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我国助学贷款法律关系的宪政之维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助学贷款制度建设问题是国内教育资助领域的难点,至今尚无严格意义上的法律出台,这一方面使得依靠行政手段全面推行的助学贷款政策面临着合法性危机,另一方面也使得各方主体利用政策缺陷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不利于助学贷款工作的有效推进。面对实践困境,目前国内的理论研究在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均取得了深入发展,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银行放贷、学生还贷,以及政府如何提高各方积极性三个方面,整体上属于“风险控制型”的研究模式。但以往研究要么过分倚重经济学上的实证分析方法,容易导向一种工具理性的研究范式,从而忽视助学贷款制度本身的价值维度;要么属于一种法律分析,运用法律来剪裁事实,不能有效应对贫困大学生的权利保障问题。
     由于尽快制定助学贷款相关法律已成为当前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基本共识,法又是以权利义务关系(即法律关系)为核心内容的,所以,本文确立了以助学贷款法律关系为研究领域,基于法理分析的“权利保障型”研究模式。而教育资助政策实际上体现的是一个有关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宪政问题,政府如何对待贫困大学生的受助权问题其实就是政府如何保障公民社会权的宪政问题,由此进一步确立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助学贷款法律关系之确立虽受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但更须以宪政为前提和基础,以贫困大学生受助权为原点,实现制度建设从“风险控制”到“权利保障”的根本转型。
     在研究领域、研究模式、中心论点的统领下,本文以社会主义宪政原理与教育资助政策的关系为主线,首先以法律关系为分类依据,对我国的助学贷款政策进行了实证分析:从政策文本上看,助学贷款行政立法呈现出一种“管理法”特征,不仅公民权利的实现以政府行政为根本前提,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完全处于政府行政权控制之下,而且政府的权力与责任存在明显偏差。从政策实践上看,助学贷款管理运作呈现出一种“对抗型”特征,包括行政与法的对抗、行政相对人与行政主体的对抗、行政主体间的对抗。
     其次,对国内有关助学贷款制度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了实证分析,明晰了已有研究的整体进展。并对我国助学贷款制度建设的宏观背景进行考察,从财政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对府际关系、府银关系、府校关系、校生关系的发展趋势进行总结,指出:必须在公共财政理念下完善高等教育投入体制;必须由政策性银行承担助学贷款业务;助学贷款府校关系是需要保留的内部行政法律关系;助学贷款校生关系则属于外部行政法律关系。而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发展趋势来看,“社会法”是国内理论与实践领域所公认的、面向民生领域的最重要的法律部门。
     然后,对贫困生受助权的社会权属性,以及助学贷款法的社会法属性作法理分析。贫困生不仅经济贫困、心理贫困,最重要的是权利贫困,是典型的弱势群体。受教育权是我国明确的一项基本人权,但贫困生的人权问题并非是受教育权的享有意义上的,而是受教育权的保障意义上的。作为社会权的受教育权之实现,需要以贫困生的受助权之实现为前提,要求国家必须力所能及地为公民受教育权的有效行使提供充分的条件保障,以此促进个体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而助学贷款法在调整目的、手段、原则等方面都具有特殊性,不同于行政法、民商法和经济法,应属社会法部门。
     再次,以宪政视角重新审视了作为我国助学贷款制度建设最重要参考源的美国学生贷款制度建设。美国法律意义上的学生资助制度始于冷战时期,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而做出的制度安排,并非完全基于受教育权之实现的考虑。美国的学生资助政策已经偏离了原定目标,脱离了低收入家庭的现实需要。近二十年美国学生贷款违约率的大幅下跌与再次上涨,其主要影响因素一是经济大环境的变迁,二是营利性高校违约率的起伏。但美国的营利性高校定位于终身教育体系,而我国助学贷款制度所覆盖的高校则是定位于高等教育大众化,两者有本质的不同。美国助学贷款的市场化运作暴露出了种种弊端,奥巴马政府也因此再度将贷款权收归政府。总体来看,美国宪政体制下的政党政治、选举制度、利益集团等因素,是美国学生贷款政策越来越偏向于中产阶级,且缺乏连贯性,并继而影响违约率的重要原因。
     最后,在前文已有的实证分析、法理分析、比较分析基础上,以宪政视角重新审视我国助学贷款制度建设的基本定位。首先明确了受教育权在我国所具有的独立的宪法权利地位,受教育权的实现与社会主义的政治根基紧密相连,是公民有效参与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根本前提。其次,明确宪政虽来源于西方,且在我国发展坎坷,但却是理论和实践领域公认的必然发展方向。而宪政的中国式内涵则决定了我国公民的受教育权保障问题就是宪政问题,决定着国家的义务形式和法治建设路径。再次,指出现阶段我国的贫困生受助权的保障不仅仅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问题,更是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体现,是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国家反贫困战略的关键环节。最后,通过法理分析从服务行政下的助学贷款国家给付义务、贫困生受助权的救济途径两方面阐述了有关贫困生受助权保障的宪政安排问题。
In China's education aid system,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student loan system always is a difficulty, which there is no law yet. Therefore, on one hand, student loan policy which depended on the administration means only encounters a legitimacy crisis; on the other hand, the benefit body who participate in student loan system, strives for maximum profit through policy defect that go against effective advancement of student loan policy. Facing this kind of difficult position, domestic theory research is forging ahead rapidly, which involves economics, management, education, and belongs to " risk control" research model as a whole.But previous studies either relies excessively on positive analysis method, which towards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and neglects value dimension of student loan policy, or belongs to legal analysis, in which the fact is tailored by law, that cannot powerfully support and efficiently reply to right guarantee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At present, legislating timely has become the basic consensus between academic circles and professional circles, and right-duty relation(legal relationship)is core content of law, so the thesis choses legal relationship as research object, and establishes a "rights protection" research based on jurisprudential analysis. In fact, education aid policy embodies a constitutionalism problem of redistribution of national income, how to treat with poor college students's right of obtaining financial aid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a constitutionalism problem that to guarantee citizen's social rights. Thus the thesis establishes central argument:Though legal relationship of national student loan system is restricted by objective material conditions, it is more important to take constitutionalism as the precondition, take right of obtaining financial aid as zero point, and promote system construction transformation from " risk control" to "rights protection"
     Under the heading of research field,research model and central argument, the thesis takes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ist constitutional principles and education aid policy as the main lines. Firstly, the thesis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classified by legal relationship: Viewing from policy text, administrative legislation of student loan is notably characterized by "administration law". Civil rights depends on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legal person and other social organizations are under the control of administrative power, and there is clear devi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Viewing from policy practice, student loan management is notably characterized by "confrontation-type",including confrontation between administration and law, confrontation between administrative counterpart and administrative subject, confrontation between administrative subjects.
     Secondly, in order to understand holistic development, the thesis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domestic study on factors influencing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student loan system. Investigating macro-background of national student loan system from three respects:fiscal system reform, financial system reform, and higher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system reform. Summarizing development trend of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bank-government relationship, and government-school relationship, student-university relationship:higher education investment must be perfected under contents of public finance; student loan business must be beared by policy bank; government-school relationship of student loan system is internal administrative law relationship that need to be preserved; student-university relationship of student loan system is external administrative law relationship. Viewing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t legal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is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social law" is the most important legal department which facing the field of livelihood.
     Then, 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social rights attribute of right of obtaining financial aid, and the nature of social law of student loan law by jurisprudential analysis. Poor college student is a typical vulnerable groups, including economic poverty, psychological poverty, and right poverty most importantly. Though the right to education is a basic human right in China, it's not the significance of enjoying, but the significance of protecting. The nation (or government) must provides sufficient protecting conditions through its best effort to ensure that the citizen can exercise the right to education effectivel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ty and society. Comparing with administrative law, civil and commercial law, and economic law, the student loan law has its particularity, such as objective, means, and principle, and it is should belong to the legal department of social law.
     Followed that, this paper re-examines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student loan system in America. In fact, American's student financial aid system with legal significance, which started from the Cold War period, is in the consideration of national security, not not totally a right to education protecting. The student financial aid policy has already deviated widely from an intended course, which out of necessity of low-income household.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the student loan default rate rises and falls sharply.And there are two main influence factors:one is the changing of economic circumstances,another is impact of student loan default rate of for-profit higher institutions. But for-profit higher institutions in America is set in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it is essentially different to China's college which is coverd by national student loan system at pres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 loan marketization in America, its faults were exposed gradually. Therefore, Obama's government recalls the student loan-granting power. On the whole, American constitutionalism, including party politics, election system, interest group, etc.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fluence factor in causing student loan policy to protect middle class increasingly, lack of continuity and stability of policies, and further influences the student loan default rate.
     Finally, on the basis of empirical analysis, jurisprudential analysis,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previous paper, the last chapter re-examines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student loan system in China from the viewpoint of constitutionalism. Making clear the independent constitutional right position of right to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right to education is interrelated with socialist political foundation, and is the fundamental premise of participating in administration."Constitutionalism" comes from western modern thought, and it's also the only road to a modernized country in China.The connotation of constitutionalism in China determines that protection of right to education is a constitutionalism problem which is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socialist essence, determines type of state obligation and path of legal construction. At last, the thesis mainly expounds the co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from two aspects:first is the national prestation mode of student loan under service administration, second is the remedy approach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s right of obtaining financial aid.
引文
1庞东梅.助学贷款:仅仅指责是不够的[N].金融时报,2005-09-17(B05).
    2张鹏翔.扣押毕业证书迫还助学贷款[EB/OL]. (2008-07-07) [2011-07-20]. http://gansu.gansudaily.com.cn/system/ 2008/07/07/010760585.shtml.
    3张凤鸣.毕业生提前还清贷款,是喜是忧?[EB/OL]. (2007-06-13) [2011-07-20]. http://www.zynews.com/jiaoyu/ 2007-06/13/content 453682.htm.
    4曹林.银行喊“亏损”拒放助学贷款[EB/OL]. (2006-08-28) [2011-07-20]. http://www.ln.xinhuanet.com/ssdp/2006-08/28/content 7887073.htm.
    5吴婧.助学贷款立法为时尚早[EB/OL]. (2004-09-01) [2011-07-20].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40901/14139 92255.shtml.
    6朱鸿飞.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的新思考[J].中国财政,2007,(9):67.
    7原春琳.助学贷款去年惠及两百万贫困大学生[N].中国青年报,2011-08-09(01).
    1陈誓骠.议案解读:郑惠强代表建议制定《国家助学贷款法》[EB/OL]. (2007-03-15) [2011-07-20]. http://sh.eastday. com/qtmt/20070315/ula269864.html.
    2陈丽平.姜健代表建议制定助学贷款条例[N].法制日报,2007-03-10(6).
    3王圣志.全国人大代表杨亚达:像写科学论文一样撰写议案[EB/OL]. (2009-02-25) [2011-07-20]. http://news.china. com/zh cn/news100/11038989/20090225/15343959.html.
    4华中科技人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在国内较早系统地以团队形式开展了对学生贷款的研究。10年来该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培养了几十名研究生,对国内相关政策与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形成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将成本、学费、学生资助的类型和对象作为学生贷款运行的前提,对这些前提要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把对学生贷款的核心内容研究集中在起点“放贷”、终点“还贷”,及中间过程中的“政府责任”上;提出并逐一研究了学生贷款的结果,包括财政收益、社会公平及学生发展。参见:沈红.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学生贷款研究十年述评[J].高等教育研究,2010,(9):65.
    5代表文献有:孔德生.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4. 赵国健,乔锦忠.高校贫困生及受资助情况调查分析与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0,(11).李文利.国家助学贷款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4,(2). 刘敏,夏晨钟.我国助学贷款现状调查与对策建议[J].中国金融,2007,(19). 沈华.国家助学贷款合同文本中的还款因素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潘顺照.当代青年学生经济失信原因的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1). 臧兴兵,沈红.生源地助学贷款现状调查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0,(9).
    1代表文献有:沈华,沈红.学生贷款的偿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李红桃.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沈华.中国国家助学贷款多元化偿还模型设计[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廖茂忠.学生贷款违约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宋飞琼.国家助学贷款担保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梁爱华.社保机构回收学生贷款的可行性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季俊杰.中国学生贷款补贴的资助功能与绩效评价[J].复旦教育论坛,2010,(1).
    2代表文献有:赵中健.高等学校的学生贷款——国际比较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张民选.理想与抉择——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国际比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马经.助学贷款国际比较与中国实践[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陈灿平.学生贷款:运行机制及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刘丽芳.“按收入比例还款”型学生贷款:国际模式与中国设计[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杨克瑞.战后美国联邦政府大学生资助政策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徐国兴.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大学生资助体系中政府定位的中日比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3尽管目前我国尚无严格意义上的助学贷款专门立法,但出于立法趋势和分析便利的考虑,暂将助学贷款相关法律法规以“助学贷款法”进行统称。
    4赵建军.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1):12.
    5赵中健.高等学校的学生贷款——国际比较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218.
    6魏宁.国家助学贷款相关规章应上升为法律[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5):45.
    1苏力.经济学帝国主义?[J].读书,1999,(6):80.
    2[美]华勒斯坦.开放社会科学[M].刘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51.
    3[美]波斯纳.法理学问题[M].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535,537.
    4黄文艺.对中国法学的反思的再反思[J].现代法学,2007,(3):67.
    5有学者曾对1993-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和《中外法学》两份期刊的全部法学论文进行实证研究,统汁它们对不同外部学科的引证情况。结果显示,两种期刊法学论文对经济学的引证占总外部引证的比例分别为21.94%和25.36%,仅次于对哲学的引证而居第二位。其中,经济法学论文“对经济学方面的引证占外部引证的压倒数量(20.85%)。”并进一步解释道:“经济法学从学科特点来说,与经济学经济制度有天然的关联,例如关于企业管理、财政税收、金融保险、世界经济等经济类的知识,与相关经济法学可以是重合的。”参见:成凡.是不是正在发生?外部学科知识对当代中国法学的影响,一个经验调查[J].中外法学,2004,(5):595,598.
    1秦国荣.维权与控权:经济法的本质及功能定位——对“需要干预说”的理论评析[J].中国法学,2006,(2):176.
    2蒋悟真.中国经济法研究范式[J].法学家,2007,(5):82-83.
    3李红桃.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22-23.
    4孙涛.学生贷款的政府职能研究——多国比较的视角[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20.
    5李文长,刘亚荣.国家助学贷款的现状及政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5):40.
    6具体可参见各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及中国银行业协会每年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
    7程信和.经济法视野下的企业社会责任[J].甘肃社会科学,2011,(2):127.
    8郑成良.现代法理学[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10.
    1劳凯声.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宏观改革背景[A].劳凯声.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1辑)[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7-28.
    2从经验实证的角度进行分析,国内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确实是集中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领域的。具体可参考前
    文国内研究简要总结中的第二点——相关性研究和因果比较性研究的注释参考文献。
    3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11.
    4李龙.法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164.
    5朱孟强.我国高等学校与大学法律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10.
    6孙国华,朱景文.法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76.
    7具体参见前文对国内助学贷款制度研究的简要总结。
    1李红桃.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101.
    2李庆豪.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生成与发展[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105-131.
    3宋飞琼.国家助学贷款担保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80-133.
    4陈建国.国家助学贷款相关主体行为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192.
    5孙涛.学生贷款的政府职能研究——多国比较的视角[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143.
    1章戎.法理学原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139.
    2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87.
    3龚向和.受教育权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36-59.
    4申素平.教育法学:原理、规范与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33-35.
    5许若群.学生助学贷款的法律分析[J].江苏高教,2004,(4):35-37.
    6季春琳.国家助学贷款关系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6:43.
    1许若群.学生助学贷款的行政给付性质探讨[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5):50-53.
    2方舒峰.高校资助体系中的法律问题研究[J].海峡科学,2007,(7):82-85.
    3卢劲松.国家助学贷款的若干法律问题探讨[J].经济师,2007,(12):82-83.
    4程荃.国家助学贷款的证券化模式及其法律分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0-45.
    5王敏.国家助学贷款中学校的法律地位问题研究[J].理论界,2008,(2):90-91.
    6朱城.国家高等教育助学制度法治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20.
    7薛飞.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的法律保障[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1):20-21.
    1张姝.社会保障权论[D].长春:吉林大学,2005:81.
    2袁崇安.社会保障视野下的教育保障法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7:20-22.
    3王晓燕.国家助学贷款法律制度构建[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5:20-27.
    4刘新林.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法律义务之重构[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5):53-55.
    5卢以品.借款学生家庭防范国家助学贷款信用风险的义务[J].法学杂志,2006,(3):89-90.
    1陈锦红,郭景见.国家助学贷款中政府调控权的合法行使[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48-152.
    2丁玉娟,张雅光.国家助学贷款征信体系的建立与隐私权保护——兼评《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J].行政与法,2009,(1):114-115.
    3王炳军.高校贫困生隐私权与相关权利的冲突与协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0,(1):24-27.
    4张利国,袁传军.贫困生资助权及其权利冲突解决的法律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0,(7):26-29.
    1[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作者致中文版前言.
    2沈华,沈红,黄维.学生贷款偿还负担的国际比较及我国的实证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4,(10):42.
    3陈金钊,吴丙新,焦宝乾,等.关于“法理分析”和“法律分析”的断思[J].河南省政法管理十部学院学报,2004,(1):129.
    4陈瑞华.论法学研究方法——法学研究的第三条道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9.
    5“法律、法规、规章在设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时,一定要符合宪法,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同样,下位法在设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时,一定要符合上位法,不得同上位法相抵触。……在起草、制定法律、法规、规章的过程中,有的部门、地方偏重于从设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义务考虑,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的保护重视不够,这种倾向应当予以克服,应当在立法中全面地考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问题。”参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释义[EB/OL]. (2001-08-01)[2011-07-20]. http://www.npc.gov.cn/npc/flsyywd/ xianfa/2001-08/01/content_140407.htm.
    1孙国华.法的本体是法律关系[N].检察日报,2005-02-08(03).
    2孙国华,许旭.法是“理”与“力”的结合[J].法学家,2001,(3):35.
    3沈红.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学生贷款研究十年述评[J].高等教育研究,2010,(9):65.
    4张天蔚.助学贷款:贷出去比收回来更重要[N].北京青年报,2005-08-31(A2).
    5罗源源,左军,崔亚楠.贫困生望“贷”兴叹 助贷“高门槛”阻挡求学路[N].昆明日报,2010-06-23(05).
    6袁伟.教育法的运行——社会工程链视野中的义务教育法个案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1.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面推进学生资助工作再上新台阶[EB/OL]. (2010-12-20) [2011-09-22]. http://www.moe. 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85/201012/112934.html.
    2罗源源,左军,崔亚楠.贫困生望“贷”兴叹助贷“高门槛”阻挡求学路[N].昆明日报,2010-06-23(05).
    3法理通常指“事物的当然之理”或“法之一股原理”,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法的基本精神。参见:孙国华,朱景文.法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59.由此观之,“法理分析”也就相当于一种法学研究中的“价值分析”或“规范分析”。
    4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其中就包括“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参见:胡锦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大任务[EB/OL]. (2007-10-15) [2011-07-20].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zg/2007-10/15/content_6175242.htm.)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正式形成,其中的亮点就包括基于民生的社会法部门的确立。“我国法律体系的形成是回应社会的需求,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关于民生立法,最多的、最大量的民生立法表现在社会法领域。为了强化民生立法,2010年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成立了社会法室,这也是加强社会立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参见:信春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四特点强化民生回应社会需求[EB/OL]. (2011-03-10) [2011-07-20].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h/2011-03/10/c_13770923.htm.)中国法学会则在其发布的《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2010)》中指出,社会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和特殊群体权益保护方面的法律。并将针对特定人群的、与教育法相关的诸如《残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就业促进法》等划入社会法部门,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等教育法律划入行政法部门。而“十二五”期间的立法重点之一,就是“加大保障民生的力度。……怎样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缩小贫富差距或缩小收入差距?这也是我们人大工作的一个重点,我们希望通过国家法律调整手段,能够使社会财富的分配史加公平,使所有人都能共享。”(参见:信春鹰.“十二五”期间立法重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型保障民生[EB/OL]. (2011-03-10) [2011-07-20].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h/2011-03/10/c_13771083.htm.)就如何进一步完善社会法部门建设问题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法理学言究会副会长朱景文指出:“社会保障法的问题可能更突出一些,我们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法律,比如社会保障中的劳动保障法,劳动合同法等等,但是社会保障缺口还是比较大的。”“社会保障的其他各个领域,比如医疗保障、教育保障、住房保障等等,都得随着我们国家社会保障领域的完善而逐步完善,这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参见:温如军.最高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010年形成[EB/OL]. (2011-01-24)[2011-07-20].http://news.china.com/zh_cn/domestic/945/20110124/ 16357387.html.)
    1文章包括:《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研究》(李红桃,2005)、《中国国家助学贷款多元化偿还模型设计》(沈华,2005)、《国家助学贷款转移支付理论与实践研究》(黄维,2005)、《学生贷款:运行机制及信用风险管理研究》(陈灿平,2007)、《国家助学贷款相关主体行为研究》(陈建国,2008)、《“按收入比例还款”型学生贷款:国际模式与中国设计》(刘丽芳,2008)、《国家助学贷款担保机制研究》(宋飞琼,2008)、《中国国家助学贷款相关制度运行及设计的研究》(魏新,2009)、《学生贷款的政府职能研究》(孙涛,2010)。其余为:《学生贷款违约影响因素研究》(廖茂忠,2008)、《社保机构回收学生贷款的可行性研究》(梁爱华,2008)、《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生成与发展》(李庆豪,2006)。
    2孙涛.学生贷款的政府职能研究——多国比较的视角[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32.
    3龚向和.社会权的历史演变[J].时代法学,2005,(3):27.
    4潘荣伟.论公民社会权[J].法学,2003,(4):30.
    1李文利.高校学生贷款运行模式的中外比较和政策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4,(4):54.
    2“对于社会权性质的受教育权宪法规范的效力,资本主义学界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是纲领性规定论,即该类宪法规范只是对立法权规定了纯粹的政治上、道德上的义务,不属于法上的义务,而且该权利的内容只有通过立法才能实现,但对此是否立法得完全委任十国家的立法政策。因此,该权利不具有作为具体请求权的法的性质,公民不能依此对国家违反义务的行为提起诉讼。……第二种是具体权利论。该理论认为宪法关于社会权的规定是赋予人民可以主张实践的一种公法权利,它应该如同其他的宪法自由权利一样具有直接的、强行的效力,亦可予以救济。……第三种理论认为社会权具有阶段性落实的特质。把社会权的实现分为三个阶段:(1)具体保障阶段。(2)现实保障阶段。(3)纲领性保障阶段。……上述理论虽然针对的是资本主义宪法,但其主张对我国宪法关十社会权性质的受教育权的规定不无启示意义,尤其第三种观点,与我国现实情况相近。”参见:胡锦光,任端平.受教育权的宪法学思考[A].劳凯声.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1辑)[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55-56.
    3魏新.中国国家助学贷款相关制度运行及设计的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18.
