学、转型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不适于这方面的研究。基于现实和理论分析工具的适用性这二个原因,本文忽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本文的这些忽略并不意味着笔者否认这些差别,只是意味着这些差别不属于公共管理学与经济学的交叉研究范围。
    86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88,第252-253页。
    87胡家勇,《一只灵巧的手:论政府转型》,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第8-15页。
    88迈耶,《发展经济学先驱》,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第26页。
    89斯蒂格利茨等,《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第4-5页。
    90吴中南,《国家干预与经济自由--兼论弗莱堡学派的理论与政策》,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91 Merilee S.Grindle,"The Good Government Imperative:Human Resources,Organizations,and institutions," in Merilee S.Grindle,ed.,Getting Good Government:Capacity Building in the Public Sector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7),P3-28;王绍光,“有效政府与民主”,见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主编,《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第313-340页。
    92 王绍光,《中国政府治理水平的国际比较》,见吴敬琏主编的《比较》(9),中信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34-135页。
    93邱询曼,《美国、德国、日本经济模式:比较研究与择优借鉴》,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第3期。
    94 彭森 主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国际比较与借鉴》,人民出版社,2007,第115-123页。
    95[英]戴维·柯茨,《资本主义的模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96[美]约瑟夫.E.斯蒂格茨,《国家作用的重新定义》,见[日]青木昌彦、奥野正宽、冈崎哲二编著的《市场的作用,国家的作用》,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第47页。
    97杰弗里·法兰克尔(Jeffrey A.Franked、彼得·奥萨格(Peter R.Orszag)编,《美国90年代的经济政策》(中文版),中信出版社,2004,第789页。
    98 陆昂,《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和日本产业政策调整评析》,世界经济导刊(人大书报资料中心),2004年03期。
    99 杰弗里·法兰克尔、彼得·奥萨格编,《美国90年代的经济政策》(中文版),中信出版 社,2004,第789-790页、796页。
    100杰弗里·法兰克尔、彼得·奥萨格编,《美国90年代的经济政策》(中文版),中信出版社,2004,见该书的引言部分。
    101 美国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相互独立。在行政权力上,其决策执行机制可简单描述为:执政党对国家事务做出决策,而政府官僚执行这些决策,执政党更换一般都意味着国家重大政策的变更。
    102彭森主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国际比较与借鉴》,人民出版社,2007,第135-137页。
    103 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第402页。
    10490年代后期,有一些研究者也中国大陆纳入了东亚模式进行研究。
    105 世界银行工作人员编,《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书名原文:The East Asian Miracle),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见该书前言。
    106世界银行工作人员编,《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第58-61页。
    107 世界银行工作人员编,《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第62-63页。
    108世界银行工作人员编,《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第250页。
    109 Paul Krugman,"What Ever Happened to the Asian Miarlce?",Fortune,August 18,1997,p.27。
    110[美]斯蒂格茨等编,《东亚奇迹的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64页。
    111[美]斯蒂格茨等编,《东亚奇迹的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24页。
    112[美]斯蒂格茨等编,《东亚奇迹的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358-360页。
