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周恩来对“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思考与实践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周恩来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奠基人,“四个现代化”构想是其经济现代化思想的集中体现。本文以“四个现代化”构想形成与发展的四个历史时期为切入点,分析周恩来在不同阶段对其所进行的思考与探索,以期更好地把握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全文由导论、正文五章及结束语三大部分组成。
     导论部分主要阐述文章的选题背景、意义,评析了本课题的研究现状,阐明了论文的重点、难点、创新点以及主要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以1949-1954年为研究时段,主要探讨周恩来在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时期对现代化新目标的思考。他在领导国民经济恢复的过程中,充分肯定了农业、工业、交通等部门的作用,萌发了行业现代化思想。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阶段,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促使国家建设思路由单一工业化转变为工业化与现代化建设同步前进。保持稳定性与过渡性平衡发展的前提下,周恩来关于“四个现代化”构想雏形逐渐成型。
     第二章以1954-1959年为研究时段,主要探讨周恩来对现代化目标的调整。这一时期,世界局势相对稳定,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发展,许多国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纷纷增加了科研经费,促进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在获得和平稳定的发展机遇之后,加速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进程。周恩来积极思考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速度和主要要求,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为适应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将科学文化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加以阐释,提出“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是一个车子两个轮子”、“科学是关系经济、国防和文化的决定性因素”的论断,充分肯定了科学文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基于此,科学文化现代化取代国防现代化成为现代化构想的主要内容之一,交通运输现代化合并到工业现代化,“四个现代化”构想雏形的内容至此发展成为“三个现代化”。
     第三章以1959-1963年为研究时段,主要阐述周恩来对“四个现代化”构想正式提出所进行的探索。调整国民经济的过程中,充分肯定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一个中心环节,将农业机械化列为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这是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大突破。工业现代化发展这一时期重在解决管理方面的问题,通过试办工业托拉斯促进对工业管理现代化的提升,推动工业现代化的发展。关于科学文化的发展,将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与科学实施分离,科学技术作为一个整体列入现代化建设的主要行列。周恩来积极领导了科学技术发展纲要的制定,对其主要要求、实施途径以及发展重点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受国际局势发展的影响,国防现代化回归现代化建设行列,周恩来强调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现尖端科学技术与国防工业的结合。在此基础上,周恩来将“四个现代化”作为我国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正式提出,并提出了“两步骤”的发展步骤。
     第四章以1963-1975年为研究时段,主要探讨“文化大革命”时期周恩来对“四个现代化”构想的重申。“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冲击,周恩来在积极维护工农业生产连续性的同时,要求紧抓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和科学实验,保护了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发展。同时,狠抓航空工业产品质量问题,注重国防尖端发展,促进国防现代化发展。“文化大革命”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周恩来冲破阻扰,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重申“四个现代化”构想和“两步走”战略步骤,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第五章主要分析了周恩来“四个现代化”战略思想的地位、意义及其贯穿的经济建设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启示,并着重分析了十八大提出的“新四化”同步发展及其与“四个现代化”的相互关系,意在说明“四个现代化”战略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
     结束语部分展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周恩来探索“四个现代化”过程中环境保护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要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同时要注意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内容和途径的拓展,以此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Zhou Enlai is one of important found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the four modernizations" idea is embodied in its economic modernization thought. According to "the our modernizations" idea into four historical periods and the development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is paper will analysis of Zhou Enlai's consideration and exploration at different stages in order to better grasp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introduction mainly elaborates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paper,commend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is topic, expounds the emphasis, difficulties, innovations and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paper.
     This paper consists of an introduction, four chapters'body and the end of the fifth chapter.
     The first chapter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in1949~1954, mainly discusses the new goal of modernization thinking from Zhou Enlai in the period of national economic recovery and socialist industrialization initialization.He fully affirmed the effec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transportation and other sectors and germinate thought of industry modernization when he was leading the national economic recovery. Enter the socialist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initial stage, the general line for the transition period is proposed to urge the national construction idea changed from single industrialization to the synchronous progr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The four modernization idea from Zhou Enlai gradually formed as Maintaining stability and transition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a priority.
