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时期中国妇女解放理论与实践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妇女解放是人的解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寓于人的解放之中,与人类解放的目标和进程一致。本论文是从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视角出发,立足于新时期(1978年——至今)的妇女群体,把人的解放理论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探讨妇女解放的理论与实践,从人的发展高度审思妇女问题,并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以丰富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践行模式和运作机制。
     本论文由导论、六章正文及结语构成。导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依据、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研究方法、思路及创新。
     第一章主要分析新时期中国妇女解放的理论基础,共分为四节内容。首先以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的内涵为切入点,认为生产解放、社会解放及思想解放构成了人的解放的一般内涵,劳动解放、政治解放、阶级解放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构成了人的解放的主要内涵,妇女解放本质上是人的解放,是恢复人的价值和尊严。其次,具体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妇女解放理论的主要内涵。主要观点有:私有制的确立是妇女成为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根源;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是重新回到公共事业中去;根本途径是消灭私有制;妇女的彻底解放与整个无产阶级胜利紧密相联。再次是分析列宁的妇女解放思想,他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妇女解放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俄国实际情况加以发展,认为妇女彻底解放的途径需要分“二步走”,废除土地和工厂的私有制是妇女解放的主要一步;妇女参与政治活动是苏维埃共和国的任务之一;妇女解放是无产阶级解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倡男女平等,保障妇女权益。最后分析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主要观点有:妇女受压迫的根源是阶级压迫;妇女解放是阶级解放和中华民族解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解放的物质前提是参加生产劳动,实现经济独立;保障妇女各项权益、重视妇女干部的培养。
     第二章主要分析新时期中国妇女解放理论的发展创新,共分为三节内容。首先是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妇女解放的行动指南。主要包含的思想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妇女解放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妇女解放的理论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妇女解放的物质条件;改革开放是妇女解放的必由之路。其次,分析了世纪之交马克思妇女解放理论的新发展。主要体现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妇女解放的指导思想;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了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制定进一步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和政策。最后探讨了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的完善与创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妇女解放的重要思想武器;要以人为本,促进妇女全面自由发展,从而实现两性和谐发展。
     第三章主要分析新时期中国妇女解放的理论特征、实践成就及经验。首先,归纳总结了新时期妇女解放理论四个新特征:指导思想新、目的任务新、物质基础新、解放途径新。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以围绕经济建设开展妇女运动,从社会发展中求妇女解放为目的任务;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作为物质基础;以妇女全面参与经济社会发展为进一步解放的途径。其次,从实践的角度分析了新时期妇女在参政、就业、受教育和妇女权益保障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最后,总结新时期妇女解放的主要经验,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妇女解放的根本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推动妇女解放的重要前提,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推动妇女进一步解放的根本途径,积极参与国际妇女活动,中国妇女解放离不开世界妇女的解放。
     第四章主要分析新时期中国妇女解放所面临的实践挑战,分别是以妇女参政、就业、受教育及遭遇家庭暴力为专题进行探讨。首先是妇女参政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女性参政比例总体发展缓慢,女性参政结构有失平衡,妇女参政的比例与国际社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是妇女就业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女性失业增多,再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女性在就业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以及女性在业人口的职业性别隔离问题突显。再次是妇女受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女性受教育中的性别差距、地区差距以及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最后是分析妇女是家庭暴力中弱势群体,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增加;家庭暴力严重影响和危害女性的身心健康。
     第五章探析影响中国妇女解放进程的原因,分别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女性主体性因素四个方面进行解读。第一,政治因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政治现代化进程中妇女所追求的解放与平等仍然遭遇制度屏障;政治社会化进程中社会性别视角的缺失;动员型政治参与方式忽略妇女个性发展诉求。第二,经济因素主要探讨了劳动性别分工的固化是制约妇女解放的直接经济根源,市场经济加剧妇女在劳动力市场边缘化趋势以及经济全球化加深了妇女对男性和社会的双重依赖。第三,主要从传统性别文化、现代文化的性别危机以及西方女性主义文化的视角来剖析羁绊妇女解放的文化因素;最后是从女性主体性地位确立进程缓慢、女性主体性的弱化及片面、畸形发展以及女性综合素质较低三方面来分析影响妇女解放的主体性因素。
     第六章探讨新时期中国妇女解放的对策思考,主要从五个方面入手:第一,是在国家层面上把性别平等纳入决策主流,发挥国家在妇女解放中的主导作用;第二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夯实妇女解放的经济基础;第三是构建先进性别文化,引领妇女解放的正确方向;第四是增强女性主体意识,挖掘妇女解放的内在驱动力;第五是创新妇联工作,推进妇联在妇女解放中的支柱作用。
     文章的结语部分指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的终极目标和归宿,妇女解放的最终目标就是女性作为一个完整的、具有女性特质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尽管新时期中国妇女解放还面临诸多挑战,但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已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作为拥有几千年人类文明、综合国力快速提升的中国一定会在推进妇女解放方面对世界作出更大、更新的贡献。
The liberation of the people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Marxism, the emancipation ofwome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uman liberation, women's liberation resides amonghuman liberation,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objectives and process of humanliberation. The paper is the emancipation of mankind from Marxism perspective,which based on women's groups in the new era (1978-present), linked humanliberation theory and practical issues to explore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women'sliberation. To think women's issues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a high degree ofmankind, and practice mode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to enrich the Chinese Women'sliberation Movement with China's specific national conditions.
     This thesis inculdes the introduction, six chapters text and concluding remarks.The Introduction section introduces topic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urpose andsignificance; research status and dissertation research methods, ideas and innovation.
     The first chapter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Chinese women’s liberationin the new era, which divided into four content. First, the connotation of Marxismliberation as a starting point, which think the production and liberation, socialliberation and emancipation of the mind constitute the general meaning of humanliberation, labor liberation, political liberation,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classemancipation and human freedom constitute the liberation of the people’s mainlyconnotation. the nature of women's liberation is the liberation of the people, to restorehuman values and dignity. Second, specifically analyzes the main connotation of thetheory of Marx and Engels women's liberation. The main points are: the establishmentof private ownership is the root that women have become the oppressors andexploiters. a prerequisite for women's liberation is back to public utilities; thefundamental approach is to eliminate private ownership; the complete liberation ofwomen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overall victory of the proletariat. Re-analysis ofLenin's women emancipating the mind, the main point is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the inheritance of Marx and Engels, women's liberation theory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of Russia to be developed, that the conditions of women's complete liberation to bedivided into "two step", the abolition of private ownership of land and factories is amajor step in the emancipation of women;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al activitiesis one of the tasks of the Soviet Republic, the emancipation of women is an importantpart of the emancipation of the proletariat; and to promote gender equality andwomen's rights. Finally, analyz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o Zedong onthe women's liberation theory of Marxism. The main points are: the root causes ofwomen's oppression is class oppression; the liberation of women is an important partof class liberation and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the material premise of theemancipation of women is to participate in productive labor and achieve economicindependence; to protect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women, attention to the training ofwomen cadres.
