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城市弱势青少年群体社会服务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传统的青少年工作大多从国家的需求出发,以服务于整个社会秩序和利益为目标,实施对青少年的教化和控制行为。这种教化和控制行为忽视青少年个性的发展和实际的需求,形成上下级的教育关系。由于青少年的发展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青少年往往对这种控制行为产生抵触。而社会服务理念为城市弱势青少年工作提供了新的模式。社会服务理念注重解决青少年的实际需要和困难。弱势青少年群体作为青少年中最薄弱的一环,需要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
     本文采取文本研究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从城市弱势青少年群体社会服务的提供和实际成效来考量城市弱势青少年群体社会服务的实际状况。其中,社会服务的提供阐明了政策依据、优先领域和具体的提供者和提供方式;社会服务的成效以深度访谈为依据,分别考量了服务接受者、服务提供者对于现有的一些社会服务的评价。最后,本文回归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从社会服务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进行反思,明确社会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差异,阐明社会服务从青少年的实际需求出发应该成为青少年工作的新模式。
The service for Urban Vulnerable groups of youth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youth work. Most of the traditional youth work meets the country's needs in order to serve the interests of social order and the whole goal, It carries out the control of behavior. This kind of control ignores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teenagers′and treats the teenagers as lower level. Therefore, young people often refuse the behavior of such control,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young people are not being met. The social service attaches importance to solving the teenagers′difficulties and providing a new way of social work for vulnerable groups of youth in the Chinese cities. As the weakest group in the social, the vulnerable groups of youth in the Chinese cities need more help and attention which comes from all of us.
     From the angle of the supply and effect of the service, this paper researches the practical situations of the social service for the vulnerable groups of youth in the Chinese cities, based on 8 in-depth interviews and essay studies. In it, the provision of social services in accordance with stated policy, priority areas and specific providers and delivery; the effectiveness of social services in-depth interviews based on considerations of the service recipients, respectively, service providers for some of the existing social services evaluation. Finally, this paper will return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reflecting the status qu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services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will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social service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ocial services should be a new model of youth work.
引文
①明艳:《2005年中国青年人口发展状况》,《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1期。
    ②《共青团十六大报告学习辅导读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8年,第159-161页。
    ①陆玉林、焦辉:《中国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问题探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①劳伦斯·斯滕伯格:《青春期》,戴俊毅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6页。
    ②陆玉林、焦辉:《中国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问题探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③郑杭生等:《转型中的中国生和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20页—321页。
    ④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7页。
    ⑤陈成文:《社会弱者论》,时事出版社,2003年,第21页。
    ⑥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长春出版社,2003,第21页。
    ①陆士桢、陆玉林、吴鲁平:《排斥与整合: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的理论视角》,陆士桢等:《中国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现状与社会保护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4页。
    ②陆玉林、焦辉:《中国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问题探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③陆士桢、宣飞霞:《关于中国社会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问题的研究》,《青年研究》,2002年第7期。
    ④《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第285-286页。
    ①劳伦斯·斯滕伯格:《青春期》,戴俊毅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165-166页。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第310页。
    ②陆士桢、王玥:《青少年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26页。
    ①陆玉林、张羽:《我国城市弱势青少年群体增权问题探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②陈树强:《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5期。
    ③陆玉林、张羽:《我国城市弱势青少年群体增权问题探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①中国青少年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青少年政策报告》,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第8页。
    
    ①中国青少年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青少年政策报告》,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第38页。
    ②中国青少年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青少年政策报告》,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
    
    ①中国青少年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青少年政策报告》,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第41-52页。
    ②中国青少年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青少年政策报告》,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第79-82页。
    
