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贡本与贡本措周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塔尔寺被誉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塔尔寺六族是分布在塔尔寺周围的六大藏蒙部落,供施关系是塔尔寺与塔尔寺六族的根本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渊源可追溯至1379年。供施关系具体体现在塔尔寺和六族之间的政教关系与经济关系上,在塔尔寺与塔尔寺六族长达四百年的供施关系发展中,二者之间的政教关系和经济关系也在发生嬗变。1958年后,塔尔寺与塔尔寺六族间传统意义上的供施关系随塔尔寺政教合一制的终结而结束,塔尔寺与六族之间的互动呈现出新的图景,六族不再承担对塔尔寺的宗教、经济义务,塔尔寺也不再享有对六族的政教、经济权力。本文从权力的角度研究塔尔寺与塔尔寺六族供施关系的演变,并在权力网络中分析塔尔寺与塔尔寺六族在政教、经济方面的权力资本的转移,分析现代情境中的六族与塔尔寺的互动情状。
     论文共计七章内容。
     第一章绪论对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缘由及其意义加以说明,对相关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并对本论文的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及相关概念作了说明与界定。
     第二章概述了塔尔寺的特殊地理位置、塔尔寺的权力结构及现在的变化、六族在塔尔寺的职权及塔尔寺僧人的语言使用状况;概述了六族的名称、来源、地理环境、分布、人口及语言使用状况,分析了塔尔寺与六族产生供施关系的契机。
     第三章分析国家场域中塔尔寺与塔尔寺六族的权力网络,简述罗卜藏丹津事件前各种政治力量在塔尔寺地方的博弈,研究罗卜藏丹津事件中六族与塔尔寺的应对措施,分析清政府善后事宜对塔尔寺和六族地方社会的影响;研究1911年之后塔尔寺、六族地方社会与国家的互动情状,展现1958年之后塔尔寺与六族的发展状况。
     第四章研究塔尔寺与六族的政教关系演变,从僧源、赤钦、堪布、昂索、六族干巴、六族出身的僧人精英、六族活佛系统等方面分析1958年之前和之后六族在塔尔寺的政教权力,用田野资料说明六族的宗教信仰变迁和汉文化及汉族民间信仰对六族文化的影响,进而展现当代社会中塔尔寺与六族的关系。
     第五章研究塔尔寺与六族的经济关系演变,分析1958年之前塔尔寺寺院经济和六族传统生计方式以及六族对塔尔寺的经济义务,分析1958年之后塔尔寺经济来源和六族经济分配及用度,说明塔尔寺和六族经济关系的变迁。研究结论是六族与塔尔寺传统的供施关系是一种“礼物的赠与”,相互各取所需,传统供施关系终结后,六族不再承担对塔尔寺的经济义务。
     第六章用田野资料和文本资料研究塔尔寺六族末代昂索、土司及其后裔与塔尔寺的往来关系及昂索后人、土司后人的现代处境。研究结论认为现代情境中昂索不再是塔尔寺与六族之间的枢纽,祁土司与塔尔寺的渊源关系也被终止,当代社会的六族对塔尔寺文化表现出日趋失忆的状态。
     第七章是结语,也是本论文的研究思考,分析塔尔寺与六族供施关系变迁的轨迹,探讨供施关系变迁的动因及塔尔寺与六族社会互动的新趋势,并结合自己的研究经验和困惑探讨民族志书写和历史人类学方法的研究意义。
Kumbum Monastey (sku vbum byams pa gling)is one of the greatest monasteries ofGelugpa school(dge-lugs-pa)of Tibetan Buddhism and Kumbum Tsodrug (sku vbum tsho ba drug)are the six tribes who have lived around Kumbum area in Amdo,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since ancient times.The Patronage Ties (mchod-Yon)have been the basic ties between Kumbumand the six tribes,which could be traced back to as early as AD1379.For more than 400 years,the mChod-Yon ties had experienced great evolution.After 1958,the traditional mChod-Yon tieswas abruptly ended by the series of the political campaigns.The interaction between Kumbum andthe Six Tribes has taken on a new outlook since then,in which the Six tribes do not fulfill thetraditional religious and economic duties for the monastery any longer,nor has the monasterybeen able to exercise any demanding religious and economic power over the Six tribes.Thisdissertation will study the evolution of mChod-Yon ties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power net,analyze the shift of the power driven by the state,Gonpa(church)and local societies,and discussthe interaction between Kumbum and the Six Tribes at present situation.
     This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seven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for choosing the topic and the values of thisstudy.It also involves the present research conditions,the approaches and process of research,andsome definitions on the relevant concepts.
     The second chapter i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Kumbum and the Six Tribes,which include thegeographical locations,place names,population,power structure,language and dialect use and soon.Lastly this chapter gives some analysis that how the mChod-Yon ties came into being.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power network of Kumbum and the Six tribes,brieflyoutlining the Politics games of all the past dynasties and governments in Kumbum and the SixTribes before the Lozang TanDzen (blo bzang bstan vdzin)event of 1721.This chapter alsoanalyzes the measures that Kumbum and the Six tribes took in this event,and what influences theManchu empire's policies had brought to this area after this event.The author takes the years of1911 and 1958 as the watershed and the social changes in Kumbum and the Six Tribes after thetwo eras are studied,and then concerns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state and the local societies.
     The fourth chapter focuses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politics-religion relationship betweenKumbum and the Six Tribes and analyzes the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powers of the Monks from theSix Tribes before and after 1958.The monks from this area took certain proportion at Kumbumand many of them became the“living Buddhas”(Reincarnated lamas)or took the key positionssuch as Khrichen,mkhanpo,Nangso,rganpa.With the materials from fieldwork,this chapter alsoshows the changes of the religious beliefs of the Six Tribes,and the influence from Han Chineseculture and folk beliefs.Th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Kumbum and Six Tribes in modernsociety is revealed.
     The fifth chapter concentrates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economic relationship betweenKumbum and the Six Tribes.Firstly,the economy of Kumbum,the subsistence of the Six Tribes, and their economic duties before 1958 are introduced.Secondly,it explains the changing ofecono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Kumbum and the Six Tribes.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traditionalmChod-Yon ties are“bestowal of presents”in which each takes its needs mutually.When thetraditional relationship ended,the Six Tribes no longer fulfilled the monastery's economic duties.
     Chapter Six does some research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Kumbum and the last Nangso,Thuvu Sivm Yul dPon(local chieftains),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ir descendants with oraland printed materials.The conclusion suggests that Nangso in modem situation is no longer thekey position between the Kumbum and the Six Tribes,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uvu Sivm Yuldpon and Kumbum has ended too.The Six Tribes in the modern society seem to have lost thememories of all the relations with the culture of Kumbum.
     The seventh chapter is conclusion and reflection.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hanges ofmChod-Yon ties and the reasons.Lastly it discusses the confusion and values about WritingEthnography and the historical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combining the research experiences andconfusions.
