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农业国有企业监督体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农业国有企业,无论从农业发展还是国企改革的角度分析,都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我国是农业大国,发展农业国有企业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但是,我国的农业国有企业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其中,监督体系不健全,法人治理机制的不完善是一个关键问题。为此,应加强对农业国有企业监督体系的研究,更好的发挥农业国有企业的应有作用。
     本文分九章,论述农业国有企业监督体系问题。
     第1章,导论。介绍选题背景,论证选题意义,对于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述评,说明研究思路、总结主要内容、表明研究方法,指出可能的创新之处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第2章,理论基础。农业国有企业监督体系的核心理论是委托代理理论。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引发了委托代理问题。委托代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两权分离外,还有信息不对称、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函数不一致,以及不确定性等因素。委托代理理论的目的是建立激励制度,降低代理成本。代理成本包括委托人的监督成本、代理人的保证成本、剩余损失三个部分。为降低代理成本,理论上设计了不同的委托代理模型。我国农业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具有自身特点,由于公有产权,造成所有者缺位,委托代理关系具有链条冗长、行政性代理和市场性代理并存、委托人风险和代理人风险并存的情况,因此,既要对代理人监督,又要对委托人监督。
     第3章,我国农业国有企业监督体制的改革历程。首先,对农业国有企业进行界定,指出农业国有企业是指农业范围内属国有或国家控股的农、林、牧、副、渔各行业企业的总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农业国有企业的特点。然后,分析我国农业国有企业的监督机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第4章,农业国有企业监督委托人问题分析。农业国有企业代理过程中有许多中间委托人,加强对中间委托人的监督与激励,尤其防范政府与企业这一代理层次的委托人代表——政府官员,是加强国有企业监督中的重要一环。农业国有企业委托人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合谋寻租,代价是国有资产的流失。本章通过分析委托人(政府官员)和经理的合谋博弈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二层级治理模式,即如何由国资委和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行使委托人职能。
     第5章,农业国有企业监督代理人问题分析。农业国有企业的代理问题表现为:作为代理人的经营者的管理腐败行为,其实质是企业家的非生产性寻租。国有企业代理问题的核心是内部人控制。内部人控制具有正负两方面的效应,分析产生代理问题的原因,建立委托人对代理人激励约束模型,降低内部人控制的负面效应。
     第6章,农业国有企业监督的核心:国家出资人的监督。国家作为出资人,其对国有企业的监督不同于自然人或法人股东,基于国有企业双重性的特点,国资委作为履行出资人职能的代表,应当履行监督职责,所以,应当建立以国资委为代表的国家出资人的日常监督机制,具体包括:强化国有企业外部董事制度、外部监事制度,建设完善业绩考核体系。
     第7章,农业国有企业监督的重要保障:外部监督机制。建立多种主体的外部监督机制,一是国家审计监督。核心问题是保证国有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国有企业审计的客观性。二是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督。社会中介组织监督具有独立性、客观性,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公正性。三是新闻媒体的监督。以信息披露为主要内容,发挥信息公开的效用。四是债权人的监督。建立以银行为主的债权人相机治理。五是外部市场监督机制。完善资本市场、产品要素市场、经理人市场等外部竞争性市场机制。
     第8章,农业国有企业监督的有力支撑: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一是内部审计的监督。从观念上,由传统的财务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转变;从制度上,健全内审机构,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模式。二是效能监察。农业国有企业的效能监察是国家监察职能的延伸,是农业国有企业不同于其他性质企业的独有的监督方式,是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构成部分。三是职工的监督。职工拥有农业企业监督权是国有企业特殊性的必然要求。
     第9章,农业国有企业监督体系重构。我国国有企业监督的多元化体系,出现职能交叉重叠现象,为提高监督效率,有必要对国有企业监督体系资源整合,重构我国国有企业的监督体系。
The agriculture state - owned enterprise have played important role regardless from the agricultures development still a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 , which contribute to work outing "three agriculture problems "and push an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progress. But Chinese agriculture state-owned enterprise don't function that should , corporate governance especially supervision system problem is one of main reasons.
     This article divides nine chapters and discusses agriculture state-owned enterprise supervision system problem.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This part introduces background, present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explains research method and the main contents, and enunciates creative points.
     Chapter two, Theories foundation. The core idea is agent theories, that caused by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right. One of key conceptions is agent cost which includes three parts: supervision cost, ensure cost and residual loess. Corporation governance aims to reduce agent cost. Chinese agriculture state-owned enterprise also have agent problem and differentiate from others'. Because administration agent and market agent exist together in Chinese agriculture state-owned enterpris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upervise both agent and principal.
