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浙北乡村集聚化及其聚落空间演进模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双重动力作用之下,随着“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的出台,乡村空间呈现出集聚化发展趋势。伴随量大面广的“迁村并点”、“中心村建设”,乡村聚落空间不论是速度还是强度都展现出与传统经验全然不同的形态特征和演进规律。浙北各地的乡村聚居实践提供了大量的案例样本,有必要通过比较研究,总结其规律和经验以资后鉴。
     本文采取了“宏观认知——价值审视——系统建构——优化策略”的研究路径和内容体系,通过对于浙北乡村集聚化的背景、动因及其现行模式的分析,探析集聚化进程中聚落空间演进的动力特征和空间要素;结合现状问题的解析确立集聚化的价值观,并相应提出空间演进的优化策略。试图为正在经历巨变期的乡村空间提供一个符合其自身发展规律和作用特征的空间演进模式。
     论文的研究从对浙北乡村集聚化的背景和动因开始,通过浙北乡村地区的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物理空间等各因素的分析,揭示集聚化动力产生的必然性,并通过其促进性和制约性因素的总结,揭示其系统运行的关键要点。
     论文随后聚焦于集聚化进程中的聚落空间变迁,从聚落系统和聚落单元两个空间层级切入,分析集聚化动力之于聚落空间的作用途径及其演进模式;同时分析了相关政策制度在其中的作用力特征及缺陷。
     通过对于现状的宏观认知,论文继而结合乡村的综合价值分析深入集聚化的价值观反思,提出集聚化的综合目标准则:整体性原则、自主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乡土性原则。
     在价值观的基础上,论文建构了集聚化过程中包含内聚力、离散力、场域力的空间作用力系统,并解析其在聚落单元空间中作用的空间要素:边界、聚核、网络、乡邻单元、扩展轴。
     最后论文结合课题组在湖州市各乡镇的规划实践,分别就聚落系统层级的集聚点选址、聚落迁并以及聚落单元层级的更新、扩展等各方面提出空间演进的优化途径。
Under dual dynamic function of the urbanization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with the promulgation of policies like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increase or decrease in the hook", rural settlement space presents agglomeration development tendency. With large quantity and wide scope of " movement and merger of village'' and "village center construction",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ettlement space reveal completely different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rule from tra-ditional experiences, both on speed and strength. Rural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all parts of North Zhejiang has provided plenty of case samples, which are necessarily to be further comparative study, in order to sum up the rules and experiences for the use of the later.
     Based on the above background, this paper adopts the research path and content system of "Macro cognitive----value survey----system construction----optimiza-tion strategy". By the analysis of the background, the cause and the function mode of rural agglomeration of North Zhejiang, the paper is to find out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d space elements of settlement space evolution in the process of agglomera-tion; Combining with current situation, the paper is to analyze and establish the ag-glomeration value, 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space evolu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space evolution mode and strategy for rural space in great change period, which are accord with its own development rule and func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paper starts research from the background and motivation of rural agglomeration of North Zhejiang, and with the analysis of natural ecology, social economy, physical space and other relevant factors, to reveal the necessity of the agglomeration power generating. Through the summary of the agglomeration's promotion and restrictive factors, the paper is to reveal the key points of the system operation.
     Then the paper focuses on settlement space change in the process of agglomera-tion. From two space levels of settlement system and settlement uni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function way and evolution mode of agglomeration power in settlement space, and also analyzes the force characteristics and defects of relevant policy and system.
     Through the macro cognition of present situation, the paper then analyzes ag- glomeration value, combining the rural comprehensive value, and puts forward com-prehensive principles of agglomeration:globality principle, autonomy principle, sus-tainable principle and rural principle.
     On the basis of values,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space interaction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agglomeration, which contains cohesive force, discrete force and texture force, and analyzes its space factors of its function in settlement unit space, which are: boundary, gathering center, network, neighbor unit, expansion axis. At the last,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planning practices in villages and towns of huzhou, the paper puts forward optimization mode and strategy of space evolution in all directions, like set-tlement location and settlement change in settlement system level, update and exten-sion in settlement unit level, etc.
引文
[1]H,盂德拉斯.农民的终结[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1]顾朝林,于涛方,李王鸣.中国城市化格局、过程、肌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雷振东在《整合与重构:关中乡村聚落转型研究》中提出“空废化”的概念,并辅以相应的量化计算。
    [2]2007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以上一段节选自张克中,贺雪峰.中外发展观的演变对中国乡村建设的影响[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2):95-100.
    [1]王云才.景观生态规划原理[M].中国建工出版社,2007.
    [2]张小林.乡村概念辨析[J].地理学报.1998, 53(04):79-85.
    [3]郭晓东.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研究——以葫芦河流域为例[D1.兰州人学:2007.
    [4]李立.乡村聚落:形态、类型与演变—以江南地区为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1]金其铭.中国农村聚落地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1] 范少言,陈宗兴.试论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研究内容[J].经济地理.1995(02):44-47.
    [2]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2000年12月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本小节内容主要参考马昂主等.城乡联系_理论阐释与模式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1993(8):52-55
    [1]费孝通.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M].宁夏出版社.1989
    [1]本小节内容朱引注部分均节选自马远军等所著论文: 国外城乡关系研究动向及其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06(1).
    [2]陈晓峰.小城镇主导型的中国农村城市化模式[J].城市发展研究.2000(3):35-38.
    [3]冯雨峰.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唯一正确的道路吗[J].经济地理.1983(3):21-25.
    [4]盂晓晨.城市化与城市化道路[J].城市规划.1992(3):9-13.
    [1]吴楚材 陈雯 顾人和张落成.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及其协调对策[J].城市规划.1997(5):38-40.
    [2]刘英群.论小城镇向大城市区域集中发展模式[J].城市问题.1996(5):46-49.