     The second chapter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in1954~1959,mainly discusses Zhou Enlai's adjustment of the modernization goal. During this period, the world situation is relatively stabl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third revol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y countries advanced production technology, improved labor productivity to win in the fierce competition, have increased research funding to promo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Our country accelerated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industrialization when we have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for peace and stability.Zhou Enlai actively explored the speed of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industrialization suited to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requirements, and made positive contribution to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world modernization, he decided to take science and culture as main content of modernization to elaborate, put forward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is a car with two wheels","science is the determinants i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economy, national defense and cultural ",fully affirmed the status of scientific cult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Based on this, modernization of science became one of the main contents instead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the modernization of transportation merged into the modernization of industry which made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concept thus became "the three modernizations".
     The third chapter based on the background1959~1963,mainly elaborates the exploration of Zhou Enlai's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idea after it was formally proposed.The adjustment process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fully affirmed the rest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s a central link.the mecha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s the primary task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hich is a major breakthrough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dustrial modernization is focused on solving management problems during this period, through the pilot industrial trusts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industrial management.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culture serve a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eparation between the ideological culture and science. Meanwhile integrat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 whole main line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construction. Zhou Enlai actively lead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rogram and positively explored the main requirements, ways of implem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key etc. Influenc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ranks regression, Zhou Enlai stressed the need to combine advanced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of national defence, rely through one's own efforts.On this basis, Zhou Enlai put forward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as the goal of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proposed "the development two steps".
     The fourth chapter bases on the background of1963~1975, mainly discusses the reiteration of the "the four modernization" from Zhou Enlai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period.The "Cultural Revolution"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Zhou Enlai required to research on science basic theory and scientific experiments to protect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meanwhile active maintenance of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ntinuity. At the same time, he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the aviation industry product quality problems, focusing on national defense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unique historical background, Zhou Enlai broke through the obstruction and reiterated that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idea and "two steps to walk" the strategic steps in the first session of the four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pointed out the way forward for the Chinese people.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third part of the paper. It mainly analyzes the status,significance and th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of Zhou Enlai strategic of "four modernizations idea" through economic construction though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new four modernizations" synchronous development which was proposed by the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and the mutu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idea" to explain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strategy has a historical transitional role in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last part looks forwor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in China, and points out tha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thought of ZhouEnlai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 To 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period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industry of the way and content,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引文
1 徐行:《周恩来与中国现代化的奠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 姜振寰:《当代中国技术观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3 卫忠海:《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 王立胜:《中国发展大战略——从毛泽东到邓小平》,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研究组编著:《周恩来1890~1976》,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 白永秀,任保平:《新中国经济学60年(1949~2009))),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4 刘曦:《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历史考察》,四川出版集团,2009年版。
    1 郭德宏:《从四个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历史考察》,《中共党史研究》,1999年第5期。
    2 张晓敏:《继承与创新从“四个现代化”到“和谐社会”》,《党的建设》,2006年第2期。
    1 黄南珊:《从“国家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现代化的探索组论之四》,《企业导报》,1997年第2期。
    2 黄丹:《从“四个现代化”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现代化道路建设之探索》,《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 韩亚光:《周恩来与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1期。
    2 潘顺利:《关于“四个现代化”概念形成时间的探讨》,《学术界》,2008年第2期。
    3 韩亚光:《“四个现代化”目标的三种表述及其最早提出》,《党史义汇》,2005年第10期。
    4 王贵书:《中国四个现代化目标模式的考察与研究》,《理论与现代化》,2004年第1期。
    1 宋贵仑:《“社会主义现代化”比“四个现代化”包含更广泛的内容》,《前线》,1988年第5期。
    2 符祥刚:《周恩来与我国四个现代化提法的形成》,《河池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
    1 李俊:《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珍贵财富——关于周恩来“四个现代化”的经济思想》,《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2 叶耀培,江世银,张礼忠:《周恩来“四个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天府新论》,1998年第S1期。
    3 曹应旺:《周恩来的四个现代化思想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1期。
    1 蔡娟:《周恩来与四个现代化》,《党史研究与教学》,1998年第1期。
    2 曹应旺:《周恩来的四个现代化思想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1期。
    3 刘铁松:《周恩来关于实现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思想浅探》,《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4 房中:《试论周恩来中国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1 陈石松:《论周恩来对四个现代化的理论贡献》,《党史纵览》,1998年第1期。
    2 李杰:《周恩来四个现代化思想浅析》,《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3 徐震秋,陈石松:《试论周恩来对中国四个现代化的理论贡献》,《学术界》,1997年第3期。
    4 王笑春:《“四个现代化”理论评析》,《税务与经济》,1998年第5期。
    1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0页。
    2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1页。
    1 李仁卿:《建国初期党的工业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工业化思想的创造性发展》,《理论月刊》2010年第6期。
    2 《列宁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页。
    3 《周恩来经济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1-152页。
