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诗经》中生活习俗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诗经》以其记载历史的真实性和记叙内容的丰富性,加之诗歌特有的简洁、凝练、含蓄的艺术性,激发着历代学者的研究热情。许多学者从民俗学角度关注其中的生活习俗,挖掘和探究其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考古资料逐渐被引进《诗经》研究领域,推动了《诗经》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在借助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翔实的文献资料和丰富的考古发现,通过文字记载和考古实物的有机结合,对《诗经》表现的诸多生活习俗予以综合考察分析,并通过探求交融了宗教信仰、生态条件、经济方式、社会制度、民族心理等多种因素的生活习俗,再现历史的细节和真实,带读者进入《诗经》的时代,去接近质朴、粗犷的远古世界,从而了解先民的伦理观念、道德信仰、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情感意志,进一步强化人们对《诗经》史料价值的认同和肯定。
     本文从《诗经》记载的纷繁复杂的习俗中,选取了最贴近民生的农耕、采集、渔猎、畜牧等物质生产习俗和服饰、饮食、居住、交通、婚姻等社会生活习俗,共九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考察分析。
     一、农耕习俗研究
     农业生产是商周时期重要的物质生产门类,先民根据已经掌握的物候知识,按照时序、节令的不同,有步骤地安排各项农事活动。耕种方式经历了火耕、耜耕、犁耕、牛耕等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的诸阶段。耒、耜、斧、斨、钱、镈、銍、錡、銶等生产工具,被用于整地、中耕、收获、加工等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通过相土、开荒、整地、选种、播种、保苗、除草、灌溉、除虫、施肥、收割、晾晒、入仓等一系列耕种过程和管理方法的实施,先民将会收获麦、黍、稷、稻、粱、菽等粮食作物和瓜果菜蔬以及桑、麻、葛等经济作物,并将这些农耕生产所得广泛用于饮食、祭祀、酿酒、养蚕等各个领域。先民从事农业生产时,除运用科学方法以外,也举行典礼仪式,从而形成了藉田劝农、祈报求丰、预卜祈雨等一系列农耕信仰习俗。
     二、采集习俗研究
     《诗经》反映了商周时期仍与农耕生产并存,在先民的物质生产中占重要地位的采集劳动。从事采集工作者以女性为主,采集者借助简单的工具,于山涧、泽畔等处采摘品类众多的野菜和果实。这些采集品除供食用外,还被用于养蚕、纺织、祭祀、医药、制衣、包裹、缩酒,甚至被用为传情达意的媒介,服务于先民生活的诸多方面。先民通过采集劳动,逐步熟悉了季节的变化和植物的生长规律,从而获得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知识。
     三、渔猎习俗研究
     渔猎是人类早期的谋生手段之一,商周时期的先民运用网渔具、钓渔具以及其他形式的杂渔具,展开了内陆水域和近海的捕捞业。这一时期出现了人工养鱼。丰富的渔业产品除了为人类提供鲜美的食品外,还被用来祭祀、蒙鼓、装备武器等。先民根据不同的狩猎对象选择不同的工具和方法,被猎获的动物满足了先民对肉食、皮毛、角骨等的需求。统治者的大规模田猎活动又具有娱乐、阅军、习武等性质。
     四、畜牧习俗研究
     畜牧业是从狩猎经济发展而来的,商末周初是畜牧最蕃盛的时代,这一时期饲养牲畜基本采用圈养和放牧相结合的方法,主要驯养马、牛、羊、猪、狗等家畜和鸡、鸭、鹅等家禽,各种禽、畜被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于夏商时期的相畜术至春秋战国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
     五、服饰习俗研究
     服饰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外在表现,从《诗经》记载中已经能够看出相对稳定的服饰形式和逐渐完备的服饰制度。其时,衣服的原料主要来源于丝、麻、葛、草、皮等。先民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纺织、印染技术。各种质地丰富、种类繁多的佩饰是服饰最绚烂多彩的组成部分,展示了先民对美的感受和追求。周代后期,服饰被纳入了礼治的范畴,成了礼仪制度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六、饮食习俗研究
     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饮食习俗在人类各种生活习俗中历史最悠久,内容最丰富。《诗经》的记载反映了以农业为主、饲养业为辅的生产经营方式对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产生的深刻影响,以及从而形成的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随着各种饪食器的不断改进和丰富,蒸、煮、熬等逐渐取代烧、烤而成为主食烹饪的主要方法。这一时期的菜肴按烹调方法的不同,大致有炙品、醢、羹、脍、脯、脩、菹等类型。盐、梅、酒、饴、花椒等各种调料的运用,为烹调艺术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空间。先民运用凌阴贮冰和井底冷藏等方法储存食物。饪食器和饮酒器的系列化增加了饮食文化的丰富性。
     七、居住习俗研究
     在《诗经》所记载的比较长的时间跨度内,存在着地穴式、窑洞式、地面式、干阑式等各种形式的居宅。由夯土、版筑法建成的土木结构的居宅,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形式的主流。先民根据相应的标选择更有利于生存的居住地和确定更科学的建房时间。居室内一般陈设有筵、席、几、床等家俱。
     八、交通习俗研究
     人类进入定居阶段以后,开始有意识地进行交通设施的修筑,商周时期,道路、桥梁等设施的修建和维护在国家政务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车、马、舟船等交通工具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交通设施的修筑和交通工具的运用,使人与人之间由此及彼、由近而远的交往和物物交换打破了地缘的局限,为社会生活的丰富提供了可能。
     九、婚姻习俗研究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是先秦时期已经确定了的谈婚论嫁的程序。《诗经》所反映的时代已经进入专偶婚时期,但远古群婚、对偶婚等遗俗依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出现了婚姻形态多元化的特点。媵婚是贵族阶层诸多妻妾的一个来源,同姓不婚是周代婚姻习俗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
     本文侧重于从民俗学和考古学角度,选取了《诗经》中记载的农耕、采集、渔猎、畜牧等物质生产习俗和衣、食、住、行、婚姻等社会生活习俗,进行了综合考察分析。《诗经》中以诗歌这种艺术语言表现出来的诸多生活习俗,基本上能找得到与之相应的考古实物,并有《诗经》之外大量古典文献予以资料的支持。《诗经》记载和考古实物相互印证,说明了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的一致性,从而充分证实了《诗经》对历史记载的真实性,因此可以肯定地说,《诗经》是诗,同时也是史,它以诗歌这种艺术形式,保存了翔实的历史、文化史资料,承担了记载历史和传承文化的重任。
The Book of Songs arouse scholars' study enthusiasm of all the past dynasties, because of its authenticity, abundance and artistry as compact, implicit poem. Many scholars pay close attention to its living convention from the view of folklore, exploring and probing into its deep folk convention cultur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rchaeology, a large number of archaeological datas are introduced into the study area of the Book of Songs, which has driven further develops. Based on the preceding study achievements, this dissertation will discuss many living conventions in the Book of Songs together with full and accurate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abundant archaeological datas. Through researching living conventions blended with religious belief, ecological condition, economy pattern, social system, national psychology, etc., the dissertation leads readers enter the times of the Book of Songs, approach the plain, crude ancient world, thereby, understand the ethic concept, morality belief, value tropism, thought mode and emotion will of ancient people, and call up people's acceptation and affirmation about The Book of Songs' value as historical material.
     From the numerous and complicated conventions in the Book of Songs, the dissertation discusses nine aspects including production conventions such as farming, gathering, fishing and hunting, raising livestock and social living conventions such as food, clothing, shelter, transportation and marriage, which press close to people's livelihood.
     1. The study of farming convention
     Agriculture production is an important lines of production in Shang and Zhou period. According to season, climate and other natural phenomena, our ancestors lay on various farm work step by step, based on knowledge about climate they had grasped. The farming ways have evolved from low level to high grade, which were field tilling, fire tilling, spade-shaped farm tool tilling, ploughing, cattle plowing,etc.. The production tools such as lei, si, axe, qiang, jian, bo, zhi, qi, qiu were used for each links of farming including soil preparation, intertill, harvesting , processing. Ancient people would harvest grain, melon and fruit, vegetables and Cash crop, through kinds of work such as selecting field , opening up wasteland, renovating field, selecting seeds, planting, protecting young seedling, weeding, irrigation, fertilization, reaping, solarizing and airing, storing and so on. The harvests were used in many fields such as eating and drinking, offering sacrifices, brewing wine, raising silkworms and so on. At the same time, a series of belief conventions about farming were formed.
     2. The study of gathering convention
     The Book of Songs reflected gathering work which hold important position in Shang and Zhou period. Generally, it were females who went to collect. They gathered all kinds of edible potherbs and fruits in the mountain creeks and pond side with simple tools. These gatherings serviced people in many living fields, not only used for food, but also used for sericiculture, spinning, sacrifice, medicine, clothes, packing, filtering wine, and also used to convey love. By the gathering work, people knew well about change of seasons and growth rules of plants, then accepted affluent knowledge about production and life.
