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新时期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在形式上的整合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正在进行全面改革以最大限度适应社会发展,其中,以贯彻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中小学教育改革尤其受到社会的重视。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但是我国学校德育现状却令人担忧。我们学校德育形式主义严重,在思想方法、思想作风和工作方式、工作方法上片面追求德育表面形式,不注意德育实际效果。随着时代发展,特定的道德意识内涵需要相应的教育形式,西方的心理教育不知为一种可以借鉴的形式。本研究试图从形式和内容的角度来考察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在实践中的整合,以期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了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领域存在的六个形式主义问题。
     第二部分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相互关系的历史回顾和发展趋势。一是从古代伦理道德来看心理教育的本土渊源;二是当代心理学界价值中立态度导致心理教育忽视道德内容;三是德育和心育的辩证关系奠定了二者整合的理论基础。德育和心育存在着区别和联系。存在区别,才有整合的必要性;存在联系,才有整合的可能性。
     第三部分探讨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在实践中的整合。在中国现代化浪潮中特定的道德内容需要有特定和有效的教育形式、方法、途径和策略。二者在实践中有以下四种整合形式:1、传授性教育——学科教学模式;2、养成性教育——活动训练模式;3、疏导性教育——生活辅导模式;4、渗透性教育——环境熏陶模式。
     道德的产生是为了人美好的生活,而不是对人进行不必要的干预。道德教育应该尊重生活,创造生活,从生活出发,而不是从规范出发,只有植根于现实生活世界,道德教育才能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在形式上的整合正是体现了这一趋势。教育的根本是要使人成为人,一个在将来世界中能生活得更好的人。
A comprehensive reform in China's education towards the 21st century is being undertaken to it in with social development, and, in particular, the quality-oriented reform in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has been shown special concern for. The core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is to improve students' overall quality. Mora education in china, however, is quite worrying. With formalism dominating moral education, substantial effects are largely neglected as a result of unilateral concentration on formality in education. As society develops, the connotation of some specific moral awarenesses call for relevant forms of education. In view of this, some forms in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the West may yet be adopted. This research is intended to investigate the practical integ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view of both forms and contents, in an effort to strengthen substantial results in school education. Three parts of this go as follows.
    Part I. This part puts forward six existing problems of formalism in moral and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Part II. This part analyses historically in three asp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and their tendency of development. The first is to trace source of localism in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oint of ancient ethics and morality. The second is to psychologically view the objects of moral and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The third
    
    
    focuses on how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of moral and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provide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There exist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which means necessity of integration, but meanwhile, there is connection, which provides possibility for integration.
    Part III. This part explores integration in reality. There is urgency for effective forms, methods and strategies in moral education under such specific circumstances in the wave of modernization in china. Four forms of integration are as follows.
    l.Impartment--subject teaching
    2.Cultivation--activities and training
    3.Direction--instructions in daily life
    4.1nfiltration--environmental influence
    The creation of morality is aimed for better life, not interference to life, Therefore, moral education should be regarded as such that is based on life and shows respect for life, not to be formalized by stiff dogmas. Only when rooted deep in reality shall moral education stand on solid foundation and possess strong power, and the integration of moral and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this sense, does represent such trend. The final aim of education is to enable receivers to be themselves, those to dominate their life.
引文
[1]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20页。
    [2]孙振声:《易经入门》,文化艺术出版社88年版,第33页,第49页。
    [3]老子:《道德经》,鹭江出版社96年版,第12页。
    [4]朱熹;《四书集注》,古籍出版社78年版,第65页。
    [5]南怀瑾:《论语·里仁》,复旦大学出版社96年版,第194页。
    [6]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义》,古籍出版社88年版,第52页。
    [7]周敦颐:《周学全书》,古籍出版社88年版,第102页。
    [8]朱熹:《四书集注》,古籍出版社78年版,第245页。
    [9]《黄帝内经·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63年版。
    [10]孙思邈:《千金要方》,人民卫生出版社55年版,第28页。
    [11]罗伯特·梅逊:《西方当代教育理论》,文化教育出版社84年牍,第86页。
    [12]《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81年版,第253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45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40页。
    [15]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79年版,第304页。
    [16]《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81年版,第346页。
    [17]、[18]《列宁选集》,第4卷,第346页,第355页。
    [19]、[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8页,第4卷,第52页。
    