    [3]张留征等.城市化问题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1992(1):3-6.
    [4]宁越敏.新城市化进程——90年代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及特点探讨[J].地理学报.1998(5).
    [5]顾朝林,于涛方,李王鸣.中国城市化格局、过程、肌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6]曾新菊.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7]陆大道.我国城镇化及小城镇发展态势分析[J].国土论坛.2005(7).
    [8]赵新平,周一星,曹广忠.小城镇重点战略的困境与实践误区[J].城市规划.2002,26(10).
    [9]张继东.城镇空间结构理论研究综述[J].科技创新导报.2008(4).
    [1]此段参考郭晓东博士论文: 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研究——以葫芦河流域为例[D].兰州大学:2007.
    [2]范少言,陈宗兴.试论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研究内容[J].经济地理.1995(02):44-47.
    [1]金其铭,陆玉麒.县域集镇体系研究[J].地理研究.1986(5).
    [2]高洁.北京市昌平区村镇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2009.
    [3]罗雅丽,张常新.县域村镇空间结构特征分析——以金湖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
    [4]长京祥,张小林,张伟.试论乡村聚落体系的规划组织[J].人文地理.2002,17(1):5.
    [5]范少言.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演变机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4).
    [6]肖元.东莞村镇化地域特征与问题解析[D].中山大学中山大学,2009.
    [7]聂小青.新疆县域村镇体系研究——以伽师和沙湾为例[D].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2008.
    [8]陈晓华,张小林,Xiaohua Chen,等.城乡统筹下农村空间整合研究——以南京市郊县为例[J].池州师专学报.2007,21(3):4.
    [1]国巧真,孙金华,Qiao-Zhen Guo,等.村镇空间结构演变与驱动力分析——以北京市云县为例[J].测绘科学.2010,35(2):4.
    [2]陈东湘.村镇聚落演替及理性调控模式初探——以南京市江宁镇为例[D].南京大学南京大学,2007.
    [3]吴冬青.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村镇空间重构研究——以上海市崇明县陈家镇为例[D].北京大学北京大学,2007.
    [4]薛力.乡村聚落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苏省为例[C].西安:2005.
    [1]陈晓键,陈宗兴.乡村聚落地理研究的国外动态与国内趋势[J].世界地理研究.1994(1).
    [2]金其铭.中国农村聚落地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3]袁奇峰.城市化快速推进地区的新农村建设[l].时代建筑,2007(4)
    [4]范少言,陈宗兴.试论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研究内容[J[.经济地理.1995(02):44-47.
    [5]张小林.乡村空间系统以及演变研究—以苏南为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 E B.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rerarding the distribution of settlement in inner north sweden[J]. geogra-fisks annaler.1960:42.
    [2]本小节未引注部分节选自郭晓东博士论文.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研究——以葫芦河流域为例[D]中国:2007.
    [3]王昀.传统聚落结构中的空间概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业祖润.传统聚落环境空间结构探析[J].建筑学报.2001(12):21-24.
    [5]李微微.徽州古村落空间的类型化初探[D].合肥工业大学,2007.
    [6]周庆华.黄土高原—河谷中的聚落—陕北地区人居环境空间形态模型研究[M].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2009.
    [7]雷振东.整合与重构[D].中国: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8]郭晓东.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研究——以葫芦河流域为例[D].中国:2007.
    [1]陈小卉.当前我国乡村空间特征与重构要点[J].规划师.2007(08):79-82.
    [2]姜爱萍.苏南乡村社会生活空间特点及机制分析[J].人文地理.2003(6):11-15.
    [3]丁沃沃.从灾后重建的实践论乡村的规划设计方法[J].新建筑.1999(02):46-49.
    [4]陈晓华,马远军,张小林,等.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建设的国外经验与中国走向[J].经济问题探索.2005(12):17-20.
    [1]叶齐茂等.发达国家乡村建设考察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2008.
    [2]黄立华.日本新农村建设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长春大学学报.2007(1):21-25.
    [1]石磊.三农问题的终结—韩国经验与中国“三农”问题探讨[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2]叶齐茂等.发达国家乡村建设考察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2008.
    [1]郑杭生,李迎生.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乡村建设学派[J].社会科学战线.2000(3):232-243.
    [2]李立.乡村聚落:形态、类型与演变—以江南地区为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1]胡必亮.多样化的中国村庄发展之路[J].中国经济周刊.2005(37):18-19.
    [1]陈晓华,张小林,马远军.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我国乡村的空间转型[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125-129.
    [2]吴群.论工业反哺农业与城乡—体化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1):35-39.
    [3]孟祥林.城镇扩展过程中的聚集均衡与新型城乡形态的农村聚落分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12.
    [4]李荣.我国城镇密集地区农村聚落发展趋势研究[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7.
    [5]李芳.农业产业化的成因、实质及实现途径[J].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3):38-41.
    [1]熊宁,曾尊固.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两种透致性制度创新和变迁及其协同效应[J].城市规划.1999(3).
    [2]叶春辉,许庆,徐志刚.农地细碎化的缘由与效应——历史视角下的经济学解释[J].农业经济问题.2008(9):9-15.
    [3]郑健民.浙江省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城市化机理及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4.
    [4]陈成.海南省村镇空间集聚动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15):6423-6425.
    [5]邵西梅.论农业人口向小城镇集聚的动力——以山东省汶南镇为例[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113-116.
    [6]单德启,张军英.警惕空心村蔓延,遏制村庄无序建设[J].小城镇建设.1999(8):40-41.
    [1]王成新,姚士谋,陈彩虹.中国农村聚落空心化问题实证研究[J1.地理科学.2005(3):3257-3262.
    [2]雷振东.整合与重构[D].中国: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3] 张杰,李可立.中国城市化背景下村落“空心化”形成机制及调控研究[J].开发研究.2010(6):101-103.
