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文人·官员·社会变革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试图摒弃“问题”意识之束缚,从原始史料入手,以陈寅恪先生倡导的“了解之同情”的历史意识,通过所研究对象——柳堂,来展示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
     柳堂,河南扶沟人,祖辈自陕西朝邑迁居于此。生于繁华的市镇吕潭集,出自亦农亦商之家,而天资敏慧,在那个科举时代,是注定要走读书致仕之路的。科场之路看似大同小异,然而成功之花的绽放却风姿各异。本文第一章勾勒了柳堂生命之树从生至枯死的全部过程。其中科举用去了生命的近三分之二。一种无形的力量左右着莘莘学子们,以致有满头白发尚驰骋于科场之上者。柳堂在教读的同时,拼杀于斯几十载,老天终于眷顾了他,年近五旬时取得了所谓正果,获隽进士。从此改变了他的生活,使其站在一个更广阔的舞台上书写历史。
     甲午战争的失败,虽令他痛心疾首,而生活要维持,还得挣扎于官场之上,谋取百里之治的机会。山东巡抚李秉衡给予他大展经纶的机会,他自定陶县干起,经惠民、东平州、德平、乐陵、济宁直隶州,所到之处,剔除积弊,实心为民,但地方之治亦矛盾重重。本文第三章分河工、刑狱、赋税等部分,以故事的形式揭示这些错综复杂的关节。本章还就柳堂所依靠的政治资源进行探究,揭出其升迁之路背后的力量。
     清季发生了著名的义和团运动,一次重大的济阳玉皇庙戕官事件竟与柳堂联系在一起,本文第四章是柳堂与这场运动的个案研究,揭示出一个地方官在运动中的心理与行动,与上级官员、官兵和民众的关系,为义和团运动研究前所未有者。
     柳堂生于一个流淌着陕西商人血液的半移民家庭。在近代的大背景下,这个家庭经历了盛衰几个轮回及家庭到家族的嬗变。其中,经商致富与做官发家两个简单的道理得到了印证。本文的第二章便以柳氏家族为个案,描述了一个近代北方家族的形成与变迁。
     作为社会的人。交往是生存的要义和必须,本文第五章按时间顺序编织了柳堂的交游网络。数以百计的人物出现在这个网络之中,通过与柳堂的交往,他们的性格、思想、家庭、经历、生活方式等诸多鲜为人知的东西,有序地出现在我的笔下,站到了近代社会的大舞台上,是近代北方文人群体生存及入世的缩影。
We tried to mend the consciousness of history from the original documents, by Mr Chenyinke advocated the historical consciousnees of "understanding of compassion", through the person Liutang, subject to the presentation of different social life in the round.
     Liutang, a person of Fugou of Henan, was born in a town called Lvtan.since been moved to here from Chaoyi of Shanxi.His fathers was a businessmenin, also the home of the peasants.Liutang was a samrt boy.He was doomed to go to the road.of Political people by reading at that epoch.People of a seemingly the same way at Examination time, flowers bloom of life is beautiful. but different.This was the first chapter outlines of Liutang's life from birth to back the entire process.The examination had nearly two thirds of life. An intangible force was about to outdo each is so white hair is agile in the sphere of Examination.. Liutang often went to Examination while reading. Used in dozens of god, when the last fifty years old he finally succeeded becoming a scholar his life changed, then he stand on a wider stage of writing history.
     Jiawu war was failure, though he were, and life is to continue to fight to seek the above all, of opportunities.the governor of shandong Libingheng promote him with grace.he started to become the magistrate of Dingtao state..then the state of Huimin, Dongping, Deping,Laoling,Jining. He excluded abuses and solid for the people in every state, but also the place of contradictions evrywhere.This chapter in the river, and punishments, taxes for the part of the story demonstrates a form of the complexity of the joints. this chapter also gets out of the promotion of the way back by searching Liutang's apolitical resources.
     The famous Boxer rebellition happened at the last of qing dynasty.An important even of Half-frenzied officer at Jiyang' Yuhuangmiao Involved Liutang. the fourth chapter is about Liutang with the movement of case studies and a magistrate in sports psychology and action, and superiors and public relations exercise for study. an unprecedented Boxer rebellition.
     Liutang was borned in a family with merchant in the lives of immigrant blood. In modern the circumstances, thefamily had several of the birth and death. and family to family of the fission. His wealth came from business and Official act like a simple truth that has been tested.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clan of Liu was as the case of the formation of a modern clan and transitions.
     As a person of the society,Communication is important to each other. The fifth chapter describes some of friendship network.of Liutang in chronological order. Hundreds of people happened to this network, By associated with Liutang, cleared with their character,thought,family,experience,lifestyle and so.in my writing.They have been put on large stage of the modern society and as the miniature.that the modern literati groups existed and lived in the north.
引文
①桑兵:《陈季同述论》,《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4期。
    ①(清)柳堂等:《耆学问答》,《柳勖菴先生生藏志铭》,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民国十四年(1925)重印本。
    ②(清)柳堂等:《耆学问答》,《柳勖菴先生生藏志铭》,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民国十四年(1925)重印本。
    ③(清)柳堂等:《耆学问答》,《柳勖菴先生生藏志铭》,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民国十四年(1925)重印本。
    ①(清)柳堂等:《耆学问答》,《柳勖菴先生生藏志铭》,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民国十四年(1925)重印本。
    ②参见(清)熊燥修、张文楷纂:光绪《扶沟县志》十六卷首一卷,卷十六《志余》,光绪十九年(1893)大程书院刻本。
    ③参见扶沟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扶沟文史资料第一辑,李小白、何子嶙、谢秀章:《吕潭古镇印象记》,第129-147页。1989年。扶沟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扶沟文史资料第九辑,宋洪飞、路威:《贾鲁河考辨》,2007年,第304页。
    ④参见扶沟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扶沟文史资料第一辑,李小白、何子嶙、谢秀章:《吕潭古镇印象记》,1989年,第129-147页。扶沟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扶沟文史资料第五辑,《吕潭古镇图》,2002年。
    ①参见扶沟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扶沟文史资料第一辑,李小白、何子嶙、谢秀章:《吕潭古镇印象记》,1989年,第129-147页。
    ②参见扶沟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扶沟文史资料第一辑,李小白、何子嶙、谢秀章:《吕潭古镇印象记》,1989年,第129-147页。
    ③此联为扶沟县公安局交警大队李连河先生提供。我访问扶沟时陪同者之一
    ①(清)柳堂:《周甲录》卷一,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②柳堂后娶李氏,白头偕老。
    ③(清)柳堂:《周甲录》卷二,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④(清)柳堂:《周甲录》卷二,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①(清)柳堂:《周甲录》,《自序》,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②(清)柳堂:《周甲录》卷五,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③(清)柳堂:《周甲录》卷一,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①(清)柳堂:《蒙难追笔》,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②(清)柳堂:《周甲录》卷二,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③(清)柳堂:《周甲录》卷二,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④县试为科举考试的第一关的第一关,后经府试、院试,优者才成秀才。
    ⑤(清)柳堂:《周甲录》卷二,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⑥张廷瑶为柳堂的第一位师长,后又跟过数位,现又随张读。(参见柳堂《周甲录》卷一)
    ①读文,所读者《二十艺》、《童子升阶》、《引蒙入路》等。(参见柳堂《周甲录》卷一)
    ②(清)柳堂:《周甲录》卷一,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③(清)柳堂:《周甲录》卷二,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④(清)柳堂:《周甲录》卷二,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⑤(清)柳堂:《周甲录》卷二,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⑥从二十五岁时始,至四十六岁。(参见柳堂《周甲录》)
    ①(清)柳堂:《周甲录》卷三,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②(清)柳堂:《周甲录》卷四,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①参见季啸风主编:《中国书院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164页。
    ②张镇芳修、施景舜纂:民国《项城县志》三十二卷首一卷,卷二十《学校志》,民国三年(1914)石印本。
    ③(清)柳堂:《莲溪吟草》卷十二,《莲溪晴望》,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④此前柳堂偏居乡下,很少有机会作唱和诗,只是为了科考而作诗。
    ⑤(清)柳堂:《莲溪吟草》卷一,《问孤雁》,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①(清)柳堂:《莲溪吟草》卷六,《中秋莲溪望月忆家》,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②(清)柳堂:《莲溪吟草》卷一,《鉴镜有感》,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③中国水利电力部水管司科技司、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编:《清代黄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759页。
    ④(清)柳堂:《莲溪吟草》卷八,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⑤(清)柳堂:《莲溪吟草》卷八,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⑥中国水利水电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校:《再续行水金鉴·黄河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18页。
    ⑦中国水利水电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校:《再续行水金鉴·黄河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20页
    ①(清)柳堂:《周甲录》卷五,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②清乾隆以后定制,三科以上会试不中的举人,挑取其中一等的以知县用,二等的以教职用。每六年举行一次,意在使举人出身的士人有较宽的出路,名曰大挑。挑选的标准备重在形貌与应对,须体貌端正,言语译明,于时事吏治素有研究。
    ③孟觐南,名宪璋,前扶沟县令,山东章丘人,政声卓著,罢职后居扶沟。参见章丘孟氏北支七十二代家谱卷二。
    ④(清)柳堂:《周甲录》卷五,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⑤(清)柳堂:《北上吟草》卷二,《读聊斋志异题词》,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①(清)柳堂:《宦游吟草》卷一,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②张上达,河南人,有治河才,后升任山东济东泰武临道,然而也是山东河防吏治败坏的始作俑者。此时任河工督办,声势已极煊赫。(参见柳堂《周甲录》卷五。)
    ③(清)柳堂:《宦游吟草》卷一,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①(清)柳堂:《周甲录》卷五,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②瞿同祖著,范忠信、晏锋译:《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①见(美)周锡瑞著、张俊义、王栋译:《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附图2山东省六大区域边界图。
    ②(清)周尚质修、李登明纂:乾隆《曹州府志》二十二卷,卷七《食货志·风土》,乾隆二十一年(1756)刻本。
    ③(清)柳堂:《周甲录》卷五,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④(清)薛允升:《读例存疑》五十四卷,卷六,光绪三十四年(1908)北京琉璃厂翰茂斋刻本。
    ⑤(清)柳堂:《周甲录》卷五,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⑥参见刘子扬编著:《清代地方官制考》,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版,第168页、第184页。
    ②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研究室选编:《清实录山东史料选(上册)》,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1877页。
    ②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研究室选编:《清实录山东史料选(上册)》,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1879页。
    ③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研究室选编:《清实录山东史料选(上册)》,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1903页。
    ④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研究室选编:《清实录山东史料选(下册)》,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1904页。
    ⑤(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一,《复吏部焦梦九(锡龄,彰德人)同年书(在省)》,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⑥(清)柳堂:《周甲录》卷五,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①瞿同祖著,范忠信、晏锋译:《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05页。
    ②(清)柳堂:《周甲录》卷六,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④刘子扬:《清代地方官制考》,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版,第473页。
    ①(清)柳堂:《周甲录》卷六,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②柳堂署定陶县不久,补惠民县,此回本任应为就惠民县任。
    ③(清)柳堂:《宰惠纪略》卷一,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④(清)柳堂:《宰惠纪略》,《聊城傅晓麓序》,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⑤(清)柳堂:《周甲录》卷六,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⑥(清)柳堂:《周甲录》卷六,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⑦参见(清)柳堂:《宰惠纪略》卷一,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①(清)柳堂:《周甲录》卷六,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②(清)柳堂:《复给谏李子襄同年书(在惠民任)》,《书札记事》卷二,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③(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二,《复给谏李子襄同年书(在惠民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④参见陈旭麓等主编:《中国近代史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版,第572页。
    ①(清)柳堂:《宰惠纪略》卷五,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②(清)柳堂:《宰惠纪略》卷五,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③(清)柳堂:《宰惠纪略》卷六,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④(清)柳堂:《东平教案》卷上,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⑤(清)柳堂:《东平教案》卷上,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⑥(清)柳堂:《东平教案》卷上,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⑦(清)柳堂:《东平教案》卷上,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①(清)柳堂:《牧东纪略》卷一,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②(清)柳堂:《牧东纪略》,《自序》,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③(清)柳堂:《牧东纪略》卷二,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④张志熙修、刘靖宇纂:民国《东平县志》十七卷,卷十一《人物志·列传》,民国二十五年(1936)东平天成印刷局铅印本。
    ①(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三,《复项城邓文垣(锡章)秀才书(在省)》。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②(清)柳堂:《续刻柳勖菴先生杂著》,《寿余杂著附后》卷上,《徐友梅太守招饮》,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③(清)柳堂:《续刻柳勖巷先生杂著》,《寿余杂著附后》卷上,《徐友梅太守招饮》,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④(清)柳堂:《周甲录》卷六,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⑤(清)柳堂:《宰德小记》,《自序》,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⑥(清)柳堂:《宰德小记》,《自序》,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⑦吕学元修、严绥之纂:民国《德平县续志》十二卷首一卷,卷三《政治志·设官》,民国二十五(1936)年济南天成谦记南纸店铅印本。
    ⑧(清)柳堂:《续刻柳勖菴先生杂著》,《寿余杂著附后》卷中,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①(清)柳堂:《续刻柳勖菴先生杂著》,《寿余杂著附后》卷中,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②(清)柳堂:《续刻柳勖菴先生杂著》,《寿余杂著附后》卷中,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③(清)柳堂:《续书札记事》,《覆王润生学博书(在济宁任)》,稿本。
    ④参见(清)柳堂等辑:《八十寿言》,《受业济宁吴庆锦敬撰》,民国十二年(1923)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⑤(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一,《致李子襄书》,稿本。
    ⑥(清)柳堂:《笔谏堂家书》,《复豫斋三弟书》,稿本。
    ⑦(清)柳堂:《笔谏堂家书》,《复豫斋三弟书》,稿本。
    ①(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四,《复冯实菴书》,稿本。
    ②(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四,《复冯实菴书》,稿本。
    ③(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四,《覆徐友梅书》,稿本。
    ④(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四,《复丁云樵太守书》,稿本。
    ⑤(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四,《致海关道徐书(时未失守)》,稿本。
    ⑥(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四,《致徐友梅书》,稿本。
    ⑦(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四,《致徐友梅书》,稿本。
    ⑧(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四,《复丁云樵太守书》,稿本。
    ⑨(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四,《致海关道徐书(时未失守)》,稿本。
    ⑩(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四,《复冯实菴书》,稿本。
    ①(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四,《复冯实菴书》,稿本。
    ②(清)柳堂:《禀稿偶存》,《禀抚三司、首道、商务局》,稿本。
    ③(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四,《覆徐友梅书》,稿本。
    ④(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文竹坪书》,稿本。
    ①(清)柳堂:《笔谏堂家书》,《致豫斋三弟书》,稿本。
    ①(清)柳堂:《笔谏堂家书》,《与豫斋三弟、翰芬大侄书》,稿本。
    ②(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致徐友梅书》,稿本。
    ③(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致徐友梅书》,稿本。
    ④(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致徐友梅函(癸丑)》,稿本。
    ⑤(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李子襄同年书》,稿本。
    ⑥(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徐友梅书(十二月廿六日)》,稿本。
    ⑦(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李子襄同年书》,稿本。
    ⑧(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徐友梅书(十二月廿六日)》,稿本。
    ⑨(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徐友梅书(十二月廿六日)》,稿本。
    ①(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徐友梅书(十二月廿六日)》,稿本。
    ②(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四,《禀覆王夫子书》,稿本。
    ③(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四,《复冯实菴书》,稿本。
    ④(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四,《复冯实菴书》,稿本。
    ⑤(清)柳堂等:《耄学问答》,《柳勖菴先生生藏志铭》,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民国十四年(1925)重印本。
    ①(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致徐友梅书》,稿本。
    ②(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石丽斋书》,稿本。
    ③(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徐友梅书(十一月十九日)》,稿本。其中“口”为未能识别者。
    ④(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徐友梅书(十一月十九日)》,稿本。
    ⑤(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徐友梅书(十一月十九日)》,稿本。
    ①(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致马雨轩书》,稿本。
    ②(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徐友梅函(六月十八日)》,稿本。
    ③(清)柳堂等辑:《八十寿言》,民国十二年(1923)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①(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胡星帅书(十一月廿日)》,稿本。其中口为不能识别者。
    ①(明)王道修、韩邦靖纂:《朝邑县志》二卷,卷一《总志第一》,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王兆鳌刻本。
    ①(清)柳堂:《周甲录》,《自序》,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②赵尔巽等纂:《清史稿》五百三十六卷,卷四十三《志第十八·灾异四》,民国十七年(1928)铅印本。
    ③张镇芳修、施景舜纂:民国《项城县志》三十二卷首一卷,卷三十一《杂事志·灾异》,民国三年(1914)石印本。
    ④(清)柳堂:《周甲录》,《自序》,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⑤(清)柳堂:《周甲录》,《自序》,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①(清)柳堂:《周甲录》,《自序》,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②(清)柳堂:《周甲录》,《自序》,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③(清)柳堂:《周甲录》,《自序》,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④(清)柳堂:《周甲录》,《自序》,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①(清)柳堂:《周甲录》,《自序》,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②(清)柳堂:《周甲录》,《自序》,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③(清)柳堂:《周甲录》卷一,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④(清)柳堂:《周甲录》卷一,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⑤(清)柳堂:《周甲录》卷一,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①(清)柳堂:《周甲录》卷一,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②(清)柳堂:《周甲录》卷一,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③(清)柳堂:《周甲录》卷一,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④(清)柳堂:《周甲录》卷一,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⑤(清)柳堂:《周甲录》卷一,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⑥(清)柳堂:《周甲录》卷一,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⑦(清)柳堂:《周甲录》卷一,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⑧(清)柳堂:《周甲录》卷一,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①(清)柳堂:《周甲录》卷一,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②当时人三本七,柳相林只能分到利润的三成。