    113 Stiglitz,Joseph E.,"Conclusions.",Economic Notes,February 29,2000,p.145-151.
    114[日]青木昌彦、奥野正宽,《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修订版),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1月,第194-196页。
    115[日]青木昌彦,《飞雁式制度变迁》,吴敬琏主编的《比较》(1),中信出版社,2002,第36页。
    116[日]青木昌彦、奥野正宽、冈崎哲二编著,《市场的作用,国家的作用》,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该书的序言。
    117[日]一柳良雄、细谷祐二,《市场和政府的互补作用--市场机能扩张性政策的必要性》,见[日]青木昌彦、奧野正宽、冈崎哲二编著的《市场的作用,国家的作用》,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第87-95页。
    118[日]青木昌彦、奥野正宽、冈崎哲二编著,《市场的作用,国家的作用》,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第308-319页。
    119彭森主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国际比较与借鉴》,人民出版社,2007,第177页。
    120具体的路径和机制的选择也被称为政府治理工具的选择,它涉及决策环节和执行环节的行动机制的选择。参见庄序莹主编,《公共管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第128页。
    121本文开展研究的前提是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不变(政府决策执行机制基本不变),因此,政府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行为只涉及政策工具的选择问题。
    122在系统论中,一般认为元素、结构和环境共同决定系统功能,但对这三者作用大小,学者们有不同看法。有观点认为,在元素和环境给定的情况下,内部关系(即内部结构)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本文赞同这种观点。参见苗东升著,《系统科学精要》(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第28-29页。一个简单的例子:在自然界,石墨和金刚石的元素一样,二者是碳的同素异形体,但是二者性能却有极大的差别,石墨是自然界中最软的 物质,而金刚石则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石墨和金刚石分子结构不一样,石墨是层状结构,而金刚石是正四面体结构。系统论最初被应用于工程建设和管理,后来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在哲学领域,形成系统哲学:在经济学领域,形成系统经济学。系统论研究的权威之一是中国科学界泰斗钱学森先生,他的系统论思想可参见钱学森所著,《创建系统学》(新世纪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哲学方面的文献资料可参考:乌杰著,《系统辩证论》,人民出版社,1997。系统经济学方面的文献资料可参考:昝廷全,《系统经济学研究:经济系统的基本特征》,经济学动态,1996年第11期;昝廷全,《系统经济学的公理系统:三大基本原理》,管理世界,1997年第02期;昝廷全,《经济系统的资源位凹集模型及其政策含义》,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12期;昝廷全,《逼近定律与经济系统工程》,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11期;侯荣华,《经济理论创新研究:系统经济学》,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04期;顾海兵,《经济系统分析》,北京出版社,1998。
    123 也有经济学者把中国改革称为“松绑式”方式.参见,伍装著,《中国经济转型分析导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第62-64页。
    124 有经济学家把叶利钦时代俄罗斯政府职能转变方向形容为“市场原教旨主义者”所主张的政府职能。参见(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oseph E.Stigliz)著;周立群等译,《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经济体制转型的理论与证据》,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125 这种失效可以是政府行为没有产生任何效果,也可以是政府行为产生的效果没有达到它应该达到的效果。
    126政府行为不良是政府行为不规范和政府行为失灵的统称,相对政府良治而言,它没有贬义,只是对某种客观现象的描述。
    127打个比方,当人体肾脏器官出现病变时,人体通常会出现头昏、耳鸣、血压偏高等症状,虽然这些症状不同,但都是肾脏出现病变引起。而导致肾脏出现病变的原因(如肾细胞癌变)则成为头昏、耳鸣、血压偏高、肾脏出现病变的共同的深层次原因。
    128 必须指出,本文把政府行为定义为选择各种政策工具并加以执行的活动,它不同于决策执行机制选择。但是决策执行机制中存在的局限性可能会影响到政府对各种政策工具的选择和执行,会导致政府行为失灵或政府行为不规范。
    129[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第149页。
    130[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8页。
    131[美]阿伦.德雷泽著,杜两省 等译,《宏观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第19页。
    132 T.佩尔森、G.塔贝里尼著,方敏等译,《政治经济学:对经济政策的解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2-4页。
    133 参见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第197-201页。
    134 参见戴维·L·韦默、艾丹·R·维宁著,戴星翼、董骁、张宏艳译,《政策分析---理论与实践》,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第180-181。
    135[意]尼古拉.阿克塞拉著,郭庆旺、刘茜者 译,《经济政策原理:价值与技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第219页。
    136 杨灿明,《政府公共投资的五个问题》,广东财政,2003年第4期。
    137 运用少数服从多数的投票方式进行集体决策存在的问题有:多数投票可能没有确定性的结果,例如,阿罗不可能定理就认为“不可能存在一种能够把个人对N种备选方案的偏好次序转换成社会偏好次序,并且准确表达社会全体成员的各种各样的个人偏好的社会选择 机制”;有时多数投票会有结果,例如在单峰偏好情况下出现多数票均衡,但为了得到单峰,人们不得不一次只对一个问题进行投票,而投票的结果往往对应于中间投票人的偏好,于是投票人可能进行策略性投票,不表露他们的真实偏好。
    138[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149-150页。
    139黄险峰,《西方政治经济周期理论新发展》,经济学家,2000年第2期。
    140[意]尼古拉.阿克塞拉 著,郭庆旺、刘茜译,《经济政策原理:价值与技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第214页。
    141 参见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第151页。
    142 参见[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171页。
