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代国家祭祀体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国家祭祀是以国家名义、由皇帝或政府官员主持的公共祭拜活动,这种祭拜活动既体现一定的宗教涵义,又昭示祭祀者政治、社会信念和价值的常经,同时又服务于国家共同体的现实目的。
     明代国家祭祀体系建立于洪武时期。该体系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承袭唐、宋以来祭祀体系的基本传统,包含大、中、小数十种等级严格的仪式性祭祀活动。除日期固定的常规祭祀以外,朝廷遇有登极、册立、迎娶、之国、营造、出征、巡幸、视学以及天象异常和严重自然灾害等情况而举行的祭告天地、山川、宗庙、社稷、后土等仪式,也属国家祭祀范围。除皇帝亲自参加或派遣官员主祭的中央的祭祀活动之外,地方政府在中央授权下所举行的祭祀活动也属此范围。这一整套祭祀活动构成明朝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洪武时期以后,祭祀制度不时发生一些变动。最初的变动集中于佛、道以及杂神信仰阑入祭祀体系造成的祭祀精神变异和对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冲击,由此引发的士大夫的强烈抗争使得这种变异速度减缓。嘉靖时期,以“大礼议”为背景,世宗对祭祀制度进行了一番全面调整,主要涉及为使世宗生父兴献王进入太庙而实行的庙制更革、孔子祭祀及陪祀规制的减杀,以及天地祭祀仪式的变更。从祭祀活动体现的文化内涵上来看,这一时期的改制并未造成明朝国家祭祀的基本属性和主导文化内涵的转变。隆庆初年,君臣对嘉靖时期的祭祀体系更改又做了有限度的调整,使其中某些方面回复嘉靖以前的局面。其后直到明末,祭祀制度少有变动。
     本文从整体上展现明朝国家祭祀体系的制度规定、人员管理、仪式活动、组成要素、信仰的对象世界及其体现的现世功用,在此基础上,对其中包含的政治文化寓意进行分析。
     明朝的国家祭祀体系从制度角度说,是一个包含了礼部、太常寺、鸿胪寺、光禄寺、钦天监、内阁、翰林院等多个部门的管理体系。其中,礼部是祭祀制度的总理和决策建议机构,太常寺是祭祀活动的直接管理机构,工部、都察院、六科等则参加祭祀礼仪的协助、监督。
     祭祀作为一种重要的仪式活动,具有严格的程序规定,从正祭之前的准备活动:择日、斋戒、习仪、省牲器、告庙、有司陈设,到祭祀仪式当日举行的迎神、行礼、进俎、初献、亚献、终献等程序,都体现了祭祀仪式的象征意义。在精心安排的祭祀空间内,一系列陈设、器物被赋予神圣的象征意义,在祭祀仪式中充当重要角色。坛、庙的设置彰显祭祀活动的空间环境,形成了相对隔绝于外界的独立场域,烘托祭祀仪式的庄严肃穆。祭器与祭物作为对神的献礼构成人神沟通的媒介之一。祭祀仪式上所用的服装、乐舞从感官上营造祭祀仪式的神圣氛围,强化祭祀导向。祭祀仪式中使用的祝文,则直接表达祭祀者奉天地、飨鬼神、安民众、治邦国的多重目的及其神圣性。
     明代国家祭祀的对象是一个以“天”为核心,包括其他神、鬼、祖先、圣人、功臣等等的完整体系。抽象的“天”具有最高绝对权威,象征从自然到人间的终极秩序和最高权力,也是一切人间伦理关系的逻辑原点。“天”之下的诸神,各具职司,各有象征意义,因而各有具体的政治导向功用。祖先、圣人、功臣、英雄等祭祀对象,凸显了明人观念中对人事的充分关照。部分民间低级神鬼也被纳入祭祀体系中,反映的主要是以人驭鬼的意念。明朝国家祭祀的基本态度是敬谨而有节制,不失神道设教、修人事而敬鬼神的传统,这与狭义宗教对于超自然对象权威的盲目崇拜以及民间迷信活动往往流于狂滥巫术化的情形有深刻的差异。祭祀对象的层级结构折映现实社会的等级差异秩序。
     明代国家祭祀体系的主导思想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一套关于国家治理的哲学和理念,因此,祭祀体系的设置从功用和目的的意义上来说,具有重人事的特点,反映在祭祀活动中,表现为鲜明的现世取向。天地、社稷、先农、先蚕祭祀直接体现对农业及民生的关注;宗庙祭祀体现了对孝悌观念的倡导和家国一体观念下对帝系传承的重视;岳镇海渎、山川河流之祀体现了四方之御的天下观;城隍、厉鬼祭祀体现现世权力对地方社会驾驭的权威;帝王、功臣之祭体现出对圣帝贤王统系的认同以及人臣功德楷模的树立;孔庙祭祀寓教于祀,以符号化的圣人道德教化士子、庶民;旗纛、马神祭祀则体现对军事活动的重视和捍卫邦国的意志。除了以上明显的制度化的祭祀寓意以外,每一种祭祀活动还被赋予不同的功用,展现出明人祭祀观念杂糅和包容的特点。
     明朝国家祭祀体系塑造了一个神圣的世界,并对其进行祈拜,故带有明显的宗教特征,但因祭祀体系的主导思想是儒家的,而儒家思想并非狭义的宗教,因此与纯粹的制度性宗教、原始宗教以及民间宗教的崇拜活动均有区别。因其具有宗教性而又与狭义宗教相区别,本文将明代国家祭祀界定为具有准宗教属性。具体要点在于:明朝国家祭祀活动以人事为中心,以民生为根本关注对象,体现一定的理性色彩;其礼仪色彩浓而巫术色彩淡;以国家共同体的福祉、秩序为中心,而非以个人、小群体利益为中心,具有高度的公共性;祭祀对象及其地位并非绝对不可更改,而由现实的人斟酌选择,故诉求的对象既是神,也是人本身;祭祀活动本身被当做合理治国意志的表达方式,指向仁政,而非简单地将人事交诸神意;祭祀的基本精神在于敬、节,而非单纯祈求,不用术数;祭祀之基本原则排斥佛、道之崇拜对象及不经杂神。
     明代的国家祭祀是在中国礼仪、祭祀传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明显的继承性特征,这种继承性的核心是对于儒家国家政治理念和政治文化的温习和认同。国家祭祀体系与民间信仰和祭祀活动形成复杂关系,这是理解明代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视角。明代国家祭祀既服务于现实皇权,也具有申明道统、限制皇权的作用。这些特性对理解明朝国家祭祀体系的政治文化寓意都是重要的。
The state sacrifice is a public divine worship activity presided by the emperor or officials in the name of the country. This worship reflects both religious connotations and the core of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beliefs and the values of the attenders. It also contains a realistic intention to serve the community of the whole country.
     The state sacrificial system of the Ming Dynasty was set up in the Hongwu's reign and guided by the Confucian ideas. The content of this system follows the sacrificial tradition of the T'ang and Sung dynasty, and includes dozens of sacrificial activities in the different scales from the grand, the secondary to the lowest. Besides the routine sacrifices on the fixed dates, some provisional rituals offering sacrifice to the heaven and earth, the mountains, the ancestral temples, the god of the land and grain, and the god of the earth when the emperor was enthroned, the royal titles were conferred on the royal members, the royal marriages were held, the imperial pinces went to their own granted territories, the royal buildings were constructed, the army was going out to battle, the emperor looked around the country or the Confucian schools, and the abnormal astronomical phenomena or serious natural disasters happened also belonged to the state sacrificial system. Besides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sacrificial activities presided by the emperor himself or the dispatched officials in charge, the sacrificial activities held by the local government also belonged to the state sacrificial system. The entire set of sacrificial activities wa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political activities of the Ming dynasty.
     After Hongwu period, the sacrificial system was transformed from time to time. The original changes were mainly the sacrifice's spiritual deviation and the impact against the Confucianism's leading status caused by the Buddhist, Taoist and the folk religions' penetration into the state sacrificial system. The serious objections of the Confucian officials slowed this deviating process down. During Jiajing period, emperor Shizong changed the sacrificial system a lot during the Great Ritual Controversy. The changes included the reformation of the temple rites aiming to put Shizong's father Xingxianwang into the temple, the standard's reduction of the Confucian's sacrifice and the side sacrifice of the Confucian, and the alteration to the rituals of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 In terms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reflected by the sacrificial activites, these changes did not alter the fundamental nature and the leading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Ming government's sacrifice. In the early years of Longqing period, emperor Muzong and his high officials limitedly readjusted the state sacrificial system formed in the Jiajing period and thus part of it was restored to the condition before Jiajing period. From that to the end the Ming dynasty, the state sacrificial system scarcely changed.
     This dissertation views the institution, the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the ritual activities, the integral elements, the beliefs object world and the reflected realistic function of the Ming dynasty's state sacrificial system as a whole. On this basis, this dissertation analyses its political cultural connotations.
     In the view of the system, the Ming dynasty's state sacrificial system includes the Ministry of Rites (libu,礼部), the Court of Imperial Sacrifices (Taichangsi,太常寺), the Court of State Ceremonial (Honglusi,鸿胪寺), the Court of Imperial Entertainments (Guanglusi,光禄寺), the Directorate of Astronomy (Qintianjian,钦天监), the Grand Secretariat (neige,内阁), the Hanlin Academy (翰林院), and some other sections of the Ming government. Among them, the Ministry of Rites is the top administrative and policy-making body of the sacrificial system. The Court of Imperial Sacrifices is the direct administrative body of the sacrificial activities. The Ministry of Construction (gongbu,工部), the General Commission of Surveillance (duchayuan,都察院), and the Six Offices of Scrutiny (liuke,六科) were in charge of the assistance and supervision of the sacrificial ritual.
     As an important ritual activity, the sacrifice had some definite provisions of the procedure. From the preparing activities before the formal ritual, such as the choice of an auspicious day, fast, the practice of the ritual, preparation of the sacrificial utensil, informing the antecedents in the ancestral temple and the display of the sacrificial goods, to the procedures held on the formal sacrificial day, such as the welcome of the god, the offering of the food, the worship for three times and so on, they all reflected the symbolic significance of the sacrificial ritual. In the well-designed ritual space, a series of displays and utensils were endowed with the solemn significance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acrificial ritual. The altars and the temples made the environment of the sacrificial activities more conspicuous, formed a comparatively isolated field and set off the sacred and solemn atmosphere of the ritual by contrast. The utensils and the foods of the sacrifice for the deities became one of the communicative mediums between the gods and the human beings. The dressing and the dance accompanied by music in the sacrificial rituals formed a solemn atmosphere to the human sensory organs and strengthened the sacrificial orientation. The sacrificial texts reflected the worshiper's purposes to worship the god and earth, to respect the deities, to warn against the ghosts, to pacificate the common people, and to govern the country.
     The state sacrificial objects of the Ming dynasty is a whole system which with the "heaven" at the core, concluded the other deities, ghosts, ancestors, sages, and the men making great achievements for the country. The abstract "heaven" had the highest and absolute authority, standing for the ultimate order of the nature and the human beings and working as the origin of all the ethic relations in the world. Under the heaven, various gods and deities had their individual duties and symbolic meanings and so had their own specific political functions. The worshipped objects, such as the ancestors, sages, the men making great achievements for the country, the heroes and so on, showed the full concern for the human affairs in the conception of Ming people. A part of the lower-leveled ghosts and deities in the folk society were also brought into the sacrificial system, which mainly reflected the idea of human being's managing the ghost. The Ming government's basic attitude to the state sacrificial system is to be respectful, cautious and moderate, while Shendao-Shejiao (神道设教) and the tradition of paying most attention to the human affairs and respecting the gods and ghosts at the same time were kept. This formed a profound difference with the institutionalized religion, which worshipped the supernaturalism blindly, and the folk superstious beliefs, which contained too much sorcery. The fact that the objects of the sacrifice were classified reflected the social stratum of the realistic world.
     The dominant ideology of the state sacrificial system of Ming dynasty was the Confucians ideas, which are a set of philosophies and ideologies about the county's governing. Therefore, the functions and the intentions of the sacrificial system ha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human affairs. That is to say, the sacrificial activities had a clear secular orientation. The worships for the heaven and earth, the god of the land and grain, the god of the agriculture, and the god of the silkworm reflected the concern about the agriculture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The sacrifice for the ancestral temple reflected the promotion of the filial piety and the stress on the emperor's blood line according to the idea that the home and country were a whole body. The worships for the mountains, hills, rivers and seas reflected the domain ideas of Ming. The sacrifice for the city god and ghosts which had no places to go showed the realistic authority towards the local society. The worships for the emperors and the men making great achievements for the country reflected the identification for the succession of the sage and virtuous emperors, and set examples for the people to make great achievements for the country. The worship for the Confucius meant to educate the Confucian officials and the common people with this symbolized sage's morality. The worships for the army's flag and the god of horse expressed the stress on the military affairs and the will to defend the country. Besides the above-mentioned implied meaning of the institutional sacrificial system, each sacrificial affair was endowed with a respective function, which reflected the mingle and magnanimous characteristics in the Ming people's sacrificial ideas.
     The state sacrificial system of the Ming dynasty created a divine world and prayed to it, which made this system bear obvious religious characteristic. However, the dominant ideology of this sacrificial system was the Confucian ideas, which were different from the pure religion, so it was different from the institutionalized religion, the primitive religion and the folk religions. Therefore, this dissertation defin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state sacrificial system as the quasi-religion. The key points of it were as follows: the state sacrificial affairs of the Ming dynasty focused on the human affairs, paid much more attention to th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therefore reflected a certain rational color. The sacrificial activities focused on the rituals instead of the sorceries. The concerns of the state sacrificial system were the welfare and the order of the national community instead of the interests of the individuals and the small group, which made it highly public. The sacrificial objects and their status were not absolutely unchangeable and were selected deliberately by the humans in the real world. So, the appealing objects were the deities as well as the human beings themselves. The sacrificial activities pointed to the Ren (Kindness,仁) policy and were regarded as the expression of the will to govern the country rationally instead of the process of simply giving the realistic things to the gods to determine. The basic spirit of the sacrifice was to be respectful and moderate instead of praying purely or using the sorcery. The principle of the sacrifice made it exclude the Buddhist, Taoist and folk religious deities.
     The state sacrificial system of the Ming dynasty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ritual and sacrifice, which made it have the obvious characteristic of the succession. The core of this feature is to review and identify the Confucians state political ideas and political culture. There were complex relations between the state sacrificial system and the folk believes. This is an important point of view to comprehe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and the society of the Ming Dynasty. The state sacrificial system of Ming dynasty served for the imperial power, and also had the functions of interpreting the Confucian orthodoxy and limiting the emperor's power. These characteristics are important to comprehe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political culture in the state sacrificial system of the Ming dynasty.
引文
1 《国语》卷18《楚语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67页。
    2 《礼记·礼运》,卷22,参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1425页。
    3 《国语》卷4《鲁语上》,第65-66页。
    4 杜佑:《通典》卷41,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33页。
    1 张廷玉:《明史》卷47,“吉礼”,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223页。
    2 《明太祖实录》卷30,洪武元年二月壬寅。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影印本,1962年。又见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1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明太祖实录》卷35,洪武元年九月丙子。
    4 《明太祖实录》卷38,洪武二年正月丙申、戊申。
    5 《明太祖实录》卷49,洪武三年二月甲子。
    6 《明太祖实录》卷53,洪武三年六月癸亥、甲子。
    7 《明太祖实录》卷59,洪武三年十二月戊辰。
    8 《明太祖实录》卷60,洪武四年正月戊子。
    9 张廷玉:《明史》卷47,“吉礼”,第1224页。
    10 《明太祖实录》卷84,洪武六年八月乙酉。
    11 《明太祖实录》卷103,洪武九年正月庚午。
    12 《明太祖实录》卷114,洪武十年八月庚戌。
    13 《明太祖实录》卷115,洪武十年十月丙午。
    14 张廷玉:《明史》卷50,“吉礼”,第1296-1297页。
    1 《大明律》卷18,怀效锋点校,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135页。
    2 《大明律》卷11,第87-88页。
    3 宋濂:《宋学士文集》卷73,“平阳林氏祠学记”,四部丛刊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侯官李氏观槿斋藏明正德刊本,第529页。
    1 参见《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58年第11期。
    2 日本研究唐宋时期皇帝祭祀的学者金子修一亦指出,关于中国皇帝祭祀的研究可以说是中国史研究中建立最晚的领域之一。他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民国以后,皇帝制不存在,故缺少对皇帝之属性研究的热情。此推测略显简率。参见金子修一:《皇帝祭祀的展开》,载小岛毅、沟口雄三主编:《中国的思维世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11页。
    1 如田澍:《嘉靖革新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一书将嘉靖时期之政坛巨变视为革新之气象。认为嘉靖初以更新观念、整顿吏治、替换人事为主要内容的全面革新举措重建了明朝政治的新秩序,巩固了世宗的统治地位。近年,胡吉勋:《“大礼议”与明廷人事变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一书,是有关嘉靖改制这一政治事件研究的新探索。该书以嘉靖三年左顺门哭谏群臣的遭遇为中心,全面讨论了大礼议与嘉靖时期明廷人事变动的关系,认为嘉靖大礼议是明朝政治史的重要转折点,反映了明代政治伦理及仕风从自觉遵守儒家伦理规范,尊崇文官制度,强调对皇权的制约转向承认皇权的不可挑战性及向皇帝表示效忠的原则。该书之核心在于从政治视角研究大礼议,而非对祀典改革的专门性研究。欧美汉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以费希尔(Carney T.Fisher)的《嘉靖朝大礼议中的继统与继嗣之争》(The Chosen One:Succession and Adoption in the Court of Ming Shizong)最为著名。该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上溯汉、宋以小宗入继大统的先例;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嘉靖朝大礼之争,其中涉及到了有关祭祀礼仪的具体内容;第三部分分析了这一争论,并将世宗的坚持与道德哲学的强化联系起来。但该书主要是从政治和哲学的视角探讨大礼议所表现的统嗣之争,对于国家祭祀内容本身和它所反映的寓意则关注不多。相关研究成果还有,尤淑君:《名分礼秩与皇权重塑——大礼议与明嘉靖朝政治文化》(台湾政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梳理了嘉靖朝议礼之过程,并尝试对嘉靖朝之政治文化做出分析。
    2 张显清:《明嘉靖“大礼议”的起因、性质和后果》,《史学集刊》,1988年第4期。
    3 林延清:《嘉靖皇帝大传》,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
    4 胡凡:《嘉靖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5 小岛毅:《嘉靖の礼制改革について》载《東洋文化研究所纪要》,1992年卷117。
    6 载王春瑜主编:《明史论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7 罗冬阳:《明太祖礼法之治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8 张光辉:《明初礼制建设研究——以洪武朝为中心》,河南大学,2001年,中国古代史硕士学位论文。
    9 小岛毅:《郊祀制度の変(?)》载《東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108册。
    1 参见胡吉勋:《“大礼议”与明廷人事变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附录。原载于香港《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2004年第44期。
    2 邢致远、邢国政:《明初南京天坛分合祀的变迁》,《东南文化》,2006年第2期。
    3 姚安:《清代北京祭坛建筑与祭祀研究》中央民族大学,专门史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4 王柏中:《明嘉靖年间的庙制变革问题试探》,《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2期。
    5 赵克生:《明朝嘉靖时期国家祭礼改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本书诸部分之基本观点亦做分述,以单篇论文形式发表如下:《明蒙冲突与祭礼之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2期)、《<大明集礼>的初修与刊布》(《史学史研究》,2004年第3期)、《明代郊礼改制述论》(《史学集刊》,2004年第4期)、《试论明朝两京祭礼的归并》(《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试论明代孔庙祀典的升降》(《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明代的藩王继统与庙制变革》(《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3期)、《试论明朝太庙的功臣配享及其变动》(《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6期)等。
    6 黄进兴:《优入圣域:权力、信仰、正当性》,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圣贤与圣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 朱鸿林:《阳明从祀典礼的争议和挫折》,《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1996年第5期;《元儒吴澄从祀孔庙的历程和时代意涵》,《亚洲研究》,1997年第23期:《元儒熊禾的学术思想及其从祀孔庙议案》,《史薮》,1998年第3期;《明太祖的孔子崇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99年;《国家与礼仪:元明二代祀孔典礼的仪节变化》,《中山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近期又发表《王阳明从祀的史料问题》,对从祀的史料进行进一步的考证和修订,载《史学集刊》,2008年第6期。
    2 刘融:《王守仁从祀孔庙之争》,《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该文后以同一题目于同年8月刊发于《史学月刊》。
    3 邓嗣禹:《城隍考》,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历史学科资料室藏《史学年报》,第2卷第2期。
    4 滨岛敦俊:《明初城隍考》,《社会科学家》,1991年第6期;《朱元璋政权城隍改制考》,《史学集刊》,1995年第4期;《明清江南城隍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日本学者关于城隍祭祀制度的研究成果还有小岛毅:《城隍庙制度的确立》,载《思想》792号,1990年。
    1 赵轶峰:《明初城隍祭祀:滨岛敦俊洪武“三年改制”论商榷》,《求是学刊》,2006年第1期。
    2 张传勇:《明初城隍祭祀三题——与赵轶峰先生商榷》,《历史教学》,2007年第8期。
    3 申浩:《<明清江南城隍考>补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4期。
    4 张传勇:《明清城隍庙建置考》,南开大学,中国古代史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省城隍庙考》,《清史研究》,2004年第3期;《都城隍庙考》,《史学月刊》,2007年第12期。另外还有《明清山东城隍庙“异例”考》,《聊城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5 参见南炳文:《明史新探》,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6 胡凡:《儒教与明初宫廷祭祀札制》,《齐鲁学刊》,1999年第6期。
    7 禹平、王柏中:《明朝内庙祭祀制度探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1期。
    8 常建华:《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及其演变》,《南开学报》2001年第3期。
    9 参见高致华:《从明代祭祀看厉祭坛的文化意义》,第九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2001年8月。
    10 从国家——社会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章有:科大卫的《国家与礼仪:宋至清中叶珠江三角洲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中山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赵世瑜的《国家正祀与民间信仰的互动——以明清京师的“顶”与东岳庙为个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远亲不如近邻:从祭祀中心看城市中心的行业与街区——以明清京师东岳庙西廊诸神为出发点》(《东岳论丛》,2005年第3期),陈春声的《正统性、地方化与文化的创制——潮州民间神信仰的象征与历史意义》(《史学月刊》,2001年第1期),李留文的《河神黄大王:明清时期社会变迁与国家正祀的呼应》(《民俗研究》,2005年第3期),范正义的《祀典抑或淫祀:正统标签的边陲解读——以明清闽台保生大帝信仰为例》(《史学月刊》,2005年第11期),魏德毓的《移风易俗与象征替代:明清宁化显应庙的祭礼之争》(《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以及小岛毅的《正祠与淫祠》等。这些文章的重点不在于国家祭祀本身,但对于更好地理解国家祭祀的内涵却不无裨益。
    1 Joseph S.C Lam,State Sacrifices and Music in Ming China:Orthodoxy,Creativity,and Expressiveness.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8.
