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基于智力资源共享的企业学习系统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半个世纪来,智力资源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未来的竞争中,智力资源将继续保持重要地位,成为提高国家生产力发展和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应当如何在知识经济中成为主角,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对于企业来说,要在日益激烈、残酷的竞争中存活并且发展,根本出路就在于学习。企业拥有了学习的条件、氛围与能力,才能有效应对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因此,如何促进智力资源共享进而优化企业学习系统,就成为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
     本文的主要研究及创新工作如下:
     首先,构建了基于智力资源共享的企业学习系统框架。在企业学习系统中,智力资源以个体与团队两种形式存在;系统的外部环境包括企业与社会的基本关系、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关系、企业的直接社会环境三部分;在分析企业学习系统学习运行模式的基础上,研究了企业内部学习策略和企业对外学习策略,并运用博弈模型剖析了企业对外学习策略。
     其次,通过智力资源共享的组织结构、组织过程、组织学习和组织文化管理四个方面来研究智力资源共享的组织机制。组织机制的研究,是利用组织设计、工作设计和组织氛围营造等具体手段,实现跨时空的智力资源相互的交流与激发。围绕研究环境和基础环境对企业学习系统智力资源的组织环境进行了研究。
     第三,对企业智力资源激励与约束的内涵、流程、模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在智力资源共享过程中实施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原则和措施。由于企业学习系统中智力资源是多层次的,因而激励与约束机制也是多层次、多类型的。
     第四,基于智力资源共享的企业学习系统是一个涉及到各类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在分析影响企业学习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在企业学习主体相互作用、企业学习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当中企业智力涌现的过程和机理,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企业学习系统的进化机理,构建了企业学习系统的进化模型。
     最后,借用霍尔三维结构方法论模型构建了包括指标体系、方法体系和流程体系的企业学习系统三维柔性评估框架体系,可以为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具有借鉴性的评估方案,实现有针对性的柔性评估。
For the past half century, the intelligent resource has become the decisive factor for the world's economy increase and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it will maintain its current status in the further competition, becoming the dominant factor in improving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production and competition. As the cell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how should the enterprise take the leading role in the knowledge of the economy appear to be crucial question. As far as an enterprise is concerned, the key is to learn, so that it can survive and develop in the intense and cruel competition. Only when the enterprise possesses the condition, the atmosphere and the ability to learn, can it deal with the rapidly changing market environment effectively. Therefore, how to improve the sharing of the intelligent resource to optimize the enterprise learning system is the key to the maintenance of the sustained competition advantage.
     The main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re as follows:
     First of all, it has built a framework of the enterprise learning system based on the shared intelligence resource. Within the system, the intelligence resource has twoforms--the individual intelligence resource and the group intelligence resource; theexternal environment includes the basic relationship of the society and the enterprise,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enterprise and its competitors, and the direct social environment of the enterprise. It has analyzed the operation model of the enterprise learning system and on this basis, studied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learning strategies of the enterprise, with the external ones through the model of the Game Theory.
     Secondly, this paper has researched the organization mechanism of the intelligenceresource sharing through four aspects -- the organization structure, organizationprocesses, organization learning and organization culture management. Research of organization mechanism is to use some specific means as organization designing, work designing and organizational atmosphere creating to achieve cross-time mutual exchange and motivation of the intellectual resources. Based on environment and environment-based research, it has studied the organization environment of the enterprise intelligence resource.
     Thirdly, it has studied the content, the process and the model of the incentive and disciplinary mechanism of the enterprise intelligence resource and put forward the principles and measures which put the incentive and disciplinary mechanism into effect in the enterprise intelligence resource sharing process. As the intelligence resource in the enterprise learning system is multi-level, the incentive and restrictive mechanism is also multi-level and multi-type.
     Fourthly, the enterprise learning system based on intelligence resource sharing is a complex system involving the interaction of various factors. 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the influence factors about enterprise learning, it has studied the interaction among the enterprise learning subjects, the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the interaction of the enterprise learning subjects and its environment. Then it has studied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and builds the model of the enterprise learning system.
     At last, it has built a three-dimensional flexible assessment framework of the enterprise learning system with Hall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model, providing reference assessment plan for all kinds of enterprise and achieving the direction flexibleassessment.
