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性与多样性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性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在形成和演变的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规律(机制)以及由于这种规律(机制)的作用而使得它们在演变的过程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普遍的现象。产业结构演进的多样性则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演进并不是沿着一条基本轨迹进行的,而是存在多种路径,无论是在时间,还是在结构特点上都有着较大差别。本文从分工演进角度把握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性规律和历史发展逻辑,从初始禀赋条件的多样性和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经济主体决策的有限理性出发,主要基于路径依赖理论把握产业结构演进的多样性;最后在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性和多样性的双重视角下简要回顾了中国的工业化过程并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政策选择。
     本文的分析表明,产业结构演进实际上是一种存在着路径依赖的分工演进过程:产业结构是否能够良性演进主要取决于经济系统能否形成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分工演进的条件,具体的说,取决于经济系统是否能够发展成为一种包含意识形态、技术和制度(开放条件下还包括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要素)在内的各种因素良性互动的有机系统,在该系统中,众多私人的和国家的动机混合起来促使意识形态、技术和制度的变迁以及政策实施大都朝着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从而推进分工演进,使得产业结构不断朝着高级化的方向演进;存在着一个制度基础,是保证产业结构自发良性演进的基本条件,这就是自由价格和自由企业的市场制度;同时,由于自然条件初始禀赋条件的不同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基础、制度安排、以及意识形态不同,经济主体决策的不确定性,全球化等因素使得各个地区产业结构演化的方向是不确定的,演化路径具有多样,由于路径依赖的存在,沿着既有的路径,工业化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并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路径往下滑而进入“闭锁”状态,除非产业系统内部或外部条件出现重大改变;由于初始条件的不同和路径依赖自始至终的作用,对于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来说,成功的演化在于如何把自己的传统与任何可能的模仿与创新结合起来,这对应着工业化可以具有不同的成功模式。
     在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性和多样性的双重视角下,中国新型工业化的政策选择主要包括:从结构模仿转向制度模仿和制度创新,继续深化市场体制改革;合理使用“产业政策”;逐步推进自由的国际贸易;完善交通运输等基础措施,以信息化促进产业化等。
Generality of industrialization means there is an essential law that overrules industrialization,which brings about some common phenomenon in different countries' industrialization.Diversify of industrialization means different country's industry structure evolutes in different way.This thesis would both explain these two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ialization:The first part would give a division of labor model to interpret generality of industrialization;the second part would modify the suppositions in the first part and build a new model to illustration diversify on the basis of path-dependent theory;the third part will analyze how the generality law display its function on Chinese industrializa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in what way Chinese industrialization show its particular characteristic according to its resource, its history and its tradition,etc.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thesis are the fallowing as:
     Industrialization in its essence is a path-dependent process of labor division evolution.Firstly,industrial structure comes into being and develops corresponding to labor division evolution and all the countries would obey this generality law,and as a result share common phenomenon during their industrialization.This means deeply understanding labor division is crucial to clearly explain how an industrial structure evolves in the history,right now and in future.Secondly,industrialization is a path-dependent process which means different initial natural resource and uncertainty of the people's choice will affect its evolution from the start to the end,which would finally leads to diversity of industrialization.Thirdly,path-dependent force may lead industrialization into a vicious circle road as it may lead industrialization into a good one.For a country,to get into a good circle road needs a right system which comprises a series of actors,including society conscious,technology,regulations, polices,etc and which,as a whole organic one,does good to labor division evolution. And what's more,for a country,it is also important to take advantage of its resources and traditions to make its only successful industrialization pattern.Fourthly,all the successful industrialization patterns show that free market is the crucial system to ensure a good industrialization.And then a right constitution to balance the government power and so to reduce the state(nation) opportunism is vital to build a free market.
     Under the dual angle of view of generality and diversity,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for China is to carry on a government reform and to mature its poor efficient market;and on the other hand,it is also very important to consider a new industrialization pattern which suits to globalization,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which just suits to Chinese feature.