引文
4《后汉书·西羌传》,中华书局,1962北京版。
    5《旧唐书·吐蕃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6《旧唐书·西戎·党项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
    7《新唐书·吐蕃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
    8《新唐书·西域·苏毗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9《旧五代史·外国列传·吐蕃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
    10《明史·西域·西番诸卫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
    11《藏族史料集》,陈燮章 索文清 陈乃文辑,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12[明]刘敏宽 龙膺纂修,《西宁卫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3[清]苏铣纂修:《西宁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4[清]梁份著:《秦边纪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5[清]杨应据:《西宁府新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6《西宁府续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7《青海地方旧志五种》,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8《青海方志资料类编》,王昱主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9《化隆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0《大通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1《湟中县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2《平安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3《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
    24《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
    25《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青海分册),甘肃省图书馆,1986年版。
    26陈赓雅:《西北视察记》,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7侯鸿鉴:《西北漫游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8周希武:《宁海纪行》,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9林鹏侠:《西北行》,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0宣狭父:《西北远征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1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2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3王辅仁:《西藏佛教史略》,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4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35黄奋生:《藏族史略》,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36祝启源:《唃厮啰—宋代藏族政权》,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7黎宗华 李延恺,《安多藏族史略》,青海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38陈庆英:《中国藏族部落》,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版。
    39陈庆英主编:《藏族部落制度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1995年版。
    40蒲文成:《甘青藏传佛教寺院》,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41浦文成:《青海佛教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2陈光国:《青海藏族史》,青海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43芈一之主编:《西宁历史与文化》,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44崔永红:《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5星全成 马连龙,《藏族社会制度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6朱世奎:《青海风俗简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47《塔尔寺概况》,青海社科院塔尔寺藏族历史文献研究所编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8拉科·益西多杰(杨贵明):《塔尔寺史话》,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49杨贵明:《塔尔寺文化—宗喀巴诞生圣地》,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0陈亚艳:《黄教圣地—塔尔寺·鲁沙尔镇》,三秦出版社.2000年版。
    51陈庆英 蒲文成,《西纳家族、西纳喇嘛和塔尔寺西纳活佛》,《青海社会科学》,1985年第1期。
    52拉莫才旦(巴明旺):《阿垛宗喀六族史略》,《西藏研究》,1989年第4期。
    53魏明章:《青海塔尔寺历史大事编年》,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
    54熬红:《塔尔寺“六族”与塔尔寺》,《青海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55王册:《塔尔寺概述》,《西藏研究》,1983年第1期。
    56赵珍:《那彦成整饬青海述略》,《清史研究》,1997年第3期。
    57崔永红:《论青海土官、土司制度的历史变迁》,《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58马汝珩 马大正,《论罗卜藏丹津的叛乱与清政府的善后措施》,《新疆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
    59陈新海:《民国时期青海管理方略》,《青海民族研究》,1997年第3期。
    60戴燕:《清朝统治青海蒙藏民族的政策及其演变》,《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61普日哇 圈启章 完玛冷智,《塔尔寺典型模式研究报告——兼析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中国藏学》,2006年第2期。
    62《青海省藏族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年版。
    63王尧 王启龙 邓小咏,《中国藏学史》,民族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72页。
    64智观巴·贡却乎丹巴绕吉著,吴均 毛继祖 马世林译,《安多政教史》,甘肃民族出版社,1984版。
    65赛多·罗桑崔臣嘉措著,郭和卿译,《塔尔寺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66却西·洛桑华旦著:《塔尔寺志略》,青海省社科院塔尔寺文献研究所翻译内部刊物。
    67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著,陈庆英 马连龙等译,《一至四世达赖喇嘛传》,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
    68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著,陈庆英 马连龙 马林译,《五世达赖喇嘛传》,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
    69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
    70[法]古柏察著,耿升译,《鞑靼西藏旅行记》,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
    71[俄]普尔热瓦尔斯基著,王嘎 张友华译,《荒原的召唤》,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2[俄]柯兹洛夫著,王希隆 丁淑琴译,《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3[英]威里壁著,李金希译,《穿越西藏无人区》,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4[美]苪哈特著,王绶译,《与西藏人同居记》,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年十一月初版,PDF格式。
    75[俄]崔比科夫著,王献军译,《佛教香客在圣地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24页。
    76《国外藏学译文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28页,61页。
    77[英]马林诺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12-15页。
    78[英]伯特兰罗素著,靳建国译,《权力论》,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4页。
    79汪风清:《西方权力理论研究的几个特点》,《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80吴素文 孙东川 朱怀意:《权力的性质与组织结构的演变》,《软科学》,2002年3期。
    81[美]尼·吉登斯著,胡宗闫等译,《民族—国家与暴力》,三联书店,1998年版,7页。
    82转引自汪风清的《西方权力理论研究的几个特点》,《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83汪风清:《西方权力理论研究的几个特点》,《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84[德]M·书伯,《经济与社会》,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5[英]伯特兰·素著,靳建国译,《权力论》,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5页。
    86[美]汉斯·J.摩根索著.徐昕 郝望 李保平译《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p37
    87[美]汉斯·J.摩根索著 徐昕 郝望 李保平译.《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p37
    88[美]肯尼斯·沃尔兹著.胡少华 王红缨译《国际政治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p84
    89[美]约翰·米尔斯海默著,王义栀 唐小松译,《大国政治的悲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79页。
    90黄华:《权力,身体与自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53页。
    91吴猛 和新风,《文化权力的终结》,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352页。
    92[法]米歇尔·福柯著,佘碧平译,《性经验史(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94页。
    93[法]米歇尔·福柯,钱瀚译,《必须保卫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6页。
    94[法]米歇尔·福柯,钱瀚译,《必须保卫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7-28页。
    95吴猛 和新风著,《文化权力的终结》,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352页。
    96陈纪,《试比较福柯与书伯的权力观》,《邢台学院学报》,2005第2期。
    97姚朋:《迈克尔·曼的社会权力史及权力史观述评》,《史学月刊》,2003年第7期。
    98[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国家与权力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5页。
    99李恭忠:《“文化”的视野及其它—重读杜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2期。
    103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26页。
    104汪风清:《西方权力理论研究的几个特点》,《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105费孝通:《乡土社会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8页。
    106费孝通:《乡土社会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4-66页。
    107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0年版,8页。