    1 《周恩来经济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页。
    2 《周恩来经济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页。
    3 《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98-299页。
    4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28页。
    5 李东朗、任桂祥主编:《细说周恩来》,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78页。
    1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页。
    2 周恩来:《为巩固和发展人民的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1950年10月1日。
    3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第4页。
    1 《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4页。
    2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页。
    1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页。
    2 《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59页。
    3 《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63页。
    1 徐行著:《周恩来与中国现代化的奠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9页。
    2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页。
    1 薄一波著:《若十重大决策与历史事件的回顾》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51页。
    1 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历史事件的回顾》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53页。
    2 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历史事件的回顾》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54页。
    3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6页。
    4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4页。
    1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5页。
    2 胡长明著:《毛泽东与周恩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237页。
    3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60页。
    4 胡长明著:《毛泽东与周恩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238页。
    5 《周恩来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31页。
    1 《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31页。
    2 《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26页。
    3 《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页。
    4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9页。
    5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9页。
    1 《周恩来经济文选》,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第122页。
    2 《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第133-134页。
    1 《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59页。
    1 《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64-165页。
    1 《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62页。
    2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9页。
    1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5-46页。
    2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中共党史资料》第68辑,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154页。
    3 胡长明著:《毛泽东和周恩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251页。
    1 胡长明著:《毛泽东和周恩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255页。
    2 胡长明著:《毛泽东和周恩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255页。
    3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13-414页。
    4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704页。
    5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05页。
    6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13页。
    1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512页。
    1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第149页。
    2 李海文主编:《周恩来研究述评》,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7年版,第420页。
    1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五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487页。
    2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实践的回顾》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281页。
    3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18页。
    1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五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485页。
    2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24页。
    1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43页。
    2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44页。
    3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90-191页。
    1 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部图书馆编:《周思来人生纪实》,凤凰出版社 2011年版,第713-714页。
    1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95页。
    2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18页。
    3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75页。
    1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6-67页。
    2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7页。
    1 王建初著:《青年周恩来的思想发展》,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第29页。
    2 王建初著:《青年周恩来的思想发展》,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第29-30页。
    3 王建初著:《青年周思来的思想发展》,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第31页。
    1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
    2 《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65页。
    3 《周恩来文化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51页。
    1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36页。
    2 《周恩来文化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56页。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5页。
    4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44页。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7-268页。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4-355页。
    3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84页。
    1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第181页。
    1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4年版,第182页。
    2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85-486页。
    1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8页。
    1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1页。
    1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2页。
    2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16页。
    1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第24-25页。
    2 《回顾周总理生前对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关怀》,郑淑云、熊华源1984年7月11日访问沈鸿的记录。
    1 徐行著:《周恩来与中国现代化的奠基》,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8年版,第229-231页。
    2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3页。
    1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84.页。
    1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1页。
    2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3页。
    3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9页。
    4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29页。
    1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36页。
    2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8页。
    3 力平:《开国总理周恩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278页,290页。
    4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10页。
    5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303-304页。
    刘武生:《为了走出经济困境——周恩来领导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纪实》,《觉悟》2006年第1期。
    2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0页。
    3 《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83-484页。
    1 《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578页。
    2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1页。
    周恩来在中共中央华北局汇报工作时的插话记录,1960年10月29日。
    2 周恩来在中直机关、中央国家机关、北京市各机关17级以上干部会上的记录,1960年10月17日。
    3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4页。
    1 《陈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1-162页。
    2 苏维民著:《杨尚昆谈新中国若干历史问题》,四川出版社 2010年版,第91页。
    3 苏维民著:《杨尚昆谈新中国若干历史问题》,四川出版社 2010年版,第92页。
    4 苏维民著:《杨尚昆谈新中国若干历史问题》,四川出版社 2010年版,第95页。
    5 苏维民著:《杨尚昆谈新中国若干历史问题》,四川出版社 2010年版,第95页。
    6 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8年版,第749页。
    1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7页。
    2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7页。
    3 吕斗星、白云涛主编:《周恩来和他的事业——研究选萃》,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308页。
    4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04页。
    5 《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20-421页。
    1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7年版,第399页。
