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延安体育之研究(1935-1948)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在世界的和平崛起,世界范围内的学者开始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专注投入到中国的研究之中,包括中国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可以说要研究中国就必须研究延安,不了解延安就无法认识中国现代的历史和新文化。作为“中国学”的一个分支,延安学在国内外已成为一门有影响的学科。但是,长期以来,在延安学的研究中,关于延安体育的研究却很少。本研究中的延安体育主要是指延安时期(1935年10月到1948年3月)的十三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延安为中心以工农劳苦大众为主体的新式人民大众体育运动。延安时期的体育,作为当时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在将来,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价值。学习延安体育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为我国当前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对于丰富体育文化研究成果,理解当代中国体育文化领域中的诸多现象,对于推动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研究运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以及逻辑分析等方法,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将延安体育融于中国近代社会和延安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进行立体的、多层面的研究,全景式展现其历史面目,从更广阔的角度来探讨延安体育的产生及其开展,阐释其形成、发展、演变的社会原因、社会地位和影响,促使人们全面认识近代社会发展中的延安体育。研究总结了延安时期体育开展的原因与特征,指出延安体育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道路,并在思想、组织、制度、人员等方面为新中国体育事业奠定了基础。提出中华体育精神与延安体育精神的一脉相承,强调延安体育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提倡在新时期重视延安体育精神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论文由导论、正文、结论和附录等部分组成。正文共分六个部分。文章首先在界定延安体育概念的基础上,论述了延安体育产生的背景。延安时期的社会历史环境、新民主主义体育思想、苏区体育等分别为延安体育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随后从延安时期的体育组织管理机构、体育思想、体育实践、体育场地与器材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延安体育的开展状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延安体育得以开展的原因:党中央的重视是延安体育得以开展的基本保证;发动群众办体育是延安体育开展的重要条件;青年运动为体育事业注入了活力;延安体育精神是延安体育战胜困难的强大武器。延安时期体育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广泛地与其它革命根据地、国统区及国外互相交流。以《新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为代表的体育报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传播了中国共产党早期体育观,促进近代体育的传播与发展。
     延安体育的主要特征有:紧密围绕战争并且服务于战争;把增强人民体质放在第一位;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坚持不懈的经常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提倡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不断开拓创新等。无庸置疑,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延安体育也存在着局限性,不可能发展得非常完善。但是延安体育是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不能以现在的条件苛求,而应根据战争年代的具体情况而论。
     延安体育的历史贡献主要有:积极配合了革命战争,对中国革命作出一定贡献;体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促进了经济发展;丰富和活跃了根据地的文化生活;起着领导示范和辐射作用。延安体育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为新中国体育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实践,培养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我国体育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延安体育精是延安精神在体育事业中的集中体现,是延安体育蓬勃发展的精神原动力。在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上,不仅要在体育行业,还要在各行各业中发扬光大延安体育精神,使之成为推动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Along with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economy and peaceful rising in the world, scholars began to fling themselves into research of China with unprecedented zeal and concentration around the world, including the past,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of China. Yan’an Era is“golden age”of history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o to speak, study of China is bound to study of Yan’an, if not, we can’t understand Chinese modern history and new culture. As a branch of“China Studies”,“Yan’an Studies”has became an influencing study at home and abroad. But in long period, there is little study on sports in Yan’an Era. The research on Sport in Yan’an Era refer to new style sport taken place around Yan’an during thirteen years of Yan’an Era (from Oct.1935 to Mar.1948),under the leadership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 workers and peasants as main body.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New Democracy culture, Sport in Yan’an Era has great irreplaceable value in the past, at present and in the future. To learn its golden experience and tradition, take history as guidance will enrich sports culture research achievements, help to understand a good many contemporary phenomena, and have guiding significanc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deep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on re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ports career and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Adopting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interviewing, logistic analysis, combining the method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research put Sport in Yan’an era in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 modern society,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carry on extensive and multi-level study, in order to exhibit the essential of history, discuss the form and development from wider angles. Explaining social reasons and influence of its development evolvement so as to help people understand sport in modern society roundly. The research summarize cause and character of sport in Yan’an era, point out that sport in Yan’an era inaugurat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port route, lay solid foundation for new China sport in the aspect of ideology, organization, system, personnel etc. Also put forward that Chinese sports spirit is rooted in Yan’an sports spirit, emphasiz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Yan’an sports spirit in the new period.
     The research is constituted by introduction, text, conclusion and appendix. The text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The research first make certain the concept of Yan’an sport, dissertate background of its origin social and historical environment, new democracy sports ideology , Soviet area sport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Yan’an sport. Subsequently discuss development status from four parts organization, ideology, practice and substance. Cause of development of Yan’an sport: basic guarantee is that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attach importance to sport; important condition is to mobilize the masses to participate in sport; youth movement inject new vitality to sport career. Yan’an sports spirit is powerful weapon to overcome difficulties. Yan’an sport culture flourish and communicate widely with other revolutionary base area and overseas. Newspaper such as Xinzhonghua Daily, Xinhua Daily, Jiefang Daily spread early sport ideology of CPC, accelerate transmiss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port.
     Main features of Yan’an sport: sport circumfuse and serve revolutionary war; put first to build up people’s health; extensive mass sport and persistently recurrent; proceed from actual conditions and circumstances of wartime, make use of the available conditions; advocate good sportsmanship; forge ahead in a pioneering spirit .It's undeniable that under the past extreme difficult condition , Yan’an sport has many localizations, but it develop in harmony with social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time, we should not judge too harshly with the present conditions.
     History contribution of Yan’an sport is: actively cooperated with revolutionary war make certain contributions for Chinese revolution; sport combined with labor, promot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enrich and activate cultural life of base area; has leading an demonstration role. Its influence is far-reaching: provide valuable practice for New China sport, foster all-round development personnel, eave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 for Chinese sport. Yan’an sport spirit is embodiment of Yan’an spiritand as momentum of the prosperous development of Yan’an sport. In the journey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and speeding up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we should carry forward Yan’an sports spirit both in sport career and every work of life, so as to make it as great spirit momentum to promote various causes and impel our nation to sport power still further.
引文
[1]前者始于20世纪前10年终于20年代,后者始于20世纪30年代止于40年代。简而言之,这一过程是这样的:五四时期的一部分初具共产主义信仰的文化人和学生活动家,南下建党,后转战西北,大规模地汇聚于延安(陕甘宁边区或其他根据地)
    [2]刘超.延安与共和国的文化生态[J].党史博览,2006,(1):30
    [3]朱鸿召.关于建立“延安学”的学理依据[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1]1989年9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延安时的讲话
    [2]张远.忆延安时期的体育工作[J].体育文史,1983(2):3-5
    [1]“延安学”是以延安社会、经济、文化、思想、艺术、科技、工艺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涵盖多学科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从研究黄帝文化到延安文化是一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学问,也是有着广阔前景和世界意义的一门新兴学科。郭必选.延安学的提出和我的几点新看法[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3
    [2]曾鹿平.从平面的“延安”到立体的“延安”[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1
    [1]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陕甘宁边区高干会上说过,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完全是布尔什维克的精神。他们的态度是积极的,在他们的思想中、行动中,没有丝毫消极态度。他们完全不怕困难,他们象生龙活虎一般能够征服一切困难。
    [2]2006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陕西延安考察时的讲话
    
    [1]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纪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161
    [2]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63
    
    [1]魏宏远.抗日战争与中国社会[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341
    
    [1]毛泽东.“二苏大”报告,1934年1月24日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横排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726
    [1]青年实话第2卷,第18期,1933年6月11日
    [2]红色中华第77期,1933年5月8日
    [3]郑健荣.苏区军事化体育运动的历史背景及其作用[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7(2):72
    [4]青年实话,1933(4)
    [5]梁光桂.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特点看红色体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8,(3):20
    
    [1]史婉虹.浅谈中国红色体育的特点[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增刊):89
    [2]张毅.安源的红色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2(5):30
    [3]于建涌.试论红色体育和新中国体育的内在联系[J].体育文史,1991(1):36
    [1][宋]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全文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霍志宏.延安历史文化名城[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6:7
    [3]高杰.“延安学”学科的建立及其学术增长点蠡测[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5
    [1]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65、297
    [2]雷云峰.陕甘宁边区史[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4:8-17
    [3]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499
    [1]曾飙.中央苏区体育史[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4
    [2]张鸿才.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历史述略[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17
    [3]孙德江.试析陕甘根据地成为红军长征落脚点的原因[J].人文杂志,1986(5):74-77
    [4]斯迪虎.我军体育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特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3:33-34
    [1]斯迪虎.我军体育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特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3:38-39
    [2]张鸿才.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历史述略[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19
    [3]孙树青.论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J].学习与探索,2007(5):50
    [1]梁海军.论杭战时期陡甘宁边区的人权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论论文:2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2
    
    [1]房成祥.陕甘宁边区革命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64-186
    [2]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110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8
    [4]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7
    