    4宋飞琼.国家助学贷款担保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128.
    5陈瑞华.论法学研究方法——法学研究的第三条道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99.
    1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7.
    2美国大幅增加学生贷款让更多人有机会进大学[EB/OL]. (2009-05-05) [2011-07-20]. http://www.chinanews.com/ gj/news/2009/05-05/1676495.shtml.
    3徐启生.美国改革大学生贷款方式[N].光明日报,2010-03-30(08).
    4奥巴马签署医保与教育协调法[N].侨报,2010-03-31(A02).
    5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98,185.
    1[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第十二版序3.
    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助学贷款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
    3《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毕业生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暂行办法>的通知》
    4陈亚军,美国大学生贷款额不断攀升[EB/OL]. (2009-08-26) [2011-10-20]. http://www.washingtonobserver.org/ lifestyle_show.aspx?id=3255.
    5 Jurgen Habennas. Life after bankruptcy[EB/OL]. (2008-11-26) [2011-10-01]. http://www.signandsight.com/features/ 1798.html.原文如下:" What worries me most is the scandalous social injustice that the most vulnerable social groups will have to bear the brunt of the socialised costs for the market failure.……The speculators, too, were acting consistently within the established legal framework according to the socially recognised logic of profit maximisation. Politics turns itself into a laughing stock when it resorts to moralising instead of relying upon the enforceable law of the democratic legislator. Politics, and not capitalism, is responsible for promoting the common good.……The agenda that recklessly prioritises shareholder interests and is indifferent to increasing social inequality, to the emergence of an underclass, to child poverty, a low wage sector, etc., has been discredited. With its mania for privatisation, this agenda hollows out the core functions of the state, it sells off the remnants of a deliberating public sphere to profit-maximising financial investors, and subordinates culture and education to the interests and moods of sponsors who are dependent on market cycles.……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crisis is exacerbating the already apparent material, moral, social, and cultural damage caused by a policy of deregulation pushed to an extreme by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The privatisation of social security and health care, of public transport, the energy supply, the penal system, military security services, large sectors of school and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the surrender of the cultural infrastructure of cities and communities to the commitment and generosity of private sponsors are part of a social design whose risks and consequences are difficult to reconcile with the egalitarian principles of a social and democratic constitutional state. State agencies are incapable of conducting business in accordance with economic imperatives."
    1[美]D.布鲁斯·约翰斯通.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中的财政与政治[J].李红桃,沈红,译.比较教育研究,2002,(1):30.
    2葛洪义.法理学及其与部门法的关系[EB/OL]. (2007-09-24) [2011-10-11]. http://law.xmu.edu.cn/v.asp?t=xsbg&id =340.
    3熊伟.宪政与中国财政转型[R].厦门:厦门大学,2005:5.
    4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迟福林.我国社会矛盾的变化与再分配[N].经济参考报,2005-12-17(07).
    1[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504,510.
    2孙涛.学生贷款的政府职能研究——多国比较的视角[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4.
    3宋飞琼.国家助学贷款担保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5.
    4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2011年版)[EB/OL].(2011-08-10) [2011-10-26]. http://www. csa.cee.edu.cn/show_news.jsp?id=2038.
    1孙国华,朱景文.法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57.
    2公丕祥.法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459.
    3陈俊.宪政的价值之维[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62.
    4周叶中.宪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76.
    5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32-735.
    6[美]斯蒂芬·M·格里芬.美国的宪政:从理论到政治生活[J].刘慈忠,译.环球法律评论,1991,(2):10.
    1周叶中.宪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77.
    2[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419-422.
    3周叶中.宪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77.
    4王怡.宪政主义:观念与制度的转捩[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4.
    5张千帆.宪政、法治与绎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0-21.
    6莫纪宏.现代宪法的逻辑基础[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21.
    71789年8月26日法国通过《人权宣言》[EB/OL]. [2011-10-30].http://www.people.com.cn/GB/historic/0826/2796.html.
    8上官丕亮.论宪政及我国通向宪政之路[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3,(2):18.
    1[美]托马斯·潘恩.潘恩选集[C].马清槐,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50.
    2[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C].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64.
    3[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卷)[M].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导论2.
    4[美]斯蒂芬·L·埃尔金,卡罗尔·爱德华·索乌坦.新宪政论——为美好的社会设计政治制度[M].周叶谦,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156.
    5李煜兴.宪政理论的代际演进与均衡的行政权[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6,(1):16.
    6李林.法治与宪政的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序言1-4.
    7秦前红,叶海波.社会主义宪政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288.
    1陈永鸿.论宪政与政治文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1.
    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54-155.
    3[美]乔治·霍兰·萨拜因,托马斯·兰敦·索尔森.政治学说史[M].盛葵阳,崔妙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626.
    4[美]斯科特·戈登.控制国家:从古代雅典到今天的宪政史[M].应奇,陈丽微,孟军,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7.
    5郭道晖.现代法治与人权保护[A].蔡定剑.法制现代化与宪政[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190-191.
    1夏勇.宪政建设——政权与人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5,32.
    2魏建新.宪政下的法治[A].蔡定剑.法制现代化与宪政[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142.
    1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187,15.
    1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49-152.
    1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224,235.
    2周永坤.法学的学科定位与法学方法[J].法学论坛,2003,(1):98.
    3胡玉鸿.法学方法论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140,155-156.
    4赵汀阳.论可能的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07.
    5陆有铨.走向研究型教师之路:教育研究方法与应用[M].杭州:浙江电子音像出版社,2002:74.
    1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139.
    2[美]梅雷迪斯·D.高尔,沃尔特·R.博格,乔伊斯·P.高尔.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第六版)[M].许庆豫,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525.
    3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18.
    1参见:选择“北大法宝”的理由[EB/OL]. [2011-10-30]. http://pkulaw.cn/help/cp-ly.html.
    2尽管“我国的助学贷款制度正式产生在上世纪90年代末,但是其实际上在8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这类制度的萌芽。1986年,我国政府为解决部分学生生活费不足的问题,国家教委、财政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实行贷款制度的办法》,标志着我国贷学金制度的产生。当时的贷学金是国家向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的一种无息贷款,由学生所在学校负责发放、减免和回收的全部管理工作,银行并没有介入该项业务。享受贷学金的学生比例一般控制在国家计划招生的30%以内,由于当时基本上实行的还是免费高等教育,这种主要用于弥补部分学生生活费不足的贷款规模很小,而且实际申请的学生人数也非常少,根本不足30%的比例。当时的高校学生资助制度主要还是以奖学金、助学金等无偿资助的形式表现出来。”(参见:陈灿平.学生贷欺:运行机制及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80.)
    1刘溜.国家助学贷款为何大面积停贷[J].新闻周刊,2004,(17):38.
    2参见:沈红.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学生贷款研究十年述评[J].高等教育研究,2010,(9):68.
    3崔邦焱.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介绍资助高校贫困生工作等情况[EB/OL]. (2006-07-25) [2011-11-12]. http://www.gov. cn/wszb/zhibo2/content_345738_2.htm.
    4教育部:2010年全国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发放逾百亿[EB/OL]. (2011-08-08) [2011-11-12]. http://www.gov.cn/jrzg/ 2011-08/08/content 1921937.htm.
    5孙涛.学生贷款的政府职能研究——多国比较的视角[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140.
    1黄维,沈红.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绩效、缺陷与可持续发展[J].教育研究,2007,(4):11.
    2濮岚澜,陈学飞.话语运动与议题建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议程设置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2):36.
    1濮岚澜.我国学生贷款政策变迁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9):14.
    2余秀兰.60年的探索:建国以来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探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1):163.
    3李文长,刘亚荣.国家助学贷款的现状及政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5):41.
    4黄维,沈红.我国学生贷款补贴政策的演变与改革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61.
    5李红桃.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42.
    6黄维,沈红.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绩效、缺陷与可持续发展[J].教育研究,2007,(4):11.
    7穆伟山.我国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2-3.
    8谢庆奎.中国政府的府际关系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26.
    9《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
    10《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开发银行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的通知》、《财政部、教育部、银监会关于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通知》
    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要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成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紧急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困难问题的通知》
    2《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开发银行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的通知》、《财政部、教育部、银监会关于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通知》
    3《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要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成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紧急通知》
    4《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印发<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有关文件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困难问题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
    5《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开发银行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的通知》、《财政部、教育部、银监会关于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通知》
    6《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十助学贷款管理补充意见的通知》、《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印发<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有关文件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切实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开发银行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的通知》、《财政部、教育部、银监会关于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助学贷款管理补充意见的通知》、
    7《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要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成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紧急通知》
    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
    3《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建立助学贷款违约统计制度的通知》
    4《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实施助学贷款违约通报制度的通知》
    5《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要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成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紧急通知》、《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开发银行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的通知》、《财政部、教育部、银监会关于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通知》
    6《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印发<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有关文件的通知》
    7《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助学贷款学生个人信息查询系统建设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巡回督察、督办机制的通知》
    8《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十意见的通知》
    9《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切实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助学贷款工作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贷款工作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教 育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通知》
    1《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认真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保证高校贫困新生顺利入学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加快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有关事宜的通知》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发放<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问答>一书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切实做好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和贯彻落实国家资助政策有关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资助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切实做好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及其他资助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切实做好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等资助工作的通知》
    3《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开发银行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的通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要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成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紧急通知》、《财政部、教育部、银监会关于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切实做好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及其他资助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切实做好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等资助工作的通知》
    4《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于意见的通知》
    5《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切实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6《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助学贷款管理若十意见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
    7《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毕业生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暂行办法>的通知》
    8《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助学贷款管理若十意见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十助学贷款管理补充意见的通知》
    9《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十国家助学贷款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
    10《中国人民银行助学贷款管理办法》
    1《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开发银行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的通知》、《财政部、教育部、银监会关于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通知》
    2《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
    3《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助学贷款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
    4《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联保贷款指引>的通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的通知》
    5《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家民委、教育部关于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意见》、《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的若干意见》
    6《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2001年-2005年)》
    7《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等部门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
    8《国务院侨办、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卫生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散居困难归侨侨眷扶贫救助工作的意见》
    9《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金融支持和服务措施的意见》
    10《国家林业局关于大力发展林业职业教育的意见》
    11《公安部、教育部、民政部关于印发<人民警察优抚对象及其子女教育优待暂行办法>的通知》
    12《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农业部关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意见》
    13《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李岚清副总理在“第四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暨第三届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颁奖大会”上的讲话的通知》
    14《卫生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通知》
    15《关于印发<教育储蓄管理办法>的通知》
    16《教育部关于转发<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的通知》
    17《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助学贷款管理补充意见的通知》
    18《中国人民银行助学贷款管理办法》
    19《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开发银行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的通知》、《财政部、教育部、银监会关于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通知》
    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助学贷款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
    2《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切实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3《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认真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保证高校贫困新生顺利入学的通知》
    4《财政部、教育部、银监会关于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通知》
    5《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校协助做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有关工作的通知》
    6《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助学贷款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助学贷款管理补充意见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切实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7《中国人民银行助学贷款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切实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8《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助学贷款利率执行问题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助学贷款管理办法》
    9《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开发银行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的通知》、《财政部、教育部、银监会关于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通知》
    10《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国家助学贷款利率问题的批复》
    11《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上海银行助学贷款利率问题的复函》
    1《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切实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2《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切实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助学贷款管理办法》
    3《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切实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贷款工作的通知》
    4《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
    5《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认真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保证高校贫困新生顺利入学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助学贷款学生个人信息查询系统建设工作的通知》、《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管理的通知》
    6《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建立助学贷款违约统计制度的通知》
    7《财政部、教育部、银监会关于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通知》
    8《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切实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9《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
    10《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认真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保证高校贫困新生顺利入学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加快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有关事宜的通知》
    1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助学贷款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
    12《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助学贷款工作的通知》、《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管理的通知》
    13《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抗御严重雨雪冰冻灾害做好金融服务工作的紧急通知》
    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切实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2《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教育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发展的通知》
    3《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建立助学贷款违约统计制度的通知》
    4《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开发银行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的通知》
    5《财政部、教育部、银监会关于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通知》
    6《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教育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发展的通知》
    7《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开发银行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的通知》、《财政部、教育部、银监会关于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通知》
    8《财政部关于助学贷款呆坏账损失核销的规定》
    9《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2007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补充通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
    10《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切实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1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高等学校切实配合经办银行做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机构建设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教育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发展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困难问题的通知》、《国 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高等学校切实配合经办银行做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通知》
    2《教育部关于建立国家助学贷款学生个人信息查询系统的通知》
    3《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开发银行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的通知》、《财政部、教育部、银监会关于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通知》
    4《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
    5《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十意见的通知》
    6《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各类招生管理工作的通知》
    7《教育部关于切实做好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和贯彻落实国家资助政策有关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切实做好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及其他资助工作的通知》
    8《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工作的通知》
    9《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助学贷款学生个人信息查询系统建设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巡回督察、督办机制的通知》
    10《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毕业生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暂行办法>的通知》
    11《财政部、教育部、总参谋部关于印发<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高等学校毕业生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暂行办法>的通知》
    12《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印发<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有关文件的通知》
    13《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中央编办关于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1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1《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
    2《农业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基层农技推广特设岗位计划的意见》
    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开展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的通知》
    4《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
    5《教育部关于做好2010年“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
    6《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共青团中央关于统筹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
    7《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意见》
    8《教育部关于做好2007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工作的通知》
    9《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7年“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
    10《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监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国有重点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指导意见》
    11《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切实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1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关于认真做好2006年高等学校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等有关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关于认真做好2007年高等学校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和贯彻落实新资助政策有关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关于认真做好2008年高等学校新生资助有关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切实做好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和贯彻落实国家资助政策有关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资助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切实做好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及其他资助工作的通知》
    13《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助学贷款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切实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助学贷款管理办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
    14《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工作的通知》
    15《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十意见的通知》
    16《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积极做好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入伍预征工作的通知》
    17《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
    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助学贷款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
    2《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教育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发展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助学贷款工作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贷款工作的通知》
    3《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4《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助学贷款管理补充意见的通知》、《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印发<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有关文件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切实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开发银行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的通知》、《财政部、教育部、银监会关于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助学贷款管理补充意见的通知》、
    5《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
    6《中国人民银行助学贷款管理办法》
    7《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研究生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
    8《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助学贷款管理若十意见的通知》
    9《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
    10《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切实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1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机构建设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
    1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发放<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问答>一书的通知》、《教育部关于认真做好2006年高等学校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等有关工作的通知》、《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开发银行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的通知》、《财政部、教育部、银监会关于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通知》
    1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高等学校切实配合经办银行做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通知》
    1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积极做好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入伍预征工作的通知》
    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
    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
    3《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切实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4《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助学贷款管理若十意见的通知》
    5《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教育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发展的通知》
    6《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助学贷款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助学贷款管理补充意见的通知》
    7按联合国“政府职能分类(COFOG)”体系,政府公共服务一般包括四个方面:普通公共服务与公共安全,社会服务(包括教育事业和服务、健康事务和服务、社会保障和福利、住房、供水、文化等方面),经济服务(包括燃油和电力、农林渔业、交通运输与通信等方面),未按大类划分的支出(如政府间转移支付)等。参见:[美]萨尔瓦托雷·斯基亚沃,丹尼尔·托马西.公共支出管理[M].张通,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77-78.
    1孙涛.学生贷款的政府职能研究——多国比较的视角[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35.
    2《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五条规定:“学生在校期间依法享有下列权利:……(三)申请奖学金、助学金及助学贷款”
    3郭少峰.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直言中国教育5大问题[EB/OL]. (2005-08-30) [2011-10-12]. http://learning.sohu.com/ 20050830/n226820352.shtml.
    4又作“救济先于权利”(Remedy Precedes Rights)或“没有救济的权利不是权利”(A right without remedy is not right)
    1臧兴兵,沈红.生源地助学贷款现状调查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0,(9):40.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37.
    3周佑勇.行政法原论(修订版)[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31.
    4其中权利政策涉及:《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教育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发展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切实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义务政策涉及:《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助学贷款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困难问题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教育部关于下达1999年国家助学贷款额度及有关工作事项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助学贷款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教育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发展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才政部关于切实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发放<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问答>一书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高等学校切实配合经办银行做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建立国家助 学贷款学生个人信息查询系统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直属高校和事业单位银行账户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助学贷款学生个人信息查询系统建设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发放<国家助学贷款指南>的紧急通知》、《教育部全国学生贷款管理中心关于抓紧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学生个人信息采集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机构建设的通知》、《教育部关于认真做好2006年高等学校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等有关工作的通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关于印发<2006年下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的通知》、《教育部关于认真做好2007年高等学校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和贯彻落实新资助政策有关工作的通知》、《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开发银行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的通知》、《财政部、教育部、银监会关于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做好高校受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关于认真做好2008年高等学校新生资助有关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积极做好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入伍预征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切实做好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和贯彻落实国家资助政策有关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资助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切实做好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及其他资助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校协助做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有关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切实做好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等资助工作的通知》
    1陈建国.国家助学贷款相关主体行为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106.
    2陈建国.国家助学贷款相关主体行为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108.
    1沈红.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与实践中的既成矛盾[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1):7.
    2傅红伟.行政奖励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8.
    3陈国权.政府自利性:问题与对策[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5.
    4李国柱.助学贷款政策中政府职能缺位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19):6-7.
    1王新国,姜旭萍.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现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6):70.
    2钟卫东.国家助学贷款中的政府职能缺失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0,(4):1 77.
    3罗凌,等.生源地助学贷款为何“雷声大,雨点小”?[N].金融时报,2008-09-25(12).
    4姚遥.行政立法从监督到规范[N].江南时报,2006-02-15(17).
    5肖金明.中国立法检视与反省——侧重于行政领域的立法检讨[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3):31-33.
    1李方.现代教育研究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67-168.
    2参见:数据库介绍信息[2011-10-12]. http://acad.cnki.net/Kns55/brief/result.aspx?dbPrefix=CCND.
    1吴丹红.面对司法的媒体监督[N].人民法院报,2003-01-27(B2).
    2吴飞.报道的客观性与报道者的主观性[EB/OL]. (2009-10-13) [2011-11-20]. http://www.cddc.net/cnnews/xjzl/wf/ 200910/103923.html.
    3胡钰.新闻报道:“客观性”不等于“真实性”[J].新闻界,1999,(3):20-21.
    4尹韵公.试论新闻的真实性原则[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5):32.
    5[美]杰克·卡彭.美联社新闻写作指南[M].刘其中,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140.
    1尹韵公.试论新闻的真实性原则[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5):33.
    2相关研究(1990-2010年CNKI核心期刊文献)主要有:赵国楗,乔锦忠.高校贫困生及受资助情况调查分析与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0,(11).。刘克珍.赣、鄂、湘三省助学贷款业务开展情况的调查报告[J].武汉金融,2000,(8).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课题组.助学贷款:现存问题及政策取向[J].金融与经济,2002,(3).中国人民银行河池地区中心支行课题组.边远山区开展助学贷款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对策——对河池地区开展助学贷款情况的调查[J].南方金融,2002,(11).李文利.国家助学贷款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4,(2).王峰虎,张宏才.西部地区地方高校贫困生资助的问题与对策——对陕西省属高校贫困生资助的调查报告[J].软科学,2005,(3).李庆豪,沈红.生源地助学贷款:现状、问题与前景[J].教育与经济,2005,(3).李祥云.高校学生贷款中的政府干预:一个分析框架[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中国人民银行河池市中心支行货币信贷管理科课题组.农村信用社开办生源地助学贷款可行性分析——以广西河池市为例[J].南方金融,2006,(11).屈智勇,张秀兰,王东明.中西部十省高校贫困生生活与受资助现状调查[J].高等教育研究,2007,(10).刘敏,夏晨钟.我国助学贷款现状调查与对策建议[J].中国金融,2007,(19).刘先辉,梁新潮.国家助学贷款区域性绩效分析与评价[J].东南学术,2007,(4).李庆豪,沈红.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发展困境与前景——以湖北省A市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5).郑萍.贫困生资助体系视角下的大学生欠费问题研究——基于广东某学院的个案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9,(4).李芬.高校福利资源分配的过程性研究——大学生策略性行动的视角[J].高教探索,2009,(4).沈华.国家助学贷款合同文本中的还款因素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王淑芹,张起.大学生诚信道德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刘妍.大学生信用素养现状调查——基于上海某高校的实证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0).潘顺照.当代青年学生经济失信原因的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1).原献学,李建升,庞捷敏.大学生债务容忍度的结构特征及其测量[J].心理科学,2009,(4).崔永华.贫困家庭学生双线资助及其保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8).吴开俊,陈宇红.普通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成因与控制探讨——基于广东省4所高校的实证调查[J].教育与经济,2010,(1).庞艳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满意度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0,(22).臧兴兵,沈红.生源地助学贷款现状调查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0,(9).
    1政府间财政分工可以分为“立宪型”和“行政型”两种。二者的区分标准不在于财政分工的结果,而在于财政分工的过程和程序。“立宪型”以布坎南的“财政立宪主义”为基础,强调制度对财政分工的规范作用,强调宪政框架下财政分工的民主性,强调政府间财政分工的程序保障。“行政型”以政府具有完全理性为前提,中央政府在财政分工中占有主导地位,是一种从上而下的财政分工,具有策略性、非规范性和行政性的特点,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财政压力。参见:刘云龙.民主机制与民主财政[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5-10.
    1李庆豪.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生成与发展[D].武汉:华中科技人学,2006:116-117.
    2曹林.教育观察:国家助学贷款中央地方博弈到几时[EB/OL]. (2005-09-06) [2011-10-26]. http://edu.sina.com.cn/l/ 2005-09-06/1126126395.html.
    1李文利.国家助学贷款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4,(2)
    2杨晓红,单小亮,周旭娇.广东省教育厅将出台更加人性化高校助学贷款新政[EB/OL]. (2006-9-26) [2011-10-26]. http://www.drcnet.com.cn/DRCNet.Common.Web/DocView.aspx?docld=1396708&leafld=2474&chnId=&version= Integrated&viewMode=content.
    3许健楠.专科生办助学贷款怎么这么难?[N].金华日报,2008-09-05(8).
    4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2011年版)[EB/OL]. (2011-08-10) [2011-10-26]. http://www. csa.cee.edu.cn/show_news.jsp?id=2038.
    1陈发祥,殷俊明.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问题调查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0,(6):192.
    2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2011年版)[EB/OL]. (2011-08-10) [2011-10-26]. http://www. csa.cee.edu.cn/show_news.jsp?id=2038.
    3张保庆.教育部等多部委谈高校特困生资助政策(实录)[EB/OL]. (2004-08-31)[2011-10-26]. http://news.sina.com.cn/ c/2004-08-31/12214187197.shtml.
    4庞慧敏,徐晓颍.广西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迫债忙”[N].工人日报,2008-7-12(01).
    5薛浩.高校助学贷款机制面临的困境与对策——以江苏部分高校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1,(2):63.
    6薛冰,白江海.假贫困生蒙混领取助学金[N].信息时报,2007-11-02(A08).