     3. The study of fishing and hunting convention
     Fishing and hunting was one kind of survival method of human beings in the ancient period. Our ancestors deal with fishery in the inland waters and coastal waters with fishing net, fishing rod and other implements. It appeared manpower fishery in this period. The affluent fishing products were applied to offering sacrifices, covering drums, equiping weapons etc. except to provide appetizing food for human beings. The ancients chose different tools and method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hunting abjects, the preys provided people with meat, fur, horn and bone. Ruler's large-scale hunting activity also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tertainment, reviewing the army, practising martial techniques.
     4. The study of raising livestock convention
     Raising livestock come from hunting, which was most prosperous in the later Shang and early Zhou Dynasty, when ancients used pen method together with grazing to raise domestic animals. Horse, cattle, sheep, pig , dog and chicken, duck, goose were main cattle and domestic birds, which were used in many fields. The skill of observing livestocks had further development till Eastern Zhou period.
     5. The study of clothes and ornaments convention
     Clothes and ornaments are important external representation of human beings' material and cultural life. The Book of Songs have already reflected the relatively stable form and gradually complete system of clothes and ornaments. In that time, clothing materials originate from silk, hemp, ge, grass, leather etc. mainly. The ancients had already grasped certain spinning and weaving, printing and dyeing techniques. Diversified ornaments was the most beautiful part, which showed the ancients' feeling and pursuit about beauty. During the period of later Zhou, Clothes and ornaments have been brought into the rite area.
     6. The study of food and drink convention
     Food and drink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material conditions on which human being rely for existing and developing, therefore, the food and drink convention was the most age-old and abundant custom. Recordings from the Book of Songs showed the deep effect that the production mode including main agriculture and subsidiary raising produces on people's life style and dietary structure, and then formed the fundamental dietary structure that give first place to cereal food, takes various animal food, vegetable as nonstaple food. With the improvement and enriching of various food and drinking implements, stewing, boiling , etc. substitute the main method burning and roasting and become staple food cooking methods gradually. At this time, the main cooked food were broil, minced and hashed meat, thick soup, minced meat, dried meat, xiu, salted or pickled vegetables. Salt, plum, liquor, maltose, Chinese prickly ash had opened up vast spa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ok art. The ancients used refrigeration to store food. The series of food and drink appliances enrich the cooking culture.
     7. The study of habitation convention
     During the period that the Book of Songs reflected existed various form of residence house such as crypt style, cave dwelling style, floor style, cadre bar style and so on. Dwelling house built by raming the earth, printing plate builds become the main stream of Chinese building in the ancient time. Based on corresponding standard, the ancients selected the more beneficial space to inhabit and decided more scientific time for building house. There were mat, teapoy,bed and so on in the house.
     8. The study of traffic convention.
     Human beings have started builting the traffic facilities since they entered to the stage of settling subsistence.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facilities such as roads and bridge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overnment affairs during Shang-and-zhou period. Such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as horse, carriage and boat is convenient for people's travel. Construction of traffic facilities and application of transportation means, which broke up the geographic limitation of communication and labor exchange between different persons far and near, in a certain extent, enriched people's social life.
     9. The study of marriage convention.
     Six rites such as nacai, wenming, naji, qingqi and qinying have already become ascertained procedure for marriage during the period before Qin Dynasty. In the stage of the Book of Songs has already entered the single marriage period, but the ancient reliques such as communal marriage and antithesis marriage even existed in a certain range. It appeared a characteristic of diverse marriage forms. Yinghun is a source of numerous wife- and- concubines of aristocracy. It is a very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 that marriage between people bearing the same surname is forbidden in Zhou Dynasty.
     This dissertation practises folklore and the archaeology methods particularly. It ha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production convention such as farming, gathering, fishing, hunting,etc. and living convention as food, clothing, shelter, transportation and marriage, which were all reflected in the Book of Songs. Many living conventions recorded in the Book of Songs written in art language can be testified by corresponding archaeological datas and other ancient texts besides the Book of Songs. This dissertation has confirmed the reality of history recorded in the Book of Songs. Therefore,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Book of Songs are not only poems but also history. The Book of Songs, which preserves full and accurate datas of history and cultural history, takes on important tasks of preserving history and inheriting culture.
引文
① 汉.焦延寿著,尚秉和注,常秉义点校:《焦氏易林注》,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
    ② 《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①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四),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7页。
    ① 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
    ② 《晨报·学林旬刊》20期,1925年。
    ③ 俞平伯:《读诗札记》,北平:人文书店,1936年。
    ④ 刘大白:《白屋说诗》,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
    ⑤ 高亨:《诗经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⑥ 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⑦ 鲍昌:《风诗名篇新解》,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年。
    ⑧ 周蒙:《诗经民俗文化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
    ⑨ 王巍:《诗经民俗文化阐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⑩ 徐华龙:《国风与民俗研究》,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
    11 冯作民:《诗经》,台北:台湾星光出版社,1980年。
    ① 李湘:《诗经特定名物应用系列新编》,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5年。
    ② 涂庆红:《<诗经>风俗的归类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③ 袁梅:《<诗经>中反映的先秦婚俗》,《文史知识》,1987年11期,21—26页。
    ④ 毛忠贤:《<诗经>涉及的三种婚俗形态》,《第二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735—738页。
    ⑤ 黄维华:《<关雎>与古代婚礼重别论》,《铁道师院学报》,1997年5期,15—20页。
    ⑥ 黄维华:《从周代婚姻礼俗看<关雎>》,《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6期,109—115页。
    ① 郜林涛:《<诗经>所载上古婚嫁时令的文化内涵》,《晋阳学刊》,1997年6期,64—67页。
    ② 胡敬君:《从<诗经>婚恋诗看周代婚姻的多元性》,《湖南社会科学》,2002年2期,100—102页。
    ③ 武玉梅:《从<诗经>看周代人的婚恋生活》,《辽宁大学学报》,1996年1期,90—92页。
    ④ 李湘:《民俗研究与诗经研究——说狐、茅》,《中州学刊》,1988年1期,89—93页。
    ⑤ 李湘:《<诗经>风雨应用系列》,《中州学刊》,1992年5期,114—119页。
    ⑥ 李湘:《<诗经>与中国葫芦文化——论匏瓠应用系列》,《中州学刊》,1995年5期,86—92页。
    ⑦ 王渭清:《诗经所见周代礼俗与关中西部人文资源开发论纲》,《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5年4期,27—29页。
    ⑧ 梅琼林:《文化本意的追溯:论诗经学民俗文化研究倾向》,《社会科学动态》,1998年2期,82—84页。
    ⑨ [法]格拉耐著,张铭远译:《中国古代的祭礼与歌谣》,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
    ① [日]白川静著,王巍译:《中国古代民俗》,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1年。
    ① 清.戴震:《戴震全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②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③ 王国维:《观堂集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④ 林义光:《诗经通解》,台北:中华书局,1971年。
    ⑤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
    ⑥ 郭沫若:《青铜时代》,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
    ⑦ 傅斯年:《诗经讲义稿》,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⑧ 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① 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
    ② 刘毓庆:《雅颂新考》,太原:山西高校出版社,1996年。
    ③ 季旭昇:《诗经古义新证》,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
    ④ 何丹:《青铜器断代与<周南·卷耳>篇——<诗经>起源时间新考》,《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3期,44—48页。
    ⑤ 束有春:《<诗经>物象及其在考古学中的反映》,《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3期,141—146页。
    ① [日]石川三左男:《从考古资料看<诗经>的君子和<楚辞>的美人》,《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年,996—1006页。
    ① 《汉书》,卷三○《艺文志》第一,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1708页。
    ② 《梁启超全集》,第十六卷《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4657页。
    ③ 郭沬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77页。
    ④ 《晨报·学林旬刊》20期,1925年。
    ① 东汉.高诱:《淮南子注》,卷十九《修务训》,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331页。
    ① 《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478页。
    ② 《国语》,卷十五《晋语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499页。
    ③ 郭沫若:《殷契粹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年,571页。
    ④ 《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529页。
    ① 赵守正:《管子注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365页。
    ① 《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86页。
    ②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庙底沟与三里桥》,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23页。
    ③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1958~1959年殷墟发掘简报》,《考古》,1961年2期,63—76页。
    ④ 湖北省博物馆江陵纪南城工作站:《1979年纪南古井发掘简报》,《文物》,1980年10期,42—49页。
    ⑤ 湖北省博物馆:《湖北古矿冶遗址调查》,《考古》,1974年4期,251—254页。
    ① 湖北省博物馆:《湖北古矿冶遗址调查》,《考古》,1974年4期,251—254页。
    ② 元.王祯:《农书》,卷十三《钱镈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191页。
    ③ 段振美:《安阳市博物馆藏商代青铜器选介》,《文物》,1986年8期,76—80页。
    ④ 张耿光:《庄子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497页。
    ⑤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296页。
    ① 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第七卷《释用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326页。
    ② 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七四级学员:《云南省楚雄县万家坝古墓群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10期,1—18页。
    ③ 尹焕章:《破山口探掘出土铜器纪略》,《文物》,1960年4期,85—86页。
    ④ 廖志豪,罗保芸:《苏州葑门河道内发现东周青铜文物》,《文物》,1982年2期,91—117页。
    ⑤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296页。
    ⑥ 湖北省文物管理处:《湖北红安金盆遗址的探掘》,《考古》,1960年4期,38—40页,图版十一:4。
    ① 南宋.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31页。
    ② 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394页。
    ①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601页。
    ② 张耿光:《庄子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470页。
    ③ 李诚,勾承益:《韩非子白话今译》,北京:中国书店,1994年,417页。
    ④ 谷声应:《吕氏春秋白话今译》,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476页。
    ⑤ 谷声应:《吕氏春秋白话今译》,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479页。
    ⑥ 谷声应:《吕氏春秋白话今译》,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477页。
    ① 《阅语》,卷十五《晋语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499页。
    ②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476页。
    ③ 南宋.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57页。
    ④ 谷卢应:《吕氏春秋白话今译》,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483页。
    ⑤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530页。
    ⑥ 谷声应:《吕氏春秋白话今译》,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479页。
    ⑦ 胡厚宣:《说贵田》,《历史研究》,1957年7期,59—70页。
    ① 谷声应:《吕氏春秋白话今译》,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476页。
    ② 《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888页。
    ③ 谷声应:《吕氏春秋白话今译》,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480页。
    ④ 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丹徒县烟墩山出土的古代青铜器》,《文物考古资料》,1955年5期,58—82页。
    ⑤ 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85页。
    ① 《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931页。
    ② 《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740页。
    ③ 《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746页。
    ④ 王森:《荀子白话今译》,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88页。
    ① 张耿光:《庄子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205页。
    ② 张耿光:《庄子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248页。
