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西南少数民族财富观念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为什么改变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面貌的工作如此之难?很多研究、报告都指出,原因在于西南少数民族商品经济观念落后,市场经济意识不发达。我的问题是,既然少数民族群众缺乏市场经济意识,而每个人、每个群体都是有意识的,那他们有什么样的经济意识?财富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概念,财富观念是经济意识的基本组成部分。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很多发展政策失败的背后是我们忽略了少数民族群体可能和我们拥有不一样的“经济学”,即他们拥有自己的一套财富观念。
     财富观念既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经济的一部分。财富观念根基于社会,是社会的产物。因此,论文首先对西南少数民族社会的经济文化特点进行了探讨,指出西南少数民族社会因其地理、历史原因在文化上体现出山地文化、迁徙文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由于生存压力等多种现实原因共同促使西南少数民族社会形成了注重集体的、互助的“村社主义”文化。
     西南少数民族社会注重财富的实用性,体现在以牲畜、稻米、银饰等为财富标准的传统财富观念上,这是其财富观念的基本特点。这些根源于传统的财富观念在实行民主化改革50余年之后仍然对人们的经济行为产生着影响。
     在西南少数民族的财富观念中,作为自然财富为人们提供生活资料的森林,不仅仅是可利用的自然物,也不仅仅是可以从中牟利(赚取资本)的自然资源。在他们的生活和观念里,森林满足着人们多样化的需要,有着远为生动、丰富的含义。在不同农耕文化类型的民族,山林在其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在西南少数民族中,由于共同生存、共同劳动的需要,人们以村社为单位共同占有和使用土地的现象普遍存在,土地公有而非私有是其土地制度的主要特征。无论旱地耕作的民族还是水田稻作的民族都是如此。土地公有的传统历史根源深厚,公有的传统至今仍然对很多民族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种种制约。在财富的生产上,西南少数民族把财富的生产看作是人与自然中的神灵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过程,看成是一种合力(勤劳、互助、神灵佑护等力量)作用的结果。在传统生产方式下,西南少数民族中普遍存在着农耕礼仪,但这并不表示生产上的迷信,其中更多渗透着的是生产中的技术和智慧。西南各少数民族都认可劳动在生产中的决定性作用。在西南少数民族中,盛行互助与合作的传统,西南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应该重视和发挥合作传统的重要作用。
     西南少数民族社会的基本特点(生存环境的相对恶劣;生存严重依赖于集体)以及基于人性的普遍需要共同决定了其社会的消费观念。其消费观念具有多型态的特点。各少数民族通过文化习俗对民族成员的基本需要进行限制,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求俭黜奢的消费观念。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希图胜过别人的欲望则通过奢侈性消费得以实现。人们进行财富竞赛或炫富籍此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赢得自尊;这在各少数民族是普遍的现象。酒的消费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满足着人们对社会交往的需要,给人们带来生活而不只是“活着”的感觉。宗教消费满足信徒自我实现的需要,宗教消费不仅仅是对个人需要的满足,同时也是对“社会”需要的满足。积累是消费的另一面,资本积累对社会具有破坏性。西南少数民族社会通过奢侈性消费和宗教消费消耗掉财富剩余,破坏积累,维持着社会经济的简单再生产。受其消费观念的制约,西南少数民族社会成为一个不积累(资本)的社会。
     西南少数民族社会虽然相对内地贫穷,却是一个穷中有富的社会。凭借集体的力量,人们通过内部互惠的交换——礼物的流动、汇集,创造出丰裕家庭,使得每一个融入社会的家庭都能够体面度过人生的重要场合、节庆时刻。外部交换也是创造丰裕家庭的必要手段,在西南少数民族社会,外部交换主要是出于使用的目的,而不是为了盈利。外部交换在西南少数民族社会的历史上也曾经十分发达,但这并不必然带来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在市场社会的基础上,而西南少数民族社会是一个建立在互惠基础上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家庭规避风险,看似不求进取,小富即安。闲暇也是富裕的一种表现,西南少数民族社会以节日众多著称,并以欢庆节日盛典来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社会(在外人眼中贫穷的社会)是一个有丰裕的社会。
     论文最后部分是对发展和富裕的反思。论文指出西南少数民族社会有着自己的一套财富观念,并有贯彻这些观念的相对完善的制度和规范,在有限的物质生产能力基础上,有效率地维护着社会、经济的基本运行和循环。在匮乏的条件下,人们使村社内的每一个家庭成为“丰裕家庭”,并从其中寻找到温暖、友爱以及人生的意义。他们的制度是有效率的制度。他们并非没有创造性,缺乏生机和活力,只能等待外界的力量来推进其发展。他们的社会也是一个内部有着生机和活力的世界,有着自己社会的高尚的精神追求——值得每一个优秀民族尊重的人生和社会追求。富裕不是建立在财富之中的,而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具体的交流之中的。市场经济破坏的可能是他们的丰裕家庭和社会,送给他们的可能是市场中的“富裕”——一种相对于市场中富裕阶层的令人绝望的贫困。这是最有可能的发展的结果,因而构成了进入市场的巨大成本,它不仅可能摧毁人们的经济信心,也可能摧毁他们的人格和社会的自信。这正是一个贫穷的社会为什么在一些时候看起来会拒绝富裕和发展的原因。然而,发展是辩证法的铁律。财富观念的更新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无论是迫于发展的外在压力,还是出于内生的对发展和幸福的渴望。在此意义上,对于西南少数民族而言,发展是一种残酷的选择。
Wealth is the nuclear concept of economics.The idea of wealth is based on society and also the outcome of society.This treatise is on the ethnic minority's idea of wealth in the southwest of China.
     On account of distinctive history and geography,the ethnic minority in the southwest of China have developed mountain-culture and movement-culture.They pay more attention on the collective than on the individual and form an atmosphere of communist.
     In their tradition they consider cattle,rice and silverware and so on as the symbol of wealth.This still restricts their economic behavior nowadays.Although natural wealth provides people life materials,they are not to be considered as natural materials or something others which can only be used.In their opinion,the natural wealth,such as the wood, has more meanings in their life.The meaning of the wood varies as the pattern of agriculture.Traditionally,the ethnics in the southwest of China need work together and live together,so they own together and employ together the land and the wood.No matter which ethnic,seldom is exceptional.Public ownership has a long history in this area,hence it still restrict the way of land utilization.They consider the production of wealth as a process of man,nature and gods' mutual function,the outcome of forces from diligence,cooperation and gods.In the traditional work style,they have varied cultivation ceremony which does not mean superstition.They pay emphasis on labor.On account of the tradition of mutual aid and cooperation,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m should be realized and be made full use of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idea of consumption,the ethnics in the southwest of China have their characters.Their idea of consumption is a complex which has many characters.Their cultures restrict the basic need and gratify it meantime. In their daily life,they encourage frugality and object luxury.While people have a motivation for respect and self-respect,they attain it from luxurious consumption.Liquor consumption satisfies people' need of social interaction,hence it produces social meanings.People earn the feeling of "life" but not the feeling of "living".Religious consumption gratifies not only the need of the individual but also the need of society. Accumulation is the other side of consumption.Accumulation of capital may destroy the society.In avoid of this,the ethnics in the southwest oh China use out of the wealth through luxurious consumption and religious consumption,and hence maintain a kind of simple reproduction of economy.With the effect of this,the ethnic society in the southwest of China becomes a society of no accumulation.
