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日本动画产业特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动画作为一种对科学技术高度依附的艺术形式,其诞生及发展与电影技术的普及存在密切关联。1906年由美国人勃莱克顿拍摄的《一张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第一次将动画呈现给观众,揭开了动画创作的序幕。1937年,迪士尼动画公司的《白雪公主》将动画带入长篇动画时代的同时,也开启了动画商业模式。20世纪60年代,随着电视传播媒介的出现,动画摆脱了影院观影的束缚,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进入21世纪,动画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组成,成为了欧美经济强国战略转型的重要方向。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动画在我国社会生活与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颁布,标示着包括动画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动画产业步入了飞速增长的新时代。作为世界动画产业新兴国家,2010年中国动画产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动画生产国。但是与传统动画强国相比较,由于产业基础薄弱、经验不足,无论从作品质量还是影响力方面分析,与其他动画强国的差距依然明显。因此,如何有效借国外的先进经验,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纵观当今世界动画领域,美国、日本、韩国被视为世界动画三大强国。美国动画产业,以电影动画为主,依托于数字映像技术,关注动画的商业价值开发;日本动画产业,以电视动画为核心,形成了漫画-动画-游戏(ACG)产业链,占据世界动画市场的半壁江山,注重动画的文化传播效应;韩国动画产业,以游戏开发为主体,强调动画对整体产业的带动作用。
     结合文化渊源、产业基础、作品表现等不同角度分析,从日本动画的发展历程入手,对其阶段性特征展开剖析,探究其成功经验,并与当前我国产业发展现状相结合,对中国动画产业未来的发展而言,具有积极地借鉴意义。
     日本动画创作始于1917年,其产业的形成以1956年东映动画公司的成立为标志。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日本动画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从全面模仿到引领世界动画走向,其阶段性特征也不尽相同。从产业的角度入手,本研究将日本动画产业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日本动画的萌芽期(1917-1956)、日本动画的确立期(1956-1974)、日本动画的崛起期(1974-1995)、日本动画的成熟期(1995-)。在对于四个阶段的横向研究中,从动画人物、动画的时代属性、产业模式和文化表现力四个环节入手,分析了其时代特征。在这一环节研究中,依据相关史料及其作品表现,分别介绍了不同历史阶段的代表性动画人;分析了动画属性由单一的教育属性向商业、社会、政治属性不断递增的现象;论述了不同时期产业模式演变的形态:考证了不同时代背景下日本动画在文化表现中所呈现出本土文化、世界文化、交融文化、民族文化的特征。
     在横向研究的基础上,以上述四个特征为研究中心,分成了四个章节展开论述。在第二章中,找出了影响动画人物的三条线索,即动画与漫画的关联、日本动画的风格和作品中的人文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分析了当代日本动画的标志性人物一宫崎骏、押井守和大友克洋的动画理念、风格和内容表现。指出了现阶段日本动画在人才角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产业带来的消极影响。在第三章中,提出了影响日本动画属性的三个因素,即受众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代日本动画属性演变过程,对其传播与外交作用的表现作出了相关论证。同时探讨了在人才环节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影响。在第四章中,从创作模式、传播媒介和衍生品开发环节梳理产业模式发展过程,分析了当今日本动画产业的融资模式、结构体系和衍生品开发中的优势与存在问题。在第五章,探讨了固守、借鉴、融汇理念对文化表现环节中的意义,以宗教意识、武士道精神和美学表现为核心阐述了当代日本动画文化内涵,并分析了存在问题。
     动画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属于多学科交叉类学科。在研究过程中,以历史学和文化产业学为核心,融入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公共关系学等不同学科理论与内容,具有综合性研究特征。在研究中利用比较法、实证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在理论结合实际的指导思想下,力求通过实证类学科探究日本动画产业的历史特征,将横向分析与纵向梳理相互结合,发现日本动画在经济、政治、文化传播等方面的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从规范类学科入手探讨其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力图探寻出对我国动画产业的借鉴意义。
     在综合多种学科的前提下,本研究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第一,在研究理念与方法上,延承了日本学者注重动画产业历史的基础上,结合了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在跨学科的基础上,提出了两国动画产业时代的对应性比较,并提出了相应的借鉴与启示,期望利用日本研究的成果与中国的研究方法去发现和解决问题;第二,从学术角度分析,在学位论文中,我国国内对于日本动画产业的特征研究虽然在硕士论文中已经存在,但是在博士论文中,本研究尚属首次;第三,在动画属性研究中,本研究首次提出了动画的社会属性,这一特征,在日本研究中虽有所涉及,但是并未受到学术界关注,而仅仅被视为“社会现象”。本研究对于日本动画属性的划分、演变分析以及对产业影响力环节的相关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尚属首次。
     在日本动画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串联起日本动画产业的历史,其成功的经验与存在的不足,对于当前致力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我国而言,无疑是一种经验的借鉴与启示。因此,本研究在综合日本动画产业成功经验的分析下,对未来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地意义。
As a form of art, animation is highly dependent on scientific technology, its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is inextricably associated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film technology. In1906, Humorous Phases of Funny Faces taken by an American Blackton first presented animation to the audience, and opened a prelude to the creation of animation. In1937, Snow White produced by Disney Animation Company brought animation into the era of full-length animation. Meanwhile, it also opened the business model of animation. In the1960s, with the emergence of television media, animation got rid of the shackle of watching movies in the theatre, and provided a new arena for its development. In the21st century, as the core componen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cartoon has become the key direction of the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economic powers.
     Along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 the status of animation in our social life and national economy has also undergone some significant changes. The issue of the Promotion Plan for Cultural Industry in2009marks that the cultural industry including animation industry has become a new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the sustaine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and the animation industry has entered a new era of rapid growth. As the emerging country of world animation industry, in2010, China's animation production surpassed that of Japan, and became the largest animation producer in the world. Bu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animation powerhouse, due to weak industrial base, lack of experience, there is still a gap between China's animation production and that of other animation powerhouse, either from the quality of the work or its influence. Thus, how to effectively borrowed advanced experience from foreign countries has become the key to ou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t the moment.
     In today's world cartoon field,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South Korea are regarded as the three major powers of the world animation. American animation industry is mainly about film animation, relies on digital imaging technology, and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ercial value of animation; whilst Japan's animation industry considers TV animation as the core, forms Cartoon-Animation-Game (ACG) industry chain, occupies half of the world animation market, and emphasizes the cultural propagation effects of animation; whereas, Korean animation industry is mainly about game development, and places emphasis on the leading effect of animation on overall industry.
     This dissertation starts from the animation development in Japan, combines with the analysis of cultural origins, industrial base,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work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alyzes its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stage and its successful experienc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dustry, which has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nimation industry.
     Japan's animation production originated from1917.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oei animation corporation in1956marked its formation of industry. In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of the past century, Japan's animation started from scratch, from weak to strong, from fully mimic to leading the trend of the world animation,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in each phase were different. This study divides Japanese animation industry into four st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namely, the germination period (1917-1956), the establishment period (1956-1974), the rising period (1974-1995), and the mature period (1995-). In the cross-sectional study on these four stages, this dissertation analyzes its features in different periods from four aspects such as animation characters, the era property of animation, industrial pattern, and cultural expressiveness. In this part of study,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historical data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works, this dissertation introduces representative animator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analyzes the ever-increasing phenomenon of animation properties from a single educational attributes to the commercial, social, and political attributes. It also discusses the evolutionary forms of industrial models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proves that Japanese animation show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ization culture, world culture, blending culture, and ethnic culture in different times.