    2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85页。
    3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76页。
    4 徐行著:《周恩来与中国现代化的奠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43页。
    1 《周恩来年潜(1949-1976)》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742页。
    2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5页。
    3 徐行:《周恩来与中国现代化的奠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52页。
    1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7年版,第475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456页。
    2 《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49页。
    3 《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48页。
    4 《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72页。
    5 《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90页。
    1 《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第442页。
    2 《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第515页。
    3 《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第471页。
    1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824页。
    2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824页。
    1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8年版,第831页,
    2 薄一波:《关于重大决策和事件的回顾》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3年版,第1189页。
    1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512页。
    1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三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4页。
    2 《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第403页。
    3 《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第405页。
    1 《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25页。
    2 《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552页。
    3 《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26页。
    4 《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25-426页。
    5 《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17页。
    6 《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518页。
    1 《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第527
    2 《周恩来纤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第519-520页
    1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62页。
    2 薛暮桥:《怀念周恩来》,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8页。
    3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88页。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中共党史资料》第72辑,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172页。
    1 《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第405页。
    1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7年版,第536页。
    2 《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06页。
    3 《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06页。
    1 《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第506页。
    2 《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第506页。
    3 《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第405页。
    4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4年版,第413页。
    1 《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08页。
    2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12页。
    3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78页。
    1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9页。
    2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74页。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编:《周恩来自述》,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0页。
    1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9页。
    1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02-103页。
    2 吴庆彤著:《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增订本),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1 周恩来在清华大学全校师生员工大会上的讲话记录,1966年8月4日。
    2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8页。
    3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0页。
    1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6页。
    1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7年版.第84页。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传(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7年版,第56页。
    1 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文化大革命”研究资料》,1988年版,第117页。
    2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9页。
    3 王年一著:《大动乱的时代》,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7页。
    1 李新芝,刘晴主编:《周恩来珍闻》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725页。
    2 李新芝,刘晴主编:《周恩来珍闻》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726页。
    3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85页。
    4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48页。
    1 陈扬勇著:《苦撑危局——周恩来在1967年》,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85页。
    1 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769页。
    1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64-465页。
    1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档案馆编:《中共党史资料》第74辑,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3-174页。
    1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7年版,第407页。
    2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7年版,第447页。
    3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档案馆编:《中共党史资料》第60辑,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152-153页。
    1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
    2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19页。
    3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81页。
    4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6页。
    1 陈扬勇著:《重拳出击——周恩来在“九一三”事件之后》,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106页。
    1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7年版,第92页。
    1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7年版,第118页。
    1 刘武生著:《周恩来的晚年岁月》,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9页。
    2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三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96页。
    1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13-214页。
    2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29页。
    3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36页。
    1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1页。
    1 纪东著:《难忘的八年》,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581页。
    2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9页。
    3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三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61页。
    4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中共党史资料》第72辑,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178页。
    1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78页。
    1 《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第652页。
    1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4页。
    1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2页。
    1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第219页。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i_Ij版社1984年版,第219页。
    1 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的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下册,黄山书社2007年版,第763页。
    2 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的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下册,黄山书社2007年版,第763页。
    3 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的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下册,黄山书社2007年版,第757页。
    1 周毅:《城镇化——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5月第3期。
    2 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的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下册,黄山书社2007年版,第772页。
    1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34页。
    1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第85页。
    2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上,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第8页。
    1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页。
    2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08页。
    3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第208页。
    1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34页。