    1臧兴兵,沈红.生源地助学贷款现状调查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0,(9):40.
    2肖新生.谈谈国家助学贷款的“河南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7-01-12(03).
    3张保庆.推进国家助学贷款一定要带着感情做[EB/OL]. (2005-02-25) [2011-10-26]. http://news.xinhuanet.com/ newscenter/2005-02/25/content 2616761.htm.
    1任明超.海南助学贷款招标“流产[EB/OL]. (2005-02-06) [2011-10-26].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5-02/ 06/content 1030328.htm.
    2杨晓红,单小亮,周旭娇.广东省教育厅将出台更加人性化高校助学贷款新政[N].(2006-09-26)[2011-10-26].http://www.drcnet.com.cn/DRCNet.Common.Web/DocView.aspx?docId=1396708&leafId=2474&chnId=&version= Integrated&viewMode=content.
    3杨婷,杨倩,助学贷款体制出了啥问题[N].中国经济时报,2007-08-01(A05).
    4助学贷款新办法要看银行脸色?[N].北京青年报,2004-07-23(A25).
    5杨晓红,单小亮,周旭娇.广东省教育厅将出台更加人性化高校助学贷款新政[N].(2006-09-26)[2011-10-26].http://www.drcnet.com.cn/DRCNet.Common.Web/DocView.aspx?docId=1396708&leafld=2474&chnId=&version= Integrated&vi ewMode=content.
    6杨荣,谢文,吴春燕,等.国家助学贷款:机制保障是关键[N].光明日报,2007-05-15(05).
    1助学贷款新办法要看银行脸色?[N].北京青年报,2004-07-23(A25).
    2胡雁冰.贫困生申请助学贷款频遭推诿[N].石家庄日报,2009-9-1(05).
    3陈建国.国家助学贷款相关主体行为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101.
    4郑玮娜,张传宣.助学贷款为什么就这么难?[EB/OL]. (2005-11-04) [2011-10-26]. http://ncws.xinhuanct.com/ newmedia/2005-11/04/content 3728507.htm.
    5财政部.大连专员办积极关注国家助学贷款核销中存在的问题[EB/OL]. (2011-06-02) [2011-10-15]. http://dl.Mof. gov.cn/lanmudaohang/caizhengjiancha/201106/t20110602_556569.html.
    1教育部:困难大学生240万助学贷款还款期延至6年[EB/OL]. (2004-08-31) [2011-10-15]. http://www.cnr.cn/ news/200408/t20040831262208.html.
    2杨晓红,单小亮,周旭娇.广东省教育厅将出台更加人性化高校助学贷款新政[N].(2006-09-26)[2011-10-26].http://www.drcnet.com.cn/DRCNet.Common.Web/DocView.aspx?docld=1396708&leafld=2474&chnld=&version= Integrated&viewMode=content.
    3助学贷款新办法要看银行脸色?[N].北京青年报,2004-07-23(A25).
    4陈建国.国家助学贷款相关主体行为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72.
    5吴开俊,陈宇红.普通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成因与控制探讨——基于广东省4所高校的实证调查[J].教育与经济,2010,(1):38.
    6刘黎霞.全国高校负债近6000亿[N].南方都市报,2010-05-20(A1 1).
    1徐洁.“没有图书馆办什么大学”——山东高校负债情况调查[N].齐鲁晚报,2011-04-04(B02).
    2徐洁.大学化债路还要走多远——山东高校化债路径解析[N].齐鲁晚报,2011-04-04(B03).
    1罗艳洪.国家助学贷款:高校风险解构及其后果阐释[J].财务与金融,2011,(4):62.
    2胡宏屹.银行摁着八千万助学贷款不发[N].中国青年报,2006-08-27(1).
    3杨超,书晓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冒用学生信息办上万张信用卡[EB/OL].(2008-12-18)[2011-11-26]. http://china.cnr. cn/jryw/200812/t20081218_505180185.html.
    1徐亢美.大学生拖欠助学贷款案大幅上升[N].文汇报,2010-12-09(10).
    2胡雁冰.3000多贫困生仅10人得到助学贷款[N].石家庄日报,2009-09-02(05).
    3张晶晶.国家助学贷款不能一贷了之[N].市场报,2005-03-15(07).
    1刘立春.绥德助学贷款超财政收入一半新政要求低保才可申[EB/OL]. (2010-08-07) [2011-10-20]. http://yl.hsw. cn/system/2010/08/07/050590729.shtml.
    2胡艳芬.贫困大学生遭遇助学贷款困境[N].台州日报,2011-08-25(04).
    3王冠兴,薛皓中.同学,你别“坑”了助学贷款[N].山西晚报,2007-08-08(06).
    1李婧.工行北京分行网上曝光千余拖欠助学贷款大学生[EB/OL]. (2007-07-19) [2011-10-20]. http://news.xinhuanet. com/edu/2007-07/19/content 6397207.htm.
    2陈杨,等.广东农行曝光五百欠款大学生月底不还钱或起诉[EB/OL]. (2007-11-16) [2011-10-20]. http://news. xinhuanet.com/legal/2007-11/16/content_7084616.htm.
    3薛冰,梁健敏.大学生为何频频成“小赖”[N].信息时报,2007-12-11(A06-A09).
    4吴开俊,陈宇红.普通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成因与控制探讨——基于广东省4所高校的实证调查[J].教育与经济,2010,(1):38.
    1张哲.责任追究缺位助学贷款又遇困局[N].法制日报,2006-01-04(08).
    2解读助学贷款“河南模式[EB/OL]. (2005-09-13)[2011-10-20]. http://www.dahe.cn/xwzx/rdtj/t20050913_253875.htm.
    3刘书云,郭久辉.银行求利润学校避风险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缩水”[EB/OL]. (2006-05-28) [2011-10-20]. http:// 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5/28/content_4612730.htm.
    4吴晶,朱小燕.学生拖欠助学贷款高校无权扣毕业证[N].北京青年报,2007-07-13(A2).
    5张鹏翔.兰州高校扣押学生毕业证逼其还助学贷款[EB/OL]. (2008-07-07) [2011-10-20]. http://news.163.com/08/ 0707/02/4G7F975G0001124J.html.
    6郭媛.难拿的毕业证[N].南方都市报,2010-08-02(GA12).
    7康劲.银行与高校擅立“霸王条款”贷款学子“无证毕业”就业愁[N].工人日报,2008-07-17(05).
    1杨晓红,单小亮,周旭娇.广东省教育厅将出台更加人性化高校助学贷款新政[N].(2006-09-26)[2011-10-26].http://www.drcnet.com.cn/DRCNet.Common.Web/DocView.aspx?docld=1396708&leafld=2474&chnld=&version= Integrated&viewMode=content.
    2郑玮娜,张传宣.助学贷款为什么就这么难?[EB/OL]. (2005-11-04) [2011-10-20]. http://news.xinhuanet.com/ newmedia/2005-11/04/content_3728507.htm.
    3吕诺,吴晶.教育部:高校扣学生奖学金还助学贷款不合适[EB/OL]. (2007-05-25) [2011-10-20]. http://news.qq. com/a/20070525/002030.htm.
    4郭媛.难拿的毕业证[N].南方都市报,2010-08-02(GA12).
    5周斌.北京林大11名学生拖欠助学贷款被诉惹争议[EB/OL]. (2007-06-24) [2011-10-20]. http://news.sohu.com/ 20070624/n250737749.shtml.
    1王名扬.法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138.
    1沈梅.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的制度分析[J].武汉金融,2002,(10):24.
    1周佑勇.行政法原论(修订版)[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207-210.
    2马生安.行政行为研究——宪政下的行政行为基本理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107.
    3孟鸿志.行政摊派之违法性研究——以社会管理创新为视角[J].法学论坛,2010,(6):25-26.
    4杨万铭.地方政府摊派行为分析[J].天府新论,1999,(6):8.
    5教育部:确保高校学费收入10%用于资助贫困生[EB/OL]. (2005-01-09) [2011-12-20]. http://news.xinhuanet.com/ newscenter/2005-01/09/content 2435875.htm.
    6周佑勇.行政法原论(修订版)[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25.
    1周兰领.论政府与公立学校的行政法律关系[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7:127.
    2詹向阳.国有银行综合改革:命悬产权管理关系[EB/OL]. (2003-02-19) [2011-12-20]. http://news.xinhuanet.com/ fortune/2003-02/19/content 735621.htm.
    3王守坤.中国式分权、政府竞争与经济绩效[D].西安:西北大学,2010:108.
    1教育部批评部分省市落实不力震动地方政府[EB/OL]. (2005-09-06) [2011-10-20]. http://edu.people.com.cn/GB/1053/ 3671918.html.
    2刘晓萍.目前我国财税体制改革进展及主要问题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0(4):23.
    3傅勇.中国式分权、地方财政模式与公共物品供给:理论与实证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7:46,88.
    1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公共服务供给中各级政府事权财权划分问题研究(下)[J].经济研究参考,2005,(26):14-17.
    1相关研究(1990-2010年CNKI核心期刊文献)主要有:周向兵.国家助学贷款贴息方法的探讨[J].南方金融,2002,(8).沈华,沈红,黄维.学生贷款偿还负担的国际比较及我国的实证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4,(10).吕士伟.供给约束与制度重构:国家助学贷款案例分析[J].金融研究,2004,(3).赵立卫.国家助学贷款的受益群体及信贷政策选择[J].江苏高教,2005,(3).陈志杰.助学贷款困境的经济分析及进一步思考——基于委托代理模型的研究[J].经济师,2005,(1).文亚青,刘金锋.构建大学生助学贷款诚信机制的经济学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肖华茵,季俊杰,沈红.国家助学贷款利率政策的实施效应[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3).田发,文晓巍,李蕾.教育资助信用的博弈行为与机制: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例[J].财政研究,2007,(9).刘建民,江子福.国家助学贷款偿还期限设计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浙江金融,2007,(11).魏新,韩存,刘文娟.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组建教育担保的博弈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08,(4).沈华.国家助学贷款合同文本中的还款因索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杨德岭.高校国家助学贷款中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分析[J].开发研究,2009,(4).袁诚,张磊.对低收入家庭子女大学收益的观察[J].经济研究,2009,(5).黄亚雄.助学贷款中的团体贷款与信贷合约[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4).王园园,周亚,李克强.生源地助学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耿新,陈莉.信息不对称下国家助学贷款偿还的博弈分析[J].财政监督,2010,(12).熊卫平.助学贷款逾期还贷的银行对策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3).季俊杰.中国学生贷款补贴的资助功能与绩效评价[J].复旦教育论坛,2010,(1).季俊杰.中国学生贷款利率管制政策的实施效应与对策[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5).
    1邓子基.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8.
    1胡盛仪,苏祖勤,李广平,等.地方政府原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167.
    2财政部部长助理张少春在全国财政科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财政研究,2005,(2):16.
    3储敏伟,杨君昌.财政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60.
    4黄维,沈红.国家助学贷款中财政杠杆与金融杠杆功能耦合分析[J].求索,2006,(11):10-11.
    1乔宝云.增长与均等的取舍:中国财政分权政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4.
    2许正中,孙国英,苑广睿,等.财政分权:理论基础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307-308.
    3严冀,陆铭.分权与区域经济发展:面向一个最优分权程度的理论[J].世界经济文汇,2003,(3):58.
    1李婉.中国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财政行为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60-61.
    2崔运政.财政分权与完善地方财政体制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121-122.
    3魏红英.宪政框架下的地方政府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28.
    4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191.
    1张军,高远,傅勇,等.中国为什么拥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J].经济研究,2007,(3):10.
    2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J].经济研究,2004,(6):34. 零和博弈又称零和游戏,与非零和博弈相对,是博弈论的一个概念,属非合作博弈,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也可以说:自己的幸福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的,二者的大小完全相等,因而双方都想尽一切办法以实现“损人利己”。零和博弈的结果是一方吃掉另一方,一方的所得正是另一方的所失,整个社会的利益并不会因此而增加一分。(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196849.htm.)
    3张在茂.财政分权与地方经济发展研究——中国经济转型期间和谐财政管理体制模式选择[D].吉林:吉林大学,2008:76.
    4在工业组织文献里,“标尺竞争”(yardstick competition)是指一个企业的竞争政策是通过观察其他企业的表现来选择的。在政治领域或者公共部门,标尺竞争是指,当上级政府可以用其他地方政府的作为和绩效来考核和评价一个地方政府的时侯,地方政府之间就会形成相互模仿的竞赛。(参见:Timothy Besley, Anne Case," Incumbent Behavior: Vote-Seeking, Tax-Setting, and Yardstick Competi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ume 85, No.1, March 1995:pp. 25-45.)
    5张军,高远,傅勇,等.中国为什么拥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J].经济研究,2007,(3):5,11.
    1温娇秀.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J].当代经济科学,2006,(5):112.
    2温娇秀.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J].当代经济科学,2006,(5):112-113.也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指出,“1994年以来的分权本身并没有直接导致科教文卫支出比重下降,官员的晋升激励压力才导致政府的短视行为。”(参见:傅勇,张晏.中国式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为增长而竞争的代价[J].管理世界,2007,(3):9.)但无论是哪种原因,都与当前我国的政治体制密切相关,不影响本章以总结助学贷款制度建设背景为目的的写作要求。
    1赵义.政府转型,迫在眉睫[J].南风窗,2010,(10):38.
    2当然,教育财政紧张也有地方政府部门自身缺乏监督和约束的原因,如2004年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报告200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时说,一些县的教育及财政部门‘吃’教育问题十分严重。如2002年以来,广东省化州市教育局及各镇教办挪用学杂费等2561万元,主要用于建办公楼和办公、招待费开支;市财政局挪用400万元平衡预算。1999年以来,该市教育局还将中小学生订阅图书资料回扣款等1356万元,用于私分和吃喝,其中私分1103万元,招待费等支出253万元。吴川市地处粤西地区,财政十分困难,但该市教育主管部门在2002年至2003年6月的一年半时间里,‘吃’‘分’教育经费600多万元,其中市教育局吃喝209万元,人均近3万元,是同其在职教师人均工资的近1.5倍;17个镇教办吃喝和发放补贴402万元,人均2.9万元。”(参见:审计发现少数地方挪用挥霍基础教育经费比较严重[EB/OL]. (2004-06-24) [2012-01-20].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6/24/content_1543449.htm.)这更加反映出了约束地方政府行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樊纲.稳定的地方财源与有效的中央转移支付[N].经济观察报,2006-11-27(42).
    4蔡冬冬.中国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07:141.
    5傅勇,张晏.中国式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为增长而竞争的代价[J].管理世界,2007,(3):10.
    1舒成.中国地方财政分权体制下的地方公共品供给——理论与实证[D].南昌:江西财经人学,2010:60,64.
    2乔宝云.增长与均等的取舍:中国财政分权政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5-18.
    3张璐晶.教育经费10年“欠账”超1.6万亿[J].中国经济周刊,2011,(09):49.
    4吕炜,等.高等教育财政:国际经验与中国道路选择[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184.
    1财政部部长助理张少春在全国财政科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财政研究,2005,(2):17-19.
    1刘小勇.经济增长视野下的中国财政分权实证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29.
    2乔春华.高等教育投入体制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38.
    3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OL].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006-10-24)[2011-12-30].http:// theory.people.com.cn/GB/49157/49166/4950996.html.
    1睢国余,麻勇爱.中国教育经费合理配置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4-125.
    2孙霄兵,孟庆瑜.教育的公正与效益——中外教育经济政策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1.
    3徐警武.美国高校办学成本递增的特点、原因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7,(5):12.
    1江世银.中国金融体制改革30年的理性思考[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9:39.
    2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金融体制改革[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2-3.
    3朱纯福.当代中国银行体制改革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
    1江世银.中国金融体制改革30年的理性思考[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9:94-95,97,100.
    2授权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 (2011-03-16) [2012-01-10].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3/16/c_121193916.htm.
    1王健,曹新,焦建国.金融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90-91.
    2刘鸿儒.刘鸿儒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下卷)[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561.
    1迟为国.中国商业银行体制构造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74-75.
    2葛兆强.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导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328-330.
    3吴炳康.现代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探索[M].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7:5,7.
    1张羽.中国国有银行制度变迁的逻挥[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7:134.
    2迟为国.中国商业银行体制构造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125.
    3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金融体制改革[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90.
    4牛牧.“两条腿走路”更踏实政策性银行改革全面展开[EB/OL]. (2009-08-07) [2012-01-20]. http://finance.ce.cn/ bank/scroll/200908/07/t2009080714843717.shtml.
    5郑智,李振华.重估三条道路:政策性银行改革走向何方?[EB/OL]. (2010-09-06) [2012-01-20]. http://www.21 cbh. com/HTML/2010-9-6/3NMDAwMDE5NTg3NA_2.html.
    1“事实上,业界和学界对‘政策性金融’和‘开发性金融’的提法尚未有一致意见。一种观点认为,两者没有根本性差异。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开发性金融不同于政策性金融,政策性金融是把信贷资金财政化,开发性金融则是财政资金信贷化,即把财政资金用市场化的方法运作。”参见:赵江山.金融业改革冰火两重天政策性银行走向何方?[EB/OL]. (2006-05-08) [2012-01-20]. 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040/4352340.html.
    2李媛.政策性银行改革:向何处去?[N].国际金融报,2009-02-17(08).这样一种改革思路也可通过银行自身的经营情况进行考察,如“国家开发银行2011年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主动发挥开发性金融与中长期投融资优势,以市场化的方式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基础设施、民生金融和国际合作三大业务均迈上新台阶。截至2011年末,国开行资产总额突破6万亿元,不良贷款率0.4%,连续27个季度低于1%。较好地实现了支持发展、防范风险与优良业绩的有机统一。”参见:国家开发银行2011年经营情况综述[EB/OL]. [2012-01-20]. http://www.cdb.com.cn/web/Column.asp?ColumnId=50.
    1董云峰.政策性金融机构“内功”渐成期待改革再起航[N].第一财经日报,2012-01-05(A09).
    2李利明,马宜.政策性银行改革开启国开行率先出发[N].经济观察报,2007-01-15(A17).
    3张令骞.中国政策性金融体制异化与回归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09:内容提要.
    4霍侃.国开行改革方案获批业务别于一般商业银行[N].第一财经日报,2008-03-03(A03).
    5丁玉萍.“双轨制”之辩:四问国开行商业化改革[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01-16(09).
    1王曙光.农信社改革30年:历史进程、基本争议和未来趋势[N].中国经济时报,2008-05-09(A01).
    2刘诗平.跟着农民走——中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60周年[EB/OL]. (2011-11-20) [2012-01-21]. http://news. xinhuanet.com/local/2011-11/20/c 111181499.htm.
    3穆争社.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成效、问题及方向[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4):34-36.
    1银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情况答记者问[EB/OL]. (2011-08-08) [2012-01-21]. http://www.scio. gov.cn/xwfbh/gbwxwtbh/fbh/201108/t975930.htm.
    1《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3]15号)
    2杨荣,谢文,吴春燕,等.国家助学贷款:机制保障是关键[N].光明日报,2007-05-15(05).
    3央视《新闻联播》:国家政策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顺利入学[EB/OL]. (2011-08-22) [2012-01-20]. http: //www.cdb.coim.cn/web/NewsInfo.asp?Newsld=3821.
    4国家开发银行2010年年度报告——董事长致辞[EB/OL]. [2012-01-26]. http://www.cdb.com.cn/web/NewsInfo.asp? Newsld=3704.
    5肖新生.谈谈国家助学贷款的“河南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7-01-12(03).
    6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执行情况[EB/OL]. [2012-01-26].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 moe/s4885/201011/112014.html.
    7中国进出口银行2010年年报[EB/OL]. [2012-01-26]. http://www.eximbank.gov.cn/annual/2010/2010nb23.shtml.
    1国家开发银行2010年年度报告——国家开发银行的使命[EB/OL]. [2012-01-26]. http://www.cdb.com.cn/web/ NewsInfo.asp?NewsId=3700.
    2国家开发银行2010年年度报告——业务综述(三)[EB/OL]. [2012-01-26]. http://www.cdb.com.cn/web/NewsInfo. asp?Newsld=3711.
    3开行简介[EB/OL]. [2012-01-26]. http://job.cdb.com.cn/index.htm.
    4中国农业银行2009年度报告[EB/OL]. [2012-01-26]. http://www.abchina.com/cn/PublicPlate/readingonline/anurpt/ 2009anurpt/default 96.htm.
    5戴磊.助学贷款主力银行:让二百万学子圆大学梦[N].金融时报,2010-03-10(04).
    6毕宪顺.权力整合与体制创新:中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2.
    7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八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1 38.
    8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45.
    1郑树山.总结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促进新时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2.
    2周强,汪滨琳.教育管理学教程[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3:26.
    3王英杰,刘宝存.中国教育改革30年:高等教育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7.
    4石旭斋,李胜利.高等教育法律关系透析[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82.
    5石正义.高等学校法律地位研究述评[A].劳凯声.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4辑)[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37.
    1陈学飞.高校去行政化:关键在政府[J].探索与争鸣,2010,(9):63-64.
    2周远清.高等教育体制的重大改革与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1,(1):4.
    3周川.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9,(8):51.
    4劳凯声.重构公共教育体制:别国的经验和我国的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80-81.
    1劳凯声.中国教育改革30年:政策与法律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8-60.
    2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56.
    1马怀德.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62-63.
    1湛中乐.再论我国公立高等学校之法律地位[A].劳凯声.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7辑)[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33-34.
    2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58.
    3石旭斋,李胜利.高等教育法律关系透析[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199.
    4毕宪顺.权力整合与体制创新:中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3.
    5张斌贤.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变迁[J].教育学报,2005,(1):40.
    1张应强,程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30年的回顾与展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32.
    2帅相志.市场经济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98.
    1劳凯声.教育法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210-212.
    2徐金燕.高等教育管理研究[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104.
    1申素平.教育法学:原理、规范与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56-260.
    2吕艳辉,康琳娜.行政法视野下的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权[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82-84.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6号)规定:“第一条为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第十一条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下列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的诉讼:(四)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的;(五)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八)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
    2杨维汉,周婷下,崔清新,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人为本立法为民[EB/OL].(2011-01-25)[2011-11-10]. http://www.gov.cn/jrzg/2011-01/25/content_1792521.htm.
    3陈斯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要特征[N].人民日报,2011-03-12(12).
    4张守文.社会法论略[J].中外法学,1996,(6):10.
    5何平.完善社会立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必由之路[J].江淮论坛,2009,(6):118.
    1林嘉.社会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使命[J].法学家,2007,(2):2.
    2汤黎虹.社会法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42.
    3张守文.社会法论略[J].中外法学,1996,(6):10.
    4汤黎虹.社会法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44,47.
    5胡盛仪.关于加强社会立法的思考[J].社会主义研究,2006,(2):66.
    1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03-01-20) [2011-11-21].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7148. htm.
    2阿计.《社会法崛起》专题报道之一社会立法扬帆启航[J].民主与法制,2007,(15):6.