     Based on the transverse study, this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with four above-mentioned characteristics as the research core. In Chapter two, three clues that affect animated characters are identified, that i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nimation and cartoon, the style of Japanese animation and the humanity features of the works. Based on this, this chapter also analyzes the animation concept, style and works performance of the iconic figures in contemporary Japanese animation---Hayao Miyazaki, Mamoru Oshii and Katsuhiro Otomo. Besides, this chapter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alented angle of Japanese animation at the current stage, as well as its negative influence to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Chapter three, thre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properties of Japanese animation are proposed, i.e., audience factors, economic factors, and political factors. On this basis,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contemporary Japanese animation properties, and provides relevant proof on the performance of its transmission and diplomatic role. Meanwhil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influences of talents are also analyzed. In Chapter four,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financial model, structural system, and derivative development of current Japanese animation industry are analyzed from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of creation mode, transmission media, and derivative development links carding industrial models. In Chapter fiv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ncepts of sticking to the original models, drawing from others'models and integrating different models on the cultural expressions are investigated, an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Japanese animation is elucidated with the religious consciousness, the spirit of Bushido and aesthetic performance as the core, and referential content are pointed out.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animation industry is interdisciplinary. In the course of the study, it regards history and culture industry as the core, integrates theories and content of the different disciplines of economics, management, law, public relations, and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rehensive study. Animation industry makes use of comparative study method,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in the research, under the ideological guidance of application of theory into practice, it strives to explore the historical features of the Japanese animation industry via empirical study. Moreover,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Japanese animation in the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dissemination is found by the combination of horizontal analysis and vertical carding. On this basis, its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existing problems are explored by starting from normalizing class disciplines, and the referential significance to China's animation industry are identified.
     This study mainly reflects the following aspects of innovation under the premise of integrating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Firstly, research ideas and methods in this dissertation inherit the style of Japanese scholars who emphasize the history of animation industry, and combine with the relevant study of domestic scholars. Based on interdisciplinary, this study put forward the comparison of animation industry in China and Japan, and also come up with the relevant references and enlightenment, so as to make use of the results of Japanese research and Chinese research methods to identify and solve problems; secondly, from the academic perspective, in the degree thesis, alth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Japanese animation industry has already existed in China's MA thesis, but in the doctoral thesis, this study takes the lead; thirdly, in the research on animation properties, this study is the first to put forward the social attributes of the animation, although this characteristics has been mentioned in Japanese study, it has not aroused the attention from the academic circle, and it has only been regarded as a "social phenomenon", meanwhile,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on animation properties is innovative in the domestic academia. This study first proposed the division of animator property, development analysis and industrial influence of Japanese animation in the domestic and overseas academic circles.
     During the developmental course of Japanese animation from weak to stro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fferent stages are serialized into the history of the Japanese animation industry, its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shortcomings are undoubtedly a kind of experience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to China who is devoted to vigorously developing the cultural industry. Therefore, this study integrates the analysis of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Japanese animation industry, and has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nimation industry.
引文
②参见:[日]北野太乙:《日本アニメ史学研究序说》,东京:八幡书店,1998年。
    ③参见:陈奇佳:《日本动漫艺术概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④参见:李常庆等:《日本动漫产业与动漫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⑤参见:白晓煌:《日本动漫》,北京:中国旅游出版,2006年。
    ⑥参见:潘瑞芳等:《动漫产业模式研究与实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①韩若冰韩英:《论日本动漫的肇始与初创》,《东岳论从》,2011年6月(第32卷/第6期),第88-90页。
    ②李常庆等:《日本动漫产业与动漫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3页。
    ③注:关于日本第一部动画,在国内学者中存有少数争议。周兰平在《动漫的历史》一书、支菲娜在《虚幻的影像与边缘载体的中心化-日本动画的传承与开拓》一文中认为:幸内纯一的《塙凹内名刀之卷》是日本动画历史上的第一部作品。
    ①注:千代纸是一种日本产的彩色印花纸,多用于美术、手工、折纸等艺术领域。
    ②支菲娜:《虚幻的影像与边缘载体的中心化--日本动画的传承与开拓》,《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41-50页。
    ②李常庆等:《日本动漫产业与动漫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0页。
    ⑤廖海波:《世界动画大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 03页。
    ①杨效宏: 《创立符合儿童成长的动漫产业》,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第3期,第44-45页。
    ①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执行美国政府“单独占领日本”的政策,麦克阿瑟将军以“驻日盟军总司令”名义在日本东京都建立盟军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英语:General Headquarters),在日本通称为“GHQ。
    ②注Civil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的简称,是战后美国在日本所建立的负责出版、发行和信息传递的教育组织。
    ②[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6页。
    ④注:在当时,3日元可以购买10公斤大米,可见此投入在当时应为巨额投入。
    ⑤陈奇佳:《日本动漫艺术概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9页。
