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国民党中央民众训练机构研究(1927-1938)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论文首先详细论述了国民党从北伐开始之前一直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对民众运动的不同态度,指出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党改组之后,国民党越来越注重民众运动,意识到民众中蕴含着伟大力量,是推动革命的主力军。但是在北伐进行过程中,由于国共两党对民众运动的不同态度,以及国民党自身对于民众运动掌控能力不足导致国民党上层逐步改变了对民众运动的态度。论文紧接着指出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对民众运动的态度从积极支持变为竭力控制,力图将民众运动的规模、范围控制在自己手中。
     论文然后叙述了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中央民众训练机构的发展和演变,指出大革命时期的工人、农民、商人、妇女、青年五部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国民党中央民众训练委员会、国民党中央训练部等机构。论文认为随着国民党对民众运动态度的变化,中央民众训练机构也随之变化,而且国民党中央民众训练机构中所谓的“训练”,论文认为是使受训者(民众)接受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成为国民一党独裁统治下的顺民。论文指出国民党中央民众指导委员会阶段仅仅是国民党中央民众训练机构的过渡阶段,没有太多可以着墨的地方,而国民党中央训练部阶段和国民党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阶段是在国民党基本确定训政之后,这两个阶段是与国民党训政时期要求训育民众成为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徒这一宗旨相对应。
     论文随后指出,在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的历史背景下,民族矛盾超越阶级矛盾上升为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国民党对日态度发生较大改变,国民党在此时也改变了对民众运动的态度,提出要依靠民众、发动民众,发展民众运动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论文指出,在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入侵的历史关头,国共双方再次合作,国民党对于民众运动的态度变化是国民党正确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论文最后指出,国民党中央民众训练机构的发展演变只是机构上的变化,国民党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并未随着机构的变化发生质的变化,因为国民党并不是一个组织严密的政党,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前不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仍然不是,其党内政治派别众多,而且国民党政府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党治政府,党部的权力并不能凌驾于政府之上,这最终导致不管其中央民众训练机构如何变化,但是国民党政府并不能真正地掌控民众。
This thesis has resarched thoroughly KMT’s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popularmovements from the beginning of Northern Expedition to the establishment of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and pointed out that KMT increasingly had focused onpopular movements, and was aware of the public contained great force which was themain force to promote the revolution after the first KMT-CPC cooperation and thereorganization of the Kuomintang. However, the the high level of KMT graduallychanged the attitudes towards popular movements because during the NorthernExpedition, KMT and CPC took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popular movements, andKMT lacked the capacity to control popular movements. This thesis hereafter pointedout that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KMT changed itsattitudes from actively supporting popular movements to completely controllingthem so as to grasp the scale and scope of popular movements totally.
     This thesis has then stated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KMT’s centralpublic training institutions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five Departments of Workers, Farmers, Businessmen, Women,Youth had been replaced by the Central Public Training Committee and the CentralPublic Training Department of KMT during the Great Revolution. This thesis hasargued that KMT re-established its central public training institutions with thechanging of its attitudes towards popular movements. Moreover, KMT’s so-called“training” led by its central public training institutions was essentially forcing thetrainees---people to accept KMT's one-party dictatorship and become obedientcitizens under t its rules. This thesis has pointed out that the stage of KMT’s centralpublic training Committee was just the transitional phase of its central public traininginstitutions, which is not worth writing about. The two stages of its Central TrainingDepartment and Central Popular Movement Training Committee after theestablishment of its political tutelage were corresponding to its purpose that KMTrequired to instruct people to become faithful followers of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during the period of its Political Tutelage.
