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哲学视域下的国家形象建设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在于从哲学的视角来探讨国家形象建设问题。全文以国家形象概念的哲学审视为切入点,对当代中国国家形象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从全局性思维对国家形象的科学定位、重塑原则和路径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提炼,旨在能为当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建设,以及未来战略提供一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本文包括绪言共有七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绪言首先介绍了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并对相关研究成果现状进行了清理、总结和反思;此外,还介绍了本文所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学术目标、最后是对本文的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进行了一一概述。
     第一章:国家形象的概念界说。本章主要尝试超越具体社会科学,从哲学层面对国家形象概念的实质内涵进行学理性审视。本章分为三小节。第一节,从“形象”、“国家”和“国家形象”的概念和内涵入手,对现行相关著作和文献资料中关于“国家形象”的主要定义进行分析和梳理,然后从哲学认识论角度对国家形象概念进行新的界定。第二节,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和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对国家形象的基础要素、基本特征、主要类型进行一一分析和总结。第三节,超越具体社会科学,从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历史唯物论相统一的高度对国家形象的实质内涵进行根本性的哲学审视。
     第二章:国家形象思想的历史梳理。本章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在批判吸收中国传统智慧和西方学术资源上,展开对“中西马”国家形象思想的历史梳理。本章分为三小节。第一节,通过考察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各个王朝政权,梳理有关中国哲学史上的国家形象思想资源。第二节,从古希腊时期、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德国古典哲学时期三个阶段展开对西方哲学史上国家形象思想的梳理。第三节,主要总结、归纳和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者的国家形象理论。通过以上历史考察,旨在为分析当代中国国家形象问题提供理论资源,为解决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建设问题拓宽理论视野,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主张。
     第三章:国家形象建设的必要性。本章主要是沿着逻辑、历史和现实这三条主线,梳理时间和空间的坐标,由此来看国家形象建设发展演变的必然性。本章分为三小节。第一节,分别从对权力政治理论的反思、对国内社会秩序和国际实力竞争的反思、对国家自我形象与外部他者形象之间差异性的反思来凸显国家形象构建的逻辑必然性。第二节,分别从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以及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三个时期来对国家形象建设的必然性做一历史考察。第三节,分别从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三个主要现实元素来分析国家形象建设的现实必要性。
     第四章:当代中国国家形象的现实反思。本章主要是把审视的目光从概念、思想、理论分析转移至当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发展现状上来。本章分为三小节。第一节,照时间顺序,概括了建国60年来中国4个历史时期在国家形象建设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第二节,从国内国际形势、国内外形象差异等多方面对当代中国国家形象所面临的新挑战和存在的问题作理性地分析和判断。第三节,从国家形象构成的三个环节——形象客体、认识主体、信息媒介出发来剖析导致国家形象现状的原因,以探究问题产生的根源。
     第五章:当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发展战略。本章主要从国家形象塑造的原则、国家形象塑造的基础和国家形象塑造的提升三个方面来分析和构建国家形象的发展战略。本章分三小节。第一节,从哲学层面提炼出了“真实性、选择性与艺术性相统一”、“个性与共性相统一”、“渐进性与跨越性相统一”的三个基本的国家形象塑造原则,以其为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的构建提供建设性的方法论指导。第二节,从经济实力与国家形象、国家形象塑造、国家形象战略等三个方面的依存关系论述了经济实力之于国家形象的基础作用。第三节,从文化与国家形象、国家形象塑造、国家形象战略等三个方面的紧密关系阐发了实施国家文化战略是国家形象战略提升的重要手段。
     第六章:当代中国国家形象的路径选择。本章主要从国家形象的如何定位、国家形象如何传播、国家形象如何修复三个方面对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路径选择进行阐述。本章分为三小节。第一节,根据形象是否与客观事实相符合以及形象是否与时代的价值标准相符合这两条定位原则,对国内形象、国际形象做了一个合理的定位。第二节,分别从更新传播理念和整合传播手段两个方面来对国家形象传播进行分析。第三节,分别从增强危机信息的透明度、提升国家应急管理能力和强化国家危机公关职能三个方面来阐述国家形象的修复。
     结束语部分对论文的思想进行了简单的概括,反省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国家形象建设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总之,从哲学视角研究国家形象建设,不仅能够为国家形象建设增添新的研究视角,也将为目前中国国家形象建设提供建设性的方法论指导。本文作为国家形象建设研究的初步尝试,力图在多方面有所拓展,以便为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探索提供有益的借鉴。
This dissertation's research goal is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mage from the angle of the philosophy view. The full text takes the philosophy concept of national imag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and carries on profound reconsiderations to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national image status., then analyzes and refines the scientific orientation, remolding principle and path strategy of national image from a kind of overall thinking,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scientific methodology guidance to the contemporary and futur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national image.
     This dissertation includes seven parts besides the preface. The actual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The basis which the selected topic rests 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are introduced first, and the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 are reorganized, summarized and rethought in the preface; In addition, the preface introduce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academic goals of this dissertation; finally, the dissertation's possible innovation and deficiency are summarized.