     The second chapter explores the new era of Chinese women liberation theory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It divided into three Points. Firstly, Deng XiaopingTheory is the women's liberation guiding to action in new era of reform and openingup.The main ideas contained in "seek truth from facts" is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theemancipation of wome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theory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for the emancipation of women;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s the materialconditions of women's liberation; reform and opening up is the only way for women'sliberation. Followed on the theory of Marxism-women's liberation in the new century.shows that the "Three Represents" is the guiding ideology for the emancipation ofwomen in the new century; Through legislation to determine the basic state policy of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to strengthen democracy and legal system tofurther protect the rights of women. Finally, we discuss the improvement andinnovation of Marxism under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s the domain ofwomen's liberation theory. Facing the new situation and new tasks, an important ideological weapon of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of women's liberation; bepeople-oriented, and promote women's full and free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achievegender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racticalachievements and experience of Chinese women's liberation in the new era. Firstsummarize the four new features of the new era of women's liberation, that is the newguiding ideology, the new tasks and new purpose, a new material basis and a newliberation ways.Deng Xiaoping Theory and "Three Represents" as the guidingideology of the new era; focus on economic construction in the women's movement,the purpose of seeking the liberation of women from the social development tasks; to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laid the materialfoundation for a new women's liberation; to women's full participation in economic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 promote itself to further liberation ways. Second, from apractical point of view of the new era of women in politics, employment, educationand women's rights protection by the tremendous achievements. Finally, the summaryof the new era of women's liberation four main aspects of experience, namely: theadherence to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leadership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of women's liberation, adhere to the Marxist concept of women is an importantprerequisite for participation in the modernization to promote the emancipation ofwomen is fundamental to promote women's liberation way, to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cooperation, the Chinese women's liberation need the liberation of women in theworld.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zes practical difficulties of Chinese women's liberationin the new era. I explore the topic based on wo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employment, education and experience domestic violence. First, the plight of womenin politics, mainly to slow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proportion of women inpolitics, the structure of women in politics unbalanced, there is a gap in the proportion of women in politics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which followed by the plightof women's employment, mainly for women unemployment increased, there-employment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 women encounter in the course ofemployment to highlight the problem of gender discrimination and occupational sexsegregation of women in the industry population. Once again, women faced thedifficulties of the education, mainly for women by the gender gap in education,regional disparities and in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Finally, analysiswomen are vulnerable groups of domestic violence, which increased domesticviolence against women; a serious impact of domestic violence and endangerwomen'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he fifth chapter of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light of the women's liberationpractice reasons, from four aspects of parsing, that is political factors, economicfactors, cultural factors, female subjectivity factors. First, political factors from thebarrier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political modernization, a general lack of a genderperspective in the process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and the mobilizing politicalparticipation ignores the demands of the three aspects of women's personalitydevelopment; Second, economic factors discusses the curing of the sexual division oflabor is to restrict women's liberation direct economic roots of the market economy,exacerbated by women's marginalization in the labor market trends and economicglobalization has deepened the dual dependence of women on men and society. Third,from the gender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gender culture, the crisis of modern cultureand the culture of Western feminism to analyze the cultural factors of the fetters of theemancipation of women; finally, from three areas to analyz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women's liberation. that is female subjectivity position to establish the slow process ofweakening of female subjectivity and one-sided, deformity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lower women’s overall quality.
     Chapter VI discusses the countermeasures analysis of the new era of Chinese women's liberation from five aspects: First, make the gender equality into thedecision-making mainstream from the national level, to play the leading role of thenational women's liberation; the second based on economic construction as the centerand consolidate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of women's liberation; the third is to buildadvanced gender culture to lead the right direction of women's liberation; the fourth isto enhance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tap the intrinsic driving force for theemancipation of women; the fifth is an innovative women's federations work topromote the pivotal role of the Women's Federation in the women's liberation.
     The conclusion of the article pointed out that human freedom and comprehensivedevelopment of Marx the ultimate goal of human liberation and the ultimatedestination,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 emancipation of women is that womendevelopment as a complete freedom and comprehensive femininity. While women'sliberation in the new era China also faces many challenges, but the emancipation ofwomen and gender equality have become an irresistible trend of the world, asthousands of years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rapid promotion of comprehensivenational strength of China will promote the emancipation of the world to make greaterupdated contribution.
引文
1[法]法皮尔·布尔迪厄.男性统治[M].刘晖译.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年版.第115页.
    2弗·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0-311页.
    3卡·马克思.《马克思致路德维希·库格曼》(1868年12月12日于伦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9页.
    4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5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7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94页.
    7张京缓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72页.
    8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9韩庆祥.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0王锐生、景天魁.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1衣俊卿.关于人学研究内在局限性的反思[J].江海学刊.2005年,第5期.
    12庞世伟.论“完整的人”马克思人学生成论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出版.
    13陈志尚主编.人学理论与历史三卷本[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
    14薛德震.人的哲学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5李春火.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1月.
    16李兵.论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的哲学主题.http:/www. dib Cnki. Net.
    17黄帝荣.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及其当代意义.http:/www. dib Cnki. Net.
    18高放.马克思主义是人的解放学[N].宁夏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
    19张忠良.毛泽东人学思想[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0北京妇女联合会北京妇女问题理论研究会编.中国妇女理论研究十年(1981-1990)[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2年版.
    21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中国妇女研究年鉴(2001-200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22王政、陈雁主编.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3韩贺南.女性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4仝华、康沛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5李静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6霍艳.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形成及其基本内核[J].社科纵横.2009年l2月总第24卷第12期.
    27陈文联.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历史命运与现代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2期.
    28虞花荣.论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思想与实践的特点及其启示[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6月第23卷第2期.
    29湖南省妇联妇女干部学校编.妇女学概论[M].北京: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7年版,第97-98页.
    30潘锦棠.妇女解放的实质与标志探析[J].中国妇女报.1988年5月27日.
    31李小江.改革与中国女性群体意识的觉醒[J].社会科学战线.1998第4期.
    32湖南省妇联妇女干部学校编.妇女学概论[M].北京: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7年版.第84页.
    33仝华、康沛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
    34雷良波陈阳凤熊贤军.中国女子教育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3年版.
    35段火梅等.妇女学原理[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年版.
    36王宏维.从两极到多重:女性人生价值的实现模式[C].时代与人生.广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7湖南省妇联妇女干部学校编.妇女学概论[M].北京: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7年版.第92-93页.
    38仝华、康沛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9谭琳、刘伯红主编.中国妇女研究十年(1995—2005)回应《北京行动纲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0谭琳、姜秀花主编.妇女/性别理论与实践---《妇女研究论丛》(2005-2009)集萃(上、下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41丁娟.中国妇女的政治参与状况.谭琳主编.《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42祝平燕.社会转型时期妇女参政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http:/www. dib Cnki. Net.
    43林雯娟.父权文化下的现代女性参政.http:/www. dib Cnki. Net.
    44刘雯雯.从女性的素质优势看中国妇女政治参与的道路选择.http:/www. dib Cnki. Net.
    45刘志玲.社会性别视角下妇女参与的研究.http:/www. dib Cnki. Net.
    46蒋永萍.中国妇女就业状况.谭琳主编.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47孟宪范主编.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8谭琳主编.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49郑必俊.中国女性的过去、现在与未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0蒋美华.20世纪中国女性角色变迁[M].天津:天津市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1沈奕斐.被建构的女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2佟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一两性不平等的社会机制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3俞湛明、罗萍主编.社会性别与女性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4李银河.李银河自选集[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5李银河.两性关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6Elizabeth J.Croll:Feminism and Socialism in China.London: Routledge&Kegan Paul,1978.
    57Christina Kelley Gilmartin:Engendering the Chinese Revolution: Radical Women, CommunistPolitics, and Mass Movements in the1920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5.
    58Kay Ann Johnson: Women,the Family,and Peasant Revolution in China.http://www. Hampshire. Edu/cms/index...
    59Judith Stacey:Patriarchy and Socialist Revolution in China.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
    60Phyllis Andors:The Unfinished Liberation of Chinese Women,1949-1980. Bloon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61Jinghao Zhou:Keys to Women’s Liber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An Historical Overview, inJournal of InternationalWomen’ s Studies,2003, Vol.5, No.1http://www. Bridgew.Edu/SoAS/JIWS/nov03/Jinghao. Pdf.
    62Jinghao Zhou: Rernarking China’s Public Philosophy and Chinese Women’s Liberation:The Volatile Mixing of Confucian-ism, Marxism, and Ferrtinism,,The Edwin Mellen Press Ltd.http://www. Accessmy lihrary. Com/coms2/summary-0286-20285587. ITM.