    3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课题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理论思考和对策建议[J].法学研究,1993,(6).
    4王维澄.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几个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第八讲讲稿[EB/OL]. [2011-11-21]. http://www.people.com.cn/zgrdxw/zhuanti/fzjz/d8jl.html.'‘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专题研究小组成员包括:王维澄、顾昂然、甘子玉、于友民、王利明、王叔文、王家福、厉以宁、乔晓阳、刘政、刘海年、吴志攀、应松年、张晋藩、杨景宇、姜云宝、胡康生、高铭暄、程湘清。
    1李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2001年3月9日花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EB/ OL]. (2001-03-20) [2011-11-21]. http://www.gmw.cn/0lgmrb/2001-03/20/GB/03%5E18726%5E0%5EGMAl-211.htm.
    2阿计.《社会法崛起》专题报道之一社会立法扬帆启航[J].民主与法制,2007,(15):6.
    3吴邦国.委员长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摘要[EB/OL]. (2007-03-12) [2011-11-21].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07-03/12/content 5833370.htm.
    4胡锦涛: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EB/OL]. (2007-10-15) [2011-10-15]. http://news.xinhuanet.com/ newscenter/2007-10/15/content 6883752.htm.
    5信春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四特点强化民生回应社会需求[EB/OL]. (2011-03-10) [2011-10-15]. http://news.xinhuanet. com/pol itics/20111h/2011-03/10/c_13770923.htm.
    6中国法学会.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2010)——附录[EB/OL]. (2011-06-22) [2011-10-15]. http://www.chinalaw. org.cn/Column/Column_View.aspx?ColumnID=143&InfoID=4197.
    1信春鹰.“十二五”期间立法重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型保障民生[EB/OL]. (2011-03-10) [2011-10-15]. http:// 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h/2011-03/10/c_13771083.htm.
    2温如军.最高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010年形成[EB/OL]. (2011-01-24) [2011-10-15]. http://news.china. com/zh cn/domestic/945/20110124/16357387.html.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发布(全文)[EB/OL]. (2011-10-27) [2011-11-10]. http://www.gov.cn/jrzg/ 2011-10/27/content 1979498.htm.
    1阿计.《社会法崛起》专题报道之一社会立法扬帆启航[J].民主与法制,2007,(15):4.
    1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2011年版)[EB/OL]. (2011-08-10) [2011-10-26]. http://www. csa.cee.edu.cn/show news.jsp?id=2038.
    2张保庆.教育部等多部委谈高校特困生资助政策(实录)[EB/OL]. (2004-08-31)[2011-10-26]. http://news.sina.com.cn/ c/2004-08-31/12214187197.shtml.
    3殷建光.我国大学生年支出为何全球第一[N].中国青年报,2006-05-14(2).
    4唐勇林.86.1%的人认为大学学费“太高了”[N].中国青年报,2007-01-15(2).
    5董伟.近20年我国大学学费涨幅10倍于居民收入增长[N].中国青年报,2007-01-15(2).
    1谢湘,刘万永.大学学费是以何标准计算的[N].中国青年报,2005-09-08(5).
    2侯婧姝,彭冰.农村学生害怕考上大学?[N].中国青年报,2005-05-11(5).
    1甘剑锋.和谐社会构建中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以郑州大学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168-169.
    2孔德生.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4:66.
    1负丽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干预模式研究——以长安大学为例[J].2011,(2):99.
    2丁凤琴,王勇慧.“经济贫困”还是“心理贫困”:幸福感悖论新解[J].青年研究,2011,(2):79.
    3[美]洪朝辉.论中国城市社会权利的贫困[J].江苏社会科学,2003,(2):118.
    4熊丙奇.从“竞选贫困生”看弱势群体的权利与尊严[N].南方都市报,2011-10-04(AA02).
    1陈红艳,王琪.广州一大学废除“贫困生”称谓[N].新快报,2010-09-13(A09).
    1黄泽春,陈敏.去“困”,莫止步于称谓改变[N].汕头都市报,2010-10-15(05).
    2秦春兰.莫止步于废除“贫困生”称呼[N].新京报,2010-09-14(02).
    3鲁开盛.改叫贫困生为“待发达生”又能如何[EB/OL]. (2010-09-13) [2011-11-22]. http://news.ifeng.com/opinion/ gundong/detail_2010_09/13/2500905_0.shtml.
    1龙敏飞.“贫困生”改名让弱势学生又一次遭遇围观[EB/OL]. (2010-09-14) [2011-11-22]. http://news.ifeng.com/ opinion/gundong/detail_2010_09/14/2507934_0.shtml.
    1贾克水,安建平,杜秀勤,等.对大学生贫困问题的再研究——山西财经大学贫困生及助贫工作调查[J].青年研究,2001,(6):39.
    2[印度]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M].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93.
    3[美]迪帕·纳拉扬,拉伊·帕特尔,凯·沙夫特,等.谁倾听我们的声音[M].付岩梅,姚莉,崔惠玲,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74.
    4刘国.论消除权利贫困与构建和谐社会[J].河北法学,2007,(9):43-44.
    5王仁贵,尚前名.弱势群体“社会多数”现象警示[J].瞭望,2010,(20):6.
    1于建星.自由与权力: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21.
    2李龙,刘连泰.法学的品格[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3,(1):19.
    1汪太贤.法学视野中的权利问题[J].理论与现代化,2001,(2),64-65.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2.
    3王伟光.利益论[M1.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34.
    4[美]庞德.法理学(第3卷)[M].美国西方出版公司,1959:16.
    5程立显.论社会公正、平等与效率[J].北京大学学报,1999,(3):61.
    6楼继伟.关于效率、公平、公正相互关系的若干思考[N].学习时报,2006-06-19(01).
    1郑成良.和谐社会法治建设的三个维度[EB/OL]. (2006-12-14) [2011-11-22]. http://old.jfdaily.com/gb/jfxww/xinwen/ node1226/node11990/userobjectlai1527170.html.
    2吴宁.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法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41.
    1罗豪才.现代行政法制的发展趋势[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85.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47.
    3王思斌.社会转型中的弱势群体[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3):20.
    4常健著.人权的理想·悖论·现实[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103.
    5曲相霏.人权主体论[A].徐显明.人权研究(第1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50.
    6孙国华.人权:走向自由的标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60.
    1沈宗灵.人权是什么意义上的权利[J].中国法学,1991,(5):22-23.
    2沈宗灵.二战后西方人权学说的演变[J].中国社会科学,1992,(5):57.文中指出,西方人权思想虽呈百家争鸣之势,但“就共同点而论,最明显的有二:其一,他们大多拥有人本主义的思想基础;之所以有人权就因为是人。其二,他们大多主张人权是一种道德(或伦理)权利,只有当它由实在法(国内法或国际法)加以规定时,才同时具有法定权利的性质。”同时,从人权的分类来看,不论是从横向的内容类型维度,还是纵向的历史发展维度,均存在较大争论。如对人权发展阶段的定位,“西方人权学者对三代人权学说的意见有很大分歧。他们一般不同意将前两代人权分为消极的人权和积极的人权,有些学者反对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列入人权,特别是反对第三代人权的思想。”
    3孙国华,龚刚强.“科学、民主、人权、法治”的中国之路探索与理论精髓——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中国化六十年[J].法学杂志,2009,(10):5.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EB/OL]. (2009-04-13) [2011-11-20]. http://www.gov.cn/jrzg/2009-04/13/content_1283983.htm.
    2李龙.法理学[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67.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22.
    4徐显明.生存权论[J].中国社会科学,1992,(5):39.
    5李龙.论生存权[J].法学评论,1992,(2):1.
    6世界人权宣言[EB/OL]. (2003-01-20) [2011-11-20].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 698168.htm.
    7徐显明.生存权论[J].中国社会科学,1992,(5):47.
    8张楚廷.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00.
    9曲相霏.受教育权初探[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2,(3):127.
    1林来梵.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法学的一种前言[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07.
    2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85.
    3郑贤君.论公民受教育权的宪法属性——兼议社会权利的宪法地位[A].劳凯声.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2辑)[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38.
    4 Philip Alston and Gerard Quinn, "The Nature and Scope of States Parties'Obligation under 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in Human Rights Quarterly,1987:159.
    1上官丕亮.论宪法上的社会权[J].江苏社会科学,2010,(2):135.
    2龚向和.受教育权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179.
    3各人权条约机构通过的一般性意见和一般性建议汇编[A].联合国秘书处.国际人权文书(第一卷)[C].HRI.GEN.1.Rev9,2008:63-64.
    1杨成铭.受教育权的促进和保护[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20.
    2张保庆.教育部等多部委谈高校特困生资助政策(实录)[EB/OL].(2004-08-31)[2011-11-20]. http://news.sina.com.cn/ c/2004-08-31/12214187197.shtml.
    3周佑勇.行政法原论(修订版)[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310.
    1廖晓淇.总结经验完善办法进一步做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N].中国教育报,2001-07-18(1).
    2[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419-420.
    3陈瑞华.论法学研究方法——法学研究的第三条道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8.
    4谢侃.浅析劳动法律关系的社会法属性[EB/OL]. (2004-03-23) [2011-11-20]. http://www.chinacourt.org/html/article/ 200403/23/108588.shtml.
    ]公丕祥.法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445.
    2秦恩才,孔祥瑞.社会法论综[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5.
    3由于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已经明确了七大法律部门: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和非诉讼程序法,且助学贷款法显然不属于宪法及宪法相关法、刑法、诉讼和非诉讼程序法,所以本文只作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的比较。
    4季春琳.国家助学贷款关系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6:43.
    5漆多俊.经济法学(修订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2.
    6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
    1张晶晶.国家助学贷款不能一贷了之[N].市场报,2005-03-15(07).
    2罗和安.切实减轻毕业生助学贷款负担[J].教育与职业,2011,(1):3.
    3郭德侠.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机制的问题及其完善[J].教育发展研究,2010,(3):29.
    4陈丽平.姜健代表建议制定助学贷款条例[N].法制日报,2007-03-10(6).
    1周佑勇.行政法原论(修订版)[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1-4.
    2“行政法是关于行政权的授予、行政权的行使以及对行政权的监督的法律规范,调整的足行政机关与行政管理相对人之间因行政管理活动发生的关系,遵循职权法定、程序法定、公正公开、有效监督等原则,.既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又注重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己制定行政法方面的法律79部和一大批规范行政权力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中国还制定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和幼儿园管理条例、教师资格条例、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了国民教育制度。”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N].人民日报,2011-10-28(14).中国法学会也将教育法归入行政法部门,“行政法是调整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截至2010年底,中国已制定这方面的法律77件。……在文化、教育、科技领域,制定了学位条例、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文物保护法、科学技术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参见:中国法学会.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2010)——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EB/OL]. (2011-06-22) [2011-11-27]. http://www. chinalaw.org.cn/Column/Column View.aspx?ColumnID=143&InfoID=4214.
    3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50-151.
    1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4.
    2马怀德.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19-20.
    3郑尚元.社会法的定位和未来[J].中国法学,2003(5):130.
    4郑得.从助学贷款看“政令不通”[EB/OL]. (2006-01-11) [2011-11-26]. http://ent.ifeng.com/phoenixtv/838850406179 14368/20060111/728378.shtml.
    5赵社民.国家助学贷款中的“河南模式”解读[J].中国高等教育,2009,(22):53.
    1刘筠.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J].财政研究,2010,(3):40.
    2冯莉,孟翠莲,傅志华.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调研报告[J].经济研究参考,2008,(67):10.
    3任明超.海南助学贷款招标“流产[EB/OL]. (2005-02-06) [2011-10-26].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5-02/ 06/content 1030328.htm.
    4漆多俊.经济法学(修订版)[Ml.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3.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发布(全文)[EB/OL]. (2011-10-27) [2011-11-26]. http://www.gov.cn/jrzg/2011-10/27/content_1979498.htm.
    6中国法学会.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2010)——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EB/OL].(2011-06-22) [2011-11-25]. http://www.chinalaw.org.cn/Column/Column_View.aspx?ColumnID=143&InfoID=4214.
    1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文)[EB/OL]. (2010-08-31) [2011-11-25]. http://www.gov.cn/ldhd/ 2010-08/31/content 1692288.htm.
    2[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王晓环,刘北城,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171-179.
    1沈春耀.关于加强社会领域立法的若干问题——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讲座第九讲[EB/OL]. (2010-01-08) [2011-11-26]. http://www.npc.gov.cn/delegateCenter/proscenium/2010/2010-01/08/content_1540917.htm.
    2吴邦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一文中对《决定》涉及的社会领域问题作了说明:“在总论部分强调应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具体工作部署上则重点讲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并列的社会建设,着重围绕社会建设和管理方面的突出问题进行部署,与社会建设和管理紧密相关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内容在文件中适当涉及。”参见:吴邦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N].人民日报,2006-10-20(2).
    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十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 (2006-10-18) [2011-11-30]. http://news.xinhuanet. com/politics/2006-10/18/content_5218639.htm.
    4沈春耀.关于加强社会领域立法的若干问题——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讲座第九讲[EB/OL]. (2010-01-08) [2011-11-26]. http://www.npc.gov.cn/delegateCenter/proscenium/2010/2010-01/08/content_1540917.htm.
    1冯彦君.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法学的理论贡献[J].当代法学,2009,(1):43,48.
    2钱继磊,赵哗.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法研究的实证研究——以中国全文数据库为样本[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66.
    3竺效.法学体系中存在中义的“社会法”吗?——“社会法”语词使用之确定化设想[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2):61-62.
    1汤黎虹.社会法通论[M].长存: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99.
    1王怡.宪政主义:观念与制度的转捩[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441.
    2相关研究(1990-2010年CNKI核心期刊文献)主要有:张民选.对大学生直接资助政策的国际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1992,(3).张民选,李荣安.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与大学生资助政策变迁及新的挑战[J].教育发展研究,1997,(12).徐东华,沈红.学生贷款偿还制度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0,(2).吴金昌,周保利.中美国家助学贷款的比较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1,(8).李红桃,朱俊文.美国联邦担保学生贷款的经验及其启示[J].教育与经济,2002,(4).李红桃,沈红.美国降低国家担保学生贷款拖欠率的经验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2003,(1).[美]安·玛莉.美国助学贷款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1).李文利.美国、加拿大高校学生贷款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4,(10).沈华,沈红,黄维.学生贷款偿还负担的国际比较及我国的实证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4,(10).范元伟,万敏.转型中的美国助学贷款制度——联邦直接学生贷款计划透视[J].教育发展研究,2005,(11)陈浩,沈红.论国家助学贷款银行利益的保障方式[J].江苏高教,2005,(1).梁爱华.我国商业银行学生贷款中的“惜贷”问题探讨——以美国联邦家庭教育贷款为参照[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陈浩,沈红.美国联邦家庭教育贷款中担保机构的运作及其对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意义[J].比较教育研究,2006,(10).高嵩.当代美国联邦政府大学生资助政策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张民选.英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演进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7,(5).刘建民,江子福.国家助学贷款偿还期限设计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浙江金融,2007,(11).杨克瑞,曲绍卫.何为公正?美国大学生资助的路线评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7,(6).黄维,沈红.国家助学贷款二级市场开发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3).刘丽芳,沈红.美国学生贷款偿还的新机制——“人力资本合同”[J].教育与经济,2007,(1).刘丽芳,沈红.“按收入比例还款”型学生贷款:政策取向与还款测算[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梁爱华,沈红.美国“特别津贴”及其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
    宋飞琼.助学贷款担保机制的国际比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
    吴慧平.加拿大助学贷款体制的演变及特点[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2).
    孙涛,沈红.印度高等教育助学贷款的改革与启示[J].教育研究,2009,(7).
    臧兴兵.高等教育财政新思维:学生贷款证券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0).
    1[美]布瑞恩·K·菲茨杰拉德,詹尼弗·A·德莱尼.美国的教育机会[A].[美]多纳德·E·海伦.大学的门槛——美国低收入家庭子女的高等教育机会问题研究[C].安雪慧,周玲,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
    2李红桃.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33.
    3张千帆.自由的魂魄所在——美国宪法与政府体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07.
    4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课题组,朱昌发.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的国际比较[J].经济研究参,2004,(60):9-11.
    1滕大春.美国教育史(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28.
    2赵祥麟.外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58.
    3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208.
    4刘秀红.冷战时期美国教育的改革[J].教育评论,2011,(2):155.
    1梅孜.美国总统国情咨文选编[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4:244-245,254.
    2张维平,马立武.美国教育法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36.
    3沈红.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形成与发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88.
    4滕大春.美国教育史(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29.
    5 David Dodds Henry. Challenges Past, Challenges Present:An Analysis of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Since 1930[M]. San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1975:120-121.
    6 Rivlin,A. M.. The role of the federal government in financing higher education[M]. Washington,DC:Brookings Institution,1961:73.
    7沈红.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形成与发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86.
    8杨克瑞.战后美国联邦政府大学生资助政策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3.
    1孙涛.学生贷款的政府职能研究——多国比较的视角[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4344.
    2[美]布瑞恩·K·菲茨杰拉德,詹尼弗·A·德莱尼.美国的教育机会[A].[美]多纳德·E·海伦.大学的门槛——美国低收入家庭子女的高等教育机会问题研究[C].安雪慧,周玲,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
    3曹雁.美国教育:自由主义体制下的国家主义倾向[J].比较教育研究,2007,(6):8.
    4[美]伯巴尔,麦康奈尔.自由与绩效责任——谁控制学界?[A].苏锦丽,译.[美]阿尔巴赫,伯巴尔,冈普奥特.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社会、政治、经济的挑战[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5.
    5湛栋.美国高校学生群体结构及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12A):70.
    1徐启生.美国社区学院成了香饽饽[N].光明日报,2011-06-20(16).
    2李红桃,沈红.美国降低国家担保学生货款拖欠率的经验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1):64.
    3廖茂忠,沈红.学生贷款违约的七大影响因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5):114-117.
    1李红桃,沈红.美国降低国家担保学生货款拖欠率的经验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1):65.
    2[日]小林雅之.学生资助和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续)——对中日美3国的比较分析[J].王杰,译.教育与经济,2005,(4):58.
    1[美]罗杰·L·盖格,唐纳德·E·海勒.私有化与美国高等教育财政的新趋势[J].杨素红,译.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1):21.
    2杨克瑞.战后美国联邦政府大学生资助政策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1-135.
    1[美]米切尔·S·麦克弗森,莫顿·欧文·沙皮若.高校资助模式的转变对就学及教育政策的影响[A].[美]多纳德·E·海伦.大学的门槛——美国低收入家庭子女的高等教育机会问题研究[C].安雪慧,周玲,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7-78.
    2[美]劳伦斯·E·格拉迪厄,杰奎琳·E·金.联邦政府与高等教育[A].汤尧,译.[美]阿尔巴赫,伯巴尔,冈普奥特.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社会、政治、经济的挑战[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65.
    3[美]米切尔·s·麦克弗森,莫顿·欧文·沙皮诺.高校资助模式的转变对就学及教育政策的影响[A].[美]多纳德·E·海伦.大学的门槛——美国低收入家庭子女的高等教育机会问题研究[C].安雪慧,周玲,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4.
    1[美]大卫·W·布伦曼,詹姆·P·麦瑞索提斯.超越货币:支持处境不利学生的战略[A].[美]多纳德·E·海伦.大学的门槛——美国低收入家庭子女的高等教育机会问题研究[C].安雪慧,周玲,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6.
    2[美]米切尔·S·麦克弗森,莫顿·欧文·沙皮诺.高校资助模式的转变对就学及教育政策的影响[A].[美]多纳德·E·海伦.大学的门槛——美国低收入家庭子女的高等教育机会问题研究[C].安雪慧,周玲,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3.
    1[美]托马斯·帕特森.美国政治文化[M].顾肃,吕建高,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228-229,231,238.
    2[美]托马斯·帕特森.美国政治文化[M].顾肃,吕建高,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237.
    3朱易.国际日报:美国有多少穷人?媒体费思量[EB/OL]. (2011-12-20) [2011-01-03]. http://www.chinanews.com/ hb/2011/12-20/3544553.shtml.
    1老任.美国越来越多普通民众遭遇艰难岁月[EB/OL]. (2008-04-21) [2011-01-03]. http://world.people.com.cn/GB/ 57507/7143797.html.
    2张兹暑.美国两党制发展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12.
    3[美]哈罗德·F·戈斯内尔,理查德·G·斯莫尔卡.美国政党和选举[M].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10,167.
    4杨克瑞.战后美国联邦政府大学生资助政策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02.
    5史春树.美国:中产阶级在危机中挣扎[N].深圳特区报,2011-10-17(D02).
    6朱易.国际日报:中产阶级处境决定美国未来发展[EB/OL]. (2011-12-14)[2011-01-03].http://big5.chinanews.com:89/ hb/2011/12-14/3530963.shtml.
    1王忻.美国怎么搞助学贷款[EB/OL]. (2004-08-16) [2011-12-10].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68/12730/ 1143804.html.
    1李红桃,沈红.美国降低国家担保学生货款拖欠率的经验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1):65.
    2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过去“由于美国营利性高校始终没被看作为独立的高等教育机构,在称呼上比较混乱,有的将其与私立非营利性高校统称为'private institution',有的为与私立非营利性高校相区分,将其称为'proprietary institution'、'independent institution'或'commercial institution'。1996年美国《高等教育法》修订后,营利性高校有了自己的官方名称,即‘for-profit institution'。"(参见:李丽洁.美国营利性高校组织特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9,(4):39.)所以下文一些图表中的英文名称可能并不一致。
    1赵中健.高等学校的学生贷款——国际比较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109,112.
    2王伟.美国营利性教育机构制度环境分析[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2005:160.
    3有文章就指出:“美国高等教育市场中的营利性高校兑现了它的承诺——提供职场晋升所需的学历文凭。在这方面,此类教育机构已经形成并开拓了独特的细分市场。它们为学生提供值得信任的教育服务,而这些是传统教育机构无法给予的。因此,营利性高校的这一职能赢得了众多拥护者。”参见:[美]罗杰·L·盖格,唐纳德·E·海勒.私有化与美国高等教育财政的新趋势[J].杨素红,译.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28.
    1孙龙存.美国凤凰城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创新的典范[J].外国教育研究,2009,(7):93.
    2王伟.美国营利性教育机构制度环境分析[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2005:152,154.
    3杨小成.美国营利性院校办学策略探析[J].教育评论,2010,(3):163.
    4[美]罗杰·L·盖格,唐纳德·E·海勒.私有化与美国高等教育财政的新趋势[J].杨素红,译.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1):27.
    5李丽洁.在组织的视域中看美国营利性高校与非营利性高校的分野[J].全球教育展望,2009(12):52.
    6孙龙存.美国凤凰城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创新的典范[J].外国教育研究,2009,(7):93.
    7杨小成.美国营利性院校办学策略探析[J].教育评论,2010,(3):164.
    1王伟.美国营利性教育机构制度环境分析[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2005:152,154.
    2[美]理查德·鲁克.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高校的崛起[M].于培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6.