     The first chapter: the concept definition of national image. This chapter tries to surpass the concrete social science and examine the actual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image at the philosophical level. This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In the first section, by introducing the concepts of "image", "nation" and "national image", the text analyzes and combs the main definition about“national image”in the present related works and literature materials, then give the new definition of“national image”from the angle of epistemology. The second section uses systematical methods and the relevant theory of constructivism to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composition,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ain types of national image’s concept. The third quarter try to surpass the specific social science, and give a basic philosophical inspect into the essence of national image on the height of the unity of ontology, epistemology, practice theory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Chapter 2: The historical comb of the national image thought. This chapter takes Marxism as the guidance, on the basis of critically absorbing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academic resources, mainly combs the national image thoughts i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Marxism historically. This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tries to comb national image thought resource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through investigating every dynasty regime in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The second quarter tries to comb national image thought resources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of three stages which are ancient Greek times, western bourgeois revolution period and Germany classical philosophy period. The third quarter mainly sums up and analyzes the theory of the national image of Marx, Engels, Lenin and Mao Zedong, Deng Xiaoping and other Marxists. Through the above analysis, the aim of this chapter i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sources for analyzing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national image problems, and to broaden our theoretical horizons of solving the problem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national image construction, and to provide a helpful and useful thought claims which can be learnd.
     Chapter 3: The necessity national image construction. This chapter is along the three main lines of logic, history and reality, tries to comb time and space coordinates, thus to see the necessity of national image construction’s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This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The first quarter tries to highlight the logical inevitability of national image building through the reflection to power politics theory, the reflection to the theory of domestic social order and international contests of strength and the reflection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national self-image and external image. The second section does a historical research into the inevitability of national image construction separately in three periods, which are the war and revolution period, peace and development period, great development, change and adjustment period. The third section tries to analyze the reality necessity of national image construction separately on the basis of three main reality elements of globaliz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Chapter 4: The reality reflection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national image. This chapter basically transfers the reviews from the concepts, ideas, theoretical analysis to the contemporary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image’s development. This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tries to summarize the splendid achievements China has obtained in four historical periods of 60 yea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RC according to the time sequence. The second section is to give a rational analysis and judgment to the new challenges and existing problems which China has to face in the areas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image differences and etc. The third section is to analyze the reasons which have caused the present problems in the national image construction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national image composition which are the image object, epistemic subject, and information media.
     Chapter 5: The developmental strategy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image. This chapter mainly tries to analyze and construct the developmental strategy of Chinese nation image from the three aspects which are the national image mold's principle, the national image mold's foundation and the national image mold's promotion. This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extracts three basic national image principles of“the integration of authenticity, selectivity and artistry the integration of individuality and general character ", and " the integration of gradation and spanning " from the philosophical level. These three principles will provide constructive methodology guidance in the Chinese national image construction. The second section tries to expound and prove the basic role of the economic strength to the national image from th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the three aspects of economic strength and national image, economic strength and the molds of national image, economic strength and national image strategy. The third section tries to present that it’s an important means of ascending the national image to implement the national cultural strategy from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aspects which are the cultural and national image, the molds of national image, the national image strategy.
     Chapter 6: The path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national image construction. This chapter basically presents the path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national image construction in the three aspects of how to locate the national image’s position, how to spread the national image, and how to restore the national image. This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tries to locate a reasonable position of the domestic image and international image according to the two positioning principles of which whether the image is consistent with objective facts and the value standard of the times. The second section tries to analyze the spread of national image by means of updating dissemination ideas and integrating dissemination methods separately. The third quarter tries to present the restoration of national image in the aspects of enhancing the transparency of crisis information, promoting the country’s emergency managed capacity and strengthening country’s function of crisis public relations.
     The conclusion briefly sums up the thought of this article, reflects the insufficiency of the study and looks into the future of the research.
     In brief, from philosophy angle of view research country image construction, not can only increase the new research angle of view for the national image construction, also will provide the constructive for the present Chinese country image construction methodology instruction. As the initial attempts to research of country image construction, thearticle tries to expand in a number of ways in order to give useful lessons about the further exploration on this issue.