    [4]刘彦随,刘玉,陈秧分,等.快速城市化中的中国农村空心化(英文)[J].Journal ofGeographical Sciences.2010(6):876-888.
    [5]宋伟,陈百明,姜广辉.中国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综述[J].经济地理.2010(11):1871-1877.
    [6]杨庆媛,张占录.大城市郊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目标和模式研究——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3(6):115-119.
    [7]罗士军.农村居民地整理潜力估算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0(3):31-33.
    [8]丁学智,赵亚伟.规范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1(1):5-6.
    [1]石诗源,张小林.江苏省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分析与整理潜力测算[J].中国土地科学.2009(9):52-58.
    [2]胡道儒.开展农村宅基地整理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有力保障[J].国土经济.1999(4):34-35.
    [3]麻战洪,文志军,张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测算方法初探——以湖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2):76-80.
    [4]李衡,刘晓光,苏安玉.黑龙江省农村居民点用地调查与潜力测算[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2):47-48.
    [5]赵哲远,戴韫卓.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五种类型[J].小城镇建设.1998(3):29.
    [6]孙晓中.我国农民集中居住整理模式的探讨与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10(7):192-195.
    [7]曹恒德,王勇,李广斌.苏南地区农村居住发展及其模式探讨[J].规划师.2007(2):18-21.
    [1]杨庆媛,田永中,王朝科,等.西南丘陵山地区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模式——以重庆渝北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4(4):469-478.
    [2]王焕,徐逸伦,魏宗财.农村居民点空间模式调整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l.热带地理.2008(1):68-73.
    [3]来璐,李世峰,南国良,等.山地经济条件下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探讨——以北京市密云县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565-569.
    [4]关小克,张凤荣,赵婷婷,等.北京市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及整理模式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3):114-118.
    [5]宋卿.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土地利用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1]杨雯雯,李斌,鲍继峰.新农村社区空间布局模式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2-45.
    [2]樊琳,孙华强.紧扣规划 因地制宜三种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的实践[J].浙江国土资源.2005(11).
    [3]赵之枫.城市化加速时期村庄集聚及规划建设研究[D].清华大学,2001.
    [4]张金荃,罗可,胡杏云.发达地区村庄建设现状的反思[J].华中建筑.2008(11):218-220.
    [5]谷晓坤,卢新海,陈百明.大城市郊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效果分析——基于典型案例的比较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0(10):1649-1657.
    [6]贺勇,孙炜玮,马灵燕.乡村建造,作为一种观念与方法[J].建筑学报.2011(4):19-22.
    [7]陈超君,黄耀志.人本主义视角下的乡村居住空间改造方式探析[J].生态经济.2011(9):192-195.
    [1]陈文波,肖笃宁,李秀珍.景观空间分析的特征和主要内容[J].生态学报.2002(7):1135-1142.
    [2]谢花林,李秀彬.基于分形理论的土地利用空间行为特征——以江西东江源流域为例[J].资源科学.2008(12):1866-1872.
    [1]雷凌华.乡村聚落景观生态研究进展安徽农业科学[J]2007(8)
    [2]肖笃宁,高峻.农村景观规划与生态建设[J]农村生态环境.2001(4):48-51.
    [3]费雷德里克·斯坦纳.生命的景观—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M].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刘滨谊.人类聚居环境学引论[J].城市规划汇刊.1996(4):5-11.
    [5]雷凌华.乡村聚落景观生态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524-6527.
    [1]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1998年7月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等.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城市扩张的景观安全格局途径——以马岗村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6(5).
    [3]陈利顶,傅伯杰,赵文武.“源”“汇”景观理论及其生态学意义[J].生态学报.2006(5):1444-1449.
    [4]谢志林,陈升忠.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新农村规划探索——以广东省饶平县新丰镇洞泉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12):5741-5743.
    [51冯淑华,沙润.古村落场理论及景观安全格局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5):91-94.
    [6]雷凌华.乡村聚落景观生态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524-6527.
    [7]刘滨谊,王云才.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lJl.中国园林.2002,18(05):77-80.
    [8]谢花林,李蕾,刘黎明.乡村景观生态质量的物元评判模型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04):190-193.
    [9]翟辉.从传统聚落中找寻地区主义建筑的“根”——以迪庆藏族聚落为例[J].建筑学报.2000(11):26-28.
    [10]陈治谏,陈国阶.环境影响评价的顶警系统研究[J].环境科学.1992,13(4).
    [11]张祖群,赵荣,杨新军.中国传统聚落景观评价案例与模式[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2):18-22.
    [1]于淼,李建东.基于RS和GIS的桓仁县乡村聚落景观格局分析[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5,28(5)
    [2]刘邵权,陈国阶,陈治谏.农村聚落生态环境顶警——以万州区茨竹乡茨竹五组为例[J].生态学报.2001,21(2):295-301.
    [1]张克中,贺雪峰.中外发展观的演变对中国乡村建设的影响[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2):95-100.
    [1]顾益康编著.乡村巨变看浙江[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2]顾益康编著.乡村巨变看浙江[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3]以上数据均引自“三改一化”促统筹加快建设新农村[J]求是2010(20)
    [1]顾益康编著.乡村巨变看浙江[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2]数据引自滕头村提供的由同济大学编制的《滕头村规划》文本
    [1]朱炜.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浙北乡村聚落空间研究[D].浙江大学,2009.
    [1]赵之枫.城市化加速时期村庄集聚及规划建设研究[D].清华大学,2001.
    [1]s李立.乡村聚落:形态、类型与演变—以江南地区为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2]王文靖.城乡—体化背景下村镇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1]陆大道.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和空间扩张[J].城市规划学刊.2007(4):47-52.
    [2]党国英.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8).
    [1]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文本
    [2] L B J. Land Utilization in China[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7.