    [1]雷甲平.陕甘宁边区教育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6
    [2]张鸿才.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历史述略[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19
    [3]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657-658
    [4]刘雪松.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体育观[J].体育文化导刊,1991(3):2
    
    
    [1]恩格斯,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2
    [2]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室.体育史文集[Z].1983:18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1]刘雪松.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体育观[J].体育文化导刊,1991(3):3
    [2]毛主席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他在1942年对斯诺曾回忆说,自己之所以成长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所给的影响“比其他任何人的影响都大”。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10,212
    [3]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M].三联书店,1984:62
    [1]傅砚农.中国共产党在初创和大革命时期对体育的把握[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3(2):8
    [2]体育运动文献选编(1949-1981)[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166
    [3]阿伪.体育运动与青年青年实话三卷四期,1933年12月
    [4]梁光桂.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特点看红色体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8(3):20
    [5]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84-186,146,322-325
    
    [1]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82
    [2]恽代英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61、589
    [1]谢荫明.延安时期毛泽东文化思想[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34
    [2]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84-186,269
    [3]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M].三联书店,1984:135
    [4]邓中夏.讨论本团此后的方针[J].先躯,1923年7月1日第22号
    [5]刘雪松.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体育观体育文化导刊,1991(3):3
    [1]崔乐泉,易剑东.中央苏区体育运动的兴起及其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5(7):71
    [2]青年实话[J].1933年6月11日第2卷第18期。本方针是1933年5月毛泽东以中央名义为在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境内的第一次赤色体育运动大会“五卅”体育运动大会的题词。
    [3]红色中华[J].1933年5月8日第77期
    [1]谷世权.中国体育史[M].北京体育学院出版,1981:421
    [2]1933年9月瑞金各区、乡列宁小学儿童团员庆祝列宁小学创办一周年时毛泽东在观看了儿童的体育比赛后勉励儿童们时说。
    [3]曾飙.苏区体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12
    [1]曾飙.苏区体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66
    [2]曾飙.中央苏区体育史[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7
    [3]崔乐泉,李剑中.中央苏区体育运动的兴起及其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5(7):73
    [4]、[3]曾飙.中央苏区体育史[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208-209
     [1]王增明.陕甘宁边区体育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73
    
    [1]救亡室的活跃[J].抗大动态,动员社集体写作,1938:101-105
    [2]军委响应体委号召[N].新中华报,1937-6-16(2)
    [3]谢武申,王鼎华.共和国体育元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21
    [1]王增明.陕甘宁边区体育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26-27
    [2]陕西省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陕甘宁边区体育史料[Z].1986:48-49
    [3]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小学部分·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4,14
    [4]月玲.延安保小的体育课[Z].陕西体育史料,1986(7):54-55
    
    [1]赵锋.战斗中的边区儿童[N].新华日报,1939-1-4(4)
    [2]陕西省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陕甘宁边区体育史料[Z].1986:49
    [3]西安育才中学校史编辑室.红色摇篮──从延安到西安1937-2007[Z].2006:235
    [1]录音编号:071203
    [2]刘端蘖.鲁迅师范的学生生活[N].新华日报,1938-8-25(4)
    [3]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中等教育部分·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39-240
    [4]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教育方针教育方针·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309
    [1]王云风.延安大学校史[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2-54
    [2]陈模.毛泽东与延安中央党校[J].红岩春秋,2003(4):23
    [3]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高等教育和干部学校部分·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6-20
    [4]冯文彬.对体育运动的几点意见[N].新华日报,1942-9-9(4)
    [5]延安市志编纂委员会.延安市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643-644
    
    [1]吴江平.忆延安[J].新体育,1957(2):4-5
    [2]延安体育会建议各机关学校加强体育[N].解放日报,1942-6-23(2)
    [3]李导.延安体育工作回忆(1939-1942)[Z].陕西体育史料,体总陕西分会史料编审组1986(9):32
    
    [1]张远.延安体育生活片断[J].新体育,1957(7):8
    [2]李导.延安体育工作回忆(1939-1942)[Z].陕西体育史料,体总陕西分会史料编审组1986(9):30
    
    [1]健全国民体格新体育学会成立[N].解放日报,1942-1-28(4)
    [2]张远.延安体育生活片断[J].新体育,1957(7):9
    [3]齐群.发展着的延安体育活动[N].新华日报,1942-9-9(4)
    [4]王增明.陕甘宁边区体育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38
    
    [1]曾飙.中央苏区体育史[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32-33
    [2]战时教育[J].1938年4月25日二卷九期
    [1]李导.延安体育工作回忆(1939-1942)[Z].陕西体育史料,体总陕西分会史料编审组1986(9):30
    [2]创造更多的模范俱乐部[N].新中华报,1937-3-16(4)
    [3]一个模范俱乐部[N].新中华报,1938-5-5(4)
    [4]王增明.陕甘宁边区体育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29
    [1]毛主席演词[N].新中华报,1937-8-2(运动大会特刊)
    [2]朱总司令等发起举行扩大运动会欢迎各抗日根据地及友军友区运动代表来延安参加[N].解放日报,1942-6-21(2)
    [3]朱德.祝九月运动大会[N].解放日报1942-9-2(1)
    [4]谢武申,王鼎华.共和国体育元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12
    [5]周子昆.军队中的体育[N].抗敌报,1939-5-30(1)周子昆(1901-1941)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高级指挥员。曾任新四军副参谋长。协助叶挺、项英组建新四军。1938年8月兼任新四军教导总队总队长。他治军严格,重视司令部建设与部队的教育和训练,亲自编写教材和授课,对提高部队战斗力做出了贡献。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在泾县茂林蜜蜂洞被叛徒杀害。
    [6]九一运动会会歌──陕甘宁边区作曲者协会献给运动会的礼物安波作词马可作曲
    [7]项英.开展全军的体育运动[N].抗敌报,1939-5-30(1)(项英同志当时任新四军副军长,中共中央东南局书记兼中共中央军委会新四军分会书记。在“皖南事变”中遇害牺性。)
    [1]开展部队中的军事体育[N].解放日报,1943-10-27(4)
    [2]朱德.祝九月运动大会[N].解放日报,1942-9-2(1)
    [3]叶剑英.加强体体力[N].新华日报,1942-9-9(4)
    [4]提倡体育运动──献给“九一”扩大运动会[N].解放日报,1942-9-2(4)
    [5]项英.开展全军的体育运动[N].抗敌报,1939-5-30(1)
    [6]刘卓甫,栗树彬等戎马倥偬显雄风——忆战斗篮球队体育文化导刊[J].1986(5):39
    
    [1]谢武申,王鼎华.共和国体育元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29
    [2]项英.开展全军的体育运动[N].抗敌报,1939-5-30(1)
    [1]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方针政策部分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2
    [2]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方针政策部分·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38,136,60-62;230;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中等教育部分·上:23,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中等教育部分·中1981:37
    [1]吴玉章.献词[N].解放日报,1942-9-5(4)
    [2]铁鸣.动运大会对于我们[N].新中华报,1937-7-29(5)
    [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6-707
    [1]李导.延安体育工作回忆(1939-1942)[Z].陕西体育史料,体总陕西分会史料编审组1986(9):29-33
    [2]齐群.发展着的延安体育活动[N].新华日报,1942-9-9(4)
    [3]李富春.开展体育运动[N].新华日报,1942-9-9(4)
    [4]健全国民体格新体育学会成立[N].解放日报,1942-1-28(4)
    [5]冯文彬.对体育运动的几点意见[N].新华日报,1942-9-9(4)
    [6]郗杰.陕甘宁边区民间体育活动的内容和特点[J].体育文史,1992,5:46
    [7]邓发.动运大会对于我们[N].新中华报,1937-7-29(5)
    [8]祝朱德.九月运动大会[N].解放日报,1942-9-2(1)
    
    [1]童大林.我们的体育运动是战斗性群众化的[N].解放日报,1942-9-5(4)
    [2]社论.煅炼体魄──祝第一届体育节[N].新华日报,1942-9-9(2)
    [3]李富春.开展体育运动[N].新华日报,1942-9-9(4)
    [4]冯文彬.对体育运动的几点意见[N].新华日报,1942-9-9(4)
    [5]运动员誓词[N].解放日报,1942-9-19(4)
    [6]张远.我们的运动会怎样开得好?[N].解放日报,1942-9-19(4)
     [1]曾飙.毛泽东对苏区体育的指示苏区体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4
    [1]吴玉章.献词[N].解放日报,1942-9-5(4)
    [2]毛泽东.毛主席演词[N].新中华报,1937-8-2(运动大会特刊)
    [3]王增明.贺龙抗战时期体育思想初探[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86(3):2
    
    [1]任勇.南泥湾[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11
    [2]王亚凡.这是第一次[N].解放日报,1942-9-19(4)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6-707
    [2]吴玉章.献词[N].解放日报,1942-9-5(4)
    [3]王增明.陕甘宁边区体育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104-105
    