    108王铭铭:《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155页。
    109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三联书店,1997年版,5-7页。
    110[匈]史尔弼著,王启龙 才旺拉姆译,《八思巴上师遗嘱考释之三:供施关系》,《国外藏学译文集》,西藏人民出版社,28页。
    111赛多·罗桑崔臣嘉措著,郭和卿译,《塔尔寺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38-39页。
    112智贡巴·贡却乎丹巴绕吉著,吴均 毛继祖 马世林译,《安多政教史》,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37页。
    113[俄]彼库科兹洛夫著,王希隆 丁淑琴译,《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95页。
    114[美]芮哈特著,王绶译,《与西藏人同居记》,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六年版,42页。
    115[俄]彼库科兹洛夫著,王希隆 丁淑琴译,《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83页。
    116智贡巴·贡却乎丹巴绕吉著,吴均 毛继祖 马世林译,《安多政教史》,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148页。
    117[清]杨应据:《西宁府新志》卷十五,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373页。
    118智贡巴·贡却乎丹巴绕吉著,吴均 毛继祖 马世林译,《安多政教史》,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148页。
    119赛多·罗桑崔臣嘉措著,郭和卿译,《塔尔寺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39页。
    120赛多·罗桑崔臣嘉措著,郭和卿译,《塔尔寺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42页。
    121赛多·罗桑崔臣嘉措著,郭和卿译,《塔尔寺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44页。
    122[俄]彼库科兹洛夫著,王希隆 丁淑琴译,《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80-183页。
    123赛多·罗桑崔臣嘉措著,郭和卿译,《塔尔寺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32页。
    124杨贵明:《塔尔寺文化—宗喀巴诞圣地》,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5页。
    125[俄]彼·库·科兹洛夫著,王希隆 丁淑琴译,《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80页。
    126资料来源:《塔尔寺概况》青海社科院塔尔寺藏族历史文献研究所编著 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p91
    127资料来源:《塔尔寺概况》青海社科院塔尔寺藏族历史文献研究所编著 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p90
    129杨贵明:《塔尔寺文化》,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66页。
    130赛多·罗桑崔臣嘉措著,郭和卿译,《塔尔寺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56页。
    131《湟中县志》,湟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386页。
    132熬红:《塔尔寺“六族”与塔尔寺》,青海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134熬红:《塔尔寺“六族”与塔尔寺》,《青海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134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57页。
    135[美]威廉·A·哈维兰著,瞿铁鹏 张钰译,《文化人类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93页。
    136这些措施涉及的地域不只是今青海一省,而是当时和硕特蒙古势力所及的以青海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包括今青海省和今甘肃、西藏、四川、云南、宁夏、内蒙等省区的部分地区。
    137笔者于2007年9月份在湟中县群加乡上圈村调查所得。
    138破四旧是指文化大革命初期,以大中学生红卫兵为主力的,以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相标榜的运动,是伴随着红卫兵运动的兴起而席卷中国大陆的。与“破四旧”相对应,是“立四新”,“立
    139熬红:《塔尔寺“六族”与塔尔寺》,《青海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140智贡巴·页却乎丹巴绕吉著,吴均 毛继祖 马世林译,《安多政教史》,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159页。
    141熬红:《塔尔寺“六族”与塔尔寺》,青海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142陈光国:《青海藏族史》,青海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262页。
    143《青海省藏族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青海省编辑组,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2页。
    144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199页。
    145《青海地方旧志五种 青唐录》,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10,23页。
    146崔永红 张得祖 杜常顺,《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41页。
    147[清]杨应据,《西宁府新志》卷十九,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469页。
    148[明]刘敏宽龙膺纂修,《西宁卫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64页。
    149赛多·罗桑崔臣嘉措著,郭和卿译,《塔尔寺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44页。
    150智贡巴·贡却乎丹巴绕吉著,吴均 毛继祖 马世林译,《安多政教史》,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149页。
    151[清]杨应据:《西宁府新志》卷十九,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487页。
    152[明]刘敏宽 龙膺纂修,《西宁卫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64页。
    153[清]杨应据:《西宁府新志》卷十九,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487页。
    154巴明旺:《宗喀十三族考》,参见藏人文化网。
    155智贡巴·贡却乎丹巴绕吉著,吴均 毛继祖 马世林译,《安多政教史》,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161页。
    156智贡巴·贡却乎丹巴绕吉著,吴均 毛继祖 马世林译,《安多政教史》,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161页。
    157《青海地方旧志五种 青唐录》,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36页。
    158[明]刘敏宽 龙膺纂修,《西宁卫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64页。
    159[清]杨应据:《西宁府新志》卷十九,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475-476页。
    160[清]杨应据:《西宁府新志》卷十九,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487页。
    161智贡巴·贡却乎丹巴绕吉著,吴均 毛继祖 马世林译,《安多政教史》,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163页。
    162熬红:《塔尔寺“六族”与塔尔寺》,青海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163陈庆英主编:《中国藏族部落》,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版,328页。
    164[清]升允等修,安维峻等纂,《甘肃新通志》,清宣统元年刻本,。第四十二卷第三十五至三十六页。
    165熬红:《塔尔寺“六族”与塔尔寺》,青海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166[明]刘敏宽 龙膺纂修,《西宁卫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72页。
    167[清]杨应据:《西宁府新志》卷十九,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476-477页。
    168[清]升允等修 安维峻等纂,《甘肃新通志》,清宣统元年刻本,第四十二卷第七十六页。
    169巴明旺:《宗喀十三族考》,参见藏人文化网。
    170熬红:《塔尔寺“六族”与塔尔寺》,青海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1712007年笔者在湟中县盘道乡东岔村调查所得资料。
    172[清]查郎阿 刘于义修,许容纂,《甘肃通志五十卷》,台湾文海出版社据清乾隆元年刻本影印本,68页。
    173《湟中县志》,湟中县地方是编纂委员会,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105页。
    175[美]芮哈特著 王绶译《与西藏人同居记》,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版,42页。
    176[清]杨应据:《西宁府新志卷十九》,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487页。
    177[清]杨应据:《西宁府新志卷十九》,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487页。
    178[清]杨应据:《西宁府新志卷十九》,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487页。
    179[清]杨应据:《西宁府新志卷十九》,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487页。
    180[清]杨应据:《西宁府新志卷十九》,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488页。
    181[清]杨应据:《西宁府新志卷十九》,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492页。
    182巴明旺 宗喀十三族考 参见藏人文化网。巴名旺即拉莫才旦,他的《阿垛宗嘛六族史略》(西藏研究,1989,4)节选了《宗喀十三族考》中的塔尔寺六族。
    1832008年5月笔者在大通县岗冲乡兰冲村调查所得资料。
    184熬红:《塔尔寺“六族”与塔尔寺》,《青海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185资料来源:根据《中国藏族部落》和《塔尔寺六族与塔尔寺》及作者调查所制。
    187元、明、清三代的地方小学。元制五十家为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教师,农闲时令子弟入学,读《孝经》、《小学》、《大学》《论语》、《孟子》。明代地方仍普遍设立“社学”,民间十五岁以下的幼童可入学就读,学习冠、婚、丧、祭之礼及经史算历,并兼读“御制大诰”和“本朝律令”。清代各省的州、府、县都设立社学,每乡一所,社师择“文义通晓、行宜谨厚”者充补。参见《西宁卫志·西宁至》
    188[清]杨应据:《西宁府新志》卷11,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291292页。
    189[清]升允等修,安维峻等纂,《甘肃新通志》,清宣统元年刻本,第三十六卷第六页。
    190[清]升允等修,安维峻等纂,《甘肃新通志》,清宣统元年刻本,卷42,78-80页。
    191祝启源:《唃厮啰-宋代藏族政权》,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3页。
    192《青海地方旧志五种 青唐录》,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36-37页。
    193[日]岩崎力著,李德龙译,《北宋时期河西的藏族部落与佛教》,《国外藏学译文集》,第十三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78页。
    194智贡巴·贡却乎丹巴绕吉著,吴均 毛继祖 马世林译,《安多政教史》,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161页。
    195陈庆英 蒲文成,《西纳家族、西纳喇嘛和塔尔寺西纳活佛》,青海社会科学,1985年第1期。
    196智贡巴·贡却乎丹巴绕吉著,吴均 毛继祖 马世林译,《安多政教史》,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162页。
    197陈庆英 蒲文成,《西纳家族、西纳喇嘛和塔尔寺西纳活佛》,青海社会科学,1985年第1期。