    2 赵轶峰:《明朝国家祭祀体系的寓意》,《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3 余和祥:《论宗庙祭祀及其文化特征》,《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论祖宗祭祀礼的伦理思想根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4 吴晓群:《仪式的史学解读》,《经济一社会史评论》第一辑,三联书店,2005年。
    5 林少雄:《天人合一:中国祭祀礼仪的文化意蕴》,《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6 参见王健文:《奉天承运——古代中国的“国家”概念及其正当性基础》,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1 参见妹尾达彦:《唐长安城的礼仪空间》,载小岛毅、沟口雄三主编:《中国的思维世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67页。
    2 本杰明·由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3 Angela Zito,Of Body&Brush:Grand Sacrifice as Text/Performance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7.
    4 Kai-wing Chow,The Rise of Confucian Ritualism in Late Imperial China:Ethics,Classics,and Lineage Discourse.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1 在谈到“礼”在西方的语汇概念中,美国华裔学者周启荣(Kai-wing Chow)认为,英语中,”ritual”这个词并不能完全涵盖中文中所说的“礼”这个词的含义。“礼”最初的含义是向祖先和神祗献祭,后来,含义扩展到表示制度化和体系化的贵族行为,其范围包含从政治制度,如封建体系,到庆典及日常典礼仪式以及社会礼仪等各个方面。所以,“礼”,无论是程序化的还是非程序化的,都代表着所有的行为方式及其符号化。正因为他的这种无所不包的性质,所以对“礼”之复杂的意涵做出概括是很难的。Kai-wing Chow,The Rise of Confucian Ritualism in Late Imperial China:Ethics,Classics,and Lineage of Discourse,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p9.本杰明·史华兹在《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一书中也对“礼”进行了讨论,他在使用“礼”这一概念时,经常用“礼仪”来代指“礼”。相关讨论还见于Richard J.Smith,“Ritual in Ch'ing Culture”In Kwang-ching Liu,ed.Orthodoxy in Late Imperial Chni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0.
    2 赵轶峰:《礼·国家·社会——读任爽新著<唐代礼制研究>》载《学史丛录》,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312-313页。原载《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1期。
    3 任爽在《唐代礼制研究》中认为,“礼是法的母体,因此,法可以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必须以礼为基础,直接吸纳礼制的内容以充实、完善法律亦势属必然。反过来说,法是礼的延伸,因此礼不可能直接吸纳法律条文,只能通过间接吸取法律的某些因素使自己得以强化。”唐代礼制与法制的完善使礼法完成合流。赵轶峰评论认为,“礼法相入很可能自有礼、法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因为两者似乎从来没有真正地分开过。”“礼法之间的界限和矛盾也始终存在。”所以与其用“合流”不如用“相入”,使其各自的独立性还可以被表出。此说颇为中肯。参见赵轶峰:《礼·国家·社会——读任爽新着<唐代礼制研究>》载《学史丛录》,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4[美]本杰明·史华兹著,程钢译,刘东校:《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5 班固:《汉书》卷22,“礼乐志”,北京:中华书局,第1029页。
    1 James L.Watson,"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Funeral Rites:Elementary Forms,Ritual Sequence,and the Primacy of Performance." In idem and Evelyn S.Rawski,eds.,Death Ritual in Late Imperial Modern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8.p3.
    2 学界有关儒家还是儒教的讨论此处不再赘述。本文倾向于认为,儒家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这样的纯然宗教相比,还有不同,不宜冠以儒教之称。从其功用层面来说,儒家之行为及主张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更多的体现为一种有关社会治理的思想。从其义理层面来说,儒家所注重的“内圣外王”之道从来不曾脱离于实践,既是道德的,也是政治的。
    3 Kai-wing Chow,The Rise of Confucian Ritualism in Late Imperial China:Ethics,Classics,and Lineage of Discourse,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p9.
    1 吴晓群:《仪式的史学解读》,载侯建新主编:《经济-社会史评论》,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2 有关宗教的具体内涵,及其与迷信的同异可参见赵轶峰:《明代国家宗教管理制度与政策》“导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3 赵轶峰:《明代国家宗教管理制度与政策》“导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1[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3-74页。
    2[英]维克多·特纳著,黄剑波,柳博赞译《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页。
    1 “能指”是该语言符号的声音形象,不含有任何特殊指意内涵;“所指”代表关于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是超越其表层对深层意蕴的指代。
    2 詹姆斯·沃森:《神的标准化:在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对崇拜天后的孤立(960-1960)》,参见韦思谛编,陈仲丹译:《中国大众宗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3页。
    3 理查德·冯·格兰:《财富的法术:江南社会史上的五通神》,参见韦思谛编,陈仲丹译:《中国大众宗教》,第143-196页。
    1 俞汝楫:《礼部志稿》卷7,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张廷玉:《明史》卷74,“职官志”,第1796页。
    1 赵轶峰:《明朝国家祭祀体系的寓意》载《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第2期。
    1 张廷玉:《明史》卷72,“职官志”,第1750页。王圻:《续文献通考》卷88,“礼部堂属”中亦对礼部有如此评价。实际上,汉唐以后,随着职官设置的完备和扩大,礼官早已并不单单掌握鬼神祠祀之事,而且包罗国家礼仪的很多内容。
    1 《周礼·春官·宗伯》卷18,第757-765页。
    2 张廷玉:《明史》卷72,“职官志”,第1738页。
    3 张廷玉:《明史》卷72,“职官志”,第1748-1749页。
    4 张廷玉:《明史》卷72,“职官志”,第1749-1750页。
    5 《明太祖实录》卷31,洪武元年三月己亥。
    1 张廷玉:《明史》卷136,“崔亮传”,第3930页。
    2 姚士观等编校,朱元璋:《明太祖文集》卷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王圻:《续文献通考》卷86,北京:现代出版社,1986年,第5192-5193页。
    4 黄佐:《翰林记》卷3“改擢”,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张廷玉:《明史》卷72,“职官志”,第1750页。
    2 张廷玉:《明史》卷196,“桂萼传”记载,嘉靖六年以桂萼为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故事,尚书兼学士者,自萼始。”此说不确。
    3 参见胡吉勋:《“大礼议”与明廷人事变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4 如嘉靖朝“席书以言大礼故,由他曹迁;万士和不由翰林,然先历其部侍郎。学谟与张居正厚,径拜尚书。廷臣无敢言者。”参见龙文彬:《明会要》卷31,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530页。嘉靖四年,礼科给事中杨言借仁寿宫灾,谕群臣修省一事,上疏条陈各部门官员之失职,其中即认为张璁和桂萼皆“由捷径以窃清秩”,实为不当。参见张廷玉:《明史》卷207,“杨言传”,第5465页。
    5 张廷玉:《明史》卷136,“陶凯传”,第3934页。
    6 龙文彬:《明会要》卷31,“职官”,第528页。
    7 叶盛:《水东日记》卷10,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12页。
    1 张廷玉:《明史》卷72,“职官志”,第3939页。
    2 焦竑:《玉堂丛语》卷3,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8-89页。
    3 《明太祖实录》卷92,洪武七年八月辛酉。注:稀祭为追尊始祖之祭祀,即追尊天子“所出之祖”的祭祀活动。大袷之祭为合已桃庙之主与未桃庙之主同于宗庙进行祭祀的行为。
    1 张廷玉:《明史》卷147,“解缙传”,第4120页。
    2 张廷玉:《明史》卷74,“职官志”,第1796页。
    3 王天有:《明代国家机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07页。
    4 《明穆宗实录》卷35,隆庆三年七月壬辰。
    5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51,“太常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51,“太常寺”。又见王圻:《续文献通考》卷90,第1362页。
    7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51,“太常寺”。
    1 范晔:《后汉书》卷1,“光武帝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页。
    2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51,“太常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51,“太常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洪武二十四年改署令为奉祀,署丞为祀丞。大祝一职,洪武三十五年曾被革除,建文年间复增设,永乐时又复旧制。
    5 建文中,太常寺寺丞分左右,永乐时复旧制。
    6 姚士观等编校,朱元璋:《明太祖文集》卷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 张廷玉:《明史》卷74,“职官志”,第1798页。
    8 叶盛:《水东日记》卷1,第5页。
    1 《明宪宗实录》卷189,成化十五年四月癸卯。
    2 《明世宗实录》卷123,嘉靖十年三月庚戌。
    3 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5,“推升”,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7页。
    4 王圻:《续文献通考》卷90,“太常寺”,第1382页。
    5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13,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48页。
    6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51,“太常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51,“太常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王圻:《续文献通考》卷90,第1363页。亦见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51,“太常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明孝宗实录》卷146,弘治十二年正月乙丑。
    3 《明世宗实录》卷114,嘉靖九年六月甲子。
    4 《明穆宗实录》卷35,隆庆三年七月壬辰。
    5 龙文彬:《明会要》卷38,第664页。
    6 《明太祖实录》卷70,洪武四年十二月癸未。
    7 《明太祖实录》卷93,洪武七年九月己巳。
    8 龙文彬:《明会要》卷21,第341页。
    9 《明英宗实录》卷69,正统五年七月壬寅。
    1 《明英宗实录》卷267,景泰七年六月辛丑。
    2 《明英宗实录》卷269,景泰七年八月乙巳。
    3 《明宪宗实录》卷120,成化九年九月丁巳。
    4 《明世宗实录》卷233,嘉靖十九年正月丙午。
    5 张廷玉:《明史》卷61,“乐志”,第1515页。
    6 《明世宗实录》卷362,嘉靖二十九年闰六月戊子。
    7 《明世宗实录》卷453,嘉靖三十六年十一月庚戌。
    8 《明太祖实录》卷128,洪武十二年十二月癸亥。又见王圻:《续文献通考》,《明史》记载为十一年,误。
    1 姚士观等编校,朱元璋:《明太祖文集》卷8,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姚士观等编校,朱元璋:《明太祖文集》卷8,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姚士观等编校,朱元璋:《明太祖文集》卷8,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龙文彬:《明会要》卷21,第343页。
    1 龙文彬:《明会要》卷38,第664页。又见张廷玉:《明史》卷61,“乐志”。黄瑜:《双槐岁钞》卷3,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44页。
    2 郎瑛:《七修类稿》卷18,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68页。
    3 《明世宗实录》卷40,嘉靖三年六月辛丑。
    4 张廷玉:《明史》卷74,“职官志”,第1797页。王圻:《续文献通考》卷90记载,太常寺署官有典簿、博士、神乐观提点、知观、协律郎、赞礼郎、司乐。祠祭署里不包括帝王庙、显陵,而多出皇陵、孝陵、祖陵。
    5 王圻:《续文献通考》卷90,第1363页。
    6 王圻:《续文献通考》卷90,“太常寺”,第1362—1363页。《明史》记载:“世宗厘祀典,分天地坛为天坛、地坛,山川坛、籍田祠祭署为神祗坛,大祀殿为祈谷殿,增置朝日、夕月二坛,各设祠祭署……万历四年改神祗坛为先农坛。”见张廷玉:《明史》卷74,“职官志”,第1797页。其中山川坛、籍田祠祭署何时改为先农坛与《续文献通考》有出入,待考。
    7 王圻:《续文献通考》卷90,第1363页。亦见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51,“太常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 “洪武初定神牲所,设官二人,牧养神牲。三年改立牺牲所,设武职并军人,专官牧养,其牲房中三间,以养郊祀牲,左三间,养宗庙牲,右三间,养社稷牲。余屋养山川百神之牲。六年奏准,郊庙牺牲已在涤者,或有伤则出之,死则埋之,其有疾者,亦养于别所,待其肥腯,以各小祀、中祀之用。若未及涤或有伤疾者,归所司别用。”参见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81,“祠祀清吏司”,第460页。
    1 张廷玉:《明史》卷74,“职官志”,第1797页。
    2 《明宣宗实录》卷92,宣德七年六月是月。
    3 关于鸿胪名称的涵义,司马迁:《史记》卷11记载:“韦昭云:‘胪,附也。以言其掌四夷宾客,若皮胪之在外附于身也。'”
    4 司马迁:《史记》卷11载:“大行,官名,秦时云典客,景帝初改云大行,后更名大鸿胪,武帝因而不改,故《汉书·景纪》有大鸿胪。《百官表》又云武帝改名大鸿胪。”大鸿胪名称在汉景帝还是汉武帝才得更名有不同的记载,但大致在汉朝已有此名称是肯定的。
    5 《明太祖实录》卷249,洪武三十年正月己卯。
    6 《明太宗实录》卷10,洪武三十五年七月甲申。正统八年时曾应南京户部主事苏洪奏,裁省南京鸿胪寺鸣赞二员,序班三十二员,次年因鸿胪寺上奏,“凡遇庆贺并进表笺行礼事多官少难于供应”,又复置南京鸿胪寺鸣赞二员。参见《明英宗实录》卷101,正统八年二月己丑;《明英宗实录》卷112,正统九年正月壬午。
    1 《明武宗实录》卷129,正德十年九月乙巳。
    2 王圻:《续文献通考》卷90,“太常寺”,第1382页。又见《明穆宗实录》卷7,隆庆元年四月己酉。
    3 《明光宗实录》卷5,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丙辰。
    1 《明太祖实录》卷25,吴元年九月辛卯。
    2 张廷玉:《明史》卷74,“职官三”,第1799页。
    3 《明英宗实录》卷76,正统六年二月庚午。
    4 张廷玉:《明史》卷74,“职官三”,第1798页。
    5 张廷玉:《明史》卷74,“职官三”,第1798-1799页。
    1 《明宣宗实录》卷92,宣德七年六月。
    2 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卷17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明宪宗实录》卷18,成化元年六月己卯。
    4 《明宪宗实录》卷34,成化二年九月己未。
    5 《明宪宗实录》卷260,成化二十一年正月己丑。又见俞汝楫:《礼部志稿》卷47,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 《明孝宗实录》卷43,弘治三年九月庚辰。
    7 《明孝宗实录》卷129,弘治十年九月戊午。
    8 《明孝宗实录》卷162,弘治十三年五月丁卯。
    9 《明孝宗实录》卷178,弘治十四年八月己巳。
    1 《明孝宗实录》卷212,弘治十七年五月庚寅。
    2 《明世宗实录》卷467,嘉靖三十七年十二月丁未。
    3 《明神宗实录》卷5,隆庆六年九月丁亥。
    4 《明神宗实录》卷73,万历六年三月甲子。
    5 《明神宗实录》卷477,万历三十八年十一月甲寅。
    6 《明穆宗实录》卷35,隆庆三年七月甲戌。
    1 张廷玉:《明史》卷72,“职官志”,第1760页。
    2 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卷15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张廷玉:《明史》卷74,“职官志”,第1810页。
    4 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卷2,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卷129,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卷176,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诸司职掌》“礼部·祠部”,续修四库全书本,第703页。
    3 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卷176,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81,“祠祀清吏司”,第460页。
    5 姚士观等编校,朱元璋:《明太祖文集》卷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洪武七年,命太常卿议祭祀日期,书之于版,依时以祭。参见龙文彬:《明会要》卷38,第661页。
    2 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卷169,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时享太庙,前三日奏斋戒,前一日同光禄寺官奏省牲。祭祀社稷前四日奏斋戒,前三日同光禄寺奏省牲。祀山川等神前三日奏斋戒,同礼部官诣城隍庙发咨文,仍同光禄寺奏省牲。
    1 徐一夔等:《明集礼》卷2,“遣官奏告圜丘仪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张廷玉:《明史》卷73,“职官志”,第1768-1769页。
    3 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卷167,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明世宗实录》卷160,嘉靖十三年闰二月丁未。
    5 关文发、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37页。
    6 张廷玉:《明史》卷73,“职官志”,第1768-1769页。
    1 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76,“行移署押体式”,第441页。
    2 张廷玉:《明史》卷207,“杨言传”,第5465-5466页。
    3 张廷玉:《明史》卷74,“职官志”,第1805-1806页。
    4 《明世宗实录》卷401,嘉靖三十二年八月戊寅。
    1 《明宪宗实录》卷182,成化十四年九月己巳。
    2 《明宣宗实录》卷9,洪熙元年九月丁酉。
    3 《明英宗实录》卷272,《废帝郕戾王附录》卷90,景泰七年十一月乙未。
    4 《明孝宗实录》卷34,弘治三年正月己未。
    5 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卷167,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 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卷167,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 《明英宗实录》卷311,天顺四年正月己丑。
    1 《明英宗实录》卷158,正统十二年九月戊午。
    2 《明英宗实录》卷231,《废帝郕戾王附录》卷49,景泰四年七月乙丑。
    3 《明宪宗实录》卷100,成化八年正月庚申。
    4 《明宪宗实录》卷181,成化十四年八月辛亥。
    1 《明武宗实录》卷9,正德元年正月甲午。
    2 《明太祖实录》卷100,洪武八年七月甲申。
    3 《明宪宗实录》卷260,成化二十一年正月己丑。
    1 参看嵇璜等奉敕撰:《钦定续文献通考》卷79,“群祀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张廷玉:《明史》卷47,“吉礼”,第1242页。
    1 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卷5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又见朱勤美:《王国典礼》卷4,续修四库全书本。
    2 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卷86,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俞汝楫:《礼部志稿》卷8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张廷玉:《明史》卷75,“职官志”,第1839页。
    5 张廷玉:《明史》卷75,“职官志”,第1849页。
    6 陆容:《菽园杂记》卷10,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25页。
    7 张廷玉:《明史》卷75,“职官志”,第1850页。
    1 俞汝楫:《礼部志稿》卷30,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张廷玉:《明史》卷74,“职官志”,第1816页。
    3 参见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卷10,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卷10,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卷56,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陶永庆校正,叶时用增补:《大明一统文武诸司衙门官制》卷5,“新官到任仪注”,续修四库全书本,第569-570页。
    2 参见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卷1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陆容:《菽园杂记》卷11,第130页。
    4 宣德时期,各处军卫皆得设学,于是春秋二祭,皆由武官主持,学官分献而已,陆容认为这是与礼制相悖的表现。陆容:《菽园杂记》卷11,第130页。