    
    [1]黄正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体育事业[J].甘肃高师学报,2002(7):4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横排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26
    [3]毛泽东.毛泽东在延安女子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新中华报,1939-7-25(4)
    
    [1]吴江平.忆延安[J].新体育.1957(2):4
    [2]吴江平.忆延安[J].新体育,1957(3):8
    [3]张远.忆延安时期的体育工作[J].体育文史,1983(2):3
    
    [1]曾飙.中央苏区体育史[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8
    [2]孟红.朱德业余“战场”上的风云战事[J].文史月刊,2005(11):21
    [3]朱德.代论祝九月运动大会[N].解放日报,1942-9-2(1)
    [1]“九一”运动会五日起开始决赛林主席与王阎司令员将检阅自卫军[N].解放日报,1946-9-4(2)
    [2]朱德.解放日报[N].1942-9-5(4)
    [3]本市明日纪念国际青年节动大会同时开幕[N].解放日报,1942-8-31(4)
    [4]孟红.朱德业余“战场”上的风云战事[J].文史月刊,2005(11):23
    [1]谢武申,王鼎华.共和国体育元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6
    [1]王淼生,黄戍坤等.将帅情趣(贺龙一一生酷爱体育运动)[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41
    [2]张蓓.造贺龙投弹手、神枪手──记王震旅的体育活动[N].解放日报1942-9-12(2)
    [1]王淼生,黄戍坤等.将帅情趣贺龙一一生酷爱体育运动[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41、45-46
    [1]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体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84
    
    
    [1]斯诺文集第二卷[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126-127
    [2]李华.试论青年毛泽东的体育思想[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8(2).
    [3]范爱武.论毛泽东《体育之研究》的创新精神[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3).
    [4]刘玉,隋泓.对毛泽东军事体育观的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4):47
    
    
    [1]陈情.毛泽东与体育运动[J].文史月刊,2006(1)32
    [2]孟红.毛泽东、周恩来的乒乓情[J].党史纵览,2006(1):12
    [3]录音编号:071126
    
    [1]王淼生.将帅情趣[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114
    [2]陈情.毛泽东与体育运动[J].文史月刊2006(1):31
    [3]曹慕尧.聆听毛泽东在延安的五次讲话.炎黄春秋[J].2001(3):35
    
    [1]马海德.忆延安时期体育生活[J].新体育,1980(8):3
    [2]海鲁德.生活中的毛泽东[M].北京:华龄出版社,1989:117-118
    [3]唐正芒.毛泽东在延安轶事[J].老年人,2006(1):9
    [4]录音编号:0711262
    [5]蒋秦峰.毛主席在延安的几个故事.红旗飘飘选编本第17集[M].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109
    
    [1]东平,王凡.红都童话——我亲历的延安往事(连载七)[J].党史纵横,2007(7):20
    [2]谢武申,王鼎华.共和国体育元勋[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38
     [1]红旗飘飘[M].(蒋秦峰.毛泽东在延安的几个故事)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17):32-33,35-37
    
    [1]李安葆.长征路上的体育活动[J].福建党史月刊,2002(2):34-35
    [2]齐群.发展着的延安体育活动[N].新华日报,1942-9-9(4)
    [3]健全国民体格新体育学会成立[N].解放日报,1942-1-28(4)
    [4]新体育学会即将成立[N].解放日报,1942-1-22(4)
    [1]新中华报,1937-5-2(2),1937-5-9(2)
    [2]朱德杯鲁艺获得[N].解放日报,1941-12-6
    [3]解放日报,1942-6-21(2)
    [4]运动会大咋日闭幕朱总司令莅会致闭幕词,大会通过设边区体育总会[N].解放日报,1942-9-7(2)
    [1]http:sports.sina.com.cn 2006-1-8李树槐1937年8月至1945年9月在朱德身边担任警卫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警卫局局长,公安部局长。
    [2]陕西省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陕甘宁边区体育史料[Z].1986:216-220
    [3]丁午中.朱总司令的球风[J].体育文史,1985(6):P25
    [4]朱和平.永久的记忆:和爷爷朱德、奶奶康克清一起生活的日子[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117
    [1]乔吉树.(打猎)延安岁月[Z].延安市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延安文史第11辑,2008:28-30
    
    
    [1]王淼生,黄戍坤等.将帅情趣[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41
    [2]谢武申,王鼎华.共和国体育元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7-11
    
    [1]王淼生,黄戍坤等.将帅情趣[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44
    [2]刘卓甫.栗树彬.戎马倥偬显雄风——忆战斗篮球队[J].体育文化导刊,1986(5):47
    [3]王淼生,黄戍坤等.将帅情趣[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45
    
    [1]录音编号:071220
    [2]谢武申,王鼎华.共和国体育元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11-12、39
    [1]金希明.贺龙司令员练木马[J].体育文化导刊,1986(2):34
    [2]谢武申,王鼎华.共和国体育元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34
    
    [1]王淼生等.将帅情趣[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63、73
    [2]王云风.延安大学校史[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1、52、59、60、104
    
    [1]李孑.延安女兵[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2
    [2]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体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82-84
    [3]王增明.陕甘宁边区体育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71
    
    [1]朱德.朱德军事文选[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552
    [2]孙德江.试析陕甘根据地成为红军长征落脚点的原因[J].人文杂志,1986(5):74-77
    
    [1]齐群.发展着的延安体育活动[N].新华日报,1942-9-9(4)
    [2]爱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上海:急流出版社,1949:254-255
    [3]金希明.抗大七分校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体育活动片断[J].体育文化导刊,1986(6):10
    [4]延水情深[Z].延安市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延安文史第10辑,2007:39、47
    [5]体总陕西分会史料编审组.陕西体育史料[Z].1986(9):28
    [1]谢武申,王鼎华[N].共和国体育元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56-57
    [2]张沛.无敌的兵队──记林伯渠主席南泥湾阅兵[N].解放日报,1943-3-7(4)
    [3]颜绍泸.体育运动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416一417
    [4]毛泽东选集合订本,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66:1071
    [5]爱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上海:急流出版社,1949:254-255
    
    
    [1]http://www.qilu.cc/html/200708/04/1352001075.htm
    [2]何方,邢小群.欢乐与清贫——我的延安生活[J].文史博览,2006(11):12-13
    [3]夏明星,徐礼田.毛泽东与抗日军政大学[J].党史纵横,2003(5):11-12
    [4]郑校先.忆在延安的生活[J].炎黄春秋,2004(9):46
    [1]陕西省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陕甘宁边区体育史料[Z].1986:216-220
    [2]任勇.南泥湾[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11
    [1]任勇.南泥湾[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12-14
    [2]谢武申,王鼎华.共和国体育元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24
    [1]海棱.从这里看八路军留守兵团的进步[N].新中华报,1940-10-20(3)
    [2]王增明.陕甘宁边区体育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89-90
    [3]各地驻军准备参加边区运动会定八月为体育突击月[N].解放日报,1942-7-31(4)
    [4]国际青年节运动大会边区各界热烈筹备[N].解放日报,1942-7-27(2)
    [5]金盆湾驻军选拨“九一”运动会代表[N].解放日报,1942-8-114)
    [1]提倡体育!边保练习各项节目[N].解放日报,1942-8-19(2)
    [2]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3辑[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7:184
    [3]九一运动会昨正式举行,林伯渠主席检阅自卫军,号召边区人民准备武装自卫[N].解放日报,1946-9-17(1)
     [1]刘启新.回忆“东干队”及其篮球队[J].体育文化导刊,1986(4):40-42(刘启新原为东干队队员,辽宁省体委副主任、现为离休干部)
    [2]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纪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161
    
    [1]宋金寿,李忠全.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149
    [2]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34-136
    [3]中国近代体育史编写组.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63
    [1]曾飙.苏区体育资料选编[M].安徽体育史志,1985:1-3
    [2]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14-15
    [3]延安市志编纂委员会.延安市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650
    [1]杨烈.忆延安保育院的体育活动[J].体育文史,1989(1):42-43
    [2]延安市志编纂委员会.延安市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342-344
    [3]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概况[N].新华日报,1944-6-4(2)
    [1]月玲.延安保小的体育课[Z].陕西体育史料(7):54-55
    [1]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中等教育部分·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39、238
    [2]陕西省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陕甘宁边区体育史料[Z].1986:43
    [3]延川县志编纂委员会.延川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624;宜川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宜川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852
    [4]王云风.延安大学校史[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0
    [5]延安市志编纂委员会.延安市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342-344
    [6]延安市志编纂委员会.延安市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650
    
    [2]延安市志编纂委员会.延安市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205
    
    [1]延安中学校史编辑室.延安中学校史[Z].2007:113
    
    [1]延安大学西安校友会.延安大学回忆录[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134、334、404、406
    [2]吴介民.延安马列学院回忆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80-181
    [3]张国良.回忆延安时期的体育工作[J].体育文化导刊,1983(2):3
    [4]姚铁.欢快的宝塔山──延安党校的文化生活[J].党史纵横,2001(11):21-22
    