    
    (1)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人民教育出版社97年版
    (3)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95年版
    (4)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王希永、瑞博国:《心理教育概论》开明出版社2000年版
    (6)班华:《心育论》安徽教育出版社94年版
    (7)徐光兴:《学校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白先同:《德育新观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理查德·哈什:《道德教育模式》学术期刊出版社89年版
    (10)申葆永、高岗:《心理教育》暨南大学出版社95年版
    (11)王永康:《格心致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1998年版
    (12)袁桂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3)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广东教育出版1993年版
    (14)鲁洁:《德育社会学》福建教育出版社98年版
    (15)高孝才、杨启辰、林荣:《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92年版
    (16)罗国杰等:《伦理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17)布恩、埃克斯特兰德:《心理学原理和应用》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
    (18)皮亚杰:《儿童道德判断》山东教育出版1984年版
    (19)张明、刘晓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2000年版
    (20)张承芳、孙维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警官教育出版社97年版
    (21)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浙江教育出版社98年版
    (22)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浙江教育出版社98年版
    (23)韦纳:《人类动机:比喻、理论和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99年版
    
    
    (24) 罗夏:《心理诊断法》浙江教育出版社97年版
    (25) 钟友彬:《中国心理分析》辽宁人民出版社88年版
    (26) 陈仲庚、张雨新:《人格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87年版
    (27) 刘永芳、房慧聪:《人格评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8) 《学习的革命》上海三联书店97年版
    (29) 拉塞克、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96年版
    (30)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96年版
    (31)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96年版
    (32) 单松涛:《初中生心理教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98年版
    (33) 郝春东:《高中生心理教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98年版
    (34) 张家恕:《心理医生》重庆大学出版社97年版
    (35) 胡守棻:《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89年版
    (36) 朱永康:《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98年版
    (37) 郭本禹:《道德认识发展与道德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99年版
    (38) 王坤庆:《教育学史论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9) 张巽根:《教育是什么》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0) 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98年版
    (41) 程利国:《皮亚杰心理学思想方法论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99年版
    (42) 陈伯强、陈桂蓉:《台湾道德教育课程评介》福建师范大学经法学院编
    (43) 薛守琼、王岗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厦门大学出版社97年版
    (44) 王先达:《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3期
    
    
    (45) 唐松林:《论心理咨询与德育的关系》《高等教育研究》99年第3期
    (46) 黎龙辉:《论学科教学中的心理教育》《中国教育学刊》2000年第4期
    (47) 杨先祺:《德育应包含个性心理素质教育》《广州教育》92年第4期
    (48) 凌绍崇:《德育与心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0年第12期
    (49) 刘照蓉:《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科学、经济、社会》94年第3期
    (50) 邱宁:《论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5期
    (51) 黄立峰:《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辅导》《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98年第2期
    (52) 卜再元:《高校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有色金属高教研究》98年第3期
    (53) 张佩珍:《转化与泛化:心理健康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关联性》《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3期
    (54) 王坚:《试论心理咨询的整合性》《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2期
    (55) 刘丽:《中国传统道德、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其适宜方式》《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6期
    (56) 施铁如:《中华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现代哲学》96年第1期
    (57) 张灵聪:《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家关于自我控制的论述》《心理科学》2001年第2期
    (58) 燕国材:《略论我国古代的心理素质教育》《中学教育》2001年第4期
    