    ③ 胡厚宜:《殷代农作物施肥说》,《历史研究》,1955年1期,97—106页。
    ④ 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卷一《种谷第三》,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41页。
    ⑤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371页。
    ⑥ 李诚,勾承益:《韩非子白话今译》,北京:中国书店,1994年,215页。
    ⑦ 王森:《荀子白话今译》,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02页。
    ⑧ 王森:《荀子白话今译》,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04页。
    ① 《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705页。
    ② 《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616页。
    ③ 赵守正:《管子注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73页。
    ④ 王森:《荀子白话今译》,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04页。
    ① 呼林贵:《古代仓名考》,《农业考古》,1985年1期,344—345页。
    ② 陈文华:《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文物》,1980年8期,68—73页。
    ③ 赵守正:《管子注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387页。
    ④《国语》,卷十九《吴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618页。
    ⑤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374页。
    ⑥ 杨柳桥:《荀子诂释》,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263页。
    ⑦ 李济:《安阳发掘报告》,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78年,605页。
    ⑧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年,77页。
    ①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商周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年,41页。
    ② 王贵民:《就甲骨文所见试说商代王室田庄》,《中国史研究》,1980年3期,57—72页。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小屯南地甲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72页。
    ④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334页。
    ⑤ 《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700页。
    ⑥ 《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750页。
    ⑦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一),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年,图版九四。
    ⑧ 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三),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181页。
    ① 雅安地区文化馆,荥经县文化馆,四川省文管会:《四川荥经曾家沟战国墓群第一、二次发掘》,《考古》,1984年12期,1072—1084页。
    ② 杨建芳:《安徽钓鱼台出土小麦年代商榷》,《考古》,1963年11期,630—631页。
    ① 于省吾:《商代的谷物种类》,《东北人民大学学报》,1957年1期。
    ② 陈文华:《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文物》,1980年8期,68—73页。
    ③ 李毓芳:《浅谈我国高粱的栽培年代》,《农业考古》,1986年1期,267—270页。
    ④ 南京博物院:《江苏新沂县三里墩古文化遗址第二次发掘简介》,《考古》,1960年7期,20—22页。
    ⑤ 陈文华:《中国农业考古图录》,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55页。
    ①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台西考古队:《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6期,33-43页。
    ① 冯汉骥,杨有润,王家祐:《四川古代的船棺葬》,《考古学报》,1958年2期,77—96页。
    ② 《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666页。
    ③ 四川省博物馆:《成都百花潭中学十号墓发掘记》,《文物》,1976年3期,40—46页。
    ④ 刘敦愿:《中国青铜器上的采桑图像》,《文物天地》,1990年5期,4—6页。
    ⑤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363页。
    ①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台西考古队:《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6期,33—43页。
    ② 罗西章:《陕西扶风杨家堡西周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80年2期,21—27页。
    ③ 湖北省博物馆:《长沙子弹库战国木椁墓》,《文物》,1974年2期,36—43页。
    ① 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166页。
    ② 《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8页。
    ① 周世荣:《蚕桑纹尊与武士靴形钺》,《考古》,1979年6期,566—567页。
    ①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601页。
    ② 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40页。
    ③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356页。
    ④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603页。
    ⑤ 清.陈立:《白虎通疏证》,卷六《耕桑》,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276页。
    ⑥ 《国语》,卷一《周语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5页。
    ① 夏德靠:《论藉礼仪式兼及<良耜>等几首诗与藉礼过程之关系》,《贵州文史丛刊》,2004年2期,14—17页。
    ②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第六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30页。
    ① 《国语》,卷一《周语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5页。
    ② 清.陈立:《白虎通疏证》,卷六《耕桑》,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276页。
    ③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356页。
    ④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602页。
    ⑤ 郭沫若:《青铜时代》,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104页。
    ① 《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263页。
    ② 《史记》,卷二八《封禅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1381页。
    ③ 清.陈立:《白虎通疏证》,卷三《社稷》,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83页。
    ④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449页。
    ⑤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589页。
    ①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一),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76页。
    ② 《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124页。
    ③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474页。
    ④ 《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801页。
    ①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474页。
    ②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475页。
    ③ 南宋.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29页。
    ④ 郭沫若:《殷契粹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年,579页。
    ⑤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373页。
    ⑥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365页。
    ⑦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370页。
    ① 罗振玉:《殷虚书契》,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93年,99页。
    ② 罗振玉:《殷虚书契》,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93年,253页。
    ③ 《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216页。
    ④ 《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803页。
    ⑤ 《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816页。
    ⑥ 《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749页。
    ① 《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816页。
    ② 《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811页。
    ③ 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121页。
    ④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317页。
    ⑤ 东汉.高诱:《淮南子注》,卷四《墜形训》,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60页。
    ⑥ 袁珂:《山海经全译》,卷十四《大荒东经》,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271页。
    ①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416页。
    ② 东汉.高诱:《淮南子注》,卷十九《修务训》,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331页。
    ①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78页。
    ②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357页。
    ③ 南宋.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9页。
    ④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303页。
    ①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499页。
    ② 南宋.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11页。
    ③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305页。
    ④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471页。
    ① 林奇:《楚墓中出土的植物果实小议》,《江汉考古》,1988年2期,63—66页。
    ②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389页。
    ①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86页。
    ② 《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629页。
    ③ 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70页。
    ④ 《大戴礼·夏小正》,四库全书本,第128册,413页。
    ⑤ 《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723页。
    ⑥ 《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001页。
    ⑦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86页。
    ⑧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681页。
    ①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86页。
    ②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333页。
    ③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457页。
    ④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531页。
    ⑤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406页。
    ⑥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37页。
    ⑦ 《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674页。
    ⑧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台西考古队:《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6期,33—43页。
    ⑨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81页。
    ①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320页。
    ② 南宋.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34页。
    ③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327页。
    ④ 南宋.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40页。
    ⑤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333页。
    ⑥ 南宋.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46页。
    ⑦ 王政:《<诗经>与古医俗的文化关连》,《民族艺术》,2002年3期,86—98页。
    ⑧ 温少峰:《殷墟卜辞研究》,成都: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336页。
    ① 《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721页。
    ②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四),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74页。
    ③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24页。
    ④ 张耿光:《庄子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324页。
    ⑤ 《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41页。
    ⑥ 《二十二子·尸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376页。
    ①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457页。
    ② 《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792页。
    ③ 《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663页。
    ④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494页。
    ⑤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370页。
    ⑥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一),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143页。
    ①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二),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88页。
    ②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一),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143页。
    ③ 南宋.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165页。
    ④ 南宋.郑樵:《通志》,卷七十五《昆虫草木一》,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69页。
    ①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494页。
    ②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81页。
    ③ 南宋.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6页。
    ④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85页。
    ① 《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86页。
    ②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61页。
    ③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322页。
    ④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399页。
    ⑤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419页。
    ① 《国语》,卷四《鲁语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78页。
    ② 《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1950页。
    ③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缄台西商代遗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86、83页。
    ④ 湖北省博物馆:《楚都纪南城的勘查与发掘》(上),《考古学报》,1982年3期,325—350页。
    ① 南宋.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10页。
    ②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孙砦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89年2期,1—68页。
    ③ 张耿光:《庄子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497页。
    ① 南宋.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30页。
    ② 《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663页。
    ③ 南宋.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1页。
    ④ 《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862页。
    ⑤ 《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863页。
    ① 周苏平:《先秦时期的渔业——兼论我国人工养鱼的起源》,《农业考古》,1985年2期,164—170页。
    ②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孙砦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89年2期,1—68页。
    ③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六),《考古学报》,1956年4期,85—122页。
    ① 《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734页。
    ② 张耿光:《庄子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116页。
    ③ 唐.欧阳询等:《艺文类聚》,卷九六《鳞介部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672页。
    ④ 南宋.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97页。
    ⑤ 《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869页。
    ①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595页。
    ② 《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664页。
    ③ 夏纬瑛:《夏小正经文校释》,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年,25页。
    ④ 谷声应:《吕氏春秋白话今译》,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28页。
    ⑤ 《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839页。
    ⑥ 陈子展:《诗经直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1102页。
    ⑦ 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297页。