    ①注:新日本动画公司成立的第二年,即 1946年,政冈宪三在日本东宝影视公司的资助下创作了音乐动画短片《樱花》,该作品应隶属东宝影视公司。作品因过于抒情,无法吸引观众为由没有被正式公映。
    ②刘迅:《试析日本动画的人文色彩》,《剧作家》,2010年第3期,第158-160页。
    ①[日]鵜饲正树永井良和藤本宪一:《日本战后的大众文化》,苑崇利史兆红秦燕春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11页。
    ②参见:白晓煌:《日本动漫》,北京:中国旅游出版,2006年,第108页。
    ①[日]竹内长武:《战后漫画50年史》,李斌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页。
    ②[日](?)玉数夫古田智惠男:《昭和映画世相史》,东京:社会思想社,1982年,第210页。
    ②田本相:《电视文化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10页。
    ③李朝阳:《中国动画的民族性研究—基于传统文化表现的视角》,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14页。
    ①廖海波:《世界动画大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13页。
    ②注:手塚治虫所开创的电视动画创作模式在形成之初受到来自东映动画制作方的多方指责。主要集中在对于“有限动画”技法的运用使动画作品的流畅性和精美程度降低,导致动画失去其固有的动感。
    ③注:通过日语中漫画与万画相同发音这一现象,提出了漫画可以包罗世间万象,可以成为无限可能的媒介这一理论。
    ④陈奇佳:《日本动漫艺术概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3页。
    ①注:关于日本第一部动画海外输出作品,在日本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是,据日本电影杂志《活动的世界》1918年第2期记载,北山清太郎的《桃太郎》于1918年12月“输出”法国;二是,据山口且训、渡边泰的《日本动画电影史》记载,1928年大藤信郎制作的黑白动画《鲸》在前苏联和法国上映,是第一批走向海外的日本动画。
    ②注:票房净收入是指影片放映的总收入扣除影院收入(一般为40%-50%)、发行手续费用(一般为10%-30%),宣传资料(因片而定)后的收入。
    ③[日]增田弘道:《日本动漫产业的商业运作模式》,李希望译,北京:龙门书局出版,2012年,第58页。
    ②参见:[日]增田弘道:《日本动漫产业的商业运作模式》,李希望译,北京:龙门书局出版,2012年,第126页。
    ③殷俊谭玲:《动漫产业》(第二版),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12页。
    ①支菲娜:《虚幻的影像与边缘载体的中心—日本动画的传承与开拓》,《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41-50页。
    ②[日]手塚治虫:《我的漫画人生》,张苓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第107页。
    ①陈端端:《论日本动面片<少年猿飞佐助>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蕴一从战后日本动画片腾飞谈起》,《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2期,第17—21页。
    ①支菲娜:《虚幻的影像与边缘载体的中心—日本动画的传承与开拓》,《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41-50页。
    ①参见:[日]北野太乙:《日本アニメ史学研究序锐》,东京:八幡书店,1998年,第11页。
    ①参见:[日]北野太乙:《日本アニメ史学研究序说》,束京:八幡书店,1998年2月,第48页。
    ②参见:李彦曹小卉:《日本动画类型分析》,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年,第19页。
    ①[日]北野太乙:《日本アニメ史学研究序说》,东京:八幡书店,1998年2月,第56页。
    ②廖海波:《世界动画大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148页。
    ②杨晓林:《动画大师宫崎骏》,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9页。
    ③李涛:《美日百年动画形象研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第162页。
    ①陈晓云;《众人狂欢:网络传播与娱乐》,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页。
    ①白晓煌:《日本动漫》,北京:中国旅游出版,2006年6月,第105页。
    ②刘轶张琰:《中国新时期动漫产业与动漫营销》,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2005年,第67页。
    ③陈奇佳:《日本动漫艺术概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8页。
    ①参见:殷俊谭玲:《动漫产业》(第二版),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08页。
    ③陈奇佳宋晖:《日本动漫影响力调查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4页。
    ①杨晓林:《世界电视动画名片分析》,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73页。
    ③王琨:《<新世纪福音战士>-日本动画心理分析的先河之作》,《电影评介》,2008年第20期,第51-53页。
    ④杨晓林:《世界电视动画名片分析》,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70页。
    ①注:作品中的人类补完计划是从心理学角度而提出的,即:人类原本彼此相互隔离的心灵世界,在人类不断进化的过程中,逐步拆除人与人之间的心灵障碍,使不同的心灵世界能够相互补充,走向进化的终点——成为永生的“神”。
    ②参见:杨晓林:《动画大师宫崎骏》,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6页。
    ③周鲒:《动画电影分析》,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页。
    ①杨晓林:《动画大师宫崎骏》,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页。
    ②廖海波:《世界动画大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54负。
    ③秦铭悦:《日本动画电影中的“蒸汽朋克”幻想》,《电影文学》,2011年第5期,第60-61页。
    ①参见: 陈奇佳:《日本动漫艺术概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0页。
    ②参见:李彦曹小卉:《日本动画类型分析》,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年,第3页。
    ③注:赛博朋克:英语cyberpunk的直译,是cybernetics与punk的结合词,又称数字朋克、赛伯朋克、电脑叛客、网络叛客。是科幻小说的一个分支,以计算机或信息技术为主题,小说中通常有社会秩序受破坏的情节。
    ④《<未麻的部屋>:诡异惊悚的视觉幻象》,http://i.mtime.com/2060607/blog/4856622/
    ①[ONE PIECE]最新60卷、历代最高の初週(?)壳200万部超ぇhttp://www.oricon.co.ip/news/ranking/81934/full/
    ②注:1991年2月,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经济在平成年间(1989年1月--)形成了经济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局面,日本经济二十多年持续萎靡不振,至今仍未改变。在日本将这种现象称为“平成大萧条”。
    ③[日]增田弘道:《日本动漫产业的商业运作模式》,李希望译,北京:龙门书局,2012年,第110页。
    ①曹鹏程:《日本功漫成第三大产业》,《人民日报》,2006年5月22 日第7版。
    ②[日]金子将史北野充:《公共外交:“舆论时代”的外交战略》,《公共外交》翻译组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第13页。
    ③胡珊:《日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与启示》,《时代经贸》,2008年第6期,第98-99页。
    ④殷俊:《动漫产业与国家软实力》,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第5页。
    ⑤注:日本的内容产业主要包括新闻出版、图像、影像、音乐以及游戏等相关的产业。
    ②参见:李家国:《中国动漫产业结构优化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04页。
    ①李常庆等:《日本动漫产业与动漫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80页。
    ②许婧汪炀:《读动画—世界经典动画》,北京: 朝华出版社,2005年,笫85页。
    ③[日]青井汎:《宫崎骏的暗号》,宋跃莉译,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第75页。
    ①注:白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起逐渐有学者提出“照叶树林文化论”的学说。将从喜马拉雅山南麓东经不丹、阿萨姆、缅甸、中国云南南部、泰国、老挝、越南北部、中国长江南岸直至日本西部这一辽阔地域定为东南亚一大自然地理带。在这片湿润的地理带内,生长着以青岗栎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因此将这一自然地理带称为“照叶树林带”。持这一派观点的学者认为这一地带的文化具有相通性,其最基本、最重要的文化特征是以栽种水稻、杂粮(包括旱稻)、薯类为主的烧田农业。这些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于继续研究东亚地区早期农业产生和发展具有相当的启发和参考价值。 日本学者中尾佐助是这一派观点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照叶树林文化论》一书。
    ②注:“汤屋”即日本传统的公共浴室。
    ③杨晓林:《世界电视动画名片分析》,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05页。
    ①[日]中野晴行:《动漫创意产业论》,甄西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6页。
    ②参见:宋磊:《漫画在不同国家的称谓研究》,《艺术探索》,2008年第1期,第85页。
    ①盘剑等:《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12页。
    ②李常庆等:《日本动漫产业与动漫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0页。
    ③注:所谓赤本漫画,就是印刷在劣质纸张上的漫画单行本,它不是由中央的大出版社出版的,而是由临时成立的小出版社所发行的出版物。
    ④韩若冰韩英:《论日本动漫的肇始与初创》,《东岳论从》,2011年6月(第32卷/第6期),第88-90页。
    ①[日]中野睛行:《动漫创意产业论》,甄西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51页。
    ②盘剑等,《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北京:中f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14页。
    ③丁亚平:《艺术文化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第14页。
    ①聂欣如:《动画概论》(第二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12页。
    ②邓林:《世界动漫产业发展概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09页。
    ①白晓煌:《日本动漫》,北京:中国旅游出版,2006,第108页。
    ②苏志明:《日本个人与艺术动画》,余为政主编,《动画话笔记》,北京:京华出版,2010年,第285页。
    ①聂欣如:《动画概论》(第二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72页。
    ①焦素娥孙晗浩:《宫崎骏动画艺术的人文情怀与诗意追求》,《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139-143页。
    ②参见:李朝阳:《中国动画的民族性研究—基于传统文化表现的视角》,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7页。
    ①李朝阳:《中国动画的民族性研究—基于传统文化表现的视角》,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8页。
    ②杨晓林: 《世界电视动画名片分析》,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73页。
    ①梁晓昀:《痛苦,它在激扬人生-解读日本动画电影》,《电影评介》,2011年第5期,第53-55页。