    63参见Alison M. Jaggar, Feminist Politics and Human Nature, New Jersey, Rowman&Little fieldPublishers,Inc,,1988;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罗斯玛丽·帕特南·童著.女性主义思潮导论[M].艾晓明等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詹妮特·克莱妮编著.女权主义哲学[M].李燕译校.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
    64参见Alison M. Jaggar, Feminist Politics and Human Nature, New Jersey, Rowman&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1988;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罗斯玛丽·帕特南·童著.女性主义思潮导论[M].艾晓明等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詹妮特·克莱妮编著.女权主义哲学[M].李燕译校.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
    65参见Susan Mann and Douglas Huffman,“The Decentering of Second Wave Feminism and theRise of the Third Wave”, Science and Society, vol.69, no.l (January2005), pp.56-91;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罗斯玛丽·帕特南·童著.女性主义思潮导论[M].艾晓明等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詹妮特·克莱妮编著.女权主义哲学[M].李燕译校.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
    66Juliet Mitchell:Women: The Longest Revolution, in New Left Review, NLR I/40,November-December1966.
    67Juliet Mitchell: Women’ s Estate,New York,Pantheon Books,1971.
    68Heidi Hartmann:Capitalism,Patriarchy, and Job Segregation by Sex,in Signs,Vol.1,No.3,1976.
    69Iris Marion Young:Beyond the Unhappy Marriage: A Critique of the Dual Systems”,in LydiaSargent (ed):Womenand Revolution: A Discussion of the Unhappy Marriage of Marxism andFeminism, Boston, South End Press,1981.
    70Iris Marion Young:On Female Body Experie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71Alison M. Jagga.r:Feminist Politics and Human Nature,Totowa, N. J, Rowan&Allanheld,and Brighton, U. K, Harvester Press,1983。1988年Rowman&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再版。
    72Feminist Franrorks: Alternative Theoretical Accounts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Women andMen, edited with Paula Rothenberg, New York, McGraw-hill,1/e1978;2/e1984;3/e1993.
    73Lise Vogel:Marxism and the Oppression of Women: Toward a Unitary Theory,New Jersey,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83.
    74Martha E. Gimenez:Capitalism and Oppression of Women: Marx Revisited,in Science andSociety,vol.69,no1.(January2005),pp. ll-32.
    75Teresa Ebert:Rematerializing Feminism,in Science and Society,vol.69,no.1(January2005),pp.33-55.
    76卡·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77卡·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459页.
    78卡·马克思.《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鳩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75页.
    79《关于新闻出版自由和公布省等级会议辩论情况的辩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卷(上)第139页
    80卡·马克思、弗·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4页.
    81卡·马克思、弗·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9页.
    82卡·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页.
    83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5页.
    84卡·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85卡·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86卡·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页.
    87卡·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页.
    8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页.
    89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
    90卡·马克思、弗·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0页.
    91卡·马克思、弗·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92卡·马克思.《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6页.
    9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83页.
    94弗·恩格斯.《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9页.
    95卡·马克思、弗·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1页.
    96卡·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97《马克思致路德维希·库格曼》,(1868年12月12日于伦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9页.
    98卡·马克思.《论犹太人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9页.
    99卡·马克思、弗·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1页.
    100卡·马克思、弗·恩格斯.《神圣家族》[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49-250页。
    101弗·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16页.
    10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4页。
    103卡·马克思、弗·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9页.
    104卡·马克思、弗·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9页.
    105弗·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8页.
    106弗·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1页.
    107弗·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1页.
    108弗·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109弗·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页.
    110弗·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页.
    111弗·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8页.
    112弗·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页.
    113弗·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页.
    114《恩格斯致盖尔特鲁黛·吉约姆一沙克》(1885年7月5日前后于伦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6页.
    115卡·马克思.《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6页.
    116弗·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页.
    117卡·马克思.《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6页.
    118弗·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0-311页.
    119弗·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0-311页.
    120卡·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8页.
    121《恩格斯致盖尔特鲁黛·吉约姆一沙克》(1885年7月5日前后于伦敦)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6页.
    122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4页.
    123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4页.
    124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7页.
    125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6页.
    126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7页.
    127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0页.
    1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6页.
    1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0页.
    130弗·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9页.
    131弗·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1页.
    132弗·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3页.
    133弗·恩格斯.《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9页.
    134《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895年底---1899年1月),《列宁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03页.135《土地问题和“马克思的批评家”》(1901年6月—9月),《列宁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5页.
    136《斯图加特国际社会党代表大会》(1907年8月和10月之间),《列宁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1页.
    137《国际劳动妇女节》(1921年3月4日),《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80页.
    138《国际劳动妇女节》(1921年3月4日),《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81页.
    139《论苏维埃共和国女工运动的任务在莫斯科市非党女工第四次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19年9月23日),《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9页.
    140《论苏维埃共和国女工运动的任务在莫斯科市非党女工第四次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19年9月23日),《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0页.
    141《伟大的创举》(论后方工人的英雄主义,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1919年6月28日),《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页.
    142《迎接国际妇女劳动节》(1920年3月4日),《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4页.
    143《论苏维埃共和国女工运动的任务在莫斯科市非党女工第四次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19年9月23日),《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2页.
    144《在社会赡养人民委员部妇幼保健司鼓动员训练班的讲话》,《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16页.
    145《论苏维埃共和国女工运动的任务在莫斯科市非党女工第四次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19年9月23日),《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2页.
    146《论苏维埃共和国女工运动的任务在莫斯科市非党女工第四次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19年9月23日),《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3页.
    147《伟大的创举》(论后方工人的英雄主义,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1919年6月28日),《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页.
    148《国际劳动妇女节》(1921年3月4日),《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80页.
    149《论苏维埃共和国女工运动的任务在莫斯科市非党女工第四次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19年9月23日),《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3页.
    150《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文献》(1919年3月),《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4页.
    151《致女工》(1920年2月21日),《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70页.
    152《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文献》(1919年3月),《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4页.
    153《俄共(布)中央政治局关于工人检查问题的指示》(1920年1月23日),《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1页.
    154《对<工农检查院条例>草案的意见和补充》(1920年1月24日),《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2页.
    155《论苏维埃共和国女工运动的任务在莫斯科市非党女工第四次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19年9月23日),《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3页.
    156《致女工》(1920年2月21日),《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71页.
    157《在全俄女工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918年11月9日),《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1页.
    158《在全俄女工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918年11月9日),《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0页.
    159《国际妇女社会党人代表会议决议草案》(1915年5月19日[6月1日]),《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1页.
    160《国际妇女社会党人代表会议决议草案》,《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1页.
    161《苏维埃政权和妇女地位》(1919年11月6日),《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80页.
    162《迎接国际妇女劳动节》(1920年3月4日),《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3页.
    163《致女工》(1920年2月21日),《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70页.
    164《在全俄女工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918年11月9日),《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0页.
    165《俄共(布)纲领草案》(1919年2月),《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5页.
    166《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895年底---1899年1月),《列宁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65页.
    167《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文献》(1919年3月),《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4—155页.
    168《修改党纲的材料》(1917年4—5月),《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88页.
    169《修改党纲的材料》(1917年4—5月),《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88页.
    170《修改党纲的材料》(1917年4—5月),《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89页.
    171《告被俘同志书》(1917年3月中旬),《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1页.
    172《致女工》(1920年2月21日),《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70页.
    173《修改党纲的材料》(1917年4—5月),《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86页.
    174《斯图加特国际社会党代表大会》(1907年8月和10月之间),《列宁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2页.
    175《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九二七年三月),《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页.
    176《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九二七年三月),《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页.
    177《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训令第六号》(1932年6月20日),《中国妇女运动重要文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34页.
    178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百年大事记》(1901-2000)[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年版.第98页.
    179全国妇联妇运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180全国妇联妇运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181全国妇联妇运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年版.第81页.
    182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百年大事记》(1901-2000)[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年版.第70页.
    183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百年大事记》(1901-2000)[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年版.第100页.
    184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百年大事记》(1901-2000)[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页.
    185《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九二七年三月),《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31页.
    186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百年大事记》(1901-2000)[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年版.第68页.
    187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百年大事记》(1901-2000)[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年版.第75页.
    188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百年大事记》(1901-2000)[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年版.第82页.
    189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百年大事记》(1901-2000)[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年版.第83页.
    190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百年大事记》(1901-2000)[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年版.第103页.
    191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百年大事记》(1901-2000)[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页.