    [3]吕晓等.中国农地细碎化问题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11(3)
    [1]沈燕.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D].西南大学,2008.
    [1]李健英.户籍制度在转轨时期的特点及其路(?)依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21-27.
    [1]吕月珍.农户参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意愿的实证分析[D].浙江大学,2009.
    [2]李焕俊.考察与借鉴[M].中国大地出版社,1996.
    [1]赵之枫.城市化加速时期村庄集聚及规划建设研究[D].清华大学,2001.
    [1]赵之枫.城市化加速时期村庄集聚及规划建设研究[D].清华大学,2001.
    [2]数据来源:2006年浙江省统计年鉴
    [3]李荣.我国城镇密集地区农村聚落发展趋势研究[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7.
    [4]资料来源:鄞州区云龙镇官网http://www.yunlong.gov.cn
    [1]孙文友.“三改一化”促统筹加快建设新农村《求是》2010年第20
    [1]引用数据由嘉善县规划局提供
    [2]数据引自浙江省中心镇发展规划(2006———-2020年)浙发改规划[2007]767号
    [1]王富更.村庄规划若干问题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6(3):106-109.
    [2]张京祥,张小林,张伟.试论乡村聚落体系的规划组织[J].人文地理.2002(1):85-88.
    [3]叶齐茂.用村庄规划正确引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5(8):7-10.
    [4]徐全勇.中心村建设理论与我国中心村建设的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1):48-52
    [1]孙文友.“三改一化”促统筹加快建设新农村《求是》2010年第20
    [1]徐全勇.中心村建设理论与我国中心村建设的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1):48-52.
    [1]柳利军.关于浙江沿海地区村庄布点规划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7(31):55-56.
    [2]叶艳妹等.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潜力、运作模式与政策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1998(11).
    [3]杨庆媛等.西南丘陵地区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模式[J].地理研究.2004(4):469-479.
    [1]杨庆媛等.大城市郊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目标和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6):115-119.
    [1]陈谊娜,李松,徐旭忠.“增减挂钩”变形记[J].瞭望.201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8]138号 二00八年六月二十七日
    [3]数据引自《2009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
    [4]陈谊娜,李松,徐旭忠.“增减挂钩”变形记[J].瞭望.2010(12)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罗守贵.城市化过程中乡村的价值及其保护[J].城市.2003(2):31-33.
    [2]罗守贵.城市化过程中乡村的价值及其保护[J].城市.2003(2):31-33.
    [1]“专家眼中的湖州模式"浙江日报2010年11月24日
    [2]韩少功.进步的回退.春风文艺出版社.北京.2002年10月
    [1]罗守贵.城市化过程中乡村的价值及其保护[J].城市.2003(2):31-33.
    [2]陈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1]郭晓东.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1]罗守贵.城市化过程中乡村的价值及其保护[J].城市.2003(2):31-33.
    [1]余斌.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住区系统演变与人居环境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1]王富更.村庄规划若干问题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6(3):106-109.
    [1]赵之枫.城市化加速时期村庄集聚及规划建设研究[D].清华大学,2001.
    [2]汪芳编著.查尔斯·柯里亚[M].2003年9月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徐楠.南张楼没有答案——一个“城乡等值化”试验的中国现实[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4):8-11.
    [2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2008年10月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1]吕月珍.农户参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意愿的实证分析[D].浙江大学,2009.
    [1]刘建生.胡卫军.梁晨雯.彭伟.论土地整理中的公众参与[J].河北农业科学2010(2)
    [2]费雷德里克·斯坦纳.生命的景观——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1]徐雪林等.德国巴伐利亚州土地整理与村庄革新对我国的启示[J].资源·产业2002(10)
    [2]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等.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城市扩张的景观安全格局途径——以马岗村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6(5).
    [1]侯鑫.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4.
    [2]翁政凯,许国威,林奇甫.从可持续发展模型中探讨台湾农村社区发展策略的研究[J].建筑学报.2007(11):73-75.
    [3]陈利顶,傅伯杰.干扰的类型、特征及其生态学意义[J].生态学报.2000(4):581-586.
    [1]张小林.乡村概念辨析[J].地理学报.1998(4).
    [2]龙花楼,刘彦随,邹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评价[J].地理学报.2009(4).
    [3]吴丽娟,李洪波.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性非使用价值评估——以福建永春北溪村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0(12):1606-1612.
    [4]冯淑华,沙润.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测评模型——以江西婺源为例[J].地理研究.2007(3):616-624.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乌杰.协同论与和谐社会[J].系统科学学报.2010(1)
    [1]王海宁,段进季松.城镇空间解析-太湖流域古镇空间结构与形态[M].2002年1月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余斌.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住区系统演变与人居环境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李立.乡村聚落:形态、类型与演变—以江南地区为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1]凯文·林奇.总体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1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张华东.浅谈聚落空间的组织要素及相互作用[J].四川建材.2006(05):38-39.
    [4]杨阳.人文地理学视野下的乡土聚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
    [1]郭晓东.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研究——以葫芦河流域为例[D].中国:2007.
    [2]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等.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城市扩张的景观安全格局途(?)——以马岗村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6(5):38-45.
    [3]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等.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城市扩张的景观安全格局途(?)——以马岗村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6(5):38-45.
    [1]刑忠边缘区与边缘效应——一个广阔的城乡生态规划视域[M].科学出版社北京2007
    [2]蔡冈廷,周秀雯.永续农村社区建筑更新方法之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5(5).
    [1]哈贝马斯(JurgenHabermas):《公共领域(1964)》,汪晖等主编《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1998年第125页。
    [2]贺雪峰.中国农民价值观的变迁及对乡村治理的影响——以辽宁大古村调查为例[J].学习与探索.
    [3]赵旭东,辛允星.权力离散与权威虚拟:中国乡村“整合政治"的困境[J].社会科学.2010(6):61-71.
