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极端利己主义病症的道德治疗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对利己主义进行了全面的、辩证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极端利己主义价值观带来的危害:扭曲自我,损人利己;疏离人我,孤独寂寞;道德沦丧,精神颓废。
     接着阐述了道德治疗的内涵:它通过对人们的道德观进行合理的引导和调节,帮助人们认识怎样的行为才是有价值的,从而使个体在选择和确定人生的价值目标时,能正确认清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能正确的处理自我、人我、物我之间的关系,减少生活中的挫折,维持心态平衡。并在此基础上对道德治疗进行了理论解读,论证了道德治疗对极端利己主义的病症进行治疗的可行性。
     在文章的最后部分,采用中西结合、古今结合方法,从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道家哲学中提取道德治疗的精华,论述了道德治疗对极端利己主义病症进行治疗的途径。从正确认识自我、努力协调人我、寻求生命意义三个层面对极端利己主义病症进行矫治。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Egoism dialectically andsystematically, the dissertation analyzes that the values of Extre-egoismdistort and poison the people's mind through three aspects: the distortionof self lead to benefit oneself at the expense of others, the departure from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neself and others lead to loneliness, thecorruption of morals lead to spiritual wasteland.
     And then, the dissertation describes the content of the moral therapy.Through guiding and adjusting the people's moral concepts reasonably, itcan help people to recognize what is worthy indeed. Thereby, when thepeople choose their goal of value, they can understand their rights andobligation correctly, and deal with the relation of the three aspectscorrectly: sel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neself and others, the relationbetween creature and human being. It is beneficial to abate the frustrationand maintain the mental balance. Based on it, the dissertation introduces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moral therapy, and demonstrates thefeasibility to eradicate the diseases leaded by Extre-egoism through moraltherapy.
     In the last part, the dissertation discusses how to eradicate morallythe diseases leaded by Extre-egoism through applying a methodology ofSino-Western combination and ancient-modern combination. Throughabsorbing the quintessence of the western humanistic psychology and the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especially the Taoistic philosophies, Thedissertation eradicate morally the diseases leaded by Extre-egoism fromthree aspects: to understand self correctly, to collaborate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oneself and others, to search for the significance of life.
引文
① International Enaycloped to of Ethics printed by Braun Brun field Inc U C, 1995, P.250
    ① 北京大学编译.18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中文版,第460页
    ② Steven M Cahn and Peter Markie. Ethics: Theory, and Contermporary Issu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Oxford 1998 P.557
    ① 十八——十九世纪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65页
    ② 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403页
    ③ 转引章海山.西方伦理思想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2页
    ① 北京大学编译.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501页
    ② 北京大学编译.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808页
    ③ 北京大学编译.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809页
    ④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商务印书馆,第565页
    ⑤ 十八——十九世纪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65页
    ① 吕氏春秋·重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3页
    ② 吕氏春秋·审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
    ③ 吕氏春秋·贵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
    ④ 荀子·性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55页
    ① 霍尔巴赫.自然体系(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271页
    ② 北京大学编译.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649页
    ③ 北京大学编译.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465页
    ④ 爱尔维修.精神论.辛垦书店,1933年,第57页
    ①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625页
    ① 弗洛姆.爱的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0页
    ① 萨特.厌恶及其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3页
    ①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美)著,潘嘉玢,刘瑞祥译.大失控与大混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7页
    ②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美)著,潘嘉玢,刘瑞祥译.大失控与大混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7页
    ① 弗洛姆《逃避自由》,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04页。
    ① 曾钊新,李建华.德性的心灵奥秘.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第305页
    ② 弗兰克尔著,赵可式译.活出意义来.光启出版社,1987年,第16页
    ① 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3年,第102页
    ① 林安梧.“儒、道、佛”与意义治疗,中南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第418页
    ② 林安梧.“儒、道、佛”与意义治疗,中南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第417页
    ③ 埃利希·弗洛姆著,孙依依译.为自己的人.三联书店,1988年出版,第50页
    ① 杨国荣.伦理与存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1页
    ① 郭本禹.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科尔伯格的理论与实践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71页
    ① Adam Smith.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PartⅣ, Chapter Ⅱ ,p.1
    ① 弗兰克尔著,赵可式译.活出意义来,光启出版社
    ① 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出版发行,2002年,
    ① 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出版发行,2002年,第158页
    ① 崔仲平.老子道德经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3页
    ① 崔仲平.老子道德经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9页
    ② 崔仲平.老子道德经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0页
    ③ 崔仲平.老子道德经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2、53页
    ④ 崔仲平.老子道德经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6页
    ① 崔仲平.老子道德经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0页
    ② 崔仲平.老子道德经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9页
    ③ 崔仲平.老子道德经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5页
    ④ 崔仲平.老子道德经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9页
    ⑤ 崔仲平.老子道德经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9页
    ⑥ 崔仲平.老子道德经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0页
    ⑦ 崔仲平.老子道德经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6页
    ⑧ 崔仲平.老子道德经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1页
    ① 弗洛姆.健全的社会.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第138页
    ① 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出版发行,2002年,第43页
    ② Erich Fromm. The art of loving. New York HARPER ROW, PUBLISHERS, 1956,P9
    ① 希望人类认识他们的痛苦:缺少爱.转引自葛力:《现代外国哲学》,第372页
    ② 弗洛姆.谈西方社会的前途问题.《哲学译从》,1981年第2期,第70页
    ③ Erich Fromm. The art of loving. New York HARPER ROW, PUBLISHERS, 1956,P20
    ④ 弗洛姆.逃避自由.工人出版社,1987年,第213页
    ① 刘翔平.寻找生命的意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6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99页
    ① 罗伯特·尼斯贝斯.偏见:一部哲学辞典.哈佛大学出版社.1982年,英文版,第184—186页,参见《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3期,第7—8页)
    ② 马斯洛著,许金声译.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121页
    ③ 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出版发行,2002年,第215页
    ④ 存在主义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354页
    ① 弗兰克尔著,赵可式译.活出意义来.光启出版社,1987年,第74页
    [1] 曹础基.庄子浅注[M].中华书局,2002年.