    192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百年大事记》(1901-2000)[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页.
    193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百年大事记》(1901-2000)[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年版.第112页.
    194《为<新中国妇女>杂志创刊号题词》(一九四九年),《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第204页
    195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百年大事记》(1901-2000)[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年版.第152页.
    196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百年大事记》(1901-2000)[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年版.第155页.
    197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百年大事记》(1901-2000)[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年版.第68页.
    198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百年大事记》(1901-2000)[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年版.第68页.
    199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百年大事记》(1901-2000)[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年版.第69页.
    200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百年大事记》(1901-2000)[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年版.第79页.
    201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百年大事记》(1901-2000)[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年版.第103页.
    202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百年大事记》(1901-2000)[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年版.第115页.
    203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百年大事记》(1901-2000)[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年.第81页.
    204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百年大事记》(1901-2000)[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年版.第100页.
    205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百年大事记》(1901-2000)[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年版.第145页.
    206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百年大事记》(1901-2000)[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年版.第155页.
    207恩格斯.《致弗·凯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1887年1月27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页.
    208指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中提出的“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209《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
    2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思想年谱(一九七五一一九九七)》[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15页.
    2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思想年谱(一九七五一一九九七)》[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9页.
    21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213《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团结动员各族各界妇女为实现我国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努力奋斗——在中国妇女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8-03-31http://www.women.org.cn/zhongyaowenxian/fudaihuiwenjian/mulu.htm.
    214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百年大事记》(1901-2000)[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2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版.第273页.
    216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百年大事记》(1901-2000)[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年版.第188页.
    217《奋发自强开创妇女运动新局面──在中国妇女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1983-09-02http://www.women.org.cn/zhongyaowenxian/fudaihuiwenjian/mulu.htm..
    21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5页.
    219《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为夺取改革攻坚阶段的胜利建功立业──在中国妇女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1988-09-01http://www.women.org.cn/zhongyaowenxian/fudaihuiwenjian/mulu.htm..
    220黄晴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开创妇联工作新局面》2008-10-28http://www.women.org.cn/zhongyaowenxian/fudaihuiwenjian/mulu.htm..
    221《奋发自强开创妇女运动新局面──在中国妇女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1983-09-02http://www.women.org.cn/zhongyaowenxian/fudaihuiwenjian/mulu.htm.
    222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百年大事记》(1901-2000)[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22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224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8页.
    225目前中国有五大基本国策,即环境、资源、人口、对外开放、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226中国七个基本国策是:计划生育,男女平等,节约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对外开放,环境保护,节约资源,水土保持。
    227《江泽民在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欢迎仪式上的讲话》(1995年9月4日)http://www.women.org.cn/allnews/110203/3.html.
    228《第四次世界妇女在会重要文献汇编》[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8年版.第103页.
    229江泽民同志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成员和妇女八大部分代表座谈时的讲话(1998年9月10日) http://www.women.org.cn/allnews/110203/3.html.
    230黄晴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开创妇联工作新局面》2008-10-28http://www.women.org.cn/zhongyaowenxian/fudaihuiwenjian/mulu.htm.
    231《沿着党指引的妇女运动的正确道路前进----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89周年暨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99年3月7日)http://www.women.org.cn/allnews/110203/3.html.
    2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
    2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83页.
    2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32页.
    2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3页.
    23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9页.
    237高清海胡海波等著.《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39页.
    238郑也夫.《男女平等的社会学思考》[J].《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2期.
    23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9页.
    240《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团结动员各族各界妇女为实现我国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努力奋斗——在中国妇女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8-03-31.http://www.women.org.cn/zhongyaowenxian/fudaihuiwenjian/mulu.htm.
    241《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团结动员全国各族各界妇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妇女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3年8月26日.http://www.women.org.cn/zhongyaowenxian/fudaihuiwenjian/mulu.htm.
    242《中国妇女运动当前的方针任务报告──在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1949-03-26.http://www.women.org.cn/zhongyaowenxian/fudaihuiwenjian/mulu.htm..
    243《第二届的工作报告》1953-04-16.http://www.women.org.cn/zhongyaowenxian/fudaihuiwenjian/mulu.htm..
    244《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为夺取改革攻坚阶段的胜利建功立业──在中国妇女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1988-09-01.http://www.women.org.cn/zhongyaowenxian/fudaihuiwenjian/mulu.htm..
    245《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为夺取改革攻坚阶段的胜利建功立业──在中国妇女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1988-09-01.http://www.women.org.cn/zhongyaowenxian/fudaihuiwenjian/mulu.htm..
    246《黄晴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开创妇联工作新局面》2008-10-28.http://www.women.org.cn/zhongyaowenxian/fudaihuiwenjian/mulu.htm..
    247《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6页.
    248姜秀花.世纪之初话参政——“中国妇女参政研讨会”主要观点综述.谭琳、刘伯红主编.中国妇女研究十年(1995-2005):回应《北京行动纲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46页.
    249梁旭光主编.民主政治进程与妇女参政[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156页.
    250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J].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第5期.
    251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news/2011-10/21/content_23687257.htm.
    252根据各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整理.
    253中国妇女研究网: http://www.wsic.ac.cn/2012年03月08日.
    254国际劳工局((2000年世界劳动报告》,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版,http//www.labornet.com.cn..
    255罗琼.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妇女解放的新天地[J].求是.1995年,第5期.
    256刘伯红.中国女性就业状况[J].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2期.
    257张秋俭.女性就业现状与前景—调查、统计与分析[J].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4期.第13一24页.
    258黄启躁.相互交流、增进了解——就参加亚太地区非政府组织妇女参与发展研讨会答本刊记者问[N].中国妇女报.1993年,12月10日.
    259刘伯红.中国女性就业状况[J].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2期.
    260刘伯红.中国女性就业状况[J].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2期.第39一48页.
    26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2004)白皮书.2004年,4月26日,见httP://news.xinhuanet.com.
    262中国妇女研究网http://www.wsic.ac.cn/i2012年03月08日《中国妇女的状况》白皮书
    263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9年人类发展报告:跨越障碍:人员流动与发展[M].刘民权、王素霞、夏君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210页.书名原文: HumanDevelopment Report2009–Overcoming Barriers: Human Mobility and Development.
    264韩进主编.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9[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第5页.
    265勤俭建国、勤俭持家、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在中国妇女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1957-9-9. http://www.women.org.cn/zhongyaowenxian/.
    266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第1847页.
    267http://www.women.org.cn/zhongyaowenxian/.
    268勤俭建国、勤俭持家、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在中国妇女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1957-9-9. http://www.women.org.cn/zhongyaowenxian/.
    26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4页.
    27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2页.
    27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272《新时期中国妇女运动的崇高任务──在中国妇女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1978-09-08http://www.women.org.cn/zhongyaowenxian/fudaihuiwenjian/mulu.htm..
    273《奋发自强开创妇女运动新局面──在中国妇女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1983-09-02http://www.women.org.cn/zhongyaowenxian/fudaihuiwenjian/mulu.htm.
    274《胡锦涛在纪念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10周年会议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2005年.8月30日.http://www.fmprc.gov.cn/ce/cegv/chn/rqrd/speech/t209170.htm.
    275列宁.《怎样组织竞赛?》,《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3版.第381页.
    276《千年宣言》2000年9月联合国举行千年首脑会议,189个会员国与会并通过。它为人类发展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目标,统称为“千年发展目标”。千年发展目标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八个领域,多数以1990年为基准年,2015年为完成时限,是当今国际社会在发展领域最全面、最权威、最明确的发展目标体系,是衡量全球发展进程的首要标准。
    277《联合国与提高妇女地位,1945-1995年》,第428–429、500–501页,联合国新闻部,1995,纽约。转引自刘伯红《国际妇女参政运动的新趋势》 http://www. Womenwatch-china.Org,2007年5月21日.
    278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北京宣言》第13段.
    279转引自薛宁兰著.社会性别与妇女权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95页.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研究信息简报[J].总第102期,2009年11月2日,第9页.