    ②陈奇佳:《日本动漫艺术概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8页。
    ①杨晓林:《动画大师宫崎骏》,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页。
    ②资料来源:笔者依据《动画大师宫崎骏》一书中的资料结合相关动画网站白己制作。
    ①廖海波:《世界动画大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15页。
    ②[日]宫崎骏:《宫崎骏:思索与回归一日本的动画片和我的出发点》,支菲娜编译,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51-55页。
    ③杨晓林:《动画大师宫崎骏》,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19页。
    ①注:是指动画片的绘制主要通过勾勒线条,然后在线条围成的区域内利用填色的绘画工艺完成人和物造型的绘画技法。
    ②郑娟:《浅析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的线与色》,《电影评介》,2010 年第6期,第25-26页。
    ③杨晓林:《动画大师宫崎骏》,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19页。
    ①聂芳:《宫崎骏动画美学风格探源》,《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7年第2期,第37-40页。
    ②白杉周洁:《宫崎骏和他的动画艺术》,《日本学刊》,2004年第4期,第150-154页。
    ③[日]加藤周一丸山真男木下顺二武田清子:《日本文化のかくれた形》,东京:岩波现代文庫,2004年,第139页。
    ①参见:聂欣如:《动画概论》(第二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77页。
    ②参见:[日]青井沉:《宫崎骏的暗号》,宋跃莉译,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第11页。
    ③参见:杨晓林:《动画大师宫崎骏》,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89-195页。
    ①参见:[日]青井汎:《宫崎骏的暗号》,宋跃莉译,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第27-28页。
    ②杨晓林:《动画大师宫崎骏》,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92页。
    ③注:“全共斗”为“全学共斗会议”简称。1968-1969年,在日本各所大学中结成了由新左翼与无党派学生为主的学生组织,并展开了大规模的游行抗议活动,期间曾与日本政府发生了一定规模的武力冲突。在日本,将这一特定的时期成为“全共斗”时代。
    ①资料来源:笔者依据中日各动画网站结合《世界动画大师》一书中的相关资料自己编制而成。
    ①张雷:《押井守动画电影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第49页。
    ②[日]北野太乙:《日本アニメ史学研究序说》,束京:八幡书店,1998年,第113页。
    ③翁东翰:《追求真实的假想世界一论导演押井守的动画思想》,《福建艺术》,2010年第5期,第54页。
    ①廖海波:《世界动画大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50页。
    ②张雷:《押井守动画电影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第14-15页。
    ①[日]北野太乙:《日本ニメ史学研究序说》,东京:八幡书店,1998年,第113页。
    ②参见:蓝祖蔚:《日本动画的中流砥柱—宫崎骏和押井守的动画创作》,余为政主编,《动画笔记》,北京:京华出版社,2010年,第328页。
    ③[法]保罗.科利:《活的隐喻》,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第127页。
    ④[日]北野太乙:《日本ニメ史学研究序说》,束京:八幡书店,1998年,第112页。
    ⑤聂欣如:《动画概论》(第二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年,第169页。
    ①聂欣如:《动画概论》(第二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72页。
    ②邱紫华:《东方美学史》(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991页。
    ③王音洁:《赋妄想以有形一略谈日本动画导演押井狩的创作》,浙江省电视艺术家协会浙江大学影视艺术与新媒体系合编,《穿越与跨界》,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10年,第163页。
    ①参见:游凯麟:《日本动画的特质与发展》,余为政主编,《动画笔记》,北京:京华出版社,2010年,第278页。
    ①资料来源:笔者依据中日各动画网站结合《世界动画大师》一书中的相关资料自已编制而成。
    ②注:《阿基拉》是《AKTRA》的中文版译名。
    ③薛燕平:《世界动画电影大师》,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7页。
    ①薛燕平:《世界动画电影大师》,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67页。
    ①注:是指在日本时间1995年3月20 日早上于日本东京的营团地下铁(今东京地下铁)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发动恐怖袭击的人在营团地下铁三线共五列列车上发放沙林毒气,造成13人死亡及约6,300人受伤。毒气事件策画者、奥姆真理教教主麻原彰晃及执行任务的5名教徒先后被判死刑,但至今仍未行刑,另3名施袭者则判处无期徒刑。2012年6月15 日,最后一名逃犯高桥克也被捕。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也是日本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最严重的恐怖攻击事件。
    ②陈奇佳:《日本动漫艺术概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9页。
    ①聂欣如:《动画概论》(笫二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68页。
    ②张雷:《押井守动画电影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0年硕十论文,第49页。
    ①聂欣如:《动画概论》(第二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67页。
    ②王乃真张璋:《2010年日本动漫产业发展研究》,卢斌郑玉明牛兴侦丰编,《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201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28-329页。
    ①[日]夏日房之介:《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表现和“文法”》,潘郁红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年,第7页。
    ②贾否:《动画概论》(第三版),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20页。
    ①潘瑞芳:《动漫产业模式研究与实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第45页。
    ②参见:王冀中:《动画产业经营与管理》,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30页。
    ③[日]北野太乙:《日本アニメ学研究序说》,东京:八幡书店,1998年,第36页。
    ②盘剑等:《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200页。
    ①胡智锋:《影视文化论稿》,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62页。
    ②李彪:《文化产业的概念演变及其基本特征分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9月第9期,第119-121页。
    ①景宏:《产业的发展及其对世界的影响》,《日本学刊》,2006年第4期,第135页。
    ②胡惠林李康化:《文化经济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77页。
    ③江奔东:《文化产业经济学》,济南:泰山出版社,2008年,第39页。
    ④[日]增田弘道:《日本动漫产业的商业运作模式》,李希望译,北京:龙门书局,2012年,第115页。
    ①彭玲著:《动画创意产业》, 上海: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55页
    ②陈佳奇宋晖:《日本动漫影响力调查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5页。
    ①参见:聂欣如:《动画概论》(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47-148页。
    ②秦刚:《深读宫崎骏的动画片<千与千寻>-“历史”与“记忆”的国家寓言》,王向华谷川建司邱恺欣编著,《泛亚洲动漫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6页。
    ①李思屈:《动画艺术的灵性与动画产业的根基》,浙江省电视艺术家协会浙江大学影视艺术与新媒体系合编,《穿越与跨界》,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社,2010年,第25页。
    ②参见:方建国王培德彭一:《中外动画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页。
    ③胡惠林李康化:《文化经济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第49页。
    ④彭玲:《动画创意产业》,上海: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18页。
    ①[日]鹈铜正树永井良和藤本宪一:《日本战后的大众文化》苑崇利史兆红秦燕春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11页。
    ②[美]查默斯.约翰逊:《通产省与日本奇迹一产业政策增长(1925-1975)》,金毅许鸿艳唐吉洪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第1页。
    ③资料来源:《论“东亚模式”的兴衰与中国经济跨世纪的增长》,http://ie.cass.cn/yjy/liushch/17.htm
    ④殷俊谭玲:《动漫产业》(第二版),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2页。
    ⑤江奔东:《文化产业经济学》,济南:泰山出版社,2008年,第44页。
    ①陈映芳:《个人化与日本的青少年问题》,《社会学研究》,2002 年第2期,第72-79页。
    ①王乃真张璋:《2010年日本动漫产业发展研究》,卢斌郑玉明牛兴振主编,《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201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28-329页。
    ②资料出处:依据中日动漫网站资料笔者制作。
    ①梁忠义:《论日本教育之演变》,《外国教育研究》,2001年2月第第1期,第1-5页。
    ②吴新兰:《存在与感知:日本动漫在中国的跨文化影响》,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年,第33页。
    ①[澳]加文·麦考马克:《虚幻的乐园》,郭南燕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页。
    ①转引:赵敬:《冷战后日本文化发展战略简析》,《日本学刊》,2010年第6期,第86页。
    ②Joseph S. Nye, jr.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New Yoek:Oxfond University Press,2002.p9
    ③朱效梅:《大众文化研究—一个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的视角》,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50页。
    ②注:资料来源:依据日本文化厅、经济产业省等相关资料整理制作而成。
    ②日]中野晴行:《动漫创意产业论》,甄西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把漫画做成大产业一为《都没创意产业论》”序,第11页。
    ①张鸿雁:《民族偏见与文化偏见—中西文化比较新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1993年,第2页。
    ②陈端端:《论日本动画片<少年猿飞佐助>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蕴—从战后日本动画片腾飞谈起》,《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2期,第17—21页。
    ②参见:[日]樱井孝昌:《アニメ文化外交》,东京:筑摩书房,2009年, 第27-56页。