    198智贡巴·贡却乎丹巴绕吉著,吴均 毛继祖 马世林译,《安多政教史》,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162页。
    199陈庆英 蒲文成,《西纳家族、西纳喇嘛和塔尔寺西纳活佛》,青海社会科学,1985年第1期。
    200[清]杨应据:《西宁府新志》卷27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686页。
    201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下),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1444页。
    202[清]杨应据:《西宁府新志》卷27,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609-610页。
    203[清]杨应据:《西宁府新志》卷27,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693页。
    204智贡巴·贡却乎丹巴绕吉著,吴均 毛继祖 马世林译,《安多政教史》,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162页。
    205智贡巴·贡却乎丹巴绕吉著,吴均 毛继祖 马世林译,《安多政教史》,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163页。
    206[清]杨应据:《西宁府新志》,卷28,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701-703页。
    207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下),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1444页。
    208蒲文成:《青海佛教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258页。
    209《青海地方旧志五种 青唐录》,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58页。
    210祝启源:《唃厮啰-宋代藏族政权》,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54页。
    211[美]汉斯·J·.摩根索著,徐昕 郝望 李保平译,《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37页。
    212崔永红 张得祖 杜常顺,《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310页。
    213赛多·罗桑崔臣嘉措著,郭和卿译,《塔尔寺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44页。
    214赛多·罗桑崔臣嘉措著,郭和卿译,《塔尔寺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45页。
    215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著,陈庆英 马连龙 马林译,《五世达赖喇嘛传》,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225-227页,260页。
    216智贡巴·贡却乎丹巴绕吉著,吴均 毛继祖 马世林译,《安多政教史》,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163页。
    217智贡巴·贡却乎丹巴绕吉著,吴均 毛继祖 马世林译,《安多政教史》,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163页。
    218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23-25页。
    219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23-25页。
    220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23-24页。
    221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37页。
    222马汝珩 马大政,《论罗卜藏丹津叛乱与清政府的善后措施》,《新疆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
    223年羹尧:《附奏西宁寺院喇嘛不法篇》,无年月,见《年羹尧奏折》专辑上,第四十六页。
    224马汝珩 马大政,《论罗卜藏丹津叛乱与清政府的善后措施》,《新疆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
    225赛多·罗桑崔臣嘉措著,郭和卿译,《塔尔寺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61页。
    226[日]加藤直人著,马连龙译,《罗卜藏丹津叛乱与清朝》(上),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
    227[清]升允等修,安维峻等纂,《甘肃新通志》,清宣统元年刻本42卷,35-36页。
    228笔者于2008年3月在三合村调查所的资料。
    229崔永红 张得祖 杜常顺,《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82页。
    230[明]刘敏宽 龙膺纂修,《西宁卫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292-295页。
    231[清]杨应据:《西宁府新志》卷33,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891页。
    232[清]杨应据:《西宁府新志》卷33,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891页。
    233[清]杨应据:《西宁府新志》卷33,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891页。
    234赛多·罗桑崔臣嘉措著,郭和卿译,《塔尔寺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61页。
    236魏明章:《青海塔尔寺历史大事编年》,《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
    237崔永红 张得祖 杜常顺,《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345页。
    238赛多·罗桑崔臣嘉措著,郭和卿译,《塔尔寺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58页。
    239转引自马汝珩 马大政,《论罗卜藏丹津叛乱怀与清政府的善后措施》,《皇朝藩部要略》卷十一,《厄鲁特要略》三,祁韵士,《新疆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
    240崔永红 张得祖 杜常顺,《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348页。
    241[清]杨应据:《西宁府新志》卷15,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386页。
    242[清]杨应据:《西宁府新志》卷15,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386页。
    243[清]杨应据:《西宁府新志》卷15,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386页。
    244马汝珩 马大政,《论罗卜藏丹津叛乱与清政府的善后措施》,《新疆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
    245蒲文成:《青海佛教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191页。
    246崔永红 张得祖 杜常顺,《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344 页。
    247智贡巴·贡却乎丹巴绕吉著,吴均 毛继祖 马世林译,《安多政教史》,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163页。
    278智贡巴·贡却乎丹巴绕吉著,吴均 毛继祖 马世林译,《安多政教史》,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164页。
    279巴明旺:《宗喀十三族考》,《青海藏族》,2005年第1期。
    250靳育德:《河湟随笔---西宁周边地名谈》,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29。
    253崔永红 张得祖 杜常顺,《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496页。
    254参见网页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F%9D%E7%94%B2%E5%88%B6%E5%BA%A6
    255马鹤天:《青海蒙藏民族之已往与现在》,新青海1943年1卷4、5期,《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526页。
    256《青海历史纪要》,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633页。
    257笔者于2007年9月27日在群加乡上圈村和下圈村调查所得。
    258崔永红:《论青海土官、土司制度的历史变迁》,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259《湟中县志》,湟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14页。
    260《青海省藏族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青海省编辑组,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166页。
    261青海省档案馆152卷永久卷(解放前-1964年)中18号档案资料。
    262《湟中县志》,湟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青海人民出出版社,1990年版,381-382页。
    263马戎 刘世定 邱泽奇主编,《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319页。
    264青海档案馆资料152卷永久卷,23卷藏族志第五章宗教与寺院制度改革。
    265《湟中县志》,湟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239页。
    266杨贵明 景朝德编著,《塔尔寺维修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107页。
    267《湟中文史资料选》,第三辑,96页。
    268[美]保罗·康纳顿著,纳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50页。
    269李惊雷:《变迁中的乡土社会的文化与权力》,《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4期。
    270[美]戴维·斯沃茨著,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91页。
    271熬红:《塔尔寺“六族”与塔尔寺》,《青海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272普日哇 圈启章 完玛冷智,《塔尔寺典型式研究报告——兼析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中国藏学》,2006年第2期。
    273杨贵明:《塔尔寺文化》,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101页。措哇,藏语,部落或部族的意思。
    274[英]威立璧著,李金希译,王启龙校,《穿越西藏无人区》,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223页。
    275[法]古伯察著,耿升译,《鞑靼西藏旅行记》,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355页。
    276[俄]彼库科兹洛夫著,王希隆 丁淑琴译,《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93页。
    277塔尔寺寺管会总务办公室秘书僧人提供。
    278《塔尔寺概况》,青海社科院塔尔寺藏族历史文献研究所编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86页。
    279赛多·罗桑崔臣嘉措著,郭和卿译,《塔尔寺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196页。
    280喜饶嘉措:《喜饶嘉措文集》(第二卷),青海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132页。
    281根敦群培:《根敦群培文选》,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44页。
    282吉迈特却:《隆务寺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736页。
    283张怡荪主编:《藏汉大辞典》,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1151页。
    284东嘎·洛桑赤列编纂:《东嘎藏学大辞典》,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版,1204页。
    285严正德 王毅武主编:《青海百科大辞典》,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876页。
    286赛多·罗桑崔臣嘉措著,郭和卿译,《塔尔寺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196页。
    287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著,陈庆英 马连龙等译,《一世至四世达赖喇嘛传》,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136页。