    280中国市长协会女市长分会.中国地方政府中妇女参政状况[z].1999年.第11-12页.
    281刘伯红王荫萍张学斌.中国女市长调查.谭琳刘伯红主编.中国妇女研究十年(1995-2005):回应<北京行动纲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43页.
    282李慧英.妇女与参政.王金玲主编.中国妇女发展报告[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55页.
    283李慧英.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10版.第269页.
    284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8/20/c_121885972.htm.
    285丁娟.中国妇女的政治参与状况.谭琳主编.1995-2005: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3页.
    286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8/20/c_121885972.htm.
    287丁娟.《中国妇女的政治参与状况》.谭琳主编.《1995-2005: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3页.
    288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研究信息简报[J].2011年10月20日.
    289李慧英、田晓红.制约妇女政治参与相关因素的分析—村委会直选与妇女参政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7页.
    290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研究信息简报[J].总第102期.2009年11月2日.第9页.
    291国际议员联盟网站.http://www.ipu.org/wmn-e/classif.htm(2011.01.31).
    292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9年人类发展报告:跨越障碍:人员流动与发展[M].刘民权、王素霞、夏君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210页.书名原文: Human DevelopmentReport2009–Overcoming Barriers: Human Mobility and Development.
    293人类发展指数(HDI):HDI是对人类发展成就的总括衡量。它衡量一个国家在人类发展的三个基本方面的平均成就:①健康长寿的生活,用出生时预期寿命来表示;②知识,用成人识字率(占2/3的权重)以及小学、中学和大学综合毛入学率(占1/3的权重)来表示,③体面的生活水平,用人均GDP(PPP)来表示,每个方面的成就表示成0—1之间的数值,HDI是三个方面的指数(预期寿命、教育和GDP指数)的简单平均值。HDI涵盖的所有国家或地区根据它们在人类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分为四个等级:极高人类发展水平(HDI等于或大于0.900),这一组国家定义为“发达国家”。其余国家被定义为发展中国家并被分为三组:高人类发展水平(HDI介于0.800—0.899之间),中等人类发展水平(HDI介于0.500—0.799之间)以及低人类发展水平(HDI小于0.500)中国属于中等人类发展水平。资料来源: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9年人类发展报告:跨越障碍:人员流动与发展》刘民权、王素霞、夏君译,[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210页。书名原文: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2009–Overcoming Barriers: Human Mobility and Development.
    294彭珮云.平等发展和平——彭珮云论妇女工作[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5版.第256页.
    295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6-03/17/content_6156324.htm.
    296272个议长职位包括:188个议会,其中77个是两院制,共计265个议长;有3个议院各有两名议长;有两个议院各有3名议长。
    297国际议员联盟网站.http://www.ipu.org/wmn-e/classif.htm(2011.01.31).
    298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研究信息简报[J].2011年3月20日.
    299王瑞芹.妇女参政行为与政治行为文明[J].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第4期.第7页.
    300(美)克拉马雷(Kramarae,c.),(澳)斯彭德(Spender,D.)主编.路特里奇国际妇女百科全书精选本.下卷[M].“国际妇女百科全书”课题组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916页.书名原文:Routledg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Women: Global Women’s Issuesand Knowledge.
    301中国网新闻中心.http://www.china.com.cn/news/2011-10/21/content_23687179.htm2011-10-21.
    302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谭琳刘伯红主编.中国妇女研究十年(1995-2005):回应<北京行动纲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65页.
    303中国网新闻中心.http://www.china.com.cn/news/2011-10/21/content_23687179.htm2011-10-21.
    304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1年16个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将其按照工资由低到高的顺序进行排列,并将其一分为二,划分为低工资行业和高工资行业。
    305Becker, Gary S.“The Economics of Discriminaiior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1957.
    306Maurer-Fazio,,Margaret and James Hughes,“The Effect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on the RelativeEarnings of Chinese Women: Traditional Values vs. Market Forces,” Working Paper, Department ofEconomics,,Bates College,,Maine,,1999.
    307王美艳.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男女两性的就业机会和工资差距分析.谭琳主编.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64页.
    308谭琳等.中国在业人口职业、行业性别隔离状况及其成因[J].妇女研究论丛.1995年第1期.
    309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J].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第5期.
    310人民网.http://acwf.people.com.cn/GB/16030323.html2011年10月26日.
    311张秋俭.女性就业现状与前景——调查、统计与分析[J].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4期.
    312张素叶、张效英.试析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313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编.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314刘伯红.中国女性就业状况[J].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2期.
    315谭琳等.中国在业人口职业、行业性别隔离状况及其成因[J].妇女研究论丛.1995年第1期.
    316王美艳.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男女两性的就业机会和工资差距分析.谭琳主编.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60页.
    31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社会性别与全民教育.2003年版.第8页.
    318许多有影响的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该方法。如: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指标研究与应用课题组.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评估报告(1995–2005)[J].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2期;宋月萍、谭琳.论中国基础教育的性别公平[J].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第2期;史静寰.教育、赋权与发展:95世妇会以来中国妇女教育研究回顾[J].妇女研究论丛.2007年第1期;文东茅.中国高等教育机会、学业及就业的性别比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319Cender Parity Index,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报告:《社会性别与全民教育》。性别平衡指数是一种衡量男女两性在某个指标方面的相对差距的计算方法,可以应用在任何领域,而不仅局限应用在教育方面。此外,它与缩写形式相同的经济学中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的“真实发展指数“GPI (Genuine Progress Indicator)是不同的概念。
    320根据2003年至2009年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整理,《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韩进/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
    321郑真真、连鹏灵.中国人口爱教育状况的性别差异.谭琳刘伯红主编.中国妇女研究十年(1995-2005):回应<北京行动纲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3页.
    322郭戈.妇女教育的发展和对策[J].教育研究.1995年第9期.
    323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1页.
    324高勇.妇女教育与妇女社会地位——质与量的考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妇女社会地位,第93页.
    325韩进主编.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9[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第663页.
    326韩进主编.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9》[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第664-665页.
    327人民网.http://acwf.people.com.cn/GB/16030323.html2011年10月26日.
    328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联合国驻华系统.《中国实施千年发展目标进展情况报告》(2008年版)第10页.
    329郑真真连鹏灵.中国妇女的受教育状况.谭琳主编.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
    330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谭琳刘伯红主编.中国妇女研究十年(1995-2005):回应<北京行动纲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66页.
    331蔡坊主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13页.
    332李小江.告别昨天—新时期妇女运动回顾[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页.
    333金一虹.女性文化素质现状及未来发展设想[J].学海.1992年第3期.
    334周卫、张铁道等.中国西部女童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1996年第1期.
    335《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白皮书),2005年.
    336教育部.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第4期.
    337谭琳.中国妇女的生活质量与计划生育[J].人口研究.1994年第3期.
    338张李玺、张丽俐.中国女性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与对策[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52一58页.
    339美国官方统计和调查数据显示,较之交通事故、强奸和行凶抢劫的共同后果而言,家庭暴力是伤害妇女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在英国,被害妇女中几乎半数是被配偶或情人杀害;法国的报道披露95%的暴力受害者为女性,其中51%是遭受配偶的暴力;丹麦25%的妇女将暴力列为离婚的原因;1987年加拿大被谋杀妇女中有62%是死于亲属或亲密伙伴之手。而另一方面,第三世界国荊家庭暴力的模式与工业化社会的家庭暴力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根据墨西哥一个非政府组织的调查估计,家庭暴力至少存在于该国70%的家庭,只是多数未报案;智利圣地亚哥市的一次调查证明,80%的妇女承认自己是家庭暴力受害者;巴布亚新几内亚法律改革委员会就家庭暴力所做的全国调查表明,67%的农村妇女和56%的城市妇女遭受到身体的暴力;在朝鲜2/3的妇女经常遭受丈夫的殴打;在尼加拉瓜44%的男性承认经常暴力对待他们的妻子或女朋友;泰国的相关报告表明该国至少50%的已婚妇女常常遭受到暴力的殴打。
    340Deltufo,,A.(1995) Domestic Violence for Beginners,New York: Writers and ReadersLimited, p.125.