     The thesis has subsequently pointed out that ethnic conflicts rose to the principalcontradiction in China beyond the class contradictions i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of Japanese imperialist invasion. Therefore, KMT then changed its attitudes towardspublic movements as well as Japan, and proposed to rely on the people in order toarouse them to resist the invasion of the Japanese imperialists. This thesis has statedthat at the critical moment of the invasion of the Japanese imperialists, KMT’s changeof its attitudes towards popular movements wa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correcttransformation to the re-cooperation with CPC. This thesis has concluded that the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KMT central public training institutions were merelyinstitutional chang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MT and the people did not actuallychange as the institutions changed. As a matter of fact, KMT was not a well-organizedpolitical party before and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because there were many political groups within it and its government was not aparty-ruling one in the strict sense which led to that KMT’s power could not exceedthe government. Consequently KMT’s government could not really control the peopleno matter how its central public training institutions changed.
引文
①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上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605-606.
    ①王奇生.中国近代通史——第7卷: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447.
    ②王奇生.中国近代通史——第7卷: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447.
    ③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5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209.
    ④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5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66.
    ⑤朱执信.朱执信集(下册)[M].上海:民智书局,1925:541.
    ⑥蔡尚思.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1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526.
    ⑦戴季陶.中国人的组织能力[N].星期评论:第1号,1919.
    ⑧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5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450.
    ①张宪文等.中华民国史(第1卷)[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488.
    ②朱英.北伐之前的国民党和民众运动[J].江苏社会科学.2009:1.
    ①朱文通等.李大钊全集(第4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219-221.
    ②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6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430.
    ③胡汉民.国民党民众运动的理论[M].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1928:1—2.
    ④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1.
    ⑤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7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2.
    ①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64—65.
    ②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18.
    ③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16.
    ④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127—137.
    ⑤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129.
    ①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132.
    ②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133.
    ③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134.
    ④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136—137.
    ⑤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137.
    ⑥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138.
    ⑦朱英.北伐之前的国民党和民众运动[J].江苏社会科学.2009:1.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四辑)(下)[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981.
    ②革命军总政治部告别粤人[N].民国日报(上海版),1926—7—29.
    ③秦孝仪.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M].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21.
    ④汉口民国日报[N].1927—1—12.
    ①王奇生.中国近代通史——第七卷: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80.
    ②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67.
    ③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372.
    ④汉口民国日报[N].1927—1—8.
    ①汉口民国日报[N].1927—1—28.
    ②汉口民国日报[N].1927—1—12.
    ③广州民国日报[N].1927—1—5.
    ④罗家伦.革命文献(第16辑)[M].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2833.
    ①齐春风.党政商在民众运动中的博弈——以1928—1929年的北平为中心[J].近代史研究:2010.4.
    ②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487.
    ③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503.
    ④齐春风.党政商在在民众运动中的博弈——以1928—1929年的北平为中心[J].近代史研究,2010:4.
    ⑤罗家伦.革命文献(第16辑)[M].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109.
    ⑥胡汉民.国民党民众运动的理论[M].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1928:1—5.
    ①蒋中正拟向四次大会提出对外对内大议案.1928年1月19日世界日报:第2版.转引自齐春风.党政商在在民众运动中的博弈——以1928—1929年的北平为中心[J].近代史研究,2010:4.
    ②王奇生.中国近代通史——第七卷: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449.
    ③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104.
    ④王奇生.中国近代通史——第七卷: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92.
    ⑤王奇生.中国近代通史——第七卷: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93.
    ⑥杨天石.国民党人与前期中华民国[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7:588.
    ①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M](上).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519.
    ②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王子壮日记(1935年3月19日)第2册(民国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M],2001:266—267.
    ③中华民国建国史编纂委员会.中华民国建国史——第三篇统一与建设(一)[M].台北:“国立”编译馆,1989:735.
    ①张宪文等.中华民国史大辞典[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376.
    ②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104.
    ①新生命[J].1928(6):1—2.
    ①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534.
    ②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民众训练委员会工作报告[M],1—5.
    ③中央党务月刊[J].1928(2):计划2—16.
    ①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民众训练委员会工作报告[M],出版地不详,出版时间不详:3.
    ②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民众训练委员会工作报告[M],出版地不详,出版时间不详:4.
    ③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28.
    ①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民众训练委员会工作报告[J].1928:1—5.
    ①中央党务月刊[J].1928(7):报告32.