    143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第99页。
    144[美]哈维.S.罗森著,郭庆旺、赵志耘译,《财政学》(第七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第95-96页。
    145 Ragnar Nurkse,Problems of Capital Formation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New York,3rd ed.1955.p.2.,转引自张培刚主编,《发展经济学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第275页。
    146 有的文献资料认为最终资本存量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但是根据本文第一章的基本概念界定,投资领域是指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因此,在本文,投资所形成的真实资本只有物质资本。
    147 钱颖一,《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42页。
    148 张培刚主编,《发展经济学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第276-278页。
    149 这样的划分可能会使某项政策同时属于不同的政府行为,使某些政府行为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叠,但笔者认为这是可以忽略的。
    150 周骏、张中华、张东主编,《投资与资本市场:2005年中国金融与投资发展报告》,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第45页。
    151 事实上,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财政机制和金融机制不可能完全分开,比如国债发行就离不开金融市场,因此这里的划分只能是粗略的。
    152 引自周骏、张中华、张东主编,《投资与资本市场:2005年中国金融与投资发展报告》,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第46页。
    153 周骏、张中华、张东主编,《投资与资本市场:2005年中国金融与投资发展报告》,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第35页。
    154 吴晓求,《中国资本市场分析要义》,中国人民大学,2006,第55页。
    155 郭树新,《体制转轨与宏观调控》(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56页。不过,张培刚等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外国储蓄包括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组织的援助和贷款、外国私人金融机构和公司企业的贷款和直接投资,见张培刚主编,《发展经济学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第285页。
    156 刘家新,《政府储蓄的形成:从财政收支角度所作的考察》,财经科学,2002年第1期。
    157 郭庆旺、赵志耘,《政府储蓄的经济分析》,管理世界,1999年第6期。
    158[美]理查·A·马斯格雷、皮吉·B·马斯格雷夫,《美国财政理论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第525页。
    159郭庆旺、赵志耘,《政府储蓄的经济分析》,管理世界,1999年第6期。
    160刘家新,《政府储蓄论》,CNKI(清华同方):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2。
    161郭庆旺、赵志耘,《政府储蓄的经济分析》,管理世界,1999年第6期。
    162Branson.W..H,Macroeconomie Theory and policy,Harper and Row,1989.
    163Barro.R.J,Are Government Bonds net Weal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2,1974.
    164徐育珠,《经济发展》,台湾正中书局(第3版),1982,第67页。
    165张培刚主编,《发展经济学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第278页。
    166 黄达主编,《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402-403页、第413页。
    167吴晓求,《中国资本市场分析要义》,中国人民大学,2006,第21页。
    168 Franklin Allen,Douglas Gale,《比较金融系统》(中文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29页。
    169 吴晓求,《中国资本市场分析要义》,中国人民大学,2006,第31页。
    170黄达主编,《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272页。
    171国家开发银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课题组,《开发性金融论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第344页、第354页。
    172 参见国家开发银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课题组,《开发性金融论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第274-275页、第279页。
    173张韶华,《日本政策性金融:历史、现状与改革趋势》,见吴敬琏主编《比较》(26),中信出版社,2006,第149页。
    174日本有8家政策性金融机构,简称“二行六库”,数据转引自张韶华的《日本政策性金融:历史、现状与改革趋势》。
    175参见国家开发银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课题组,《开发性金融论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第300-309页。
    176 可参考相关文献:[美]罗纳德.I.麦金农著,卢骢译,《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上海三联书店,1991;[美]爱德华.肖著,邵伏军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上海三联书店,1988。
    177 外资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对本国所产生的资本形成效应,国内外理论界已有大量研究成果,这里不再一一列出:外贸和外资在资本形成中的作用可参见张培刚主编,《发展经济学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第287页。
    178邓子基 主编,《财政与宏观调控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第359页。
    179 参见张中华、谢升峰,《西方公共投资效应理论综述》,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7期。
    180 J.Morrison & Amy Ellen Schwartz,State Infrastructure and Productive Performance,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992,NBER Working Papers 3981.
