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陈布雷文献资料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陈布雷议政、从政期间,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在议政期间,陈布雷撰写了大量的政论性文章;在从政期间,他撰写了自己的回忆录,还把自己从政活动用日记记录下来。陈布雷交游广泛,积累下了大量的函稿。陈布雷的这些文献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陈布雷本人生平事迹极其宝贵的资料,也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资料。但是,目前对于陈布雷文献资料整理尚未得到完全、系统的整理与研究。
     笔者对《畏垒室日记》、《陈布雷回忆录》、《陈布雷先生文集》和《蒋介石首席秘书陈布雷》中的陈布雷文献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对其源流、版本、体例和史料价值进行了认真的考证和评估。
     陈布雷在从事新闻工作时写下许多政论性文章,但是这部分文章绝大多数还没有经过整理。笔者利用上海图书馆馆藏《天铎报》与《商报》,以及复旦大学图书馆藏的《时事新报》,将陈布雷的佚文进行了系统的搜集、整理与归纳,做成了目录。
     陈布雷的文献资料记录着陈布雷活动的轨迹,通过其政论性文章与《回忆录》,可以清楚地了解陈布雷的议政活动及其由议政到从政的经过。通过陈布雷的《畏垒室日记》,可以研究陈布雷与蒋介石的关系,及其从政活动的具体情况。更为重要的是,陈布雷的文献资料记录了他作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社会变迁中的历程,对于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
     本文绪论主要介绍论文选题的缘起、研究现状、论文思路与研究资料。
     第一章主要是对陈布雷研究文献资料进行全面分析,指出其史料价值。
     第二章主要介绍陈布雷是怎样走上从政道路的。陈布雷早年受过良好的启蒙教育和高等教育,浙江高等学堂毕业后陈布雷进入报界工作,在辛亥革命中崭露头角,表现出了良好的议政素质。此后,陈布雷担任《商报》主笔,在国民革命中积极宣传革命,引起了蒋介石的注意。在蒋介石的极力笼络下,陈布雷开始进入政界,走上了从政的道路。
     第三章主要考察蒋介石与陈布雷之间的关系。蒋介石非常尊敬陈布雷,给陈布雷以极高的礼遇;陈布雷对蒋介石也是忠心耿耿。二人之间的关系从陈布雷从政到在抗日战争前期非常融洽,然而到了抗日战争后期二人之间由于政治理念分歧产生了龃龉。侍从室撤销后,陈布雷离开决策中心,蒋介石与陈布雷之间的关系因为陈布雷职务变动比原来有所隔阂,而陈布雷女儿陈琏的左倾给二人之间关系蒙上了阴影。
     第四章主要介绍陈布雷主持的侍从室二处。侍从室是蒋介石集权的重要机构,陈布雷是侍从室中任职最长的主任,在侍从室二处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论文最后为结语部分。对陈布雷从政所做的工作、做事原则、政治操守、个性特点进行大体的评价,分析其功过得失。在此基础上,把陈布雷从议政到从政、最后自杀的这条人生道路和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卷入政治漩涡中陷入的困境联系起来,并且通过与其他知识分子进行比较来分析陈布雷从政道路。指出,陈布雷从政消耗了自己的体力、精力与脑力,摧残了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断绝了自己政治上的退路,而国民党政权又毫无前途,只好走上了自杀道路。
During the period of discussing politics and taking part in government, Chen Bu-lei left behind abundant literature data. During the period of discussing politics, Chen Bu-lei composed the massive political comment articles. During the period of taking part in government period, he composed his memoirs and recorded his political activity diary. Chen Bu-lei made friends so widely that he got the extensive accumula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letter manuscript. The historical data value of these remained literature data is very high. It is not only the extremely precious material to study the life stories of Chen Bu-lei, but also to research Chinese modern history. However, these literature data has not yet been collated and researched fully and systematically.
     The author researched and assessed earnestly the Chen Bu-lei literature from "Diary of Wei Lei-shi", "Chen Bu-lei Memoirs", "Collected Works of Mr. Chen Bu-lei" and "Chiang Kai-shek's chief secretary Chen Bu-lei", including its origins, version, style and historical value.
     When Chen Bu-lei was engaged in the newspaper work, he wrote many political comment articles. However,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these articles has not been undergone the reorganization. The author did Chen Bu-lei's Lost articles a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irectory. These lost the articles are mainly "Tian Duo Newspaper" and "Business Newspaper" in the Shanghai Library, as well as "Current event New Newspaper" in Fudan University library.
     Chen Bu-lei's literature data recorded the path which he moved. Through his political comment articles and the "Memoirs", we can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his discussing politics to taking part in government. From Chen's "Diary of Wei Lei-shi", we can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en Bu-lei and Chiang Kai-Shek, as well as his specific circumstances of political activities. More importantly, Chen Bu-lei's literature data recorded his change courses as a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change. Regarding the Chinese modern social history's research, these data is also important.
     The introduction of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origin of paper selected topic, 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 the thread of ideas in writing and research data.
     The first chapter analyses Chen Bu-lei's literature data entirely, and points out its historical data value.
     The second chapter is mainly about the way that Chen Bu-lei how to take part in government. Chen Bu-lei received the good formative education and the higher education long ago. After graduated from high school in Zhejiang Province, he entered the press work.. He showed a good quality of the government in the 1911 Revolution budding. Hereafter, Chen Bu-lei held the post of "Business Newspaper" editor-in-chief and propagandized the revolution positively in the national revolution. It aroused Chiang Kai-shek's attention. Under Chiang Kai-shek's vigorous lasso, Chen Bu-lei started to enter the political circle.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ang Kai-Shek and Chen Bu-lei. Chiang Kai-Shek respected Chen Bu-lei greatly and Chen Bu-lei was also loyal and devote to Chiang Kai-She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people was harmonious from Chen Bu-lei's taking part in government to the Sino-Japanese War earlier period. However, to the Sino-Japanese War later period, the discord between them appeared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in political ideas. After the abolition of Aides-de-camp, Chen Bu-lei left the decision-making cent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ang Kai-shek and Chen Bu-lei became estranged because of the change of Chen's duty. And Chen Lian's (Chen Lian was Chen Bu-lei's daughter) left deviation cast a shadow o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e fourth chapter mainly introduced the two aides-de-camp which Chen Bu-lei presided over. Chiang Kai-shek's aides-de-camp were the important organization in his centralization. Chen Bu-lei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wo aides-de-camp because of his longest serving aides-de-camp director.
     The part of the final paper is the conclusion. The author evaluates the work which Chen Bu-lei did, his Working principle, his political personal integrity, individuality characteristic, and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of gains and losses. Based on this, the author relates the life of Chen Bu-lei and other Chinese modern times intellectuals and analyzes Chen Bu-lei's way on taking part in government. Generally speaking, Chen Bu-lei's taking part in government consumed his physical strength, energy and the brain power and devastated the health. More importantly, it cut off Chen's own politics escape. Further more, Chen Bu-lei lost the confidence to the Kuomintang regime and there is no choice but to commit suicide.
引文
1蒋君章:《布雷先生新闻奖学金之发起、筹募及运用》,选自《陈布雷传记资料》,台湾:天一出版社,1979年版,第153-154页。
    2《陈布雷传记资料》,台湾:天一出版社,1979年版。
    1张治中:《张治中回忆录》,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第308-312页。
    2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
    3杨玉清:《我所知道的陈布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81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163-173页。
    4翁泽永:《我的舅父陈布雷》,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中华文史资料文库》第9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1619-1633页。
    5胡宏猷:《当代完人陈布雷之死》,江苏省文史资料编辑部:《江苏文史资料》第24辑,《国民党的文官制度与文官考试》,1988年版,第204-215页。
    6张任天:《陈布雷弃世前后》,萧乾主编:《新笔记大观》,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第120-121页。
    7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从名记者到幕僚长--陈布雷》,“前言”,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七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8罗炯光、向全英编著:《蒋介石首席秘书陈布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
    9陈布雷:《陈布雷回忆录》,《陈布雷回忆录》,上海二十世纪出版社1949年。后来本书由香港天行出版社再版;台湾文海出版社进行了影印;上海书店出版民国丛书中也收录了本书;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也将手稿本改为楷体排印本出版。
    1沙文若:《陈布雷传》,选自《陈布雷传记资料》,台湾:天一出版社,1979年版,第1-3页。
    2徐咏平:《陈布雷先生传》,台湾:正中书局,1977年版。
    1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名人传》,第四册,近代中国出版社,1985年版,第319-347页。
    2《中华民国名人传》的陈布雷部分不叫《陈布雷传略》,但是这部分内容被收录进了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所编的《从名记者到幕僚长--陈布雷》(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七辑,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88年版),里面称为《陈布雷传略》。从内容容量来看,传略是名副其实,故笔者也在此称之为《陈布雷传略》。
    3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名人传》,第四册,近代中国出版社,1985年版,第320,323,325,329,333,335,338,341,343页。
    4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从名记者到幕僚长--陈布雷》,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七辑,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88年版,第81页注释。
    5在国民党败退台湾前夕,陈布雷的家属将《畏垒室日记》制成胶片,带到了台湾。
    6陈约文:《澹泊宁静-陈布雷传》,台湾:近代中国出版社,1987年版,第1,8,51,63,73,98,110页。
    1王泰栋:《蒋介石的国策顾问--陈布雷外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后记”部分。
    2王泰栋:《蒋介石的国策顾问--陈布雷外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
    1罗炯光、向全英编著:《蒋介石首席秘书陈布雷》,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1994年版。
    2祝鸿熹等编:《文史工具书辞典》,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757页。
    3严如平、熊尚厚主编:《民国人物传》第八卷,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66-77页。
    4严如平、熊尚厚主编:《民国人物传》第八卷,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73页。
    5严如平、熊尚厚主编:《民国人物传》第八卷,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73页。
    6王泰栋著:《陈布雷传》,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1杨者圣著:《国民党“军机大臣”陈布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杨者圣著:《国民党“军机大臣”陈布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60页。
    3王泰栋编著:《陈布雷大传》,团结出版社,2006年版。
    1杨跃进著:《蒋介石的幕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页。
    2杨跃进著:《蒋介石的幕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2页。
    3杨跃进著:《蒋介石的幕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8页。
    4杨跃进著:《蒋介石的幕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6页。
    5杨跃进著:《蒋介石幕僚的思想研究》,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162页。
    6刘统著:《中国的1948午:两种命运的决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61页。
    7刘统著:《中国的1948午:两种命运的决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79页。
    8张仁善著:《1949中国社会》,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2页。
    9张仁善著:《1949中国社会》,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5页。
    1杨树标:《一个值得惋惜的历史人物--读陈布雷<回忆录>》,《杭州大学学报》第19卷第2期,1989年6月。
    2严如平:《陈布雷生平概述》,《民国档案》1992年第3期。
    1王晓华:《“文胆”陈布雷之死》,《炎黄春秋》1994年第5期。
    2卢绪元:《陈布雷简论》,《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3许纪霖:《从陈布雷之死看“道”与“势”的冲突》,《另一种启蒙》,花城出版社,1999年。该文还见于许纪霖的《大时代中的知识人》,中华书局,2007年版。
    4枉则正:《蒋介石的首席秘书陈布雷为何要自杀?》,《军事历史》1999年第3期。
    5贡改改:《由<陈布雷回忆录>看陈布雷其人其事》,《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6郭太风、李纳:《陈布雷悲情后半生》,《档案与史学》2004年第6期。
    1祝彦:《“文胆”陈布雷》,《百科知识》上,2005年第13期。
    2祝彦:《蒋介石“文胆”陈布雷》,《文史天地》2005年第10期。
    3祝彦:《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与其共产党员的女儿》,《党史博采》2005年第10期。
    4孟丹青:《论儒家文化对陈布雷思想的影响》,《民国档案》2007年第4期。
    5戴光中:《从陈布雷日记看其晚年心态》,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沈建亿:《蒋介石的幕僚长:陈布雷与民国政治(1927--1928)》,台湾私立东海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班第一学期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徐咏平:《陈布雷先生传》,台湾:正中书局,1977年版。
    2新华社:《国民党“油尽灯枯”,蒋介石忠实走狗陈布雷自杀》,人民日报1948年11月29日,第2版。