    [1]杨烈.延安中国女子大学的体育活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85(1):2
    [2]延安大学西安校友会.延安大学回忆录[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251-252
    [3]杨烈.忆延安保育院的体育活动[J].体育文史,1989(1):42
    [4]延安市儿童大检阅[N].新中华报,1937-6-6(5)
    [5]王秀臣.1943年佳县通镇区学生运动会[Z].陕西体育史料,1986(7):5
    [6]安塞各小学骥合举行小型运动会[N].解放日报,1946-5-11(2)
    [1]延安市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延安文史第10辑[Z].2007:404-406
    [2]延大决定予选“九一”运动会代表[N].解放日报,1942-8-5(4)
    
    [1]杨烈.延安中国女子大学的体育活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85(1):2
    [2]吴介民.延安马列学院回忆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283
    [3]自然科学院举行运动会[N].解放日报,1942-8-23(2)
    [4]姚铁.欢快的宝塔山──延安党校的文化生活[J].党史纵横,2001(11):24-25
    [5]何方,邢小群.欢乐与清贫——我的延安生活[J].文史博览,2006(11):12-13
    [6]军事学院筹划选拔“九一”运运会代表[N].解放日报,1942-8-16(1)
    
    [1]运动大会的第二天[N].新中华报,1937-8-3(八一运动大会特刊)
    [2]米脂县志编纂委员会.米脂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651
    [3]王云风.延安大学校史[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82、216、53-54、182
    
    
    [1]延安大学西安校友会.延安大学回忆录[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319
    [2]中央学校组织篮排球队[N].解放日报,1942-6-16(2)
    [3]延大党校球赛结束[N].解放日报,1942-12-20(2)
    
    
    
    [1]姚铁.欢快的宝塔山──延安党校的文化生活[J].党史纵横,2001(11):24
    [2]吴介民.延安马列学院回忆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80-181
    [3]杨烈.忆延安保育院的体育活动[J].体育文史,1989(1):42-43
    
    [1]老解放区教育工作经验片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163-165
    [2]陕西省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陕甘宁边区体育史料[Z].1986:72
    [3]识字心算游戏[M].陕甘宁边区国民教资,1945(3)
    [4]王速.介绍几种学习游戏[M].边区教育通讯1946(4)
    [1]张远.开展体育运动[N].解放日报,1942-2-20(3)张远曾历任延安体育运动委员会第三任主任、陕甘宁边区体育委员会委员、延安新体育学会理事。
    [2]张远.如何推动健身运动[N].解放日报,1942-3-21(3)
    [3]张远.延安体育生活片断[J].新体育,1957(7):8-10
    [1]吴江平.忆延安[J].新体育,1957(3):8
    [2]张远.如何推动健身运动[N].解放日报,1942-3-21(3)
    [3]冯文彬.对体育运动的几点意见[N].新华日报,1942-9-9(4)
    
    
    [1]王增明.陕甘宁边区体育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47
    [2]杨烈.延安中国女子大学的体育活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85(1):2-3
    [3]各地驻军准备参加边区运动会定八月为体育突击月[N].解放日报,1942-7-31(2)
    [1]青年实话[J].1933年6月11日第2卷第18期.本方针是1933年5月毛泽东以中央名义为在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境内的第一次赤色体育运动大会“五卅”体育运动大会的题词。
    [2]红色中华[J].1933年5月8日第77期
    
    [1]张远.如何推动健身运动[N].解放日报,1942-3-21(4)
    [2]五月假期娱乐消息[N].解放日报,1942-4-30(2)
    [3]李导.延安体育工作回忆(1939-1942)[Z].陕西体育史料,体总陕西分会史料编审组1986(9):31
    [4]“五一”运动会筹备就绪[N].新中华报,1937-4-29
    [1]运动大会继续进行[N].新中华报,1937-5-3(2)
    [2]王增明.陕甘宁边区体育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90-94
    [3]运动大会的第二天[N].新中华报,1937-8-3(“八一”运动大会特刊)
    [4]大会第五天比赛结果.新中华报[N].1937-8-6(“八一”运动大会特刊)
    [5]国际青年节运动大会边区各界热烈筹备[N].解放日报,1942-7-27
    [6]吴江平.忆延安[J].新体育,1957(3):4-6
    [1]马海德.忆延安时期体育生活[J].新体育,1980(8):2-3
    [2]朱鸿召.延安交际舞[J].上海档案2001(3):54
    [3]录音编号:070807
    [4]关于开展工厂文教工作的决议(民国三十三年十一月十六日边区文教大会通过,边区二届二次参议会批准)[N].解放日报,1945-1-30(3)
    
    [1]王增明.斯诺作品中的陕北体育见闻[J].体育文化导刊,1985(1):4
    [2]延川县志编纂委员会.延川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624、627
    [3]提出创造大批贺龙投弹手国际青年节运动大会边区各界热烈筹备[N].解放日报,1942-7-27()
    
    [1]王亚凡.这是第一次──记工人代表队[N].解放日报,1942-9-19(4)
    [2]高清盛.小贩参加篮球队[N].解放日报,1946-8-12(2)
    [3]延安时期体育爱好者樊力平口述.体总陕西分会史料编审组.陕西体育史料,1986(7)
    [1]杨申.延安岁月.延安市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延安文史第10辑[Z].2007(10):407
    [2]赵生明.新华书店诞生在延安[M].西安:华岳文艺出版社,1989:70
    [3]延安市志编纂委员会.延安市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649
    [4]定边骡马大会盛况空前[N].解放日报,1943-10-28(1)
    [5]定边骡马大会蒙回商人增加数倍[N].解放日报,1944-8-25(2)
    [6]延安地区体育志编纂委员会.延安地区体育志[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7:2、14
    
    [1]延安市志编纂委员会.延安市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647
    [2]王增明.陕甘宁边区体育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104
    [3]延安市志编纂委员会.延安市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647
    [4]宜川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宜川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850
    [1]纪念国际青年节延安扩大运动会开幕[N].解放日报1942-9-2(1)
    [2][5]延川县志编纂委员会.延川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624、625
    [3]延安市志编纂委员会.延安市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647
    [5]张国良.回忆延安时期的体育工作[J].体育文化导刊,1983(2):5
    [6]延川县志编纂委员会.延川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647
    [7]延安市志编纂委员会.延安市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647
    
    
    [1]延川县志编纂委员会.延川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624
    [2]延安市志编纂委员会.延安市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646
    [3]王增明.陕甘宁边区体育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6):99-100
    [4]姚作农.谈延安骡马大会[N].解放日报1943-8-6(2)
    [1]昨日延安市骡马大会游人倍增,各项营业均称旺盛[N].解放日报,1943-11-22(2)
    [2]王增明.陕甘宁边区体育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6):101
    [3]体总陕西分会史料编审组[Z].陕西体育史料,1986(9):24-28
    [4]体总陕西分会史料编审组[Z].陕西体育史料1986(9):24-28
    [5]延安市志编纂委员会.延安市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647
    [1]友棒.旅行、野营、放风筝[N].新中华报,1937-3-16(4);友棒.天上许多鸟[N].新中华报,1937-3-19(4)
    [2]延川县志编纂委员会.延川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624
    [3]延川县志编纂委员会.延川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624
    [4]延安体育会筹备溜冰赛[N].解放日报,1941-12-11(4)
    [5]延川县志编纂委员会.延川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624、593
    [6]陈晨.延安时期的新秧歌运动[J].文史精华,2003(1):57-58
    [1]延安市志编纂委员会.延安市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647
    [2]马海德.忆延安时期体育生活[J].新体育,1980(8):3
    [3]延川县志编纂委员会.延川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626
    
    [1]宜川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宜川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851.
    [2]延安市志编纂委员会.延安市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648
    
    [1]毛泽东主席论妇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
    [2]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566
    [3]米脂县志.米脂县志编纂委员会[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651-652
    [4]吴江平.忆抗日战争时期的排球活动[J].新体育,1961(14):12-13
    
    [1]吴介民.延安马列学院回忆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80-181
    [2]杨烈.延安中国女子大学的体育活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85(1):2
    [3]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3辑[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7:184
     [1]李孑.延安女兵[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4,464,506,515
    [1]吴江平.忆延安[J].新体育.1957(2):4
    
    [1]于敏.“三八”运动大会速写[N].解放日报,1940-3-29(4)
    [2]杨烈.延安中国女子大学的体育活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85(1):3
    [1]“九一”运动会各县代表定为两百人边府拨款作大会补助费[N].解放日报,1942-7-22(2)
    
    [1]边区建议“九一”运动会边区各县不选代表时间不及财政困难[N].解放日报,1942-7-30(2)
    [2]“九一”运动会前夕加紧练习,各项目本市各机关纷纷捐款襄助[N].解放日报,1946-8-18(2)
    