引文
①谢照:《国家形象的柔性构建和传播》,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中国知网,2008年,第1页。
    ①本节内容已经发表,参见拙作:《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现状》,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35页。
    ①董青岭:《论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形象的建构》,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中国知网,2006年,第1页。
    ②参见李正国:《当前国内学术界对国家形象的研究现状》,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第52页。
    ③李正国:《当前国内学术界对国家形象的研究现状》,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第52页。
    ①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形象》,《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里的中国》序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②参见李正国:《当前国内学术界对国家形象的研究现状》,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第54页。
    ①李松凌:《论树立中国形象问题》,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5年第12期,第39页。
    ②徐小鸽:《国际新闻传播中的国家形象问题》,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年第2期,第36页。
    ①刘艳房:《国家形象及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中国知网,2008年,第5页。
    ①陈虹:《“21世纪中国国际形象构建研讨会”综述》,对外宣传参考,第2000年第3期,第23页。
    ②王珏:《权利与声誉——对中国在美国国家形象及其构建的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中国知网,2006年,第8页。
    ①李正国:《当前国内学术界对国家形象的研究现状》,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第53页。
    ①《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03页。
    ②Wesbsters Encyclopedic Unabridged Dictionary,1994。
    ③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lnporary Enghsh (Enghsh Version).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第709页。
    ④陶淑艳、段雅平:《现代领导形象设计》,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①张毓强:《国家形象刍议》,现代传播,2002年第2期,第28页。
    ②罗长海:《关于形象五层含义的哲学思考》,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3期,第19页。
    ③管文虎主编:《国家形象论》,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页。
    ④[美]Philip Kotler,Marketing Management,Analysis,Planning,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9th.(UpperSaddle River,NJ: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Inc.,1997),P607。
    ①《布莱克威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38页。
    ②王珏:《权利与声誉——对中国在美国国家形象及其构建的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中国知网,2006年,第8页。
    ③《孟子·离娄上》
    ④参见武俊斌:《论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共存共强》,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第28-29页。
    ⑤[意]尼可洛·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页。
    ①武俊斌:《论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共存共强》,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第29页。
    ②李乐为:《国家概念的历史演进及现代国家的内涵》,中国农村研究网,2009年03月29日.。
    ③[德]韦伯:《经济与社会》,转引自王焱编:《宪政主义与现代国家》,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31页。
    ④王珏:《权利与声誉——对中国在美国国家形象及其构建的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中国知网,2006年,第9页。
    ⑤参见王珏:《权利与声誉——对中国在美国国家形象及其构建的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中国知网,2006年,第9页。
    ①徐小鸽:《国际新闻传播中的国家形象问题》,刘继南主编:《国际传播———现代传播论文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27页。
    ②刘继南主编:《大众传播和国际关系》,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页。
    ①杨伟芬.:《渗透与互动—广播电视与国际关系》,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25页。
    ②王家福,徐萍:《国际战略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页。
    ④张毓强.:《中国国家形象刍议》,现代传播双月刊,2002年第2期,第27页。
    ⑤刘明:《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与传播》,外文传版社2007年版,第1页。
    ⑥管文虎主编:《国家形象论》,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①[美] Boulding,K.E,Nationali,age sandin ternational systems.Journal of Confliet Resolution,PP.119一131. K.W.Deutseh,Thenerves of government:Models of Politiealeommunieation and eontrol.,NewYork::FreePreSS,1966.
    ②[美] Chas.W.Freeman,Jr.Arts of Power:Statecraft and Diplomacy,Washington,D.C.: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1997:41.转引自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1页。
    ①参见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修订第3版,第1622页。
    ②张昆、徐琼:《国家形象刍议》,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3期,第13页。
    ①参见蒋云根、茅华英:《政府形象的这些思考》,党政论坛,1996年第9期,第21页。
    ①管文虎主编:《国家形象论》,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页。
    ②杨冬云:《国家形象的构成要素与国家软实力》,湘潭大学学报,2008年9月,第5期,第96页。
    ①何辉:《中国国家形象定位分析》,现代传播,第2006年第2期,第113页。
    ①本节已经发表,参见拙作:《哲学视域下的国家形象建设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桂海论丛,2010年第5期,第43页。
    ①《马恩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②李正国:《国家形象建构》,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①胡宁生:《构建政府形象的哲学思考》,《江海学刊》,1998年第2期,第51页。
    ②胡宁生:《构建政府形象的哲学思考》,《江海学刊》,1998年第2期,第51页。
    ③参见胡宁生:《构建政府形象的哲学思考》,《江海学刊》,1998年第2期,第52页。
    ④董青岭:《论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形象的建构》,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中国知网,2006年,第13页。
    ①参见胡宁生:《构建政府形象的哲学思考》,《江海学刊》,1998年第2期,第52页。
    ①毛卫平:《从社会性到社会化中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07年版,第138页。
    ②毛卫平:《积极发挥认识客体的能动性》,理论前沿,1998年第23期,第12页。
    ①参见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45页。
    ①参见李正国:《国家形象建构》,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
    ①王义鹏:《中国国际形象的战略框架研究》,贵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中国知网,2009年,第9页。
    ①王义鹏:《中国国际形象的战略框架研究》,贵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中国知网,2009年,第9页。
    ②董青岭:《论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形象的建构》,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中国知网,2006年,第13页。
    ①《老子·第十一章》
    ①《老子·第五十七章》
    ②《老子·第四十五章》
    ③《老子·第六十一章》
    ④《老子·第八十章》
    ①《论语·八佾》
    ①《论语·季氏》
    ②《论语·子路》
    ③《论语·颜渊》
    ①《孟子·公孙丑上》
    ②《论语·为政》
    ③《汉书·元帝纪》
    ①《韩非子·五蠹》
    ②《韩非子·五蠹》
    ③《韩非子·显学》
    ④《韩非子·有度》
    ⑤《韩非子·饰邪》
    ①《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②《韩非子·五蠹》
    ③《韩非子·五蠹》
    ①《资治通鉴·卷第193唐纪九》
    ②《资治通鉴·卷第193唐纪九》
    ①参见王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理想国家模式论》,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4期,第49页。
    ②[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97页。
    ③[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9页
    ④[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0页。
    ①[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9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出版,第219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04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7页。
    ①《论提图斯·李维的前十书》,引自《西方政治思想简史》,第66页。
    ①[英]霍布斯:《利维坦》,黎庶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94页。
    ②[英]霍布斯:《利维坦》,黎庶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32页。
    ①浦兴祖,洪涛主编:《西方政治学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6页。
    ②霍布斯:《利维坦》,黎庶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65页。
    ①[英]康德:《永久和平》,引自《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第417页。
    ②[英]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引自《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第419页。
    ①孟云桥:《西洋政治思想史》,国立编译局1936年版,第191页。
    ②[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77页。