引文
[1]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
    [2]陈平:《文明分岔、经济混沌和演化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3]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6页。
    [4]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81页。
    [5]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6页。
    [6]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3,第175页。
    [7][奥]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53-54页。
    [8][美]邓可林·杨格:《报酬递增与技术进步》(贾根良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年第2期,第20页。
    [9]杨格认为,分工是由3个方面决定的:第一是个人的专业化水平;第二是不同专业种类数,它与产品种类数有关;第三则是生产的迂回度,引自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2003年,132页。
    [10]盛洪:《分工与交易》,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年,第31页。
    11 张闻天:《关于生产关系的两种问题》,《经济研究》,1979年第10期。
    12 赖宾斯坦:《经济落后与经济成长》,台湾银行出版社,1970年版,第93-96页。
    13盛洪:《分工与交易》,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年,第32页。
    14盛洪:《分工与交易》,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年,第33页。
    15 王伯鲁:《广义技术视野中的社会分工问题解析》,《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年第2期。
    16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0-11页。
    17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374页。
    18盛洪:《分工与交易》,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年,第31页。
    19赖宾斯坦:《经济落后与经济成长》,台湾银行出版社,1970年,第95页。
    20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 2003年,第17页。
    21新兴古典框架综合了古典的分工理论和科斯的交易费用,随着交易效率的改进,分工会不断地演进,由自给自足不断地过度到局部分工,再到完全分工,在分工演进过程中,生产率会提高,市场会扩大,产品种类增长,但是分工扩大后,交易次数增多,交易费用也会增长,在目前的交易条件的约束下,分工的好处和交易费用的权衡选择下达到一般均衡,这样,分工网络就形成了,参见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29页。
    22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页。
    23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上),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6页。
    24康芒斯J.R:《制度经济学》(上),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74页。
    25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29页。
    26汪丁丁:《“交易费用”与博弈均衡》,《中国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9页。
    27张五常:《经济组织与交易成本》,摘自约翰·伊特韦尔等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1992年版。
    黄少安:《交易费用理论的主要缺陷分析》(下),《学习与探索》,1996年第5期。
    29赖宾斯坦:《经济落后与经济成长》,台湾银行出版社,1970年,64-66页。
    30配第:《政治算术》[M],商务印书馆中译本,1978年版。
    31克拉克:《经济进步的条件》[A]载宫尺健一:《产业经济学》[M](第2版)东洋经济新报社1987年版。
    32库次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33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
    34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中译本,1987年。
    35杨小凯,黄有关:《专业化与经济组织》[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
    36王岳平:《开放条件下的工业结构升级》,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
    37见吴奇对《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钱纳里著)作的译序,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第6-7页。
    38诺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华夏出版社,1989年中译本,第1页。
    39演化经济学的代表作例如理查德.R.纳尔森:《经济增长的源泉》,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国内的例如陈平:《文明分岔、经济混沌和演化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0例如,自然环境是导致中国和西欧工业化分岔的重要原因,见陈平:《文明分岔、经济混沌和演化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41格申克隆:《历史观中的经济后发性》(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M],哈佛大学出版社,1962年。
    42 迈克.波特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69页。
    43 有关著作及论点可以参见杨丽:《析配第-克拉克定理在中国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局限性》,《经济问题探索》,2001年第11期;吴敬琏《中国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管理世界》,2006年第8 期等。
    44演化经济学家的代表人物霍奇逊也承认,当前要对演化经济学进行准确分类甚至给出一个比较贴切的定义都十分困难,参见霍奇逊,等:《制度与演化经济学现代文选:关键性概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5参见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3年。
    46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208页。
    47参见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3年。
    48 文定理是文玫于1996年发展库恩-塔克定理而来的,参见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3年,第23页。
    49 本节的函数和推导过程是笔者参照杨小凯,黄有光的论著《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3-45页的论证过程提炼出来的。
    50有关自然资源的概念参见本文第3章。所谓自然资源是一种历史范畴,主要是针对自然资源对人的价值而言的,例如,在没有相关的技术条件的情况下,石油资源对于人来说是没有经济意义的,因此,最初的石油就不是一种“自然资源”,而只是一种自然物质。
    51 利用文定理排除不是最优解的角点解工作量十分巨大,需要专门的专门软件处 凯,黄有光的论著《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42页。
    52 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种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43-48页。
    53此处证明可参见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种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46-47页。
    54实际上人们进行社会组织试验和选择的“两个步骤"是合为一体的,即人们选择了一种经济活动,它既是一种社会组织试验的行为,同时也是一种决策,它是一种试验的行为意味人们选择行业并不意味着这就是他们最佳的一种选择,从而对社会来讲,他们的选择所决定的也不是一种最佳的分工结构和产业结构,它是一种决策行为意味着人们一旦选择并实际上进入了某一行业,那么它们的选择就在事实上确立了一定的分工结构,虽然这种结构一般来说是短暂的和不断变动的,因为人们会随时根据信息来调整他们的选择,而一旦他们的选择是最佳的,那么这种能够选择就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稳定,从而就确定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分工结构。