    ①中央党务月刊[J].1928(2):法规1—6.
    ①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Z].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519.
    ②张宪文.中华民国史大辞典[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376.
    ③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Z].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741.
    ①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Z].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742—743.
    ②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Z].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744.
    ③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Z].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742—743.
    ④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Z].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758.
    ①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Z].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532.
    ②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Z].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658.
    ①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297.
    ②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Z].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635.
    ③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Z].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635.
    ①胡汉民.国民党民众运动的理论[M].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1928:138—156.
    ①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Z].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796—797.
    ②中央党务月刊[J].1930(25):选录158.
    ①中央党务月刊[J].1930(27):公文24—25.
    ②中央党务月刊[J].1929(11):法规8.
    ①中央党务月刊[J].1929(11):法规8.
    ①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Z].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801.
    ②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Z].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802.
    ③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Z].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911.
    ④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Z].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916.
    ⑤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Z].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943.
    ①中央党务月刊[J].1929(13):法规6-7.
    ①中央党务月刊[J].1929(13):法规8.
    ①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Z].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995.
    ②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Z].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996.
    ③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Z].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997.
    ④中央党务月刊,1930(28):报告157—158.
    ①资料来源于中央党务月刊1929年—1930年.
    ①资料来源于中央党务月刊1930年—1931年.
    ①资料来源于中央党务月刊1931年—1932年.
    ①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选辑.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二辑[Z](一九二七—一九三七)第四十五册.1958:245002—245003.
    ①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选辑.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二辑[Z](一九二七—一九三七)第四十三册.1958:243087.
    ②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选辑.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二辑[Z](一九二七—一九三七)第四十三册.1958:243088.
    ③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选辑.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二辑[Z](一九二七—一九三七)第四十三册.1958:243181.
    ④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选辑.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二辑[Z](一九二七—一九三七)第四十三册.1958:243166.
    ⑤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选辑.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二辑[Z](一九二七—一九三七)第四十三册.1958:243192.
    ①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选辑.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二辑[Z](一九二七—一九三七)第四十三册.1958:243196.
    ②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选辑.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二辑[Z](一九二七—一九三七)第四十三册.1958:243171.
    ③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选辑.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二辑[Z](一九二七—一九三七)第四十六册.1958:246113.
    ④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选辑.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二辑[Z](一九二七—一九三七)第四十四册.1958:244002.
    ⑤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选辑.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二辑[Z](一九二七—一九三七)第四十六册.1958:246115.
    ①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选辑.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二辑[Z](一九二七—一九三七)第四十三册.1958:243029.
    ②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选辑.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二辑[Z](一九二七—一九三七)第四十三册.1958:243029—243030.
    ③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选辑.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二辑[Z](一九二七—一九三七)第四十三册.1958:243148—243156.
    ①中央党务月刊[J].1929(16):法规43—44.
    ①中央党务月刊[J].1929(16):法规43—44.
    ②中央党务月刊[J].1929(16):法规43—44.
    ③中央党务月刊[J].1929(16):法规43—44.
    ④中央党务月刊[J].1929(18):法规43—44.
    ①中央党务月刊[J].1930(28):报告157—158.
    ①中央党务月刊[J].1929(22):公文34—38.
    ①申报[N].1928年5月8日:第3张第9版.
    ②民国日报[N].1928年5月8日:第1张第4版.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4册)[Z].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85—197.
    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政治4)[Z].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05—110.
    ⑤裴京汉.国民革命时期的反帝问题———济南惨案后的反日运动与国民政府的对策.历史研究,2001:4.
    ①周斌.1928至1929年的反日会[J].近代史研究.2004:2.
    ②周斌.1928至1929年的反日会[J].近代史研究.2004:2.
    ③中央党务月刊[J].1928(7):报告32.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政治”4)[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119—120.
    ②程道德等.中华民国外交史资料选编(1919—1931)[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442—443.
    ①中央训练部十八年三、四、五月份工作报告[J].中央党务月刊,1929(12):报告20—21.
