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融资方式的经济学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按照从理论到实践、从一般到具体的思路,从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融资方式的理论基础、影响因素、经济影响、利益相关者行为、案例研究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给出结论和建议,力求对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资金不足问题有所裨益。
     一、探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引入市场化融资方式的理论基础。产权学派和竞争学派在解决政府低效率的问题上,竞争学派更胜一筹;由于企业公共性和垄断性的特点,政府可引入竞争但要通过规制控制,不能让城市基础设施经营处于完全竞争状态。因而,政府规制与市场参与配置有机结合是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融资方式的理想状态。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可经营性进行厘定。本文在吸收成本收益比-可经营系数方法的基础上,按照城市基础设施的竞争性、排他性及外部性将城市基础设施的可经营性修正为非经营性、关联可经营性及孤立可经营性三种类型。城市基础设施的可经营性是动态发展的,随着技术的进步,排他成本的降低,城市基础设施的可经营性沿着非经营性、关联可经营性、孤立可经营性方向转化。界定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融资方式的概念、并确定城市基础设施的可经营性与市场化融资方式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界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融资方式适用于经济发达城市所有的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融资方式是指地方政府在可能的职权范围内,将城市基础设施的外部收益内部化,为了提供城市基础设施产品/服务,从社会获得建设资本或与私人部门合作提供城市基础设施的方式。按照使用政府代理权、考虑资本的成本和收益、资金来源于市场、生产主体由私人部门参与、政府授权建设或经营(合同)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可排他性共六个要素,将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融资方式分为政府分期付款融资方式、政府代理权融资方式、企业融资方式及项目融资方式,它们依次适用于非经营性、关联可经营性和孤立可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
     二、分析技术进步、国家制度特征、地方金融生态环境因素对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融资方式的影响。技术进步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促进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方式市场化程度的深化。从供给的角度来看,技术进步能够提供更多的市场化融资方式,改变城市基础设施的特性,提供更多的市场化投资机会给投资者。从需求的角度看,技术进步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增加社会财富,私人部门有更多的资金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undation theory, influencing factors, economic domino offect, shareholders' behavior and the Chinese cases about the methods of funding urban infrastructure on the market. Its aim is to help solving the problem of Chinese finance lacking of capital to build urban infrastructures.
    First of all, the writer searches the foundation theory about the methods of funding urban infrastructure on the market. The competition school is better to solve government low efficiency than the property right school. And it's an ideal state to mix government rules with market collocate resources. Then,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of cost-income ratio (that is coefficient of operator character), the writer revise the operator character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into no operated, relating operated and independent operated urban infrastructure. Afterwards, the writer define the methods of funding urban infrastructure on the market, according to this definition, the methods of funding urban infrastructure on the market can be used on all urban infrastructures. The methods contain six factors: local government power of dealership, the cost and income of capital, capital from the market, private section as principal part of production, building or operating qualification authorized by local government, and the exclusiveness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Thus, the methods of funding urban infrastructure on the market mark as government installment , government funding on her dealership power, enterprise funding, and item funding, which can be used on no operated, relating operated and independent operated urban infrastructure in turn.