     Chapter three, The history of agriculture state-owned enterprise supervise mechanism.First, this part definite agriculture state-owned enterprise. Then it prensents the history of agriculture state-owned enterprise supervise mechanism.
     Chapter four, Principal problems of agriculture state-owned enterprise. Agriculture state-owned enterprise have many principals in agent relatives. One of which is government officials. In order to reduce rent that paid to officials by managers of enterprise, supervision mechanism should be built .It needs to set up two layer classes to manage mode ,one is state owned assets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 committee of state council; the other is state owned assets management corporation.
     Chapter five, Agent problems of agriculture state-owned enterprise. The agent problem of the agriculture state-owned enterprise is manage corruption. Its essence is rent-seeking that results in insider control. The supervision model need to be build up to reduce its negative effect.
     Chapter six, The core of agriculture state-owned enterprise supervision mechanism: the supervision of representative of national ownership. The ownership of agriculture state-owned enterprise are all citizens, for whom it is impossible to magnet asset. State owned assets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 committee as their representative have supervision right .It is urgency to built supervision mechanism including exterior board director's system, exterior supervisor system, and accomplishment valuation system.
     Chapter seven, The guarantee of agriculture state-owned enterprise supervision mechanism: the exterior supervision system. The exterior supervision system is various: One is a nation audit whose core problem is the objectivity of audit report. Two is supervision of society organization which has independence, objectivity and high authority. Three is the supervision of medium that main problem is the information disclose. Four is the creditor governance. Five is supervision of the exterior market which include capital market, products market, and agent market etc.
     Chapter eight: The base of agriculture state-owned enterprise supervision mechanism: the inner supervision system. One is inner audit which need reform from traditional finance audit to economic performance audit. Two is an effect inspection system which is the extension from government inspection and become an internal control part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Three is the workers' supervision that is the inevitable request of state-owed enterprise .
     Chapter nine, Reorganization of agriculture state-owned enterprise supervision mechanism. Chinese agriculture state-owned enterprise supervision mechanism is diversified and have overlap phenomenon. In order to raise efficiency it is necessary to reorganization of agriculture state-owned enterprise supervision mechanism.
引文
[1]邹隆软:《我国国有农业企业发展道路研究》,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5页。
    [2]参见麦克尔·C·詹森、威廉·H·麦克林:《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和所有权结构》,《资本结构理论研究译文集》,卢俊编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1页。
    [3]有学者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不能单纯地归结为某个天才人物的思想太超前,而是由特定的客观因素所决定的”。这些客观因素有:“第一,虽然西方学者研究市场价格规律可以追溯到斯密(1776),但直到1890年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出版这种研究才初步系统化,新古典经济学在这之后的相当长时期内都处于快速成长期。对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自然也会成为同样是经济人的经济学家的理性选择。第二,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还面临着以原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的挑战,论证市场经济的相对优越性就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的一项紧迫任务。第三,虽然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为主要经济动力支撑的现代商业(modern business enterprise,MBE)兴起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但是到了六、七十年代才真正成为社会政治经济的中坚力量(Chandler,1977,1990)。”参见杨其静:《企业家的企业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1]这是詹森对代理文献的综述。参见芮明杰 袁安照著:《现代公司理论与运行》,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9页。
    [2]B.D.Bernheim and D.W.Michael,Common Agency.Econometrics,1986,Vol.54(4):923-942
    [1]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与委托代理关系》,《经济研究》,1996年第9期。
    [2]易宪容:《交易行为与合约选择》,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简新华:《委托代理风险与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研究》,1998年第9期。
    [4]周其仁:《公有制企业的性质》,《经济研究》,2000年第11期。
    [5]田志龙:《经营者监督与激励》,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版。
    [6]黄群慧:《控制权作为企业家的激励约束因素理论分析及现实解释意义》,《经济研究》,2000年第5期。
    [7]陈卓勇、吴晓波:《股权激励的不同类型及其运用》,《改革》,2000年第3期。