    5 俞汝楫:《礼部志稿》卷96,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 朱元璋:“祭祀不敬”,参见钱伯城、魏同贤、马樟根主编:《全明文》卷2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611页。
    又见朱元璋:《御制大诰》,“祭祀不敬”第57,续修四库全书本,第862册,第259页。
    1 参见《礼记·曲礼上》卷5,第1268页。“祭四方”指祭五官之神于四郊,分别为句芒在东,祝融后土在南,蓐收在西,玄冥在北。“诸侯方祀”指诸侯既不得祭天地,又不得总祭五方之神,唯祀当方,故曰方祀。祭山川者,《礼记·王制》记载,“在其地则祭之,亡其地则不祭。”大夫不得方祀及山川,只祭五祀而已,士祭先祖,岁有四时,更无余神。
    2 参见《礼记·王制》卷12,第1335页。鲁国因周公辅政之功,得到特许可以举行国君才能做的大祭祀礼,《礼记·祭统》中记:“昔者周公旦有勋劳于天下。周公既没,成王、康王追念周公之所以勲劳者,而欲尊鲁,故赐之以重祭:外祭则郊、社是也,内祭则大甞、褅是也。夫大甞、褅,升歌《清庙》,下而管《象》,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大夏》,此天子之乐也。康周公,故以赐鲁也。子孙纂之,至于今不废,所以明周公之德,而又以重其国也。”但孔子仍然认为,这是违礼之举,“鲁之郊、褅,非礼也。周公其衰矣。杞之郊也,禹也;宋之郊也,契也;是天子之事守也。故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这里孔子再次强调了郊天之礼是只有天子才可以进行的活动,是天子的特权,任何阶层,即使是诸侯也不允许随意祭天。
    3 参见《礼记·祭法》,后世对五祀、七祀之说,多有论辨。杜佑《通典》记载:殷制五祀:户、灶、中霤、门、行;周制天子七祀:司命、中霤、国门、国行、泰厉、户、灶;前汉五祀:户、灶、门、井、中霤;后汉五祀:门、户、井、灶、中霤:晋代五祀:门、户、井、灶、中霤;隋代七祀:司命、户、灶、门、厉、行、中霤;唐初废七祀,《开元礼》又恢复七祀:司命、户、灶、门、厉、行、中霤;宋代用七祀:司命、户、灶、中霤、门、厉、行;明、清时期改用五祀:户、灶、中霤、门、井。近来也有人认为,章太炎所论先秦贵族大夫实际是通祀五祀,七祀所含之内容实为楚辞之祭歌,而非周制之说对七祀、五祀说提供了解释,而郑玄所说殷制五祀,周制七祀的说法不确。参见杨华:《“五祀”祭祷与楚汉文化的继承》,《江汉论坛》,2004年第9期。
    1 《札记·祭法》卷46,第1590页。
    2 朝日、夕月、先农明初列为大祀,后改为中祀。
    3 洪武二年九月乙巳,诏以司中、司命、司民、司禄及寿星五神为中祀。参见黄佐:《翰林记》卷7,“议礼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洪武元年十二月,根据唐制拟定,立秋后辰日祀灵星,立冬后亥日祀司中、司命、司人、司禄,为坛于城南上。参见俞汝楫:《礼部志稿》卷8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洪武八年五月定五祀之礼,司户之神设坛于皇宫门左,司门主之;祭司灶之神设坛于御厨,光禄寺官主之。中霤之神设坛于乾清宫丹墀,内官主之:司门之神设坛于午门之左,司门主之;司井之神设坛于井前,光禄寺官主之。参见《明太祖实录》卷100,洪武八年五月甲申。王弘撰认为,“今制庶人里社乡厉,并得祭灶,而不言户、中霤、门、井,或举灶以概之耶?又按门、户一也,虽有一二内外合辟之分,其小者耳。即《会典》中所载祀文,门与户略无异词。世变义起,似当云去其一,而更增‘行'焉。”参见王弘撰:《山志》卷1,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8页。
    1 参见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卷80、8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明太祖实录》卷49,洪武三年二月庚午。
    3 俞汝楫:《礼部志稿》卷16,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明太祖实录》卷30,洪武元年二月壬寅。
    1 《明太祖实录》卷33,洪武元年闰七月庚戌。
    2 《明太祖实录》卷35,洪武元年九月丙子。
    3 《明太祖实录》卷36,洪武元年十一月丙午。
    4 《明太祖实录》卷37,洪武元年十二月乙酉。
    5 《明太祖实录》卷38,洪武二年正月丙申、戊申。
    6 《明太祖实录》卷44,洪武二年八月甲申。
    7 《明太祖实录》卷48,洪武三年正月甲午、甲辰。
    8 《明太祖实录》卷49,洪武三年二月甲子。俞汝楫:《礼部志稿》卷81记载为洪武三年正月,误。
    9 《明太祖实录》卷52,洪武三年五月癸丑。
    10 《明太祖实录》卷53,洪武三年六月癸亥、甲子。
    11 《明太祖实录》卷56,洪武三年九月癸卯。
    12 《明太祖实录》卷59,洪武三年十二月戊辰。
    13 《明太祖实录》卷60,洪武四年正月戊子。
    1 《明太祖实录》卷84,洪武六年八月乙酉。
    2 张廷玉:《明史》卷51,“吉礼”,第1315页。
    3 《明太祖实录》卷103,洪武九年正月庚午。
    4 《明太祖实录》卷114,洪武十年八月庚戌。
    5 《明太祖实录》卷115,洪武十年十月丙午。
    6 张廷玉:《明史》卷50,“吉礼”,第1297页。
    7 《明英宗实录》卷233《景泰附录》卷51,景泰四年九月己卯。
    8 北极佑圣真君:北方玄武七宿,后避宋真宗讳改玄武为真武,靖康加封佑圣助顺灵应真君。道家以真武为净乐王太子,得道飞升,摄玄武位。
    1 张廷玉:《明史》卷50,“吉礼”,第1304页。又见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93,“京都祀典”,第530页。
    嵇璜等奉敕撰:《钦定续文献通考》卷79,“群祀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卷85,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明仁宗实录》卷11,洪熙元年二月乙卯。
    4 嵇璜等奉敕撰:《钦定续文献通考》卷79,“群祀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明英宗实录》卷13,正统元年正月辛巳。
    6 《明孝宗实录》卷13,弘治元年四月庚戌。
    7 《明英宗实录》卷233,《景泰附录》卷51,景泰四年九月己卯。
    8 嵇璜等奉敕撰:《钦定续通志》卷114,“礼略·吉礼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 《明孝宗实录》卷13,弘治元年四月庚戌。按文佛,又称释迦文佛,即释迦牟尼。“六祖云,古佛应世已无数置,今以七佛为始,过去庄严刼毘婆尸佛,尸弃佛,毘舍浮佛,今贤刼俱留孙佛,俱那舍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是为七佛。”见明徐应秋:《玉芝堂丛荟》卷15,“古佛名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三清”,指道教中的玉清、上清、太清,“三境”为三清天神所居住地:玉清圣境(元始天尊居住)、上清真境(灵宝天尊居住)、太清仙境(道德天尊居住)。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道教以为总司雷部诸神。《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中亦称浮黎元始天尊第九子玉清真王,化生雷声普化夭尊,专制九霄三十六天,执掌雷霆之政。金、玉阙真君:五代吴徐温子知证、知谔二兄弟。元君神父、神母:金、玉阙真君二徐之父母及其配。
    1 《明孝宗实录》卷13,弘治元年四月庚戌。按实录载此疏时,前用“尚书周洪谟等会议谓”字样,示为周洪漠主持议定而上,然倪岳《青溪漫稿》所载该疏较实录所载详明。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77所载此疏亦标明出自《青溪漫稿》。又俞汝辑《礼部志稿》卷57云:倪岳于成化二十二年升礼部右侍郎,“二十三年,宪宗宾天,充山陵使。时孝宗初即位,典礼坌集,皆下礼部。尚书周洪谟老,多疾,议拟多出岳手。遂厘正祀典,凡京师诸神祠,淫名侈费诸不经训者,裁革殆尽。”故该事当由周洪谟领衔,实际由倪岳主持,其疏亦由倪岳所起草。至于“裁革殆尽”一语,其实夸大。
    1 《明世宗实录》卷119,嘉靖九年十一月丙申。
    2 《明世宗实录》卷213,嘉靖十七年六月丙辰。
    3 张廷玉:《明史》卷51,“吉礼”,第1323-1324页。
    1 详参赵克生:《明朝嘉靖时期国家祭礼改制》一书中的相关讨论。
    2 《明穆宗实录》卷2,隆庆元年正月丙寅。
    3 《明穆宗实录》卷5,隆庆元年二月乙巳。
    4 张廷玉:《明史》卷51,“吉礼”,第1324页。
    1 《明太祖实录》卷36,洪武元年十一月丙午。
    2 朱元璋:《皇明祖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第171页。
    3 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卷80,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俞汝楫:《礼部志稿》卷8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明世宗实录》卷104,嘉靖八年八月壬午。又见俞汝楫:《礼部志稿》卷8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 宋濂:《文宪集》卷5,“郊禋庆成诗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明世宗实录》卷134,嘉靖十一年正月辛未。
    2 《明世宗实录》卷208,嘉靖十七年正月壬寅。
    3 《明世宗实录》卷184,嘉靖十五年二月戊子。
    4 《明世宗实录》卷134,嘉靖十一年正月辛未。
    5 又见俞汝楫:《礼部志稿》卷30,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宋濂:《文宪集》卷4,“代祀高丽国山川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俞汝楫:《礼部志稿》卷8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郎瑛:《七修类稿》卷11,第167页。
    3 俞汝楫:《礼部志稿》卷25,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另参见《明世宗实录》卷137,礼部尚书夏言请朝日、夕月岁遣文武大臣行礼,圣驾不必亲祀。有诏,朝日间岁一亲祀,以甲丙戊庚壬年。夕月并神祗坛每三岁一亲祀,以丑辰未戌年。著为令。
    4 《明世宗实录》卷134,嘉靖十一年正月辛未。
    1 《明神宗实录》卷503,万历四十二年十二月丙申。
    2 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卷4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又见俞汝楫:《礼部志稿》卷10,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明太祖实录》卷29,洪武元年正月乙亥,又见俞汝楫:《礼部志稿》卷59,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徐一夔等:《明集礼》卷1,“祀天”,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卷4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又见俞汝楫:《礼部志稿》卷10,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明太宗实录》卷10,洪武三十五年七月壬午、甲申、丙申。
    4 《明仁宗实录》卷1,永乐二十二年七月丙辰。又见俞汝楫:《礼部志稿》卷10,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明英宗实录》卷1,宣德十年正月辛巳。
    6 《明穆宗实录》卷1,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壬子。
    1 《明神宗实录》卷2,隆庆六年六月甲子。
    2 《明熹宗实录》卷1,泰昌元年九月庚辰。
    3 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卷8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明孝宗实录》卷12,弘治元年三月戊辰。
    5 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卷85,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又见俞汝楫:《礼部志稿》卷30,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嘉靖即位时,礼部尚书毛澄言:“皇上登极改元,礼宜祭告岳镇海渎、历代帝王祖宗陵寝,及近年薨逝亲王,若宁献王、靖王、康王宜祭与否,惟上裁之。”世宗曰:“宸濠背逆不道,属籍已削,勿祭。”见《明世宗实录》卷7,正德十六年十月乙巳。
    6 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卷8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 《明太宗实录》卷10,洪武三十五年七月壬午、甲申、丙申。
    1 《明英宗实录》卷5,宣宗十年五月壬辰。又见俞汝楫:《礼部志稿》卷8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明宪宗实录》卷14,成化元年二月己亥。
    3 《明太祖实录》卷36上,洪武元年十一月丙午。
    4 《明太祖实录》卷36上,洪武元年十一月丁未。
    5 《明太祖实录》卷30,洪武元年二月丁未。
    6 《明宪宗实录》卷26,成化二年二月癸酉。
    1 徐一夔等:《明集礼》卷33,“亲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又见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卷5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王圻:《续文献通考》,第1904页。
    2 徐一夔等:《明集礼》卷33,“亲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仪式详见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卷5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张廷玉:《明史》卷57,“吉礼”,第1433-1434页。
    3 《明太祖实录》卷26,吴元年十月甲子,又见徐一夔等:《明集礼》卷33,“军礼”,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明太祖实录》卷27,吴元年十一月己丑。
    2 《明太祖实录》卷30,洪武元年二月丁巳。
    3 《明太祖实录》卷41,洪武二年四月戊子。
    4 《明太祖实录》卷64,洪武四年庚寅。
    5 《明太祖实录》卷78,洪武六年正月壬子。
    6 《明太祖实录》卷255,洪武三十年九月乙亥。
    1 王圻:《续文献通考》卷124,第1890-1891页。
    2 《明太宗实录》卷247,永乐二十年三月丁丑。
    3 《明宣宗实录》卷20,宣德元年八月辛未。
    4 杨廷和:《杨文忠三录》卷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明武宗实录》卷194,正德十五年十二月甲午。
    6 《明宣宗实录》卷5,洪熙元年七月癸丑。
    7 《明太宗实录》卷100,永乐八年正月己卯。
    8 《明太宗实录》卷82,永乐六年八月己卯:亦见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卷5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 《明太宗实录》卷186,永乐十五年三月辛亥。
    10 《明世宗实录》卷223,嘉靖十八年四月辛酉。
    1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2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龙文彬:《明会要》卷13,第218页。时以应天府学为国子学,盖在应天府学行礼。至十五年别立国子监成,太祖复于国子监行释奠礼。
    2 仪式参见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卷49,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明太宗实录》卷52,永乐四年三月壬辰。
    4 《明英宗实录》卷201,《废帝郕戾王附录》第19,景泰二年二月辛未。
    1 俞汝楫:《礼部志稿》卷68,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卷45,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又见俞汝楫:《礼部志稿》卷1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卷46,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又见俞汝楫:《礼部志稿》卷1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明宪宗实录》卷98,成化七年十一月癸丑。
    3 《明宪宗实录》卷147,成化十一年十一月癸丑。
    4 俞汝楫:《礼部志稿》卷12,第162-171页。
    5 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卷48,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又见俞汝楫:《礼部志稿》卷1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 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卷48,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 俞汝楫:《礼部志稿》卷12,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 《明太祖实录》卷64,洪武四年四月辛丑。
    1 《明太宗实录》卷30,永乐二年四月甲戌。
    2 《明宪宗实录》卷147,成化十一年十一月癸丑。
    3 《明世宗实录》卷96,嘉靖七年十二月己巳。
    4 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卷53,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又见朱勤美:《王国典礼》卷4,续修四库全书本,第376-377页。
    5 《明太祖实录》卷103,洪武九年正月。
    6 《明宣宗实录》卷54,宣德四年五月己未。
    1 朱元璋:“祭小孤山文”,参见钱伯城、魏同贤、马樟根主编:《全明文》卷34,第818页。
    2 《明太祖实录》卷100,洪武八年乙酉。
    3 俞汝楫:《礼部志稿》卷26,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明太祖实录》卷40,洪武二年三月丙申。
    5 《明太祖实录》卷40,洪武二年三月丁酉。
    1 《明太祖实录》卷89,洪武七年五月甲午。
    2 《明太祖实录》卷53,洪武三年六月戊午。
    3 《明宣宗实录》卷41,宣德三年四月丁丑。
    4 《明宣宗实录》卷87,宣德七年二月戊戌。
    5 《明英宗实录》卷65,正统五年三月辛酉。
    6 《明英宗实录》卷103,正统八年四月庚子。
    7 俞汝楫:《礼部志稿》卷88,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明英宗实录》卷277,天顺元年四月甲辰。
    2 《明宪宗实录》卷53,成化四年四月丙午。
    3 《明宪宗实录》卷90,成化七年四月丁卯。
    4 《明宪宗实录》卷213,成化十七年三月戊寅。
    5 《明宪宗实录》卷263,成化二十一年三月丁酉。
    6 俞汝楫:《礼部志稿》卷88,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明孝宗实录》卷211,弘治十七年闰四月乙亥。
    2 《明武宗实录》卷132,正德十年十二月乙丑。
    3 杨廷和:《杨文忠三录》卷2,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明世宗实录》卷24,嘉靖二年三月癸亥。
    5 俞汝楫:《礼部志稿》卷26,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又见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84,“郊祀”,第486页。
    6 《明世宗实录》卷371,嘉靖三十年三月丙辰。
    7 《明世宗实录》卷532,嘉靖四十三年三月癸亥。
    8 《明神宗实录》卷122,万历十年三月丁丑。
    1 《明神宗实录》卷178,万历十四年九月壬子。
    2 《明神宗实录》卷222,万历十八年四月戊子。
    3 《明神宗实录》卷554,万历四十五年二月己亥、戊午。
    4 《明神宗实录》卷556,万历四十五年四月丁未。
    5 《明熹宗实录》卷61,天启六年五月丁巳,
    6 《明太祖实录》卷58,洪武三年十一月甲辰。
    7 《明太祖实录》卷73,洪武五年三月丙辰。
    8 《明英宗实录》卷280,天顺元年七月丁卯。
    1 《明宪宗实录》卷115,成化九年夏四月戊辰。
    2 黄瑜:《双槐岁钞》卷10,第223页。
    3 《明孝宗实录》卷120,弘治九年十二月甲申。
    4 《明太祖实录》卷109,洪武九年闰九月丙午。
    5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21,“答佟太守求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800-801页。
    1 参见[法]葛兰言著,赵丙祥等译:《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译序第3页。
    2 《明太祖实录》卷218,洪武二十五年六月戊辰。
    3 俞汝楫:《礼部志稿》卷8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俞汝楫:《礼部志稿》卷96,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俞汝楫:《礼部志稿》卷96,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杨廷和:《杨文忠三录》卷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礼记·礼器》卷24,第1439页。
    5 《礼记·祭统》卷25,第1604页。
    1 《明太祖实录》卷40,洪武二年三月戊戌。
    2 不著撰者:《坛庙祀典》,四库未收书辑刊,01辑23册,第2页。
    3 张廷玉:《明史》卷47,“吉礼”,第1240页。
    4 徐一夔等:《明集礼》卷1,“祀天”,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明太祖实录》卷44,洪武二年八月辛巳。
    1 张廷玉:《明史》卷47。“吉礼”,第1241页。《诸司职掌》“礼部·传制”记载:“凡大祀前三日,陈设如常仪,文武官各具朝服,诣丹墀拜位,钟声止。仪礼司跪奏请升殿,乐作。皇帝御华盖殿,具皮弁服,出升座,乐止。鸣鞭,讫赞四拜,传制官诣御前,跪传制。由东门出,至传制位,称有制,赞跪宣制云:洪武某年正月某日大祀天地于南郊,尔文武百官自某日为始,致斋三日,当敬慎之。传讫,赞俯伏兴,乐作。又四拜,平身,乐止,奏礼毕。”续修四库全书本,第673页。
    2 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卷129,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张廷玉:《明史》卷47,“吉礼”,第1241页。
    4 宋濂:《文宪集》卷2,“观心亭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明孝宗实录》卷63,弘治五年五月乙未。
    1 《明孝宗实录》卷88,弘治七年五月戊戌。
    2 俞汝楫:《礼部志稿》卷8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明史》卷47,“吉礼”,第1240页。又见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81,“祠祭清吏司”,第460页。
    4 嘉靖九年更定,郊祀冬至,于先期之七日或六日习仪。
    5 《明神宗实录》卷73,万历三年六月丁巳。
    6 《明太祖实录》卷39,洪武二年二月甲申。
    1 《明太祖实录》卷39,洪武二年二月甲申。
    2 《明太祖实录》卷58,洪武三年十一月壬子。
    3 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81,“祠祭清吏司”,第460页。
    4 张廷玉:《明史》卷47,“礼志”,第1236页。
    5 杨廷和:《杨文忠三录》卷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 《明太祖实录》卷47,洪武二年十一月丁酉。
    1 郊祀饮福仪,周礼饮福礼于祭祀完毕后,由尸相执,命祝受于主人。汉朝以后,饮福礼一般在一献完毕后施行。唐开元礼规定于亚献未升坛之时,皇帝饮福。到宋元丰中,改为三献礼毕后,皇帝饮福受胙。元朝复用唐制。明朝郊祀三献皆皇帝亲行礼,既毕然后饮福嘏之。辞曰:“惟此酒肴神之所与,赐以福庆,亿兆同沾。”参见徐一夔等:《明集礼》卷1,“祀天”,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81,“祠祭清吏司”,第461页。
    3 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81,“祠祭清吏司”,第461页。
    1 《明太祖实录》卷110,洪武九年十月丙戌。
    2 张廷玉:《明史》卷47,“吉礼”,第1242页。
    3 朱元璋:《明太祖文集》卷7,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黄景昉:《国史唯疑》卷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5页。