    ⑧ 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60页。
    ⑨ 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三),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316页。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一九七八—一九八○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3年1期,38页。
    ②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灵石县文化局:《山西灵石旌介村商墓》,《文物》,1986年11期,1—18页。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年,407页。
    ④ 《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663页。
    ⑤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333页。
    ① 王森:《荀子白话今译》,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320页。
    ②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四),《考古学报》,1956年4期,85—94页。
    ③ 裘锡圭等:《曾侯乙墓竹简释文与考释》,《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490页。
    ④ 朱德熙:《望山一、二号墓竹简释文与考释》,《江陵望山沙冢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275页。
    ⑤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326页。
    ⑥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113页。
    ⑦ 清.吴大澂等:《古玉鉴定指南》,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49页。
    ⑧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194页。
    ① 湖南省博物馆:《长沙楚墓》,《考古学报》,1959年1期,41—60页。
    ②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宁城南山根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1期,117—140页。
    ① 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216页。
    ②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176页。
    ③ 《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86页。
    ① 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丹徒县烟墩山出土的古代青铜器》,《文物考古资料》,1955年5期,58—62页。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北工作队:《内蒙古宁城县南山根102号石椁墓》,《考古》,1981年4期,304—308页。
    ③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31页。
    ④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九店东周墓》,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年,312页,图二一○。
    ① 《吴越春秋》,卷九《勾践阴谋外传》,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149页。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162页。
    ③ 安志敏:《一九五二年秋季郑州二里冈发掘记》,《考古学报》,1954年8期,65—108页。
    ① 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113页。
    ② 《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751页。
    ③ 谭白明:《曾侯乙墓弋射用器初探——关于曾侯乙墓出土金属弹簧与“案座纺锤形器”的考释》,《文物》,1993年6期,83—88页。
    ④ 王力波:《列子译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24页。
    ⑤ 《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856页。
    ⑥ 东汉.高诱:《淮南子注》,卷十六《说山训》,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283页。
    ⑦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195页。
    ⑧ 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发掘队:《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7期,1—24页。
    ⑨ 宋兆麟:《战国弋射图及弋射溯源》》,《文物》,1981年6期,75—77页。
    ⑩ 郭宝钧:《山彪镇与琉璃阁》,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图版壹零叁。
    11 四川省博物馆:《成都百花潭中学十号墓发掘记》,《文物》,1976年3期,40—46页。
    ① 南宋.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60页。
    ② 镇江博物馆:《江苏镇江谏壁王家山东周墓》,《文物》,1987年12期,24—37页。
    ③ 黄河水库考古队,《1957年河南陕县发掘简报》,《考古通讯》,1958年11期,67—79页。
    ① 《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610页。
    ② 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三),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78页。
    ③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177页。
    ④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北工作队:《内蒙古宁城县南山根102号石椁墓》,《考古》,1981年4期,304—308页。
    ⑤ 南宋.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5页。
    ① 郭宝钧:《浚县辛村古残墓之清理》,《田野考古报告》(第一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183页。
    ② 安徽省博物馆:《寿县蔡侯墓山土遗物》,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13页。
    ③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429页。
    ④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251页。
    ⑤ 李学勤,彭裕商:《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363页。
    ⑥ 南宋.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18页。
    ①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333页。
    ②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333页。
    ③ 清.陈立:《白虎通疏证》,卷十二《田猎》,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590页。
    ④ 《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726页。
    ⑤ 《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726页。
    ⑥ 《十三经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374页。
    ⑦ 《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215页。
    ①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428页。
    ②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367页。
    ③ 《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837页。
    ④ 《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867页。
    ①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第七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147页。
    ②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六),《考古学报》,1956年4期,85—122页。
    ③ 郭宝钧,《浚县辛村古残墓之清理》,《田野考古报告》(第一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196页。
    ④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325页。
    ① 郭宝钧:《山彪镇与琉璃阁》,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20—22页。
    ② 四川省博物馆:《成都百花潭中学十号墓发掘记》,《文物》,1976年3期,40—46页。
    ③ 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204页,图一三○.3。
    ① 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三),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186页。
    ①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269页。
    ② 罗振玉:《殷虚书契》,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93年,516页。
    ① 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544页。
    ② 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陕西扶风壹家堡遗址1986年度发掘报告》,《考古研究》(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355页。
    ③ 余纪东:《越绝书全译》,第二卷《越绝外传记吴地传》,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69页。
    ① 《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782页。
    ② 83110部队理论组,江苏师范学院学报组:《吴子兵法注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27页。
    ③ 吴龙辉:《墨子今译》,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6页。
    ④ 赵善论:《说苑疏证》,卷二《臣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46页。
    ⑤ 《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64页。
    ⑥ 《国语》,卷二十《越语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635页。
    ① 余纪东:《越绝书全译》,第二卷《越绝外传记吴地传》,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41页。
    ② 余纪东:《越绝书全译》,第八卷《越绝外传记地传》,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181页。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1期,27—146页。
    ④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7年夏安阳郭家庄东南殷墓的发掘》,《考古》,1988年10期,875—881页。
    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75年安阳殷墟的新发现》,《考古》,1976年4期,264—272页。
    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170页。
    ⑦ 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三),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27页。
    ① 郑杰文:《穆天子传通释》,卷二,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年,31页。
    ② 郑杰文:《穆天子传通释》,卷二,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年,38页。
    ③ 《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671页。
    ④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615页。
    ① 《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467页。
    ② 《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478页。
    ③ 陈文华:《农业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67页。
    ④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181页。
    ⑤ 河南省博物馆等:《郑州商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第一辑,北京:文物出版社,1977年,1—30页。
    ⑥ 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219页。
    ⑦ 《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11页。
    ⑧ 《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17页。
    ① 《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162页。
    ② 陕西省文管会雍城考古队:《凤翔马家庄一号建筑群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5年2期,1—29页。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武官村北地商代祭祀坑的发掘》,《考古》,1987年12期,1062—1070页。
    ④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齐故城五号东周墓及大型殉马坑的发掘》,《文物》,1984年9期,14—19页。
    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陕西长武碾子坡先周文化遗址发掘记略》,《考古学集刊》第六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123—142页。
    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7年长安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4期,457—502页。
    ⑦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周镐京附近部分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1期,1—31页。
    ⑧ 田广金:《桃红巴拉的匈奴墓》,《考古学报》,1976年1期,131—144页。
    ⑨ 《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881页。
    ⑩ 陶正刚,王克林:《侯马东周盟誓遗址》,《文物》,1972年4期,27—37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55—57年陕西长安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59年10期,516—530页。
    ②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云塘西周骨器制造作坊遗址试掘简报》,《文物》,1980年4期,27—38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陕西长安县沣西新旺村西周制骨作坊遗址》,《考古》,1992年11期,997—1003页。
    ④汉.宋衷注,清.秦嘉谟等辑,《世本八种》,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358页。
    ⑤《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51页。
    ⑥《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38页。
    ⑦《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9页。
    ⑧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47页。
    ⑨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79页。
    ①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31页。
    ②谷声应:《吕氏春秋白话今译》,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66页。
    ③胡厚宣:《殷墟发掘》,上海:学习生活出版社,1955年,89页。
    ④王宇信,杨宝成:《殷墟象坑和“殷人服象”的再探讨》,《甲骨探史录》,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476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160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215—217页。
    ①谷声应:《吕氏春秋白话今译》,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378页。
    ②赵守正:《管子注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52页。
    ①《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416页。
    ②《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87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151页。
    ①《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512页。
    ②孙机:《洛阳金村出土银着衣人像族属考辨》,《考古》,1987年6期,555—561页。
    ③《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385页。
    ①《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480页。
    ②《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494页。
    ③《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482页。
    ④《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481页。
    ⑤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铸铜遗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年,202页,插图101。
    ①江陵县文物局:《湖北江陵武昌义地楚墓》,《文物》,1989年3期,35—50页。
    ②《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664页。
    ③《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384页。
    ④《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664页。
    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664页。
    ①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墓地整理小组:《荆门市包山楚墓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5期,1—14页。
    ②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年,108页。
    ③《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491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152页,图七九.1。
    ②傅永魁:《洛阳东郊西周墓发掘简报》,《考古》,1959年4期,187—188页。
    ③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三),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126页。
    ④罗西章:《宰兽簋铭略考》,《文物》,1998年8期,83—87页。
    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481页。
    ⑥南宋.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58页。
    ⑦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志第三十《舆服下》,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3661页。
    ①《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679页。
    ②《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500页。
    ③南宋.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35页。
    ④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古代史参考图录 战国时期》,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125页。
    ①《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826页。
    ②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第四卷《释首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236页。
    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158页。
    ④陈振裕:《楚国车马出行图初论》,《江汉考古》,1989年4期,54—63页。
    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493页。
    ①赵守正:《管子注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198页。