    [8]张小宁、邵建馨:《期权激励的机理分析与变通设计》,《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第5期。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88页。
    [1]这些不同特点包括:第一:股份公司股东转让股份自由;第二:股东的有限责任。参见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02页。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03页。
    [3]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03页。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03页。
    [2]宁金成:《公司治理机构--控制经营者理论与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3页。
    [3]哈罗德·德姆塞斯:《所有权、控制与企业》(中译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页;
    另参见宁金成:《公司治理机构--控制经营者理论与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4页。
    [4]默里·L·韦登鲍姆、马克·詹森为《现代公司与私有产权》所做的《Transaction版导读》,参见[美]阿道夫·A·伯利、加德纳·C·米恩斯:《现代公司与私有产权》,甘华鸣、罗锐韧、蔡如海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页。
    [1][美]阿道夫·A·伯利、加德纳·C·米恩斯:《现代公司与私有产权》,甘华鸣、罗锐韧、蔡如海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2页。
    [2][美]阿道夫·A·伯利、加德纳·C·米恩斯:《现代公司与私有产权》,甘华鸣、罗锐韧、蔡如海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7-18页。
    [3][美]阿道夫·A·伯利、加德纳·C·米恩斯:《现代公司与私有产权》,甘华鸣、罗锐韧、蔡如海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8页。
    [4][美]阿道夫·A·伯利、加德纳·C·米恩斯:《现代公司与私有产权》,甘华鸣、罗锐韧、蔡如海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8页。
    [5][美]阿道夫·A·伯利、加德纳·C·米恩斯:《现代公司与私有产权》,甘华鸣、罗锐韧、蔡如海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6页。
    [6][美]阿道夫·A·伯利、加德纳·c·米恩斯:《现代公司与私有产权》,甘华鸣、罗锐韧、蔡如海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2页。
    [1][美]阿道夫·A·伯利、加德纳·C·米恩斯:《现代公司与私有产权》,甘华鸣、罗锐韧、蔡如海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6页。
    [2][美]阿道夫·A·伯利、加德纳·C·米恩斯:《现代公司与私有产权》,甘华鸣、罗锐韧、蔡如海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1页。
    [3][美]阿道夫·A·伯利、加德纳·C·米恩斯:《现代公司与私有产权》,甘华鸣、罗锐韧、蔡如海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8页。
    [4][美]阿道大·A·伯利、加德纳·C·米恩斯:《现代公司与私有产权》,甘华鸣、罗锐韧、蔡如海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5页。
    [5][美]阿道犬·A·伯利、加德纳·C·米恩斯:《现代公司与私有产权》,甘华鸣、罗锐韧、蔡如海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4页。
    [6]默里·L·韦登鲍姆、马克·詹森为《现代公司与私有产权》所做的《Transaction版导读》,参见[美]阿道夫·A·伯利、加德纳·C·米恩斯:《现代公司与私有产权》,甘华鸣、罗锐韧、蔡如海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9-10页。
    [1][美]阿道夫·A·伯利、加德纳·C·米恩斯:《现代公司与私有产权》,甘华鸣、罗锐韧、蔡如海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9页。
    [2][美]阿道夫·A·伯利、加德纳·C·米恩斯:《现代公司与私有产权》,甘华鸣、罗锐韧、蔡如海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0页。
    [3]杨瑞龙主编:《企业理论:现代观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9页。
    [4]饯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581页。
    [5]饯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01-103页。
    [1]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97-98页。
    [1]陈国富主编:《委托代理与机制设计--激励理论前沿专题》,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2]杨其静:《企业家的企业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页。
    [3]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页。
    [1]芮明杰 袁安照:《现代公司理论与运行》,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9页。
    [2]陈郁:《所有权、控制与激励--代理经济学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5页。
    [1]杨瑞龙主编:《企业理论:现代观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20页。
    [2]芮明杰 袁安照:《现代公司理论与运行》,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9页。
    [1][美]罗纳德·哈里·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盛洪、陈郁等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
    [2]参见A·A·阿尔钦、H·登姆塞茨:《生产、信息费用与经济组织》,陈昕主编:《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制度经济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0页。
    [3][美]科斯、哈特、斯蒂格利茨:《契约经济学》,[瑞]拉斯·沃因、汉斯·韦坎德编,李风圣主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
    [4][美]科斯、哈特、斯蒂格利茨:《契约经济学》,[瑞]拉斯·沃因、汉斯·韦坎德编,李风圣主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5][美]科斯、哈特、斯蒂格利茨:《契约经济学》,[瑞]拉斯·沃因、汉斯·韦坎德编,李风圣主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
    [1]李寿喜:《产权、代理成本和企业绩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1页。
    [2]M·詹森、W·麦克林:《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与所有全结构》,《所有权、控制权与激励--代理经济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5-7页。
    [1]芮明杰 袁安照:《现代公司理论与运行》,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5页。
    [2]芮明杰 袁安照:《现代公司理论与运行》,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6页。
    [3]李寿喜:《产权、代理成本和企业绩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3页。
    [1]陈钊编著:《信息与激励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1]罗杰·格斯奈里:《阿罗-德不鲁范式与现代契约理论:涉及信息和时间特定问题的讨论》,载[美]科斯、哈特、斯蒂格利茨等著:《契约经济学》,[瑞]拉斯·沃因、汉斯·韦坎德编,李风圣主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2]罗杰·格斯奈里:《阿罗-德不鲁范式与现代契约理论:涉及信息和时间特定问题的讨论》,载[美]科斯、哈特、斯蒂格利茨等著:《契约经济学》,[瑞]拉斯·沃因、汉斯·韦坎德编,李风圣主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3]B.Hiller,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1997.Macmilan Press Ltd.