    181 Holtz- Eakin D,Correspondence:Public Investment in Infrastructure,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7,1993,271-279.
    182 Barro,R.J.,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 Section of Countrie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6,1991.
    183 S.J.Erenburg,The real effects of public investment on private investment,Applied Economics,1993,25,831-837.
    184 M.O.Odedokun,Relative effects of public versus private investment spending on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pplied Economics,1997,29,1325-1336.
    185 T.Mamuneas,infrastructure,Special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Vol.33,No.2.pp.506-522.
    186 O.Demetriades and P.Mamuneas,Inter-temporal output and employment effects of public infrastructure capital:Evidence from 12 OECD Economies,The Economic Journal,110(July),687-712.
    187 H.Fisher and J.Tumovsky,Public investment,congestion and private capital accumulation,The Economic Journal,108(March),399-413.
    188 张雷宝,《地方政府公共投资效率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摘要第1页。
    189 张馨,《公共财政论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第282页。
    190[美]大卫.N.海曼(David N.Hyman)著,张进昌译,《财政学理论在政策中的当代应用》(第8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9页。
    191 Etsuro Shipji,Public Capital and Economic Growth:A Convergence Approach,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6,2001,205-227.
    192张馨,《财政公共化改革:1/4世纪的制度与理论变迁》,载于高培勇、杨之刚、夏长杰主编《中国财政经济理论前沿(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2月,第208页。
    193[美]大卫.N.海曼(David N.Hyman)著,张进昌译,《财政学理论在政策中的当代应用》(第8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606页。
    194 C.M.Tiebout,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64,1956,416-424.
    195[英]斯蒂芬.贝利著,左昌盛、周雪莲、常志霄译,《地方政府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390页。
    196乔新生,《财政分权的五个假设》,决策,2005年第2期。
    197杨灿明、赵福军,《财政分权理论及其发展述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198 参见以下文献:Hayek,Friedrich A.,The Use of Know ledge in Socie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35,1945;Tibeout,C.,A Pure Theory of Club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64,1956;Musgrave,R.A.,The Theory of Public Finance,McGraw-H ill,New York,1959;Oates.W.,Fiscal Decentralization,Harcourt,Barce and Jovanovich,1972。
    199 参见以下文献:Montinola G.,Qian and Weingast B.,Federalism,Chinese Style:The Political Basis for Economic Success in China,World Politics,48,1995;Qian,Roland.G.,Federalism and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8,1998;Qian,Weingast.B.,Federalism as a Commitment to Preserving Market Incentives,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1,1997;Tommasi,Mariano and Federico Weinschelbanm,A Principal --Agent Building Block for the Study of Decentrazation and Integration,Mimeo,University de San Andres,1999.
    200刘云龙,《民主机制与民主财政--政府间财政分工及分工方式》,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201钱颖一,《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208-209页。
    202 Inman.M and Rubinfeld.D.,Rethinking Federalism,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4,1997.
    203见[美]大卫.N.海曼(David N.Hyman)著,张进昌译,《财政学理论在政策中的当代应用》(第8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15-17页中的表1.3和表1.4。
    204王保乾、史娜,《公共投资的新战略选择--交替投资理论》,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第10期。
    205 王延中等著,《基础设施与制造业发展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第4页。
    206邓子基主编,《财政与宏观调控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第46页。
    207 市场经济中,除了宏观调控外,企业或行业进行微观规制也是政府调节(调控)经济的方式,但宏观调控才是政府最常用的最基本的调节方式。
    208参见吕义,《宏观调控的理论创新与效果改进》,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7期。
    209 陈东琪等著,《双稳健政策:中国避免大萧条之路》,人民出版社,2005,第7-10页。
    210陈东琪等著,《双稳健政策:中国避免大萧条之路》,人民出版社,2005,见该书序 言第10页。
    211郭树新,《体制转轨与宏观调控》(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236-237页。
    212张中华,《投资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402-403页。
    213任淮秀,《投资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366-392页。
    214 参见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第560-562页。
    215 余永定、张宇燕、郑秉文主编,《西方经济学》(第三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第334页。
    216参见韩志峰,《中国政府投资调控研究》,CNKI(清华同方):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1,第6页。
    217余永定、张宇燕、郑秉文主编,《西方经济学》(第三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第646页。
    218参见余永定、张宇燕、郑秉文主编,《西方经济学》(第三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第647-648页。
    219由于总资本=存量资本+投资,资本产出率与投资产出率有差别,但本文忽略了,认为在这里二者可以相等。
    220 刘树成、张晓晶、张平,《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与宏观调控研究》,见刘树成主编的《中国经济周期研究报告》第3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3月。
    221余永定、张宇燕、郑秉文主编,《西方经济学》(第三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第443页。
