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城市新区空间形态的设计控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和经济发展是城市新区建设的推动力。欧美国家的新城区建设较我国起步早,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而我国的新区建设目前仍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在新区空间布局和形态研究方面缺少系统性的总结和针对性的分析。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新区的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大城市周边地区形成的具有综合性功能、独立性较强的城市新区,在新区空间形态的特点和设计控制方法上进行研究,分别就新区的宏观空间形态、中观层面的空间形态(针对新区主要道路沿线地区)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新区空间形态构建的设计控制方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框架,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城市新区相关基础问题解析。对城市新区的概念、相关理论进行解析、归纳和总结。分析城市新区在开发建设中的相关问题,如新区的形成、特点、开发建设的目的;阐述新区建设与空间形态设计控制的关系,对城市空间形态的不同层面下的研究对象和本文研究内容进行说明。
     (2)案例研究部分,主要对国内外新区发展历程、具有代表性的实例进行重点研究。以英国密尔顿凯恩斯、日本多摩新城以及我国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两个国家级新区为例,分析其建设特点和总体空间布局的特征,总结新区建设的经验和宏观层面的空间形态特征。在中观层次方面,主要对上海浦东新区世纪大道沿线地区和深圳深南大道沿线地区的相关建设情况进行个案研究,总结开发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
     (3)提出新区空间形态构建的设计控制方法:这部分内容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分为宏观和中观两个层次。在宏观层面,阐述新区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设计策略和设计控制方法;在中观层面,针对新区建筑空间、街道空间、景观空间三部分内容进行展开叙述,并结合相关案例对构建新区中观层次的空间形态设计控制方法进行解析。
     (4)实践工程印证:以作者研究生学习阶段参与的实践工程项目《沈阳沈北新区做优空间发展规划》与《沈阳沈北新区生态金廊城市设计》为实例研究,分别从宏观城市设计角度和中观城市设计角度对沈北新区的现状城区特点、发展历程、空间形态的构建方法进行剖析,最后提出自己对新区开发建设和空间形态设计控制的几点思考。
China is in a period of rapid urbanization,the growing urban population siz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urban New construction.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over the new city building started early in China, has accumulated a wealth of experience and lessons learned.New construction in China is still at an early and exploratory stage, spatial form of a summary of the lack of systematic and targeted research.This review describes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districts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the surrounding metropolitan area for the formation of a comprehensive sexual function,Independence of the strong city of New Area, constructed in the new area of space form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 methods to study design, respectively, the macro-spatial form on the new area, meso-level space form(areas along the main road for New)Summarized and analyzed, the design of built space form new area control.
     According to the framework of this study,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s of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on the basis of New City Related Problems.New concept of the city, the theory is summarized.Analysis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new district in the relevant issues, such as the formation of new districts,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purposes;New construction and form elaborate design of the control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ce, form of urban space under different levels of subjects and contents are explained.
     (2) case study part,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new area with focuses on representative examples.Milton Keynes, United Kingdom, Japan, and Tama New Town in Shanghai's Pudong New Area of China,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New two-level analysis features and the spatial form of its construction features, summing up the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New construction.View levels in the area, mainly along the Century Boulevard, Pudong, Shanghai, Shenzhen, Shennan Road area and along the relevant construction case studies,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summing up the experience and inadequate.
     (3)New space form proposed building design control: This part is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wo levels of macro and meso. At the macro level to explain the impact of New space form factor, design strategy and design control;At the meso level, for the new district building space, street space, landscape space of three parts narrated content, combined with related cas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ncept Design in level control method for resolution.
     (4) The practice of project demonstrates: The practice involved in postgraduate projects "Shenyang Shenbei and excellent spatial development plan" and "eco-gold Shenyang Shenbei corridor urban design" as the case study, Respectively, from a macro perspective of urban design and urban design in the perspective view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Shenbei space to analyze the shape of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and put forward their own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Thinking.