    ②中国文物精华编辑委员会:《中国文物精华》,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图版12。
    ③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第五卷《释衣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260页。
    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梁思永考古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153页。
    ⑤《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958页。
    ⑥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第五卷《释衣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261页。
    ⑦南宋.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17页。
    ⑧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40页,图二二下。
    ⑨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六),《考古学报》,1956年4期,85—122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9—1981年长安沣西、沣东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3期,197—208页。
    ②《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597页。
    ①郭宝钧:《一九五○年春殷墟发掘报告》,《中国考古学报》,1951年5期,1—62页。
    ②李也贞,张宏源,卢连成,赵承泽:《有关西周丝织和刺绣的重要发现》,《文物》,1976年4期,60—63页。
    ③《陕西省城固、宝鸡、蓝田出土和收集的青铜器》,《文物》,1966年1期,1—6页。
    ④马得志,周永珍,张云鹏:《一九五三年安阳大司空村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4年9期,25—90页。
    ⑤郭宝钧:《浚县辛村》,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年,64、70页。
    ⑥《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597页。
    ⑦《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578页。
    ①《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344页。
    ②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31页。
    ③《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390页。
    ①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台西考古队:《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6期,33—43页。
    ②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安徽舒城出土的铜器》,《考古》,1964年10期,498—503页。
    ③闻一多:《闻一多全集》(四),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12页。
    ④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三),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181页。
    ⑤宋.李昉:《太平御览》,卷995《百卉部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4404页。
    ⑥李诚,勾承益:《韩非子白话今译》,北京:中国书店,1994年,641页。
    ⑦张耿光:《庄子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512页。
    ⑧《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906页。
    ①《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479页。
    ②清.陈立:《白虎通疏证》,卷九《衣裳》,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433页。
    ③《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957页。
    ④《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917页。
    ⑤《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494页。
    ⑥《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389页。
    ①《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493页。
    ②《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488页。
    ③《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64页。
    ④《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41页。
    ①《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384页。
    ①王森:《荀子白话今译》,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03页。
    ②《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473页。
    ③《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474页。
    ④《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48页。
    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479页。
    ⑥熊传新:《长沙新发现的战国丝织物》,《文物》,1975年2期,49—56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1979年裴李岗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4年1期,23—52页。
    ②河北省文物管理处,邯郸市文物保管所:《河北武安磁山遗址》,《考古学报》,1981年3期,303—338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山东省滕县博物馆:《山东滕县北辛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4年2期,159—192页。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陕西六队:《陕西渭水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87年9期,769—772页。
    ⑤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东泗水尹家城第一次试掘》,《考古》,1980年1期,11—17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208页。
    ②黄能馥,陈娟娟:《中华历代服饰艺术》,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年,42页。
    ③《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313页。
    ④《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693页。
    ⑤南宋.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8页。
    ⑥清.陈奂:《诗毛氏传疏》,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
    ①《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179页。
    ②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261页。
    ③南宋.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63页。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206页。
    ⑤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县文物工作组发掘小组:《湖北江陵拍马山楚墓发掘简报》,《考古》,1973年3期,151—161页。
    ⑥随县擂鼓墩一号墓考古发掘队:《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7期,1—24页。
    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临汾地区文化局:《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0年1期,18—31页。
    ⑧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山西省长治县博物馆:《长治分水岭269、270号东周墓》,《考古学报》,1974年2期,63—85页。
    ①安徽省博物馆:《寿县蔡侯墓出土遗物》,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15页。
    ②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41页。
    ① 湖北省博物馆:《长沙子弹库战国木椁墓》,《文物》,1974年2期,36—43页。
    ② 随县擂鼓墩一号墓考古发掘队:《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7期,1—24页。
    ③ 李诚,勾承益:《韩非子白话今译》,北京:中国书店,1994年,314页。
    ④ 东汉.高诱:《淮南子注》,卷十七《说林训》,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298页。
    ⑤ 《史记》,卷三二《齐太公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1485页。
    ⑥ 洛阳博物馆:《洛阳中州路战国车马坑》,《考古》,1974年3期,171—178页。
    ⑦ 湖南省博物馆:《长沙楚墓》,《考古学报》,1959年1期,41—58页。
    ⑧ 山东省博物馆:《临淄郎家庄一号殉人墓》,《考古学报》,1977年1期,73—104页。
    ⑨ 宝鸡市考古工作队:《宝鸡市益门村二号春秋墓发掘简报》,《文物》,1993年10期,1—14页。
    ⑩ 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发掘组:《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1期,1—8页。
    11 辉县考古发掘团通讯组:《辉县考古发掘续记》,《科学通报》,1951年2期,147—149页。
    ①《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525页。
    ②《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479页。
    ③《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482页。
    ①《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9玉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1页。
    ②《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694页。
    ③王森:《荀子白话今译》,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357页。
    ④赵守正:《管子注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28页。
    ⑤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10页。
    ①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220页。
    ②清.王念孙:《读书杂志》,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12页。
    ③《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321页。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小屯村北的两座殷代墓》,《考古学报》,1981年4期,491—518页。
    ⑤《十三经注疏·孝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545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临汾地区文化局:《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0年1期,18—31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小屯村北的两座殷代墓》,《考古学报》,1981年4期,491—518页。
    ③河南地区信仰文管会,光山县文管会:《春秋早期黄君孟夫妇墓发掘报告》,《考古》,1984年4期,302—332页。
    ④《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313页。
    ①《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321页。
    ②《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113页。
    ③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第四卷《释首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241页。
    ④《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461页。
    ⑤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94页。
    ⑥宝鸡市考古工作队:《宝鸡市益门村二号春秋墓发掘简报》,《文物》,1993年10期,1—14页。
    ⑦杨鸠霞:《长丰战国晚期楚墓》,《文物研究》,1988年10期,89—98页。
    ①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侯马工作站:《山西侯马上马村东周墓葬》,《考古》,1963年5期,229—245页。
    ②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M2001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92年3期,104—113页。
    ③裴明相:《楚人服饰考》,《楚文化觅踪》,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48页。
    ④江陵县文物局:《湖北江陵武昌义地楚墓》,《文物》,1989年3期,35—50页。
    ①《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340页。
    ②《贾谊新书 扬子法言》,第六卷《容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47页。
    ①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三次发掘》,《文物》,1994年8期,22—33页。
    ①《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编·原始社会至战国雕塑》,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100页。
    ②《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482页。
    ③《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326页。
    ④《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326页。
    ⑤《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601页。
    ①邵学海:《打开曽侯乙墓》,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年,114页。
    ②孙机:《玉具剑与璏式佩剑法》,《考古》,1983年1期,48—60页。
    ①《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818页。
    ①汉.伏胜:《四部丛刊初编·经部·尚书大传》,卷三,上海:商务印书馆,37页。
    ②《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416页。
    ③李诚,勾承益:《韩非子白话今译》,北京:中国书店,1994年,641页。
    ④《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705页。
    ①清.陈立:《白虎通疏证》,卷三《社稷》,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83页。
    ②《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第四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1137页。
    ③汉.氾胜之:《氾胜之书》,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5页。
    ④《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87页。
    ⑤河南省博物馆:《郑州新出土的商代前期大铜鼎》,《文物》,1975年6期,64—68页。
    ①《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924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44页。
    ③《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767页。
    ①《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674页。
    ②《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659页。
    ①《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464页。
    ②《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467页。
    ③《战国策》,卷二十六《韩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34页。
    ④《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464页。
    ⑤《战国策》,卷三十三《中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183页。
    ⑥《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716页。
    ⑦《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662页。
    ⑧《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741页。
    ⑨《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662页。
    ①《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495页。
    ②《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660页。
    ③《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482页。
    ④南宋.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55页。
    ⑤《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75页。
    ⑥《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093页。
    ⑦汉.宋衷注,清.秦嘉谟等辑,《世本八种》,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363页。
    ①《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675页。
    ②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198页。
    ③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高家堡戈国墓》,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年,50、62、102、135。
    ④《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475页。
    ①王森:《荀子白话今译》,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229页。
    ②信阳地区文管会,固始县文管会:《固始县葛藤山六号商代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91年1期,96—99页。
    ③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发掘组:《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1期,1—8页。
    ④谷声应:《吕氏春秋白话今译》,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82页。
    ⑤《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671页。
    ⑥陕西省雍城考古队:《陕西凤翔春秋秦国凌阴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3期,43—45页。
    ①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韩故城内战国时期地下冷藏室遗迹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91年2期,1—15页。
    ①《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600页。
    ②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143页。
    ③《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868页。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西区一七一三号墓的发掘》,《考古》,1986年8期,703—712页。
    ⑤《殷墟发掘—商代贵族墓》,《中国文物报》,1991年1月20日。
    ①《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86页。
    ②《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705页。
    ③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七四级学员:《云南楚雄县万家坝古墓群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10期,1—18页。
    ④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62页。
    ①《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749页。
    ②安徽省博物馆:《寿县蔡侯墓出土遗物》,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8页。