    [1]安塞各小学联合举行小型运动会[N].解放日报,1946-5-11(2)
    [2]张国良.回忆延安时期的体育工作[J].体育文化导刊,1983(2):3
    [3]征集“八一”运运会奖品公函[N].新中华报,1937-7-23(4)
    [4]延安国际青年节扩大运动会消息[N].新华日报,1942-8-9(4)
    [5]国际青年节扩大运动会征集大会奖品启事[N].解放日报,1942-8-22(2)
    [6]一群青年职工贺延安运动大会[N].新华日报,1942-8-30(3)
     [1]“五一”运动大会的尾声[[N].新中华报,1937-5-9(2)
     [1]邓发.延安运动会的感想和展望[N].解放日报,1942-9-19(4);王亚凡.这是第一次──记工人代表队[N].解放日报,1942-9-19(4)
    [1]于敏.“三八”运动大会速写[N].解放日报,1940-3-29(4)
    [2]游泳昨日下午参赛排球决赛“近战”获胜[N].解放日报,1942-9-4(2)
    [3]王亚凡.一比三[N].解放日报,1942-9-5(4)
    [4]高清盛.小贩参加篮球队[N].解放日报,1946-8-12(2)
    [5]“九一”运动会前夕加紧练习,各项目本市各机关纷纷捐款襄助[N].解放日报1946-8-18(2)
    
    [1]张远.延安体育生活片断[J].新体育,1957(7):8-10
    [2]体总陕西分会史料编审组.陕西体育史料[Z].1986(7):19-21
    [3]苏肖晴.苏区红色体育科学研究活动初探[J].福建体育科技,2004(6):26
    
    [1]张远.开展体育运动[N].解放日报1942-2-20(3)
    [2]张远.如何推动健身运动[N].解放日报,1942-3-21(3)
    [3]杨烈.谈谈女同志的体育运动[N].解放日报,1942-9-19(4)
    [1]张国良.回忆延安时期的体育工作[J].体育文化导刊,1983(2):4
    [2]张远.谈谈寿命问题[N].解放日报,1942-5-18(4)
    [3]齐群.发展着的延安体育活动[N].新华日报,1942-9-9(4)
    [4]李导.延安体育工作回忆[Z].陕西体育史料[Z].1986(7):32
    [5]警一旅三团一连创设“口袋木马”[N].解放日报,1945年-2-20(2)
    [1]刘卓甫,栗树彬等.戎马倥偬显雄风──忆战斗篮球队[J].体育文化导刊,1986(5):45
    [2]张国良.回忆延安时期的体育工作[J].体育文化导刊,1983(2):4
    [3]张远.谈谈寿命问题[N].解放日报,1942-5-18(4)
    [4]齐群.发展着的延安体育活动[N].新华日报,1942-9-9(4)
    [5]李导.延安体育工作回忆[Z].陕西体育史料,1986(7):32
    
    [1]王增明.陕甘宁边区体育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138
    [2]范永新.延市完小生产剪影[N].解放日报,1946-9-14(4)
    
    [1]延安市志编纂委员会.延安市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645
    [2]延安市志编纂委员会.延安市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645
    [3]王增明.陕甘宁边区体育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134
    [4]延安市志编纂委员会.延安市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645
    [5]王增明.陕甘宁边区体育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135
    [6]张国良.回忆延安时期的体育工作[J].体育文化导刊1983(2):4
    
    [1]王增明.陕甘宁边区体育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135
    [2]吴江平.忆延安[J].新体育,1957(3):8
    [3]杨烈.延安中国女子大学的体育活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85(1):2
    [4]姚铁[J].欢快的宝塔山──延安党校的文化生活[J].党史纵横,2001(11):24
    
    [1]体育[J].抗大动态:132-134
    [2]体总陕西分会史料编审组.陕西体育史料[Z].1986(7):16
    [3]创造更多的模范俱乐部[N].新中华报,1937-3-16(4)
    [4]马海德.忆延安时期体育生活[J].新体育,1980(8)2-3
    
    
    [1]姚铁.欢快的宝塔山──延安党校的文化生活[J].党史纵横,2001(11):24
    [2]王增明.陕甘宁边区体育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145
    [1]姚铁.欢快的宝塔山──延安党校的文化生活[J].党史纵横,2001(11):24
    [2]吴江平.忆抗日战争时期的排球活动[J].新体育,1961(14):12-13
    [3]徐金山1925年出生,从小就生活在延安,是延安市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委员,1942年到延中上学。1945年在延中事务处工作,1948年在延安市政府工作,1949年在陕北行署。后来任宜川县长,延安县县长。
    [4]吴江平.忆抗日战争时期的排球活动[J].新体育,1961(14):12-13
    [5]张国良.回忆延安时期的体育工作[J].体育文化导刊,1983(2):4
    [6]姚铁.欢快的宝塔山──延安党校的文化生活[J].党史纵横,2001(11):24
    [7]陕西省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陕甘宁边区体育史料[Z].1986:216-220
    [1]吴江平.忆延安[J].新体育,1957(3):6
    [2]吴江平.忆延安[J].新体育,1957(3):8
    [3]张国良.回忆延安时期的体育工作[J].体育文化导刊1983(2):3-4
    [4]李导.延安体育工作回忆(1939-1942)[Z].陕西体育史料,1986(9):30
    [5]月玲.延安保小的体育课[Z].陕西体育史料(7):54-55
    [6]录音编号:070807
    
    
    [1]警一旅三团一连创设“口袋木马”[N].解放日报,1945-2-20(2)
    [2]月玲.延安保小的体育课[Z].陕西体育史料(7):54-55
    [3]童大林.我们的体育运动是战斗性群众化的[N].解放日报,1942-9-5(4)
    
    [1]张国良.回忆延安时期的体育工作[J].体育文化导刊,1983(2):3
    [2]黄正林等.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体育事业[J].甘肃高师学报,2002(4):27
    [3]李导.延安体育工作回忆(1939-1942)[Z].陕西体育史料,1986(9):31
    
    [1]黄正林等.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体育事业[J].甘肃高师学报,2002(4):27
    [2]吴江平.忆抗日战争时期的排球活动[J].新体育,1961(14):12-13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6
    [2]健全国民体格新体育学会成立[N].解放日报,1942-1-28(4)
    [3]冯文彬.对体育运动的几点意见[N].新华日报,1942-9-9(4)
    [4]张远.开展体育运动[N].解放日报,1942-2-20(3)
    [5]谢武申,王鼎华.共和国体育元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22
    [1]谢武申,王鼎华.共和国体育元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32-33
    [2]黄烈—新中国军事体育的开拓者http://www.cnr.cn/tbtj/sytt/html2007-04-12
     [1]王增明.西安“八路军驻陕办事处”的体育[Z].陕西省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陕甘宁边区体育史料1986:216-220
    [1]尼姆.威尔斯续西行漫(inside red china又译作红色中国内幕)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58、94、127、134
    [2]美.艾格妮丝R26史沫特莱.中国的战歌,史沫特莱文集第1卷[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168
    [3]叶介甫.史沫特莱与延安交际舞[N].中国档案报,2006-2-17(4)
    [1]朱鸿召.延安交际舞[J].上海档案2001(3):54
    [2]马海德与中国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抗战胜利后,他割舍不了对这块土地上的深情,自愿留在了中国,加入了中国国籍,并把自己原来的美国名字乔治·海德姆,改成了另名字马海德,也就是说,在保留美国姓的前头又加上了一个边区回族同胞姓氏中较多的“马”姓,以表示对中国人民的感情和为他们的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马海德因为工作成绩突出,被光荣地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3]延安市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延安岁月.延安文史第10辑[Z].2007:314
    [1]刘以珍.缅怀新中国体育的开拓者——杨烈[J].体育文化导刊,1992(4):12
    [2]杨烈.延安中国女子大学的体育活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85(1):2
    [3]陕西体育史料[Z].1986(9):19-20
    [4]李治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延安日本工农学校对战俘的教育改造[J].政工学刊,2005(12):18-19
    [1]国际年节假期延安青年各方面活动秋高气爽作野外之游[N].解放日报,1941-9-9(4)
    [2]体总陕西分会史料编审组.陕西体育史料[Z].1986(9):28
    [3]http://www.huanqiu.com2008-02-20
    [4]赵安博.从战俘到反侵略战士──忆延安日本工农学校[J].科技文萃,1995(10):58
    [5]魏永理.中国西北近代开发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602
    [6]黄正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体育事业[J].甘肃高师学报,2002(4):27
    
    
    [1]张国良.回忆延安时期的体育工作[J].体育文化导刊,1983(2):4
    [2]李导.延安体育工作回忆[Z].体总陕西分会史料编审组.陕西体育史料,1986(9):29-33
     [1]体总陕西分会史料编审组.陕西体育史料[Z].1986(9):17-18
    