    ①中央训练部十八年六、七月份工作报告[J].中央党务月刊,1929(13):报告45—46.
    ①中央训练部十八年六、七月份工作报告[J].中央党务月刊,1929(13):报告29.
    ①中央训练部十八年十二月份工作报告[J].中央党务月刊,1930(19):报告121—124.
    ①秦孝仪.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十)[Z].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468—472.
    ②秦孝仪.中华民国史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M].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286—187.
    ③秦孝仪.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三十)[Z].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149-151.
    ④秦孝仪.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十)[Z].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481-482.
    ⑤王绘林.中国现代史(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07.
    ①秦孝仪.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十)[Z].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677—686.
    ①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Z].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8.
    ②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Z].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43.
    ③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Z].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117-118.
    ①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Z].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167.
    ②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Z].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168.
    ③中央党务月刊[J].1932(42、43、44):纪事82.
    ①中央党务月刊[J].1932(42、43、44):法规49.
    ①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Z].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137.
    ②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Z].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150—151.
    ③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234.
    ④秦孝仪.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十一)[Z].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38-39.
    ⑤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Z].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179.
    ①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Z].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186-187.
    ②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Z].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222—223.
    ③秦孝仪.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四)[Z].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573.
    ①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中国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工作报告[Z].出版地不详,1934:1—15.
    ①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中国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工作报告[Z].出版地不详,1934:16—18.
    ②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中国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工作报告[Z].出版地不详,1934:20.
    ①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中国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工作报告[Z].出版地不详,1934:22—23.
    ②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中国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工作报告[Z].出版地不详,1934:24—25.
    ①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中国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工作报告[Z].出版地不详,1934:25—26.
    ①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中国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工作报告[Z].出版地不详,1934:27.
    ①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中国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工作报告[Z].出版地不详,1934:28—29.
    ①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中国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工作报告[Z].出版地不详,1934:30—32.
    ①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中国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工作报告[Z].出版地不详,1934:33—34.
    ①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中国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工作报告[Z].出版地不详,1934:35—36.
    ①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选辑.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二辑[Z](一九二七—一九三七)第四十六册.1958:246153.
    ①上海卷烟厂工人运动史编写组.上海卷烟厂工人运动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79.
    ②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选辑.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二辑[Z](一九二七—一九三七)第四十四册.1958:244012.
    ③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选辑.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二辑[Z](一九二七—一九三七)第四十三册.1958:243053.
    ④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选辑.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二辑[Z](一九二七—一九三七)第四十六册.1958:246143.
    ①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选辑.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二辑[Z](一九二七—一九三七)第四十四册.1958:244207.
    ②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选辑.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二辑[Z](一九二七—一九三七)第四十五册.1958:245004—245005.
    ③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选辑.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二辑[Z](一九二七—一九三七)第四十五册.1958:245008.
    ①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选辑.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二辑[Z](一九二七—一九三七)第四十五册.1958:245009.
    ②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选辑.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二辑[Z](一九二七—一九三七)第四十五册.1958:245010.
    ③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选辑.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二辑[Z](一九二七—一九三七)第四十五册.1958:245020.
    ④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选辑.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二辑[Z](一九二七—一九三七)第四十五册.1958:245025.
    ⑤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选辑.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二辑[Z](一九二七—一九三七)第四十五册.1958:245020.
    ①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中国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工作报告[Z].出版地不详,1935:17—18.
    ①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中国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工作报告[Z].出版地不详,1935:19.
    ②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中国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工作报告[Z].出版地不详,1935:22—24.
    ①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中国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工作报告[Z].出版地不详,1935:24—25.
    ②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中国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工作报告[Z].出版地不详,1935:25—26.
    ①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中国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工作报告[Z].出版地不详,1935:27—29.
    ①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中国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工作报告[Z].出版地不详,1935:29—31.
    ①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中国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工作报告[Z].出版地不详,1935:31—32.
    ②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中国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工作报告[Z].出版地不详,1935:33—34.