    Secondly, the writ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technique progress, the national system, local finance surrounding on funding urban infrastructure on the market. Technique progress deepens the methods of funding urban infrastructure on the market on two aspects of supply and demand. While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system on funding urban infrastructure on the market include national laws, finance system, government rules, and private sector on urban infrastructure. Especially, the methods of funding urban infrastructure on the market have an obvious relationship with local
引文
1 根据国际经验,城市化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70%之间都是基础设施加速增长时期。2005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42.99%。
    2 美国经济学家W.W.罗斯托用“social overhead capital”一词强调他对基础设施性质的理解,他认为,在经济起飞前,必须要有最低限度的社会先行基础设施资金建设。
    3 Abhay Pethe和Manju Ghodke将城市基础设施按照银行融资项目特点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受益人和收益数量都能确定,如伸缩收费的供水、供电和交叉补贴的公共交通;第二类是受益人确定,收益数量不能直接确定但是可间接估计,如收费道路桥梁等统一收费。这两项都可按照已知现金流进行商业融资。第三类是受益人或群体和数量都不易确定(与技术和成本有关),如城市道路街道照明和环境优化。
    4 城市建设各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城市供水、燃气、集中供热、公共交通、市政工程、园林绿化、市容环卫行业,不含住宅投资。《2003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报》,第159页,2004年8月出版。笔者认为这种定义基本上属于市政公用设施范畴。
    5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2002年版),与ISIC/Rev.3相衔接,ISIC/Rev.3是《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第三版的英文简称。它是由联合国于1989年制定并审议通过,推荐各国政府进行国际间统计数据比较时使用的统计分类标准。ISIC/Rev.3为各国提供了用于各种经济活动分类比较的基本框架,使之成为国际间统计数据对比和交流的工具。ISIC/Rev.3在分类层次上包括门类(section)、大类(division)、中类(group)和小类(class)。国家统计局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94)国家标准进行了修订。并于2002年5月10日通过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批准,于2002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分为门类、大类、中类和小类四个层次,共有20个门类、95个大类、396个中类和913个小类。
    6 Boardman, A. and Ving, A, 1989," Ownership and Performance In Compretitive Environments: A Comparis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Private, Mixed, and Stated-Owned Enterprises," 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vol ⅩⅩⅫ(April)进行了集中的讨论。
    7 冠名权:可以把道路、桥梁、广场、绿地等大多数城市基础设施当作一般产品,拍卖其冠名权,或者允许企业以建设换取冠名权:广告权:通过出售道路两侧一级重点地段的广告设置权引入资金;特许权:例如大型文化活动的举办权,大型会议的赞助权、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权;领养权:只鼓励企业、个人以有偿方式对有关城市设施如树木、绿地等进行领养;土地开发权:授权开发城市道路、地铁等沿线的土地。
    8 项目区分理论:项目区分理论是针对微观投资领域提出的政府与民间经济量的划分基准。所谓项目区分理论就是按照是否收费机制(资金流入),将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区分为经营性与非经营性项目,从而根据项目的属性决定项目的投资主体、运作模式、资金渠道及权益归属等。
    11 “为奥运找钱 专家研究北京奥运融资方案”。http://www.rednet.com.cn//2003-04-10
    12 1995年8月国务院《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的出台,旨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国家优先支持有关股票、债券的发行和国家政策性银行长期贷款等方面。
    13 2004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报》,建设部综合财务司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8月。
    14 根据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而得。
    15 截至2003年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设有城市660个,按城市非农业人口规模分为5组:超大城市(200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100至200万人口)、大城市(50至100万人口)、中等城市(20至50万人口)和小城市(20万以下人口)(建设部综合财务司,2004)。
    16 所谓“郑州模式”,就是由政府出面,把国有企业、国有集体合营企业和集体企业三家运输企业整合成一家,形成一种主导力量。上海模式:上海将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营、监管四分开。
    17 涉及的28个省(市、区)名单:北京 天津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福建 安徽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重庆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新疆。
    18 2004年第3号(总第04号):“部分城市基础设施国债项目建设效果的审计结果。”
    19 政府被视为是一种万能的仁慈的机构,它控制着赋税、津贴和各种数量,以实现一种帕雷托最优的资源配置。这种政府成为“天堂模型”的政府。丹尼斯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20 《For the Good of the People: Using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To Meet American Essential Needs》, p4,2002.
    21 《公私伙伴关系---政府的举措》,英国财政部,第46-48页。
    22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Terms Related Buildings Facilities US Government Accoutability Office April, 1999.