    ③浦兴祖、洪涛主编:《西方政治学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6页。
    ④[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75页。
    ①参见浦兴祖,洪涛主编:《西方政治学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59页。
    ②[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杨,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53页。
    ③参见浦兴祖,洪涛主编:《西方政治学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0页。
    ④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53页。
    ①[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杨,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3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9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6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7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67页。
    ④邹永贤:《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概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8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4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5-41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3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40页。
    ①[德]恩格斯:“法兰西内战”一书导言》(1891年3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27-229页。
    ②[德]恩格斯:《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1891年6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7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5-41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45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②吴满意、谢海蓉:《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3期,第37页。
    ③吴满意、谢海蓉:《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3期,第37页。
    ①[苏]列宁:《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1918年10-11月),《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58页。
    ②[苏]列宁:《国家与革命》(1917年8-9月),《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3页。
    ③[苏]列宁:《伟大的创举》(1919年6月28日),《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页。
    ①赵曜等主编,《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第293页。
    ②管文虎主编:《国家形象论》,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页。
    ③《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页
    ④《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82。
    ①《列宁文稿》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22页。
    ②《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9-50页。
    ③《列宁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45页。
    ①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8页。
    ②参见赵曜等主编:《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第170页。
    ③毛泽东:《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1957年5月),《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3页。
    ①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年3月5日),《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4页。
    ②毛泽东:《和平为上》(1955年5月26日),《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210-212页。
    ③赵曜等主编:《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第277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页。
    ②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0页。
    ③邓小平:《总结经验,使用人才》(1991年8月20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8页。
    ④邓小平:《思想更解放一些,改革的步子更快一些》(1988年5月25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5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8页。
    ⑥邓小平:《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1980年12月25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7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8页。
    ①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982年9月1日),《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6、27页。
    ②邓小平:《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85年9月23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4页。
    ③邓小平:《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1984年5月29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7页。
    ④邓小平:《我们把改革当做一种革命》(1984年10月10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2页。
    ⑤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0页。
    ②[古希腊]休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下卷),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414页。
    ①[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81页。
    ②[德]丹尼斯·朗:《权力论》,陆震纶、郑明哲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
    ③[美]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争强权、求和平》,卢明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38页。
    ④参见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6页。
    ①李正国:《国家形象构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①陈正良:《增强中国“软实力”与国家形象塑造》,《江汉论坛》,2008年第2期,第18页。
    ②李正国:《国家形象构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③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0页。
    ①吴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国际传播战略》,长征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②韩源:《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家形象战略框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1期,第99页。
    ①胡宁生:《构建政府形象的哲学思考》,江海学刊,1998年第2期,第51页。
    ①李正国:《国家形象建构》,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6页。
    ①秦启文:《形象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7页。
    ①钟亚平:《“关于全球化问题”理论研讨会综述》,哲学研究,2000年第4期,第38页。
    ②韩勃:《软实力:中国视角》,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页。
    ①马振超:《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分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第35页。
    ①王德平:《注意力经济——信息时代的新价值观》,管理科学文摘,2000年第8期,第25页。
    ②陈玉刚:《全球背景下中国软实力的构建》,《大国策》,人民日报出版社,国际观察,2007年第2期,第38页。
    ①赵利屏:《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民主》,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第51页。
    ②秦启文:《形象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514页。
    ①秦启文:《形象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6页。
    ①本节部分已经发表,参见拙作:《建国以来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历史演变及启示》,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46页。
    ②管文虎主编:《国家形象论》,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7-208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2页。
    ②刘明:《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与传播》,外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118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页。
    ①王逸舟:《全球政治与中国外交:探寻新的视角与解》,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②管文虎:《国家想象论》,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①《人民日报》,2003年2月19日,第2版。
    ①《国际社会的优秀成员》(中国形象·责任),人民网, 2009年09月27日。
    ②吴兢、薛原、刘维涛、王舒怀:《人民日报》,2009年09月28日,第4版。
    ③吴兢、薛原、刘维涛、王舒怀:《人民日报》,2009年09月28日,第4版。
    ①参见《人民论坛杂志》,2009年第24期。
    ②俞邃:《当今世界局势中十大关系》,大平原学报,2005年第4期,第35页。
    ①张昆:《国家形象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8页。
    ①[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咏、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205页。
    ①徐玉琼:《当代中国政府形象探析》,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第34页。