    ①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中国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工作报告[Z].出版地不详,1935:35—36.
    ①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中国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工作报告[Z].出版地不详,1935:36—38.
    ①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三册)[M].北京:三联书店,1962:884.
    ②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三册)[M].北京:三联书店,1962:884.
    ①《时事新报》1932年5月6日。
    ②复旦大学历史系编译.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1931—1945[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154.
    ①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三册)[M].北京:三联书店,1962:1019.
    ①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Z].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32l.
    ②复旦大学历史系编译.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1931—1945[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196.
    ③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革命文献(69)[Z].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9:300.
    ①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Z].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386.
    ②中央党务月刊第八十九期[J].1935:纪事1075.
    ③中央党务月刊第八十九期[J].1935:纪事1079—1080.
    ④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Z].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451.
    ①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Z].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388.
    ①中央党务月刊第八十九期[J].1935:1060—1064.
    ①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Z].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381-383.
    ①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Z].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443-444.
    ①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Z].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468-469.
    ①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选辑.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二辑[Z](一九二七—一九三七)第四十六册.1958:244274.
    ②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选辑.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二辑[Z](一九二七—一九三七)第四十六册.1958:244294.
    ①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选辑.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二辑[Z](一九二七—一九三七)第四十六册.1958:244103.
    ②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选辑.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二辑[Z](一九二七—一九三七)第四十六册.1958:244118.
    ③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选辑.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二辑[Z](一九二七—一九三七)第四十三册.1958:243112.
    ①李锷、汪瑞炯、赵令扬.苦笑录——陈公博回忆(一九二五——一九三六)[M].香港大学亚州研究中心.1979:330.
    ①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Z].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480.
    ②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Z].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525.
    [1]申报
    [2]大公报
    [3]现代评论
    [4]政府公报(1928年——1949年)
    [5]汉口民国日报.
    [6]湘报,中华书局影印本,1965
    [7]中央党务月刊
    [8]东方杂志
    [9]中央周刊
    [10]广州民国日报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五卅运动和省港罢工[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2]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编.广东农民运动资料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4]第二历史档案馆编.蒋介石年谱初稿[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2.
    [5]于建嵘主编.中国农民问题研究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6]内政年鉴编撰委员会.内政年鉴[Z].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7]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8]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伯工人运动资料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9]蒋介石.改进党务与调整党政关系[M].南京:正中书局,1939.
    [10]国民政府行政院.国民政府年鉴[Z].重庆:中心印书局,1943.
    [1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记录(第23册)[Z].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2]中国史学会.戊戌变法[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3]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14]《近代史资料》编辑部.近代史资料[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5]郑自来、徐莉君.武汉临时联席会议资料选编[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4.
    [16]秦孝仪.革命文献(第71辑)[Z].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7.
    [17]秦孝仪.革命文献(第79辑)[Z].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9.
    [18]秦孝仪.革命文献(第80辑)[Z].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9.
    [19]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合编.孙中山全集(全11卷)[Z].北京:中华书局,1981.
    [20]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Z].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
    [21]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Z].北京:中华书局,1981.
    [22]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五卅运动史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3]张腾霄主编.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研究资料丛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24]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九辑)[Z].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
    [25]朱执信.朱执信集[M].上海:民智书局,1925.
    [26]梁启超.梁启超选集[Z].李华兴、吴嘉勋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7]秦孝仪.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Z].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
    [28]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下)[Z].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
    [29]荣孟源,章伯锋.近代稗海[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30]民智书局编辑.建设碎金[M].上海:民智书局1927.
    [31]黄埔丛书[M].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军需处,1927.
    [32]中国人民政协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Z].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
    [3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34]陈旭麓、郝盛潮.孙中山集外集[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3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Z].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上、下)[Z].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38]郝盛潮.孙中山集外集补编[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9]季啸风、沈友益.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Z].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0]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主编.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公报选编(1923年2月-1924年4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1.
    [41]周其鉴.广宁农民反抗地主始末记[M].广州: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编印,1926.