    23 所谓准市政债券。是指那些由和地方政府有密切关系的企业发行、所募资金用于城市或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等用途的债券。由于其偿付资金主要来源于投资项目产生的收益,因此类似于美国市政债券中的收入债券。不过,此类债券的发行方是同地方政府有紧密联系的企业,这些债券是以企业债券的形式审批并发行的,所以在形式上是合法的,从而规避了中国《预算法》的制约。
    24 地方分权在经济文献中有许多定义,多数指把更多的权利或义务给予地方政府的管理或政治变化。
    25 政府级别分为中央、州和地方,其中美国、德国、加拿大、瑞士、澳大利亚等国家是三级政府设置;法国、丹麦、匈牙利、泰国等为中央、地方两极政府设置,印度、奥地利、阿根廷、印度尼西亚为中央、州两极政府设置。
    28 2006年8月上海颁布了《上海市鼓励外国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暂行规定》,意在鼓励外国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促进经济发展。
    29 王文滔:《蔡继明委员:垄断行业收入过高问题及治理》,http:/www.china.org.cn/Chinese/Lianghui/119223.htm.
    [1] 丁键,《现代城市经济[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出版。
    [2] 樊丽明、李齐云,《财政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 樊丽明,《中国公共品市场与自愿供给分析》,博士后研究报告,2003年5月。
    [4] 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出版。
    [5] 高培勇 主编,王晶 编著,《城市财政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6] 郭庆旺等编著,《公共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7 黄达,《金融:词义、学科、形式、方法及其它》,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出版。
    [8] 李奇云,《政府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
    [9] 李一花,《中国地方政府投资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10] 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11] 王辰,《基础产业发展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12] 王俊豪,《政府规制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3] 肖林,《融资管理与风险价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
    [14] 杨军 著,《基础设施投资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出版。
    [15] 杨瑞龙,《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经济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出版。
    [16] 张馨 等,《当代财政与财政学主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17] 张昌彩 著,《中国融资方式研究》,p35,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出版。
    [18] 朱会冲、张燎,《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理论与实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19] 朱宝宪,《投资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20] 邹德慈,《城市规划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出版。
    [21]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经济学》第一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出版。
    [22] 中国投资学会秘书处编,《纵论投融资》(中国投资学会2003~2004年度获奖科研课题选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出版。
    [23] 中国投资学会秘书处编,《银行与投资》(中国投资学会2004~2005年度获奖科研课题选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出版。
    [24] 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课题组:《中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改革研究报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出版。
    [25] 建设部综合财务司编,《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出版。
    [26] 建设部综合财务司编,《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出版。
    [27]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
    [28] 褚俊英 等,“城市水环境基础设施融资分析”,载《产业与市场》,2001年12月。
    [29] 常进雄,“中国就业弹性的决定因素及就业影响”,载《财经研究》,2005年第5期
    [30] 车峰、张磊,“资金信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融资工具”,载《金融与投资》,2005年1月。
    [31] 陈耿、周军,“企业债务融资结构研究”,载《财经研究》,2004年2月
    [32] 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载《经济研究》,1999年第2期。
    [33] 丁健,“城市建设投融资新机制的操作路径与适用性对策,载《上海投资》2002年第8期
    [34] 范小林,“公私合作—优势超乎想象”,中国财经报,2004年11月11日第三版。
    [35] 冯云廷、骆德武,“论城市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载《财经问题研》,2003年6月。
    [36] 黄大柯、王艺明、陈浪南,“PFI: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新模式”,载《投资研究》,2004年第5期
    [37] 何建文,“英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市场化改革的启示”,载《都市财经》,2005年第2期
    [38] 郭平、洪源,“我国国债规模稳定发展与积极财政政策可持续性研究”,载《经济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1期。
    [39] 何志敏,“我国国债政策的经济分析”,载《财贸研究》,2004年第11期。
    [40] 贾康、李炜光、刘军民,“关于发展中国地方政府公债融资的研究”,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02年第5期。
    [41] 郭宏超 等,“《中国金融生态调查报告》等待验收”,经济观察报,2005年9 月5日,NO227期。
    [42] 江曙霞、刘浏,“中国融资模式与GDP结构灰色关联的实证分析”,载《投资研究》,2005年第10期。
    [43] 雷晓康,“有效供给公共物品的理论分析”,载《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6月。
    [44] 雷星晖 潘小华,“国内外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融资机制比较研究”,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年8月第14卷第4期。