    [4]陈钊编著:《信息与激励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1]陈钊编著:《信息与激励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7页。
    [2]关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混合情况以及对效率影响的分析,参考陈钊编著:《信息与激励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8页。
    [1][美]弗兰克·H·奈特:《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81页。
    [2][美]弗兰克·H·奈特:《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11页。
    [3][美]弗兰克·H·奈特:《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11页。
    [1][美]弗兰克·H·奈特:《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15页。
    [2]这是现代企业理论的代表人物德姆塞茨的评价。参见德姆塞茨:《所有权、控制与企业》,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
    [1]杨瑞龙主编:《企业理论:现代观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8页。
    [2]杨瑞龙主编:《企业理论:现代观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0页。
    [1]B.Holmstrom and P.Milgrom,Multi-Task Principal-Agency Analysis:Incentive Contracts.Asset Ownership and Job Design,Journal of Law,Economic and Organization,1991,7:24-52.
    [2]B.D.Bernheim and D.W.Michael,Common Agency.Econometrics,1986,Vol.54(4):923-942
    [1]陈国富主编:《委托代理与机制设计--激励理论前沿专题》,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1]A.Alchian,and Hanold Demsetz,Production,Information Cost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A.E.R.,1972,Vol.62:777-795
    [2]A.Alchian,and Hanold Demsetz,Production,Information Cost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A.E.R.,1972,Vol.62:782
    [1]法玛(Fama,1980)。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7页。
    [1]陈国富主编:《委托代理与机制设计--激励理论前沿专题》,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2]陈国富主编:《委托代理与机制设计--激励理论前沿专题》,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页。
    [1]Herbert Simon,Administrative Behavior,2ed.NY:Macmillan,1961.
    [1]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与委托代理关系》,《经济研究》,1996年第9期。
    [2]易宪容:《交易行为与合约选择》,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简新华:《委托代理风险与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研究》,1998年第9期。
    [4]周其仁:《公有制企业的性质》,《经济研究》,2000年第11期。
    [5]田志龙:《经营者监督与激励》,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版。
    [6]黄群慧:《控制权作为企业家的激励约束因素理论分析及现实解释意义》,《经济研究》,2000年第5期。
    [7]陈卓勇、吴晓波:《股权激励的不同类型及其运用》,《改革》,2000年第3期。
    [8]张小宁、邵建馨:《期权激励的机理分析与变通设计》,《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第5期。
    [1]苏琦、陈法仁等,《股东、政府及管理层之间委托代理分析》,《当代经济管理》,2007年第2期,第50页。
    [1]史金平:《中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制的理论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第60页。
    [1]John M·Davis and Ray A·Goldberg,A Concept of Agribusiness,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Harvard University,Boston,1957,p2转引自刘良灿:《农业企业的结构、行为和绩效研究--基于产业组织学的分析框架》,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4页。
    [2]John M·Davis and Ray A·Goldberg,A Concept of Agribusiness,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Harvard University,Boston,1957,p2转引自刘良灿:《农业企业的结构、行为和绩效研究--基于产业组织学的分析框架》,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4页。
    [3]王静刚、顾海英:《中国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4]刘现武:《我国农业企业并购重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9页。
    [5]贺旭玲:《我国农业企业会计制度问题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3页。
    [1]《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企业管理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
    [2]陈凌、熊艳艳:《从政府到市场:国外国有企业民营化文献综述》,《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第3期。
    [3]王胜今、董伟:《21世纪中国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选择》,《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6期。
    [1]张颢瀚等:《从经营国有企业到管理国有资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7页。
    [2]王朔、张浩:《法国的国有企业》,《国际资料信息》,1997年12期。
    [3]张颢瀚等:《从经营国有企业到管理国有资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8页。
    [4]邹隆软:《我国国有农业企业发展道路研究》,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26页。
    [1]张伟:《国有企业的界定与特征》,《前沿》2001年第3期。