     The last chapter tells the ethnic society in the southwest of China is wealthy while poor.People,by the force of the collective,create the affluent family through inner-reciprocal exchange including gift circulating and collecting.Affluent family means that a family can properly show on the holiday,festival and other important day.Outer exchange was well developed in the ethnic history,while the aim of outer exchange is for use not for profit.Different from market society,the ethnic society in the south west of China is a reciprocity society.In such society,the family evades risk and seems to be conservative,satisfied with their life.Leisure is a manifestation of wealth.The ethnic society in the south west of China is noted for its varied holidays through which they show off their wealth and display that they have an affluent society.
     In the end the treatise discusses the idea of wealth and development. The ethnic society in the south west of China has a set of ideas on wealth, and has a relatively effective system to make these ideas into fact.On a limited material production,the ethnic society in the south west of China ensures each family to be affluent family.People can find warmness, friendship,amity and the meanings of life in their family and their community.They have an energetic and lively world,and they have lofty ideas which deserve respect.Affluence is not built on the wealth but on the relation among people,on the social interaction and association. Market economy may destroy their affluent family and affluent society and bring them a kind of richness which means a desperate poverty compared with those rich persons in the market.It constitutes a huge cost for entering the market.This desperation not only can destroy their belief on economy but also their self-belief on the personality and society.This is the reason that why sometimes they refuse development and wealth. However development is the iron rule.On the press of competition, Renovation of ideas may be the unconditional choice.Considering that, development is a cruel choice for the ethnics in the southwest of China.
引文
[1]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1998年2月18日第393期。转引自杨万智、赵昆艳等著,《西隆密林的苦聪--苦聪文化的碰撞与应变》,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9月,卷首语第1页。
    [2]刀洁,《者米苦聪人社会文化调查》,载于和少英主编《云南特有族群社会文化调查》,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240-241页。
    [3]施惟达的《民族文化与扶贫》,载于王筑生主编的《人类学与西南民族》,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42页.
    [1]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编,《贵州民族调查》(四),1986年8月,贵州省民族印刷厂印刷,第629-35页。
    [1]http://www.gzszx.gov.cn/character_news/news.asp?news_id=469,贵州省政协网《省政协民宗委赴荔波县瑶山瑶族乡调研》,发布时间2007年4月5日。
    [2]详见施惟达的《民族文化与扶贫》,载于王筑生主编的《人类学与西南民族》,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37-338页.
    [3]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王晓毅泽,根据耶鲁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导言第1页。
    [1](美)科林·M·特恩布尔,《森林人》,冉凡等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4月,第259-261页。
    [2]谢伟、刘军、梁荔等,《向文化要发展:西盟佤族经济文化现象透析》,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32页。
    [1]何怀宏,《观念的力量》,载于《读书》杂志2008年第1期。第111-117页。也可见天津人民出版社“大家西学”系列的《财富二十讲》(贺力平编.2008年版)之总序.
    [2]Jone Maynard Keynes,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英文版,第317页.“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思想,不管是对是错,其影响力之大超过我们通常的理解。事实上统治世界的就是这些思想.讲求实践的人自以为不受任何理论的影响,实际上往往成了某个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狂人执政,自以为受命于天,实际上他们的狂想却往往来自若干年前某个学者的思想.我确信,人们过分夸大了既得利益的力量,比较起来,思想渗透的影响力量要大得多。”也可参见(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宋韵声译,华夏出版社,第294页。
    [1](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15页。这是经常被引用的一句话。转引自陈庆德,《资源配置与制度变迁--人类学视野中的多民族经济共生形态》,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23-24页。
    [1]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编:《贵州民族调查》(之四),1986年8月,第65-66页。
    [2]龙远蔚等,《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导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69页。
    [1]林耀华,《凉山夷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4页。
    [2]龙远蔚等,《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导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20页。
    [1]费孝通先生较早时期的表述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从天下大同到和而不同的转变,表达了作为杰出的人类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的费老对一个多元化世界的理解。
    [2]潘志清,《西南少数民族心理特征嬗变研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
    [1]姚顺增,《云南少数民族经济观念的现状分析》,《民族工作》,1997年第9期,第36-39页。
    [2]罗之基,《佤族社会历史与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
    [3]谢伟、刘军、梁荔等:《向文化要发展:西盟佤族经济文化现象透析》,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12月。
    [4]林耀华:《凉山夷家》(简体字版),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1]陈金全、巴且日伙主编,《凉山彝族习惯法田野调查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
    [2]石朝江,《苗学通论》,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692-808页。
    [3]熊玉有:《苗族文化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69 -94页。
    [4]张原、汤芸,《贵州雷山县苗族社区消费文化变迁调查研究》,载于扬鬃、王良范主编的《苗侗文坛》(第49集),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3月,第59-103页。
    [5]龙生庭等,《中国苗族民间制度文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1]田汝康,《芒市边民的摆》,北京: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当代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文库》2008年1月收录重印了《芒市边民的摆》。
    [2]褚建芳,《人神之间--云南芒市一个傣族村寨的仪式生活、经济伦理与等级秩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3]龚锐,《神圣帷幕的跌落--云南德宏傣族宗教消费世俗化现象考察》,《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70-77页.
    [4]谭乐山,《南传上座部佛教与傣族村社经济--对中国西南西双版纳的比较研究》,赵效牛翻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1]刀洁,《者米苦聪人社会文化调查》,载于和少英主编《云南特有族群社会文化调查》,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239-260页。
    [2]杨万智、赵昆艳等著,《西隆密林的苦聪--苦聪文化的碰撞与应变》,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9月。
    [3]刘红星,《景颇族经济观念考察》(1993年),《云南财贸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第67-71页。
    [1]张晓琼,《变迁与发展--云南布朗山布朗族社会研究》,北京:民族出版补,2005年,第304页。
    [1]刘永佶,《经济文化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见序言部分。
    [2]刘永佶,《经济文化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第53-55页。
    [3]刘永佶,《经济文化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第91-95页。众所周知,关于文化的概念歧义纷纭.相对于无所不包的广义文化概念,本论文采用的是相对狭义的概念。与此相近的文化定义,如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A.L Kroeber)与克拉克洪(Clyde Kluckhohn)把文化看成成套的行为系统,而文化的核心是一套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系统所构成.关于时常见到的物质文化概念,克罗伯认为“重要的不是事实的斧头、外衣或小麦,而是关于它们的概念,其生产方式和使用的知识,以及他们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其重要在使这种知识、概念和功能的传递到夏代际船舶到其他文化中。至于食物的本体。很快就要被消耗掉了.……因此,除非文字上的差别对实际观察有其方便之外,我们最好忘却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区别。”可见克罗伯认为文化是抽象的,是一种非物质的关系。
    [1]刘永佶,《经济文化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第140-144页。
    [2]刘永估,《经济文化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第144-148页。
    [4]刘永佶,《经济文化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第148-153页。
    [1]刘永佶,《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8年10月,导论第15页。
    [2]陈庆德,《资源配置与制度变迁--人类学视野中的多民族经济共生形态》,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21页。
    [1](英)阿弗里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廉运杰翻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41页。
    [1]施正一,《施正一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6页。
    [2](英)阿弗里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廉运杰翻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35-36页。
    [1]宋蜀华、陈克进主编,《中国民族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
    [2]杨武主编,《中国民族地理学》,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第478页.