    341《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N].《光明日报》.2011年8月9日.第15版.
    342(美)克拉马雷(Kramarae,c.),(澳)斯彭德(Spender,D.)主编.路特里奇国际妇女百科全书精选本.下卷[M].“国际妇女百科全书”课题组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16页.书名原文:Routledg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Women: Global Women’sIssues and Knowledge.
    343参见联合国1993年《消除对妇女暴力宣言》、1992年联合国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第19号一般建议”,以及英国、澳大利亚对家庭暴力的界定。
    344《消除对妇女暴力宣言》.联合国大会第48/104号决议.1993年12月20日.
    345肖树乔.国际人权、法律和中国受虐妇女现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5-6页.
    346Mullender,,A.(1996) Rethinking the Domestic Violence,London: Routledge,p.20.
    347Stanko,E. A.(1985) Intimate Intrusious: Women’s Experience of Male Violence,Routledge&Kegan Paul,p.57.
    348Browne,K.&Herbert,M.(1997) Preventing Family Violence, Chichester:John Wiley&Sons,p.13..
    349高鸣鸾王行娟.“围城”内的暴力一殴妻,中原农民出版社,1998年.第4页.
    350沈崇麟、杨善华.中国农村婚姻家庭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351徐安琪.世纪之交中国人的爱情与婚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352《人民公安报》,2001年3月10日.
    353“家庭暴力不容忽视”,《文汇报》,1999年4月16日.
    354《中国妇女报》,2001年6月9日.
    355《法制文萃报》,2001年5月14日.
    356刘淑媛.关于家庭暴力的若干思考[J].宁夏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357周伟文.沉默的女性—性别透镜中家庭暴力[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页.
    358《中国妇女报》,2003年11月25日.
    359陈丽平.立法对家庭暴力说不[N].法制日报.2005-08-15.
    360http://www.china.com.cn/news/2011-10/21/content_23687257.htm.
    361Jordan, A.D.“Human Rights,Violence Against women,and Economic Development”(1996)5The Columbia Journal of Gender and Law216.
    362Jordan, A.D.“Human Rights,Violence Against women,and Economic Development”(1996)5The Columbia Journal of Gender and Law75.
    363端木美.法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4页.
    364李慧英.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第239页.
    365[加]丽贝卡·J库克.妇女的人权——国家和国际的视角[M].黄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3页.
    366Browne, K.&Herbert, M.(1997)Preventing Family Violence, Chichester: JohnWiley&Sons,P.10-11.
    367中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包括妇女的六大权益:妇女的政治权利;文化教育权益;劳动权益;财产权益;人身权利;婚姻家庭权益;这里面有两种提法,一种权益,一种权利,其中对政治权和人身权叫权利,其他的权叫权益。
    368Lockton,,D.&Ward, R.(1997) Domestic Violence, Cavendish Publishing Limited, p20.
    369徐新.暴力给家庭生活抹上阴影[J].社会.1998年第12期.
    370恩格斯.<卡儿·马克思在科伦陪审法庭面前>一书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36页.
    371马克思.《法兰西内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372塞缪尔·亨廷顿.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361页.
    373Lucian W.Pye,Aspect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Taipei: in bow-Bric3ridge Book Co.reprinted.1971,PP.45-48.
    374张琢、马福云.发展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375李慧英主编.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第290页.
    376Judith Lorber,"Night to His Day: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Gender”
    377谭兢常、信春鹰主编.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145页.
    378[英]凯特·纳什阿兰·斯科特主编.布菜克维尔政治社会学指南[M].李雪吴玉鑫赵蔚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120页.
    379[英]凯特·纳什阿兰·斯科特主编.布菜克维尔政治社会学指南[M].李雪吴玉鑫赵蔚译.[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120页.
    380李慧英主编.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第290页.
    38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87页.
    38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页.
    38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3一374页.
    384费孝通.生育制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4-25页.
    385杜芳琴.中国社会性别的历史文化寻踪[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386海迪·哈曼.资本主义、家长制与社会分工.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50页.
    387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297页.
    388谭琳主编.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70—71页.
    389谭琳主编.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390皮埃尔·布尔迪厄.男性统治[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年版.第95页.
    391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44页.
    392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02、106页.
    393《‘95女性就业新出路》[N].《中国妇女报》.1995年11月15日.
    394谭琳、李军锋.我国非正规就业的性别分析[J].人口研究.2003年,第5期.
    395中国妇女网:http://www.women.org.cn/2012.3.2
    396海蒂·哈特曼.资本主义、家长制与性别分工.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C].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62页.
    397[英]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页.
    398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99戈尔巴乔夫基金会.全球化的边界赵国顺等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400徐伟新等著.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与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年.第145页.
    401[德]西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M].刘小枫编,顾仁明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第141页.
    402《诗经·小雅·斯干》,载《图解诗经》,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社,2008年版.第197页.
    403中国妇女网:http://www.women.org.cn/2012.3.2.
    404汪玢玲著.中国婚姻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6页.
    405[德]西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M].刘小枫编,顾仁明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第151页.
    406“Women: The Longest Revolution”, in New Left Review, NLR I/40,November-December19660。中译文见朱丽叶,米切尔.妇女:最漫长的革命.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407Women’ s Estate,New York,Pantheon Books,1971.
    408psychoanalysis and Feminism,New York, Vintage Books,1974.
    409朱丽叶·米切尔.妇女:最漫长的革命.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一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第38页.
    410Juliet Mitchell,Psychoanalysis and Feminism,New York,Vintage Books,1974,p408.
    411Beyond the Unhappy Marriage: A Critique of the Dual Systems”, in Lydia Sargent (ed):Women and Revolution: A Discussion of the Unhappy Marriage of Marxism and Feminism,Boston, South End Press中译文见艾里斯·杨.超越不幸的婚姻——对二元制理论的批判.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412Intersecting Voices:Dilemmas of Gender,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Policy,Princeton. N.J.,Chichester,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7.
    413On Female Body Experienc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414艾里斯·杨.超越不幸的婚姻——一对二元制理论的批判.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一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第92页.
    415Ludic Feminism and Afte:postrnodernism, Desire,and Labor in Late Capitalism. University ofMichigan Press: Ann Arbor,1996.
    416“Rematerializing Feminism”,in Science and Society, vol.69, no.l (January2005), pp.33-55.
    417刘建军.女权社会主义.段忠桥主编.当代国外社会思潮[C].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9页.
    4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3页.
    419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44页.
    420卡·马克思、弗·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0-581页.
    421卡·马克思、弗·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1页.
    422史界.探析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科学自由观[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9期.第218页.
    423弗·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页.
    424卡·马克思、弗·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7页.
    425史界.探析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科学自由观[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9期.第219页.
    426恩格斯.《致维克多·阿德勒》(1892年8月30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439页.
    427《马克思致路德维希·库格曼》,(1868年12月12日于伦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9页.
    428卡·马克思、弗·恩格斯.《神圣家族》[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49-250页。
    429联合国.第四次妇女问题世界会议报告.北京1995.
    430http://www. Un. Org/Chinese/esa/women/mainstrearning. Htm.