    ③可参见鄙作《此匪彼民——一个被掳者眼中的捻子》,第二届中国秘密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9年8月。
    ④原因见柳堂《周甲录》卷二:“有被虏者出语人曰:有贼首传令日:此柳善人家宅(先君一生修桥补路,惜老怜贫,时余集正盛,颖毫逃荒者多至,男则先君与以资本为生活计,女则先慈助以针线,故有是称),毋得焚烧,器物亦毋得损坏。”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⑤(清)柳堂:《周甲录》卷二,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⑥(清)柳堂:《周甲录》卷二,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①距笔者研究,柳氏家族拥有三里庄与吕潭集两处住宅。三里庄为老宅,典出而赎回者。吕潭集住宅为咸丰元年柳相林所买者。
    ②(清)柳堂:《周甲录》卷二,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③(清)柳堂:《周甲录》卷二,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④徐金铭:《六慎斋文存》,《柳封君懋周家传》,民国刻本。
    ⑤徐金铭:《六慎斋文存》,《柳封君懋周家传》,民国刻本。
    ①(清)柳堂:《周甲录》卷二,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②(清)柳堂:《周甲录》卷二,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③(清)柳堂:《周甲录》卷二,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④(清)柳堂:《周甲录》卷二,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⑤(清)柳堂:《周甲录》卷三,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①(清)熊燥修、张文楷纂:光绪《扶沟县志》十六卷首一卷,卷十五《灾异》,光绪十九年(1893)大程书院刻本。
    ②(清)柳堂:《周甲录》卷四,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③(清)柳堂:《周甲录》卷四,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④(清)柳堂:《周甲录》卷四,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⑤(清)柳堂:《周甲录》卷四,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⑥(清)柳堂:《周甲录》卷四,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⑦(清)柳堂:《周甲录》卷四,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①(清)柳堂:《周甲录》卷四,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②(清)柳堂:《周甲录》卷四,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③(清)柳堂:《周甲录》卷四,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①(清)柳堂:《周甲录》卷四,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②(清)柳堂:《莲溪吟草》卷三,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③(清)柳堂:《周甲录》卷四,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④(清)柳堂:《周甲录》卷四,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⑤(清)柳堂:《周甲录》卷四,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⑥(清)柳堂:《周甲录》卷四,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⑦(清)柳堂:《周甲录》卷四,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⑧(清)柳堂:《周甲录》卷四,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⑨(清)柳堂:《周甲录》卷四,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①(清)柳堂:《周甲录》卷四,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②(清)柳堂:《莲溪吟草》卷五,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③(清)柳堂:《莲溪吟草》卷一,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①(清)柳堂:《莲溪吟草》卷五,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②中国水利电力部水管司科技司、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编:《清代黄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759页。
    ③(清)柳堂:《莲溪吟草》卷八,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④(清)柳堂:《莲溪吟草》卷十一,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⑤(清)柳堂:《周甲录》卷一,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①(清)柳堂:《莲溪吟草》卷八,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②(清)柳堂:《莲溪吟草》卷八,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③(清)柳堂:《宦游吟草》卷一,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④(清)柳堂:《周甲录》卷五,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①(清)柳堂:《周甲录》卷五,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②(清)柳堂:《周甲录》卷五,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③(清)柳堂:《周甲录》卷五,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④(清)柳堂:《周甲录》卷五,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⑤(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一,《复马瑞宇(秀芝,项城人)同年书(在南坛隄工局)》,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①(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二,《复前高苑令欧阳绮堂(绣之,项城人)书(在惠民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②(清)柳堂:《仕余吟草》卷二,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③(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四,《致李仲庚书》,稿本。
    ④(清)柳堂:《笔谏堂家书》,《教翰芬大侄书》,稿本。
    ①(清)柳堂:《笔谏堂家书》,《致豫斋三弟书》第三封,稿本
    ②(清)柳堂:《笔谏堂家书》,《致豫斋三弟书》第三封,稿本。
    ③(清)柳堂:《笔谏堂家书》,《与豫斋三弟书》,稿本。
    ④(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四,《致李仲庚书》,稿本。
    ⑤(清)柳堂:《笔谏堂家书》,《教翰芬大侄书》,稿本。
    ⑥(清)柳堂:《笔谏堂家书》,《致豫斋三弟书》第三封,稿本。
    ①(清)柳堂:《笔谏堂家书》,《复豫斋三弟书》第一封,稿本。
    ②(清)柳堂:《笔谏堂家书》,《复豫斋三弟书》第一封,稿本。
    ③(清)柳堂:《笔谏堂家书》,《与豫斋三弟书》,稿本。
    ①(清)柳堂:《笔谏堂家书》,《致豫斋三弟书》第一封,稿本。
    ②(清)柳堂:《笔谏堂家书》,《与豫斋三弟书》,稿本。
    ③(清)柳堂:《笔谏堂家书》,《致豫斋三弟书》第四封,稿本。
    ④(清)柳堂:《笔谏堂家书》,《致豫斋三弟书》第四封,稿本。
    ⑤(清)柳堂:《笔谏堂家书》,《致豫斋三弟书》第二封,稿本。
    ①(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四,《致李仲庚书》,.稿本。
    ②(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四,《复聂兰畹妹倩书》,稿本。
    ③(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四,《复聂兰畹妹倩书》,稿本。
    ④(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四,《致李仲庚书》,稿本。
    ①(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四,《致李仲庚书》,稿本
    ②(清)柳堂:《笔谏堂家书》,《致豫斋三弟书》第二封,稿本。
    ③(清)柳堂:《笔谏堂家书》,《致豫斋三弟书》第三封,稿本。
    ①(清)柳堂:《笔谏堂家书》,《致豫斋三弟书》第四封,稿本。
    ②(清)柳堂:《笔谏堂家书》,《复豫斋三弟书》第三封,稿本。
    ③(清)柳堂:《笔谏堂家书》,《复豫斋三弟书》第一封,稿本。
    ①参见陈旭麓等主编:《中国近代史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版,第486页。
    ②(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三,《复项城邓文垣(锡章)秀才书(在省)》,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③徐金铭:《六慎斋文存》,《柳府君家传》,民国刻本。
    ④徐金铭:《六慎斋文存》,《柳府君家传》,民国刻本。
    ⑤(清)柳堂:《书札记事》卷四,《复首府徐书(在德平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⑥(清)柳堂:《书札记事》卷四,《复首府徐书(在德平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①(清)柳堂:《书札记事》卷四,《复首府徐书(在德平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②(清)柳堂:《笔谏堂家书》,《复豫斋三弟书》第一封,稿本。
    ③(清)柳堂:《笔谏堂家书》,《复豫斋三弟书》第一封,稿本。
    ④(清)柳堂:《笔谏堂家书》,《致豫斋三弟书》第一封,稿本。
    ⑤(清)柳堂:《笔谏堂家书》,《致豫斋三弟书》第二封,稿本。
    ⑥(清)柳堂:《笔谏堂家书》,《复豫斋三弟书》第二封,稿本。
    ①(清)柳堂:《笔谏堂家书》,《复豫斋三弟书》第一封,稿本。
    ②(清)柳堂:《笔谏堂家书》,《致豫斋三弟书》第四封,稿本。
    ③(清)柳堂:《笔谏堂家书》,《致豫斋三弟书》第四封,稿本。其中口为不能识别者。
    ④(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徐友梅书(七月廿九)》,稿本。
    ⑤(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与徐庚生书(七月廿五日)》,稿本。
    ①(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高仲瑊书(九月廿日)》,稿本。
    ②(清)柳堂等:《耄学问答》,《三月十六日(柳附诗)》,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民国十四年(1925)重印本。
    ③(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徐友梅书(七月廿九日)》,稿本。
    ④(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徐友梅书(八月廿五日)》,稿本。
    ⑤(清)柳堂等:《耄学问答》,《九月二十二日(柳)》,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民国十四年(1925)重印本。
    ⑥(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与河南全省河务局局长吴泳湘第一书并附舍侄原禀》,稿本。
    ⑦(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与河南全省河务局局长吴泳湘第一书并附舍侄原禀》,稿本。
    ⑧(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与河南全省河务局局长吴詠湘第一书并附舍侄原禀》,稿本。
    ①(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与河南全省河务局局长吴泳湘第一书并附舍侄原禀》,稿本。
    ②参见扶沟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扶沟县文联志》,1998年内部资料,第265页。
    ③参见(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李清远书(十二月初五日)》,稿本。
    ④(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与吕念菴书(十一月十八日)》,稿本。
    ⑤(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与吕念菴书(十一月十八日)》,稿本。
    ⑥(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与吕念菴书(十一月十八日)》,稿本。
    ⑦(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李清远书(十二月初五日)》,稿本。
    ①(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与杨纪青书(十二月初三日)》,稿本。
    ②(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与吴詠湘第二书》,稿本。
    ③(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与吴詠湘第三书》,稿本。
    ④(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与徐友梅书(十二月十三日)》,稿本。
    ⑤(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与徐友梅书(十二月十三日)》,稿本。
    ⑥(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与徐友梅书(十二月十三日)》,稿本。
    ⑦(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吴詠湘第四书(十二月廿八日)》,稿本。
    ⑧(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与徐友梅书(十二月十三日)》,稿本。
    ①(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与河南河务局长吴泳湘第五书(己未二月初)》,稿本。
    ②(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与河南河务局长吴泳湘第五书(己未二月初)》,稿本。
    ③(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吴詠湘第六书(五月初二日)》,稿本。
    ④(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吴詠湘第六书(五月初二日)》,稿本。
    ⑤(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吴詠湘第六书(五月初二日)》,稿本。
    ⑥(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吴詠湘第六书(五月初二日)》,稿本。
    ⑦(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吴詠湘第六书(五月初二日)》,稿本。
    ⑧(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吴詠湘第六书(五月初二日)》,稿本。
    ⑨(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致吴詠湘(更正前启)》,稿本。
    ①(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吴詠湘第七书(五月廿五日)》,稿本。
    ②(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吴泳湘第七书(五月廿五日)》,稿本。
    ③(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与聂兰畹妹倩书书(七月初)》,稿本。
    ④(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与吴泳湘书(十二月十二日)》,稿本。
    ①(清)柳堂:《笔谏堂家书》,《复豫斋三弟书》第一封,稿本。
    ②(清)柳堂:《笔谏堂家书》,《复豫斋三弟书》第一封,稿本。
    ③(清)柳堂:《笔谏堂家书》,《复豫斋三弟书》第二封,稿本。
    ④(清)柳堂:《笔谏堂家书》,《致豫斋三弟书》第三封,稿本。通过徐金铭《柳府君家传》提供的资料,柳芳“业儒”。
    ⑤(清)柳堂:《笔谏堂家书》,《复豫斋三弟书》第一封,稿本。
    ①(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二,《复首道徐书》,稿本。
    ②(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三,《致李子襄书》稿本。
    ③(清)柳堂:《笔谏堂家书》,《致豫斋三弟书》第二封,稿本。
    ④(清)柳堂:《笔谏堂家书》,《教翰芬大侄书》,稿本。
    ⑤(清)柳堂:《笔谏堂家书》,《教翰芬大侄书》,稿本。
    ⑥(清)柳堂:《笔谏堂家书》,《慰翰芬大侄书》,稿本。
    ①(清)柳堂:《笔谏堂家书》,《慰翰芬大侄书》,稿本。
    ②(清)柳堂:《笔谏堂家书》,《教翰芗四侄书》,稿本。
    ③(清)柳堂:《笔谏堂家书》,《与翰芗侄书》,稿本。
    ④(清)柳堂等:《耄学问答附》,《尤斐如书(六月初四日)》,民国十二年(1923)山东商务印刷所铅印本。
    ①扶沟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扶沟文史资料第一辑,李小白、何子嶙、谢秀章:《吕潭古镇印象记》,1989年,第146页。
    ①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研究室选编:《清实录山东史料选(上册)》,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32页。
    ②参见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
    ③王先谦:《东华录》(道光朝)卷五十八,光绪十三年(1887)北京钦文书局刻本。
    ④邓云特著:《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页。
    ①康沛竹著:《灾荒与晚清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②黄泽仓编:《山东》,中华书局1935年版,第9页。
    ③贾国静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与晚清政局》,第30页。
    ④转引贾国静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与晚清政局》,第30页。
    ①参见成淑君著:《明代山东农业开发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9页。
    ②张玉法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如究所1982年版,第102页。
    ③中国史学会主编:《捻军》第一册,王闿运著:《湘军志》(平捻篇),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页。
    ④参见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192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09-412页。
    ⑤参见张玉法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版,第161页。
    ⑥(清)吴趼人著、金兴义校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齐鲁书社1998年版,第170页。
    ①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研究室选编:《清实录山东史料选(上册)》,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79页。
    ②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研究室选编:《清实录山东史料选(上册)》,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51-52页。
    ③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研究室选编:《清实录山东史料选(上册)》,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60页。
    ④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研究室选编:《清实录山东史料选(上册)》,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73页。
    ⑤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研究室选编:《清实录山东史料选(上册)》,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74页。
    ⑥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研究室选编:《清实录山东史料选(上册)》,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77页。
    ①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研究室选编;《清实录山东史料选(上册)》,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76页。
    ②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研究室选编:《清实录山东史料选(上册)》,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91页。
    ③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研究室选编:《清实录山东史料选(上册)》,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91页。
    ④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研究室选编:《清实录山东史料选(上册)》,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89-90页。
    ⑤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研究室选编:《清实录山东史料选(上册)》,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90页。
    ⑥(清)昭槤:《啸亭杂录》,卷四《汤文正》,光绪六年(1880)上海文明书店石印本。
    ①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研究室选编:《清实录山东史料选(上册)》,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210页。
    ②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研究室选编:《清实录山东史料选(中册)》,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696页。
    ③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研究室选编:《清实录山东史料选(上册)》,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135页。
    ④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研究室选编:《清实录山东史料选(上册)》,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444页。
    ⑤(清)吴趼人著、金兴义校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齐鲁书社1998年皈,第57页。
    ①(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一,《与李子襄(罗英,商水人)同年书(在南坛堤工局)》,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②赵尔巽等纂:《清史稿》五百三十六卷,卷四百三十八《列传第二百二十五》,民国十七年(1928)铅印本。
    ③参见王云主编:《封疆大吏——山东巡抚》,农村读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223页。
    ④赵尔巽等纂:《清史稿》五百三十六卷,卷四百四十七《列传第二百三十四》,民国十七年(1928)铅印本。
    ⑤(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二,《复给谏李子襄同年书(在惠民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⑥(清)柳堂:《周甲录》卷二,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⑦(清)柳堂:《周甲录》卷二,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①参见陈金林等编辑:《清代碑传全集》,《碑传集卷一百八·博山县知县武君忆墓志铭(朱硅)》,《武虚谷传(法式善)》,《武亿传(孙星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29-530页。
    ②(清)柳堂:《周甲录》卷五,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③(清)柳堂:《莲溪吟草》卷二,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①章丘孟氏北支七十二代家谱卷二,聊大胡宁宁同学为我抄录新修章丘旧军孟氏家谱。
    ①(清)柳堂:《莲溪吟草》卷十二,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②(清)柳堂:《莲溪吟草》卷四,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③(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一,《与李子襄(罗英,商水人)同年书(在南坛堤工局)》,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④(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一,《复马瑞宇(秀芝,项城人)同年书(在南坛堤工局)》,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①(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一,《与李子襄(罗英,商水人)同年书(在南坛堤工局)》,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②(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一,《复虞礽夫(煊,浙江人)孝廉书(初到山东)》,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③(清)柳堂:《宦游吟草》卷一,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④(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一,《复虞扔夫(煊,浙江人)孝廉书(初到山东)》,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①(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一,《复马瑞宇(秀芝,项城人)同年书(在南坛堤工局)》,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②(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一,《复马瑞宇同年书(在南坛堤工局)》,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③(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一,《与峄县令某书(在省藩委催税契)》,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④参见陈旭麓等主编:《中国近代史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版,第397页。
    ①柳堂有诗《奉张宫保委同方子敬赴齐河高家套散放绵衣》曰:“封疆大吏重书生,还恐书生事未更,半世作师初作吏,为余求友赋莺鸣。”《宦游吟草》卷一
    ②注:柳堂刚到山东,即使与巡抚张曜关系密切,也不可能得补知县,更何况未见其有什么特殊关系。
    ③(清)李宝嘉著、兴邦、伊然、东喜校点:《官场现形记》,齐鲁书社1998年版,第92页。
    ④(清)吴趼人著、金兴义校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齐鲁书社1998年版,第55页。
    ①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研究室选编:《清实录山东史料选(下册)》,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1920页。
    ②军机处《随手档》、《上谕档》,光绪二十四年(1898)七月二十四日。
    ③《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类·人事项》,3/99/5364/105。
    ④《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类·职官项》,3/99/5367/55。