    [1]李绍明,《西南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10期(总第194期),第1-2页。
    [1]仓铭,《云南民族迁徙文化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3-5页。
    [1]尹绍亭,《人与森林--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5页.
    [1]史继忠,《西南民族社会形态与经济文化类型》,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总序:第10-11页。
    [1]参见王文长,《开发经济学》,北京:海潮出版社,1999年5月,第117-118页。本文只是出于上下文一致的要求,对山地和山区两个概念在引用时进行了替换,别无他意。
    [1][明]钱古训撰,江应梁校注,《百夷传》,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28页。转引自王铁志,《人口分布和文化孤岛现象》,《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第1期(总第96期),第15-22页。
    [2]史继忠,《西南民族社会形态与经济文化类型》,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总序:第10-11页.
    [1]参见龙远蔚、李欣广著《寻求均等的发展机会--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探索》,北京: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年10月,第41页。
    龙远蔚、吴兴旺等著《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导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3月,第52页。
    [2]参见张海洋《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3月,第181-184页。该书的第十至第十二章的内容都是关于中国经济文化类型的研究。另外参见林耀华《民族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04-142页。林耀华《民族学通论》第四章(《经济文化类型》,张海洋撰),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第90-98页.
    [1]史继忠,《西南民族社会形态与经济文化类型》,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4月,第24-28页。
    [2]张海洋,《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3月,第206-209页。
    [1]张海洋,《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3月,第209-212页。
    [2]张海洋,《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3月,第212-217页。
    [1]张海洋,《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3月,第216-217页.
    [1]可以参阅郑晓云,《最后的长房--基诺族父系大家庭与文化变迁》,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5页.
    [2]傣族村社内部行政组织和详细的社会分工可以参见曹成章所著的《傣族村社文化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0-82页。
    [1]一般关于瑶族社会文化的介绍中,都有瑶老制的内容.可参见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瑶族简史》,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48-52页。
    [1]张萍,《苗族伦理观念谈》,《理论与当代》,1999年第5期,第37-38页.
    [2]谢伟、刘军、梁荔等,《向文化要发展:西盟佤族经济文化现象透析》,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12月,第22-23页。
    [1]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研究》序言,引自王亚南主编《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第736页。
    [2]刘永佶,《政治经济学大纲》,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9月.第30页.“财富。是人以其劳动改造自然物而形成的对人有效用的物质产品,其效用有二,一是供人消费,直接满足需要;二是用于再生产,或为工具或为原材料,间接满足需要。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财富既以物的形式存在,也可以货币的形式存在。”
    [1]色诺芬,《经济论·雅典的收入》,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页。
    [2]亚里士多德,《尼格马科伦理学》,北京:商务印收馆,1965年8月版,第27页。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54页
    [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商务印发书馆,1965年。第55页。
    [3]托马斯·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142页。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标志之一最初就是财富积累的不断扩大。
    [1]托马斯·孟,《贸易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页。
    [2]托马斯·孟,《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4页。
    [3]威廉·配第,《配第经济著作选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2页.
    [4]约翰·洛克,《政府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5页.
    [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见“序言及全书设计”部分。
    [2](英)麦克库洛赫,《政治经济学原理》,郭家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见第二章“财富的生产”部分第38页。
    [3](法)让·巴蒂斯特·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59页。
    [1]见于西尼尔的《政治经济学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7-20页。转引自(英)埃里克·罗尔:《经济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35页。
    [2]见杰文斯《政治经济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第254页。
    [1]罗宾斯,《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43页。
    [2]罗宾斯,《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6页。
    [1]西斯蒙第在修正斯密的财富理论时,指出政治经济学不应该只考察财富,而应该考察财富和人的关系,特别是人及其需要;并且强调政治经济学的真正对象应该是人,而不是财富。刘永佶也规定经济是人以劳动在交往有意识地满足自己需要的活动,因此他强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而不是物,关注的核心是劳动而不是财富本身。
    [2]参见刘永佶,《经济文化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第29页。
    [3](美)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成明编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第52-58页。
    [1]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修订本),《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概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1月,第148-150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第370、368页。
    [1]J.B.Clark(克拉克):1899.The Distribution of Wealth.Boston:Ginn &Company.1908.转引自《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四卷Wealth词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佤族社会历史调查》(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第18页。
    [2]谢伟等,《向文化要发展》,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12月,第49页。
    [3]《景颇族社会历史调查》(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6页。
    [4]《景颇族社会历史调查》(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3页。
    [1]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修订本),《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概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1月,第31页。
    [2]《版纳景洪曼暖典寨土地关系初步调查》,载于《傣族社会历史调查》(西双版纳之四),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7页。
    [3]《版纳景洪戛东、戛洒两行政村十七个寨子社会经济初步调查》,载于《傣族社会历史调查》(西双版纳之四),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34-35页。
    [1]另一种说法是,苦聪人原来有纺织技术,后来在迁徙中失传了。
    [2]杨万智、赵昆艳等著,《西隆密林的苦聪--苦聪文化的碰撞与应变》,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9月,卷首语第1页。
    [1]林耀华,《凉山彝家的巨变》,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62-65页。
    [2]郑成俊,《彝族志:血统与根--云南小凉山彝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与家支制度》,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83-87页。
    [3]郑成俊,《彝族志:血统与根--云南小凉山彝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与家支制度》,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88-88页。
    [1]郑成俊,《彝族志:血统与根--云南小凉山彝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与家支制度》,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83-87页。
    [2]王承权、夏之乾、刘龙初,《榕江县加宜公社苗族调查报告》,载于《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资料选编》(苗族卷),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11页。
    [1](澳)C.P.菲茨杰拉德(费子智),《五华楼》,刘晓峰、汪晖翻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23-25页。
    [2]《傣族简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5页。
    [1]郭家骥,《西双版纳傣族的稻作文化研究》,张文力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第98-102页。
    [2]杨昌文,《贵定县定东公社苗族社会调查》,载于《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资料选编》(苗族卷),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103页。
    [3]转引自,莫福山,《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特色》,《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5期,第65-67页。
    [4]刘军,《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功能》,《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年第4期,第68-73页。在看重银饰方面,侗族和苗族的观念十分相似,在侗族社会,不管多贫穷的人家也会有几件银饰品,否则就会被视为不勤劳、没本事。
    [1]王荣菊、王克松,《苗族银饰源流考》,《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第69-70页。
    [1]王荣菊、王克松,《苗族银饰源流考》,《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第67页。
    [2]转引自中央民族大学白永芳2009博士论文初稿。
    [1]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修订本),《楚雄彝族自治州概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12月,第30页、第234页。
    [1]张建世,《凉山彝族银器制作工艺现状调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1期总第197期,第56-61页。
    [1](日)大崎正治、郑晓云著《云南少数民族(澜沧江流域)的文化与森林保护》,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7月,第11页。