    ①陈正良:《增强中国“软实力”与国家形象塑造》,江汉论坛,2008年第2期,第19页。
    ②李希光、刘康等:《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中国社科出版社1996年版,第405页。
    ③李希光、刘康等:《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中国社科出版社1996年版,第89页。
    ④谢照:《国家形象的柔性构建和传播》,天津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年,第19页。
    ①参见王珏:《权力与声誉》,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第137页。
    ②参见李正国:《国家形象构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5页。
    ①詹文都:《政府公共关系》,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1页。
    ②刘丽娟:《用危机公关重塑政府形象———与伟达公关中国公司总裁石杰飞谈政府职责与危机公关》,商务周刊,,2003年第6期,第15、53页。
    ③王世彤,肖雅楠:《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形象的变化分析》,求索,2006年第6期,第75页。
    ①参见谢照:《国家形象的柔性构建和传播》,天津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年3月,第23页。
    ②《中国遭遇妖魔化三十年记录大国崛起另类参见》,浙江市场导报,2007年8月7日。
    ③罗以澄,夏清芳:《他国形象误读:在多维视野中的观察》,《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第4期,第17页。
    ①赵宇峰:《试析政府公共关系与政府形象策略》,社会科学家,2003年第103期,第8页。
    ①徐玉琼:《当代中国政府形象探析》,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第42页。
    ①王义鹏:《中国国际形象的战略框架研究》,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35页。
    ①参见陈正良:《增强中国“软实力”与国家形象塑造》,江汉论坛,2008年第2期,第18页。
    ②董青岭:《论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形象的建构》,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23页。
    ①李少军:《国际战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29页。
    ①参见秦启文、周永康:《形象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①《马克思致艾萨克·埃德赛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7页。
    ②《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125页、第213页。
    ③秦启文、周永康:《形象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
    ①参见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236页。
    ①参见秦启文、金元平:《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的个性化与同一化》,《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3期,第30页。
    ①参见秦启文、周永康,《形象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9页。
    ②李正国:《国家形象构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27页。
    ③秦启文、周永康:《形象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14页。
    ①柯雄、杜万阳:《政府形象:系统解构与重塑分析》,社科纵横,2004年第5期,第26页。
    ①秦启文、周永康:《形象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19页。
    ①聂立慧:《我国软实力的提高与国家形象的提升》,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第7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②参见侯才、阮青等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选介》,党建读物出版社2001年版,第71页。
    ③韩源:《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家形象战略框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1期,第101页。
    ④杨春贵等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253页。
    ②海浪:《品牌研究的战略意义》,财富经济,2006年2月20日。
    ②《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2页。
    ①敖云波:《和谐世界理念下的国家形象塑造》,北京许昌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①张骥、刘艳房:《论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战略与国家利益的实现》,国际观察,2009年第1期,第16页。
    ②李正国:《国家形象建构》,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9页。
    ①韩源:《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家形象战略框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1期,第99页。
    ①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7期,第5页。
    ①参见陈化:《论政府形象及其塑造》,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知网,2004年,第27页。
    ②《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41页。
    ③陈化:《论政府形象及其塑造》,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知网,2004年4月,第26页。
    ④陈化:《论政府形象及其塑造》,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知网,2004年4月,第26页。
    ⑤陈化:《论政府形象及其塑造》,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知网,2004年4月,第26页。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4页,
    ②萨支辉:《反腐倡廉与政府公关》,蒋春堂主编《政府形象探索》,中国国界广播出版社2001年版,第183页。
    ①张康之:《寻求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0页。
    ②[美]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92页。
    ③参见陈化:《论政府形象及其塑造》,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知网,2004年4月,第37页。
    ①于娜:《树立诚信的政府形象》,法治与社会,2007年9月,第528页。
    ①参见《世界惊叹中国速度新中国60年居民收入增百倍》,《歌唱祖国——建国60年系列之甲子兴邦》,中新网,2010年9月1日。
    ②参见王小平:《创新大潮席卷全球多种机制各显其能》,市场报,2006年2月22日。
    ③陈正良:《增强中国“软实力”与国家形象塑造》,江汉论丛,2008年第2期,第20页。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版,第427页。
    ②《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版,第67页。
    ①参见张昆,刘旭彬:《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思考》,理论与实践,理论月刊,2008年第9期,第96页。
    ①郭健:《内外有别,外外有别》,《对外报道》,1991年第2期,第4页。
    ①严文斌:《突破国际话语弱势,还原中国国家形象》,中国记者,2009年第8期,第22页。
    ①董青岭:《国家形象与国际交往刍议》,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3期,第60页。
    ①李正国,《国家形象构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3页。
    ②李正国:《国家形象构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4页。
    ①本节部分已经发表,参见拙作:《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形象塑造的三维向度分析》,桂海论丛,2009年第6期,第59页。
    ①李正国:《国家形象构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7页。
    ②参见李正国:《国家形象构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9页。
    ①参见严文斌、陈瑶:《突破国际话语弱势,还原中国国家形象》,中国记者,2009年第8期,第23页。
    ②参见李正国,《国家形象构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0页。
    ①参见肖雅楠:《突发公共事件政府形象变化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知网,2007年,第19页。
    ②参见胡爱敏:《试论社会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的角色定位》,济南市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第85页。
    ③司艾标:《城市应急管理研究》,青岛大学硕士论文,中国知网,2008年,第34页。
    ①参见胡爱敏:《试论社会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的角色定位》,济南市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第85页。
    ②参见李正国,《国家形象构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2页。
    ③李正国:《国家形象构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4页。
    ①参见《新奥尔良:美国的伤痛》,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第34期。
    ②李海梅:《论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形象建设》,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知网,2007年,第40页。
    ①[美诺曼]奥古斯丁等:《危机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2]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3]毛泽东选集第一至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文选第一至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江泽民文选第一至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十三经注疏(标点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新编诸子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
    [9]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0]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1]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12]现代汉语词典第3版(修订本)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3]韩树英.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4]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15]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6]杨春贵.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
    [17]余源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历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18]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M]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6.