    3孙龙存.美国凤凰城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创新的典范[J].外国教育研究,2009,(7):93.
    4杨红霞.美国营利性高校——凤凰城大学的办学模式与启示[J].教育科学,2006,(3):75.
    5[美]理查德·鲁克.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高校的崛起[M].于培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2.
    6美国营利性大学的经营之道[EB/OL]. (2003-12-24)[2011-12-20]. http://news.sina.com.cn/o/2003-12-24/12481420622s. shtml.
    7袁征.美国营利和非营利学校的分界[J].教育发展研究,2010,(10):38-39.
    8周谊,陈利.美国营利性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J].统计研究,2005,(6):78.168
    1王鑫方.美营利性人学为何热衷招穷学生[N].新华每日电讯,2010-06-19(3).
    2袁征.美国营利和非营利学校的分界[J].教育发展研究,2010,(10):39.
    3杨小成.美国营利性院校办学策略探析[J].教育评论,2010,(3):164.
    4[美]理查德·鲁克.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高校的崛起[M].于培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75.
    1徐战平.美国营利性高校运营特征探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0,(3):76.
    2[美]罗杰·L·盖格,唐纳德·E·海勒.私有化与美国高等教育财政的新趋势[J].杨素红,译.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1):17.
    3数据来源:Goldie Blumenstyk. Loan-Default Rate at For-Profit Colleges Would Double Under New Formula[EB/OL]. (2011-02-04) [2011-12-10]. http://chronicle.com/article/Loan-Default-Rate-at/126250/.
    4 Tamar Lewin. Loan Study on Students Goes Beyond Default Rates[EB/OL]. March 15,2011. http://www.nytimes.com/ 2011/03/16/education/161oan.html.原文如下:"Those colleges'(for-profit colleges) students make up about12 percent of the nation's college enrollment, and get a quarter of all federal student aid-but they account for almost half of all students who default."
    5 Tamar Lewin. Student Loan Default Rates Rise Sharply in Past Year[EB/OL]. September 12,2011. http://www.nytimes. com/2011/09/13/education/131oans.html?_r=1.原文如下:"The high default rate at for-profit colleges, the fastest-growing sector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 concern for the government, since such institutions depend on federal student aid for more than 80 percent of their revenues."
    6高峰.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的政治经济学分析[EB/OL]. (2004-08-26) [2011-12-10]. http://www.cpeer. org/html/zhengzhijingjixueqianyan/2004/0826/418.html.
    1李明华.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的兴起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高等教育研究,2004,(5):104-106.
    1周世俭.金融危机与贸易保护主义[EB/OL]. (2011-02-21) [2011-12-10]. http://www.cfis.cn/details.asp?board_ID= 12&topic_ID=172.
    2官方证实美国衰退已于2009年6月结束[EB/OL]. (2010-09-21)[2011-12-10]. http://finance.ifeng.com/usstock/Special/ 20100921/2644738.shtml.
    3黎文.美国经济衰退中哪一代人最受伤[N].文汇报,2011-09-19(11).
    4储昭根.经济衰退重画美国政治图谱[EB/OL]. (2011-11-09) [2011-12-10]:http://news.sina.com.cn/w/sd/2011-11-09/ 105523438737.shtml.
    5 Justin Pope. Student loan defaults continue uneasy rise[EB/OL]. (2011-09-12)[2011-12-12].http://www.washingtontimes. com/news/2011/sep/12/student-loan-defaults-continue-uneasy-rise/?utm_source=RSS_Feed&utm_medium=RSS.原文如下:‘'Among some of the largest and better-known operators, the default rate at the University of Phoenix chain rose from 12.8 to 18.8 percent and at ITT Technical Institute it jumped from 10.9 percent to 22.6 percent.'
    1 Collin Eaton. Student-Loan Default-Rate Climbs as Economy Falters[EB/OL]. (2011-09-12) [2011-12-10]. http://chronicle.com/article/Student-Loan-Default-Rate/128964/.原文如下:"James R. Kvaal, deputy under secretary of education, said in a news conference that two trends were causing default rates to rise. First, the economic outlook has continued to dim for college graduates. (In August, the United States added net zero jobs and the jobless rate stood at 9.1 percent, according to the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There's a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student-loan default rates and unemployment rates, as well as credit-delinquency rates, Mr. Kvaal said. Second, he said, the growth in for-profit colleges, which have a disproportionately high student-loan default rate, has pushed up the overall rate. In fact, more than half of the total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defaulters from 2008 to 2009 arose from the for-profit sector. There were 81,000 more defaulters in 2009 than in 2008, and 49,000 of them, or about 60 percent, came from the for-profit side.'
    2 Justin Pope. Student loan defaults continue uneasy rise[EB/OL]. (2011-09-12)[2011-12-12]. http://www.washingtontimes. com/news/2011/sep/12/student-loan-defaults-continue-uneasy-rise/?utm_source=RSS_Feed&utm_medium=RSS.原文如 下:"We are disappointed to see increases in the cohort default rates for our students, as well as students in other sectors of higher education," said Brian Moran, interim president and CEO of the Association of Private Sect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represents the for-profit sector. He said for-profit schools were taking remedial steps, including debt counseling for students, to bring down the rates:"We believe that the default rates will go down when the economy improves and the unemployment rate drops," he said.
    3《巴伦周刊》封面文章:高额负债的学习[EB/OL]. (2009-11-12) [2011-12-22]. http://finance.sina.com.cn/20091112/ 21536959211.shtml.
    4武学超.布什政府的教育财政与教育政策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11):98.
    5王鑫方.美营利性大学为何热衷招穷学生[N].新华每日电讯,2010-06-19(3).
    1王心怡.美国政府将严查营利性大学[N].科学时报,2010-8-31,(B3).
    2席芮芸.美国学生还款违约率大幅跃升[EB/OL]. (2011-09-12) [2011-12-12]. http://www.sinovision.net/index.php? module=news&act=details&news id=185183.
    3吴振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87.
    1[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第十二版序3.
    2刘斐.美国大量联邦资助“落户”营利性院校[J].比较教育研究2010,(2):93.
    3[美]埃米·祖斯曼.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A].叶绍国,译.[美]阿尔巴赫,伯巴尔,冈普奥特.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社会、政治、经济的挑战[C].北京: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2005:119.
    1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2011年版)[EB/OL]. (2011-08-10) [2011-12-22]. http://www. csa.cee.edu.cn/show_news.jsp?id=2038.
    2尽管社会公平包括教育公平,但本文在此暂作区别,将教育公平从社会公平中剔除,以便于论述。
    3薛涌.培养精英[M/OL].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2011-12-10]. http://book.qq.com/s/book/0/19/19700/42.shtml.
    1[加]约翰·范德格拉夫,等.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第2版)[M].王承绪,张维平,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24-125.
    2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杜,2002:150-151.
    3[日]小林雅之.学生资助和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续)——对中日美3国的比较分析[J].王杰,译.教育与经济,2005,(4):59.
    4一项是“1997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Public Law 105-18),成立全国高等教育成本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on the Cost of Higher Education,简称为NCCHE),指令该委员会研究高等教育成本增大和学费上涨的原因以及成本、 学费与学生资助的关系,在半年内提出研究报告。”一项是“根据NCCHE的建议,1998年美国国会在重新确认高等教育法时,指令教育部下属的全国教育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简称为NCES)主任,组织对高等教育成本、价格和学生资助的进一步研究。”参见:袁连生.美国高等教育成本、价格和学生资助——基于国会指令下的调研[J].比较教育研究,2006,(8):1-2.
    1袁连生.美国高等教育成本、价格和学生资助——基于国会指令下的调研[J].比较教育研究,2006,(8):4.
    2[美]罗杰·L·盖格,唐纳德·E·海勒.私有化与美国高等教育财政的新趋势[J].杨素红,译.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1):21-22.
    1[日]小林雅之.学生资助和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续)——对中日美3国的比较分析[J].王杰,译.教育与经济,2005,(4):60-61.
    2美国权威机构报告:多数美国人交不起大学学费[J].世界教育信息,2009,(1):4.
    1周琴.美国学生贷款机构“慕利”引争议[J].比较教育研究,2004,(11):91-92.
    2曾晓洁.美国的学生贷款丑闻与贷款监管和资助制度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9,(11):64.
    3康康.美国学生贷款丑闻[J].竞争力,2007,(5):23.
    4魏建国.市场还是政府?——美国学生贷款提供机制的重大调整[J/OL].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科研简报,2010, (1) [2011-12-22]. http://ciefr.pku.edu.cn/html/cl2_KeYanJianBao/2010-04/286.html.
    1孙章伟.美国高等教育资助制度改革及启示[J].高教探索,2011,(1):75-76.
    2魏建国.市场还是政府?——美国学生贷款提供机制的重大调整[J/OL].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科研简报,2010, (1) [2011-12-22]. http://ciefr.pku.edu.cn/html/cl2 KeYanJianBao/2010-04/286.html.
    3任东来.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序言1.
    4赵心树.选举的困境——民主制度及宪政改革批判[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628,629,631-632.
    5[美]托马斯·帕特森.美国政治文化[M].顾肃,吕建高,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258.
    6王诚.埃瑞克:从美国大选看美国政党制度[EB/OL]. (2008-11-19) [2011-01-29]. http://www.bj.xinhuanet.com/bjpd-zhuanti/2008-11/19/content 14957755.htm.
    1陈其人,王邦佐,谭君久.美国两党制剖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45,152.
    2张兹暑.美国两党制发展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7.
    3陈其人,王邦佐,谭君久.美国两党制剖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73.
    4[日]小林雅之.学生资助和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续)——对中日美3国的比较分析[J].王杰,译.教育与经济,2005,(4):60.
    1美国两党制与美国总统选举[EB/OL]. (2004-11-02) [2011-01-29]. http://www.people.com.cn/GB/guoji/8212/28277/ 40180/2960283.html.
    1魏建国.市场还是政府?——美国学生贷款提供机制的重大调整[J/OL].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科研简报,2010, (1) [2011-12-22]. http://ciefr.pku.edu.cn/html/cl2_KeYanJianBao/2010-04/286.html.
    2[美]托马斯·帕特森.美国政治文化[M].顾肃,吕建高,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581.
    3秦前红,叶海波.论社会主义宪政[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2):8-9.
    1周叶中.宪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44.
    2许崇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下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480.
    3强世功.立法者的法理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96-112.
    1强世功.立法者的法理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115-140.
    1胡建华,陈列,周川,等.高等教育学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209.
    2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351-354.
    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7.
    4孔安国,孔颖达.尚书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369.
    5王国轩.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07:129.
    6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国语(下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484.
    7赵守正.管子注译(上册)[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55.
    8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上册,美国宪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1.
    9萧公权.宪政与民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4.
    10王人博.宪政的中国之道[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243-244,249-250,254,263-264,266.
    1王人博.在宪政体制下思考劳动教养问题[J].法学,2001,(5):26-27.
    1谢维雁.从宪法到宪政[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108-109.
    2谢维雁.从宪法到宪政[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代序5.
    3邹韬奋.抗战以来[M].上海:韬奋出版社,1946:110.
    4曹慕尧.毛主席痛斥“申公豹”——忆延安宪政促进会成立大会[J].党史纵横,1992,(4):27.
    5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32-735.
    6文正邦,等.共和国宪政历程[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6.
    1文正邦,等.共和国宪政历程[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1,10.
    2张千帆.宪政、法治与经济发展——一个初步的理论框架[A].莫于川.宪政与行政法治评论(第二卷)[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34.
    3蔡定剑,黄建军.从法制到宪政[A].蔡定剑.法制现代化与宪政[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57.
    4范进学.宪政修养与宪政制度——中国共产党宪政修养与中国宪政制度发展探讨[J].学习与探索,2009,(4):72.
    1白钢,林广华.宪政通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7.
    2卓泽渊.公民权利的法律保障方式[A].刘海年,李林,托马斯·弗莱纳.人权与宪政——中国-瑞士宪法国家研讨会文集[C].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162.
    3蒋德海.基本权利与法律权利关系之探讨——以基本权利的性质为切入点[J].政法论坛,2009,(2):126.
    1《教育部关于切实做好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和贯彻落实国家资助政策有关工作的通知》(教财[2009]15号)、《教育部关于切实做好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及其他资助工作的通知》(教财[2010]3号)
    2龚向和.国家义务是公民权利的根本保障——国家与公民关系新视角[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0,(4):4.
    3“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宪法的基本原则,又称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是指国家的最高权力来源于人民,并永远属于人民。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也有人民主权原则,但其理论依据是资产阶级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我国宪法中规定的人民主权原则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认为,国家是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人民主权只能是统治阶级的主权。在我们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是统治者,人民主权是指国家的主权属于全体人民,由全体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权力’是指国家的权力,又称公共权力,是以国家名义并由国家机构行使的处理国家对内对外事务的权利。国家权力的范围十分广泛,它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审判权和检察权以及其他的公共权力。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特别是十年动乱的教训表明,国家权力是保护人民、服务人民以及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但同时,国家权力的不当行使又会对人民的权利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在宪法中宣称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仅表明了国家权力的归属,同时也意味任何国家机构在行使国家权力时,决不能侵犯人民的权利,损害人民的利益。‘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是相对于敌人而言的。在现在的历史阶段,人民就包括全体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人民’与‘公民’也不同,‘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只要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国公民,但公民中不是所有的人都属于‘人民’的范畴。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说明不是所有的公民都享有国家权力,只有公民中的人民才有权参与国家管理。如公民中的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刑事犯罪分子,就不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这里的‘人民’,是指全体人民,而不是指某一个人或者一部分人。”(参见:许安标,刘松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释[EB/OL]. (2006-12-18) [2011-12-01]. http://www.npc.gov.cn/npc/flsyywd/xianfa/2010-04/14/content 1567082.htm.)同时本文认为,尽管“公民”与“人民”不同,但单就受教育权而言,人民以外的公民也是可以有条件地享有的,比如服刑人员就可通过自学考试等方式实现自己的受教育权。所以“公民”与“人民”在本文中不作特别区分。
    4钱福臣.宪政哲学问题要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48.
    5[法]莱昂·狄骥.公法的变迁·法律与国家[M].郑戈,冷静,译.沈阳:辽海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235.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狄骥并不认可个人主义学说,认为统治者的义务是为人们提供公共服务,而非来源于公民权利,但他依然“承认统治阶级仍然保有着一定的权力;但是,他们如今保有权力的根据不再是它们所享有的权利,而是他们所必须履行的义务。……统治阶级并不享有任何主观性的主权权利。它只拥有一种为了满足组织公共服务的需要而必须的权力。除非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它的行为没有任何效力或法律价值。”“那些统治者们只有出于实施他们的义务的目的,并且只有在实施其义务的范围之内,才能够拥有权力。”(参见本书第13、444页。)所以无论是公民权利,还是提供公共服务其结果是一致的,均要求国家积极履行义务。
    1[英]洛克.政府论(下篇)[M].瞿菊农,叶启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86.
    2[美]诺内特,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M].张志铭,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59.
    3李步云.法治国家的十条标准[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1):78.
    4李林.法治与宪政的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23.
    5李步云.什么是宪政[J].法学,2008,(3):6.
    6郭道晖.宪政简论[J].法学杂志,1993,(5):8.
    7李龙.宪法基础理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144.
    8周叶中.宪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78.
    9李林.法治与宪政的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序言1.
    10肖北庚.宪政法律秩序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61-62.
    11林来梵.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规范宪法学的一种前言[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238-239.
    1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44.
    2盛洪.天赋教育权——2010年5月14日在“教育改革三十人论坛”上的发言[EB/OL]. (2010-05-19) [2011-12-01]. http://www.china-review.com/sbao.asp?id=4426&aid=24284.
    3《教育部关于切实做好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等资助工作的通知》
    4教育部:严禁高校扣发未落实工作学生的有关证书[EB/OL]. (2009-07-29) [2011-11-16]. http://www.gov.cn/jrzg/ 2009-07/29/content 1378913.htm.
    5周逸梅.教育部反对扣发毕业证催款[N].京华时报,2008-10-11(02).
    6黄玉杰.大学生“欠费”成难解之结?[N].羊城晚报,2010-07-14(A6).
    1李彦宏.大学生还助学贷款需先垫息?[EB/OL]. (2009-02-17) [2011-11-16]. http://yanzhao.yzdsb.com.cn/system/ 2009/02/17/000889383.shtml.
    2李彦宏.助学贷款财政贴息卡到了哪里?[EB/OL]. (2009-02-18) [2011-11-16]. http://yanzhao.yzdsb.com.cn/system/ 2009/02/18/000889600.shtml.
    1李月锋.怪事:邢台市内丘县竟让家长垫付助学贷款利息[EB/OL].(2011-11-06)[2011-11-16].http://www.nongmin. com.cn/cms/html/xwpd/yljd/1025.html.
    2胡雁冰.贫困生申请助学贷款频遭推诿[N].石家庄日报,2009-09-01(05).
    3雷和平.生源地助学贷款缘何遭遇冷落[N].金融时报,2007-10-9(09).
    4魏宁.国家助学贷款法律规制问题探析[J].重庆交通大学(社科版),2011,(1):26.
    1黄维,沈红.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绩效、缺陷与可持续发展[J].教育研究,2007,(4):14.
    2李尚群.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解读[J].教育评论,2005,(5):34.
    3李文长,刘亚荣.国家助学贷款的现状及政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5):41.
    4黄维,沈红.制度变迁与中国国家助学贷款的制度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2005,(2):17.
    5魏建国.我国助学贷款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中国高等教育,2011,(4):71.
    6孙涛.国家助学贷款的政府财政干预[J].江苏高教,2011,(3):48.
    7臧兴兵,沈红.生源地助学贷款现状调查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0,(9):4041.
    8孙涛.学生贷款的政府职能研究——多国比较的视角[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38.
    1[法]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M].漆竹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107.
    2孙笑侠.论新一代行政法治[J].外国法译评,1996,(2):65.
    3廖茂忠,沈红.国家助学贷款的政府责任[J].教育评论,2008,(2):13.
    4肖金明.香港行政法制的启示——香港法治行政的观察和联想[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7.
    5[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卷)[M].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导论2.
    1[美]斯蒂·M·格里芬.美国宪政:从理论到政治生活[J].刘慈忠,译.环球法律评论,1991,(2):10.
    2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EB/OL]. (2007-10-24) [2011-12-01].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 24/content 69385685.htm.
    3朱小玲.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66.
    4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当然,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它并没有穷尽社会主义认识的所有真理。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和社会主义实践的推进,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必将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 一根本问题的认识也将达到史深的层次和更高的程度,达到新的科学的水平。”(参见:翟鸿燊,邹德金.邓小平社会主义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6:150.)
    1段治文,帅瑞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238-239.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开创:邓小平决策改革开放史话[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161.
    3张秀英.当代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213.
    4王明峰.中国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积极贡献[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07-25(01).
    1王国良,李小云.参与式扶贫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73-74.
    1当然,这里主要指的是基础教育,“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基础教育为一个社会提供着国民经济体系得以形成和正常运转所必需的一般人力资本,因而基础教育水平的高低与整个国民素质、精神文明即人力资本的总体水平紧密相关。”(参见:工菲.教育人力资本投资意义[N].中国教育报,2004-07-27(3).)世界银行的研究也指出,实绩优良的亚洲经济实体(HPAEs)在20世纪60年代就“强调发展低年级教育,首先是普及初等教育,然后是普及中等教育。HPAEs的教育政策也有助于收入的公平分配。毫无疑问,初始条件有助于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最初在收入和教育方面不太严重的不平等有利于教育的普及,这进而又保证了不平等不至扩大。另外,由于政府集中投资于初等和中等教育,而把高等教育留给自负盈亏的私营部门去发展,因此,政府使大部分人都能有一定的受教育机会,否则,这些人则会被排斥在受教育之外。”(参见:世界银行.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M].财政部世界银行业务司,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10.)但对于已经完成基础教育并取得高校入学资格的贫困生来说,接受高等教育无疑更能提高个体的人力资本素质,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而只有每个个体生活的更加殷实幸福,国家的反贫困战略才是真正的落到实处。
    2刘修岩,章元,贺小海.教育与消除农村贫困:基于上海市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7,(10):67.
    3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EB/OL]. (2007-10-24) [2012-02-12].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 24/content 69385687.htm.
    4李锐.中国西部农村“教育反贫困”论[A].张大玲,张堡.2006中国教育年报[C].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457.
    1[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晚年文集[C].方在庆,韩文博,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133.
    1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N].人民日报,2008-01-06(02).
    2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学有所教就是要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不断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参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N].人民日报,2008-01-06(02).)所以,学有所教的重点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温家宝则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要以转变职能为核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参见:温家宝:建设服务型政府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EB/OL]. (2010-03-05) [2012-02-1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3/05/content_13102646.htm.)"关于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根据中央的有关精神,借鉴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可以对服务型政府的概念作出如下界定:服务型政府是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指导下,将公共服务上升为政府的主要职能,通过优化政府结构、创新政府机制、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政府效能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的政府。”(参见:薄贵利.服务型政府有哪些特征[N].人民日报,2011-10-19(07).)
    3何峥嵘.给付行政的发展与行政法理论、制度的回应[J].学术论坛,2007,(11):165-166.
    1 Ida Elisabeth Koch, The Justiciability of Indivisible Rights, Nordic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72, No.1,2003, p. 27.原文如下:"In a legal context civil rights typically have their centre of gravity at the first two levels of the human rights obligation-the obligation to respect and the obligation to protec-whereas social rights have their centre of gravity at the third level-the fulfilment level.'
    2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下册)[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702.
    3张翔.基本权利的受益权功能与国家的给付义务——从基本权利分析框架的革新开始[J].中国法学,2006,(1):34.“‘给付’本是一个大陆法系债法中的概念,指债之关系上特定人间请求的特定行为,不作为亦得为给付,且不以有财产价格者为限。根据《朗根萨特百科词典》(Langenscheidts Enzyklopaedisches Woerterbuch)对‘给付(Leistung)一词的解释,它既可以指履行行为(Leistungsverhalten)(Performance),又可以指‘完成、取得,即履行的结果’(Leistungserfolge) (Accomplishment, Achievement or Attainment)。 "(参见:刘艺.给付行政程序的立法模式[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872.)
    1陈新民.公法学札记[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47-48.
    2温家宝:建设服务型政府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EB/OL]. (2010-03-05) [2012-02-15]. http://news.xinhuanet. com/politics/2010-03/05/content_13102646.htm.
    3薄贵利.服务型政府有哪些特征[N].人民日报,2011-10-19(07).
    4柳砚涛.行政给付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82-83.
    5[日]成出赖明,荒秀,南博方,等.现代行政法[M].有斐阁双书,1982:251-252.转引自杨建顺.日本行政法通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329.
    6何峥嵘.给付行政的发展与行政法理论、制度的回应[J].学术论坛,2007,(11):161.
    7刘艺.给付行政程序立法模式评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07.
    8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2011年版)[EB/OL]. (2011-08-10) [2012-02-16]. http:// www.csa.cee.edu.cn/show_news.jsp?id=2038.