    [1]张宇燕、何帆:《国有企业的性质》,《管理世界》1996第5期。
    [2]漆多俊:《对国有企业几个基本问题的再认识》,《经济学家》1996年第2期。
    [1]邹隆软:《我国国有农业企业发展道路研究》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27页。
    [1]1978年四川省选择了宁江机床厂等5个企业进行扩权试点,1979年国家经委等选择首都钢铁公司等8个企业试点,普遍得到拥护和欢迎。
    [2]刘成果:《王震将军--新中国农垦事业的卓越领导者》,www.chinafarm.com.cn 2008-04-09。
    [1]邹隆软:《我国国有农业企业发展道路研究》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29页。
    [1]参见董峻:《农垦系统将通过深化改革为建现代农业提供保障》,www.chinafarm.com.cn 2006-10-12。
    [2]参见《中国牧工商(集团)总公司简介》,中国牧工商(集团)总公司网站2008-03-06。
    [3]参见《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总公司公司简介》,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总公司网站2008-03-06。
    [1]参见《中国种子集团公司简介》,中国种子集团公司网站2008-03-06。
    [2]参见《中粮集团有限公司简介》,中粮集团有限公司网站2008-03-06。
    [3]参见《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简介》,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网站2008-03-06。
    [4]参见《中国林业国际合作集团公司简介》,中国林业国际合作集团公司网站2008-03-06。
    [5]参见《中谷粮油集团公司简介》,中谷粮油集团公司网站2008-03-06。
    [1]2007年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年会,其中有一个议题是关于中小垦区的管理体制改革问题,而中小农业国有企业主要是指农垦中小垦区,因此,中小农业国有企业的改革可以归结为农垦中小垦区的改革。以下观点,主要是参考经济研究会:《2007年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纪要》,www.chinafarm.com.cn 2007-12-06。
    [2]参见经济研究会:《2007年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纪要》,www.chinafarm.com.cn 2007-12-06。
    [1]夏冬林、钱萍:《“搭便车”与公司治理结构中股东行为的分析》,《经济科学》2000年第4期。
    [1]李红坤:《公地的悲剧:国有经济效益滑坡的一种产权解释》,《财经科学》,2003年第5期。
    [2]邓华玲:《黑龙江省国有农场经营管理体制创新研究与实证分析》,东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1]科斯、阿尔钦、诺思:《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97页。
    [1]刘斌:《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问题及对策》,《学术论丛》2003年第1期。
    [2]叶仁苏:《从委托代理关系看国有企业制度配置的选择》,《中国软科学》2000年第4期。
    [3]王骏勇 姚玉洁:《国资流失黑洞缘自监管漏洞》,《经济参考报》2004年10月11日。
    [1]邓华玲:《黑龙江省国有农场经营管理体制创新研究与实证分析》,东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29-30页。
    [1]周文成:《国资公司治理》,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60页。
    [1]耿建新、崔宏:《国有资本监管理论与实物创新》,《财经科学》2005年第2期。
    [1]周文成:《国资公司治理》,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62页。
    [2]李铜山:《论国有农业投资公司经营管理模式的转换》,载《企业活力》,2005年第3期。
    [1]周文成:《国资公司治理》,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65页。
    [1]李荣融主编:《2005中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年鉴》,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591页。
    [1]参考周文成:《国资公司治理》,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66-67页。
    [1]黄群慧:《管理腐败新特征与国有企业改革新阶段》,《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11期。
    [2]侯觉非、韩龙:《我国反腐败工作的现状和进展》,《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2期。
    [1]叶国平:《职务犯罪案为何流失?边缘腐败存在十种表现》,《瞭望》2003年第9期,第25页。
    [2]李荣融:《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5月8日。
    [1]顾瑜杰:《中国审计报》,2005年5月10日。
    [2]青木昌彦、钱颖一:《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126页。
    [3]马军:《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陈湘永、张剑文、张伟文:《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研究》,《管理世界》,2000年第4期。
    [1]龚敏、严若森:《关于国有公司制企业治理结构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新华文摘》,2000年第2期。
    [1]张春霖:《内部人控制问题与中国企业改革》,《改革》,1995年第2期。
    [1]转引自陈冬华、陈信元、万华林:《国有企业中的薪酬管理与在职消费》,《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39页。
    [1]詹森,麦克林:《管理行为、代理成本和所有权结构》,《所有权、控制与激励》,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5-6页。
    [1]李寿喜:《产权、代理成本和企业绩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0页。
    [1]参见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第239页。
    [2]参见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39页。
    [1]参见史金平:《中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制的理论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第141页。
    [2]参见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39页。
    [1]参见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56-262页。
    [1]王胜利:《农垦企业经营者激动约束机制构建对策思考》,《新疆农恳级济》2006年第1期。
    [1]转引自梅慎实:《现代公司机关权力构造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12页。