    5 《明太祖实录》卷75,洪武五年八月丙子。
    6 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卷169,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 《明孝宗实录》卷62,弘治五年四月丁未。
    1 《明世宗实录》卷134,嘉靖十一年正月戊午。
    2 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81,“祠祭清吏司”,第461页。
    3 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第202页。
    4 俞汝楫:《礼部志稿》卷8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明英宗实录》卷231,《废帝郕戾王附录》第49,景泰四年七月乙丑。
    6 《明世宗实录》卷270,嘉靖二十二年正月戊辰。
    7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编:《中国明朝档案总汇》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0册,第226页。
    8 参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编:《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9-12册。
    1 参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编:《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18册,第304-305页。
    2 俞汝楫:《礼部志稿》卷8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张廷玉:《明史》卷47,“吉礼”,第1242页。
    4 黄景昉:《国史唯疑》卷12,第352页。
    5 俞汝楫:《礼部志稿》卷68,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洪武三年,定圜丘坛下壝内,增祭风云雷雨。洪武七年,更定增圜丘、方丘从祀,圜丘坛第一成设昊天正位,仁祖淳皇帝配位如旧,第二成东设大明位,西设夜明位,内壝之内东西各三坛,星辰二坛,分设于东西,星辰之次东则太岁及五岳坛,西则风云雷雨及五镇坛,内壝之外,东西各二坛,东四海坛,西四渎坛,天下神祗二坛分设于海渎之次,正配位,共设酒尊六于坛西,大明、夜明位各设酒尊三,星辰牛一,羊豕各三,太岁牛羊豕各一,余悉如旧仪。风云雷雨帛四,白色,岳镇海渎帛与二年夏至祭方丘同,余并同太岁坛,天下神祗帛四,白色,牲用羊豕各五,笾豆各八,笾视大明、夜明则减,白饼、黑饼、豆减,脾析豚胉簠簋三,铏三,壝内东西各设酒尊三,帛篚三,壝外东西各设酒尊三,帛篚二,每位爵各三。
    2 《明太祖实录》卷24,吴元年八月癸丑。
    3 张廷玉:《明史》卷47,“吉礼”,第1227页。《明太祖实录》卷62,洪武四年三月丙戌。
    4 《明太祖实录》卷24记载“四出陛各广一丈”。张廷玉:《明史》卷47记载,第一层四出陛,南一丈,东、西、北八尺,疑误。
    5 《明太祖实录》卷24,吴元年八月癸丑。
    6 洪武七年,更定增圜丘、方丘从祀,方丘坛第一成设皇地祗正位,仁祖配位,设如圜丘。第二成东设五岳位,西设五镇位。内壝之内东西各二坛,东四海坛,西四渎坛,天下山川坛二,复分设于海渎之次。内壝之外东西各设天下神祗坛一,其陈设正配位如圜丘。岳镇海渎与二年夏至同,但岳镇各设酒尊三,天下山川坛牛一,羊豕各三,余与岳镇海渎同。天下神祗与圜丘同,壝内东西各设酒尊三,帛篚二。壝外东西各设酒尊三,帛篚一,每位爵各三。
    1 张廷玉:《明史》卷48,“吉礼”,第1250-1251页。
    1 圜丘从祀东大明,西夜明。次东,二十八宿、五星、周天星辰。次西,风云雷雨。共四坛。方丘从祀东五岳,基运、翊圣、神烈三山,西五镇,天寿、纯德二山。次东四海,次西四渎。南北郊皆独奉太祖配。嘉靖十三年,诏更圜丘名为天坛,方泽名为地坛。礼部尚书夏言上奏认为,“圜丘、方泽本法象定名,未可遽易苐称,圜丘坛、省牲则于名义未协,今后冬至大报,起蛰祈谷祀天,夏至祭地祝文宜仍称圜丘、方泽,其省牲及一应公务有事坛所称天坛、地坛。”从之。参见《明世宗实录》卷159,嘉靖十三年二月丁丑条。
    2 黄佐:《翰林记》卷7“议礼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明太祖实录》卷44,洪武二年八月甲申。又见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卷82,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明太祖实录》卷24,吴元年八月癸丑。
    3 帝社稷祭祀图参见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85,“社稷等祀”,第491页。
    1 《明太祖实录》卷103,洪武九年正月庚午。
    2 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卷82,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85,“社稷等祀”,第492页。又见俞汝楫:《礼部志稿》卷26,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卷5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明太祖实录》卷61,洪武四年二月戊午。洪武四年根据光禄寺的建议,尚酝局所造酒专奉郊庙御用,若御赐燕享,及其余祭祀,当别设内酒坊造酒,以备其用。
    1 张廷玉:《明史》卷47,“吉礼”,第1237页。
    2 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卷16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俞汝楫:《礼部志稿》卷8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洪武十年,定合祀之制,各坛陈设如旧,惟太岁、风云雷雨酒盏各十,东西庑俱共设酒尊三、爵十八于坛南。二十一年更定,正殿上三坛,每坛登一,笾豆各十二,簠簋各二,共设酒尊六、爵九于殿东南,西向。丹墀内四坛,大明、夜明各登一,笾豆十,簠簋二,洒尊三,爵三。星辰二坛,各登一,铏二,酒盏三十,余与大明同。壝外二十坛,各登一,铏二,笾豆各十,簠簋各二,酒盏十,酒尊三,爵三。神祗坛,铏三,笾豆各八。帝王、山川、四渎、中岳、风云雷雨神祗坛,酒盏各三十,余并同岳镇。
    5 酒尊六于坛西,大明、夜明位各三,天下神祗,铏三,笾豆各八,簠簋各二,壝内外东西各设酒尊三,每位爵三。方丘、岳镇,各设酒尊三,壝内东西各设酒尊三,壝外东西各设酒尊三,每位爵三。神祗与圜丘同。
    6 每位增酒斝,星辰、天下神祗各三十,太岁、风云雷雨、岳镇海滨各十五。方丘从祀同。
    1 二十一年更定,十坛,每坛铏一,笾豆各二,簠簋各一,爵三,共享酒尊于殿西。
    2 太社稷配位祭器同。
    3 后太祖、成祖并配时,增酒尊一,爵三。
    4 洪武九年更定,正殿共设酒尊三,爵七,两庑各设酒尊三,爵三,余如旧。二十一年更定,每坛登一,铏二,笾豆各十,簠簋各二,酒盏三十。星辰,正殿中登一,铏二。余九坛,铏二。每坛笾豆十,簠簋各一,酒盏三十,爵一,共设酒尊三。太岁诸神,笾豆各八,簠簋各二,酒尊三。岳渎山川同。
    1 酒尊、爵数为五室共设。
    2 成化十二年,增正位笾豆为十二。嘉靖九年,仍减为十。
    3 景泰六年增两庑笾、豆各二,簠、簋各一。
    1 参见《周礼·大宗伯》卷18,第762页。
    2 张廷玉:《明史》卷47,“吉礼”,第1235页。另《明史》卷50,“职官志”亦记载:玉分四等:祀天为苍壁,又叫苍玉;祀地为黄琮:祭朝日、夕月为赤璋、白琥;祭太社、太稷为两圭、有邸。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81记载“凡玉三等,曰苍壁、曰黄琮、曰玉,惟祀天地、日月则用之。”第460-461页。另见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51“太常寺”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凡玉三等:苍玉、黄琮、玉。
    3 《明世宗实录》卷122,嘉靖十年二月乙亥。
    4 《明太祖实录》卷49,洪武三年二月辛酉。
    5 张廷玉:《明史》卷47,“礼志”,第1235页。另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春明梦余录》“太常寺”条。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81记载,帛五等中,奉先制帛在礼先制帛前,无礼神制帛,其余同《明史》。《明太祖实录》卷52,洪武三年五月甲寅条记载,洪武三年五月,礼部奏按古者礼神,每神币一。故今郊祀天地及岳镇海渎等神皆如其数。如五岳则用币五是也。至于太庙,每室奉安皇后二位神主,当用币二,而止用币一,恐于节文未称。各室宜增币一,庶为得宜。且天地、山川等神币帛既依古制,天用苍、地用黄、日用赤、月用白、皆用本体之色,而五岳、五镇、四海亦各随其方色其四渎及天下诸水宜用黑色,从之。
    1 《明太祖实录》卷119,洪武十一年六月壬子。
    2 一说牲分四等:犊、牛、太牢、少牢。太牢:牛、羊、豕三者并具为太牢,后又专指牛。少牢:羊、豕祭祀为少牢,后又专指羊。
    3 俞汝楫:《礼部志稿》卷25,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诸司职掌》“礼部·祠部”。张廷玉:《明史》卷47,“礼志”记载,洪武七年,增设圜丘配位。星辰,牛一,羊豕三。太岁,牛羊豕一。风云雷雨、天下神祗,羊豕各五。方丘配位,天下山川,牛一,羊豕各三。太庙稀,正配皆太牢,袷皆太牢。时享每庙犊羊豕各一。亲王配位,洪武三年定,共牛羊豕一。二十一年更定,每坛犊羊豕各一。功臣配位,洪武二年定,每位羊豕体各一。二十一年更定,每坛羊豕一。太社稷,犊羊豕各一,配位同。府州县社稷,正配位,共羊一、豕一。洪武七年增设,各羊一、豕一。朝日、夕月,犊羊豕各一。先农与太社稷同。神祗,洪武二年定,羊六、豕六。二十一年更定,每坛犊羊豕各一。嘉靖十年,天神左,地祗右,各牲五。星辰,每坛羊一、豕一。帝王,每室犊羊豕各一。配位,每坛羊豕各一。先师如帝王,四配如配位,十哲东西各豕一分五,两庑东西各豕一,后增为三。府州县学先师,羊一、豕一。四配。共羊一、豕一,解为四体。十哲东西各豕一,解为五体。两庑豕一,解为百八分。旗纛,洪武九年定犊羊豕,永乐后,去犊。王国及卫所同。五祀马神俱用羊豕。
    5 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卷169,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张廷玉:《明史》卷47,“礼志”,第1237页。用十种者,笾则减糗饵、粉餈,豆则减赩食、糁食。用八者,笾又减白、黑饼,豆又减脾析、豚胉。用四者,笾则止实以形盐、薧鱼、枣、栗,豆则止实以芹菹、兔醢、菁菹、鹿醢。各二者,笾实栗、鹿脯,豆实菁菹、鹿醢。簠、簋各二者,实以黍稷、稻粱。各一者,实以稷粱。登实以太羹,铏实以和羹。
    2 陆容:《菽园杂记》卷11,第138页。
    3 《明太祖实录》卷47,洪武二年十一月乙巳。
    4 《礼记·祭义》卷47,第1592页。
    5 姚士观等编校,朱元璋:《明太祖文集》卷7,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 郑晓:《今言》卷3,第134页。
    1 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第217页。
    1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1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在实际执行中,祭祀社稷则有时服通天冠、绛纱袍,有时服以皮弁行礼。
    3 《明太祖实录》卷60,洪武四年正月戊子。
    4 《明太祖实录》卷115,洪武十年九月丙午。
    1 张廷玉:《明史》卷66,“舆服”,第1615-1616页。
    2 张廷玉:《明史》卷66,“舆服”,第1617页。
    3 张廷玉:《明史》卷66,“舆服”,第1619页。
    4 《明世宗实录》卷74,嘉靖六年三月丙申。
    5 《明世宗实录》卷105,嘉靖八年九月丁酉。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60,“冠服”,第370页。
    6 张廷玉:《明史》卷66,“舆服”,第1618-1619页。
    1 张廷玉:《明史》卷66,“舆服”,第1625页。
    2 张廷玉:《明史》卷66,“舆服”。第1627页。
    3 《明太祖实录》卷60,洪武四年正月戊子。
    4 《明太祖实录》卷84,洪武六年八月乙亥。
    5 徐一夔等:《明集礼》卷39,“冠服”,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又见张廷玉:《明史》卷67,“舆服”,第1635-1636页。
    6 《明太祖实录》卷246,洪武二十九年五月丙子。
    7 《明太祖实录》卷145,洪武十五年五月丁丑。
    1 张廷玉:《明史》卷67,“舆服”,第1653页。
    2 乐、舞包括乐曲、乐章和乐舞。乐曲与乐章的具体内容详见附录2。
    3 李之藻:《泮宫礼乐疏》卷8,第263-264页。
    4 李之藻:《泮宫礼乐疏》卷8,第265页。
    5 张廷玉:《明史》卷61,“乐志”,第1500页。
    6 焦竑:《玉堂丛语》卷3,第88页。
    7 《明太祖实录》卷26,吴元年冬十月癸亥。
    1 《明太祖实录》卷66,洪武四年六月戊申。
    2 《明太祖实录》卷162,洪武十七年五月甲午。又见《明会要》相关条目。
    3 干为盾,戚为斧,均为古代常用之兵器,干戚舞为武舞。
    4 龠为竹管乐器,翟为插山雉羽毛的舞具,均为文舞之用。
    5 张廷玉:《明史》卷61,“乐志”,第1507页。嘉靖时期实行皇后亲蚕礼,初礼部官员考证前朝祭祀先蚕之乐舞旧例,以唐制为依据,认为应依仿先农之礼,而稍有杀,但嘉靖帝认为:“舞者各文武之义,非妇人女子之事,宜罢之,止用乐。”参见《明世宗实录》卷110,嘉靖九年二月辛巳。
    1 李之藻:《泮宫礼乐疏》卷8,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俞汝楫:《礼部志稿》卷60,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龙文彬:《明会要》卷21,第342页。明制,凡祭祀用太常寺乐舞,凡朝会、宴飨等礼用教坊司。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39,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明孝宗实录》卷188,弘治十五年六月乙丑。
    5 张廷玉:《明史》卷61,“乐志”,第1499页。
    1 《明世宗实录》卷66,嘉靖五年七月壬寅。
    2 《明世宗实录》卷110,嘉靖九年二月辛已。
    3 《明世宗实录》卷114,嘉靖九年六月甲子。
    4 《明世宗实录》卷123,嘉靖十年三月壬寅。
    5 《明世宗实录》卷150,嘉靖十二年五月丙辰。
    6 《明世宗实录》卷117,嘉靖九年九月乙卯。
    1 张廷玉:《明史》卷61,“乐志”,第1515页。
    2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39,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张廷玉:《明史》卷61,“乐志”,第1516页。
    4 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54页。
    5 张廷玉:《明史》卷47,“礼志”,第1237页。
    6 嘉靖九年令,郊庙、社稷祝版于先期一日“(由)太常寺博士捧至文华殿,候上亲填御名。若冬至大祀,则于奉天殿恭填。”见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81,“祠祀清吏司”,第461页。洪武三年二月,礼官奏太岁以下至四海凡五坛祝文,上称臣者请亲署名,其钟山等神,上称余者请令礼官代署。上曰:朋友书牍往来尚亲题姓名,况神明乎,必皆亲署。《明太祖实录》卷49,洪武三年二月甲子。
    1 如洪武元年十一月三日冬至,皇帝亲祀圜丘祝文曰:“臣荷眷佑,戡定区宇,为亿兆主,今当长至,六气资始,礼典爰举,敬以玉帛牺斋,粢盛庶品,备兹禋燎,用伸昭告。尚飨!”见徐一夔等:《明集礼》卷1,“祀天”,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洪武十年初定合祀仪注中记载祝文曰:“维洪武年岁次甲子正月日,嗣天子臣(御名)敢昭告于昊天上帝后土皇地祗:时维孟春,三阳开泰,敬率臣僚,以玉帛牺斋,粢盛庶品,恭祀于大祀殿,备兹燎瘗,皇考仁祖淳皇帝配神。尚飨!”见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81,“祠祀清吏司”,第463页。
    2 参见《明太祖实录》卷40,洪武二年三月丁酉。
    3 《明太祖实录》卷56,洪武三年六月癸亥。
    1 《明太祖实录》卷80,洪武六年三月癸卯。
    2 参见《明太祖实录》卷103,洪武九年正月甲子。
    3 洪武四年令,凡官员奏事,听宣诏,进物受赐,及祭祀上香奠帛祭酒读祝等事,行跪礼,如常仪。参见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卷56,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见徐一夔等:《明集礼》卷2,“国朝皇帝冬至亲祀圜丘仪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又见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81,“祠祀清吏司”,第463页。
    5 从祀、配位一般不读祝,仅安放祝文,但有时也例外,如星辰从祀月坛即读祝,清人秦蕙田认为星辰“所撰祝文但当用之专祭耳。然《集礼》所载夕月仪,则星辰另自读祝……实繁文也。”参见秦蕙田:《五礼通考》卷3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因此,为了体现对祭祀对象的尊重和祭祀的专一有效性,只有在专祭时,才为主祭对象读祝,而从祀读祝被认为繁渎,不合礼仪。
    6 六祝:“一曰顺祝,二曰年祝,三曰吉祝,四曰化祝,五曰瑞祝,六曰筴祝。”“郑司农云,顺祝顺丰年也,年祝求永贞也,吉祝祈福祥也,化祝弭灾兵也,瑞祝逆时雨宁风早也,筴祝远罪疾。”郑元注,贾 公彦疏:《周礼注疏》卷25,“春官宗伯”,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大”同“太”,“祝,属也。以善恶之词相属着也。”参见刘熙:《释名》卷4,“释言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02页。
    1 徐一夔等:《明集礼》卷1,“祀天”,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81,“祠祀清吏司”,第461页。嘉靖更定天地分祀仪后,祭祀圜丘告庙请太祖配位告辞与洪武朝祭告祝文形同。参看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81,“祠祀清吏司”,第468页。
    3 徐一夔等:《明集礼》卷1,“祀天”,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祭祀方丘前祭告神祗坛祝文与此类同,只是因可遣官举行,无需皇帝亲往,故祝文中称呼不同。
    4 参看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83,“朝日坛”,第480页。
    5 陈洪谟:《治世余闻》上篇卷3,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4-25页。
    6 参见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30,“祈雨文”、“谢雨祭城隍神文”、“再祈雨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679-680页。类似祭文还可参看叶盛:《水东日记》卷21,“王叔英祷雨文三首”,第209-212页。
    7 徐一夔等:《明集礼》卷8,“社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徐一夔等:《明集礼》卷1,“祀天”,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91,“群祀一”,第518页。
    1 徐一夔等:《明集礼》卷14,“专祀岳镇海滨天下山川城隍”,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徐一夔等:《明集礼》卷14,“专祀岳镇海渎天下山川城隍”,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卷56,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徐一夔等:《明集礼》卷12,“籍田享先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85,“帝社稷”,第490页。
    1 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92,“群祀二”,第526页。
    2 参见湛若水:《泉翁大全集》卷58,台北:国科会,2004年。
    3 洪武时期立定祀典时,“三皇”在祭祀体系中被作为历代帝王统序之源头得到尊奉,而不特别突出其“先医”之地位。世宗崇信道教、仙术,因此在祭祀体系的改革中,特别将三皇医药之祖的身份凸显出来。
    4 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92,“群祀二”,第528页。
    5 《明太祖实录》卷59,洪武三年十二月戊辰。
    1 徐一夔等:《明集礼》卷15,“祭泰厉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徐一夔等:《明集礼》卷15,“祭乡厉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参见徐一夔等:《明集礼》卷15,“祭告城隍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明代的祭厉文中显示出,泰厉、国厉、郡邑厉表示的是祭祀主体的等级差别,而不是指被祭祀厉鬼的等级差别。参见赵轶峰:《明代国家宗教制度与政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11页。
    1 《明太祖实录》卷116,洪武十年十一月丁亥。
    2 姚士观等编校,朱元璋:《明太祖文集》卷7,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参见朱元璋“祷雨咨京都城隍文”,姚士观等编校,朱元璋:《明太祖文集》卷18,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徐一夔等:《明集礼》卷14,“专祀岳镇海渎天下山川城隍”,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姚士观等编校,朱元璋:《明太祖文集》卷17,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姚士观等编校,朱元璋:《明太祖文集》卷17,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姚士观等编校,朱元璋:《明太祖文集》卷17,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参见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 《明穆宗实录》卷2,隆庆元年正月丙寅。另见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81,以及张居正:《郊礼图考疏》。
    2 《明太祖实录》卷30,洪武元年二月壬寅。
    1 《明孝宗实录》卷107,弘治八年十二月甲寅。
    2 《明世宗实录》卷111,嘉靖九年三月辛丑。
    3 礼曰:“以禋祀祀昊天上帝。”此天也,郑玄以为,天皇大帝者,耀魄宝也。礼曰:“兆五帝于四郊。”此五行精气之神也。郑玄以为,青帝灵威仰、赤帝赤熛怒、黄帝含枢纽、白帝白招拒、黑帝汁光纪者,五天也。由是有六天之说。纬书之凿,视道家图箓之文殆有甚矣。唐初,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圜丘;正月上辛,祀感生帝灵威仰于南郊,感生帝者,东帝也;季春,大享明堂,祀五天帝。显庆元年,以高祖配昊天于圜丘,太宗配五帝于明堂。明年,礼官奏四郊迎气,存太微五帝之祀南郊、明堂,废纬书六天之义,而玄说尽黜矣。显庆二年,又诏礼官议明堂制度,以高祖配五天帝,太宗配五人帝。五人帝者,东方帝太昊,西方帝少昊,南方帝炎帝,北方帝颛顼,中央帝黄帝也。六天之说,即汉之五畴,使五行之吏进而并于有吴,说之最谬者矣。于慎行:《穀山笔麈》卷7,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70-71页。
    4 《明太祖实录》,洪武元年正月丙子条。
    1 朱元璋:《皇明祖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史部264册,第168页。
    2 赵轶峰:《千秋功罪——君主与中国政治》,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25-27页。
    3 基德炜:《商代历史原始材料》,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1978年,第33页,转引自本杰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1页。
    1 《明世宗实录》卷213,嘉靖十七年六月丙辰。
    2 《明世宗实录》卷134,嘉靖十一年正月辛未。当时给事中叶洪奏言认为,祈谷、大报祀名不同,实均为郊天之礼,应该遵循祖宗之制亲郊,成化、弘治之间或有他故,宁展至三月行礼不过,谓郊禋礼重,不宜摄以人臣。遂请世宗亲自祭祀。世宗则认为,祈谷之祭与大报不同,礼文亦有隆杀,况遣官代祭前已有先例,不听。
    1 《明世宗实录》卷110,嘉靖九年二月癸酉。
    2 《明世宗实录》卷112,嘉靖九年四月戊辰。