    [45] 莱斯特·C·梭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载《经济研究》,1997年1月。
    [46] 刘玉明 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改革研究”,载《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2期。
    [47] 马海涛,“论我国地方公债德发行前景和体系设计”,2004年硕士论文,中央财经大学。
    [48] 宋效军、雷雪英,“国内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研究”,载《投资研究》,2004年第12期。
    [49] 宋福铁,“国债对于私人投资基础效应的实证研究”,载《财经研究》,2004年第8期。
    [50] 宋文兵,“关于融资方式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载《金融研究》,1998年第1期。
    [51] 石绍宾,“政府有效供给地方公共品的筹资方式分析”。2004年硕士论文。
    [52] 万寿桥 李小胜,“中国资本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脉冲相应分析”,《财经研究》,2004年第6期。
    [53] 万安培,“租金规模变动的再考察”,载《经济研究》1999年第7期。
    [54] 魏新亚,林知炎,“中国基础设施投资构成的统计分析”,载《同济大学学报》,第31卷第7期,2003年7月。
    [55] 吴再鸣、葛王杰等,“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市场化与银行业务介入研究[J]”。《载投资研究》,2004年第1期。
    [56] 吴朝阳,“非营利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筹资方式分析”,载《当代财经》,2005年第9期。
    [57] 张文春、王辉民,“城市基础设施融资的国际经验与借鉴”,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58] 张伦俊,“论宏观经济调控中的税收效应”,载《统计研究》,2003年第11期。
    [59] 赵俊怀,“论我国地方公共产品供给民营化”,载《经济体制改革》,2003年第6期。
    [60] 周家高,“新加坡改善城市交通新招迭出”,载《城市交通》,2001年第4期。
    [61] 仲伟周,“论地方公共物品的私人供应”,载《当代经济研究》,1999年第8期。
    [62] 郑泽华,“经济增长中融资机制的变迁”,载《经济评论》,2002年第1期。
    [63] 曾文慧,“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公私伙伴关系分析”,载《城市问题》,2005年第1期。
    [64] 张馨、袁星侯,“公益性·垄断性·收费性·竞争性—论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多元化”,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65] 张伟,“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与政府行为”,载《投资研究》,2002年第2期。
    [66] 周银香,“融资方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及现实选择”,载《浙江统计》,2004年第9期。
    [67] 张碧琼、付琳(2003),“我国资本市场规模和结构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载《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4月第五卷第2期。
    [68] 张霓,“辽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创新”,载《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第33卷第2期。
    [69] 胡鞍钢、王清容,“多边贷款对我国财政收支的影响”,载《财政研究》,2005年第8期。
    [70] 左毓秀,“世界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及启示”,载《参考与借鉴》,2001年11期。
    [71] 项保华,张建东:“案例研究方法和战略管理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年底5期。
    [72] 李扬,“应对上海高成本:谁在撤退谁在抢滩”,《国际金融报》2006年7月3日。
    [73] 余晖、秦虹:《公司合作制的中国试验》,第65页脚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
    [74] 王兰芬:“委托代理关系中商业银行追债的经济学分析”,《商业研究》,2004年第15期。
    [75] 王兰芬):“政府代理权融资方式的经济效应分析”,《投资研究》,2006年第10期。
    [76] [美]Y.巴泽尔 著,费方域 段毅才 译,《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
    [77] [英国]C.V.布朗P.M.杰克逊:《公共部门经济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78] [美]丹尼斯C.缪勒 著,杨春学等译,《公共选择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79] [美]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 著,《宏观经济学》第七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80] 青木昌彦,《转轨经济中的治理结构》[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出版。
    [81] 雷米.普吕多姆,“城市公共服务融资”,《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二卷,《城市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82] 罗伊.巴尔,《发展中国家城市财政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83] (美)R.I.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上海三联书出版社1980年出版。
    [84]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出版。
    [85] 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为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中国财经出版社1994年出版。
    [86] 世界银行,《2001年全球发展融资:建立有效的发展融资的合作关系》,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出版。
    [87] [美]滋维.博迪 等著,朱宝宪 等译,《投资学》第四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出版。
    [88] 威廉.F.夏普,《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89]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88年出版。
    [90] [日]植草益,朱绍文等译,《微观规制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出版。
    [91] [美]费雪,《州和地方财政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美]哈伟.S.罗森,《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92] A.Kahn,A. 1971, The Economics of Regulation: Principles and Insitutions Vol. 1, New York Wiley. Reprint Cambridge MA: MIT Press,p.6.