    [42]马超俊.中国劳工运动史(上)[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2.
    [43]甘乃光.怎样做农工行政[M].广州:中国国民党农工行政人员讲习所编印,1927.
    [44]陈公博.陈公博先生言论集[M].中国国民党宣传部编印,1930.
    [1]甘乃光.以党建国[M].中山大学训育部编辑科编印,1927.
    [2]戴季陶.三民主义之哲学的基础[M].西南游击干部训练班翻印,1940.
    [3]戴季陶.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M].
    [4]胡汉民.三民主义之认识[M].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印,1929.
    [5]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6]黄强.中国保甲实验新编[M].南京:正中书局,1935.
    [7]胡汉民.国民党民众运动的理论[M].出版地点及时间不明.
    [8]阮毅成等.地方自治与保甲制度[M].上海:独立出版社,1939.
    [9]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M].上海:民智书局,1929.
    [10]许崇灏.中国政制概要[M].重庆:商务印书馆,1943.
    [11]胡汉民.中国国民党批评之批评[M].出版地点及时间不明.
    [12]李宗黄.现行保甲制度[M].北京:中华书局,1945.
    [13]田宏懋.国民党中国的政府与政治[M].加利福利亚: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72.
    [14]杨熙时.中国政治制度史[M].重庆:商务印书馆,1946.
    [15]陈锡琪.同盟会成立前的孙中山[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57.
    [16]王思华.孙中山哲学思想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
    [17]陈之迈.中国政府[M].影印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46.
    [18]策万源.孙中山哲学思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19]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0]张磊.孙中山思想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1]王志光.孙中山的反帝思想[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
    [22]李时岳,赵矢元.孙中山与中国民主革命[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
    [23]秦孝仪.实施宪政[M].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78.
    [24]韦杰廷.孙中山哲学思想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25]张磊.孙中山思想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6][美]史扶邻.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M].丘权政、符致兴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27]蔡尚思.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28]邵德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3.
    [29]刘兴华.孙中山思想论稿[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30]林茂生,王维礼,王桧林.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1919—1949)[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31]李新,陈铁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伟大的开端(1919—1923)[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32]秦孝仪.中华民国政治发展史[M].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85.
    [33]张江明.孙中山哲学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
    [34]张磊.孙中山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
    [35]韦杰廷.孙中山社会历史观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36]居正.清党实录[M].1928年版,出版地点不详.
    [37]萨孟武.三民主义政治学[M].上海:新生命书局,1933.
    [38]林代昭,陈有和,王汉昌.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39]李时岳,胡滨.从闭关到开放[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40]陈瑞云.现代中国政府[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
    [41][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一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42][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二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43][美]易劳逸.流产的革命(1927——1937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M].陈谦平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
    [44]高力克.历史与价值的张力——中国现代化思想史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45]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46]王人博.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47]贺渊.三民主义与中国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48]王永祥.中国现代宪政运动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9]韩信夫,姜可夫.中华民国史大事记[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
    [50]李侃,李时岳等.中国近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4.
    [51]桑兵.孙中山的活动与思想[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52]孔庆泰等.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53]刘会军.中华民国政治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54]茅家琦.孙中山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5]宋玉波.民主政制比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56]乔宝泰.中华民国行宪制宪史述[M].台北:中国近代出版社,1998.
    [57]王人博.宪政的中国之道[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58]周天度.中华民国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2.
    [59]杨奎松.蒋氏密档与蒋介石真相[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60]王林.西学与变法:万国公报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4.
    [61]李国忠.民国时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62]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63]钱端升.民国政制史[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64]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5]王奇生.中国近代通史(第七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66]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67]王兆刚.国民党训政体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8]崔之清.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一194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9]田湘波.中国国民党党政体制剖析(1927一1937)[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70][美]杜赞奇.文化、权力、国家——1900至1942年的华北农村[M].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71]王建朗,曾景忠.中国近代通史(第九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72]秦瘦鸥编辑.蒋介石先生演讲集[M].上海:三民公司印行,1927.