    [2]参见《西盟大马散佤族社会经济调查报告》,载于《佤族社会历史调查》(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1]许本汉,《盈江山区刀耕火种问题研究》,载云南民族研究所编《民族调查研究》,1986(3),第3-8页。转引自尹绍亭的《人与森林--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81-82页。
    [2]熊清华、朱明育,《高黎贡山周边社区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35、59页。
    [1]参见杨毓才,《云南西双版纳民族经济现状和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载于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会、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经济研究所合编的《民族经济研究论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106页。
    [1]《潞西县西山弄丙寨景颇族调查》,《景颇族社会历史调查》(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页。
    [1]《景颇族社会历史调查》(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5-36页。
    [2]《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佤族社会历史调查》(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第14页。
    [1]《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佤族社会历史调查》(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第17页
    [2]史继忠,《西南民族社会形态与经济文化类型》,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4月,第140页。
    [1]《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10页。
    [2]《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二),昆明:云南人氏出版社,1982年,第10-15页。《布 朗族社会历史调查》(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6-38页。关于曼兴寨的土地占有资料。
    [1]曹成章:《傣族村社文化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页。
    [2]郭家骥:《西双版纳傣族的稻作文化研究》,张文力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第82页。也可参见高立士著《西双版纳傣族的历史和文化》,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
    [1]《潞西县遮放区飞海寨初步调查》,《德宏傣族社会历史调查》(一),第137页。
    [2]《盈江县两个傣族寨子的调查》,《德宏傣族社会历史调查》(一),第212-213页、第230页。
    [1]《古蔺县麻城乡苗族社会历史调查》,见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四川省苗族傈僳族傣族白族满族社会历史调查》,四川: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1月,第71页。
    [1]政协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员会编,《云南回族苗族百村社会经济调查》,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399、442页。
    [1]师蒂:《神话与法制--西南民族法文化研究》,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第4-5页。
    [2]郭家骥:《西双版纳傣族的稻作文化研究》,张文力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第170页。
    [1]《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51-53页。
    [1]张晓琼:《变迁与发展--云南布朗山布朗族社会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64页。
    [2]文新宇《苗族风俗、习惯与苗族生计问题探讨》,载于纳麒主编:《中国西南文化研究》(2007)(总第十一辑),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年12月,第31-32页。
    [1]陇川县景颇族调查资料,见《景颇族社会历史调查》(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5页。
    [1]郭家骥:《西双版纳傣族的稻作文化研究》,张文力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第128-131页。
    [2]文新宇《苗族风俗、习惯与苗族生计问题探讨》,载于纳麒主编:《中国西南文化研究》(2007)(总第十一辑),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年12月,第31-32页。
    [1]李国发、宋恩常,《金平县一区马鹿塘哈尼族社会调查》,载于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哈尼族社会历史调查》,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2年,第45页。
    [2]刘芳,《枧槽高山苗:川滇黔交界处民族散杂区社会文化变迁个案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1-103页。
    [1]朱德普等,《勐罕曼远寨调查》,载于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傣族社会历史调查》(西双版纳之八),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43-44页。
    [2]田汝康,《芒市边民的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7-78页。
    [1]《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佤族社会历史调查》(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第21页。
    [1]《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佤族社会历史调查》(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11月,第91页。
    [1]郭家骥,《西双版纳傣族的稻作文化研究》,张文力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第40页。
    [2]高立士编译,《傣族谚语》,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第79、83页。
    [1]龙远蔚等,《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导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77页。也可见于杨万智、赵昆艳等著,《西隆密林的苦聪--苦聪文化的碰撞与应变》,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9月,第?页。
    [2]参见杜玉亭,《云南多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探讨》,载于《云南多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7页。转引自龙远蔚等,《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导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77页。
    [3]郑晓云,《最后的长房-基诺族父系家庭与文化变迁》,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4页。
    [1]施惟达,《民族文化与扶贫》,载于王筑生主编的《人类学与西南民族》,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42-343页。也可见于《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第158-166页。
    [2]关于集体化和合作制的区别,很多学者的著作都有所论述。可以参见刘永佶的《劳动社会主义》,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
    [1]杨万智、赵昆艳等著,《西隆密林的苦聪--苦聪文化的碰撞与应变》,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9月,第8-9页。学者杨万智在者米山区和苦聪人一起读初中、高中,在苦聪同学中有要好的朋友,对苦聪人的内心世界充满理解。
    [2]刘锋、龙耀宏主编,《侗族:贵州黎平县九龙村调查》,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8-100页。
    [1]刘锋、龙耀宏主编,《侗族:贵州黎平县九龙村调查》,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8-100页。
    [2](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60-61页。
    [3]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23页。
    [4]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26页。
    [1]刘锋、龙耀宏主编,《侗族:贵州黎平县九龙村调查》,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9页。
    [2]《潞西县一些情况》,载于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书《德宏傣族社会历史调查》(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8页。
    [3]田汝康,《芒市边民的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4页。
    [1]与上文七万元不符,原著如此。见田汝康,《芒市边民的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4页。
    [2]田汝康,《芒市边民的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2-74页。
    [1]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书,《德宏傣族社会历史调查》(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69-270页。
    [2]《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佤族社会历史调查》(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第57页。
    [1]徐畅江,《承包制在云南部分后进民族地区的不适反应及其对策》,《民族社会学研究》(第一辑)。转引自施惟达的《民族文化与扶贫》,载于王筑生主编的《人类学与西南民族》,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42页。
    [1]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23页。
    [2]晓根,《拉祜文化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50页。
    [3]雷兵:《哈尼族文化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2月,第191页。也见 于毛佑全:《略论哈尼族生产积累和消费》,《红河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第34-35页。
    [1]《景颇族五个点(寨)调查综合报告》,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从刊,《景颇族社会历史调查》(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05页。
    [2]罗之基:《佤族社会历史与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76页。
    [3]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编,《贵州民族调查》(四),1986年8月,贵州省民族印刷厂印刷,第263页。
    [1]《台江县巫脚交苗族的饮食》,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苗族社会历史调查》(一),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341页。
    [1]何明、吴明泽,《中国少数民族酒文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第230-233页。
    [2]《台江县巫脚交苗族的饮食》,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苗族社会历史调查》(一),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341页。
    [1]《贡山县永拉干乡社会调查》,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傈僳族怒族 勒墨人(白族支系)社会历史调查》,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99页。
    [2]《贡山县二区一乡拉马鹿自然村调查》,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傈僳族 怒族 勒墨人(白族支系)社会历史调查》,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09页。)
    [3]《贡山县二区二乡鹿马登村生产情况》,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傈僳族 怒族 勒墨人(白族支系)社会历史调查》,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36页。
    [4]何斯强、蒋彬主编,《羌族:四川汶川县阿尔村调查》,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3页。
    [1]何明、吴明泽,《中国少数民族酒文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第2-10页。