    55宋小芬,王岳平:《社会组织试验与工业结构优化》,《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8期。
    56 杨小凯建立了一个动态的关于社会组织试验的模型,该模型描述了人们对分工组织的信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自发演进,参见其与黄有光的论著《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5章,340页。
    57陈平.文明分岔、经济混沌和演化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58经济发展实质上是人类经济系统的分工演进的过程,技术进步、生产力的提高,贸易的发展,市场一体化,企业的出现和工业化等经济现象,都与分工演进有关,参见杨小凯,黄有光的论著《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页。
    59[美]邓可林·杨格.报酬递增与技术进步(贾根良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第2期。
    60[美]邓可林·杨格.报酬递增与技术进步(贾根良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第2期。
    61 本文所指的技术进步是指新的生产工具的产生,在这里,生产工具可以是有形 的物质性机器,也可以是指一种无形的产品,例如网络技术。也就是说,一项新的技术出现,即意味着一种新的产品(同时也可能形成一种产业)的出现,从这一讲,本文的产业系统就是技术系统本身,它们是同义词,实质上都是将原材料转化为最终产品的“中间转换器”,技术物化于产业结构中,技术水平就是产业结构水平,其决定了最终产品的生产率。
    62钟勇:《产业结构演进机理演进》,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C],2004年。
    63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0页。
    64“市场竞争和择业自由会使得商品的相对价格同生产它们的专业的相对人数成反比。这就建立起一种所谓的价格负反馈机制,保证价格使各行业效用相等条件的实现”,见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29页。
    65 本图根据杨小凯,黄有关:《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书的8章有关图示进行修改而来的,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
    66虽然作为生产个体的人在每一次分工中本身并没有改变,但他所生产的产品发生了变化,因而从生产角度看其属性发生了改变。
    67钟勇:《产业结构演进机理演进》,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C],2004年。
    68 见吴奇对《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钱纳里著)作的译序,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第6-7页。
    69 本节论证简化自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297页,本节图示也来自本书。
    70参见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8章。本文所指的新部门和新机器及新技术可以看作是同一名词的不同称呼。
    71本小节数学论证过程和图示主要通过提炼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第8章而来,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195-206页。
    72 公式演绎的过程略,可以参见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第8章1998年,199-203页。
    73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年。
    74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中译本,第280页。
    7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243页。
    76 以上定义参见诺思:《制度、制度变革与经济绩效》,科斯、阿尔钦、诺思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经济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77 有人将制度作为产业(组织)结构的一部分内容而进行研究,但产业组织不属于本文界定的产业结构的内容,本文将制度作为一个“系统环境”,分析其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
    78国内已有一部分专门研究了开放条件下的产业结构演进机制,包括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机制等,有关研究例如王岳平:《开放条件下的工业结构升级》,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
    79[德I费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97年中译本,第118页。
    80参见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2章。
    81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71页。
    82阿林·杨格:《报酬递增与技术进步》(贾根良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年第2期。
    83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07页。
    84杨小凯 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33页
    85 分工演进、产业结构演进和经济发展这三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本文,如果不特别指出,分工演进和经济发展则意味着产业结构的(良性)演进。也就是说,产业结构演进的意义在于最终产品的日益丰富化及其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而不是各种产业之间的关系比例。
    86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69页。
    87(美)w.w.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中译本,第5页。
    88 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8页。
    89新兴古典经济学之所以只假设(时间)为唯一的要素禀赋约束,是考虑到模型的可处理性,杨小凯也甚至这个问题是以对现实的更高的预测能力为代价的,杨小凯对此问题的注解“严格来说,这一论断只对无限时界动态模型成立,而在静态模型中还有比时间禀赋约束更基本的要素禀赋约束。如果设定更基本的要素禀赋约束,则模型便能描述更复杂的过程。不过,因此而得到的更高的预测能力是以模型的可处理性为代价的。因此,在这里我们不设定劳动(时间)之外的要素禀赋约束”,参见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25页。
    90参见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2章。
    91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92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0页。
    93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出版社,1993年版,第11页和第17页。
    94按照习惯行事可以理解为一种理性行为,但是它与当时就计算目标效用最大化的行为是有区别的,因为人们按照习惯行事的时候,目标是不明确的,它可能与当前目标效用的最大化不一致。新古典主义的问题不在于将理性的应用扩展到解释习惯行为,而在于它的假设隐含了所有人在所有时间对同一事件都采取最大化行为。
    95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出版社,1991年,第22页。
    96杰拉尔德·迈耶约瑟夫·斯蒂格里茨:《发展经济学前沿.未来展望》,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第84页。
    97 理查德.R.纳尔森,悉尼.G 温特:《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前言),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5页。
    98 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出版社,1991年,第23页。
    99 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36页。
    100 Jerson.P.Increasing Return,Path Dependence,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i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94,No.2 June 2000,P260.