    3 有关明堂祭祀制度之演变的讨论参见张一兵的《明堂制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明人对明堂是祀天之地还是祭祀祖宗之地也有不同看法,嘉靖六年世宗与辅臣讨论明堂之制,大学士杨一清钩沉历代祭祀明堂之不同说法,认为“明堂之制始于黄帝。祀上帝于明堂,唐虞之五府,夏之世室,殷之重屋,多主祀上帝而言。周人则谓之明堂,乃王者所居以出政治之所。其规法井田,随四时方向坐以朝诸侯、施政令。东曰青阳,南曰明堂,西曰总章,北曰玄堂,两堂旁二室谓之左个、右个,总谓之明堂。虚其中为太庙太室。然曰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则大祀以祖宗配焉,亦在其中矣,故谓之太庙。西汉明堂之论甚多,而皆主享祀。东汉光武初营明堂、辟雍、灵台,至明帝祀五帝于明堂,以光武配,乃颁时令敕群后遂登灵台望元气,群僚藩辅宗室子孙众郡奉计,九夷八蛮皆有陪位,乃颁养老之令于辟雍,命诸生讲说经书,古今侈为美谈。魏晋以下,至于唐宋皆有祀明堂登灵台望云物之文,纷纷不一。宋仁宗以明堂为王者布政之宫,诏以常朝大朝为明堂,合祀天地于此,其后因之。臣窃谓明堂即今之奉天殿也,灵台即今之司天台也,辟雍即今之国学也。我朝享祀施政,望气养士皆有成法,卓冠古今,规模宏远也。”实际上是认为,明堂祭祀重在敬祖,而非祀天。参见《明世宗实录》卷76,嘉靖九年二月癸酉。实际上,明堂祭祀从祭祀内涵上来说,本是祭上帝与尊宗祖兼而有之,但在明代主要是将之作为祀天礼的内容之一。
    4 旧钦安殿。
    1 《明世宗实录》卷213,嘉靖十七年六月丙辰。
    2 黄景昉:《国史唯疑》卷7,第190页。
    3 韦思谛编,陈仲丹译:《中国大众宗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序言,第5页。
    4 日本学者池田知久认为,“天子”或“王”等为政者能够支配民众的正当性表面上归之于天,因为天子受命于天,但是实质上,天子之所以能受命于天,乃是由于“人”的伦理性和政治性的善,是“天子”自身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所导致的。参见:池田知久:《中国古代的天人相关论——董仲舒的情况》,载小岛毅、沟口雄三主编:《中国的思维世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1 徐学聚:《国朝典汇》,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第264册,齐鲁书社,1996年,第1卷,第338页。
    2 《明仁宗实录》卷10,洪熙元年正月丙戌。
    3 《明太祖实录》卷29,洪武元年正月甲戌。
    1 《明太祖实录》卷48,洪武三年正月丁酉。
    2 朱元璋:《明太祖文集》卷12,“大祀文拜歌九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闻太极之化也,则天生于子,地辟于丑,立极既定,虚其中而为寰宇,是时,人生于寅。乐居两间,故曰世人生既多,非主莫驭,天生君而为民立命,然鸿荒之时,君天下者虽多,莫知谁始。今以载之于书者始伏羲,自伏羲相继而至唐虞,以及夏、商、周斯数君者,以开天立极首兴彝伦者乃前伏羲、神农、黄帝是也。法三皇而守行者,少吴、颛顼、高辛、唐、虞。其增减礼乐,文饰其事者,独夏商周是也。亦相继而增减其事者,秦汉以至于宋元。呜呼!天性自然而常者,三纲五常也。昔圣人度人情而措彝伦,特不逆其性,务从其善,固为万世纲常,未尝有异此道而为人君者。每闻昔君钦若昊天,寅宾出日,未见有怠于敬者。及朕即位以来,儒臣遍历群书,自周以至于宋元皆考祀事之典,莫为之后,虽盛弗继,然当行祀之时,惟宗庙颇合人情,及南北二郊以及社稷甚有不如人情者也。且不如人情者以社稷言之,古人以社为五土之神,稷为五谷之神,土主发生,五谷因之以生,而乃一围中各处坛而祭,是土谷不合于生生之意也。当行礼之时,先社固宜,而又先奠社之配位,然后方行稷神之礼,此果当乎?以朕度之,此所以不合人情者也。况朕自即位以来,祀天享地,奉宗庙社稷,每当斋期必有风雨,临祭方社,每常忧之。京房有云,交祀鬼神,必天道之雍和,神乃答矣。若有飘风骤雨,是为未善。于是,自洪武十年,更社稷于阙右,比前人之所以礼殊式异,去繁就简,一坛合祀,以奉二神,神乃我答,人事欢悦。后洪武十一年,命三公率工部役梓人于京城之南,创大祀殿,合祀皇天后土。当年冬十月,三公入奏,告工已成,朕命礼部去前代之祭期,岁止一祀。且古人之祀南北郊,朕度之,彼以义起,故曰南郊祭天,以其阳生之月,北郊祭地,以其阴生之月。孰不知至阳祭之于至阴之月,至阴祭之于至阳之月,于理可疑。且扫地而祭,其来甚远,言及祀天地,尚实不尚华,固执古而不变至今,所以天地之享与人大异,以理言之,天地反不如人享。以朕言之,若以斯祀之礼执古不变,则人之享亦执古而不变,若人执古则有污尊抔饮,茹毛饮血,巢居穴处,以今言之,世可行乎?斯必不然也,因是命太常卿每岁祭天地于首春正三阳交泰之时,是其宜也……歌曰……”
    3 孔贞运辑:《皇明诏制》卷2,“洪熙元年郊祀覃思诏”,四库禁毁丛刊,明崇祯刻本,第507页。
    4 《明太祖实录》卷180,洪武二十年正月甲子。
    1 《明太祖实录》卷49,洪武三年二月庚午。
    2 《明孝宗实录》卷193,弘治十五年十一月丙申。
    3 桂萼:《文襄公奏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60册,第136-137页。
    4 《明神宗实录》卷554,万历四十五年二月己亥、戊午。
    5 《明太祖实录》卷26,吴元年十月丙午。
    1 《明太祖实录》卷109,洪武九年闰九月丙午。
    2 《明宪宗实录》卷77,成化六年三月甲申。
    3 俞汝楫:《礼部志稿》卷47,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明武宗实录》卷167,正德十三年十月乙亥。
    1 《明武宗实录》卷167,正德十三年十月壬辰。
    2 《明武宗实录》卷181,正德十四年十二月辛未。
    3 俞汝楫:《礼部志稿》卷88,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黄宗羲:《破邪论》,《黄宗羲全集》第1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94-195页。
    1 韦思谛编,陈仲丹译:《中国大众宗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67页。
    2 《明世宗实录》卷111,嘉靖九年三月辛丑。
    3 《明太祖实录》卷53,洪武三年六月甲子。
    4 《明宪宗实录》卷156,成化十二年八月乙酉。
    1 《明宪宗实录》卷156,成化十二年八月乙酉。
    2 《明太祖实录》卷48,洪武三年正月甲午。俞汝楫:《礼部志稿》卷82,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明太祖实录》卷189,洪武二十一年三月乙酉。
    2 《明世宗实录》卷110,嘉靖九年二月癸酉。
    3 《明太祖实录》卷38,洪武二年正月戊申。
    4 《明太祖实录》卷49,洪武三年二月甲子条。又见俞汝楫:《礼部志稿》卷8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太岁、春夏秋冬四季月将为第一,次风云雷雨,次五岳,次五镇,次四海,次四渎,次京都钟山,次江东山川,次江西山川,次湖广山川,次淮东、淮西山川,次浙东、浙西、福建山川,次广东、广西、海南、海北山川,次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山川,次北平、狭西山川,次左江、右江山川,次安南、高丽、占城诸国山川,次京都城隍,次六纛大神、旗纛大将、五方旗神、战船、金鼓、铳礟、弓弩、飞枪、飞石、阵前、阵后诸神。
    5 《明太祖实录》卷82,洪武六年五月壬寅。春秋祈报凡一十五坛,中太岁、风云雷雨、五岳五镇、四海凡五坛,东西各五坛,东则四渎、京畿山川、春秋二季月将、京都各府城隍,西则钟山、甘肃山川、夏冬二季月将、旗纛战船等神。若有事告祭则设神位凡二十八坛,中五坛与祈报同,东四渎、京畿、湖广、山东、河南、北平、广西、四川、甘肃等处山川,夏冬二季月将、京都城隍凡一十二坛,西钟山、江西、浙江、福建、山西、狭西、广东、辽东山川,春秋二季月将、旗纛战船等神凡一十一坛。
    1 《明太祖实录》卷103,洪武九年正月庚午。
    2 《明太祖实录》卷52,洪武三年五月癸丑。
    3 《明太祖实录》卷91,洪武七年七月甲子。
    4 张廷玉:《明史》卷49,“吉礼”,第1282页。
    5 张廷玉:《明史》卷49,“吉礼”,第1283页。
    1 《明太祖实录》卷38,洪武二年正月戊申。
    2 《明太祖实录》卷39,洪武二年二月甲申。
    3 《明太祖实录》卷49,洪武三年二月甲子。又见俞汝楫:《礼部志稿》卷8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明太祖实录》卷53,洪武三年六月癸亥。
    2 杨廷和:《杨文忠三录》卷2,“请拆毁石经山祠宇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朱元璋:《明太祖文集》卷13,“辩韩愈讼风伯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明世宗实录》卷104,嘉靖八年八月壬午。
    2 《明神宗实录》卷262,万历二十一年七月己未。
    3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0页。
    1 《明太祖实录》卷29,洪武元年正月甲戌。
    2 《明宪宗实录》卷14,成化元年二月己卯。
    3 《明孝宗实录》卷204,弘治十六年十月乙卯。
    4 《明太祖实录》卷56,洪武三年九月戊子。
    5 《明太祖实录》卷59,洪武三年十二月戊辰。
    6 《明宪宗实录》卷165,成化十三年四月壬寅。
    1 徐溥:《谦斋文录》卷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又见《明孝宗实录》卷107,弘治八年十二月甲寅。廖道南:《殿阁词林记》卷2,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日]子安宣邦著,董炳月译:《国家与祭祀》,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57页。
    1 姚士观等编校,朱元璋:《明太祖文集》卷10,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明太祖实录》卷118,洪武十一年四月戊午。又见朱元璋:《明太祖文集》卷17,其记载前段与实录稍异。但含义一致:“幽有鬼神,朕尝信之不惑。然阴阳之道昧在阳,非君为民而祀之于当祀者,余不鬼神之祝。为人臣而官守方隅如之,所以为民也。若庶民舍祖宗而他祀,则非宜也。君臣不为民而祀,亦非也。且在阴者,非岳镇海渎山川载在祀典之神,承上帝后土之命,福善而祸淫,则神不人见,所以神之为人也若在。神之为祸善而福恶者,则非聪明正直也。朕思惟神鉴人,虽毫厘莫可僭伪,以其神去来无迹,出入无时,故鉴知必精,独人不测于神。今洪武一十四年四月十四日……”
    2 黄进兴:《圣贤与圣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3 黄进兴:《圣贤与圣徒》,第35页。
    1 李之藻:《泮宫礼乐疏》卷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明太祖实录》卷53,洪武三年六月癸亥。
    3 张廷玉:《明史》卷136,“刘仲质传”,第3933页。
    4 李之藻:《泮宫礼乐疏》卷13,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明宪宗实录》卷43,成化三年六月戊申。
    2 《明宪宗实录》卷155,成化十二年七月癸亥。又见俞汝楫:《礼部志稿》卷9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俞汝楫:《礼部志稿》卷9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明孝宗实录》卷62,弘治五年四月丁未。
    3 《明孝宗实录》卷155,弘治十二年十月庚子。
    4 俞汝楫:《礼部志稿》卷9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明武宗实录》卷15,正德元年七月壬午。又见俞汝楫:《礼部志稿》卷46,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明世宗实录》卷119,嘉靖九年十一月癸巳。
    1 《明世宗实录》卷119,嘉靖九年十一月乙未。
    2 《明世宗实录》卷119,嘉靖九年十一月辛丑。
    1 林文俊:《方斋存稿》卷2,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根据黄进兴的研究,“素王”一词原出《庄子》:“此处以上,帝王天子之德也;此处以下,玄圣素王之道也。”郭象注:“有其道为天下所归,而无其爵者,所谓素王自贵也。”成玄英疏:“老君、尼父是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谓“孔子立新王之道”,并在上武帝对策中称:“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系万事,见素王之文焉。”大略其时,“素王”已用来称谓孔子及其德业,故自董仲舒以下“素王”一词大为流行。参见黄进兴:《圣贤与圣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1页。
    3 朱国祯认为,孔子本来就非庶人,称其为庶圣本有不妥,“湛甘泉称孔子曰庶圣,谓庶人中之圣也。其语生拗无意趣,且为鲁司寇,原非庶人。如陈剩夫、王心斋等,可称庶贤耳。”参见朱国祯:《涌幢小品》卷16,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53页。
    4 《明世宗实录》卷119,嘉靖九年十一月乙未。
    5 参见黄进兴:《圣贤与圣徒》,第240-241页。
    1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65,“释典先师之礼”,东北师大历史系万历三十三年珍藏本,第10页。
    2 李之藻:《泮宫礼乐疏》卷3,第93-94页。陆容记载,“阁老邱公世史正网有云:佛氏入中国,姑铸金为像,后又为土木之偶。后世祀先师亦以塑像,不知始何时。考史,开元八年,改颜子等十哲为坐像,则前此固有为塑像者矣。但先圣坐,而诸贤皆立,至是乃改立为坐耳。按晦庵先生跪坐拜说,闻成都府学有汉时礼殿,诸像皆席地而跪坐。文翁犹是当时琢石所为,尤足据信。及杨方子直入蜀帅幕府,因使访焉,则果如所闻者。且为仿文翁石像,为小土偶以来,观此,则先圣先师之置像,盖自汉以来已有之矣。”参见陆容:《菽园杂记》卷14,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74页。
    3 宋濂:《文宪集》卷28,“孔子庙堂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叶盛:《水东日记》卷24,第239页。
    5 朱国祯:《涌幢小品》卷16,第353页。
    6 王弘撰:《山志》卷6,第136页。
    7 叶盛:《水东日记》卷27,第270页。
    8 《明太宗实录》卷108,永乐八年九月丁亥。
    9 《明宣宗实录》卷69,宣德五年八月丁亥。
    1 《明宪宗实录》卷155,成化十二年七月癸亥。
    2 《明世宗实录》卷119,嘉靖九年十一月乙未。
    3 焦竑:《玉堂丛语》卷3,第92-93页。
    4 《明世宗实录》卷119,嘉靖九年十一月辛丑。
    1 四配式同正位而尺寸减杀,洪武制木主各长一尺九寸五分,连上云下座共三尺阔五寸,连左右云共一尺一寸。嘉靖改各高一尺五寸,阔三寸二分,厚五分,座高四寸,长六寸,厚二寸八分,赤地墨书。启圣公神主与四配同。十哲两庑,洪武制木主各长一尺九寸,阔四寸,连座共二尺五寸。两庑诸贤木主各长一尺七寸.阔三寸,连座共二尺一寸。嘉靖制十哲及两庑木主俱高一尺四寸,阔二寸六分,厚五分,座高二寸六分.长四寸厚二寸,赤地墨书。嘉靖制,左丘明以下木主各高一尺三寸四分,阔二寸三分,厚四分,座高二寸六分,长四寸厚二寸,赤地。
    2 黄进兴:《圣贤与圣徒》,第237-246页。
    3 张廷玉:《明史》卷139,“钱唐传”,第3981-3982页。
    4 宋濂:《文宪集》卷28,“儒解”,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礼记·郊特牲》卷26,第1453页。
    2 徐一夔等:《明集礼》卷1,“祀天”,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徐一夔等:《明集礼》卷3,“祭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明太祖实录》卷114,洪武十年八月癸丑。又见张廷玉:《明史》卷49,“吉礼”,第1266-1267页。
    2 《明世宗实录》卷109,嘉靖九年正月庚申,又见张廷玉:《明史》卷49,“吉礼”,第1267-1268页。
    3 参见赵克生:《明朝嘉靖时期国家祭礼改制》第2章。
    1 徐一夔等:《明集礼》卷4,“宗庙”,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明太祖实录》卷38,洪武二年正月丁未。
    3 《明太祖实录》卷64,洪武四年四月辛亥。
    4 《明太祖实录》卷110,洪武九年十月己未。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卷81记载,所列十二配位为:中山武宁王徐达、开平忠武王常遇春、岐阳武靖王李文忠、宁河武顺王邓愈、东瓯襄武王汤和、黔宁昭靖王沐英、虢国忠烈公俞通海、蔡国忠毅公张德胜,越国武庄公胡大海、梁国武桓公赵德胜、泗国武庄公耿再成、永义侯桑世杰。
    5 《明仁宗实录》卷13,洪熙元年三月丁酉。
    6 郎瑛:《七修类稿》卷14,第203页。
    7 《明世宗实录》卷116,嘉靖九年八月甲申。
    8 《明世宗实录》卷127,嘉靖十年六月乙丑。
    1 《明世宗实录》卷198,嘉靖十六年三月癸巳。
    2 郑晓:《今言》卷1,第48-49页。
    3 《明太祖实录》卷55,洪武三年八月癸未。
    4 《明太祖实录》卷110,洪武九年十月己未。所增配者为蒙城王妃田氏、盱眙王妃唐氏。
    1 《明仁宗实录》卷13,洪熙元年三月丁酉。
    2 《明太祖实录》卷61,洪武四年二月乙丑。
    3 关于颜回何时开始配享孔庙,尚未有明确记载,有人认为,在东汉末年已经有颜回配享孔庙,但并未成为常规制度,直到三国魏齐王曹芳时,颜回配享孔子才成为国家祭祀典礼中的常礼。
    4 台湾学者黄进兴认为,唐初首次大规模立孔庙从祀制,除了颜回和子夏以外,竟与大多数孔子及门弟子无缘,殊可留意。唐代从祀制度建立起来是以存经和传经之儒为标准,除阙里孔庙外不选择孔子及门弟子配享或从祀,反应了当时的学术风向。丘濬认为,“诸儒从祀孔子,皆其有功于圣人之经。”“以此度之,则卜子夏、毛苌缘有功于《诗》:左丘明、毅梁赤、公羊高有功于《春秋》;伏胜、孔安国有功于《尚书》;高堂生、戴圣有功于《礼》;王弼有功于《易》;刘向、郑众、杜子春、马融、卢植、郑玄、服虔、王肃、贾逵则通有功于诸经;何休、杜预、范宁则又有功于《三传》,方得配享孔庙。”参见李之藻:《泮宫礼乐全书》卷2,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黄进兴:《学术与信仰:论孔庙从祀制与儒家道统意识》,载《圣贤与圣徒》,第58页。
    1 徐一夔等:《明集礼》卷16,“孔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明英宗实录》卷4,宣德十年四月壬戌。
    3 《明英宗实录》卷31,正统二年六月乙亥。
    4 宋濂:《文宪集》卷28,“孔子庙堂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明孝宗实录》卷17,弘治元年八月癸卯。
    2 俞汝楫:《礼部志稿》卷45,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其疏详见《明武宗实录》卷15,正德元年七月壬午。
    4 张廷玉:《明史》记载,嘉靖十年,国子监建启圣公祠成。从尚书李时言,春秋祭祀,与文庙同日。笾豆、牲帛视四配,东西配位视十哲,从祀先儒程晌、朱松、蔡元定视两庑。辅臣代祭文庙,则祭酒祭启圣祠。南京祭酒于文庙,司业于启圣祠。遂定制。
    5 《明世宗实录》卷119,嘉靖九年十一月癸巳、辛丑。关于所进从祀者之原因,郑晓言:“嘉靖中,议文庙祀典,进文中子、后苍、胡瑗、欧阳修四人从祀。文中之学,得孔、颜正传。后以明礼,胡以善教,欧阳以濮议,故永嘉以比韩退之也。”参见郑晓:《今言》卷1,第174-175页。
    6 《明穆宗实录》卷9,隆庆元年六月丁未。
    7 《明穆宗实录》卷13,隆庆元年十月丙申。
    1 《明神宗实录》卷155,万历十二年十一月庚寅。
    2 《明神宗实录》卷459,万历三十七年六月甲寅。
    3 张廷玉:《明史》卷50,“吉礼”,第1300-1301页。
    1 宋濂:《文宪集》卷28,“孔子庙堂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陆容:《菽园杂记》卷15,第188页。
    3 《明孝宗实录》卷17,弘治元年八月癸卯。
    4 李之藻:《泮宫礼乐疏》卷9,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前文孔子封号、塑像及从祀问题时已引述此长疏,此处不赘述。
    6 《明世宗实录》卷119,嘉靖九年十一月辛丑。
    1 《明宪宗实录》卷54,成化四年五月戊子。
    2 他说,“太祖时,士子经义皆用注疏。而参以程朱传注。成祖既修《五经四书大全》之后,遂悉去汉儒之说,而专以程朱传注为主。夫汉儒去圣人未远,学有专经,其传授岂无所据?况圣人之言广大渊微,岂后世之人单辞片语之所能尽?故不若但训诂其辞而由人体认,如佛家所谓悟入。盖体认之功深,则其得之于心也固。得之于心固,则其施之于用也必不苟。自程朱之说出,将圣人之言死死说定。学者但据此略加敷演,凑成八股,便取科第。而不知孔孟之书为何物矣。以此取士,而欲得天下之真才,其可得乎?”参见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3,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2页。
    3 关于汉儒与宋儒在明朝受到的不同重视可从王弘撰的评论中得到反映,“汉儒传经之功,天下万世赖之,必不可易者。如以其人有遗行,则虽孔门七十二子中,亦不无可议者矣。大抵叔世之人,多刻薄之论,学者贵在折衷耳。吴文定云:‘从祀苟有益于经传,则马融、杨雄昔者不废。'倪文毅亦云:‘马融、王弼之徒,其立身不无可贬。然秦汉以来,六经煨烬,赖诸子抱遗经,专门讲授,经以复存。自是,唐之注疏,多祖其言,今之经传,引用尚多,其说何可尽废?'郑端简云:‘宋儒有功于吾道甚多,但开口便说汉儒 驳杂,又讥其训诂,恐未足以服汉儒之心。宋儒所资于汉儒者十七、八,只今诸经书传注,尽有不及汉儒者。'此其言皆可思也。”参见王弘撰:《山志》卷6,第137页。
    1 参见黄宗羲:《破邪论》“从祀”条,见《黄宗羲全集》第1册,第192-194页。
    2 参看《明世宗实录》卷77,嘉靖六年七月癸亥条。张廷玉:《明史》“吉礼”条等的记载。
    3 《明穆宗实录》卷61,隆庆五年九月戊辰。
    4 瞿九思:《孔庙礼乐考》卷5,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史部第270册。
    5 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115,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明太祖实录》卷27,吴元年十一月甲午。
    2 朱元璋:《皇明祖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第168页。
    3 《明太祖实录》卷42,洪武二年五月乙巳。
    1 撰人不详:《历代郊祀志》,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丛书集成初编本,第20页。
    2 《明太祖实录》卷38,洪武二年正月戊申。
    3 《明太祖实录》卷49,洪武三年二月癸酉。
    1[法]葛兰言著,赵丙祥等译:《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译序第224页。
    2 王弘撰:《山志》卷2,第66页。
    3 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84,“祈谷”,第484页。
    4 黄景昉:《国史唯疑》卷8,第224页。
    1 “周礼大司乐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又凡以神仕者以夏日至致地,示此祭非诸侯所得与,其不同一也;《诗·周颂》载芟序春籍田而祈社稷,良耜序秋报社稷,丰年序秋冬报月令,孟冬之月大割祠于公社,或以春或以秋冬,从未有以夏至者,是祭之时不同,二也;《月令》仲春之月择元日命民社郊特牲日用甲,用日之始也,夏日至阴生日之甲阳始,是祭之日不同,三也;方丘在泽中,社稷在库门内,是祭之地不同,四也;《仪礼·祭地》瘗周礼以血祭祭社稷,是祭之名不同,五也;礼器瘗埋于泰折,用骍犊,《郊特牲》社稷太牢,是牲不同,六也;《郊特牲》器用陶匏象天地之性牺尊疏布羃,《周礼》鬯人社壝用大罍,是祭器不同,七也。祭地用衮衣,祭社稷希冕,是祭服不同,八也;祭地七献,祭社三献,是献不同,九也:祭地以后稷配,祭社以勾龙配,是配不同,十也;地为大祀,社为次祀,是秩不同,十一也;《周礼》或言大示,或言地示,或言土示,大示则地之大者,地示则凡地之示与焉,土示则五土之示而已,是祭之称示不同,十二也;《周礼》大司乐五变而致土示,八变而致地示,是乐之致示不同,十三也。”参见秦惠田:《五礼通考》卷37,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详参陈宝良:《明代的社与会》,载《历史研究》,1991年第5期。另外魏建震:《先秦社祀研究》一书也对先秦时期“社”的多重涵义,以及社祀的不同情况作了详细阐述。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3 班固:《白虎通德论》卷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5页。
    4 詹鄞鑫:《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论》,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82页。
    1 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85,“太社稷”,第489页。
    2 《明太祖实录》卷24,吴元年八月癸丑。
    3 《明宣宗实录》卷87,宣德七年二月戊戌。
    4 《明英宗实录》卷65,正统五年三月辛酉。
    5 《明英宗实录》卷103,正统八年四月庚子。
    6 《明武宗实录》卷132,正德十年十二月乙丑。
    1 《明世宗实录》卷24,嘉靖二年三月癸亥。
    2 《明神宗实录》卷122,万历十年三月丁丑。
    3 徐一夔等:《明集礼》卷12,“籍田享先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俞汝楫:《礼部志稿》卷13,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明太祖实录》卷36,洪武元年十一月癸亥。
    1 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卷49,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明世宗实录》卷109,嘉靖九年正月丙午。