引文
1倪剑波,城市新区商务区空间形态研究,硕士论文,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07.6
    2倪剑波,城市新区商务区空间形态研究,硕士论文,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07.6
    3倪剑波,城市新区商务区空间形态研究,硕士论文,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07.6
    4 R克莱尔著,钟山等译,城市空间,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5《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
    6王烨峰,城市新区发展研究初探,东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
     7王烨峰,城市新区发展研究初探,东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
    8王烨峰,城市新区发展研究初探,东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
    9王烨峰,城市新区发展研究初探,东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
    10密尔顿凯恩斯的建设特点参考:周晓华编,新城市模式——国际大都市发展实证案例(第二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7.P40.
    11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2周晓华主编,新城模式——国际大都市发展实证案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7
    13周晓华主编,新城模式——国际大都市发展实证案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7
    14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5周晓华主编,新城模式——国际大都市发展实证案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7
    16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7海德尔,亚丁上海新区开发比较研究,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8海德尔,亚丁上海新区开发比较研究,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9海德尔,亚丁上海新区开发比较研究,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0天津滨海新区资料参阅《天津滨海新区总体规划》,天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
    22张洪恩,大城市新城区发展研究初探,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3陈涛,城市形态演变中的人文与自然因素研究,清华大学硕士论文,2005.5
    24王烨峰,城市新区发展研究初探,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5陈珍珍,快速城市化地区城镇新区空间发展研究,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26张洪恩,大城市新城区发展研究初探,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7王烨峰,城市新区发展研究初探,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6
    28张洪恩,大城市新城区发展研究初探,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9赵和生著,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0韦亚平,《人口转变与健康城市化——中国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重大选择》[J],城市规划,2006.1,P26.
    31林仲煜,对于城市空间布局的分类及特点参阅,近郊新城可持续形态的构建,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32《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建设部颁布,1999年。
    33林仲煜,近郊新城可持续形态的构建,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34林仲煜,近郊新城可持续形态的构建,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35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译林出版社,2005年。
    
    36朱喜钢著,《城市空间集中与分散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P21.
    37上海城市规划管理实践,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8张洪恩,大城市新城区发展研究初探,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9丁成日宋彦著,《城市规划与空间结构——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P19.
    40张洪恩,大城市新城区发展研究初探,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3梁江、陈亮、孙晖,面向市场经济机制的主动应对深圳福田中心区22、23-1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演进分析,规划师,2006年第10期。
    44芦原义信,尹培桐译,外部空间的设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P2
    45赵新意,街道界面控制性设计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6赵新意,街道界面控制性设计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7高强,城市设计导则对空间形态的控制研究,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韦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顾朝林,甄峰,张京祥.《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3、赵和生.《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4、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5、顾朝林等《集聚与扩散》[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6、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林庆怡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7、吴明伟等《城市中心区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8、邢海峰.《新城有机生长规划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9、李翅《理性之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新区增长调控》[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0、马文军《城市开发策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1、张捷,赵民《新城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田园城市思想的百年演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2、周晓华《新城模式——国际大都市发展实证案例》[M].世联地产顾问丛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13、郑珊瑚《城市新区功能发育与土地增值创新研究》[M],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9.
    14、《上海城市规划管理实践——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城市规划管理探索》,上海城市规划管理局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5、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16、创新滨海——天津市塘沽区规划局作品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6.
    17、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M],译林出版社,2005.
    18、朱喜钢著,《城市空间集中与分散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9、R克莱尔著,钟山等译,城市空间,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20、《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
    21、丁成日宋彦著,《城市规划与空间结构——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2、芦原义信,尹培桐译,外部空间的设计[M],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3、城市规划资料集——城市设计分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赵红红阎瑾.对城市行政区划调整后地区的城市设计思考—沈阳沈北新城规划设计[J].城市建筑2007.2.