    ⑤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研究室选编《清实录山东史料选(下册)》,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1936页。
    ⑥(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二,《复给谏李子襄同年书(在惠民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⑦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研究室选编:《清实录山东史料选(下册)》,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1936页。
    ⑧(清)柳堂:《周甲录》卷五,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①按柳堂说法:“到省不及半年,得差费一百余金”,平均约每月二十余金。(参见《周甲录》卷五)。
    ②(清)柳堂:《周甲录》卷五,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③(清)柳堂:《周甲录》卷五,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④丁世平、刁承襄修、尚庆翰纂:民国《平度县续志》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卷七《人物志·官师》,民国二十七年(1938)铅印本。
    ⑤参见(清)张曜、杨士骧等修、孙葆田等纂《山东通志》卷五十一《职官志第四》,《国朝职官表一》,民国二十三年(1934)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⑥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筹笔偶存》,《复吉观察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03页、第108页。
    ⑦(清)柳堂:《周甲录》卷五,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①(清)柳堂:《周甲录》卷五,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②(清)柳堂:《周甲录》卷五,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③(清)柳堂:《周甲录》卷五,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④(清)柳堂:《灾赈日记》卷九,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①参见(清)张曜、杨士骧等修、孙葆田等纂:《山东通志》卷五十一《职官志第四》,《国朝职官表一》,民国二十三年(1934)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②(清)柳堂:《周甲录》卷五,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③(清)柳堂《周甲录》卷五,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④(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一,《复马瑞宇同年书(销南坛堤工局差,在省)》,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⑤(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一,《复马瑞宇(秀芝,项城人)同年书(在南坛堤工局)》,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⑥(清)张曜、杨士骧等修、孙葆田等纂:《山东通志》卷五十一《职官志第四》,《国朝职官表五》,民国二十三年(1934)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①(清)柳堂:《周甲录》卷五,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②(清)柳堂:《周甲录》卷五,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③(清)柳堂:《周甲录》卷五,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④(清)柳堂:《周甲录》卷五,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⑤卢永祥等修、王嗣鋆纂:民国《济阳县志》二十卷首一卷,卷九《职官志》,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⑥(清)柳堂:《宦游吟草》卷六《祝阿吟自序》,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上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363页。
    ⑧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上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363--364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上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364页。
    ②陆绍治修、李凤翔、上官骏谟纂:民国《渑池县志》二十卷,卷四《民政一》,民国十七年(1928)石印本。
    ③(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一,《复马瑞宇同年书(在南坛堤工局)》,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④参见钱实甫编《清季重要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06页。
    ⑤参见参见陈金林等编辑:《清代碑传全集》,《碑传集三编·海城李公传(钱振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710-1711页。贾熟村:《义和团时期的李秉衡》,《菏泽学院学报》第4期,2006年8月。
    ⑥(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一,《复马瑞宇同年书(在南坛堤工局)》,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⑦字少周,广西临桂进士署。参见《山东通志》卷五十六,《职官志第四》,《国朝职官表六》。
    ⑧(清)柳堂:《周甲录》卷五,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①(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一,《复马瑞宇同年书(交卸定陶在省)》,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②(清)柳堂:《周甲录》卷六,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③参见钱实甫编:《清季重要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35页。
    ④(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三,《复李香阁书(在省)》,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⑤(清)柳堂:《周甲录》卷六,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①(清)柳堂:《宰惠纪略》卷一,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②(清)柳堂:《宰惠纪略》卷一,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③(清)柳堂:《宰惠纪略》卷一,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④(清)柳堂:《宰惠纪略》卷一,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①(清)柳堂:《周甲录》卷六,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②(清)柳堂:《周甲录》卷六,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③(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二,《与给谏李子襄同年书(在惠民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④(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二,《复给谏李子襄同年书(在惠民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⑤(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二,《复给谏李子襄同年书(在惠民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⑥(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二,《复给谏李子襄同年书(在惠民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⑦(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二,《复给谏李子襄同年书(在惠民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①(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二,《复给谏李子襄同年书(在惠民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②(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二,《复给谏李子襄同年书(在惠民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③《续修四库全书提要》之柳堂《宰惠纪略提要》,稿本。藏中国社科院图书馆。
    ④参见王钦祥、宰学明著:《袁世凯全传》,青岛出版社1997年版,第61-63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筹笔偶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94-595页。其中“口”、“○”,原文照录。
    ②(清)柳堂:《周甲录》卷六,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①(清)柳堂:《禀牍偶存》,《禀袁制军(夹单)》,稿本。
    ②(清)柳堂:《周甲录》卷六,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③(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三,《复项城邓文垣(锡章)秀才书(在省)》,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④参见陈旭麓等主编:《中国近代史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版,第398页。(清)张曜、杨士骧等修、孙葆田等纂:《山东通志》卷五十一《职官志第四》,《国朝职官表一》民国二十三年(1934)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钱实甫编:《清季重要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54--155页。《词典》与《山东通志》有矛盾处,依据《山东通志》。
    ⑤(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三,《复李香阁书(在省)》,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①(清)杨修田修、马佩玖纂:光绪《光州志》十二卷首一卷,卷三《选举志》,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
    ②参见钱实甫编:《清季重要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35页,第215--217页。
    ③(清)杨修田修、马佩玖纂:光绪《光州志》十二卷首一卷,卷三《选举志》,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
    ④(清)柳堂:《书札记事》卷四,《与黄鸣九(东岱,光州人)书(在德平人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⑤(清)柳堂:《周甲录》卷六,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⑥(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三,《复李香阁书(在省)》,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⑦(清)柳堂:《周甲录》卷六,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①参见王云主编:《封疆大吏——山东巡抚》,农村读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281--289页。陈旭麓等主编:《中国近代史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版,第461-462页。
    ②(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三,《复项城邓文垣(锡章)秀才书(在省)》,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③(清)柳堂:《周甲录》卷六,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④(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三,《复李香阁书(在省)》,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⑤(清)柳堂:《续刻柳勖庵先生杂著》,《寿余杂著附后》卷上,《饮曾家花园记》,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⑥(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三,《复李荔邨孝廉书(在省)》,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①(清)柳堂:《牧东纪略》卷二,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①(清)柳堂:《续刻柳勖庵先生杂著》,《寿余杂著附后》卷中,《清河镇接见周中丞记事》,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②(清)柳堂:《书札记事》卷四,《与徐友梅书(二次在惠民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①(清)柳堂:《书札记事》卷四,《与徐友梅书(二次在惠民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②参见鲁勇著:《逊清遗老的青岛时光》,青岛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页。钱实甫编:《清季重要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15--218页。
    ③参见鲁勇著:《逊清遗老的青岛时光》,青岛出版社2006年版,第116-117页。
    ④四红道是指当时巡抚杨士骧最为器重的四位道员,分别是徐世光、朱钟琪、萧应椿、杜秉寅。
    ①赵尔巽等纂,《清史稿》五百三十六卷.卷一百一十六《志第九一·职官三·外官》.民围十七年(1928)铅印本。
    ②参见瞿同祖著、范忠信、晏锋译:《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①(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一,《复吏部焦梦九(锡龄,彰德人)同年书(在省)》,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②(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二,《赴给谏李子襄同年书(在惠民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①(清)柳堂:《宰惠纪略》卷一,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②(清)柳堂:《宰惠纪略》卷一,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③(清)柳堂:《宰惠纪略》卷一,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④(清)柳堂:《宰惠纪略》卷一,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⑤(清)柳堂:《宰惠纪略》卷一,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①(清)柳堂:《宰惠纪略》卷一,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②(清)柳堂:《宰惠纪略》卷一,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③(清)柳堂:《宰惠纪略》卷一,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④(清)柳堂:《宰惠纪略》卷一,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⑤(清)柳堂:《宰惠纪略》卷一,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①(清)柳堂:《灾赈日记》卷一,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②(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二,《复给谏李子襄同年书(在惠民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③参见(清)周馥:《周悫慎公全集》,《周悫慎公奏稿》卷二,民国十一年(1922)周氏石印本。
    ④参见王林主编:《山东近代灾荒史》,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106页。
    ①(清)柳堂:《宰惠纪略》卷一,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②丁达意,安徽合肥人,以治河起家,官至山东盐运使。
    ③(清)柳堂:《灾赈日记》卷一,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①(清)柳堂:《灾赈日记》卷四,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②(清)柳堂:《灾赈日记》卷五,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③(清)柳堂:《灾赈日记》卷五,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④(清)柳堂:《灾赈日记》卷六,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⑤(清)柳堂:《灾赈日记》卷六,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①(清)柳堂:《灾赈日记》卷六,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②(清)柳堂:《灾赈日记》卷六,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③(清)柳堂:《灾赈日记》卷六,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①(清)柳堂:《灾赈日记》卷六,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②(清)柳堂:《灾赈日记》卷七,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③(清)柳堂:《灾赈日记》卷七,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④(清)柳堂:《灾赈日记》卷七,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⑤(清)柳堂:《灾赈日记》卷七,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⑥(清)柳堂:《灾赈日记》卷七,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⑦(清)柳堂:《灾赈日记》卷七,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①(清)柳堂:《灾赈日记》卷七,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②(清)柳堂:《灾赈日记》卷八,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③(清)刘铭传:《刘壮肃公奏议》,卷五《设防略》,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铅印本。
    ④现尚无明确史料,但从柳堂在惠民任《复给谏李子襄同年书》中推知。
    ⑤《清实录》,卷四百二十三,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第7页。
    ①(清)柳堂:《宰惠纪略》卷五,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②(清)柳堂:《牧东纪略》卷一,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③(清)柳堂:《牧东纪略》卷一,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④(清)柳堂:《牧东纪略》卷一,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⑤(清)柳堂:《牧东纪略》卷一,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⑥(清)柳堂:《牧东纪略》卷一,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⑦(清)柳堂:《牧东纪略》卷一,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①(清)柳堂:《灾赈日记》卷七,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②(清)柳堂:《灾赈日记》卷八,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③(清)刘铭传:《刘壮肃公奏议》,卷五《设防略》,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铅印本。
    ④现尚无明确史料,但从柳堂在惠民任《复给谏李子襄同年书》中推知。
    ⑤《清实录》,卷四百二十三,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第7页。
    ①(清)柳堂:《宰惠纪略》卷一,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②(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二,《复给谏李子襄同年书(在惠民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①(清)柳堂:《宰惠纪略》卷四,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②(清)柳堂、陈铭、柳翰华辑:《惠东颂言》卷一,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③(清)沈世铨修、李勖纂:光绪《惠民县志》三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卷首《河渠图》,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
    国(清)柳堂:《宰惠纪略》卷五,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①(清)柳堂:《宰惠纪略》卷五,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②(清)柳堂:《牧东纪略》卷一,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③(清)柳堂:《牧东纪略》卷一,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④(清)柳堂:《牧东纪略》卷一,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⑤(清)柳堂:《牧东纪略》卷一,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⑥(清)柳堂:《牧东纪略》卷一,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⑦(清)柳堂:《牧东纪略》卷一,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①(清)柳堂:《牧东纪略》卷一,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②(清)柳堂:《牧东纪略》卷一,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③(清)柳堂:《牧东纪略》卷一,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①(清)柳堂:《牧东纪略》卷一,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②(清)柳堂:《宰惠纪略》卷四,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③(清)柳堂:《宰惠纪略》卷四,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④(清)柳堂:《宰惠纪略》卷四,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①(清)柳堂:《宰惠纪略》卷四,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②(清)柳堂:《宰惠纪略》卷四,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③(清)柳堂:《宰惠纪略》卷四,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④(清)柳堂:《宰惠纪略》卷四,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⑤(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二,《与首道徐书(三次惠民任)》,稿本。
    ⑥(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二,《与首道书论诸政·复论河工》,稿本。
    ①(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二,《与首道书论诸政》,稿本。
    ②(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二,《复督办下游河工(夹单)》,稿本。
    ③(清)柳堂:《灾赈日记》卷一,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①(清)柳堂:《灾赈日记》卷二,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②(清)柳堂:《灾赈日记》卷二,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③(清)柳堂:《灾赈日记》卷二,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④(清)柳堂:《灾赈日记》卷三,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①(清)柳堂:《灾赈日记》卷三,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②(清)柳堂:《灾赈日记》卷三,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③(清)柳堂:《灾赈日记》卷三,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④(清)柳堂:《灾赈日记》卷四,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⑤(清)柳堂:《灾赈日记》卷五,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⑥(清)柳堂:《灾赈日记》卷十一,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①(清)柳堂:《灾赈日记》卷七,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②(清)柳堂:《灾赈日记》卷七,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③(清)柳堂:《灾赈日记》卷八,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④(清)柳堂:《灾赈日记》卷八,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⑤(清)柳堂:《灾赈日记》卷八,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⑥(清)柳堂:《灾赈日记》卷十,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⑦(清)柳堂:《灾赈日记》卷八,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⑧(清)柳堂:《灾赈日记》卷八,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①(清)柳堂:《灾赈日记》卷九,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②(清)柳堂:《灾赈日记》卷九,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③(清)柳堂:《灾赈日记》卷九,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④(清)柳堂:《灾赈日记》卷九,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⑤(清)柳堂:《灾赈日记》卷九,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⑥柳堂《灾赈日记》卷四中多次提到接任尚其亨者为黄太尊。而《山东通志》卷五十五《职官志第四》《国朝职官表第五》中接替尚其享者为裘祖诰,我认为作为柳堂的直接上司,柳堂不应记错,可能黄曾短暂署任过武定府知府,此处黄可能为黄丽中或黄曾源。
    ⑦(清)柳堂:《灾赈日记》卷十四,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①(清)柳堂:《灾赈日记》卷十四,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②(清)柳堂:《灾赈日记》卷十四,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③(清)柳堂:《灾赈日记》卷十五,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④(清)柳堂:《灾赈日记》卷十五,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①(清)柳堂:《灾赈日记》《附春赈记事一则》,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②(清)柳堂:《灾赈日记》《附春赈记事一则》,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③(清)柳堂:《灾赈日记》《附春赈记事一则》,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④(清)柳堂:《灾赈日记》《附春赈记事一则》,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⑤(清)柳堂:《灾赈日记》《附春赈记事一则》,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⑥(清)柳堂:《灾赈日记》《附春赈记事一则》,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⑦《录副档》,光绪二十四年(1898)十二月二十日陈秉和折。