    [2]张开平:《英美公司董事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58页。
    [1]本部分内容,笔者以论文的形式公开发表。王献锋:《国有企业引入外部董事的思考》,《国有资产管理》2006年第7期。
    [2][加拿大]布莱恩.R.柴芬斯:《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03页。
    [1]王天习:《公司治理与独立董事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168页。
    [1]张巍:《独立董事制度与双层委托代理结构》,《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第2期。
    [1]李祖荣、胡引定:《国资守护神和国企成绩单》,《企业文明》2007年第4期。
    [1]余勃:《某农业上市公司绩效考核体系诊断》,载《农业经济》2007年第4期。
    [1]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室编:《探索与研究:国有资产监管和国有企业改革研究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334页。
    [1]刘力云:《论强化审计机关的国有企业审计职责》,《审计研究》2005年第4期。
    [1]刘力云:《论强化市计机关的国有企业审计职责》,《审计研究》2005年第4期。
    [1]刘力云:《论强化审计机关的国有企业审计职责》,《审计研究》2005年第4期。
    [1]本部分内容,笔者以论文的形式公开发表。王献锋:《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国有企业监督》,《中国审计》2005年第22期。
    [1]邵珍:《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陕西农业科学》2007年第1期。
    [1]Aghion,P.and Bolton,P.An incomplete contract approach to financial contracting,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59,1992,P473-494,
    [2]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4页。
    [1]张西征:《我国银行参与企业财务治理方式探索》,《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年第3期。
    [1]Philippe Aghion,Oliver Hart and John Moore,The Economics of Bankruptcy Reform,NBER Working paper no.4097,1992杨瑞龙主编:《企业理论:现代观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1页。
    [1]吴淑琨、席酉民:《公司治理与中国企业改革》,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103页。
    [2]吴淑琨、席酉民:《公司治理与中国企业改革》,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105页。
    [3]潘立志等:《银行相机治理与债权权益保护》,《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1期。
    [1]潘立志等:《银行相机治理与债权权益保护》,《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1期。
    [1]参见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7页。
    [1]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8页。
    [2]杨肃昌:《国有企业财务监督机制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年版,第137页。
    [1]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1页。
    [2]杨肃昌:《国有企业财务监督机制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139页。
    [3]年志远:《论国有企业经营者配置方式选择》,《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年第5期。
    [1]年志远:《论国有企业经营者配置方式选择》,《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年第5期。
    [1]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编译:《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3年版。
    [1]来源:国务院办公厅 http://www.gov.cn/2006-02-23。
    [1]杨继国、董香英:《逆向激励、国有企业监督与职工剩余控制权》,《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7期。
    [1]杨瑞龙、周业安:《企业共同治理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4页。
    [1]本部分内容,笔者以论文的形式公开发表。王献锋:《国有企业监督体系重构探析》,《中国审计》2006年第14期。
    [2]吴水澎:《论会计监督与监督会计》,《财务通讯》2000年第10期。
    [3]引自2004年8月13日,国资委党委书记李毅中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的讲话。
    [1]杨肃昌:《国有企业财务临督机制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72页。
    [1]耿建新、崔宏:《国有资本监管理论与实物创新》,《财经科学》2005年第2期。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美]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3.[美]科斯、哈特、斯蒂格利茨等著:《契约经济学》,[瑞]拉斯·沃因、汉斯·韦坎德编,李风圣主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美]思拉恩·埃格特森:《新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5.[美]哈罗德·德姆塞斯著:《所有权、控制与企业》(中译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6.[美]罗纳德·哈里·科斯著:《企业、市场与法律》,盛洪、陈郁等译,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0年版
    7.[美]阿道夫·A.伯利、加德纳·C·米恩斯著:《现代公司与私有产权》,甘华鸣、罗锐韧、蔡如海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8.[美]弗兰克·H·奈特著:《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9.[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0.[加拿大]布莱恩.R.柴芬斯著:《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1.曹君伟、李南山编著:《国资监管的创新之路--宝钢派出监事会的国有资产监督模式》,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陈冬华、陈信元、万华林:《国有企业中的薪酬管制与在职消费》,《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13.陈国富主编:《委托代理与机制设计--激励理论前沿专题》,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陈凌、熊艳艳:《从政府到市场:国外国有企业民营化文献综述》,《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第3期