    1江必新,邵长茂.共享权、给付行政程序与行政法的变革[J].行政法学研究,2009,(4):6.
    2[日]南博方.日本行政法[M].杨建顺,周作彩,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29-30.
    1中心介绍[EB/OL]. (2011-08-09) [2012-02-18]. http://www.xszz.cee.edu.cn/aboutus.jsp.
    1中心介绍[EB/OL]. (2011-08-09) [2012-02-18]. http://www.xszz.cee.edu.cn/aboutus.jsp. 1国家开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助学贷款借款学生手册[EB/OL]. (2011-08-09)2012-02-18]. http://www.csls.cdb.com.cn/ page.do?targetPage=/portal/Index.jsp.
    2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76.
    3陈恺玲.行政法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242.
    4孙振雷.行政法原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182-183.“一般而言,具备下列情形之一的是行政合同:(1)合同的目的是执行行政法律规范:(2)合同包含有作出行政行为或者其他职务行为的义务;(3)合同针对组织和个人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参见:李小卓.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142.另外,“按照大陆法系和我国行政法学界的通说,行政合同是与民事合同并列的一种法律制度。两者的区别在于:(1)行政合同以公法行政法上的法律关系为内容而民事合同以私法(民法)上的法律关系为内容;(2)行政主体订立行政合同的目的是为了履行公共管理职能,而民事主体订立民事合同的目的是出于自身经济利益:(3)行政合同适用行政法规范,民事合同适用民事法律规范等。”(参见:江正平.行政法学[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253.)
    1马国川.做一个真正的银行家[N].经济观察报,2009-11-02(4142).
    1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宣传手册[EB/OL]. (2011-06-07) [2012-02-17]. http://www.whinfo.cn/E_ReadNews.asp?NewsID =2985.
    2广东省学生助学工作管理中心.高校助学贷款F&Q[EB/OL]. (2011-08-10)[2012-02-18]. http://www.csls.cdb.com.cn/ page.do?targetPage=/portal/Index.jsp#.
    1刘志坚.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245.
    2胡建淼.行政法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82.
    3徐海瑞.国家开发银行与教育厅签订国家助学贷款协议[EB/OL]. (2007-09-26) [2012-02-20]. http://www.hn. chinanews.com/news/kjww/20070926/21052.shtml.
    1许昌市民政局.关于三级贫困证明[EB/OL]. (2010-10-11) [2012-02-17]. http://www.xuchangmz.gov.cn/news/news_view. asp?newsid=1294.
    2华东师大勤工助学管理中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EB/OL]. [2012-02-17]. http://qinzhu.ecnu.edu.cn/zzzq/ zzzq.asp?url=knxsrd.html.
    1杨解君.行政法学[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253-254.
    2马怀德.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81.
    3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39-140.
    4董祝,许乐贝.五花八门的证明难住社区人员民政局授权社区出具的证明只有居住证明和贫困证明[EB/OL]. (2011-08-31) [2012-02-17]. http://www.xjbz.gov.cn/html/shxw2011/2011-8/31/10_18_22_34.html.
    1马怀德.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193.
    1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58-260.
    2马怀德.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169.
    3孙笑侠.法的现象与观念[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67.
    4孙丽岩.受益行政行为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05.
    1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62.
    2李小卓.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67.
    1王克稳.我国行政审批与行政许可关系的重新梳理与规范[J].中国法学,2007,(4):65-66.
    2冯莉,孟翠莲,傅志华.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调研报告[J].经济研究参考,2008,(67):4.
    3具体参见:史尚宽.债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768.
    4管守安,张宇润.政策性贷款法律制度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43.
    5解读助学贷款“河南模式[EB/OL]. (2005-09-13)[2011-10-20]. http://www.dahe.cn/xwzx/rdtj/t20050913_253875.htm.
    [1]赵中健.高等学校的学生贷款——国际比较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2]郑成良.现代法理学[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
    [3]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4]李龙.法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5]孙国华,朱景文.法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章戎.法理学原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7]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8]龚向和.受教育权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9]中素平.教育法学:原理、规范与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10]陈瑞华.论法学研究方法—法学研究的第三条道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1]孙国华,朱景文.法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2]熊伟.宪政与中国财政转型[R].厦门:厦门大学,2005.
    [13]公不祥.法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4]陈俊.宪政的价值之维[M].南吕: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15]周叶中.宪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6]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7]王怡.宪政主义:观念与制度的转捩[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18]张千帆.宪政、法治与经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9]莫纪宏.现代宪法的逻辑基础[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0]李林.法治与宪政的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1]秦前红,叶海波.社会主义宪政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22]陈永鸿.论宪政与政治文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3]夏勇.宪政建设——政权与人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4]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25]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6]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27]胡玉鸿.法学方法论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28]赵汀阳.论可能的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止的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9]陆有铨.走向研究型教师之路:教育研究方法与应用[M].杭州:浙江电子音像出版社,2002.
    [3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1]周佑勇.行政法原论(修订版)[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
    [32]傅红伟.行政奖励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3]李方.现代教育研究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4]刘云龙.民主机制与民主财政[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35]王名扬.法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
    [36]马生安.行政行为研究——宪政下的行政行为基本理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37]邓子基.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8]胡盛仪,苏祖勤,李广平,等.地方政府原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39]储敏伟,杨君昌.财政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0]乔宝云.增长与均等的取舍:中国财政分权政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1]许正中,孙国英,苑广睿,等.财政分权:理论基础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2]李婉.中国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财政行为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
    [43]魏红英.宪政框架下的地方政府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4]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45]吕炜,等.高等教育财政:国际经验与中国道路选择[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46]乔春华.高等教育投入体制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7]雎国余,麻勇爱.中国教育经费合理配置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8]孙霄兵,孟庆瑜.教育的公正与效益——中外教育经济政策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9]江世银.中国金融体制改革30年的理性思考[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9.
    [50]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金融体制改革[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51]朱纯福.当代中国银行体制改革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2]王健,曹新,焦建国.金融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
    [53]刘鸿儒.刘鸿儒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下卷)[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54]迟为国.中国商业银行体制构造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55]葛兆强.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导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56]吴炳康.现代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探索[M].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7.
    [57]毕宪顺.权力整合与体制创新:中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58]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八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59]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0]周强,汪滨琳.教育管理学教科[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3.
    [61]王英杰,刘宝存.中国教育改革30年:高等教育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2]石旭斋,李胜利.高等教育法律关系透析[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63]劳凯声.中国教育改革30年:政策与法律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4]马怀德.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65]帅相志.市场经济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66]劳凯声.教育法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67]徐金燕.高等教育管理研究[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68]吕艳辉,康琳娜.行政法视野下的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权[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69]汤黎虹.社会法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
    [7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1]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72]吴宁.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法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73]罗豪才.现代行政法制的发展趋势[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7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5]常健著.人权的理想·悖论·现实[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76]孙国华.人权:走向自由的标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77]李龙.法理学[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
    [79]张楚廷.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80]林来梵.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法学的一种前言[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81]杨成铭.受教育权的促进和保护[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82]秦恩才,孔祥瑞.社会法论综[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
    [83]漆多俊.经济法学(修订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84]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5]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6]汤黎虹.社会法通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87]张千帆.自由的魂魄所在——美国宪法与政府体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88]滕大春.美国教育史(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9]赵祥麟.外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90]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91]梅孜.美国总统国情咨文选编[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4.
    [92]张维平,马立武.美国教育法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93]沈红.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形成与发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94]张兹暑.美国两党制发展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95]杨克瑞.战后美国联邦政府大学生资助政策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6]王伟.美国营利性教育机构制度环境分析[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2005.
    [97]吴振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98]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杜,2002.
    [99]任东来.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100]赵心树.选举的困境——民主制度及宪政改革批判[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101]陈其人,王邦佐,谭君久.美国两党制剖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02]许崇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下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103]强世功.立法者的法理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104]胡建华,陈列,周川,等.高等教育学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10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06]孔安国,孔颖达.尚书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07]王国轩.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08]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国语(下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09]赵守正.管子注译(上册)[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
    [110]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上册·美国宪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111]萧公权.宪政与民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12]王人博.宪政的中国之道[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113]谢维雁.从宪法到宪政[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114]邹韬奋.抗战以来[M].上海:韬奋出版社,1946.
    [115]文正邦,等.共和国宪政历程[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116]白钢,林广华.宪政通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17]钱福臣.宪政哲学问题要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118]李龙.宪法基础理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119]肖北庚.宪政法律秩序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120]朱小玲.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12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2]翟鸿燊,邹德金.邓小平社会主义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6.
    [123]段治文,帅瑞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1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开创:邓小平决策改革开放史话[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125]张秀英.当代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126]王国良,李小云.参与式扶贫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127]世界银行.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M].财政部世界银行业务司,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
    [128]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下册)[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129]杨建顺.日本行政法通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
    [130]杨解君.行政法学[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
    [131]孙笑侠.法的现象与观念[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132]孙丽岩.受益行政行为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133]段京东.中国政策性银行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34]陈新民.公法学札记[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135]李小卓.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136]陈恺玲.行政法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137]孙振雷.行政法原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138]江正平.行政法学[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
    [139]刘志坚.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
    [140]胡建淼.行政法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41]史尚宽.债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142]柳砚涛.行政给付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143]程燎原,王人博.权利及其救济[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144]龚向和.作为人权的社会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45]夏正林.社会权规范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1][美]华勒斯坦.开放社会科学[M].刘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2][美]波斯纳.法理学问题[M].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3][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4][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美]托马斯·潘恩.潘恩选集[C].马清槐,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6][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C].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7][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卷)[M].邓正来,等泽.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8][美]斯蒂芬·L·埃尔金,卡罗尔·爱德华·索鸟坦.新宪政论——为美好的社会设计政治制度[M].周叶谦,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9][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10][美]乔治·霍兰·萨拜因,托马斯·兰敦·索尔森.政治学说史[M].盛葵阳,崔妙因,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1][美]斯科特·戈登.控制国家:从古代雅典到今天的宪政史[M].应奇,陈丽微,孟军,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2][美]梅雷迪斯·D.高尔,沃尔特·R.博格,乔伊斯·P.高尔.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第六版)[M].许 庆豫,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13][美]萨尔瓦托雷·斯基亚沃,丹尼尔·托马西.公共支出管理[M].张通,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14][美]杰克·卡彭.美联社新闻写作指南[M].刘其中,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
    [15][印度]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M].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6][美]迪帕·纳拉扬,拉伊·帕特尔,凯·沙夫特,等.谁倾听我们的声音[M].付岩梅,姚莉,崔惠玲,等泽.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7][美]庞德.法理学(第3卷)[M].美国西方出版公司,1959.
    [18][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王晓环,刘北城,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19][美]多纳德·E·海伦.大学的门槛——美国低收入家庭子女的高等教育机会问题研究[C].安雪慧,周玲,泽.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0][美]阿尔巴赫,伯巴尔,冈普奥特.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社会、政治、经济的挑战[C].杨耕,周作宇,主审.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1][美]托马斯·帕特森.美国政治文化[M].顾肃,吕建高,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22][美]哈罗德·F·戈斯内尔,理查德·G·斯莫尔卡.美国政党和选举[M].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23][美]理查德·鲁克.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高校的崛起[M].于培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4][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5][加]约翰·范德格拉夫,等.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第2版)[M].王承绪,张维平,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6][美]托马斯·帕特森.美国政治文化[M].顾肃,吕建高,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27][法]莱昂·狄骥.公法的变迁·法律与国家[M].郑戈,冷静,译.沈阳:辽海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28][英]洛克.政府论(下篇)[M].瞿菊农,叶启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9][美]诺内特,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M].张志铭,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30][法]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M].漆竹生,译.上海:上海泽文出版社,1984.
    [31][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卷)[M].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32][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晚年文集[C].方在庆,韩文博,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33][日]南博方.日本行政法[M].杨建顺,周作彩,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1]朱鸿飞.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的新思考[J].中国财政,2007,(9).
    [2]赵建军.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1).
    [3]魏宁.国家助学贷款相关规章应上升为法律[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5).
    [4]苏力.经济学帝国主义?[J].读书,1999,(6).
    [5]黄文艺.对中国法学的反思的再反思[J].现代法学,2007,(3).
    [6]成凡.是不是正在发生?外部学科知识对当代中国法学的影响,一个经验调查[J].中外法学,2004,(5).
    [7]秦国荣.维权与控权:经济法的本质及功能定位——对“需要干预说”的理论评析[J].中国法 学,2006,(2).
    [8]蒋悟真.中国经济法研究范式[J].法学家,2007,(5).
    [9]李文长,刘亚荣.国家助学贷款的现状及政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5).
    [10]程信和.经济法视野下的企业社会责任[J].甘肃社会科学,2011,(2).
    [11]许若群.学生助学贷款的法律分析[J].江苏高教,2004,(4).
    [12]许若群.学生助学贷款的行政给付性质探讨[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5).
    [13]方舒峰.高校资助体系中的法律问题研究[J].海峡科学,2007,(7).
    [14]卢劲松.国家助学贷款的若干法律问题探讨[J].经济师,2007,(12).
    [15]程荃.国家助学贷款的证券化模式及其法律分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16]王敏.国家助学贷款中学校的法律地位问题研究[J].理论界,2008,(2).
    [17]薛飞.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的法律保障[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1).
    [18]刘新林.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法律义务之重构[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5).
    [19]卢以品.借款学生家庭防范国家助学贷款信用风险的义务[J].法学杂志,2006,(3).
    [20]陈锦红,郭景见.国家助学贷款中政府调控权的合法行使[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1]丁玉娟,张雅光.国家助学贷款征信体系的建立与隐私权保护——兼评《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J].行政与法,2009,(1).
    [22]王炳军.高校贫困生隐私权与相关权利的冲突与协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0,(1).
    [23]张利国,袁传军.贫困生资助权及其权利冲突解决的法律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0,(7).
    [24]沈华,沈红,黄维.学生贷款偿还负担的国际比较及我国的实证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4,(?)(10).
    [25]陈金钊,吴丙新,焦宝乾,等.关于“法理分析”和“法律分析”的断思[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26]孙国华,许旭.法是“理”与“力”的结合[J].法学家,2001,(3).
    [27]沈红.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学生贷款研究十年述评[J].高等教育研究,2010,(9).
    [28]龚向和.社会权的历史演变[J].时代法学,2005,(3).
    [29]潘荣伟.论公L心社会权[J].法学,2003,(4).
    [30]李文利.高校学生贷款运行模式的中外比较和政策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4,(4).[31][美]D.布鲁斯·约翰斯通.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中的财政与政治[J].李红桃,沈红,泽.比较教育研究,2002,(1).
    [32][美]斯蒂芬·M·格里芬.美国的宪政:从理论到政治生活[J].刘慈忠,译.环球法律评论,1991,(2).
    [33]上官丕亮.论宪政及我国通向宪政之路[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3,(2).
    [34]李煜兴.宪政理论的代际演进与均衡的行政权[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6,(1).
    [35]周永坤.法学的学科定位与法学方法[J].法学论坛,2003,(1).
    [36]刘溜.国家助学贷款为何大面积停贷[J].新闻周刊,2004,(17).
    [37]黄维,沈红.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绩效、缺陷与可持续发展[J].教育研究,2007,(4).
    [38]濮岚澜,陈学飞.话语运动与议题建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议程设置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2).
    [39]濮岚澜.我国学生贷款政策变迁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9).
    [40]余秀兰.60年的探索:建国以来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探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1).
    [41]黄维,沈红.我国学生贷款补贴政策的演变与改革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
    [42]穆伟山.我国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
    [43]谢庆奎.中国政府的府际关系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44]臧兴兵,沈红.生源地助学贷款现状调查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0,(9).
    [45]沈红.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与实践中的既成矛盾[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1).
    [46]陈国权.政府自利性:问题与对策[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
    [47]李国柱.助学贷款政策中政府职能缺位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19).
    [48]王新国,姜旭萍.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现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6).
    [49]钟卫东.国家助学贷款中的政府职能缺失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0,(4).
    [50]肖金明.中国立法检视与反省——侧重于行政领域的立法检讨[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3).
    [51]胡钰.新闻报道:“客观性”不等于“真实性”[J].新闻界,1999,(3).
    [52]尹韵公.试论新闻的真实性原则[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5).
    [53]赵国楗,乔锦忠.高校贫困生及受资助情况调查分析与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0,(11).
    [54]刘克珍.赣、鄂、湘三省助学贷款业务开展情况的调查报告[J].武汉金融,2000,(8).
    [55]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课题组.助学贷款:现存问题及政策取向[J].金融与经济,2002,(3).
    [56]中国人民银行河池地区中心支行课题组.边远山区开展助学贷款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对策——对河池地区开展助学贷款情况的调查[J].南方金融,2002,(11).
    [57]李文利.国家助学贷款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4,(2).
    [58]王峰虎,张宏才,西部地区地方高校贫困生资助的问题与对策——对陕西省属高校贫困生资助的调查报告[J].软科学,2005,(3).
    [59]李庆豪,沈红.生源地助学贷款:现状、问题与前景[J].教育与经济,2005,(3).
    [60]李祥云.高校学生贷款中的政府干预:一个分析框架[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
    [61]中国人民银行河池市中心支行货币信贷管理科课题组.农村信用社开办生源地助学贷款可行性分析——以广西河池市为例[J].南方金融,2006,(11).
    [62]屈智勇,张秀兰,王东明.中西部十省高校贫困生生活与受资助现状调查[J].高等教育研究,2007,(10).
    [63]刘敏,夏晨钟.我国助学贷款现状调查与对策建议[J].中国金融,2007,(19).
    [64]刘先辉,梁新潮.国家助学贷款区域性绩效分析与评价[J].东南学术,2007,(4).
    [65]李庆豪,沈红.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发展困境与前景——以湖北省A市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
    究,2007,(5).[66]郑萍.贫困生资助体系视角下的大学生欠费问题研究——基于广东某学院的个案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9,(4).
    [67]李芬.高校福利资源分配的过程性研究——大学生策略性行动的视角[J].高教探索,2009,(4).
    [68]沈华.国家助学贷款合同文本中的还款因素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69]王淑芹,张起.大学生诚信道德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
    [70]刘妍.大学生信用素养现状调查——基于上海某高校的实证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0).
    [71]潘顺照.当代青年学生经济失信原因的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1).
    [72]原献学,李建升,庞捷敏.大学生债务容忍度的结构特征及其测量[J].心理科学,2009,(4).
    [73]崔永华.贫困家庭学生双线资助及其保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8).
    [74]吴开俊,陈宇红.普通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成因与控制探讨——基于广东省4所高校的实证调查[J].教育与经济,2010,(1).
    [75]庞艳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满意度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0,(22).
    [76]陈发祥,殷俊明.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问题调查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0,(6).
    [77]薛浩.高校助学贷款机制面临的困境与对策——以江苏部分高校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1,(2).
    [78]罗艳洪.国家助学贷款:高校风险解构及其后果阐释[J].财务与金融,2011,(4).
    [79]沈梅.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的制度分析[J].武汉金融,2002,(10).
    [80]孟鸿志.行政摊派之违法性研究——以社会管理创新为视角[J].法学论坛,2010,(6).
    [81]杨万铭.地方政府摊派行为分析[J].天府新论,1999,(6).
    [82]刘晓萍.目前我国财税体制改革进展及主要问题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0(4).
    [83]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公共服务供给中各级政府事权财权划分问题研究(下)[J].经济研究参考,2005,(26).
    [84]周向兵.国家助学贷款贴息方法的探讨[J].南方金融,2002,(8).
    [85]吕士伟.供给约束与制度重构:国家助学贷款案例分析[J].金融研究,2004,(3).
    [86]赵立卫.国家助学贷款的受益群体及信贷政策选择[J].江苏高教,2005,(3).
    [87]陈志杰.助学贷款困境的经济分析及进一步思考——基于委托代理模型的研究[J].经济师,2005,(1).
    [88]文亚青,刘金锋.构建大学生助学贷款诚信机制的经济学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
    [89]肖华茵,季俊杰,沈红.国家助学贷款利率政策的实施效应[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3).
    [90]田发,文晓巍,李蕾.教育资助信用的博弈行为与机制: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例[J].财政研究,2007,(9).
    [91]刘建民,江子福.国家助学贷款偿还期限设计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浙江金融,2007,(11).
    [92]魏新,韩存,刘文娟.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组建教育担保的博弈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08,(4).
    [93]杨德岭.高校国家助学贷款中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分析[J].开发研究,2009,(4).
    [94]袁诚,张磊.对低收入家庭子女大学收益的观察[J].经济研究,2009,(5).
    [95]黄亚雄.助学贷款中的团体贷款与信贷合约[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4).
    [96]王园园,周亚,李克强.生源地助学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
    [97]耿新,陈莉.信息不对称下国家助学贷款偿还的博弈分析[J].财政监督,2010,(12).
    [98]熊卫平.助学贷款逾期还贷的银行对策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3).
    [99]季俊杰.中国学生贷款补贴的资助功能与绩效评价[J].复口.教育论坛,2010,(1).
    [100]季俊杰.中国学生贷款利率管制政策的实施效应与对策[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5).
    [101]财政部部长助理张少春在全国财政科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财政研究,2005,(2).
    [102]黄维,沈红.国家助学贷款中财政杠杆与金融杠杆功能耦合分析[J].求索,2006,(11).
    [103]严冀,陆铭.分权与区域经济发展:面向一个最优分权程度的理论[J].世界经济文汇,2003,(3).
    [104]张军,高远,傅勇,等.中国为什么拥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J].经济研究,2007,(3).
    [105]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J].经济研究,2004,(6).
    [106]温娇秀.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J].当代经济科学,2006,(5).
    [107]傅勇,张晏.中国式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为增长而竞争的代价[J].管理世界,2007,(3).
    [108]赵义.政府转型,迫在眉睫[J].南风窗,2010,(10).
    [109]张璐晶.教育经费10年“欠账”超1.6万亿[J].中国经济周刊,2011,(09).
    [110]徐警武.美国高校办学成本递增的特点、原因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7,(5).
    [111]穆争社.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成效、问题及方向[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4).
    [112]郑树山.总结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促进新时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
    [113]陈学飞.高校去行政化:关键在政府[J].探索与争鸣,2010,(9).
    [114]周远清.高等教育体制的重大改革与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1,(1).
    [115]周川.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9,(8).
    [116]劳凯声.重构公共教育体制:别国的经验和我国的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117]张斌贤.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变迁[J].教育学报,2005,(1).
    [118]张应强,程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30年的回顾与展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
    [119]张守文.社会法论略[J].中外法学,1996,(6).
    [120]何平.完善社会立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必由之路[J].江淮论坛,2009,(6).
    [121]林嘉.社会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使命[J].法学家,2007,(2).
    [122]胡盛仪.关于加强社会立法的思考[J].社会主义研究,2006,(2).
    [123]阿计.《社会法崛起》专题报道之一社会立法扬帆启航[J].民主与法制,2007,(15).
    [124]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课题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理论思考和对策建议[J].法学研究,1993,(6).