    3 《明世宗实录》卷110,嘉靖九年二月庚午。又见俞汝楫:《礼部志稿》卷13,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礼记·中庸》卷52,第1629页。
    2 《明太祖实录》卷30,洪武元年二月王子。另见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86,“庙祀”,第497页。关于四时享庙时辰,黄景昉说,“四孟享太庙,惟孟秋以子时,余皆用午。至神庙初年,秋享亦改用午时,而以其日寅时省牲。今(万历)四孟俱昧爽行礼,在寅卯间,惟岁暮袷祭一用午耳。此余所亲见,视曩者异,不知礼改自何年。”参见黄景昉:《国史唯疑》卷10,第282页。
    1 《明太祖实录》卷55。洪武三年八月癸未。
    2 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卷81,第766—768页。洪武二年,制太庙四代帝后冠服。规定,太庙四代帝后亦制为冠服,藏于庙,以象生时所存,遇时享则陈之,同时各制一袭以焚。见《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年正月己未。
    3 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卷8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后改建献皇帝庙,又改题曰睿宗庙。特享则于本庙行礼,时袷则奉主合享于太庙。
    1 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86,“庙祀”,第497页。
    2 《明太祖实录》卷59,洪武三年十二月甲子。
    3 《明太祖实录》卷99,洪武八年四月庚寅。
    4 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卷8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详见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89,“庙祀”,第513页。
    6 张廷玉:《明史》卷114,“后妃”,第3537、3540页。
    7 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89,“庙祀”,第514页。
    1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18,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明神宗实录》卷176,万历十四年七月乙卯。
    3 《明太宗实录》卷226,永乐十八年六月辛丑。
    4 参见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第2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703-704页。
    5[美]本杰明·史华兹著,程钢译,刘东校:《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第30页。
    1[日]子安宣邦著,董炳月译:《国家与祭祀》,第76页。
    2 《明太宗实录》卷9,永乐元年戊寅。
    3 《明孝宗实录》卷7,成化二十三年十一月壬戌。
    1 《明世宗实录》卷121,嘉靖十年正月壬辰。
    1 因其为四岳之所宗,故又称岱宗。
    2 加入中岳嵩山。顾颉刚在讨论汉武帝郊祀问题时认为,汉武帝时期规定,中岳河南太室、东岳山东泰山、南岳安徽天柱山、西岳陕西华山、北岳河北恒山(保定西),这是五行思想的具体表现,使五岳成为一个典则且习用的名词。经学家为了提高其地位,才说尧舜时已有此制度。而安徽并不很南,所以后来改以湖南衡山为南岳。山西浑源县原本有一个玄岳,明朝即以玄岳为北岳,恒山遂从河北移到了山西。我们所习惯称道的“五岳”正是汉武帝五岳的正本。这里顾氏对明朝北岳制度的规定与实际祭祀制度有出入,实际上,明朝虽然曾经有过移祀北岳到浑源的讨论,但是终明一朝国家祀典中所祭祀的北岳仍然是河北真定之古北岳,直到清朝顺治末年,才改到浑源,详参下节对明朝北岳祭祀的讨论。参见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1页。另可参见顾颉刚:《四岳与五岳》,载王煦华编选:《顾颉刚集:古史辨伪与现代史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在此文中,顾颉刚指出“四岳者,姜姓之族之原居地,及齐人、戎人东迁而徙其名于中原;是为两周时事,为民族史及地理志上之问题。五岳者,大一统后因四岳之名而扩充之,且平均分配之,视为帝王巡狩所至之地:是为汉武、宣时事,为政治史及宗教史上之问题。”
    3 《明太祖实录》卷38,洪武二年正月戊申。
    1 于慎行:《毅山笔麈》“附录”,第203页。
    2 郎瑛:《七修类稿》卷11,第167-168页。
    3 《明英宗实录》卷45,正统三年八月甲子。
    4 李贤等:《明一统志》卷22,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李贤等:《明一统志》卷64。
    6 李贤等:《明一统志》卷29。
    7 李贤等:《明一统志》卷32。
    8 李贤等:《明一统志》卷3。
    9 李贤等:《明一统志》卷21。有关北岳恒山的争论,将在下节做详细讨论。
    10 李贤等:《明一统志》卷24。
    1 李贤等:《明一统志》卷45。
    2 李贤等:《明一统志》卷20。庐州府亦有一霍山,在霍山县西北五里,一名衡山,一名天柱。汉武帝南巡,至盛唐,以南岳衡山远阻,乃移岳神于霍,而祀马,又名南岳山。
    3 李贤等:《明一统志》卷34。
    4 李贤等:《明一统志》卷25。
    5 李贤等:《明一统志》卷25。
    6 李贤等:《明一统志》卷79。
    7 李贤等:《明一统志》卷20。
    8 李贤等:《明一统志》卷28。
    9 李贤等:《明一统志》卷30。
    10 李贤等:《明一统志》卷67。
    11 李贤等:《明一统志》卷20。
    12 李贤等:《明一统志》卷28。
    13 顾祖禹辑著:《读史方舆纪要》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卷9,第427页。
    1 《明太祖实录》卷38,洪武二年正月戊申。
    1 徐一夔等:《明集礼》卷14,“专祀岳镇海渎、天下山川、城隍”,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陆容:《菽园杂记》卷1,第6页。
    3 《明太祖实录》卷81,洪武六年四月,又见俞汝楫:《礼部志稿》卷8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明太祖实录》卷48,洪武三年正月庚子。又见徐一夔等:《明集礼》卷14,“专祀岳镇海渎、天下山川、城隍”,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俞汝楫:《礼部志稿》卷8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又见张廷玉:《明史》卷49,“吉礼”,第1285页。
    1 徐一夔等:《明集礼》卷14,“专祀岳镇海渎、天下山川、城隍”,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这种因取报谢之意而祭祀岳镇、海渎的活动经常举行,如洪武十年六月,朱元璋在“岳镇海渎敕”中说:“朕闻天生民而立君,君为民而立命。所以谨百神之祀,乃国之先务也。朕与卿等当群雄角逐之时,战胜攻取,非上天后土之眷命,岳镇海渎之效灵,安能如是?今者新秋在迩,岳镇海渎之祀,理当报谢。古者君狩方隅,诣祠而祭。朕为新造邦基,民生方始,未获亲往,特命卿等代朕以行,奉牺牲祝帛于神所。故兹敕谕,汝往钦哉。”参见姚士观等编校。朱元璋:《明太祖文集》卷6,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湖广通志》卷82,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明一统志》卷3,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明一统志》中还提到了在朝鲜王国汉城府境内有一北岳山,国王李旦依此山为都的记载。此北岳山并非本文所讨论之北岳,此不赘述。参见《明一统志》:卷89,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另外,在《辞海》、《古今地名大辞典》以及顾颉刚的研究中还提到了明朝将浑源恒山称为玄岳祭祀的说法。《辞源》中说,玄岳是传说中的地名,指契之母简狄所居。而《明实录》中确实有嘉靖时期派遣英国公张溶祭玄岳的记载,亦有载,嘉靖三十五年,世宗命有司采芝草于玄岳,但是均无改封浑源州之恒山为玄岳的记载,更没有将浑源之恒山改称玄岳后替代北岳,作为五岳祭祀之一的记载。
    1 臧励稣等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香港:商务印书馆,1931年,第621页。《辞源》解释为:一为山名,即指五岳中的北岳,又名常山,主峰在河北曲阳县西北。因此历代帝王祭祀北岳于曲阳,是为古北岳。明朝定山西浑源的玄岳为恒山。清雍正十七年,改于浑源兴岳祭。一为郡名,汉置。治所在今河北元氏县。因避汉文帝刘恒讳,改称常山郡。五代以后为正定府。实际上,祭祀北岳庙由真定曲阳改于山西浑源始于清顺治十七年,而非雍正十七年,《辞源》此处有误。
    2 《明孝宗实录》卷78,弘治六年七月戊午。又见马文升:《马端肃奏议》卷5,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俞汝楫:《礼部志稿》卷8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又见《明孝宗实录》卷188。
    4 孙绍祖:《山西通志》卷197,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明神宗实录》卷181,万历十四年十二月丁亥。
    2 《明神宗实录》卷181,万历十五年二月己卯。
    3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14,第604页。
    4 《畿辅通志》卷20,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大清一统志》卷109,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谢肇淛:《五杂组》卷3,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62页。
    2 徐一夔:《明集礼》卷14,“专祀岳镇海渎、天下山川、城隍”,文渊阁四库全书文。
    3 城隍之名称始见于《周易》泰卦,曰“城复于隍”。(《周易》“泰卦”曰:“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象传》解释“城复于隍”,其命乱也。)《礼记》又曰:“蜡祭八神,水庸居七,水,隍也。庸,城也。”(参见《礼记》“郊特牲”,阮元刻:《十三经注疏》)。《诗·大雅》曰:崇墉言言。墉与庸同。说者谓即古祭城隍之始。孙承泽考证认为,祭祀城隍始于尧。秦惠田考证:“古唯社稷,而后世则有城隍,且其义其秩颇与社稷类,而威灵赫濯,奔走巫祝,为民物之保障,官吏之所倚庇者,则更甚于社稷。”(秦惠田:《五礼通考》卷45)。三国吴赤乌二年,芜湖曾建城隍祠。正史当中,有关城隍神祭祀护佑征战胜利的记载最早见于《北齐书》慕容俨传。唐朝时张说有“祭城隍文”,杜牧有“祭黄州城隍文”,李商隐有“祭桂州城隍神祝文”,张九龄有“祭洪州城隍文”,秦蕙田认为,此城隍报祀常祭,但当时并未列入国家祀典。1935年,邓嗣禹先生做《城隍考》,对城隍之起源、变迁,与释、道二家之关系及崇拜原因与用意逐一论述,关于其起源大致认为,“城、隍”二前缀现于《周易》,二字连用则始于西汉,城隍神之起源大致始于六世纪中叶齐梁之世,指名某人为城隍神则始于唐,大致定于宋。(参见邓嗣禹:《城隍考》,《史学年报》第2卷第2期,第249-255页。)
    1 《明太祖实录》卷38,洪武二年正月戊申。又见孙承泽《春明梦余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即如邓嗣禹考证,城隍祭祀唐朝则有祭文、有庙祀,有塑像,有家属仪卫,有封赐。五代及宋封祀更多。元并封及夫人,且有赛神之俗。参见邓嗣禹:《城隍考》,《史学年报》第2卷第2期,第262页。
    3 有关学者对城隍祭祀的研究参见本文第一章研究现状中的介绍。
    4 城隍因有城池之意,因此有人认为,既有社祭,则不应复有城隍祭祀。秦惠田认为,“城隍直与地方民物相依为命,诚不殊于社稷矣。民为贵、社稷次之,其祀顾不重欤?但社稷所以养人,而城隍所以卫人。”见秦惠田:《五礼通考》卷45。
    5 《明太祖实录》卷38,洪武二年正月丙申。
    6 参见《明太祖实录》卷53,洪武三年六月癸亥。
    7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15,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叶盛《水东日记》记载,洪武四年降仪注:新官赴 任,必先谒神与誓。期在阴阳表里,以安下民。见叶盛:《水东日记》卷30,第296-297页。
    1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61,“国家常祀之礼”(下),第10页。
    2 《明太祖实录》卷56,洪武三年九月戊子。
    3 叶盛:《水东日记》卷30,第296-297页。
    4 陆容:《菽园杂记》卷5,第55页。
    5 张廷玉:《明史》卷49,“吉礼”,第1286页。
    1 邓嗣禹:《城隍考》,《史学年报》第2卷第2期,第263-268页。但邓氏认为“城隍神庙祈晴求雨之功用渐次消逝”则有不确,明朝地方城隍祭祀中,城隍神所监管的内容很多,于城隍庙祈晴求雨之事也经常发生。如《明太祖文集》中记载朱元璋所撰“祷雨咨京都城隍文”曰:“天久不雨,时将过矣,实予之罪。首夏亢阳,本欲祷于上帝、后土,虑恐烦听,以致因循至今。良民失望,皆有忧心,予不敢径达上帝、后土,于今月十一日,亲告于钟山之神,望神转达于上帝、后土,惟京都城隍之神先期与报,至日祝焉。”参见朱元璋《明太祖文集》卷18。又如韩雍撰“祈晴告城隍文”曰:“迩者阳德愆候,淫雨连旬,田苗多伤,屋庐久湮,民生弗堪,愁苦悲辛。维兹民命,主司在神,神宜显灵,以昭至仁,诛抶蜧蜺,划劙云阴,以拭后土,以廓高旻,化灾为丰,庥此下人,神或难专,请祈天阍,咎若有归,雍等自任。幸勿迁怒,滥罚吾民,神能响应,不负时禋,投诚告神,庶其鉴临谨告。”见韩雍:《襄毅文集》卷15,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张岳《小山类稿》中亦有因求雨而告城隍文,参见张岳《小山类稿》卷15,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此类事例很多,不一一列举。
    2 朱元璋:《明太祖文集》卷17,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谈迁:《国榷》卷4,第446页。
    4 徐一夔等:《明集礼》卷15,“祭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6l,“国家常祀之礼”(下),第10-11页。
    2 《明太祖实录》卷38,洪武二年正月丙申。
    3 《明太祖实录》卷80,洪武六年三月癸卯。
    4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22,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原文为三十年,误)
    1 秦惠田:“厉字义与和字相反”,见《五礼通考》卷127,文渊阁四库全书。
    2 秦惠田:《五礼通考》卷127,文渊阁四库全书。
    3 《明太祖实录》卷59,洪武三年十二月戊辰。又见徐一夔等:《明集礼》卷15,“祭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秦惠田考证:“泰,大也。天子主天下,凡天下之大,其厉皆当祀之,曰泰厉。诸侯主一国,凡一国之无主者,皆公厉也,公与私对。大夫主一家,凡一家之无祀者,皆族厉也。族,同姓之谓。康成以公厉为诸侯之无后者。诸侯称公,为公厉。族厉,为大夫之无后者,大夫众多,故曰族厉。非唯理义拘碍,隘而不宏,而王之泰厉,又将何以训之?《明集礼》祭厉文得之矣。”参见《五礼通考》卷15。又见丘濬:《大学衍义补》卷61。
    4 徐一夔:《明集礼》卷15记载,泰厉、国厉、郡邑厉皆一年二祭,春以三月清明日,冬以十月初一日。乡厉则一年三祭,春以清明后三日,秋以七月十五日,冬以十月三日。《明会典》载:洪武礼制,凡各府州县每岁春清明日、秋七月十五日、冬十月一日祭无祀鬼神,其坛设于城北郊间。
    4 《明太祖实录》卷59,洪武三年十二月戊辰。又见徐一夔等:《明集礼》卷15,“祭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徐一夔:《明集礼》卷15,“祭泰厉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秦惠田:《五礼通考》卷127,文渊阁四库全书。
    2 参见赵轶峰:《明代国家宗教管理制度与政策研究》,第114页。
    3 《明太祖实录》卷59,洪武三年十二月庚午。
    4 《明太祖实录》卷62,洪武四年三月丁未。所祭三十五人参见第二章第一节表三。
    1 《明太祖实录》卷84,洪武六年八月乙亥。
    2 《明太祖实录》卷84,洪武六年八月乙酉。
    3 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91,“群祀”,第517页。
    4 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91,“群祀”,第517页。《礼部志稿》记“中一室祀三皇,东一室五帝,西一室三王,又东一室汉高祖、光武、隋文帝,又西一室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凡五室十七帝”。俞汝楫:《礼部志稿》卷29,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91,“群祀”,第518页。
    6 参见俞汝楫:《礼部志稿》卷85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 《明太祖实录》卷188,洪武二十一年正月甲寅。
    8 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91,“群祀”,第517页。又见《明太祖实录》卷188,洪武二十一年春正月甲寅。郑晓:《今言》卷1,第37-38页。
    1 从祀名臣东庑第一坛包括风后、皋陶、龙、伯益、傅说、召公爽、召穆公、虎、张良、曹参,第二坛包括周勃、冯异、房玄龄、李靖、李晟、潘美、岳飞、木华黎、博尔忽、伯颜,西庑第一坛包括力牧、夔、伯夷、伊尹、周公旦、太公望、方叔、萧何、陈平,第二坛包括邓禹、诸葛亮、杜如晦、郭子仪、曹彬、韩世忠、张浚、博尔术、赤老温。
    2 宋讷:《西隐文稿》卷7,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明世宗实录》卷98,嘉靖八年二月乙未。
    2 嘉靖九年,初祀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凡十一位于文华殿之东间,位各有主,主各有龛,伏羲至武王南向,周公西向、孔子东向,岁以仲春秋开讲前一日,上亲致祭。每月朔望,遣辅臣及大臣代拜。十六年,移祀于永明后殿行礼。其后常遣官代行。隆庆初罢,仍于文华殿东室行礼。
    3 《明世宗实录》卷125,嘉靖十年五月戊子、癸巳。
    1 《明世宗实录》卷296,嘉靖二十四年二月庚子。
    2 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91,“群祀”,第517页。
    3 《明武宗实录》卷147,正德十二年三月庚寅。
    4 焦竑:《玉堂丛语》卷3,第93页。
    5 关于罢祀元世祖问题的详细讨论请参看赵克生:《明朝嘉靖时期国家祭礼改制》,第三章第一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6 《明太祖实录》卷11、12,三月癸亥、癸卯,四月丙寅。
    7 《明太祖实录》卷15,甲辰九月辛巳。
    1 《明太祖实录》卷38,洪武二年正月乙巳。
    2 《明太祖实录》卷43,洪武二年六月丙寅。
    3 《明太祖实录》卷83,洪武六年六月己未。
    4 《明太祖实录》卷90,洪武七年六月乙卯。
    5 谈迁:《国榷》卷6,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515页。又见《明太祖实录》卷96,洪武八年正月辛未。
    6 《明英宗实录》卷225,《废帝郕戾王附录》第43,景泰四年正月甲戌。
    1 《明孝宗实录》卷190,弘治十五年八月甲子。又见俞汝楫:《礼部志稿》卷85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徐一夔:《明集礼》卷16,“释奠文宣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明太祖实录》卷30,洪武元年二月丁未。
    1 瞿九思:《孔庙礼乐考》卷1,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第578-579页。
    2 张廷玉:《明史》卷139,“钱唐传”,第3981-3982页。
    3 关于阙里孔庙,台湾学者黄进兴认为,原初的阙里孔庙具有公私双重特性,于公,是全国孔庙的典型和基础,其重要性甚至凌驾于京师孔庙之上。于私,则家庙性质浓厚。而人君祀孔体现了统治者对政教祭祀的传统,显示权力与信仰相互的渗透。参见黄进兴:《权力与信仰:孔庙祭祀制度的形成》,载《圣贤与圣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4 徐一夔:《明集礼》卷16,“释奠文宣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张廷玉:《明史》卷69,“选举一”,第1686页。
    1 宋濂:《文宪集》卷28,“孔子庙堂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又见李之藻:《泮宫礼乐疏》卷3,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明太祖实录》卷70,洪武四年十二月癸未。
    3 《正德大名府志》卷5,选自《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5-6页。
    4 《明太祖实录》卷144,洪武十五年四月丙戌。
    5 《明太祖实录》卷145,洪武十五年五月己未。
    6 《明太祖实录》卷145,洪武十五年五月乙丑。
    1 黄进兴认为,孔庙祭祀制度的发展自始自终都是有国家自上而下推进的。秦以前,鲁人岁时奉祀孔予,并未形成官奉制度。西汉时期,开始以宗子奉祀,汉元帝时开始有封户,至汉平帝,改封“褒成侯”,专奉先圣之祭,始有国邑。“官庙”性质日渐浓厚。到王莽时期起明堂、辟雍,筑学舍,大大提高了孔子的地位。东汉时期,开遣官祀阙里之先例。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国君主相互竟立孔庙,希冀其发挥“象征力量”,同时上达中央官学,下迄地方学校之规划的“庙学相依”的格局也形成了。孔庙于是兼有正统文化宣导者和国家教育执行者的双重功能。参见黄进兴:《权力与信仰:孔庙祭祀制度的形成》,载《圣贤与圣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 《明太祖实录》卷162,洪武十七年五月甲午。
    3 《明太宗实录》卷52,永乐四年三月辛卯。
    4 《明太宗实录》卷52,永乐四年三月辛卯。
    5 正统元年,刊定从祀名爵位次,颁行天下,次年以宋胡安国、蔡沈、真德秀从祀。正统八年追封元吴澄为临川郡公从祀。成化二年,封董仲舒为广川伯,胡安国为建宁伯,蔡沈为崇安伯,真德秀为浦城伯。弘治九年,封宋杨时为将乐伯从祀。
    1 《明孝宗实录》卷11,弘治元年二月己未。
    2 《正德大名府志》卷5,选自《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5-6页。
    3 黄景昉:《国史唯疑》卷12,第351页。
    4 《明孝宗实录》卷109,弘治九年二月壬子。
    5 参见黄进兴:《道统与治统之间:从明嘉靖九年孔庙改制论皇权与祭祀礼仪》,载《优入圣域——权力、信仰与正当性》,第142-185页。
    赵克生:《试论明代孔庙祀典的升降》载《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1 李之藻:《泮宫礼乐疏》卷3,“祀典名义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李之藻:《泮富礼乐疏》卷3,“祀典名义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宋濂:《文宪集》卷28,“孔子庙堂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又见李之藻:《泮宫礼乐疏》卷3,“祀典名义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明太祖实录》卷36,洪武元年十一月丙午。
    5 李之藻:《泮宫礼乐疏》卷3,“祀典名义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明太祖实录》卷145,洪武十五年五月己未。
    2 《嘉靖青州府志》卷9,选自《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页。
    3 《万历通州府志》卷3,选自《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17页。
    4 《弘治句容县志》卷9,选自《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4页。
    1 李之藻:《泮宫礼乐疏》卷3,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又见《明太祖实录》卷145,洪武十五年五月己未。
    2 《明太祖实录》卷145,洪武十五年五月己未。
    3 《嘉靖青州府志》卷9,选自《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5页。
    4 俞汝楫:《礼部志稿》卷45,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明孝宗实录》卷12,弘治元年三月戊辰。
    1 此点前文已做说明。
    2 《明太祖实录》卷37,洪武元年十二月庚寅。又见徐一夔:《明集礼》卷15。“祀旗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明太祖实录》卷33,洪武元年七月庚戌。又见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92,“群祀”,第528页。
    4 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53,“巡狩”,第342页。
    5 《明太祖实录》卷54,洪武三年七月乙未。
    1 《明太祖实录》卷103,洪武九年正月庚午。