    [1]许亚非、温宁军、杨先明,《民族宗教经济透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第4页。
    [1]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修订版),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概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分别参见第32页、第34、36、38、41、42页。
    [2]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修订版),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概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23页。
    [1]《潞西县法帕寨社会经济调查》,载于《德宏傣族社会历史调查》(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第22-23页。
    [1]《版纳景洪戛东、戛洒两行政村十七个寨子社会经济初步调查》,载于《傣族社会历史调查》(西双版纳之四),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53-54页。
    [1]龚锐,《神圣帷幕的跌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70-77页。
    [1]王亚南主编《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2月修订第2版,第645页。
    [1]谢伟、刘军、梁荔等,《向文化要发展:西盟佤族经济文化现象透析》,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12月,第51页。
    [2]《潞西县西山弄丙寨景颇族调查》,《景颇族社会历史调查》(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5页。
    [1]《潞西县西山弄丙寨景颇族调查》,《景颇族社会历史调查》(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6页。
    [1]童正容、陈昌文,《第三社区:西部民族村落的发展方向--关于一个彝族村落的调查与思考》,《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6月,第22卷第2期。
    [1]林耀华,《凉山彝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8页。
    [1](澳)C.P.菲茨杰拉德(费子智),《五华楼》,刘晓峰、汪晖翻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26页。
    [2](澳)C.P.菲茨杰拉德(费子智),《五华楼》,刘晓峰、汪晖翻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32页。
    [1]田汝康,《芒市边民的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第72-84页。
    [2]《潞西县西山弄丙寨景颇族调查》,《景颇族社会历史调查》(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6页。
    [1]谢伟、刘军、梁荔等,《向文化要发展:西盟佤族经济文化现象透析》,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09页。
    [2]可参阅Chen Han-seng,Frontier Land System in Southernmost China,New York: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1949,pp14.姚荷生,《水摆夷风土记》,上海:大东书局,1948年,第115页。转引自谭乐山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与傣族村社经济--对中国西南西双版纳的比较研究》(赵效牛翻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页。
    [1]马克思,《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3版,第21页。
    [2](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47页。
    [1]田汝康,《芒市边民的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第72-84页。
    [2]师蒂:《神话与法制--西南民族法文化研究》,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第3页。转引自《云南少数民族原始意识初探》,《云南社会科学》1987年第3期。
    [1]《哈尼族古歌》第二十章,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转引自何明、吴明泽,《中国少数民族酒文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第230-233页。
    [1]《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编,《古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437-438页、第1934页。
    [2](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26页。
    [3](英)大卫·李嘉图,《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234页。
    [1](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2](英)汤森:《英国的贫困:关于家庭经济来源和生活标准的调查》,伦敦,阿伦赖恩和培根图书公司,1979年出版。转引自李军,《中国城市反贫困论纲》,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3页。
    [1](英)奥本海默:《贫困的真相》,伦敦“儿童贫困关注小组”,1993年版。
    [2](英)阿玛蒂亚·森:《衡量贫困的社会学》,引自《国外贫困研究文献译丛》,改革出版社,1993年版。
    [3]董辅礽,《中国经济纵横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巴斯夏,《和谐经济论》,许明龙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99页。
    [2]普洛格,贝茨,《文化演进与人类行为》,吴爱明,邓勇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92页。
    [1]杨万智、赵昆艳等著,《西隆密林的苦聪--苦聪文化的碰撞与应变》,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9月,第103-104页。
    [2]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文化局编,张泰明主编:《黔东南民族村寨》,1987年编印,第6页。转引自纳麒主编:《中国西南文化研究》(2007)(总第十一辑),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年12月,第34页。
    [1]杨昌儒,《礼物馈赠:布依族的一种生活样式--以平湖布依族为例》,《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79-82页。作者本人就是布依族人,研究的是自己的家乡。
    [2](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第40页。
    [1]参见龙远蔚、李欣广著《寻求均等的发展机会--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深索》,北京: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年10月,第20-21页。
    [2]郑晓云:《最后的长房--基诺族父系大家庭与文化变迁》,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第32页。
    [1]郑晓云:《最后的长房--基诺族父系大家庭与文化变迁》,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第42页。
    [1]林耀华:《凉山彝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9-60页。
    [1]杨忠信:《川黔滇边区苗族猎俗》,原载于杨昌才、雷秀武、张晓等编《中国苗族风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转引自纳麒主编:《中国西南文化研究》(2007)(总第十一辑),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年12月,第35页。
    [2]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概况》,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34页。
    [3]邵泽春:《贵州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9月,第49-51页。
    [1]参见B.温特哈尔德,《食物选择、风险与食物分享的随机调查》,《人类考古学研究》,1986年(5):36。转引自邵泽春:《贵州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9月,第54页。
    [2]K.希尔和H.卡普兰的《采集部落男子打猎、分享食物的原因分析》,《现代人类学》,1994(34):701-706。转引自邵泽春:《贵州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9月,第55-61页。
    [1]万红,《中华西南民族市场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第41-42页。这种馈赠式交换在中国其他民族中也有存在,例如东北的游猎民族鄂温克和鄂伦春族、西藏的珞巴族。
    [1]刀洁,《者米苦聪人社会文化调查》,载于和少英主编《云南特有族群社会文化调查》,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242页。关于苦聪人的无言交换也可参见万红的《中华西南民族市场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第46-47页。
    [2]万红的《中华西南民族市场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第101-109页。
    [1]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1]郑晓云,《最后的长房-基诺族父系家庭与文化变迁》,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10页。
    [2]张志发等主编,《苗族文化》,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33-38页。
    [1]张志发等主编,《苗族文化》,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35页。该书介绍了《黔南识略·黎平府》中记载的苗族栽杉技术。
    [1]在云南西盟佤族,由于商品交换的出现,交换中间人逐渐产生了。但还没有专门从事商业的人,只有在农闲时从事商业活动的人。(见《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委员会:《佤族社会历史调查》(二),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11月,第4页。)关于商品交换,解放前的交换,苗族主要是以物易物,刚猪、稻米换油盐、针线、农具等。有少数用货币(银元、银两、铜钱)进行交易的。当地没有“坐商”和专业的商贩,也没有市场。商品交换靠货郎和农闲时间营小贩的农民,或者逢集日到附近的市场去“赶场”。做小贩是担风险的,土匪厉害,常有被抢的危险,遇见土匪就本利全光,甚至有性命之忧。(见贵州省编辑组:《苗族社会历史调查》(一),贵州民族出版社,1986年12月,第48-49页。)
    [2](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经济起源》,冯钢、刘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1-66页。劳动力、土地、货币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
    [3]亚里士多德坚持把为使用而生产--不同于为逐利而生产--作为家计经济的本质。亚里士多德同时也指出,为市场而进行的附带性生产并不必然会破坏家计经济的自给自足,只要作为经济作物的牲畜或谷物还是产自以家计为目的的农地,对剩余产品的出售并不必然会摧毁家计经济的基础。参见(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经济起源》,冯钢、刘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6页。
    [1]于光远,《论普遍有闲的社会》,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
    [2]王亚南主编,《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选辑》,商务印书馆,1979年2月修订第2版,第644页。
    [3]乌丙安,《中国民俗学》,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311页。
    [4]黄泽,《西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49页。
    [1]费孝通,《江村经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19-120页。
    [1]黄泽,《西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48-49页。
    [1]晓根,《拉枯族传统节日文化特点浅析》,《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2期。
    [1]李才尧、杨昌文,《雷山县开觉、西江苗族“吃鼓藏”考察纪实》,载于《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资料选编》(苗族卷),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374-377页。
    [2]杨正文,《复兴与发展:黔东南苗族社区的变迁态势》,载于王筑生主编的《人类学与西南民族》,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651-652页。
    [1](美)塞林斯,《原初丰裕社会》,邱延亮翻译,载于许宝强、汪晖选编的《发展的幻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第56-77页。原著Marshall Sahlins,Stone Age Economics,Tavistock Publications,1974,p.1-39.