    288杨贵明:《塔尔寺文化》,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8页。
    289周加巷法王著,郭和卿译,《至尊宗喀巴大师传》,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91页。如大师之母梦见度母化身入胎,从母亲胸间之门诞生等。
    291杨贵明:《塔尔寺文化》,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40页。
    292熬红:《塔尔寺“六族”与塔尔寺》,《青海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293熬红:《塔尔寺“六族”与塔尔寺》,《青海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294蒲文成:《青海佛教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86页。
    295赛多·罗桑崔臣嘉措著,郭和卿译,《塔尔寺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62页。
    296蒲文成:《青海佛教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87页。
    297赛多·罗桑崔臣嘉措著,郭和卿译,《塔尔寺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202页。
    298赛多·罗桑崔臣嘉措著,郭和卿译,《塔尔寺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89-90页。
    299杨贵明:《塔尔寺文化》,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40页。
    300蒲文成:《青海佛教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23页。
    301宗喀·漾正冈布:《“本”“巫”比较研究》〉“Tibetan Bon and Chinese Wu(“Shaman”):A Comparative Study.”Journal of Qinghai College of Nationalities(Gyi-thang,Amdo),1987(No.3),pp.59-64
    302笔者调查所得资料。报告人:丹增嘉措,小南川申中(现上新庄)人,隆奔族,现年74岁。
    305[美]杜赞奇,王福明译,《文化、国家与权力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98页。
    306《湟中县志》,湟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366页。
    307宗喀·漾正冈布:《史前藏医学发展线索研究》“Hygiene,Medical Treatment and Health in Tibet in the Stone and Bronze Age.”Tibet Studies(Lhasa),1995,(No.2),pp.127-135,137.
    309蒲文成编:《甘青藏传佛教寺院》,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144页。
    310[奥地利]勒内·德·内贝斯基·沃杰科维茨著,谢继胜译,《西藏的神灵与鬼怪》,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233页。
    311笔者根据2007年至2008年7月调查结果汇总而成
    312[奥地利]勒内·德·内贝斯基·沃杰科维茨著,谢继胜译,《西藏的神灵与鬼怪》,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242页。
    313丹珠昂奔:《藏族神灵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3-4页。
    314[德]霍夫曼:《西藏的宗教》,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内部),1965年铅印本,5页。
    315丹珠昂奔:《藏族神灵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5页。
    316丹珠昂奔:《藏族神灵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29页。
    317[美]威廉·A·哈维兰著,瞿铁鹏 张钰译,《文化人类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399页。
    318[英]E.H.利奇:《语言的人类学:动物范畴和骂人话》,三联书店,1995年版,343页。转引自詹贤武的《民俗文化语权力运行环境》,2003年11期。
    319[日]岩崎力著,李德龙译,《北宋时期河西的藏族部落与佛教》,《国外藏学译文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79页。
    320[美]威廉·A·哈维兰著,瞿铁鹏 张钰译,《文化人类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184页。
    321崔永红 张得祖 杜常顺,《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395页。
    322[清]杨应据:《西宁府新志》卷15,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385页。
    323崔永红 张得祖 杜常顺,《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396页。
    324崔永红 张得祖 杜常顺,《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395页。
    325《塔尔寺概况》,青海社科院塔尔寺藏族历史文献研究所编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144页。
    326青海档案馆资料152卷永久卷,23卷藏族志,第五章,宗教与寺院制度改革。
    327[清]杨应据:《西宁府新志》卷15,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386页。
    328《塔尔寺》,青海省文史研究馆著,青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28页。
    329《塔尔寺概况》,青海社科院塔尔寺藏族历史文献研究所编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146页。
    330王册:《塔尔寺概述》,《西藏研究》,1983年第1期。
    331王册:《塔尔寺概述》,《西藏研究》,1983年第1期。
    332赛多·罗桑崔臣嘉措著,郭和卿译,《塔尔寺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58、59页。
    333赛多·罗桑崔臣嘉措著,郭和卿译,《塔尔寺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64页。
    334赛多·罗桑崔臣嘉措著,郭和卿译,《塔尔寺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65页。
    335赛多·罗桑崔臣嘉措著,郭和卿译,《塔尔寺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66页。
    336赛多·罗桑崔臣嘉措著,郭和卿译,《塔尔寺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67页。
    337《塔尔寺概况》,青海社科院塔尔寺藏族历史文献研究所编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151页。
    338《湟中县志》,湟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396页。
    339《湟中县志》,湟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396页。
    340《湟中县志》,湟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396页。
    341王册:《塔尔寺概述》,《西藏研究》,1983年第1期。
    342王册:《塔尔寺概述》,《西藏研究》,1983年第1期。
    343《边事研究》卷12,4页,转引自陈光国的《青海藏族史》,青海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602页。
    344《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第二编,转引自陈光国的《青海藏族史》,青海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602页。
    345《湟中县志》,湟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397页。
    346[明]刘敏宽,龙膺纂修,《西宁卫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64页。
    347[明]刘敏宽。龙膺纂修,《西宁卫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64页。
    348[明]刘敏宽,龙膺纂修,《西宁卫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65页。
    349[清]杨应据:《西宁府新志》卷15,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477页。
    350刘敏宽是《西宁卫志》的撰修者,《西宁卫志》修成于明万历二十三年,即公元1595年。由此可以判定此志修成以前,塔尔寺五族生计方式仍然以畜牧业为主。
    351[清]苏铣纂修,王昱 马忠校注,《西宁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136页。
    352[清]杨应据:《西宁府新志》卷8,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250页。
    353陈光国:《青海藏族史》,青海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371页。
    354《湟中县志》,湟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81页。
    355《湟中县志》,湟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81页。
    356[清]杨应据:《西宁府新志》卷16,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393页。
    357[清]杨应据:《西宁府新志》卷16,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397页。
    358崔永红 张得祖 杜常顺,《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655-656页。
    359《湟中县志》,湟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434页。
    360智贡巴·贡却乎丹巴绕吉著,吴均 毛继祖 马世林译,《安多政教史》,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159页。
    361《塔尔寺概况》,青海社科院塔尔寺藏族历史文献研究所编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144页。
    362赛多·罗桑崔臣嘉措著 郭和卿译《塔尔寺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p52、p55等页。
    363赛多·罗桑崔臣嘉措著,郭和卿译,《塔尔寺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52页。
    364赛多·罗桑崔臣嘉措著,郭和卿译,《塔尔寺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52页。
    365赛多·罗桑崔臣嘉措著,郭和卿译,《塔尔寺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45页。
    366赛多·罗桑崔臣嘉措著,郭和卿译,《塔尔寺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45页。
    367赛多·罗桑崔臣嘉措著,郭和卿译,《塔尔寺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54页。
    368赛多·罗桑崔臣嘉措著,郭和卿译,《塔尔寺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199页。
    369赛多·罗桑崔臣嘉措著,郭和卿译,《塔尔寺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200页。
    370蒲文成主编:《甘青藏传佛教寺院》,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70页。
    371赛多·罗桑崔臣嘉措著,郭和卿译,《塔尔寺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202页。
    372赛多·罗桑崔臣嘉措著,郭和卿译,《塔尔寺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61页。
    373熬红:《塔尔寺“六族”与塔尔寺》,《青海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374熬红:《塔尔寺“六族”与塔尔寺》,《青海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375贡保草:《试论藏族“塔哇”的产生》,《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376[清]杨应据:《西宁府新志》卷19,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488页。
    377熬红:《塔尔寺“六族”与塔尔寺》,《青海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378[法]莫里斯·古德利尔著,王毅译,《礼物之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25页。