    [125][美]洪朝辉.论中国城市社会权利的贫困[J].江苏社会科学,2003,(2).
    [126]负丽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干预模式研究——以长安大学为例[J].2011,(2).
    [127]丁凤琴,王勇慧.“经济贫困”还是“心理贫困”:幸福感悖论新解[J].青年研究,2011,(2).
    [128]贾克水,安建平,杜秀勤,等.对大学生贫困问题的再研究——山西财经大学贫困生及助贫工作调查[J].青年研究,2001,(6).
    [129]刘国.论消除权利贫困与构建和谐社会[J].河北法学,2007,(9).
    [130]王仁贵,尚前名.弱势群体“社会多数”现象警示[J].瞭望,2010,(20).
    [131]李龙,刘连泰.法学的品格[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3,(1).
    [132]汪太贤.法学视野中的权利问题[J].理论与现代化,2001,(2).
    [133]程立显.论社会公正、平等与效率[J].北京大学学报,1999,(3).
    [134]王思斌.社会转型中的弱势群体[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3).
    [135]沈宗灵.人权是什么意义上的权利[J].中国法学,1991,(5).
    [136]沈宗灵.二战后西方人权学说的演变[J].中国社会科学,1992,(5).
    [137]孙国华,龚刚强.“科学、民主、人权、法治”的中国之路探索与理论精髓——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中国化六十年[J].法学杂志,2009,(10).
    [138]徐显明.生存权论[J].中国社会科学,1992,(5).
    [139]李龙.论生存权[J].法学评论,1992,(2).
    [140]曲相霏.受教育权初探[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2,(3).
    [141]上官丕亮.论宪法上的社会权[J].江苏社会科学,2010,(2).
    [142]罗和安.切实减轻毕业生助学贷款负担[J].教育与职业,2011,(1).
    [143]郭德侠.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机制的问题及其完善[J].教育发展研究,2010,(3).
    [144]郑尚元.社会法的定位和未来[J].中国法学,2003(5).
    [145]赵社民.国家助学贷款中的“河南模式”解读[J].中国高等教育,2009,(22).
    [146]刘筠.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J].财政研究,2010,(3).
    [147]冯莉,孟翠莲,傅志华.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调研报告[J].经济研究参考,2008,(67).
    [148]冯彦君.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法学的理论贡献[J].当代法学,2009,(1).
    [149]钱继磊,赵晔.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法研究的实证研究——以中国全文数据库为样本
    [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150]竺效.法学体系中存在中义的“社会法”吗?——“社会法”语词使用之确定化设想[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2).
    [151]张民选.对大学生直接资助政策的国际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1992,(3).
    [152]张民选,李荣安.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与大学生资助政策变迁及新的挑战[J].教育发展研究,1997,(12).
    [153]徐东华,沈红.学生贷款偿还制度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0,(2).
    [154]吴金昌,周保利.中美国家助学贷款的比较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1,(8).
    [155]李红桃,朱俊文.美国联邦担保学生贷款的经验及其启示[J].教育与经济,2002,(4).
    [156]李红桃,沈红.美国降低国家担保学生贷款拖欠率的经验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2003,(1).
    [157][美]安·玛莉.美国助学贷款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1).
    [158]李文利.美国、加拿大高校学生贷款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4,(10).
    [159]范元伟,万敏.转型中的美国助学贷款制度——联邦直接学生贷款计划透视[J].教育发展研究,2005,(11).
    [160]陈浩,沈红.论国家助学贷款银行利益的保障方式[J].江苏高教,2005,(1).
    [161]梁爱华.我国商业银行学生贷款中的“惜贷”问题探讨——以美国联邦家庭教育贷款为参照
    [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
    [162]陈浩,沈红.美国联邦家庭教育贷款中担保机构的运作及其对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意义[J].比较教育研究,2006,(10).
    [163]高嵩.当代美国联邦政府大学生资助政策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164]张民选.英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演进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7,(5).
    [165]杨克瑞,曲绍卫.何为公正?美国大学生资助的路线评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7,(6).
    [166]黄维,沈红.国家助学贷款二级市场开发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3).
    [167]刘丽芳,沈红.美国学生贷款偿还的新机制——“人力资本合同”[J].教育与经济,2007,(1).
    [168]刘丽芳,沈红.“按收入比例还款”型学生贷款:政策取向与还款测算[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
    [169]梁爱华,沈红.美国“特别津贴”及其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
    [170]宋飞琼.助学贷款担保机制的国际比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
    [171]吴慧平.加拿大助学贷款体制的演变及特点[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2).
    [172]孙涛,沈红.印度高等教育助学贷款的改革与启示[J].教育研究,2009,(7).
    [173]减兴兵.高等教育财政新思维:学生贷款证券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0).
    [174]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课题组,朱昌发.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的国际比较
    [J].经济研究参,2004,(60).
    [175]刘秀红.冷战时期美国教育的改革[J].教育评论,2011,(2).
    [176]曹雁.美国教育:自由主义体制下的国家主义倾向[J].比较教育研究,2007,(6).
    [177]湛栋.美国高校学生群体结构及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12A).
    [178]李红桃,沈红.美国降低国家担保学生货款拖欠率的经验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1).
    [179]廖茂忠,沈红.学生贷款违约的七大影响因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5).
    [180][日]小林雅之.学生资助和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续)——对中日美3国的比较分析[J].王杰,译.教育与经济,2005,(4).
    [181][美]罗杰·L·盖格,唐纳德·E·海勒.私有化与美国高等教育财政的新趋势[J].杨素红,译.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1).
    [182]李丽洁.美国营利性高校组织特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9,(4).
    [183]孙龙存.美国凤凰城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创新的典范[J].外国教育研究,2009,(7).
    [184]杨小成.美国营利性院校办学策略探析[J].教育评论,2010,(3).
    [185]李丽洁.在组织的视域中看美国营利性高校与非营利性高校的分野[J].全球教育展望,2009(12).
    [186]杨红霞.美国营利性高校——凤凰城大学的办学模式与启示[J].教育科学,2006,(3).
    [187]袁征.美国营利和非营利学校的分界[J].教育发展研究,2010,(10).
    [188]周谊,陈利.美国营利性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J].统计研究,2005,(6).
    [189]徐战平.美国营利性高校运营特征探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0,(3).
    [190]李明华.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的兴起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高等教育研究,2004,(5).
    [191]武学超.布什政府的教育财政与教育政策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11).
    [192]刘斐.美国大量联邦资助“落户”营利性院校[J].比较教育研究2010,(2).
    [193]袁连生.美国高等教育成本、价格和学生资助——基于国会指令下的调研[J].比较教育研究,2006,(8).
    [194]美国权威机构报告:多数美国人交不起大学学费[J].世界教育信息,2009,(1).
    [195]周琴.美国学生贷款机构“慕利”引争议[J].比较教育研究,2004,(11).
    [196]曾晓洁.美国的学生贷款丑闻与贷款监管和资助制度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9,(11).
    [197]康康.美国学生贷款丑闻[J].竞争力,2007,(5).
    [198]孙章伟.美国高等教育资助制度改革及启示[J].高教探索,2011,(1).
    [199]秦前红,叶海波.论社会主义宪政[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2).
    [200]王人博.在宪政体制下思考劳动教养问题[J].法学,2001,(5).
    [201]曹慕尧.毛主席痛斥“中公豹”——忆延安宪政促进会成立大会[J].党史纵横,1992,(4).
    [202]范进学.宪政修养与宪政制度——中国共产党宪政修养与中国宪政制度发展探讨[J].学习与探索,2009,(4).
    [203]蒋德海.基本权利与法律权利关系之探讨——以基本权利的性质为切入点[J].政法论坛,2009,(2).
    [204]龚向和.国家义务是公民权利的根本保障——国家与公民关系新视角[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0,(4).
    [205]李步云.法治国家的十条标准[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1).
    [206]李步云.什么是宪政[J].法学,2008,(3).
    [207]郭道晖.宪政简论[J].法学杂志,1993,(5).
    [208]魏宁.国家助学贷款法律规制问题探析[J].重庆交通大学(社科版),2011,(1).
    [209]李尚群.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解读[J].教育评论,2005,(5).
    [210]黄维,沈红.制度变迁与中国国家助学贷款的制度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2005,(2).
    [211]魏建国.我国助学贷款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中国高等教育,2011,(4).
    [212]孙涛.国家助学贷款的政府财政干预[J].江苏高教,2011,(3).
    [213]孙笑侠.论新一代行政法治[J].外国法译评,1996,(2).
    [214]廖茂忠,沈红.国家助学贷款的政府责任[J].教育评论,2008,(2).
    [215]肖金明.香港行政法制的启示——香港法治行政的观察和联想[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216][美]斯蒂·M·格里芬.美国宪政:从理论到政治生活[J].刘慈忠,译.环球法律评论,1991,(2).
    [217]刘修岩,章元,贺小海.教育与消除农村贫困:基于上海市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7,(10).
    [218]何峥嵘.给付行政的发展与行政法理论、制度的回应[J].学术论坛,2007,(11).
    [219]张翔.基本权利的受益权功能与国家的给付义务——从基本权利分析框架的革新开始[J].中国法学,2006,(1).
    [220]刘艺.给付行政程序立法模式评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
    [221]江必新,邵长茂.共享权、给付行政程序与行政法的变革[J].行政法学研究,2009,(4).
    [222]王克稳.我国行政审批与行政许可关系的重新梳理与规范[J].中国法学,2007,(4).
    [223]管守安,张宇润.政策性贷款法律制度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
    [224]罗文燕.服务型政府与行政法转型——基于“善治”理念的行政法[J].法商研究,2009,(2).
    [225]胡华秀.普通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透视——兼论学生权利救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 (4).
    [226]刘耀辉.国家义务的可诉性[J].法学论坛,2010,(5).
    [1]劳凯声.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宏观改革背景[A].劳凯声.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1辑)[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7-28.
    [2]胡锦光,任端平.受教育权的宪法学思考[A].劳凯声.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1辑)[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55-56.
    [3]郭道晖.现代法治与人权保护[A].蔡定剑.法制现代化与宪政[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190-191.
    [4]魏建新.宪政下的法治[A].蔡定剑.法制现代化与宪政[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142.
    [5]石正义.高等学校法律地位研究述评[A].劳凯声.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4辑)[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37.
    [6]湛中乐.再论我国公立高等学校之法律地位[A].劳凯声.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7辑)[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33-34.
    [7]曲相霏.人权主体论[A].徐显明.人权研究(第1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50.
    [8]郑贤君.论公民受教育权的宪法属性——兼议社会权利的宪法地位[A].劳凯声.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2辑)[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38.
    [9]各人权条约机构通过的一般性意见和一般性建议汇编[A].联合国秘书处.国际人权文书(第一卷)[C].HRI.GEN.1.Rev9,2008:63-64.
    [10]张千帆.宪政、法治与经济发展——一个初步的理论框架[A].莫于川.宪政与行政法治评论(第二卷)[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34.
    [11]蔡定剑,黄建军.从法制到宪政[A].蔡定剑.法制现代化与宪政[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57.
    [12]卓泽渊.公民权利的法律保障方式[A].刘海年,李林,托马斯·弗莱纳.人权与宪政——中国—瑞士宪法国家研讨会文集[C].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162.
    [13]李锐.中国西部农村“教育反贫困”论[A].张大玲,张堡.2006中国教育年报[C].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457.
    [14]刘艺.给付行政程序的立法模式[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872.
    [1]庞东梅.助学贷款:仅仅指责是不够的[N].金融时报,2005-09-17(B05).
    [2]原春琳.助学贷款去年惠及两百万贫困大学生[N].中国青年报,2011-08-09(01).
    [3]陈丽平.姜健代表建议制定助学贷款条例[N].法制日报,2007-03-10(6).
    [4]孙国华.法的本体是法律关系[N].检察日报,2005-02-08(03).
    [5]张天蔚.助学贷款:贷出去比收回来更重要[N].北京青年报,2005-08-31(A2).
    [6]罗源源,左军,崔亚楠.贫困生望“贷”兴叹助贷“高门槛”阻挡求学路[N].昆明日报,2010-06-23(05).
    [7]徐启生.美国改革大学生贷款方式[N].光明日报,2010-03-30(08).
    [8]奥巴马签署医保与教育协调法[N].侨报,2010-03-31(A02).
    [9]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迟福林.我国社会矛盾的变化与再分配[N].经济参考报,2005-12-17(07).
    [10]罗凌,等.生源地助学贷款为何“雷声大,雨点小”?[N].金融时报,2008-09-25(12).
    [11]姚遥.行政立法从监督到规范[N].江南时报,2006-02-15(17).
    [12]吴丹红.面对司法的媒体监督[N].人民法院报,2003-01-27(B2).
    [13]许健楠.专科生办助学贷款怎么这么难?[N].金华日报,2008-09-05(8).
    [14]庞慧敏,徐晓颖.广西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追债忙”[N].工人日报,2008-7-12(01).
    [15]薛冰,白江海.假贫困生蒙混领取助学金[N].信息时报,2007-11-02(A08).
    [16]肖新生.谈谈国家助学贷款的“河南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7-01-12(03).
    [17]杨婷,杨倩.助学贷款体制出了啥问题[N].中国经济时报,2007-08-01(A05).
    [18]助学贷款新办法要看银行脸色?[N].北京青年报,2004-07-23(A25).
    [19]杨荣,谢文,吴春燕,等.国家助学贷款:机制保障是关键[N].光明日报,2007-05-15(05).
    [20]胡雁冰.贫困生中请助学贷款频遭推诿[N].石家庄日报,2009-9-1(05).
    [21]刘黎霞.全国高校负债近6000亿[N].南方都市报,2010-05-20(A11).
    [22]徐洁.“没有图书馆办什么大学”——山东高校负债情况调查[N].齐鲁晚报,2011-04-04(B02).
    [23]徐洁.大学化债路还要走多远——山东高校化债路径解析[N].齐鲁晚报,2011-04-04(B03).
    [24]胡宏屹.银行摁着八千万助学贷款不发[N].中国青年报,2006-08-27(1).
    [25]徐亢美.大学生拖欠助学贷款案大幅上升[N].文汇报,2010-12-09(10).
    [26]胡雁冰.3000多贫困生仅10人得到助学贷款[N].石家庄日报,2009-09-02(05).
    [27]张晶晶.国家助学贷款不能一贷了之[N].市场报,2005-03-15(07).
    [28]胡艳芬.贫困大学生遭遇助学贷款困境[N].台州日报,2011-08-25(04).
    [29]王冠兴,薛皓中.同学,你别“坑”了助学贷款[N].山西晚报,2007-08-08(06).
    [30]薛冰,梁健敏.大学生为何频频成“小赖”[N].信息时报,2007-12-11(A06-A09).
    [31]张哲.责任追究缺位助学贷款义遇困局[N].法制日报,2006-01-04(08).
    [32]吴晶,朱小燕.学生拖欠助学贷款高校无权扣毕业证[N].北京青年报,2007-07-13(A2).
    [33]郭媛.难拿的毕业证[N].南方都市报,2010-08-02(GA12).
    [34]康劲.银行与高校擅立“霸王条款”贷款学子“无证毕业”就业愁[N].工人日报,2008-07-17(05).
    [35]樊纲.稳定的地方财源与有效的中央转移支付[N].经济观察报,2006-11-27(42).
    [36]李媛.政策性银行改革:向何处去?[N].国际金融报,2009-02-17(08).
    [37]董云峰.政策性金融机构“内功”渐成期待改革再起航[N].第一财经日报,2012-01-05(A09).
    [38]李利明,马宜.政策性银行改革开启国开行率先出发[N].经济观察报,2007-01-15(A17).
    [39]霍侃.国开行改革方案获批业务别于一般商业银行[N].第一财经日报,2008-03-03(A03).
    [40]丁玉萍.“双轨制”之辩:四问国开行商业化改革[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01-16(09).
    [41]王曙光.农信社改革30年:历史进程、基本争议和未来趋势[N].中国经济时报,2008-05-09(A01).
    [42]戴磊.助学贷款主力银行:让二百万学子圆大学梦[N].金融时报,2010-03-10(04).
    [43]陈斯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要特征[N].人民日报,2011-03-12(12).
    [44]殷建光.我国大学生年支出为何全球第一[N].中国青年报,2006-05-14(2).
    [45]唐勇林.86.1%的人认为大学学费“太高了”[N].中国青年报,2007-01-15(2).
    [46]董伟.近20年我国大学学费涨幅10倍于居民收入增长[N].中国青年报,2007-01-15(2).
    [47]谢湘,刘万永.大学学费是以何标准计算的[N].中国青年报,2005-09-08(5).
    [48]侯婧姝,彭冰.农村学生害怕考上大学?[N].中国青年报,2005-05-11(5).
    [49]熊丙奇.从“竞选贫困生”看弱势群体的权利与尊严[N].南方都市报,2011-10-04(AA02).
    [50]陈红艳,王琪.广州一大学废除“贫困生”称谓[N].新快报,2010-09-13(A09).
    [51]黄泽春,陈敏.去“困”,莫止步于称谓改变[N].汕头都市报,2010-10-15(05).
    [52]秦春兰.莫止步于废除“贫困生”称呼[N].新京报,2010-09-14(02).
    [53]楼继伟.关于效率、公平、公止相互关系的若干思考[N].学习时报,2006-06-19(01).
    [54]廖晓淇.总结经验完善办法进一步做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N].中国教育报,2001-07-18(1).
    [55]吴邦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N].人民日报,2006-10-20(2).
    [5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N].人民日报,2011-10-28(14).
    [57]徐启生.美国社区学院成了香饽饽[N].光明日报,2011-06-20(16).
    [58]史春树.美国:中产阶级在危机中挣扎[N].深圳特区报,2011-10-17(D02).
    [59]王鑫方.美营利性大学为何热衷招穷学生[N].新华每日电讯,2010-06-19(3).
    [60]黎文.美国经济衰退中哪一代人最受伤[N].文汇报,2011-09-19(11).
    [61]王心怡.美国政府将严查营利性大学[N].科学时报,2010-8-31,(B3).
    [62]周逸梅.教育部反对扣发毕业证催款[N].京华时报,2008-10-11(02).
    [63]黄玉杰.大学生“欠费”成难解之结?[N].羊城晚报,2010-07-14(A6).
    [64]胡雁冰.贫困生申请助学贷款频遭推诿[N].石家庄日报,2009-09-01(05).
    [65]雷和平.生源地助学贷款缘何遭遇冷落[N].金融时报,2007-10-9(09).
    [66]王明峰.中国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积极贡献[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07-25(01).
    [67]王菲.教育人力资本投资意义[N].中国教育报,2004-07-27(3).
    [68]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N].人民日报,2008-01-06(02).
    [69]薄贵利.服务型政府有哪些特征[N].人民日报,2011-10-19(07).
    [70]马国川.做一个真正的银行家[N].经济观察报,2009-11-02(41-42).
    [71]许志峰.八成贫困大学生获国开行助学贷款[N].人民日报,2012-02-18(02).
    [72]于安.推进社会公平需要规范行政给付行为[N].法制日报,2007-03-22(03).
    [73]陈瑞华.无救济则无权利[N].工人日报,2002-2-28(6).
    [1]全国人人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释义[EB/OL].(2001-08-01) [2011-07-20].http://www.npc.gov.cn/npc/flsyywd/xianfa/2001-08/01/content_140407.htm.
    [2]张鹏翔.扣押毕业证书迫还助学贷款[EB/OL].(2008-07-07) [2011-07-20].http://gansu. gansudaily.com.cn/system/2008/07/07/010760585.shtml.
    [3]张凤鸣.毕业生提前还清贷款,是喜是忧?[EB/OL].(2007-06-13) [2011-07-20].http://www. zynews.cora/jiaoyu/2007-06/13/content_453682.htm.
    [4]曹林.银行喊“亏损”拒放助学贷款[EB/OL].(2006-08-28) [2011-07-20].http://www.ln. xinhuanet.com/ssdp/2006-08/28/content_7887073.htm.
    [5]吴婧.助学贷款立法为时尚早[EB/OL].(2004-09-01) [2011-07-20].http://finance.sina. com.cn/roll/20040901/1413992255.shtml.
    [6]陈誓骠.议案解读:郑惠强代表建议制定《国家助学贷款法》[EB/OL].(2007-03-15) [2011-07-20].http://sh.eastday.com/qtmt/20070315/ula269864.html.
    [7]王圣志.全国人大代表杨亚达:像写科学论文一样撰写议案[EB/OL].(2009-02-25) [2011-07-20].http://news.china.com/zh_cn/news100/11038989/20090225/15343959.html.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面推进学生资助工作再上新台阶[EB/OL].(2010-12-20) [2011-09-22].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85/201012/112934. html.
    [9]胡锦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大任务[EB/OL].(2007-10-15) [2011-07-20].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zg/2007-10/15/content_6175242.htm.
    [10]信春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四特点强化民生回应社会需求[EB/OL].(2011-03-10) [2011-07-2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h/2011-03/10/c_13770923.htm.
    [11]信春鹰.“十二五”期间立法重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型保障民生[EB/OL].(2011-03-10) [2011-07-2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h/2011-03/10/c_13771083.htm.
    [12]温如军.最高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010年形成.[EB/OL].(2011-01-24) [2011-07-20].http://news.china.com/zh_cn/domestic/945/20110124/16357387.html.
    [13]美国大幅增加学生贷款让更多人有机会进大学[EB/OL].(2009-05-05) [2011-07-20]. http://www.chinanews.com/gj/news/2009/05-05/1676495.shtml.
    [14]陈亚军,美国大学生贷款额不断攀升[EB/OL].(2009-08-26) [2011-10-20].http://www. washingtonobserver.org/lifestyle_show.aspx?id=3255.
    [15]葛洪义.法理学及其与部门法的关系[EB/OL].(2007-09-24) [2011-10-11].http://law.xrau. edu.cn/v.asp?t=xsbg&id=340.
    [16]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2011年版)[EB/OL].(2011-08-10) [2011-10-26].http://wwww.csa.cee.edu.cn/show_news.jsp?id=2038.
    [17]1789年8月26日法国通过《人权宣言》[EB/OL].[2011-10-30].http://www.people.com.cn/ GB/historic/0826/2796.html.
    [18]选择“北大法宝”的理由[EB/OL].[2011-10-30].http://pkulaw.cn/help/cp-ly.html.
    [19]崔邦焱.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介绍资助高校贫困生工作等情况[EB/OL].(2006-07-25)[2011-11-12].http://www.gov.cn/wszb/zhibo2/content_345738_2.htm.
    [20]教育部:2010年全国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发放逾百亿[EB/OL].(2011-08-08) [2011-11-12]. http://www.gov.cn/jrzg/2011-08/08/content_1921937.htm.
    [21]郭少峰.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直言中国教育5大问题[EB/OL].(2005-08-30) [2011-10-12]. http://learning.sohu.com/20050830/n226820352.shtml.
    [22]数据库介绍信息[2011-10-12].http://acad.cnki.net/Kns55/brief/result.aspx?dbPrefix= CCND.