    3陈布雷:《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年版,“前记”部分,第3页。
    4陶永标:《陈布雷自杀经过》,选自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从名记者到幕僚长一一陈布雷》,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七辑,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88年版,第162页。
    5杨者圣著:《国民党“军机大臣”陈布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60,564页。
    6王晓华:《“文胆”陈布雷之死》,《炎黄春秋》1994年第5期。
    7沈建亿:《蒋介石的幕僚长:陈布雷与民国政治(1927--1928)》,台湾私立东海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班第一学期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沈建亿:《蒋介石的幕僚长:陈布雷与民国政治(1927-1928)》,台湾私立东海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班第一学期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陈布雷日记选1936年1--2月》(1936年1-2月),《民国档案》1988年第1期。
    1王泰栋:《蒋介石的国策顾问--陈布雷外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
    2沈建亿:《蒋介石的幕僚长:陈布雷与民国政治(1927--1928)》,台湾私立东海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班第一学期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6页。
    1《畏垒室日记》抄本,1935年10月12日。
    2王泰栋编著:《陈布雷大传》,团结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陈布雷日记选1936年1--2月》,《民国档案》1988年第1期,第16页。
    4沈建亿:《蒋介石的幕僚长:陈布雷与民国政治(1927--1928)》,台湾私立东海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班第一学期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3页,注释11。
    1杨天石:《蒋介石对孔祥熙谋和活动的阻碍》,《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下),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13页。
    2王泰栋编著:《陈布雷大传》,团结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3王泰栋编著:《陈布雷大传》,团结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4戴光中:《陈布雷死因新探》,《光明日报》1999年2月1日。
    5戴光中:《从陈布雷日记看其晚年心态》,《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6王泰栋编著的《陈布雷大传》、杨者圣所著的《国民党军机大臣陈布雷》与戴光中的文章《从陈布雷日记看其晚年心态》中,对这一时期的日记都有所分析与运用。笔者将三者互为参证,基本上能够弥补这部分资料的缺失。
    1《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1月1日;《陈布雷日记选1936年1--2月》,《民国档案》1988年第1期,第16页。
    2《陈布雷日记选1936年1--2月》,《民国档案》1988年第1期,第18页。
    3《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1月7日。
    4《陈布雷日记选1936年1--2月》,《民国档案》1988年第1期,第18页。
    5《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1月8日。
    6《陈布雷日记选1936年1--2月》,《民国档案》1988年第1期,第18页。
    7《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1月8日。
    1《陈布雷日记选1936年1--2月》,《民国档案》1988年第1期,第18页。
    2《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1月9日。
    3《陈布雷日记选1936年1--2月》,《民国档案》1988年第1期,第19页。
    4《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1月10日。
    5《陈布雷日记选1936年1--2月》,《民国档案》1988年第1期,第19页。
    6《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1月11日。
    7《陈布雷日记选1936年1--2月》,《民国档案》1988年第1期,第19页。
    8《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1月12日。
    9《陈布雷日记选1936年1--2月》,《民国档案》1988年第1期,第20页。
    10《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1月13日。
    11 《陈布雷日记选1936年1--2月》,《民国档案》1988年第1期,第20页。
    12《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1月14日。
    13《陈布雷日记选1936年1--2月》,《民国档案》1988年第1期,第20页。
    14《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1月14日。
    1《陈布雷日记选1936年1--2月》,《民国档案》1988年第1期,第20页。
    2《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1月15日。
    3《陈布雷日记选1936年1--2月》,《民国档案》1988年第1期,第20页。
    4《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1月15日。
    5《陈布雷日记选1936年1--2月》,《民国档案》1988年第1期,第21页。
    6《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1月17目。
    7《陈布雷日记选1936年1--2月》,《民国档案》1988年第1期,第22页。
    8《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1月21日。
    9《陈布雷日记选1936年1--2月》,《民国档案》1988年第1期,第22页。
    10《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1月21日。
    11《陈布雷日记选1936年1--2月》,《民国档案》1988年第1期,第22页。
    12《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1月21日。
    13《陈布雷日记选1936年1--2月》,《民国档案》1988年第1期,第23页。
    14《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1月24日。
    15《陈布雷日记选1936年1--2月》,《民国档案》1988年第1期,第23页。
    1《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1月26日。
    2《陈布雷日记选1936年1--2月》,《民国档案》1988年第1期,第24页。
    3《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1月28日。
    4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78),第八辑,“前言”页,(台湾)文海出版社。
    5《陈布雷日记选1936年1--2月》,《民国档案》1988年第1期,第24页。
    6《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1月28日。
    7《陈布雷日记选1936年1--2月》,《民国档案》1988年第1期,第24页。
    8《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1月29日。
    9《陈布雷日记选1936年1--2月》,《民国档案》1988年第1期,第24页。
    10《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1月29日。
    11《陈布雷日记选1936年1--2月》,《民国档案》1988年第1期,第24页。
    12《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1月30日。
    1《陈布雷日记选1936年1--2月》,《民国档案》1988年第1期,第25页。
    2《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1月31日。
    3《陈布雷日记选1936年1--2月》,《民国档案》1988年第1期,第26页。
    4《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2月6日。
    5《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2月15日。
    6《陈布雷日记选1936年1--2月》,《民国档案》1988年第1期,第29页。
    7《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2月16日。
    8《陈布雷日记选1936年1--2月》,《民国档案》1988年第1期,第30页。
    9《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2月17日。
    10《陈布雷日记选1936年1--2月》,《民国档案》1988年第1期,第30页。
    11《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2月18日。
    12《陈布雷日记选1936年1--2月》,《民国档案》1988年第1期,第30页。
    13《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2月18日。
    14《陈布雷日记选1936年1--2月》,《民国档案》1988年第1期,第30页。
    1《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2月19日。
    2《陈布雷日记选1936年1--2月》,《民国档案》1988年第1期,第30页。
    3《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2月20日。
    4《陈布雷日记选1936年1--2月》,《民国档案》1988年第1期,第31页。
    5《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2月21日。
    6《陈布雷日记选1936年1--2月》,《民国档案》1988年第1期,第32页。
    7《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2月25日。
    8《陈布雷日最选1936年1--2月》,《民国档案》1988年第1期,第32页。
    9《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2月26日。
    10《陈布雷日记选1936年1--2月》,《民国档案》1988年第1期,第32页。
    11《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2月28日。
    12《陈布雷日记选1936年1--2月》,《民国档案》1988年第1期,第33页。
    1《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2月28日。
    2吕咸(1888-?),河北人,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工科及北京大学法科。1911年担任天津《国风日报》记者,1915年任农商部佥事,并在中国大学蒙藏法政学院任教授。1921年任“鲁案”督办公署秘书,后任农商部秘书,旋即奉派任龙烟铁矿监督、督办。不久调任中俄交涉公署总务处长。1926年主持包西水利局事务兼任达拉特旗地亩局局长,并权摄临河县事。1928年任国民政府工商部参事。同年任命为河北省建设厅厅长。
    3《陈布雷日记选1936年1--2月》,《民国档案》1988年第1期,第18页。
    4《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1月9日。
    5《陈布雷日记选1936年1--2月》,《民国档案》1988年第1期,第24页。
    6《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1月9目。下面的星期记录也分别见各天日记。
    1《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3月1日。
    2《畏垒室日记》抄本,1935年3月6日。
    3陈布雷在《畏垒室日记中》记录“星期日”一般用“星期”来表示,为了统一,这里一律用“星期”。
    4《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12月1日。
    5《畏垒室日记》抄本,1938年5月7日。
    6《畏垒室日记》抄本,1935年3月7日。
    1《畏垒室日记》抄本,1945年7月30至31日并记。
    2《艮垒室日记》抄本,1945年8月1至10日并记。
    3《畏垒室日记》抄本,1945年8月8至10日并记。
    4邹振环:《日记文献的分类与价值》,樊树志执行主编:《古代中国:传统与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7页。
    1邹振环:《日记文献的分类与价值》,樊树志执行主编:《古代中国:传统与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7页。
    2闻黎明:《第三种力量与抗战时期的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159页。
    3《畏垒室日记》抄本,1941年11月22日。
    4邹振环:《日记文献的分类与价值》,樊树志执行主编:《古代中国:传统与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7页。
    1左双文:《西安事变后南京的讨伐派--以戴季陶、何应钦为中心的再探讨》,《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6期。
    2《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12月15日。
    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编印:《王子壮日记》第4册,1937年4月21日,第111页。
    4《畏垒室日记》抄本,1937年6月12日。
    1《畏垒室日记》抄本,1938年8月6日。
    2《畏垒室日记》抄本,1939年2月17日。
    3《畏垒室日记》抄本,1940年5月17日。
    4《畏垒室日记》抄本,1939年2月28日。
    5 1938年8月,安徽省教育厅长杨廉活动调往后方重庆,任四川省教育厅长。安徽省财政厅新任厅长章乃器根据各方举报,查实杨廉在安徽任内贪污留学生经费和学校建筑费等多笔款项达数万元,乃报请国民党中央政府通缉杨廉归案法办。1939年6月22日,蒋介石下令将杨廉在重庆枪决。
    6《畏垒室日记》抄本,1939年2月28日。
    1陈布雷:《同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41页。
    2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上),2008年,第273页。
    3《畏垒室日记》抄本,1938年2月16-17日。
    4《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40年7月2目。转引自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上),2008年,第273页。
    5《畏垒室日记》抄本,1940年7月6日。
    6《畏垒室日记》抄本,1940年7月8日。
    1《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1月27日。
    2《畏垒室日记》抄本,1940年6月22日。
    3《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1月27日。
    4《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7月30日。
    5《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8月8-10日。
    6《畏垒室日记》抄本,1940年6月13-14日。
    7《畏垒室日记》抄本,1940年6月20-22日。
    8《畏垒室日记》抄本,1942年5月9日。
    9《陈布雷传记资料》上认为《陈布雷回忆录》初版是在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再版 是在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见该书第137页)。这种说法肯定是错误的,因为《陈布雷回忆录》王允默写所序言中没有提到。并且陈布雷写完《回忆录》后就认为可能会有错误,想有时间再将一些史实补正,笔者在1948年6月之前并没有见到陈布雷补正《回忆录》的记录。此外,笔者也从一些陈布雷研究的二手成果看出,从1948年6月到11月,陈布雷也没有补正自己自己的《回忆录》,所以陈布雷在1948年11月13日去世前根本没有出版《回忆录》。陈布雷去世后,离1949年只有两个月时间,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出版这本书。从此可以判断,《陈布雷传记资料》记载有误。
    1(台湾)传记文学杂志社:《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年版,“前记”部分。
    2(台湾)传记文学杂志社:《陈布雷传记资料》,台湾:天一出版社,1979年版,第137页。
    3《陈布雷回忆录》(手稿本),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四十二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71年版。
    4(台湾)传记文学杂志社:《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年版。
    5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295-402页。
    6《陈布雷回忆录》,《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民国丛书》第二编84,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版。
    7章伯锋等编:《内忧外患中的蒋家王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23-326页。
    2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82-383页。
    3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296页。
    1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296页。
    2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26页。
    3(台湾)传记文学杂志社:《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年版,“自序”部分。
    4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15-316页。
    1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62页。
    2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297页。
    3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01-302页。
    1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23页。
    2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28页。
    3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07页。
    4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17页。
    5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28页。
    6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30页。
    1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50页。
    2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49页。
    3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53页。
    1徐咏平:《陈布雷先生传》,台湾正中书局,1977年版,第341页。
    2陈约文:《澹泊宁静--陈布雷传》,台湾近代中国出版社,1987年版。
    3王泰栋:《陈布雷大传》,团结出版社,2006年版,第71-73页。同时见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08-313页。
    4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53页。
    1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55页。
    2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58-359页。
    1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24页。