    
    (59) 蔺桂瑞:《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的有利因素》《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年第1期
    (60) 杨启亮:《中国传统道德精神与21世纪的学校德育》《教育研究》99年第12期
    (61) 杨鑫辉:《中国传统心理治疗探讨》《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95第4期
    (62) 孟万金:《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心理卫生思想探析》《心理科学》2001年第5期
    (63) 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论纲》《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3期
    (64) 孙凤、李兆生:《中西心理治疗之比较》《心理科学》2001年第3期
    (65) 贾林祥、叶浩生:《心理学本土化研究若干问题之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3期
    (66) 汪凤炎、郑红:《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目的、涵义与做法》《心理科学》2001年第2期
    (67) 柯尊平、宁维卫、朱健梅:《面向21世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社会科学研究》99年第3期
    (68) 郑日昌:《素质教育与心育》《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1年第2期
    (69) 杨秀君:《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社会心理科学》2000年第4期
    (70) 杨怀中:《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思想教育研究》94年第1期
    (71) 肖汉仕:《心理素质的结构及其内外关系》《中国教育学刊》99年第4期
    
    
    (72) 葛鲁嘉:《中国本土的传统形态心理学与本土化的科学研态心理学》《社会科学战线》94年第2期
    (73) 马祥林:《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之必然及其意义》《学术探索》99年第3期
    (74) 汪凤炎:《新论研究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现实意义》《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99年第1期
    (75) 刘强:《香港学校的德育述要》《吉林教育》96年第5期
    (76) 刘鲁蓉:《人性观与心理治疗》《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77) 赵朝阳:《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要防止形式主义》《社会主义论坛》2001年第4期
    (78) 吴佩杰:《增强中小学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思考》《班主任之友》2000年第8期
    (79) 舒也:《对“大德育体系”的思考》《高等教育研究》99年第3期
    (80) 邹成效:《整合是什么》《社会科学战线》94年第3期
    (81) 叶春青、陈捷:《思想政治教育对“灌输”概念的正确理解及其现实意义》《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99年第2期
    (82) 靳岳滨:《关于中学心理教育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中国教育学刊》99年第5期
    (83) 关鸿羽:《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00年第6期
    (84) 劳逊:《世界德育演进视野里的中国学校德育》《当代青年研究》96年第5期
    (85) 陈炳水:《道德教育应坚持人性原则》《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
    (86) 王啸、鲁洁:《德育理论走向科学化和人性化的整合》《中国教育学刊》99年第3期
    
    
    (87) 刘济良:《回归现实生活的道德教育》《教育科学》2001年第2期
    (88) 汪刘生、白莉:《中小学德育模式评析》《教育导刊》95年第9期
    (89) 郭翠菊:《知识经济条件下德育方式改革的基本思路》《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5期
    (90) 柴素芳:《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高校理论战线》99年第9期
    (91) 黄治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的几点思考》《南方冶金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92) 戴木才:《论思想政治工作引进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求实》96年第2期
    (93) 于明盛:《高校德育教学实践中的心理科学应用》《社会心理科学》2000年第4期
    (94) 杨明:《德育学与心理学之相关性及实践意义》《学校思想教育》95年第5期
    (95) 左登豪:《正确认识和处理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的关系》《中国监狱学刊》95年第1期
    (96) 岳晓东:《谈德育与心理辅导的关系》《上海教育科研》95年第7期
    (97) 李文安:《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教育探索》2001年第2期
    (98) 张国兵:《试论高校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的关系》《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99) 张军、邓薇、来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与心理教育的结合》《青海师专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5期
    (100) 焦其和:《德育与心育》《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101) 高锦泉:《21世纪高校德育必须走与心理教育相结合的道路》《五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3期
    
    
    (102) 陈洵:《论社会公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教育导刊》2000年第2期
    (103) 魏红伟:《心理咨询在大学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龙岩师专学报》99年第4期
    (104) 沈贵鹏:《德育视野内的心理教育》《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2期
    (105) 颜农秋:《关于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教育联合的思考》《思想政治教育》2001年第7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