    2 《明太祖实录》卷104,洪武九年二月丙申。
    3 《明会典》记载其祭文日:“惟神正直无私,指挥军士,助扬威武,皆仗神功。某等钦承上命,守御兹土,惟兹仲(春/秋),谨以牲醴庶品,用申常祭。尚飨。”参见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卷87,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卷8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卷8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明太祖实录》卷64,洪武四年四月庚寅。
    2 《明太祖实录》卷71,洪武五年正月甲戌。
    3 《明太祖实录》卷87,洪武七年正月丁未。
    4 《明太祖实录》卷88,洪武七年三月丙辰。
    5 《明太祖实录》卷121,洪武十一年十一月庚午。
    6 俞汝楫:《礼部志稿》卷8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明太祖实录》卷39,洪武二年二月庚辰。又见俞汝楫:《礼部志稿》卷8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明太祖实录》卷72,洪武五年二月庚子。
    3 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别集卷4,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829-833页。
    4 《明太宗实录》卷161,永乐十三年二月甲申。前后对比,出现了到底是祭祀四神还是止祀司马一神的两种说法。嘉靖时期,曾率兵抵御倭寇,并于隆庆时期担任南京太仆寺之职的归有光亦曾对明朝马政及马祖祠祀议论颇多,认为马神之庙到底祭祀几神无法考证。“洪武本祭四神,而永乐儒臣乃谓南京止祭司马之神,不应失考如是。疑后湖盖始议,至滁阳而复改,尚未有考也。”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别集卷4,第829页。
    5 杨时乔:《马政纪》卷10,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 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别集卷4,第829页。相传,“成祖靖难与南兵战失利,追兵甚逼,前阻大沟。成祖惶遽无措,祝所骑青骢马日:汝能超此沟,以脱吾戹否?遂策马连超三沟,力尽遂死。后建马神庙于坝上。塑马庙中,与神同祭之。岁久成怪,常夜出蹂践禾黍,居民苦之,潜毁其像,遂不复塑。”参见[清]英廉等奉敕编:《钦定日下旧闻考》卷88,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 按:原文为二年,当为“弘治十二年”,后文有“十年二月告成”字样。
    1 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别集卷4,第829-833页。
    2 朱元璋:《明太祖文集》卷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明太祖实录》卷97,洪武八年二月庚申。
    1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23,“牧马之政”(上),第15页。
    2 陆容:《菽园杂记》卷8,第95页。
    1 《明太祖实录》卷64,洪武四年六月庚寅。
    1[美]牟复礼、[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明代史》第十三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2 参见妹尾达彦:《唐长安城的礼仪空间》,载小岛毅、沟口雄三:《中国的思维世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3 詹鄞鑫:《神灵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论》,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张荣明:《权力的谎言——中国传统的政治宗教》导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4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62页。
    5 参见杨英:《四世纪以前中国古代王朝祭礼的演进及其规律》,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
    6 许慎:《说文解字》卷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3页。
    7 胡新生先生认为,巫术与宗教存在联系,都相信超自然力量的存在,都表现为某些仪式和行为规范。但两者至少在两个方面有很大区别:宗教更多着眼于未来,关注于精神和理想世界,巫术则更看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强调技艺;宗教以崇拜神灵为基础,其对待神灵的态度偏于敬畏和恳求,巫术则偏重操纵、打击和消灭神灵,而不敬畏神灵。胡新生:《中国古代巫术》,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4页。
    8 参看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第一章,宗教现象和宗教定义。
    1 莫斯:《巫术的一般理论》,原序,第14页。
    2 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第215页。
    3 赵轶峰:《明代国家宗教管理制度与政策研究》,第358页。
    1 李之藻:《泮宫礼乐疏》卷9,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01-302页。
    2 朱国祯:《涌幢小品》卷1,第18页。
    1 叶春及:《石洞集》卷7,“惠安政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叶春及:《石洞集》卷10,“坛祀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徐一夔等:《明集礼》卷1,“祀天”,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徐一夔等:《明集礼》卷1,“祀天”,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81,“祠祀清吏司”,第470页。
    4 徐一夔等:《明集礼》卷3,“祭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83,“方泽”,第477页。
    2 徐一夔等:《明集礼》卷4,“宗庙”,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详见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87,“庙祀”,第503-507页。
    4 徐一夔等:《明集礼》卷8,“社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85,“太社稷”,第489页。
    6 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85,“帝社稷”,第490页。
    7 徐一夔等:《明集礼》卷11,“日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83,“朝日坛”,第480页。
    2 徐一夔等:《明集礼》卷11,“日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83,“夕月坛”,第482页。
    4 徐一夔等:《明集礼》卷11,“日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徐一夔等:《明集礼》卷12,“籍田享先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 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92,“群祀二”,第525页。
    1 徐一夔等:《明集礼》卷14,“专祀岳镇海渎、天下山川、城隍”,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徐一夔等:《明集礼》卷14,“专祀岳镇海渎、天下山川、城隍”,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85,“神祗”,第492页。
    4 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85,“神祗”,第494页。
    1 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85,“神祗”,第496页。
    2 徐一夔等:《明集礼》卷15,“祀马祖、先牧、马社、马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徐一夔等:《明集礼》卷16,“三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91,“群祀一”,第518页。
    1 《明太祖实录》卷45,洪武二年九月乙巳。
    2 徐一夔等:《明集礼》卷16,“释奠文宣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91,“群祀一”,第521页。
    4 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91,“群祀一”,第520页。
    5 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91,“群祀一”,第525页。
    1 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卷92,“群祀二”,第526、528页。
    2 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卷84。
    1 不著撰人:《新官到任仪注》。
    2 不著撰人:《新官到任仪注》。
    3 不著撰人:《新官到任仪注》。
    1 陈洪谟:《治世余闻》上篇,卷3。
    1 经南炳文先生考证,由于分祭与合祭的不同,十年合祀天地乐章与分祀圜丘乐章“进俎”以后的部分实际上并不完全相同,而是存在着四处差异。详见南炳文:《明史新探》,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0-41页。
    1 据南炳文先生考证,《明史》所记此段祭祀孔子乐章正文应为洪武二十一年三月所改定文,而非其所记洪武六年文。详见南炳文:《明史新探》,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2页。
    1.[明]姚广孝等:《明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1962年。
    2.[明]徐一夔等:《明集礼》,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明]李东阳等修,正德重校本:《明会典》,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明]申时行等修,万历朝重修本:《明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5.[明]俞汝楫:《礼部志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明]佚名:《太常续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明]谈迁:《国榷》,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8.[清]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9.[明]丘溶:《大学衍义补》,东北师大历史系万历三十三年珍藏本。
    10.[明]廖道南:《殿阁词林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明]黄宗羲:《明儒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12.[明]傅维鳞:《明书》,国学基本丛书,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
    13.[明]章潢:《图书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14.[明]李之藻:《泮宫礼乐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明]李贤等:《大明一统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明]郭正域:《皇明典礼志》,续修四库全书本,史824。
    17.[明]朱勤美:《王国典礼》,续修四库全书本,史824。
    18.[明]朱元璋:《皇明祖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史264。
    19.[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0.[明]朱元璋:《明太祖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2.[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2年。
    23.[明]张萱:《西园闻见录》,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出版,1996年。
    24.[明]朱元璋:《御制大诰》,续修四库全书本,史862。
    25.[明]徐学聚:《国朝典汇》,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
    26.[明]朱厚熄:《御制正孔子祀典说》,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史268。
    27.[明]朱厚熄:《御制明堂或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史268。
    28.[明]徐学谟:《世庙识余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史49。
    29.[明]黄佐:《泰泉乡礼》,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0.[明]黄佐:《名臣经济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1.[明]黄佐:《翰林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2.[明]章拯:《郊议录》,北京图书馆藏本。
    33.[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34.[明]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5.[明]陶宗仪:《说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6.[明]陈九德:《皇明名臣经济录》,四库禁毁丛刊本,史9。
    37.佚名:《通祀辑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史268。
    38.[明]董其昌:《神庙留中奏疏汇要》,续修四库全书本,史468-469。
    39.[明]瞿九思:《孔庙礼乐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史270。
    40.[明]张孚敬:《太师张文忠公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集77。
    41.[明]张孚敬:《谕对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史57。
    42.[明]朱瞻基:《大明宣宗皇帝御制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集24。
    43.[明]吕柟:《泾野先生礼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经114。
    44.[明]吕坤:《四礼翼》,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经115。
    45.[明]季本:《庙制考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经105。
    46.[明]徐咸:《皇明名臣言行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史90。
    47.[明]吕本等辑:《皇明宝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史53-54。
    48.[明]黄凤翔:《嘉靖大政类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史55。
    49.佚名:《皇明诏令》,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史58。
    50.[明]张瀚:《皇明疏议辑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史71-72。
    51.[明]张卤:《皇明嘉隆疏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史72-73。
    52.[明]汪少泉:《皇明奏疏类钞》,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中文古籍善本书。
    53.[明]夏宾:《灵卫庙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史86。
    54.[明]毛纪:《辞荣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史59。
    55.[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史100-106。
    56.[明]焦竑:《玉堂丛语》,元明史料笔记,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57.[明]焦竑:《焦氏澹园集》,台北:台湾伟文图书公司,1977年。
    58.[明]黄佐:《南雍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史257。
    59.[明]冯应京:《皇明经世实用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史267。
    60.[明]陈子壮:《礼部存稿》,丛书集成续编本。
    61.[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北京:现代出版社,1986年。
    62.[明]吕毖:《明宫史》,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3.[明]孔贞运:《皇明诏制》,四库禁毁丛刊本,史56-57。
    64.[明]黄景昉:《国史唯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65.[明]杨廷和:《杨文忠三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6.[明]马文升:《马端肃奏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7.[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68.[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元明史料笔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69.[明]黄瑜:《双槐岁钞》,元明史料笔记,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70.[明]叶盛:《水东日记》,元明史料笔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71.[明]陆容:《菽园杂记》,元明史料笔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72.[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元明史料笔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73.[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元明史料笔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74.[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元明史料笔记,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75.[明]郑晓:《今言》,元明史料笔记,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76.[明]王弘撰:《山志》,元明史料笔记,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77.[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元明史料笔记,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78.[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元明史料笔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79.[明]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0.[明]《大明律》,怀效锋点校,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
    81.[明]黄宗羲:《黄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82.[明]宋濂:《宋学士文集》,四部丛刊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侯官李氏观槿斋藏明正德刊本。
    83.[明]宋濂:《文宪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4.[明]沈榜:《宛署杂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
    85.[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86.[明]霍韬:《渭压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集68-69。
    87.[明]方献夫:《西樵遗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集59。
    88.[明]熊明岐:《昭代王章》,玄览堂丛书初辑本。
    89.[明]夏言:《夏桂洲先生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集74-75。
    90.[明]林希元:《同安林次崖先生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集76。
    91.[明]徐阶:《世经堂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集79-80。
    92.[明]方孝孺:《逊志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3.[明]徐学谟:《归有园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集125-126。
    94.[明]《诸司职掌》,续修四库全书本,史部748。
    95.[清]龙文彬:《明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96.[明]张岳:《小山类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7.[明]韩雍:《襄毅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8.[明]宋讷:《西隐文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9.[明]杨时乔:《马政纪》,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0.[明]陈洪谟:《治世余闻》,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101.[明]归有光:《震川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02.[明]湛若水:《泉翁大全集》,台北:国科会,2004年。
    103.[明]张居正:《张太岳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104.[明]桂萼:《文襄公奏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60册。
    105.[清]秦蕙田:《五礼通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6.[清]惠栋:《稀说》(及其他两种《禘祫答问》、《历代郊祀志》),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丛书集成初编本)
    107.[清]刘师俊:《北岳恒山历祀上曲阳考》,丛书集成续编本。
    108.[清]郎廷极:《文庙从祀先贤先儒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史271。
    109.[清]阎若璩:《孔庙从祀末议》,丛书集成新编本,第40册。