    2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41页。
    3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83页。
    4上一节已经详细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简明指南》,档案出版社,1987年版,第348页。
    2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
    3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目录”部分。
    4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凡例”部分。
    5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名人传》,第四册,近代中国出版社,1985年版,第319-347页。
    6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
    1陈布雷临终前给蒋介石的上书,及《临终留呈蒋总统书》是两封,在《陈布雷先生文集》目录中只列了一个条目。
    2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目录”部分。
    3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09-310页。
    4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27页。
    5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24页。
    6陈布雷死后不久,国民党方面将其遗书全部公开发表,有11封之多,但是据陈布雷的四弟陈训慈回忆,还有一封是给女儿陈砺与陈琏的,落在陈布雷家人手中,但这封遗15至今不知道是什么内容。因此陈布雷的遗书总共是12封。见陈训慈:《先兄陈布雷杂忆》,选自《从名记者到幕僚长》,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4页。
    7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函牍”部分,1984年版,第253-287页。
    1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函牍”部分,1984年版,第253-286页。
    2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杂著”部分,1984年版,第287-427页。
    1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函牍”部分,1984年版,第242-243页。
    2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17,20-21,22-23,23-25,25-26页。
    3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17页。
    4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21页。
    5鲁案节略是日本政府以外交方式向中国北京政府提出的解决山东问题的文件。1921年9月10日,日本政府向中国提出鲁案节略九项,企图以交出胶州湾为诱饵换取日本在山东的经济特权,被中国北京政府拒绝。10月19日,日本政府提出第二次鲁案节略,竭力促成鲁案直接交涉,又被中国方面拒绝。
    1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22-23页。
    2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凡例”部分,1984年版。
    3徐咏平:《陈布雷先生传》,台湾正中书局,1977年版,第342页。
    4在《陈布雷先生文集》中收录的陈布雷在《天铎报》、《商报》与《时事新报》等的一些文章是怎样编入的,笔者不得而知。
    1罗炯光、向全英编著:《蒋介石首席秘书陈布雷》,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1994年版,见“目录”部分。
    2罗炯光、向全英编著:《蒋介石首席秘书陈布雷》,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1994年版。
    1陈梅龙:《试论宁波的近代化》,《浙江社会科学》,1994年第一期,第32-33页。
    2王泰栋:《陈布雷大传》,团结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页。
    3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296页。
    1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297-298页。
    2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03-304页。
    1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04页。
    2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05页。
    3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06页。
    1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299页。
    2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08页。
    3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浙江文史资料选辑 第四十五辑 浙江近代著名学校和教育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页。
    4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08页。
    1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12页。
    2邵祖德等编纂:《浙江教育简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72页。
    3杭州市教育委员会编纂:《杭州教育志》(1028-1949),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62页。
    4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13-314页。
    1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562页。在陈布雷《回忆录》中,记述为“高等学校分三类:第一类学习文、哲、法政课程;第二类学习理、工课程;第三类注重生物,学习医学及博物等课程”。并不是十分准确。
    2杭州市教育委员会编纂:《杭州教育忐》(1028-1949),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685页。
    3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16页。
    4我们从诸多与陈布雷年龄相仿的知识人的回忆录中可以看出,陈布雷的教育经历是清末出 生的那代读书人的普遍人生历程。参见蒋梦麟著:蒋廷黻著:《蒋廷黻回忆录》,岳麓书社2003年版;陶希圣:《潮流与点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等等。
    1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00页。
    2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02页。
    3陶希圣:《潮流与点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1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14页。
    2徐和雍,郑云山,赵世培:《浙江近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48页。
    3徐和雍,郑云山,赵世培:《浙江近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49页。
    4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14页。
    1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14-315页。
    2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23页。
    3张宪文、方庆秋等主编:《中华民国史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95页。
    4杨天石,王学庄编著:《南社史长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58页。
    5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20页。
    6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22页。
    7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23页。
    1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24页。
    2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50报业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页。
    1张宪文、方庆秋等主编:《中华民国史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07页。
    2叶再生著:《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第一卷,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903页。
    3邹鲁:《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第四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60页。
    4叶再生著:《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第一卷,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904页。
    5陈布雷:《楚歌四面之舆论界》,《天铎报》,1911年5月6日,第一版。
    6陈布雷:《楚歌四面之舆论界》,《天铎报》,1911年5月6日,第一版。
    7陈布雷:《楚歌四面之舆论界》,《天铎报》,1911年5月6日,第一版。
    1陈布雷:《楚歌四面之舆论界》,《天铎报》,1911年5月6日,第一版。
    2叶再生著:《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第一卷,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904页。
    3温楚衍:《辛亥革命实践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编:《辛亥首义回忆录》,第一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2页。
    1叶再生著:《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第一卷,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905页。
    2陈布雷:《哀大江报》,《天铎报》,1911年8月4日,第四版。
    3陈布雷:《哀大江报》,《天铎报》,1911年8月4日,第四版。
    1陈布雷:《国民瓦解之危机》,《天铎报》,1911年7月2日,第一版。
    2陈布雷:《国民瓦解之危机》,《天铎报》,1911年7月2日,第一版。
    3陈布雷:《国民瓦解之危机》,《天铎报》,1911年7月2日,第一版。
    1陈布雷:《难乎!其为今日之督抚》,《天铎报》,1911年8月14日,第三版。
    2陈布雷:《警风密雨逼人来》,《天铎报》,1911年lO月3日,第三版。
    3陈布雷:《警风密雨逼人来》,《天铎报》,1911年10月3日,第三版。
    1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第324-325页。
    2陈布雷:《谭鄂》(庚),载罗炯光、向全英编:《蒋介石首席秘书陈布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3陈布雷:《谭鄂》(庚),载罗炯光、向全英编:《蒋介石首席秘书陈布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4陈布雷:《谭鄂》(庚),载罗炯光、向全英编:《蒋介石首席秘书陈布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147页。
    5陈布雷:《谭鄂》(庚),载罗炯光、向全英编:《蒋介石首席秘书陈布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147页。
    6陈布雷:《谭鄂》(庚),载罗炯光、向全英编:《蒋介石首席秘书陈布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148页。
    1陈布雷:《谭鄂》(辛),载罗炯光、向全英编:《蒋介石首席秘书陈布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148页。
    2陈布雷:《谭鄂》(辛),载罗炯光、向全英编:《蒋介石首席秘书陈布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148页。
    3陈布雷:《谭鄂》(辛),载罗炯光,向全英编:《蒋介石首席秘书陈布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148页。
    4陈布雷:《已倒之满政府》,载罗炯光、向全英编:《蒋介石首席秘书陈布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153页。
    5陈布雷:《回忆录》,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24-325页。
    1陈布雷:《武汉消息与革命前途之关系》,《天铎报》,1911年11月30日,第一版。
    2陈布雷:《武汉消息与革命前途之关系》,《天铎报》,1911年11月30日,第一版。
    3陈布雷:《武汉消息与革命前途之关系》,《天铎报》,1911年11月30日,第一版。
    4陈布雷:《武汉消息与革命前途之关系》,《天铎报》,1911年11月30日,第一版。
    5陈布雷:《喜捷》,载罗炯光,向全英编:《蒋介石首席秘书陈布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154页。
    6陈布雷:《喜捷》,载罗炯光,向全英编:《蒋介石首席秘书陈布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154页。
    7陈布雷:《闢和》,《天铎报》,1911年12月3日,第一版。
    1陈布雷:《闢和》,《天铎报》,1911年12月3日,第一版。
    2陈布雷:《闢和》,《天铎报》,1911年12月3日,第一版。
    3陈布雷:《闢和》,《天铎报》,1911年12月3日,第一版。
    4陈布雷:《宴安鸩毒》,载罗炯光、向全英编:《蒋介石首席秘书陈布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158页。
    5陈布雷:《宴安鸩毒》,载罗炯光、向全英编:《蒋介石首席秘书陈布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158页。
    6陈布雷:《宴交鸩毒》,载罗炯光、向全英编:《蒋介石首席秘书陈布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158页。
    7中国社科院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2),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7页。
    8陈布雷:《战机动矣》,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第4页。
    9陈布雷:《不战何矣》,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第9页。
    1陈布雷:《共和而外非所愿闻》,载罗炯光、向全英编:《蒋介石首席秘书陈布雷》,第153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
    2陈布雷:《共和而外非所愿闻》,载罗炯光、向全英编:《蒋介石首席秘书陈布雷》,第153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
    3陈布雷:《共和而外非所愿闻》,载罗炯光、向全英编:《蒋介石首席秘书陈布雷》,第153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
    4陈布雷:《共和而外非所愿闻》,载罗炯光、向全英编:《蒋介石首席秘书陈布雷》,第153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
    5陈布雷:《共和而外非所愿闻》,载罗炯光、向全英编:《蒋介石首席秘书陈布雷》,第153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
    6石荣慧:《浅析辛亥革命时期日本与袁世凯的关系》,《河池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7陈布雷:《某公使言语妙天下》,载罗炯光、向全英编:《蒋介石首席秘书陈布雷》,第154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
    8陈布雷:《某公使言语妙天下》,载罗炯光、向全英编:《蒋介石首席秘书陈布雷》,第154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
    1陈布雷:《梁启超匪夷所思》,载罗炯光、向全英编:《蒋介石首席秘书陈布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158页。
    2陈布雷:《论临时大总统之选举》,载罗炯光、向全英编:《蒋介石首席秘书陈布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156页。
    3陈布雷:《论临时大总统之选举》,载罗炯光、向全英编:《蒋介石首席秘书陈布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156页。
    4陈布雷:《论临时大总统之选举》,载罗炯光、向全英编:《蒋介石首席秘书陈布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156页。
    5陈布雷:《论临时大总统之选举》,载罗炯光、向全英编:《蒋介石首席秘书陈布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157页。
    6陈布雷:《论临时大总统之选举》,载罗炯光、向全英编:《蒋介石首席秘书陈布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157页。
    7陈布雷:《论临时大总统之选举》,载罗炯光、向全英编:《蒋介石首席秘书陈布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157页。
    8陈布雷:《论临时大总统之选举》,载罗炯光、向全英编:《蒋介石首席秘书陈布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157页。
    1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第325页。
    2陈布雷:《论临时大总统之选举》,载罗炯光、向全英编:《蒋介石首席秘书陈布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156页。
    3陈布雷:《论临时大总统之选举》,载罗炯光、向全英编:《蒋介石首席秘书陈布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156页。
    4陈布雷:《论临时大总统之选举》,载罗炯光、向全英编:《蒋介石首席秘书陈布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157页。
    5陈布雷:《论临时大总统之选举》,载罗炯光、向全英编:《蒋介石首席秘书陈布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157页。
    6陈布雷:《日本元老宣言之妄》,载罗炯光、向全英编:《蒋介石首席秘书陈布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161页。
    1陈布雷:《日本元老宣言之妄》,载罗炯光、向全英编:《蒋介石首席秘书陈布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16l页。
    2陈布雷:《蒙人要求独立之非计》,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11页。
    3陈布雷:《蒙人要求独立之非计》,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11页。
    4陈布雷:《蒙人要求独立之非计》,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11页。
    5陈布雷:《俄人亦未为得计》,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11页。
    6陈布雷:《俄人亦未为得计》,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11页。
    7陈布雷:《俄人亦未为得计》,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11页。
    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 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二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51页。
    2陈旭麓、郝盛潮主编:《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版,第610页。