引文
[1].牛文元.组团式拉动释放发展红利[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4
    [2].张景安.科技全球化在中国;挑战与对策.http://www.ztjkj.com/105-qikan/2-xinxi/01/11.htm.2002.12
    [3].爱德华·德·波诺.六顶思考帽(冯杨译)[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4].Rous.G.Rous.J.Measuring your company's intellectual performance.Long Range Planning 30(3).1997
    [5].Jacqueline L.Joann Nambe.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Growth Opportunities of emerging Firm.Journal of Economic and Business.2002(5):73-93.
    [6].张慧芳、王晔.关于智力资源开发和知识资本经营的思考[J].理论导刊.2000
    [7].王德禄.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8].安妮·布鲁金.第三资源:智力资本及其管理(赵洁平译)[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9].Jaeho Lee and Edmund H.Durfee.A Microeconomic Approach to Intelligent Resource Sharing in Multiagent Systems.
    [10].罗志勇.知识共享机制研究[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11].吴季松.知识经济[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12].江若尘.知识经济的中心资源--智力资源的特征研究及启迪[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1999.1
    [13].蔡来兴.推进智力资源资本化.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294864.htm.2003.3.17
    [14].谢友柏.智力资源应用的另一种模式-知识服务.http://www.cmes.org/xhkanwu/huixun/200205/05.htm.2002.5
    [15].吕永波、张仲义.虚拟智力资源共享的特征与过程研究[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2002(4)
    [16].操云甫.基于Intetnet/Intranet的资源共享系统研究[D].中科院软件所博士学位论文.2003
    [17].秦辉、戚东梅.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民营企业学习模式研究[J].商业研究.2004年22期
    [18].袁士江.对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再认识[J].大庆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19].Wright T P.Factors Afecting the Cost of Airplanes[J].Journal of Aeronautical Science.1936.3(2)
    [20].Argris C.Schon D A.Organization Learning:A Theory of Action Perspective[M].MA:Addison -Wesley.1978
    [21].Senge P M.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M].New York:Currency Doubleday.1990
    [22].Adler P.S.Clark K.B.Behind the Learning Curve:A Sketch of the Learning Process[J].Management Sci..1991.37:P267-281
    [23].王核成.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测评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8):P111-113
    [24].王润良.郑晓齐.环形结构与传统企业学习战略[J].科研管理.2001.(3)
    [25].陈国权、马萌.组织学习--现状与展望[J].中国管理科学.2000.(1):P66-74
    [26].赵民杰、周金泉.企业文化与企业学习能力关系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 2006年第3期
    [27].王孝斌.企业学习能力的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模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8月
    [28].李德英.论自我导向学习理论中PRO模型对促进企业学习力的启示[J].现代企业教育2007年第3期下
    [29].冯建民.企业学习过程和学习机理初探[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年第3期
    [30].王培林.学习型企业学习系统建设的中西比较[J].未来与发展.2006年第3期
    [31].周利国、李志兰.中小企业学习问题现状与对策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06年03期
    [3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企业家调查系统企业学习:现状、问题及其对创新和党争优势的影响.2006·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J].调查研究报告.2006年74期
    [33].良知.企业学习的心理基础[J].上海改革.2001年02期
    [34].李宁、张德.中国国有企业学习型组织建设现状研究[J].商业研究.2004年08期
    [35].吕永波、任锦鸾、任远、马敏书.虚拟智力资源共享系统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
    [36].王培琳.学习型企业学习系统建设的中西比较[J].未来与发展.2006年03期
    [37].祁顺生.归核化战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38].南希.M.狄克逊.共有知识:企业知识共享的方法与案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2002年
    [39].张庆普、单伟.企业知识转化过程中的知识整合[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06期
    [40].杨斌、李向波.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的探讨[J].价值工程.2005年06期
    [41].杨溢.企业内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的实现[J].情报科学.2003年10月
    [42].厚朴.创造力经济谈.http://www.dwzx.net/system/2002/12/24/000010667.shtml.2002.12.27
    [43].王思明、汪虹.资源共享方式若干问题的探讨[J].运筹与管理.1998.7(3)
    [44].夏敬华、金昕.知识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5].王润良等.知识管理的维度与策略[J].中国软科学.2001.6