    ③参见:陈奇佳宋晖:《日本动漫影响力调查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4页。
    ①陈奇佳宋晖:《日本动漫影响力调查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页。
    ②参见:胡惠林李康化:《文化经济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82-84页。
    ③参见:[日]金子将史北野充:《公共外交:“舆论时代”的外交战略》,《公共外交》翻译组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第139-140页。
    ①资料来源: 360dos个人图书馆, 《各国形象调查日本居世界第一!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1119/23/834667_165861973.shtml
    ②[美]麦哲:《文化与国际关系:基本理论述评》,《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7年第4期。
    ①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4页。
    ②[日]金子将史北野充主编:《公共外交:“舆论时代”的外交战略》,《公共外交》翻译组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年,第2页。
    ③[美lAllen C.Hansen, USIA:Public Diplomacy in the Computer Age, New York:Praeger.1989,p3
    ④[日]金子将史北野充:《公共外交:“舆论时代”的外交战略》,《公共外交》,翻译组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第5页。
    ⑤吴咏梅:《“哆啦A梦”让世界亲近日本?》,《世界知识》,2008年第16期,第60页。
    ①雅虎网站:《“多啦a梦”成日本东京2020年申奥首位特殊大使》,http://news.cn.yahoo.com/ypen/20130406/1691585.html,2013-4-6
    ②[日]樱井孝昌:《アニメ文化外交》,东京:筑摩害房,2009年,第12页。
    ③[日]樱井孝昌:《アニメ文化外交》,东京:筑摩害房,2009年,第181页。
    ①[日]樱井孝昌:《アニメ文化外交》,东京:筑摩害房,2009年,第167-168页。
    ②[日]中野晴行:《动漫创意产业论》,甄西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27-275页。
    ①资料来源:360doc个人图书馆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1015/21/53395.7331325.shtml
    ②江奔东:《文化产业经济学》,济南:泰山出版社,2008年,第38页。
    ①《日媒体:人口出生率过低日本200年后可能消亡》,《环球时报》,2009年5月30 日。
    ②《日媒体:人口出生率过低日本200年后可能消亡》,《环球时报》,2009年5月30日。
    ③[日]中野晴行:《动漫创意产业论》,甄西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276页。
    ④周毅:《传播文化的革命》,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86页。
    ①熊涛:《寻找梦幻岛一日本动画电影的文化特质研究》,《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 年,第53-60页。
    ②陈奇佳宋晖:《日本动漫影响力调查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页。
    ③人民网: 《全国扫黄打非办三次明电通知查缴<死亡笔记>》,2007年5月29 日,http://news.people.com.cn/GB/71648/71653/5791257.html
    ①周鲒:《动画电影分析》,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13页。
    ②中国新闻网:《日本拟立法限制未成年色情动漫修正案遭否决》,2010年8月1 日,http://www.chinanews.com/gj/2010/08-01/2438509.shtml
    ①徐渭:《关于日本动漫的一种思考》,《日本学刊》,2006年第5期,第129-141页。
    ②[日]金子将史北野充:《公共外交:“舆论时代”的外交战略》,《公共外交》翻译组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第140-141页。
    ①李朝阳:《中国动画的民族性研究—基于传统文化表现的视角》,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28页。
    ①[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70页。
    ②齐骥:《动画文化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80页。
    ③转引自:贾否:《动画概论》(第三版),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73页。
    ①方建国王培德彭一:《中外动画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页。
    ②注:所谓“彻底有限动画”是相对“完全动画”和“有限动画”而言。由“虫制作所”所开发,采用3格拍摄技法辅助相关省略表现手法,是旨在降低成本,利用拍摄技术弥补动感不足的技术手段。
    ②陈奇佳:《日本动漫艺术概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7页。
    ③李常庆: 《日本动漫产.品的传播形式与流通渠道》, 《出版发行研究》,2009年第11期,第73-76页。
    ①参见:潘瑞芳等:《动漫产业模式研究与实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第99页。
    ②参见:[日]中野晴行:《动漫创意产业论》,甄西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序言第3页。
    ③殷俊谭玲:《动漫产业》(第二版),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年,第120页。
    ④[日]中野晴行:《动漫创意产业论》,甄西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第116页。
    ①李家国:《中国动漫产业结构优化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年,第104页。
    ②参见:江奔东:《文化产业经济学》,济南:泰山出版社,2008年,第114-116页。
    ①张莉霞:《日本动漫产业前景黯淡》,中国市场信息网http://www.infocom.cn,2005-1-27来源:英国《金融时报》。
    ③盘剑等: 《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212页
    ②[日]增田弘道:《日本动漫产业的商业运作模式》,李希望译,北京:龙门书局,2012年,第123页。
    ②盘剑等:《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212页。
    ①注:日本动画电视创作实行的是制播同步体系,一部长篇动画一般以26集、52集为单元,每集大致30分钟。以每周一集的播放速度,大约需要半年至一年的观看周期。
    ①资料来源:笔者依据增田弘道的《日本动漫产业的商业运作模式》一书,结合日本动画协会网站与国内相关动画网站整理编制。另注:《日本动漫产业的商业运作模式》一书中,2005年电视动画总量为105227分钟,没有包含3分钟以内的电视动画作品。
    ①增田弘道:《2012年来自动漫王国最新产业报告》,2012-10-12,http://www.cccnews.com.cn/2012/1012/13415.shtml
    ①[日]增田弘道:《日本动漫产业的商业运作模式》,李希望译,北京:龙门书局,2012年,第14页。
    ②[日]增田弘道:《日本动漫产业的商业运作模式》,李希望译,北京:龙门书局,2012年,第25页。
    ②支菲娜: 《产业巨轮的文化历程:日本动画产业的现状分析》, 《视听界》2006年第2期,第68-75页。
    ③注:资料来源:笔者依据日本电影制作者联盟以及各动画网站资料编制;另注:由于部分动画电影小规模放映,无法统计具体票房,此数据是日本国内公映票房收入。
    ①[日]增田弘:《日本动漫产业的商业运作模式》,李希望译,北京:龙门书局2012年,第30页。
    ②剧兰平:《动漫的历史》,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年,第196页。
    ③李常庆等:《日本动漫产业与动漫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 1年,第46页。
    ①李常庆等:《日本动漫产业与动漫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08页。
    ②注:资料来源:笔者依据日本影像软件协会《统计调查报告书》与各动画网站资料汇总编制。
    ①资料来源:笔者依据日本映像软件协会的《统计调查报告书》与各动画网站资料汇总编制。
    ③盘剑等:《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第114页。
    ①王冀中《动画产业经营与管理》,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页。
    ① 盘剑等:《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32页
    ③ #12
    ①李涛:《美日百年动画形象研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1年,第19页。
    ②潘瑞芳等:《动漫产业模式研究与实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 年,第104页。
    ①参见:[日]增田弘道:《日本动漫产业的商业运作模式》,李希望译,北京:龙门书局,2012年,第178-179页。
    ②资料来源:依据徐铮李楠:《2010年中国动画电影产业发展报告》,《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2011),第67页相关资料笔者编制。
    ①[日]增田弘道:《日本动漫产业的商业运作模式》,李希望译,北京:龙门书局,2012,第143页。
    ①[日]增田弘道:《日本动漫产业的商业运作模式》,李希望译,北京:龙门书局,2012年,第142-143页。
    ①徐萌:《日本动画对国产动画发展的启示一以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为例》,《新闻世界》2011年第2期,第108-110页。
    ②参见:[日]增田弘道:《日本动漫产业的商业运作模式》,李希望译,北京:龙门书局,2012年,前言第ⅰ页。
    ①齐骥:《动画文化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7页。
    ②参见:李朝阳:《中国动画的民族性研究一基于传统文化表现的视角》,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4-39页。
    ①叶渭渠:《日本文化史》,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4页。
    ②[日]樋口隆康:《日本人从何处而来》,蔡凤书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6页。
    ③[日]新渡户稻造:《武士道》,张俊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1版,第19页。
    ①[美]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晏榕译,《菊与刀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年,第2页。
    ②夏衍:《电影论文集》,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版,第140页。
    ③[日]内田树:《日本边境论》,郭勇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第19页。
    ④[日]内田树:《日本边境论》,郭勇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年,第25页。
    ②陈晓萍:《跨文化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1页。
    ①[日]内田树:《日本边境论》,郭勇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第144页。
    ②[美]C.恩伯 M.恩伯:《文化的变异》,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531页。
    ③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识》,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2页
    ④[日]内田树:《日本边境论》,郭勇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第13页。
    ①李朝阳:《中国动画的民族性研究一基于传统文化表现的视角》,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3-24页。