    [1]杨万智、赵昆艳等著,《西隆密林的苦聪--苦聪文化的碰撞与应变》,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9月,第94-95页。
    [1]郑成俊:《彝族志:血统与根--云南小凉山彝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与家支制度》,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71-72页。
    [2](美)塞林斯,《原初丰裕社会》,邱延亮翻译,载于许宝强、汪晖选编的《发展的 幻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第56-77页。原著Marshall Sahlins,Stone Age Economics,Tavistock Publications,1974,p.1-39.也可参见(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47页。
    [1](美)约翰·伊斯比斯特,《靠不住的诺言--贫穷和第三世界的背离》,蔡志海译,汪立华审定,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4页。
    [2]更进一步说,即使是市场中的富裕阶层,又何尝不是生活在匮乏中。当一个社会为“无限需求”建立了神主牌位的时候,“匮乏”的意义就在社会中成为一种主导,从而具有了普遍性。
    [1]张曙光,《市场社会的财富和财富观》,载于《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4年7月号,第1和第6页。
    [2]转引自史迪夫.H.汉科,巴涅.道德勒,《部落所有制:土著美国人经济发展的祸害》,载于(美)詹姆斯.A.道编著《发展经济学的革命》,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第175页。
    [1]张晓琼,《变迁与发展--云南布朗山布朗族社会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133-122页。
    [2]见史迪夫.H.汉科,巴涅.道德勒,《部落所有制:土著美国人经济发展的祸害》,载于(美)詹姆斯.A.道编著《发展经济学的革命》,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第166-167页。保留地公共财产的安排导致了公地悲剧,已经出现了过度放牧和土地质量的下降,损失了受欢迎的种植品种,并导致严重的风沙和水土流失。最终导致高的牲畜死亡率、低的产羊率、低劣的羊毛产出和畜牧收入的下降。为饲养牲畜,那瓦和族已不得不依赖于联邦政府的饲养谷物补助金。印第安的林地使用也存在问题,不是服从于占有规则,而是服从于木材砍伐规则,称之为“非递减等量流”的规则。该砍伐规则的运用像是一种“猎获许可”,由BIA 对印第安部落实施。非递减等量流要求每年的木材砍伐不低于最初设定的水平。按照该规则, 木材砍伐率取决于木材存量和木材生长率。因此这是个物质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经济的概念。经济成本和需求不是砍伐率的决定因素,结果,等量流政策导致林地的非经济使用。公共木材的砍伐年龄实在太长了,从经济眼光看木材显得过于茂盛,木材贮藏量太多。一个必然会产生的结果是当前公共林地的产出太少,包括减少了多种环境产品的生产。
    [1]史迪夫.H.汉科,巴涅.道德勒,《部落所有制:土著美国人经济发展的祸害》,载于(美)詹姆斯.A.道等编著的《发展经济学的革命》,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第175页。
    [2]见史迪夫.H.汉科,巴涅.道德勒,《部落所有制:土著美国人经济发展的祸害》,载于(美)詹姆斯.A.道编著《发展经济学的革命》,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第168-169页。
    [1]相关见解可见于贺麟《文化与人生》,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93-94页。
    [1]阿弗里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廉运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35-36,41.
    [2]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42.
    [3]阿玛蒂亚·森.衡量贫困的社会学.见: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译.国外贫困研究文献译丛.北京:改革出版社,1993.
    [3]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埃里克·罗尔.经济思想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35.
    [5]奥本海默.贫困的真相.伦敦:“儿童贫困关注小组”,1993.
    [6]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白暴力.财富劳动与价值:经济学理论基础的重构.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8]白暴力.价值价格通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45-52,55,58.
    [9]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10]布阿吉尔贝尔.布阿吉尔贝尔选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60.
    [11]仓铭.云南民族迁徙文化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3-5.
    [12]曹成章.傣族村社文化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10,80-82.
    [13]曹征海,马飚.起飞前的战略构想--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长期发展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14]陈金全,巴且日伙主编.凉山彝族习惯法田野调查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5]陈庆德.经济人类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6]陈庆德.资源配置与制度变迁-人类学视野中的多民族经济共生形念.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21,23-24.
    [17]褚建芳.人神之间-云南芒市一个傣族村寨的仪式生活、经济伦理与等级秩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8]大崎正治、郑晓云.云南少数民族(澜沧江流域)的文化与森林保护.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11,30-32,33-34,40-42.
    [19]大卫·李嘉图.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234.
    [20]傣族简史编写组.傣族简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35.
    [21]刀洁.者米苦聪人社会文化调查.见:和少英主编.云南特有族群社会文化调查.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240-241,239-260,242.
    [22]董辅礽.中国经济纵横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23]杜玉亭.云南多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探讨.见:云南多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6-7.
    [24]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23,26.
    [25]C.P.菲茨杰拉德(费子智).五华楼,刘晓峰,汪晖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23-25,26,32.
    [26]费孝通.江村经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19-120.
    [27]费孝通,张之毅.云南三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8]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5.
    [29]弗朗兹·博厄斯.人类学与现代生活,刘莎,谭晓琴,张卓宏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
    [30]高立士.傣族谚语.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79,83.
    [31]高立士.西双版纳傣族的历史和文化.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
    [32]耿庆武.中国不平衡经济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3]龚锐.神圣帷幕的跌落-云南德宏傣族宗教消费世俗化现象考察.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0-77.
    [34]顾海良,张雷声.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5]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编.古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437-438,1934.
    [36]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民族地区四十年(1949-1989).贵阳:贵 州民族出版社,1991.
    [37]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贵州省民族研究所.贵州民族调查(四).贵阳:贵州省民族印刷厂印刷,1986.65-66,263,629-635.
    [38]郭凡生,潘照东,曹征海等.摆脱贫困的思考.呼和浩特:技术经济导报社出版,1986.
    [39]郭家骥.西双版纳傣族的稻作文化研究,张文力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40,82,98-102,128-131,170.
    [40]国家民委赴西盟佤族自治县调研组.关于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群众生活困难情况的调研报告.见: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编.2003年国家民委获奖调研报告汇编.北京:国家民委办公厅(内部资料),2004.200-208.
    [41]国家民委少数民族特困问题调研组.特困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调查报告.见:葛忠兴,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报告(2004).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50-61.
    [42]何怀宏.观念的力量.读书,2008,1:111-117.
    [43]何明,吴明泽.中国少数民族酒文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2-10,230-233.
    [44]何斯强,蒋彬.羌族:四川汶川县阿尔村调查.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93.
    [45]贺麟.文化与人生.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93-94.
    [46]胡宝留.财富的张力:西方经济思想史的哲学透视:[博士论文].复旦大学,2002.