    101 Pierson,P.Increasing Return,Path Dependence,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i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94,No.2 June 2000,P262.
    102前面(5.2.1)中已经说明,在对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进行分析时,可以根据研究的需要而确定一个研究的历史起点来界定初始禀赋条件。这样,所谓的初始禀赋条件可能就不仅仅限于“自然条件”,它还包含了在某个“初始”时期,该国或该地区的人口、资源以及制度文化传统等。
    103陈平:《文明分岔、经济混沌和演化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132页。
    104宋小芬:《工业化过程中的路径依赖及闭锁退出--以东莞为例》,《改革》,2007年第8期。
    105引自郑凯捷:《分工与产业结构发展-从制造经济到服务经济》,复旦大学优秀博士论文,2006年。
    106见吴奇对《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钱纳里著) 作的译序,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第6-7页。
    107黄少安:《关于制度变迁的三个假说及其验证》,《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第37-49页。
    108 Michael J1 Gorges,"New Institutionalist Explanations for Institutional Change:A Note of Caution",in Politics,2001 Vol1 21(2),p.138.
    109[7]Skowronek and Stophen,Building a New American State:The Expansion of National Administrative Capacit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p.10.
    110 Edwardl S Mason(edsl),The Economic and Social Modernization of Kore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1980,p.154.
    111 马克·罗伊:《法与经济学中的混沌理论与进化理论》(历咏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01期。
    陈平:《文明分岔、经济混沌和演化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07页。
    113上海师范大学:《简明中国地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05页。
    114陕西师范大学:《欧洲自然地理》,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4、19、30页。
    115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24、108页。
    116海斯:《世界史》,三联书店,1975年,第229页。
    117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106、151页。
    118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第1961年,142、143、13页。
    119自然科学研究所:《中国古代科学成就》,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第257、358页。
    120 陈平:《文明分岔、经济混沌和演化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0页。
    121陈平:《文明分岔、经济混沌和演化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39页。
    122具体分析可以参见李仙娥:《工业化演进的路径依赖与政策选择》,西北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5年。
    123杨小凯:《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291-292页。
    124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92页。
    125诺思:《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170页。
    126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45页。
    127阿尔契安:《不确定性、演进和经济理论》,载《政治经济学杂志》,1950年第6期。
    128Schultz,Theodore W ·(1968),"Institutions and the Rising Economic Value of Mann"(J),Amer · J · ofAgr " Econ · 50(Dec ·),P1113.