    [46].戴汝为.人工智能[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47].知识管理的发展源流.资料汇编:中国协同知识管理网
    [48].迈克尔 J 马奎特.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五要素[M].邱昭良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9].协同知识管理理论框架.资料汇编:中国协同知识管理网
    [50].不同视角看知识管理技术.摘自www.cko.com.cn
    [51].陆汝钤.世纪之交的知识工程与知识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9
    [52].张晓玲、王文平、陈森发.关于企业知识结构体系的构成、演化与组织学习的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3].俞洪峰、梁祖晨、许丽娜.现代企业组织学习能力提升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年28期
    [54].汤学俊.组织学习与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培育[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03期
    [55].张志鹏.基于企业文化认同的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J].现代管理科学.2005年03期
    [56].柯昌英、汪晓明.企业学习型组织及组织学习效果综合评价模型[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7].朱宏杰、于英川.企业组织结构:基于蚁群算法的阶段性设计方法[J].商业研究.2002年09期
    [58].李玲、陶启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中小企业决策模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59].陈盛双、武华、李亮.企业管理组合优化的数学模型及遗传算法[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0年06期
    [60].酬玉兰、张丽萍、廖志红、刘观.遗传算法在企业最优投资规划中的应用[J].沈阳工业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61].俞艳苹、龙建成.基于知识的生态化组织的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12).19222
    [62].徐笑君.智力资本管理-创造组织新财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81-182.26.
    [63].ICAT(the Intellignet Complex Adaptive Team) http://www.mountainquestinstitute.Papers.html
    [64].康旭东、王前、郭东明.科研团队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J].科学学研究.200.5(2):232-236
    [65].李金生、贾利军.基于企业内在生态的学习型组织模型研究.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68-73
    [66].马舒曼.Multi-Agent交互机制与学习策略研究
    [67].蔡自兴、徐光右.人工智能及其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68].万伦来、达庆利.虚拟企业:一种学习型联盟的组织[J].管理科学学报.2002(6):71-76
    [69].芮明杰、樊圣君.造山:以知识和学习为基础的企业的新逻辑[J].管理科学学报.2001(3):14-24
    [70].坎贝尔、萨默斯、卢斯.核心能力战略--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战略[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16-103
    [71].赵林捷、汤书昆基于问题情境的虚拟企业学习模型[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5):26-32
    [72].葛京.战略联盟中组织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3):136-140
    [73].蒲勇健.金融挤兑的一种博弈论模型描述与贝叶斯纳什均衡的唯一性[J].管理工程学报.2005(2):86-92
    [74].韩智勇、高玲玲.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虚拟企业动力机制及效率边界分析[J].科研管理.2004(1):102-108
    [75].杜维.虚拟企业内部学习策略博弈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6(10):121-124
    [76].谢泗薪、薛求知、周尚志.中国企业的全球学习模式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3年03期
    [77].赵立勤.向榜样企业学习的模式探讨[J].企业经济.2004年03期
    [78].刘健、杨为官.民营企业学习模式研究[J].乡镇经济.2004年04期
    [79].王桂山、金福.高新技术企业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对策[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年02期
    [80].刘怫翔、张欣.企业吸纳智力资源的理念与方法[J].企业文明.2003年03期
    [81].占必文、徐萍、聂煜.充分利用外部智力资源实现企业技术创新[J].现代机械.2006年04期
    [82].王刚、李志祥.智力资源与企业竞争力提升[J].商业时代.2006年25期
    [83].孙歆.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智力资源管理[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84].刘希宋、张长涛.企业产品开发断点学习策略浅析[J].科研管理.2002年03期
    [85].徐丽洁、李庚芹.浅析学习型企业的组织保障[J].行政与法.2006年06期
    [86].理查德·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87].夏新平、焦锦淼.基于学习型组织构建的企业组织学习6系统模型研究[J].企业活力.2005年03期
    [88].宋海洋.学习型企业的组纵结构建设[J].散装水泥.2005年02期
    [89].[美]斯蒂芬·罗宾斯.管理学(第4版)[M].第61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90].金福.知识型组织智力资源管理研究[D].博士论文.2006年06月
    [91].杜一平、方建平、许迎军.论智力资源的主要特性[J].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02期
    [92].金福、王前.知识型组织智力资源管理新论[J].科学学研究.2006年04期
    [93].王秀梅.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J].现代企业教育.2006年19期
    [94].刘阳、陈春明.经济全球化态势下的企业组织结构创新[J].学术交流.2006年12期