    ⑧(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二,《复给谏李子襄同年书(在惠民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①(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二,《复给谏李子襄同年书(在惠民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②(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二,复给谏李子襄同年书(在惠民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③(清)柳堂:《宰惠纪略》卷一,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④(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二,《复给谏李子襄同年书(在惠民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⑤(清)柳堂:《宰惠纪略》卷一,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⑥(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二,复给谏李子襄同年书(在惠民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⑦(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二,复给谏李子襄同年书(在惠民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⑧(清)沈世铨修、李勖纂:光绪《惠民县志》三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卷九《学校志》,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
    ①(清)柳堂:《宰惠纪略》卷五,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②(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二,《复同邑李仲庚(绍白)学博书(在惠民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③(清)柳堂:《牧东纪略》卷四,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④参见《清实录》卷四百七十六,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第273--274页。张习孔、田玨主编:《中国历史大事编年》第五卷,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第729页。(美国)费正清编:《中国剑桥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24页。
    ①沈云龙主编:《袁世凯史料丛刊》,《养寿园奏议辑要》卷九,台湾文海出版社出版,第214页。
    ②(清)柳堂:《牧东纪略》卷四,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③(清)柳堂:《牧东纪略》卷四,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④(清)柳堂:《牧东纪略》卷四,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①(清)柳堂:《牧东纪略》卷四,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②沈云龙主编:《袁世凯史料丛刊》,《养寿园奏议辑要》卷十,台湾文海出版社出版,第271页。
    ③(清)柳堂:《牧东纪略》卷四,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④(清)柳堂:《牧东纪略》卷四,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⑤(清)柳堂:《牧东纪略》卷四,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⑥(清)柳堂:《牧东纪略》卷四,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⑦(清)柳堂:《牧东纪略》卷四,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清)柳堂:《牧东纪略》卷四,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②(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三,《复院长傅晓麓书(在东平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③(清)柳堂:《书札记事》卷四,《与首府徐书(在德平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④校士馆,袁世凯光绪二十七年(1901)九月二十四日有《设校士馆片》,由于下一年科场改制,兼试中外各学,山东大部分举子对中外政治史学不通,还有年龄过大不能入学堂者,为照顾这些人的科举之路,特于学堂外设校士馆以容其课读。参见沈云龙主编:《袁世凯史料丛刊》,《养寿园奏议辑要》卷九,台湾文海出版社出版,第259-260页。
    ⑤(清)柳堂:《宰德小记》,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⑥(清)柳堂:《宰德小记》,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①(清)柳堂:《宰德小记》,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②(清)柳堂:《宰德小记》,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③参见(清)柳堂:《牧东纪略》卷四,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④参见(清)柳堂:《宰德小记》,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⑤(清)柳堂:《宰德小记》,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清)柳堂:《书札记事》卷四,《与黄鸣九(东岱,光州人)书(在德平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②参见张习孔、田玨主编:《中国历史大事编年》第五卷,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第752页。
    ③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7月第1版,499页。
    ④参见安东强:《旧学与新制:清末提学使东游见闻与认知》,《学术研究》2009年第7期,第133页。
    ⑤(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一,《与首道徐书论学堂事(在乐陵任)》,稿本。
    ①(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一,《与首道徐书论学堂事(在乐陵任)》,稿本。
    ②(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一,《与首道徐书论学堂事(在乐陵任)》,稿本。
    ①(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一,《与首道徐书论学堂事(在乐陵任)》,稿本。
    ②(清)田文镜:《钦颁州县事宜》,同治七年(1868)江苏书局刻本。
    ③(清)田文镜:《钦颁州县事宜》,同治七年(1868)江苏书局刻本。
    ④(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一,《复钱席左葆三(以忠,桐城人)书(在省)》,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⑤(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一,《致钱席金绍先(述曾)书(在省)》,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①(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一,《致钱席金绍先(述曾)书(在省)》,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②(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二,《致委办柘城盐务题补商河县李香阁(兆兰,高阳人)同年书(在惠民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③(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二,《致委办柘城盐务题补商河具李香阁(冰兰.高阳人)同年书(在惠民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④参见瞿同祖著、范忠信、晏锋译:《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⑤参见柏桦著:《明代州县政治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3页。
    ①陈铭、柳翰华编:《惠东颂言》卷一,高颇:《邑侯纯斋柳公德政碑》,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②(清)柳堂:《宰惠纪略》卷一,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③(清)柳堂:《宰惠纪略》卷一,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④(清)柳堂:《宰惠纪略》卷二,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①(清)柳堂:《宰惠纪略》卷二,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②(清)柳堂:《宰惠纪略》卷二,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③(清)柳堂:《宰惠纪略》卷一,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④(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二,《复给谏李子襄同年书(在惠民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①(清)柳堂:《周甲录》卷六,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②郭成伟主编:《官箴书点评与官箴文化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218页。
    ①(清)柳堂:《周甲录》卷六,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②郭成伟主编:《官箴书点评与官箴文化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312页。
    ③(清)柳堂:《宰惠纪略》卷四,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④(清)柳堂:《宰惠纪略》卷四,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①参见瞿同祖著、范忠信、晏锋译:《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15-217页。
    ②瞿同祖著、范忠信、晏锋译:《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41-242页。
    ③(清)柳堂:《宰惠纪略》卷二,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④(清)柳堂:《宰惠纪略》卷二,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⑤《德宗实录》,卷四百八十七页,中华书局影印本,第445。
    ①《德宗实录》,卷四百九十四,中华书局影印本,第532页。
    ②参见(清)柳堂:《牧东纪略》卷三,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③(清)柳堂:《牧东纪略》卷三,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④(清)柳堂:《牧东纪略》卷三,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⑤(清)柳堂:《牧东纪略》卷三,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⑥(清)柳堂:《牧东纪略》卷三,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①(清)柳堂:《牧东纪略》卷三,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②(清)柳堂:《牧东纪略》卷三,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③(清)柳堂:《牧东纪略》卷二,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④(清)柳堂:《牧东纪略》卷二,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⑤(清)柳堂:《牧东纪略》卷二,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⑥(清)柳堂:《牧东纪略》卷二,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⑦(清)柳堂:《牧东纪略》卷二,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①(清)柳堂:《禀稿偶存》,《禀抚本府夹单》,稿本。
    ②(清)柳堂:《牧东纪略》卷二,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③(清)柳堂:《牧东纪略》卷二,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④(清)柳堂:《牧东纪略》卷二,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⑤(清)柳堂:《牧东纪略》卷二,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⑥参见张志熙修、刘靖宇纂:民国《东平县志》十七卷,卷十一《人物》,民国二十五年(1936)东平天成印刷局铅印本。
    ⑦参见李庆华2007博士论文《灾荒、变乱与地方应对一以鲁西为中心的观察(1835--1937)》,此条仅说明错误东西的流传造成历史真相的扭曲。
    ⑧参见李玉:《晚清昭信股票发行过程略论》,《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4期。
    ①山东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室选编:《清实录山东史料选》,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1934页。
    ②山东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室选编:《清实录山东史料选》,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1930页。
    ③山东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室选编:《清实录山东史料选》,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1929页。
    ④(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二,《复邑绅张贯庐(惠一)孝廉书(在惠民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⑤(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二,《复邑绅张贯庐(惠一)孝廉书(在惠民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⑥(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一,《覆武鉴轩书(在乐陵任)》,稿本。
    ①参见贾熟村:《义和团时期的李秉衡》,《菏泽学院学报》第4期,2006年8月。
    ②陈旭麓等主编:《中国近代史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版,第733页。
    ③(清)张曜、杨士骧等修、孙葆田等纂:《山东通志》卷五十五《职官志第四》,《国朝职官表五》,民国二十三年(1934)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④赵尔巽等纂:《清史稿》五百三十六卷,卷四百六十五《列传第二百五十二》,民国十七年(1928)铅印本。
    ①张汝梅,字翰仙,河南密县人。历任广西右江道、山西按察使、陕西布政使、山东巡抚。(参见陈旭麓等主编:《中国近代史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版,第403页。)
    ②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4页。
    ③(美)周锡瑞著、张俊义、王栋译:《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234页。
    ④山东省历史学会编:《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三分册),山东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211页。
    ①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7页。
    ②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7页。
    ③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7页。
    ①(美)周锡瑞著、张俊义、王栋译:《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315页。
    ②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7页。
    ③林乐知、任保罗:《论山东大学堂条规之关系》,《万国公报》第160册,1902年5月,第33本,20950-20951页。
    ①王明伦选编:《反洋教书文揭帖选》,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332页。
    ②(美)周锡瑞著、张俊义、王栋译:《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270-271页。
    ③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编:《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齐鲁书社1980年版,第145页。
    ④(美)周锡瑞著张俊义、王栋译:《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270页。
    ⑤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编:《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齐鲁书社1980年版,第144页。
    ①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编:《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齐鲁书社1980年版,第145页。
    ②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编:《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齐鲁书社1980年版第,143页。
    ③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编:《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齐鲁书社1980年版,第143页。
    ④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编:《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齐鲁书社1980年版,第144页。
    ⑤牛占城编修:《茌平县志》卷十一《灾异志》,民国二十四年(1934)石印本。
    ①参见中国义和团研究会、山东省历史学会、山东平原县政协编:《义和团平原起义10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王健泉、林鸥:《蒋楷初考》,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310-324页。
    ②山东省历史学会编:《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三分册,蒋楷著;《平原拳匪纪事》,山东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54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上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51页。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上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87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筹笔偶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21页。
    ②参见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066-1067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877页。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880页。
    ①(美)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文版前言,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页。
    ②(清)李熙龄纂修,《武定府志》卷二,咸丰九年(1859)刻本。
    ③参见王林主编:《山东近代灾荒史》,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33页。
    ①山东省惠民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惠民县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604页。
    ②山东省惠民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惠民县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605页。
    ③参见山东省民族志宗教志编纂工作办公室主编:《山东省宗教志资料选编》第二辑,王守中:《山东教案》,周桂珍摘录并整理:《山东教案及民教纠纷简表》,1989年6月内部刊物,第128--151页。
    ④(清)柳堂:《宰惠纪略》卷四,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⑤参见(清)柳堂:《周甲录》卷六,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①参见(美)柯文著:《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8-53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筹笔偶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30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23页。
    ①(清)柳堂《宰惠纪略》卷五,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朋),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23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23--624页。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24页。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24页。
    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24页。
    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25页。
    ⑧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25页。
    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25页。
    ⑩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25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25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25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25页。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25页。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25页。
    ⑥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25页。
    ⑦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08页。
    ⑧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19页。
    ①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19--120页。
    ②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7页。
    ③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2页。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26页。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26页。
    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28页。
    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27页。
    ⑧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15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12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13页。
    ③(清)柳堂《宰惠纪略》卷五,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31页。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29页。
    ⑥即《保护教民谕旨》。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27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29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30页。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筹笔偶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79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筹笔偶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79页。
    ②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94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筹笔偶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32页。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筹笔偶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33页。
    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筹笔偶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21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31-633页。
    ②(清)柳堂《宰惠纪略》卷五,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32页。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32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32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筹笔偶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37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32页。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33页。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33页。
    ⑥按:张星源带二百部队常驻郡城,武定府周围有情况,张可带队随时赴援追击。就武定府驻军,武定府知府曹榕曾多次请求,巡抚斥道:“岂于请兵之外,别无一策可筹耶。”柳堂也因北方拳民威胁,要求派兵,因每次请求均理由充分,未被斥责,只是被要求赶紧筹办团练,如有土匪窜入境内,可就近移商派拨队伍弹压。
    ⑦(清)柳堂《周甲录》,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⑧(清)柳堂《周甲录》,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⑨(清)柳堂《周甲录》,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①(清)柳堂《周甲录》,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②(清)柳堂《宰惠纪略》卷五,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③(清)柳堂《宰惠纪略》卷五,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④(清)柳堂《宰惠纪略》卷五,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37-639页。
    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37-639页。