    
    [1]体总陕西分会体育史料编审组.陕西体育史料[Z].1986(9):16
    [2]体总陕西分会体育史料编审组.陕西体育史料[Z].1986(9):21-22
    [1]熊复.关于新华日报的历史地位及其特点新华日报的回忆(续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62
    [2]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7-840
    [3]李兴亮.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新闻传播[D].2002:85-86
    [1]冯文彬.对体育运动的几点意见[N].新华日报,1942-9-9(4)
    [2]张远.延安体育生活片断[J].新体育,1957(7):8-10
    [1]动运大会对于我们[N].新中华报,1937-7-29(5)
    [1]创造更多的模范俱乐部[N].新中华报,1937-3-16(4)
    [2]一个模范俱乐部[N].新中华报,1938-5-5(4)
    [3]友棒.旅行、野营、放风筝[N].新中华报,1937-3-16(4);友棒.天上许多鸟[N].新中华报,1937-3-19(4)
    [1]球类预赛业已开始[N].解放日报,1942-8-25(4)
     [1]开展部队中的军事体育[N].解放日报,1943-10-27(4)
    
    
    [1]开展部队体育运动直属队成立筹备会[N].解放日报,1942-7-9(2)
    [2]中央学校组织篮排球队[N].解放日报,1942-6-16(2)
    [1]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60
    [2]方汉奇,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简史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32
    
    [1]社论煅炼体魄──祝第一届体育节[N].新华日报,1942-9-9(2)
    [2]李富春.开展体育运动[N].新华日报,1942-9-9(4)
    [1]齐群.发展着的延安体育活动[N].新华日报,1942-9-9(4)
    [1]冯文彬.对体育运动的几点意见[N].新华日报,1942-9-9(4)
    [2]张国良.回忆延安时期的体育工作[J].体育文化导刊,1983(2):5,张远.延安体育生活片断[J].新体育,1957(7):8-10
    [1]姚铁.欢快的宝塔山──延安党校的文化生活[J].党史纵横,2001(11):21
     [1]一群青年职工贺延安运动大会[N].新华日报,1942-8-30(3)
    
    [1]张训才.我军军事体育的历史发展及思考[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3(1):2-3
    [2]吴江平.忆延河上的游泳活动[J].新体育,1961(14):15
    
    [1]张信云等.长征中的运动会[J].体育文史,1987(2):6
    [2]刘卓甫,栗树彬等.戎马倥偬显雄风──忆战斗篮球队[J].体育文化导刊,1986(5):39
    [1]开展部队中的军事体育[N].解放日报,1943-10-27(4)
    [2]刘卓甫等.戎马倥偬显雄风——忆战斗篮球队[J].体育文化导刊1986(5):39-45
    [1]白均堂.再论陕甘宁边区教育—中国特色和哲学价值[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119
    [2]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教育方针政策部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
    [3]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教育方针政策部分·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5
     [1]健全国民体格新体育学会成立[N].解放日报,1942-1-28(4)
    [1]李导.延安体育工作回忆(1939-1942)[Z].体总陕西分会史料编审组.陕西体育史料,1986(9):31
    
    [1]张远.开展体育运动[N].解放日报,1942-2-20(3)
    [2]李导.延安体育工作回忆(1939-1942)[Z].陕西体育史料,体总陕西分会史料编审组1986(9):32
    [1]苏区体委决定“八一”举行全苏区运动会[N].新中华报,1937-5-26(3)
    [2]毛主席演词(在一九三七年“八一”运动会开幕式上)[N].新中华报,1937-8-2(运动大会特刊)
    [3]洛甫同志对大会训词(在一九三七年“八一”运动会开幕式上)[N].新中华报,1937-8-3(副一版)
    [4]铁鸣.动运大会对于我们[N].新中华报,1937-7-29(5)
    [5]运动大会闭幕了[N].新中华报,1937-8-6(运动大会特刊)
    [6]朱总司令等发起举行扩大运动会欢迎各抗日根据地及友军友区派运动代表来延安参加[N].解放日报,1942-6-21(2)
    [1]新的精袖神,新的力量[N].新华日报,1942-10-4(4)
    [2]苏区体委决定“八一”举行全苏区运动会[N].新中华报,1937-5-26(3)
    [3]铁鸣.动运大会对于我们[N].新中华报,1937-7-29(5)
    [4]铁鸣.过去和现在[N].新中华报,1937-8-9(5)
    [1]纪念国际青年节延安扩大运动会开幕[N].解放日报,1942-9-2(1)
    [2]东方明.花絮[N].解放日报,1942-9-5(4)
    [3]运动场上的几个镜头[N].解放日报,1942-9-5(4)
    [4]九一运动会昨正式举行,林伯渠主席检阅自卫军,号召边区人民准备武装自卫[N].解放日报,1946-9-17(1)
    [1]延安市儿童大检阅[[N].新中华报,1937-6-6(5)
    [2]铁鸣.过去和现在[N].新中华报,1937-8-9(5)
    [3]王亚凡.这是第一次──记工人代表队[N].解放日报,1942-9-19(4) 王嘉林.我们的运动会[N].解放日报,1942-9-5(4)
    [4]军事学院筹划选拔“九一”运运会代表[N].解放日报,1942-8-16(1)
    [5]各地驻军准备参加边区运动会定八月为体育突击月[N].解放日报,1942-7-31(2)
    [1]齐群.发展着的延安体育活动[N].新华日报,1942-9-9(4)
    
    [1]新华日报[N].1942-9-9(4)
    [2]马海德.忆延安时期的体育生活[J].新体育,1980(8):2
    [1]东方明.花絮[N].解放日报,1942-9-5(4)
    [1]李富春.开展体育运动[N].新华日报,1942-9-9(4)
    [1]伍绍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1949-1998)综合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13
    [1]王增明.陕甘宁边区体育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71
    
    [1]屈钧.南泥湾的故事[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78:58
    [2]任勇.南泥湾[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15、40
    [3]马海德.忆延安时期体育生活[J].新体育,1980(8)2-3
    [4]吴江平.忆延安[J].新体育,1957(3):4
    
    [1]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纪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161
    [1]毛泽东著作选读(甲种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83—384
    