    [4]曹海林.村落公共空间与村庄秩序基础的生成——兼论改革前后乡村社会秩序的演变轨迹[J].人文杂志.2004(6):164-168.
    [5]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1]胡英泽.水井与北方乡村社会——基于山西、陕西、河南省部分地区乡村水井的田野考察[J].近代史研究.2006(1):55-78.
    [2]李立.乡村聚落:形态、类型与演变—以江南地区为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3]戴利朝.茶馆观察:农村公共空间的复兴与基层社会整合[J].社会.2005(5):96-117.
    [1]汪芳编著查尔斯·柯里亚[M]2003年9月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钱振澜.“基本生活单元”概念下的浙北农村社区空间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2010.
    [2]钱振澜.“基本生活单元”概念下的浙北农村社区空间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2010.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钱振澜.“基本生活单元”概念下的浙北农村社区空间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2010.
    [1]朱炜.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浙北乡村聚落空间研究[D].浙江大学,2009.
    [2]李立.乡村聚落:形态、类型与演变—以江南地区为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3]林涛等.灾后重建农居范式设计策略与推广机制探讨[J].建筑学报,2010(10).
    [1]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T. Hagerstrand)于1953年在其论文“作为空间过程的创新扩展”中首次提出空间扩展的问题
    [1] R. L.Morrill.Waves of Spatial Diffusion [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68(8).1-18.
    [1]郑景文欧阳东.传统村(?)空间网络探析_以桂北少数民族村案为例[J].新建筑.2006(4).
    [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赫维人、潘玉君.新人文地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时代广场的蟋蟀》.(美)乔治·塞尔登著.傅湘雯译.新蕾出版社.2008.
    [1]艾大宾,马晓玲.中国乡村社会空间的形成与演化[J].人文地理.2004(05):55-59.
    [2]包浩生单卫东.城市中空间扩散的各向异性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3):523-529.
    [3]毕宇珠.乡村土地整理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研究——以一个中德合作土地整理项目为例[J].生态经济.2009(9):38-41.
    [4]蔡冈廷,周秀雯.永续农村社区建筑更新方法之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5(5).
    [5]常江,朱冬冬,冯姗姗.德国村庄更新及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借鉴意义[J].建筑学报.2006(11):71-73.
    [6]曹恒德,王勇,李广斌.苏南地区农村居住发展及其模式探讨[J].规划师.2007(2):18-21.
    [7]曹海林.村落公共空间与村庄秩序基础的生成———兼论改革前后乡村社会秩序的演变轨迹[J].人文杂志.2004(6): 164-168.
    [8]陈超君,黄耀志.人本主义视角下的乡村居住空间改造方式探析[J].生态经济.2011(9):192-195.
    [9]陈利顶,傅伯杰.干扰的类型、特征及其生态学意义[J].生态学报.2000(4):581-586.
    [10]陈利顶,徐建英,傅伯杰等.斑块边缘效应的定量评价及其生态学意义[J].生态学报.2004(9):1827-1832.
    [11]陈利顶,傅伯杰,赵文武.“源”“汇”景观理论及其生态学意义[J].生态学报.2006(5):1444-1449.
    [12]陈文波,肖笃宁,李秀珍.景观空间分析的特征和主要内容[J].生态学报.2002(7):1135-1142.
    [13]陈晓峰.小城镇主导型的中国农村城市化模式[J].城市发展研究.2000(3):35-38.
    [14]陈晓华,张小林,马远军.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我国乡村的空间转型[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125-129.
    [15]陈小卉.当前我国乡村空间特征与重构要点[J].规划师.2007(08):79-82.
    [16]陈小卉,徐逸伦.一元模式: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乡空间统筹规划——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5(1):73-78.
    [17]陈欣欣,黄祖辉.经济发达地区就地转移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农户意愿的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3(5):33-39.
    [18]陈晓键,陈宗兴.乡村聚落地理研究的国外动态与国内趋势[J].世界地理研究.1994(1).
    [19]陈谊娜,李松,徐旭忠. “增减挂钩”变形记[J]. 望.201 0(12)
    [20]戴利朝.茶馆观察:农村公共空间的复兴与基层社会整合[J].社会.2005(5):96-117.
    [21]丁沃沃.从灾后重建的实践论乡村的规划设计方法[J].新建筑.1999(02):46-49.
    [22]范少言.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演变机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4).
    [23]范少言,陈宗兴.试论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研究内容[J].经济地理.1995(02):44-47.
    [24]冯淑华,沙润.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测评模型——以江西婺源为例[J].地理研究. 2007(3): 616-624.
    [25]冯淑华,沙润.古村落场理论及景观安全格局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5):91-94.
    [26]冯雨峰.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唯一正确的道路吗[J].经济地理.1983(3):21-25.
    [27]关小克,张凤荣,赵婷婷等.北京市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及整理模式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3):114-118.
    [28]国巧真,孙金华,Qiao-Zhen Guo,等.村镇空间结构演变与驱动力分析——以北京市密云县为例[J].测绘科学.2010,35(2):4.
    [29]谷晓坤,卢新海,陈百明.大城市郊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效果分析——基于典型案例的比较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0(10):1649-1657.
    [30]谷晓坤,陈百明,代兵.经济发达区农村居民点整理驱动力与模式——以浙江省嵊州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7(5):701-708.
    [31]贺雪峰.中国农民价值观的变迁及对乡村治理的影响——以辽宁大古村调查为例[J].学习与探索.
    [32]贺勇,孙炜玮,马灵燕.乡村建造,作为一种观念与方法[J].建筑学报.2011(4):19-22.
    [33]黄立华.日本新农村建设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长春大学学报.2007(1):21-25.
    [34]胡必亮.多样化的中国村庄发展之路[J].中国经济周刊.2005(37):18-19.