    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37-639页。
    ⑧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38-639页。
    ①(清)柳堂《宰惠纪略》卷五,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上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125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上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125页。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上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89页。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36页。
    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36页。
    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37页。
    ⑧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37页。
    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窒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37页。
    ⑩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37页。
    ①《德宗实录》卷四六八,中华书局影印本,第146页。
    ②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上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222-225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上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224--225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上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132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上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132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上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227页。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筹笔偶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21页。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筹笔偶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21页。
    ⑥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上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133页。袁世凯批。
    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筹笔偶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37页。
    ⑧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筹笔偶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37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上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142页.
    ②(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二,《与邑绅李荔邨孝廉(凤冈)书(在惠民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③(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二,《与邑绅李荔邨孝廉(凤冈)书(在惠民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41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41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42页。
    ④(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二,《与徐友梅太守书(在惠民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⑤(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二,《与徐友梅太守书(在惠民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⑥(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二,《与邑绅李荔邨孝廉(凤冈)书(在惠民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筹笔偶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57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筹笔偶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65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44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45页。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47页。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47页。
    ①(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二,《与邑绅李荔邨孝廉(凤冈)书(在惠民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②(清)柳堂:《周甲录》卷六,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49-650页。
    ①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157页。
    ②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159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筹笔偶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00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筹笔偶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79-580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筹笔偶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92页。
    ③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159页。
    ④(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二,《与邑绅李荔邨孝廉(凤冈)书(在惠民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①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50页。
    ②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50页。
    ③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51页。
    ④(清)柳堂《宰惠纪略》卷四,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⑤(清)柳堂:《宰惠纪略》卷五,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①(清)柳堂:《宰惠纪略》卷五,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②(清)柳堂:《宰惠纪略》卷五,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③(清)柳堂:《宰惠纪略》,《傅旭安序》,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④(清)柳堂:《周甲录》卷六,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⑤(清)柳堂:《东平教案记》,《自序》,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①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1,第603页。
    ①陈旭麓等编:《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4页。
    ②参见萧一山:《清代通史》(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27--241页。
    ③参见李志茗:《晚清幕府的发轫——以陶澍幕府为中心》,杨国强主编:《近代中国社会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9-24页。
    ④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3页。
    ⑤(清)姚莹:《康輶纪行》卷十二,同治六年(1867)刻本。
    ①(清)黄钧宰:《金壶七墨》,《金壶浪墨》卷四,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②(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36页。
    ③王方田,享子堃.同治九年庚午科举人.同治十年辛未科进士,分发湖北即用,光绪十九年《扶沟县志》《选举表》中载为“广西归顺直隶州知州”。路在庚,字星白,堂兄弟三人均有科名(另为路在兹、路在衡)。上述县志记载:路存庚,廪贡,署考城永野教谕,转陕西县丞。刘行言,字慎菴。袁柳,字仙染。县志载:光绪八年恩贡。刘鸣皋,字鹤菴。何权,字子衡。县志载:何权,廩贡,候补北河县丞。
    ①(清)柳堂:《周甲录》卷三,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②(清)柳堂:《周甲录》卷二,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③(清)柳堂:《周甲录》卷三,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④(清)柳堂:《周甲录》卷三,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⑤(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一,《与同邑王子堃(方田)进士书(之省)》,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⑥(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一,《与同邑王子堑(方田)进士书(之省)》,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⑦(清)柳堂:《周甲录》卷三,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①(清)柳堂:《周甲录》卷三,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②(清)柳堂:《周甲录》卷三,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③(清)柳堂:《北上吟草》卷二,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④(清)熊燦修、张文楷纂:(光绪)《扶沟县志》十六卷首一卷,卷十一《选举表》,光绪十九年(1893)大程书院刻本。
    ⑤(清)熊燦修、张文楷纂:(光绪)《扶沟县志》十六卷首一卷,卷十一《选举表》,光绪十九年(1893)大程书院刻本。
    ⑥(清)熊燦修、张文楷纂:(光绪)《扶沟县志》十六卷首一卷,卷十一《选举表》,光绪十九年(1893)大程书院刻本。
    ①(清)柳堂:《周甲录》卷四,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②(清)柳堂:《周甲录》卷四,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③(清)熊燥修、张文楷纂:(光绪)《扶沟县志》十六卷首一卷,卷十一《选举表》,光绪十九年(1893)大程书院刻本。
    ④扶沟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扶沟县文联志》,内部资料,1998年,第284页。
    ⑤(清)柳堂:《莲溪吟草》卷三,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①(清)柳堂:《莲溪吟草》卷三,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②(清)熊燦修、张文楷纂:(光绪)《扶沟县志》十六卷首一卷,卷十一《选举表》,光绪十九年(1893)大程书院刻本。
    ③(清)柳堂:《续刻柳勖菴先生杂著》,《古稀杂著》,《书西川唱和诗后》,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④(清)柳堂:《周甲录》卷三,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⑤(清)柳堂:《续刻柳勖菴先生杂著》,《古稀杂著》,《日者马神仙传》,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⑥(清)柳堂:《续刻柳勖菴先生杂著》,《古稀杂著》,《日者马神仙传》,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⑦(清)柳堂:《续刻柳勖菴先生杂著》,《古稀杂著》,《日者马神仙传》,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⑧(清)柳堂:《莲溪吟草》卷七,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①(清)柳堂:《续刻柳勖菴先生杂著》,《古稀杂著》,《书西川唱和诗后》,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②(清)柳堂:《莲溪吟草》卷四,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③(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四,《致李仲庚书》第一封,稿本。
    ①(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四,《致李仲庚书》第二封,稿本。
    ②(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四,《致李仲庚书》第二封,稿本。
    ③(清)柳堂:《北上吟草》卷二,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①(清)柳堂:《北上吟草》卷二,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②(清)柳堂:《北上吟草》卷二,《即事简虞礽夫即送其北上》,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③(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一,《复虞扔夫(煊,浙江人)孝廉书(初到山东)》,《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④(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一,《复虞扔夫(煊,浙江人)孝廉书(初到山东)》,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⑤(清)杨泰亨、冯可铺纂:(光绪)《慈溪县志》五十六卷附编一卷,卷二十一《选举下》,民国三年(1914)据光绪二十五年(1899)德润书院刻本重印本。
    ①(清)柳堂:《莲溪吟草》卷十四《忆在项诸知己二十四首》,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②(清)柳堂:《周甲录》卷五,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③(清)柳堂:《莲溪吟草》卷二,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①(清)柳堂:《莲溪吟草》卷十四《忆在项诸知己二十四首》,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②(清)柳堂:《莲溪吟草》卷十四《忆在项诸知己二十四首》,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③参见张镇芳修、施景舜纂:民国《项城县志》三十二卷首一卷,卷二十三《人物志·文苑》,民国三年(1914)石印本。
    ④参见张镇芳修、施景舜纂:民国《项城县志》三十二卷首一卷,卷四《选举表》,卷二十三《人物志·文苑》,民国三年(1914)石印本。
    ⑤参见张镇芳修、施景舜纂:民国《项城县志》三十二卷首一卷,卷二十四《人物志·孝友》,民国三年(1914)石印本。
    ①注:柳堂诗集《莲溪吟草》有误,应为邓文垣。
    ②(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三,《复项城邓文垣(锡章)秀才书(在省)》,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③(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三,《复项城邓文垣(锡章)秀才书(在省)》,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④(清)柳堂:《莲溪吟草》卷十四,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⑤参见张镇芳修、施景舜纂:民国《项城县志》三十二卷首一卷,卷二十三《人物志·方正》,民国三年(1914)石印本。
    ⑥(清)柳堂:《周甲录》卷四,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⑦张镇芳修、施景舜纂:民国《项城县志》三十二卷首一卷,卷二十三《人物志·方正》,民国三年(1914)石印本。
    ①(清)柳堂:《莲溪吟草》卷十四《忆在项诸知己二十四首》,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②②参见张镇芳修、施景舜纂:民国《项城县志》三十二卷首一卷,卷四《选举表》,民国三年(1914)石印本。(清)岳廷楷修、胡赞采、吕永辉纂:光绪《永城县志》三十八卷首一卷,卷四《职官志·教职年表》,光绪二十九年(1903)刻本。
    ③参见张镇芳修、施景舜纂:民国《项城县志》三十二卷首一卷,卷四《选举表》,民国三年(1914)石印本。
    ④(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马丽轩书》,稿本。
    ⑤(清)柳堂:《莲溪吟草》卷十四《忆在项诸知己二十四首》,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①(清)柳堂:《书札记事》卷四,《与马瑞宇同年书(在德平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②(清)柳堂:《莲溪吟草》卷十四《忆在项诸知己二十四首》,,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③参见张镇芳修、施景舜纂:民国《项城县志》三十二卷首一卷,卷二十三《人物志·宦绩》,民国三年(1914)石印本。欧阳绣之之字与柳堂诗文中略异,各按原书。
    ④(清)柳堂:《莲溪吟草》卷十四《忆在项诸知己二十四首》,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⑤参见张镇芳修、施景舜纂:民国《项城县志》三十二卷首一卷,卷二十三《人物志·文苑》,民国三年(1914)石印本。
    ①(清)柳堂:《莲溪吟草》卷二,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②参见张镇芳修、施景舜纂:民国《项城县志》三十二卷首一卷,卷二十一《丽藻志十》,民国三年(1914)石印本。
    ③(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冯实菴书》,稿本。
    ④(清)柳堂:《莲溪吟草》卷十四《忆在项诸知己二十四首》,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①(清)柳堂:《莲溪吟草》卷十四《忆在项诸知己二十四首》,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②参见张镇芳修、施景舜纂:民国《项城县志》三十二卷首一卷,卷二十三《人物志·宦绩》,民国三年(1914)石印本。
    ③(清)柳堂:《莲溪吟草》卷十四《忆在项诸知己二十四首》,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④参见张镇芳修、施景舜纂:民国《项城县志》三十二卷首一卷,卷二十三《人物志·宦绩》,民国三年(1914)石印本。
    ⑤(清)柳堂:《莲溪吟草》卷十三《复四川大邑县告体乾明府代柬》,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①(清)柳堂:《莲溪吟草》卷十四《忆在项诸知己二十四首》,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②(清)柳堂:《莲溪吟草》卷十四《忆在项诸知己二十四首》,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③参见张镇芳修、施景舜纂:民国《项城县志》三十二卷首一卷,卷二十三《人物志·方正》,民国三年(1914)石印本。
    ④参见张镇芳修、施景舜纂:民国《项城县志》三十二卷首一卷,卷二十三《人物志·宦绩》,民国三年(1914)石印本。
    ⑤(清)柳堂:《莲溪吟草》卷十四《忆在项诸知己二十四首》,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①(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马丽轩书》,稿本。
    ①参见徐家磷、宋景平修、杨凌阁纂:民国《商水县志》二十五卷,卷十七《人物志·列传》,民国七年(1918)刻本。
    ②彰德府武安县,清代属河南,现属河北。
    ③参见杜济美修、郗济川纂:民国《武安县志》十八卷首一卷附志四卷,卷十五《选举表》,卷十七《人物传》,民国二十九年(1930)铅印本。朱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849页。
    ④参见《同治十二年癸酉科十八省乡试同年录》,清刻本。方廷汉、谢随安修、陈善同纂:民国《重修信阳县志》三十一卷首一卷,卷二十二《登庸志一·科甲表一》、《登庸志一·特典表》,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同治十二年癸酉科十八省乡试同年录》,清刻本。
    ⑤(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一,《与李子襄(罗英,商水人)同年书(在南坛堤工局)》,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柳堂此函中罗英有误。
    ①(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二,《复给谏李子襄同年书(在惠民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②(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二,《与给谏李子襄同年书(在惠民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③(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二,《与给谏李子襄同年书(在惠民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④(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一,《覆在京诸同年公函(在乐陵任)》,稿本。
    ⑤(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一,《覆在京诸同年公函(在乐陵任)》,稿本。
    ⑥(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三,《复李子襄书》,稿本。
    ⑦(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三,《复李子襄书》,稿本。
    ⑧(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四,《致李子襄同年书》,稿本。
    ①(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四,《致李子襄同年书》,稿本。
    ②(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四,《复李子襄同年书》,稿本。
    ③(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李子襄同年书》,稿本。文中口为未能识别者。
    ①(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一,《与东阿令某同年书(在省,藩委催钱粮)》,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②袁励修、张儒玉修、王案廷纂:民国《重修新城县志》二十六卷首一卷,卷十一《职官志二》,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③(清)柳堂:《宦游吟草》卷二《东牟吟上卷》,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④(清)张承燮修、法伟堂、孙文楷纂:光绪《益都县图志》五十四卷首一卷,卷十八《官师志四》,光绪三十三年(1907)刻本。
    ⑤(清)张曜、杨士骧等修、孙葆田等纂《山东通志》卷五十九《职官志第四》,《国朝职官表十四》,民国二十三年(1934)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⑥(清)杨孝宽修、李联芳等纂:光绪《续修平利县志》十卷,卷六《选举志·举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
    ①(清)柳堂:《宦游吟草》卷二《东牟吟上卷》,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②(清)柳堂:《宦游吟草》卷三《东牟吟下卷》,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㈢参见(清)张曜、杨士骧等修、孙葆田等纂’《山东通志》卷五十九《职官志第四》,《国朝职官表十四》,民国二十三年(1934)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④(清)柳堂:《周甲录》卷五,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⑤参见(清)张曜、杨士骧等修、孙葆田等纂《山东通志》卷五十九《职官志第四》,《国朝职官表八》,民国二十三年(1934)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⑥(清)柳堂:《宦游吟草》卷四《棣州吟》,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⑦周竹生修、靳维熙纂:《续修东阿县志》十六卷首一卷,卷八《官师志·知县》,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⑧(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一,《与东阿令某同年书(在省藩委催钱粮)》,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①参见(清)张曜、杨士骧等修、孙葆田等纂《山东通志》卷五十九《职官志第四》,《国朝职官表七》,民国二十三年(1934)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②(清)柳堂:《宦游吟草》卷九《东鲁吟上卷》,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③参见(清)张曜、杨士骧等修、孙葆田等纂《山东通志》卷五十九《职官志第四》,《国朝职官表十》,民国二十三年(1934)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④朱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360页。
    ⑤(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一,《与翟月樵(莱州人)书(在南坛堤工局)》,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⑥(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一,《致郯城令仓雋臣(尔爽,中牟人)书(在省)》,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①参见(清)张曜、杨士骧等修、孙葆田等纂《山东通志》卷五十九《职官志第四》,《国朝职官表九》,民国二十三年(1934)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②(清)柳堂:《宦游吟草》卷一,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③(清)柳堂:《宦游吟草》卷九《东鲁吟上卷》,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④参见(清)张曜、杨士骧等修、孙葆田等纂《山东通志》卷五十九《职官志第四》,《国朝职官表九》,民国二十三年(1934)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⑤(清)柳堂:《宦游吟草》卷九《东鲁吟上卷》,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⑥参见(清)张曜、杨士骧等修、孙葆田等纂《山东通志》卷五十九《职官志第四》,《国朝职官表十》,民国二十三年(1934)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⑦(清)柳堂:《宦游吟草》卷十《东鲁吟下卷》,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⑧朱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763页。
    ①(清)柳堂:《宦游吟草》卷十二《卫河吟》,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②(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一,《与夏津令赵小鲁(尔萃,旗人)同年书(在省)》,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③(清)柳堂:《周甲录》卷六,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④(清)柳堂:《续刻柳勖菴先生杂著》,《寿余杂著附后》上卷,《记博山公司事》,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⑤朱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807页,第2849页,此书名之史思培。袁励修、张儒玉修、王案廷纂民国《重修新城县志》二十六卷首一卷,卷十一《职官志二》名之史恩培。柳堂《书札记事》卷一《与新城令史竹孙(恩培,遵化州人)同年书(在省)》中亦为史恩培。采用史恩培。