    ①聂欣如:《动画概论》(第二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第74页。
    ②孙立军:《关于动画创作的原创性》,余为政编著,《动画笔记》,北京:京华出版社,2010年,第49页。
    ③[日]内田树:《日本的边境论》,郭勇译,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年,第59页。
    ①参见:[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菊与刀大全集》,姜波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年,第336页。
    ①杨晓林:《动画大师宫崎骏》,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6页。
    ②李长声:《哈,日本》,北京:中国书店,2010年,第62页。
    ③[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菊与刀大全集》,姜波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年,第401页。
    ④[日]新渡户稻造:《武士道》,张俊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9页。
    ①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一日本人的美意识》,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0页。
    ②参见:陈奇佳:《日本动漫艺术概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9页。
    ①[日]新渡户稻造:《武士道》,张俊彦译,北京:商务印书局,2012年,第13页。
    ①[日]新渡户稻造:《武十道》,张俊彦译,商务印书局,2012年,第21页。
    ①注:资料出处:笔者依据《武士道》一书相关资料自己编制。
    ②[日]新渡户稻造:《武士道》,张俊彦译,北京:商务印书局,2012年,第23-58页。
    ①[日]新渡户稻造:《武十道》,张俊彦译,北京:商务印书局,2012年,第105-106页。
    ②[美]本尼迪克特:《菊与刀》,《菊与刀大全集》,晏榕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 年,第17页。
    ①[日]高灿勋:《暴力、动画片及其渊源》,《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 年第3期,第59页。
    ①[日]樋口清之:《日本人与日本传统文化》,王彦良陈俊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页。
    ②彭修银邹坚:《空寂:日本民族审美的最高境界》,《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1月第1期,第9-14页。
    ①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识》,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82页。
    ②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年,第136页。
    ③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识》,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83-85页。
    ①肖路:《国产动画传统美学特征及文化探源》,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集团,2008年,第91页。
    ②[美]本尼迪克特:《菊与刀》,《菊与刀大全集》,晏榕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年,第74页。
    ①胡红伟:《统计年报披露GDP约40万亿》,《新京报》,2011年3月1日,A01版。
    ②2010年中国动漫产业投资报告研究》,艺恩咨询,http://www.entgroup.cn/index.html
    ①《文化产业步入快车道扶持政策有望出台》,中国文化产业网,2011-03-07。
    ②参见:《2010年中国动漫产业投资报告研究》,艺恩咨询,http://www.entgroup.cn/index.html
    ①盘剑:《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30页。
    ②殷俊谭玲:《动漫产业》(第二版),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65页。
    ③胡志军邓小华:《中外动画文学的比较和启示》,浙江省电视艺术家协会浙江大学影视艺术与新媒介系合编,《穿越与跨越》,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97页。
    ①转引:盘剑等:《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37页。
    ②李家国:《中国动漫产业结构优化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83页。
    ③徐建明:《从中日动漫发展看两国思想道德教育差异》,《沧桑》,2010年第4期,第163-164页。
    ④徐建明:《从中日动漫发展看两国思想道德教育差异》,《沧桑》,2010 年第4期,第163-164页。
    ①李朝阳:《中国动画的民族性研究—基于传统文化表现的视角》,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17页。
    ①李朝阳:《中国动画的民族性研究—基于传统文化表现的视角》,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18页。
    ①肖路:《国产动画传统美学特征及文化探源》,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集团,2008年,第15页。
    ②注:特伟(1915-2010)是我国的著名的漫画家,也是新中国动画的主要创建者之一。1961年,时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的特伟执导了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开创了“水墨动画”,受到世界的广泛赞誉。在其创作生涯中,先后创作了被誉为“探民族形式之路,敲喜剧风格之门”的《骄傲的将军》、《牧笛》、《金猴降妖》、《山水情》等多部优秀作品。基于特伟在动画领域内所取得的成功,世界动画学会授予其终生成就奖,成为唯一得此殊荣的中国人。
    ①参见:骆春燕张淑贞:《剑道文化的内涵一日本民族文化浅析》,《体育文化导刊》,2003 年第2期,第61-62页。
    [2],[日]兄玉数夫、古田智惠男: 《昭和映画世相史》,东京:社会思想社,1982年出版。
    [3],[美]Allen C.Hansen, USIA:Public Diplomacy in the Computer Age, New York:Praeger,1989.
    [4],[日]北野太乙:《日本アニメ史学研究序说》,东京:八幡害店,1998年2月初版。
    [5], [美]Helen McCarthy,The Anime!Movie-by-Movie Guide to Japanese Animation.Woodstock:Overlook P,1999.
    [6],[美]Gilles Poitras,The Anime Companion:What's Japannese in Japannese Animation?,Berkeley:Stone Bridge P,1999.
    [14],[日]谷岛 明彦:《经营.组織.人事.情报管理の要点》,束京:学陽书房,平成13年(2001)。
    [16], [美] Joseph S. Nye, jr.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New Yoek:Oxfond University Press,2002。
    [21],[日]加藤周一丸山真男木下顺二武田清子:《日本文化のかくれた形》,东京:岩波现代文庫,2004年。
    [24],[日]大塚英志:《「おたく」の精神史:一九八○年代论》,东京:講谈社,2004年。
    [25],[日]林 巳奈夫:《神と獣の紋样学—中国古代の神がみ》,东京:吉川弘文馆,2004年。
    [29],[美]Gilles Poitras,The Anime Companion 2:More... What's Japannese in Japannese Animation?,Berkeley:Stone Bridge P,2005.
    [37],[日]樱井孝昌:《アニメ文化外交》,束京:筑摩害房,2009年。
    [1],夏衍:《电影论文集》,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版。
    [2],[美]C.恩伯M.恩伯:《文化的变异》,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
    [3],[日]樋口清之:《日本人与日本传统文化》,王彦良陈俊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4],田本相:《电视文化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
    [5],张鸿雁:《民族偏见与文化偏见一中西文化比较新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
    [6],[日]樋口隆康:《日本人从何处而来》,蔡凤书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
    [7],丁亚平:《艺术文化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
    [8],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
    [9],[澳]加文·麦考马克:《虚幻的乐园》,郭南燕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10],陈晓云:《众人狂欢:网络传播与娱乐》,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11],胡智锋:《影视文化论稿》,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
    [12],周毅:《传播文化的革命》,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13],陈仲伟:《日本动漫画的全球化与迷的文化》,唐山:唐山出版社,2002年。
    [14],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识》,南宁: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2年。
    [15],张惠临:《二十世纪动画艺术史》,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
    [16],邱紫华:《东方美学史》(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7],邱紫华:《东方美学史》(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8],胡惠林李康化:《文化经济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
    [19],朱效梅:《大众文化研究一一个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的视角》,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20],[美]乔纳森.费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化过程》,孙沛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21],刘健:《映画传奇一当代日本卡通纵览》,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
    [22],[法]保罗.科利:《活的隐喻》,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23],李文:《日本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1972—2002)》,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24],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5],尚会鹏徐晨阳:《中日文化冲突与理解的事例研究》,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年。
    [26],叶渭渠:《日本文化史》,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二版。
    [27],[美]保罗·杜盖伊:《做文化研究:索尼随身听的故事》,霍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2005年。
    [28],许婧汪炀:《读动画一世界经典动画》,北京:朝华出版社,2005年版。
    [29],许婧汪炀编:《中国动画黄金80年》,北京:朝华出版社,2005年。
    [30],刘轶张琰:《中国新时期动漫产业与动漫营销》,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2005年。
    [31],陈奇佳:《口本动漫艺术概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