    3陈布雷:《回忆录》,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24-325页。
    4 1912年,陈布雷脱离《天铎报》后回到了家乡任宁波效实中学教师,当年在宁波加入了同盟会。1914年,陈布雷父亲去世,家中一切事务由陈布雷管理,同时兼任效实中学教师。1919年陈布雷妻子杨宏农去世。次年,将家庭事务托付亲戚照料,儿女寄养于宁波儿童公育社。陈布雷兼任《四明日报》撰述。该年下半年,陈布雷应商务印书馆之聘,到上海担任《韦氏大字典》编译之职。见《陈布雷同忆录》从1912到1920年部分。
    1陈布雷:《回忆录》,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40页。
    2陈布雷:《本报之回顾与前瞻》,《商报》元旦增刊,1926年1月1日,第一张,第二版。
    3陈布雷:《回忆录》,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第340页。
    4陈布雷:《回忆录》,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41页。
    1陈布雷:《回忆录》,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41页。
    2陈布雷:《回忆录》,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43页。
    3陈布雷:《回忆录》,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46页。
    4陈布雷:《回忆录》,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46页。
    5《洽老理想中之纯粹的商报》,政协慈溪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慈溪文史资料第2辑三北虞洽卿》,1988年版,第138页。
    1陈布雷:《回忆录》,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47页。
    1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一册,中央研究院近现代史研究所,1979年版,第738页。
    2台湾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中华民国史事纪要(初稿)》,中华民国十二年(1923)七月至十月,第109-110页。
    3台湾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中华民国史事纪要(初稿)》,中华民国十二年(1923)七月至十月,第109-110页。
    4陈布雷:《曹锟之通电》,《商报》1923年7月24日,第二张,第二版。
    5陈布雷:《昨日总商会之大会》,《商报》1923年6月24日,第一张,第二版。
    6陈布雷:《昨日总商会之大会》,《商报》1923年6月24日,第一张,第二版。
    1陈布雷:《为留津议员进忠告》,《商报》1923年6月28日,第一张,第二版。
    2陈布雷:《为留津议员进忠告》,《商报》1923年6月28日,第一张,第二版。
    3陈布雷:《差以毫厘谬以千里》,《商报》1923年7月17日,第二张,第二版。
    4陈布雷:《研究系之评价》,《商报》1923年9月28日,第一张,第二版。
    1陈布雷:《北京竟开选举会》,《商报》1923年9月13日,第一张,第二版。
    2陈布雷:《一个紧急的提议》,《商报》1923年9月30日,第一张,第二版。
    3陈布雷:《纲纪肃正运动》,《商报》1923年10月8日,第二张,第二版。
    4陈布雷:《无可庆之国庆》,《商报》1923年10月10日,商报国庆增刊,第一张,第二版。
    5陈布雷:《曹锟竟达目的矣》,《商报》1923年10月6日,第一张,第二版。
    1陈布雷:《惩创》,《商报》1923年10月19日,第一张,第二版。
    2中共安徽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安徽现代革命史资料长编》,安徽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81页。
    3陈布雷:《惩创》,商报》1923年10月19日,第一张,第二版。
    4陈布雷:《惩创》,《商报》1923年10月19日,第一张,第二版。
    5陈布雷:《论直接行动》,《商报》1923年10月26日,第一张,第二版。
    6陈布雷:《北京变化之消息》,《商报》1924年10月24日,第一张,第三版。
    1陈布雷:《回忆录》,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47页。
    2陈布雷:《上海未有之大不幸》,《商报》1925年5月31日,第一张,第二版。
    3陈布雷:《几段不能不说的话》,《商报》1925年6月3日,第一张,第二版。
    4陈布雷:《外部抗议与使团覆牒》,《商报》1925年6月5日,第一张,第二版。
    1陈布雷:《辩正排外的传说告公正外国人》,《商报》1925年6月8日,第一张,第二版。
    2陈布雷:《愿得更广大之公道》,《商报》1925年6月12日,第一张,第二版。
    3陈布雷:《强词夺理抑至此乎?》,《商报》1925年7月3日,第一张,第二版。
    4陈布雷:《正告日本人士》,《商报》1925年6月16日,第一张,第二版。
    1陈布雷:《修约覆牒与外交人物》,《商报》1925年9月9日,第一张,第二版。
    2张宪文、方庆秋等主编:《中华民国史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07页。
    3陈布雷:《何以对付沪案司法重查》,《商报》1925年9月12日,第一张,第二版。
    4陈布雷:《沪案果胜利否乎?》,《商报》1925年10月7日,第一张,第二版。
    1《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总董费悖信致上海交涉员许沅书》(1925年12月23日),程道德等编:《中华民国外交史资料选编(2)》(1919-1931),第23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2陈布雷:《告各地同情于国权运动者》,《商报》1925年6月6日,第一张,第二版。
    1陈布雷:《兴亡之机系于一发》,《商报》1925年6月19日,第一张,第二版。
    2陈布雷:《全国总示威之意义》,《商报》1925年6月25日,第一张,第二版。
    3陈布雷:《一个紧急的提议》,《商报》1925年7月1日,第一张,第三版。
    4陈布雷:《何以振渐颓之气势(一)》,《商报》1925年7月31日,第一张,第二版。
    5陈布雷:《何以振渐颓之气势(二)》,《商报》1925年8月1日,第一张,第二版。
    6李新、陈铁健:《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第2卷(1923-1926)国民革命的兴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6页。
    1陈布雷:《如何救济约大退学之青年》,《商报》1925年6月7日,第一张,第二版。
    2布雷:《救国与求学》,《商报》1925年8月30日,第一张,第二版。
    3陈布雷:《救国与求学》,《商报》1925年8月30日,第一张,第二版。
    4陈布雷:《救国与求学》,《商报》1925年8月30日,第一张,第二版。
    1陈布雷:《军人自忏之机会》,《商报》1925年7月4日,第一张,第二版。
    2陈布雷:《论三团体之被封》,《商报》1925年7月24日,第一张,第三版。
    3陈布雷:《论三团体之被封》,《商报》1925年7月24日,第一张,第三版。
    1陈布雷:《论三团体之被封》,《商报》1925年7月24日,第一张,第三版。
    2陈布雷:《论总工会之被封》,《商报》1925年9月20日,第一张,第二版。
    3陈布雷:《为吾工商界进瞑眩之言》,《商报》1925年7月19日,第一张,第二版。
    1陈布雷:《中国社会问题之中论》,《商报》1925年7月23日,第一张,第二版。
    2陈布雷:《中国社会问题之中论》,《商报》1925年7月23日,第一张,第二版。
    3陈布雷:《民族堕落之忧》,《商报》1926年8月11日,第一张,第二版。
    4杨者圣:《国民党的军机大臣陈布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5页。
    5施英:《论汉口之罢工潮-并质上海(商报)记者》,《向导》周报第181期,1927年1月6日出版。
    1陈布雷:《回忆录》,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241页。
    2杨者圣:《国民党的军机大臣陈布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1页。
    3陈布雷:《回忆录》,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47页。
    4杨者圣:《国民党的军机大臣陈布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1页。
    5陈布雷:《回忆录》,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46页。杨者圣:《国民党的军机大臣陈布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1页。
    6陈布雷:《回忆录》,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46页。
    1陈布雷:《回忆录》,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47页。
    2陈布雷:《回忆录》,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47页。
    3陈布雷:《回忆录》,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49页。
    1陈布雷:《回忆录》,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49页。
    2陈布雷:《回忆录》,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49页。
    3陈布雷:《回忆录》,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49页。
    1陈布雷:《回忆录》,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49页。
    2陈布雷:《回忆录》,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49页。
    3陈布雷:《回忆录》,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49页。
    1陈布雷:《暴日膺惩》,《时事新报》1928年5月4日,第三版,第一张。
    2吴东之:《中国外交史(中华民国时期1911-1949年)》,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2页。
    3陈布雷:《日军愈逼愈紧》,《时事新报》1928年5月10日,第三版,第一张。
    4陈布雷:《各个的努力》,《时事新报》1928年5月11日,第三版,第一张。
    5陈布雷:《日军愈逼愈紧》,《时事新报》1928年5月10日,第三版,第一张。
    1陈布雷:《团结自救之根本觉悟》,《时事新报》1928年5月21日,第三版,第一张。
    2陈布雷:《团结自救之根本觉悟》,《时事新报》928年5月22日,第三版,第一张
    3陈布雷:《今后之外交》,《时事新报》1928年5月24日,第三版,第一张
    4陈布雷:《不堪回首》,《时事新报》1928年5月30日,转引自罗炯光等:《蒋介石首席秘书陈布雷》,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1994年,第263页。
    1陈布雷:《告芳泽公使》,《时事新报》1929年l月28日,第二版,第一张
    2陈布雷:《告芳泽公使》,《时事新报》1929年1月28日,第二版,第一张
    3陈布雷:《诡幻已极之日本外交》,《时事新报》1929年2月19日,第三版,第一张。
    4陈布雷:《今后对日之态度》,《时事新报》1929年4月6日,第三版,第一张。
    5陈布雷:《五三纪念》,《时事新报》929年5月3日,第四版,第一张。
    1陈布雷:《纪念中之自省》,《时事新报》1928年11月12日,第三版,第一张。
    1陈布雷:《训政之要义》,《时事新报》1929年1月10日,第三版,第一张。
    2陈布雷:《社会军队化》,《时事新报》1928年8月9日,第四版,第一张。
    1陈布雷:《各地党务指导委员之责任》,《时事新报》1928年4月9日,第二版,第一张。
    2陈布雷:《党政诤言(一)》,《时事新报》1928年8月21日,第四版,第一张。
    3陈布雷:《党政诤言(一)》,《时事新报》1928年8月21日,第四版,第一张。
    4陈布雷:《党政诤言(二)》,《时事新报》1928年8月22日,第四版,第一张。
    1陈布雷:《党政诤言(三)》,《时事新报》928年8月23日,第四版,第一张。
    2陈布雷:《党政诤言(四)》,《时事新报》1928年8月24日,第四版,第一张。
    3陈布雷:《党政诤言(五)》,《时事新报》1928年,8月25日,第四版,第一张。
    4陈布雷:《为下层工作举一例》,《时事新报》1928年11月5曰,第四版,第一张。
    5陈布雷:《评摧毁封建势力案》,《时事新报》1929年4月22日,第三版,第一张。
    1陈布雷:《评摧毁封建势力案》,《时事新报》1929年4月22日,第三版,第一张。
    2陈布雷:《呜呼二年矣》,《时事新报》929年4月12日,第三版,第一张。
    3陈布雷:《呜呼二年矣》,《时事新报》1929年4月12日,第三版,第一张。
    4陈布雷:《呜呼二年矣》,《时事新报》1929年4月12日,第三版,第一张。
    1陈布雷:《再论消弭共祸之道》,《时事新报》1929年4月14日,第三版,第一张。
    2陈布雷:《再论消弭共祸之道》,《时事新报》1929年4月14日,第三版,第一张。
    3陈布雷:《再论消弭共祸之道》,《时事新报》1929年4月14日,第三版,第一张。
    4陈布雷:《再论消弭共祸之道》,《时事新报》1929年4月14日,第三版,第一张。
    5陈布雷:《再论消弭共祸之道》,《时事新报》1929年4月14日,第三版,第一张。
    1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当时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51页。
    2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当时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51页。
    1陶希圣:《报人人本色的布雷先生》,选自《陈布雷传记资料》,台湾:天一出版社,1979年版,第49页。
    2陶希圣:《报人人本色的布雷先生》,选自《陈布雷传记资料》,台湾:天一出版社,1979年版,第52页。
    1陶希圣:《报人人本色的布雷先生》,选自《陈布雷传记资料》,台湾:天一出版社,1979年版,第52页。
    2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12月27日。
    3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12月27日。
    4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7年1月2日。
    5参商,商星在东,参星在西。
    6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7年1月2日。
    7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7年4月10日。
    8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7年4月11日。
    9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7年4月12日。
    10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7年4月13日。
    11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7年4月14日。
    1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7年4月15日。
    2蒋经国1925年10月赴苏联学习,由于政治原因被苏方扣留,西安事变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苏联方面同意于1937年2月同意蒋经国回国。
    3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7年4月19日。
    4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7年4月23日。
    5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7年4月23日。
    1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9年12月23-26日。
    2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7年3月13日。
    3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7年3月13日。
    4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4年8月21日。
    5杨玉清:《我所知道的陈布雷》,引自《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文史资料精选》,第15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367页。
    1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1月18日。
    2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0年4月3日。
    3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2年4月28日。
    4又名孔令俊,孔祥熙、宋霭龄夫妇的次女,人称“孔二小姐”。
    5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5年2月22日。
    6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5年7月13日。
    7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5年9月23日。
    8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6年1月30日。
    9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6年10月9日。
    10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7年7月20日。
    1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9年4月30日。
    2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9年5月1-2日。
    3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9年5月8日。
    4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9年5月26日。
    5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9年6月28日。
    1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0年6月5日。
    1陈布雷第一次担任浙江省教育厅长是1929年8月到1930年10月,第二次是时1932年1月到1934年4月。
    2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55页。
    3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58-359页。
    4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58-359页。
    5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55页。
    6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64-365页。
    1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65-368页。
    2孔庆泰等编著:《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词典》,安徽教育出版社,第323页,2000年版。
    3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68-369页。
    4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5年12月7日。
    5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65-368页。
    6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87页。
    7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89页。
    1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94页。
    2宋晞:《陈布雷传略》,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从名记者到幕族长一一陈布雷》,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七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96页。
    3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0年11月17日。
    1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5年5月2日。
    2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5年5月2日。
    3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5年10月1日。
    4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5年10月3日。
    5吴景平:《宋子文政治生涯编年》,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63页。