    [47]胡大平.隐形财富.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
    [48]黄定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西南民族经济:[博士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4.
    [49]黄健英,罗莉,张丽君.民族经济学与西部大开发论坛.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50]黄健英.起飞--西部民族地区大开发的新思维.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51]黄健英.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52]黄泽.西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48-49,49.
    [53]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1986.
    [54]加尔布雷思.丰裕社会,徐世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1-5,6-17,270-279.
    [55]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经济起源,冯钢,刘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40,46,61-66.
    [56]凯蒂·加德纳,大卫·刘易斯.人类学、发展与后现代挑战,张有春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7]科林·M.特恩布尔.森林人,冉凡等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259-261.
    [58]况浩林.中国近代少数民族经济史稿.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
    [59]拉扎尔·塞维托: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方化农业知识与粮食生产.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7,1:129-135.
    [60]雷兵.哈尼族文化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191.
    [61]雷蒙德·弗思.人文类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62]李才尧,杨昌文.雷山县开觉、西江苗族“吃鼓减”考察纪实.见: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资料选编(苗族卷).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374-377.
    [63]李军.中国城市反贫困论纲.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2-3.
    [64]李绍明.西南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0:1-2.
    [65]李学良.滇南少数民族农耕文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206.
    [66]梁兴华.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8.
    [67]林耀华.民族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04-142.
    [68]林耀华.凉山彝家的巨变.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62-65.
    [69]林耀华.民族学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2003.90-98.
    [70]林耀华.凉山夷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54,58,59-60.
    [71]刘芳.枧槽高山苗:川滇黔交界处民族散杂区社会文化变迁个案研究.北 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101-103.
    [72]刘锋,龙耀宏.侗族:贵州黎平县九龙村调查.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98-100,99.
    [73]刘红星.景颇族经济观念考察.云南财贸学院学报,1993,2:67-71.
    [74]刘军.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功能.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4:68-73.
    [75]刘荣安.滇黔湘少数民族经济与社会.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
    [76]刘荣军.马克思财富理论的哲学意蕴及其现实意义:[博士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7.
    [77]刘永佶.中国文化现代化.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87-92.
    [78]刘永佶.经济文化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序言部分,29,53-55,91-95,140-144,144-148,148-153.
    [79]刘永佶.辩证历史.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80]刘永佶.中国经济矛盾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81]刘永佶.现代劳动价值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82]刘永佶.劳动社会主义.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83]刘永佶.政治经济学大纲.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30.
    [84]刘永佶.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导论第15页.
    [85]刘永佶.民族经济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86]龙生庭等.中国苗族民间制度文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87]龙远蔚,李欣广.寻求均等的发展机会--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探索.北京: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20-21,41.
    [88]龙远蔚等.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导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69,20,52,71,77.
    [89]罗宾斯.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6,43.
    [90]罗红光.不等价交换--围绕财富的劳动与消费.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91]罗之基.佤族社会历史与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376.
    [92]马克思.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1.
    [9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4]马凌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梁永佳,李绍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95]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96]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成明编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52-58.
    [97]麦克库洛赫.政治经济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42.
    [98]毛佑全.略论哈尼族生产积累和消费.红河社会科学,1990,2:34-35.
    [99](法)H.孟德拉斯(Henri Mendras).农民的终结,李培林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00]莫福山.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特色.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5:65-67.
    [101]纳麒主编.中国西南文化研究(2007)(总第十一辑).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34,35.
    [102]奈杰尔·拉波特,乔安娜·奥弗林.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鲍雯研,张亚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103]尼古拉·埃尔潘.消费社会学,孙沛东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04]潘志清.西南少数民族心理特征嬗变研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105]裴小革.财富与发展.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06]C.K.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金字塔底层的财富:在40多亿穷人的市场中发掘商机并根除贫困,林丹明,徐宗玲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07]A.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萧正洪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108]钱古训,江应梁.百夷传.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128.
    [109]乔治·吉尔德.财富与贫困,储玉坤,钟淦恩,杨思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110]让·巴蒂斯特·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59.
    [111]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前言,47.
    [112]萨林斯.后现代主义、新自由主义、文化和人性.见:文汇报.2008.12.5.
    [113]塞林斯.原初丰裕社会,邱延亮译.见:许宝强,汪晖选编.发展的幻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56-77.
    [114]色诺芬.经济论·雅典的收入.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
    [115]邵泽春:贵州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54,49-51,55-61.
    [116]师蒂:神话与法制-西南民族法文化研究.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3,4-5.
    [117]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18]施琳.经济人类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119]施惟达.民族文化与扶贫.见:王筑生主编.人类学与西南民族.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342,337-338,342-343.
    [120]施正一.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开发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
    [121]施正一.民族经济学导论.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
    [122]施正一.简编广义民族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123]施正一.民族经济学教程(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124]施正一.施正一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6.
    [125]施正一.广义民族学导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126]宋才发.20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探析(上、下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127]宋才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28]宋才发.西部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思路及保障措施.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
    [129]宋才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科未来发展的目标与走势.民族教育研究,2004(2).
    [130]石朝江.苗学通论.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692-808,747-748.
    [131]史迪夫·H.汉科,巴涅·道德勒.部落所有制:土著美国人经济发展的祸 害.见:詹姆斯·A.道等编.发展经济学的革命.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166-167,168-169,175.
    [132]史继忠.西南民族社会形态与经济文化类型.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总序,10-11,24-28,140.
    [133]宋蜀华,陈克进.中国民族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632-633.
    [134]谭乐山.南传上座部佛教与傣族村社经济-对中国西南西双版纳的比较研究,赵效牛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8.
    [135]汤森.英国的贫困:关于家庭经济来源和生活标准的调查.伦敦:阿伦赖恩和培根图书公司,1979.
    [136]滕泰.新财富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7.
    [137]田汝康.芒市边民的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24,74,72-74,77-78.
    [138]童正容、陈昌文.第三社区:西部民族村落的发展方向--关于一个彝族村落的调查与思考.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第22卷第2期.
    [139]托马斯·孟.贸易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5.
    [140]托马斯·孟.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4.
    [141]万红.中华西南民族市场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41-42,46-47,101-109.
    [142]王承权,夏之乾,刘龙初.榕江县加宜公社苗族调查报告.见: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资料选编(苗族卷).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11.
    [143]王荣菊,王克松.苗族银饰源流考.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5,5:67,69-70.
    [144]王铁志.人口分布和文化孤岛现象.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1:15-22,20.
    [145]王文长.中国经济发展的B面--经济发展与民族利益的整合.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
    [146]王文长.开发经济学.北京:海潮出版社,1999.117-118.
    [147]王亚南.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644,645.
    [148]王玉芬.内生拓展--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理念、根据、条件、战略.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149]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150]威廉·配第.配第经济著作选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42.
    [151]威廉·伊斯特利(William Easterly).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经济学家在欠发达国家的探索与失败,姜世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152]B.温特哈尔德.食物选择、风险与食物分享的随机调查.人类考古学研究,1986,5:36.
    [153]文新宇.苗族风俗、习惯与苗族生计问题探讨.见:纳麒主编.中国西南文化研究(2007)(总第十一辑).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31-32.