    [2]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中华书局,1984年.
    [3] 章海山.西方伦理思想史[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
    [4] 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卷)[M].中国人民出版社,1985年.
    [5] 罗国杰.伦理学[M].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
    [6]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7] 曾钊新.人性论[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年6月.
    [8] 曾钊新.道德心理论[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7年.
    [9] 曾钊新.心灵的碰撞[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年.
    [10] 曾钊新.德性的心灵奥秘——道德心理学引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
    [11] 翁福清.中国古代家训集成[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年.
    [12] 唐凯麟.走向近代的先声[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13] 唐凯麟.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原理.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
    [14] 吕锡琛.道家与民族性格[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
    [15] 郭本禹.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科尔伯格的理论与实践[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16] 彭运石.走向生命的巅峰[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17] 刘翔平.寻找生命的意义[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18] 李建华.德性与德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4月.
    [19] 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0月.
    [20] 经济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
    [21] 曾钊新,吕耀怀.伦理社会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
    [22] 杨国荣.伦理与存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23] 曹础基.庄子浅注[M].中华书局出版发行,2002年.
    [24] 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
    [25] 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 Erich Fromm. The Art of Loving [M]. New York HARPER ROW, PUBLISHERS, 1956.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
    [3] 存在主义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
    [4] 18世纪法国哲学(中文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
    [5] 霍尔巴赫.自然体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
    [6] Adam Smith.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7] 弗洛姆(德).谈西方社会的前途问题[M].哲学译从,1981年第2期.
    [8] 休谟(英).人性论(上、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9]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10] 弗洛姆(德).爱的艺术[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11] R·T.诺兰(美).伦理学与社会生活[M].华夏出版社,1988年.
    [12] 萨特.厌恶及其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13] 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
    [14] 弗洛姆(德).逃避自由[M].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
    [15] 马斯洛(美)著,林方译.人性能达的境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16] 弗兰克尔著,赵可式译.活出意义来[M].光启出版社,1987年.
    [17] 弗洛姆(德).逃避自由[M].工人出版社,1987年.
    [18] 马斯洛(美)著,许金声译.动机与人格[M].华夏出版社,1987年.
    [19] 弗洛姆(德).健全的社会[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
    [20]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
    [21] 埃利希·弗洛姆著,孙依依译.为自己的人[M].三联书店,1988年.
    [22] 弗洛姆(德).人的呼唤——弗洛姆人道主义文集[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年.
    [23]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美)著,潘嘉玢,刘瑞祥译.大失控与大混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24] International Enaycloped to of Ethics[M]. printed by Braun Brun field Inc U C, 1995.
    [25] 亚当·斯密(英)著,蒋自强,钦北愚,等译.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11月.
    [26] Stevn M Calm and Peter Markie. Ethics: Theory, and Contemporary Issues [M]. Oxford Univeersity Press New York Oxford 1998.
    [27] 弗兰克(德)著,常晓玲,等译.意义与人生[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
    [28] 布伦达·阿尔蒙德(英)著,刘余莉,杨宗元译.探索伦理学:通向善恶王国的旅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
    [1] 陈晓龙.论新时期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在形式上的整合:[硕士学位论文].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2] 杨南丽.杜威的新个人主义述评:[硕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4年.
    [3] 姚莉.个体道德认知发展的反思和重构——新科尔伯格理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肖湘雄.走出小我樊篱,迈进大我本体——企业文化研究的哲学沉思:[硕士学位论文].湘潭:湘潭大学,2004年.
    [1] 殷晓蓉.人性、道德与现代人的困境——弗洛姆人本主义伦理学评析[J].学术月刊,1994(8).
    [2] 王煜(香港).融会中西道德心理学的成功尝试——评《德性的心灵奥秘:道德心理学引论》[J].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4(2).
    [3] 列依宾(俄)著,李国海译.自我认识的治疗本质[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6(2).
    [4] 苟文均,魏治林.理性与非理性的冲突——市场经济与人生价值选择[J].社会科学,1996(3).
    [5] 杨韶刚.存在心理治疗探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3).
    [6] 李伯黍,李正云.道德发展:心理学、哲学、伦理学和教育学的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4).