    6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5年6月19-20日。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民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上),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62页。
    2张皓:《派系斗争与国民党政府运转关系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81页。
    3对于戴季陶的作用,见高华的论文《论孙科在制定〈五五宪草〉过程中的思想变化》,江海学刊2000年第4期;对于邵元冲的作用,见张皓的《派系斗争与国民党政府运转关系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82页。
    4高华的论文《论孙科在制定〈五五宪草〉过程中的思想变化》,江海学刊2000年第4期
    5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5年8月27日。
    1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5年8月30日。
    2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5年9月25日。
    3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4月9日。
    4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4月14日。
    5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5年9月4日。
    1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5年9月9日。
    2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5年9月15-16日。
    3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5年9月8-9日。
    4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5年9月11日。
    5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5年9月12日。
    6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5年9月14日。
    1陈布雷:《艮垒室日记》抄本,1935年11月2日。
    2陈布雷:《艮垒室日记》抄本,1935年11月3-4日。
    3陈布雷:《艮垒室日记》抄本,1935年11月19日。
    4陈布雷:《艮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2月12日。
    5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2月14日。
    6陈布雷:《艮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2月21日。
    7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4月18-19日。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0页。
    2曹圣芬:《陈布雷先生的风格》,《陈布雷传记资料》,(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第45页。
    3杨天石:《鬼?神?人?-解读蒋介石日记》,《文史博览》2006年第21期,第31页。
    1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1年4月15日。
    2陈布雷:《艮垒室日记》抄本,1943年5月10日。
    3《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抗战六周年纪念宣言》,《解放日报》1943年7月2日。
    4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3年7月5日。
    5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7月19日。
    6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9年6月13日。
    7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1年7月17日。
    1陈布雷:《艮垒室日记》抄本,1941年7月17日。
    2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4年12月20日。
    3杨玉清:《我所知道的陈布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8l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168-169页。
    4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8年7月16日。
    5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8年7月31日。
    1陈布雷:《艮垒室日记》抄本,1940年10月5日。
    2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0年12月31日。
    3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这篇短文写在1938年1月1日前,时间为2月26日,人约是陈布雷1939年2月26日所写。
    4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0年5月27日。
    5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5年7月29日。
    1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氏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49页。
    1原裁《蒋胡最近言论集》,1927年9月出版,转引于彭明、金德群:《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二册(1924-1927),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83-384页。
    2原裁《蒋胡最近言论集》,1927年9月出版,转引于彭明、金德群:《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二册(1924-1927),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87页。
    3严如平、熊尚厚主编:《民国人物传》第八卷,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69页。
    4杨跃进著:《蒋介石的幕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4页。
    5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49页。
    6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会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1984年版,第35卷,《克复北平克後北平祭告总理文》第120页。
    1 张宪文、方庆秋主编:《蒋介石全传》,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3页。
    2 宋平编:《蒋介石全传》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28页。
    3 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10月17日。
    4 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10月17日。
    5 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10月21日。
    6 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10月21日。
    7 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10月26日。
    8 汪学起,寔翰生编著:《第四战线--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掇实》,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54页。
    1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会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1984年版,第35卷,《报国与思亲--五十生日感言》第164页。
    2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会 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1984年版,第35卷,《报国与思亲--五十生日感言》第164页。
    3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会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1984年版,第35卷,《报国与思亲--五十生日感言》第164页。
    4陈布雷:《艮垒室日记》抄本,1937年2月7日。
    5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7年2月10日。
    6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7年2月10日。
    1陈布雷:《艮垒室日记》抄本,1937年12月11-12日。
    2陈布雷:《艮垒室日记》抄本,1937年12月13-15日。
    3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会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1984年版,第30卷,书告,《我军退出南京告全国国民书》第249页。
    1陈布雷:《艮垒室日记》抄本,1938年6月29-30日。
    2陈布雷:《艮垒室日记》抄本,1938年7月1-3日。
    3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会 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1984年版,第30卷,书告,《抗战周年纪念告全国军民书》第264-265页。
    4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会 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1984年版,第30卷,书告,《抗战周年纪念告全国军民书》第265页。
    5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会 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1984年版,第30卷,书告,《抗战周年纪念告全国军民书》第267页。
    6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会 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1984年版,第30卷,书告,《抗战周年纪念告全国军民书》第269页。
    7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会 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1984年版,第30卷,书告,《抗战周年纪念告全国军民书》第270页。
    1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会 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1984年版,第30卷,书告,《抗战周年纪念告全国军民书》,第271页。
    2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94页。
    3王泰栋:《陈布雷人传》,团结出版社,2006年版,第197页。
    4第一次近卫声明为,日本内阁总理人臣近卫于1938年1月16发表的,18日进行补充。声明宣布日本政府今后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而要另外扶植新政权,来“调整中日交邦”。11月3日,近卫发表第二次声明,宣称如果国民政府抛弃抗日容共政策,更换人事组织,并参加东亚新秩序建设,日本将不予拒绝。
    5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中华民国时期1911-1949年),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48-449页。
    6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98页。
    1陈布雷:《艮垒室日记》抄本,1938年12月2日。
    2陈布雷:《艮垒室日记》抄本,1938年12月14日,19日。
    3陈布雷:《艮垒室日记》抄本,1938年12月22日。
    4陈布雷:《艮垒室日记》抄本,1938年12月26-28日。
    5杨者圣:《国民党“军机大臣”陈布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4页。
    6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94页。
    1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94页。
    2陈布雷:《艮垒室日记》抄本,1939年3月7-8日。
    3陈布雷:《艮垒室日记》抄本,1939年3月15日。
    4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会 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1984年版,第16卷,演讲,《行的道理》,第145页。
    5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会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1984年版,第16卷,演讲,《行的道理》,第147页。
    6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会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1984年版,第16卷,演讲,《行的道理》,第148页。
    7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会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1984年版,第16卷,演讲,《行的道理》,第149-150页。
    1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会 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1984年版,第16卷,演讲,《行的道理》,第146页。
    2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会 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1984年版,第16卷,演讲,《行的道理》,第150-151页。
    3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会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1984年版,第16卷,演讲,《行的道理》,第150页。
    4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会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1984年版,第16卷,演讲,《行的道理》,第152-153页。
    1方克立干其水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哲学 第三卷·论著述评(上册)》,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第262页。
    2任吉悌 王瞠霞著:《国家哲学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3页。
    3唐文光 廖泽文:《陈布雷在缙云山为蒋介石补订日记》,《北碚文史资料》 第4辑 抗日战争时期的北碚》,1992年版,第25页。
    4陈布雷:《艮垒室日记》抄本,1939年5月6日。
    5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9年5月13日。
    6陈布雷:《艮垒室日记》抄本,1939年5月15日。
    7陈布雷:《艮垒室日记》抄本,1939年5月15日。
    1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9年5月17日。
    2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9年5月17日。
    3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9年5月18日。
    4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9年5月19日。
    5陈布雷:《艮垒室日记》抄本,1939年5月20-21日。
    6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9年5月20日。
    7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9年5月20日。
    1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9年6月21日。
    2文润等编写:《古代文化知识手册》,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32页。
    3孙表卿(1870-1967),名振麒,奉化萧千庙人。光绪七年(1881年)考取生员,光绪十九年(1893年)考取举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恩科会试考取甲等,授民政部主事,在北京供职,三个月后辞职回乡。任宁波法政学堂干事、学监。辛亥革命时期参加奉化军政府,此后后来曾任浙江省议员、四明日报社经理、鸿庆轮船公司董事长、奉化孤儿院院长、奉化农工银行总经理、宁波棉业交易所理事等职务。他曾创办风麓学堂,蒋介石少年时曾在风麓学堂读书,所以对孙表卿以师礼相待。
    4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9年4月21日。
    5陈布雷:《艮垒室日记》抄本,1939年8月25日。
    6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9年4月29日。
    7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9年9月14日。
    8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0年4月14日。
    9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0年5月20日。
    1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0年10月31日。
    2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1年4月13日。
    3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1年4月15日。
    4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2年12月5日。
    5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4年11月28曰。
    6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2年12月26日。
    7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3年4月28日。
    8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5年10月31日。
    9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6年9月16日。
    1“蓉案”,即成都案件,1936年8月,日本外务省派人到成都筹备领事馆,成都群众游行示威,表示抗议,打死打伤日本人各两名。
    2北海案,1936年9月3日,广尔北海民众举行反日示威,日商中野被殴致死。19日,日警被击殒命。
    3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9月16日。
    1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9月16日。
    2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9月24-25日。
    3黎大荣:《我在蒋介石侍从室工作的片断回忆》,《中华文史资料文库 政治军事编 第八卷(20-8)》,中国文史出版社,第958页。
    4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5月4日。
    5国防最高委员会成立于1939年2月,陈布雷的记录有误或不准确,应该是国防最高会议。
    1陈布雷:《艮垒室日记》抄本,1937年9月1日。
    2蒋君章:《布雷先生的风范》,台湾:陈布雷传记资料,天一出版社,1979年版,第11页。
    3杨玉清:《我所知道的陈布雷》,引自《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文史资料精选》,第15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363-364页。
    1陈布雷:《艮垒室日记》抄本,1944年4月6日。