    2、王慧.开发区与城市相互关系的内在肌理及空间效应[J].城市规划,2003,(3)
    3、张弘.开发区带动区域整体发展的城市化模式[J].城市规划,2001,(6)
    4、黄珍,段险峰.城市新区发展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初探[J].城市规划,2004,(2)
    5、朱郁郁,孙娟,崔功豪.中国新城市空间现象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1)
    6、张尚武,王雅娟.大城市地区的新城发展战略及其空间形态[J].城市规划汇刊, 2000,(6)
    7、赵燕菁.高速发展条件下的城市增长模式[J].国外城市规划,2001,(1)
    8、张捷.当前我国新城规划建设的若干讨论——形势分析和概念新解[J].城市规划, 2003,(5).
    9、林华,龙宁.西欧的新城规划[J].城市研究,1998,(4).
    10、姜涛.由密尔顿凯恩斯新城规划看当代城市规划新特征[J].规划师,2002,(4).
    11、刘健.马恩拉瓦莱:从新城到欧洲中心-巴黎地区新城建设回顾[J].国外城市规划,2002(1)
    12、刘佳燕.借鉴国际经验,适时推动我国大都市区新城建设—以广州新城概念规划为例[J].城市师,2003,(10).
    13、黄胜利,宁越敏.国外新城建设及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03,(4).
    14、彭高峰等.新区建设带动旧城改造,优化城市空间结构[J].城市规划,2004,(2)
    15、欧阳南江.城市跨越式发展与东莞新区建设[J].规划师,2004,(5)
    16、顾春平.新背景、新内涵、新思路——谈常州新区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1996,(6)
    17、邢海峰.新城用地有机生长的规划设想[J].城市问题,2003,(2)
    18、李翅、吕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及用地模式探讨[J]资源产业经济,2007,(8)
    19、李翅.城市新区发展的战略决策模式探讨[J]城市发展战略,2007,(5)
    20、韦亚平,《人口转变与健康城市化——中国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重大选择》[J],城市规划,2006.1
    21、梁江、陈亮、孙晖,面向市场经济机制的主动应对——深圳福田中心区22、23-1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演进分析[J],规划师,2006,(10)。
    1、黄治.旧城更新与新区发展互动关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东南大学建筑学,2004
    2、何流.中国城市空间扩展与结构演进研究——以南京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2000
    3、李疏贝.杭州都市区新城发展特点与发展策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建筑学,2005
    4、张杰.旧城更新与新区发展互动关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东南大学建筑学,2004
    5、李小云.开发区的布局建设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D].[硕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05
    6、陈畅.中国西北地区新城规划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08
    7、唐大乾.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TOD新城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08
    8、徐大军.重庆都市区新城研究——以鱼嘴新城规划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建筑学院,2008
    9、林洪波.中国大城市新城建设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10、傅丽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轨迹及下沙副城建设规划思路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06
    11、黄娅.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城规划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建筑学院,2009
    12、陈恺龙,新城建设研究——以上海为例[D],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倪剑波,城市新区商务区空间形态研究,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6
    14、韩勇,城市街道空间界面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4
    15、王烨峰,城市新区发展研究初探[D],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6
    16、黄涛,街道空间的演变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9.5
    17、海德尔,亚丁—上海新区开发比较研究[D],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8、张洪恩,大城市新城区发展研究初探[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9、陈涛,城市形态演变中的人文与自然因素研究[D],清华大学硕士论文,2005.5
    19、陈珍珍,快速城市化地区城镇新区空间发展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20、林仲煜,近郊新城可持续形态的构建[D],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21、赵新意,街道界面控制性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2、高强,城市设计导则对空间形态的控制研究[D],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沈北新区总体规划国际咨询》华南理工大学赵红红教授工作室编制
    2、《沈北新区做优空间发展规划》华南理工大学赵红红教授工作室编制
    3、《沈阳市蒲河新城总体城市规划》沈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
    4、《沈北新区生态金廊城市设计》华南理工大学赵红红教授工作室编制
    5、《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1999—2020)》
    6、《天津滨海新区总体规划文本(2004年编制)》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
    7、《郑州新区概念性规划文本》日本黑川纪章事务所编制
    8、《合肥滨湖新区概念性规划文本》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
    9、《深南大道沿线地区整合及城市设计》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