    ③《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431页。
    ④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发掘队:《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西周墓发掘简报》,《文物》,1976年4期,34—56页。
    ⑤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安普渡村西周墓的发掘》,《考古学报》,1957年1期,75—86页。
    ⑥山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岐山贺家村西周墓葬》,《考古》,1976年1期,31—38页。
    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7年长安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4期,457—502页。
    ⑧《中国历史辞典》第一册,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图133。
    ①《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598页。
    ②《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615页。
    ①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三),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15页。
    ②李家浩:《包山二六六号简所记木器研究》,《国学研究》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530页。
    ③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131页。
    ①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93页。
    ②东下冯考古队:《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东区、中区发掘简报》,《考古》,1980年2期,97—107页。
    ③安志敏:《一九五二年秋季郑州二里冈发掘记》,《考古学报》,1954年8期,65—108页。
    ④郑州市博物馆:《河南荥阳西史村遗址试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5):84—102页。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206页。
    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年。
    ⑦安徽省博物馆:《寿县蔡侯墓出土遗物》,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7页。
    ①四川省博物馆,青川县文化馆:《青川县出土秦更修田律木牍——四川青川县战国墓发掘简报》,《文物》,1982年1期,1—21页。
    ①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九《洒醴饮食部》,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465页。
    ②宋.周密:《癸辛杂识》,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130页。
    ③王树明:《陵阳河墓地雏议》,《史前研究》,1987年3期,49—58页。
    ①《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383页。
    ②周蒙.冯宇:《从<诗经>看商周酒文化现象及其精神》,《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5期,107—113页。
    ③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一《与林浩卿博士论洛诰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42页。
    ①南宋.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41页。
    ②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115页。
    ①《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599页。
    ②宝鸡市茹家庄西周墓发掘队:《陕西宝鸡市茹家庄西周墓发掘简报》,《文物》,1976年4期,34—56页。
    ③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114页。
    ①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三),《考古学报》,1956年4期,65—114页。
    ②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丹徒县烟墩山出土的古代青铜器》,《文物考古资料》,1955年5期,58—62页。
    ①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65页。
    ②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109页。
    ③随县擂鼓墩一号墓考古发掘队:《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7期,1—24页。
    ①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43页。
    ②《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78页。
    ③《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78页。
    ④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庄白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3期,1—18页。
    ①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庄白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3期,1—18页。
    ②《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771页。
    ③张耿光:《庄子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12页。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89页。
    ①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县云塘、庄白二号西周铜器窖藏》,《文物》,1978年11期,6—10页。
    ②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丹徒县烟墩山出土的古代青铜器》,《文物考古资料》,1955年5期,58—62页。
    ①《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53页。
    ②《汉书》,卷二四下《食货志》第四下,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1182页。
    ③《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983页。
    ①《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476页。
    ②《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495页。
    ③《史记》,卷一二六《滑稽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3199页。
    ①《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894页。
    ②《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705页。
    ③《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第四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1131页。
    ④清.陈立:《白虎通疏证》,卷三《礼乐》,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118页。
    ⑤《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530页。
    ⑥《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89页。
    ⑦《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348页。
    ①《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667页。
    ②《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662页。
    ③《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466页。
    ④《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495页。
    ⑤张忆:《老子白话今译》,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17页。
    ①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第七卷《外篇》,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443页。
    ②谷声应:《吕氏春秋白话今译》,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82页。
    ①吴龙辉:《墨子今译》,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20页。
    ②张耿光:《庄子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541页。
    ③《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87页。
    ④《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509页。
    ⑤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152页。
    ⑥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32页。
    ①黄河水库考古队甘肃分队:《甘肃临夏姬家川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2年2期,69—71页。
    ②http:/news.99.com2004年08月17日11:06新华网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陕西长武碾子坡先周文化遗址发掘记略》,《考古学集刊》第六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123—142页。
    ④吴龙辉:《墨子今译》,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20页。
    ①清.陈奂:《诗毛氏传疏》,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
    ②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郑州西山仰韶时代城址的发掘》,《文物》,1999年7期,4—15页。
    ③《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762页。
    ④《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015页。
    ①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发掘队:《湖北圻春毛家咀西周木构建筑》,《考古》,1962年1期,1—9页。
    ②南宋.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5页。
    ③《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第八下,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1644页。
    ④明.王士性:《广志绎》,卷之三《江北四省》,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49页。
    ⑤《国语》,卷十九《吴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598页。
    ①秦都咸阳考古工作站:《秦都咸阳第一号宫殿建筑遗址简报》,《文物》,1976年11期,12—23页。
    ②《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479页。
    ③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召陈西周建筑基址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3期,10—22页。
    ①凤翔县文化馆,陕西省文管会:《凤翔先秦宫殿试掘及其铜质建筑构件》,《考古》,1976年2期,121—128页。
    ②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基址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10期,27—37页。
    ③《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520页。
    ①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39页。
    ②四川省博物馆:《成都百花潭中学十号墓发掘记》,《文物》,1976年3期,40—46页。
    ③镇江博物馆:《江苏镇江谏壁王家山东周墓》,《文物》,1987年12期,24—37页。
    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收获》,北京:文物出版社,1961年,66页。
    ①《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703页。
    ②南宋.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31页。
    ①《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534页。
    ②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131页。
    ③《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38页。
    ①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42页。
    ②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11页。
    ①《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57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偃师尸乡沟商城第五号宫殿基址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2期,128-140页。
    ①彭光炯:《商史探微》,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年,269页。
    ①陈绍棣:《中国风俗通史 两周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206页。
    ②《史记》,卷四《周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133页。
    ③《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3279页。
    ④《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3279页。
    ①《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598页。
    ②陈桥驿:《水经注校释》,卷十,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183页。
    ③《史记》,卷八六《刺客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2521页。
    ④群力:《临淄齐国故域勘探纪要》,《文物》,1972年5期,45—55页。
    ⑤朱耀廷,郭引强,刘曙光:《古代桥梁》,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67页。
    ⑥《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507页。
    ①《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619页。
    ②《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507页。
    ③《国语》,卷二《周语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69页。
    ④《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022页。
    ⑤《史记》,卷五《秦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214页。
    ⑥《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363页。
    ⑦《国语》,卷二《周语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67页。
    ①《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684页。
    ②《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70页。
    ③《史记》,卷二九《河渠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1405页。
    ④《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46页。
    ①《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803页。
    ②黄盛璋:《历史地理论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263页。
    ③《战国策》,卷十四《楚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506页。
    ①《史记》,卷二《夏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51页。
    ②《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131页。
    ③赵守正:《管子注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181页。
    ④吴龙辉:《墨子今译》,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52页。
    ⑤南宋.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51页。
    ①南宋.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70页。
    ②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三),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323页。
    ③郭沫若:《卜辞通纂》,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年,155页。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55—57年陕西长安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59年10期,516—530页。
    ⑤胡雅丽:《包山2号墓漆画考》,《文物》,1988年5期,30—31页。
    ⑥《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463页。
    ①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607页。
    ②《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370页。
    ③《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250页。
    ④《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042页。
    ①洛阳博物馆:《洛阳中州路战国车马坑》,《考古》,1974年3期,171—178页。
    ②南宋.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70页。
    ③谷声应:《吕氏春秋白话今译》,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5页。
    ①清.陈立:《白虎通疏证》,卷十二《车旂》,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587页。
    ②《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822页。
    ③郭宝钧,林寿晋:《一九五二年秋季洛阳东郊发掘报告》,《考古学报》第九册,1955年,91—117页。
    ④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第七卷《释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371页。
    ⑤郭宝钧:《殷周车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7页。
    ①郭宝钧:《殷周车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16页。
    ②张忆:《老子白话今译》,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22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55—57年陕西长安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59年10期,516—530页。
    ①郭宝钧:《浚县辛村古残墓之清理》,《田野考古报告》(第一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180页。
    ②胡永庆:《东周文物的重大发现》,《中州今古》,1993年2期,39—42页。
    ③魏怀珩:《甘肃平凉庙庄的两座战国墓》,《考古与文物》,1982年5期,21—33页。
    ④孙机:《中国古代马车的系驾法》,《自然科学史研究》,1984年2期,169—176页。
    ⑤《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914页。
    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55—57年陕西长安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59年10期,516—530页。
    ⑦《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767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工作队,琉璃河考古队:《1981—1983年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5期,405—416页。
    ②东汉.高诱:《淮南子注》,卷十一《齐俗训》,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183页。
    ③《史记》,卷七七《魏公子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2378页。
    ④《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496页。