    222转引自张中华,《投资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337页。
    223 F.Kydland and E.Prescott,Time to build and aggregate fluctuations,Econometric,1982,50(6):1345-1370.
    224刘金全,《投资波动性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性分析》,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4期。
    225戚自科,《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最新前沿》,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12期。
    226白钦先、李安勇,《试论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第6期。
    227戚自科,《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般理论研究综述》,经济经纬,2004年第6期。
    228 也有学者把货币渠道分成货币渠道和资产价格渠道,资产价格渠道包括了托宾的q理论和消费的财富效应;货币渠道包括利率渠道、预期渠道和汇率渠道。参见宋立等著,《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金融体系重构》,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第49-56页。
    229张伟,马利军,《投资形成一般规律与财政、货币政策》,投资研究,1999年第9期。
    230夏馨、叶兵,《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对投资的调控机制及效果分析》,西南金融,2006年第8期。
    231 邓子基主编,《财政与宏观调控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第92页。
    232张中华,《投资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392页。
    233 李捍东,《财政政策构成要素、传导机制与效应分析》,经济理论与管理,1994年第3期。
    234邓子基主编,《财政与宏观调控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第147-158页。
    235邓子基主编,《财政与宏观调控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第197页。
    236张汉亚、张长春主编,《投资环境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第5页。
    237世界银行著,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译,《2005年世界发展报告: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人人受益》,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第13页。
    238世界银行著,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译,《2005年世界发展报告:改 善投资环境。促进人人受益》,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第20页的专栏1.1。
    239 J.H.Dunning,Loca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A neglected Factor,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First Quarter,1998,p45.
    240世界银行著,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译,《2005年世界发展报告: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人人受益》,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第1页。
    241 参见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1998年世界投资报告:趋势和决定因素》,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第95页,表4.1。
    242 戴园晨,《投资环境及其评价体系》,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
    243鲁明泓,《制度因素与国际直接投资区位分布:一项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9年第7期。
    244 张汉亚、张长春主编,《投资环境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第11页。
    245 付晓东、文余源编著,《投资环境优化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34页。
    246世界银行著,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译,《2005年世界发展报告: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人人受益》,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第1页。
    247 程漱兰,《什么样的投资环境使人人受益?--世界银行<2005年世界发展报告>评介》,管理世界,2005年第6期。
    248 世界银行著,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译,《2005年世界发展报告: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人人受益》,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第35页。
    249 对这种差异,有学者认为投资环境评价具有二重性,强调东道国改善投资环境应从自身利益出发。参见王邦宜,《如何进一步改善我国的投资环境》,国际经贸探索,1999年第5期。
    250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编,冼国明译,《2003年世界投资报告:促进发展的外国直接投资政策:国家与国际展望》,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第82页。
    251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编,冼国明译,《2003年世界投资报告:促进发展的外国直接投资政策:国家与国际展望》,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第79页。
    252钱春海、韩燕,《跨国企业投资、政府招商行为与最优引资政策选择》,当代财经,2007年第3期。