    129陈平:《文明分岔、经济混沌和演化经济动力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44页。
    130陈平:《文明分岔、经济混沌和演化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77-87页。
    131参见李仙娥:《工业化演进的路径依赖与政策选择》,西北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5年。
    132韩民青:《产业演进与大国兴衰--兼论中国崛起的产业演进背景》,《济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10期。
    133更加深入的、详细的针对英、法、美、日等国的工业化过程中的路径依赖及不同特征的分析,可以参见李仙娥:《工业化演进的路径依赖与政策选择》,西北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5年。
    134[美]邓可林·杨格.报酬递增与技术进步(贾根良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第2期。
    135盛洪:《分工与交易》,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年,第177页。
    136盛洪:《论制度现代化》,《中国:发展与改革》,1989年第5期。
    137盛洪:《分工与交易》,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年,第180页。
    138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512页。
    139陈平:《文明分岔、经济混沌和演化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需要注意的是,陈平这样的说法意含着将工业化系统看作是生态、技术、经济、文化和制度等要素构成,本文将经济系统划分为自然条件、需求(市场)、产业结构和制度等四个子系统,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研究的角度和理解的角度不同,从而来划分上有所不同,但两者没有存在根本性的冲突。
    140谢立中,孙立平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第843页。
    141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文件》,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160-161页,转引自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第34页。
    142方甲:《产业结构问题研究》,第347-350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143 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出版社,1991年,第20页。
    144林毅夫,蔡防,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40页。
    145王小强:《农业社会主义批判》,《农业经济问题》,1980年第2期。
    146杨小凯:《百年中国年经济史笔记》,来自搜狐网,2002年。
    147 张杰:《中国的高货币化之谜》,《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
    148 中国统计年鉴2001,第587页。
    149张亚斌:中国所有制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研究,第137-138页,人民出版社2001年
    150张亚斌:中国所有制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研究,第137-138页,人民出版社2001年
    151简新华,余江.重新重工业化与振兴老工业基地.财经问题研究[J].2004.9.
    152实际上,中国产业结构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从农业内部来看,由于中国农民高度小农化、分散化,保护自身市场利益无能为力,正在逐步失去“两个市场”,一个是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国内市场,比如大豆及其加工品的国内市场70%的份额已经被外国企业占有,另一个是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国外市场,比如蔬菜及其加工品的日本、韩国和欧洲市场,原本是中国大陆农产品的传统优势市场,但现在却正在被进入中国的外资农业企业逐步替代~(152):从工业内部来看,其名义高度化较快,而实际高度化不足,附加值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等~(152);从第三产业来看,大部分是劳动密集行业,知识型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偏小等。鉴于研究的篇幅及主题所限,本文主要从三次产业的收入结构和就业结构来说明中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53有关数值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的有关数据进行计算所得。
    154魏作磊:《对第三产业发展带动中国就业的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04年第3期。
    155郑凯捷:《分工与产业结构发展一从制造经济到服务经济》,217页,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156郑凯捷:《分工与产业结构发展-从制造经济到服务经济》,218页,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157郑凯捷:《分工与产业结构发展-从制造经济到服务经济》,217页,复旦大学 博士论文,2006年。
    158江小涓,《中国的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159资料来源:历年海关统计,转引自隆国强:《对加工贸易贡献的实证分析》,国研网,2003年,2月25日。
    160杨志武:《为什么中国人出卖的是“硬苦力”?》,《新财富》,2004年09月15日。
    161杨志武:《为什么中国人出卖的是“硬苦力”?》,《新财富》,2004年09月15日。
    162杨志武:《为什么中国人出卖的是“硬苦力”?》,《新财富》,2004年09月15日。
    163杰拉尔德·迈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主编:《发展经济学前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89页。
    164唐杰,蔡增正:《渐进式改革的搏弈分析--兼论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渐进式政治体制改革》,《南开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
    165张军:《中国的工业改革与经济增长:问题与解释》,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第296-297页。
    1.程极明:《大国经济发展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陈平:《文明分岔、经济混沌和演化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3.陈文鸿:《中国重工业化之争具有误导作用》,http:www.huzhou.gov.cn/enterprise/docdetail.jsp?doc_id=20050922084344_284.