    [93] Alessi, L, D.1980, "The Economics of Property Rights: 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Research," Law and Economics, vol. 2, pp.1-47.
    [94] Alchian, A .A. and H, Demesetz.1972, "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s Organization,"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62(December), pp777-795
    [95] A CBO STUDY: Innovative Financing of Highway: An Analysis of Proposals, January 1998.
    [96] A R J alali-Nainil Economic growth and fiscal policy [R] 12000 Working Paper, ht2tp://www.erf.org.eg
    [97]] Abhay Pethe and Manju Ghodke, "Towards Bank Financing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Working Paper No.2
    [98] Baumol, W. J., J. Panzar and R.D.Willing, 1982, Constestable Markets and Theory of Industry Structur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99] Diamod.P A.National debt in a neoclassical growth model[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5,55:1126~1150.
    [100] E.M. Gramlich and H. Galper, "State and local fiscal behavior and federal grant policy", Brookings Paper on Economics Activity(1973),pp.15-58.
    [101] Financing Public Infrastructure in Victoria A comparison of approaches, January 2004, Report to Property Council of Australia Victorian Division,
    [102]] Financing Public Infrastructure: Approaches Compared, August, 2003, Report for Property Council of Australia.
    [103] J.Jackson, "Politics and budgetary proces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April 1972), pp.35-60; R.P.Inman, "Grants in a metropolitan economy; a framework for policy", in W. E. Oates(ed), Financing the New Federalism,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altimore 1975.
    [104] John Morgan, 2000: Funding Public Goods with Lotteries: Experimental Evidenc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p67-4.
    [105] Krueger, A.O.1974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Rent-Seeking Socie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4(June), p.291-303
    [106] Károly Jókay-JuditKálmán-Mihály Kopán, "Municipal Infrastructure Financing: the Case of Inverse BoT",
    [107] Pagano, m., 1993. "Financial Markets and Growh: An Overview. "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37:613-622.
    [108] Perotti, Robertto. Fiscal policy in good times and bad [J]. Quarterly Joural of Economics 1999,114:1399~1436.
    [109] R.Coase, 1974: "The Lighthouse in Economics". J. Law & Econ. Vol.17. No.2.
    [102] Pritha Venkatachalam: "Innovative Approaches to Municipal Infrastructure Financing", November 2005, Working Paper Series No.05-68.
    [110] PPI partnerships versus PPI divorces in LDCs, Antonio Estache, World Bank and ECARES,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3470, January 2005.
    [111] Timothy, Jorge and Li" Attacting FDI: Further Evidence on Infrastructure, Corruption, and Taxes from Panel Data, woking paper Janauary 11,2006.
    [112] Antonio Estache, 2004: "Emerging Infrastructure Policy Issues Developing Countries: A Survey of the Recent Economic Literature",WPS344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