    [1]邓发.对延安运动会的感想和展望[N].解放日报,1942-9-19(4)
    [2]张远.体育工作要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Z].陕西体育史料1986(7):28,42
    [1]刘卓甫等.戎马倥偬显雄风——忆战斗篮球队[J].体育文化导刊1986(5):39-45
    [1]略论毛泽东与延安精神http://www.csonline.com.cn 2003-12-22
    [2]1989年9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延安时的讲话
    [3]2002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论延安精神
    [4]国家体育总局.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27
    [1]刘鹏.充分发挥体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N].人民日报,2007-5-21(9)
    1.王增明.斯诺著作中的陕北体育见闻[J].体育文化导刊,1985(1)
    2.杨烈.延安中国女子大学的体育活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85(1)
    3.朱鸿召.延安交际舞[J].上海档案,2001(3)
    4.刘以珍.缅怀新中国体育的开拓者——杨烈[J].体育文化导刊,1992(4)
    5.李治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延安日本工农学校对战俘的教育改造[J].政工学刊,2005(12)
    6.陈模.毛泽东与延安中央党校[J].红岩春秋,2003(4)
    7.张远.忆延安时期的体育工作[J].体育文史,1983(2)
    8.曹慕尧.聆听毛泽东在延安的五次讲话,炎黄春秋[J].2001(3)
    9.陈晨.延安时期的新秧歌运动[J].文史精华,2003(1)
    10.金希民.风趣的民间体育活动——打瓦[J].甘肃体育史料第一辑,1984
    11.孙德江.试析陕甘根据地成为红军长征落脚点的原因[J].人文杂志,1986(5)
    12.夏明星,徐礼田.毛泽东与抗日军政大学[J].党史纵横,2003(5)
    13.郑校先.忆在延安的生活[J].炎黄春秋,2004(9)
    14.东平,王凡.红都童话——我亲历的延安往事[J].党史纵横,2007(7)
    15.崔乐泉,易剑东.中央苏区体育运动的兴起及其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5(7)
    16.孟红.朱德下棋趣闻[J].党史博采,2005(10)
    17.金希明.贺龙司令员练木马[J].体育文化导刊,1986(2)
    18.张鸿才.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历史述略[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19.唐正芒.毛泽东在延安轶事[J].老年人,2006(1)
    20.孟红.朱德业余“战场”上的风云战事[J].文史月刊,2005(11)
    21.裴华.朱德总司令与朱德篮球队[J].党史博览,2000(1)
    22.丁午中.朱总司令的球风[J].体育文史,1985(6)
    23.裴华.朱德总司令与朱德篮球队[J].党史博览,2000(1)
    24.李树柯.朱总司令二三事[J].福建党史月刊,2003(1)
    25.赵安博.从战俘到反侵略战士──忆延安日本工农学校[J].科技文萃,1995(10)
    26.金希明.抗大七分校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体育活动片断[J].体育文化导刊,1986(6)
    27.张训才.我军军事体育的历史发展及思考[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3(1)
    28.吴江平.忆延河上的游泳活动[J].新体育,1961(14)
    29.张信云等.长征中的运动会[J].体育文史,1987(2)
    30.胡小明.体育与军事[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2(2)
    31.胡逢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论体育对提高部队战斗力的作用[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0(1)
    32.马海德.忆延安时期的体育生活[J].新体育,1980(8)
    33.刘卓甫,栗树彬等.戎马倥偬显雄风──忆战斗篮球队[J].体育文化导刊,1986(5)
    34.黄正林等.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体育事业[J].甘肃高师学报,2002(4)
    35.吴江平.忆延安[J].新体育,1957(3)
    36.朱鸿召.延安交际舞[J].上海档案2001(3)
    37.苏肖晴.苏区红色体育科学研究活动初探[J].福建体育科技,2004(6)
    38.张国良.回忆延安时期的体育工作[J].体育文化导刊,1983(2)
    39.姚铁.欢快的宝塔山──延安党校的文化生活[J].党史纵横,2001(11)
    40.白均堂.再论陕甘宁边区教育—中国特色和哲学价值[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41.杨烈.忆延安保育院的体育活动[J].体育文史,1989(1)
    42.何方,邢小群.欢乐与清贫——我的延安生活[J].文史博览,2006(11)
    43.刘超.延安与共和国的文化生态[J].党史博览,2006,(1):30
    44.朱鸿召.关于建立“延安学”的学理依据[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45.郭必选.延安学的提出和我的几点新看法[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46.张远.忆延安时期的体育工作[J],体育文史,1983(2)
    47.曾鹿平.从平面的“延安”到立体的“延安”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48.郑健荣.苏区军事化体育运动的历史背景及其作用[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7(2)
    49.史婉虹.浅谈中国红色体育的特点[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增刊)
    50.张毅.安源的红色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2(5)
    51.于建涌.试论红色体育和新中国体育的内在联系,体育文史[J].1991(1)
    52.梁光桂.老解放区体育史研究琐忆[J].体育文史,1992(4)
    53.高杰.“延安学”学科的建立及其学术增长点蠡测[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54.张鸿才.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历史述略[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55.孙德江.试析陕甘根据地成为红军长征落脚点的原因[J].人文杂志,1986(5)
    56.张鸿才.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历史述略[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57.孙树青.论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J].学习与探索,2007(5)
    58.刘雪松.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体育观[J].体育文化导刊1991(3)
    59.梁光桂.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特点看红色体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8(3)
    60.崔乐泉,李剑中.中央苏区体育运动的兴起及其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5(7)
    61.王增明.贺龙抗战时期体育思想初探[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86(3)
    62.李华.试论青年毛泽东的体育思想[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8(2)
    63.范爱武.论毛泽东《体育之研究》的创新精神[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3)
    64.刘玉,隋泓.对毛泽东军事体育观的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4)
    65.陈情.毛泽东与体育运动[J].文史月刊,2006(1)32
    66.孟红.毛泽东、周恩来的乒乓情[J].党史纵览,2006(1)
    67.李安葆.长征路上的体育活动[J].福建党史月刊,2002(2)
    68.郗杰.陕甘宁边区民间体育活动的内容和特点[J].体育文史,1992(5)
    69.张远.延安体育生活片断[J].新体育,1957(7)
    70.张远.体育工作要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J].陕西体育史料(7)
    71.谢琼桓.中华体育精神是全民族的精神财[J].求是,2000,(21)
    72.傅砚农.中国共产党在初创和大革命时期对体育的把握[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3(2):8
    73.吴江平.忆抗日战争时期的排球活动[J].新体育,1961(14)
    74.月玲.延安保小的体育课[J].陕西体育史料(7)
    75.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76.方汉奇,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简史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77.延安地区体育志编纂委员会.延安地区体育志[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7
    78.延安市志编纂委员会.延安市志[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79.王增明.陕甘宁边区体育史[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
    80.宜川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宜川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81.延川县志编纂委员会.延川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99
    82.米脂县志编纂委员会.米脂县志[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651
    83.赵生明.新华书店诞生在延安[M].西安:华岳文艺出版社1989
    84.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5.赵生明.新华书店诞生在延安[M].西安:华岳文艺出版社1989
    86.曾飙.中央苏区体育史[M].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32-33
    87.吴介民主编.延安马列学院回忆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80-181
    88.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编.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教育方针政策部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89.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编.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90.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编.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小学部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91.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编.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中等教育部分上·中·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92.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编.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高等教育和干部学校部分·上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93.老解放区教育工作经验片断[M].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
    94.识字心算游戏[M].陕甘宁边区国民教资,1945(3)
    95.王速.介绍几种学习游戏[M].边区教育通讯1946(4)
    96.王云风主编.延安大学校史[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97.安大学西安校友会编.延安大学回忆录[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98.中国近代体育史[M].人民出版社:1985
    99.魏宏远.抗日战争与中国社会,[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
    100.雷云峰主编.陕甘宁边区史[M].西安地图出版社,1994
    101.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
    102.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0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4.房成祥主编.陕甘宁边区革命史[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05.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
    106.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8.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9.雷甲平.陕甘宁边区教育史[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110.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
    111.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3.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114.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M].三联书店,1984
    115.体育运动文献选编(1949-1981)[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
    116.恽代英文集[M].人民出版社1984:561、589
    117.谢荫明.延安时期毛泽东文化思想[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118.谷世权.中国体育史[M].北京体育学院出版,1981
    119.曾飙.苏区体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20.中国体育史学会.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
    121.斯诺文集第二卷[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122.王淼生.将帅情趣[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123.海鲁德.生活中的毛泽东[M].北京:华龄出版社,1989
    124.蒋秦峰.毛主席在延安的几个故事.红旗飘飘选编本第17集[M].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
    125.谢武申,王鼎华.共和国体育元勋[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126.朱和平.永久的记忆:和爷爷朱德、奶奶康克清一起生活的日子[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
    127.李孑.延安女兵[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128.颜绍泸.体育运动史[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129.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66
    130.任勇.南泥湾[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131.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纪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M].1964
    132.宋金寿,李忠全.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
    133.中国近代体育史编写组.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34.曾飙.苏区体育资料选编[M].安徽体育史志,1985
    135.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136.当代中国体育[M].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编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37.朱德.朱德军事文选[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