    379陈庆德:《经济人类学的理论发展》,《云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380中国社会文化人类学网http://www.sociology.cass.cn/renleixue/www-ant/view.asp?articleid=292
    381[美]威廉·A·哈维兰著,瞿铁鹏 张钰译,《文化人类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206页。
    382赛多·罗桑崔臣嘉措著,郭和卿译,《塔尔寺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194页。
    383巴明旺:《宗喀十三族考(二)》,《贡本措周雪巴措哇考》参见藏人文化网
    384《湟中县志》,湟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398页。
    393普日哇 圈启章 完玛冷智,《塔尔寺典型式研究报告——兼析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中国藏学》,2006年第2期。
    394汪宁生:《文化人类学调查---正确认识社会的方法》,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62页。
    396普日哇 圈启章 完玛冷智《塔尔寺典型式研究报告——兼析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中国藏学》2006年第2期
    399[意]杜齐著,李有义 邓锐龄译,《西藏中世纪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史/学室,1980年7月,内部资料,30页。
    400[意]杜齐著,李有义 邓锐龄译,《西藏中世纪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史/学室,1980年7月,内部资料,43页。
    4012008年9月份笔者调查所得,报告人系西纳大昂索的侄孙,现年72岁,男性。
    402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注,《贤者喜宴》,《西藏民族学院》,1983年第2期。
    403陈庆英 蒲文成,《西纳家族、西纳喇嘛和塔尔寺西纳活佛》,《青海社会科学》,1985年第1期。
    404赛多·罗桑崔臣嘉措著,郭和卿译,《塔尔寺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197页。
    405陈庆英 蒲文成,《西纳家族、西纳喇嘛和塔尔寺西纳活佛》,《青海社会科学》,1985年第1期。
    406崔永红:《论青海土官、土司制度的历史变迁》,《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407崔永红 张得祖 杜常顺,《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56页。
    408[清]杨应据:《西宁府新志》卷24,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609页。
    409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qingshigao/qsgx_517.htm
    410[清]苏铣纂修,王昱 马忠校注,《西宁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174页。
    411[清]杨应据:《西宁府新志》卷24,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609-610页,615页。
    412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下), 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1372-1444页。
    413《平安县志》,青海省平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659页。
    414崔永红:《土官与土司》,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71页,85页。
    415崔永红:《论青海土官、土司制度的历史变迁》,《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4第4期。
    416陈庆英:《明代的甘青川藏族地区》,参见中国藏学网。
    417铁进元:《西祁土司衙门及其文化遗迹研究》,《青海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418单菲菲:《青海土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及其影响》,《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419[清]杨应据:《西宁府新志》卷27,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686页。
    420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下),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1373页。
    421卷一百七·表第二·宗室世系表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国古曲网』原文链接:http://book.guqu.net/yuanshi/8724.html
    422[清]杨应据:《西宁府新志》卷27,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686页。
    423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下),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1444页。
    424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下),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1444页。
    425[清]杨应据:《西宁府新志》卷27,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609-610页。
    426[清]杨应据:《西宁府新志》卷27,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693页。
    427[清]杨应据:《西宁府新志》卷28,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701-703页。
    428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下),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1444页。
    429[清]杨应据:《西宁府新志》卷24,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615页。
    430[清]杨应据:《西宁府新志》卷24,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615页。
    431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下),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1444页。
    432铁进元:《西祁土司衙门及其文化遗迹研究》,《青海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433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下),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1 444页。
    434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下),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1444页。
    435祁永锐 祁之宁著,《贡哥星吉及其后裔史略》内部发行,另参考《青海历史纪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36资料来源:铁进元:《西祁土司衙门及其文化遗迹研究》,《青海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及《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下)。
    439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下),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1444页。
    440铁进元:《西祁土司司衙门及其文化遗迹研究》,《青海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441铁进元:《西祁土司衙门及其文化遗迹研究》,《青海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442铁进元:《西祁土司衙门及其文化遗迹研究》,《青海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443笔者于2008年5月调查所得。报告人:祁永锐,男性,末代西祁土司之孙,72岁,现居三合村。
    444笔者于2008年5月调查所得。报告人:祁永锐,男性,末代西祁土司之孙,72岁,现居三合村。
    448林耀华:《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386页。
    449[法]莫里斯·古德利尔著,王毅译,《礼物之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25页。
    450刘珩:《部分的真理----文学文本与人类学民族志的“书写”》,《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
    1《后汉书·西羌传》中华书局 1962北京版
    2《旧唐书·吐蕃传》中华书局 1975年版
    3《旧唐书·西戎·党项传》中华书局 1973年版
    4《新唐书·吐蕃传》中华书局 1974年版
    5《新唐书·西域·苏毗传》中华书局 1975年版
    6《旧五代史·外国列传·吐蕃传》中华书局 1974年版
    7《明史·西域·西番诸卫传》中华书局 1974年版
    8《藏族史料集》陈燮章 索文清 陈乃文 辑 四川民族出版社 1983年版
    9[明]刘敏宽 龙膺纂修《西宁卫志》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10[清]苏铣纂修的《西宁志》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11[清]梁份著《秦边纪略》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12[清]杨应据《西宁府新志》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13[清]升允等修 安维峻等纂《甘肃新通志》清宣统元年刻本
    14《西宁府续志》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
    15《青海方志资料类编》王昱主编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16青海地方旧志五种 青唐录》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
    17《湟中县志》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
    18《大通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19《化隆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20《平安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21《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
    22《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
    23《湟中文史资料选》第三辑
    24《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青海分册)甘肃省图书馆近现代以来的汉文专著
    25陈赓雅《西北视察记》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26陈庆英《中国藏族部落》中国藏学出版社 1991年版
    27陈庆英主编《藏族部落制度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 1995年版
    28崔永红《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29崔永红《土司与土官》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
    30陈光国《青海藏族史》青海民族出版社 1997年版
    31陈亚艳《黄教圣地—塔尔寺·鲁沙尔镇》三秦出版社 2000年版
    32丹珠昂奔《藏族神灵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8月版
    33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7年版
    34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 2001年版
    35霍存福《权力场》: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36侯鸿鉴《西北漫游记》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37黄奋生《藏族史略》民族出版社 1985年版
    38黄华《权力,身体与自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39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 2002年版.