    4.陈桢:《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失衡的实证分析》,《国民经济管理》,《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10期。
    5.戴伯勋、沈宏达:《现代产业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
    6.董墨菲:《我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动态分析》,《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21期。
    7.方甲:《产业结构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8.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9.冯飞鹏:《经济增长与就业结构的变迁--对1952-2004年中国GDP增长率与就业结构关系的考察》,《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10.高帆:《交易效率、分工演进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西北大学优秀博士论文,2004年。
    11.郭克莎:《中国:改革中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年版。
    12.郭克莎、王延中主编:《中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政策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
    13.郭忠华:《新制度主义关于制度变迁研究的三大范式》,《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14.黄少安:《关于制度变迁的三个假说及其验证》,《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15.黄少军:《服务业与经济增长》,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16.纪宝成 杨瑞龙:《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02)--经济全球化 条件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简新华、余江:《重新重工业化与振兴老工业基地》,《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第9期。
    18.江小涓:《体制转轨中的增长绩效与产业组织变化(对中国若干行业的实证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19.江小涓:《中国的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20.贾根良:《演化经济学》,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21.李冠霖:《第三产业投入产出分析》,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
    22.李江帆,潘发令:《第三产业消耗系数和依赖度的国际比较》,《宏观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
    23.李悦等编著:《中国工业部门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24.李永军:《中国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的决定因素》,《世界经济》,2003年第7期。
    25.林毅夫:《制度、技术和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三联出版社,1993年。
    26.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27.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经济转型的地区差距分析》,《经济研究》,1998年第10期。
    28.刘鹤:《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化与出路:需求,生产,就业和贸易的关联分析》,《管理世界》,1991年第1期。
    29.刘建其:《经济体制与产业结构》,厦门大学优秀博士论文,2003年。
    30.刘世锦:《中国经济增长模式面临的转型压力与有利条件》,《中国发展观察》2006年第1期。
    31.刘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2.刘志彪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经济增长》,《中国经济问题》,2001年第1期。
    33.刘志彪,刘晓涎:《垂直专业化经济全球化中的贸易和生产模式》,《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第10期。
    34.樊纲等:《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过程报告》,《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35.樊纲:《发展的道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36.樊亢等编著:《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简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
    37.沈玉良:《制度变迁与结构变动--上海产业结构合理化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8.盛洪:《分工与交易》,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年。
    39.世界银行:《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40.宋小芬:《国内外工业化理论综述--兼论工业化的一般性和多样性》,《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4期
    41.宋小芬:《工业化过程中的路径依赖及闭锁退出--以东莞为例》,《改革》,2007年第8期。
    42.宋小芬:《社会组织试验与中国工业结构优化》,《改革与战略》,2007年第8期。
    43.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44.王保安:《结构调整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财贸经济》,2000年第12期。
    45.王伯鲁:《广义技术视野中的社会分工问题解析》,《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年第2期。
    46.王岳平:《开放条件下的工业结构升级》,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
    47.汪丁丁:《“交易费用”与博弈均衡》,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8.吴福象:《经济全球化中制造业垂直分离的研究》,《财经科学》,2005年第3期。
    49.魏作磊:《对第三产业发展带动中国就业的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04年第3期。
    50.吴敬琏:《中国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管理世界》,2006年第8期。
    51.杨丽:《配第-克拉克定理在中国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局限性》,《经济问题探索》,2001年第11期。
    52.杨小凯:《工业革命的条件》,载黄少安主编:《制度经济学研究》第3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
    53.杨小凯:《有限理性》,超边际经济学网站。
    54.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
    55.张亚斌:《中国所有制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
    56.张军:《中国的工业改革与经济增长:问题与解释》,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57.张培刚:《农业国工业化问题》,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58.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三联书店,2001年版。
    59.张闻天:《关于生产关系的两种性问题》,《经济研究》,1979年第10期。
    60.张永生:《厂商规模无关论:理论与经验证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61.赵守国:《企业决策体制的理性构造》,《西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62.周振华:《信息化与产业融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63.郑凯捷:《分工与产业结构发展-从制造经济到服务经济》,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64.周振华:《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5.朱锡平:《结构调整与体制改革》,《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66.邹薇、庄子银:《分工、交易与经济增长》,《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67.阿尔契安:《不确定性、演进和经济理论》,载《政治经济学杂志》,1950年第6期。
    68.阿尔文.托夫勒:《未来的冲击》,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
    69.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70.奥斯特罗姆等:《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商务印书馆,1992年。
    71.保尔.芒图:《十八世纪的产业革命》,商务印书馆,1983年。
    72.勃里奇斯、杰顿:《英格兰经济史》,伦敦,1964年。
    73.布莱克等:《日本和俄国的现代化》,商务印书馆,1992年。
    74.查尔斯.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商务印书馆,2003年。
    75.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测》(王宏周、魏章玲译),商务出版社,1986年版。