    431哈佛分析工具常被称为社会性别角色框架或社会性别分析框架,由美国哈佛国际发展的研究人员与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及妇女参与发展(WID)办公室合作发展起来,于1985年问世,是首批性别分析工具之一,这个工具力图通过列出男女在社区中所从事的工作和所拥有的资源以及强调其主要区别,达到帮助政策人员设计更高效的项目和提高总体生产率的目的。
    432摩塞框架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卡罗琳·摩塞在英国伦敦大学的发展计划(DevelopingPlanning Unit,DPU)中将这个框架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性别的分析方式,摩塞框架的目的是将“社会性别计划”发展成一种独立的计划,即:让妇女得以从其附属地位中解放出来并在争取平等、公平及赋权方面取得成就。
    433社会性别分析模型兰妮·帕克与一群为中东一个非政府组织工作的发展项目工作人员合作的产物。这是个适合基层工作的框架,目的是识别和分析社区层次的社会性别差异,从而分析判断发展干预对女人和男人的不同影响。该模型不仅从女人、男人、家庭、社区四个层面,而且从劳动、时间、资源及社会文化四个方面分析发展干预的影响,
    434能力与脆弱性分析框架(Capacities and VulnerabilitiesAnalysis,CVA)起源于哈佛大学的国际赈灾与发展项目。其设计背景主要是对紧急情况进行人道主义的干预以及为可能出现的灾难做准备,目标旨在帮助外部的机构规划紧急援助,除要满足相关群体眼前的需要外,还鼓励依靠人民的力量和努力促进社会与经济的长期发展。
    435妇女赋权(朗维)框架是由在非洲赞比亚卢萨卡市工作的社会性别和发展顾问萨拉·朗维(Longwe S)创立的,目的在于帮助计划人员探究妇女赋权与平等在实践中的意义,从而批判地评估发展项目支持妇女赋权的程度。该框架的核心是五个“不同层面的平等的概念”,即:福利层面、资源使用层面、觉悟层面、参与层面、资源支配层面,并以此决定妇女赋权的程度。
    436谭琳,杜洁等著.性别平等的法律与政策: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4页.
    43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571页.
    438史界.探析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科学自由观[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9期.
    439苏红军柏棣.西方后学语境中的女权主义[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1页.
    440Bell Hooks,2000, Feminism is for Everybody: Passionate Politics, South End Press.
    441(加)威尔·金里卡著.当代政治哲学(下)[M].刘莘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673页.
    442史界、张先亮.女性主义视角下性别分工的反思与突围[J].《新疆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44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561页.
    44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563页.
    445新华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3/16/c_121193916_32.htm.
    44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563页.
    447丁娟.先进性别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同构[J].思想战线.2003年,第40页.
    448王金玲.性别文化及其先进性别文化的构建[J].浙江学刊.2003年,第208页.
    449何怀宏.公平的正义——解读正义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7页.
    450王风华、贺江平等著.社会性别文化的历史与未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
    451梁理文.论男性在实现男女平等中的重要作用[J].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第4期.
    45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0页.
    453刘爽马妍.传统与变迁:透视中国的“家庭妇女”.谭琳姜秀花主编.妇女/性别理论与实践[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939页.
    454李宏伟.妇女发展的社会转型——从政府保护到社会参与[J].浙江学刊.1998年,第5期.
    455卡·马克思、弗·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3页.
    456《列宁全集》第2版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2页.
    457祖嘉合.试论女性的主体意识[J].妇女研究论丛.1999年,第2期.
    458卡·马克思、弗·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0-581页.
    459卡·马克思、弗·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1页.
    46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16页.
    461韦惠兰惠东旭.生育健康意识教育:贫困地区妇女脱岔的重要变量一以甘肃中部农村为例.谭琳、刘伯红主编.中国妇女研究十年(1995--2005):回应《北京行动纲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22页.
    46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页.
    46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464卡·马克思、弗·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520页。
    465卡·马克思、弗·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570页。
    466卡·马克思、弗·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520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毛泽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6、1999年版.
    7、《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思想年谱(一九七五一一九九七)》[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9、《江泽民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78年版.
    11、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百年大事记(1901-2000[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年版.
    12、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妇女/性别理论与实践——<妇女研究论丛>(2005-2009)集萃(上、下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3、谭琳、刘伯红主编.中国妇女研究十年(1995—2005)回应《北京行动纲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4、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9年人类发展报告:跨越障碍:人员流动与发展[M].刘民权、王素霞、夏君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15、全国妇联研究所谭琳.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6、谭琳、丁娟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探索[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版.
    17、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国际妇女研究室.国际妇女运动和妇女组织[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2年版.
    18、上海市妇女联合会.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公共决策(2001~2010)[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
    19、孙大力、陈亚杰.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1-6卷[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9年版.
    20、王长胜主编.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报告(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21孟宪范主编.女性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心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2、杨东平主编.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0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23、薛宁兰.社会性别与妇女权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4、谭琳主编.2006–2007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5、孟宪范.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6、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当代中国妇女权益保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版.
    27、刘岩.女性身份研究读本[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8、李贞德、梁其姿.妇女与社会[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29、蒋美华.20世纪中国女性角色变迁[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0、杜芳琴、王政.社会性别[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1、陈桂蓉.和谐社会与女性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32、韩贺南.女性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33、沈奕斐.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4、陶洁、郑必俊.中国女性的过去、现在与未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5、苏红主编.多重视角下的社会性别观[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6、张桂华.妇女发展问题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7、陈映芳等著.妇女社会参与与妇女发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38、吴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妇女发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39、张广利、杨明光.后现代女权理论与女性发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0、徐安琪.社会文化变迁中的性别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41、李慧英.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
    42、梁旭光.民主政治进程与妇女参政[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3年版.
    43、崔凤垣、张琪.妇女社会地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年版.
    44、荣维毅、宋美娅.反对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中国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5、巫昌祯.妇女权益的法律保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46、全国妇联权益部.妇女权益与法律保障[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2年版.
    47、陈明侠等.家庭暴力防治法基础性建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48、吴贵明.中国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9、李秋芳.中国妇女就业:现状与对策[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年版.
    50、谭琳、姜秀花.社会性别平等与法律:研究和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7年版.
    51、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52、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编.当代中国妇女权益保障的理论与实践:<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在中国执行情况的调查研究[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版.
    53、王风华、贺江平等.社会性别文化的历史与未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4、蔡定剑.中国就业歧视现状及反歧视对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55、李莹.中国职场性别歧视调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56、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57、王长胜.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报告(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58、孟宪范.女性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心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59、顾明远.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纪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0、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课题组著.教育大国的崛起:1978–2008[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61、杨东平.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0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62、郭建梅.家庭暴力与法律援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3、谭琳、杜洁等著.性别平等的法律与政策: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64、李明舜、林建军.妇女人权的理论与实践[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5、信春鹰.妇女与人权[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66、谭琳.2006–2007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67、刘霓.西方女性学:起源、内涵与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68、裔昭印等.西方妇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69、韩湘景.2007年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70、黄楠森.人学原理[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1、韩庆祥.建构能力社会[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2、欧阳谦.西方人学思想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73、袁贵仁.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4、袁贵仁、韩庆祥.论人的全面发展[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5、王锐生等.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76、王国敏.20世纪的中国妇女[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7、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M].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78、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重要文献汇编[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8年版.
    79、李静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80、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M].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
    81、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M].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82、单艺斌.女性社会地位评价方法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
    83、李小江.解读女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4、李小江著.女性/性别的学术问题[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5、沈亚生等著.人深思潮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86、张抗私.就业问题:理论与实际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87、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
    88、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9、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重要文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90、[美]詹妮特.A..克莱妮.女性主义哲学问题,理论和应用[M].李燕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
    91、[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权辩护[M].王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92、[英]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妇女的屈从地位[M].汪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93、[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
    94、[美]贝蒂.弗里丹著.女性白皮书[M].邵文实、王爱松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95、[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女性主义思潮导论[M].艾晓明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6、[美]埃托奥,布里奇斯.女性心理学[M].苏彦捷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7、[德]奥古斯特.倍倍尔.妇女与社会主义[M].葛斯朱霞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
    98、[美]贝尔.胡克斯.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M].晓征、平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9、[美]约翰.奈斯比特,帕特里夏.艾柏登.女性大趋势[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
    100、[美]洛伊斯.班纳.现代美国妇女[M].侯文蕙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
    101、[美]卡拉.亨德森等.女性休闲——女性主义的视角[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李静之.论妇女解放、妇女发展和妇女运动[J].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第6期.
    2、谭琳、李军锋.我国非正规就业的性别分析[J].人口研究.2003年,第5期.
    3、艾华、李银河.关于女性主义的对话[J].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4期.
    4、杜芳琴.中国妇女研究的历史语境:父权制、现代性与性别关系[J].浙江学刊.2001年,第1期.