    [32],李思屈:《数字娱乐产业.》,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
    [33],金辅堂:《动画艺术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6年。
    [34],王冀中:《动画产业经营与管理》,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35],白晓煌:《日本动漫》,北京:中国旅游出版,2006年。
    [36],陈龙陈一:《视觉文化传播导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
    [37],薛燕平:《世界动画电影大师》,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38],[日]青井汎:《宫崎骏的暗号》,宋跃莉译,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
    [39],[日]中野晴行:《动漫创意产业论》,甄西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
    [40],方建国王培德彭一:《中外动画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41],黄甫晓涛:《文化产业新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42],周鲒:《动画电影分析》,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43],薛燕平:《非主流动画电影》,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
    [44],徐振东:《经典动画赏析》,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45],吴尧瑶,《世界动漫艺术概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46],吕学武范周:《文化创意产业前沿…见证:使命与方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
    [47],赵可金:《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
    [48],周兰平:《动漫的历史》,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
    [49],[日]中尾明:《手塚治虫:用漫画和卡通连接世界》,钱贺之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年。
    [50],廖灿:《创意中国》,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
    [51],李涛:《美日百年动画形象研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
    [52],邓林:《世界动漫产业发展概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
    [53],肖路:《国产动画传统美学特征及文化探源》,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集团,2008年。
    [54],江奔东:《文化产业经济学》,济南:泰山出版社,2008年。
    [55],彭玲:《动画创意产业》,上海:东方出版社,2009年。
    [56],齐骥:《动画文化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
    [57],陈晓萍:《跨文化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58],麻国钧郭连友薛豹:《日本民俗艺能巡礼》,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
    [59],殷俊谭玲:《动漫产业》(第二版),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
    [60],姜毅然张婉茹王海澜:《以市场为导向的日本文化创意产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61],李彦曹小卉:《日本动画类型分析》,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年。
    [62],吴瑛:《文化对外传播:理论与战略》,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
    [63],陈奇佳宋晖:《日本动漫影响力调查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64],江奔东:《文化产业创意学》,济南:泰山出版社,2009年。
    [65],[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66],赵永新:《动漫衍生产品营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
    [67],周三多:《管理学一原理与方法》(第五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68],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69],周英薛燕平李墨谦:《怪谈:日本动漫中的传统妖怪》,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
    [70],潘瑞芳等:《动漫产业模式研究与实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年。
    [71],潘瑞芳:《泛动漫创意与人才培养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
    [72],[日]手塚治虫:《我的漫画人生》,张苓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
    [73],杨晓林:《世界电视动画名片分析》,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
    [74],[日]竹内长武:《战后漫画50年史》,李斌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75],余为政:《动画笔记》,北京:京华出版社,2010年。
    [76],贾否:《动画概论》(第三版),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
    [77],李长声:《哈,日本》,北京:中国书店,2010年。
    [78],《穿越与跨界》,浙江电视艺术高峰论坛中国动漫产业与艺术研究会论文集,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79],[日]金子将史北野充:《公共外交:“舆论时代”的外交战略》,《公共外交》翻译组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
    [80],[日]鹈饲正树永井良和藤本宪一:《日本战后的大众文化》,苑崇利史兆红秦燕春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81],[美]查默斯.约翰逊著《通产省与日本奇迹一产业政策增长(1925-1975)》,金毅许鸿艳唐吉洪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
    [82],盘剑等:《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83],杨松楠:《世界动画艺术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84],[日]加藤周一:《日本文化中的时间与空间》,彭曦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85],[美]本尼迪克特等:《菊与刀大全集》,晏榕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年。
    [86],杨晓林:《动画大师宫崎骏》,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
    [87],李常庆等:《日本动漫产业与动漫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88],廖海波:《世界动画大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
    [89],聂欣如:《动画概论》,(第二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90],李朝阳:《中国动画的民族性研究一基于传统文化表现的视角》,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
    [91],[日]四方田犬彦:《日本电影与战后的神话》,李斌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92],殷俊:《动漫产业与国家软实力》,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
    [93],李家国:《中国动漫产业结构优化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94],[日]夏目房之介:《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一表现和“文法”》,潘郁红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年。
    [95],李捷:《日本动漫史话》,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
    [96],[日]内田树:《日本边境论》,郭勇译,北京: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
    [97],[英]史蒂芬·卡瓦利耶:《世界动画史》,陈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
    [98],[日]新渡户稻造:《武士道》(第11版),张俊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
    [99],王向华谷川建司邱恺欣:《泛亚洲动漫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
    [100],吴新兰:《存在与感知:日本动漫在中国的跨文化影响》,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
    [101],[日]增田弘道著:《日本动漫产业的商业运作模式》,李希望译,北京:龙门书局出版,2012年。
    [1],秦刚: 《试评宫崎骏90年代的动画电影制作》, 《当代电影》,2001年第5期。
    [2],陈映芳:《个人化与日本的青少年问题》,《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2期。
    [3],吴占军:《日本动画史概观》,《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4],骆春燕张淑贞:《剑道文化的内涵一日本民族文化浅析》,《体育文化导刊》,2003年第2期。
    [5],刘洋: 《中国与日本动画与漫画产业的比较与思考》,《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6],支菲娜:《虚幻的影像与边缘载体的中心一日本动画的传承与开拓》,《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7],白杉周洁:《宫崎骏和他的动画艺术》,《日本学刊》,2004年第4期。
    [8],彭修银邹坚:《空寂:日本民族审美的最高境界》,《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9],骆莉:《日本文化立国战略推动下的文化产业发展》,《东南亚研究》,2006年第2期。
    [10],支菲娜:《产业巨轮的文化历程:日本动画产业的现状分析》,《视听界》2006年第2期。
    [11],杨效宏:《创立符合儿童成长的动漫产业》,《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第3期。
    [12],[日]山口且训、渡边泰著刘桂华译:《日本动画电影史(一)》,《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3],李子蓉:《美、日、韩动漫产业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世界地理研究》,2006年第4期。
    [14],景宏:《产业的发展及其对世界的影响》,《日本学刊》,2006年第4期。
    [15],[日]山口且训、渡边泰著刘桂华译:《日本动画电影史(二)》,《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16],刘佳:《动画中的视听语言:20世纪90年代日本电视动画片制作技巧研究》,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17],熊涛:《寻找梦幻岛一日本动画电影的文化特质研究》,《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18],徐渭:《关于日本动漫的一种文化考察》,《口本学刊》,2006年第5期。
    [19],彭玲:《文化心理学研究对动画文化发展的深刻影响》,《社会科学》,2006年第9期。
    [20],聂芳:《宫崎骏动画美学风格探源》,《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7年第2期。