    [19]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0]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21]周桂钿.中国传统政治哲学[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22]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3]朱日耀.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
    [24]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25]苗力田.西方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2.
    [26]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7]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8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9]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6.
    [30]刘卫东.新闻传播学概论[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31]管文虎主编.国家形象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32]段连城.对外传播学初探[M].北京:中国建设出版社.1988.
    [33]李寿源主编.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大众传播独特的风景线[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34]刘继南主编.大众传播和国际关系[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35]刘继南.国际传播—现代传播论文集[M].北京:北京广播出版社,2000.
    [36]刘继南、周积华、段鹏.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国际关系的新视角[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37]刘继南、何辉.中国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传版社.2006.
    [38]刘继南、何辉.境像中国—世界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9]刘明.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与传播[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
    [40]黄硕风.综合国力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41]王诵芬主编.世界主要国家综合国力比较研究[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
    [42]李希光、刘康等.妖魔化中国的背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43]李希光、孙静惟主编.全球新传播[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
    [4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版。
    [45]李希光、周庆安.软力量与全球传播[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6]潘志高.纽约时报上的中国形象:政治、历史及文化成因[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47]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48]张昆.国家形象传播[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9]崔或臣.日本的“第二次袭击”[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50]段鹏.国家形象构建中的传播策略[M].中国传媒大学传版社.2007.
    [51]何英.美国媒体与中国形象.南方出版社,2005.
    [52]王众一.日本韩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形成[M].外文出版社,2007.
    [53]李正国.国家形象构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54]赵启正.向世界说明中国[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55]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M](上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6]孙津.赢得国家形象[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2.
    [57]刘林利.日本大众媒体中的中国形象[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58]徐国定.形象学[M].香港:国际海洋出版社,1998.
    [59]支庭荣.国家形象传播———一个新课题的凸现[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
    [60]阎学通、孙学峰.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M]·人民出版社, 2001·6·
    [61]巴柔、孟华译.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62]俞可平.民主与陀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3]时殷弘.国际政治与国家方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4]王正毅.世界体系与国家兴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5]吴建民.外交与国际关系——吴建民的看法与思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6]王缉思总主编.中国学者看世界.中国外交卷[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
    [67]王泰平.新中国外交50年(上、中、下)[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68]杨奎松.冷战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9]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0]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71]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2]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73]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蓝皮书(2005/2006年)[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74]杨恕.张新平主编.21世纪国际环境与中国外交——2004年全国高校国际政治高层论坛文集[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
    [75]曹应旺.周恩来中国外交第一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76]黄安余.新中国外交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77]潘一禾.文化与国际关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78]张骥.国际政治文化学导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79]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80]赵可金.倪世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81]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
    [82]程毅、杨宏禹.国际关系基础理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83]沈丁立.任晓.现实主义与美国外交政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84]张毓诗.世纪之交的国际关系[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
    [85]段鹏:国家形象构建中的传播策略〔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86]郭树勇.建构主义与国际政治[M〕.北京:长征出版社,2001.
    [87]刘小彪.“唱衰”中国的背后:从“威胁论”到“崩溃”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88]刘杰.中国政治发展进程2005年[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
    [89]李寿源主编.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一大众传播的独特风景线[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90]李越然.外交舞台上的新中国领袖[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
    [91]陈敦德.新中国外交谈判[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92]李同成.中外建交秘闻[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93]徐京利.解密中国外交档案[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
    [94]杨伯溆.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95]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欧洲学会.大欧盟新欧洲2004—2005欧洲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96]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评估2001/2002[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
    [97]李慎明.王逸舟.2005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98]俞正樑.陈玉刚.苏长和.21世纪全球政治范式[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99]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一一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0]吴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国际传播战略〔M].北京:长征出版社,2001.
    [1]毛卫平.从社会性到社会化[J].中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07.(9)
    [2]毛卫平.积极发挥认识客体的能动性[J].理论前沿.1998.(23)
    [3]李正国.当前国内学术界对国家形象的研究现状[J].宁夏党校学报.2006.(1).
    [4]管文虎.邓淑华.党的三代领导人对树立新中国国家形象的贡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1).
    [5]管文虎.国家的形象浅析[J].当代世界.2006(6).
    [6]管文虎.研究国家形象理论展示东方大国形象[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1).
    [7]赵雪波.关于国家形象等概念的理解[J].现代传播.2006.(5).
    [8]吴友富.关于中国国家形象品牌构建的几点思考[J].国际观察.2006.(2).159
    [9]倪建平.黄卫红.关于中国国家形象与外交政策的理论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10).
    [10]张毓强.国家形象刍议[J].现代传播(双月刊).2002.(2).
    [11]张昆.徐琼.国家形象刍议[J].国际新闻界.2007.(3).