    5、梁旭光.中国妇女参政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理论学刊.2000年,第1期.
    6、潘锦棠.经济转轨中的中国女性就业与社会保障[J].管理世界.2002年,第7期.
    7、虞花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妇女参政[J].学术探索.2003年,第9期.
    8、姜秀花.世纪之初话参政——“中国妇女参政研讨会”主要观点综述[J].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第3期.
    9、董妙玲.试论中国妇女参政的历史与现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10、李胜茹.妇女发展现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冲突与协调[J].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第5期.
    11、祖嘉合.试论女性的主体意识[J].妇女研究论丛.1999年,第2期.
    12、李宏伟.妇女发展的社会转型——从政府保护到社会参与[J].浙江学刊.1998年,第5期.
    13、梁理文.论男性在实现男女平等中的重要作用[J].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第4期.
    14、王金玲.性别文化及其先进性别文化的构建[J].浙江学刊.2003年,第4期.
    15、丁娟.先进性别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同构[J].思想战线.2003年,第5期.
    16、胡传荣.社会性别与现实主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2期.
    18、祖嘉合.社会性别理论为女性研究展示新视角[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19、王毅平.社会性别理论:男女平等新视角[J].东岳论丛.2001年,第4期.
    20、刘军.女性主义方法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第1期.
    21、“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基本理论”课题组.改革开放以来妇女解放基本理论观点综述[J].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第5期.
    22、赵玉兰.关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几个基本观点[J].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第5期.
    23、郭爱妹.社会性别:从本质论到社会建构论[J].南京师大学报.2003年,第1期.
    24、赵玉兰.关于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基本理论建设的几点思考[J].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第2期.
    25、荣维毅.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社会性别理论关系探讨[J].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第4期.
    26、史界、张先亮.女性主义视角下性别分工的反思与突围[J].新疆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27、史界.探析《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科学自由观[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9期.
    28、赵小华.女性主体性: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一种新解读[J].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第4期.
    29、唐娅辉.科学发展观:妇女发展的灵魂[J].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第5期.
    30、李胜茹.妇女发展现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的冲突与协调[J].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第1期.
    31、陈耀.性别和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第2期.
    32、戴雪红.女性解放的哲学思考一女性异化与社会性别意识形态的消解[J].福建论坛.2005年,第3期.
    33、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十年来我国妇女/性别理论研究的发展一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产生的积极影响[J].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第4期.
    34、杨凤.社会性别的马克思主义诠释[J].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第5期.
    35、黄晴宜.促进妇女发展构建男女平等的和谐社会[J].求是.2005年,第18期.
    36、祝平燕.社会转型时期妇女参政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http:/www. dib Cnki. Net.
    37、梁旭光.民主政治进程中的妇女参政问题探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38、李沂靖.中外妇女参政状况与国家政策比较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2年,第2期.
    39、杨慧锦、梁丽萍.制度和文化的张力与冲突一建国以来中国妇女权利参与的透视[J].山西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40、刘大中、高艳.重新审视性别保护政策[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4年,第1期.
    41、杨根乔.论妇女参政与政治文明建设[J].理论建设.2004年,第2期.
    42、董善蒲.中国妇女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改善[J].理论与改革.2004年,第2期.
    43、梁旭光.政治文明与权力领域的男女平等[J].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第3期.
    44、董以红.我国女性政治参与与研究综述[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6期.
    45、杨晓云.中国妇女的参政现状及改善对策[J].湖南文理学院报.2004年,第6期.
    46、张旭霞、范春松.妇女参政议政存在的问题及理性思考[J].党史文苑.2005年,第1期.
    47、胡昇秀、梁旭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妇女参政[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5年,第2期.
    48、孙苹.中国共产党妇女参政政策探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49、王瑞芹.妇女参政行为与政治行为文明[J].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第4期.
    50、李慧英.中国妇女参政十年成就[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51、许艳丽、谭琳.我国西部妇女地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2期.
    52、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J].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第5期.
    53、叶文振等.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及其影响因素[J].人口学刊.2003年,第5期.
    54、庄渝霞.当代女性就业地位分析[J].学术探索.2003年,第10期.
    55、王孟兰.对我国提高妇女地位机制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56、周长城、姚琴.性别发展与全面小康指标体系[J].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57、包芳.透视性别意识对妇女地位的影响[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5年,第6期.
    58、禹芳琴.对妇女的家庭暴力的几点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59、周天枢.对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反家庭暴力机制的探索[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60、李艳梅.家庭暴力与妇女权益的法律保障[J].广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61、黄列.家庭暴力的理论研讨[J].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第3期.
    62、吴燕怡.从家庭暴力谈妇女人权的法律保护[J].前沿.2003年,第7期.
    63、袁乐平.妇女平等就业权利面临的困境及化解途径[J].中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64、张霞.试论我国妇女就业权的法律保护[J].河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65、马忆南.关于修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几个问题[J].中国妇运.2004年,第3期.
    66、巫昌祯.完善立法健全机制切实保障妇女参政的权利[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67、周安平.社会性别的法律建构及其批判[J].中国法学.2004年,第4期.
    68、王建兰.论沦我国妇女权益保护的不足与完善[J].人民司法.2004年,第11期.
    69、赵文祥.我国妇女就业的问题与对策[J].劳动就业.2002年,第12期.
    70、张克俭、贾玲.当代女大学生择业与女性平等就业的调查与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3年,第2期.
    71、周晨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与政府政策支持[J].青年探索.2005年,第6期.
    72、林志斌.中国妇女与反贫困的回顾与展望[J].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第4期.
    73、赵琳琳.当代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文化与教育反思[J].广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9期.
    74、欧阳和霞.论妇女受教育程度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影响[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版.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版.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版.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版.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5).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版.
    8、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
    9、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版.
    10、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版.
    11、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版.
    12、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版.
    13、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
    14、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中国劳动统计年鉴(1995).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版.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9).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8).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7).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6).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5).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4).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3).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2).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0).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5).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5、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编.中国教育年鉴(2009).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6、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中国妇女研究年鉴(1991一1995).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年版.
    27、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中国妇女研究年鉴(1996一2000).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版.
    1、Alison M. Jaggar:Feminist Politics and Human Ivature, New Jersey,Rowman&LittlefieldPublishers,Inc.1988.
    2、Iris Marion Young: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Princeton,N. J. Oxforrd,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1990.
    3、Iris Marion Young:On Female Body Experienc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4、Juliet Mitchell,Women’s Estate,New York,Pantheon Books,1971.
    5、Lise Vogel:Mothers on the job: maternity policy in the U. S. workplace,New Brunswick,N. 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93.
    6、Marlene Dixon,The Future of Women,San Francisco,Synthesis Publications,1980.
    7、Martha E. Gimenez:Capitalism and Oppression of Women: Marx Revisited,in Science andSociety,vol.69,no1.2005.
    8、Teresa Ebert:Rematerializing Feminism,in Science and Society,vol.69,no.12005.
    1、妇女观察:http://www.un.org/womenwatch/
    2、联合国书目信息系统网络版:http://unbisnet.un.org/indexc.htm.
    3、中国妇女网:http://www.women.org.cn/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 Moe.edu. cn/edoas/website
    5、提高妇女地位国际研究训练所:http://www.un-instraw.org/en/
    6、国际劳工组织:http//www.labornet.com.cn.
    7、妇女地位委员会:http://www.un.org/womenwatch/daw/csw/
    8、联合国文献中心:http://www.un.org/chinese/documents/
    9、联合国妇女问题:http://www.un.org/chinese/esa/women/
    10、联合国人权事务:http://www.un.org/chinese/hr/issue/a.htm.
    11、国际法委员会:http://www.un.org/chinese/law/ilc/treaty.htm
    12、社会性别主流化http://www.un.org/chinese/esa/women/mainstreaming.htm
    13、妇女国际研究中心:http://www.Icrw. Org
    14、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http://www. undp. org/umifem
    15、联合国发展规划、性别计划http://www. Undp. org/gender
    16、暴力研究与预防中心http://www. Colorado. edu/cspv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