    [21],李娟李月敏:《日本动漫文化输出战略》,《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22],姜自茹:《中日文化产业政策比较研究》,《安徽文学》,2007年第11期
    [23],宋磊:《漫画在不同国家的称谓研究》,《艺术探索》,2008年第1期。
    [24],张智新:《麻生太郎的“价值观外交”迷误》,《学习月刊》,2008年第1期。
    [25],陈博:《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日本学论坛》,2008年第3期。
    [26],陈立思李宗浩: 《日本动画与日本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27],耿楠楠:《日本动漫的文化特征及对中国的启示》,《日本问题研究》,2008年第4期。
    [28],刘海波倪昊邹祖烨: 《日本动画产业的发展模式及其对我国的政策启示》, 《中国软科学》,2008年第4期。
    [29],吴咏梅:《浅谈日本的文化外交》,《日本学刊》,2008年第5期。
    [30],吴咏梅:《“哆啦A梦”让世界亲近日本?》,《世界知识》,2008年第16期。
    [31],王琨:《<新世纪福音战士>--日本动画心理分析的先河之作》,《电影评介》,2008年第20期。
    [32],褚劲风:《东京动漫产业空间集聚与企业区位选择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年第2期。
    [33],[澳]Terry Flew赵介芾编译:《“统一化”与“软实力”——全球创新经济大潮下对文化政策的反思》, 《文化艺术研究》,2009年3月第2期。
    [34],许歌:《日本动画中的“缩小化”》,《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35],蔡春晓:《日本动画电影的发展与战后日本大众文化》,《日语知识》,2009年第5期。
    [36],姚奇志胡文涛:《日本文化外交的观念变革与实践创新一以国际形象的建构为中心》,《日本学刊》,2009年第5期。
    [37],常笑:《浅析日本的“动漫外交”》,《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1月第6期。
    [38],谭红梅柯妍:《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纵横》,2009年第6期。
    [39],何建平刘洁:《日本动漫产业运作模式研究》,《当代电影》,2009年第7期。
    [40],李彪:《文化产业的概念演变及其基本特征分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
    [41],夏瑛:《日本内容产业对中国动漫产业的启示》,《电视研究》,2009年第11期。
    [42],李常庆:《日本动漫产品的传播形式与流通渠道》,《出版发行研究》,2009年第11期。
    [43],焦素娥孙晗洁:《宫崎骏动画艺术的人文情怀与诗意追求》,《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44],李彦: 《日本动画类型化思考——以机器人动画为例》, 《日本研究》,2010年第3期。
    [45],李颖:《宫崎骏动画电影之文化解读》,《电影文学》,2010年第4期。
    [46],刘迅:《试析日本动画的人文色彩》,《剧作家》,2010年第3期。
    [47],殷俊:《中日动画艺术风格形成的文化基因比较》,《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48],徐建明:《从中日动漫发展看两国思想道德教育差异》,《沧桑》,2010年第4期。
    [49],张凤岩:《日美动漫产业营销战略的比较及对我国动漫产业的启示》,《商业研究》,2010年第4期。
    [50],翁东翰:《追求真实的假想世界-论导演押井守的动画思想》,《福建艺术》,201 0年第5期。
    [51],于苗:《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回归——以动画影片<悬崖上的金鱼公主>为例》,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52],李海霞:《日本文化产业战略思想及其启示》,《现代日本经济》,2010年第6期。
    [53],赵敬:《冷战后日本文化发展战略简析》,《日本学刊》,2010年第6期。
    [54],郑娟:《浅析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的线与色》,《电影评介》,2010年第6期。
    [55],胡德才:《论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今传媒》,2010年第10期。
    [56],程浩:《辉煌与遗憾:浅析日本动漫电影的历史与发展》,《电影文学》,2010年第1 1期。
    [57],陈瑛石长顺: 《日本动画的后现代性研究》, 《现代传播》,2011年第1期。
    [58],高明珍李青青:《今敏作品主题解析》,《电影文学》,2011年第2期。
    [59],徐萌:《日本动画对国产动画发展的启示一以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为例》,《新闻世界》,2011年第2期。
    [60],左娜:《民族文化在国产影视动画创作中的意义》,《电影文学》,2011年第3期。
    [61],赵敬:《冷战后日本的文化对外传播战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2011年第4期。
    [62],常伶俐:《浅谈动画作品的教育性和娱乐性》,《美术学刊》,2011年第5期。
    [63],梁晓昀:《痛苦,它在激扬人生-解读日本动画电影》,《电影评介》,2011年第5期。
    [64],吕江:《日本动画中机器人造型设计的演变与发展》,《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65],秦铭悦:《日本动画电影中的“蒸汽朋克”幻想》,《电影文学》,2011年第5期。
    [66],诸葛蔚东:《日本动漫文化与公共外交》,《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第5期。
    [67],王安琪:《日本动画产业的成功之道》,《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6期。
    [68],韩若冰韩英:《论日本动漫的肇始与初创》,《东岳论丛》,2011年第6期。
    [69],尹良富:《日本动画产业的主流投资模式一作品制作委员会模式及案例分析》,《现代传媒》,2012年第1期。
    [70],吴新兰:《日本动漫文化特征分析》,《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年第11期。
    [71],刘甲男蔡亚南:《日本动画产业的历史阶段特征分析》,《电影评介》,2012年第18期。
    [1],周京:《日本动漫产业推动经济发展》,《中国贸易报》,2005年8月4日,第2版。
    [2],曹鹏程:《日本动漫成第三大产业》,《人民日报》,2006年5月22日,第7 版。
    [3],《日媒体:人口出生率过低日本200年后可能消亡》,《环球时报》,2009年5月30日。
    [4],胡月明:《日本动漫产业的七大优势》,《中国文化报》,2010年4月7日,第8版。
    [5],姚敏: 《世界动漫发展正处于第三个黄金时期-中国动漫面临历史机遇》,《中国消费者报》2010年7月21日,第A04版。
    [6],姚敏:《国产动漫进入“快乐奔跑”新阶段》,《中国消费者报》,2010年7月21日,第A04版。
    [7],周兑梦李君娜章迪思:《国产动漫“中国制造”变脸“中国创造”》,《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7月19日,第C06版。
    [8],胡红伟:《统计年报披露GDP约40万亿》,《新京报》,2011年3月1日,A01版。
    [9],宋磊:《日本动漫里的“萌”文化》,《中国文化报》2011年8月24日,第8版。
    [1],集英社:http://www.shueisha.co.jp/
    [2],讲谈社:http://www.bookclub.kodansha.cojp/
    [3],德间书店:http://www.tokuma.com/
    [4],角川书店:http://www.kadokawa.co.jp/
    [5],小学馆:http://skygarden.shogakukan.co.jp/
    [6],白泉社:http://www.hakusensha.co.jp/
    [7],日本文化厅:http://www.jomongaku.net/
    [8],日本外务省:http://www.mofa.go.jp/
    [11],ORICON:http://www.oricon.co.jp/
    [12],日本众议院:http://www.shugiin.go.jp/
    [13],360dos个人图书馆:http://www.360doc.com/
    [14],雅虎网站:http://news.cn.yahoo.com/
    [15],人民网:http://news.people.com.cn/
    [16],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
    [17],中国市场信息网:http://www.infocom.cn/
    [18],中国动漫产业网http://www.cccnews.com.cn/
    [19],国家动漫产业网:http://www.dongman.gov.cn/
    [20],艺恩咨询:http://www.entgroup.cn/index.html/
    [21],中国文化产业网:http://www.cnci.gov.cn/
    [22],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23],维基百科:http://baike.baidu.com/
    [24],中国文化传媒网:http://www.ccdy.cn/
    [25],中国动漫网:http://www.comic.gov.cn/
    [26],人民网动漫http://comic.people.com.cn/
    [27],中国动漫游戏网:http://www.cacg.org.cn/portal.php/
    [28],中国动画产业网:http://www.cnaci.com.cn/
    [29],国家数字娱乐网:http://www.acgmall.com/
    [30],动漫报:http://www.dongmanbao.com.cn/
    [31],时光网:http://i.mtime.com/
    [32],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http://ie.cass.cn/
    [33],2010年中国动漫产业投资研究报告:http://www.dongman.gov.cn/cygc/2011-01/19/content-24107.htm/
    [1],龚莉萍:《民族性格与意识渗透—日本动漫文化生成及影响批评》,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2],赵小波:《欧洲动画产业发展模式研究—以法、英、德为例》,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3],冯硕,《日本动漫的特性及其对中国动漫发展的启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4],王景云:《从日本动漫谈当前我国动漫业的发展策略》,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5],胡旻:《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及其启示》,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6],贺丹:《日本动漫全球传播对中国动漫的启示》,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7],曹海燕:《日本动漫产业商业模式研究》,北京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8],袁铨:《关于日本动漫文化文本模式化的研究》,中国传媒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9],薄鹏:《公共外交对中日关系的影响——以日本动漫为例》,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0],崔敏:《日本动漫的跨国传播分析》,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1],胡倩:《动漫与国家形象——日本动漫在中国的传播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2],于永丽:《日本动画暴力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13],卢婧:《日本动漫产业发展分析》,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14],张凡:《中日动画差异性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15],尹俊:《中日动画艺术比较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16],熊妮:《日本“动漫外交”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7],唐甜:《日本动画民族艺术风格研究及启示》,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8],张雷:《押井守动画电影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9],吴婕:《日本动漫海外传播影响力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