    [12]孙有中.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其功能[J].国际论坛.2002.(3).
    [13]郑彤.国家形象与大众传播[J].东南传播.2007.(1).
    [14]李晓明.国家形象与软权力—论运用非军事手段维持增进国家的对外影响力[J].太平洋学报.2002.(4).
    [15]董青岭.国家形象与国际交往刍议[J].国际政治研究.2006.(3).
    [16]董青岭.李爱华.和平·发展·合作——关于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几点思考[J].理论学刊.2006.(4).
    [17]吴金平.罗会知.国家形象与当代中美日在东南亚的竞争[J].东南亚研究.2004.(3).
    [18]王家芬.论邓小平国家形象思想[J].求实.2000.(12).
    [19]汤光鸿.论国家形象[J].国际问题研究.2004.(4).
    [20]谢晓娟.论软权力中的国家形象及其塑造[J].理论前沿.2004.(19).
    [21]刘伟亮.浅析国家形象与外交政策的相关性—以美国为例[J].学术探索.2006.(6).
    [22]傅新.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形象—兼对中国谋求和平发展的思考[J].国际问题研究.2004.(4).
    [23]傅新.综合安全与国家形象[J].现代国际关系.2004.(6).
    [24]马忠智.全球化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设计与塑造[J].理论导刊.2006.(10).
    [25]韦宗友.权力、软权力与国家形象[J].国际观察.2005.(5).
    [26]吴满意.谢海蓉.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0.(3).
    [27]徐学江.突发事件报道与国家形象[J].中国记者.1998.(9).
    [28]马宏伟.网上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J].新闻界.2001.(2).
    [29]居黎东.文化与国家形象、国际影响力[J].当代世界.2005.(12).
    [30]黄爱萍.李希光.影响美国媒体如何报道中国的主要因素—对美国媒体如何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分析[J].中国记者.2002.(3).
    [31]何兰.中国的舆论环境与国家形象[J].现代国际关系.2006.(9).
    [32]何辉.中国国家形象定位分析[J].现代传播(双月刊).2006.(2).[33]贾磊磊.中国主流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及其表述策略[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7.(1).
    [34]韩源.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家形象战略框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6.(1).
    [35]揭晓.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家形象战略.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6]邢悦.张冀兵.“韬光养晦”战略再思考—兼论如何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J].国际观察.2006.(6).
    [37]申家宁.APEC上海会议与中国的国际形象[J].国际政治研究.2002.(1).
    [38]吴玉荣.传媒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国际形象战略[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6).
    [39]刘艺.从“和平崛起”到“和平发展”—中国和平国际形象的构建[J].湖湘论坛.2006.(2).
    [40]何一峰.邓小平中国国际形象思想探析[J].浙江学刊.2004.(5).
    [41]郭树勇.论大国成长中的国际形象[J].国际论坛.2005.(6).
    [42]朱凯兵.成曦.论中国国际形象的定位、塑造与展示[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6).
    [43]张雪梅.管文虎.浅议国家的国际形象[J].天府新论.2005.(5).
    [44]申家宁.新闻传播与中国的国际形象[J].国际政治研究.2001.(2).
    [45]王希.有关中国国际形象的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0.(1).
    [56]王逸舟.国家利益再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2002.(2).
    [47]李少军.论国家利益[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1).
    [48]丁志刚.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利益的认证与维护[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8).
    [49]高鹏程.斯宾诺莎的政治利益分析方法[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1).
    [50]李刚.国家文化利益初探[J].求索.2005.(10).
    [51]祁迹.卢德焕.“软权力”与中国国家利益实现[J].党政干部学刊.2004.(3).
    [52]张文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国家利益[J].战略与管理.2002.(1).
    [53]吴功荣.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利益”解析[J].现代国际关系.2003.(11).
    [54]殷德生.畅会珏.新全球化时代与中国国家利益[J].扬州大学学报.2000.(3).
    [55]李洪山·注重国民形象:美国中美关系研究的新趋势[J].太平洋学报.1998, (4).
    [56]徐小鸽.国际新闻传播中的国家形象问题[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2).
    [57]支庭荣.国家形象传播—一个新课题的凸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6.(7).
    [58]张毓强.国家形象色议[J].现代传播.2002.(2).
    [59]孙有中.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其功能[J].国际论坛..2002.(3).
    [60]时殷弘.论世界政治中的正义问题[J].欧洲.1996.(1).
    [61]袁明.谈中国形象的塑造[J].战略与管理..1996.(1).。
    [63]韦日平.邓小平的中国形象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5.(3).
    [63]雷琳.中国形象与意识形态策略[J].新疆社会科学.1995.(2).
    [64]王仲萃.论邓小平的中国形象观[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6).
    [65]管文虎.邓淑华.党的三代领导人对树立新中国国家形象的贡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1).
    [66]王家芬.论邓小平国家形象思想[J」.求实.2000.(2).
    [67]李松凌.论树立中国形象问题[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5.(12).
    [68]徐学江.突发事件报道与国家形象[J].中国记者.1998.(9).
    [69]黄庆.对外宣传中的国际意识与国家形象[J].中国记者.1998.(9).
    [70]赵启正.要高度重视区域形象报道在树立国家形象中的作用[J].中国记者.2000.(10).