    [73]袁平凡编.中国民众运动之史的发展[M].出版地点不明,1930.
    [74]萨孟武.三民主义政治学[M].上海:新生命书局,1933.
    [75]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一一1924一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
    [M].上海:上海书店,2009.
    [76]王人博.中国近代宪政史上的关键词[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77]中国国民党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工人科编.中国国民党领导下之工人运动今昔观[M].中国国民党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印行,南京:三民印务局,1934.
    [78]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1]李玲丽.北伐前后湖北的商民协会[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邸军.孙中山宪法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6.
    [3]邹静颉.清末民初地方自治法研究(1908~1936)[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9.
    [4]裴本成.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研究[D].成都:西南政法大学,2011.
    [1]颜军.孙中山民权主义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0.
    [2]李默海.孙中山的宪政思想及其实践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6.
    [3]郑率.蒋介石与民末宪政[D].长春:吉林大学,2009.
    [4]赵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政治体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5]孙岩.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地方党政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
    [1]黄振位.论广州农讲所的建立发展及其历史作用[J].暨南大学学报,1981(3).
    [2]彭厚文.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的演变述略[J].湖北大学学报,1993(4).
    [3]刘继增、毛磊、袁继成.武汉政府时期工人运动中的“左”倾错误[J].江汉论坛,1981(4).
    [4]钟声.试论南京国民政府训政前期(1928-1937)的地方党政纠纷[J].史学月刊,1999(2).
    [5]胡哲峰.对蒋介石“三分军事、七分政治”方针的剖析[J].史学月刊,1988(2).
    [6]牛大勇.美国对华政策与“四一二”政变的关系——兼与沈予同志商榷[J].历史研究,1985(4).
    [7]朱英.国民党与商民运动的兴起[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
    [8]王兆刚.南京国民政府训政体制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1(2).
    [9]周逸.国民党“一大”是否确定了“三大政策”[J].江西大学学报,1983(3).
    [10]朱英.国民党推行商民运动的方略[J].江汉论坛,2004(7).
    [11]武乾.南京国民政府的保甲制度与地方自治[J].法商研究,2001(6).
    [12]沈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与帝国主义关系再探讨[J].历史研究,1984(4).
    [13]武乾.南京国民政府的保甲制度与地方自治[J].法商研究,2001(6).
    [14]张健俅.近代中国政府与社团关系的探讨——以中国红十字会为例(1912-1949)[J].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7期,2005(3).
    [15]龚启耀.评孙中山的“以党治国”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一党专政”体制[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4).
    [16]余齐昭.对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若干史实考[J].中山大学学报1984(1).
    [17]郑应洽.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形成[J].暨南学报,1984(3).
    [18]秦兴洪.对孙中山三大政策确立过程的探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4(2).
    [19]温波.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的合法性危机[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1).
    [20]程涛平.怎样看待武汉政府工人运动中的“左”倾错误[J].党史研究,1982(3).
    [21]黄霞.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前期南京国民政府基层警政建设浅论[J].宜宾学院学报,2006(1).
    [22]粟孟林.湖南国共两党关系的嬗变(1923-1927)[D].湖南师范大学2007(5).
    [23]金冲及.从迅猛兴起到跌入低谷——大革命时期湖南农民运动的前前后后[J].近代史研究,2004(6).
    [24]金世忠.国民政府时期保甲制度的展开与实施[J].台南科技大学通识教育学刊,2008(7).
    [25]罗志田.南北新旧与北伐成功的再诠释[J].开放时代,2000(9).
    [26]刘斌.试论广东时期国民党党治模式的演变——以党政关系为中心[J].大众文艺,2010(16).
    [27]梁尚贤.“彭湃把持农民部”说辨析[J].近代史研究,2004(5).
    [28]朱英.北伐之前商民运动在广东的发端[J].学术研究,2009(5).
    [29]朱英.北伐之前的国民党与民众运动[J].江苏社会科学,2009(1).
    [30]朱英.国民革命时期的武汉店员工会[J].江汉论坛,2010(2).