    253 李黎,《市场、投资环境和企业跨国投资布局决策》,国际贸易问题,1997年第6期。
    254 余珊萍,《东亚发展中国家改善投资环境的进展与启迪》,国际贸易问题,1994年第8期。
    255对投资领域的政策措施,世界银行的2005年世界发展报告总结各国经验后,提出改善投资环境的四个基本要素:稳定与安全、监管与税收、金融与基础设施、工人与劳动力市场,认为在基本要素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的是实施选择性干预措施和建立各种解决投资环境问题的国际制度和标准。详见世界银行著,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译,(2005年世界发展报告: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人人受益》,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第77-156页。
    256 世界银行著,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译,《2005年世界发展报告: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人人受益》,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第36-37页。
    257 高培勇主编,《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06/2007:为中国公共财政建设勾画“路线图”--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公共财政建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第76页。
    258 卢中原、张立群等认为,在政府投资(财政投资)率即定的前提下,关键在于政府投资(财政投资)的方向是否合理,如果集中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这样就有利于带动而不是排斥非政府投资的增长(原文如此),也表明政府合理地行使了经济职能。参见王梦奎主编,《中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问题(2006-2020)》,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第341 页。
    259 世界银行,《全球经济展望与发展中国家,2003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第103页的专栏3.3。
    260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投资于公共领域可能会产生国有企业(公共企业),这些国有企业有可能作为投资主体进行投资。与非国有企业不同,政府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国有企业的投资行为不仅受到政府公共管理行为的约束,还受到政府国有资产所有者行为的制约。于是,有一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中的国有企业投资行为属于政府作为投资主体行为之一。这种观点不完全正确。事实上,在不同市场经济体中,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控制并不完全相同:有的政府完全控制国有企业经营行为,有的是控制国有企业的部分经营行为,有的只履行资产所有者职能并不干预国有企业经营行为。因此,市场经济中的国有企业投资行为是否属于政府作为投资主体行为之一,要视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而定:如果政府对国有企业投资行为有绝对的控制权,那么国有企业投资行为属于政府作为投资主体行为;如果政府对国有企业投资行为没有绝对的控制权,那么国有企业投资行为不属于政府作为投资主体行为。根据这一思路,在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体中,绝大多数国有企业投资行为不属于政府投资行为,只有极少数国有企业(如造币厂)的投资行为属于政府投资行为。
    261邓子基主编,《财政与宏观调控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第362页。
    262杜两省等著,《有效经济增长与投资方式变革》,科学出版社,2006年,前言的5-6页。
    263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有关历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来源构成中,作者无法找到1980年以前的数据,只能用1980年以前的国有经济投资来代替当时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64 1956年是大跃进,1958年是庐山会议和反右倾运动,1961年是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总结大跃进以来的教训,1966年是文化大革命的开始,1976是文革的结束,1978年是中共十一届三中会会的召开。
    265 参见任淮秀主编,《投资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98-99页。
    266 刘国光主编,《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人民出版社,2006,前言部分的第2页。
    267[匈]亚诺什.科尔奈著,《短缺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
    268软预算约束最初用于描述社会主义经济以短缺为标志的一些行为,后来不仅被广泛应用于转轨经济研究,还被应用于分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银行信贷问题。参见科尔奈等人著《解读软预算约束》,见吴敬琏主编的《比较》(4),中信出版社,2002,第79页。
    269张中华,《投资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341页。
    270用今天的眼光看,在极左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时期,过分强调政府要巩固和维护公有制经济基础地位(即前文所述政府“特殊职能”),这导致政府投资者职能(形成或扩大公有制经济)不是服务于公共管理职能而是公共管理职能服务于政府投资者职能。
    271这里的自筹和其他资金包含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外投资支出。
    272由于统计和体制改革等方面原因,笔者无法整理出这一时期历年财政预算外投资支出的相关数据。国家统计局仅仅公布1996年后的预算外资金支出项目数据,而且特别指出1996年以前各年、1997年和2004年的预算外支出项目都不具有可比性,原因是国家对预算外收支实施重大改革并进行治理整顿。
    273在80年代初,国家对国营企业实行“拔改贷”,“拔改贷”之前的国营企业投资几乎等同于各级政府财政投资,但为了便于比较分析,这里没有把“拔改贷”前的国营企业投资统计到政府投资中。