    [71]车玉明.成就报道与国家形象[J].中国一记者.2000.(11).
    [72]李晓明.国家形象与软权力—论运用非军事手段维持增进国家的对外影响力[J].太平洋学报.2002.(4).
    [73]谢晓娟.论软权力中的国家形象及其塑造[J].理论前沿.2004.(19).
    [74]傅新.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形象一一兼对中国谋求和平发展的思考[J].国际问题研究.2004.(4).
    [75]马宏伟.网上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J].新闻界.2001.(2).
    [76]陈寒溪.美国媒体如何“塑造”中国形象—以“中美撞机事件为例”[J].国际新闻界.2001.(3).
    [77]王逸舟.市民社会与中国外交[J].中国社会科学.2000.(3).
    [78]吴金平、罗会知.国家形象与当代中美日在东南亚的竞争[J].东南亚研究.2004.(3).
    [79]黄庆.对外宣传中的国际意识与国家形象[J].中国记者.1998.(9).
    [80]何兰.发挥传媒功能塑造国家形象[J].现代国际关系.2005.(10).
    [1]董青岭.论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形象的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刘艳房.国家形象及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3]王珏.权利与声誉——对中国在美国国家形象及其构建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王义鹏.中国国际形象的战略框架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5]徐玉琼.当代中国政府形象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1.
    [6]谢照.国家形象的柔性构建和传播[D],天津师范大学,2008.
    [7]陈化.论政府形象及其塑造[D],湖南师范大学,2004.
    [8]肖雅楠.突发公共事件政府形象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9]李海梅.论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形象建设[D],四川大学,2007年.
    [1](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4](古希腊)修昔底德.谢德风译.伯罗奔尼撒战争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5](古罗马)奥古斯丁.上帝之城[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6](意)马基雅维里.君主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7](英)培根.培根论说文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1
    [8](英)霍布斯.利维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9.
    [9](英)洛克.政府论[M](下篇).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10](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11](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2](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13](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4](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5](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16](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7](美)罗伯特·福特纳著:《国际传播:“地球都市”的历史、冲突及控制[M].刘利群译.华夏出版社,2000.
    [18](美)约瑟夫一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钱程译.东方出版社,2000.
    [19](美)哈罗德·伊罗生.于殿利、陆日宇译.美国的中国形象[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0]乔舒亚·库珀·雷默等.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里的中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1](美)塞缪尔·亨延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22](美)戈尔茨坦.(美)基欧汉.刘东国.于军译.观念与外交政策.信念、制度与政治变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3]〔德」乌·贝克.哈贝马斯等:全球化与政治[M].柴方国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24](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M].阎学通.陈寒溪等译.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25](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3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6](美)约瑟夫·奈.门洪华译.硬权力与软权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7](美)约瑟夫·奈.吴晓辉.钱程译.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北京:东方出
    [28](英)爱德华·卡尔:二十年危机[M].秦亚青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29](美)查尔斯·霍顿·库利:社会过程[M].洪小良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0](美)韩德:中美特殊关系的形成一1914年前的美国与中国[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31](英)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M].张小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32](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M].杨岐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33](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的政治一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34](美)哈罗德·伊萨克斯:美国的中国形象[M].于殿利、陆日宇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
    [35][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自然法和国家学纲要[M].范杨、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36] (美)理.伯恩施坦等著:隋丽君等译.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37](美)罗伯特·杰维斯: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M].秦亚青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38](美)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M].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9](美)乔舒亚.库拍.雷默等: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里的中国[M].沈晓雷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0](英)杰夫·贝里奇.庞中英译.外交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1](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秦亚青译.“译者前言”.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
    [42](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43](美)肯尼思·沃尔兹著.胡少华、王红缨译.国际政治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
    [44](美)亚历山大·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5](美)罗伯特·杰维斯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46](美)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47](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社会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48](美)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49](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译.霸权之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11.
    [50](美)亨利·基辛格著.胡利平、凌建平译.美国需要外交政策吗?—21世纪的外交[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3.
    [51](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
    [52](美)布鲁斯教西特、哈维嘶塔尔.世界政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53](美)哈里.哈丁.美中关系的现状与前景[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1] Wesbsters Encyclopedic Unabridged Dictionary, 1994.
    [2]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lnporary Enghsh (Enghsh Version),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1999.
    [3] K.W.Deutseh,Thenerves of government:Models of Politiealeommunieation and eontrol,NewYork: Free Press, 1966.
    [4] Chas.W.Freeman,Jr.Arts of Power:Statecraft and Diplomacy, Washington,D.C: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1997.
    [5] Eugene D.Jaffe&Israel D.Nebenzahl,National Imag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Copenhagen:Copenhagen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1.
    [6] Rollie Lal, Understanding China and India:Security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orld, Praeger Security International, 2006.
    [7] Jaffe, Eugene D: National imag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try-of-origin effect, Copenhagen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1.
    [8] Curran, James, The power of speech : Australian prime ministers defining the national image,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 2004.
    [9] Ren, Yue,National image-conflicts and the pursuit of nuclear independence nuclear policies of China under Mao Zedong and France under Charles de Gaulle, Ann Arbor, Mich.: UMI, 199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