    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313页。
    ⑥《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85页。
    ⑦谷声应:《吕氏春秋白话今译》,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387页。
    ①《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249页。
    ②《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87页。
    ③东汉.高诱:《淮南子注》,卷十六《说山训》,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279页。
    ④王永波:《胶东半岛上发现的古代独木舟》,《考古与文物》,1987年5期,29—31页。
    ①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一),《考古学报》,1956年4期,137—175页。
    ②《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980页。
    ③张耿光:《庄子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3页。
    ①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二十九《骑》,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1263页。
    ①南宋.严粲:《诗辑》,四库全书本,第75册38页。
    ②《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732页。
    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259页。
    ①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九《吉凶典制部》,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474页。
    ②《战国策》,卷二十九《燕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075页。
    ③清.陈立:《白虎通疏证》,卷十《嫁娶》,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452页。
    ④《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711页。
    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303页。
    ⑥《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961页。
    ①清.陈立:《白虎通疏证》,卷十《嫁娶》,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457页。
    ②《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966页。
    ③元.陈澔:《礼记集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324页。
    ④清.陈立:《白虎通疏证》,卷十《嫁娶》,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451页。
    ⑤《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962页。
    ⑥《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962页。
    ⑦《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507页。
    ⑧《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962页。
    ⑨《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775页。
    ⑩《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807页。
    ①三国.蜀.谯周:《古史考》,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11页。
    ②《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962页。
    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203页。
    ④袁珂:《山海经全译》,卷一《南山经》,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1页。
    ⑤罗振玉:《殷虚书契》,天津:天津市古藉书店,1993年,269页。
    ⑥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175页。
    ⑦闻一多:《闻一多全集》(一),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79页。
    ⑧南宋.郑樵:《通志》,卷四十四《礼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588页。
    ①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礼异》,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8页。
    ②《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733页。
    ③清.陈立:《白虎通疏证》,卷十《嫁娶》,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466页。
    ①汉.伏胜:《尚书大传》,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3页。
    ②刘盼遂:《论衡集解》,第二十五卷《祭意》,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515页。
    ③闻一多:《闻一多全集》(一),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185页。
    ④《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396页。
    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361页。
    ⑥《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333页。
    ⑦《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664页。
    ⑧《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382页。
    ①闻一多:《闻一多全集》(一),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184页。
    ②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下册《本命解》,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10页。
    ③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六《循天之道》,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73页。
    ④《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568页。
    ⑤唐.杜佑:《通典》,卷五十九《礼十九》,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341页。
    ⑥闻一多:《闻一多全集》(一),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185页。
    ①《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779页。
    ②《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770页。
    ③《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719页。
    ④《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029页。
    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341页。
    ⑥彭德:《屈原时代的一幅情景性绘画——荆门楚墓彩绘<王孙亲迎图>》,《文艺研究》,1990年4期,113—12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四),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70页。
    ②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北京: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142页。
    ③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151页。
    ④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灵石县文化局:《山西灵石旌介村商墓》,《文物》,1986年11期,1—18页。
    ⑤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北京: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142页。
    ①孟宪武:《殷墟南区墓葬发掘综述——兼谈几个相关的问题》,《中原文物》,1986年3期,78—83页。
    ②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419页。
    ③郭宝钧:《浚县辛村古残墓之清理》,《田野考古报告》(第一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170页。
    ④王从礼:《楚墓葬制分析》,《江汉考古》,1988年2期,100—105页。
    ⑤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305页。
    ①《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680页。
    ②陈筱芳:《春秋以及中国古代的一夫多妻制》,《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3期,157—164页。
    ③南宋.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5页。
    ④宝鸡市茹家庄西周墓发掘队:《陕西宝鸡市茹家庄西周墓发掘简报》,《文物》,1976年4期,34—56页.
    ⑤《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814页。
    ⑥《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019页。
    ⑦《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041页。
    ⑧《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235页。
    ⑨《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968页。
    ⑩《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905页。
    ①《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64页。
    ②《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84页。
    ③南宋.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8页。
    ④《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92页。
    ⑤南宋.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2页。
    ⑥清.陈奂:《诗毛氏传疏》,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
    ⑦《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354页。
    ①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312页。
    ② 《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773页。
    ③ 《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905页。
    ④ 《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905页。
    ⑤ 《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906页。
    ⑥ 《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724页。
    ⑦ 《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014页。
    ⑧ 《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781页。
    ⑨ 《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846页。
    ⑩ 《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978页。
    11 《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167页。
    12 刘兴均:《“姪从媵”考》,《四川大学学报》,1995年2期,96—99页。
    13 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四),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445页。
    14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179页。
    ①曹兆兰:《从金文看周代媵妾婚制》,《深圳大学学报》,2001年6期,100—107页。
    ②李学勤:《光山黄国墓的几个问题》,《考古与文物》,1985年2期,49—52页。
    ③《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732页。
    ④《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208页。
    ①《十三经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370页。
    ②清.陈立:《白虎通疏证》,卷十《嫁娶》,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470页。
    ③《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235页。
    ④《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712页。
    ⑤《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968页。
    ⑥《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787页。
    ⑦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57页。
    ①《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313页。
    ②《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315页。
    ③《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788页。
    ④顾颉刚:《由“烝、报”婚等婚姻方式看社会制度的变迁》,《中国现代学术经典 顾颉刚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639页。
    ⑤《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758页。
    ⑥《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805页。
    ⑦《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895页。
    ⑧《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868页。
    ⑨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209页。
    ①《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302页。
    ②《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868页。
    ③《史记》,卷三二《齐太公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1480页。
    ④《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214页。
    ⑤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259页。
    ⑥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卷六下《释亲》,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200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四),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32页注①。
    ⑧《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352页。
    ⑨《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353页。
    ⑩《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354页。
    ①《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第八下,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1661页。
    ②左洪涛:《论<诗经>中的奇婚异俗》,《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3年1期,82—86页。
    ③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9页。
    ④《史记》,卷三《殷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91页。
    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516页。
    ①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87页。
    ②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十《殷周制度论》,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474页。
    ③谢维扬:《周代家庭形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61页。
    ④骆宾基:《诗经新解与古史新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15页。
    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680页。
    ⑥南宋.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36页。
    ①刘启益:《西周金文中所见的周王后妃》,《文物与考古》,1980年4期,85—90页。
    ②信阳地区文管会,信阳市文化局,河南省博物馆:《河南信阳市平桥春秋墓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1期,9—12页。
    ③河南信阳地区文管会,光山县文管会:《春秋早期黄君孟夫妇墓发掘报告》,《考古》,1984年4期,302—332页。
    ④《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815页。
    ⑤《国语》,卷十《晋语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49页。
    ①《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024页。
    ②《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456页。
    ③《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735页。
    ①张涛:《列女传译注》,卷三《仁智传》,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9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四),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74页。
    ③《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809页。
    ④《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086页。
    ⑤《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833页。
    ⑥秦永军,韩维龙,杨凤翔:《河南商水县出土周代青铜器》,《考古》,1989年4期,310—313页。
    ①《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911页。
    ②李学勤:《新出青铜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153页。
    ③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三),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342页。
    ④《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374页。
    ⑤《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898页。
    ①《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839页。
    ②清.陈立:《白虎通疏证》,卷十《嫁娶》,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477页。
    ③清.陈立:《白虎通疏证》,卷九《姓名》,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401页。
    ④《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983页。
    ⑤《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000页。
    ⑥《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483页。
    ⑦《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976页。
    ⑧《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170页。
    ①萧兵:《楚辞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②赵沛霖:《兴的源起——历史积淀与诗歌艺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③钟敬文:《民俗学与古典文学》,《文史知识》,1985年10期,30—39页。
    ④闻一多:《闻一多全集》(一),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202页.