    15.陈湘永、张剑文、张伟文:《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研究》,《管理世界》2000年第4期
    16.陈昕编:《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制度经济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7.陈郁编:《所有权、控制与激励--代理经济学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18.陈钊:《信息与激励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9.陈卓勇、吴晓波:《股权激励的不同类型及其运用》,《改革》2000年第3期
    20.耿建新、崔宏:《国有资本监管理论与实物创新》,《财经科学》2005年第2期
    21.龚敏、严若森:《关于国有公司制企业治理结构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新华文摘》2000年第2期
    22.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编译:《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23.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室编:《探索与研究:国有资产监管和国有企业改革研究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24.贺旭玲:《我国农业企业会计制度问题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25.侯觉非、韩龙:《我国反腐败工作的现状和进展》,《.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2期
    26.胡鞍钢:《腐败造成了多少经济损失》,《中国改革》2002年第5期
    27.黄群慧:《管理腐败新特征与国有企业改革新阶段》,《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11期
    28.黄群慧:《控制权作为代理人的激励约束因素理论分析及现实解释意义》,《经济研究》2000年第5期
    29.黄绍松:《新加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党政干部学刊》2003年第4期
    30.简新华:《委托代理风险与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研究》1998年第9期
    31.剧锦文:《国企反腐要有新思路》,经济参考报,2005年1月11日
    32.李成言,刘庄振:《廉政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3.李红坤:《公地的悲剧:国有经济效益滑坡的一种产权解释》,《.财经科学》2003年第5期
    34.李金华:《2003年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报告》,2004.6.23
    35.李荣融主编:《2005中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年鉴》,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36.李寿喜:《产权、代理成本和企业绩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7.李祖荣、胡引定、徐川义:《国资监管:成绩斐然挑战犹存》,《企业文明》2004年第4期
    38.李祖荣、胡引定:《国资守护神和国企成绩单》,《企业文明》2007年第4期
    39.刘斌:《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问题及对策》《学术论丛》2003年第1期
    40.刘力云:《论强化审计机关的国有企业审计职责》,《审计研究》2005年第4期。
    41.刘良灿:《农业企业的结构、行为和绩效研究--基于产业组织学的分析框架》,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42.刘现武:《我国农业企业并购重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43.卢俊编译:《资本结构理论研究泽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4.马军:《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l期
    45.梅慎实:《现代公司机关权力构造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6.倪星:《腐败与反腐败的经济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7.年志远:《论国有企业经营者配置方式选择》,《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年第5期
    48.宁金成:《公司治理机构--控制经营者理论与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49.潘立志等:《银行相机治理与债权权益保护》,《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 1期
    50.漆多俊:《对国有企业几个基本问题的再认识》,《经济学家》1996年第2期
    51.青木昌彦、钱颖一:《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52.芮明杰袁安照:《现代公司理论与运行》,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3.史金平:《中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制的理论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
    54.苏琦、陈法仁等:《股东、政府及管理层之间委托代理分析》,《当代经济管理》2007年第2期
    55.田志龙:《经营者监督与激励》,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版
    56.王静刚、顾海英:《中国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57.王骏勇 姚玉洁:《国资流失黑洞缘自监管漏洞》,《经济参考报》2004年10月11日
    58.王胜今、董伟:《21世纪中国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选择》,《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6期
    59.王朔、张浩:《法国的国有企业》,《国际资料信息》,1997年12期
    60.王天习:《公司治理与独立董事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61.吴淑琨、席酉民:《公司治理与中国企业改革》,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62.吴水澎:《论会计监督与监督会计》,《财务通讯》2000年第10期
    63.夏冬林、钱萍:《“搭便车”与公司治理结构中股东行为的分析》,《经济科学》2000年第4期
    64.杨继国、童香英:《逆向激励、国有企业监督与职工剩余控制权》,《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7期
    65.杨其静:《代理人的企业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6.杨瑞龙:《谈内部人控制导致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人民日报》2005年01月12日