    40靳育德《河湟随笔---西宁周边地名谈》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7年版
    42李遇春《权力 主体 话语》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42黎宗华 李延恺《安多藏族史略》青海民族出版社 1992年版
    43林鹏侠《西北行》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44刘夏蓓《安多藏区族际关系与区域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 2003年版
    45拉科·益西多杰(杨贵明)《塔尔寺史话》民族出版社 2001年版
    46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47马戎 刘世定 邱泽奇主编《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华夏出版社 2000年版
    48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49芈一之主编《西宁历史与文化》辽宁民族出版社 2005年版
    50南文渊《高原藏族生态文化》甘肃民族出版社 2002年版
    51蒲文成《甘青藏传佛教寺院》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
    52蒲文成《青海佛教史》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53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2001年版
    54孙德忠《社会记忆论》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55《青海历史纪要》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56《青海省藏族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青海省编辑组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
    57《塔尔寺概况》青海社科院塔尔寺藏族历史文献研究所编著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7年
    58陶尔风 和磊《文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59宣狭父《西北远征记》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60星全成 马连龙《藏族社会制度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61徐黎丽《论民族关系与民族关系问题》民族出版社 2005年版
    62王辅仁《西藏佛教史略》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
    63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台湾允晨出版社 1997年版
    64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三联书店 1997年版
    65王铭铭《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66王希隆《西北少数民族史研究》民族出版社 2003年版
    67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年版
    68王尧 王启龙 邓小咏《中国藏学史》民族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69吴猛 和新风著《文化权力的终结》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70杨贵明《塔尔寺文化—宗喀巴诞生圣地》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
    71严正德 王毅武主编《青海百科大辞典》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 1994年版
    72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
    73杨文炯《互动调适与重构》民族出版社 2007年版
    74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75赵利生《民族社会学》民族出版社 2004年版
    76郑杭生编《社会学新修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77洲塔《佛学原理研究—论藏传佛教显密五部大论》甘肃民族出版社 2002年版
    78周希武《宁海纪行》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79祝启源《唃厮啰—宋代藏族政权》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80朱世奎《青海风俗简志》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81庄孔韶的《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生活 读书 新知 三联书店 2000年版
    82宗喀·漾正冈布《卓尼生态文化》甘肃民族出版社 2007年版
    83熬红《塔尔寺“六族”与塔尔寺》《青海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84巴卧·祖拉陈哇著 黄颢译注《贤者喜宴》《西藏民族学院》1983年第2期
    85陈庆英 蒲文成《西纳家族、西纳喇嘛和塔尔寺西纳活佛》《青海社会科学198年第1期
    86陈庆英 明代甘青川藏族地区的政治述略《西藏研究》1999年第2期
    87陈庆德 郑宇《民族志文本与真实的叙述》《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1期
    88陈献光《口述史二题:记忆与诠释》《史学月刊》2003年 第7期
    89崔永红《论青海土官、土司制度的历史变迁》《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90陈纪《试比较福柯与韦伯的权力观》《邢台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91陈新海《民国时期青海管理方略》《青海民族研究》1997年第3期
    91傅光明《口述史:历史、价值与方法》《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92高丙中《民族志发展的三个时代》《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93贡保草《试论藏族“塔哇”的产生》《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94贾伟 马兴盛《试论明代青海河湟地区人口迁移》《青海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
    95贾伟《明中后期青海河湟地区藏族人口数量考察》《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
    96拉莫才旦(巴明旺)《阿垛宗喀六族史略》《西藏研究》1989年第4期
    97蓝达居《历史人类学简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1期
    98廖玉玲《历史学与人类学融合的途径——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的结合》《传承》2008年第2期
    99李惊雷《变迁中的乡土社会的文化与权力》《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4期
    100李劼《历史民族志的另一种解读方法》《云南民族学院》2002年第1期
    101刘珩《部分的真理——文学文本与人类学民族志的“书写”》民族文学研究 2007年第3期
    102马成俊《文化遗产与历史记忆》《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03马成俊《基于历史记忆的文化生产与族群建构》《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第1期
    104马汝珩 马大正《论罗卜藏丹津的叛乱与清政府的善后措施》《新疆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
    105普日哇 圈启章 完玛冷智《塔尔寺典型模式研究报告——兼析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中国藏学》2006年第2期
    106祁进玉《历史脉络中的国家观与国家认同意识变迁——以土族为个案的历史人类学考察》《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07年第3期
    107切排《藏传佛教称谓考》《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108单菲菲 青海土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及其影响《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109索端智《藏族信仰崇拜中的山神体系及其地域社会象征》《思想战线》2006年第2期
    110铁进元《西祁土司衙门及其文化遗迹研究》青海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111武沐《试论明清时期河湟文化的特质与功能》《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112吴素文 孙东川 朱怀意《权力的性质与组织结构的演变》《软科学》2002年第3期
    113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114王册《塔尔寺概述》《西藏研究》1983年第1期
    115汪风清《西方权力理论研究的几个特点》《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116魏明章《青海塔尔寺历史大事编年》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1989年第4期
    117薛晓源 曹荣湘《文化资本、文化产品与文化制度——布迪厄之后的文化资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1期
    118鄢庆丰,刘涛《杜氏研究策略的内涵及成果分析——〈文化、权力与国家〉的深层阅读》《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19姚朋《迈克尔·曼的社会权力史及权力史观述评》《史学月刊》2003第7期
    120张伟明《历史记忆与人类学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121张云《甥舅关系、贡赐关系、宗藩关系及“供施关系”-历代中原王朝与西藏地方关系的形态与实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3期
    122张伟明《历史记忆与人类学研究 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123赵珍《那彦成整饬青海述略》《清史研究》1997年第3期
    124赵世瑜《传说·历史·历史记忆——从20世纪的新史学到后现代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125周泓《历史人类学:从历史文本到意义主体》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126周泓 黄达远《历史人类学:中国史学研究方法的新诉求》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
    127朱伟珏《文化资本与人力资本——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经济学意义》《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128洲塔《唃厮啰及其政权考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4期
    129宗喀·漾正冈布《藏传佛教在安多传播发展史上的几个问题》,青海史地研究1987-1988 6pp.