    [23]吴飞.报道的客观性与报道者的主观性[EB/OL].(2009-10-13) [2011-11-20].http://www. cddc.net/cnnews/xjzl/wf/200910/10392_3.html.
    [24]曹林.教育观察:国家助学贷款中央地方博弈到儿时[EB/OL].(2005-09-06)[2011-10-26].http://edu.sina.com.cn/1/2005-09-06/1126126395.html.
    [25]杨晓红,单小亮,周旭娇.广东省教育厅将出台更加人性化高校助学贷款新政[EB/OL].(2006-9-26) [2011-10-26].http://www.drcnet.com.cn/DRCNet.Common.Web/DocView.aspx?docId=1396708 &leafId=2474&chnId=&version=Integrated&viewMode=content.
    [26]张保庆.教育部等多部委谈高校特困生资助政策(实录)[EB/OL].(2004-08-31) [2011-10-26]. http://news.sina.com.cn/c/2004-08-31/12214187197.shtml.
    [27]张保庆.推进国家助学贷款一定要带着感情做[EB/OL].(2005-02-25) [2011-10-26].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2/25/content_2616761.htm.
    [28]任明超.海南助学贷款招标“流产’[EB/OL].(2005-02-06)[2011-10-26].http://zqb.cyol.com/ content/2005-02/06/content_1030328.htm.
    [29]郑玮娜,张传宣.助学贷款为什么就这么难?[EB/OL].(2005-11-04) [2011-10-26].http: //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5-ll/04/content_3728507.htm.
    [30]财政部.大连专员办积极关注国家助学贷款核销中存在的问题[EB/OL].(2011-06-02) [2011-10-15].http://dl.Mof.gov.cn/lanmudaohang/caizhengjiancha/201106/t20110602_556569.html.
    [31]教育部:困难大学生240万助学贷款还款期延至6年[EB/OL].(2004-08-31)[2011-10-15].http: //www.cnr.cn/news/200408/t20040831_262208.html.
    [32]杨超,韦晓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冒用学生信息办上万张信用卡[EB/OL].(2008-12-18) [2011-11-26].http://china.cnr.cn/jryw/200812/t20081218_505180185.html.
    [33]刘立春.绥德助学贷款超财政收入一半新政要求低保才可中[EB/OL].(2010-08-07) [2011-10-20].http://yl.hsw.cn/system/2010/08/07/050590729.shtml.
    [34]李婧.工行北京分行网上曝光千余拖欠助学贷款大学生[EB/OL].(2007-07-19) [2011-10-20].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7-07/19/content_6397207.htm.
    [35]陈杨,等.广东农行曝光五百欠款大学生月底不还钱或起诉[EB/OL].(2007-11-16)
    [2011-10-20].http: //news.xinhuanet.com/legal/2007-11/16/content_7084616.htm.
    [36]解读助学贷款“河南模式”[EB/OL].(2005-09-13) [2011-10-20].http: //www.dahe.cn/xwzx/ rdtj/t20050913_253875.htm.
    [37]刘书云,郭久辉.银行求利润学校避风险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缩水”[EB/OL].(2006-05-28) [2011-10-2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5/28/content_4612730.htm.
    [38]张鹏翔.兰州高校扣押学生毕业证逼其还助学贷款[EB/OL].(2008-07-07) [2011-10-20]. http://news.163.com/08/0707/02/4G7F975G0001124J.html.
    [39]吕诺,吴晶.教育部:高校扣学生奖学金还助学贷款不合适[EB/OL].(2007-05-25)[2011-10-20]. http://news.qq.com/a/20070525/002030.htm.
    [40]周斌.北京林大11名学生拖欠助学贷款被诉惹争议[EB/OL].(2007-06-24)[2011-10-20].http: //news.sohu.com/20070624/n250737749.shtml.
    [41]教育部:确保高校学费收入10%用于资助贫困生[EB/OL].(2005-01-09) [2011-12-20].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1/09/content_2435875.htm.
    [42]詹向阳.国有银行综合改革:命悬产权管理关系[EB/OL].(2003-02-19) [2011-12-20].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3-02/19/content_735621.htm.
    [43]教育部批评部分省市落实不力震动地方政府[EB/OL].(2005-09-06)[2011-10-20].http://edu. people.com.cn/GB/1053/3671918.html.
    [44]审计发现少数地方挪用挥霍基础教育经费比较严重[EB/OL].(2004-06-24) [2012-01-20]. http://news, 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6/24/content_1543449.htm.
    [45]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OL].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006-10-24)[2011-12-30].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7/49166/4950996.html.
    [46]授权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1-03-16) [2012-01-1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3/16/c_121193916.htm.
    [47]牛牧.“两条腿走路”更踏实政策性银行改革全面展开[EB/OL] .(2009-08-07 ) [2012-01-20].http://finance.ce.cn/bank/scroll/200908/07/t20090807_14843717.shtml.
    [48]郑智,李振华.重估三条道路:政策性银行改革走向何方?[EB/OL].(2010-09-06)[2012-01-20]. http://www.21cbh.com/HTML/2010-9-6/3NMDAwMDE5NTg3NA_2.html.
    [49]赵江山.金融业改革冰火两重天政策性银行走向何方?[EB/OL].(2006-05-08) [2012-01-20]. 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040/4352340.html.
    [50]国家开发银行2011年经营情况综述[EB/OL].[2012-01-20].http://www.cdb.com.cn/web/ Column.asp?ColumnId=50.
    [51]刘诗平.跟着农民走——中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60周年[EB/OL].(2011-11-20) [2012-01-21].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1-11/20/c_111181499.htm.
    [52]银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情况答记者问[EB/OL].(2011-08-08) [2012-01-21].http://www.scio.gov.cn/xwfbh/gbwxwfbh/fbh/201108/t975930.htm.
    [53]央视《新闻联播》:国家政策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顺利入学[EB/OL].(2011-08-22) [2012-01-20].http: //www.cdb.com.cn/web/NewsInfo.asp?NewsId=3821.
    [54]国家开发银行2010年年度报告——董事长致辞[EB/OL].[2012-01-26].http://www.cdb. com.cn/web/NewsInfo.asp?NewsId=3704.
    [55]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执行情况[EB/OL].[2012-01-26].http://www.moe.gov.cn/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885/201011/112014.html.
    [56]中国进出口银行2010年年报[EB/OL].[2012-01-26].http://www.eximbank.gov.cn/annual/ 2010/2010nb23.shtml.
    [57]国家开发银行2010年年度报告——国家开发银行的使命[EB/OL].[2012-01-26].http://www. cdb.com.cn/web/NewsInfo.asp?NewsId=3700.
    [58]国家开发银行2010年年度报告——业务综述(三)[EB/OL].[2012-01-26].http://www.cdb. com.cn/web/Newslnfo.asp?NewsId=3711.
    [59]开行简介[EB/OL].[2012-01-26].http://job.cdb.com.cn/index.htm.
    [60]中国农业银行2009年度报告[EB/OL].[2012-01-26].http://www.abchina.com/cn/Public Plate/readingonline/anurpt/2009anurpt/default_96.htm.
    [61]杨维汉,周婷玉,崔清新,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人为本立法为民[EB/OL]. (2011-01-25) [2011-11-10].http://www.gov.cn/jrzg/2011-01/25/content_1792521.htm.
    [62]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03-01-20) [2011-11-21].http://news. 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7148.htm.
    [63]王维澄.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几个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第八讲讲稿[EB/OL].[2011-11-21].http://www.people.com.cn/zgrdxw/zhuanti/fzjz/d8jl.html.
    [64]李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2001年3月9日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EB/OL].(2001-03-20) [2011-11-21].http://www.gmw.cn/01gmrb/2001-03/20/GB/ 03%5E18726%5E0%5EGMA1-211.htm.
    [65]吴邦国.委员长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摘要[EB/OL].(2007-03-12) [2011-11-21].http://news. xinhuanet.com/mrdx/2007-03/12/content_5833370.htm.
    [66]胡锦涛: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EB/OL].(2007-10-15) [2011-10-15].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15/content_6883752.htm.
    [67]中国法学会.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2010)——附录[EB/OL].(2011-06-22) [2011-10-15]. http://www.chinalaw.org.cn/Column/Column_View.aspx?ColumnID=143&InfoID=4197.
    [68]温如军.最高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010年形成[EB/OL].(2011-01-24)[2011-10-15]. http://news.china.com/zh_cn/domestic/945/20110124/16357387.html.
    [6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发布(全文)[EB/OL].(2011-10-27) [2011-11-10]. http://www.gov.cn/jrzg/2011-10/27/content_1979498.htm.
    [70]鲁开盛.改叫贫困生为“待发达生”又能如何[EB/OL].(2010-09-13)[2011-ll-22].http://news. ifeng.com/opinion/gundong/detail_2010_09/13/2500905_0.shtml.
    [71]龙敏飞.“贫困生”改名让弱势学生又一次遭遇围观[EB/OL].(2010-09-14) [2011-11-22]. http://news.ifeng.com/opinion/gundong/detail_2010_09/14/2507934_0.shtml.
    [72]郑成良.和谐社会法治建设的三个维度[EB/OL].(2006-12-14) [2011-11-22].http://old. jfdaily.com/gb/jfxww/xinwen/nodel226/node11990/userobjectlai1527170.html.
    [7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EB/OL].(2009-04-13) [2011-11-20].http://www.gov.cn/jrzg/2009-04/13/content_1283983.htm.
    [74]世界人权宣言[EB/OL].(2003-01-20) [2011-11-20].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 2003-01/20/content_698168.htm.
    [75]谢侃.浅析劳动法律关系的社会法属性[EB/OL].(2004-03-23) [2011-11-20].http://www. 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0403/23/108588.shtml.
    [76]中国法学会.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2010)——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EB/OL].(2011-06-22) [2011-11-27].http://www.chinalaw.org.cn/Column/Column_View.aspx? ColumnID=143&InfoID=4214.
    [77]郑得.从助学贷款看“政令不通”[EB/OL].(2006-01-11) [2011-11-26].http://ent.ifeng.com/ phoenixtv/83885040617914368/20060111/728378.shtml.
    [7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发布(全文)[EB/OL]. (2011-10-27) [2011-11-26].http://www.gov.cn/jrzg/2011-10/27/content_1979498.htm.
    [79]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文)[EB/OL].(2010-08-31) [2011-11-25]. http://www.gov.cn/ldhd/2010-08/31/content_1692288.htm.
    [80]沈春耀.关于加强社会领域立法的若干问题——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讲座第九讲[EB/OL].(2010-01-08)[2011-ll-26].http://www.npc.gov.cn/delegateCenter/proscenium/2010/ 2010-01/08/content_1540917.htm.
    [8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06-10-18 ) [2011-11-3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8/content_5218639.htm.
    [82]朱易.国际日报:美国有多少穷人?媒体费思量[EB/OL].(2011-12-20) [2011-01-03]. http://www.chinanews.com/hb/2011/12-20/3544553.shtml.
    [83]老任.美国越来越多普通民众遭遇艰难岁月[EB/OL].(2008-04-21) [2011-01-03]. http://world.people.com.cn/GB/57507/7143797.html.
    [84]朱易.国际日报:中产阶级处境决定美国未来发展[EB/OL] .( 2011-12-14 ) [2011-01-03].http://big5.chinanews.com:89/hb/2011/12-14/3530963.shtml.
    [85]王忻.美国怎么搞助学贷款[EB/OL].(2004-08-16) [2011-12-10].http://www.people.com. cn/GB/paper68/12730/1143804.html.
    [86]美国营利性大学的经营之道[EB/OL].(2003-12-24) [2011-12-20].http://news.sina.com.cn/ o/2003-12-24/12481420622s.shtml.
    [87]高峰.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的政治经济学分析[EB/OL].(2004-08-26) [2011-12-10]. http://www.cpeer.org/html/zhengzhijingjixueqianyan/2004/0826/418.html.
    [88]周世俭.金融危机与贸易保护主义[EB/OL].(2011-02-21)[2011-12-10].http://www.cfis.cn/ details.asp?board_ID=12&topic_ID=172.
    [89]官方证实美国衰退已于2009年6月结束[EB/OL].(2010-09-21)[2011-12-10].http://finance. ifeng.com/usstock/Special/20100921/2644738.shtml.
    [90]储昭根.经济衰退重画美国政治图谱[EB/OL].(2011-11-09)[2011-12-10].http://news.sina. com.cn/w/sd/2011-11-09/105523438737.shtml.
    [91]《巴伦周刊》封面文章:高额负债的学习[EB/OL].(2009-11-12)[2011-12-22].http://finance. sina.com.cn/20091112/21536959211.shtml.
    [92]席芮芸.美国学生还款违约率大幅跃升[EB/OL].(2011-09-12) [2011-12-12].http://www. sinovision.net/index.php?module=news&act=details&news_id=185183.
    [93]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2011年版)[EB/OL].(2011-08-10) [2011-12-22].http://www.csa.cee.edu.cn/show_news.jsp?id=2038.
    [94]薛涌.培养精英[M/OL].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2011-12-10].http://book.qq.com/s/book/0/ 19/19700/42.shtml.
    [95]魏建国.市场还是政府?——美国学生贷款提供机制的重大调整[J/OL].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科研简报,2010, (1) [2011-12-22].http://ciefr.pku.edu.cn/html/cl2_KeYanJian Bao/2010-04/286.html.
    [96]王诚.埃瑞克:从美国大选看美国政党制度[EB/OL].(2008-11-19) [2011-01-29].http://www. bj.xinhuanet.com/bjpd-zhuanti/2008-11/19/content_14957755.htm.
    [97]美国两党制与美国总统选举[EB/OL].(2004-11-02)[2011-01-29].http://www.people.com.cn/ GB/guoji/8212/28277/40180/2960283.html.
    [98]美国历任总统[EB/OL].[2011-12-26].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7-06/20/ content_6265617.htm.
    [99]许安标,刘松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释[EB/OL].(2006-12-18) [2011-12-01].http://www. npc.gov.cn/npe/flsyywd/xianfa/2010-04/14/content_1567082.htm.
    [100]盛洪.天赋教育权——2010年5月14日在“教育改革三十人论坛”上的发言[EB/OL]. (2010-05-19) [2011-12-01].http://www.china-review.com/sbao.asp?id=4426&aid=24284.
    [101]教育部:严禁高校扣发未落实工作学生的有关证书[EB/OL].(2009-07-29) [2011-11-16]. http://www.gov.cn/jrzg/2009-07/29/content_1378913.htm.
    [102]李彦宏.大学生还助学贷款需先垫息?[EB/OL].(2009-02-17)[2011-11-16].http://yanzhao. yzdsb.com.cn/system/2009/02/17/000889383.shtml.
    [103]李彦宏.助学贷款财政贴息卡到了哪里?[EB/OL].(2009-02-18) [2011-11-16]. http://yanzhao.yzdsb.com.cn/system/2009/02/18/000889600.shtml.
    [104]李月锋.怪事:邢台市内丘县竟让家长垫付助学贷款利息[EB/OL].(2011-11-06)[2011-11-16]. http://www.nongmin.com.cn/cms/html/xwpd/yljd/1025.html.
    [105]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EB/OL].(2007-10-24)[2011-12-01].http://news.xinhuanet. 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5.htm.
    [106]温家宝:建设服务型政府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EB/OL].(2010-03-05 ) [2012-02-1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3/05/content_13102646.htm.
    [107]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2011年版)[EB/OL].(2011-08-10) [2012-02-16].http://www.csa.cee.edu.cn/show_news.jsp?id=2038.
    [108]许吕市民政局,关于三级贫困证明[EB/OL].(2010-10-11) [2012-02-17].http://www. xuchangmz.gov.cn/news/news_view.asp?newsid=1294.
    [109]华东师大勤工助学管理中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EB/OL].[2012-02-17]. http://qinzhu.ecnu.edu.cn/zzzq/zzzq.asp?url=knxsrd.html.
    [110]董祝,许乐贝.五花八门的证明难住社区人员民政局授权社区出具的证明只有居住证明和贫困证明[EB/OL].(2011-08-31) [2012-02-17].http://www.xjbz.gov.cn/html/shxw2011/2011-8/31/ 10_18_22_34.html.
    [111]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宣传手册[EB/OL].(2011-06-07) [2012-02-17].http://www.whinfo.cn/ E_ReadNews.asp?NewsID=2985.
    [112]广东省学生助学工作管理中心.高校助学贷款F&Q[EB/OL].(2011-08-10) [2012-02-18]. http://www.csls.cdb.com.cn/page.do?targetPage=/portal/Index.jsp#.
    [113]徐海瑞.国家开发银行与教育厅签订国家助学贷款协议[EB/OL].(2007-09-26) [2012-02-20]. http://www.hn.chinanews.com/news/kjww/20070926/21052.shtml.
    [114]国家开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助学贷款借款学生手册[EB/OL].(2011-08-09) [2012-02-18]. http://www.csls.cdb.com.cn/page.do?targetPage=/portal/Index.jsp.
    [115]中心介绍[EB/OL].(2011-08-09) [2012-02-18].http://www.xszz.cee.edu.cn/aboutus.jsp.
    [1]李红桃.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2]孙涛.学生贷款的政府职能研究——多国比较的视角[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3]朱孟强.我国高等学校与大学法律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4]李庆豪.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生成与发展[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5]宋飞琼.国家助学贷款担保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6]陈建国.国家助学贷款相关主体行为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7]季春琳.国家助学贷款关系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6.
    [8]朱城.国家高等教育助学制度法治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9]张姝.社会保障权论[D].长春:吉林大学,2005.
    [10]袁崇安.社会保障视野下的教育保障法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7.
    [11]王晓燕.国家助学贷款法律制度构建[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5.
    [12]袁伟.教育法的运行——社会工程链视野中的义务教育法个案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13]魏新.中国国家助学贷款相关制度运行及设计的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
    [14]陈灿平.学生贷款:运行机制及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
    [15]周兰领.论政府与公立学校的行政法律关系[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7.
    [16]潘娟.财政分权对地区经济不平衡增长的形响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0.
    [17]王守坤.中国式分权、政府竞争与经济绩效[D].西安:西北大学,2010.
    [18]傅勇.中国式分权、地方财政模式与公共物品供给:理论与实证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7.
    [19]崔运政.财政分权与完善地方财政体制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
    [20]张在茂.财政分权与地方经济发展研究——中国经济转型期间和谐财政管理体制模式选择[D].吉林:吉林大学,2008.
    [21]蔡冬冬.中国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07.
    [22]舒成.中国地方财政分权体制下的地方公共品供给——理论与实证[D].南昌:江西财经入学,2010.
    [23]刘小勇.经济增长视野下的中国财政分权实证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24]张羽.中国国有银行制度变迁的逻挥[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7.
    [25]张令骞.中国政策性金融体制异化与回归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09.
    [26]甘剑锋.和谐社会构建中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以郑州大学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27]孔德生.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4:
    [28]于建星.自由与权力: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29]陈焱光.公民权利救济论[D].武汉:武汉大学,2005.
    [1]Jurgen Habermas. Life after bankruptcy[EB/OL]. (2008-11-26) [2011-10-01]. http://www.signandsight. com/features/1798.html.
    [2]Timothy Besley, Anne Case, "Incumbent Behavior:Vote-Seeking, Tax-Setting, and Yardstick Competi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ume 85, No.1, March 1995.
    [3]Philip Alston and Gerard Quinn,"The Nature and Scope of States Parties'Obligation under 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in Human Rights Quarterly,1987.
    [4]David Dodds Henry. Challenges Past, Challenges Present:An Analysis of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Since 1930[M]. San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1975.
    [5]Rivlin,A. M.. The role of the federal government in financing higher education[M]. Washington,DC: Brookings Institution,1961.
    [6]Goldie Blumenstyk. Loan-Default Rate at For-Profit Colleges Would Double Under New Formula [EB/OL]. (2011-02-04) [2011-12-10]. http://chronicle.com/article/Loan-Default-Rate-at/126250/.
    [7]Tamar Lewin. Loan Study on Students Goes Beyond Default Rates[EB/OL]. March 15, 2011. http://www.nytimes.com/2011/03/16/education/161oan.html.
    [8]Tamar Lewin. Student Loan Default Rates Rise Sharply in Past Year[EB/OL]. September 12, 2011. http://www.nytimes.com/2011/09/13/education/131oans.html?_r= 1.
    [9]Collin Eaton. Student-Loan Default-Rate Climbs as Economy Falters [EB/OL]. (2011-09-12)
    [2011-12-10]. http://chronicle.com/article/Student-Loan-Default-Rate/128964/.
    [10]Justin Pope. Student loan defaults continue uneasy rise[EB/OL]. (2011-09-12) [2011-12-12]. http://www.washingtontimes.com/news/2011/sep/12/student-loan-defaults-continue-uneasy-rise/?utm_sour ce=RSS Feed&utm medium=RSS.
    [11]Ida Elisabeth Koch, The Justiciability of Indivisible Rights, Nordic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 72, No.1,2003.
    [12]Robert Haveman & Timothy Smeeding. The Rol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Social Mobility[J]. THE FUTURE OF CHILDREN. VOL.16/NO.2/FALL 2006.
    [13]Anthony P. Carnevale and Stephen J. Rose,"Socioeconomic Status, Race/Ethnicity, and Selective College Admissions,"in Richard D. Kahlenberg, ed., America's Untapped Resource:Low-Income Stud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New York:Century Foundation Press,2004).
    [14]Baum Sandy & Payea Kathleen.Trends in Student Aid,2011 [R].College Board, New York,2011.
    [15]Sandy Baum & Kathleen Payea.Trends in Student Aid,2003[R].College Board, New York,2003.
    [16]Cunningham,Alisa Federico;Parker,Thomas. State of Diffusion:Defining Student Aid in an Era of Multiple Purposes[R].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Washington,DC.
    [17]Federal Family Education Loan (FFEL) program and Federal Direct Loan Program (FDLP) institutional default reduction initiative comparison of cohort default rates:FY 1994-FY 1999[EB/OL].
    [2011-10-01]. http://www2.ed.gov/finaid/prof/resources/data/Fslpdata97-01/Part_4/edlite-table51.html.
    [18]National Student Loan Cohort Default Rates[EB/OL]. (2006-03-10) [2011-10-01]. http://masfap.org/ docs/conferences/2006/presentations/FedUpdate-JeffBaker.ppt.
    [19]Adam Stoll.Federal Student Loans:Program Data and Default Statistics [EB/OL]. (2002-09-23) [2011-10-01]. http://www.oswego.edu/-ruddy/Educational%20Policy/CRS%20Reports/Student%20Loans-Program%20Data.pdf.
    [20]Cohort Default Rates [EB/OL]. (2010-09-21) [2011-10-01]. http://www.finaid.org/loans/cohortde faultrates.phtml.
    [21]Institutional Default Rate Comparison of FY 2007,2008,and 2009 Cohort Default Rates [EB/OL]. (2011-09-12) [2011-10-01]. http://www2.ed.gov/offices/OSFAP/defaultmanagement/instrates.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