    [95].胡平杰、刘浩.基于知识的企业组织结构分析.财经理论与实践[J].2006年06期
    [96].陶军、韩俊才、张振.现代企业成长中的组织结构因素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年30期
    [97].任典云.企业文化与企业组织结构相关性动态分析[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6年04期
    [98].于海波、方俐洛、凌文辁.企业组织的学习结构[J].心理学报.2006年04期
    [99].王成慧.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变迁五大趋势[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0].王大勇.企业知识资本化及知识资本积累问题研究[D].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101].万良杰、李晓翠.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过程中组织结构与企业文化的协调性[J].特区经济.2006年04期
    [102].杨路明、战甬、陈雨青.虚拟企业组织结构模型探讨[J].江苏商论.2006年06期
    [103].刘希会、钱丽丽.企业文化与组织结构的相关性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年13期
    [104].顾春景.企业组织结构发展概述[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02期
    [105].龙静.企业知识创新及其管理研究[D].南京大学硕士论文.2001
    [106].周楠、丁孝智、周文学.组织结构优化与企业竞争优势[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03期
    [107].姚益顺.谈组织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6年15期
    [108].宋建元、陈劲.企业隐性知识的共享方法与组织文化研究[J].技术经济.2005年04期
    [109].孙海法、戴水文、童丽.民营企业组织文化价值观的维度[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10].王明芳.中小企业组织文化演变动态分析[J].企业活力.2004年11期
    [111].何立、凌文辁.现代企业管理的新思想--创建有效的组织文化[J].企业经济.2003年11期
    [112].何立、凌文辁.组织文化与企业效能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16期
    [113].侯光明.管理激励与约束[J].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4].Carayannis.E.G..Preston.A and Awerbuch.S(1996).Technological.Architectural Innovations.and the Virtual Utility Concept.IEMC96.P94-105
    [115].侯光明、王光景.管理激励与约束合作博弈决策模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9
    [116].王爱民、任建标.建立企业家队伍的激励与约束机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0
    [117].马俊.激励与约束机制博弈模型在知识型员工激励设计中的应用[J].中外企业家.2007
    [118].车军领、王洪英.Nash均衡约束激励机制在高校与研发关系中的应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
    [119].许波、赵庆贤、邵辉.“智猪博弈”模型改进在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中应[J].商场现代化.2008
    [120].何茹.建立企业激励机制的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年03期
    [121].周志刚、冯勇.浅谈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J].科技信息.2006年02期
    [122].侯学英.浅谈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激励机制[J].西北煤炭.2006年04期
    [123].李宁翔.论企业的激励机制[J].科技信息.2006年S3期
    [124].陈霞.关于企业激励机制的探讨[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6年06期[125].何茹.建立企业激励机制的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年03删
    [126].白梅英.企业激励机制中的绩效指标[J].现代企业.2006年12期
    [127].陆兴发、翟勇洪、罗靖.企业激励机制的博弈分析[J].商业研究.2006年24期
    [128].张济建、范慧慧.企业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研究[J].财会通讯.2006年12期
    [129].徐宏彬.企业激励机制浅议[J].科技咨询导报.2006年14期
    [130].郭丽卿.企业激励机制的创新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08期
    [131].徐美银、黄兴海.知识型企业员工激励机制设计[J].科学与管理.2006年05期
    [132].张彩玲.浅谈现代企业制度中的激励机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23期
    [133].周红梅、周蓉.浅析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问题[J].北方经济.2006年18期
    [134].李玮.完善企业激励机制之我见[J].黑龙江粮食.2006年06期
    [135].刘士党.论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激励机制建设[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36].杨斌、杨清涛.论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员工激励机制[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1期
    [137].王丽、于渤、陈辉.激励机制在企业改革中的应用[J].商业研究.2006年18期
    [138].毛怀春、齐军管.浅谈企业激励机制[J].黄金.2006年11期
    [139].雷震.企业行为决定产业竞争力的经济激励机制[J].商场现代化.2006年32期
    [140].Schweitzer,Frank;Zimmermann,J(o|¨)rg.Communication and Self-Organization in Complex Systems:A Basic Approach In:Knowledge,complexity and innovation systems,http://summa.physik.hu-berlin.de/-frank/pwebwien.html.2001
    [141].Alxe and David Bennet..Organizational survival in the new world:the Intelligence Complex Adaptive System.Boston.MA:Butterworth heinemann.2004.159-160.Alxe and David Bennet.