    [31]李玲丽.略论北伐前后商民运动中的武汉店员工会[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5).
    [32]王合群.国民党派系斗争与浙江“二五减租”运动的兴起[J].民国档案,2002(2).
    [33]梅德平.国民党政府时期农村合作社组织变迁的制度分析[J].民国档案,2004(2).
    [34]马振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蒋介石思想理论简析[J].民国档案,2003年(1).
    [35]杨红林.朝野纠葛:北京政府时期的舆论与外交——以关税特别会议为个案的考察[J].史学月刊,2005(12).
    [36]徐进.党、革命动员和地域社会:论中共河北党组织(1928-1934)[J].史学月刊,2007(12).
    [37]张平、韩建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政治动员问题研究述评[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
    [38]朱英.近代上海商民运动中的店员工商界之争[J].社会科学,2010(5).
    [39]孔繁斌.政治动员的行动逻辑——一个概念模型及其应用[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5).
    [40]林志友.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农民动员模式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41]徐思彦.合作与冲突:劳资纠纷中的资本家阶级[J].安徽史学,2007(6).
    [42]冯筱才.上海下层民众对“五四运动”的反应:以“日人置毒”风潮为中心[J].社会科学研究,2005(3).
    [43]虞晓波.试析武汉国民政府时期“左”倾工潮的形成及其影响[J].江海学刊,2000(2).
    [44]冯筱才.劳资冲突与“四一二”前后江浙地区的党商关系[J].史林,2005(1).
    [45]卢权.北伐出师后的广东工人运动[J].近代史研究,1997(3).
    [46]冯筱才.自杀抑他杀: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集中现金条例的颁布与实施[J].近代史研究,2003(4).
    [47]杨天石.中山舰事件之后[J].历史研究,1992(5).
    [48]熊秋良.从政治动员角度看国民党改组后的“党化教育”[J].江苏社会科学,2004(6).
    [49]余敏玲.蒋介石与联俄政策之再思[J].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4期,2000(12).
    [50]徐秀丽.中国传统社会的社团及其与现代社团的区别[J].文史哲,2009(2).
    [51]王建伟.以“反赤化”的名义:北京政府后期奉直等系军阀的军事行动[J].社会科学研究,2010(2).
    [52][韩]裴京汉.北伐初期广东地区的劳动运动与国民政府的应对[J].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5).
    [53]郑建生.国民革命中的农民运动——以武汉政权为中心的探讨[D].“国立”政治大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7.
    [54]郑建生.动员农民——广东农民运动之研究[D].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992.
    [55]李达嘉.一九二○年代初期上海商人的民治运动——对军阀时期商人政治力量的重新评估[J].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2期,1999(12).
    [56]熊秋良.试析改组后中国国民党的党务运作——以中国国民党在广东进行的政治动员为个案[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57]徐秀丽.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革命史范式”与“现代史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5).
    [58]郭德宏.论民众史观[J].史学月刊,2009(11).
    [59]郭德宏.中国现代民众研究述评[J].党史研究资料,2004(1、2).
    [60]魏文享.农会组织与国民党党农关系的重建(1927-1949)[J].江汉论坛,2008(6).
    [61]杨天石.蒋介石与北伐时期的江西战场[J].中共党史研究,1989(5).
    [62]张志东.近代中国商会与政府关系的研究:角度、模式与问题的再探讨[J].天津社会科学,1998(6).
    [63]魏文享.农会与农政:近代农会组织与农业建设(1927-1949)[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9).
    [64]徐秀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国家与民间组织[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5).
    [6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日记类钞·党政(一)[J].民国档案,1998(4).
    [66]吕芳上.寻求新的革命策略——国民党广州时期的发展(1917-1927)[J].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2期,1993(6).
    [67]佟以群.彭湃与海丰农民运动1921-1924[J].台湾中正历史学刊第8期,2006.
    [68]杨天石.北伐时期左派力量同蒋介石斗争的几个回合[J].中共党史研究,1990(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