    [35]胡道儒.开展农村宅基地整理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有力保障[J].国土经济.1999(4):34-35.
    [36]胡平,胡振亚. “城乡等值化”实验及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与借鉴价值[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17-120.
    [37]胡英泽.水井与北方乡村社会——基于山西、陕西、河南省部分地区乡村水井的田野考察[J].近代史研究.2006(1): 55-78.
    [38]姜爱萍.苏南乡村社会生活空间特点及机制分析[J].人文地理.2003(6):11-15.
    [39]金其铭,陆玉麒.县域集镇体系研究[J].地理研究.1986(5).
    [40]来璐,李世峰,南国良,等.山地经济条件下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探讨——以北京市密云县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565-569.
    [41]雷凌华.乡村聚落景观生态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524-6527.
    [42]李伯华,曾菊新,胡娟.乡村人居环境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24(05):70-74.
    [43]李芳.农业产业化的成因、实质及实现途径[J].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3):38-41.
    [44]李衡,刘晓光,苏安玉.黑龙江省农村居民点用地调查与潜力测算[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2):47-48.
    [45]李健英.户籍制度在转轨时期的特点及其路径依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21-27.
    [46]林涛.高峻.华晨 灾后重建农居范式设计策略与推广机制探讨[J].建筑学报,2010(10).
    [47]刘滨谊.人类聚居环境学引论[J].城市规划汇刊.1996(4):5-11.
    [48]刘滨谊,王云才.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J].中国园林.2002, 18(05):77-80.
    [49]刘李峰.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城市发展研究.2008,15(4).
    [50]柳利军.关于浙江沿海地区村庄布点规划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7(31):55-56.
    [51]刘庆,关欣,张凤荣等.关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思考[J].农村经济.2006(1):37-38.
    [52]刘邵权,陈国阶,陈治谏.农村聚落生态环境预警——以万州区茨竹乡茨竹五组为例[J].生态学报.2001,21(2):295-301.
    [53]刘英群.论小城镇向大城市区域集中发展模式[J].城市问题.1996(5):46-49.
    [54]刘彦随,刘玉,陈秧分,等.快速城市化中的中国农村空心化(英文)[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0(6):876-888.
    [55]柳平生,葛金芳.近代江南农村“过密化”问题的微观分析和统计验证[J].浙江学刊.2011(5).
    [56]龙花楼,刘彦随,邹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评价[J].地理学报.2009(4).
    [57]陆大道,姚士谋,李国平等.基于我国国情的城镇化过程综合分析[J].经济地理.2007(6):883-887.
    [58]陆大道.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和空间扩张[J].城市规划学刊.2007(4):47-52.
    [59]罗守贵.城市化过程中乡村的价值及其保护[J].城市.2003(2): 31-33.
    [60]罗士军.农村居民地整理潜力估算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0(3):31-33.
    [61]罗雅丽,张常新.县域村镇空间结构特征分析——以金湖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
    [62]吕斌,陈睿.实现健康城镇化的空间规划途径[J].城市规划.2006(S1):65-68.
    [63]马昂主、胡必亮.城乡联系-理论阐释与模式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1993(8):52-55
    [64]马远军,张小林,梁丹,梅思思.国外城乡关系研究动向及其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06(1).
    [65]麻战洪,文志军,张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测算方法初探——以湖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2):76-80.
    [66]孟晓晨.城市化与城市化道路[J].城市规划.1992(3):9-13.
    [67]孟祥林.城镇扩展过程中的聚集均衡与新型城乡形态的农村聚落分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12.
    [68]仇保兴.第三次城市化浪潮中的中国范例——中国快速城市化的特点、问题与对策[J].城市规划.2007(6):9-15.
    [69]仇保兴.城乡统筹规划的原则、方法和途径——在城乡统筹规划高层论坛上的讲话[J].城市规划.2005(10):9-13.
    [70]单德启,张军英.警惕空心村蔓延,遏制村庄无序建设[J].小城镇建设.1999(8):40-41.
    [71]邵西梅.论农业人口向小城镇集聚的动力——以山东省汶南镇为例[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113-116.
    [72]石诗源,张小林.江苏省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分析与整理潜力测算[J].中国土地科学.2009(9):52-58.
    [73]孙晓中.我国农民集中居住整理模式的探讨与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10(7):192-195.
    [5]宋伟,陈百明,姜广辉.中国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综述[J].经济地理.2010(11):1871-1877.
    [74]田光进,刘纪远,庄大方.近1 0年来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特征[J].地理学报.2003(5):651-658.
    [75]王焕,徐逸伦,魏宗财.农村居民点空间模式调整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热带地理.2008(1):68-73.
    [76]王成新,姚士谋,陈彩虹.中国农村聚落空心化问题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2005(3):3257-3262.
    [77]王富更.村庄规划若干问题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6(3):106-109.
    [78]王鹏,闫琳,王健,等.片区和群落——村庄体系规划研究尺度的探索[J].北京规划建设.2010(1):13-17.
    [79]王士兰,游宏滔,徐国良.培育中心镇是中国城镇化的必然规律[J].城市规划.2009(5):69-73.
    [80]王勇,李广斌.苏南乡村聚落功能三次转型及其空间形态重构——以苏州为例[J].城市规划.2011(7):54-60.
    [81]王云才,陈田,郭焕成.江南水乡区域景观体系特征与整体保护机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06):708-712.
    [82]吴楚材陈雯顾人和张落成.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及其协调对策[J].城市规划.1997(5):38-40.
    [83]吴丽娟,李洪波.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性非使用价值评估——以福建永春北溪村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0(12): 1606-1612.
    [84]吴群.论工业反哺农业与城乡一体化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1):35-39.
    [85]邬建国.生态学范式变迁综论[J].生态学报.1996(05).