    ⑥袁励修、张儒玉修、王宷廷纂民国《重修新城县志》二十六卷首一卷,卷十一《职官志二》,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⑦(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一,《与新城令史竹孙(恩培,遵化州人)同年书(在省)》,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①(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一,《与新城令史竹孙(恩培,遵化州人)同年书(在省)》,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②朱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01页,第2849页。此处与民国《潍县志稿》卷十九《秩官·职官》均作王天培,柳堂《书札记事》卷一《与潍县令王元植(修培,陕西人)同年书(在省)》中作修培。采用天培。
    ③常之英修、刘祖斡纂:民国《潍县志稿》四十二卷图一卷,卷十九《秩官·职官》,民国三十年(1941)铅印本。
    ④(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一《与潍县令王元植(修培,陕西人)同年书(在省)》,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⑤周竹生修、靳维熙纂:《续修东阿县志》十六卷首一卷,卷八《官师志·知县》,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此县志为张士卿。柳堂《书札记事》卷一,《复东阿令张伟生(世卿,固始人)同乡书(在省)》中为世卿,(清)张曜、杨士骧等修、孙葆田等纂《山东通志》卷五十九《职官志第四》,《国朝职官表七》为世卿,按《山东通志》。
    ⑥(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一,《傅东阿令张伟生(世卿,固始人)同乡书(在省)》,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⑦(清)张曜、杨士骧等修、孙葆田等纂《山东通志》卷五十九《职官志第四》,《国朝职官表九》,民国二十三年(1934)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①(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三,《复宁阳县陈小云大令书(在东平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②参见(清)张曜、杨士骧等修、孙葆田等纂《山东通志》卷五十九《职官志第四》,《国朝职官表十一》,民国二十三年(1934)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③参见张允高等修、钱淦、袁希涛纂:民国《宝山县续志》十七卷末一卷,卷十四《人物志·贤达》,民国十年(1921)铅印本。
    ④参见张允高等修、钱淦、袁希涛纂:民国《宝山县续志》十七卷末一卷,卷十五《艺文志·书目》,民国十年(1921)铅印本。
    ⑤(清)柳堂:《书札记事》卷四,《与陈起霞(观圻,江苏人)同年书(在德平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⑥朱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849页。
    ⑦参见(清)张曜、杨士骧等修、孙葆田等纂《山东通志》卷五十九《职官志第四》,《国朝职官表八》,民国二十三年(1934)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⑧(清)柳堂《周甲录》卷五,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①(清)柳堂:《书札记事》卷四,《复李贞甫(子斡,睢州人)(在德平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②参见(清)张曜、杨士骧等修、孙葆田等纂《山东通志》卷五十九《职官志第四》,《国朝职官表八》,民国二十三年(1934)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③朱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851页。
    ④石毓嵩修、路程海纂:民国《重修商河县志》十五卷首一卷,卷六《职官志·宦绩》,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⑤参见(清)柳堂:《周甲录》卷五,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⑥(清)柳堂:《宦游吟草》卷四,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⑦(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二,《致委办柘城盐务题补商河县李香阁(兆兰、高阳人)同年书(在惠民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⑧参见石毓嵩修、路程海纂:民国《重修商河县志》十五卷首一卷,卷六《职官志·知县》,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⑨(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三,《复李香阁书(在省)》,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①参见石毓嵩修、路程海纂:民国《重修商河县志》十五卷首一卷,卷六《职官志·知县》,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②参见(清)梁鼎芬修、丁仁长、吴道镕等纂:宣统《番禺县续志》四十四卷首一卷,卷十六《选举二·科目》,民国二十年(1931)重印本。
    ③参见(清)张曜、杨士骧等修、孙葆田等纂《山东通志》卷五十九《职官志第四》,《国朝职官表六》,民国二十三年(1934)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④参见石毓嵩修、路程海纂:民国《重修商河县志》十五卷首一卷,卷六《职官志·知县》,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⑤参见(清)张曜、杨士骧等修、孙葆田等纂《山东通志》卷五十九《职官志第四》,《国朝职官表八》,民国二十三年(1934)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⑥参见(清)张曜、杨士骧等修、孙葆田等纂《山东通志》卷五十九《职官志第四》,《国朝职官表九》,民国二十三年(1934)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⑦石毓嵩修、路程海纂:民国《重修商河县志》十五卷首一卷,卷六《职官志·宦绩》,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⑧(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致姚德臣》,稿本。
    ⑨(清)柳堂:《续刻柳勖菴先生杂著》,《仕余杂著》,《答平原令姚书言问吏治书》,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⑩(清)柳堂:《书札记事》卷四,《与平原令姚书言书(交卸德平在省)》,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①(清)柳堂:《书札记事》卷四,《复首府徐书(在德平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②(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一,《与商河县姚叔言书(在乐陵任)》,稿本。
    ③参见详记石印报社辑:《河南全省文武各员同官录》,民国四年(1915)石印本。袁励修、张儒玉修、王案廷纂民国《重修新城县志》二十六卷首一卷,卷十一《职官志二》,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柳堂《书札记事》卷四《复新城令杨纪青(承泽,江西人)书(交卸德平在省)》中称杨为江西人。民国《潍县志稿》中称其为江西金溪人,大兴藉。且《同官录》亦称其为江西金溪人。
    ④参见(清)张曜、杨士骧等修、孙葆田等纂《山东通志》卷五十九《职官志第四》,《国朝职官表十二》,民国二十三年(1934)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⑤参见(清)张曜、杨士骧等修、孙葆田等纂《山东通志》卷五十九《职官志第四》,《国朝职官表九》,民国二十三年(1934)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⑥参见(清)张曜、杨士骧等修、孙葆田等纂《山东通志》卷五十九《职官志第四》,《国朝职官表十二》,民国二十三年(1934)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①(清)柳堂:《续刻柳勖菴先生杂著》,《寿余杂著附后》,《饮曾家花园记》,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②常之英修、刘祖干纂:民国《潍县志稿》四十二卷历代疆域沿革图一卷,卷二十三《教育·科贡》,民国三十年(1941)铅印本。
    ③赵尔巽等纂:《清史稿》五百三十六卷,卷一百一十六《志第九一·职官三·外官》,民国十七年(1928)铅印本。
    ④(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三,《复张旭之(兆桓)同年书(在东平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⑤(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三,《再与张旭之书(在东平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①(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三,《再与张旭之书(在东平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②(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三,《复张旭之学博同年书(调簾交卸东平差竣在省)》,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③(清)柳堂:《仕余吟草》卷二,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④(清)柳堂:《书札记事》卷四,《复武定府儒学刘子方(锡策,安丘人)书(在德平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①(清)柳堂:《仕余吟草》卷三,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②(清)柳堂:《仕余吟草》卷一,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③(清)韦绣孟著、顾绍柏注:《茹芝山房吟草》之《宦游吟草》,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0-173页。
    ④(清)柳堂:《仕余吟草》卷一,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①(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四,《复徐友梅书(辛亥在省)》,稿本。
    ②庄洪烈修、刘文蝰、王守谦纂:光绪《寿张县志》十卷首一卷,卷五《官师志·名宦》,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此本目录与内容稍有矛盾,目录为官师志,内容为职官志。
    ③参见张曜、杨士骧等修、孙葆田等纂《山东通志》卷五十九《职官志第四》,《国朝职官表六》,民国二十三年(1924)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④参见(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覆充沂道庄耀甫书》,稿本。
    ⑤(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四,《致徐友梅书》,稿本。
    ⑥(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四,《致徐友梅书》,稿本。
    ⑦(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致徐友梅书》,稿本。
    ⑧(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丁庸之书》,稿本。
    ⑨(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丁庸之书》,稿本。
    ①(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文竹坪书》,稿本。
    ②参见(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石丽斋书》,稿本。
    ③(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四,《复徐友梅书》,稿本。
    ④(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胡星舫中丞书》,稿本。
    ⑤(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姚叔言书》,稿本。其中口为不能识别者。
    ⑥(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致姚叔言书》,稿本。
    ⑦(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姚叔言书(十一月十七日)》,稿本。
    ①(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姚叔言书》,稿本。其中口为不能识别者。
    ②(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与徐友梅书(八月十五日)》,稿本。
    ③王宝瑜,字玉堂,河南人。
    ④(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与徐友梅书(九月初十日)》,稿本。其中口为不能识别者。
    ⑤(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与徐友梅书(九月初十日)》,稿本。其中口为不能识别者。
    ①(清)柳堂等:《耄学问答附》,《与郑斡臣书(十月十八日)》,民国十二年(1923)山东商务印刷所铅印本。
    ②(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与徐友梅书(五月十三日)》,稿本。
    ③(清)柳堂等:《耄学问答附》,《复郑斡臣书(八月十六日)》,民国十二年(1923)山东商务印刷所铅印本。
    ④(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四,《复徐友梅书》,稿本。
    ⑤(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徐友梅书(十一月十九日)》,稿本。
    ⑥(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徐友梅书(十一月十九日)》,稿本。
    ⑦(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徐友梅书(十一月十九日)》,稿本。
    ⑧(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徐友梅书(九月卅日)》,稿本。
    ①(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徐友梅书(七月廿七日)》,稿本。
    ②(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徐友梅书(七月初八日)》,稿本。
    ③(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与徐友梅书(七月廿二日)》,稿本。
    ④(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徐友梅书(七月初八日)》,稿本。
    ⑤参见(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徐友梅书(七月初八日)》,稿本。
    ⑥(清)柳堂:《续刻柳勖菴杂著》,《书郯城孙先生乡贤录后》,民国十年(1921)铅印本。
    ①(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与高仲瑊同年书》,稿本。
    ②(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徐友梅书》,稿本。
    ③(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胡星帅书(十一月廿日)》,稿本。
    ④参见高熙喆纂修、生克中等续纂:民国《续滕县志》五卷,卷一《选举志第六·甲科》,民国三十年(1941)北平法源寺刻本。
    ⑤(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与高仲瑊书(七月初)》,稿本。
    ①(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与高仲瑊同年书》,稿本。
    ②(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与高仲碱书》,稿本。
    ③参见陈金林等编辑:《清代碑传全集》,《碑传集三编·二品衔候补道山东济南知府前礼科给事中翰林院编修黄公行状(吴郁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750页。
    ④(清)柳堂辑:《八十寿言》,《赐进士出身在任候补道前济南知府掌河南道监察御史翰林院编修年愚弟黄曾源命男孝平撰孝纾书顿首拜祝》,民国十二年(1923)山东商务印刷所铅印本。
    ①(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黄石孙书》,稿本。
    ②参见陈金林等编辑:《清代碑传全集》,《碑传集三编·都察院都御史张公墓志铭(章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665页。安作璋主编:《济南通史·近代卷》,齐鲁书社2008年版,第574页。
    ①参见陈金林等编辑:《清代碑传全集》,《碑传集三编·二品衔候选道毛君墓表(张学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741页。安作璋主编:《济南通史·近代卷》,齐鲁书社2008年版,第524-526页。
    ②(清)柳堂:《续刻柳勖菴杂著》,《张振卿先生八十寿叙》,民国十年(1921)铅印本。
    ①(清)柳堂辑:《八十寿言》,《愚弟张英麟顿首拜祝》,民国十二年(1923)山东商务印刷所铅印本。
    ②(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与徐友梅书(又二月廿三日)》,稿本。其中口为不能识别者。
    ③(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徐友梅书(七月廿九日)》,稿本。
    ④毛承霖修、赵文运纂:民国《续修历城县志》五十四卷,卷三十四《选举表一》,民国十五年(1926)济南大公印务公司铅印本。
    ⑤参见徐金铭:《六慎斋文存》,《柳堂序》,民国刻本。
    ⑥徐金铭:《六慎斋文存》,《柳堂序》,民国刻本。
    ⑦(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与徐友梅书(十一月初二日)》,稿本。
    ①(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与徐庚生书(十一月廿五日)》,稿本。
    ②(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与徐庚生书(六月二十日)》,稿本。
    ③(清)柳堂等:《耄学问答》,《柳堂二月二十六日函》,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民国十四年(1925)重印本。
    ④参见徐金铭:《六慎斋文存》,《宋按远序》,民国刻本。
    ⑤徐金铭:《六慎斋文存》,《柳堂序》,民国刻本。
    ⑥参见徐金铭:《六慎斋文存》,《捐刊姓字》,民国刻本。
    ⑦毛承霖修、赵文运纂:民国《续修历城县志》五十四卷,卷三十四《选举表一》,民国十五年(1926)济南大公印务公司铅印本。
    ⑧柳堂辑:《八十寿言》,《谦斋杨恕祺未是草》,民国十二年(1923)山东商务印刷所铅印本。
    ①(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致杨谦斋书(四月十一日)》,稿本。
    ②(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杨谦斋书(四月十三日)》,稿本。
    ③(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再与杨纪青书(四月廿二日)》,稿本。
    ④(清)柳堂等:《耄学问答》,《辛酉二月初一日(柳致许)》,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民国十四年(1925)重印本。
    ①参见许鼎臣:《龙觜山馆文集》,《孟津许府君墓志铭(周云)》,《孟津许石衡先生教思碑铭(万宝祯、张甲林)》,民国经川图书馆刻本。许氏家藏本。
    ②(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与徐友梅书(十一月初二日)》,稿本。
    ③(清)柳堂等:《耄学问答》,许鼎臣致柳堂书附七月初八日作中有:“肖峰居洛阳极西北境,距孟津鼎臣所居才里许。”
    ④(清)柳堂等:《耄学问答附》,《与高福堂书(十月二十五日)》,民国十二年(1923)山东商务印刷所铅印本。
    ⑤(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与门人杨肖峰书》,稿本。
    ①(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杨肖峰门人书(五月十一日)》,稿本。
    ②(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与徐友梅书(五月十三日)》,稿本。
    ③(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杨肖峰书(七月十六日)》,稿本。此时,柳堂信中称许士衡,后来许鼎臣称“士、石”均可,但他更喜欢用“石”。柳堂才改用“石”。
    ④(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杨肖峰书(十月初六日)》,稿本。其中口为不能识别者。
    ⑤(清)柳堂等:《耄学问答》,《己未十二月二十八日(许附与杨肖峰书)》,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民国十四年(1925)重印本。
    ①(清)柳堂等:《耄学问答》,《庚申正月二十七日(柳)》,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民国十四年(1925)重印本。
    ②(清)柳堂等:《耄学问答》,《二月初五日(许)》,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民国十四年(1925)重印本。
    ③(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杨肖峰书(六月十四日)》,稿本。
    ④(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徐友梅书(十一月十九日)》,稿本。其中口为不能识别者。
    ⑤(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与徐友梅书(十一月初二日)》,稿本。
    ⑥(清)柳堂等:《耄学问答》,《二月十三日(柳)》,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民国十四年(1925)重印本。
    ①(清)柳堂等:《耄学问答》,《三月十六日(柳附诗)》,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民国十四年(1925重印本。
    ②(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徐友梅书(八月廿五日)》,稿本。
    ③(清)柳堂等:《耄学问答》,《八月初八日(许)》,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民国十四年(1925)重印本。
    ④(清)柳堂等:《耄学问答》,《七月十五日(许附诗)》.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民国十四年(1925)重印本。
    ⑤(清)柳堂等:《耄学问答》,《八月初八日(许)》,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民国十四年(1925)重印本。
    ⑥(清)柳堂等:《耄学问答》,《六月初八日(柳)》.民围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民国十四年(1925)重印本。
    ⑦(清)柳堂等:《耄学问答》,《六月初八日(柳)》,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民国十四年(1925)重印本。
    ⑧参见许鼎臣:《龙觜山馆文集》,卷五《壬戌蒙难记上》,民国经川图书馆刻本。
    ⑨(清)柳堂等:《耄学问答续》,《癸亥正月二十一日(柳)》,民国十二年(1923)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①(清)柳堂等:《耄学问答续》,《十二月二十八日(柳)》,民国十二年(1923)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②(清)柳堂等:《耄学问答续》,《癸亥正月二十一日(柳)》,民国十二年(1923)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③(清)柳堂等:《耄学问答续》,《七月初一日(柳)》,民国十二年(1923)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①(清)柳堂等:《耄学问答》,《六月二十九日(许)》,民国十二年(1923)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②(清)柳堂等:《耄学问答》,《庚申正月二十七日(柳)》,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民国十四年(1925)重印本。
    ③许鼎臣:《龙觜山馆文集》,卷四《河洛国学专修馆缘起启》,民国经川图书馆刻本。
    ④许鼎臣:《龙觜山馆文集》,卷二《与尤斐如》,民国经川图书馆刻本。
    ⑤(清)柳堂等:《耄学问答续》,《十月二十三日(许)》,民国十二年(1923)山东商务印刷所本。
    ⑥参见许鼎臣:《龙觜山馆文集》,卷二《覆柳勖巷先生》,民国经川图书馆刻本。
    ①许鼎臣:《龙觜山馆文集》,卷二《致白寿庭先生》、《复白寿庭》,民国经川图书馆刻本。
    ②参见许鼎臣:《龙觜山馆文集》,卷二《复尤髯》,民国经川图书馆刻本。
    ㈢(清)柳堂等:《耄学问答》,《七月十五日(许附诗)》,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民国十四年(1925)重印本。
    ④(清)柳堂等:《耄学问答》,《四月初三日(许附诗)》,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民国十四年(1925)重印本。
    ⑤(清)柳堂等:《耄学问答》,《四月二十二日(柳)》,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民国十四年(1925)重印本。
    ⑥(清)柳堂等:《耄学问答》,《四月二十九日(柳附诗)》,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民国十四年(1925)重印本。
    ⑦(清)柳堂等:《耄学问答》,《五月十四日(许附诗)》,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民国十四年(1925)重印本。
    ①(清)柳堂等:《耄学问答附》,《与尤斐如书(庚申六月初四日)》,民国十二年(1923)山东商务印刷所铅印本。
    ②(清)柳堂等:《耄学问答附》,《尤斐如复书(八月十九日)》,民国十二年(1923)山东商务印刷所铅印本。
    ③(清)柳堂等:《耄学问答附》,《尤斐如书(九月十七日)》,民国十二年(1923)山东商务印刷所铅印本。
    ④(清)柳堂等:《耄学问答附》,《尤斐如书(十一月十一日)》,民国十二年(1923)山东商务印刷所铅印本。
    ⑤(清)柳堂等:《耄学问答附》,《尤斐如书(四月二十九日)》,民国十二年(1923)山东商务印刷所铅印本。
    ⑥(清)柳堂等:《耄学问答附》,《与尤斐如书(辛酉正月三十日)》,民国十二年(1923)山东商务印刷所铅印本。
    ⑦(清)柳堂等:《耄学问答附》,《与尤斐如书(辛酉正月三十日)》,民国十二年(1923)山东商务印刷所铅印本。
    ⑧(清)柳堂等:《耄学问答附》,《尤斐如书(六月初七日)》,民国十二年(1923)山东商务印刷所铅印本。
    ①(清)柳堂等:《耄学问答附》,《复尤斐如书(六月十五日)》,民国十二年(1923)山东商务印刷所铅印本。
    ②(清)柳堂等:《耄学问答附》,《尤斐如书(七月初三日)》,民国十二年(1923)山东商务印刷所铅印本。
    ③(清)柳堂等:《耄学问答附》,《复尤斐如书(四月十九日)》,民国十二年(1923)山东商务印刷所铅印本。
    ④(清)柳堂等:《耄学问答附》,《复尤斐如书(四月十九日)》,民国十二年(1923)山东商务印刷所铅印本。
    ⑤(清)柳堂等:《耄学问答附》,《复尤斐如书(四月十九日)》,民国十二年(1923)山东商务印刷所铅印本。
    ⑥(清)柳堂等:《耄学问答续》,《十一月十八日(许)》,民国十二年(1923)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⑦(清)柳堂等:《耄学问答附》,《尤斐如书(四月十三日)》,民国十二年(1923)山东商务印刷所铅印本。
    ⑧(清)柳堂等:《耄学问答附》,《尤斐如书(三月十八日)》,民国十二年(1923)山东商务印刷所铅印本。
    ①(清)柳堂等:《耄学问答附》,《尤斐如书(四月二十九日)》,民国十二年(1923)山东商务印刷所铅印本。
    ②(清)柳堂等:《耄学问答附》,《与尤斐如书(九月初二日)》,民国十二年(1923)山东商务印刷所铅印本。
    ③(清)柳堂等:《耄学问答附》,《高福堂书(十一月初四日附诗)》,民国十二年(1923)山东商务印刷所铅印本。
    ①(清)柳堂等:《耄学问答》,《五月十四日(许附诗)》,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民国十四年(1925)重印本。
    ②(清)柳堂等:《耄学问答附》,《郑斡臣书(日缺)》,民国十二年(1923)山东商务印刷所铅印本。
    ③(清)柳堂等:《耄学问答附》,《复郑斡臣县长书(七月十七日)》,民国十二年(1923)山东商务印刷所铅印本。
    ①参见(清)柳堂:《续刻柳勖菴先生杂著》,《寿余杂著》卷四,《重订马环翠先生家传》,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②(清)柳堂:《续刻柳勖菴先生杂著》,《寿余杂著》卷四,《重订马环翠先生家传》,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③(清)柳堂:《续刻柳勖菴先生杂著》,《寿余杂著》卷四,《重订马环翠先生家传》,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④张镇芳修、施景舜纂:民国《项城县志》三十二卷首一卷,卷二十三《人物志·宦绩》,民国三年(1914)石印本。
    ①参见《同治十二年癸酉科十八省乡试同年录》,清刻本。
    ②(清)柳堂:《续刻柳勖菴先生杂著》,《寿余杂著》卷四,《马瑞宇府君家传》,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③张镇芳修、施景舜纂:民国《项城县志》三十二卷首一卷,卷二十三《人物志·宦绩》,民国三年(1914)石印本。
    ①(清)柳堂:《续刻柳勖菴先生杂著》,《寿余杂著》卷四,《马瑞宇府君家传》,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文中府君均指马秀芝。
    ②(清)柳堂:《续刻柳勖菴先生杂著》,《寿余杂著》卷四,《马瑞宇府君家传》,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③张镇芳修、施景舜纂:民国《项城县志》三十二卷首一卷,卷二十三《人物志·宦绩》,民国三年(1914)石印本。
    ④张镇芳修、施景舜纂:民国《项城县志》三十二卷首一卷,卷二十三《人物志·宦绩》。民国三年(1914)石印本。
    ⑤张镇芳修、施景舜纂:民国《项城县志》三十二卷首一卷,卷二十三《人物志·宦绩》,民国三年(1914)石印本。