    2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4年4月6日。
    3杨玉清:《我所知道的陈布雷》,引自《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文史资料精选》,第15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363页。
    4邵毓麟:《布雷先生的无私与积极》,台湾:《陈布雷传记资料》,天一出版社,1979年版,第68页。
    1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黑龙江出版社,1980年版,第179页。
    2唐纵:《在蒋介石身边八年--侍从室高级幕僚唐纵日记》,群众出版社,1991年版,第451页。
    3陈布雷:《艮垒室日记》抄本,1945年2月3日。
    1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人事K编初稿》,卷五(下),民国三十三年十月二十七日,第2469页。
    2陈布雷:《艮垒室日记》抄本,1944年10月27日。
    3即何浩若,湖南湘潭人。早年就读于清华学校。1920年留学美国,获斯坦福大学、威斯康辛大学哲学博士,后又入诺威军校,习骑兵。1926年回国,任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四期政治教官。1939年任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事会宣传处处长。
    4陈布雷:《艮垒室日记》抄本,1943年4月6日。
    5李惟果,四川南充人,清华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同国后任武汉大学、中央大学教授。后曾任驻德使馆一等秘书,不久同国复任中央大学教授兼该校法学院政治系主任。抗日战争初任军委会委员长侍从室秘书。1939年选派为三青团筹备时期中央干事会干事,兼任临时干事会组织宣传处副处K。1941年11月选任三青团中央干事会常务干事。1943年2月29日选任三青团第一届中央干事会兼中央训练处处长。
    6洪瑞钊,别号君勉,浙江瑞安人。1930年6月2日任国民政府交通部秘书。后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特种宣传处处长。1943年2月29日选任三民主义青年团第一届中央干事会干事和编审室主任,并接任法规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1948年当选为“行宪”第一届立法院立法委员。
    7谢然之,浙江余姚人,1913年生。先后于日本东京中央大学、关国密苏里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毕业。1943年任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部学校主任秘书,后曾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第一处处长兼政治大学新闻系教授。
    1 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3年4月8-9日。
    2 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3年4月10-11日。
    3 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3年4月11日。
    4 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3年11月20日。
    1 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3年2月23日。
    2 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3年3月5日。
    3 公安部档案馆编注:《在蒋介石身边八年--侍从室高级幕僚唐纵日记》,群众出版社,1991年版,第344-345页。
    4 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3年4月21日。
    5 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3年2月23日。
    6 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3年3月5日。
    1陈布雷:《胃垒室日记》抄本,1945年1月23日。
    2陈布雷:《日垒室日记》抄本,1945年2月2日。
    3陈布雷:《艮垒室日记》抄本,“新春杂记”,1945年1月1日。
    4陈布雷:《艮垒室日记》抄本,1945年1月24日。
    5陈布雷:《艮垒室日记》抄本,1945年月2日。
    6宋晞:《陈布雷传略》,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从名记者到幕僚长--陈布雷》,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七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1页。
    1陈布雷:《艮垒室日记》抄本,1948年5月25日。
    2宋唏:《陈布雷传略》,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从名记者剑幕僚长--陈布雷》,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七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1页。
    3宋唏:《陈布雷传略》,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从名记者到幕僚长--陈布雷》,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七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1-102页。
    4陈布雷:《艮垒室日记》抄本,1946年5月12日。
    5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6年5月26日。
    1杨者圣:《国民党的军机大臣陈布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3页。
    2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7年10月2日。
    3陈布雷:《艮垒室日记》抄本,1947年10月7日。
    4陈布雷:《艮垒室日记》抄本,1947年11月19日。
    5陈布雷:《艮垒室日记》抄本,1947年12月25日。
    6宋唏:《陈布雷传略》,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从名记者到幕僚长--陈布雷》,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七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2页。
    7胡健中认为,陈布雷子弟中有人左倾是陈布雷白杀的重要原因之一,见胡健中:《我与布雷先生的交往》,台湾:陈布雷传记资料,第52页,天一出版社,1979年版,第92页。
    8刘统著:《中国的1948午:两种命运的决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73页。
    1罗炯光、向全英编著:《蒋介石首席秘书陈布雷》,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1994年版,第127页。
    2杨者圣著:《国民党“军机大臣”陈布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87页。
    3刘统著:《中国的1948午:两种命运的决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72页。
    4陶永标:《陈布雷自杀经过》,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从名记者到幕僚长--陈布雷》,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88年版,第162页。
    5沈建亿:《蒋介石的幕僚长:陈布雷与民国政治(1927--1928)》,台湾私立东海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班第一学期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86页。
    1孔庆泰著:《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17,472,518页。
    2里凡:《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沿革和文档处理述略》,《军事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
    3目前,侍从室的研究在大陆所利用的资料只有已经整理出版的档案资料与文史资料。例如,《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军事)中的《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组织人纲》,《文史资料选辑》第81辑中秋宗鼎的《蒋介石的侍从室纪实》等。再有就是孔庆泰的《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台湾方面资料最重要的是“国史馆”的《蒋介石档案》,沈建亿就是利用了这部资料与《陈布雷从政样稿》,写作了自己的硕士论文。
    1《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组织大纲》,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军事,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6页。
    2《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组织大纲》,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军事,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6页。
    1朱汉国主编:《南京国民政府纪实》,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86页。
    2秋宗鼎:《蒋介石的侍从室纪实》,《文史资料选辑》第81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107-108页。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料长编》第67册,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93页。
    1秋宗鼎:《蒋介石的侍从室纪实》,《文史资料选辑》第81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138页。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蒋介石档案,三○四一,160,转引自孔庆泰著:《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17页。
    1孔庆泰著:《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62页。
    2秋宗鼎:《蒋介石的侍从室纪实》,《文史资料选辑》第81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108页;
    孔庆泰著:《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62页。
    3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五十七期,2007年版。
    4秋宗鼎:《蒋介石的侍从室纪实》,《文史资料选辑》第81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108页。
    5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五十七期,2007年版,第140页。
    6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五十七期,2007年版,第149页。
    1秋宗鼎:《蒋介石的侍从室纪实》,《文史资料选辑》第81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109-111页。
    2刘寿林等编:《民国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95年年版,第1009页。
    3徐友春等主编:《民国人物大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14页。
    1孔庆泰:《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第558-559页,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秋宗鼎:《蒋介石的侍从室纪实》,中华文史资料文库 政治军事编 第8卷(20-8),第952页。
    1秋宗鼎:《蒋介石的侍从室纪实》,中华文史资料文库 政治军事编 第8卷(20-8),第953页。
    2孔庆泰:《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第558-559页,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21页。
    1孔庆泰:《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第558-559页,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7年7月9日。
    3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7年8月23日。
    1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8年1月19日。
    2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8年2月1日。
    3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8年1月13日。
    4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8年1月15日。
    5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8年1月15日。
    6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8年1月16日。
    7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8年1月17日。
    8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8年1月17日。
    1张瑞德:遥制-蒋介石手令研究,《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5期。
    2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11月10日。
    3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2年11月13日。
    4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9年10月17日。
    1国民政府档案:蒋中正指示,陈布雷以后发各机关之手启各条不可用手令名称,0161.42/4450.0t-01,转引自张瑞德:遥制-蒋介石手令研究,《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5期。
    2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3年10月13日。
    3陈布雷:《畏垒窒日记》抄本,1943年10月14日。
    4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4年1月20日。
    5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4年5月8日。
    6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4年5月16日。
    1陈布雷:《回忆录》,选自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当时委员会编:《陈布雷先生文集》,第367页,1984年版。
    2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5年3月11日。
    3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5年3月5日。
    4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5年3月11日。
    5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5年3月11日。
    1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5年3月12日。
    2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5年4月12日。
    3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5年4月12日。
    4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2月25日。
    5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6月18日。
    1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6月30日。
    2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4月20日。
    3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4月3日
    4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3月7日。
    5陈布雷:《艮垒室日记》抄本,1937年6月16日。
    6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7年6月16日。
    7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7年7月30日。
    1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8年4月24日。
    2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9年1月25日。
    3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1年2月1日。
    4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1年12月24日。
    5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1年4月29日。
    6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2年1月26日。
    7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0年3月8日。
    8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0年11月11日。
    9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2年3月2日。
    10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2年3月28日。
    ll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2年4月3日。
    1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2年4月4日。
    2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2年4月9日。
    3陈布雷:《艮垒室日记》抄本,1942年4月25日。
    4陈布雷:《艮垒室日记》抄本,1942年4月29曰。
    5陈布雷:《艮垒室日记》抄本,1942年4月29日。
    6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2年5月17日。
    7陈布雷:《艮垒室日记》抄本,1942年5月27日。
    8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2年6月2日。
    9陈布雷:《艮垒室日记》抄本,1942年6月11日。
    10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2年10月22日。
    11陈布雷:《艮垒室日记》抄本,1942年11月6日。
    12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3年6月11日。
    1陈布雷:《艮垒室日记》抄本,1943年7月18日。
    2陈布雷:《艮垒室日记》抄本,1943年7月21日。
    3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3年10月17日。
    4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4年3月1日。
    6陈布雷:《艮垒室日记》抄本,1944年3月3日。
    6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4年3月16日。
    7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4年3月18日。
    1张宪文等主编:《中华民国史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603页。
    2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5年3月16日。
    3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5年3月17日。
    4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5年5月27日。