    [142].鹏赓、李敏强、寇纪松.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J].中国软科学.1999(2):117-119
    [143].John B.Best.认知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37.
    [144].孙可平.现代教学设计纲要[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47-56.
    [145].李敏强、寇纪松、林丹等.遗传算法的基本理论与应用[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46].Manuel Castells.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J].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0
    [147].王众托.知识系统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60-63.30-34
    [148].John Holland,Hidden order:How Adaptation Builds Complexity.MA:Addisi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Inc.1995
    [149].迟妍、谭跃进、邓宏钟.基于CGP模型的涌现研究.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2,(1)10-13.
    [150].(英)欧阳莹之.复杂性理论基础[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180-186.
    [151].刘洪.涌现与组织管理.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4):40-45.
    [152].丁沽、杨小平.Swarm-一个支持人工生命建模的面向对象模拟平台.系统仿真学报.2002,(5):569-572.
    [153].Francesco Luna.Alessandro Perrone.Agent-Based Method in Economics and Finance:Simulation in Swarm.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2001.
    [154].苗东升.论系统思维(六)重在把握系统的整体涌现性[J].系统科学学报.2006.(1)1-5.
    [155].John Holland,Emergence from Chaos to Order.MA:Helix Books,1998.115-124.
    [156].Ikujiro Nonaka and Hirotaka Takeuchi.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Ine.1995.115-124.
    [157].John Scely Brown and Paul Duguid.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Connnunities of practice:Toward a Unified View of working Learning and Innovation.Organization Science.1991.(2).
    [158].Characterization the Next Generation Knowledge organization.Knowledge and Innovation.Journal of the KMCI..2000.(1):8-42.
    [159].钟英姿、王伟.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及运行机理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160].黄健柏、张燕君.团队激励薪酬的运行机理及其在企业研发人员激励中的应用[J].矿冶工程.2002年01期
    [161].何大安.体制转轨中的企业投资运行机理分析[J].浙江学刊.2002年04期
    [162].周天勇、张弥.经济运行与增长中的中小企业作用机理[J].经济研究.2002年04期
    [163].马继辉、吕永波等.高新技术企业安全评估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11):114-121.
    [164].唐炎钊、孙建国.地方软科学研究项目立项评估流程和评估方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2(6):56-59.
    [165].刘希宋、张倩.数据包络分析(DEA)评估企业学习能力[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4):52-56.
    [166].顾培亮.系统分析与协调[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
    [167].姜伟东、叶宏伟.学习型组织:提升组织的学习力[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168].连士侃、木子.你了解中小型企业ERP系统的评估框架吗?[J].国际市场.2003年6期
    [169].陈雷霆、文立玉、李志刚.信息安全评估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34卷3期
    [170].王坚强.系统评估与可行性分析--信息不完全确定的PROMETHEE方法及应用[J].中国学术期刊文摘.2006年12卷7期
    [171].姚升保、岳超源.系统评估与可行性分析--基于综合赋权的风险型多属性决策方法[J].中国学术期刊文摘.2006年12卷9期
    [172].万岩、白一君.企业商业智能系统评估研究[J]_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28卷5期
    [173].潘矜矜、杨小劲.电子商务系统评估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7年06Z期
    [174].陈少波.企业信息系统评估方法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14卷5期
    [175].谢治国.系统评估与可行性分析:关于节能项目经济评价方法的分析与修正[J].中国学术期刊文摘.2007年13卷23期
    [176].冯秀珍、托·贝曼尔曼斯.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估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S1期
    [177].程晓民、叶正波.系统评估过程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3年06期
    [178].刘春年电子政务系统评估机制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年03期
    [179].文谷生、廖学兵、黄林昊、葛玉.基于模糊综合评估法的某综合信息系统评估[J].仪器仪表学报.2006年S3期
    [180].隋波.基于知识共享的企业成长系统及其模型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博士论文.2006
    [181].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综述.摘自www.cko.com.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