    ⑥(清)柳堂:《续刻柳勖菴先生杂著》,《古稀杂著》卷四,《布衣马荃亭墓志铭》,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⑦(清)柳堂:《续刻柳勖巷先生杂著》,《古稀杂著》卷四,《布衣马荃亭墓表铭》,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⑧(清)柳堂:《续刻柳勖菴先生杂著》,《古稀杂著》卷四,《布衣马荃亭墓志铭》,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⑨(清)柳堂:《续刻柳勖菴先生杂著》,《古稀杂著》卷四,《布衣马荃亭墓表铭》,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①(清)柳堂:《续刻柳勖菴先生杂著》,《古稀杂著》卷四,《布衣马荃亭墓表铭》,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②(清)柳堂:《续刻柳勖菴先生杂著》,《寿余杂著》卷四,《马瑞宇府君家传》,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③(清)柳堂:《续刻柳勖菴先生杂著》,《寿余杂著》卷四,《马瑞宇夫妇七十双寿序》,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④(清)柳堂:《续刻柳勖菴先生杂著》,《寿余杂著》卷四,《马瑞宇府君家传》,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⑤此次未能成行。宣统《项城县志》中载:光绪庚辰大挑一等,以知县分广西,因太翁年高,告近改安徽,仍以迎养不易,迟其行,皖大吏咨催,终不肯就道,旋奉讳。”柳堂撰《马瑞宇府君家传》中载:“丁亥服阕,便可赴皖求大吏奏留,府君竟叱,御作粤西行。”可见,马秀芝光绪十三年(1887)始服官广西。
    ⑥(清)柳堂:《莲溪吟草》卷一,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⑦(清)柳堂:《莲溪吟草》卷四,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①(清)柳堂:《莲溪吟草》卷五,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②(清)柳堂:《北上吟草》卷二,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③路在衡,字星白,光绪(元年)乙亥举孝廉方正,以县城升广西知县。(清)熊燦修、张文楷纂:光绪《扶沟县志》十六卷首一卷,卷十一《选举表》,光绪十九年(1893)大程书院刻本。
    ①(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一,《复马瑞宇(秀芝,项城人)同年书(在南坛堤工局)》,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②(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一,《复马瑞宇同年书(在南坛堤工局)》,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③(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一,《复马瑞宇同年书(交卸定陶在省)》,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④(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三,《与井陉令欧阳绮堂书(在省)》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①(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三,《复马瑞宇同年书(在省)》,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②(清)柳堂:《续刻柳勖菴先生杂著》,《寿余杂著》卷四,《马瑞宇府君家传》,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③(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一,《复马瑞宇同年书(在省)》,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④(清)柳堂:《书札记事》卷四,《与马瑞宇同年书(在德平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①(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一,《复马荃亭书(在乐陵任)》,稿本。
    ②(清)柳堂:《续刻柳勖菴先生杂著》,《古稀杂著》卷四,《布衣马荃亭墓表铭》,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③(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马荃亭书》,稿本。其中“口”未不能识者。
    ④(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马荃亭函(甲寅)》,稿本。
    ⑤(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马丽轩书》,稿本。
    ①(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马晴轩书(十一月某日)》,稿本。
    ②徐世昌出生于河南卫辉县,到徐世昌出生时,徐家已在卫辉居住了70多年。参见苏全有、陈九如:《徐世昌家族》,金城出版社2000年版,第296页。
    ③参见苏全有、陈九如:《徐世昌家族》,金城出版社2000年版,第1-124页。陈三立著、李开军校点,《散原精舍诗文集》,《清故光禄大夫头品顶戴山东登莱青胶道徐公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087页。
    ①参见苏全有、陈九如:《徐世昌家族》,金城出版社2000年版,第288页。陈三立著、李开军校点:《散原精舍诗文集》,《清故光禄大夫头品顶戴山东登莱青胶道徐公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087页——1088。李开军校点不当处,一并改正。
    ②陈三立著、李开军校点:《散原精舍诗文集》,《清故光禄大夫头品顶戴山东登莱青胶道徐公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087页。李开军校点不当处,一并改正。
    ③参见陈三立著、李开军校点:《散原精舍诗文集》,《清故光禄大夫头品顶戴山东登莱青胶道徐公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088--1090页。苏全有、陈九如:《徐世昌家族》,‘金城出版社2000年版,第288--289页。
    ④参见苏全有、’陈九如:《徐世昌家族》,金城出版社2000年版,第304--305页。
    ⑤(清)柳堂:《宰惠纪略》,《张星源序》,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①(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一,《与徐友梅(世光,天津人)孝廉书(在南坛工局)》,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②(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二,《与徐友梅太守书(在惠民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近代史资料》总37号,《袁世凯致徐世昌函》第十封,中华书局出版,第20页。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近代史资料》总37号,《袁世凯致徐世昌函》第十二封,中华书局出版,第23页。
    ⑤(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三,《致徐友梅书》,稿本。此处与下处所提恶劣上司指武定府知府曹榕,山西临汾进士。
    ①(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三,《致徐友梅书》,稿本。
    ②(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三,《致徐友梅书》,稿本。
    ③陈三立著、李开军校点:《散原精舍诗文集》,《清故光禄大夫头品顶戴山东登莱青胶道徐公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089页,李开军校点不当处,一并改正。
    ④(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一,《致徐友梅书(在乐陵任)》,稿本。
    ⑤(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一,《致徐友梅书(在乐陵任)》,稿本。
    ①(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姚叔言书(十一月十七日)》,稿本。
    ②(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姚叔言书(十一月十七日)》,稿本。
    ④(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四,《复徐友梅书》,稿本。
    ③(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致房立之书》,稿本。
    ①(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四,《复徐友梅书》,稿本。
    ②(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文竹坪书》,稿本。
    ③(清)柳堂:《续书札记事》,《覆徐友梅书》,稿本。
    ④(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致徐友梅书》,稿本。
    ⑤(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胡星舫中丞书》,稿本。
    ⑥(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徐友梅书》,稿本。
    ①(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文竹坪书》,稿本。
    ②(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致徐友梅书》,稿本。
    ③(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徐友梅书》,稿本。
    ④(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姚叔言书(十一月十七日)》,稿本。
    ⑤(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姚叔言书(十一月十七日)》,稿本。
    ①(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与徐友梅书》,稿本。
    ②(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徐友梅书》,稿本。
    ③(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徐友梅书》,稿本。
    ④(清)徐世光:《濮阳河上记》,《姚联奎序》,民国九年(1920)铅印本。
    ⑤参见(清)徐世光:《濮阳河上记》,《丁编·日记》,民国九年(1920)铅印本。
    ⑥(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郭芸樵同年书》,稿本。
    ⑦(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郭芸樵同年书》,稿本。
    ①参见(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徐友梅书(四月廿一日)》,稿本。中有:“自开工以来,鄙人耳之所闻,总以有天时、地利,而无人和为言,凡以事太认真故也,夫认真岂非好事,然亦须稍有斟酌,谚云:成大功者,不惜小费。又云:凡事皆可打小算盘,独军务河工不可,岂不以算得太口,万一事出意外,无所措手哉,今日口料俱缺,讵非职此故耶。夫款之所来,皆民脂膏,稍有天良,孰肯虚掷。顾糜费固大乖己意,过刻覈亦易失人心,古人云,众志成城,聚志不坚,欲事之成,难矣,闻有和龙后追还年月薪水,及为绳数条,口杀武符之事,果尔,文武离心,谁复为我出力者。”其中口为不能识别者。
    ②参见(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姚书言书(十一月十七日)》,稿本。中有“此濮阳大工所以宽严失宜,啧留口言也,余曾有函规之,颇触其怒。”其中口为不能识别者。
    ③(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致徐友梅书(四月卅日)》,稿本。其中口为不能识别者。
    ④(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徐友梅书》,稿本。
    ⑤(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徐友梅书》,稿本。
    ①(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书柬徐友梅卖宅诗后》,稿本。其中口为不能识别者。
    ②(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与徐友梅书(十二月十三日)》,稿本。
    ③(清)柳堂:《续书札记事》,《覆徐友梅书》,稿本。
    ④(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与房立之书(八月初十日)》,稿本。
    ①(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与徐友梅书(丙辰二月)》,稿本。
    ②(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致徐友梅书(正月廿二)》,稿本。文中口为未识别者:
    ③(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致徐友梅书》,稿本。
    ④(清)柳堂:《莲溪吟草》卷四,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⑤(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徐友梅书(九月初十日)》,稿本。其中口为未能识别者。
    ⑥(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徐友梅书(十月十六日)》,稿本。
    ⑦(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致徐友梅书(十一月初五日)》,稿本:
    ①(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致徐友梅书(十二月廿三日)》,稿本。
    ②(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杨肖峰门人书(五月十一日)》,稿本。
    ㈢(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徐友梅书(七月初八日)》,稿本。
    ④(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与徐友梅书(八月廿三日)》,稿本。其中口为未能识别者。
    ①(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徐友梅书(十月十二日)》,稿本。
    ②(清)柳堂辑:《八十寿言》,《壬戌十一月六十六叟天津徐世光初稿》,民国十二年(1923)山东商务印刷所铅印本。
    ③参见(清)柳堂辑:《八十寿言》,《壬戌十一月六十六叟天津徐世光初稿》,民国十二年(1923)山东商务印刷所铅印本。
    ④(清)柳堂:《续刻柳勖菴杂著》,《寿余杂著》卷一,《徐菊人像赞并跋》,民国十年(1921)铅印本。
    ①(清)柳堂:《书札记事》卷四,《与徐菊人(世昌,天津人)书》,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②(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一,《致徐友梅书(在乐陵任)》第一封,稿本。
    ③(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一,《致徐友梅书(在乐陵任)》第二封,稿本。
    ④(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徐友梅书(壬子十一月初十日)》,稿本。
    ⑤(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徐友梅书(甲寅九月初二日)》,稿本
    ①(清)柳堂辑:《八十寿言》,《壬戌秋徐世昌拜稿》,民国十二年(1923)山东商务印刷所铅印本。
    ②(清)柳堂辑:《八十寿言》,《壬戌冬天津愚弟徐世纲拜稿》,民国十二年(1923)山东商务印刷所铅印本。
    ③(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徐友梅书(八月廿五日)》,稿本。
    ④(清)李凤冈乡试朱卷,清刻本。
    ⑤(清)柳堂:《续刻柳勖菴先生杂著》,《寿余杂著》卷二《李荔邨孝廉墓志铭》,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①(清)李凤冈乡试朱卷,清刻本。
    ②(清)柳堂:《续刻柳勖菴先生杂著》,《寿余杂著》卷二《李荔邨孝廉墓志铭》,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③(清)柳堂:《续刻柳勖菴先生杂著》,《寿余杂著》卷二《李荔邨孝廉墓志铭》,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④(清)柳堂:《续刻柳勖菴先生杂著》,《寿余杂著》卷二《李荔邨孝廉墓志铭》,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⑤(清)柳堂:《续刻柳勖菴先生杂著》,《寿余杂著》卷二《李荔邨孝廉墓志铭》,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①(清)柳堂:《续刻柳勖菴先生杂著》,《寿余杂著》卷二《李荔邮孝廉墓志铭》,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②(清)柳堂:《续刻柳勖菴先生杂著》,《仕余杂著》,《李荔邨文集序》,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③(清)柳堂:《灾赈日记》卷十,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④(清)柳堂:《续刻柳勖菴先生杂著》,《寿余杂著》卷二《李荔邨孝廉墓志铭》,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⑤(清)柳堂:《宰惠纪略》,《李凤冈序》,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①(清)柳堂:《续刻柳勖菴先生杂著》,《仕余杂著》,《参变拾慧序》,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②(清)柳堂:《仕余吟草》卷三,附《步李荔邨孝廉记事二律韵有序》后《李凤冈记事诗》,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③(清)柳堂:《灾赈日记》,《李凤冈序》,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④(清)柳堂:《仕余吟草》卷四,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①(清)柳堂:《舟行吟草》,《李凤冈跋》,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②(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三,《复李荔邨孝廉书(在东平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③(清)柳堂:《舟行吟草》,《自序》,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④(清)李凤冈:《识荆主人诗录》卷四,抄本。
    ⑤(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三,《复李荔邨孝廉书(在省)》,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⑥此书稿本存山东省图书馆。
    ①(清)李凤冈:《衙斋吟草》,《柳堂衙斋吟草序》,抄本。
    ②(清)柳堂:《续刻柳勖菴先生杂著》,《寿余杂著》卷二,《李荔邨孝廉墓志铭》,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③(清)柳堂:《续刻柳勖菴先生杂著》,《寿余杂著》卷二,《李荔邨先生乡谥公启》,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④参见政协聊城市东昌府区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东昌望族》,范景华:《“阁老傅”家族纪略》,2003年12月版,第151-152页。
    ①徐金铭:《六慎斋文存》,《柳堂序》,民国刻本。
    ②(清)柳堂:《续刻柳勖菴先生杂著》,《寿余杂著》卷二,《哭聊城孝廉傅晓麓徵君文》,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③(清)柳堂:《牧东纪略》卷四,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④(清)柳堂:《牧东纪略》卷四,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①(清)柳堂:《续刻柳勖菴杂著》,《寿余杂著》卷二,《哭聊城孝廉傅晓麓徵君文》,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②(清)柳堂:《续刻柳勖菴杂著》,《寿余杂著》卷二,《哭聊城孝廉傅晓麓徵君文》,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③(清)柳堂:《续刻柳勖菴杂著》,《仕余杂著》,《聊城傅星岩相国兰谱序》,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④(清)柳堂:《续刻柳勖菴杂著》,《仕余杂著》,《聊城傅星岩相国兰谱序》,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⑤(清)柳堂:《续刻柳勖菴杂著》,《仕余杂著》,《聊城傅星岩相国兰谱序》,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①(清)柳堂:《续刻柳勖菴杂著》,《寿余杂著》卷二,《哭聊城孝廉傅晓麓徵君文》,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②(清)柳堂:《续刻柳勖菴杂著》,《寿余杂著》卷二,《哭聊城孝廉傅晓麓徵君文》,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③根据书信内容,柳堂所说“乃昨阅邸报,政府请旨督催,己奉上谕,均以山东为程式,固已无望中止矣”,此上谕应为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月十五谕,邸报传输速度极快,因此信写作时间应为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月中下旬。此时傅旭安不知何故未在东平。
    ④(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三,《复院长傅晓麓书(在东平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⑤(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三,《复院长傅晓麓书(在东平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⑥(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三,《复东平山长傅晓麓书(在省)》,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⑦(清)柳堂:《书札记事》卷四,《复傅晓麓山长书(在德平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①(清)柳堂:《书札记事》卷四,《复傅晓麓山长书(在德平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②(清)柳堂:《续刻柳勖菴杂著》,《寿余杂著》卷二,《哭聊城孝廉傅晓麓徵君文》,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③(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三,《复李荔邨孝廉书(在省)》,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④(清)柳堂:《续刻柳勖菴杂著》,《寿余杂著》卷二,《哭聊城孝廉傅晓麓徵君文》,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⑤(清)柳堂:《书札记事》卷四,《复傅晓麓山长书(在德平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⑥(清)柳堂:《书札记事》卷四,《与首府徐书(在德平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⑦(清)柳堂:《续刻柳勖菴杂著》,《寿余杂著》卷二,《哭聊城孝廉傅晓麓徵君文》,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⑧(清)柳堂:《续刻柳勖菴杂著》,《寿余杂著》卷二,《哭聊城孝廉傅晓麓徵君文》,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①(清)柳堂:《续刻柳勖巷杂著》,《寿余杂著》卷二,《哭聊城孝廉傅晓麓徵君文》,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②参见政协聊城市东昌府区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东昌望族》,范景华:《“阁老傅”家族纪略》,2003年12月版,第146-151页。
    ③(清)柳堂:《续刻柳勖菴杂著》,《寿余杂著》卷二,《哭聊城孝廉傅晓麓徵君文》,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④(清)柳堂:《复傅笠泉(淦)书(在东平任)》《书札记事》,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⑤(清)柳堂:《续刻柳勖菴杂著》,《寿余杂著》卷二,《哭聊城孝廉傅晓麓徵君文》,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⑥(清)柳堂:《续刻柳勖菴杂著》,《寿余杂著》卷二,《哭聊城孝廉傅晓麓徵君文》,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①(清)柳堂:《续刻柳勖菴杂著》,《寿余杂著》卷二,《哭聊城孝廉傅晓麓徵君文》,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②(清)柳堂:《续刻柳勖菴杂著》,《寿余杂著》卷二,《哭聊城孝廉傅晓麓徵君文》,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③(清)柳堂:《续刻柳勖菴杂著》,《寿余杂著》卷二,《哭聊城孝廉傅晓麓徵君文》,民国十年(1921)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④(清)柳堂:《书札记事》卷四,《复东平范实斋(中秋)等书》,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⑤(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一,《与傅笠泉同年书(在乐陵任)》第一通,稿本。
    ⑥(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一,《与傅笠泉同年书(在乐陵任)》第二通,稿本。
    ⑦此信为柳堂之子柳翰华代写,柳堂时晋省。
    ①(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一,《与傅笠泉同年书(在乐陵任)》第一通,稿本。
    ②(清)柳堂:《书札记事》卷四,《复东平范实斋(中秋)等书(二次在惠民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③(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一,《与傅笠泉同年书(在乐陵任)》第二通,稿本。
    ④(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一,《与傅笠泉同年书(在乐陵任)》第二通,稿本。
    ⑤(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三,《与善成堂郭晴峰书》,稿本。
    ⑥(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三,《与善成堂郭晴峰书》,稿本。
    ①(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三,《复聊城傅笠泉同年书》,稿本。
    ②(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三,《复聊城傅笠泉同年书》,稿本。
    ③(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三,《复聊城傅笠泉同年书》,稿本。
    ④(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三,《复傅笠泉同年书》,稿本。
    ⑤(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一,《与傅笠泉同年书(在乐陵任)》第二通,稿本。
    ⑥(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三,《复聊城傅笠泉同年书》,稿本。
    ⑦(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三,《复聊城傅笠泉同年书》,稿本。
    ①(清)柳堂等辑:《八十寿言》,民国十二年(1923)山东商务印刷所排印本。
    ①(清)柳堂:《莲溪吟草》卷一,《过邓文园茂才宅观菊即留饮并招诸友晚归赋赠》,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②(清)柳堂:《莲溪吟草》卷一,《谢孤雁》,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①(清)柳堂:《宦游吟草》卷十,《相逢新兵行》,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②(清)柳堂:《宦游吟草》卷十一,《养寇》,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③(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二,《复给谏李子襄同年书(在惠民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④(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二,《复给谏李子襄同年书(在惠民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⑤(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三,《复院长傅晓麓书(在东平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①(清)柳堂:《书札记事》卷三,《复李香阁书(在省)》,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②(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一,《与马瑞宇同年书(在乐陵任)》,稿本。
    ③(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三,《复李子襄同年书(在乐陵任)》,稿本。
    ④(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四,《致海关道徐书(时未失守)》,稿本。
    ①(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四,《致海关道徐书(时未失守)》,稿本。
    ②(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石丽斋书》,稿本。
    ③(清)柳堂:《续书札记事》卷四,《复冯实菴书》,稿本。
    ④(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郭芸樵同年书》,稿本。
    ⑤(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复冯实菴书》,稿本。