    138.延川县志编纂委员会.延川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99
    139.体总陕西分会史料编审组.陕西体育史料[Z].1986(7)
    140.毛泽东主席论妇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
    141.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北京:中共当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
    142.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3辑[M].档案出版社,1987
    143.尼姆.威尔斯续西行漫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
    144.美.艾格妮丝R26史沫特莱.史沫特莱文集第1卷[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
    145.美.格妮丝R26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M].北京,三联书店1979
    146.叶介甫.史沫特莱与延安交际舞[M].中国档案报,2006-2-17(4)
    147.屈钧.南泥湾的故事[M].陕西人民出版社,1978
    148.毛泽东著作选读(甲种本)[M].人民出版社,1965
    149.毛泽东选集第二卷(横排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0.爱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上海:急流出版社,1949
    151.旷文楠,胡小明.中国体育史话,四川:巴蜀书社,1989
    152.魏永理.中国西北近代开发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
    15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
    154.体总陕西分会体育史料编审组编.陕西体育史料[Z].1986(1-9)
    155.陕西省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编.陕甘宁边区体育史料[Z].1986
    156.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室.体育史文集[Z].1983
    157.西安育才中学校史编辑室编.红色摇篮──从延安到西安1937-2007[Z].2006
    158.延安文史第1-10辑[Z].2007
    159.李兴亮.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新闻传播[D].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160.黄莉.中华体育精神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61.李洪波.儒学.民族精神.体育精神[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62.梁海军.论杭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人权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论论文,2002
    163.斯迪虎.我军体育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特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3
    164.张基振.文化视野中民间体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以潍坊风筝为表述对象的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
    165.陈晴.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与嬗变[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66.冯玉龙.大公报与代中国体育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67.略论毛泽东与延安精神http://www.csonline.com.cn2003-12-22报纸《新中华报》
    168.创造更多的模范俱乐部[N].新中华报,1937-3-16(4)
    169.友棒.旅行、野营、放风筝[N].新中华报,1937-3-16(4)
    170.友棒.天上许多鸟[N].新中华报,1937-3-19(4)
    171.“五一”运动会筹备就绪[N].新中华报,1937-4-29
    172.运动大会继续进行[N].新中华报,1937-5-3(2)
    173.一个模范俱乐部[N].新中华报,1938-5-5(4)
    174.“五一”运动大会的尾声[[N].新中华报,1937-5-9(2)
    175.苏区体委决定“八一”举行全苏区运动会[N].新中华报,1937-5-26(3)
    176.延安市儿童大检阅[N].新中华报,1937-6-6(5)
    177.军委响应体委号召[N].新中华报,1937-6-16(2)
    178.征集“八一”运运会奖品公函[N].新中华报,1937-7-23(4)
    179.毛泽东.毛泽东在延安女子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新中华报,1939-7-25(4)
    180.邓发.动运大会对于我们[N].新中华报,1937-7-29(5)
    225.球类预赛业已开始[N].解放日报,1942-8-25(4)
    226.本市明日纪念国际青年节动大会同时开幕[N].解放日报,1942-8-31(4)
    227.纪念国际青年节延安扩大运动会开幕[N].解放日报,1942-9-2(1)
    228.游泳昨日下午参赛排球决赛“近战”获胜[N].解放日报,1942-9-4(2)
    229.王亚凡.一比三[N].解放日报,1942-9-5(4)
    230.东方明.花絮[N].解放日报,1942-9-5(4)
    231.运动场上的几个镜头[N].解放日报,1942-9-5(4)
    232.王嘉林.我们的运动会[N].解放日报,1942-9-5(4)
    233.范永新.延市完小生产剪影[N].解放日报,1946-9-14(4)
    234.朱德.祝九月运动大会[N].解放日报,1942-9-2(1)
    235.提倡体育运动──献给“九一”扩大运动会[N].解放日报,1942-9-2(4)
    236.纪念国际青年节延安扩大运动会开幕[N].解放日报1942-9-2(1)
    237.吴玉章.献词[N].解放日报,1942-9-5(4)
    238.童大林.我们的体育运动是战斗性群众化的[N].解放日报,1942-9-5(4)
    239.运动会大咋日闭幕朱总司令莅会致闭幕词,大会通过设边区体育总会[N].解放日报,1942-9-7(2)
    240.张蓓.制造贺龙投弹手、神枪手──记王震旅的体育活动[N].解放日报1942-9-12(2)
    241.运动员誓词[N].解放日报,1942-9-19(4)
    242.张远.我们的运动会怎样开得好?[N].解放日报,1942-9-19(4)
    243.邓发.延安运动会的感想和展望[N].解放日报,1942-9-19(4)
    244.杨烈.谈谈女同志的体育运动[N].解放日报,1942-9-19
    245.王亚凡.这是第一次[N].解放日报,1942-9-19(4)
    246.张蓓.新军是怎样在进行体育活动的一访问晋西北新军代表队简记[N].解放日报,1942-9-19(4)
    247.延大党校球赛结束[N].解放日报,1942-12-20(2)
    248.张沛.无敌的兵队──记林伯渠主席南泥湾阅兵[N].解放日报,1943-3-7(4)
    249.姚作农.谈延安骡马大会[N].解放日报1943-8-6(2)
    250.开展部队中的军事体育[N].解放日报,1943-10-27(4)
    251.定边骡马大会盛况空前[N].解放日报,1943-10-28(1)
    252.昨日延安市骡马大会游人倍增,各项营业均称旺盛[N].解放日报,1943-11-22(2)
    253.定边骡马大会蒙回商人增加数倍[N].解放日报,1944-8-25(2)
    254.关于开展工厂文教工作的决议[N].解放日报,1945-1-30(3)
    255.警一旅三团一连创设“口袋木马”[N].解放日报,1945-2-20(2)
    256.安塞各小学骥合举行小型运动会[N].解放日报,1946-5-11(2)
    257.高清盛.小贩参加篮球队[N].解放日报,1946-8-12(2)
    258.“九一”运动会前夕加紧练习,各项目本市各机关纷纷捐款襄助[N].解放日报,1946-8-18(2)
    259.“九一”运动会五日起开始决赛林主席与王阎司令员将检阅自卫军[N].解放日报,1946-9-4(2)
    260.九一运动会昨正式举行,林伯渠主席检阅自卫军,号召边区人民准备武装自卫[N].解放日报,1946-9-17(1)
    261.国家体育总局.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262.谢琼桓.守望体坛[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63.周西宽.体育基本原理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64.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55
    265.乔克勤,关文明.中国体育思想史[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
    266.乔克勤.西北体育文化[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
    267.河南人民出版社.老解放区学校教育资料选集[M].河南人民出版社,1958
    268.体育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体育史料[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0
    269.周世钊.毛主席青少年时期锻炼身体的故事[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270.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编.毛泽东与体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225.球类预赛业已开始[N].解放日报,1942-8-25(4)
    226.本市明日纪念国际青年节动大会同时开幕[N].解放日报,1942-8-31(4)
    227.纪念国际青年节延安扩大运动会开幕[N].解放日报,1942-9-2(1)
    228.游泳昨日下午参赛排球决赛“近战”获胜[N].解放日报,1942-9-4(2)
    229.王亚凡.一比三[N].解放日报,1942-9-5(4)
    230.东方明.花絮[N].解放日报,1942-9-5(4)
    231.运动场上的几个镜头[N].解放日报,1942-9-5(4)
    232.王嘉林.我们的运动会[N].解放日报,1942-9-5(4)
    233.范永新.延市完小生产剪影[N].解放日报,1946-9-14(4)
    234.朱德.祝九月运动大会[N].解放日报,1942-9-2(1)
    235.提倡体育运动──献给“九一”扩大运动会[N].解放日报,1942-9-2(4)
    236.纪念国际青年节延安扩大运动会开幕[N].解放日报1942-9-2(1)
    237.吴玉章.献词[N].解放日报,1942-9-5(4)
    238.童大林.我们的体育运动是战斗性群众化的[N].解放日报,1942-9-5(4)
    239.运动会大咋日闭幕朱总司令莅会致闭幕词,大会通过设边区体育总会[N].解放日报,1942-9-7(2)
    240.张蓓.制造贺龙投弹手、神枪手──记王震旅的体育活动[N].解放日报1942-9-12(2)
    241.运动员誓词[N].解放日报,1942-9-19(4)
    242.张远.我们的运动会怎样开得好?[N].解放日报,1942-9-19(4)
    243.邓发.延安运动会的感想和展望[N].解放日报,1942-9-19(4)
    244.杨烈.谈谈女同志的体育运动[N].解放日报,1942-9-19
    245.王亚凡.这是第一次[N].解放日报,1942-9-19(4)
    246.张蓓.新军是怎样在进行体育活动的一访问晋西北新军代表队简记[N].解放日报,1942-9-19(4)
    247.延大党校球赛结束[N].解放日报,1942-12-20(2)
    248.张沛.无敌的兵队──记林伯渠主席南泥湾阅兵[N].解放日报,1943-3-7(4)
    249.姚作农.谈延安骡马大会[N].解放日报1943-8-6(2)
    250.开展部队中的军事体育[N].解放日报,1943-10-27(4)
    251.定边骡马大会盛况空前[N].解放日报,1943-10-28(1)
    252.昨日延安市骡马大会游人倍增,各项营业均称旺盛[N].解放日报,1943-11-22(2)
    253.定边骡马大会蒙回商人增加数倍[N].解放日报,1944-8-25(2)
    254.关于开展工厂文教工作的决议[N].解放日报,1945-1-30(3)
    255.警一旅三团一连创设“口袋木马”[N].解放日报,1945-2-20(2)
    256.安塞各小学骥合举行小型运动会[N].解放日报,1946-5-11(2)
    257.高清盛.小贩参加篮球队[N].解放日报,1946-8-12(2)
    258.“九一”运动会前夕加紧练习,各项目本市各机关纷纷捐款襄助[N].解放日报,1946-8-18(2)
    259.“九一”运动会五日起开始决赛林主席与王阎司令员将检阅自卫军[N].解放日报,1946-9-4(2)
    260.九一运动会昨正式举行,林伯渠主席检阅自卫军,号召边区人民准备武装自卫[N].解放日报,1946-9-17(1)
    261.国家体育总局.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262.谢琼桓.守望体坛[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63.周西宽.体育基本原理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64.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55
    265.乔克勤,关文明.中国体育思想史[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
    266.乔克勤.西北体育文化[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
    267.河南人民出版社.老解放区学校教育资料选集[M].河南人民出版社,1958
    268.体育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体育史料[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0
    269.周世钊.毛主席青少年时期锻炼身体的故事[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270.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编.毛泽东与体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271.体育运动文件选编[1949—1981].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
    272.马原康等.现代体育与女性[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
    273.董进霞.女性与体育[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274.林建棣.军事体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
    275.苏肖晴.新民主主义体育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276.谷世权.中国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
    277.伍绍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综合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
    278.崔乐泉.中国近代体育史话[M].北京:中华书局,1998
    279.罗时铭.中国体育简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280.陈元晖.老解放区教育资料[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81.国家体育总局编.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282.(美)马克·赛尔登.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83.于光远.我的编年故事:1939-1945(抗战胜利前在延安)[M].河南教育出版社,2005
    284.任宏,高梅.精神的魅力:延安时期生活往事[M].济南出版社,2005
    285.王凡.红都童话——我的少年延安往事[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
    286.王培元.抗战时期的延安鲁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87.卡特.延安使命(1944-1947美军观察组延安963天) [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288.赵晓恩.延安出版的光辉:六十年出版风云散记续编[M].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
    289.毛家瑞.孙孔懿.素质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90.周西宽等.体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6.
    291.刘益涛.十年纪事1937-1947年毛泽东在延安[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292.严艳.陕甘宁边区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研究1937-195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