    [7] 杨国荣.人我之间:成己与无我——论王阳明对主体间关系的思考[J].中州学刊,1996(5).
    [8] 包利民.西方哲学中的治疗型智慧[J].中国社会科学,1997(2).
    [9] 朱方.道家思想与当代心理治疗理论[J].上饶师专学报,1997.10(5).
    [10] 刘建国,郭永玉.成为一个人:罗杰斯的心理治疗理论要义[J].医学与哲学1997(11).
    [11] 张一夫.人际道德简论[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社版),1998(4).
    [12] 邢占军.自我意识的丧失与复归——罗洛·梅人学思想探微[J].理论学刊,1998(6).
    [13] 吴义昌.无我、求我、忘我——健康人格发展过程的标志[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6(2).
    [14] 刘士林.论庄子“三无”说及其与儒、墨、杨朱之关系[J].孔子研究,1999(2).
    [15] 胡凯,肖水源.“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对老庄哲学身心修养模式的发展[J].湖南医科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16] 刘剑康.“坐忘”、“心斋”与庄周的精神超脱[J].湖湘论坛,1999(6).
    [17] 王敬春.试论人本主义人格理论中的“自我”观[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2).
    [18] 杨方.西方伦理思想与西方社会道德现象的互动关系[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0(5).
    [19] 王海明.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辨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20] 韩松.“人的形象”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评姚大志《人的形象—心理学与道德哲学》[J].社会科学战线,2001(3).
    [21] 李文斌.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5).
    [22] 陈静.“吾丧我”——《庄子·齐物论》解读[J].哲学研究,2001(5).
    [23] 郭永玉.真我的追寻——阿萨鸠里的“心理综合”的人格理论与治疗模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7(4).
    [24] 严红.心理健康、道德行为与德育工作[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9(3).
    [25] 何仁富.从尼采的“治疗哲学”到罗蒂的“教化哲学”——20世纪西方哲学观念的嬗变及其意义[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0(10).
    [26] 吕红霞,杨正元.当代人际交往困惑的道德诉求[J].长白学刊,2002(3).
    [27] 王云萍.道德心理学:儒家与基督教之比较分析[J].道德与文明,2002(3).
    [28] 张健.中国哲学人的本质的双重化[J].船山学刊,2002(4).
    [29] 吕锡琛.道家养德调心的意义治疗思想蠡测[J].道德与文明,2002(5).
    [30] 唐文明.本真性与原始儒家“为己之学”[J].哲学研究,2002(5).
    [31] 林安梧.“儒、道、佛”与意义治疗[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2002.12(4).
    [32] 李明珠.论庄子的“无功”、“无名”、“无己”思想[J].学术月刊,2002(12).
    [33] 吕锡琛.道家的意义治疗智慧[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4).
    [34] 周蓉.从我的人生经历体悟弗兰克的意义疗法[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4).
    [35] 王泽应,邓子纲.见义不为现象的成因与矫治——兼论公德沦丧与犯罪的相关逻辑[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1).
    [36] 陈学锋.试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的变化与调节[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
    [37] 吕耀怀,胡愈.论道德错误的矫治[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2).
    [38] 卢愿清,杨韶刚.弗兰克尔:精神的超越力量[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4(2).
    [39] 唐如前.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双向结合[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4).
    [40] 胡凯.试论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现代大学教育,2003(4).
    [41] 王卓英.病态消费心理及其道德治疗[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3.11(5).
    [42] 任俊华,李绍元.“物我同一”与生态伦理——庄子的生态伦理思想新探[J].怀化学院学报,2003.12(6).
    [43] 暴庆刚.论庄子自由思想之超越品格(上)[J].东方论坛,2004(1).
    [44] 包利民.伊壁鸠鲁哲学意义的现代读解[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45] 杨韶刚.道德心理学的哲学思考——论心理学与伦理学的会通与融合[J].心理学探新,2004(3).
    [46] 丁智琼.哲学是一个诊所——谈塞涅卡对发怒的哲学治疗法[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3).
    [47] 葛畅.自由:道德的本质——兼用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审视当代德育中的问题[J].学术探索,2004.8(8).
    [48] 狄特·比恩巴赫(德)著,杨力译.道德价值与其他价值[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3).
    [49] 贾林祥.试析弗兰克尔的意义治疗理论[J].医学与哲学,2004.8(8).
    [50] 彭展.关于人的利己与利他[J].工会论坛,2004.11(6).
    [51] 辛世俊.试论人的提升[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
    [52] 曹智频.无名、无功、无己与庄子的审美人格[J].现代哲学,2005.1(1).
    [53] 张立文.中国哲学的现代价值——当今世界的病态与治疗化解之道[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2).
    [54] 许波.儒家理想人格的心理学探索[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4(2).
    [55] 王国胜.理想的幻灭与无奈的悲鸣——试论庄子人生哲学的嬗变[J].理论探索,2005(3).
    [56] 胡山林.走向神性“大我”——史铁生回答“我是谁”[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5(3).
    [57] 陈真.心理学利己主义和伦理学利己主义[J].求是学刊,2005.11(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