    [154]乌丙安.中国民俗学.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311.
    [155]吴帆.集体理性下的个体社会行为模式分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156]吴杰.财富论(第一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157]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58]K.希尔,H.卡普兰.采集部落男子打猎、分享食物的原因分析.现代人类学,1994,34:701-706.
    [159]西尼尔.政治经济学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17-20.
    [160]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哈尼族古歌.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
    [161]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研究序言.见:王亚南主编.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736.
    [162]晓根.拉祜文化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150.
    [163]晓根.拉祜族传统节日文化特点浅析.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2.
    [164]谢伟,刘军,梁荔等.向文化要发展:西盟佤族经济文化现象透析.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22-23,49,51,109,132.
    [165]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1998.393.
    [166]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四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167](美)辛西娅·克罗森(Cynthia Crossen).财富千年:一部人类财富的变迁史,赵恒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168]熊清华,朱明育.高黎贡山周边社区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5,59.
    [169]熊玉有.苗族文化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69-94.
    [170]徐畅江.承包制在云南部分后进民族地区的不适反应及其对策.民族社会学研究(第一辑).
    [171]徐佶周.云南哈尼“长街宴”.传承,2008,3:36-39.
    [172]许宝强,汪晖选编.发展的幻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320-321.
    [174]许本汉.盈江山区刀耕火种问题研究.见:云南民族研究所编.民族调查研究,1986,3:3-8.
    [175]许亚非,温宁军,杨先明.民族宗教经济透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4.
    [176]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60-61.
    [177]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上卷“序言及全书设计”,26.
    [178]亚里士多德.尼格马科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27.
    [179]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54,55.
    [180]颜恩泉.云南苗族传统文化的变迁.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181]杨昌儒.礼物馈赠:布依族的一种生活样式-以平湖布依族为例.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79-82.
    [182]杨昌文.贵定县定东公社苗族社会调查.见: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资料选编(苗族卷).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103.
    [183]杨万智、赵昆艳等著.西隆密林的苦聪-苦聪文化的碰撞与应变.北京: 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103-104,卷首语第1页,94-95.
    [184]杨武.中国民族地理学.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478.
    [185]杨毓才.云南西双版纳民族经济现状和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见: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会,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经济研究所合编.民族经济研究论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106.
    [186]杨毓才.云南各民族经济发展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
    [187]杨正文.复兴与发展:黔东南苗族社区的变迁态势.见:王筑生主编,人类学与西南民族.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651-652.
    [188]杨忠信:川黔滇边区苗族猎俗.见:杨昌才,雷秀武,张晓等编.中国苗族风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189]杨宗亮.云南壮族的自然崇拜及其对生态保护的意义.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53-56.
    [190]姚荷生.水摆夷风土记.上海:大东书局,1948.115.
    [191]姚顺增.云南少数民族经济观念的现状分析.民族工作,1997,9:36-39.
    [192]尹绍亭.人与森林: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5,21,81-82,352-353.
    [193]于光远.论普遍有闲的社会.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194]约翰·洛克.政府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5.
    [195]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宋韵声译.华夏出版社,2005.294.
    [196]约翰·伊斯比斯特.靠不住的诺言--贫穷和第三世界的背离,蔡志海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24.
    [197]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158-166.
    [198]云南少数民族原始意识初探.云南社会科学,1987,3.
    [199]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王晓毅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导言第1页.
    [200]詹姆斯·斯科特: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01]张海洋.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81-184,206-209,209-212,212-217,216-217.
    [202]张建世.凉山彝族银器制作工艺现状调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1:56-61.
    [203]张萍.苗族伦理观念谈.理论与当代,1999,5:37-38.
    [204]张曙光.市场社会的财富和财富观.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4(7).1,6.
    [205]张晓琼.变迁与发展-云南布朗山布朗族社会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64,133-122,304.
    [206]张原,汤芸.贵州雷山县苗族社区消费文化变迁调查研究.见:扬鬃、王良范主编.苗侗文坛(第49集).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59-103.
    [207]张志发等主编.苗族文化.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33-38.35.
    [208]郑成俊.彝族志:血统与根-云南小凉山彝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与家支制度.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71-72,83-87,86-88.
    [209]郑晓云.最后的长房-基诺族父系大家庭与文化变迁.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3-5,9-10,32,42,44,113-116.
    [210]政协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员会编.云南回族苗族百村社会经济调查.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399,442.
    [211]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云南民族“直过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资料汇编.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20-29.
    [212]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瑶族简史.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3.48-52.
    [213]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从刊.景颇族社会历史调查(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5,15,16,33,35-36,45,205.
    [214]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18,37,36-38.
    [215]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8-10,10-15,51-53.
    [216]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德宏傣族社会历史调查(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28,137,212-213,230,269-270.
    [217]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德宏傣族社会历史调查(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22-23.
    [218]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傣族社会历史调查(西双版纳之四).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7,34-35,53-54.
    [219]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傣族社会历史调查(西双版纳之八).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43-44.
    [220]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哈尼族社会历史调查.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2.45.
    [221]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傈僳族 怒族 勒墨人(白族支系)社会历史调查.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99,109,136.
    [222]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苗族社会历史调查(一).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6.48-49,54-55,341.
    [223]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黔西北苗族彝族社会历史综合调查.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6.50-51,61,88-89.
    [224]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四川省苗族傈僳族傣族白族满族社会历史调查.古蔺县麻城乡苗族社会历史调查.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7,8,61,69-70,71,109.
    [225]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委员会.佤族社会历史调查(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226]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委员会.佤族社会历史调查(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4,14,17,18,21,57,91.
    [227]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修订本).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概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30,32,34,36,38,41,42,234.
    [228]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修订本).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概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23.
    [229]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修订本).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概况.北 京:民族出版社,2008.31,148-150.
    [230]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概况.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34.
    [23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368,370.
    [232]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经济研究所.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开发探索.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6.
    [233]庄孔韶.时空穿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Chen Han seng.Frontier Land System in Southernmost China.New York: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1949.14.
    [2]Eriksen,Thomas Hylland.Small places,large issues: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2nd edition).London:Pluto Press,2001.
    [3]George E.Marcus and Michael M.J.Fischer(ed.),Anthropology as Cultural Critique:An Experimental Moment in The Human Sciences.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6.17-44.
    [4]James Peacock,The Third Stream:Weber,Parsons,and Geertz.Journal of the Anthropological Society of Oxford,7,1981:122-129.
    [5]J.B.Clark:1899.The Distribution of Wealth.Boston:Ginn & Company.1908.
    [6]Lynn Hunt(ed.),The New Cultural History.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
    [7]Marshall Sahlins.Stone Age Economics,Tavistock Publications,1974,P1-39.
    [8]Michael Gurven and Kim Hill.Why Do Men Hunt? Current Anthropology. 2009, 50(1). 51-74
    [9] Paul Rabinow and W. M. Sulivan, (ed.), Interpretative Social Scienc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0] Roger Keesing, Anthropology as Interpretive Quest, Current Anthropology, 1987, 28(2). 161-177.
    [11] Spradley, James, and David W. McCurdy, eds, Conformity and conflict : readings in cultural anthropology (11th edi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200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