    ⑥(清)柳堂:《古稀书札记事》,《再与徐友梅书(五月廿二日)》,稿本。
    1、山东省图书馆编:《馆藏山东省地方史志资料目录(古籍部分)》,1982年1月。
    2、山东省图书馆主编:《山东省地方志联合目录》,1981年10月。
    3、山东省图书馆编:《山东省图书馆馆藏缩微文献目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
    4、王绍曾主编:《山东文献书目》,齐鲁书社1993年版。
    5、山东大学图书馆编撰:《山东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齐鲁书社2007年版。
    6、张宗茹、王恒柱编纂:《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书目》,齐鲁书社2003年版。
    7、郭秀海主编:《济南图书馆馆藏古籍书目》,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8、《山东图书馆馆藏所有古籍书目》,内部电子版资料。书名自拟。
    9、河南图书馆编:《河南图书馆藏书总目》六卷,民国六年(1917)河南图书馆铅印本。
    10、朱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1、徐勇编:《四库书系列书目》,内部电子版资料。书名自拟。
    12、姚佐绶、周新民、岳小玉合编:《中国近代史文献必备书目》(18401919),中华书局1996年版。
    13、辽宁省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黑龙江省图书馆主编:《东北地区古籍线装书联合目录》,辽海出版社2003年版。
    14、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
    15、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16、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社会科学总类部分),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1、陈旭麓、方诗铭、魏建猷主编:《中国近代史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版。
    2、张撝之、沈起炜、刘德重主编:《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3、陈玉堂编著:《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全编增订本),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4、魏嵩山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5、丁文方、赵呈元、杨希珍、张敬忠主编:《山东历史人物辞典》,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6、黄秀文主编:《中国年谱辞典》,百家出版社1997年版。
    7、贺旭志主编:《中国历代职官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1、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录副档》。
    2、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下),中华书局1959年版。
    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义和团案卷》(上、下),齐鲁书社1980年版。
    4、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筹笔偶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1)赵尔巽等撰:《清史稿》,民国十七年(1928)铅印本。
    (2)《清实录》五七、五八、五九暨《德宗景皇帝实录》六、七、八,中华书局1987年版。
    (3)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研究室选编:《清实录山东史料选》(上、中、下),齐鲁书社1984年版。
    (1)(清)张曜等修、孙葆田等纂:宣统《山东通志》二百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二十三年(1934)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2)冯麟淮修、曹垣纂:民国《定陶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民国五年(1916)瑞林堂刻本。
    (3)(清)周尚质修、李登明纂:乾隆《曹州府志》二十二卷,乾隆二十一年(1756) 刻本。
    (4)(清)李熙龄纂修:咸丰《武定府志》三十八卷首一卷,咸丰九年(1859)刻本。
    (5)(清)沈世铨修、李勖纂:《惠民县志》三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光绪二十五年(1899)柳堂校订补刻本。
    (6)(清)柳堂修、李凤冈撰:《惠民县志补遗》一卷,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7)(清)王学曾修、王润生纂:光绪《惠民乡土志》一卷,光绪二十八年(1902)(1906)刻本。
    (8)王鸿绩修,阎容德纂:民国《惠民新志》十二卷,稿本。
    (9)山东省惠民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惠民县志》,齐鲁书社1997年版,
    (10)(清)左宜似修、卢崟纂:光绪《东平州志》二十七卷首一卷,光绪七年(1881)刻本。
    (11)(清)王鸿瑞修、杜桂林等纂:光绪《东平州乡土志》二卷,光绪三十三年(1907)石印本。
    (12)张志熙修、刘靖宇纂:民国《东平县志》十七卷,民国二十五年(1936)东平天成印刷局铅印本。
    (13)(清)凌锡祺修、李敬熙纂:光绪《德平县志》十二卷首一卷,光绪十九年(1893)刻本。
    (14)佚名撰:光绪《德平县乡土志》一卷,清光绪末抄本。
    (15)吕学元修、严绥之纂:民国《德平县续志》十二卷首一卷,民国二十五年(1936)济南天成谦记南纸店铅印本。
    (16)(清)徐寿彭修、李毓珂、郑秉钰纂:宣统《乐陵乡土志》六卷,宣统元年(1909)山东国文报馆石印本。
    (17)(清)王赓廷修、邓际昌纂:光绪《济宁州乡土志》四卷,光绪三十一年(1905)石印本。
    (18)潘守廉修、唐烜、徐金铭纂:民国《济宁直隶州续志》二十四卷首一卷,民国十六年(1927)铅印本。
    (19)张镇芳修、施景舜纂:民国《项城县志》三十二卷首一卷,民国三年(1914)石印本。
    (20)(清)熊燦修、张文楷纂:光绪《扶沟县志》十六卷首一卷,光绪十九年(1893)大程书院刻本。
    (21)(清)岳廷楷修、胡赞采、吕永辉纂:光绪《永城县志》三十八卷首一卷,光绪二十九年(1903)刻本。
    (22)徐家磷、宋景平修、杨凌阁纂:民国《商水县志》二十五卷,民国七年(1918)刻本。
    (23)杜济美修、郗济川纂:民国《武安县志》十八卷首一卷附志四卷,民国二十九年(1930)铅印本。
    (24)(明)王道修、韩邦靖纂:《朝邑县志》二卷,康熙五十一年(1712)王兆鳌刻本。
    (25)卢永祥等修、王嗣鋆纂:民国《济阳县志》二十卷首一卷,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26)陆绍治修、李凤翔、上官骏谟纂:民国《渑池县志》二十卷,民国十七年(1928)石印本。
    (27)牛占城修、周之桢纂:《茌平县志》十二卷,民国二十四年(1934)石印本。
    (28)(清)杨泰亨、冯可镛纂:(光绪)《慈溪县志》五十六卷附编一卷,民国三年(1914)据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德润书院刻本重印本。
    (29)袁励修、张儒玉修、王寀廷纂:民国《重修新城县志》二十六卷首一卷,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30)(清)张承燮修、法伟堂、孙文楷纂:光绪《益都县图志》五十四卷首一卷,卷十八《官师志四》,光绪三十三年(1907)刻本。
    (31)(清)杨孝宽修、李联芳等纂:光绪《续修平利县志》十卷,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
    (32)周竹生修、靳维熙纂:《续修东阿县志》十六卷首一卷,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33)常之英修、刘祖斡纂:民国《潍县志稿》四十二卷图一卷,民国三十年(1941)铅印本。
    (34)石毓嵩修、路程海纂:民国《重修商河县志》十五卷首一卷,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35)(清)梁鼎芬修、丁仁长、吴道镕等纂:(宣统)《番禺县续志》四十四卷首一卷,民国二十年(1931)重印本。
    (36)庄洪烈修、刘文煃、王守谦纂:光绪《寿张县志》十卷首一卷,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
    (37)高熙喆纂修、生克中等续纂:民国《续滕县志》五卷,民国三十年(1941)北平法源寺刻本。
    (38)毛承霖修、赵文运纂:民国《续修历城县志》五十四卷,民国十五年(1926)济南大公印务公司铅印本。
    (39)张允高等修、钱淦、袁希涛纂:民国《宝山县续志》十七卷末一卷,民国十年(1921)铅印本。
    (40)丁世平、刁承襄修、尚庆翰纂:民国《平度县续志》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二十七年(1938)铅印本。
    (41)(清)杨修田修、马佩玖纂:光绪《光州志》十二卷首一卷,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
    (1)《清代碑传全集》(上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2)钱仲联主编:《广清碑传集》,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王功仁编著:《山东省科考名录汇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年版。
    (4)潘荣胜主编:《明清进士录》,中华书局2006年版。
    (1)(清)刘铭传撰:《刘壮肃公奏议》十卷首一卷,光绪三十二年(1906)铅印本。
    (2)(清)田文镜撰:《钦颁州县事宜》一卷,同治七年(1868)江苏书局刻本。
    (3)(清)姚莹撰:《康輶纪行》十六卷卷,同治六年(1867)刻本。
    (4)佚名辑:《同治十二年癸酉科十八省乡试同年录》,清刻本。
    (5)(清)徐世光撰:《濮阳河上记》,《丁编·日记》,民国九年(1920)铅印本。
    (6)(清)李凤冈乡试朱卷,清刻本。
    (7)(清)张昭潜撰:《山东省沿革表》四卷,光绪刻本。
    (8)佚名辑:《山东现任候补同官表》上册,光绪三十一年(1905)济南大公石印馆石印本。
    (9)祥记石印报社辑:《河南全省文武各员同官录》不分卷,民国四年(1915)石印本。
    (10)(清)薛允升:《读例存疑》五十四卷,光绪三十四年(1908)北京琉璃厂翰茂斋刻本。
    (11)王先谦:《东华录全录》四百二十五卷,光绪十三年(1887)北京钦文书局刻本。
    (12)(清)昭槤撰:《啸亭杂录》八卷《续录》三卷,光绪六年(1880)上海文明书店石印本。
    (13)(清)李秉衡撰:《李忠节公奏议》十六卷,民国十九年(1930)辽宁作新印刷局铅印本。
    (清)柳堂撰:《莲溪吟草》十四卷,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清)柳堂撰:《北上吟草》三卷,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清)柳堂撰:《宦游吟草》十二卷,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清)柳堂撰:《史外韵语书后》八卷,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清)柳堂撰:《仕余吟草》四卷,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清)柳堂、李凤冈撰:《舟行吟草》一卷,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清)柳堂撰:《古稀吟草》,稿本。
    (清)柳堂撰:《宰惠纪略》五卷,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刻本。
    (清)柳堂撰:《灾赈日记》十五卷,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清)柳堂撰:《牧东纪略》四卷,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清)柳堂撰:《东平教案记》二卷,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清)柳堂撰:《宰德小记》一卷,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清)柳堂撰:《书札记事》四卷,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清)柳堂撰:《周甲录》六卷,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清)柳堂撰:《蒙难追笔》一卷,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清)柳堂撰:《续刻柳勖菴先生杂著》九卷,民国十年(1921)铅印本。
    (清)柳堂、许鼎臣等撰:《耄学问答一卷耄学问答续一卷耄学问答附一卷》,民国十二年(1933)山东商务印刷所铅印本。
    (清)柳堂撰:许鼎臣选:《勖菴先生诗选》二卷,民国十四年(1925)山东商务印刷所铅印本。
    (清)柳堂撰:《禀牍偶存》不分卷,稿本。
    (清)柳堂撰:《续书札记事》四卷,稿本。
    (清)柳堂撰:《古稀书札记事》,稿本。
    (清)柳堂撰:《笔谏堂家书附友人书札数十纸》,稿本。
    (清)柳堂撰:《四库全书目录注撰》,稿本。
    (清)柳堂撰:《惠民办理义和拳禀稿》,存于《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
    (清)柳堂辑:《惠东颂言》二卷,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清)柳堂辑:《六十寿言》四卷,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清)柳堂辑:《扶沟柳勖菴先生八十寿言》,民国十二年(1923)山东商务印刷所铅印本。
    (清)周馥:《周悫慎公全集》,民国十一年(1922)周氏石印本。
    徐金铭:《六慎斋文存》,民国刻本。
    许鼎臣:《龙觜山馆文集》,民国经川图书馆刻本。
    (清)李秉衡著、戚其章辑校:《李秉衡集》,齐鲁出版社1993年版。
    (清)陈三立著、李开军校点:《散原精舍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清)李凤冈:《识荆主人诗录》四卷,抄本。
    (清)李凤冈:《衙斋吟草》,抄本。
    (清)韦绣孟著、顾绍柏注:《茹芝山房吟草》,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清)黄钧宰:《金壶七墨》十六卷,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清)吴研人著、金兴义校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一百八回,齐鲁书社1998年版。
    (清)李宝嘉著、兴邦、伊然、东喜校点:《官场现形记》六十回。齐鲁书社1998年版。
    《万国公报》
    《山东文献》
    《申报》
    《东方杂志》
    《大公报》
    1、扶沟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扶沟文史资料》第一辑,1989年10月。
    2、扶沟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扶沟文史资料》第四辑,2000年12月
    3、扶沟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扶沟文史资料》第五辑,2002年10月。
    4、扶沟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扶沟文史资料》第九辑,2007年10月。
    5、扶沟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扶沟县文联志》,内部资料,1998年。
    6、惠民县政协文史资料组编:《惠民文史资料》第一辑,1981年12月。
    7、惠民县政协文史资料组编:《惠民文史资料》第二辑,1982年11月。
    8、惠民县政协文史资料组编:《惠民文史资料》第四辑,1985年10月。
    9、惠民县政协文史资料组编:《惠民文史资料》第五辑,1988年3月。
    10、惠民县政协文史资料组编:《惠民文史资料》第六辑,1990年4月。
    11、东平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东平文史资料》第一辑,1986年12月。
    12、东平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东平文史资料》第二辑,1988年3月。
    13、济宁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济宁文史资料》第一辑,1985年3月。
    14、济宁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济宁文史资料》第二辑,1985年8月。
    15、济宁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济宁文史资料》第三辑,1987年3月。
    16、济宁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济宁文史资料》第四辑,1987年12月。
    17、济宁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济宁文史资料》第五辑,1988年11月。
    18、济宁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济宁文史资料》第六辑,1988年12月。
    19、济宁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济宁文史资料》第七辑,1990年10月。
    20、济宁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济宁文史资料》第八辑,1991年11月。
    1、‘沈云龙主编:《袁世凯史料丛刊》,台湾文海出版社出版。
    2、中国史学会济南分会编:《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一分册,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 年版。
    3、中国史学会济南分会编:《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二分册,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4、山东省历史学会编:《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三分册),山东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5、王明伦选编:《反洋教书文揭帖选》,齐鲁书社1984年版。
    6、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编:《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齐鲁书社1980年版。
    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近代史资料》,中华书局出版。
    8、中国水利电力部水管司科技司、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编:《清代黄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93年版。
    9、中国水利水电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校:《再续行水金鉴·黄河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中国史学会主编:《捻军》,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1、山东师范学院近代史研究室,廉立之、王守中编辑:《山东教案史料》,齐鲁书社1980年版。
    1、(美)萧邦奇著、周武彪译:《血路:革命中国中的沈定一(玄庐)传奇》,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美)史景迁著,陈引驰等译:《曹寅与康熙:一个皇室宠臣的生涯揭秘》,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版。
    3、(美)史景迁著、李璧玉译:《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版
    4、瞿同祖著、范忠信、晏锋译:《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5、(美)费正清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6、(美)周锡瑞著、张俊义、王栋译:《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美)黄宗智著:《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5年版。
    8、(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9、(美)彭慕兰著、马俊亚译:《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0、(美)裴宜理著、池子华、刘平译:《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1、(美)柯文著、杜继东译:《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2、张玉法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初版。
    13、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4、柏桦著:《明清州县官群体》,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5、柏桦著:《明代州县政治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鲁勇著:《逊清遗老的青岛时光》,青岛出版社2006年版。
    17、刘子扬编著:《清代地方官制考》,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版。
    18、王林主编:《山东近代灾荒史》,齐鲁书社2004年版。
    19、王云主编:《封疆大吏——山东巡抚》,农村读物出版社2004年版。
    20、王钦祥、宰学明著:《袁世凯全传》,青岛出版社1997年版。
    21、江地著:《捻军史论丛》,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2、张照东著:《宋元山东区域经济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版。
    23、成淑君著:《明代山东农业开发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版。
    24、王林主编:《山东近代灾荒史》,齐鲁书社2004年版。
    25、张习孔、田玨主编:《中国历史大事编年》,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
    26、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27、郭成伟主编:《官箴书点评与官箴文化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28、萧一山著:《清代通史》,中华书局1986年版。
    29、安作璋主编:《济南通史·近代卷》,齐鲁书社2008年版。
    30、苏全有、陈九如著:《徐世昌家族》,金城出版社2000年版。
    31、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2、邓云特著:《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33、康沛竹著:《灾荒与晚清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4、黄泽仓编:《山东》,中华书局1935年版。
    35、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192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36、钱实甫编:《清季重要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59年版。
    37、江沛、王先明主编:《近代华北区域社会史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38、王先明主编:《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9、苑书义、任恒俊、董丛林著:《艰难的转轨历程——近代华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0、乔志强、行龙主编:《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1、李文海、林敦奎、周源、宫明:《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42、李文海、林敦奎、程歗、宫明:《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43、李文海著:《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4、朱玉湘著:中国近代农民问题与农村社会》,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版。
    45、吕伟俊主编:《民国山东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6、吕伟俊等著:《山东区域现代化研究(1840-1949)》,齐鲁书社2002年版。
    47、赵世瑜著;《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48、(美)鲍德威著张汉金桥孙淑霞译:《中国的城市变迁·1890-1949山东济南的政治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9、章开源、田彤著:《张謇与近代社会》,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0、罗志田著:《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1、罗志田著:《裂变中的传承:20世纪前期的中国文化与学术》,中华书局2003年版。
    52、罗志田著:《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53、罗志田著:《近代读书人的思想世界与治学取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4、罗志田著:《昨天的与世界的:从文化到人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5、政协聊城市东昌府区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东昌望族》,2003年12月版。
    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贾国静:《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与晚清政局》,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4月。
    2、李庆华:《灾荒、变乱与地方应对一以鲁西为中心的观察》,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3、安东强:《旧学与新制:清末提学使东游见闻与认知》,《学术研究》2009年第7期。
    4、李玉:《晚清昭信股票发行过程略论》,《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4期。
    5、贾熟村:《义和团时期的李秉衡》,《菏泽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6、李志茗:《晚清幕府的发轫——以陶澍幕府为中心》,杨国强主编:《近代中国社会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7、吴仁安:《清代州县官》,《历史教学》1986年第5期。
    8、李林:《清代的县官执掌与作用》,《辽宁大学学报》1986年第5期。
    9、行龙:《怀才不遇:内地乡绅刘大鹏的生活轨迹》,《清史研究》2005年第2期。
    10、邹逸麟:《灾害与社会研究刍议》,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自然灾害与中国历史结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董龙凯:《1855-1874年黄河漫流与山东人口迁移》,《文史哲》1998年第3期。
    12、董龙凯:《黄河灾害与近代山东的河神信仰、社会生活习俗》,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自然灾害与中国历史结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刘云彬:《帝国权力实践下的教师生命形态:一个私塾教师的生命史研究》,《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3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商鸣臣:《义和团运动与山东“新政”》,《滨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15、商鸣臣:《论义和团在山东复起的原因及特点》,《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16、黄裕民:《论袁世凯对义和团政策》,《阜阳师范学校(社科版)》1987年第2期。
    17、王兴宁:《义和团时期中下层官绅的态势》,《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
    18、戚其章:《清政府与义和团运动——以“持平办理”方针为中心》,《齐鲁学刊》2002年第1期。
    19、林华国:《庚子战前裕禄与袁世凯对反教会斗争的不同对策》,《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3期。
    20、喻大华:《东直督抚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清史研究》2000年第4期。
    21、赵波:《义和团运动与山东士绅》,《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3期。
    1、卞利、胡中生主编:《民间文献与地域中国研究》,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黄山书社,2010年版。
    2、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编:《“民间文献与华北社会史”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08年12月。
    3、王献唐屈万里路大荒学术研讨会组委会编:《王献唐屈万里路大荒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6月。
    4、聊城傅斯年研究会、台湾大学编:《傅斯年学术思想的传统与现代研究会》论文集,2010年8月。
    5、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山东大学编:《第二届中国秘密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8月。
    6、中国义和团研究会、山东省历史学会、山东平原县政协编:《义和团平原起义10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0年版。
    1、Watt John R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2
    2、Henrietta Harrison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