    ①中国青少年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青少年政策报告》,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第101-109页。
    ②中国青少年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青少年政策报告》,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第116-125页。
    ①中国青少年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青少年政策报告》,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第152-153页。
    ②中国青少年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青少年政策报告》,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第156-166页。
    ③中国青少年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青少年政策报告》,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第186-199页。
    ①中国青少年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青少年政策报告》,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第178-186页。
    ②中国青少年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青少年政策报告》,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6页。
    ③中国青少年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青少年政策报告》,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7页。
    ①王云、王文斌:《社会支持角度下的城市青年失业问题》,《理论学习》,2008年第1期。
    ②《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前言》,2004年。
    ①徐章辉、毕先萍、韩勇:《城市青年失业群体现状及再就业扶持政策研究》,陆士桢等:《中国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现状与社会保护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351-352页。
    ①刘书林、陈立思:《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第17页。
    ②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化》,张华青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1页。
    ①劳伦斯·斯滕伯格:《青春期》,戴俊毅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
    ①朱巧英:《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大连海事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5年。
    [1]《共青团十六大报告学习辅导读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8年
    [2]劳伦斯·斯滕伯格:《青春期》,戴俊毅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
    [3]李学林主编:《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弱势群体》,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
    [4]陆士桢、王玥:《青少年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5]陆士桢、吴鲁平、石国亮主编:《社会转型中的青年发展与社会整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
    [6]陆士桢主编:《中国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现状与社会保护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7]卢汉龙主编:《社会转型与青年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
    [8]沈立人:《中国弱势群体》,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4年
    [9]郑杭生主编:《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2——弱势群体与社会支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10]中国青少年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青少年政策报告》,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
    [11]香港社会服务联会儿童及青年部编:《青少年服务模式新谈——青少年服务资料编(第二册)》,香港基督教服务处出版社,1992年
    [12]刘书林、陈立思:《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
    [13]陆玉林、焦辉:《中国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问题探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14]陆玉林、张羽:《我国城市弱势青少年群体增权问题探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5]王彩玲:《保护弱势群体:现代伦理秩序建构的一个重要环节》,《理论学刊》,2001年第4期
    [16]黄平、蒋平:《城镇青少年弱势群体的发展及教育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0期
    [17]吕卫华:《从青少年弱势群体现状考察中国青少年政策的调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8]陆士桢、宣飞霞:《关于中国社会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问题研究》,《青年研究》,2002年第7期
    [19]田华:《论当代社会分化中的新生弱势群体》,《学术探索》,2001年第3期
    [20]陈钟林、吴伟东:《情境、资源与交流:生态系统视角下的弱势青少年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5期
    [21]杨雄:《弱势青少年生存状况与社会支持》,《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22]程福财:《弱势青少年研究:一个批判性述评》,《青年研究》,2006年第6期
    [23]田宝军、智学、李长城:《弱势群体教育问题研究》,《社会科学论坛》,2002年第11期
    [24]姜淑芝:《要关爱青少年弱势群体》,《新长征》,2004年第24期
    [25]张林英:《高校弱势人群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文史博览》,2008年第2期
    [26]王斌:《共青团协助政府管理社区青少年事务研究》,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论文,2007年
    [27]苏颂兴、陈建强:《论青少年社会化服务体系》,《当代青年研究》,1995年第3期
    [28]吴宏志:《青少年事务的发展趋势与青少年服务》,《青年探索》,2003年第2期
    [29]谢明辉:《香港“边缘青少年”工作概况》,《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第4期
    [30]熊礼丽:《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容的研究综述》,《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31]黄新华:《以人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32]杨雄、程福财:《政府扶助与社会支持》,《青年研究》,2002年第9期
    [33]陈树强:《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5期
    [34]黄肖静:《青少年增权问题研究述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35]赵海林、金钊:《充权: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新视角——基于青少年社区矫正的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36]陈颖、焦辉:《当前青少年工作增权模式基础研究——以共青团北京市丰台区委权益部工作为例》,《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37]周林刚:《激发权能理论:一个文献的综述》,《深圳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38]苏颂兴:《青年“充权”理论与自我实现——2004年海外青年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青年研究》,2005年第1期
    [39]袁荣珊:《增权理论的内容及其产生的政治思想基础》,《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17期
    [40]曾培芳:《我国青少年犯罪预防和矫正理论与实践模式的整合——以社会控制与社会支持为视角》,《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
    [41]郭伟和:《越轨青少年社会干预的基本倚重和工作策略》,《中国青年研究》,2004年第11期
    [42]朱力:《脆弱群体与社会支持》,《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
    [43]刘继同:《儿童福利的四种典范与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模式的选择》,《青年研究》,2002年第6期
    [44]叶盛:《论以社会保障为重点的城市青少年社会工作》,《当代青年研究》,1998年第1期
    [45]张璐斐、张琦光、施小菊:《青春期服务教育方式的调整与亲子关系》,,《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0期
    [46]方鹃、陆洋:《青年社会工工作模式探究》,《当代青年研究》,2007年第12期
    [47]李晓风:《社会教育经验模式研究——从青少年社会服务的角度》,《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12期
    [48]张伟:《新时期共青团职能定位的思考》,《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第8期
    [49]凌冲:《中国青年事务管理域服务体系的探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50]蒋平:《城镇青少年弱势群体教育弱化问题研究》,《兰州学刊》,2006年第2期
    [51]余秀兰:《社会弱势群体教育支持政策解读——以关于城市流动儿童教育政策为例》,《青年研究》,2008年第3期
    [52]韩鹂英:《透过弱势群体的教育现状关注教育公平》,《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22期
    [53]高中建、张琳:《青少年权益保障问题与社会和谐》,《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9期
    [54]黄春红:《完善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的对策探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第10期
    [55]陈涛:《中国青少年社会政策:文本内容分析》,《青年研究》,2003年第5期
    [56]陆玉林:《浅析我国的青年少教育政策》,《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57]李春玲:《浅析我国教育政策与教育管理的互动关系》,《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年第6期
    [58]潘宏佳:《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环境关照》,《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3期
    [59]张革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定位及对策探析》,《探索》,2003年第2期
    [60]常守柱:《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辩证思考》,《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4年第11期
    [61]梁金霞、包金玲:《关于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的调查报告》,《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62]孙菲:《关于我国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若干思考》,《教育探索》,2005年11期
    [63]贾海丽、范树成:《经济利益多元化条件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与对策》,《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第6期
    [64]余翠军、杨青松:《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
    [65]李明琼、杜东芳:《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问题探析》,《南昌高专学报》,2008年第5期
    [66]涂益杰、陈铁军:《新形势下我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思想教育研究》,2003年第9期
    [67]徐子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与提升》,《理论月刊》,2005年第1期
    [68]房玫:《当代视野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视野》,2005年第1期
    [69]李强:《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及对策》,《理论界》,2004年第2期
    [70]谭胜兰:《思想政治教育边缘化困境及出路》,《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08年第1期
    [71]王向荣、焦金波:《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72]李革:《思想政治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6期
    [73]周林刚:《残疾人视野中的残联——一个评价组织福利工作的视角》,《学习与实践》,2008年第2期
    [74]张子建:《浅论政府在当代社会组织格局中的角色》,《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第5期
    [75]赵金武:《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工会工作》,《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年第1期
    [76]肖超英:《妇联组织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妇运》,2006年第10期
    [77]李亚平:《关于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思考》,《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第2期
    [78]罗建平:《充分发挥群众组织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善对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领导的通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
    [79]李景鹏:《关于非政府组织若干问题的探讨》,《新视野》,2003年第1期
    [80]华世勃:《人民团体若干问题的研究》,《学会》,2007年第1期
    [81]俞进:《政府委托人民团体购买公共服务——论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改革和创新》,《青年探索》,2006年第4期
    [82]明艳:《2005年中国青年人口发展状况》,《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