    [86]夏安桃.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研究综述.人文地理,2003(5),vol18
    [87]肖笃宁,高峻.农村景观规划与生态建设[J].农村生态环境.2001(4):48-51.
    [88]翁政凯,许国威,林奇甫.从可持续发展模型中探讨台湾农村社区发展策略的研究[J].建筑学报.2007(11): 73-75.
    [89]温铁军,温厉.中国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教训[J].中国软科学.2007(7):23-29.
    [90]谢花林.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8(12):6305-6311.
    [91]谢花林,李秀彬.基于分形理论的土地利用空间行为特征——以江西东江源流域为例[J].资源科学.2008(12):1866-1872.
    [92]谢花林,李蕾,刘黎明.乡村景观生态质量的物元评判模型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04):190-193.
    [93]谢志林,陈升忠.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新农村规划探索——以广东省饶平县新丰镇洞泉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12):5741-5743.
    [94]熊宁,曾尊固.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两种透致性制度创新和变迁及其协同效应[J].城市规划.1999(3).
    [95]徐楠.南张楼没有答案——一个“城乡等值化”试验的中国现实[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4):8-11.
    [96]徐全勇.中心村建设理论与我国中心村建设的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1):48-52.
    [97]杨庆媛,田永中,王朝科,等.西南丘陵山地区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模式——以重庆渝北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4(4):469-478.
    [98]杨庆媛,张占录.大城市郊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目标和模式研究——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3(6):115-119.
    [99]杨文兵.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转移的特征及动力机制:浙江案例[J].世界经济.2009(6):88-95.
    [100]杨雯雯,李斌,鲍继峰.新农村社区空间布局模式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2-45.
    [101]叶春辉,许庆,徐志刚.农地细碎化的缘由与效应——历史视角下的经济学解释[J].农业经济问题.2008(9):9-15.
    [102]叶齐茂.用村庄规划正确引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5(8):7-10.
    [103]叶齐茂.发达国家郊区发展系列谈之二战后德国郊区发展:依靠土地整理出来的郊区[J].小城镇建设.2008(5):32-40.
    [104]业祖润.传统聚落环境空间结构探析[J].建筑学报.2001(12):21-24.
    [105]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等.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城市扩张的景观安全格局途径—以马岗村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6(5).
    [106]于淼,李建东.基于RS和GIS的桓仁县乡村聚落景观格局分析[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5,28(5):5.
    [107]袁奇峰.城市化快速推进地区的新农村建设[J].时代建筑,2007(4).
    [8]翟辉.从传统聚落中找寻地区主义建筑的“根”——以迪庆藏族聚落为例[J].建筑学报.2000(11):26-28.
    [108]张常勇.黄宗智”过密化”理论探讨评述[J].中国农史.2004(1):113-116.
    [109]张华东.浅谈聚落空间的组织要素及相互作用[J].四川建材.2006(05): 38-39.
    [110]张宏艳.略论我国发达地区农村多元化价值的挖掘[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9(4):79-82.
    [111]张克中,贺雪峰.中外发展观的演变对中国乡村建设的影响[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2):95-100.
    [112]张金荃,罗可,胡杏云.发达地区村庄建设现状的反思[J].华中建筑.2008(11):218-220.
    [113]张杰,李可立.中国城市化背景下村落“空心化”形成机制及调控研究[J].开发研究.2010(6):101-103.
    [114]张继东.城镇空间结构理论研究综述[J].科技创新导报.2008(4).
    [115]张京祥,张小林,张伟.试论乡村聚落体系的规划组织[J].人文地理.2002,17(1):5.
    [116]张留征等.城市化问题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1992(1):3-6.
    [117]张小林.乡村概念辨析[J].地理学报.1998,53(04):79-85.
    [118]张云华,伍振军,杨晓艳.发达地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践与探索——来自浙江省的案例调查[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3):6-10.
    [119]张祖群,赵荣,杨新军.中国传统聚落景观评价案例与模式[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2):18-22.
    [120]赵旭东,辛允星.权力离散与权威虚拟:中国乡村“整合政治”的困境[J].社会科 学.2010(6): 61-71.
    [121]赵新平,周一星,曹广忠.小城镇重点战略的困境与实践误区[J].城市规划.2002,26(10).
    [122]赵之枫.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和转让制度初探[J].农业经济问题.2001(1):42-45.
    [123]赵哲远,戴韫卓.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五种类型[J].小城镇建设.1998(3):29.
    [124]郑杭生,李迎生.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乡村建设学派[J].社会科学战线.2000(3):232-243.
    [125]郑景文欧阳东.传统村寨空间网络探析-以桂北少数民族村寨为例[J].新建筑.2006(4).
    [126]周天勇.托达罗模型的缺陷及其相反的政策含义——中国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容量扩张的思路[J].经济研究.2001(3):75-82.
    [127]周锐波,闫小培.深圳市农村管理体制城市化改革研究[J].城市规划.2008(4):71-77.
    [1128]Kahoe R D. Motivations for URBAN -RURAL Migration[J].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75,96(8):303.
    [129]PC. An index of rural ity for England and Wales [J]. Regional Studies.1977(11): 31-46.
    [130]E B.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rerarding the distribution of settlement in inner north Sweden [J]. geografisks annaler.1960:42.
    [131]R. L.Morrill Waves of Spatial Diffusion [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1968(8).1-18.
    [1]H·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2]费雷德里克·斯坦纳.生命的景观-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M].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1964)》,汪晖等主编《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1998
    [4]凯文·林奇.总体设计[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5]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1.
    [6]乔治·塞尔登 时代广场的蟋蟀[M].北京:新蕾出版社.2008.
    [7]约翰·0·史密斯 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2000.