    5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5年5月28日。
    6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5年6月23日。
    1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9月15日。
    2皮纯协等主编:《简明政治学辞典》,第137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沈一之主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学概论(上册)》,第11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4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8年6月28日。
    5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8年6月28日。
    6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8年6月30日。
    7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8年7月1日。
    8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8年7月2日。
    1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版,第315页。
    2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2年10月26日。
    3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2年10月27日。
    4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2年10月28日。
    5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2年11月7日。
    6陶泰来:《陶希圣年表》,未刊稿。
    1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2年12月2日。
    2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2年12月4日。
    3陶泰来:《陶希圣年表》,未刊稿。
    4秋宗鼎:《蒋介石的侍从室纪实》,中华文史资料文库 政治军事编 第8卷(20-8),第943页。
    1秋宗鼎:《蒋介石的侍从室纪实》,中华文史资料文库 政治军事编 第8卷(20-8),第943-944页。
    2公安部档案馆编注:《在蒋介石身边八年--侍从室高级幕僚唐纵日记》,第84页,群众出版社,1991年。
    3公安部档案馆编注:《在蒋介石身边八年--侍从室高级幕僚唐纵日记》,第84-85页,群众出版社,1991年。
    4公安部档案馆编注:《在蒋介石身边八年--侍从室高级幕僚唐纵日记》,第86页,群众出版社,1991年。
    5公安部档案馆编注:《住蒋介石身边八年--侍从室高级幕僚唐纵日记》,第89,91页,群众出版社,1991年。
    6公安部档案馆编注:《住蒋介石身边八年--侍从室高级幕僚唐纵日记》,第84-85页,群众出版社,1991年。
    7公安部档案馆编注:《在蒋介石身边八年--侍从室高级幕僚唐纵日记》,第85页,群众出版社,1991年。
    8公安部档案馆编注:《在蒋介石身边八年--侍从室高级幕僚唐纵日记》,第88-89页,群众出版社,1991年。
    1公安部档案馆编注:《在蒋介石身边八年--侍从室高级幕僚唐纵日记》,第89页,群众出版社,1991年。
    2公安部档案馆编注:《住蒋介石身边八年--侍从室高级幕僚唐纵日记》,第87页,群众出版社,1991年。
    3公安部档案馆编注:《在蒋介石身边八年--侍从室高级幕僚唐纵日记》,第91页,群众出版社,1991年。
    4公安部档案馆编注:《住蒋介石身边八年--侍从室高级幕僚唐纵日记》,第92页,群众出版社,1991年。
    5公安部档案馆编注:《在蒋介石身边八年--侍从室高级幕僚唐纵日记》,第92页,群众出版社,1991年。
    6公安部档案馆编注:《在蒋介石身边八年--侍从室高级幕僚唐纵日记》,第91页,群众出版社,1991年。
    1秋宗鼎:《蒋介石的侍从室纪实》,中华文史资料文库 政治军事编 第8卷(20-8),第943页。
    1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12月3-4日。
    2陈布雷:《艮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12月11日。
    3陈布雷:《艮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12月9日。
    4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12月10日
    5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12月11日。
    6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12月11日。
    7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9年5月6日。
    8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9年5月13日。
    9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9年6月12日。
    1 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9年6月13日。
    2 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9年6月19日。
    3 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5年9月30日。
    4 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3月20日。
    5 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3月17日。
    6 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3月18日。
    7 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7年3月1日。
    1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9年11月1日。
    2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0年1月8日。
    3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0年1月8日。
    4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0年9月18日。
    5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1年8月14日。
    6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1年10月21日。
    7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0年9月18日。
    8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2年2月12日。
    9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2年2月12日。
    10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1年8月14日。
    11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1年10月21日。
    12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2年2月14日。
    1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2年2月14日。
    2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8年2月23日。
    3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8年2月25日。
    4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1年10月8日。
    5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1年10月22日。
    6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1年11月30日。
    7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4年2月12日。
    8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5年11月27日。
    9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3年7月21日。
    10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2月25日。
    1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3年4月21日。
    2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3年7月17日。
    3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3年5月15日。
    4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5年3月5日。
    5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9年9月19日。
    6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9年9月19日。
    7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2年1月14日。
    8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2年5月18日。
    9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2年3月31日。
    10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2年4月7日。
    11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8年6月10日。
    12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0年12月10日。
    l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3年7月21日。
    2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8年8月16日。
    3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1年1月12日。
    4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1年4月9日.。
    5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1年4月10日。
    6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1年4月11日。
    7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1年4月9日。
    8公安部档案馆编注:《在蒋介石身边八年--侍从室高级幕僚唐纵日记》,第489页,群众出版社,1991年。
    1 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2月11日。
    2 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2月12日。
    3 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2月14日。
    4 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3月3日。
    5 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3月27日。
    6 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6年3月27日。
    7 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8年12月29日。
    8 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0年2月17日。
    9 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0年3月16日。
    10 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9年12月30日。
    1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0年2月18日。
    2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1年2月26日。
    3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3年2月27日。
    4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7年1月1日。
    5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7年10月19日。
    6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0年1月25日。
    7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1年1月22日。
    8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5年2月11日。
    9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1年12月31日。
    10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2年2月8日。
    11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2年2月12日。
    1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5年5月7日。
    2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5年5月7日。
    3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8年3月10日。
    4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8年3月24日。
    5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9年2月2日。
    6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9年7月22日。
    1张光宁:《中国社团党派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96页。
    2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9年5月1日。
    3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9年7月1日。
    1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2年2月1日。
    2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3年6月1日。
    3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44年5月1日。
    4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9年4月13日。
    1陈布雷:《回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224-225页。
    2《谭鄂》(庚、辛、壬、癸四篇),见罗炯光、向全英编著:《蒋介石首席秘书陈布雷》,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1994年版,第146-151页。
    3陈布雷:《同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5l页。
    4在毕业论文写作的搜集资料过程中,笔者在上海图书馆发现了当时陈布雷在《义乌教育月刊》、《之江校刊》与《中央周报》上的文章,由于时间关系无法进行搜集整理,只好留待以后继续研究。
    1陈布雷:《艮垒室日记》抄本,1938年1月10日。
    2陈布雷:《同忆录》,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编:《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第389页。
    3陈布雷:《艮垒室日记》抄本,1938年1月8日。
    4许纪霖先生在《从陈布雷之死看“道”与“势”的冲突》中以从政知识分子的视角来分析陈布雷的从政道路,指出陈布雷从政后挣扎于“道”与“势”之间,最终因为“势”(蒋介石政权)的没落而自杀。这个视角是非常新颖的,但是目前没有人将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研究。笔者认为,许纪霖的理论视角极有意义,但是他并朱将问题落实到丰富的陈布雷文献资料之上,还忽视了陈布雷个人性格因素的影响。笔者拟从陈布雷文献资料出发,通过陈布雷与其他类型知识分子的比较来解读陈布雷议政、从政活动。
    1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2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1申晓云:《近代中国历史大变局中的“中间”知识分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120页。
    1刘统:《中国的1948午:两种命运的决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95页。
    2中晓云:《近代中国历史大变局中的“中间”知识分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124页。
    1孙越崎:《国民党资源委员会留在大陆的经过》,《文史资料选辑》第六十九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0年版,
    2张仁善:《1949中国社会》,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6页。
    3冯夏根:《政治与文化的双重关怀及其困境: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生存样态解读--以罗家伦为个案的剖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97页。
    1.《天铎报》1910-1912年
    2.《商报》1921-1926年
    3.《时事新报》1928-1929年
    4.施英:《论汉口之罢工潮-并质上海(商报)记者》,《向导》周报第181期,1927年1月6日出版。
    5.新华社:《国民党“油尽灯枯”,蒋介石忠实走狗陈布雷自杀》,人民日报 1948年11月29日,第2版。
    6.《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抗战六周年纪念宣言》,《解放日报》1943年7月2日。
    7.陈布雷:《畏垒室日记》抄本(1935-1948)
    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陈布雷日记选1936年1--2月》,《民国档案》1988年第1期。
    9.公安部档案馆编注:《在蒋介石身边八年--侍从室高级幕僚唐纵日记》,第84页,群众出版社,1991年。
    10.陈布雷:《陈布雷先生文集》,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1984年版。
    11.陈布雷:《陈布雷回忆录》,上海二十世纪出版社,1949年版。
    12.陈布雷:《陈布雷回忆录》,(香港)天行出版社1962年版。
    13.陈布雷:《陈布雷回忆录》(上、中、下),《传记文学》1964年4卷5期--5卷2期。
    14.陈布雷:《陈布雷回忆录》,(台湾)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四十三辑(总95)影印本,1973年版。
    15.陈布雷:《陈布雷回忆录》,《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民国丛书》第二编84,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版。
    1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编:《辛亥首义回忆录》,第一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2页。
    17.张治中:《张治中回忆录》,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
    18.陈立夫:《成败之鉴:陈立夫回忆录》,台北:正中书局,1994年版。
    19.朱佑慈等译:《何廉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20.《从上海市长到“台湾省主席”--吴国桢口述回忆(1946-1953年)》,吴国桢口述,裴斐、吴修垣等编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1.李勇等编著:《蒋介石年谱》,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
    22.陶泰来:《陶希圣年表》,未刊稿。
    23.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名人传》,第四册,近代中国出版社,1985年版。