    67.杨瑞龙、周业安:《企业共同治理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8.杨瑞龙、周业安:《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规范性分析框架及其理论含义》,《经济研究》1997年第7期
    69.杨瑞龙主编:《企业理论:现代观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0.杨肃昌:《国有企业财务监督机制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71.杨肃昌:《国有企业财务监督机制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72.叶国平:《职务犯罪案为何流失?边缘腐败存在十种表现》,《踪望》2003年第9期
    73.叶仁苏:《从委托代理关系看国有企业制度配置的选择》,《中国软科学》2000年第4期
    74.易宪容:《交易行为与合约选择》,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75.张春霖:《内部人控制问题与中国企业改革》,《改革》1995年第2期
    76.张颢瀚等:《从经营国有企业到管理国有资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77.张开平:《英美公司董事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78.张仁德、韩晶:《国有经济腐败的委托代理因素分析》,《当代经济科学》,2003年第3期
    79.张巍:《独立董事制度与双层委托代理结构》,《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第2期
    80.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1.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82.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3.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与委托代理关系》,《经济研究》1996年第9期
    84.张伟:《国有企业的界定与特征》,《前沿》2001年第3期
    85.张西征:《我国银行参与企业财务治理方式探索》,《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年第3期
    86.张小宁、邵建馨:《期权激励的机理分析与变通设计》,《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第5期
    87.张宇燕、何帆:《国有企业的性质》,《管理世界》,1996第5期
    88.邓华玲:《黑龙江省国有农场经营管理体制创新研究与实证分析》,东北农业大学博十学仲论文2003年。
    89.李建国:《新时期国有农业投资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载《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90.王群芳:《客观审视洛阳春都集团多元化战略的成败得失》,载《特区经济》2007年第2期。
    91.王胜利:《农垦企业经营者激动约束机制构建对策思考》,载《新疆农恳级济》2006年第1 期。
    92.王献锋:《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国有企业监督》,《中国审计》2005年第22期
    93.王献锋:《国有企业监督体系重构探析》,《中国审计》2006年第14期
    94.王献锋:《国有企业引入外部董事的思考》,《国有资产管理》2006年第7期
    95.王献锋:《委托代理关系与国有企业监督实践探讨》,《商业时代》,2006年第7期
    96.彭熠:《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97.余勃:《某农业上市公司绩效考核体系诊断》,载《农业经济》2007年第4期。
    98.李铜山:《论国有农业投资公司经营管理模式的转换》,载《企业活力》,2005年第3期。
    99.何风平、郑少锋:《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中的外部环境》,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00.邵珍:《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载《陕西农业科学》2007年第l期。
    101.国务院办公厅网站http://www.gov.cn
    102.国务院国资委网站http://www.sasac.gov.cn
    103.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http://www.cenet.org.cn
    104.中国农垦信息网http://www.cnnis.net
    105.中国农业信息网http://www.agri.gov.cn
    106.中新网http://www.chinanews.com.cn
    107.重庆市纪委审理室:《国家工作人员失职渎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应引起高度重视》,《当代党员》2005年第4期
    108.周其仁:《公有制企业的性质》,《经济研究》2000年第11期
    109.周绍朋:《新世纪的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110.周文成:《国资公司治理》,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111.邹隆软:《我国国有农业企业发展道路研究》,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112.Alchian,and Hanold Demsetz,Production,Information Cost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A.E.R.,1972,Vol.62
    113.Hiller,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1997,Macmilan Press Ltd Hart and B.Holmstrom,The Theory of contracts.In Troman F.B.ed.Advance in Economic Theory Fifth World Congres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114.Holmtrom and P.Milgrom,Multi-Task Principal-Agent Analysis:Incentive Contracts,Asset Ownership and Job Design,Journal of Law,Economic and Organization,1991,7:24-52.
    115.B.D.Bernheim and D.W.Michael,Common Agency,Econometrics,1986,Vol.54(4):
    116.Cook,Richard E..What the Economics Literature Has To Say About Takeovers.Working Paper No.St.Louis:Center for the Study of American Business,Washington University,1987
    117.Herbert Simon,Administrative Behavior,2ed.NY:Macmillan,1961.
    118.John M·Davis and Ray A-Goldberg,A Concept of Agribusiness,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Harvard University,Boston,195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