    [8]斯蒂芬·R·凯勒特.生命的栖居——设计并理解人与自然的联系[M].朱强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9]蔡 ,王德文,都阳.中国农村改革与变迁30年历程与经验分析[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10]陈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11]费孝通.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M].宁夏出版社.1989
    [12]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13]费孝通.江村经济[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14]费孝通.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15]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王仰麟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6]顾朝林,于涛方,李王鸣.中国城市化格局、过程、肌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7]顾益康编著.乡村巨变看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第一版
    [1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城镇化:前景、战略与政策[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
    [19]赫维人、潘玉君.新人文地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0]金其铭.中国农村聚落地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21]韩少功.进步的回退[M],北京: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
    [22]雷振东.整合与重构:关中乡村聚落转型研究[M],北京: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
    [23]李立.乡村聚落:形态、类型与演变—以江南地区为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24]李焕俊.考察与借鉴[M].中国大地出版社,1996.
    [25]李宁编.浙江地理简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26]刘邵权.农村聚落生态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27]石磊.三农问题的终结—韩国经验与中国“三农”问题探讨[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28]汪芳编著.查尔斯·柯里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9]王海宁.段进.季松.城镇空间解析-太湖流域古镇空间结构与形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0]王昀.传统聚落结构中的空间概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1]王云才.景观生态规划原理[M].中国建工出版社,2007.
    [32]刑忠.边缘区与边缘效应——一个广阔的城乡生态规划视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3]温铁军.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M].福州:海峡出版发行集团,2010.
    [34]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2000年12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5]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6]叶齐茂等.发达国家乡村建设考察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7]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1998年7月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8]曾新菊.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9]张京祥.城镇群体空间组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40]张小林.乡村空间系统以及演变研究—以苏南为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1]郑新奇,付梅臣等.景观格局空间分析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2]周庆华.黄土高原-河谷中的聚落-陕北地区人居环境空间形态模型研究[M].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2009.
    [43]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M].北京:三联书店,1998.
    [44]《中国城镇化与村镇建设科技发展战略》编委会编.中国城镇化与村镇建设科技发展战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5]Johnson E A J. The organization of spa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0.
    [46]GinsburgKM. The Extended Metropolis-Settlement Transit ion in Asia [M]. Hawai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1.
    [1]毕巍强.空间理论与空间复杂模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
    [2]陈斌鑫.海盐县于城镇周边农村聚落形态的现状研究[D].浙江大学,2004.
    [3]陈东湘.村镇聚落演替及理性调控模式初探——以南京市江宁镇为例[D].南京大学南京大学,2007.
    [4]陈晓华.乡村转型与城乡空间整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5]郭晓东.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研究——以葫芦河流域为例[D].中国:2007.
    [6]高洁.北京市昌平区村镇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2009.
    [7]侯鑫.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4.
    [8]梁彬.广州市乡村聚落空间分异研究[D].中山大学,2007.
    [9]李敬峰.基于景观格局演变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
    [10]李荣.我国城镇密集地区农村聚落发展趋势研究[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7.
    [11]雷振东.整合与重构[D].中国: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12]李振鹏.乡村景观分类的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
    [13]李微微.徽州古村落空间的类型化初探[D].合肥工业大学,2007.
    [14]吕月珍.农户参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意愿的实证分析[D].浙江大学,2009.
    [15]聂小青.新疆县域村镇体系研究——以伽师和沙湾为例[D].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2008.
    [16]钱振澜.“基本生活单元”概念下的浙北农村社区空间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2010.
    [17]沈燕.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D].西南大学,2008.
    [18]宋卿.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土地利用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19]孙静.人地关系与聚落形态变迁的规律性研究——以徽州聚落为例[D].中国:合肥工业大学,2007.
    [20]王文靖.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村镇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1]魏秦.黄土高原人居环境营建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浙江大学,2008.
    [22]吴冬青.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村镇空间重构研究——以上海市崇明县陈家镇为例[D].北京大学北京大学,2007.
    [23]肖元.东莞村镇化地域特征与问题解析[D].中山大学中山大学,2009.
    [24]杨阳.人文地理学视野下的乡土聚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
    [25]于慧芳.湖州长兴新川村山地聚落空间结构与规划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2008.
    [26]余斌.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住区系统演变与人居环境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7]张所根.传统聚落保护与更新的自力型模式探析[D].南昌大学,2007.
    [28]赵之枫.城市化加速时期村庄集聚及规划建设研究[D].清华大学,2001.
    [29]郑健民.浙江省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城市化机理及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4.
    [30]朱炜.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浙北乡村聚落空间研究[D].浙江大学,2009.
    [31]贺勇.适宜性人居环境研究——“基本人居生态单元”的概念与方法[D].浙江大学,2004.
    [1]2007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2010年浙江省统计年鉴
    [3]2006年浙江省统计年鉴
    [4]2010年第二次农村普查
    [5]2010年中国农村年鉴
    [6]浙江省60年统计汇编
    [7]浙江乡镇统计(2006)
    [8]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文本
    [9]浙北各县市2010年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10]浙江省中心镇发展规划(2006—2020年) 浙发改规划[2007]767号
    [11]《宁波市鄞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2015年)》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8]138号二 八年六月二十七日
    [13]《2009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
    [14]《关于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集中改建的意见》 甬党[2009]7号
    [15]《安吉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考核指标与验收办法(修订)》
    [1]中国统计信息网:http://www.stats.gov.cn
    [2]浙江省政府官方网站:http://www.zj.gov.cn
    [3]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官方网站:http://www.zjdlr.gov.cn
    [4]浙江省农业厅官方网站:http://www.zjagri.gov.cn
    [5]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网http://www.qcsf.zj.cn
    [6]浙北各县市国土资源局官方网站
    [7]浙北各县市规划局、建设局官方网站
    [8]姚庄镇官方网站:http://www.yz.zj.com
    [9]云龙镇官方网站:http://yunlong.nbyz.gov.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