    24.《陈布雷传记资料》,台湾:天一出版社,1979年版。
    25.《在蒋介石宋美龄身边的日子--侍卫官回忆录》,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
    26.张令澳:《侍从室回梦录》,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
    27.王正元:《监听专员见闻录》,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
    28.杨玉清:《我所知道的陈布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81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
    29.翁泽永:《我的舅父陈布雷》,全国政仂、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中华文史资料文库》第9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
    30.胡宏猷的《当代完人陈布雷之死》,江苏省文史资料编辑部:《江苏文史资料》第24辑,1988年版。
    31.张任天:《陈布雷弃世前后》,萧乾主编:《新笔记大观》,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
    32.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从名记者到幕僚长--陈布雷》,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88年版。
    33.政协慈溪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慈溪文史资料》第2辑,《三北虞洽卿》,1988年版。
    3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中华文史资料文库》,政治军事编,第8卷(20-8),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
    3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81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
    3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69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0年版。
    37.陈三井:《我做蒋介石“御医”40年:熊丸先生访谈录》,团结出版社,2006年版。
    38.钱昌照:《钱昌照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
    39.唐文光廖泽文:《陈布雷在缙云山为蒋介石补订同记》,《北碚文史资料》第4辑 抗日战争时期的北碚》,1992年版。
    40.黎天荣:《我在蒋介石侍从室工作的片断回忆》,《中华文史资料文库政治军事编 第八卷(20-8)》,中国文史出版社。
    41.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黑龙江出版社,1980年版。
    4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文化(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4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文化(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4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一、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4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文化(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4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文化(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4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文化
    4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政治(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49.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辑,第三编,政治(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5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军事,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5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军事,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5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民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上、下册,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3.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七编),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版。
    54.秦孝仪总编撰:《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卷二,国民党中央党史会编印,1978年。
    55.程道德等编:《中华民国外交史资料选编(2)》(1919一193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56.万仁元、方庆秋主编:《中华民国史料长编》,第67册,1993年版,南京大学出版社。
    57.彭明、金德群:《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二册(1924-1927),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58.邵祖德等编纂:《浙江教育简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72页。
    59.杭州市教育委员会编纂:《杭州教育志》(1028-1949),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 年版。
    60.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61.杨天石、王学庄编著:《南社史长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2.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50报业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页。
    63.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第四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64.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会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1984年版。
    65.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山西历史大事记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版。
    66.台湾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中华民国史事纪要(初稿)》,中华民国十二年(1923)七月至十月。
    67.章伯锋等编:《内忧外患中的蒋家王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8.徐咏平著:《陈布雷先生传》,台湾正中书局,1977年版。
    69.罗炯光、向全英编著:《蒋介石首席秘书陈布雷》,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1994年版。
    70.陈约文著:《澹泊宁静一陈布雷传》,台湾:近代中国出版社,1987年版。
    71.王泰栋著:《蒋介石的国策顾问--陈布雷外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
    72.严如平、熊尚厚主编:《民国人物传》第八卷,中华书局,1996年版。
    73.王泰栋著:《陈布雷传》,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74.杨者圣著:《国民党“军机大臣”陈布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5.王泰栋编著:《陈布雷大传》,团结出版社,2006年版。
    76.谷斯涌著:《两代悲歌--陈布雷和他的女儿陈琏》,团结出版社,2006年版。
    77.徐和雍等:《浙江近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78.叶再生著:《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第一卷,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
    79.李新、陈铁健等编:《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第2卷(1923-1926)国民革命的兴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0.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81.李新等编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史初稿》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
    82.张宪文等编著:《中华民国史》(1--4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3.郭廷以著:《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一册,中央研究院近现代史研究所,1979年版。
    84.石源华著:《中华民国外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85.朱汉国主编:《南京国民政府纪实》,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6.孔庆泰著:《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7.张宪文、方庆秋等主编:《中华民国史大辞典》,汀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88.刘寿林等编:《民国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95年版。
    89.祝鸿熹等编:《文史工具书辞典》,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90.孔庆泰等编著:《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词典》,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1.皮纯协等主编:《简明政治学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92.张光宇等编:《中国社团党派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93.徐友春等主编:《民国人物大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简明指南》,档案出版社,1987年版,第348页。
    95.王建朗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版。
    96.周积明等编:《中国社会史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7.严如平等著:《蒋介石传稿》,中华书局,1992年版。
    98.吴景平著:《宋子文政治生涯编年》,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
    99.许纪霖著:《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0.刘统著:《中国的1948午:两种命运的决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101.张仁善著:《1949中国社会》,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2.庹平著:《蒋介石研究--解读蒋介石的政治理念》,团结出版社,2001年。
    103.杨跃进著:《蒋介石的幕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4.杨跃进著:《蒋介石的终身幕僚--张群》,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
    105.杨跃进著:《蒋介石幕僚的思想研究》,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
    106.杨天石著:《找寻真实的蒋介石》(上下册),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07.张宪文等主编:《蒋介石全传》,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8.宋平著:《蒋介石生平》,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09.郑大华著:《民国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10.许纪霖著:《大时代中的知识人》,中华书局,2007年版。
    111.闻黎明著:《第三种力量与抗战时期的中国政治》,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112.王奇生著:《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 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113.崔之清主编:《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上中下),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4.杨天石著:《蒋介石与南京国民政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5.杨天石著:《抗战与战后中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6.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社会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17.杨奎松:《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研究》,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版。
    118.陈志让著:《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19.毛磊等主编:《国共两党关系史》,武汉出版社,1988年版。
    120.刘继增等编:《中国国民党名人录》,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21.茅家琦等著:《中国国民党党史》,鹭江出版社,2005年版。
    122.蒋梦麟著:《西潮·新潮》,岳麓书社2000年版。
    123.蒋廷黻著:《蒋廷黻回忆录》,岳麓书社2003年版。
    124.陶希圣:《潮流与点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
    125.汪学起,寔翰尘编著:《第四战线--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掇实》,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126.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中华民国时期1911-1949年),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27.方克立王其水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第三卷·论著述评(上册)》,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
    128.任吉悌 王瞪霞著:《国家哲学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29.文润等编写:《古代文化知识手册》,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30.张皓:《派系斗争与国民党政府运转关系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3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132.邹振环:《日记文献的分类与价值》,樊树志执行主编:《古代中国:传统与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7页。
    133.李良玉:《回忆录及其对于史学研究的价值》,《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l 期。
    134.杨树标:《一个值得惋惜的历史人物--读陈布雷(回忆录)》,《杭州大学学报》第19卷第2期,1989年6月。
    135.冯启宏:《花溪论英雄:侍从室第三处人事工作探析》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 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五十七期,2007年版。
    136.沈建亿:《蒋介石的幕僚长:陈布雷与民国政治(1927--1948)》,台湾私立东海大学历史学系硕士论文,2008年1月。
    137.严如平:《陈布雷生平概述》,《民国档案》1992年第3期。
    138.王晓华:《“文胆”陈布雷之死》,《炎黄春秋》1994年第5期。
    139.卢绪元:《陈布雷简论》,《武汉交通管干部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140.戴光中:《陈布雷夕匕因新探》,《光明日报》 1999年2月1日。
    141.胡张苗:《陈布雷研究综述》,《文教资料》2006年9月下旬刊。
    142.许纪霖:《从陈布雷之死看“道”与“势”的冲突》,《另一种启蒙》,化城出版社,1999年。
    143.枉则正:《蒋介石的首席秘书陈布雷为何要自杀?》,《军事历史》1999年第3期。
    144.贡改改:《由(陈布雷回忆录)看陈布雷其人其事》,《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45.郭太风、李纳:《陈布雷悲情后半生》,《档案与史学》2004年第6期。
    146.祝彦:《“文胆”陈布雷》,《百科知识》上,2005年第13期。
    147.祝彦:《蒋介石“文胆”陈布雷》,《文史天地》2005年第10期。
    148.祝彦:《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与其共产党员的女儿》,《党史博采》2005年
    149.钟华英:《略论蒋介石与幕僚的关系》,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150.杨天石:《鬼?神?人?一解读蒋介石日记》,《文史博览》2006年第21期。
    151.孟丹青:《论儒家文化对陈布雷思想的影响》,《民国档案》2007年第4期。
    152.戴光中:《从陈布雷日记看其晚年心态》,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53.陈梅龙:《试论宁波的近代化》,《浙江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
    154.张瑞德:《遥制一蒋介石手令研究》,《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5期。
    155.孙武:《蒋介石手令处理规程考略》,《民国档案》2004年第2期。
    156.申晓云:《近代中国历史大变局中的“中间”知识分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57.冯夏根:《政治与文化的双重关怀及其困境: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生存样态解读--以罗家伦为个案的剖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58.左双文:《西安事变后南京的讨伐派--以戴季陶、何应钦为中心的再探讨》, 《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6期。
    159.高华的:《论孙科在制定(五五宪草)过程中的思想变化》,江海学刊 2000年第4期。
    160.张玉龙:《从“客观”到“观察”:储安平对1947年前后中国政局的观感与析评》,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61.里凡:《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沿革和文档处理述略》,《军事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
    162.沈建亿:《蒋介石的幕僚长:陈布雷与民国政治(1927--1928)》,台湾私立东海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班第一学期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