    130宗喀·漾正冈布《安多藏区的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藏区旅游开发论坛》2006年9月
    131宗喀·漾正冈布《“本”“巫”比较研究》“Tibetan Bon and Chinese Wu(“Shaman”):A Comparative Study.”Journal of Qinghai College of Nationalities(Gyi-thang,Amdo),1987(No. 3)
    132宗喀·漾正冈布《史前藏医学发展线索研究》“Hygiene,Medical Treatment and Health in Tibet in the Stone and Bronze Age.”Tibet Studies(Lhasa),1995,(No.2)
    133宗喀·漾正冈布《藏族传统文化和吐蕃特高原的环境保护》“Why Was Tibet“Shangrila”?Tibet,Tibetan Cultur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ACollection of Papers on TraditionalCulture and Modernization.Hangzhou:Zhejiang Education Press,1999,5 pp.
    134青海档案馆资料 152卷永久卷 23卷藏族志 第五章 宗教与寺院制度改革 15青海藏族调查提纲 藏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
    18民族志第三章 藏族部分 青海藏族历史
    22藏族起源及历代王朝情况
    23、24、25、26、27藏族志草稿
    29藏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
    135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著 陈庆英 马连龙等译《一至四世达赖喇嘛传》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6年版
    136东嘎·洛桑赤列编纂《东嘎藏学大辞典》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2年版
    137根敦群培《根敦群培文选》四川民族出版社 1988年版
    138吉迈特却《隆务寺志》青海民族出版社 1988年版
    139却西·洛桑华旦著 青海省社科院塔尔寺文献研究所翻译《塔尔寺志略》
    140赛多·罗桑崔臣嘉措著 郭和卿译《塔尔寺志》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141章嘉若贝多杰著 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6年版
    142喜饶嘉措《喜饶嘉措文集》(第二卷)青海民族出版社 1982年版
    143张怡荪主编《藏汉大辞典》民族出版社 1993年版
    144周加巷法王著 郭和卿译《至尊宗喀巴大师传》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145智观巴·贡却乎丹巴绕吉著 吴均 毛继祖 马世林译《安多政教史》甘肃民族出版社 1984版
    146[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147[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 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步》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5年版
    148[美]戴维·斯沃茨著 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年版
    149[美]杜赞奇著 王福明《文化、国家与权力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150[美]汉斯·J.摩根索著 徐昕 郝望 李保平译.《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0年版
    151[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 韩莉译《文化的解释》译林出版社 2002年版
    152[美]肯尼斯·沃尔兹著 胡少华 王红缨译《国际政治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53[美]乔治·E·马尔库斯[美]米开尔·M·J·费彻尔著 王铭铭等译《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1998年版
    154[美]乔纳森·弗里德曼著 周宪 许均译 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商务印书馆 2004年版
    155[美]苪哈特著 王绶译《与西藏人同居记》商务印书馆 中华民国二十年十一月初版PDF格式
    156[美]威廉·A·哈维兰 著 瞿铁鹏 张钰 译《文化人类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年版
    157[美]约翰·米尔斯海默著.王义栀,唐小松译《大国政治的悲剧》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158[美]阎云翔《礼物的流动》李放春 刘瑜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159[美]詹姆斯·克利福德 乔治·E·马尔库斯编 高丙中 吴晓黎 李霞译《写文化》商务印书馆 2006年版
    160[奥地利]勒内·德·内贝斯基·沃杰科维茨著 谢继胜译《西藏的神灵与鬼怪》西藏人民出版社 1993年5月版p233
    161[意]杜齐 著 李有义 邓锐龄 译《西藏中世纪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史/学室 1980年7月 内部资料
    162[英]安东尼·吉登斯.胡宗闫等译《民族—国家与暴力》三联书店,1998年版
    163[英]伯特兰罗素著 靳建国译《权力论》东方出版社 1988年版
    164[英]E·霍布斯鲍姆T·兰格著 顾杭 庞冠群译《传统的发明》译林出版社 2004年版
    165[英]D.罗宾斯 李中泽摘译《布迪厄“文化资本”观念的本源、早期发展与现状》《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166[英]马林诺斯基 著 费孝通译《文化论》华夏出版社 2002年版
    167[英]伯特兰罗素著 靳建国译《权力论》东方出版社 1988年版
    168[英]维克多·特纳著 赵玉燕 欧阳敏 徐洪峰译《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商务印书馆 2006年版
    169[英]维克多·特纳著 黄剑波 刘博赟译《仪式过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170[英]威里壁著,李金希译《穿越西藏无人区》西藏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期
    171[法]古伯察著 耿升译《鞑靼西藏旅行记》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6年版
    172[法]古伯察著 金昌文 译《塔尔寺纪实》[敦煌资料]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 第六辑 陈庆英编 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
    173[法]米歇尔·福柯著《权力与策略》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174[法]米歇尔·福柯著 佘碧平译《性经验史(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175[法]米歇尔·福柯著 钱瀚译《必须保卫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176[法]莫里斯·古德利尔著 王毅译《礼物之谜》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
    177[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著 毕然 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2版
    178[法]皮埃尔·布迪厄著 蒋梓桦译《实践感》译林出版社 2003年版
    179[德]霍夫曼《西藏的宗教》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内部)1965年铅印
    180[德]M·韦伯《经济与社会》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181[日]加藤直人著 马连龙译《罗卜藏丹津与清朝》(上)《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
    182[日]加藤直人著 马连龙译《罗卜藏丹津与清朝》(下)《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
    183[日]石滨裕美子 伊力娜译《罗卜藏丹津“叛乱”再考》《东洋学报》1988年第69卷
    184[日]岩崎力著 李德龙译《北宋时期河西的藏族部落与佛教》《国外藏学译文集》(第十三辑)西藏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185[俄]崔比科夫著 王献军译《佛教香客在圣地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186[俄]柯兹洛夫著 王希隆 丁淑琴译《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187[俄]普尔热瓦尔斯基著 王嘎 张友华译《荒原的召唤》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