    ①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37页。
    ①赵沛霖:《20世纪考古发现与<诗经>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4期,68—73页。
    ②《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333页。
    ③《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30页。
    ①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序。
    《大戴礼·夏小正》,四库全书本,第128册。
    《二十二子·尸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国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贾谊新书 扬子法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吴越春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战国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东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东汉.高诱:《淮南子注》,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汉.氾胜之:《氾胜之书》,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
    汉.伏胜:《四部丛刊初编·经部·尚书大传》,上海:商务印书馆。
    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汉.宋衷注,清.秦嘉谟等辑:《世本八种》,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
    晋.王嘉撰,梁.萧琦录:《拾遗记》,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明.王士性:《广志绎》,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南宋.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南宋.严粲:《诗辑》,四库全书本,第75册。
    南宋.郑樵:《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南宋.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清.陈奂:《诗毛氏传疏》,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
    清.陈立:《白虎通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清.王念孙:《读书杂志》,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清.吴大澂等:《古玉鉴定指南》,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三国.蜀.谯周:《古史考》,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宋.高承:《事物纪原》,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宋.李昉:《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唐.杜佑:《通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唐.欧阳询等:《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汉.焦延寿著,尚秉和注,常秉义点校:《焦氏易林注》,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
    元.陈澔:《礼记集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元.王祯:《农书》,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楚文化觅踪》,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
    《第二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
    《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年。
    《河南信阳楚墓出土文物图录》,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牧女与蚕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诗经研究论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中国历史辞典》第一册,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
    《中国美术全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 顾颉刚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周秦文化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83110部队理论组,江苏师范学院学报组:《吴子兵法注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
    安徽省博物馆:《寿县蔡侯墓出土遗物》,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
    鲍昌:《风诗名篇新解》,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年。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商周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年。
    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陈高华,徐吉军:《中国服饰通史》,宁波:宁波出版社,2002年。
    陈顾远:《中国婚姻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
    陈茂同:《中国历代衣冠服饰制》,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年。
    陈桥驿:《水经注校释》,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陈全方:《周原与周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陈绍棣:《中国风俗通史 两周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
    陈文华:《论农业考古》,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
    陈文华:《农业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陈文华:《中国农业考古图录》,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陈文华:《中国农业科技史图谱》,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年。
    陈筱芳:《春秋婚姻礼俗与社会伦理》,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
    陈旭:《夏商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陈子展:《诗经直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
    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戴维:《诗经研究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 民俗资料汇编 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
    东汉.袁康,吴平辑录,俞纪东译注:《越绝书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
    董恺忱,范楚玉:《中国科学技术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法]格拉耐著,张铭远译:《中国古代的祭礼与歌谣》,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
    樊树云:《<诗经>宗教文化探微》,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
    冯作民:《诗经》,台北:台湾星光出版社,1980年。
    傅斯年,徐中舒:《田野考古报告》(第一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
    傅斯年:《诗经讲义稿》,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傅亚庶:《中国上古祭祀文化》,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高亨:《诗经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宫玉海:《诗经新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年。
    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顾颉刚:《古史辨》(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谷声应:《吕氏春秋白话今译》,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
    郭宝钧:《浚县辛村》,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年。
    郭宝钧:《山彪镇与琉璃阁》,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
    郭宝钧:《殷周车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郭沫若:《卜辞通纂》,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年。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
    郭沫若:《青铜时代》,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
    郭沫若:《殷契粹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年。
    郭沫若:《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61年。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
    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甲骨文合集》,北京:中华书局。
    韩明安:《诗经研究概观》,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胡厚宣主编:《甲骨探史录》,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
    胡厚宣:《殷墟发掘》,上海:学习生活出版社,1955年。
    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
    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九店东周墓》,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年。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冢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黄能馥,陈娟娟,钟漫天:《中国服饰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
    黄能馥,陈娟娟:《中华历代服饰艺术》,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年。
    黄盛璋:《历史地理论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季旭昇:《诗经古义新证》,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
    金性尧:《闲坐说诗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李辰东:《诗经研究方法论》,台北:水牛出版社,1982年。
    李诚,勾承益:《韩非子白话今译》,北京:中国书店,1994年。
    李济:《安阳发掘报告》,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78年。
    李先登:《商周青铜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李湘:《诗经特定名物应用系列新编》,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5年。
    李亚农:《欣然斋史论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
    林乃燊:《中国饮食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林义光:《诗经通解》,台北:中华书局,1971年。
    刘大白:《白屋说诗》,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
    刘凤君:《考古学与雕塑艺术史研究》,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1年。
    刘凤君:《美术考古学导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
    刘盼遂:《论衡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刘毓庆,贾培俊,张儒:《<诗经>百家别解考》,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
    刘毓庆:《雅颂新考》,太原:山西高校出版社,1996年。
    鲁洪升:《诗经学概论》,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年。
    吕振羽:《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北京:三联书店,1962年。
    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罗振玉:《殷虚书契》,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93年。
    骆宾基:《诗经新解与古史新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雒启坤:《诗经散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三),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四),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美]摩尔根:《古代社会》,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
    彭光炯:《甲骨文农业资料考辨与研究》,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
    彭光炯:《商史探微》,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年。
    彭浩:《楚人的纺织与服饰》,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屈小强:《<诗经>之谜》,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
    [日]白川静著,王巍译:《中国古代民俗》,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1年。
    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陕西出土商周青 铜器》(一),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年。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高家堡戈国墓》,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年。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铸铜遗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年。
    邵学海:《打开曾侯乙墓》,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年。
    沈从文:《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沈从文文物与艺术研究文集》,北京:外文出版社,1994年。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
    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
    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年。
    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
    孙作云:《孙作云文集》,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涂庆红:《<诗经>风俗的归类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汪宁生:《古俗新研》,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年。
    汪祚民:《诗经文学阐释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王斌:《虢国墓地的发现与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王国维:《观堂集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王力波:《列子译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王明德:《中国古代饮食》,台北:博远出版社,1989年。
    王明泽:《中国古代服饰》,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
    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王森:《荀子白话今译》,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
    温少峰:《殷墟卜辞研究》,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
    吴龙辉:《墨子今译》,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
    吴培德:《<诗经>论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
    吴诗池,邱志强:《文物民俗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年。
    夏传才:《思无邪斋诗经论稿》,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年。
    夏纬瑛:《<周礼>书中有关农业条文的解释》,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年。
    夏纬瑛:《<诗经>中有关农事章句的解释》,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年。
    夏纬瑛:《夏小正经文校释》,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年。
    向宗鲁:《月令章句疏证叙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45年。
    谢维扬:《周代家庭形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徐华龙:《国风与民俗研究》,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
    许嘉璐:《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年。
    许倬云:《西周史》,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
    扬之水:《诗经别裁》,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
    杨宽:《战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
    杨柳桥:《荀子诂释》,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
    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杨宗荣:《战国绘画资料》,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7年。
    姚小鸥:《诗经三颂与先秦礼乐文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殷涤非:《商周考古简编》,合肥:黄山书社,1986年。
    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俞平伯:《读诗札记》,北平:人文书店,1936年。
    袁宝泉,陈智贤:《诗经探微》,广州:花城出版社,1987年。
    袁杰英:《中国历代服饰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袁珂:《山海经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
    袁愈荌译诗,唐莫尧注释:《诗经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
    苑利:《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 物质民俗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翟相君:《诗经新解》,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张耿光:《庄子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
    张建军:《诗经与周文化考论》,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
    张启成,徐达等:《文选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
    张启成:《诗经风雅颂研究论稿》,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
    张启成:《诗经研究史论稿》,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
    张涛:《列女传译注》,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
    张忆:《老子白话今译》,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
    张之恒,周裕兴:《夏商周考古》,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张志春:《中国服饰文化》,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年。
    赵诚:《甲骨文与商代文化》,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
    赵沛霖:《诗经研究反思》,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
    赵善论:《说苑疏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
    赵守正:《管子注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郑杰文:《穆天子传通释》,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梁思永考古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中州路(西工段)》,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庙底沟与三里桥》,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收获》,北京:文物出版社,1961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小屯南地甲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周蒙:《诗经民俗文化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
    周汛,高明春:《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上海学林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1991年。
    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朱和平:《中国服饰史稿》,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
    朱耀廷,郭引强,刘曙光:《古代桥梁》,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
    考古
    考古学报
    华夏考古
    江汉考古
    农业考古
    考古通讯
    考古学集刊
    考古与文物
    文物
    文博
    文史哲
    文史知识
    文学评论
    文学遗产
    文物天地
    文物研究
    文物资料丛刊
    文物考古资料
    贵州文史丛刊
    社会科学战线
    科学通报
    历史研究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史前研究
    中州今古
    中国史研究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