    2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页。
    1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5页。
    2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2页。
    3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1页。
    4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第16页。
    1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档案馆编:《中共党史资料》第68辑,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147 页。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96页。
    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8日。
    1 陈答才著:《周恩来经济建设思想论》,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第310页。
    2 《周恩来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05页。
    1 《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 1960年版,第152页。
    1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30页。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8日。
    1 周毅:《城镇化——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5月第3期。
    2 周毅:《城镇化——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5月第3期。
    1 姜爱林:《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关系研究》,《宁夏党校学报》2004年5月。
    1 姜爱林:《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关系研究》,《宁夏党校学报》2004年5月。
    2 姜爱林:《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关系研究》,《宁夏党校学报》2004年5月。
    1 徐加胜:《工业反哺农业——新时期中央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理论视野》2005年4月。
    2 朱四海:《工业反哺农业实现机制刍议》,《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10月。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毛泽东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7]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8]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五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9]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二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10]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三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1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1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杜,1992
    [14]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15]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一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16]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一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7]周恩来经济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8]周恩来教育文选.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19]周恩来文化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20]周恩来军事文选: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1]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2]周恩来选集(上、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3]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中、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24]周恩来年谱(1949—-1976)修订版.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25]陈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6]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7]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8]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9]邓小平年谱(1975-1997).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30]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31]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2]列宁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资料:第49辑.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
    [3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档案馆.中共党史资料:第60辑.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
    [3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档案馆.中共党史资料:第68辑.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
    [36]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档案馆.中共党史资料:第72辑.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
    [3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档案馆.中共党史资料:第74辑.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
    [3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3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40]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4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部图书馆编.周恩来人生纪实.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3]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历史事件的回顾:上、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4]李海文主编.周恩来研究述评.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5]陈扬勇.苦撑危局——周恩来在1967年.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6]曹应旺.周恩来与治水.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7]余秋里.中流砥柱,力缆狂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8]纪东.难忘的八年.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9]陈先.我们的周总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10]《我们的周总理》编辑组.我们的周总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11]力平.开国总理周恩来.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12]胡长明.毛泽东与周恩来.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13]吕斗星,白云涛主编.周恩来和他的事业——研究选萃.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
    [14]刘武生.周恩来在建设年代.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5]王年一.大动乱的时代.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6]人民出版社资料组编.人民的好总理——纪念敬爱的周总理同志:中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7
    [17]刘武生.周恩来的晚年岁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8]李东朗,任桂祥主编.细说周恩来.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19]王占阳.毛泽东的建国方略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长春:吉林人民出版,1993
    [20]徐行.’周恩来与中国现代化的奠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21]陈答才.周恩来经济建设思想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22]王建初.青年周恩来的思想发展.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23]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进程:第三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24]孟庆仁,刘桂珍.周恩来:思想与实践.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25]苏维民.杨尚昆谈新中国若干历史问题.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
    [26]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7]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的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下册.合肥:黄山书社,2007
    [28]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文化大革命”研究资料.北京: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1988
    [29]童小鹏.在周恩来身边四十年:下卷.北京:华文出版社.2006
    [30]约瑟夫·W·埃谢里克编著.在中国失掉的机会.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89
    [31]许之桢编译.毛泽东印象记.哈尔滨:东北书店,1947
    [32][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1]曹应旺.周恩来关于交通事业的思想.党的文献,1995(6)
    [2]曾自.浅谈周恩来关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思想与实践.教育研究,1998(3)
    [3]张寿春.简论周恩来的文化思想.觉悟,2004(3)
    [4]张培刚.论工业化与现代化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1-2)
    [5]鲁碧华.毛泽东关于中国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的思想.安徽农业科学,2009(27)
    [6]周毅.城镇化——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3)
    [7]陈锡文.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求是,2007(22)
    [8]冯峰.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新“四化”.见:刘德龙,张华,包心鉴主编.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第一卷.济南:黄河出版社,2007
    [9]谢康,肖静华,乌家培.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环境、基础和道路.经济学动态,2009(2)
    [10]王金杰.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机制与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南开大学,2009
    [11]姜爱林.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关系研究.宁夏党校学报,2004,5
    [12]刘铮.城镇化: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现实路径.当代经济研究,2003(10)
    [13]王国刚.城镇化: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所在.经济研究,2010(12)
    [14]张蓝水.农机化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强力支撑.农业技术与装备,2009,1
    [15]杨爱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发展研究.学术论坛,2010(6)
    [16]牛若峰.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农业现代化.农业经济问题,1999(10)
    [17]徐加胜.工业反哺农业——新时期中央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理论视野,2005,4
    [18]朱四海.工业反哺农业实现机制刍议.中国农村经济,2005,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