    76.弗朗索瓦.沙奈:《资本全球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77.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冯兴元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78.海斯:《世界史》,三联书店,1975年。
    79.霍奇逊等:《制度与演化经济学现代文选:关键性概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80.杰克.J.弗罗门:《经济演化--探究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李振明,刘社建,齐柳明译,李振明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81.康芒斯:《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82.科尔内:《突进与和谐的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中译本。
    83.克拉克:《经济进步的条件》,载宫尺健一:《产业经济学》(第2版),东洋经济新报社,1987年版。
    84.科斯、阿尔钦、诺思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经济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85.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86.赖宾斯坦:《经济落后与经济成长》,台湾银行出版社,1970年版。
    87.利普逊:《英格兰经济史》(中译本),伦敦,1929年。
    88.刘易斯:《经济发展理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89.刘易斯:《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载《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八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90.鲁道夫.吕贝尔特:《工业化史》(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
    91.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92.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93.马克.罗伊:《法与经济学中的混沌理论与进化理论》(历咏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第01期。
    94.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
    95.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3年。
    96.曼库尔.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商务印书馆,1999年。
    97.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
    98.缪尔达尔:《世界贫困的挑战--世界反贫困大纲》(顾朝阳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99.纳尔森,温特:《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商务印书馆,2007年中译本。
    100.纳克斯:《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01.诺思:《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99年。
    102.诺思:《制度、制度变革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103.诺思,张五常等:《制度变革的经验研究》(罗仲伟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页。
    104.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商务印书馆,1964年。
    105.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
    106.舒尔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107.斯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108.斯蒂格勒:《市场容量限制分工》,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
    109.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10.斯蒂格里茨:《发展经济学前沿.未来展望》,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111.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郑秉文译),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
    112.速水佑次郎、弗农.拉坦:《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郭熙保、张进铭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3.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114.小岛清:《对外贸易论》,南开大学出版社中译本,1987年。
    115.熊彼特:《经济分析史》,商务印书馆,2001年。
    116.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117.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2年。
    118.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余涌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19.扬格:《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年第2期。
    120.杨小凯,黄有关:《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
    121.伊诺泽姆采夫:《后工业社会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22.约翰.德勒巴克约翰编:《新制度经济学前言》(第二辑)(张宇燕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123.张五常:《经济组织与交易成本》,摘自约翰·伊特韦尔等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1992年版。
    124.Charles E.Swanson:"The Division of Labor and the Extent of the Market",Economics Letters,62.1999,p.135-138.
    125.Chen,B-L.Lin,J.and Yang,X.(1999),Emprical Evidences for the Endogenous Grouth by Evolution in Division of Labore Develepment Discussion Paper,No.671,Harvard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126.Cheung,S.(张五常),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the Firm,Journal of Law &Economics,26,p.1-21.
    127.Coase,R(1937),The nature of the Firm,Economia,4,p.386-405.
    128.Demsetz,H.:"The Cost of Transacting",Quarterly Journal of conomics,1968.82.p.33-53.
    129.Edwardl S Mason(edsl),The Economic and Social Modernization of Korea,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1980,p.154.
    130.H.Chenery S.Robinson M.Syrquin,Industrialization and Growth:A Comparative study,The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the World Ban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31.Krugman,P.&VenablesAJ:"Globalization and the Inequality of Nation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p.857-880.
    132.Lewis,W.A.:"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y of Labor",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954.
    133.Michael J1 Gorges,"New Institutionalist Explanations for Institutional Change:A Note of Caution",in Politics,2001 Vol1 21(2),p.138
    134.Sachs,J.and Woo,W.T.(1999),"Understanding China's Economic Performance",Journal of Policy Reforms.
    135.Skowronek and Stophen, Building a New American State : The Expansion of National Administrative Capac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p. 10.
    
    136.Syrquin,M.,CheneryH.B.:"19tree Decades of Industrialization'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s, 1989 V01.3, PPI52-153.
    
    137.Yang,X.and Ng, Y-K.:"Spiciallization and Economic Ogganization, a New Claasical Microeconomic Franework", 1993 .Amsterdam, North-Holland.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