    274 20世纪80年代,地方预算外支出约占全国预算外支出的50-60%,90年代后地方预算外支出占全国预算外支出的比重快速上升,1997年突破90%。参见财政部,《中国财政年 鉴》(2006年),中国财政杂志社,2006年12月,第408页。
    275对财政投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出现负相关,有一种观点认为它体现了财政投资的挤出效应;本文观点是作者在综合考虑上述三个统计结论后得出的,但不意味着作者否认这一时期财政投资存在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
    276 可参见贾康,《1997年以来的财政政策和公共财政制度建设》,选自王梦奎主编,《亚洲金融危机后的中国》,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第46-47页;张宝雷,《地方政府公共投资效率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10月。
    277 张馨认为,中国构建公共财政的核心举措是政府预算制度改革,但政府预算制度尚未在中国真正形成。参见张馨,《财政公共化改革:1/4世纪的制度与理论变迁》,载于高培勇、杨之刚、夏长杰主编《中国财政经济理论前沿(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2月,第209-210页。
    278 这与调控消费见效变慢有关,也与中国进入重化工业高速发展阶段有关。一般认为,在重化工业高速发展阶段,投资是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有关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可参见王梦奎主编,《中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问题(2006-2020)》,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第338-341页。
    279郭庆旺、贾俊雪,《地方政府行为、投资冲动与宏观经济稳定》,管理世界,2006年第5期。
    280 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力增强不仅体现在中央财政收入绝对值增加,还体现在中央与地方财力对比上。
    281 对政府规制企业投资行为效果,一些学者持批评态度。参见江飞涛、陈伟刚、黄健柏、焦国华,《投资规制政策的缺陷与不良效应--基于中国钢铁工业的考察》,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6期。
    282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1991年公开承认乡镇企业和城市集体企业增长完全出乎他的意料。转引自[美]邹至庄,《中国经济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289页。
    283 这一点被中共十五大召开后多数乡镇企业迅速脱去“红帽子”的事实所证明。
    284 “越位”是指政府做了市场经济中政府不应该做的事,“错位”指政府没有把市场经济中政府应该做的事做好,“缺位”是指政府没有做市场经济中政府应该做的事。
    285 这种利益主要体现为财政收入增加和官员晋升机会的增加。
    286 诸侯经济过大的重要表现是中央政府财政收入比重过低而地方政府(特别是沿海少数发达省份)比重过大,其主要原因在于转型早期的政策倾斜和中央政府财政汲取能力被大大削弱。参见王绍光、胡鞍钢著,《中国:不平衡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第196-211页。
    287 参见以下文献: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徐现祥、王贤彬、舒元,《地方官员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长、省委书记交流的证据》,经济研究,2007年第9期。
    288 针对政策的“中部凹陷”,2005年后,中央政府调整原有区域发展战略,提出要实施“中部崛起战略”。随后,中央政府才加大对河南等中部省份的财政投资力度。
    289 参见世界银行,《政府治理、投资环境与和谐社会:中国120个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290有研究者把转型时期中国地方政府公共管理行为模型称为“政治企业家”模型。可参考徐承彦,《论转型期地方政府公共管理行为--从企业家型的政府角度的分析考察》,CNKI (清华同方):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3。
    291 有学者认为,转型时期,中国存在不同的能量巨大的地方利益集团。参见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第272-274页。
    292陈尧,《当代中国政府体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第178页。
    293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转型以来,中国一系列的部门和行政改革共同组成了中国行政组织结构的变革,但是,不彻底的组织变革给部门间协调带来巨大挑战,导致政府行为效率损失,因此,中国政府优先改革的领域是提高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同级政府之间的协调。参见,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著,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译,《中国治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序和正文第10-11页。
    294 张馨,《财政公共化改革:1/4世纪的制度与理论变迁》,载于高培勇、杨之刚、夏长杰主编《中国财政经济理论前沿(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2月,第209-210页。
    295令人欣喜的是,在本论文定稿前夕,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结束后召开的记者会上(2008年3月18日),针对政府机构改革,即将开始履行新的五年任期的温家宝总理公开表示未来五年将加快中国财政制度改革(值得注意的是,温总理所指为财政制度而不是财税制度)。参见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实时报道,温家宝总理会见中外记者,http://www.gov.cn/20081h/zb/0318b/。
    296在英语中,用good governance来代表良治;在公共管理学中,良治指实现良好的公共管理:政府良治是指做这公共管理者之一,政府公共管理要实现良治。
    297 参见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07年10月15日。
    298 本文的官僚都是中性词,属于经济学范畴。
    299 参见卢小广编著,《统计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2005,第217-218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