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绍兴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通过对绍兴农民市民化的现状分析和经济学分析,提出了当前绍兴农民市民化滞后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论文的第一部分通过对农民市民化进程的回顾以及绍兴与省内其他地级市的比较,分析了绍兴农民市民化现状。第二部分通过对农民进城动力的经济学分析,指出农民市民化滞后的根本原因是进城的成本较高而预期收益较小,以及传统体制下形成的干预农村人口迁移到城镇的一系列政策屏障,并分析了绍兴农民市民化滞后的具体原因。针对这些原因,本文的第三至第五部分提出了三方面的对策:一是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合理流动、迁移就业的新机制;二是通过加强工业园区的建设,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研究相应的配套政策,提高产业集聚度,增加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扩大城镇就业容量;三是进一步加强规划,多方筹措城市建设资金,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加强对外来人口的服务和管理,提高城镇的承载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使更多的农民变成真正的市民。
Focusing on the problem for peasant transforming into townspeople in Shaoxing, this thesis contains five parts. In part one, the actuality of peasant transforming into townspeople in Shaoxing is expounded, including an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of peasant transforming into townspeople in China and in Zhejiang province since 1949 and a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Shaoxing and other cities in Zhejiang province. In part two, the reason why peasant transforming into townspeople lags behind the economy development is analyzed, which is supported by the economics analysis of the power that causes the move of peasant from countries to towns. From part three to part five, strategies enhancing the speed of peasant transforming into townspeople are analyzed. Part three is a strategy study on deepening the residence system, constituting a labor market without any difference between town and country, accelerating to perfect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collectivity and tract property system. In Part four, the strategies o
    f enhancing construct of industry gardens and rectifying the industry structure are studied. In part five, the strategies for the city layout, the fund of the city basic build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ervice and management for outlanders are analyzed.
引文
[1] 朱传耿,沈山,仇方道著.区域经济学.2001年第1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 周加来.城市化·城镇化·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城市化概念辩析.中国农村经济.2001;(5):40-44
    [3] 沈越.“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城市.当代经济研究.2002;(2):36-40
    [4] 林毅夫.解决农村贫困问题需要有新的战略思路.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5-7
    [5] 俞忠英.用农民市民化扩张内需.探索与争鸣.1998;(11):11-13
    [6] 李肇忠.广西城镇化问题浅探.桂海论丛.2001;(5):87-90
    [7] 杭州市余杭区委党校课题组.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1;(5):21-24
    [8] 绍兴市统计局.绍兴统计年鉴-2003.2003年第1版.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9] 杨宣勇.城市化创造就业机会与城市就业空间分析.管理世界.2000;(2):121-128
    [10] 秦章著.我国户籍制度的现状和改革思路.内部文摘.2002;(6):28-31
    [11] 叶裕民著.中国城市化之路: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2001年第1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2] 中国人口普查办公室编.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1991年第1版.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
    [13] 全国人口抽样调查办公室编.中国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1988年第1版.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8
    [14] 全国人口抽样调查办公室编.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1997年第1版.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15] 浙江省统计局编.新浙江50年.1999年第1版.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16] 浙江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编.城市化:一石激起千层浪.2002年第1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17] 浙江省发展计划委员会课题组.浙江省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02;(4):8-13
    [18] 浙江省统计局编.浙江统计年鉴-2001.2001年第1版.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19] 沈越.推进城镇化战略的理论思考.求是.2001;(16):36-38
    [20] 孙自铎.城市化的误区分析与实践思考.中国农村经济.1996;(9):60-64
    [21] 周文骞,许庆明.发展经济学.1995年第1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
    [22] 冯薇,苏雪串主编.发展经济学.1997年第1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23] 郭熙保.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1998年第1版.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24] 林文涓等.走进经济学观察与思考.2001年第1版.成都:西南财经出版社,2001
    [25] 许庆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动力结构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1;(11):38-41
    [26] 廖丹清.城市化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意愿和农村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农村经济.2001(3):58-60
    [27] 王章辉等著.现代科学文库欧美农村劳动的转移与城市化.1999年第1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8] 黄祖辉,鲁柏祥.非农化和城市化:浙江现代化战略的重点.浙江社会科学.2000;(5):31-35
    [29]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课题组.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现状问题和改革.农村经济文稿.1998;(1):6-14
    [30] 靳相木.高级社的产权制度及其启示.农村经济研究.1999;(5):12-16
    [31] 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浙江省农业厅联合调查组.农村土地流转:新情况、新思考——浙江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调查.中国农村经济.2001;(10):11-18
    
    
    [32] 浙江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浙江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2002年第1版.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33] 中国国家统计局.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人口与计划生育.2001;(3):3-4
    [34] 绍兴市统计局编.绍兴统计年鉴-2001.2001年第1版.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35] 姜桂莉,潘鸿.论吉林省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2;24(1):98-102
    [36] 胡承槐,贾驰.论城乡居民收差距扩大的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浙江社会科学.2002:105(5):34-38
    [37] 钟水映,李晶.经济结构、城市结构与中国城市化发展.人口研究.2002;26(5):63-70
    [38] 曾培炎主编.2001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2001年第1版.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39] 俞文华.浙江省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征用存在的的问题及对策——以富阳、义乌、永康、上虞市和绍兴县为例.中国农村经济.1996;(8):50-55
    [40] 韩越.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24-25
    [41] 绍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绍兴年鉴(2002).2002年第1版.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
    [42] C. C. Geisler. Land and Poverty in the United States: Insights and Oversights. Land Economics.1995: (1): 16-34
    [43] P. J. Parks &J. P. Schorr. Sustaining Open Space Benefits in the Northeast. J.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1997; 32 (1): 85-94
    [44] 廖丹清,郭慧伶.城市化对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作用.中国农村经济.2002;(11):78-80
    [45] 刘昌平.城市化:解决中国养老问题的关键.中国农村经济.2001;(8):61-65
    
    济发展的调查.中国农村经济.2003;(1):67-71
    [47] 虞锡君.发达地区农村城市化的四个重要环节.中国农村经济.2000;(3):68-72
    [48] 张安录,杨钢桥.美国城市化过程中农地城市流转与农地保护.中国农村经济.1998;(11):74-80
    [49] 陈美球.小城镇道路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中国农村经济.2003;(1):72-74
    [50] 秦尊文.小城镇道路:中国城市化的妄想症.中国农村经济.2001;(12):64-69
    [51] 王章辉,黄柯可主编.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1999年第1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52] 王旭,黄柯可主编.城市社会的变迁:中美城市化及其比较.1998年第1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53] 王嗣均主编.中国城市化区域发展问题研究.1996年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54] 宋晓梧.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发展报告.2001年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