    110.[清]嵇璜等:《钦定续文献通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1.[清]毛奇龄:《郊社禘祫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2.[清]毛奇龄:《明堂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经108。
    113.[清]毛奇龄:《辨定嘉靖大礼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史271。
    114.[清]孙承泽:《天府广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
    115.[清]万斯同:《庙制图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6.[清]夏燮:《明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117.[清]允禄等:《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8.[清]允禄等:《皇朝礼器图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9.[清]来保、李玉鸣等:《钦定大清通礼》,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0.[清]佚名:《坛庙祀典》,四库未收书辑刊,史01辑23册。
    121.[清]李塨:《郊社考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经108。
    122.[清]江蘩:《太常纪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史273。
    123.[清]吴肃公:《广祀典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子20。
    124.[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125.[清]英廉等奉敕编:《钦定日下旧闻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6.[清]孙绍祖:《山西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7.《湖广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8.《畿辅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9.《大清一统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0.《嘉靖河间府志》,《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
    131.《嘉靖沔阳志》,《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
    132.《嘉靖青州府志》,《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
    133.《弘治徽州府志》,《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
    134.《万历通州府志》,《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
    135.《正德大名府志》,《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
    136.《嘉靖江阴县志》,《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
    137.《万历兖州府志》,《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
    138.《周易正义》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139.《周礼正义》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140.《仪礼注疏》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141.《礼记正义》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142.《孟子注疏》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143.《孝经注疏》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144.《国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145.[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146.[南朝]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147.[唐]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148.[宋]郑樵:《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149.[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150.[宋]真德秀:《三礼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经103。
    151.[宋]王溥:《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152.[唐]萧嵩等:《大唐开元礼》,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3.[宋]陈祥道:《礼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编:《中国明朝档案总汇》,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
    2.陈戍国:《中国礼制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4.顾颉刚、杨向奎合著:《三皇考》燕京学报专号之八,哈佛燕京学社出版,1936年。
    5.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6.勾承益:《先秦礼学》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
    7.甘怀真:《皇权、礼仪与经典诠释》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4年。
    8.黄云眉:《明史考证》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9.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10.黄进兴:《优入圣域:权力、信仰、正当性》西安:陕西师范大学,1998年。
    11.黄进兴:《圣贤与圣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韩碧琴:《仪礼祭礼新探》台北:东华书局,2003年。
    13.胡吉勋:《“大礼议”与明廷人事变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14.康乐:《从西郊到南郊——国家祭典与北魏政治》台北:稻乡出版社,1995年。
    15.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16.刘丰:《先秦礼学思想与社会整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17.刘源:《商周祭祖礼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18.罗冬阳:《明太祖礼法之治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19.林存阳:《清初三礼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20.林富士主编:《礼俗与宗教》“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2005年。
    21.安弘:《儒家礼乐之道德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22.李衡眉:《昭穆制度研究》山东:齐鲁书社,1996年。
    23.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
    24.钱穆:《宋明理学概述》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7年。
    25.单士元、王壁文:《明代建筑大事年表》民国丛书本,1941年。
    26.孙大章:《礼制建筑:坛庙祭祀》台北:光复书局,1992年。
    27.田澍:《嘉靖革新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28.王国维:《观堂集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29.王国维:《明堂庙寝通考》,丛书集成续编本,67
    30.王天有:《明代国家机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31.王祥龄:《中国古代崇祖敬天思想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店,1992年。
    32.王永谦:《土地与城隍信仰》北京:学苑出版社,1994年。
    33.王健文:《奉天承运——古代中国的“国家”概念及其正当性基础》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34.王柏中:《神灵世界秩序的构建与仪式的象征:两汉国家祭祀制度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35.魏建震:《先秦社祀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36.许倬云:《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台北:联经出版社,1988年。
    37.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年。
    38.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39.萧公权著:《中国政治思想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40.萧延中:《“天命”与“德性”——中国政治思想中的“正当性”问题》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41.熊秉真、吕妙芬主编:《礼教与情欲:前近代中国文化中的后/现代性》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
    42.詹鄞鑫:《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论》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43.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44.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45.詹子庆:《古史拾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46.郑土有:《中国城隍信仰》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47.赵克生:《明朝嘉靖时期国家祭礼改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48.赵轶峰:《千秋功罪——君主与中国政治》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
    49.赵轶峰:《明代的变迁》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50.赵轶峰:《明代国家宗教管理制度与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51.张荣明:《中国的国教——从上古到东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52.张显清、林金树:《明代政治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53.张荣明:《权力的谎言:中国传统的政治宗教》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54.张一兵:《明堂制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55.臧励龢等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香港:商务印书馆,1931年。
    1.晁福林:《试论春秋时期的祖先崇拜》载《陕西师大学报》1995.2
    2.常建华:《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及其演变》载《南开学报》2001.3
    3.陈春声:《正统性、地方化与文化的创制——潮州民间神信仰的象征与历史意义》载《史学月刊》2001.1
    4.邓嗣禹:《城隍考》载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历史学科资料室藏《史学年报》第2卷第2期
    5.范正义:《祀典抑或淫祀:正统标签的边陲解读——以明清闽台保生大帝信仰为例》载《史学月刊》2005.11
    6.高明士:《隋唐庙学制度的成立与道统的关系》载《台大历史学系学报》1982.12
    7.郭守信:《周代祭祀初论》载《中国史研究》1986.2
    8.郭善兵:《东汉皇帝宗庙礼制考论》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3
    9.胡凡:《儒教与明初宫廷祭祀礼制》载《齐鲁学刊》1999.6
    10.黄彰健:《读<皇明典礼>》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58.11,29本(下)
    11.黄留珠:《秦汉祭祀综义》载《西北大学学报》1984.4
    12.金景芳:《谈礼》载《历史研究》1996.6
    13.姜舜源:《清代的宗庙制度》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87.3
    14.孔令谷:《明代郊祀仪制杂阐》载《说文月刊》2卷11期,1941.2
    15.科大卫:《国家与礼仪:宋至清中叶珠江三角洲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载《中山大学学报》1999.5
    16.刘真武:《“大礼之争”是非考辨》载《湖北大学学报》1991.1
    17.刘融:《王守仁从祀孔庙之争》载《广西社会科学》2005.1
    18.刘源:《商代后期祭祖仪式类型》载《历史研究》2002.6
    19.刘志伟:《两汉王朝政治中的孔庙祭祀与孔子崇拜》载《儒教文化研究》第五辑韩国成均馆大学校东亚学术院儒教文化研究所2003年
    20.林少雄:《天人合一:中国祭祀礼仪的文化意蕴》载《社会科学》1996.2
    21.罗仲辉:《论明初议礼》载《明史论丛》王春瑜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22.李留文:《河神黄大王:明清时期社会变迁与国家正祀的呼应》载《民俗研究》2005.3
    23.南炳文:《朱元璋撰二丘乐章的重视民众思想》载《明史研究》第6辑
    24.瞿明安:《中国古代宗教祭祀饮食文化略论》载《中国史研究》1998.3
    25.申浩:《<明清江南城隍考>补证》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4
    26.王健:《祀典、私祀与淫祀:明清以来苏州地区民间信仰考察》载《史林》2003.1
    27.王柏中:《明嘉靖年间的庙制变革问题试探》载《社会科学战线》2001.2
    28.王曾瑜:《宋辽金代的天地山川鬼神等崇拜》载《云南社会科学》1997.1
    29.王震中:《祭祀·战争与国家》载《中国史研究》1993.3
    30.王晖:《论周代天神性质与山岳崇拜》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1
    31.王颞、宋永志:《宋代城隍神赐额封爵考释》载《河南大学学报》2006.5
    32.魏德毓:《移风易俗与象征替代:明清宁化显应庙的祭礼之争》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6.1
    33.邢致远,邢国政:《明初南京天坛分合祀的变迁》载《东南文化》2006.2
    34.余和祥:《论宗庙祭祀及其文化特征》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5
    35.禹平,王柏中:《明朝内庙祭祀制度探讨》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1
    36.杨天宇:《<周礼>之天地观考析》载《中国史研究》1990.4
    37.杨天宇:《周人祭天以祖配天考》载《史学月刊》2005.5
    38.杨华:《“五祀”祭祷与楚汉文化的继承》,《江汉论坛》,2004.9
    39.赵克生:《<大明集礼>的初修与刊布》载《史学史研究》2004.3
    40.赵克生:《明代地方庙学中的乡贤祠与名宦祠》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1
    41.赵克生:《明代的藩王继统与庙制变革》载《中国史研究》2005.3
    42.赵轶峰:《礼·国家·社会:读任爽新著<唐代礼制研究>》载《社会科学战线》2001.2
    43.赵轶峰:《明初城隍祭祀:滨岛敦俊洪武“三年改制”论商榷》载《求是学刊》2006.1
    44.赵轶峰:《明朝国家祭祀体系的寓意》载《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2
    45.赵世瑜:《国家正祀与民间信仰的互动——以明清京师的“顶”与东岳庙为个案》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6
    46.张显清:《明嘉靖“大礼议”的起因、性质和后果》载《史学集刊》1988.4
    47.张显清:《朱元璋尊孔抑孟刍议》载《北方论丛》1992.5
    48.张传勇、于秀萍:《明初城隍祭祀三题——与赵轶峰先生商榷》载《历史教学》2007.8
    49.张传勇:《明清城隍庙建制考》,[硕士论文]南开大学中国古代史,2003年
    50.张立文:《论“大礼议”与朱熹王阳明思想的冲突》《南昌大学学报》1999.2
    51.张鹤泉;《周代郊天之祭初探》载《史学集刊》1990.1
    52.张琏:《分合之外:明代嘉靖朝郊礼与庙制变革议论之考察》民国93年度研究计划
    53.张世清:《元代医祀三皇考》载《史学月刊》2004.7
    54.朱鸿林:《阳明从祀典礼的争议和挫折》载《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1996.5
    55.朱鸿林:《元儒吴澄从祀孔庙的历程和时代意涵》载《亚洲研究》1997.23
    56.朱鸿林:《明太祖的孔子崇拜》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99
    57.朱鸿林:《国家与礼仪:元明二代祀孔典礼的仪节变化》载《中山大学学报》1999.5
    58.朱鸿林:《王阳明从祀孔庙的史料问题》载《史学集刊》2008.11
    59.姚安:《清代北京祭坛建筑与祭祀研究》[博士论文]专门史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60.张光辉:《明初礼制建设研究——以洪武朝为中心》[硕士论文]中国古代史河南大学2001年。
    1.[日]滨岛敦俊:《明初城隍考》载《社会科学家》1991.6
    2.[日]滨岛敦俊:《朱元璋政权城隍改制考》载《史学集刊》1995.4
    3.[日]小岛毅、沟口雄三主编,孙歌等译:《中国的思维世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4.[日]小島毅:《嘉靖の礼制改革について》載《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1992年卷117。
    5.#12
    6.[日]小島毅:《郊祀制度の变遷》載《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第108冊。
    7.[日]岡村秀典:《中国古代王権の祭祁》東京:学生社,2005年。
    8.[日]池田末利:《“配天”考》載《福井博士頌寿紀念東洋文化論集》1969.12。
    9.[日]山内弘一:《北宋时期的郊祀制度》载《大庆师专学报》1986.1。
    10.[日]金子修一:《中国古代皇帝祭祁研究》東京:岩波書店,2006年。
    11.[日]金子修一:《唐代皇帝祭祁的/の特徵》載 西嶋定生博士追悼委員会編《西嶋定生博士追悼論文集》山川出版社。
    12.[日]金子修一:《关于魏晋到隋唐郊祀、宗庙制度》载《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六朝隋唐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3.[日]子安宣邦著,董炳月译:《国家与祭祀》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
    14.[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5.[法]马塞尔·莫斯著,杨渝东译:《巫术的一般理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16.[英]维克多.特纳著,黄剑波,柳博赞译:《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6年。
    17.[法]昂利·于贝尔、马塞尔.莫斯著,梁永佳、赵丙祥译:《献祭的性质与功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18.[美]本杰明·史华兹著,程钢译,刘东校:《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19.[以]艾森斯塔得著,阎步克译:《帝国的政治体系》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20.[法]葛兰言著,赵丙祥、张宏明译:《中国古代的节庆与歌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1.[加]卜正民著,张华译:《为权力祈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22.[美]韦思谛编,陈仲丹译:《中国大众宗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23.Joseph S.C.Lam,State Sacrifices and Music in Ming China:Orthodoxy,Creativity,and Expressiveness.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8.
    24.Carney T.Fisher,The Chosen One:Succession and Adoption in the Court of Ming Shizong.Sydney& Boston:Allen & Unwin,1990.
    25.Emily Martin Ahem,Chinese Ritual and Poli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26.Howard J.Wechsler,Offerings of Jade and Silk.Ritual and Symbol in The Legitimation of The Tang Dynasty.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5.
    27.David I.Kertzer:Ritual,Politics,and Power.New Haven &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8.
    28.Kwang-Ching Liu,Orthodoxy in Late Imperial China.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0.
    29.Kai-wing Chow,The Rise of Confucian Ritualism in Late Imperial China:Ethics,Classics,and Lineage Discourse.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30.Charlton Windsor,Rites of Sacrifice.London:Whallen,1989.
    31.Joseph p.Mcdermott,State and Court Ritual in China,Cambridge,U.K.&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32.Harrison Stewart Miller,State Versus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1572—1644.Ph.D.Thesis,Columbia University,2001.
    33.Romyn Taylor,"Ming T'aitsu and the Gods of Walls and Moats",Ming Studies,pp.31-49.1977,4.
    34.Angela Zito,Of Body & Brush:Grand Sacrifice as Text/Performance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7.
    35.Kevin Schilbrack,Thinking Through Rituals: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